建筑技术标准和要求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7: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技术标准和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国外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基本上形成了以“技术法规—技术标准”为主的制约体系。这套体系在保障公众利益、国家利益以及推广新技术、新材料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大部分的发达国家都较为完整地实施了这种体制。近年来,为了维护国家长远利益和公众基本利益,同时也为了适应新的经济活动的要求,很多国家正在不断完善和改进“技术法规—技术标准”文件系统,同时也加强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逐步向趋同的国际技术制约准则的目标迈进。
1.2国内发展
我国的工程建设标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了以“建设法规即强制性标准与推荐性标准”相结合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为推进我国的工程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现有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在技术交流、商业活动等方面阻碍了我国的国际化发展。因此,学习和研究国外成熟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一方面有助于加快我国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改革,另一方面也使得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更加方便、顺畅。
2国外的标准体系的特点及发展
2.1体系构成
国外的工程标准体系大部分是以“技术法规—技术标准”为主的体系。技术法规是一种法定权力机构所接受的具有约束性的文件,一般由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构成。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技术法规的通行原则是对直接涉及公众基本利益和国家长远利益的技术要求实行强制执行的原则。在技术要求部分,制定的原则是以性能为基础或者以目标为基础的。以性能为基础能使技术法规紧跟技术发展,具有很高的时效性;以目标为基础,突出法规的重点核心内容,能保持技术法规的较强的稳定性。技术标准是由公认的标准化机构批准,为了重复或连续应用而制定的,是对不涉及公众基本利益和国家长远利益的技术要求,以及为保证实现强制性技术要求而采取的途径和方法。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技术标准都是自愿采用的。由于技术标准都是针对具体的标准化对象逐一设定的,所以每个国家的技术标准的数量都很庞大,并且随技术发展而随时修订,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技术法规是制定技术标准的法定依据,技术标准是制定技术法规的技术基础,两者是相互联系、协调配套的有机整体。技术标准中被技术法规引用的部分属于法规的组成部分,是强制执行的。技术标准必须满足技术法规的要求,技术标准不能有与技术法规相抵触的内容。因此满足技术标准的产品,就可视为满足技术法规的要求,允许其进入建设市场;而对于没有技术标准依据的产品和技术,经过评定符合强制性的技术法规的要求,允许不执行非强制性的技术标准。因此 “技术法规—技术标准”体制对于鼓励新技术、新产品也有积极的作用。
2.2国外标准体系的编制和管理
2.2.1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的管理
技术法规的制定与管理在不同的国家由于政体的不同而不尽相同。大多数非联邦制国家由一个专门机构负责全国统一的技术法规的制定和管理,而联邦制国家则会由专门机构制定一个模式法规,各地区据此模式法规结合本地区的情况,制定和管理本地区的技术法规。此外,欧盟作为一个区域性国家联盟,对技术法规的制定和管理采用统一制定、各国分别执行的模式。技术标准的管理简单地说有3种体制:政府主导、政府授权和自由的市场化管理三种方式。大多数发达国家都采用第一种方式,而日本、俄罗斯也施行第一种方式,即政府主导管理模式,美国是唯一的一个实行高度市场化、相对松散的管理模式。
2.2.2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的编制
简单来说,技术标准的编制在国际上普遍都是由政府部门授权或法律授权的标准化组织或专门组织进行技术标准的编制。而技术法规的编制,大多数国家都是在技术标准已经完成的情况下引用,在无合适技术标准可被引用时,才自行作出规定。欧盟的技术法规和解释文件则在技术标准之前,所以没有引用技术标准的条款。技术法规的主要内容分为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在技术法规的编写上,通常分为三种模式:正文简练,配套文件详尽(欧盟采用这种方法,既便于管理又对各个国家有一定的灵活度);正文和配套文件深度一样(大多数国家采用,在技术法规的正文中提出性能或者目标的要求,在配套文件中进一步提出可实施的方案);正文很全面,没有配套文件(例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
2.3影响标准体系编制的主要因素
2.3.1历史发展与新工艺、新技术
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国家由于其自身的历史发展,也体现出各自的特点。比如随着欧盟的成立,欧洲的建筑技术法规的发展与旧的法规相比,去掉了其中技术指令过细的内容,因而加快了各国法规的协调过程。而与欧盟相类似的还有美国。随着市场和经济活动的发展,美国各协会认识到了将规范统一的必要性。从1995年起,美国制订了“统一发展战略”,三家主要的编制机构联合起来成立了国际规范协会,并推出了《国际建筑规范(International Building Code,IBC)》。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得各国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也随之不断完善。从具体技术革新而言,在技术法规的编制上,为了让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更快地进入市场,得到应用,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是制定根本的、原则性的规定,鼓励企业和市场发挥自主性,比如绿色建筑、智能建筑就是对新材料、新技术的良好应用。其中美国在这方面做的比较成熟。在建筑法规的制定上,美国坚持“宽进严出”的方针。这种做法最大程度地调动了民间团体的积极性,使得美国的标准体系庞大而完备。在技术措施和技术规范方面,各协会通过多种渠道、推广,使得这些技术措施和技术规范得到广泛应用。
2.3.2 自然灾害使体系不断完善
不论是标准体系的完善还是技术的革新,很多都与各国所经历的自然灾害有关。以日本的结构抗震为例,日本的建筑领域的核心是《建筑标准法》,《建筑标准法》中的抗震设计经过很多次大的修订,而一些修订与地震发生后造成巨大的破坏息息相关。比如1968年十胜地震中钢筋混凝土短柱脆性破坏。由此在1971年中,《施行令》紧急修订,加入了柱箍筋加密等条文。最近的一次修订是1995年神户地震后,钢结构脆性断裂,中间层破坏,造成了七千余人丧生。从1996年开始,日本政府连续3次修改《建筑标准法》,商务楼要求8级地震不倒,使用期限超过100年。在2000年的修订中加入了能量普法和基岩设计反应谱法等。
3我国的标准体系的现状
3.1建筑法规
我国的建筑法规主要有五个组成部分(按照法律效力从高到低的顺序):一、法律,如《建筑法》;二、行政法规,如《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三、地方法规,如《北京市建筑市场管理条例》;四、部门规章,如《工程建设国家标准管理办法》;五、地方政府规章,如《山西省建筑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建筑法规规范了建筑市场的行为,规定了参与建设活动的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多为行政性法规。
3.2技术标准——强制性标准与推荐性标准
我国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采用“两类”(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四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的建筑技术标准体制。国家标准是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执行的技术要求;行业标准是在没有国家标准的情况下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执行的技术要求;地方标准是在前两种标准没有而需要在某一行政区域内统一执行的技术要求;企业标准是在其他三种标准都没有的情况下在某一企业内部统一执行的技术要求。在上一级标准出台后,低级别的标准应相应废止。我国的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相互依存。强制性标准是国家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要求对于一些标准所规定的技术内容和要求必须执行的标准,包括强制性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违反强制性标准的当事人将承担法律责任。推荐性标准则是国家鼓励自愿采用的具有指导作用而不强制执行的技术标准。
3.3建筑法规与技术标准的关系
现阶段,建筑法规的重要意义在于就如何保证工程质量,分别对参与建筑活动中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勘察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的责任和义务进行了规定。我国的建筑法规的内容以行政管理条例为主,技术要求则在技术标准里予以体现。法律的意义在于规定了技术标准的制定、修订、实行和监督等环节的责任部门和参与建设活动的部门和企业所应承担的义务。建筑法规没有详细的强制性的技术要求,这些强制性条文在技术标准内。
3.4我国标准体系的发展成果
我国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发展是沿袭前苏联的模式,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主导的标准体制下开始发展的。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等趋势的推动下,我国标准逐渐向强制性和推荐性相结合的体系转变。这一转变也是为建立最终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体系的过渡阶段。具体来说,随着《标准化法》和《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的施行,我国的标准化工作进入了法制化管理的渠道。在标准的管理机构上,由原先的政府管理机构过渡到由政府管理机构和政府委托的专业社会团体共同管理的模式。此外,我国在技术标准的修订上也越来越注重时效性。比如在汶川地震后,很多技术标准都作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再比如以建筑电气方向为例,在原有的体系中,建筑电气被放在建筑设计专业标准中。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建筑电气在原有的建筑物照明、用电设备供电与控制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方面,如计算机系统、安全防范系统、设备监控系统等,因此新修订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把建筑电气作为一个独立体系。
