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形势分析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7: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行业形势分析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行业形势分析报告

篇1

这些年来,浙江对民间金融的发展给予过相当的宽容度。然而,无论是对民营资本的金融化,还是对金融资本的民营化,当初的肯定与支持却开始让一些人“担忧”:地方金融民营化的程度还在政府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吗?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的初衷是否正被潜在地扭曲?例如,这份《温州金融形势分析报告》就担心,“部分担保公司具有明显高利贷性质的民间融资行为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同时由于某些担保公司业务操作不规范,容易产生民事纠纷,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

然而对于“猖獗”的地下金融,我们仍寄予厚望。民间金融从它的诞生之初,它就偏重于服务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中国,由于体制的因素,民营经济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很难通过正常渠道满足资金需求,到现在为止,融资鸿沟仍然是钳制民营经济发展的的巨大瓶颈。以民营企业最发达的浙江为例,民营企业所交的税款在浙江的财政收入中占绝对大的比重,然而,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却只占银行总贷款的1%。世界银行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有80.21%的企业把融资作为阻碍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相比之下印度只有52.1%。中国银行业向本国企业提供了2倍于印度的贷款,但中国的民营企业却几乎不可能从中分到一杯羹。

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资金源泉在哪?就是民间金融!考察民间金融的历史变迁,就会发现,它几乎是与民营企业共生共存的。或许,正是因为融资歧视的存在,才造就了今天民间金融的繁荣景象。它们就像小草一般,“野火烧不尽”。

民间金融在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已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能否认,民间金融始终处于正式的金融体制之外,这种灰色甚至非法的处境也给金融业增添了许多风险。然而,这不是民间金融的错,民间金融本应该为中小企业做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但正是因为这种“体制外”的生存,使得民间金融一直裹脚不前,最终又影响到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不仅如此,民营金融中出现的问题,恰恰是被政府视为非法,围追堵截的结果。一个成熟的社会,一个有效的政府,不应该让任何一项重大的合理需求长期游离在体制之外。

篇2

2011年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各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调结构、促转变、惠民生,经济运行总体上呈现增长稳定、质量提高、结构改善的良好态势。初步统计,2011年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4246.1亿元,增长14.3%。

2011年经济运行的突出亮点:一是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年粮食产量达到477.5亿斤,增长10.6%。二是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化学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比上年同期提高7.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高于全国平均5.1个百分点。三是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全年全区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2264.1亿元,增长30.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0.1%。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41.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四是区域布局调整深入推进。西部地区重点产业加速向沿黄沿线地区集中,沿黄沿线22个重点工业园区、集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6665.8亿元,增长35.1%,占西部地区全部工业园区(开发区)工业增加值的86.7%。东部地区加快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9%,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五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明显成效。就业形势稳中趋好,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6.3万人,完成计划的105%。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加快,累计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46.5万套,开工率104.5%。各项社会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提高幅度均在10%以上。

2011年全区经济运行总体较好,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但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结构性矛盾仍然较为突出,“一煤独大”的问题没有根本改变,非资源型产业和服务业比重较低;运力明显不足,重点路段拥堵仍然比较严重,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较大制约;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与全国平均仍有一定差距;物价上涨压力较大,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上涨5.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

二、2011年发展和改革工作回顾

2011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全区发展改革系统的同志们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调结构、促转变、惠民生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履行参谋助手职能,切实加强重大问题研究

坚持想大事、议大事、抓大事,加强对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研究,适时提出宏观政策建议。

一是争取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2011年国务院出台了《若干意见》,为我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为贯彻落实好《若干意见》,我们争取国家发改委协调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贯彻落实《若干意见》重点工作的部委分工方案。加强落实《若干意见》的督促和协调工作,国家9个部委出台了支持我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文件。代拟了自治区落实《若干意见》分工方案,已上报自治区政府。

二是强化对经济形势的监测分析。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要求,按月度进行经济形势分析,全年共完成11期全区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其中,一季度、三季度的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及2011年经济运行情况和2012年经济工作安排建议向自治区党政联席会议做了汇报,上半年的分析报告在全区经济形势电视电话会议上作了专题通报。完成了上半年社会形势分析报告和《2010年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向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提交了《2011年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三是积极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在完成“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农牧业、生态等39个重点专项规划,其中20项已经政府审批公布。按要求修改完成了《主体功能区规划(送审稿)》,编制形成了《呼包鄂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已上报自治区政府。组织编制了《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详细规划》、《呼包鄂地区能源发展规划》、《自治区“十二五”电力发展规划》、《呼包鄂地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等一批规划,有的已经政府批转实施。

四是加强对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研究提出了《关于促进金融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航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大部分已上报自治区政府,有的已经批转实施。完成了《自治区物流业情况报告》、《服务业发展报告》、《热电联产情况调研报告》等18个专项调查研究报告。

(二)着力抓好中央投资项目建设,加快重点项目实施进度

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一是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截至目前,累计争取到中央预算内资金137亿元,发行企业债券总规模120亿元。生态方面,落实退耕还林建设任务60万亩、京津风沙源治理633万亩、退牧还草1765万亩、天然林保护166.8万亩、“三北”防护林197.5万亩。交通方面,共争取国家批准重大交通项目4个,其中,铁路项目1个、建设里程286公里,高速公路项目3个、建设里程691公里;自治区按权限批复了铁路项目10个、公路项目23个、公路客运站项目13个、民航机场项目2个。水利方面,落实了5个大型灌区续建及节水配套改造工程、黄河近期防洪工程、规模化节水灌溉示范项目、海勃湾水利枢纽和2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能源方面,共争取国家核准了14个能源重点项目,包括1个火电项目2×66万千瓦、3个风电项目70万千瓦、4个煤矿项目3800万吨、6个500千伏输变电工程项目486公里;自治区核准风电项目178.2万千瓦、太阳能项目24万千瓦、生物质发电项目2×1.2万千瓦、煤矿升级改造项目1050万吨、天然气输送管道项目310公里、成品油输送管道项目321公里。农村基础设施方面,解决了120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新建农村户用沼气6.2万户,新增通沥青水泥路嘎查村959个。

工业和服务业方面,落实中央投资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项目8项、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项目64项、国家服务业引导资金项目19项。高技术方面,落实中央投资高技术项目33项。城建和环保方面,开工建设城镇污水垃圾处理项目57个、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项目34个。民生和社会方面,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46.5万套,建设了97个教育项目、1067个卫生项目、63个文化项目、7113个广电项目、7个养老设施项目,落实了12个基层就业社保服务设施建设试点项目,启动了乡镇干部生活设施项目建设。

二是加强投资项目管理。为准确掌握项目动态情况,坚持对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点项目按月调度、按季通报的制度。加强项目监督检查,配合国家发改委稽察工作组对中央扩大内需、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基层卫生服务、水利建设及棚户区改造等重点领域项目开展了专项稽察和整改复查工作,按照自治区政府的安排,对保障性安居工程进行了检查。对全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等开展了专项稽察,督促有关地区和项目单位进行整改。

(三)积极推进节能减排,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切实履行节能减排综合协调职责,完善政策措施,推进项目建设,确保完成节能减排各项指标。

一是分解落实目标任务。经过积极争取,国家同意将我区的“十二五”节能降耗目标由原定的16%下调到15%,二氧化碳排放指标由原定的17%下调到16%。制定了“十二五”盟市节能降速指标分解方案,将目标任务落实到盟市、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分解了盟市2011年度节能目标,落实了责任制。

二是制定完善政策措施。制定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起草形成了《自治区2011年节能降耗应急方案》,提出了对电石、铁合金限产限电和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等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了主要工业产品耗能限额管理办法,制定了全区排污权交易试行收费标准。

三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程建设。节能方面,争取到国家节能技改资金7090万元,重点推进“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既有建筑改造等一批节能工程建设,组织实施了50项自治区“以奖代补”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减排方面,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和燃煤锅炉改造项目建设,争取到国家对91个城镇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和重点领域治理的支持资金11.66亿元。

四是积极开展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起草上报了《“十一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总结》,制定了《2005年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工作方案》,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对外合作和战略能力建设。

(四)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努力扩大对外开放

加强改革开放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会同有关部门,推动改革开放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稳步推进各项改革。一是投资体制改革步伐加快。修订完成了《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除国家明确要求由自治区核准备案的项目外,其他一律下放到盟市核准备案。稳步推进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工作,新开工内蒙古医院门诊楼暨C座住院楼、内蒙古第一附属医院综合楼两个代建制项目。二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出台了《关于建立和规范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的实施意见》,全区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26所公立医院开展了改革试点,25所旗县级医院开展了综合改革试点。三是稳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将原油、天然气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稀土资源税由0.4元―3元/吨调整为轻稀土60元/吨和重稀土30元/吨。研究拟定了《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和相关规定》和《草原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和征收标准》,自治区政府已经下发执行。积极探索资源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开展风电开发权、煤炭矿业权拍卖试点。

积极扩大对外开放。一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成功组织参加了“西洽会”、“科博会”和“东北亚博览会”等一系列全国性的投资洽谈活动,达成经济合作项目21项,协议引进资金177.1亿元。二是区域经济协作取得新进展。建立和完善东北四省区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制度,签署了《推进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协议》等2个合作协议和《携手打造大东北无障碍旅游区行动计划》等4个行动计划。与天津市、山西省、浙江省、江苏省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河北省签署了《建设临港产业园和港口项目合作协议书》,启动了园区规划和港口可研编制工作。三是“走出去”战略取得新成效。全年累计批准境外投资企业30家,股权变更增资项目15个,中方协议投资额25亿美元。满洲里、二连开发开放试验区实施方案上报国务院。

(五)加强价格和收费管理,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进一步加强价格调控和管理,清理和规范收费秩序,切实关注低收入群体生活,努力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切实加强价格调控和管理。制定农村牧区安全饮水工程电价,提高蒙东、蒙西火力发电机组上网电价,对市场交易电煤实行最高限价。切实降低流通环节费用,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降低集贸市场摊位费和超市进场费,对农贸市场水电热价格实行优惠政策。加强价格监管和监测预警,制定了《农副产品市场价格监管实施方案》,启动了每周两报农副产品应急价格监测制度,开展了商品零售企业价格欺诈和商品房明码标价专项检查。

全面清理和规范收费秩序。在国家取消31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基础上,取消和调整行政许可项目262项,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65项。按要求暂停审批调整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和服务价格,对新申请立项的收费严格成本监审,尽可能从低核定收费标准。配合交通部门制定了收费公路专项清理工作方案,已完成调查摸底和自查自纠工作。

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力度。针对价格上涨给低收入群体生产生活带来的困难问题,8月份启动实施了低收入居民生活临时补贴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对低保对象、重点优抚对象、孤儿、五保供养对象、“三无”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价格补贴3.15亿元。

三、2012年发展改革工作主要任务

从当前形势分析,2012 年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十分复杂严峻。国际方面,存在世界贸易增速放缓、欧美债务危机扩散、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三大风险。国内方面,面临经济下行、通货膨胀、节能减排三大压力。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下,2012年我区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有利因素:一是宏观政策方面,明年中央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拟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4026亿元,比2011年增加200亿元,中央银行广义货币发行量预期增长14%,比2011年实际增长高1个百分点,资金供给将比2011年相对宽松。二是2011全国出现大范围缺电现象,华北、华中、华东电力供需紧张的问题还将在一定时期内持续。我区电力供应富余,价格较低,为争取国家对我区煤炭、电力外送通道建设的支持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我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机遇。三是最近两年我区企业效益普遍较好,去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70.9%,2011年1-11月份增长41.4%,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明显增强。四是今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产业、投资、财税、金融、土地、收入分配等方面的一系列支持政策,为我区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在综合研判当前国内外形势,深入分析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的基础上,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确定明年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地方财政总收入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城镇新增就业2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4%左右。

