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中的美育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7: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音乐教育中的美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音乐教育中的美育

篇1

关键词:音乐教育;美育;青少年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1-0101-01

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音乐教学已经由单纯的技能教育成为实施美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音乐艺术的抽象性使音乐教学成为不可取代的教学科目之一,音乐发源于人们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创造与对美的向往,所谓声源于行、行表现为声正是基于此。音乐表现者在运用声乐的过程中,通常将抽象的事物通过声乐的转换,使听众或感受者体会到在抽象的声乐中表现出来的形象事物,这正是音乐的魅力,也是音乐教育对于青少年美育的不可取代之处[1]。无论是表现者还是受众,音乐修养都能带给他们更好的表现和更强的感染力,只有具备一定情操和修养的人,才能在音乐教学和音乐欣赏中获得美的感受,得到心灵的净化、情操的陶冶。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音乐修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也需要长期的坚持与训练,并接受美感的熏陶,在这个提高的过程中,音乐教育是一个有效的途径。笔者多年来从事青少年音乐教育的经验,使自身意识到青少年音乐教育中美育功能的存在,并提出了一些增强青少年音乐教育中的美育功能的策略,供大家参考。

一、青少年音乐教育中的美育功能的体现

众所周知,好的音乐作品通过优秀的音乐演奏者的演绎,能够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和愉悦的感受,能给听众带来无限的遐想,能将作曲者想表达的情绪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听众面前,能够使音乐作品到达听众的内心,引起强烈的共鸣。音乐以优美的音色和节奏以及动人的旋律构成改变人们的情绪,勾起回忆和思绪,能够起到振奋人心、提高审美情趣的作用。所谓美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审美创造能力、审美表现能力,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及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美育是传统而又创新的命题,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美育伴随着教育存在,我国古代的文化教学对于琴棋书画的欣赏就是美育的一部分。总之,美育作为人类探索自然和社会进步的必经过程,是提高社会文化水平,提高民众素质,使社会的科学水平与美学水平不断进步的必经过程[2]。音乐美学的理论系统、庞大的音乐基础和多元化的审美形式使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教学能够获得显著的效果。音乐教育活动作为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科目,在美育过程中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这种特点对于美育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通过歌曲的选择增强青少年音乐教育中的美育功能

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先生认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拥有再好的智力和身体,如果没有良好的品德以及审美能力,那就不能算得上是有用的人才。美育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让学生学会分辨善恶美丑、弘扬正气的有效措施。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思潮不断涌入我国,这些思潮中不乏先进、进步的思想,也不乏落后、堕落、腐朽的思想。在青少年的音乐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对流行歌曲十分感兴趣,然而流行歌曲中虽然不乏励志、向上的歌曲,如《五星红旗》、《爱拼才会赢》、《大中国》、《蜗牛》、《龙的传人》等歌曲曲风积极向上、表达的观念符合美德要求,对青少年有很好的励志作用,但也不乏《你是我的情人》、《纤夫的爱》、《白狐》、《老鼠爱大米》、《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等庸俗或不适合青少年歌唱的歌曲。这些歌曲且不论其中的旋律如何,单看歌词中的“用你那火热的嘴唇,温暖我那冰冷的心情”、“等到那日头落西山沟,让你亲个够”、“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等低级庸俗的句子已经不适合青少年审美情趣的培养要求和审美情操的提高,反而有可能导致青少年心灵发展的歪曲和身心的不健康发展。

三、通过青少年的音乐教育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在中小学的音乐教材中,大多数教材选用的作品都是教育家们精心挑选的优秀作品,这些音乐作品或让人眼前呈现出美丽的画面,或令人勾起无限的回忆,或让人的思绪进入作品中的美丽场景,总之能够引起审美者的强烈共鸣[3]。教师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解读与讲解,能使学生们在音乐作品的意境中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从而逐渐提高审美能力。教学作品中的《我们的祖国》是上世纪末我国众多爱国歌曲中的经典之作,它的曲调欢快而不失庄重,热情而不失甜美,通过演唱者幸福甜美的演绎,整首歌给人们呈现出了风景秀丽、大好河山的美丽画卷,使欣赏歌曲的人们心中涌起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与对祖国母亲的敬仰之情。在学习中,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爱国、为国、振兴祖国是美好的事情,是美的象征,这样,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美的向往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通过在青少年音乐教育中灌输鉴赏美的能力,就是很好的美育,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总之,通过音乐教育中的聆听、表现与音乐创造,学生在音乐形式中丰富了情感,产生情感共鸣,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审美情趣和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打下了良好的文化艺术基础,提高了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吴琼.漫谈美育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J].读与写杂志,2011,(12):195-196.

篇2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育;美育

《音乐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音乐教育应把握音乐情感性和形象性的特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乐感的培养和美的熏陶。”而一堂成功的音乐课,对学生应是一次美的熏陶。这是因为学生愉悦地进入构成音乐的两大要素――节奏和旋律的环境中,感受美、理解美,不仅可培养他们对音乐的鉴赏力及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而且能提高其审美情趣,陶冶其情操。可见,美育在音乐教育中十分重要。在音乐教育中实施美育,既是培养人的需要,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本学科的基本要求。那么,在当前的音乐教学中应如何做呢?