4国外标准体系给我国的启示
4.1技术标准的管理和编制
尽管我国由过去的政府部门编写技术标准逐渐转变成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共同参与标准的编制、组织与管理工作,但是非政府组织在技术标准的编制工作中的职责范围主要是接受政府委托,组织编制单位制定推荐性国家标准,审查等相关工作。我国的强制性和非强制性标准均由政府部门组织制定和,造成强制性与非强制性标准的属性不够清晰,实施和监督不宜区别。技术法规在国外通常起到对技术要求的标准化管理作用。而在我国,由于技术法规的通常以行政文件的形式,种类繁多,造成了实施这些管理规定与实施技术要求不能紧密结合的情况。
4.2技术标准的内容和实施
我国的技术标准中,经常出现强制性和推荐性要求并存的情况,并且强制性条文过多,内容有重复的现象,在使用和实施的过程中难以实现。在技术法规方面,国外通常只有一本,集中表达必须执行的技术要求。而我国的工程建设标准中全文强条的很少,大部分强制性条文分散在技术标准中,且强制性和非强制性条例混排,重点不够突出,实施起来也不易管理,且需要经常修订,不够稳定。此外,我国的技术准则中的强制性条文相当于国外的技术法规,但是在内容上是由已经批准实施的标准中摘录而成,与建筑法规的联系性不够紧密,是自下而上的组织形式,而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相互联系,协调配套。因此我国的技术法规需要系统的编制和管理。
4.3建立完善的市场准入制度
我国现有的标准管理制度是由政府完成主要的管理职能。这样的标准管理制度使得新产品、新技术无法在第一时间及时进入市场。因此,不仅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技术的发展和推广,还降低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纵观国外的经验,通常对于那些无技术标准可依的技术产品和技术,都有专门的机构进行评定,看其是否满足技术法规的要求。对于合格的产品准许进入建筑市场。这样的准入制度鼓励和激发了人们的创造性,加快了技术进步,而我国正在积极地探索,处于起步阶段。
5结论和建议
篇2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等的施工,在密封前应沿缝向下灌注药液进行施药处理”,将三类变形缝的白蚁预防处理方式混为一谈,勘察设计人员无法依据该规范做出构造缝处理措施方案,施工操作人员亦无法形成标准统一的操作。由于三类变形缝的功能差异,伸缩缝主要用于长边较长的建筑物适应气温变化而产生的热胀冷缩变形,防止出现裂缝或破坏而沿竖向设置的缝隙,一般来说,不必贯通于地表面以下部分,此类缝隙的竖向封闭直至建筑物外立面施工时方才进行,而横向封闭实际上在地面以上部分施工时就已自然形成,差异极大,对此类缝隙白蚁防治施工究竟应当在何时开展,各版预防标准中均无任何细节阐述。类似的情况在沉降缝、防震缝的白蚁预防施工表述中同样存在,而沉降缝是贯通至基础的,在白蚁对于此类缝隙的侵入风险评估上,显然不能与仅在地表以上才设置的伸缩缝混为一淡。施工的时机更是随变形缝的类型差异而完全不同。
二、与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脱节
各规范中均未涉及施工现场的其他工种之间协调与衔接的问题。白蚁防治施工尽管在现场停留的时间较短,但由于使用有毒化学物质,规范操作中需要进行清场,操作面应设置警戒线或警示牌,其操作面内无关人员应远离,进入人员需要佩戴防护用具,因此白蚁防治施工期间及结束后若干小时内,施工现场操作面内其他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应基本停止,以占地1000m2内的普通住宅楼估算,每次施工将占用工作面半天左右,按常规地基基础、地坪、散水坡的施工内容计算,将需要3~4个半天时间。由于建筑施工组织设计中并没有将白蚁预防施工项目纳入,在工期紧张的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建筑工人实际上往往在白蚁预防施工结束后立即进入操作面开展其他施工活动,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三、与建筑设计本末倒置
建筑设计规范是在长期工程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大量实际案例支撑的严密科学体系。相较而言,白蚁预防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应用微乎其微,不仅缺少案例的支持,而且很多设计细节与建筑设计的基本功能要求相冲突。房屋白蚁预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房屋建筑使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减少乃至杜绝白蚁侵入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在建筑设计上若涉及防白蚁设计内容,仍旧离不开“经济上可承受,技术上可行”两个基本点,设计的宗旨是围绕建筑设计,提供技术、经济上最佳的预防措施。反观目前一些技术规范和教材上普遍出现的防白蚁设计内容,均难以达到上述的基本要求,例如:
1通风透气并没有可靠证据表明在通风良好的建筑空间里可有效抑制白蚁的活动,架空楼板设计的一楼架空层外墙通常设置通气孔并非是出于防白蚁的需要,仅是用于排出架空层内聚积的潮气,减缓对砖石砌体的腐蚀,不应过分看重此类通气孔的作用,适宜人类居住的干燥室内环境尚且有白蚁活动,更何况潮湿的架空层内部。架空层内的通气孔与防白蚁之间基本无任何联系,因此,此项归类显属牵强。
2木构件含水率依据白蚁以木质纤维素为食,喜温好湿的特性,部分标准和教材对木材含水率提出要求,认为白蚁需要从周围环境获取水分,正常木材的含水量不能满足生存需求[6]。该观点基于完全理想化白蚁的活动范围设置,而事实上即便土木两栖型白蚁中群体规模较小的散白蚁,在随机扩展觅食范围的行动中静态面积亦可超过上百平方米,更由于散白蚁群体的移动性很强,同一群体动态的活动范围更大,远超出单套普通住宅或小型办公区的面积,这就意味着白蚁可以在觅获木质材料的同时,从远在若干米之外的水源搬运所需水分。苏南耀在利用标记再捕法调查饵剂系统的多个案例研究中,也清楚地显示,白蚁群体在一个区域内动态的分布变化。更有工具书及部分专业培训课上对木材含水率要求不超过20%,显系经过多次误传,数据已完全失真[2]。含水率20%的木材不能用于建筑构件,建筑学上对于木材含水率的上限要求是基于保持其良好的物理性能,避免因湿胀干缩现象造成木材变形影响使用功能,而以平衡含水率指标来确定木材使用的标准,这一数据应当依据各地气候不同接近12%左右。事实上,木材并非越干燥越好,例如《实木地板》(GB/T15036.1)规范中,明确要求含水率不得低于7%,大多数经过加工的实木地板含水率肯定不会高于平衡含水率,也不会高于其他木构件,但是在相当多的案例中,白蚁首先侵害的正是木地板。
3土壤pH值基于白蚁喜好偏酸性环境中生存的生物学特性,碱性较强的土壤不利于白蚁的生存与穿越,可以有效阻挡白蚁侵入建筑物,有标准要求当土壤pH值大于9时可不做化学屏障,但是并未有可查证的关于白蚁对环境碱性指标耐受极限的可靠试验记录,文献所提及的多是以盐碱地区白蚁存在极少这一现象得出的观察结论。对于该结论的方向性不存在争议,但在盐碱地区所观察到的记录显然不适用于对单栋建筑物的比照,建筑物周围略微偏碱的狭小土壤环境是否具备可靠抵抗白蚁顽强接近的能力是一个巨大的疑问。此外,关于土壤pH值的预计也是没有可靠依据的,在建筑设计中,并没有关于地基土壤pH值最终设计要求。灰土地基尽管在工程实践中应用广泛,但其应用范围是基础底面以下软弱土层的换填,与接近地表土壤的白蚁主要活动区域完全无关。新建房屋周围的地表土壤主要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基坑回填土,除特殊工程外,回填土一般来自于外界采购或建筑废料的就地回埋,批次多、来源杂、成分多样,具有不可预见性,通常不可能事先预知土壤特性,而白蚁预防施工是伴随工程建设同步开展的,待最终回填土完成,工程已接近交付使用。
4地下室内墙化学屏障设置的确发生过建筑物地下室内白蚁危害的案例,但极少的案例并不能构成设置地下室内化学屏障的依据,更合理地解释是,来自于建筑物内地面以上的某个途径传播。无论地下室底板是否在地下水位之上,任何地下室的防潮设计都是首要重视的,绝大多数地下室直接使用数十厘米厚的高标号砼来构筑底板和外墙,担负承重和防潮防水的功能,关于地下室防潮方面的验收甚为严格,此类致密建筑结构可以完全屏蔽白蚁的入侵。而且地下室内墙的化学屏障设置看不出究竟是为了防御来自哪个方向的白蚁侵入,也没有任何案例表明白蚁在地下室内部空间里有特殊的传播蔓延现象,因而,地下室内部隔墙的白蚁预防施工完全看不出任何应用价值,而建成使用后,关于地下室空间的分隔是否需要预防白蚁则是装修工程需要考虑的问题,装修材料或成为白蚁传播的途径,但仍与地下室内的隔墙无关。在本文列举了一些白蚁预防标准中与建筑学相关知识发生背离的典型条目,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
①尽管白蚁防治机构大多归属于房产建设部门管理,但在人员设置、业务培训、理论研究等方面与建筑专业基本没有形成技术交叉,大多数来自农林昆虫和农药化工等专业的技术专家对建筑学基础知识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了解,白蚁生物生态学是昆虫学中非主流的一个分支,技术人员从掌握昆虫学基础理论转向专业白蚁生物学理论研究尚且需要若干年的培养才能达到一定高度,而白蚁学是一门跨越多个基础学科的边缘学科,因此在白蚁预防标准的制定中涉及有关建筑学的部分多采用调研、访谈等较快速增加信息量的形式;从事直接施工作业的现场操作人员有些虽然较熟悉建筑施工现场情况,但通常不是机构的核心技术人员,在白蚁学和建筑学理论上达不到制定技术标准的要求,因此各方面短板成为制约预防标准科学性的因素。
②此外,在目前尚没有大规模应用价值的部分概念性预防技术上,标准的制定过于超前。不锈钢网、砂粒屏障等物理屏障预防白蚁的技术,虽早已见相关报道,但技术细节并不明朗,对国内建筑物、白蚁种类的适用性研究几乎未见开展,然而相应的技术标准却已颁布出台,影响技术标准的严肃性。以砂粒屏障为例,已知粒径在14~28mm间的砂粒多于50%的砂粒屏障阻止散白蚁穿越有良好作用,但同期的一些论文也指出该屏障对于另一种体形更小的北美散白蚁阻挡效果不明显,表明砂粒屏障对阻挡白蚁种类的选择性很强,中国大陆又是目前已知白蚁种类最多的地区,砂粒屏障对中国大陆分类学分区主要白蚁危害种类的选择性研究,似乎文献少之又少,难以担当支撑制定标准的证据,值得引起关注。尽管技术标准有利于规范现场操作,但大量的基础理论研究和相关数据指标的课题研究需先行落实,技术标准应当是这些基础性研究工作的公认最终成果,基础性研究的内容是技术标准制定的科学依据。
③白蚁随气候带分布差异极大,种类变化多,规范条文的适用性不够,在我国主要的几类建筑物白蚁危害种类,北方地区多以散白蚁为主,长江流域虽仍以散白蚁为主,但种的多样性明显,且出现了乳白蚁的危害,而广东等地区乳白蚁及干木白蚁种类又呈多发态势,且同一种白蚁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危害状况往往亦表现出极大不同。
建筑物也随着地震带、气候带分布有明显区别,白蚁防治与建筑物相互关系的标准条文显然需要显示更多的差异性,抗震设防地区建筑设计要求的结构加强措施多,建筑物整体性强,客观上对抗白蚁入侵的性能会显得较好;南方地区地下水位普遍较高,地基较弱,在地基强化处理和地下室防水设计上都普遍较北方地区要求更高,在提高建筑物基础整体刚度的同时,亦会有抗白蚁入侵性能的显著提高。可见,技术标准的细化是趋势所在,否则其操作性将大打折扣。技术细节尚待进一步讨论,但是,上述问题可能实质性的影响到白蚁防治工作的规范性开展,是值得关注的要点,主要表现在:
①作为强制性技术标准推广,有可能对现有建筑设计技术体系形成负面的冲击;
②影响白蚁规范法令文件的严肃性,颁布过快,文字结构虽严密,但对实质技术内容没有科学论证,行政化特征突出;
③规范条文设定内容过于理想化,与实际施工现场完全不适应,难以起到规范白蚁防治操作技术的作用,标准空心化现象明显;
