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重点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7: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化学实验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化学实验重点

篇1

电子白板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利弊信息时代的到来,带动了电子白板的出现,它作为一种高科技的教学设备,将传统的黑白、投影仪、电脑等设备整合在一起,从而成为教师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并不同程度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然而,任何事物都是双面性的,电子白板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也是双面性的,一方面,它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则增强了教师的依赖性,容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的疲劳,等等。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粗略地谈一下电子白板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利弊分析。

一、电子白板的概念及其教学特点

电子白板是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简称,指的是融合了计算机、黑板、投影仪等设备的计算机输出设备,属于是智能性的平台范畴。教师可以通过这个设备,将所需的内容动态的展示出来,也可以直接的对其进行书写、绘画、注释、保存等等,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丰富了教学手段。其教学特点具体如下:

1.便捷性

电子白板融合了传统的教学设备,并创新了其展示手段,具有很强的演示功能性,而这也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便捷。如教师可以通过电子白板进行教学,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意的走动、演示,有利于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同时,对于一些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现场及时的进行调整、保存,也可以对教学难点或者学生不懂的地方反复的进行演示,强化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认知。

2.资源的丰富性

电子白板的显著特点在于资源的丰富性。教师可以通过电子白板上网收集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诸如图片、视频、教学案例等并直接地运用到教学中去,以动态的画面进行展示。

3.灵活性

电子白板在教学使用过程中是较为灵活的,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需求,任意的对其进行操作。如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任何一个细节进行放大展示,也可以慢速播放生成和反应的变化过程,等等。

二、电子白板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利益分析

1.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

电子白板的功能性,即集影视、动画、文字等为一体,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学生的感官系统,能够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如在学习《燃烧与灭火》教学内容时,笔者运用电子白板播放远古时期人们的钻木取火、打石取火等视频,吸引学生的眼球,进而,让学生通过视频来自主的、小组合作式的探究燃烧的条件。

2.真实再现化学实验

电子白板利用科技技术能够对事物进行逼真的模拟。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有些实验没有办法让学生实际操作,而书本上的静态画面不能够让学生充分的感知,而运用电子白板则能够真实的再现化学实验,引导学生进入模拟的实验中去,从而体会、感悟实验过程,物质间的反应。如在学习“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教学内容时,单独的教师做实验不利全班学生观看,对此,笔者运用电子白板,进行操作、演示,紫色石蕊溶液遇到酸则逐渐变红,而无色酚酞溶液则无变化。让学生通过逼真的模拟实验来清楚的了解反应过程,观察并总结实验现象。

3.低碳环保

初中化学实验在操作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的物质,有些物质间的反应带有一定的危害性,其排放物体带有污染性。如化学中的白磷、红磷燃烧,会排放出有污染的五氧化二磷颗粒,硫燃烧会生成有毒、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气体等。在现如今,国家倡导低碳环保,就化学教学提倡的是“绿色化学”,对此,需要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不断的改进。电子白板的出现能够从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即它能够逼真地模拟实验,即能够让学生清楚化学实验的原理,又能够实现环保的目的。

三、电子白板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弊端

电子白板虽然对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自电子白板出现以来,不少教师过于依赖电子白板,并将教学的重心放在了如何丰富教学画面上,从而使得课堂教学呈现出内容丰富但缺乏实质的现象,只是为了演示实验过程,很容易忽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显现。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长时间的看电子白板,已经产生了视觉疲劳,没有了新鲜感,然而会觉得电子白板没有乐趣。尤其,化学实验虽然能够用电子白板逼真的显示,但是学生缺乏对实验的实际操作,不利于学生化学实践技能的增长。

初中化学实验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从实践中感悟化学原理,提升自我的科学素养。而电子白板可以说是抹杀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自由,不能够真实的体验自己实验的劳动成果,很难感受化学的本质。

总地来说,电子白板是信息技术下的产物,也是现代化教育的一种创新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有一定的可取性。作为教师应基于学生以及实际的化学实验内容来有选择性的运用电子白板,尽可能地避免电子白板使用误区的出现,缩小电子白板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弊端,最大限度地凸显电子白板教学的有效性。