一、通过音乐欣赏培养中学生的审美意识

音乐欣赏是艺术科的一个主要内容,它是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从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音乐教学中如何通过音乐欣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1.可以利用多种欣赏手段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从美学角度看,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趣味,才能有主动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意识、正确的审美评价,进而形成创造美的欲望。而中学生往往对本民族、本国家的音乐作品感到亲切,更感兴趣。然而,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音乐作品,这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风格和式样。这正是音乐教学较其他学科的优势所在。当然,审美趣味的扩展是以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和情感体验的增长为基础的,我们进行扩展审美趣味教育时不能脱离这个基础。

2.高尚的音乐审美情趣,应表现为健康、纯正、明朗,自然体现出文明社会的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修养。一个人所建立的音乐审美情趣,与他的思想境界和社会精神文明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并往往决定着音乐美育实施的质量。音乐审美教育正是使学生自然的情感升华为审美情感,从而带来生理、心理及精神的愉悦。用健康的情绪把学生带进歌曲的意境之中,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陶冶,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音乐审美情趣。

二、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美育教育

1.进行音乐欣赏,丰富学生知识。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音乐鉴赏能力是文化艺术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化艺术修养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音乐鉴赏能力所达到的水平。有些音乐作品作为综合艺术的一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例如电影、戏剧、舞蹈中的音乐部分。还有些音乐作品是根据其他文学艺术的题材重新加以创作的。这些音乐作品无论从作品的题材或表现内涵来说,都和一定的文学艺术作品密切相关。这样,丰富的文化艺术修养,对于理解这类音乐作品就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可以说,对各类文学艺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越深刻、越细致,那么对相关的音乐作品的欣赏和领会也就能受到更好的效果。当然,文化艺术修养对于音乐欣赏的作用,也不仅仅限于与其有直接相关的音乐作品的欣赏,而是对全部的音乐作品,其中也包括无标题音乐的欣赏都有着很大的关系。此外,人的生活体验对音乐欣赏有着更为直接和密切的联系,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将非常有益于欣赏者对于音乐作品的体验与领会。

篇3

摘要: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美育这种教育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当代音乐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文中主要探讨审美教育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以及探讨教学过程中学生审美情趣的激发、体验和深化,以期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育;审美教育

音乐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教育正利用自身的艺术特征有力地促进德育的实施,而且对于促进学生全面的、有个性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我校为例浅谈高中音乐教育的审美教育

一、审美教育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审美教育在高中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主要是指在高中的音乐课教学中,将审美教育寓于其中,使审美教育与音乐教育能够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从而达到使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逐渐的提高其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能力的教学目的。

(一)音乐审美教育能够促进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众所周知,健康并不仅仅是指身体的健康,它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心理健康。如何使高中生能够身心健康的发展,一直是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而音乐审美教育可以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方法。当学生们完全的沉浸在美妙音乐的欣赏与创造中时,注意力便会转移,情感的净化使心灵得到从未有过的平静,逐渐的使学生们超越现实、超越自我,心情开朗,积极地面对生活。

(二)音乐审美教育能够培养高中生高尚情操。

审美教育具有令人愉悦的可感知的形象,它对高中生道德情操的养成往往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人们进行某种活动或行为时,并不仅仅是身体上所给出的反应,只有在内心也完全的坚信之后,才会将它付诸行动。音乐美育就是要使高中生在音乐课中能够很好的感受现实中的美好事物,从而不断的净化其人格,并且最终能够使其自觉地趋善避恶,拥有高尚的情操。

(三)音乐美育能够帮助高中生养成健全的人格。

培养学生和谐、美好、完整的心灵与1青操是一项不小的工程,需要教育家专家和教师的不懈努力才可能实现。音乐美育并不是通过说理与讲授的方式来促进学生人格发展的,它能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完全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实现的。学生们通过音乐审美能够不自觉的产生一种奋发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从而使其朝着那份美好不断的努力。学生们就是在音乐美育这种润物无声的教育影响下,而实现灵魂的陶醉、人格的发展的。

(四)音乐审美教育有助于学生智力及创造力的发展。

雨果曾经说过,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三把钥匙分别是数字、文字和音符。由此可见,音乐具有开发智力及创造力的作用是很早之前就得到人们广泛认同的。音乐美育的学习并不仅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听觉,还能够使学生的其他感官以及注意力、想象力和记忆力等得到很好的发展。看乐谱、弹乐器等的一系列基本活动,都要求学生必须调动全部的感觉器官去体会音乐的美妙,因此,音乐美育的学习对学生的智力发展以及大脑其他思维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二、审美教育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实现途径

(一)音乐鉴赏。

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听赏经典的音乐作品,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古今中外的各种题材、体裁、形式、风格的优秀声乐和器乐作品,从而达到了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高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弱,但是他们生理上已经接近成人,心理上渴望成熟,尤其不愿接受简单说教式的教育方式。而音乐欣赏教学中,正可利用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及表达的情感、思想,让学生在自然和谐的气氛中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以净化。对于一所高中来说,校园精神文化一旦成功形成,那么它能够在影响振奋高中生的情绪、规范高中生的行为、调节高中生的意识,我校采取红歌天天唱,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站,每天利用早、中、晚三个时间段,播放一些红色的革命歌曲、目前流行的积极向上的励志歌曲和我校的校歌,经过这近一年时间里,我校的校园音乐文化氛围有了明显的改观,走在校园的绿荫小路上听到周围学生们哼的歌曲逐渐在变,校歌几乎做到了全院师生普及,这种积极向上的景象分布在校园中的每个角落。这种励志向上的精神沁入了学生们的心灵,进而使学生们在音乐修养方面变化颇多。

