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教育给我们的启示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7: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活教育给我们的启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既然有如此说法,那不妨让我们来看看农夫是如何让牛学会耕田的,从中又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教牛术”是以受教育者“接受”为前提的。众所周知,要在牛的鼻孔里穿上绳子,还要在它的脖子上戴上铁链套子,它必然要反抗。此时,农夫若采用“强摁牛头去犁田”的方法必然行不通。因此,有经验的农夫总是在“穿鼻孔、上套子”之前,边轻轻地抚摸着小牛的头,边给它喂些平时很难吃上的料豆,小牛受到农夫的关爱及青草和料豆的诱惑,自然不挣扎反抗了。可见,“教”是以受教育者“接受”为前提的。
回头来看,我们的学生为何常常排斥我们的教育呢?是排斥我们的教育内容吗?不!是我们教育者的“情态”和“状态”令他难以接受!
“教牛术”遵循着“有教无类”的古训。牛有温顺的,也有刚烈的;有悟性强的,也有悟性差的……总之,有好教的,也有难教的。但农夫们不管它是哪种类型的,只认准一个理:是牛就得教会它耕田。遇到顺从的牛时,他们会说:“教是好教,但将来后劲不大。”因为温顺的牛没有爆发力,赶不起急活。而教到性子烈、蛮劲大的牛,他们反而乐呵呵地说:“这是头好牛!”因为性子烈的牛潜力更大。这种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及面对难教反而乐呵呵的心态是否值得我们职教工作者学习呢?
“教牛术”是“爱与严”的有机结合。农夫爱牛不亚于有车族爱自己的坐驾。但是爱归爱,农夫们却从不溺爱,而是按照牛的习性进行调教的同时,对牛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科学的训练。驭牛如此,育人亦然。职校学生成长背景各不相同,性格脾气千差万别,我们不能简单地看那近似相同的脑袋,而是要分析他们有什么不同。如果我们能这么做,那“刻意讨好”或“强管硬压”的现象就定能减少。
“教牛术”要求我们要顺着性子教。教牛的过程是个顺性子、讲策略的过程。牛初学犁田时都会觉得苦,也会试图挣脱铁链套子的约束。而农夫们为了让牛喜欢这项工作,就给牛选择一块空地,让牛沿着农夫设定的路线空走。当“牛脾气”过后,再将犁头插入浅浅的泥层,让其在没有过重负担的前提下轻松上岗,随着牛的适应和顺从,再逐渐加大深度。这一过程就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的过程。
篇2
【关键词】《老子》;“水”意象;现代启示
一、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第八章》首次提到“水”,并且给予水极高的评价,即“上善若水”,在这里,他用水来比喻上德者的人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不争”的品质。而不争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居下”和“柔弱”。“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六十六章》)正是因为江海处于低下的地方,所以才能够吸引众多河流的汇集,从而丰富并充实自己,成就了大海的宽广与浩渺。也正是因为水的居下,所以成就了包容万物、善利万物的特征,所谓“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1]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水在包容万物的同时也默默地滋养着它们却不求回报,并且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它可以把脏的东西涤荡干净,却顾不得自身可能被污染,所以说水也是无私的。“上善若水”、“上德若谷”也正是老子所提倡的圣人之道,“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用水来比喻统治者应该谦下退让,所以他说圣人要用谦下的态度去对待人民,并且将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的后面,不去和老百姓争夺利益。
水的“不争”还体现为“柔弱”,“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七十八章》)在刚强和柔弱的对峙中,老子宁愿居于柔弱的一端。“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脆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老子从草木和人类的生存现象中,来说明成长的东西都是柔弱的状态,而死亡的东西都是坚硬的状态,所以老子认为柔弱代表生命,刚强代表死亡。从它们的外在表现上来说,坚强之所以属于死亡之徒,乃是因为它的显露突出,所以当外力冲击时,便首当其冲了。” [2]在“柔弱胜刚强”这一点里面,老子还认为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却能驾驭天下最坚硬的东西,而水就是最柔软不过的东西,但它却能够穿山透地,达到水滴石穿的效果,表现出刚强的一面。在讲到柔弱时,老子还将“婴儿”与之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婴儿也是柔弱的,而他又处于人的最初状态,所以老子提倡人应该回到婴儿的这种浑朴、柔弱的状态。老子对柔弱与刚强之间的利害关系也进行了阐述,“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老子·七十三章》老子认为自然的规律是柔弱不争的,人类的行为应取法于自然的规律而戒刚强好斗。这里“勇于敢”就是逞强贪兢,无所畏惧,这种行为带来的结果是死亡,“勇于不敢”则是柔弱哀慈,慎重行事,这样便可以保全自身,而人类的行为则应该“勇于不敢”,也即是“不敢为天下先”。老子提出柔弱居下的观点就是要人们与世无争,不要与人争强斗胜。“夫唯不争,故无尤”,只要不去和别人争,那么别人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和你相争的,当然也就不会招致祸患。
二、沉静
除了不争之外,水还有另外一个特征,那就是沉静。“居善地,心善渊”(《老子·第八章》),这就是说水的居处善于选择地方,那就是卑下之处,善于保持沉静的状态。“澹兮其若海”(《老子·二十章》)就是用水来比喻人的的淡泊沉静,也即是说,人应该像大海那样沉静、深厚,具有一种处变不惊的、沉着的处世态度。老子理想人格中就有内敛含藏的特性,而水正好符合这一特征。《老子·五十六章》说到:“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气纷,和其光,同其尘。”理想的人格形态是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也即是不嗜欲、不露锋芒、消解纷扰、含敛光耀、混同尘世,以开阔的心胸与无所偏的心境去对待一切人物。其实老子思想中的水都有一个突出的特征,那就是“静”,他笔下的大海是淡泊沉静的,而不是波涛汹涌的;他笔下的江河也都是静静流淌的,不是疾流而下的。因为只有处于安静的状态才会有深沉、淡泊的品质,才不易于暴躁,也正是因为水具有的静定的特征,所以它才能避高趋下,从而包容万物。所以老子选取的是深沉而又静定的水,只有这样的“水”才能代表老子理想中的人格。
三、现代启示
对于老子的“水”,我们应该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对于老子思想的理解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合理的取舍。老子关于水的观点的提出是有着一定的时代背景的,老子所处的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乱四起,民不聊生,统治者为了一己的利益而不顾老百姓的安危,老子认为这是因为统治者充满太多的欲望而引起的,所以他提出了“不争”的思想,呼吁国与国之间应该谦虚并容。老子还用水来比喻有德者,告诫人们应该收敛锋芒、和光同尘,像大海那样渊博包容而又淡泊沉静,具有深厚的内涵。所以老子思想中“水”的利万物而不争、沉静包容的特点是应时代的需求而提出的一种理想的人格状态。
我们今天处于一个相对和谐、稳定的时代,虽然没有战争的荼毒,但是却有着激烈的竞争压力。老子所提出的“柔弱”“居下”“不争”的观点好像与当今社会格格不入,处于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时代浪潮推动着你必须向前进,人们都会去追求高地位、高收入。也正是因为面对着太多的竞争和弱肉强食,所以更加需要老子的思想来调整我们的心态。当我们在争取各种名利和向上爬的过程中不防想想老子思想中的“水”,这就是一个永远处下,并且不与人相争的例子。当然这并不是说让人们一定要像水那样永远处下、不求上进,而是应该辩证地看待老子的观点。在我们为了更好的的生活和更高的地位而努力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度,在前进的过程中也要懂得谦下、包容,这样才不至于让欲望遮蔽了自己的双眼,才不会走向极端,而我们的社会也将更加和谐。
现在社会中很多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浮躁,遇事不够沉着冷静,锋芒毕露,太过于彰显自己的才能,而真正的有内涵的人是不需要刻意展示自己的。老子的“水”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它可以使我们浮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也使我们不要太过张扬,而是应该注重积累,包罗万象,适时地掩盖自己的锋芒,做一个内敛而不是浮夸的人。另外水还教育我们应该拥有一颗包容的心,尽量用包容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老子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在谦卑中满含霸气,是多么睿智的人生态度!