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很大的情况下,我们确定13%的增长速度,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一是与“十二五”规划充分衔接。我区“十二五”规划的目标是12%,2012年安排13%,将为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二五”目标奠定较好基础。二是体现稳增长的信心和决心。2012年国家要召开十,中央强调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稳增长”是首要任务,我区13%的目标在全国各省区中位居前列,可以为实现国家稳增长的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三是为转变发展方式创造条件。我区是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外需份额很小,世界经济不稳定间接传导我区有延滞效应,按预测2012年我区经济增长可能达到14%以上,安排13%目的是为我们调结构、转方式留出必要的空间,把各方面的精力更多地集中在转变发展方式、推动非资源型产业发展上来。四是稳定社会预期。2011年年底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对今后5年的工作做了全面的安排和部署,各地新的领导班子都对今后的发展满怀信心,安排这样比较积极的速度,就是为了稳定社会预期,提振各方的信心。

篇3

关键词: 矿产品 价格波动 应对策略

1.引言

矿产品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至关重要的物资。诱人的利益使得众多企业加入到竞争当中,更有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繁荣和一些投机性机构在市场中推波助澜,使得矿产品价格很不平稳,对矿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那么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如何应对呢?本文就针对这些问题作出分析,并给出解决方案。

2.矿产品价格波动造成的影响

2.1中间市场大起大落

矿产品市场已不只是单纯的供方和需方,在供方和需方之间产生了中间市场,其中包括现货投机商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尤其是金融衍生品市场中,充满了国际游资、基金、券商、投机商、套期保值企业等各种组织。在激烈的竞争中,在大机构的操纵下和各方面力量的综合作用下,中间市场的价格大起大落。如2007、2008年的锌价格在16个月的时间内从29700元/吨跌至8715元/吨,跌幅达71%,已经严重背离了供需规律。

2.2矿产企业生产不平稳

因为矿产品价格的变化幅度巨大,变化周期极短,而矿产企业投资回收期在三五年甚至更长,反应速度无法跟上,使得矿产企业一时难以对市场做出主动制衡。这样,矿产企业的生产处于极不平稳的状态。

3.矿产品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3.1供需因素

3.1.1供给方的原因

矿产品行业的特点是投资大、风险高、建设周期较长、对市场反应慢。生产规模在一段时间内也是难以改变的,这样就造成了矿产品的供给方的规模在一段时间内是不能扩大的。

3.1.2需求方的原因

矿产品的需求方包括机械、电子、电气、建材、加工等行业,这些行业的特点是投资小、起动快、扩张容易、复制性强、对市场反应灵敏等。这些不同特点使得需求方与供给方很难在供需关系上达到长时间的平衡,造成了在价格上的波动。

3.2资源储量变化因素

随着人类对矿产资源不断地开发利用,已知矿产资源量呈现出不断减少的趋势。同时,人们也在不断地发现新的矿点,又使探明的矿产资源量增加。两种相反方向的变化使得矿产资源量的供应体现出一定的无规律性。这种无规律性使得价格忽高忽高。

3.3中间市场

矿产品的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中都存在着大量投机商。他们的投机行为对价格波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些投机行为使得矿产品的价格更加难以捉摸。

3.4矿产资源的稀缺性

因为矿产资源的稀缺性,所以掌握矿产资源的企业在对下游企业的谈判中会占有主动权。而矿产资源的稀缺性也使得矿产资源的争夺更加激烈,垄断和半垄断加剧了矿产品的价格波动。

4.我国矿产品行业的特点

4.1资源量小

我国除了稀土资源较丰富外,其余的常用矿产品资源储量都不是很多。这使得我国不得不从国外进口很多矿石来满足国内的需求。国外的矿石生产已经形成了垄断局面。这对我国的矿石进口很不利。

4.2企业规模小

我国曾实行了多年的计划经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地纷纷建设矿山及加工企业,只重数量不重质量、规模小、技术差。在实行市场经济后,这些众多的小规模企业无法和国际大型跨国企业进行竞争。

4.3技术落后、资源利用率低

落后的技术直接导致我国矿产品企业资源利用率低、资源耗费大,不断地需要大量的资源来补偿,加剧了对国外资源的依赖性。

4.4缺乏有影响力的市场

我国缺乏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矿产品交易市场,包括现货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虽然我国已经有了上海期货交易市场,但由于交易量小,其价格也不会作为国际上公认的交易价格。

5.我国针对矿产品价格波动的对策

5.1建立并大力发展国际矿产品市场

5.1.1发展大规模现货交易市场

建立大规模的、有影响力的现货交易市场是加强定价权和话语权的重要手段之一。建立大规模的现货交易市场,我们首先要提供一个良好的矿产品交易市场的环境,如足够大的仓储、码头、方便的运输及良好的配套服务等条件。其次要加大矿产品的开发力度,增加我们自己的矿产品供应量。再次是吸引众多国内国际矿产品供需方来我国的现货交易市场来交易。这样交易多了,定价权也就有了。

我认为我国的现货交易市场可以定在深圳市。深圳市的地理位置非常适合,因为矿产资源主要集中在南美洲、大洋洲、东南亚、非洲等地,将矿石运到深圳市是比较方便的。由深圳向我国内陆辐射也比较合适。深圳靠近香港,有很好的人才储备和港口操作经验。而香港也会为矿产品交易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

5.1.2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

现代经济结构中金融衍生品市场越来越发挥出重要作用。人们不但可以从中获得利益,而且还可以进行融资、定价、套期保值等。所以要想真正实现定价权、必须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我们应该扩大现有期货交易市场,增加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品种,吸引更多的国内国际有实力的企业参与进来,最终形成被国际公认的定价市场。

5.2建立多个航母型市场主体

5.2.1建立矿产品现货及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基金

矿产品交易无论是现货还是金融衍生品都需要巨量资金,尤其是想要影响交易量和交易价格时,资金的投入量更是天文数字,远非一般的企业所能操作。建立矿产品交易基金是建立矿产品交易主体的有效方式,并利用专业人才的操作技能,达到调控矿产品价格的目的。

5.2.2结成战略联盟或整合企业

建立一些行业协会,统一战略部署,统一行动,顾全大局,形成合力。我们除了“钢协”,还应建立“铜协”、“铅协”、“锌协”等众多协会来协调各个企业的经营活动。通过企业整合,我们可以整合企业的资源,集中更多的资金,在短期内扩大规模,争取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5.2.3 企业参股入股

矿产品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可以互相参股入股,这样如果某些环节价格变化使蒙受损失时,那在其他环节上就会得到补偿。如钢铁冶炼企业参股铁矿石开采企业,当铁矿石涨价时,虽然冶炼企业受到损失,但其会在铁矿石开采企业中得到利益补偿。有了自己的矿山,也就不怕外界矿石涨价了。

5.3 技术先行

加大技术投入,研究出更先进的技术,不但可以节省资源,而且可以减少对上下游企业的依赖。从而改变供需关系,达到影响价格的目的。

6.结论

矿产品行业是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各股力量都角逐于此。为了国家经济的安全,我们必须找出办法来抑制价格的大幅波动。

我相信,以上的方法会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些思路,会对抑制价格波动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英亮, 高阳. 论矿产品价格波动与采矿边际品位的调整. 中国矿业2003年 第12卷 第06期

[2]于德福.正确认识国际矿产品价格波动. /viewdiary.15051796l

[3]钢铁产业网. 当前铁矿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及后期走势预测. /

篇4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一片低迷,中国经济亦也难独善其身。然而,近两个月来,形势似乎发生了变化,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从2009年3月到2009年5月,被称为经济“晴雨表”的股市,上涨了近500点;楼市也出现了“小阳春”,成交量有了一定上涨。这让许多人,特别是手里有点钱的所谓“中产阶层”,回想起了2005~2007年间如坐了火箭般直蹿的房价,以及2007年的股市“六千点”。因此有专家开始推导:最坏的日子已经过去,经济已经触底并开始反弹,中国不会出现新一轮通货膨胀……

一个购房者的故事

“没想到,买套房这么难。”谈起这两个多月来的经历,胡杨有些无奈。困扰胡杨的问题,其实也在困扰着不少人:手里有一些存款,存着怕缩水,买股票怕亏,买房――更复杂。

其实,早在2005年,胡杨就已经买了一套房,他用“搭上疯涨前的最后一班车”来形容自己购买的第一套房。胡杨的房子买在北京东城区,从2005年到2007年,房价翻了一倍。“买房之后,房价就开始疯涨。我有几个朋友当时没买,拿着钱到处看房,拖到现在,已经买不起了。”

胡杨和妻子都是外企中层管理人员,收入还不错,除了应付日常生活开销,能有一定数量的积蓄。从2005年买房至今,他们又攒了一笔存款。钱怎么用?夫妻俩一致认为,股票、基金一概不考虑。他们至今还有好几万元“埋”在基金里没有解套,夫妻俩再也不想趟基金这浑水了。妻子提出将这笔钱分成两份,一份用来换辆新车,另一份则存着,给3岁的孩子作将来的教育基金。胡杨对妻子的提议表示赞同,但不久之后,他却改变了主意。

“从今年3月份开始,我经常接到社区物业公司的电话,问我要不要卖房子,说有人想出高价买我的房子。”对于这类电话,胡杨一开始很不耐烦,但频繁的电话让他想到了一个问题,“冷却了近一年的楼市难道已经开始回暖?”

紧接着,胡杨读到了一份某咨询公司给他们公司做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文中指出,受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影响,未来中国的通胀风险极大。胡杨立刻想起了2007年的情景,倒吸了一口冷气。“跟几个同事聊了一下,大家都觉得,在通货膨胀中,最受伤的就是我们这些人,有点小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公务员和国企员工有国家撑腰,人家不怕钱缩水;收入低的人本来就没多少存款,形势恶劣的话,国家会给他们最低保障;而我们这些人表面看着风光,其实每一分钱都是自己辛苦赚出来的,钱缩水了,我们最惨。”

综合各种因素,胡杨决定再买一套房,既作投资,也算改善生活,一举两得。“现在还处于通货紧缩时期,我认为房价现在已经到底了。”胡杨中意的区域是被称为教育区的海淀区,“我看过一些数据和分析,说北京最具升值潜力的区域就是教育区,而且,我也考虑到孩子以后上学。”但由于海淀区的新开盘项目很少,而且位置偏远,打算选一套二手房。

胡杨开始和房产中介打交道,“他们太会讲故事了,我基本被他们洗脑了。我最常听到的话就是,XX房子,业主也不想卖,但是他要资金周转,就减价处理了,好几家都在抢……”胡杨越来越觉得,楼市似乎从来就没冷过,而且会越来越热。

2009年4月,胡杨看中了西三环内的一套房,加上各种费用,平均一算,价格在14800元/平方米左右。胡杨像捡到了个宝贝似的,在看房第二天就交了3万元定金。然后,开始凑首付款,他手里的存款不够,就找同学朋友借钱。令他意外的是,有三个大学同学都要买房子,声称还想找他借钱。

就在胡杨为首付款一筹莫展的时候,中介打来了电话,说:房主不想卖了,交易终止。胡杨追问原因,经纪人一开始还说,是因为房主的资金周转问题解决了,不需要卖房了。后来,才吞吞吐吐地告诉胡杨,房主觉得房价还要涨,现在卖太亏,如果胡杨再加10万元,房主还可以考虑卖给他。到嘴的鸭子飞了,胡杨憋了一肚子火,最终决定放弃那套房屋。

房价区分贫与富

对于不少人用买房来抵御通货膨胀的行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实验室主任、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认为,目前的楼市“小阳春”只是一次小规模的需求释放。实际上,未来数年。全球经济面临深度调整,如果经济在底部长期波动震荡,房子流动性极差,未必是抵御通胀的最好选择。

人们之所以将房子看做“法宝”,是因为在上一轮的通货膨胀中,房子扮演了特殊角色――分贫富。

对于2006~2007年的通胀,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是一场“劫贫济富”的“中国式通货膨胀”。这轮通货膨胀“推高了房地产市场价格,从而使得绝大多数低收入者远离房地产市场;随后又制造了广大居民基本生活消费昂贵化,大幅增加了低收入者的生活负担。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式通胀对国内中低收入人群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同时,那些越早持有资产而不是货币的人,则成为这场游戏的受益者。能够在早期进入房地产、股市等资产市场的,当然就是有钱人。”可以说,是房价的上涨,在短短几年的时间拉开了贫富差距,并且将这个差距越拉越大。