篇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学节奏的加快,教学内容的更新,知识容量自然增大,迫使化学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为更好的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理解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我们学校寻找到了一条利用可以储存和可以传递声像教育信息的媒体,如幻灯投影、录像、计算机辅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电教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改变了传统单一的化学实验教学上的弊端,使化学实验教学得到优化。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不仅极大的提高了实验教学课堂效率,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的能力,发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在学习过程中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增强了学习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好的提高了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1.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可以改变传统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

学生分组实验是化学教学中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化学概念,加深对化学规律的理解,而且能直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用实验的方法去验证和探索问题的能力,这是用任何手段所不能代替的。但是,从传统的化学分组实验课堂教学现状分析,还普遍存在着实验目标不明确、方法简单呆板,学生操作不甚规范等问题。从而影响了化学教学质量。实践证明,利用电教,可大大的改善这些弊端。

1.1 运用字幕投影或CAI帮助学生明确实验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南,同时也是学习评价的依据。让学生在实验前明确该实验的理论知识部分、观察部分及操作部分所达到的具体要求,这对于减少学生实验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是及其重要的。因此,我们应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实验前将教学目标等制成字幕片,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过程,了解所用器材的构造、性能和注意事项。这样不仅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效率,而且也为实现实验课的教学优化提供了目标和依据。

1.2 运用模拟投影,使学生实验操作准确、规范,增强实验的安全性

化学实验的药品绝大多数都有一定的危害性,如:某些气体易燃、易爆,有关强酸、强碱的实验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因此,对实验的操作步骤、操作规程要求较高。一旦有误,不仅不能正常进行实验,严重的还会出现意外事故。虽然老师在演示时一再强调,但还是有学生听而不见。因此,实验操作前有必要投影操作方法的模拟演示,如果使用实验教学课件通过正误两种演示,并分析本操作的要点,让学生观察、判断,从而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做到准确规范,这样,即培养严谨求实的作风,又对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有很大的帮助。如初中化学实验中氢气的制取和性质:在点燃氢气气体前一定要验纯,否则可能引起爆炸。在实验前播放动画显示点燃不纯的混合气体而使启普发生器爆炸的情景,真实而形象的说出违反操作规程的严重后果,这比老师“纸上谈兵”反复强调要印象深刻的多,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这一原理的直观理解,又使学生在以后做相关实验时得到启迪,使实验操作更具规范性、科学性和安全性。

1.3 利用投影或CAI课件提高实验的对比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有些实验需要对现象对比才能得出结论。由于现象的差别不大,对比起来比较困难,如利用金属与稀盐酸反应研究镁、铝、锌、铁、铜的活动性实验,经过实物投影的对比,引导观察,可清楚地比较出金属活性顺序,既简单明了,又印象深刻。又如化学实验中有关气泡形成,颜色变化,沉淀产生的对比实验,借助实物投影来完成就会更加清晰明了。

1.4 运用综合投影或计算机辅助课件,强化记忆,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能力

在某个实验完成之后,将各个零散的实验部分的各种现象发生的条件和过程等制成投影,帮助学生归纳总结,从而形成正确定总体认识。学生做完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的实验后,就将安装仪器的先后顺序、氧气的收集方法、拆卸仪器的先后顺序的投影片给学生放一遍,这样在学生做实验的基础上起到了小结的作用,这不仅使先后的实验现象连贯地再现,而且有效的强化了学生的记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2.运用电教媒体,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视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概念和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化学反应的本质就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因此,但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学生较难理解。通过计算机软件制作的课件进行动画模拟,形象生动的表现分子、原子、离子的微观运动特征,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直接认识微观世界,这样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反应原理。

化学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而演示的现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固体的溶解、分子的扩散以及气体的溢出等现象,可见度较小,有时除前排的学生外,后面的学生很难看到变化的现象,再做一次实验又浪费时间。如果将这些演示实验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验现象,采用放大、慢放、定格、重播等方法帮助学生观察,学生就可以清楚的看到气体的产生和溢出,颜色的变化及沉淀的析出等现象,这样增强了可见度和动态感,变抽象的内容为直观现象,学生看得一清二楚,增强了演示效果。同时,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种新颖的方法,能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注意,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3.利用CAI课件演示现象丰富学生思维,优化实验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的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动态模拟,是CAI的一大优点,它能使学生获得在课堂上难以见到的、接近真实直观的实验和体会,对掌握所学知识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时间有长有短,长的象石油和煤的形成,钢铁生锈等,短的如氢气的爆鸣等,用计算机虚拟实验,可以跨越时空,即可直接将实验过程用图像显示出来。又如分子和原子的知识部分,实验虽简单,但原理却不易理解,用传统的方法很难将分子和原子的质量、体积、分子和原子间作用力,原子排列方式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微观解释讲清楚,利用计算机对这一过程进行模拟,使之形象化,其直观性让学生一看就明白。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可使较难想象又不好理解的知识,在自然、趣味的环境中得以掌握。