老子关于水的思想给我们提供一种正确的看待名利和欲望的方式,这是我们人生中的一笔的宝贵财富。它时刻提醒着我们始终以大海般广阔的胸怀去待人处事,以沉着冷静的态度来面对人生问题,还告诉我们应该做一个有着厚重的人格、有容乃大的人。虽然老子的这种理想人格很难实现,但是我们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并且以此自勉。
注释:
①本文所引用《老子》文献均依据陈鼓应先生《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9年版。所引用文献均以文中夹注形式注出,且只注篇名。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129-01
为了适应新课改,提高教学水平,我们学校领导下决心在全校大力进行教学改革,为此我们学校近几年一直积极组织老师外出到海安中学,天一中学,河北的衡水二中等许多省内外著名的学校学习他们先进的教学模式。我们学校还经常把专家请进来给我们开讲座,这些使我们接触到了一种崭新教学理念,同时也在思考寻找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新学期开始后全校各备课组开展了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虽然在执行此课堂教学模式期间也遇到了各种阻力和困难,但在领导的强烈要求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坚持下来并且效果很好,在连续几年的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市内外上级领导及兄弟学校的好评。
1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背景及原因
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和课改的不断深入,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已不再是主流模式。我们广大英语教师在学习课标过程中,已经意识到了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对学生学习语言能力和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性,并进行了相关的积极探索。因为合作是人生力量的源泉,合作是事业成功的土壤。要使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学生必须在学习阶段重视培养竞争意识。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是有极大作用的。另外合作学习也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可以改善课堂内的学习心理气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我们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由此可见国家决策部门对合作学习的肯定与重视。我们高一基础年级更加注重课堂改革,强烈推广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课间互测所学内容,根据表现实行小组加分,效果显著,开学时成绩和兄弟学校无太大的差距,一个学期下来,就超出了好多分。
2 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操作步骤
2.1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小组
我们高一(8)和高一(10)班学生都是59人,根据班上人数,我把学生平均分成8个小组,每组7人左右。分组时,要考虑学生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等的差异进行分组。小组内根据学生的能力设总组长一人,总负责组内各项工作。组内人人都是不同科目的学,英语组长负责组内英语学习。
2.2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创造活而不乱的教学环境
我们老师要改变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必须始终服从教师的惯用的讲授倾听的单一教学方法,努力创造和谐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课堂进行积极主动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注意民主,允许学生通过讨论发表不同意见与看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人们常说:“工作着是最美丽的!”让每个学生和老师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真正成为一个工作着的人。其次,作为教师,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中更应该倾其智慧,运筹帷幄,让学生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消除“我远不如他,没能力和他交往”的心态。同时,经常给失败的学生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积极消除学生自卑的心理,培养他们豁达地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
2.3做好课堂评价
对于课堂评价,我们可以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组员参与情况,小组活动方式,小组活动的纪律,活动效果的汇报情况,对其他组进行意见上的补充指证。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应用小组互评,自我评价的方法,让学生试着给别人以鼓励,给自己信心,反省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从而有效确保每个学生加入到合作学习中。
2.4每一个学生学会合作
在人的发展中没有一种发展是与别人无关的。从小培养学生与人共处,相互合作能力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技能,使学生对小组合作先感受,后想合作,到会合作。在我们学校,由于学生年龄关系及经验缺乏,腼腆害羞等原因,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留意组建高效的小组,让学生懂得团结才是力量,要有强大的凝聚力,学生的合作技能、交流思想技能、合作策略技能才能得到发展。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必将对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带来新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全体高中英语教师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得以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潜在优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使得我们的课堂更高效。它或许能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参与学习,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也学会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Z].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黄远振. 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篇4
[关键词] 儿童剧;接受心理;受众心理;认知次序
近期三部儿童情景喜剧《无敌三脚猫》《万卷楼》和《乐活家庭》相继推出,在各个电视台热播,丰富了孩子们的暑期生活。孩子们不用还依靠20年前的一部《西游记》撑过一个长长的暑假了。中国是世界电视剧第一生产大国,平均每天生产电视剧40集,但真正拍给小朋友看的儿童剧屈指可数,能赢得小朋友好感的更是凤毛麟角。这几部片子的成功给儿童剧创作带来一些起色,至少是一条新思路,几年前,《家有儿女》的爆红为一直衰败的儿童剧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而今,该剧制片方再次出击,打造了号称“升级版《家有儿女》”的国内首部绿色家庭情景喜剧 《乐活家庭》。强大的演员阵容,王牌监制,让人有理由相信本片能再创辉煌!但是令人费解的是各台在先期宣传上,大家把它定位成情景喜剧,甚至有的写成家庭教育片。可是偏偏没有一个将它定义成为儿童剧。这在开始的宣传上就把一个大的收视群――儿童分离了出去,一位家长说,刚在屏幕上看到这个片子时,以为和某些影片一样,以儿童说成年人的事,所以没让孩子看,可是收看几集后,却觉得此片短小精悍,轻松活泼,每集都深入浅出,说明一个道理,所以给孩子看了,没想到孩子很喜欢。
当下的电视荧屏,适合儿童收看的片子本来就不多,小观众只有选择和家长一起观看成人剧来满足收视需求。当前,国家及省市级不少电视频道,纷纷以首播剧、独播剧来提高收视率,然而所选剧目多具有以下明显特征:情感丰富、离奇悬疑、视角奇特、视觉刺激、篇幅冗长等。这些电视剧要么以戏说方式展现历史事件,要么以别样角度讲解婚恋生活,要么是扣人心弦的警匪斗智或谜团重重的富商涉案等。儿童能否不被过早成人化?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好的作品出来却因为宣传得不到位,而错失一个大的收视群体实在是一件很遗憾的事。但是,长久以来对于儿童剧的界定模糊也是造成媒体宣传错位的一个重要原因。
到底什么是区分儿童电视剧和视剧的标尺?儿童电视剧究竟该如何定义?长期以来,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儿童电视剧的创作。
1987年“首届儿童电视剧理论研讨会”后,儿童电视剧理论研究专家把作为儿童电视剧受众的“儿童”年龄范围定在了3~16岁:“把儿童划分成幼儿(3~7)、儿童(8~12)、少年(9~16)三个档次,这是国内教育界、儿童文艺界公认的了……”①然而,这一“公认”的范围未免有失偏颇。
首先,当时儿童年龄范围的划分以及儿童电视剧三大类别的划分(幼儿题材电视剧、儿童题材电视剧、少年题材电视剧),所引用的理论依据大都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认知次序和心理结构发展的研究结果,即儿童对事物的认知可分为早期――前运算阶段(2~8)、后期――具体运算阶段(8~12)、青春期――形式运算阶段(9~16)三个阶段”。②如上文所言,皮亚杰的研究对象是儿童认知心理及其发展,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三者是儿童认知心理发展过程中较重要的三个阶段,却非全部的“儿童”阶段。事实上,“皮亚杰一般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0~2岁)。”③这一阶段因为儿童只能协调感知和动作活动,在接触外界事物时利用或形成某些低级行为图式,故常被引述者忽略。而当儿童过了形式运算阶段之后,他的认知能力接近成人,便不再有大的发展,但是这并不代表他已经度过全部的儿童时期。所以,笔者认为,作为儿童电视剧主要受众的“儿童”并不仅限于3~16岁的范围。
其次,造成这一偏差还有一个客观因素,当时(20世纪80年代)为国产儿童电视剧发展阶段所限,中国还没有出现为婴儿期儿童(3岁以下)拍摄的电视剧,世界范围也几乎没有。现在,这个观点应当得到进一步完善。虽然目前国内仍然没有这个年龄段的佳作问世。但是由英国BBC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制作的儿童电视系列喜剧《天线宝宝》,已经风靡全球40多个国家,配成70多种语言在170多个电视台播出。其面对的主要收视群体就是6个月(据美国尼尔森受众测评中心调查,6个月的婴儿已能对电视中的视觉形象和声音做出反应)到3岁的幼儿。《天线宝宝》的成功,从实践上拓宽了儿童电视剧的受众群体。所以,笔者将儿童电视剧受众的“儿童”年龄范围下限定在6个月,上限则依照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第一条规定:“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定在18岁,这一上限,亦能满足儿童心理学对青年初期儿童的年龄定位。