事实上,2006~2007年房地产业的发展趋势很难复制。在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中国的房地产业被国家扶持为支柱产业,颁布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取消福利分房。所以,房地产业的需求在1998年到2007年被大量释放。按照经济学的观点,一个产业的兴盛,会无限推高人们对该产业的预期,之后预期又会继续推高产业的发展,直到该产业出现泡沫。中国的房地产业也逃不出这个怪圈。所以,2007年,中国的房地产业经历了政策性的“中国式通胀”和资产泡沫怪圈后,房价出现井喷式的上涨也就不奇怪了。实际上, 2009年以后即使国家不再出台类似的扶持政策,房子也很难再次扮演“分贫富”的角色了。

中产阶级的不安全感

2009年,中国的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持续下降,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价格尚未有明显上涨,中低收入人群的生活相对稳定。

然而,对于2006年的深刻记忆,使得中国人犹如惊弓之鸟,特别是那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人。相对“有产”的中产阶层来说,通胀意味着以前的财富会随物价上涨而贬值,或意味着已有的负债会越来越高。

篇5

    「关键词金融资源;公平配置;金融监管法律制度

    「正文

    一、中国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实

    (一)中国金融在城乡是非均衡发展的,中国金融系统在金融资源的分配上表现出了明显的城市化倾向[1]

    在基础性金融资源层面,农村货币资源和资本资源配置陷入了“逆向流出”与“逆向配置”并存的双重困境。“逆向流出”是指越来越多的农村资金从基层金融机构向上级金融机构集中、由信用社或合作金融机构向国有商业银行集中、由农村向城市集中。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测算,1979-2000年,通过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机构流向城市的资金总量为10334亿元;其中,农村信用社净流出1612亿元,邮政储蓄机构净流出8722亿元。[2]“逆向配置”是指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结构性失调状态,越来越多的资金从基础性设施领域撤出,转而投向非农领域,农业和农村信贷供给不足。在机构性金融资源层面,农村金融主体的类型极其有限。目前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上的正规金融除少数的国有商业银行外,主要有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发展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其中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市场最主要的金融资源配置主体,但农村信用社在发展过程中偏离了为农村一定区域内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设立宗旨,表现出很强的“非农倾向”,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一些农村信用社开始转变为综合性商业银行,把从农村筹集来的资金转存中央银行、购买证券或转借其他金融机构,状况堪忧。

    (二)金融资源在不同所有制经济体之间的配置也表现出显着的不均衡特征

    在基础性金融资源层面,资本被更多的投向国有经济体,非国有经济体能够获得的金融资源非常有限。学者通过分析历年中国国有银行为国有企业提供贷款的相关数据,指出中国国有银行系统存在信贷歧视,国有银行系统更倾向于向国有企业贷款。[3]在机构性金融资源层面,国有金融机构占据绝对的垄断地位,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困难重重。以银行业为例,虽然近年来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规模逐渐扩大,市场份额逐步提高,但是主要银行资产仍然是四大国有银行控制的。1991年—2001年及2004—2008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国有金融机构掌握着绝大部分金融资产,实力雄厚。其资本总额在1994年—1996年,占国内同期金融机构资本总额的比例一度达到90%以上,2004年后比例有所下降,但也没有低于过73%。[4]全国工商联的2009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报告》认为在我国经济的部分领域存在民营资本被挤出的现象。这份报告援引2008年的统计数据称,目前我国私营控股投资在金融业中的份额只占9.6%。

    金融资源配置的严重不均衡直接限制了民营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导致社会收入分配差距逐渐加大。目前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突破了合理的限度,基尼系数[5]越过警戒线已是不争的事实。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自2000年开始,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越过0.4的警戒线,2006年则升至0.496.当收入分配差距超过社会能够承受的最高限值时,就会引发社会动荡。如果不及时矫正金融资源配置的严重不均衡,收入分配差距还有可能进一步扩大,这必将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赶超战略下的金融监管制度设计偏差是金融资源配置失衡的重要原因

    应该说,导致中国金融资源配置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市场失灵”的因素——金融市场天生的逐利本性使得金融资源更多的流向能带来更多剩余价值的城市和相对安全性更高的国有经济体,也有“政府失灵”的原因——国家为实现特定目标进行的有悖于金融规律的制度性安排。

    在建国初期,我国经济上一穷二白,内外交困。出于对当时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因素的全面考虑,中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6]政府为实现赶超战略,集中金融资源支持重工业快速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融监管制度的设计较少考虑农村经济、民营经济的金融需求,经过监管机构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主要目的是更多地从农村、从民间筹集资金,支持城市、工业、国有经济的优先发展。虽然我国在1979年以后进行了市场经济改革,从优先发展重工业转向发展能发挥资源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但根据学者的研究,自1979年后,中国的金融改革与经济改革存在一个错位,金融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7]因此赶超战略对金融监管制度的影响还是一直延续下来。具体表现为:

    (一)市场准入制度为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设置了“隐性”门槛

    从目前的法律规定看,我国法律并没有明文禁止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但是至今为止我们仍然没有看到金融领域的所有制结构有明显的变化,也没有能看到真正意义上的民营金融机构的出现,这说明法律没有明文禁止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不意味着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没有任何障碍。事实上,民间资本难以进入金融领域的最大的症结在于有“隐性”门槛的存在。

    1.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市场的审批制

    从世界各国的法律规定看,国家对于金融机构设立、变更的态度主要有自由主义、特许主义、准则主义、核准主义四种立法例。目前我国金融监管采取的是核准主义。据此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无论是初始进入时的设立,还是存续过程中的种种变更,除符合法律明确规定的条件外还须得到监督管理机构的批准。金融监管者掌握着最后的审批权,监管机构不批准,民间资本就没有任何机会,热情再高也没有丝毫作用。“考虑到我国银行业机构数量基本饱和、目前银行业潜在风险仍然较大、懂业务会管理的专门人才仍然十分紧缺等等,从维护存款人利益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角度出发,监管当局对银行业机构的市场准入十分慎重。对民间资本获得金融机构控股权或新设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原则是不准入、不审批,不发给民营企业金融许可证。”[8]金融审批就如拦路虎,挡住了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步伐。

    2.注册资本门槛过高

    我国金融机构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远远高于国际通常的设立要求。《商业银行法》第13条规定:“设立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十亿元人民币。设立城市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一亿元人民币,设立农村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五千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应当是实缴资本。”根据我国《保险法》第69条的规定:“设立保险公司,其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二亿元。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根据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经营规模,可以调整其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但不得低于本条第一款规定的限额。保险公司的注册资本必须为实缴货币资本。”而在美国,国民银行注册资本最低额为100万美元;在日本,商业银行的最低开业资本为10亿日元;在德国,办理存款业务的各类银行的最低资本金数额为600万德国马克。在英国,根据保险法规定,股份保险公司的资本金需不少于10万英磅,相互保险机构不少于2万英磅。[9]普遍偏高的注册资本要求,直接给行业筑起过高的资本壁垒,民间资本相对于国有资本普遍实力弱小,高标准的注册资本要求成为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难以逾越的一道门槛。

    (二)市场退出制度为国有金融机构提供了变相的保护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制度还不够健全。虽然《企业破产法》(2006),《中国人民银行法》(2003)、《商业银行法》(2003)、《保险法》(2009)、《证券法》(2005年),《公司法》(2005),《金融机构撤销条例》(2001年),《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条例》(2008)等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对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方式和条件作了一些初步的制度安排,但上述规定除《金融机构撤销条例》和《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条例》外皆针对性不强。并且现有的法律规定过于简单,缺乏可操作性,《商业银行法》中涉及问题金融机构市场退出一共只有九个法条,其中涉及商业银行破产的规定仅有第71条,仅规定了商业银行破产后清算组的成立和债务清偿的顺序。2008年颁布的《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条例》重点关注的也只是清算组的组成。《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相关规定只有38、39两条。《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破产的仅有第149条,规定保险公司撤销的只有第150条。《证券法》中只是提到了证券公司的托管和撤销,并未涉及证券公司破产的相关事宜。《中国人民银行法》中涉及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方面的条款仅有第五章和第七章部分条款。相对于复杂的金融企业破产实践,上述规定明显过于简单,可操作性也亟待完善。尽管《企业破产法》制定时,特别提到“金融机构实施破产的,国务院可以依据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制定实施办法。”[10]但理论与实际条件所限,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专门规定时至今日也没有出台。不健全的市场退出机制对国有金融机构无法形成足够的外在经营压力,助长了国有金融机构的竞争惰性,变相保护了这些缺乏效率的金融机构,影响了金融竞争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无法优化资源配置,甚至会加剧已有的金融资源错配。

    三、包容性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构建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资源配置失衡情况的日益加剧,政府也意识到一味的限制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并非良策,于是政府的态度有所转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政策性文件。2005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即“非公36条”)。2010年,国务院又颁布《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非公36条”),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虽然政府积极推进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但“新非公36条”的实施情况却不容乐观。国家发改委负责人表示,目前,只有北京、广东、浙江、江苏等省份制定了实施细则。而从行业来看,金融领域几乎未对民间资本有实质性的放开。[11]纠其原因,无论是“旧非公36条”,还是“新非公36条”,更多的只是一个非操作层面的鼓励政策,更多的是一些抽象原则,作用有限。要使民间资本真正进入金融市场,需要更具执行力和操作性的法律制度与规则保驾护航,需要构建包容性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

    所谓包容性金融监管指的是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态度应该是开放的、兼容并包的,通过金融监管所要达致的目的除了学界公认的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维护金融市场的秩序外,还应包括促进金融发展成果的公平合理分享——让金融发展的成果惠及各种所有制的经济体、惠及不同地域的人群。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从以下方面展开法律制度构建:

篇6

关键词:基层央行;廉政预警监测;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10-0048-05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10.10

基层央行经过多年反腐败工作实践和探索,初步建立和形成了教育防范、制度规范、监督制约、监察惩处、考核测评、廉政预警等六大机制,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预警监测机制与党风廉政建设其它机制相比较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一套科学、系统、可行性相统一的工作机制,事前发现、预防在先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因此,如何构建适合基层央行实际的廉政预警监测指标体系,建立完善基层央行廉政预警监测机制,是当前亟需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建立基层央行廉政预警监测机制的意义

(一)构建预警监测机制是反腐败工作深入开展的现实需要

人民银行系统反腐败工作始终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在严厉惩治腐败的同时,把事前预防作为工作的重点,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广大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意识明显增强,系统内违法违纪案件总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腐败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但违法违纪案件在一些部门和环节仍时有发生,预防腐败的体系建设仍有待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建立科学的廉政预警监测机制,及时全面掌握有关廉政工作信息,对获取的廉政信息梳理归纳,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能够从中发现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正确分析和判断腐败行为的苗头和动向,并针对不同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工作重点,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相关措施,不断完善机制和制度,做到关口前移,防范在先,把腐败现象遏制在萌芽状态,有效推动反腐倡廉建设工作深入开展。

(二)构建预警监测机制是把握反腐败工作规律性的必然要求

纵观多年来腐败行为发生的特点和规律,如果只注重惩治而忽视预防、只注重治标而忽视治本,一些违纪违法问题就可能查而再来、纠而复生,甚至出现查不胜查的情况。反腐败工作实践证明,只有抓好预防监测,及时分析腐败行为发生发展的特点、原因和防治对策,掌握腐败案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从源头上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才能巩固和发展反腐败取得的成果。当前,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迫切要求不断加大预防腐败的力度。为此,人民银行总行制定一系列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规定,明确要求各级行要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估预警机制,提高反腐败预警能力,努力从源头上遏制和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

(三)构建预警监测机制是提高反腐败预见性的客观需求

预警机制作为一种“防患未然”的有效手段,目前已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防灾、突发事件、社会公共安全等预警机制的应用,有效增强了人们对各类风险的预见性,提高了抵御风险的能力,避免了危机的进一步扩大和再一次发生。增强预警预判能力,正确分析与判断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形势,是加大预防腐败力度的重要基础,是提高反腐败预见性的客观要求。在反腐败工作中引入预警监测机制,目的就是多渠道、全方位地收集与反腐倡廉工作有关的信息资料,并根据掌握的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动态剖析腐败行为的类型、形式、手法和发生环节,及时准确地预测出一段时间内党风民情的动向,从而为廉政教育、制度防范、加强管理和强化监督提供完整准确的决策依据,提高反腐倡廉工作的科学性、前瞻性和主动性。