④标准中对建筑施工提出的有关要求,如果切实执行,有可能导致建筑工程成本的明显上升,工期显著加长,对建筑施工的正常开展造成干扰,白蚁预防标准化施工推进的难度显而易见。
篇3
第一条为加强建筑工程防火管理,预防和减少火灾危害,保障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市公安机关负责全市建筑工程防火工作的监督管理,区、县(市)公安机关负责本辖区内建筑工程防火工作的监督管理,并由同级公安消防机构负责实施。
对建筑工程有管理职责的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分工职责,协助公安机关做好建筑工程防火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建筑工程防火管理,是指公安消防机构对新建、改建、扩建、装修、装饰和用途变更的建筑工程,在设计、施工、验收和建筑消防设施的管理过程中所实施的防火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包括市辖县、市)从事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安装和建筑消防设施检测、维修保养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条例。
第二章设计管理
第五条按照国家工程建筑消防技术标准需要进行消防设计的建筑工程,设计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工程建筑消防技术标准和其他工程建设技术标准中有关消防设计的规定,并实行建筑工程消防设计责任制和消防设计自审制。
第六条从国外(境外)引进的建筑工程设计,其消防设计必须符合我国工程建筑消防技术标准;国家尚未制定消防技术标准的,须报经省公安消防机构会同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论证,论证意见作为消防设计审核的依据。
第七条建筑工程的消防设计图纸和有关资料应经公安消防机构审核;未经审核或者经审核不合格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发给施工许可证,建设单位不得施工。
经公安消防机构审核的建筑工程消防设计需要变更的,应当报经原审核的公安消防机构核准;未经核准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变更。
第八条扩建、改建建筑工程,其消防设计必须重新设计,并与原工程的消防设计相衔接。
经消防验收合格的建筑物确需改变使用性质或者进行装修、装饰,必须提高相应消防技术标准的,报原审核的公安消防机构进行核准。
第九条设置自动消防系统的建筑工程设计,应当编制消防设计专卷。
第十条公安消防机构应当对建筑工程的下列设计内容进行审核:
(一)总平面布局和平面布置中涉及消防安全的防火间距、消防车道、消防水源、消防登高面和登高场地等;
(二)建筑的火灾危险性类别和耐火等级;
(三)建筑防火防烟分区和建筑构造;
(四)安全疏散和消防电梯;
(五)消防给水和自动灭火系统;
(六)防烟、排烟和通风、空调系统的消防设计;
(七)消防电源及其配电;
(八)火灾应急照明、应急广播和疏散指示标志;
(九)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消防控制室;
(十)建筑内部装修的消防设计;
(十一)建筑灭火器配置;
(十二)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建筑物的防爆设计;
(十三)工业建筑中有关消防安全的工艺流程及说明书;
(十四)消防设备和产品选型;
(十五)国家工程建设标准中有关消防设计的其他内容。
第十一条公安消防机构审核消防设计图纸,从登记之日起,一般工程应当在十日内提出审核意见;国家、省级重点建筑工程以及设置自动消防系统的建筑工程应当在二十日内提出审核意见;需要组织专家论证的消防设计工程,可延长至三十日内提出审核意见。
第十二条承担建筑工程消防设计审核的消防监督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取得岗位资格后,方可实施对建筑工程消防设计的审核。
第三章施工管理
第十三条建设、施工单位选用的消防产品的质量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不得使用未经法定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检验合格的消防产品。
第十四条建筑工地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由施工单位负责,建设单位协助,实行防火安全责任制,按国家规定配置足够的消防器材,并建立健全使用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用电安全、动火审批、巡逻值班、安全检查等各项管理制度。
第十五条施工场所的各种材料应按规定定点堆放,易燃物品及废料应及时处理。
第十六条建筑工地应设置便于消防车辆出入的通道。
高层建筑和国家、省、市重点工程的建筑工地,缨设置环形消防车道;设置环形消防车道确有困难的,应设置回车道。
第十七条搭建临时工棚,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临时工棚应分类、分组布置,其防火间距以及与施工主体建筑或永久性设施的防火间距,应符合国家工程建筑消防技术标准中有关防火间距的规定。在防火间距内严禁搭建其他建筑或堆放可燃材料。
(二)生活工棚、堆放易燃材料工棚、使用明火工棚,禁止采用可燃材料作屋面和隔墙。
(三)临时工棚在工程竣工的同时必须拆除。
第十八条不得在在建重点工程、高层建筑的主体建筑内设置易燃、可燃材料仓库。不得在在建高层建筑的主体建筑内设置宿舍住人。
第十九条进行电焊、气焊等作业的人员和自动消防系统的施工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严格遵守消防安全操作规程。
第二十条建筑工地临时动火,事先必须清理动火现场或采用不燃材料进行分隔,配置灭火器材,并有专人监管。在竖向井道或高空动火时,必须采取防火措施。
易燃场所应设置防火标志,不得吸烟和使用明火。
第二十一条建筑工地用电必须符合电力规范要求,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用电线路、电器设备必须由具备国家相应资格的电工统一安装。
(二)750W以上大功率照明灯具应用支架支撑,照明灯具下方不得堆放可燃物品,其垂直距离必须距可燃构件和可燃物水平间距五十厘米以上,电源引入线应有隔热防护措施。
(三)用电设备使用后应及时切断电源。
第二十二条建筑工地使用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必须符合易燃易爆化学物品消防安全管理要求,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临时存放易燃易爆化学物品,不得超过一天用量,应专库存放,专人负责保管。
(二)使用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必须定量领取,当天未使用完的,应及时交库,不得随意堆放。(三)不得在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存放和使用场所吸烟和使用明火。
(四)乙炔气钢瓶必须同氧气钢瓶分开放置,其间距一般不小于五米,并与明火现场保持规定的安全距离。
第二十三条建筑工地消防用水,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有足够的消防水源,能保证在火灾延续时间内消防总用水量要求。
(二)高层建筑工地应设置消防竖管,竖管每层应设置消火栓口,并配置水带和水枪。
(三)高层建筑工地应设置消防水泵或与施工合用的水泵,其电线应专线敷设。
第二十四条公安消防机构应当对建筑工地遵守消防法律、法规的情况依法进行监督检查。对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当定期检查。发现火灾隐患,应当责令当场改正;不能当场改正的,应当及时发出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
第二十五条按照国家建筑工程消防技术标准进行消防设计的建筑工程竣工时,必须经公安消防机构进行消防验收;未经验收或经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二十六条设置自动消防系统的建筑工程在申报消防竣工验收时,建设单位应当提供符合国家规定要求的技术测试报告。
第二十七条公共场所进行装修、装饰的,其装修、装饰材料根据国家工程建筑消防技术标准的规定应当使用不燃、难燃材料的,必须选用法定检验机构检验合格的材料,并在装修、装饰工程申报消防验收时,提供法定检验机构出具的装修、装饰材料防火性能检验合格证书或测试报告。
第二十八条建筑物的产权单位或者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建筑防火管理责任制,定期检查、维护和保养建筑消防设施,加强对建筑消防设施的管理。
固定消防设施的管理由建筑物产权单位负责。同一建筑物有多家产权单位和使用单位的,产权单位和使用单位应当签订协议,明确管理责任;未签订协议的,由其共同负责。
移动式消防器材、设备由使用单位负责管理。
建筑物设置的自动消防系统不得无故停止使用;确需停止使用的,应当报告当地公安消防机构。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消防机构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止施工,并可对单位处以一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一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一)擅自改变公安消防机构核准的建筑工程消防设计内容和要求的;
(二)安装、调试、维修自动消防系统工程不符合规定的;
(三)选用不合格的消防设备、器材进行安装的;
(四)在在建高层建筑的主体建筑内设置宿舍住人的;
(五)不按规定搭建临时工棚的;
(六)建筑工地不按规定设置消防车道的;
(七)建筑工地不按规定配置消防用水的;
(八)进行电焊、气焊等具有火灾危险作业的人员无证上岗的;
(九)建筑物设置的自动消防系统无故停止使用或者因故停止使用不向当地公安消防机构报告的。
第三十条违反本条例的其他行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三十一条公安消防机构的工作人员在消防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损失,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不符合国家建筑工程消防技术标准的消防设计、建筑工程通过审核、验收的;
(二)对应当依法审核、验收的消防设计、建筑工程,故意拖延,不予审核、验收的;
(三)发现火灾隐患不及时通知有关单位或个人改正的;
(四)利用职务为用户指定消防产品的销售单位、品牌或者指定建筑消防设施施工单位的;
(五)其他、、的行为。
篇4