判断一部作品是儿童的还是成人的,听起来似乎很简单。当碰到具体作品的时候,却容易纠缠不清。在儿童电视剧创作过程中,相当一部分主创人员认为,儿童电视剧是以儿童和儿童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这种看法给创作和理论研究带来了两种不科学的观点:其一,只要是以儿童和儿童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统统是儿童电视剧;其二,只有以儿童和儿童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才是儿童电视剧。
第一种观点把儿童电视剧的尺度定得过于宽泛,未能正确认识到儿童电视剧的主要受众或称主要收视对象应该是儿童,判断一部电视剧是不是儿童电视剧,要站在“儿童本位”――从儿童的角度考虑儿童的接收尺度。并非凡是描写儿童和儿童生活的都是儿童电视剧,一些电视剧以儿童生活为题材或者以儿童为主人公,实际上主要受众却是成年人。此类电视剧多以儿童的成长、儿童的生活环境及所关联的社会问题为内容。例如1987年由河南电影制片厂创作的《名声》,这个沉痛的故事,其实是借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来谴责和抨击在我国农村根深蒂固的封建残余思想。片中用了很多隐喻性的镜头,如村口那两个高高矗立的神灵般的土堆,象征着封建文化的一把大枷锁,把人们的精神禁锢在一个狭小的天地。如此沉重的题材加上沉郁的风格,难以满足儿童观众在观赏电视剧时的审美需求。《名声》的导演也曾经在导演阐述中声称:“这部剧是以一个孩子做主人公,但他不是纯粹的儿童片或者说他未来的主要接受对象不是孩子而是大人。”④
再比如前几年在荧屏上热播的电视剧《少年包青天》《少年黄飞鸿》等剧目,主人公都是十几岁的儿童,其轻喜剧风格和充满悬念的故事也吸引了一大批儿童观众,这些也不是儿童电视剧,应该算传奇剧、戏说剧。由此可见,并非所有“关于”儿童的电视剧都是儿童电视剧。这种情况在其他的儿童文艺作品中亦较为普遍,例如吴贻弓导演的电影《城南旧事》,主人公是儿童,叙事视角也是儿童的。影片通过英子的眼睛看到了小偷、宋妈、疯女人三个小人物的悲剧。但是三个悲剧背后隐藏的社会问题,小主人公英子不能理解,儿童观众也无法理解,而成人确是可以理解的。还有影片流露出来的感人至深的“淡淡哀愁”,更是儿童无法体会的,更能契合成人的怀旧心理,与他们产生共鸣。
相较于第一种观点,第二种观点过于限制了儿童电视剧的表现对象,认为其仅限于儿童。这是用成人的传统思维去套儿童的,把视野局限在狭小的“儿童圈子”里,只反映了儿童“自己的世界”。实际上,表现对象并不是判断儿童电视剧的准星。如20世纪80年代初,在国产儿童电视剧第一次复苏阶段,中央电视台曾在《文学宝库》的名义下录制了一系列可供儿童观众欣赏的世界名著故事短剧,在基本忠实于原著的情况下主创人员本着为儿童观众讲故事的原则对此文进行再创作,使这部短剧完全能够被儿童观众理解。这部剧中几乎没有一个角色是儿童,故事和儿童生活完全没有关系,却是主创人员本着为儿童的心态创作而成,用儿童的视角讲述了一个能被儿童观众理解的故事,所以是一部儿童电视剧。比较特别的例子还有一部构思新颖、别开生面的儿童电视剧《动物王国窃案》,该剧的演员全部是训练有素的动物,后期用人声配音,加上电视的剪辑技巧,如果按照第二种观点,这部剧既没有儿童演员,又没有讲儿童生活的故事,不算是一部儿童剧。然而小观众们却被该剧紧张有趣的故事和动物们憨态可掬的表演牢牢吸引。
笔者认为“儿童电视剧”定义的内涵,即最核心的内容,是专为儿童观众拍摄的电视剧。同时,儿童电视剧应当有童真童趣,能为儿童观众所接受和喜爱。从题材上看,它既可以直接反映儿童的生活、儿童的心态、儿童的世界,也可以从儿童的视角去描绘成年人的世界、成年人的心灵、行为和生活。此外,儿童电视剧还应当有外延,分狭义与广义两种。狭义的儿童电视剧是指符合上述内涵的、由未经特效或特型化妆技巧修饰的真人出演的儿童电视剧。而广义的儿童电视剧则是把凡是为儿童拍摄的,适合儿童观看,对他们身心健康有益,并能为他们所乐于接受的电视剧统统包括进来,可以是真人出演的电视剧;可以是由真人化妆扮演的,用电视手段拍摄的音乐剧、人偶剧;另外,符合儿童电视剧内涵的电视动画系列片和电视动画连续剧也可归于广义的儿童电视剧中。由此,儿童电视剧有了比较准确的界定,用这个概念来判断《乐活家庭》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儿童片,在一定程度上开创了儿童剧的新纪元,或许可称为现今儿童电视剧的典范。该剧用生动形象的电视艺术形式,表现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化解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难点,剧中体现的秉承优良传统、吸纳新锐理念的教育方法可惠及千家万户。
探讨《乐活家庭》是否为儿童剧,是希望从一个新的侧面给我们的创作者一个启示,在当下日益恶化的儿童电视剧的生存环境中,在众多青少年观众缺少精神食粮的情况下,如何把握儿童的心理,创作出有一定的艺术品质,受儿童们欢迎的电视剧精品,是我们每个从业人员所应该思考的。
注释:
① 李习文:《“名声”与儿童电视剧》,《中国儿童电视剧论文集》,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8年版,第65页。
②④ 徐宏:《儿童意识与审美创造》,《中国儿童电视剧论文集》,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8年版,第194页,第196页。
篇5
最新《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500字
影片中,十年后的三傻都做到了自己生命中的心想事成,因为他们对生命的内在诉求的不同,最终都实实在在的呈现了各自不同的生活,包括那个查图尔,也获得了自己认为好的生活,我们再一起来看看,这4个人十年后的生活状态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查图尔的学习方式是死记硬背,为取得好的名次也是下足了功夫,十年后的生活也是有豪宅,豪车,漂亮媳妇等,在世俗的眼里他是优秀的,不过这种优秀使得他机械的成为了现实的一个工具,完全没有他自己的生
查图尔就是现实中在知识层面架构的人类躯壳的代表。查图尔们无法自知自己内在真正的诉求,完全按照三维世界的体系来架构着自己的生命,这样的生命“活一次”跟“没有活”其实没有本质区别。
所以说,在三傻和查图尔之间的本质区别就是:有没有活出自己真实的生命状态。
查图尔的生命状态,在很多没有明白生命本质的人眼里边,是非常认同查图尔的这种生命状态的,他们不理解生命本身的自在,才是生命真正追求的目的。
这是在我们的早期教育阶段就已经把大脑完全格式化了,而且这种格式化的封闭属性使得像查图尔一样的人们只能填充知识,填充学习中相对固化部分的东西,丝毫谈不上创造力,所有的东西好像都已经被界定了。
这也是为何兰彻可以成为400项发明的科学家,而查图尔却要哭着,喊着,求着兰彻与自己合作的主要原因。
命!
最新《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500字
电影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调剂品”,经典电影也是层出不穷,如果你问我最喜欢的电影,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是印度电影《3 idiots》,中文译名《三傻大闹宝莱坞》,没有之一。作为儿童节电影专题系列,这个电影也给教育和人生提出了很多思考。
《三傻大闹宝莱坞》是根据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的处女作小说《五点人》改编而成的印度宝莱坞电影,影片采用插叙的手法,讲述了三位主人公法罕、拉加与兰彻间的大学故事。
这部影片集合了青春、校园、幽默、亲情、友情、爱情等诸多因素,并以诙谐讽刺的手法让观众在欢笑泪水,悬疑推理中反思各种社会和人性问题,如果非要给这部电影下个定义,那就是:披着搞笑外衣的鸡汤励志歌舞大片。
熟悉印度电影的朋友都知道,印度电影最少不了的就是随时随地可能冒出来的精彩华丽的歌舞,虽然这些歌舞质量也许并不差,但总是游离在剧情之外,而且观众被套路久了,自然就有了审美疲劳。
《三傻大闹宝莱坞》中自然也少不了歌舞这个独特的印度电影因素,但影片中的几段歌舞都能配合剧情,拿捏的恰到好处,节奏欢快,浪漫至极。而且影片为了迎合市场,拍摄时多采用运动镜头,对民族音乐和舞蹈进行了较为大胆的改编和设计,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
最新《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500字
影片中的拉加,他把改变家庭贫穷的命运像是赌注一样全押在学习上,过度的紧张成为了他内心强大的压力,使得他没有办法真正展开自己的生命智慧。也没有办法真正学进他要学的东西,他的焦点全部聚在了压力上,反而忽略了“安住在当下”的学习。
拉加这个人物角色,在现代人中占的比例其实是最大的,很多人都是以要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而去学习,实际上这样的学习结局只能走向平庸。
兰彻也是出身卑微,但是他的整个生命过程却有着不同的精彩,这与拉加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所以,当内在对生命本身意义的领悟有所欠缺,无法通透的领悟时,所带来的不同程度的障碍,会让我们在学习中产生困惑,迷惘,设定错误的学习目标。
真正的学习,是借学习而领悟生命智慧的,因为每一个知识背后都有它的智慧。
所以学习本身如果不以开启智慧为目标,只是为了满足生活生存的需要的话,那这种学习往往带来的是痛苦,是纠结,甚至带来的是灾难。
再来看男主兰彻,和法罕不同,他从小就酷爱机械,到皇家工程学院学习工程学,他是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因为热爱而做出的选择,使兰彻可以突破命运的种种障碍,不仅成为学校第一名,而且还获得了被校长认为是象征荣耀的太空笔。
篇6
环境信息是学生所处的学习场所的位置、布局、规格。位置如城市、城镇、乡村、山区、闹市区、僻静地等,布局如普通教室、实验室、音乐舞蹈室、多媒体教室、运动场等,规格分为条件好的、一般的、简陋的等。由于环境的不同,学生的心理感受不一样,他们的外在表现也差别很大。学习场所处在城市、城镇、闹市区的学生大多表现活泼开朗、爱说爱动、感情丰富、易受外在事物影响等。学习场所处在乡村、山区、僻静地的学生大多表现为寡言深沉、不善与生人交往、追求执着、协调能力不足等,另外,学生在运动场上大多表现为亢奋,在多媒体教室多表现出好奇,在音乐活动室多表现为激昂,在实验室多表现为专注等。环境信息以及对学生的影响所反映出的学生行为信息为教师的课堂应变、调整和总结提供了首要的支持。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服务者。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尽在学生的监视之下,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些模仿力极强的学生,正是在一定环境影响下和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的同时渐渐成长起来的。所谓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还要有传授知识的能力;不仅要有较高的内在素养,而且还要有感召学生的影响力。这些能力是通过教师的外貌、表情、衣着、风度、语言、动作所发出的信息表现出来的。这些亮丽的信息又是以教师具有厚实的知识积累和对教材全面系统的把握为基础的。这些基础是课堂教学的信息源,一切外显的信息都是这些基础知识交叉建构的结果。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是检验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课堂经验丰富的教师不仅从宏观上把握着环境变化、课堂内容、课堂结构、课堂进程,同时又搜集整理着学生对课堂反应所发出的行为信息,从微观上调整课堂行为,使每一堂课都和谐、自然、充实、顺畅。
我校特级教师李老师,深受学生的爱戴,有一个学生对他的数学课是这样描述的:李老师总是那么干练,他上课从不嗦,简短几句话便可清晰地讲完一个概念或例题,然后一转身,在黑板上刷刷几笔一道几何题便展现在学生面前,一打手势,全班学生立刻凝神思考,紧张演练――李老师敏锐地观察着――有的学生已显出轻松得意、有的还紧张书写、有的双手支着下巴眼盯着黑板――这时,李老师在图形上一伸手,几何图上又多了一条辅助线,盯着黑板的学生立刻“活”了起来,已做完题的学生也紧张检查、纠错――李老师又刷刷几笔,黑板上又现出一道题来――这样的课堂怎能不使人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呢?
我校特级教师王老师在给学生讲《春》这一课时,和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用粉笔在黑板随手画了一组“打滚”“踢球”“捉迷藏”的简笔画,在那有声有形的课堂上,学生读书也格外有精神,讨论问题积极热烈,回答问题大胆响亮,整堂课反映出师生关系是那么融洽,老师与学生搅在了一起既是导演又充当了演员,在紧张和谐的气氛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的老师学生怎么会不爱呢?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怎么会不好呢?