(四)构建预警监测机制是有效预防腐败的重要保证

诱发腐败行为的因素多种多样,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包括权力因素、腐败动机和腐败机会,而这些因素又始终处在动态发展变化之中,这就决定了对腐败行为的发现和预防都绝非易事。全面把握诱发腐败行为的各种因素,多渠道搜集相关信息,是有效预防腐败的前提,对于增强预防工作的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近年来人民银行系统查办案件的情况看,预测能力不强、预警信息的反馈相对滞后的问题仍然存在,有相当一部分案件的线索并没有被掌握,直至案发后才被发觉,造成了工作的被动。有的问题已在某一区域、某一环节有所暴露,却因为是个别现象而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就在于,目前我们仍缺乏有效的反腐败预警机制,还不具备对分散的信息进行科学评估的能力[1]。

二、基层央行建立廉政预警监测机制的难点

一是从基层央行职责看,相关部门分别承担执行货币政策、经理国库、支付清算、货币发行与回笼、外汇管理、内部管理与党建工作,各部门职责不尽相同,工作内容的多样性为建立廉政预警监测机制带来客观上困难,难以统一标准。

二是建立廉政预警监测机制工作处于初创阶段,没有现成的一整套科学、规范的统一模式,因此需要有条件的基层央行纪检监察部门勇于创新,主动探索。

三是基层央行各单位及部门领导对这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水平存在差异,重视程度不同,给纪检监察部门建立廉政预警监测机制带来一定的难度。

四是廉政预警监测机制具有分析预测功能,对获取的廉政信息要作出科学的分析和综合评价,这就需要合理设计一些指标体系。但目前廉政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没有统一的可参考依据,如何将这些指标定量转化成具体的分值进行分析评估,形成操作性较强的考评结果,需要基层央行纪检监察部门认真的摸索和尝试。

五是限于基层央行纪检监察部门人员自身综合业务水平,在认识的层次和主动性方面也不尽一致,建立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还需要科技、内审、人事等部门的配合和支持,这也是影响建立健全预警监测机制的因素[2]。

三、基层央行廉政预警监测系统构建的基本框架和指标体系

(一)基层央行廉政预警监测系统构建的基本框架

预警监测系统实质上是一种及时采取措施防止问题发生的前馈控制信息管理系统。因此,基层央行的反腐倡廉廉政预警监测系统应以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为依托,以科学严谨的调查研究和分析预测为依据,以完善而有效的预警保障措施为手段,由信息收集系统、监测分析系统、预警反馈系统等三个子系统组成的综合性系统工程(见图1)。

1.信息收集系统。信息收集是启动预警机制的基础环节,主要采集反映党风廉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发生的问题,具体内容为:纪检监察、组织部门、办公室等受理群众举报、投诉情况;案件查处情况;各类检查发现的问题;货币政策出台前后社会舆论反映;干部职工对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制度建设工作、监督制约工作、惩处工作的满意程度;职务犯罪及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新情况、新特点;履行职责过程中涉及反腐倡廉方面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反映等等。可以由纪检监察、人事、内审、事后监督、办公室等部门共同组建一支兼职的监测队伍,由纪检监察部门负责汇总整理,通过如下途径和渠道广泛收集相关廉政信息:一是从各类检查发现的问题取得,如季度风险检查评估、执法监察、内部审计、专项业务检查等等;二是每季度从纪检监察、内审、人事、事后监督等部门获取定期分析报告,通过建立廉政信息库,将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情况、廉洁从政情况以及被举报等情况纳入廉政信息库;三是掌握职工对反腐倡廉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了解干部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深入基层实地调查;四是建立基层央行反腐败预情直报点,通过在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建立廉情民意直报点,设立举报电话和信箱,及时收集反腐败方面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损害职工利益等方面的问题,发挥信息前哨的作用;五是聘请外部廉政舆情观察员收集相关信息,可以利用聘请的纠风和行风建设监督员兼任廉政舆情观察员,及时将基层央行行业作风、依法行政方面出现的问题予以反馈,建言献策;六是通过年终考核工作,汇总各单位(部门)的整体情况,综合评估。

2.监测分析系统。由纪检监察部门对反映廉政建设的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提交廉政预警监测分析报告,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为廉政建设、制度防范、强化监督和管理决策等提供准确完整的参考依据。具体内容为:一是建立和完善重大事项分析报告制度,及时准确地掌握党员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预防、早纠正。重点做好初信、初访苗头性问题的排查分析,加强对重复、越级的专题性分析监测;二是强化对个案、类案与案件综合分析,对典型案件进行深入剖析,查找主客观原因和体制机制制度上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从中发现违纪违法案件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并提出对策建议;三是加强廉情民意综合分析,及时了解干部职工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状况的意见和看法,掌握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分析反腐败斗争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达到的效果,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对预警监测体系实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四是召开相关部门联席会,定期组织召开由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内审、事后监督、办公室、宣传群工、工会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重点加强反腐倡廉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研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建议,为综合分析廉政预警指标体系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撑。

3.预警反馈系统。预警反馈是预警机制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预警机制的作用和成效。纪检监察部门在预警信息分析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按照行为发生的性质、频率及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分别处理。若分析得出的结论在廉政状态,可结合处室、县市支行季度考评予以表扬奖励。若分析得出的结论有可能出现不廉洁行为,处于警戒状态的,需要立即实施预警,采取廉政教育等方式,涉及干部个人问题的可开展针对性的学习教育、采取提醒谈话或调整岗位等措施,给予告诫和劝勉;涉及某一部门(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问题的,对处室或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廉政谈话,督促其限时整改。若分析得出的结论表明已经出现不廉洁行为,但情节轻微,尚未构成违法违规,处于危险状态,首先由纪检监察、内审、人事部门进行调查核实,一经查实立即警示纠错,采取对责任人进行诫勉谈话、通报批评等教育方式,不仅要限期整改,更要达到举一反三,教育广大干部职工的目的[3]。

(二)基层央行廉政预警监测系统指标体系的构成及其考评

从图1可看出,廉政预警监测系统指标体系处于廉政预警监测系统的中枢位置。实际上,廉政预警监测系统指标体系也是基层央行廉政预警监测系统化、数量化和科学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廉政预警监测系统指标体系可供选择的指标很多,但如何才能使这些指标成为完善基层央行廉政制度建设及反腐倡廉的参数,指标本身的选取和设定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本文从“组织机构”和“领导干部”两个视角对基层央行廉政预警系统指标体系进行设计。

1.基层央行组织机构廉政预警监测系统指标体系的构成及其考评。借鉴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各地、各部门、各行业的具体实践,结合当前我国反腐倡廉工作的最新进展,在扩展1994年南开大学课题组廉政建设综合指数①的基础上,从腐败发生学的角度出发构建基层央行组织机构廉政预警监测系统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具体包括:一级指标3项,主要从评价标准的角度设置为制度指标、行为指标和效果指标,并将评价标准分类为10项二级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将二级指标继续细化为科学可行、易于评价的30项三级指标(见表1)。

基层央行组织机构廉政预警监测系统指标体系的考评可采用百分制,根据考评结果得分X按“无风险”(X≥85分)、“需要关注风险”(70≤X

2.基层央行领导干部廉政预警监测系统指标体系的构成及其考评。基层央行领导干部廉政预警系统指标体系,核心是将领导干部“廉洁指数”评价指标设定为“个人认知”、“民主评议”和“客观评价”三个一级指标(见表2)。其中,“个人认知”指标是一名领导干部达到廉洁自律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内在素质;“民主评议”指标信息由纪委通过组织集中测评的方式进行采集;“客观评价”主要是上级组织通过监督检查某些直接或间接影响领导干部廉洁性的廉政信息进行量化评分。三个一级指标下设10个二级指标,分别涉及领导干部廉政文化认同、职业发展信心、自我评价、干群关系、民主测评、廉政信息填报、个人被举报情况、亲属被查处情况、生活奢华程度和遵纪守法情况等诸方面的信息。

同样,基层央行领导干部廉政预警监测系统指标体系的考评也可采用百分制,根据考评结果得分X按“无风险”(X≥85分)、“需要关注风险”(70≤X

四、提升基层央行廉政预警监测水平的相关建议

(一)以制度作保障,确保廉政预警机制正常有序运转

1.组织保障。由纪检监察部门牵头,主要负责预警机制运行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廉情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廉情预警的发出和反馈监督落实工作。内审、人事、事后监督等相关部门参与预警监测相关工作,主要负责预警信息的采集、报送和情况反馈工作,从而形成整体联动的预警网络。

2.制度保障。预警机制建立后,还须有相关的制度与之相配套才能正常运转发挥作用。一是建立廉情信息收集汇总制度,一般每季度由纪检监察部门收集一次廉情信息;二是建立党风廉政建设形势分析制度,一般每季度召开一次党风廉政建设形势分析会;三是建立预警通报制度,根据党风廉政建设形势和特点,及时向所属党员干部通报廉情信息和注意的事项;四是建立党风廉政建设反馈制度,主要是由相关单位(部门)反馈有关党风廉政建设措施的落实和整改情况。

3.程序保障。一是启动预警机制。纪检监察部门应协同各职能部门,需启动预警机制加以防范的,应立即向单位党委(党组)报告情况,实施预警保障,防范制止违法、违纪和违规行为的发生。二是启动保障机制。需实施保障措施的,由单位纪检监察部门监督实施。三是反馈落实情况。预警保障措施实施结束后,实施部门应将实施过程、结果及下步工作打算等情况及时报送纪检监察部门备案。纪检监察部门应及时将预警保障制度落实情况向单位党委(党组)汇报。四是健全个人廉政档案。为加强对各级领导班子的监督力度,实行廉政情况报告制度。每年年初,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和部门负责人应将上年度个人廉洁自律情况书面报告,存入个人廉政档案。

(二)建立完善廉政预警监测系统指标体系

基层央行应根据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探索建立完善廉政预警监测系统指标体系。有条件的地区可在内联网开发具有廉政信息收集汇总和预警功能的软件,定期收集和生成廉政预警监测与考评的相关图表。纪检监察部门对获取的信息梳理归纳,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及时发现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正确分析和判断腐败行为的苗头和动向,科学预测反腐败工作形势。通过指标分析,本着针对性原则,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严格区分问题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观性与客观性,防止绝对化和一刀切。对共性的问题抓重点、抓关键,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对个性的问题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把强化监督与营造干事、创新的宽松环境相结合,注重综合效果。

(三)深入宣传发动,营造全员参与的氛围

构建廉政预警监测机制,主要依靠广大群众多渠道、全方位监督和检举各级领导干部的自律情况,只有全员参与,才能更好地发挥这一机制的作用。因此,要针目前仍有部分职工存在举报的戒备心理现象进行深入宣传和发动,消除举报人的顾虑,保护举报权不受侵害。同时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对恶意、虚假举报行为给予严肃处理,切实维护各级领导干部的形象不受损害。

参考文献:

[1]张奎.对建立推广基层央行廉情预警机制的思考[J].中国人民银行内部调研资料.2010.

[2]中国人民银行毫州中支调研课题组.基层央行建立腐败预警和监测机制的难点与对策[J].中国人民银行内部调研资料.2010.