本文浅析的“改性岩棉板永久性、自固定现浇混凝土保温外模板术”,已获得国家专利(名称为:一种现浇混凝性复合岩棉保温外模板,专利号:ZL201620010463.0)授权。目前全国正在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进十三五各项计划,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发展海绵城市、绿色建筑,广泛开展被动房示范工程建设,对于全面完成“十三五”国家强制性节能减排目标,执行新提升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节能率75%的标准,是适应新常态,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缓解资源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在新常态下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效益、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推动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新常态的发展中,盲目追求量的增长和粗放型的发展是达不到现代化的标准要求,现行建筑节能保温主要采用外墙外保温的结构形式,经十几年的实践应用证明有如下弊端:使用的有机保温材料具有易燃性,且燃烧时会释放出大量有毒气体,并在使用施工现场防火管理不规范的环境下容易出现火灾,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而且该形式施工工艺相对较复杂,施工工期长,施工质量难以控制,出现保温层龟裂、渗水、起鼓、脱落、伤人、火灾等一系列问题。并且使用期间必须要维护、维修、更换、造成城市更换、改造施工二次污染严重,仍存有安全隐患;并导致资金,资源的双重浪费;不能与建筑物同寿命;更达不到建筑节能75%和新的防火规范及绿色建筑的标准要求,工程质量达不到百年大计终身负责的法制标准。因而研发更环保,更安全,成本低,防火无隐患、防震结构性能高,与建筑结构同寿命的节能保温与建筑结构一体化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替代现行相关保温材料技术尤为重要。新型“CX现浇混凝性复合岩棉保温外模板”是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的一种重要结构,是建筑节能保温与建筑结构融为一体;并与建筑物同寿命,达到新的消防规范技术要求和防震技术要求的创新型A级建材。实现了建筑节能、安全防火双达标技术的绿色建材。
二、岩棉板的性能特点
岩棉板问世已有20多年历史,该产品问世以来广泛应用于工业、石化、农业、电力、船舶、建筑等领域,其性能是用无机材料制作而成,其特点燃烧性能达到A级,耐火极限达至2小时;保温隔热具有一定效果,吸音、降噪、减震等均有较好的功能特点。在新常态下,岩棉板应用于建筑节能外墙保温还存有不足之处,由于生产工艺和其材料本质所定,自身体积松散所致压缩强度达不到外墙保温,粘结、拉拔结构强度技术要求;憎水性、吸湿率两项性能不足,做建筑外墙保温经过长期的自然气候的浸蚀及雨雪影响,吸水率高而导致达不到抗冻融技术标准,使保温建筑结构耐候性达不到与建筑同寿命的严重技术问题,为此岩棉板在现有性能特点的基础上,需要创新研发,以新的技术改性解决自身存在问题,使其发挥固有的性能指标,以便全面达到做外墙保温外模板的新一代绿色新型建材。
三、岩棉板的改性制造技术
岩棉板是以优质的天然玄武岩为主要原材料,经熔炉大于1450℃的高温融化后,以摆锤法均匀铺棉。经固化炉固化而制成岩棉板。但是该工艺制成的岩棉板用作建筑外墙做保温板的性能指标远远达不到建筑外墙保温和建筑结构技术要求,满足不了建筑耐候性能指标的标准。为此经过从原材料性能的物理检测分析,生产工艺的调整,经过多次研制,测试该产品材料在融化的岩浆中喷入专用适量的固化剂和特效专用增水剂,热固性粘合剂和专用添加剂等,经固化后使该产品纤维细长,渣球含量低,保温绝热性能优异,解决了做建筑外墙保温材料不足的性能指标。其改性技术指标特点如下:1、保温隔热性能优异岩棉纤维细长,平均直径、渣球含量等指标均能达到国家标准,经实测导热系数为0.040w/m•k。2、防火岩棉板以天然玄武岩为主要原材料,是不燃A级防火保温材料,耐高温性能优越,高温下导热系数低,能有效延缓火势蔓延;在火灾中不产生有毒气体或熔融滴落物。3、防水岩棉板憎水率、短期吸水量、长期吸水量均达到标准要求,如产品被高压水浸湿,干燥后不影响其性能,不会膨胀。4、防潮岩棉板制品在温度50℃时,按照国标GB/T25975—2010测试,质量吸湿率小于1%。5、透气性好岩棉板的纤维结构,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水蒸汽可以自由透过,能很好的配合砖混墙体或砼墙体的呼吸作用,使室内保持舒适的干湿度环境。6、化学和物理性能稳定岩棉制品的酸度系数——衡量岩棉板化学稳定性耐久性的重要指标,改性后的岩棉板具有良好的高湿热稳定性、耐久性及抵抗高温收缩的能力。
四、岩棉板压缩强度的改性
由于岩棉板材质性能和生产工艺所致,体积松散、压缩强度,吸水率满足不了做建筑外墙模板的技术要求,为此对岩棉板经过专用自动化机械将松散的材质按技术要求压实,使松散的岩棉板增强了密实度,有效提高了自身压缩强度,降低了吸水率,并满足了做建筑外墙模板的自身支撑力,抗弯、抗折、抗拉强度的技术标准要求,吸水率的降低增强了抗冻融的功能,对于模板的耐候性能起到重要作用。只有进行技术创新改性才能使岩棉板达到做保温外模板的技术要求。
五、岩棉板的结构改性框架网
按照现浇混凝土复合岩棉板保温外模板的结构技术标准,在岩棉板上下两面铺设加强玻纤网;按结构布局进行铺设多根受力拉接线,经过横向按一定间距上下拉接,使其连接成为整体分格框架网状,将岩棉板永久牢固的固定于框架网之中,形成外模板夹心网架状的整体。
六、现行复合保温外模板施工安装技术
现行结构一体化保温外模板施工安装技术,保模板运至施工工地后,按照设计施工图纸和施工技术交低,先将保模板进行弹线切割配料达到图纸设计结构需要的模块标准,之后再在保模板上按照结构布局弹线,用专用手电钻打固定连接件孔,孔打好后模板到位,支撑校正,再有模板外侧一人向内穿连接件,模板内侧一人在连接杆上拧紧固定卡,以保证连接件不位移、不歪斜。随之支内侧模板,,支撑牢固校正不歪斜即可浇筑混凝土。总之,以上施工技术需要弹线钻孔、立板安装、穿件拧卡的工艺。上述工艺存在的问题是:在外模板上打孔设置连接件,施工中很难监控连接件孔布局是否合理、足量达标的问题;连接件对保模板之起着建筑结构的重要技术作用,如固定件连接出现问题,就等于建筑工程主体结构出现问题;同时施工安装锚固件连接,按现行施工工艺要多花费大量工时;耗用大量锚固件(6万件/1万平方米)、再加上人工工资,大大提高了工程造价。总之上述工艺存在“工程造价高、施工量大、工期长、施工质量隐患”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经过反复技术创新研制成功了改性复合瓦楞槽形自固定现浇混凝土岩棉保温外模板。该技术即在经过各项性能指标满足建筑外墙技术要求的岩棉板上设置玻纤网为整体加强层,按设计要求铺设高强聚合物砂浆,通过专用自动化制造机械制造而成瓦楞槽形,即形成保模板与建筑现浇混凝土的结构结合层,该瓦楞槽使用高强聚合物砂浆物理性能与混凝土的物理性能相容,强度标号一致,通过施工浇注工艺,浇注混凝土与保温外模板融为一体,浇注混凝土自身经过水化凝固增强,而形成外模板整体面积与混凝土科学的牢固的固化结合为一体,不用采取任何技术措施便形成永久性、自固定,节能保模板与建筑结构一体化的创新专利技术。
七、自固定岩棉复合保温外模板的科学性
岩棉板经生产制造工艺、材料配方的创新改进,使普通岩棉板改性达到建筑外墙保温的技术性能标准;经过专用技术进行岩棉板体积压实增强密实度提高压缩强度,降低吸水、吸湿率,提高加强了整体耐候性能;岩棉板进入高效玻璃纤维丝经专利技术组成的玻纤框架网,使其克服了自身的抗拉、抗弯、抗折、抗撞击的技术性能指标不足的差距,达到了现浇混凝土支撑模板的技术标准;岩棉板经过系统改性后,板两面铺设高强玻纤网,增强整体结构的刚度、强度,玻纤网与高强聚合物砂浆牢固的粘结握裹为一体,保模板内侧由专利技术制作成瓦楞槽形,成为与现浇混凝土永久性自固定的结合层,经过浇注混凝土施工工艺浇注,混凝土经过水化增强凝固,科学的将保模板与建筑结构永久的固定为一体。综上所述,自固定改性岩棉板经过一系列技术改性,即能保证良好的保温效果,又能达到A级防火标准,使建筑节能、安全、防火、双达标;创新研制的瓦楞槽形保温模板永久性自固定专利技术,自动结合免用现行的锚固链接件,即节约了大量支撑模板固定链接件,又节约了施工安装固定件大量用工,提高施工效率,加快了施工进度,有效降低了工程造价,缩短了工期,使建筑节能保温与结构永久一体,真正实现了建筑节能保温,安全防火,安全防震,与建筑结构同寿命的一体化技术。
八、自固定现混凝土岩棉保温外模板的环保性
CX现浇混凝性复合岩棉保温外模板是由防火专用岩棉板(A),标准抗裂砂浆,标准玻纤网格布,经过工厂化生产,由专用自动化机械一次上线成型;原材料,生产制造过程无污水、废气、废渣、不扬尘、无噪音,该产品无毒、无放射性公害的绿色低碳新型建材;应用于建筑工程与建筑物同寿命,不做任何维护、维修或更换,避免了给城市造成多次投资或再次污染城市环境。总之该产品实现了保温防火、模板双功能,节约耗能,节约资源,抗自然气候侵蚀、施工工艺简便、缩短工期,不采取任何技术措施便能达到建筑节能75%的各项技术指标要求,防火燃烧性能达到A级,是一种安全、节能、环保的新型绿色建材,是一种良好的绿色低碳环保建材,具有较好的广泛的应用前景。
九、自固定改性岩棉保温外模板板的发展前景
篇5
溯及力问题,就是法律规则的时间效力问题,即法律规则是否对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有效,如果有效就是溯及既往,如果无效就是不溯及既往。目前国内关于溯及力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刑法领域,其他如行政法的税法领域也有一些涉及,但从法学理论角度对溯及力问题的论述,特别是法不溯及既往原则的确立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的探讨。溯及力理念的缺失,导致立法中长期忽视法的溯及力制度所承载的价值导向在消防安全领域的具体体现,在法律适用中固守一元化的不溯及既往原则,看似维护了形式上的平等,却存在影响实质平等和公共利益的可能。所以,必须在法的安定性和公共利益维护之间找到平衡点,重塑法不溯及既往原则,为技术标准这一法律范畴下的准法律规则的实然价值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在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都规定了在涉及重大消防安全利益时允许消防技术标准溯及既往。例如,台湾《旧有建筑物防火避难设施及消防设备改善办法》第3条规定:“旧有建筑物为维持原有使用,经主管建筑机关检查,认为其防火避难设施及消防设备有影响公共安全之虞需改善者,应以书面通知建筑物所有权人或使用人,限期令其以本办法规定改善,逾期未改善或者改善仍不符合本办法规定者,应令其停止使用或改变为其他依法容许之用途”。由于消防技术标准溯及既往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行政相对人对政府行政行为的信赖利益,所以各国均将消防技术标准溯及既往的范围作了严格的限定,即仅适用于可能发生重大人员伤亡的场所,并综合考虑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和整改难度,确定合理的过渡期限,以方便当事人筹集资金、落实整改措施,还通过税收和金融信贷方面的优惠,补偿当事人损失的利益。比如,美国国会于2009年2月25日审议通过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鼓励法案》,将2003年4月11日以后投入使用建筑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折旧年限统一缩短为5年(之前商业建筑为39年,住宅建筑为27.5年),即通过增加折旧费用来减少应税收入,从而使当事人得到减税优惠。
2“从旧兼保护”———国家消防技术标准溯及力原则的确立
法不溯及既往是我国《立法法》确立的溯及力原则。《立法法》第84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这是从立法层面对法不溯及既往原则的规定,并普遍适用于各实体法和程序法体系。《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公安部第119号令)第6条第2款规定:“新颁布的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实施之前,建设工程的消防设计已经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审核合格或者备案的,分别按原审核意见或者备案时的标准执行。”可见在实践中,国家消防技术标准也是严格按照法不溯及既往原则来适用。但是,严格依据法不溯及既往原则适用国家消防技术标准,在实践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在同一时间点上,两座建筑结构、使用性质完全相同的建筑,由于设计、施工和投入使用的时间不同,依据同一版本的国家消防技术标准会得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而这两种结论的事实依据却都是合法的,虽然可以基于法不溯及既往原则对此进行合理的解释,但解释的价值仅确保了法的安定性,却无法解决两种不同的消防安全状态如何满足同样一种消防安全需要这一社会价值的问题,这就要对法不溯及既往原则的例外进行讨论。可以说,从法治理念和各部门法理论的视角看,研究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则有哪些例外,比研究这一原则本身更为复杂,也更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立法法》第84条在但书中允许法不溯及既往原则有例外,即规定了“从旧兼有利”的立法原则。“从旧”就是指法不溯及既往,“有利”则是一种价值判断,即为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法律可以有溯及力。基于“有利溯及”原则,刑法领域规定了“从旧兼从轻”原则,民法领域规定了合同有效优先的例外,行政法领域规定了税法的“弱度溯及”。可以看出,“有利溯及”要保护的是与公权力主体相比处于弱势的群体,从而在公权力和私权利之间保持平衡。同时,“有利溯及”还要合理的保护公共利益的实现,社会群体及成员的安全就是公共利益的内容之一。正如富勒所说“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其中,赋予法律规则以回溯性的效力不仅变得可以容忍,而且时间上还可能为促进合法事业所必需。”