4.利用CAI课件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3

关键词: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探索性实验 演示实验 课外实验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化学界前辈戴安邦曾说:“化学实验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实验教学成功与否关系到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探究能力等各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在过去的化学教学中,大部分实验都是演示实验、验证实验,做实验只是对知识的巩固。其实化学教学本身并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化学概念和规律,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辩证而客观地认识世界,从而在将来能够独立地、有创造性地进一步深入学习和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如何优化初中化学的实验教学做如下思考。

一、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通常情况下,学生实验都只是让学生重复教师课堂上演示过的实验。这样的实验只能起到巩固书本知识和训练操作技能的作用,属于验证性实验。它有如下弊端:(一)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挫伤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二)验证性实验的一切现象和结论都是学生已知的。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方法把学生的智慧、手脚束缚得死死的,不利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三)不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反正书上的结论是正确的,做不做一回事。”“如果实验事实与书上有矛盾,照书上写的填不会错。”这些想法反映了学生的惰性和无可奈何。

与验证性实验相反,探索性实验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一)实验前学生不知道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这就要求他们认真、正确地操作,仔细敏捷地观察,真实地记录。谁不认真谁就不能获得正确的结论,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科学实验的基本品格。(二)有利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化学实验的现象总是多方面的,而这些复杂的现象又是人们认识物质变化的向导。下面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例先来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及动手实验能力。

我在讲到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利用实验或实物投影仪,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或投影仪上显示的内容,自己推出反应的原理。

我的做法是:

取三支试管,标上1号、2号、3号,分别按顺序装入少量碳酸钠晶体、石灰石、石灰石,将三支试管固定在投影仪的试管架上,打开投影仪,再依次往三支试管里滴入少量稀盐酸、稀硫酸、稀盐酸,请学生观察三支试管里出现的不同现象,并根据现象比较、推出:实验室应用哪一种方法制取二氧化碳较合适。

1号试管内(碳酸钠晶体和稀盐酸)产生的气体一下子冲到试管的中上部,表面还带有气泡,且反应一会儿就停止了;2号试管内(石灰石和稀硫酸)开始有少量气泡冒出,但反应一会儿就停止了;3号试管内(石灰石和稀盐酸)产生的气体能持续、稳定地放出。由学生分析讨论三个试管内的实验现象,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并归纳总结:1号试管内发生的化学反应因反应速度太快,不利于实验室收集,但因其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且表面附有大量的泡沫,故可用在灭火器里;2号试管内因其生成物硫酸钙是一种微溶物,随着反应的不断进行,硫酸钙的浓度不断增大,因而变成沉淀物覆盖在石灰石的表面,阻止了内部的碳酸钙继续和硫酸接触,因而反应一会儿就停止了,故也不能作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而3号试管内则能均匀地、稳定地放出二氧化碳。在学生有了明确的感官认识的基础上,再由老师进一步解释,则学生可一致推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最适宜的原料是:石灰石或大理石(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和稀盐酸。

另可展示一瓶浓盐酸,打开瓶盖,对着试剂瓶口吹一口气,学生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有大量的气体冒出。教师可适时地加以说明:因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若用它来制取二氧化碳,则制得的二氧化碳中可能会含有一些由浓盐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以致使所得气体不纯。所以也不可用浓盐酸。

这样一对比,学生便可牢固地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同时还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理解到:其他方法并非不能得到二氧化碳,只是由于种种原因不适宜用于实验室制法。

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有一定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还要求把观察实验的过程和抽象思维的过程结合起来,要求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方法,通过宏观现象认识到微观世界的本质变化,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