(二)歌唱。

“人的声音是世界上最美的乐器!”中学生通过歌唱表达他们自己的幸福、快乐等各种心情,也直接体验并享受音乐表现的乐趣,陶冶情操,提高音乐表现力。在歌唱模块的教学中,应以合唱为主。这是因为合唱艺术需要在演唱上做到旋律、节奏准确,音色融合、统一,咬字吐词准确清晰,声部间要和谐、均衡,这一切要求参与合唱的每一个学生都要具有强烈的责任心、高度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歌唱可以反映出学生们的心身,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去歌唱一些进步的、心情舒畅的歌曲,尽量避免一些低俗的歌曲,引导他们向心灵美好的地方发展。

(三)音乐与戏剧表演。

音乐实践不仅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而且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进一步培养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演员扮演人物,当众表演和展开故事情节三者相结合,这就是戏剧。可见戏剧表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演员扮演的角色的语言、动作、表情、态度,所表达的故事情节、思想和主题都是即兴的,都只能依靠人物在舞台上的具体行动表现出来。。多组织学生参加学校或市里举行的各种比赛活动,提高大家的节奏意识、协调能力、并提高自身的表演水平,同时可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做相应的修改及调整。

对高中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他们辨别美丑、善恶是非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的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在高中的音乐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音乐是美的课程、而音乐教师则是美的传播者,作为高中的音乐教师,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是每一名高中音乐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小学音乐 审美教育 作用 途径

一 、引言

随着我国加大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使基础教育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这也促使基础教育中的音乐教育获得了进步和发展,小学音乐教师从业者越来越多,音乐教学环境和教学器材也不断的得到补充和完善,音乐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但是在小学音乐教师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没有充分挖掘小学音乐教育对孩子的审美教育功能。音乐审美教育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使每个环节转化为审美对象,让孩子在音乐学习中获取对美的欣赏和陶醉,从而在身心愉悦中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和美的感染[1]。

二 、音乐审美教育对孩子的作用

1.音乐审美教育能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

美是人类的一种永恒追求,对美的鉴赏和品位的追求是需要培养的。音乐审美教育使孩子通过视觉感知能力接受音乐这种听觉艺术,孩子在不断聆听美妙音乐的过程中,在老师的引导下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品位,在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孩子的审美能力提升后,这些能力会通过迁移扩散到其它领域,比如这种对美的追求和享受必然导致孩子对功课做到完美、对字体追求美、对人生追求更高的纯净的美的境界,可以看出音乐审美教育对孩子一生受用。

2.音乐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创造力

音乐审美教育中能培养孩子在美的幻境中驰骋,想象着海的辽阔、山的雄伟、天空的纯净等,这个过程中正是孩子们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规律中,充分发挥的想象能力,当孩子为思想插上想象的翅膀就会迸发无穷的创造性。音乐是想象的艺术,当孩子们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会勾起孩子自身的生活经验并产生丰富的想象。因此在音乐审美教育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可塑性和抽象性开发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从而为创造力提供条件[2]。

3.优美的音乐能调节孩子的情感

无论大人孩子,都有心情不畅的时候,排解心理压抑的途径有很多,比如运动、谈心、睡觉等都是有效的方式,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很好的方式就是通过聆听优美的音乐,科学和试验充分证明听舒缓的音乐可以让人平静和暂时忘却烦恼,因此当适合的音乐通过听觉传递到人的大脑后使人在情感的体验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使心灵得到净化,从而受到教育[3]。

三 、提升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途径

1.老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音乐审美教育对孩子的重要作用

小学音乐教师应充分从音乐的教育价值去考虑音乐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通过审美教育能帮助学生提升审美的能力和品味,进而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的高尚情操,这种良好的品质会影响其一生。因此只有教师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在音乐教育中自觉的改变教育方法,找到培育孩子较强审美力的有效方法。

2.教学活动应适合音乐课程特点

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艺术的独特形式来实现美育的途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出音乐艺术课的独特性。音乐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感性认识,是一种以听觉为主的侧重内心感受的教育形式,它的这种特点要求我们教师不能利用大量的语言进行概括总结,也不能进行逻辑的演绎和推理。教学活动中老师应引导学生去体会作品的情感内涵,并在聆听的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享受美,同时教师也可以把相关的情感融入作品,借此再度提升学生情感的丰厚度。

3.多途径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除了在课堂上提升孩子的审美能力,对孩子进行音乐熏陶之外,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音乐审美能力。比如可以通过举办唱歌比赛、小歌手展示等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对音乐的演唱达到对音乐意境的理解和升华;通过校园广播站播放一些适合孩子的优美歌曲也能达到培养孩子审美情趣的要求;也可以让孩子利用作文或周记对某一首歌的情感写下来借此提升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并且通过老师的查阅能给予孩子一定的引导,这样通过多途径,长时间潜移默化的熏陶,孩子的音乐知识面增广了,鉴赏音乐的能力自然得以提高。 [4]

四 、结语:

总之,“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音乐教师要侧重于音乐教育过程中的美育作用,认真领会其在孩子健康成长中的作用,并将这一指导思想应用到自己的音乐教学中,通过课堂和课下多种途径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使他们的身心得以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静华.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初探[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0