综上所述,确立国家消防技术标准溯及力原则必须要在我国现有立法规范的框架内,充分考量法的安定性优先与公共利益的最大保护,合理削弱溯及既往之例外的不利因素,寻求立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鉴于此,“从旧兼保护”原则的确立更好的解决了国家消防技术标准在适用方面的问题。首先,“从旧”原则是严格遵循我国法不溯及既往这一立法原则的规定,在确保法的安定性优先的前提下,充分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理信赖利益,也充分体现法律的基本精神。其次,“保护”原则是对“从旧”原则的补充和例外,即当代表社会整体福祉的公共利益明显大于具有个体利益特征的信赖利益时,出于保护公共利益实现的目的,信赖利益不得不退到次要位置,法律获得溯及既往的效力。最后,为了禁止权力的滥用,需要给“保护”原则套上“紧箍咒”,严格限制溯及既往的适用范围、内容和程序,即必须是有关国家消防技术标准强制性规定中,涉及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公共消防安全领域,经过特别程序的批准,通过合理确定过渡期、限期整改或变更建筑物使用性质等措施,实现公共利益的保护。
3基于信赖保护原则的“不利”溯及之解决
通过对溯及力的分析可以看出,对国家消防技术标准溯及既往的禁止并非毫无例外,这些例外情形与信赖保护原则密切相关,基于信赖保护原则国家消防技术标准在通常情况下没有溯及力,一旦溯及既往,基于信赖保护原则的要求,要充分给予利益“不利”方以救济,寻求个体利益的保护。结合我国立法实践并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可以将“不利”方信赖保护的措施分为程序保护和实体保护两个方面。程序保护措施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国家消防技术标准在修订并且可能溯及适用之前,给予具有正当信赖的相关当事人一定的程序权利,如要求听证、表达意见、请求给予过渡期等;另一方面当国家消防技术标准基于保护公共利益的需要损害到个体的信赖利益时,给予当事人保护实体权利的程序上的请求救济权,如建立抽象行政行为诉讼制度。
实体保护措施也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给予经济补偿,即按照当事人由于“保护”溯及而产生的实际损失给予经济上的补偿,如通过货币直接给予补偿,或者通过金融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间接进行补偿;另一方面是制定过渡条款,给利益相关人自我救济的机会,减少实际损失。其优点是即可以使新标准得以适用,又减轻了新标准“保护”溯及对旧标准适用的冲击,减轻了信赖利益的损害。具体而言,过渡条款可以概括为四个类型:分段执行、延后执行、部分执行、渐进条款,这四种过渡条款类型在适用上各有其优点,但也各有其不利之处,在新的国家消防技术标准适用中,可以结合个案的具体情况选择适用,合理确定过渡条款的适用类型。需要注意的是,信赖利益的保护并不是绝对的,并不意味着信赖利益需要得到国家完整的保护,即国家保护的利益与当事人实际损失的利益在价值上相当,这是对信赖保护原则的误解,因为信赖保护原则并不是绝对的,信赖补偿的数额应具有上下限,从而合理限制当事人的利益驱动,实现信赖保护的公正。
4结束语
篇6
关键词:工程建设管理机制创新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工程建设管理方式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建筑业发展的需要,在我国加入WTO的形势下,需要建立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国际建筑市场惯例的新工程建设管理体制,逐步发挥工程建设标准体制,在管理、编制和监督保障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一、工程建设管理机制的现状
目前发达国家的工程建设管理机制是工程建设领域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相结合的标准化管理,能够适应市场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而我国的工程建设管理机制还不健全,在制定、实施和监管的环节都存在弊端。我国工程建设管理机制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强制性标准与推荐性标准条文混杂,强制性标准与推荐性标准不配套,强制性标准数量多,覆盖范围宽泛,《强制性条文》与技术标准并存,这些问题都制约了我国工程建设管理机制的完善和创新。
1.技术法规概念缺乏法律定义
目前我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是依据《标准化法》、《建筑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而“技术法规”的概念却没有明确的定义,随着我国加入WTO,把强制性标准当做技术法规来使用,缺乏一定的法律执行力度,不利于标准化管理体制的建立。
2.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的法律界定不明显
建立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体制时,只是在形式上区分了二者,但在内容标准上却没有变革,这就造成了在强制性标准中含有部分不宜强制的技术要求,而推荐性标准中存在需要强制的技术要求,工程建设管理都按照这两个标准执行,导致在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出现法律界定模糊,执行力度不强,实施监管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出现。
3.强制性标准与推荐性标准不配套
按照国际惯例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应该是配套的整体运作过程,技术法规中可以引用技术标准。但是我国目前的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与推荐性标准之间却存在衔接不足与衔接过度现象并存的问题,强制性标准没有发挥技术支撑的作用。
4.强制性标准数量多覆盖广
目前我国的工程建设管理实行的强制性标准,其部分强制范围过于宽泛,例如出现在强制性标准中的不属于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要求,工程实践中一些涉及到消费者安全和动植物生命健康以及环境保护的问题都没有按照“技术法规” 的具体内容实施。
5.《强制性条文》与技术标准并存
首先《强制性条文》是由需要强制执行的具体标准条文集合而成的,其自身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而其具体内容是受各类标准变化影响的,自身的逻辑性和协调性不强,不能作为与技术标准并存的体制组成内容。
以上几点问题都影响了工程建设标准管理机制的建立,因此需要有效的策略建立新型工程建设管理标准机制,依据WTO/TBT协议即《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技术壁垒协议》,推动新形势下我国建设行业的发展。
二、工程建设管理机制创新的有效策略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期,我国的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在加入WTO后,依照WTO/TBT协议,根据实际的工程建设标准战略。我国的工程建设管理机制需要从两方面进行创新改革,一是工程建设企业改制,二是逐步实现工程建设标准化。
(一)国有建设企业改制和发展工程咨询业
1.国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组成部分之一,参与平等的市场竞争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此要对国有建设企业的体制进行改革,遵循 WTO 公平竞争和非歧视原则,推动国有建设企业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运行,实现政企分离,消除政府与企业间的利益矛盾,保障工程建设行业的公平竞争和良性发展。
2.大力发展我国的工程咨询行业,对完善工程建设管理机制有重要的意义。工程咨询的内容包括目的可行性的研究、评估、设计、专题研究、编制项目招标文件,制定合同等,对建设实施监理、培训、评价等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相关工作。我国目前的工程建设管理机制缺乏对施工过程的监督机制,不利监管工作的执行。因此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中需要新的工程管理模式,把工程与管理、技术与经济相结合。
(二)完善工程建设管理机制
工程建设管理机制的创新除了企业体制改革和发展咨询行业外,还需要健全与完善工程建设标准化法律法规来约束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构建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工程建设管理机制的创新改革。
1.建立和完善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的法律法规及制度
为了加强我国工程建设市场的标准化监管,适应WTO规则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原则,需要建立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工程建设市场的运行机制遵循的原则是统一、开放、公平竞争。工程建设市场机制的运行需要统一的建筑法规、条例、标准及规范,而且工程建设市场中的买方与卖方可不受国家、地区、部门及行业的限制,进行建筑产品生产间的交换,按照竞争机制,进行招投标、设计方案竞赛、建议书及陈述谈判等方式,保障工程建设市场的公开、公平、竞争。具体措施包括《标准化法》的修订,使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在制定和修改《建筑法》时要体现工程建设标准的地位和作用,制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条例》,以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形式规范我国工程建设管理工作。
2.构建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体系