这只是两位老师教学生涯中的一瞬。如果说李老师的数学课是以“静”见长,那么王老师的语文课则是以“动”取胜。“静”中迸发着教师激烈的思想活动,“动”中暗藏着教师宏观把握课堂的沉静。这“静”与“动”的微妙之处正反映出他们对课堂信息输出、反馈、搜集、加工的能力,也进一步反映出他们丰富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精神。李老师和王老师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已经实施了好多年。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不断给我们提出新的要求。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给我们设计了许多课题。随着教师角色的变化,服务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发展已成为教师工作的主旋律。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增强信息意识,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进行精雕细琢,以规范的行为、美妙的语言、广博的学识、幽默的态度和学生相处,以敏锐的观察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对学生的课堂行为信息及时分析、整合、反馈,使每一堂课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篇7
[关键词]孔子 教育思想 地理课堂 学法指导 启示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117
2500多年前,孔子开门授徒。他的学法指导思想,如君子不器、终身学习、实事求是、启发诱导、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快乐学习、因材施教等,尽显古代伟大教育家的智慧与风采。
2500多年后,一缕课堂学法指导研究的春风吹进了贵州黔西南地理教学课堂。其核心是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定位于课堂教学,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水平,促进教师探索并积累教育智慧,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基于常态下的地理课堂教学研究,与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课堂研究,让两种教法学法形成鲜明对比,使学生在学法指导教学模式下,在学习兴趣激发、学习过程有效、学习方法优化、学习习惯培养、学习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产生显著变化与提高,要求教师针对学生个体实际,实施有效的学法指导研究;二是基于学法指导学生发展行动的研究,通过开展系列对话性的活动,包括对话、问卷调查、心理咨询等多种措施,对学生地理学习方法作一基础了解,通过实验阶段教师采取的针对性学法指导措施,研究学生的发展变化,及其在此过程中及时采取的对应性策略,启发促进学生学习,主体参与,自主探究,课堂有效学习形式多样。
前后联系,不难发现,新课程新理念下的地理课堂学法指导与孔子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虽时隔2500多年,孔子充满智慧的教育思想对地理课堂学法指导的实施仍有借鉴和指导作用,他的教育智慧仍是一部指导我们实施课堂学法指导的活教材,为课堂教学学法指导的实施提供源头活水。我们应该用心学习它、认真研究它、灵活运用它,让它为我们课堂教学实施学法指导提供源头活水,输入新鲜血液,提高教学效率。
一、“君子不器”思想及启示
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的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
“君子不器”思想对我们课堂学法指导的启示意义在于:应全面提升学生的“君子”意识、成才意识乃至全才意识和对崇高境界的追求。地理教师在第一堂地理课时,充分利用“君子不器”(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的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的思想,结合中国古代评价一个人博学多才的标准之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及其他学科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要博学。这是笔者坚持新生第一课的必讲内容,效果较好。在德育渗透中,要注重突出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中体现其德育主体地位的国情教育。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特殊性、地理教材内容的特殊性,有效开展对学生的国情教育,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国情教育优势。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等都是决定当今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条件,地理学科课堂教学就是要在这些方面让学生有生动形象的认识。教师课堂学法指导实施得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会给学生学习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终身学习”思想及启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够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孔子认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提出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仁德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就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积累内心经验和体验,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终身学习”思想对课堂学法指导的启示:地理课堂教学中也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理念;地理学习不能理解为地理老师教了三年知国情、惜资源、护环境等地理方面的知识及理念,学生就是圣人一个。“学然后知不足”,通过学校学习之后,学生还必须进入社会磨炼,融入不同的环境学习、积累、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达到思想与行动、与大自然的融合,从而成为一个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有贡献的人。诸多地方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人为现象,笔者认为恰好凸显了地理教育的重要作用,地理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
在指导学生利用好闲暇零碎时间,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习惯方面,笔者有身边的例子:2010年,万某同学,从兴义七中考上兴义八中高一时,差7分,因八中降分录取“三农”子女进入八中。到八中学习后,他基本上一个月出一次校门,充分利用闲暇零碎时间学习,别人在玩,他在学。到高三,量变到质变,厚积薄发,2013年考上了清华大学,实现人生的华丽转身。这个实例,笔者经常用作对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充分利用闲暇时间从而取得巨大成就的教育素材。
三、“实事求是”思想及启示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认为,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实事求是”思想对课堂学法指导的启示:一是教师要指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地理学科在初中、高中几乎都成为学生最害怕的学科,因中考不考,高考中文科学生较少,因此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地理学科地位的重要性,抛弃“主科”、“副科”成见,虚心学习,刻苦学习,不懂就问,尽可能地学好地理。二是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治学态度,学习态度科学严谨,注重对知识的思考,注重学习过程,注重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强化个案的研究与积累。三是指导学生提高学识修养,德学并举。唐朝著名史学家刘知几认为人须兼备才、学、识三长,才是一个完善的人。笔者认为“才”即个人的才能,与知识素养密切相关;“学”即知识素养,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密切相关;“识”即有见识,与道德修养密切相关。四是指导学生不要有畏惧心理。笔者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占一半多的学生害怕学习地理。是什么原因让学生害怕呢?是我们自己,我们故意夸大地理学科的学习难度,让学生还没有学习,就产生畏惧心理。我们教师认为我们已经讲得很细致、很明白了,学生应该都懂了,对学生期望过高,其实他们对很多问题一知半解,因为教师期望高,学生不懂又不好意思多问。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学法指导上加强对学生虚心学习、刻苦学习、不懂就问的教育引导。地理教育教学中更应强调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性。
四、“学思结合、启发诱导”思想及启示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惘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孔子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与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就是说,在教学时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若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
“学思结合、启发诱导”思想对课堂学法指导的启示:我们很多教师都不顾学生感受,按自己的意志完成教学任务,不换位思考,不体会学不懂的感受,还拼命地增加内容,怕这点那点的诸多知识遗漏了,怕自己没讲。课堂中,几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高一年级更是突出,内容多,难度大,时间少,课堂活动形同虚设,更谈不上让学生思考,教师的启发诱导也基本上难以正常进行。我们不能做到让学生先认真思考,思考后想不通,再进行启发,让他们思考,再开导,让他们领会,原因是我们的功利思想、社会对我们的压力、高考给我们的压力,增加了我们的教学任务,本来新课标书本上知识已经简化,有些已经作活动处理,难度已经下降,但我们在高考指挥棒下不敢放弃,这是一种教育上的不自信,也是教育教学上智慧不够的表现,是我们自己给自己拴脚链,束缚自己。学生思考时间少了,又哪里来的学思结合?哪里来的举一反三?因此,实现课堂教学高效,教师有很大的责任,只有课堂高效了,学生才有时间思考,教师才有时间诱导,学生才能实现举一反三。做到课堂高效,很大程度上要指导学生进行教材内容的“取”和“舍”。舍掉那些不容易启发学生思考的部分,取那些能让学生动起来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让学生自觉地完成那些看起来自己完不成的内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五、“因材施教”思想及启示
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因材施教”者,这也是他在教育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因材施教”的直接命题不是孔子提出来的,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云:“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第一,通过谈话。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他有目的地找学生谈话,有个别谈话,也有聚众而谈。第二,个别观察。他通过多方面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由表及里地洞察学生的精神世界: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单凭公开场合的表现作判断还有片面性,要 “退而省其私”;只凭一时的行为作判断还不够,还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就是要注意学生的所作所为,观看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的感情倾向,这就可以把一个人的思想面貌了解透彻了。
“因材施教”思想对课堂学法指导的启示:“教”有教师管教之意,有教师说教之意,有教师身教之意,有教师将价值观、思想传教之意,有教师向同行、学生请教学习之意。我们何时管教,何时身教,何时传教,取决于我们的教育对象。我们的教育对象不可能一致、相同,肯定存在差异。我们必须学习先人,充分了解学生。正如孔子所行,一要谈话,通过谈话,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家庭状况,学习存在的最大困难,心理存在的问题,是否有上网、抽烟等不良习惯,是否有异性趋向等。教师要放下架子,用爱走进学生心灵,像父母一样关心、关爱他们,他们就会向教师敞开心扉,无所不谈。教师了解学生需求,了解他们的想法,就会有办法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如笔者遇到一位学生,高一升高二时很优秀,是社团负责人、校乐队鼓手,高二成绩下降,笔者谈话教育,效果不佳,再与他进行深度交流时,他终于讲了真心话:他想组建一个乐队,过自己的生活,认为读书作用不大。笔者从起点、影响、效果等方面引导,以《中国好声音》的例子引导,最后终于有一定效果,期中考试他成绩进步了,数学还考了班上第一名。只要我们用心,是可以做到“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这一目标的。二要观察,特别是课余时间、周末,教师要有一双火眼金睛,观察学生在没有老师在身边时,是否用手机上网、是否看电子书、是否看漫画、是否看言情小说、是否迷恋游戏、是否好打扮自己、同学之间相处状况等。观察要有针对性,对于那些不需要老师、家长管的零管理学生,就不要浪费时间,要把重点放在后进生身上。观察到情况后,对他们进行充分的了解,有针对性地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的根本就在于导,指导、引导、开导、训导、教导,导的目的是唤醒,一个自我迷失的学生,一旦被唤醒,一旦被启迪智慧,可能会变成驰骋疆场的骏马。我们如何及时唤醒他们迷失的灵魂,让他们短时间内恢复学习状态,是值得我们长期研究的学法指导课题。就是因为不同的教师采用不同的智慧应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才形成不同的教育教学特色,成就了许多名师、优秀班主任。如果您努力了,如果您的做法与众不同,也许下一个名师就是您。
六、“温故知新”思想及启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习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知识。
“温故知新”思想对课堂学法指导的启示: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孔子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极强的实用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研究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不难发现,试题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选择题,二是大题。选择题几乎都是以一图带两至三个问题的形式呈现,大题都和图有联系。因此,学习地理,图是关键;学生如何记忆,如何牢记,教师指导是关键。笔者要求学生,每天看图十五分钟,任意选择对象、范围,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即使熟悉的也要重复看,长期坚持,就有效果。这个办法就是来源于孔子的“温故知新”。不长期积累,难有新的突破,要培养优秀学生更是如此。