[3]中国人民银行连云港中支纪委课题组.基层央行可能产生的腐败问题预警和监测机制研究[J].中国人民银行内部调研资料.2010.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eople's Bank grass-roots level early

warning and monitoring mechanisms for the Independent Commission Agains

HUANG Liang-mou, XU Dao-shun, LIU Fang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Haikou Central Sub-Branch,Haikou 570105,China)

篇7

一、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大力发展直接融资

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直接融资不仅是弥补我市经济建设资金缺口的一条主要渠道,也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有效途径,更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舟山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根据《福布斯》公布的2007年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百强榜,舟山跃居76位,较去年升7位,然而资本活力指数却位列105位,远远落后于综合指数。为此,要着力培育一批高素质的企业,促进产业升级,创新融资工具,拓宽融资渠道,尽快建立直接融资机制,加快直接融资步伐,促进海洋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推动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提高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融资规模。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我市必将出现一批具有竞争能力的企业,积极发展企业上市融资,增强资本扩张能力,是我市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从这几年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情况看,在证券市场上市融资是促进企业快速发展最好的融资方式,上市融资快速扩大了企业的规模,降低了企业的债务比例,规范了企业的融资行为,提高了企业信誉,增强了企业通过银行融资或通过债权融资的能力。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已基本完成,企业上市融资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近年来我市的一大批中小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组织构架、制度建设逐步与现代企业制度相吻合;一些历史的遗留问题得到了解决,企业与职工的劳动关系进一步得到理顺;企业的产权结构得到了多元化发展,企业管理者的思想观念、经营理念和经营素质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我市很大一部分企业上市融资的条件已逐步成熟。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我市企业上市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紧紧抓住我国证券市场快速发展和我市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机遇,筛选培育我市优质企业,按照上市公司要求对这些企业进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造,着重从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三个层面,对公司的经营、技术开发、管理体制不断调整和优化,提高整个公司的质量,夯实融资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企业上市的资本扩张功能,把舟山优势产业中的一些有一定规模的优秀企业推向国内、国际的资本市场,是解决我是企业融资困难,促进我市企业快速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首先,要在现有企业中筛选几个主业突出、资产质量好、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发展潜力大的成长性企业,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深化内部各项改革,切实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上迈出新的步伐;其次,要加快筛选企业研究、开发、生产、市场紧密结合机制的形成,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通过调动经营的内在动力增强其经济实力和风险抵抗能力;其三,要对筛选的企业积极实施资本运营战略,以人才、技术、品牌、管理、商誉优势,收购、兼并或控股市内外对口的企业,做大主业规模,提高集约经营和资本经营水平,推动其通过股票市场获得长期资金的支持。

(二)积极争取发行债券改善融资结构。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企业而言,银行贷款、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是最常见的三种融资方式。在资本市场比较发达的美国,企业对外融资结构中,债券融资的比重远远超出股票市场。相比之下,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发展较为缓慢,规模和速度远远不及股票市场。自我国债券市场重新恢复以来,国债市场发展迅速,而企业债券发展相当缓慢,严重制约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对宏观投融资体制改革和企业自身投融资渠道的拓宽和治理结构的完善都极为不利。2004年初,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中心任务及相关政策。近两年来股票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发展债券市场也迫在眉睫。2005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积极推动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推出了短期融资券,为今后企业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拉开了序幕。所以要抓住国家宏观金融政策向好的机遇,积极向上级争取债券的额度指标和国家发改委的立项,及时做好逐级上报审批工作,最大限度地筹措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重点技改项目所需要的资金。市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选择一些好的项目或企业发放企业债券,如大桥项目、市政工程项目、电力项目等。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把这部分贷款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同时,要提高对企业债券市场的认识水平,树立科学的企业债券市场风险观念,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评级和信息披露制度,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三)积极创造条件引进设立投资基金。投资基金,是一种借鉴国际创业投资的基金运作,通过发行基金券,将投资者的不等额出资汇集成一定规模的信托资产,交由专门的投资管理机构管理,直接投资于特定产业的未上市企业,并通过资本经营和提供增值服务对受资企业加以培育和辅导,最后经股权交易获得较高投资回报的集合投资制度。按产业商业化投资程度的不同,投资基金分为三类:创业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于起步阶段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产业基金,主要投资于已经有一定规模且能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部门;企业重组基金,主要侧重于企业兼并、重组等。要组织有关部门做好风险投资基金可能进入企业的筛选推荐工作,加快风险投资基金的引进。要根据目前我市经济快速发展,企业逐步规范,效益增长明显,而融资工具又比较单一,直接融资规模小,不能满足经济建设资金需要的实际,着力创新金融工具,开辟新的融资渠道,组建专门的投资机构,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筹集起来,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要积极做好争取在舟山设立风险投资基金。目前市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做好准备工作,要建立工作班子,制定组建方案,报国家相关部门和主管机构审批。

(四)积极规范发展民间融资。要充分发挥民间融资在支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展民间融资需要从创新、引导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民间资金的集聚效应,进一步发挥民间资金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重点要支持商会转贷基金的发展,对商会转贷基金地方政府部门要有一定比例的资金配套支持其发展。

二、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组织体系

(一)积极引进市外金融机构。提高金融业的开放水平能够吸引更多的外来资本的进入,促进当地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舟山开设分支机构,一年内至少能增加5到10亿的信贷资金。因此,要鼓励市外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舟山开设分支机构,开展金融业务,推动金融业的市场化进程。今年6月份,杭州商业银行已在舟山设立了分支机构,浙江商业银行等商业银行也有设立分支机构的意向,对此我们要采取积极措施和优惠的政策,努力引进市外金融机构设点。此外,鼓励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交流,与外资金融机构在风险控制、产品创新和人才培训等方面开展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

(二)大力扶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要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争取在今年年底前把定海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和普陀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发展为区域性的农村合作银行。与全国性的商业银行相比,农村合作银行更倾向于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对地方发展的作用也更加直接和明显。特别是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更大,是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的重要来源,在为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具有大银行不具备的信息优势。地方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扶持农村合作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

(三)进一步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四大国有银行在我市设立的分支机构是我市整个间接融资体系的主体,国有银行改革的进程及对我市经济的支持程度直接影响着我市海洋经济的发展。因此,区域内各国有商业银行要积极配合上级行加快改革的步伐。要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革。建设银行已经在香港上市,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也实现了上海和香港两地上市,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方案在积极酝酿当中。区域内的国有商业银行分行应该抓住这个历史机遇,积极密切配合总行的改革措施,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制度,风险控制制度,实现内部决策和业务经营的合规性。

(四)进一步深化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改革。政策性金融是指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直接体现政府意图,并由财政贴息支持的特殊的资金融通形式。它可以弥补商业性金融机制的缺陷和不足,完善一些基础行业、基础设施和中长期项目融资渠道,发挥引导性的作用。我市的政策性银行主要是农业发展银行,今年以来农业发展银行已在原来支持农业的政策性贷款的基础上,扩大了放款的范围,目前正积极发展与农业相关的商业性贷款,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相关部门要积极予以支持。

(五)积极支持邮政储蓄的改革。邮政储蓄开始自营放款业务,目前我市邮政储蓄自营放款业务主要为小额质押贷款,业务范围还非常狭窄,随着邮政储蓄自营放款业务范围的扩大,其业务也将快速发展。我市邮政储蓄2007年6月末的存款余额为25.94亿元,如果按照75%的存贷款比例计算,我市邮政储蓄自营放款业务可达到19.46亿元,将有力地支持海洋经济的发展。

(六)努力发展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要积极发展证券、信托、租赁、担保、保险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重视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独特作用。如信托公司的信托制度具有综合金融服务的特色,能很好地嫁接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实业投资,尤其是其直接投资于实业的功能,能将实体经济部门和金融部门巧妙地连接起来。因此,可以利用信托公司社会资金聚集能力和灵活的制度安排,通过对现有企业进行产权投资的方式,调整企业的所有制结构,规范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也可以参与并购市场、为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进行股权结构调整提供便利。还可以利用信托的隔离机制进行结构性融资。证券公司除了可扶持企业上市融资以外,还要积极拓展其他投资银行业务,为企业提供发展战略、资产重组、收购兼并、投融资方面的咨询和服务。金融融资租赁机构能为中小企业解决中长期融资需求打开新的通道,如航运企业一次性投入资金额度大,银行贷款抵押担保难以解决,金融融资租赁业的出现为其提供了一条持续发展,解决长期性融资需求的道路。保险公司能够有效的分散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因此,通过保险公司提供财产保险、建筑工程保险等有利于企业加快技术改造的步伐,为产业发展提高保障。

三、积极发展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努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抵押担保,而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可以提升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有利于中小企业更容易通过银行渠道获得发展的资金,缩小中小企业的融资缺口。担保公司的发展要围绕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和建设“信用舟山”的总体要求,以吸引民间投资为基础,政府财政补助为激励,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信用担保机构,完善担保机构的资本补充和风险补偿机制;明确担保机构的市场化发展方向,引导担保机构重点面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开展信用担保业务;加强担保行业自律,改进担保行业监管,以促进担保行业规范运作和担保业务健康有序发展为指导,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应坚持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和规范管理、有序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市场化运作与法人化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提供担保服务与提升企业信用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促进发展和防范风险相结合的原则;坚持适度竞争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原则。

四、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

各金融机构要正确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关系,积极创新金融产品,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一是要积极开展保函业务。随着船舶修造国外定单的增加,2007年船舶修造业对银行保函的需求也将大幅度增长。保函业务的快速发展不仅将有力地支持舶修造业的快速发展,也将给金融机构带来中间业务收入的大幅增长。各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到开展保函业务的重要性,积极开展保函业务支持舶修造业的发展;二是要努力创新汇率避险工具。各金融机构要抓住外汇市场快速发展和各企业汇率避险需求快速增长的机遇,为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避险工具;三是要积极探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抵押担保问题。要积极探索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探索保单融资业务,发挥好保险机构支持经济作用。加强与担保机构的合作,切实解决银行与担保机构合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开展商业承兑汇票业务在我市试点工作,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便利企业支付结算。

五、进一步加大推动和引导,努力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人民银行在加大自身支付体系建设的同时,要推动和引导各金融机构继续研究和开发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的新型金融服务产品,以适应大桥经济背景下舟山企业和市民的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作出努力。

(一)要继续推广现代化支付系统及系统功能的充分应用。目前,已经初步建成了以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为核心、商业银行行内系统为基础、票据交换系统和卡基支付系统并存的中国支付清算体系,能支撑多种支付工具的应用,满足社会各种经济活动支付需求。但从统计数据看,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一些现代化的支付工具缺乏感性认识,使用现代化支付工具意识不强,利用率不高。到2007年8月底,全市仅47家公用事业单位通过小额定期借记业务托收费用,尚有很多的公用事业单位仍要上门收取或缴纳费用,很多市民仍习惯于在银行排长队交纳水、电等费用;2007年6月末全市银行卡消费金额9.74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5.2%,远低于全国18.5%的水平;支票使用率也不高。自2007年6月25日上线以来,舟山本地企业发起业务25笔,接收120笔。因此,在进一步完善各项系统基础上,下一步要加大宣传,努力争取政府相关部门、公用事业单位、人民群众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支付工具,方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二)要继续加强金融监测、统计和分析。大桥建成后,舟山各项资源优势会进一步显现,舟山经济将更趋多元化,经济现象会更加复杂。要继续夯实金融监测统计基础,扩大监测的面和点,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在原有基础上,要注重对高速发展中的临港产业的监测,挖掘监测统计和调查分析的深度,提供高质量的行业分析报告、金融形势分析报告等资料,为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社会大众提供信息参谋服务。

(三)要引导和督促金融机构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继续加强对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金融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服务能力,特别是加大对与群众密切相关的临柜人员的培训。同时,要鼓励和督促金融机构深入调查研究,开发和推广适应舟山社会经济和人民群众生活需求的金融服务新产品,如海域使用权抵押、岸线使用权抵押、在建船舶抵押、支票POS、漫游汇款等业务,尽可能根据客户的需求来“量身定制”设计金融产品,提高服务水平。

六、强化信用建设,进一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如果没有良好的信用环境,不仅银行业务不能有效进行,整个社会生活都会出现很大的问题。信用环境是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金融生态的重要影响因素。金融体系要在支持海洋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基础。要加快以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为服务对象的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做好个人征信基础数据库系统的维护工作,推进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升级改造,建立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和个人信用评估系统,向社会提供权威、完备的信用信息服务。大力支持包括征信公司、资信调查公司、资信评估公司、信用担保公司在内的信用管理行业的发展,实现信用资料收集、分析、管理和使用的社会化、专业化、系统化和数字化。同时,加强征信市场管理,对现有的评级机构进行规范,不断引进资质好的评级机构,通过加强机构准入和市场运作的监管,确保整个评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积极推动区域内征信机构完善信用评级,健全地方信用担保体系。最后,完善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利用法律约束、行政处罚和经济制裁等手段,强化对失信行为的惩戒,提高失信的经济成本,从而加强向社会诚信的引导。