[2] 王姝蓉. 奥尔夫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天津音乐学院 2012

篇5

音乐美育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其独特的功能。比如,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演的体态形态美、演唱演奏的情感美,是其它学科难以比拟的。它既能陶冶儿童情操,丰富联想、开启智力、活跃思想,又能鼓舞势气,奋发向上,激发创造、影响世界观的形成。由此笔者通过多年音乐教学实践,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与实践,就音乐教学和美的关系作以下管窥。

一、唱游学习中感受美,以美塑形

唱游是小学低年级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它包含着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它是音乐形象的反映,形体艺术的表现。泰戈尔说:韵律起着河岸的作用,赋予诗以形式美和特征。其实,何止是文学,其它姊妹艺术的美又有哪一种能够摆脱节奏和韵律的约束呢?每当学生感受到律动音乐的音高、音色、力度和节奏变化时,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其自身的动作与音乐律动产生协调一致的美感,给人带来音韵的和谐、节奏的铿锵,让你获得美的享受。

如:小学底年级唱游教材歌表演《大雁大雁天上飞》和集体舞《东北秧歌》。前者音乐旋律抒展优美、节奏相对稳定,其动作形态显得平稳、圆滑、轻柔、舒展大方,显现出学生从小要学雁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的本质,后者音乐旋律奔放,节奏活泼、兴奋、红火热烈。其动作形态则跳跃、顿挫、轻快、情绪欢快激昂,呈现出集体性的广场民间艺术那欢快热烈的场面。通过上述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音乐律动作品与相应的形体动作组合的教学,无疑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感受、理解、想象、创造和演绎的广阔空间。真可谓见而有形、听而有声、声而有物、物而有景、景而有情。学生在参与学习和表演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开发了潜力,丰富了情趣,培养了创新能力,对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和个性的塑造无疑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真正体现主导与主体之间,主体与主体之间的思维与创造,情感与情感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体现了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原则。进而在唱游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高尚品格,启发创新思维,拉近教师与学生,书本与实践的距离,从唱游学习活动中去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表现美,以美塑形。

二、歌曲学习中认识美、以美悦情

俄国大文豪契可夫说:“歌声是太阳,没有歌声的生活就象没有太阳的生活一样苍白,淡化”。学习唱歌和歌曲欣赏是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是学习者情感的表达,灵魂的体现。当学生对其乐作品产生强烈的情绪时,就会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透他们的心脾。

如歌曲欣赏教材中《我爱你,中国》,其歌词运用叠句、排比等手法,对祖国的森林山川、春苗秋果、田园庄稼等作了形象的描绘和细腻的刻划,且词句清新秀丽,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字句间展现出一幅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画卷,把“我爱你,中国”的主题引向深化。歌曲的旋律跌宕起伏,词曲珠联壁合,相互辉映,仿佛把人们引入百灵鸟凌空俯瞰中国大地而引颈高歌的艺术境界。学生通过欣赏,加之教师生动的讲解,他们被歌曲优美的旋律和多媒体课件生动的画面所描绘的音乐形象而深深吸引,难怪同学们在听后感中写到,歌曲犹如一幅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画卷,瀑泻出海外儿女一腔炽热和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乐曲欣赏中孕育美,以美扬善

乐曲欣赏是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听觉聆听音乐作品,从中获取音乐美的享受,满足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提升。然而,音乐以其音响的魅力,给人以各种美的感受。它的旋律在起伏变化,抑扬顿挫,迂回曲折中,在动与静、高与低、快与慢、紧与松的对比组合中无一不蕴涵美的因素,显现出它独有的魅力,从而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激起人们感情的波澜。它以其音响本身的美,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陶冶他们的情操。

如器乐曲欣赏教材中大独奏曲《天鹅》,乐曲形象地描绘了洁白高雅的天鹅在碧波粼粼的湖面上悠然漫游的优美情景,那如歌的抒情旋律,恰似天鹅的吟唱,而钢琴玲珑剔透的琶音伴奏又似清澈明丽,波光摇曳的湖面,塑造了天鹅在湖面漫游的优雅形象,富有诗一般的境意。当孩子们聆听着轻柔优美的乐曲时,仿佛身临其境,美不胜收。其次,另一曲选听教材民族管弦乐合奏《春江花月夜》作者细腻的笔触,为人们刻画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乐曲显得格外优美宁静。把月落前江面甜静、醉人的意境,描绘得细致入微。从那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洄曲水、花影层叠、水云深处、渔歌晚唱等段落的演奏中,不同的乐器、不同的音色、不同的配器、不同的表现手法,将那山河秀美、碧波月影、层层涟漪的湖光山色演绎得惟妙惟肖,令人疑神屏息,浮想联翩,犹如一幅幅清丽淡雅的水墨丹清在你眼前徐徐展开,令人陶醉,仿佛把你带入这美丽的春江去畅想,去遨游。此时此刻,乐曲的魅力与学生的心灵在碰撞在交融,获得了相得益彰的最佳效果,与此同时,教师要因势利导见机而行,指导学生在今后欣赏音乐作品中,要多听、多想,用心去感受,去领悟、去体会乐曲所表现的音响美、音色美、配器美、直体美、和谐美、意境美以美怡心。 四、音乐活动中体验美,以美怡心