课堂刚开始时,有针对性地对上节课的重点、难点,对某一部分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问,也是“温故知新”的灵活应用。教师、学生都是通过“温故知新”积累知识,成长起来的。连三本都考不上的学生多数在“温故”环节就没有做好,更无法做好“知新”环节,导致知识积累少,进步不大。
七、“快乐学习”思想及启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
“快乐学习”思想对课堂学法指导的启示:适合学生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学生乐学、好学了,教师就轻松。地理课堂有丰富的素材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与激情,让学生乐学、好学。如:利用短视频辅助学习教材知识,在必修Ⅲ“数字地球”教学中,笔者利用视频《军事连连看――数字地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效果好。又如:学习沙尘暴危害时,如果单靠教师讲述,学生难以体会,笔者播放《美国黑风暴》视频,学生观看后很震撼,提高了学习兴趣。
利用精美的图片导入新课也是地理课堂激发学生乐学的常用手段,如旅游地理中学习从不同角度欣赏景观,选择象鼻山、猫山、阿诗玛、仙人指路等特殊精美图片,学生既能领会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
设置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也是笔者课堂活动让学生乐学的重要手段,如:学习工业布局时,让学生思考作为兴义市市长,如何对兴义市工业进行布局考虑;学习“新兴工业区――意大利与温州对比”后,让学生从浙江省委书记、省长的角度,思考如何解决温州工业发展的问题。学生在锻炼中提高知识水平,在知识水平增长的同时,提高能力,同时更好学、乐学。乐学了,兴趣自然浓,有兴趣了,当然更容易学好。
篇8
徐翠玲
摘要:本文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在字母、单词、句型等英语教学中,运用童话故事的奇妙的想象、神奇的道具和动人的故事情节,介绍了几种有趣的教学活动,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关键字:活 兴趣 童话故事 英语教学 字母 单词 句型
新课程标准要求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其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质,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我们时常在寻找小学英语课魅力的解码,想破解这个解码,一个字“活”。我们知道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要对英语感兴趣,还要真正能将学到的英语运用于实际,这些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要求老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去动脑筋思考、分析、归纳、运用英语,自己学习,自己创造,养成自学的好习惯,以促进终身学习。下面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中的体验,对如何运用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新思维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一、兴趣的引导,让英语教学步入童话的世界
在小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始终不能忘记:我们所教的对象是一群活泼可爱,天真无暇的孩子,他们的理性思维尚未发育成熟,他们无法接受深奥、复杂的语法知识,这些会让他们更加糊涂、迷茫。他们的感性思维丰富,他们爱唱、爱跳、爱动、爱表现。他们喜欢富有神奇色彩的童话故事,孩子们总喜欢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快乐,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正义。孩子们希望自己也能拥有童话故事中,白雪公主般的美丽,魔镜的魔力,圣诞老人的智慧和法力。如果谁能满足他们的愿望,他们将是多么的开心。
笔者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他们的强烈的愿望:当孩子们看了《白雪公主》的影片后,我开始教这个英语故事,故事很长,但是,孩子们专心地,绘声绘色地模仿,学得非常的快。从那以后我从孩子们身上,深深的感受到了童话的魔力,我也爱上了童话故事,我也和孩子们一起步入了童话的世界,去学习英语,感受童话故事的快乐和神奇。让孩子们分角色表演,有的扮演美丽的白雪公主,有的扮演魔法无边的魔镜,有的扮演可爱善良的小矮人,让他们带上面具,表演英语童话话剧效果棒极了!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既然孩子们对童话有浓厚的兴趣,那我们何不借童话的魔力,让英语教学也轻松、有趣、快乐、易学呢?
二、童话的魔力,激活了课堂。
童话世界中弥漫着魔力的气息,童话作家奇妙的想象和他们笔下的道具,神奇而具有无穷的魔力,让多少孩子向往,“如果我也能拥有这样神奇的魔力和法宝那该多好呀!”孩子们的心声告诉我,将童话般的想象、神奇的法宝和动人的童话故事请到英语课堂上,借他的魔力激活英语教学,激活课堂。
1.奇妙的想象,让枯燥的字母“活”起来了。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首先要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图片、简单笔画和教师的形体语言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正如童话世界一样,张开想象的翅膀,施展童话的魔力,你可以让任何不可能实现的事在童话世界中成为可能。
例如,在教枯燥的字母时,可以用简单笔画,画出卡通的字母宝宝,让孩子们将枯燥的字母拟人化,给予他们生命,象童话世界中一样,把他们看作“字母宝宝”让他们“活”起来 。然后,将字母与句型对话结合起来,然后让孩子们大胆的创造,有的学生能设计出各种情景对话,棒极了!如:Hi! I’m “A”. What’s your name? My name’s “B”. This is my new friend , “D”. Welcome “D”! 笔者经多次教学实验,收效明显,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生性活泼,喜欢童话王国中的可爱的卡通人物,所以他们很喜欢“字母宝宝”。学生们学习字母的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敢于开口,乐于参加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有过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其中有位学生倒启发了我。他把“字母宝宝”当作自己的家人而编制了一组对话:Who’s that woman? She is my mom. Who’s that man? He is my Dad.学生将刚刚学会的句型现学现用,真正地实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2、奇妙的魔棒,让呆板乏味的单词“动”起来了,“活”起来了。
童话世界中弥漫着魔力的气息,而童话作家笔下的道具,神奇而具有无穷的魔力,让多少孩子向往,“如果我也能拥有这样神奇的法宝那该多好呀!”孩子们的心声告诉我,我们何不将神奇的法宝请到英语课堂上,借他的魔力激活英语教学,满足孩子们的愿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习新单词时,教师有时会发现,学生通过图片、动作理解了单词的意思后,便是反复的跟读,学起来显得单调乏味。其实,学习乏味的单词有多种方法:第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学习动物名称时,可以让学生模仿动物的声音和样子学习.例如,cat, cat喵喵喵;dog, dog汪汪汪,这样,学生就会很有兴致,有的装成猴子,有的装成小狗,再难的单词在学生的口中变得流利起来,枯燥的单词很快被学生记住. 第二、音乐能使人兴奋,使用富有音乐旋律的歌谣,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如:Look at the pig, It’s big. Look at the cat, It’s fat…第三、将孩子们带入童话的宫殿,一起感受魔法的无穷魅力。如:在学单词“fly”等动词时,我们可以请来奇妙的魔棒,让他施魔法,教师拿着神奇的魔棒在空中晃动,然后指着某位学生如:“fly, fly, you can fly !”然后这位学生就被施魔法了,能飞起来了。他多开心呀!魔棒还可以点一点大象,“fly, fly, you can fly !”然后这位手持大象卡片的学生就被施魔法了,能飞起来了。整个课堂气氛都活跃了,孩子们也在快乐地学习。
同样,魔棒也可以让呆板乏味的单词“动”起来, “活”起来。单词的学习也可以用魔棒将乏味的单词点活,给予他们生命,象童话世界中一样,让他们“活”起来 。然后,将单词与句型对话结合起来,让孩子们大胆的创造,有的学生能设计出各种情景对话,如:魔棒魔棒在空中晃动,然后指着学生说“Mouth, mouth, you are mouth.” 学生们说“ Mouth,mouth,I’m red mouth. Oh, Miss mouth, you are very beautiful!”总之,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发掘一切可以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3、神奇的魔镜,让复杂的句型简单起来,有趣起来了。
一堂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英语课需要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去开发去挖掘,去拓展去想象。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深受学生喜爱。在学习Does she like…?Yes, She does.句型时,教师可以画一面镜子或拿出一面金光闪闪的镜子道具,让学生想象他们进入了童话世界,眼前是一面魔镜,魔镜富有神奇的魔法, 他能回答孩子们的任何问题.会知道到谁喜欢什么动物。神奇的魔镜将孩子们带入童话世界,他们非常开心,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要当魔镜,去施魔法判断是与否. 孩子们可以扮演魔镜,也可以乞求魔镜回答自己的问题,告诉自己想知道的事。孩子们都声情并貌的双手做祷告状,乞求魔镜:“Mirror, Mirror , Does she like…?扮演魔镜的孩子带上魔镜的面具声音古怪地说: “Yes, She does.”在学习这个语法点多,而且学生们容易弄混淆的句型时,将孩子们引入童话的世界,让他们快速记住句型,运用句型,并表演出来。这种活动方式可以全班参与效果会更好,学生们在一起感受魔镜的神奇的同时,也一起习得了这个句型。神奇的是,浓厚的兴趣,使他们将如此复杂的句型学得简单而有趣。他们一心想乞求魔镜回答自己的问题,告诉自己想知道的事,所以再难的句型也容易了。
4、无穷的智慧,创造出动人的童话故事,巩固和整合了课堂教学。
如果老师课堂设计只是停留在传授知识,记忆知识上,那学生还是不会交际,不会自由地运用。因此“活”字是英语课堂的精髓,学生会活学活用英语了,这样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了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学生们会非常喜欢上这充满魅力的英语课。
笔者采用各种童话色彩的游戏活动运用于教学中,让学生带着兴趣、想象和快乐去学习英语,竟起到了不可思意的效果,孩子们就象着了魔法一样,习得英语快而动情。孩子们不仅能专心地投入教学活动,而且在此同时,他们无穷的智慧竟然折射出灿烂地创新火花。
在一堂英语课中,教学内容无论是字母、单词还是句型,都有必要在课堂最后对整堂课进行整合,练习巩固所学内容。而这个环节有些老师只是简单的重复,没有充分利用这短短的5-10分钟。我们可以将孩子们带入童话的世界。让孩子们用无穷的智慧去创造出动人的神奇的童话故事。当然,故事的内容要运用本堂课所学的知识。如在学习单词:家中的不同房间时, “study living room bathroom bedroom kitchen”可以引导学生用这些单词编一个童话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而有趣,运用所学的句型,编一个有趣的故事,老师当然做个示范:“A cat likes fish very much. But ,Where is fish? Is it in the study? No. Is it in the living room? No. Is it in the bathroom? No. Is it in the bedroom? No. Is it in the kitchen? Yes. Look, it’s in the kitchen. Ha ha I eat you .”笔者在教实践中,惊喜的发现,孩子们能创造出更加动人、有趣的童话故事。有的孩子能编凶狠的老虎在每个房间找兔子吃的故事。“A tiger likes rabbit very much. But ,Where is the rabbit? Is it in the study? No. Is it in the living room? No. Is it in the bathroom? No. Is it in the bedroom? No. Is it in the kitchen? Yes. Look, it’s in the kitchen. Ha ha I eat you .”有的孩子能编出有趣搞笑的漫画式的故事。两个好朋友在捉迷藏,最后在浴室的浴缸里找到了好朋友,既滑稽又有趣。“John is looking for Mike. But ,Where is Mike? Is he in the study? No. Is he in the living room? No. Is he in the kitchen? No. Is he in the bedroom? No. Is he in the kitchen? Yes. Look, He’s in the bathroom. Ha ha I catch you .”可见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需要老师去开发。运用短短的小故事将单词,句型灵活的运用起来,从而很好的巩固知识,整合知识点。为这堂课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而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童话”的启示:设计更多喜闻乐见的活动,丰富课堂教学。
笔者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在字母、单词、句型等英语教学中,运用童话故事的奇妙的想象、神奇的道具和动人的故事情节,设计各种有趣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只是教学实践中的一点点创新,它将给我们更多的启发。我们可以走出课本的局限,走向社会,寻找更多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于我们的课堂,丰富我们的课堂。
教育应通过各种途径,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教师作为创新学习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应该主动开拓进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是教育者本身的挑战,因此教师同样需要创新精神,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游戏,运用学生感兴趣的道具帮助课堂教学,激活课堂。我们可以借助童话故事激活课堂,同样也可以借助木偶剧、纸偶剧等多种形式丰富课堂教学。
篇9
结题报告
上虞市实验小学 刘均波执笔
1、问题的提出:
新艺术课程标准提出艺术学科综合及培养学生综合艺术能力将作为我们艺术教学的1个很重要的标准。这也将给我们带来1次“革命”——课程的“革命”。
当然,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艺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剧场、戏院、音乐厅、美术馆,而是更为广泛地进入电视、电脑、网络等大众媒体,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和学习不可分割的部分。越来越多的人文学者、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尝试从艺术中吸取灵感、想象、创造等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素质。而这种素质应该是1种综合的艺术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综合的艺术能力已成为我们艺术教育的1个重大目标。
从艺术发展历史的眼光来看,艺术的各学科的形成、发展总是互为促进、相互渗透、整体呈现的。哪怕是1幅史前壁画,还是器皿上的1组图案,还是原始人的”化妆舞会”和现代的影视作品,都体现着艺术的整体性。它们都集中体现着说、唱、舞、画、刻等艺术。我们有什么理由将他们完全分开进行教学?我们又怎么做得到单纯的单科的教学?