目前,我们重点要进一步发挥两大征信系统的作用,一方面要扩大信用信息的采集范围,逐步将产品质量、手机电信资费缴纳、税款和公用事业费用缴纳、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方面的信用信息纳入征信系统;另一方面也要扩大征信服务的范围,除了为银行系统提供资信查询服务外,还会为全社会的信用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我们还要继续推动企业资信评级工作,今年我们的初步目标是对500家贷款企业进行资信评级,以后争取更多甚至所有企业进入资信评级行列,努力提高舟山企业的信用档次,持续提高相关企业和个人的诚信意识,深入推进“信用舟山”建设。

篇8

今天区委、区政府召开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主要目的是正确分析我区的经济形势,动员全区上下进一步团结一致,振奋精神,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努力实现今年全区经济发展的各项目标。

刚才区发展计划局作了形势分析报告,与会的其他同志也作了发言,大家谈的都非常好。下面,我就全区一季度的经济情况和下一步经济工作安排讲几点意见。

一、关于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

综合几个部门的分析,对一季度全区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是:开局良好,仍需提速。

开局良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全区一季度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2.7亿元,同比增长25.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08万元,同比增长35.1%。生产经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30万元,同比增长106%。全口径工业总产值完成3.9亿元,同比增长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4100万元,同比增长30.6%。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完成9650万元,同比增长23.7%。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四个方面。

(一)工业经济稳步提高。工业园区发展建设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有关部门也全力支持园区建设工作。前不久,新入园企业已经正式开工建设。慧丰高速纸机、环丁砜、新型试验室设备、输变电铁塔等项目已经完成场地平整,各项建设手续基本完成,预计近期可以开工建设。阳光药机、聚酯多元醇、己二醇等一批项目的相关手续也在办理之中。一季度全区工业经济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二)三产业稳步健康发展。房地产开发业继续发挥龙头作用。一季度落实开发项目8项,开发面积15.3万平方米。特色街和名店群体建设进一步推进。三道街特色餐饮规模逐渐壮大,西大街轻工产品一条街初具规模。新一批名店群体的落户及两个“市场群”建设为我区第三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充奠定了基础,全区第三产业稳步健康发展。

(三)项目建设势头良好。全区重点建设项目较往年大幅提高,区级16个重点项目中投资超过2000万的有8项,达到了近几年的新高。同时在项目开工率、投资到位率等方面也呈现出了较快提高的趋势。在新开工项目中,首次出现工业项目数量多于三产项目数的情况,形成了二、三产业项目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财税工作扎实推进。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实行新的财税管理体制后,实现了增值税、营业税等主体税种收入的稳定增长,增幅保持在20%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长35%,高于去年同期23个百分点,创造了近几年的最高值。在开展“增收节支年”活动中,针对我区财力缺口大,财政面临诸多困难的现状,一方面加强对资金数额较大部门的管理,努力压缩公用经费,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坚持依法理财,在支出上坚持有保有压,保重点,保稳定。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市财政部门的支持,拆借资金,清理借款,以缓解资金不足的困难局面,保证了全区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

一季度全区经济总体看开局良好,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但也有进展缓慢的地方,仍需提速,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项目开工率较低,存在着工作基础不扎实、缺乏深层次论证等问题。二是招商引资成绩不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三是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偏小,结构不合理。四是财政收入虽然增长较快,但收入进度仅为预算的16%,支出压力较大,财政资金调度难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缓解。这些问题在今后工作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综合分析一季度全区经济形势,有喜有忧,形势不容乐观。但我们有不少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批重大项目将陆续建成投产,发展的后劲、增长的潜力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各部门一定要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昂扬斗志,把各项工作抓紧抓实,努力保持全区经济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确保全年各项经济发展目标圆满实现。

二、关于二季度及全年重点工作

关于今年二季度及全年的重点工作,总体按照年初要求抓好落实。其中有两个方面要进一步强调并在工作中贯彻落实好。一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概括起来,就是两句话七个方面。第一句话是以人为本,一切工作要依靠群众,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是为了群众;第二句话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主要内涵有七个方面,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坚持以人为本。我们要把这七个方面的内容落实到全年的各项工作中去。二是要针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研究我们的工作措施。目前,全国经济总体上保持健康良好的发展态势,一季度经济增长达到9.7%,是近年来的最高增速。但局部地区、部分行业存在经济过热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中央正在采取一些宏观调控政策,我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个是对金融方面的政策作了一些调整,如上浮流动性再贷款利率、调高准备金率等;第二个是严格控制土地,这是宏观调控一个很重要的措施;第三个是加强部分行业的治理整顿,如对水泥、钢铁等行业调控等等。我们要针对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认真研究我们的工作措施,确保我们的经济工作与全国协调一致,以保持经济的正常发展。目前,全区经济总体上保持健康良好的发展态势,一季度经济增长是近年来的最高增速。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工作措施,确保实现全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根据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及后三个季度的分析,今年全年的奋斗目标仍然是地区生产总值确保增长17%,达到10.6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确保增长16%,达到6264万元,力争增长18%;出口创汇1380万美元,同比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500万美元,同比增长21.4%;招商引资2.6亿元,同比增长10.2%。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目标。为此要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加快园区建设步伐。二季度,园区建设将进入实质性阶段。要继续搞好园区土地平整、管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园区发展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对于已进驻园区的企业,要全程介入、做好协调服务。力争使慧丰高速纸机、环丁砜、新型试验室设备等项目在最短的时间内建成投产。加快推进输变电铁塔、阳光药机、聚酯多元醇、己二醇等项的主体建设工作。同时,加快重点项目的规划论证和推进工作。积极参与配合市政府推进以国际A级赛道为核心的国际汽车产业园建设,探索电镀工业园建设,大力推进以装备制造、化工、汽车配件和新型建材等支柱产业为主的重点项目建设。

(二)推动第三产业加速发展。要继续巩固房地产开发业的龙头地位,力争在打造品牌、营造规模上实现新突破,确保全年房地产开发开工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积极引导推进两个“市场群”建设。重点推进美易家傢俬广场和温州新运大市场工程建设。推动万隆无公害蔬菜批发市场和花鸟鱼奇石市场改扩建工程,抓好万隆无公害蔬菜绿色通道及其交易平台续建工程,努力提高万隆大市场的辐射作用,壮大两个“市场群”的规模。引导、扶持、协调好西大街轻工一条街和东大街特色餐饮一条街等重点特色三产项目建设工作,相关部门要切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积极争取市有关部门支持,尽快完成四道街古玩市场整体规划建设。

以“96777”呼叫系统为中心,引导社区服务业走向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逐步形成服务门类齐全、服务特色鲜明、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新型社区服务网络。坚持“政府搭台、企业投资、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模式,整合社区物流资源,实现区域性物流配送的快速发展。积极开发以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为主、具有多项服务功能的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业态。

(三)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农经局及相关部门要积极探索农村发展的新思路,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要充分发挥以万隆市场为中心的北部“市场群”的龙头牵动作用,带动种植、养殖业发展。要合理开发利用好农村土地资源,妥善解决村民关心的热点问题。要重点帮助兴隆股份经济合作社进一步完善试点工作,逐步完善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彻底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保持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四)进一步强化重点项目建设。二季度,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切实把项目建设工作抓出成效。要抓住当前项目开工建设的黄金季节,努力提高开工率。对于上年结转的项目,要加快建设步伐,抢工期,抢进度,确保在6月末竣工达效。年初规划的项目,到6月末开工率要达到70%,力争达到80%。特别要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着力抓好一批新开工和续建的重点项目,保证当年开工建设,当年投产达效。

(五)全面提升招商引资水平。从目前情况看,无论是解决建设资金瓶颈问题,还是完成半年经济指标,扩大利用外资渠道、增加利用外资总量都是经济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全区上下必须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开放上来。要以“招商引资年”活动为契机,广泛开展招商引资。一是要完善激励机制,增强工作紧迫感。要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会后,外经局要把二季度的利用外资指标分解落实到各单位、各部门,对没有完成半年利用外资指标的,要亮黄牌。二是要以项目招商为重点,灵活招商方式,提高引资效率。坚持以项目招商为重点,以企业招商为主体,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港台、韩国、北美、欧洲等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的招商引资工作。三是要积极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提高项目对接能力。所有的重点项目,都要逐一搞好论证,搞好项目包装,做好对外招商的各项准备。四是要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营造一流的投资环境。

(六)切实提高财政运行质量。围绕开展“增收节支年”活动,切实做到以培植财源促增收为核心,抓好财税工作,努力实现财政收入“时间过半,任务完成过半”。一是要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确保非税收入足额到位,做大政府可支配财力规模。二是要继续挖掘税源潜力,强化对重点税种、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征管。加强对重点税源企业的动态监控。加大对偷税、逃税、抗税及骗税等行为的惩治力度,确保各项应纳税收稳步增长和足额到位。三是要大力降低行政成本,控制经费支出,努力做到增收节支。

(七)努力提高就业和再就业水平。全区一季度实现就业1489人,比上年同期增加89人。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360人,完成年计划的72%。从目前的情况看,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丝毫不能放松,各街道办事处及相关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认真开展好就业援助活动。继续开展以“订单”式为主的职业技能培训活动,确保全年培训失业人员不低于1600人。认真组织春季大型就业洽谈会,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劳动就业机会。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最大限度地实现充分就业。同时,要认真落实再就业各项优惠政策,完善对弱势群体的就业扶持政策,建立健全跟踪监督机制,协调好小额贷款发放工作。

篇9

关键词:货币政策透明度;理论基础;中央银行

中图分类号:F8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9)05-0144-05 收稿日期:2009-07-20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致力于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将其作为金融制度建设的一个重点(魏永芬,2004)。货币政策透明度之所以受到各国中央银行的重视,主要是因为在长期的政策实践中人们发现,透明度增加,可以减少预测误差,从而使社会福利得到改善。政策透明度越高,货币政策就越容易被理解和预测,货币政策的效果也就越好。理性预期理论认为,经济主体与政策制定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政策制定者按照一定规则制定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金融运行进行调节;公众则利用所获得的政策信息,形成具有动态反馈的预期,进而决定他们的投资和消费行为,这种预期不仅影响着政策效果,而且对未来的宏观调控政策产生影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透明度增加,可以引导公众形成与货币政策取向一致的预期,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同时也将约束中央银行实施所承诺的货币政策目标,使其不能随意运用意外通货膨胀政策来暂时增加产出,从而避免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

然而,传统货币理论认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应该隐蔽地进行,只有这样的政策才能产生意外冲击的效果,因而才可能是最有效率的(,2006)。中央银行隐蔽地采取政策行动,可以避开政府的过多干预,同时也减少了向不精通货币政策原理的公众进行解释的麻烦,因此,长期以来,中央银行对自己所采取的政策措施通常并不事先向公众宣布,也不详细说明政策决策的理由,隐秘性被视为中央银行业文化的一部分。那么是什么促成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方式从隐秘到开放转变的呢?