“探索法”教学,不是简单地、直接地让学生去掌握前人的科学结论,而是要引导学生“像以前的科学家”那样,通过实验探索规律、发现真理。

二、灵活变通各种实验,加强实验教学。

例如,在选择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收集装置时,可以让学生看到:常用装置中的广口瓶可用锥形瓶或大试管来代替,其装置的特点是一样的。并体会到:用广口瓶或锥形瓶的优点是可直接平稳地放在桌上,而试管则必须有铁架台夹持。当然也可用最佳装置启普发生器,或用最简装置。这样学生通过一一比较,既可确定下最佳装置,又不至于把思维定格在这个小范围内,学生的思维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激活了。

三、优化教师的演示实验,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初中学生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而产生的。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可以从优化教师演示实验着手。

例如,在讲述氢氧化钠化学性质时,补充氢氧化钠与CO2、SO2反应的两个演示实验,分别将充满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集气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通过气球的鼓大和喷泉的形成来证实氢氧化钠与酸性氧化物的反应,并让学生来思考形成此现象的原因。由于实验现象饶有趣味,所提出的问题富有思考性,既能使学生认识氢氧化钠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的性质,又与所学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把蜡烛灭后产生的白烟点燃的难度较大,老师和学生很难做成功。其原因在于:1.熄灭时白烟会扩散开来,火柴不容易点燃;2.烛芯周围的温度低,达不到着火点,所以用火柴很难点燃。改进:用酒精灯的灯帽盖灭蜡烛后,迅速移开,用点燃的火柴接近熄灭产生的白烟,就可以把白烟点燃。

在做氨分子扩散实验时,按照教材中的做法实验消耗的酚酞试液和氨水太多,增加了实验成本,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而且氨水挥发出的氨气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会污染室内空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可用一些微量承载仪器代替,例如用点滴板,在其中一个孔穴内滴入一滴浓氨水,在另一个孔穴内滴入一滴酚酞试液,在酚酞试液中放一小纸片,用一个小烧杯罩住点滴板,几分钟后观察实验现象。

还有很多类似的教师演示实验可以进一步改进,因此教师实验必须增加趣味性、对比性、拓展性、探究性,才能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实验的成功率才会更高,才会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四、开拓学生的课外实验,开发家庭小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教材中涉及好多的家庭小实验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在家中完成。

篇4

关键词: 初中 化学 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教学的开展与改革,在当今的一些学校依然是个薄弱环节。再加上一些学校存在教学设施简陋,环境条件差,教学用具缺乏等问题。这样就造成许多实验课都无法开展。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指出:“化学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化学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化学学科素质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实验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化学概念,巩固化学知识,获得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训练科学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正向纵深发展,教师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切实加强实验教学。作为中学化学教师的笔者,现结合自己的八年的化学教学实践,就此谈几点粗略的想法,期待与同行们共勉。

一、转变教师观念,提高认识是积极开展实验教学的根本前提一些学校的实验设施普遍较差,加上老师观念很落后,总是认为做不做实验,教学效果差不多一样,有的干脆就是偷懒,怕做实验麻烦。其实,经过“普九”后,农村学校的化学仪器、药品、化学实验室都达标了。一般的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都有条件进行。但是,一些教师就是不重视实验。去到一些学校调查,在仪器室中,有很多仪器、药品从没有开封过。上课时,有实验内容的地方就做“黑板实验”,在黑板上画几个草图,讲解两下就完事了,学生没有亲自做过实验,只知道死记硬背书上讲的实验现象,对实验的目的、实验的探究思路一无所知,所以,在探究方面的能力普遍较差。

二、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保证学生分组实验的顺利进行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做任何一件事,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进行实验教学尤其如此,教师在实验前的准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提前试做实验,不仅演示实验需如此,分组实验亦如此。在试做的过程中,仔细考虑每一步操作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预防措施。比如在做二氧化碳制备与性质的实验时,把二氧化碳往烧杯中倾倒,有的同学可能会顺着高的蜡烛直接倒下去,结果造成实验现象相反。第二,坚持亲自准备实验器材和药品。首先根据实验目的,选用合适的器材,一些农村中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相应的实验器材和药品欠缺。我们可以根据身边的条件许可,在不影响直观效果的前提下做一些改、替。

所谓改即在选择器材时,发现现有的器材使用不方便或效果不明显或组装困难,教师对其进行的或删繁就简,或增其功效或重新设计,使器材的功能更趋完备化,效果理想化。比如,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中,大玻璃管没有,我们可取大试管,去掉底部改装成大玻璃管,效果一样。所谓替,即实验室中的器材不能满足实验需要,选用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或废旧材料来代替,即就地取材。