成功的艺术家及成功的艺术作品,还有其他各个领域的成功者无不告诉我们,他们的成功得益于艺术的综合能力及艺术给他们的那种灵感。
同时,我们回过头来审视我们的艺术,就会发现艺术的互融性。1幅画里,能让人感受音乐的流畅美、节奏美;1段音乐作品能让人想象意深远的画面;书法是1段音乐;舞蹈能理解音乐……这就提示我们的教学,应该是各门艺术学科互为渗透的综合艺术教学。
人的成长、发展规律也告诉我们:在1个人的童年时期,说、唱、舞、画等艺术活动经常是自然地融为1体的。而我们小学阶段教育又处于这段时期,艺术课程的综合就更适合他们,而且这种多类艺术形式的综合,也是艺术学习手工艺最佳环境。它使艺术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活泼多样,使艺术能力的获得变得更自然、更容易。
也是基于此,新艺术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日益走向综合,不仅音乐、美术开始交叉融合,戏剧、舞蹈、影视等也进入艺术课堂。
然后,长期以来,学校的艺术课程设置分课显明,教师分工明确,教材专业性强等多方面的原因,学生综合艺术能力长期得不到培养。而实践应用往往需要学生发挥综合艺术能力,这就大大限制了学生艺术能力的综合应用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当前出现的1些课程整合大多也只是搞加法算术,将两个或几个叠加在1起,或是因为要整合而勉强凑在1起。找不到有机融合的方法,做不到真正的课程综合。不能使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得以真正的培养。更有甚者连什么是综合艺术能力也不清楚,以为是简单的艺术能力叠加。也许有那么几个比较成功的课例,但还是不够深入,更不用说有何操作方法供大家参考。所以,艺术课程综合化和学生综合艺术能力提高的研究,有其迫切性和实时性。
2、实验的意义:
1、课程的综合化研究是新1轮新课程和教育之于人的整体发展的必然趋势。
课程综合化和培养学生综合艺术能力的课题研究是在审视当代教育的弱势形态的前提下提出的1个研究人与艺术、人与自然、人与科学的综合课题。课题指向于人的整体发展;指向于课程间的互通、互融性研究;尤其是课题中重点探索“综合艺术能力的培养”对人格的整体发展、全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2、课题的实施进1步拓宽了教育视野,为我们长期处于压抑状态的教育提供了极广阔的空间。
课题的研究重在抛砖引玉,为其它学科提供1种借鉴。课程的综合化研究也不可能只在艺术课程上作作文章,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必然得具备“生活即教育”的大教学观。由此而引发的教学大讨论、大改革必将轰然兴起,我们作为这1课题的实施者欣然期待。
3、课题将对弥补国内这1领域的实施途径、方法的研究和结累起积极意义。
国内在以往的教学中出现了1些综合类活动、方法和教学实例,新的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艺术学科的综合,但缺乏更多的实践和理论,没有有效的操作方法。对大家来说还只是1个新名字。也没有类似的很成功的专门课题实验。此实验必将推动这方面的发展,研究出1些较为有效的操作方法。
3、实验的理论依据:
1、《新艺术课程标准》对艺术课程综合化提出了1定的要求。
《艺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艺术课程是1门综合的课程。它有意识地强化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媒体艺术之间,以及这些艺术学科各元素之间的联系,使各科、各元素的学习结成1种互补、互利的生态关系。这1理念下就给我们提出了进行这1课题研究的要求,给我们的研究指明方向。
2、培养人的综合艺术能力是大艺术教育观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艺术课程本身就是1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作为1门人文学科,它必然具备了科学性与历史文化的特性。也就是说,对人的综合艺术能力的培养将直接影响人的价值取向和世界观的形成。值得1提的是:小学生的年龄结构、心理特征决定了这1阶段的人群具有最强的可塑性。因此,把握这1个黄金时期,对其进行综合艺术能力的培养将对其1生的生命质量产生无以伦比的感染力。
3、 多元智能发展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如同电影,它是以多种艺术融合来感染人的。这时你的眼泪是音乐感染了你,还是故事情节,还是那红色,还是那演员的演技?其实它给人的是多种信息交织在1起的、立体的呈现,多元智能的促动。你所获得的信息是来自于各个领域,你也是以各个与其对应的智能区域去整体感知的。电影的导演制作更需要的是1种“综合艺术能力”,说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更多的是以综合艺术能力去解决问题,而不光靠单学科艺术能力,这就呼吁艺术学科的整合化学习。
4、 “整体学习”理念支撑下的课题研究:
人之学习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整体地进行学习,既多感管、多角度、综合性地学习。基于此给设计1些综合学习的环节,培养艺术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艺术综合思考的习惯的教学思路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5、 艺术的起源理论与儿童的心理发展理论。
人的成长、发展规律也告诉我们:在1个人的童年时期,说、唱、舞、画等艺术活动经常是自然地融为1体的。而我们小学阶段教育又处于这段时期,艺术课程的综合就更适合他们,而且这种多类艺术形式的综合,也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它使艺术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活泼多样,使综合艺术能力的获得变得更自然、更容易。
4、实验的实施:
课题根据研究方案计划,在教师查阅了有关史料和专业资料后动手试验,结累1定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开始了课题实施。课题的实施分为研究1科切入兼及数科的整合,研究同1学科不同元素之间的整合,研究课堂内外艺术活动的整合等3个方面。
艺术课程整合
1科切入,兼及数科 同1学科不同元素 课堂内外艺术活动
美术与其它艺术整合 音乐与其它艺术整合 书法与其它艺术整合
1、 研究1科切入,兼及数科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艺术课程整合的效果。
在实验的实施阶段,我们首先以1科切入,兼及数科为实施途径进行研究。研究采用课题研讨课的形式进行:
(1) 阶段预期目标及论证;
(2) 确定实验内容,集体备课;
(3) 研究人员分散各自备课;
(4) 确定施教老师,由施教老师综合各人思路备课,并加以研讨;
(5) 实施教学;
(6) 总结研讨,改善方案;
(7) 再施教,再总结。
我们分别以美术、音乐、书法等学科切入学科,综合了美术、音乐、书法、舞蹈、表演、诗歌等艺术学科,研究:
如何以1科为主,有效综合其它艺术学科?
有什么可操作的方法使之融合?
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是否有效?如何更有效?