音乐有着强烈的愉悦功能,“凡乐于欣赏音乐,就能够倾心赏美,便是乐于接受教育的表现,人的精神愉悦了,就会产生积极向尚的情绪,焕发出异彩”。笔者在器乐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摸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创新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认识美、感受美、体验美。比如,我在口风琴教学课上组织排练合奏《彩云追月》,首先运用声势训练法,让学生拍手、拍腿、跺脚,模仿伴奏乐器,其次按声部分小组练习,让大家都参与到活动中去体验作品的节奏美、姿体美、旋律美、意境美,有的小组用口风琴吹奏旋律,有的小组用节奏乐器为旋律伴奏,有的小组作即兴舞蹈表演。学生通实践,激起了创作的欲望。这种参与――互动――体验――升华的教育模式,则是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提验和深化。既优化了课堂,又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拓展了思维空间,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在不知不觉中渗入学生心灵,以美怡心产生了相应的效果。

综上所述,作为学校美育传播者和奠基人的音乐教师,应该明白新世纪角色转换的道理,主动去感受、体验、观察、比较、分析、明确自己在课改中的位置。不仅要挖掘音乐教材中美的各种因素,而且还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以美导行,使他们在学校美育教育活动的实践当中,自己去认识美、体验美、掌握美、表现美、创造美。

篇6

关键词: 农村小学 音乐教育 审美教育

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不是让学生认识一两条音乐艺术规律,也不是学会一两种音乐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这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教育,是渗透于人的心灵的情感教育,能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新人。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喜欢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接受并创造音乐文明,进而使之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善,成为全面发展身心和谐的人。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发挥它的这一作用?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美,培养审美感知。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审美的眼睛去发现、探索音乐之美。例如:在欣赏《美丽的草原》这一课中,我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精心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我的一切语言、情景演示都随着音乐的展开而同步进行。学生聆听着优美的音乐,看着栩栩如生的大草原的画面,感受着老师美好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完全沉浸在审美的情境之中。视觉、动觉、想象等审美因素,综合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审美境地。

二、扩展学生的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

在美学界流行着一句话:“趣味无争辨。”这就是说,一个人喜爱什么音乐,不喜欢什么音乐是因人而异的,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们都有相同的爱好。相反,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放弃了引导和教育。因为低年级儿童由于受年龄、文化、生活经验的局限,审美趣味是狭窄的。教师有责任通过音乐教学活动让他们的审美趣味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扩展,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农村学生往往对当代的音乐作品比较熟悉,因而倍感兴趣。然而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在人类历史长河下创作了极为丰富的音乐作品,这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小学音乐教学负有不断扩大学生音乐审美视野的任务,要让学生不仅喜欢当代的音乐,对古代、近代、现代的优秀音乐作品也逐渐欣赏、喜欢。教材中安排的唢呐独奏曲《百鸟朝风》、管弦乐《春节序曲》片断、民歌《马灯调》、男声齐唱《大路歌》等内容正是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的极好的素材。除此以外,可以利用课外音乐教学活动,如学校艺术节,让有文艺特长的学生演奏民乐,演唱民歌、名歌,还可以有的放矢地介绍民族乐器、乐曲、民歌或历史上有名的声乐作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民族音乐,热爱民族音乐。小学生往往对本民族、本国家的音乐作品感到亲切,因而产生兴趣。然而,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音乐作品,这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和式样。人们常说:“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这正是音乐教学和其他学科的优势所在。当然,审美趣味的增强是以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和情感体验的增长为基础的,我们在开展审美趣味教育时不能脱离这个基础。这就需要音乐教师不断地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特别是音乐素养的积累,不断进行音乐教改的探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促使学生从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中汲取精神养料,增强音乐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能力是人类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创造力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按照审美规律进行创造性审美活动的能力。音乐创造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将音乐创造教学渗透到欣赏、歌唱、器乐演奏、律动等教学活动中去,做到任何教学活动都体现出审美创造的原则。例如:在欣赏《快速波尔卡》这首乐曲时,我让10―12名学生为一组,通过表演性的动作来表现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并鼓励他们进行创作,以丰富乐曲的时间、场景、人物、事件;在扮演角色中,我又鼓励学生可以一人扮演多种角色。于是,有一小组在表演中创作了一段舞蹈;有一小组在表演中创作了一首诗;有一小组还创设了多个场景:火车站、大草原、田野、农庄、森林,等等。在表演中,学生自由地、大胆地表现出了对乐曲的独特理解,充分感悟到了音乐的魅力。

四、充分利用文化娱乐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的过程是漫长的,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修养不仅仅在课内,课外的很多形式更不容忽视。电视、电影、文娱晚会、文娱活动等与音乐有关的艺术文化形式,这些对中小学生来说平时接触很多,并对他们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平时在看电视、电影时多注意其中有显著特色的插曲、背景音乐等,与电视电影画面相结合,感受音乐强烈的表现力。这种视听艺术的融合,更能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审美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可以适当地把一些比较优秀的电影原创音乐带到课堂。学生也许对某部电影很熟,但是对电影里面的音乐却几乎很少关注,这样教师就要做好引导工作。那些获得大奖的电影音乐,很有艺术价值,非常有必要了解它们。教师可以以其中的音乐分部分结合故事情节、电影画面给学生讲解,这样不仅仅能让学生在音乐的音响中同时获得视觉与听觉的审美愉悦,加深对音乐及电影作品的印象和感受,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提高音乐修养。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这些音乐有所接触并适当了解,平时可以多看、多听,在耳濡目染中也能提高他们对音乐的认识,从而促使他们具备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及良好的音乐素养。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老师一方面要加强美育、音乐审美教育理论的学习,正确地认识音乐审美趣味的作用,另一方面要重视对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北京教育,2000.05.