(1)为实现工程建设管理机制的创新,继续深化改革我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体制。以《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为依据,在工程建设实践中加强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工作,为实现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运用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以人为本的技术手段,落实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工作,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建设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相结合的新标准机制。
(2)建立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监管机制
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的实施需要监管机制的约束,主要可以采取法律法规和激励政策。采用法律的手段能够加强工程建设市场的标准化监督管理,而采取激励政策规范工程建设技术行为的同时维护公众的利益。促使工程建设依据利益原则和诚信原则,维护市场的安全有序,保障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监管机制的建立。
(3)建立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快速反应机制
快速反应机制运行的主要表现在预警系统,反应能力,合格评定和信息咨询网络服务四个方面。快速反应机制的建立能够降低工程技术标准化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负面影响,及时有效的调整相关技术法规,实现工程建设管理与国际接轨。进一步提高对风险信息的采集和研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我国工程建设的市场竞争力。
3.引导工程建设企业标准化管理
关于工程建设标准工作的开展,总书记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从法规、标准、政策、科技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引导工程建设企业标准化管理。为实现工程建设管理的创新首先要增强工程建设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意识,企业应该加强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化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认真贯彻标准化管理理念,做到管理有法可依,同时企业自身要重视创新发展,加大资金投放力度,吸纳技术人才,研发新技术,生产新产品,提高工程建设企业的技术水平,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工程建设企业能够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总体趋势。企业要深刻理解WTO/ TBT协议的内涵,在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中落实标准化管理。
4.制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的国际战略
我国作为WTO 的正式成员,工程建设行业需要制定国际战略,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坚持改革开放政策,进行改革创新,抓住战略机遇。工程建设企业也应该制定和调整策略,把目光转向国际市场。逐步完善工程技术标准化管理机制,逐步提高我国建设企业和建筑产品生产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也要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验交流,扩大我国的工程技术标准化管理的国际影响力。
三、总结
在新形势下构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机制,对我国的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继续深化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构建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我国工程建设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卫明.建筑工程施工强制性条文实施指南(第二版)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4(15)
[2]王超等.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理念的战略输出[J].中国住宅设施,2005(2)
[3]石心刚.从WTO规则谈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化[J].建筑经济,2004(12)
[4]张昌叙.关于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化体制改革[J].建筑论坛,2005(3)
[5]杨瑾峰主编.工程建设标准化实用知识问答[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4(1)
篇7
关键词:古建筑木结构;保护技术;现代园林
现代园林工程中包含很多方面,目前城市当中的园林工程包括假山、水景、园路、种植物等,也包括一些园林内的小物件[1]。园林工程建设从设计初期到竣工完成,每个环节之间均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由于现代园林工程建设的内容繁杂,对古建筑木结构没有做好保护工作,因此需要社会各个相关部门共同协调、配合,将古建筑木结构的保护工作做好,不仅能够控制成本,还能保证园林工程的质量。
1 古建筑木结构与现代园林艺术相结合的方法
1.1 园林工程建设的技术标准规范
建立园林工程建设的技术标准,不仅能够使施工工艺规范化,并且还能够提升施工效率。确立方针政策、统一技术标准,是园林工程建设行业的发展方向。由于我国在某种程度上的建筑施工技术还远不如其他发达国家,相对的技术标准规范和法律制度较落后,影响了园林建设工程的规范性[2]。
1.2 将现代园林建设与古建筑相结合
我国的人口数量庞大,城市住房紧张,因此我国通过古建筑来增加可用土地资源,在古建筑四周环境中进行砖雕、石雕、木雕等工艺设计,形成一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文化气息,古建筑中的历史、科学技术、文化等信息,对推动园林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 项目案例――以杭州大某大型别墅区为主
2.1 项目介绍
杭州市某大型山水别墅区,建筑面积为14万m2,占地面积为90万m2,由400栋独立别墅组成,三面环山一面朝水,风景秀丽。开发商将建筑融入到风景中,尽量保存原生态建筑,建设多个生态岛、林间小道、风景长廊等,营造出一个自然、绿色的生态别墅区。
2.2 古建筑木结构保护技术在现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
对木质结构损坏程度进行判断,按照《木材天然耐久性野外实验方法》木材的腐坏级别标准如表1所示。
2.3 防腐技术
由于我国的木质资源缺乏,大量的古建筑木结构需要防腐处理。通常人们使用的防腐技术均为化学防腐来保护木结构,将其中的寄生虫或其他生物杀死并抑制其他生物的再生。防腐剂分为有机和无机两种,现如今的木结构已经加入防腐剂,如不是古建筑需要修复,人们通常不需要人工对木结构进行防腐处理,可以直接购买已经加入防腐剂的木材。
2.4 防虫技术
木材的防虫技术在我国应用已久,孔子曾提出应该对树木进行适当砍伐,才能有效避免害虫的生长。现代园林建筑中将古建筑木结构进行结合后,将木结构与地面接触的部位做好毒土处理,进而能够有效阻挡地下的白蚁害虫。
表1 木材腐坏级别标准
2.5 防火措施
园林建设中都包含室外临水建设,因此忽略了对木结构的防火保护,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可以将木结构的房屋建立在免暴晒、免高热的环境当中,也可以采用药剂对木结构进行处理,进而将易燃木质转变成为难燃体[4]。
2.6 防裂措施
木结构若含水量缺失,木质则会很容易产生开裂现象,一般在我国南方的气干材含水率为20%,北方的气干材含水率为15%。因此,为了做好木材防裂措施,厂家需要提供已经存放3年的木材,将表面含水率降到25%,使其达到建筑的标准要求。
3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园林建筑中较多融入古建筑木结构建设。但木材需要注重含水率、防腐、防虫等技术保护,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第14条规定,古建筑在修补、迁移的过程中,必须对其文物的原状进行保护,不得随意改变。因此,很多木结构的古建筑多数都在不断地维修和保养。本文通过对木质结构的保护技术的分析,针对具体情况进行选择运用,进而保护木结构的古建筑园林建设。
参考文献
1 薛建阳,吴占景,张风亮,等. 碳纤维布加固古建筑木结构基于结构
潜能和能量耗散地震破坏评估[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3(6)
2 李旋.北京近现代建筑木屋架微生物劣化机理与修复技术评析[D].北
京工业大学,2013
3 罗才松,黄奕辉.古建筑木结构的加固维修方法述评[A].中国民族建
筑研究会.古建筑施工修缮与维护加固技术交流集锦[C].中国民族建
篇8
关键词:建筑材料;职业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3-0068-02
近年来,在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指导下[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也培养出了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但是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比较多,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改的重点。目前,大多数高职教师无论从教材的编写、讲授的内容还是教师个人的观念,都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本科教育的模式,并没有突出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特点。鉴于此种情况,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在此大环境下,作者通过分析研究《建筑材料》课程的性质及其特点[2,3],结合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精品(重点)课程建设的改革成果,谈谈对该课程教学的一些看法。《建筑材料》是工民建相关各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建筑上常用建筑材料的组成、性质、质量检验标准和方法以及应用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操作性,同时是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重要课程。
一、课程目标及教学思路