A、美术与音乐、舞蹈、表演等其它艺术学科整合;
实录及思考分析:
奇妙的手型
俞亚萍执教
教学理念
当新《课程标准》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我们的美术课也在推陈出新、日异月新。《奇妙的手型》这课教学思路的设计,本着“艺术课程日趋走向综合,不仅音乐与美术学科开始相互渗透、融合,而且戏剧、舞蹈、影视等也走进艺术课中,让学生体验视觉、听觉、动觉等活动带来的愉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审美情趣,了解多元文化。并运用多种材料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创造新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教育理念,以自己的双手为载体,在愉快学习、合作学习、创造学习、探究学习、综合学习中发展学生的综合艺术实践能力。在教学尝试后,另人耳目1新:
1、《奇妙的手型》是适合小学4年级学生的1堂创编教材。人人都有1双灵巧的手,从生活中常用的手势受到启发而进行趣味设计。以自己的手为载体,摆出各种生动的手势造型,通过联想,运用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艺术创作,最后以化妆舞会的形式参与表演。让学生体验从未接触过的行为艺术带来的乐趣,给他们1种全新的感受。
2、本课教材为综合性美术实践创作课。“奇妙的手型”承载的信息不仅是美术造型、色彩、技法那么简单,还融合了音乐、舞蹈、表演等相关信息,促进知识的迁移。课中化装舞会的音乐从开始的渗透到乐句的联想,再为舞会伴奏,同1主旋律《在森林》贯穿着整节课。本课从舞蹈导入到舞蹈的欣赏,最后回到舞蹈表演,也深入贯穿着整节课。这两者的渗透也更好地为美术教学服务,将综合学科知识应用于美术创作中,培养他们的综合艺术表现能力。
3、本课是自编教材,无教科书,在教学中教师作了大量的资料收集,相关的视听影响资料,适合的主题音乐等,运用多媒体来呈现,加强美术教学的效果,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4、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4年级学生,与1至3年级学生相比,他们已有了1定的创作基础,对美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有所掌握,以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对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理解能力也发展到1定的水平。
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日常生活中手势的特定含义;
2、用喜欢的材料为自己的手进行造型艺术的创作;
3、通过手型的联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结合多种艺术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根据手的形状进行联想并添画,创造出更美、更有趣的造型。
教学难点:
1、造型的联想巧妙;
2、创作时巧妙运用现有材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水粉颜料、水桶、调色盘、笔、黑色弹子、彩色纸、双面胶。
教室布置:
将所有的桌椅分成6组并置,每组7-8人,每组放两个小水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1、我们班有没有会绕口令的同学?那有没有听说过绕手令?想不想见识1下?(师在实物投影仪下示范)
2、谁也来试试?(请1学生表演)是这样的吗?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把它教给表现(师用手语“棒”表示)这样的同学吧!
1、手语造型联想
1、知道这个手语的意思吗?你会用手语吗?来,做1个不同的瞧瞧!
2、(手语交流)大家看,这是什么意思?还有不同的吗?
3、这些手势都表达了特定的语言,但从它的造型来看,(师手语“耶”)又像什么?再看看你刚才做的手语,它又像什么?
4、这就是“奇妙的手型”(课件出示课题)经过大家的想象,变得更有趣了,看来(课件出示“艺术需要联想”,生读)。
2、孔雀的造型美化
1、(师做孔雀手型)瞧,谁呀?让它活动1下(动手指),干嘛呢?跳舞的孔雀更美呢!1起来欣赏(课件播放孔雀舞录像)
2、真漂亮,还能让它变得更漂亮吗?(实物投影)这里有很多的材料,谁来打扮它?再请1位同学来帮帮他。(指导学生给孔雀手型美化)他们先来美化孔雀的羚毛,用了什么材料?还可以用什么来代替?还需要美化哪些部位?(嘴、眼睛、脖子上的羽毛)如果嘴不用纸卷套上去,还可以怎样做?(可以画--在手上画时颜料要厚1些、贴--直接剪贴或撕贴、粘--用橡皮泥粘上去……)
3、办法真多,你想不想试试?给大家3分钟时间,用你的方法快速地美化1只孔雀。(播放音乐《在森林》)
4、(学生美化手型,教师巡视指导)你的孔雀变漂亮了吗?音乐停,必须展示出来。
5、(音乐停)伙伴们,快把你的孔雀举起来,看哪个组速度最快!认为你的孔雀很美的请站起来,认为最棒的就走到中间来,有自信才会成功!让这些孔雀自由地活动活动吧!(播放音乐)(师生表演几个孔雀舞中的动作)真是1群漂亮的活孔雀,让它们休息1下。
3、启发深入联想
(1)不同的手型
1、大家把孔雀化妆得这么漂亮,不如我们来开个化妆舞会吧。听,谁唱着歌儿赶来了?(播放乐句:蜜蜂)这段音乐的速度、节奏都很快,可能是什么动物飞来了?(蜜蜂、蚊子)你能用手型来表现吗?让它飞得快1点,试试?
2、在蜜蜂的引路下,谁也走来了?(播放乐句:大象)速度挺慢的,听起来沉沉的,可能是……?(大象、老牛)谁能用手做大象?(展示大象手型)怎么做?学1学,中指做大象的鼻子,其余的手指当作4条腿,会做吗?再让它走走看?笨重应该是怎样的呢?谁能给大家示范1下,(节奏很慢,身体很沉,师示范)明白吗?把你的大象放在桌上,跟着音乐的节奏再来走1走。(播放音乐:大象)
3、你想请谁参加舞会呢?用手型来告诉大家吧!(交流学生做的手型,教师引导)这是谁呀?能让它动1动吗?(变得更有趣了)用双手配合的动物造型(有创意,与众不同)这么难的造型,你也会做,不简单,让我们来学1学!加上手臂,变成谁了?(长颈鹿)如果把手转过来,又是谁呢?(小猫)1个手型就能想到那么多,真不简单!
(3)舞蹈手型欣赏
1、舞蹈艺术中也是如此,演员们用手型结合身体来表现(课件播放舞蹈片断)
(欣赏:看,伸出的手臂多像两个牛角;
舞蹈中的手型不仅来表现动物,还有的表达某种情境,她在表现什么?〈弹琴〉;
更巧妙的是用手型来表现自然现象,听,是什么声音?〈风〉;
最后的现代舞中,请你猜1猜,又在表现什么?-- 火、小苗生长、小鸟)
2、舞蹈的手型带给我们很多启发,你还能用手型来表现其它物体吗?(树、蘑菇、花……)好想法。
4、作品欣赏
1、(作品欣赏:树、其它动物)看,有些朋友已经化好妆了,你喜欢谁呢?用什么方法美化的?用了哪些材料?哪个部位比较特别?有趣的树也化了妆,成为舞会中漂亮的1员了。
2、为了舞会更热闹,把谁给请来了(作品欣赏:弹钢琴、吹笛子者)这个手型做的多巧妙,选1个学1学。
3、既然乐队也准备好了,我们也赶紧给其它朋友来化妆吧!这里有个化妆经验,(课件演示)请1位同学来读1读——
(化妆经验:
(1)、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材料来美化;
(2)、每人必须化妆1位朋友;
(3)、双手造型时,可以请组内同学相互帮助。)
4、明白吗?马上行动!(播放音乐《在森林》)
5、学生创作
1、教师巡视指导;
2、有些同学已经完成了,想1想,怎样摆出最优美的姿势,等会儿让它活动的更漂亮。其他同学可要加油了!
3、(音乐停)请大家马上停下来。
6、舞动展示、讲评
1、(课件演示:“化妆舞会”出示),化妆舞会马上要开始了,首先要了解舞会活动规则(课件出示)
首先,请大家听音乐,以最优美的姿势自由表演;
然后,边跳边去认识1到两位你认为漂亮的朋友,跟它说说话,交流1下;
最后,音乐停止时,以最快的速度返回你的座位。
2、(音乐停)音乐结束了,找到漂亮的朋友了吗?谁愿意和你的朋友上来介绍1下?(师引导)你为什么找它做朋友?它什么地方吸引你?(师点评)这位朋友的颜色挺丰富的,特别是…部位;还用上了各种点、线、面来画身上的花纹,不简单;这个朋友造型真有趣,和别人都不同,你是怎么想的?为他与众不同的想法鼓掌。
……
3、相信更精彩的作品还在同学们的手中。
7、课堂小结
1、这么普通的1双手,在你们的创作下,竟成了1件件活的艺术品,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2、就把藏在大树里的礼物送给你们(师点击),谁来打开它?(请1学生)“艺术贵在创新”,读1读。
3、把这句话送给4(2)班的每1位同学,希望大家带给我们更多奇妙的作品。
教学效果
当学生兴奋地舞动着自己的手,1件件千奇百怪的活动艺术品呈现在我面前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究竟是什么点燃了他们的创造火花?是什么让他们在美术课中迸发如此激情?又是什么使他们的表演生动活泼?……
是多种艺术信息的融合培养了他们综合的艺术能力。这堂美术课中并不是单纯的学习美术造型技能,却承载着音乐、舞蹈、表演诸多教学信息,这些信息不是形式上的整合,也不是杂乱地堆砌,而是通过手型这1载体巧妙、自然地融为1体,又不失美术课的特性。教师的教学除了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以外,还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思维等多种感官,他们的收获是多元的。
篇10
关键词:文化自觉;方法论;西方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5-0003-04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肇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在自身发展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大力借鉴来自于西方工业化发达国家的课程经验,双元制、CBE、MES等诸多课程模式都成为我们仿效的对象,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宽基础,活模块”、“项目课程”等具有一定本土特色的课程模式。但是,课程建设本土化的道路还很漫长,尤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教育之间的阻隔进一步被打破,人类传统的生活方式被改变,把各民族文明都卷入到大交流、大融合、大碰撞的浪潮中,再加之西方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也在不断调适,我国的经济社会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正处于关键期,都给我国职业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是其变革的重要动因。对此,我们应该积极地回应,重新审视西方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进而对其进行适切性的改造,以便合理有效地指导我国的课程实践,最终建构源自于本土文化的课程话语体系与践行模式。
一、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对话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多元文化频繁交流、碰撞乃至矛盾冲突的时代,由于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渊源不同、文化背景存在差异等原因,中西职业教育课程对话中不可避免地要产生矛盾与碰撞,但是,与我们从情绪化的态度和单纯本土主义价值立场出发所想象的情况并不相同,中西职业教育课程对话既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产生、发展的框限因素,又是本土模式建构的思想资源。全球化一方面意味着人类文化共性的增加,“西方现代制度,从市场资本主义,民族国家到民主政治,几乎已全球化,启蒙的一些价值如民主、公正、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已为大多数的现代化国家的人们所承认”[1],另一方面,全球化也不是世界一体化,不同文化的交织会产生出更多的异质样态,为文化的创生提供新的契机。为了建构本土职业教育在世界职业教育格局中的重要地位,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国人借助于西方的“现代性”话语,试图激活中国的文化传统,努力在西方与本土之间寻找恰当的张力。而且,“全球化的效果势将削弱‘所有’民族国家的文化向心力,即便经济上的强势国家(先前时代的‘帝国主义权势核心’)亦不能幸免于此”[2],因此,并非经济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就始终具有绝对优势,全球化给不同形式、特点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创生和跃迁提供了空间上的更大可能。如果抛弃笛卡儿式的二元对立式的思考模式,我们会发现对文化冲突中不同现象、观念的逐渐理解与调适促成了课程变革的生生不息,保证了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成长的旺盛生命力。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尽管不同民族文化的行为标准、价值尺度和社会制度千差万别,甚至是相互对立的,但它们都有一定的维护社会存在和本民族稳定的功能,不同民族文化的价值尺度和行为标准都不具有最高标准的意义,却在其文化体系范围之内都有某种存在的合理性。所以,体现了我国民族文化价值观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应该是独特的,具有世界性的意义与价值,不可以与西方作简单类比,只有从本土文化体系的角度来考察与研究,才能发现其实践性的意义与价值。而且,我国职业教育本土化课程模式的成熟应该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使文化对话与碰撞成为自身发展的不竭动力。实际上,也只有在不同课程文化相互角力的过程中,适合时代要求、有着旺盛发展能力的课程模式才能凸显出来,同一课程模式中的积极合理因素才会被保留下来,同时,那些悖离了时代需求的课程样态和元素也才会退出历史舞台。多元文化碰撞与交流为我国职业教育认识自身、借鉴世界文明、发展创新提供了可能性,本民族的文化尤其是那些根基深厚的民族文化,能够在与外来文化的对话中汲取新的养分,实现自身的跨越,促进本土课程模式不断走向成熟。