[2]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北京教育,2000.

篇7

关键词:初中音乐;美育教育;策略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美育一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美育的实质就是运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是非观念、良好的审美情趣,从而进一步提升其对于美好事物的辨析能力,提升其美的创造力。审美教育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对美好音乐的热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都具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各方资源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一、提高教师素养,加强榜样作用

教师教师作为音乐课堂的主要引导者,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初中音乐课堂上,教师也应该提升自我的素养,为学生树立一个美的榜样,用榜样作用影响学生的审美观。首先,作为教师,应认真对待每一堂课,不迟到不早退,常带微笑,热心帮助每一个学生,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注意保持乐观向上,健康的状态,把积极阳光的形象展示给学生。其次,教师要热爱音乐这个学科,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尽量选择简单明了的语言来介绍音乐知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踏雪寻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歌舞表演,亲自上阵表现音乐作品的独特魅力。最后,教师应当有较高的音乐鉴赏水平,要树立多元的文化观念,平时要多多欣赏一些经典的音乐作品,不要凭个人喜好局限于一种风格、一种类型,而是要扩宽眼界,海纳百川,以此来加深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如果面对着这样的老师,日积月累,肯定会受到教师人格魅力的熏染,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跟随教师得到了良好审美观的熏陶。

二、开设多种活动,营造美的氛围

在初中音乐课堂中,音乐活动开设得比较少,大部分还停留在传统的听音欣赏的阶段,即教师把歌曲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让学生安静地聆听欣赏作品。但想要更好地达到美育的目标,教师就要尝试着开设各种各样的活动,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比如,在《雪绒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用男女合唱或者多声部合唱的方式来对该曲目进行演绎,让学生在合唱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歌曲的美妙,还体会到合唱的魅力。再比如在“荧屏乐声”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班上举办音乐会,让学生事先做好准备,分小组进行展示,全班同学一起交流欣赏各自心目中经典的荧屏金曲,促进同学们的音乐交流,从而让他们学会辨析音乐的优劣之处。教师在这些活动中要放下老师的架子,扮演学生的同龄朋友,与学生一起热情尽兴地投入到课堂活动当中去,让课堂变成音乐的海洋、欢乐的海洋,在美好的氛围中达成美育的目标。

三、改革教学方式,重视自主学习

音乐不同于其他学科,是一门需要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的科目,光靠老师讲解是远远不够的,更多地是要学生有自己的理解,从而真正地了解和喜爱音乐。真正的学习者都是有着自主学习的习惯的,音乐的学习更应充分把握好自主学习的原则。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品析作品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之后,对于那些学生独自理解不了的音乐作品,再给予一定的引导,来逐步培养起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习惯。例如给学生欣赏《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之前,要根据作品中含有西南民族音乐的特点,准备其他少数民族的特色音乐作品来课堂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补充,以此来引导学生对民族音乐进行深入的了解。教师要改变以往主导的教学方式,把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主体,把填充式的教学改为互动式,让课堂充满活力。再比如在《唱脸谱》教学中,教师可以改变带唱的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自己讨论,鼓励同学上台展示,并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余地。

四、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审美实践

音乐与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而生活环境对于人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在音乐课堂中进行美育教育时,也不该拘泥于课堂,而是应该努力扩宽教学领域,从更多的方面来加强美育与学生的联系。比如可以从学唱喜闻乐见的民歌入手,在学校通过课间广播等形式,播放我国各民族地区的优秀民族歌曲,例如《山歌好比春江水》《月光下的凤尾竹》《翻身农奴把歌唱》等等,让学生在课后也接受经典音乐作品的熏陶。教师在课堂中要多多提问,把作品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到一起,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还可以适当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的音乐之美,比如“寻找有故事的电视歌曲”“爸爸妈妈最喜爱的歌”等等之类的活动。一些音乐作品体现了作者的气节,教师就要把作品所体现的精神告诉学生,并告诉学生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向他们学习,以此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操。另外,音乐教师还要多和其他学科的老师进行交流,加强音乐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给其他老师推荐适合他们课件使用的音乐,把音乐融入到初中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当中。五、结语总之,美育教育对于人才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初中音乐的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音乐学科的优势,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提高自身的素养,开设多种教学活动,改革教学方法,多多联系生活实际,以此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陶冶学生的性情,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

参考文献:

[1]罗小敏.论初中音乐教学与“美育”教育[J].文艺生活旬刊,2014,(05).

[2]孙付霞.例谈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J].考试周刊,2014,(55).