二、货币政策透明度兴起的历史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货币政策透明制度之所以盛行,是因为三件大事改变了人们的货币政策理念,是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经过诸多挫折后必然之举。

1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的固定汇率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属于商品货币本位的范畴,这使得价格体系相对稳定,从而使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由于中央银行行为产生的不确定性的影响,但是该体系崩溃后,纸币本位制确立,失去了固定汇率制下的价格的稳定性,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及治理原则为金融市场及经济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加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经济因而蒙受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交替之苦。于是,人们看到了“名义锚”的价值,认为货币政策框架必须保证经济具备名义锚,才能将经济的多重均衡价格路径稳定在一个明确的水准上,以消除当价格不稳定时因价格交错调整而产生的相对价格分散这种无效率。在某种意义上,透明度可以满足经济的名义锚需要,充分的货币政策信息披露,能够减少不确定性,增强政策的可信性,有助于稳住私人部门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由此,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使货币政策隐秘性失去了货币经济条件,信用货币制度代替金本位制改变了经济的价格调整机制,客观上要求中央银行加大对货币政策目标、治理原则、传导机制等方面信息的披露。

2 20世纪70~80年代初的“大通货膨胀”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严重的通货膨胀,即物价水平以10%以上的年率上升,袭击了几乎所有的工业国家。“大通货膨胀”使货币政策对经济的作用在此受到质疑,政府决策者也开始认识到在短期内,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能够起到促进作用,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有效。但是长期来看,按照适应性预期理论的解释,社会公众会逐步认识到按照原有工资水平,生活条件下降,要求提高工资,则原先成本下降的优势消失,经济发展水平回归到原水平,最终价格上涨,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失效,仅体现为价格的调整,因此一些中央银行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框架。如今,无论是工业国家还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货币政策,其首要目标都是价格稳定。许多国家采取了透明的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框架,这种框架被阐述为“受约束的相机政策”(张屹山等,2007)。同时许多学者都强调了通货膨胀目标制中的货币政策透明度特性(程均丽等,2005)。在这种体制下,不仅政策目标清晰明了,而且中央银行定期公布通货膨胀预测报告及相关分析,向公众解释它对货币状况的评估及所采取的政策举措。这有利于公众准确地理解中央银行的意图,对稳定长期通货膨胀预期具有积极作用;有益于政策制定者较少地着眼于暂时性的或短期的经济演变,而采取较为稳定的货币政策方针,从而减弱了政策利率的短期波动。

3 20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一些国家的政策不够透明,是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类承曜,2007)。提高透明度便成为国际社会“加强国际金融架构”的核心内容之一。为此,国际社会在各个领域建立透明度良好的行为准则和国际标准,并积极推动这些准则和标准的实施和执行。1999年9月,IMF总裁临时委员会颁发了总的政策透明度准则,其中货币金融方面是“货币金融政策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简称IMF准则),至此,货币政策透明度的价值得到了一致认同。现在普遍认为,构成中央银行有效性的关键要素是其独立性、可信性、透明度与责任心,也就是说,独立的、透明的、负责的与可信的中央银行能够实现更好的、全面的政策效果。过去十年左右,中央银行操作框架的重大变革带来的效果也证实了这点,无论是工业经济体、转型经济体还是新兴市场经济体,不仅都进行了增加中央银行独立性和责任心的制度改革,而且还通过清晰地公开阐述工具、方法和目标来提升货币政策透明度。况且,经济的国际化促使金融的国际化,货币政策操作不再是某一国中央银行自己的事情,需要各国中央银行联合行动,这本身也要求各国货币政策的公开。

由于三大历史事件的发生触动了货币政策隐秘性的基础,对透明度提出了要求,从而促使货币政策透明度成为一种趋势。

三、货币政策透明度兴起的理论基础

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兴起,不仅是市场经济实践的要求,也源于经济理论的发展和相关理论的支持,以下几种理论对货币政策透明度的盛行产生了深刻影响。

1 理性预期理论

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经济主体在作出决策之前,总是根据所掌握的各种信息对与当前决策有关的经济变量的未来值进行预测(Lucas,1972)。因为经济主体无法确知未来,所以只能将其计划和决策建立在对未来预期的基础之上。既然政策的效果取决于公众对该政策的

预期,如果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能够清晰准确地传导到公众那里,那么货币政策就不会对实际产出和就业等真实经济变量产生影响,只会影响价格水平,这就是政策无效性定理。对于从经验观察到的就业和产出的波动以及50年代和60年代需求管理政策的显著成效,卢卡斯及其追随者是这样解释的:根源于不完全信息的预期失误,导致预期的价格偏离实际的价格,或者是由于货币当局没有公开宣布货币政策变化的信息,央行的意图没有被公众所掌握(Lucas,1972)。根据理性预期理论,当公众得知中央银行要采取扩张性政策时,会采取相应的防御性措施,从而抵消政策的作用。但当中央银行致力予消除通货膨胀的时候,公众如果事先得到相关的政策信息并采取应对的措施,则有助于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中央银行在实行反通货膨胀政策时,如果提高政策透明度,向公众告知实情,事先详细披露政策信息,那么预料中的货币政策则更有利于稳定经济,能以较低的代价达到降低通货膨胀的目的。

在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严重经济“滞涨”之后,理性预期理论的影响日渐扩大。80年代各国央行纷纷将政策目标的重点转向控制通货膨胀,并开始注意提高政策的透明性。

2 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斯彭斯、斯蒂格利茨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信息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了交易的顺利进行,降低了市场运行效率。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应该以某种方式将自己的真实信息披露给对方,以克服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斯蒂格利茨,2005)。由于中央银行在当前的经济金融运行状况、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等方面都比公众更具有信息优势,这种非对称信息给公众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这会使调控主体与被调控对象处于非合作博弈的状态,从而影响到货币政策的可信性与有效性。因此,为了降低公众面临的不确定性,作为政策决策部门的中央银行及时有效地披露信息,会减少因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公众的疑虑和预测误差,使双方走向合作博弈,使货币政策效率提高,社会福利得到改善。

3 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性问题

1977年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将“动态不一致性”或称“非连贯性”概念引入宏观经济学(白钦先等,2006)。所谓的“动态不一致性”,是指在t时刻按最优化原则策划一项t+n时执行的政策,而这项政策在t+n时已经不再是最优选择了。也就是说,货币政策的决策和执行过程可能存在动态不一致。自提出此问题后,许多学者分析了约束中央银行实行相机抉择货币政策,降低动态不一致性货币政策产生的通货膨胀偏差的种种办法(徐筱雯等,2006;卞志村,2007),其中之一就是实行最优通货膨胀目标制。最优通货膨胀目标制,就是政府和相关的机构为中央银行确定具体的通货膨胀目标,并委托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操作,要求中央银行实现明确的通货膨胀目标,政府不干预中央银行的具体操作。以往的实践证明,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时,其货币政策决策具有通货膨胀偏好,经常会以牺牲物价稳定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率与就业率。因此,在缺乏承诺的情况下,中央银行缺乏信用把通货膨胀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而明确的通货膨胀目标可以增强中央银行的责任心和诚信保证,约束其履行承诺,解决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性的问题。而中央银行要在公众中建立起信誉,就要接受公众的监督与评价。公众需要获取大量充足的信息来评估与监督中央银行的政策行为,而这则以中央银行政策决策信息的详细披露为前提。

上述各种理论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政策透明度的问题。对中央银行放弃过去所崇尚的隐蔽性货币政策而不断增强货币政策的透明度起了重要作用。

四、发达国家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实践对比

一定历史背景下兴起的货币政策透明度有了相关的经济理论支撑后,开始走向实践征程。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都非常注重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建设。从各国中央银行的实践来看,货币政策透明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目标透明度,即关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透明程度。这种透明度的提高可以通过公布通货膨胀率目标、产出目标和中央银行在稳定通货膨胀及促进产出上的相对权重达到。(2)知识透明度,即中央银行公布在政策决策过程中所使用的经济数据、经济模型等方面的透明程度。这些数据和模型包括关于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测值、对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判断、各类经济金融数据和用来预测通货膨胀率的计量模型等。(3)操作透明度,指中央银行在诸如调控短期市场利率、进行外汇市场干预、开展公开市场业务等日常决策及操作结果的及时公告。各个国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特色。具体如下:

1 发达国家货币政策透明度侧重点各异

从横向比较看,英格兰银行综合透明度指数最高,日本银行最低,欧洲中央银行和美联储居中,但它们的货币政策透明度侧重点却不尽相同。

(1)英格兰银行的目标、知识和操作透明度都很高。其通胀目标值按12个月计算的零售价格指数(RPI)测量,包括抵押贷款利率支付,目前为2.5%。值得一提的是,英格兰银行开发和使用多种经济模型,既有进行货币政策分析和经济预测的核心模型,又有分析经济中各个部门具体问题的小模型;既有传统的计量经济模型,又有校准模型;既有确定性模型,又有随机性模型等。利用这些模型,每个季度向公众公布对未来两年经济走势的预测结果。

(2)欧洲中央银行的目标和知识透明度都很高,而决策透明度较其他中央银行处于较低水平。ECB是大国央行中唯一不公开会议记录和投票记录的中央银行。这主要缘于欧元体系的多国性,任何投票信息的泄露都会对各国中央银行代表造成政治压力,偏离欧元区的最终观点。然而,ECB以物价稳定为首要目标,规定欧元区货币联盟消费物价调和指数(MUICP)年增长率低于但接近2%,并注重与公众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货币政策沟通,有效弥补了决策透明度较低的缺陷。

(3)美联储目标透明度较低,而决策透明度较高。美联储追求多元化货币政策目标,在促进充分就业、保持物价稳定和适度的中长期利率水平之间既无明确定义,也无先后顺序。然而,它致力于提高决策透明度,如在MOFC会议后立即新闻公告,及时公布决策结果和政策解释,并表明政策倾向。之后会议记录,公布有表决权人员对一些问题赞成与否的观点。1994年起公布联邦基金利率变动情况。2000年2月起经济形势整体风险评估报告。

(4)日本银行货币政策各方面透明度较其他中央银行是最低的(姜建清,2004),它从2000年10月起,每半年一次“经济、价格风险评估与展望”,开始对通货膨胀、产出作短期条件的预测,但不表明政策倾向,仅在知识透明度方面取得些许进展。

2 执行相对低的决策透明度而高得多的知识透明度

除日本银行外,其他三国央行知识透明度指数接近或为

满分。中央银行在提高知识透明度上不遗余力,充分体现了经济信息在货币政策制定与执行中的重要作用。提高透明度的关键在于解决中央银行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只有公众了解货币政策信息,才能形成符合央行意图的合理预期,减少实际变量与政策目标之间的偏差,使货币政策富有成效。反观决策透明度,仅美联储独树一帜,及时向公众公布货币政策会议记录,宣布决策结果和政策解释,并表明未来政策倾向。其他三国央行虽然都能及时公布货币政策决策结果,但或因缺乏明确的货币政策策略,或因未能公布会议纪要和投票记录,或因未发表政策解释,决策透明度都比较低。特别是在阐述未来货币政策倾向时,欧洲中央银行、日本银行和英格兰银行都选择保持沉默。

3 货币政策操作中倾向于提高控制误差透明度

除日本银行外,其他三国央行都倾向于披露货币政策控制误差信息,在此方面获得满分。究其原因,一方面,公众根据过去的通胀率预测央行未来偏好,通过提高货币控制误差透明度降低公众通胀预期。另一方面,央行随时面临着未预期到的干扰,这些干扰直接影响政策执行的各个环节,因此需要公开解释、说明和披露这些信息,减小产出波动。实践中,大部分中央银行定期公布宏观经济分析,隐含着对于扰信息的阐述,如英格兰银行对外公布预测误差报告。至于央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对外汇市场和利率市场进行调控,理论研究表明,一定程度的隐秘性可以减轻汇率和利率波动,有助于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因此,不必苛求此方面的透明度。

4 透明度高低与货币政策框架不存在简单对应关系

上述4个中央银行代表了不同的货币政策框架。其中,美联储采用隐含中介目标制,在货币政策制定、执行过程中,不明确宣布要稳定的中介目标,而是注重在长期内控制通货膨胀。欧洲中央银行采用经济分析和货币分析的“双支柱”政策框架,通过公布广义货币供应量M3的参考值,以及运用一系列经济指标对欧元区价格变动趋势及物价稳定风险进行评估,为货币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彭芸,2006)。日本银行采用货币目标制,把短期经济观测等调查结果指标化,用来把握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浸透程度。英格兰银行则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围绕政府制定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宋玉华等,2003)。总体而言,虽然实行通胀目标制的英格兰银行综合透明度指数最高,但应该看到,在决策透明度方面,它并不是每次决策后都提供政策解释,仅仅在对政策做出调整时才进行解释,不如欧洲中央银行那么透明。在表明货币政策倾向时,英格兰银行又三缄其口,不如美联储那么透明。由此可见,货币政策高度透明并不是通胀目标制的固有特征,任何一种货币政策框架都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透明度内容。

五、我国货币政策的透明度问题与启示

目前,货币政策透明已成为各国中央银行的共识。不可否认,我国中央银行近年来在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方面也做出了不懈努力。从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不断增强。开始主要是通过《金融时报》和《中国金融》来传递货币政策相关信息,其后中国人民银行于1996年创办了《中国人民银行文告》,该文告主要刊载有关金融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中国人民银行的制度、办法、决定、通知和金融统计资料以及其他需要公布的事项。央行于1997年成立了货币政策委员会,作为制定货币政策的咨询议事机构,货币政策委员会的职责是对有关货币政策的重要措施、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等方面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从1999年6月开始每季度召开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并在会后向外公布会议决议。从1998年一季度开始,建立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部门与国民经济有关综合部门和商业银行的月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制度,形成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以及有关经济综合部门之间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通过举行新闻会和发表中央银行负责人的谈话来说明央行的意图。央行从2001年一季度开始按季度向社会公布我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同时货币政策委员会季度例会后及时向社会新闻稿,公布相关信息等等。从2002年开始,就新拟订的货币信贷政策,在正式出台前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我国的金融统计与国际接轨工作开展的比较早,因此金融统计在数据的频率和及时性方面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199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确定的数据公布通用系统(CDDS)的标准;公众可以通过人民银行网站及统计季报、年报等获得各种经济与金融信息。