三、落实实验预习和实验报告措施,确保学生实验效果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一些实验中能获得良好效果,必须抓好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李世祥(安吉县高禹镇中学 浙江省 313310)摘 要 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一大重要教学手段,几乎贯穿了化学教学的每一课时。为之,人们把教学中的化学实验称之谓化学实验教学。毫无疑问,化学实验教学的开展与改革,同样是实施化学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化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预习、实验、实验报告三个环节。学生每次实验前,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预习,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步骤及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实验结束后,学生必须当天写好实验报告,统一上缴。

四、加强学生在对演示实验中现象的产生观察、分析和得出结论等方面的学习进行正确引导演示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由教师完成实验操作,并向学生演示实验过程、内容和现象等。而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而得出结论的实验活动过程。实验现象能有效地揭示出事物的内在涵义和变化规律。故在教学中,应着重加强学生在对演示实验中现象的产生观察、分析和得出结论等方面的学习进行正确引导。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做到演示实验时操作要正确、标准和熟练,以保证演示实验中有效现象的产生,这对学生是有较强的示范和感化作用。接着要运用比较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清楚地把实验现象展示给学生,使现象更明显直观便于学生观察。然后加强引导学生要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对实验现象进行有效的观察,根据现象进行实验分析,最后通过正确推理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形成,有助于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五、注意改进演示实验,增强实验直观性对于一些现象不明显、可见度小或成功率不高的实验,最好选择变通的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效果。例如,新教材上册有关于面粉爆炸的实验,教材上提供的方法由于对纸盒的大小、蜡烛的长短、面粉的干燥程度以及口吹气流量的大小都有较高的要求,而且所使用的纸盒往往又是不透明的,实验现象也不易观察,而极大影响着实验的效果。因此可以这样来做:取一个易拉罐,在一端打上几个小孔,放上适量面粉,另一端也打一孔与脚踩的气筒相连,在易拉罐旁边点上一支蜡烛,再在外面罩一个带橡皮塞的大塑料筒(可由盛2.5L色拉油的油筒或其它塑料筒改装而成)。当面粉爆炸时学生可观察到火光及橡皮塞被冲掉的现象。

篇5

1.化学实验有助于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概念是反映物质物理属性和化学变化的一般本质属性,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感知是第一要素。概念内容的具体化是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的第一个起点。教师必须紧紧依托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从直观的实验现象中获得感性认识,促使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的,常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化学实验就是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形成感性认识的。通过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实实验有助于学生发展思维,加深对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的理解。

在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易理解的化学概念,首先要提供生动、鲜明、真实的实验,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其次要提供典型的实验,促进学生想象、思维、记忆、迁移。最后要设计具有说服力的实验,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形成正确、清晰、深刻的化学概念。

2.尽量让学生参与实验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学完之后,应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初中化学课本中,多数演示实验的操作都不太难,在教师的指导下完全可让学生自己做。如在学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由于学生已具备实验室制取氢气和氧气的基础,在引导学生分析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后,我就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细心观察学生的操作及做个别必要指导。这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比教师在讲台上演示,学生只观看效果要好得多。又如《溶液》一章,概念多,条件多,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给溶液计算的教学造成很大困难。针对这一点,我采用了让学生参与演示实脸的教学方法:凡有关概念和计算的实验一律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教师只是恰当地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规律。因为是自己发现的规律,所以学生理解掌握得比较深刻,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对一些较难操作或有危险的演示实验,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由于一氧化碳有毒,且又是可燃性气体,在实验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爆炸。这种实验可让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进行操作或不让学生进行操作。但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必须创造条件改进实验让学生做。如我在讲授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时,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一氧化碳还原性的理解,将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进行改进,指导学生做了以下实验:先说明在酒精灯的内焰和焰心处,由于酒精跟空气接触不充分,酒精发生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然后指导学生将钢丝在酒精灯外焰部位加热一会儿后,趁热移至酒精灯内焰或焰心处,观察铜丝表面颜色的变化(现象为铜丝在外焰加热时表面由亮红色变为黑色,移至内焰或焰心处又变成亮红色),并解释原因。这样就使学生牢固掌握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便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观察、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知识“让学生自己找出来”。我认为“让学生自己找出来”的最佳途径就是让学生参与教学。