篇8

【关键词】音乐;美育;融合

音乐的殿堂中有着华丽的装饰,在这个殿堂中我们能够看到一切美丽的事物,可以将美的性灵带入到内心的深处,从而影响他们的道德品行和审美情怀。高中音乐教学中的美育在课程改革后已经备受关注,艺术对于心灵的熏陶作用是无形的,是属于精神层次的,当前的音乐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这个精神的轨道,而在知识技能的掌握上显得更加重要,尤其是对于音乐特长生的培养上,教师往往更加看重艺考的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在美育方面是有所欠缺的,即便是对于其他的高中生也认为只要会唱几首歌,在音乐课中能够缓解繁重的学习压力就达到教学目标了,长此以往会使学生的精神品质塑造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感受情感,陶冶自己的性灵

俄国作家契诃夫将歌声比作了太阳,能够给人带来一种温暖的感动,也可以让我们看到世界的五彩缤纷。音乐欣赏课中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一种灵魂上的洗礼,而且还可以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陶醉在歌曲中那片芬芳的花园中,游走于那清幽的小径,探寻到世外最美丽的风景,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获得美的享受。例如在高中音乐《月光鸣奏曲》的音乐欣赏中,我便采取了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聆听,在聆听中感受音乐美好,感受贝多芬音乐强大的心灵震撼力,首先让学生自主去赏析音乐,感受曲子的基调,在第一乐章的曲子中,基调是低沉的,高中学生已经具有这种音乐的辩识能力,在确定好基调后,再让学生去聆听,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出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有的同学说,“这种低沉中我仿佛看到了贝多芬压抑的心情,就像我在面对沉重的学习压力而又无处诉说的感受”,还有的同学说,“我并没有觉得压抑,我只是觉得他是一个安静的思考者,只是略带有一丝的忧郁”,其他的同学在这位同学的语言描述中进入了一种遐想,学生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沉浸在贝多芬淡淡的伤感中,自己的情感也随着贝多芬的情感一起在课堂中弥漫开来。这节课中我采取了让学生自主欣赏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获得了精神上的享受,心灵上的升华,在音乐欣赏中获得了音乐素养乃至于文学素养的提升,让美在心灵深处尽情地绽放开来。

二、挖掘人文性,铸就良好的品格

高中音乐教材中蕴含着很多可以帮助学生塑造良好品格的音乐作品,教师要深入地挖掘出这些内容,去引导学生仔细地品味和探索,从而使他们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得到有效的培养,音乐教学具有影响学生的情绪、情感和性格的功效,每一个作品中都凝结着创作者人生的悲欢喜乐,教师要用他们内心的一种人性的光辉去影响我们的学生,使之在音乐中享受到美丽的人生。例如在高中音乐《祖国颂》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就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爱国热情,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心。这首歌曲中的欢跃的、抒情的、热烈的、气势宏伟的音乐特点给每个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在其中感受到阳光普照大地的灿烂,感受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壮美,也感受到了人民在祖国的怀抱中那份豪迈的情怀,在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中,我们感到了生活在这样的祖国中的美好,我们赞美我们的祖国,热爱自己的祖国,音乐中强烈的赞颂使学生的内心升腾起一份爱国的情怀,在这节课的课堂延伸环节,我设置了“什么是爱国”这个探究性的问题,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人说好好学习,选择一个喜欢的工作岗位就是爱国,也有人说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就是爱国,还有的同学说友善便是爱国,学生的爱国热情在这节课中被点燃。高中学生距离跨进社会已经很近了,他们被社会上很多物质化的思想所影响,在这个时期唤起他们的爱国热情,对于践行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

篇9

一、欣赏乐曲,体验音乐的韵律之美

乐曲欣赏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聆听音乐作品,获取音乐旋律美的享受,从而使学生产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陶冶学生的情操。音乐这种艺术通过旋律和节奏反映其突出的时间性和动态性。音乐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音乐节奏和旋律感的培养,通过大量的活动对其进行节奏和旋律训练,发展其音乐才能,使其感受音乐旋律、节奏的美妙并受到熏陶和感染。在小学低段,教师可以大大发挥音乐课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强烈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动作与律动音乐音色、力度、音高、节奏的协调配合,去认识美、发现美、感受美,并通过鼓励学生的自编自演,让其学习表现美、塑造美。

二、体味歌词,欣赏音乐的文学之美

歌词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歌词教学是帮助学生展开音乐想象的基础。现行的人教版音乐教材中有很多易于小学生感知的音乐形象,歌曲的个性生动鲜明,有很强的文学美,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进行有效的歌词教学,通过细致分析,让学生体味、吟诵和演唱歌词,体味歌词的文字之美,进入音乐想象的空间。如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词内容丰富生动,既有叙事又有抒情,感染力强。在进行这首歌的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在脑海中勾画这个悲壮动人的故事,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让学生去想象当时的场景,以进一步加强对歌曲的理解。

三、情境教学,体会音乐的情感之美

篇10

关键词: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民族性;审美体验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2-0167-02

我国音乐教育发展至今可以说是百花争妍,生机昂然,特别是随着本世纪新课程标准的制定,使音乐基础教育改革又有了重大的推进。国民音乐教育的地位逐渐得到提升,人们在教育观念、方法、内容及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成功地实现了教学中从重视学生技能技巧培养向注重审美体验、开启思维的转变。

参看目前的大、中、小学综合音乐课教材,我们可以欣慰地看到音乐传播知识的全面与科学,然而在具体教学中戏曲唱段被流行歌曲所取代、优雅民乐被动感迪高音乐淹没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一直是教育领域思索和研究的课题,下面我就音乐教育中的民族性审美体验为核心,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充分了解我国广博的民族音乐知识

我国的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中,就产生了原始的歌舞,到西周时期,我国已有了相当发达的音乐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民族音乐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在我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音乐文化的繁荣。西周礼乐制度的兴起;唐代宫廷医疗费乐的空前发达,宋代说唱音乐的发展,明清时期戏曲音乐的成熟。在很长的时期里,我国的民族音乐在许多方面一直居世界音乐文化的先进行列。这就为音乐知识传播的审美体验打下了很好的历史基础。