实践证明,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的不断提高,较好地引导了市场的预期,增强了各方面对货币政策的理解与支持,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开始变得通畅了。但是,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对外公布金融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及时性还不够,在月度金融统计数据中所公布的统计项目比较少。其次,由于货币政策委员会不具备完全的决策职能,并且每次季度会议之后对外的新闻都是使用比较原则性的语言,使得货币政策委员的决议不能很好地引导公众预期。目前公众还看不到货币政策委员会的详细会议记录、中央银行重大货币政策调整的决策过程记录等。第三,尽管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对外公布了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和货币政策相关问题分析报告,但是对于公众在形成预期时最需要的对将来经济金融运行情况的预测分析报告对外公布得却很少。现在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重点是总结分析以往的情况,是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而不是货币政策预测和决策报告。应该说,我国目前还缺少这样的报告以及这样报告的披露,而这些正是中央银行引导公众预期的最实质的东西。第四,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核心内容是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决策结果的公布以及对决策理由的解释。从我国的情况看,中央银行对自己的政策决策透露较少,甚至有时有意守口如瓶,以增加政策的神秘性和突然性,以此期待产生政策冲击效果。政策出台后,对其解释大多也是原则性的。因此,提高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还有很大空间。借鉴各国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实践经验,增强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透明度,需要做以下工作:

1 增强目标透明

我国中央银行在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中明确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虽然我国法律明文确定了中央银行的目标,实际上,中央银行面临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等现实压力,目标偏好缺乏透明度是其现实的选择。这就使得目前我国中央银行需要采取其他措施降低目标偏好不明确产生的不确定性。美联储货币政策目标是充分就业、价格稳定以及适度的长期利率。这些目标既无明确定义,也无先后顺序,价格稳定也没有更高的权重。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一贯坚持的“反对通货膨胀”的言论与实际行动证实了中央银行的目标偏好。作证制度加强了对美联储实现预定调控目标的外在约束。我国在实践货币政策目标的时候可以借鉴美国经验,从行长讲话、政策公布、FOMC会议等其他形式表明目标中心,减少

目标的不确定性。同时,对主要目标建立最化的衡量指标。外国中央银行虽然在目标函数上保持缄默,但是都有公布主要经济指标的量化目标。我国中央银行也每年公布GDP、CPI、货币供应量等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在公布这些目标的同时,也对目标实现的经济基础和判断理由做出较为详尽的说明。

2 保证过程透明

我国在目标透明无法保证的情况下,最能改善的是过程透明,加强对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记录的公开。在实施过程透明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建立合理完善的制度,保证货币政策委员会独立完成货币政策的决定,及时准确地货币政策信息。在公布公开市场业务交易情况的基础上,增加说明调控的具体目标,使公众可以评判该工具的有效性。货币政策委员会的成员中,增加大区行的行长。任命一批具有较高专业知识造诣、丰富实际经济金融工作经验的人员,并增加行业或者经济区域的委员代表,以增强货币政策的实效性和科学性。提高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地位,促使会议决议与宏观调控政策的相关性提高,减少无价值沟通。在经济形式偏离货币政策目标时,人民银行要对货币政策进行解释。通过告示形式阐述目标偏离的原因,避免产生“羊群效应”,同时也保证中央银行自身的信誉度,以便顺利达到中央银行目标。

3 加强信息透明

篇10

一、我国总体趋势上不存在“国进民退”

1、改革开放以来的总体趋势是国有经济的比重在下降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行严格计划经济,企业基本都是全民或集体所有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占绝对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资本实行战略性调整,国有经济的比重显著降低。改革开放30多年,国退民进是大趋势。全国工商联于2006年3月的《“十五”期间民营经济形势分析报告》称,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及全国工商联推算,2005年内资民营经济在GDP中的比重为49.7%,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比重约为15%~16%,两者之和约为65%。其民营经济的定义为:除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外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统称。由此,国有经济的比重相应为35%。有学者根据2007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各行业年鉴估算,2006年国有企业增加值占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5.8%、33.3%和50.6%,占全国GDP的比重为36.9%。

2、近年国有经济的比重降中趋稳

从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的统计数据,可以观察到国有经济的变化趋势。过去5年中,国有企业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降中趋稳。从2005年到2008年,该比重不断下降,表明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低于非国有企业。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前10个月,该比重的下降趋势出现了逆转,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快于非国有企业。初步分析,这与全球金融危机下非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相对谨慎和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有关系,国家财政政策重点投资的基础设施领域也是国有企业相对集中的领域。固定资产投资是企业利用内外部资源为未来发展进行的投资,反映了企业规模扩张的速度。

国有企业在工业总资产和工业总产值两项指标中的比重也是降中趋稳。国有企业在工业总资产中的比重从2004年的50.9%下降到2008年的43.8%,但下降速度递减。由于2009年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相对增速较快,估计该比重将止跌回稳。国有企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2005年的33.3%下降到2008年的28.4%,下降速度也在递减。

二、“国进民退”的案例有相应的背景

尽管宏观数据指标表明我国总体上不存在“国进民退”趋势,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国进民退”的案例。我们对这些案例不应简单持一概肯定或一概否定态度。国家关于国有资本战略性调整的基本思路是“有进有退”,我们应该结合其背景和方式进行具体分析。

1、国有企业借助产业整治的兼并

以山西煤矿整治为例。山西一些小煤矿资源浪费严重、环境破坏问题突出、安全事故频发,必须进行整治。由于负责小煤矿监管的地方政府短期内无法建立必要的监管能力,依靠地方政府加强监管的整治方案屡屡失效。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和山西省政府选择了产业重组方案。产业重组中,技术水平高、社会责任强的国有大企业获得了较多市场份额。但国有企业的兼并重组只应看作是暂时性的选择。国有企业来自股东的赢利压力相对较小,社会责任激励相对较高。因此,更可能会在资源环境和生产安全方面表现较好。同时也应关注国有企业兼并带来的负面影响:产业竞争被削弱,企业效率可能降低,企业兼并过程中的利益关系也很难调解。长期看,加强政府监管能力建设和促进产业开放竞争是大方向。另外,需要指出国有企业虽然具有较好条件,也必须加强监管,包括股东和行业监管,否则,国有企业重视社会责任的制度优势会发挥不出来,因为国有企业存在内部人利益问题。

2、财政或国家资源的投入

政府的投入也是国有经济扩张的重要来源。典型例子是地方政府搭建的融资平台。地方政府以财政收入、土地等资源投入组建融资平台,从银行大量借款从事城市建设等公用事业。在本轮经济刺激计划中,地方融资平台新增借款达到数万亿元,借款的抵押物主要是土地、税收等公共资源。政府利用公共资源兴办国有企业投资城市建设是促进城市化的简便方法,但其负面作用也不可小觑。政企不分、财务风险意识薄弱、效率低下等问题可能带来长期风险。在公用事业投资方面,应采用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多种发展方式,可积极探索公私合作方式,既有利于解决资金问题,也为民间提供了投资渠道,还有利于改善企业治理。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政府投资于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如大飞机、液晶、新能源等,投资方式包括政府直接投资、建立风险投资基金等。由于产业内在的资金和技术密集特性带来了较大的投资风险,以及我国产业的后发劣势,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很难吸引企业大规模投资。政府的投资发挥了种子资金作用,产业启动后,吸引了大量民间投资的参与。应该说,国有资本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只是刚刚起步,今后应继续加大力度,同时,还应建立专业化的投资机构,提高投资的效率。

3、国有企业依靠资金优势投资非主营业务

国有企业的资金优势之一来自国有银行的偏爱。近期大型央企利用资金优势在一线城市高价购买商品房建设用地,制造了系列“地王”,事实上起到了抬高房价的作用,社会公众对此反应强烈。公众的质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有企业抬高房地产价格有违国有企业的宗旨;二是国有企业依靠资金优势涉嫌不公平竞争。国有企业的资金优势之二来自国家的投资和分配政策。国家在一些基础产业投入了巨额资金和其他相关重要资源,企业经营产生持续的现金流和大量利润,但是国家不要求企业分红或者很少分红。而企业在考核激励下积极投资非主营业务。国资委对企业业务范围有一定限制,但一些大型企业的子孙公司明显突破了国资委确定的主业范围,还有一些企业通过设立财务公司投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甚至直接投资股票市场。

4、国有企业借助行政许可的扩张

行政许可的内容之一是市场准入政策。我国在民航、铁路、电力、石油、电信、邮政、烟草、市政公用事业等领域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政策,由于国有企业具有较好基础,且监管体系的建立需要时间,因此国有企业在这些行业中保持主导地位有利于维护社会目标。有人质疑行业竞争不足或监管不力,国有企业利用市场地位挤占下游企业或社会公众的利益,或者过度投资并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从实践看,这些质疑不无道理。因此,应继续按“政企分开、放宽准入、引入竞争、依法监管”推进垄断产业改革。行政许可的内容之二是项目核准政策。政府对资源相关产业、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重要装备、社会事业等项目的投资实行核准政策。由于大型国有企业基础条件好,容易获得好的投资项目以及相关的稀缺资源。政府“选美”有合理的一面,但也可能剥夺新进入者特别是新兴民营企业的发展机会。因此,应继续深化行政许可改革,依法减少许可范围,对于必须许可的项目,应尽量采用竞争性的资源分配方式,以提高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三、关于“国进民退”问题的几点看法

1、对“国进民退”应该有客观评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体上表现出“国退民进”的趋势,近年逐步进入国有经济比重相对稳定时期。前期国有经济比重的显著下降主要来自于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有资本的战略性调整。近年国有经济的相对稳定得益于多种因素,包括国有资本相对集中于优势领域,机制体制改革发挥作用,国家政策的支持等。“国退民进”的总体趋势与“国进民退”案例并存。二者并不矛盾,因为部分国有企业不断扩张,但民营企业发展更快;国有企业“有进有退”,一些国有企业退出了没有竞争优势的领域。“国进民退”案例的背景各有不同,很难笼统地下一个肯定或否定的结论。有些案例是不合理的,如利用资金优势制造“地王”;而有的案例是合理的,如投资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有些案例利弊皆有,考虑到特殊的环境条件,很难作出倾向性判断,如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对“国进民退”案例的判断,还与立场有关,因此,媒体上出现不同声音也是正常现象。

2、应处理好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关系

理论上讲,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可以公平竞争。但在实践中,国有企业却拥有诸多先天优势,如土地、资金、政策优势,或者垄断环节的市场力量等。因此,国有资本应按照国家既定政策进一步调整布局。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已经明确:“国有经济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行业、自然垄断行业、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在这些领域,国有经济理应发展壮大,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3、国有资本应在市场失效领域充分发挥作用

有人片面认为国有资本战略性调整就是“退出”,国有资本进入新领域就是不合理现象。这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更不符合中国国情。事实上,我国现阶段不仅存在发达国家也有的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效,而且也存在转型国家特有的市场不完善导致的市场失效,以及发展中国家特有的后发劣势导致的市场失效。这些领域可能出现民营资本不愿进入或不能进入的现象,国有资本应该大胆进入,真正在社会经济总体发展中发挥支撑作用和引导作用。

4、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作用

国有资本的作用与我国发展阶段、市场制度完善程度等因素有一定的替代关系。在后发劣势明显和市场体制不完善时,国有企业可以发挥较大作用。随着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和市场体制不断完善,国家应让民营资本发挥更大作用。对于传统上属于国有资本必须控制的领域,如城市基础设施,应该积极探索公私合作的发展模式。当前,国家可以保留一定的控制权,如保持一定比例的股权,或者持有黄金股,为防止少数个人或家族控制重要基础设施,对公共利益带来不利影响,可以对股权的集中度进行必要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