《建筑材料》课程总体目标是在掌握常用材料技术性质、特性、应用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具有对材料进行检测、验收的基本理论和动手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同时也为从事材料检测、验收、施工等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理论与实验基础。为此,作者结合教学经验及多次修订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建筑材料》课程标准的经历,将《建筑材料》课程总体目标分解为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两大块。1.知识目标a.无机胶凝材料的技术性能、技术标准、质检方法、选用及保管。b.混凝土组成材料的技术性能、技术标准、质检方法、选用及保管。c.混凝土的技术性能、技术标准、配合比确定、质检方法、选用及保管。d.砂浆的技术性能、技术标准、配合比确定、质检方法、选用及保管。e.钢材的技术性能、技术标准、质检方法、选用及保管。f.防水材料的技术性能、技术标准、质检方法、选用及保管。g.其他材料的技术性能、技术标准、质检方法、选用及保管。2.能力目标a.能根据工程所处的环境、工程质量要求不同,合理选用建筑材料。b.能按照国家标准、规范要求对常用建筑材料进行见证取样、送检。c.能按照国家标准、规范进行试件制作、各项技术性能指标检测、材料质量评价。d.能正确合理地填写、阅读材料质量检测报告单。e.能根据国家标准、规范确定混凝土、砂浆配合比,并填写配合比通知书。因此,教师的教学思路应该与以往教学方式完全不同,应该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做到理论知识少讲、够用就行,增大实践教学比例。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岗位工作能力,完全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二、教学内容
针对建筑大类专业高职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教学内容应各类材料的质量检测及工程应用作为重点,同时应酌情加入一些新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4]。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来工作进入工作岗位,能应用建筑材料相关知识去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目前市面上出现的教材存在普遍问题,传统建筑材料水泥、普通混凝土、钢材等常用建筑材料的理论知识占有的篇幅很大,出现的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教材对此都有一定的滞后性,不能达到及时更新。那么就需要校企合作,在教学内容上做出相应调整与补充,做到在讲授传统材料的同时,也要涉及工程中应用较普遍的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其一可以使学生们了解更新的材料咨询,毕业再工地上若涉及新材料、新产品,让学生也能很快上手工作;其二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
《建筑材料》课程大多数老师都是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均以理论讲述为主导,试验操作为辅助。建筑材料类别比较多,知识点较分散,逻辑关系也不强,计算理论难懂[5],这使得刚走进大学学习的同学对于学习方法不得要领,导致学生对该课程感觉枯燥,缺乏学习兴趣。深究其原因,作者认为教学方法不当起主导作用。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是《建筑材料》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作者通过对自己教学过程的总结,提出了以下教学模式。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将“做”安排在“学”的过程中,利用校内“学“”做”合一的理实一体实训室进行教学,边学边做,实现学做合一;二是将“做”穿插在“情境引领”教学设计中的“X+1”模式中,即当完成一个学习情境的课堂教学后,即停课进行该学习情境的仿真实训,实现大的“学工交替”循环。针对情境化教学提出贯穿理论和实训教学过程的工学交替“八步教学法”。第一步:创设情境,通过引入典型工程案例、创设问题等多手段创建学习情境,引领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第二步:明确任务。让学生明确每个学习情境下的具体学习目标,以及完成该学习目标后应达到的岗位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学习目标与岗位技能目标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步:知识准备。教学过程借助多媒体教学或者理实一体化教室来完成这一教与学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需要完成相关基础知识的准备工作。第四步:实训计划。由教师制定有针对性的实训计划,并结合实训指导书将实训要求下达给学习小组。第五步:操作决策。操作决策主要是学习小组的组长根据实训计划分解安排每个学习组员的实训岗位分工和工作职能。这一环节通过模拟实际工作岗位来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第六步:动手实践。各学习小组团队协作共同完成老师下达的实训计划。该环节即检验了各小组知识准备的情况,同时也锻炼学习成员的实践操作能力。第七步:三方评估。通过每个学习小组的自评、各个学习小组间的互评、教师最终的点评对学习质量检查,完成学习成果的检测。第八步:问题反馈。每完成一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小组和教师对此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教师协助分析,找出问题,纠正不足。整个学习过程可以逐步提高学习小组成员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场地
针对《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模式的要求,需要将授课地点从普通教室移至建筑材料实训室。首先,对于每类建筑材料学生都会有直观认识。其次,在讲解材料性质的同时,可以进行一些演示实验。比如讲解石灰的特性时,可以演示石灰加水后的放热和体积膨胀的特点后,可以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最后,针对高职教育的能力要求特点,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建筑材料》需要培养学生的材料检测能力,这就需要建筑材料实训室发挥教学作用,为学生完成实践操作提供场所。
五、考核方法
本课程是典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因此,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为主的三方评价机制,即学生自评与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和企业评价。结合工学结合的“八步教学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分组形式进行,在完成每个学习情境学习过程后,都需要由学生自己和组长对组员在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的表现情况进行评价(占20%),然后由专任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结合学生完成实训的过程和成果进行过程性评价(专任教师占20%,实训指导教师占20%),最后再结合期末笔试成绩(40%)进行综合评价,得到课程的总评成绩(百分制)。六、结束语以高职教育的特点为主导,对《建筑材料》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几点改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虽然简单的一次教学模式改革不能取到青云直上的教学效果,它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摸索过程,需要所有从事教育一线工作的教师共同努力,才能让我国的职业教育向前迈出一大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Z].北京:教育部,2006.
[2]蔡丽朋.建筑材料[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3]赵华玮.建筑材料应用与检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4]吴伟东,舒志坚.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和探讨[J].丽水学院学报,2009(10):115-118.
篇9
【关键词】轻钢结构;住宅
区别于采用H型钢等厚壁钢材的结构,轻钢结构住宅主要是指以镀锌轻钢龙骨为结构件建造的住宅,这种结构在国外多为一、二层的独户式小住宅,也有用其建造六层以下集合式住宅的,因而称为轻钢结构。轻钢结构住宅具有自重轻、工厂化程度高、建造速度快、劳动强度小、污染少等优点,因而近三十年来在欧美国家逐步发展起来,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十分成熟的技术。国内外许多企业不约而同地想把轻钢结构住宅技术移植到中国来,但效果却不像人们事先想象的那样乐观。
我国的标准规范是针对结构体系编制的,轻钢结构住宅体系在我国还属于技术空白,所以不能满足我国现行强制性规范的某些条文。例如我国建国以后建造的建筑物多采用砖石和钢筋混凝土等耐火性能好的建筑材料,由此导致我国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在材料选用方面似乎较国外苛刻,轻钢结构住宅难以满足其要求。再如长期以来镀锌轻钢龙骨在我国仅用于隔断、吊顶等非主要承重结构,我国《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程》基本上不考虑用厚度2毫米以下的钢材制作主要承重构件,对于国外大量采用的壁厚0.8-1.6毫米的镀锌轻钢龙骨承重体系,我们既缺乏对其受力状况和结构安全性、耐久性的理论分析,也缺乏相关的实验数据,这就使得轻钢住宅的结构设计在我国寻找不到有针对性的规范作为依据。这种与国内规范不衔接的状况,使轻钢结构住宅项目无论在工程报建阶段还是在工程验收阶段,都会遇到数不尽的障碍与麻烦。
面临的另一类问题是整个社会对这种新住宅体系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此外,中国的消费者由于长期以来住惯了砖混或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住宅,从慢慢开始接受到逐步喜欢轻钢结构住宅,也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轻钢结构住宅体系是在国外尤其是北美地区木结构住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两种体系虽然在国外已经十分成熟和完善,但是对于我国来说却完全是新东西,各种困难可想而知。在建材和部件方面,目前建造轻钢结构住宅工程所需的材料许多要从国外运来,甚至有些由外商在中国大陆委托加工的部件,往往也只能到国外去采购,在国内市场上一时还找不到。
在人员方面,由于国内无论中等或是高等专业学校的教学内容中均未涉及轻钢结构住宅体系,因此我国建筑类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对这一体系知之甚少,而更加缺乏的是熟练技术工人,所以虽然这一体系单纯从技术层面上讲并无多少难度,但真正推行起来却往往缺乏得力的骨干。