从形式和体裁上看,民族音乐在它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传统的五大类: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其体裁和形式都是多种多样的。以戏曲为例,全国有四百多个剧种,只要每一种选出一部最优秀的作品,我国就有四百多部优秀的民族戏曲作品。从不同类别看,民歌旋律优美、简单易学;歌舞生动形象,活泼有趣;说唱音乐表现性强、演出方式灵活多样;戏曲音乐则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具有较高的观赏性。此外由于民族、地区、流派的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风格差异。北方音乐粗犷、豪放;南方音乐婉转、细腻;苗族音乐秀美;藏族的雄浑;京剧中梅派雍容富丽、程派深沉委婉、荀派俏丽清新、尚派的刚劲洒脱。民族音乐的多样性为人们的审美体验展示了广阔的空间。

再从内容上看,民族音乐涉及生活、自然、历史、风俗、宗教等各领域,经过历史的推进,在创作表演、基础理论、音乐艺术形象塑造、音乐体裁等等方面都形成了自身特有的风貌,并汇聚为独特的民族性音乐特征,这正是民族的心理素质、文化传统、审美观念在音乐上的反映。可以说,了解广博的民族音乐知识是进行民族性审

美体验的基础,是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途径。

二、民族性审美体验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

(一)从实践中体验民族性的审美价值

要明确民族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的“母语”。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思想和音乐精髓的积淀,浸润着华夏祖先千百年的智慧和灵感。它是中华儿女得以茁壮成长的乳汁,是任何外国音乐不可替代的。

民族音乐具有极高的认识价值。通过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可以认识自然、了解生活,从而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感悟民族性的力量。例如通过民歌《川江船夫号子》让学生在旋律中联觉湍急的河滩和机智勇敢的舵手,并在体验民俗风情的同时进行不畏艰险、团结协作的积极引导。通过京剧曲调改编的歌曲《故乡是北京》让学生了解首都北京“天坛的明月、北海的风、卢沟桥的狮子、潭柘寺的松……”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热情。

民族音乐可以寓教于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进行相应的思维开启。例如通过欣赏民歌《猜调》可以在歌曲问答式的演唱中充分发挥儿童的想象空间,感受浓郁的云南民族风情。通过欣赏古琴曲《梅花三弄》,让学生领悟梅花凌风傲雪的高洁品格,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实现人格魅力和审美评判的正确引导。

(二)民族音乐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多元的情感表现

独特的旋律韵味,节奏变换,和声的巧妙处理,都是民族音乐特有的风格体现。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如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以其优雅、舒缓的旋律主题旋律感动着每各听众,让人真切体验到我国民族音乐独特的形式美。民族音乐所表现的情感又是多元的,就琵琶曲《十面埋伏》和埙乐《楚歌》的鉴赏上我们可以感受到,虽都是同一题材下的乐曲,由于选择乐器、节奏、曲调的差异,却让人置身于完全不同的情感体验,前者音乐激烈豪放,给人明快积极的感受;后者旋律幽怨、悲凉让人产生伤感消极的情结。然而,不论是高兴还是哀伤、是活泼还是娴静,都是人类情感体验的构建,对青少年情感的正确表达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在民族音乐传播中引导人性真、善、美的审美体验。

(三)民族性的审美体验在中外音乐文化发展中的体现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肖邦、李斯特、格林卡、柴科夫斯基、斯美塔那,他们的作品处处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他们都十分重视从本民族音乐中吸取营养,从而产生旷世佳作,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再看中国,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冼星海的《黄河》,何占豪、陈钢的《梁祝》,以及谭盾等人的现代作品等之所以能走向世界,也无不是重视民族音乐素材的结果。“越具有民族性才越具有世界性”,这一观念已经被人们所不断证实和认可。

在教学领域,匈牙利的柯达依教学法、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学体系、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等教学体系的研究中都非常重视对民族音乐素材的采用。而我们要建立适合国情的音乐教学体系,也必须基于民族音乐的根基,确立它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首先,我们应在教学各环节做好民族音乐知识的有效传播,在专业院校,特别是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上把好关,在课程设置上仔细研发有利于促进学生审美体验的民族音乐课,为知识的再传播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中小学的音乐课堂中,按教学大纲要求完成相应的民族音乐内容的知识传授,通过听、唱、读、看等多渠道来丰富民族音乐的教学。其次,可以因地制宜地适当增补一些民族音乐的内容到教材中去。提倡教师根据实际,收集整理当地的地方音乐作为主要教材的补充。在课外音乐活动中,更多地开办一些民族性强的项目,如民乐演奏、戏曲、曲艺表演等,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拓宽学生的民族音乐视野,增进他们的民族性审美体验。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进一步体会到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当然,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并不排斥外国的优秀音乐,但应摆正二者的关系,切不可舍本求末,失去自我。弘扬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发展的基础,科学地汲取外来知识是世界各民族交流共进的关键,因此,立于音乐教育的环节,我们应该把民族音乐中的审美引导和审美体验作为教学的重点,竭力营造民族音乐的学习氛围和展示平台,充分把斑斓的中华民族音乐形态及其渊博的精神内涵进行全面有效的引导和传承。

参考文献

[1] 孙继南, 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