二、简单借鉴与排斥西学的课程检讨
西方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发展在相当多的方面要优于我们,他们的理念与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思考,但同时必须指出的是,西方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建立在西方文化的基础之上,当其进入中国以后,就会面临着不同语境之间的强烈冲突,尤其受到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制肘,这就导致西方课程模式的成果并不能完全适应中国的实际。但是,在多年封闭后走向改革开放的状态下,人们急切地将目光投向西方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期望能够获取本土课程实践高速发展的神奇密码,进而由对传统意识的危机置换为对西学的渴望,过度渴望使得人们部分程度上忽视了对其进行深入地思考。而且,由于过于匆忙,人们难以准确找到审视和取舍西方职业教育模式的立足点,甚至有时还会陷入同质化的境地,从而导致借鉴上存在一定的盲目与混乱。尽管研究者们提出一个又一个新的概念与命题,努力进行课程模式的引进与创新,但接受的更多的是具体、知识性的理论主张和术语名词,缺乏方法论与思路上的化合与借用,把精力消耗在中西学术交往的简单贸易之中。另一方面,尽管本土文化也确实有捍卫自身文化的自由,有为其辩护的重要权利。不过,一些人又过分强调了民族特征,拒绝全球化视野下的课程交流,这样会使课程模式的更新与重铸失去了参照系和催化剂。因为,融入世界并不是丧失民族自我,也不是有意拒斥来自系统外的合理要素介入。
西学东渐的话题由来已久,西方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本土化问题不是自今日始而只是如今显得尤为醒目。实际上,如何使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既保持必要的恰当张力又不至于走向截然对立,仍然是迫切需要处理好的关键问题。一些研究者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本土化不足表现出真诚的关切,他们呼吁不能因为对“现代化”和“世界性”的简单借鉴而丧失自己的民族性,以至成为被西方文化同化后的产物,所以,我们必须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之上,使西方课程模式服从、服务于中国的改革与实践,对西方的异质理论进行本土化的改写。我们丝毫不怀疑西方职业教育模式有助于澄清和表达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实践的理解和认识,但是一些学者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对不同课程模式形成与发展的世界史背景和不同国家具体情况的文化考察,特别表现在一些以对理想的主观追求经常代替了对现实的冷静分析,应该是什么的论证经常代替了现实是什么的讨论。混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界限会使我们保持盲目乐观心态,导致难以找到推动职业教育进步的真实路径。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把自己融入世界,但绝不应该是一种简单的模仿和重复的过程,也不是夜郎自大的封闭保守,而是对自身文化与思想价值体系进行现代意义的重新建构的过程。民族文化的自持和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价值的普世性之间的内在紧张应该被调控到一个合理的限度,才会使得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既具有世界眼光,又具有深厚的本土情怀。
三、努力秉持文化自觉的积极心态
长期以来,我们对待外来文化一直采用一种极端路线,要么奉为宝典,成为大家膜拜的对象,要么全盘拒斥,视之为蛊惑人心的异端,不断地从钟摆的一端滑向另一端,不能够真正以公允的态度形成自己的理解与认识,说到底就是缺少文化自觉的意识,缺少深刻的文化判断力。“文化自觉”是先生前些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内涵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充分表露了他的文化情怀,加之全球化背景下整个社会又处于文化转型期,“文化自觉”成为人们比较关注的学术话题。所谓文化自觉是指人们对自身文化有一种自知之明,不是浅层次知其然,更知其背后的所以然,能够找到自己的文化发展脉络,形成自己的文化实践逻辑。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自觉应当成为我们进行教育研究与实践变革的重要价值取向,以指导我们正确地看待来自异域的教育文化,并以此审视本土的教育文化,从而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教育价值观非常重要,看起来好像与实践关联度不大,但它会左右我们整个教育的实践方向,如果方向一旦发生偏向,带来的后果可能是极为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况。因此,文化自觉这一重要的心态要充分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内化为我们的文化价值线索,贯穿自身教育实践的全过程。
在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西方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一直处于比较强势的地位,本应成为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建设参照系的西方课程模式某种程度还是有些僭越,尽管西方职业教育课程思想的确代表了人类文明的某些发展与进步,可以帮助我们形成研究与看待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对我们的认知方式产生作用,但也要看到它最大的弊病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消解和解构。现实中,大量的西方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移植过来,其中的概念、术语、理论都是在西方文化与语境中产生的,一旦放在中国的教育文化环境中,必然与本土文化产生激烈碰撞,对于浸染于本土文化中的我国职业教育来说,肯定会出现文化不适应现象,进而对其产生认同危机。如何恰当把握中西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之间的关系,实现多种文化的有机契合,以保障课程实践的顺利进行,这就需要一种积极的文化自觉心态。我们要通过文化自觉,在与文化“他者”的对比中,以恰当的方式,合理吸收借鉴西方的课程模式,把一种创生之后的文化深深熔铸在课程改革与实践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有了文化自觉的意识,我们就会增强对课程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就能在特定的文化转型时期,对西方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进行深刻的反省和抉择,从而对其有着更为充分的认识,能深切地体认到自身的历史使命,并努力付诸文化实践,呈现出一种历史使命的担当精神、文化传承精神与课程创新精神,在中西文化的主体间性理解中认识和借鉴西方课程模式。
四、方法论视角下的本土课程模式建构
文化自觉与方法论在价值辨析上相互契合,并将文化自觉转换为实践中的方法论视角,以带给我们更多的启示与借鉴。对于我国职业教育本土化而言,笔者认为当下急需的是转变看待问题的视角,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方法复制,这样的转换具有哲学层面的意义,也才能让方法具有深刻的价值支撑。课程本土化问题涉及对异域模式接受的深层问题,我们究竟是侧重于把外来课程模式作为一种知识(如具体的理论、方法、概念、术语)来引进,还是侧重于具有文化意味的方法论启示,即如看待问题的态度、思路与方向等,也就是隐藏在方法之后的价值。正如有学者所言:“许多概念,如变革中的参与和合作、对实地背景的尊重、对教师作为一个‘人’强调等等,总体上显然是与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分不开的。我国的文化传统未必能够容纳这些概念,即使从形式上接受,也未必能像英语国家里所发生的那样得其‘精神’。”[3]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西方课程模式不仅仅是西方学者提出的一个概念或一个体系,它更是在其特定文化背景下研究与看待问题的视野,是一种思想方式和认知方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了一种新的审视视域,而并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类型或知识体系,在更高的文化层面上具有深刻的方法论价值。所以,我们应该在文化自觉的引领下,从方法论的意义上理解西方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而且,不同文化中产生的课程模式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品质、践行方式与思维特征,对其进行文化层面的分析,可以让我们明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过程和负载的文化结构,以中国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重新创造能力更有效地去认识与变革它们,所以,对西方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进行深入地文化思考,并未给其创新与辩护框定界限,反而为西方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在中国的实践开启了广阔的空间。
总之,在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可以大量借鉴西方课程模式的研究成果,甚至作为我们的核心价值追求,但是我们不仅要关注其以知识形式呈现的结果,更应该努力回到西方课程模式形成的土壤中去考量与反思,实际上就是对这些模式在其所属文化中的建构过程进行考察,关注这种模式是怎样产生的,其对本国职业教育课程实践的解释力与指导力如何,进一步而言,西方课程模式是如何指导其本土化教育实践的,取得了哪些成绩,存在着哪些问题,人们对其认同度究竟如何?而绝不仅仅是掌握模式包含的知识本身,尤其不能把这些程序性知识当作拿来可用的方法,简单复制到中国特色的课程实践中来,而必须从文化的视角予以有效置换,以把握其在中国操作的方向感与适切度。因此,我们应该持守以方法论为载体的文化自觉,去看待和学习不断发展中的西方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去关注西方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建构过程尤其是其所负载的异域文化意涵,而并非仅仅是建构出来的结果性知识,以积极的文化心态认真分析并将其有效整合到我们原有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结构中去,以自身的文化传统对西方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进行重新改造和建构,改变简单的技术化操作路径,这样才会形成本土特色的课程模式,进而对中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变革实践产生深刻的本体性影响。
参考文献:
[1]金耀基.全球化、文化转向与多元化现代性[N].中华读书报,1998―08―05(8).
[2]【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M].冯建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王建军.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收稿日期:2013-03-10
作者简介:张晓东,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13)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
Pursuit of Method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Localization of West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Modes
ZHANG Xiao-dong
(Jiangs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 Research, Nanjing 210013, Jiangsu Province)
- 上一篇:水利工程行业调研报告
- 下一篇:数字经济行业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