在建筑管理方面,我国现行的建筑管理模式与轻钢结构住宅这种工业化生产方式也不适应,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外许多住宅生产企业希望进入中国大陆市场,但是他们搞不清自己来到中国后应当申领什么资质,属于什么身份——设计单位?施工单位?集成商?还是制造商?而当钢结构住宅建成后,我国现行的工程质量验收程序和办法也不适应。
目前轻钢结构住宅体系在我国大陆的报价大约在每平方米4000元左右,交工标准包括了室内精装修、高档厨卫设备、室内热水系统、空调系统、新风系统、中央吸尘系统、直接饮用水系统、家庭智能化系统、车库自动门,以及冰箱、洗衣机、烘干机等白色家电,但不包括地价、室内家具、电视机、音响等黑色家电,以及室外管线、绿化和其它各种户外配套工程的费用。有人认为这一价位偏高,国内消费者近期还难以接受。然而这种价格在国外比起其它结构形式住宅的造价来说,却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这也就是为什么轻钢结构住宅体系在国外能够蓬勃发展的原因。任何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与所处社会的技术经济背景相联系、相适应的,目前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均GDP约为我国的40倍左右,劳动力价格约为我国的20至30倍,因此,符合产业化生产方式的轻钢结构住宅在发达国家远比我国更易被市场接受。而我国由于科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劳动力价格便宜,尽管轻钢结构住宅的性能和舒适度较高,但其对于传统建筑形式住宅的竞争优势反倒不够明显。因而市场接受起来比较缓慢。
推广轻钢住宅的工作思路:
首先应有计划地建造一批试验工程,以便引进该项生产技术。如果没有一定的建造量,就不可能编制完成我们自己的轻钢结构技术规范,在中国使这项技术成熟起来就成为一句空话。虽然一般情况下我们强调必须执行强制性规范,但是技术标准和规范就其性质来说,永远都是落后于技术自身的发展的。因此,在国内规范不完善时,建造试验工程不仅是应当的,而且是必须的。目前北新建材等国内大型建材企业已经开始进军这一领域,投资建立了轻钢结构住宅生产线,对此国家应适当予以扶持。
在建造试验工程并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就应不失时机地编制相应的轻钢结构住宅技术标准和规范。由于与国外标准体系、技术环境的差异,甚至标准管理方式和部门分工的不同,都使这项工作在我国具有相当的难度,并非像有些同志设想的那样,把国外标准直接翻译过来就万事大吉了。把国外轻钢结构住宅嫁接到中国的技术标准体系中来,还有许多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协调工作要做。根据建设部技术标准编制工作计划,目前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正在组织各有关科研设计单位、大专院校、生产企业共同编制行业技术标准《低层轻钢结构住宅技术要求》,这项标准后,将结束轻钢结构住宅在我国无技术标准可依的局面。
由于轻钢结构住宅是国外许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成熟技术,其优良的技术性能和产业化生产方式,符合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方向。因此,一旦有了技术标准,就应将这种技术体系纳入专业学校的教学内容中,并对在职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进行培训,企业和社会的建筑科研院所也应投入力量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使这一体系在我国日臻完善,并使我国企业由此获得反过来进军国际市场的实力与资格。
最后想说明的是,轻钢结构住宅并非仅有冷弯镀锌轻钢龙骨体系一种,其它各种冷弯或热轧薄壁型钢形成的工业化住宅体系也都应属于轻钢结构住宅体系,如日本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大和住宅工业株式会社的钢结构住宅体系等。本文的观点同样适合这些体系,所不同的是,它们是拥有企业自身知识产权和特点的工业化住宅体系,其优点也值得我们逐步学习、引进、消化和吸收,以进一步推进中国的住宅产业现代化。 [科]
【参考文献】
[1]周学军,刘峰,王建明,周继远(编著),刘锡良(主审).轻钢结构设计与施工.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篇10
关键词:;勘察;技术流程;控制措施
1 概述
建设工程测绘与调查俗称建设工程填图,它是为了查明拟建场地及其邻近地段的建设工程条件而进行的一项调查研究工作。其本质就是运用建设工程理论和技术方法,对与建设工程建设有关的各种地表现象进行详细的观察和描述,并将其中的地貌、地层岩性、构造、不良作用等界线以及井、泉、不良作用等的位置按一定的比例填绘在地形底图上,然后绘制成建设工程图件。再结合建设工程建设的要求,对拟建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作出初步评价。
2 勘探孔平面布置原则
在充分研究场地区已有区域、临近场地岩土建设工程勘察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拟建建筑物性质和技术要求以及当地建筑经验,并遵循有关勘察规程、规范、技术标准的要求,采用多种勘探测试手段,按照综合评价的方法和原则布置勘察工作,重点突出。沿建筑物角点、周边线、中心部位布置勘探孔,勘探孔类型有一般性孔、控制性孔、原位测试孔、取土试样孔等,控制性孔占勘探孔总数的1/3~1/2,其余为一般性孔。勘探孔间距控制在15m左右,当遇暗浜、暗塘或同一建筑范围内的主要受力层或有影响的下卧层起伏较大时,应加密勘探点,查明其变化。
3 勘察技术流程
根据拟建建筑物特性及场地岩土建设工程条件,详细勘察可以采用冲击取芯钻探、回转取芯钻探、标准贯入试验、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和室内岩土水质检测相结合的综合勘察技术方法。技术要求如下:
3.1 收集资料
收集1:10万水文建设工程综合勘察评价报告、1:2.5万综合水文建设工程勘察报告等区域资料,用于评价拟建场地的稳定性与适宜性。收集场地附近有关勘察资料,以了解地基土的分布、厚度及建设工程特性,为勘察方案布置、孔深确定提供依据。
3.2 建设工程测量
采用电子全站仪按给定的测量控制点、钻孔坐标准确测放孔位于实地,并测量各孔孔口高程。
3.3 建设工程钻探
3.3.1 回转取芯钻探
采用XY-1A-6型液压回转钻机实施全断面回转取芯钻探,主要针对卵石层进行取样鉴别,以准确分层和定名。钻探工艺为植物胶护壁、金刚石钻进、单动双管取芯,能保证岩芯采取率大于90%,取出近似于岩土实际性状的卵石样品。通过钻探取芯鉴别结合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曲线,对地层进行综合对比和分析,须符合《岩土建设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要求。
3.3.1.1 回转取芯钻探要求
①钻探采用回转取芯钻探,按《建设工程钻探规程》(TB10014―98)执行;
②钻孔孔径应满足取样、物探测试等的要求;
③准确记录钻探进尺、不同岩性的分层深度、厚度和采样位置,厚度大于0.3m的层应分层描述,厚度小于0.3m的层应有说明(尤其是对建设工程有影响的软弱层等);
④准确量测每个钻孔的初见水位、稳定水位;
⑤岩芯采取率:土层不低于85%,卵石层不低于80%;
⑥岩芯应逐孔、逐箱数码拍照,每箱岩芯应拍摄1张,标注(孔号、箱号、深度等)应清晰;
⑦钻探岩芯经人员鉴别、编录、拍照等工作均完成且经技术负责人同意后,方可就地处理岩芯。
3.3.2 冲击取芯钻探
采用SH30-2A型建设工程钻机,对卵石层以上土层实施冲击钻进取芯并进行分层和定名。
3.4 原位测试
3.4.1 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
采用规范允许的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对卵石层进行连续系统测试,以定性和定量评价卵石层的密实度、均匀性及承载力。钻机为SH30-2A型,仪器设备规格:落锤质量120kg,落距100cm ,圆锥头锥角60°,触探杆外径60mm,单根触探杆长度1.0-1.3m。测试方法是以120kg的落锤垂直击打使探杆随探头进入砂卵石层中,记录其每贯入10cm的锤击数。
3.4.2 标准贯入试验
采用自动脱钩的自由落锤法进行锤击,对地基上部主要土层进行N63.5标贯试验,测试地基土承载力并利用标贯对饱和粉土、砂土进行液化评价。
3.5 土工试验
利用钻孔采取土样和水样,并分别进行室内土常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土颗粒分析试验和水、土腐蚀性试验。样品数量满足规范要求和能控制整个场地。
4 关键工序的质量控制
4.1 勘察工作中不仅作好对勘察成果的审查验收,对勘察工作中的每一道工序都将按ISO9000标准的要求认真进行检查验收:
4.2 勘探点施放及高程测量:应采用激光全站仪进行勘探点施放和高程测量,由建设工程技术负责人检查验收。
4.3 野外钻探和测试: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范、规程,由钻探队长负责实施,重点对设备运转、施工安全进行检查,建设工程技术负责人对野外钻探和测试工作是否符合操作规程和勘察纲要进行监督、检查及验收。
4.4 野外记录:记录员应经培训并取得上岗资格证书的人员担任。原始记录必须按有关技术标准、勘察纲要进行,钻探数据准确、完整,严禁事后追记。
4.5 取样及样品保管:土样、水样取样搬运、储存、包装,由作业队长和记录员负责。取样及时包装和密封,并标注土样名称、编号、取样深度等,填写《岩土试验送样单》。Ⅰ级试样应轻拿轻放,并采取防晒、防震等措施,样品采取后应及时送至试验地点。
4.6 土工试验:实验工作严格执行相关规范,土工试验成果由建设工程技术负责人检查验收。
4.7 内业资料整理的质量控制: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各道工序必须做到“二查二审”,图纸及有关文件必须由相关责任人签字。
5 确保勘察数据准确性措施
5.1 开工前,项目负责人应就本项目勘察目的任务、技术要求、勘察重点及注意事项对项目参与人员进行深入、严格的技术交底,明确职责、分工明确,统一认识,从思想上使大家对项目的高度重视。项目负责、技术负责人随时现场指导,安排生产。
5.2 勘察过程中,应精确丈量,进而准确分层。原始记录必须按有关技术标准、勘察纲要进行,钻探数据准确、完整,严禁事后追记。野外记录由建设工程技术负责人检查验收。
5.3 根据各岩土层特点,选用有效的勘探、取样方法,保证取样和样品的代表性;结合条件选用合适的原位测试手段,针对每一测试手段,在不同岩土层内有代表性地进行测试点的布置和选取,并在勘察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和调整,保证测试点具有合理性和代表性。
5.4 在野外测试和室内试验中,严格按照有关规范和操作规程进行,试验的观测、记录、资料分析整理都要规范化进行,保证测试、试验数据的可靠性、准确性。
6 结语
综上所述,建设工程勘察过程中,要以科学的态度,认真负责做好每一个细节,以实事求是的原则记录真实可靠的数据,以精益求精的精神实施每项操作,力求确保各项结果满足技术标准要求。
参考文献
[1] GB50021-2001,岩土建设工程勘察规范[S].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GB50026-93,建设工程测量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3]GB/T50269-97,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S].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建筑装饰装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