3.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3.1生成问题,形成学习动机。

实验课的导入,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可通过讲述化学故事、联系日常生活与生产实际、联系现代科学最新成果、实验演示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在学生产生了猜想与假设后,要求学生充分地展示交流,允许学生有多种猜想与假设,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更加浓厚。

3.2设计方案,明晰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在这一教学环节,首先采取学生自主学习或教师提示等方式完成与设计方案有关的知识、方法准备和资料的收集工作,然后再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实验方案,最后通过小组交流或班内展示确定本实验组的实验方案。在交流与展示方案时,要保证方案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不仅要列出实验原理、装置、操作步骤等,还要说明实验的注意事项及原因所在。

3.3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化学实验要尽量让学生自主实验,要求学生合理分组、分工合作、谨慎操作、如实记录。在实验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加强巡回辅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特别要注意避免不安全的操作。

3.4交流提高,合理评价。

学生通过分组、组内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后,各小组展示各自的实验方案、实验现象与结论,对展示情况进行讨论、评价,筛选出最佳方案,提炼学生探究过程生成的方法与情感因素,培养学生自我表达能力和对实验方案的评价能力。

3.5巩固提高,适当拓展。

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完成有关知识与方法的训练,掌握有关的科学探究方法,让学生了解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来源于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实践。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的教育因素,拓宽学生的视野,这对于知识的巩固和后继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篇6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136-01

近年来本人有幸能一直从事初三化学一线教学,对于初中化学实验中的几个注意点归纳如下:

1.注意实验的安全性

学生第一次进入实验室以后,教师不要忙着让他们做实验,应该首先让学生注意实验安全,因为实验室里所用的化学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的。为保证安全,实验前一定要让学生细读药品的取用规则。虽然有的药品是我们平时生活中所食用的,比如食盐和蔗糖这些,有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总喜欢用嘴去品尝一下,那也是绝对不允许的。

2.重视对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学生进入初三后,有很多化学教师认为初三化学课时比较紧,教学任务重,每天都要备课、批改作业、上课,而且做实验费时又费力,而且很多学生对于化学实验很神秘,甚至有少部分学生把化学实验当成老师在表演魔术,很好玩,这真是外行看门道,内行看热闹。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使得我们的老师干脆就在化学课上不做实验,而是采取讲解实验,然后让学生自己花时间去背实验,而实际上往往这种方法对于学生化学成绩短期内的提高也有着明显的作用,但是,这种不科学的方法有着很大的弊端,首先,对于一部分能考上高中的同学影响是很大的,因为进入高中教学以后,高中化学知识不再向初中那样靠死记硬背就能考出好成绩的,高中化学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而学生往往仍然采取传统的死记硬背法那肯定是不行的。其次,理论式的化学实验教学法只会让学生感到无趣,甚至是厌学,无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想想我们中国每年都能培养出许多奥赛金牌,但为什么从来就没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化学奖呢?我想,不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吧。

3.没能将理论和实际很好的联系起来

虽然有很多学校,很多老师也很重视化学实验,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也都做了,但还是没能让学生考出好成绩来,这是为什么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能把历年的经典实验题目穿插到我们的课堂实验中来,这种课堂教学方式往往给人以一种空洞的印象,学生似乎学到了很多,但一到考试就什么都想不起来,这种忽略实际的教学方法也是不可取的,教师只有在实验的时候一步步的引出相关问题,学生对中考的知识点才会真正掌握,只有不断的理论结合实际,学生才能融会贯通。比如,我们的学生在下课铃声想起以后显得比较浮躁,很多学生就急忙等着下课了,而这时候教师的情绪也很容易受到感染,如果这个时候教师向学生提问一下,我们的实验已经结束了,请大家注意一下你们各自的实验桌,这时候,学生也就会注意到自己的实验桌很凌乱,实验结束以后一定要将药品和仪器放在指定的地方,一次提醒,颇有印象,多次提醒,终身受益。

4.有些教师没能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由于化学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有些老师避而远之,尽量不做实验、少做实验,而且农村初中的学生思想单纯,胆小,动手能力较差,所以有些分组实验九出现了一人动手,多人观看的现象,老师对这种现象也没有及时加以指出。这样,不但很多学生的实验能力没有得到培养,而且加深了这一部分学生的懒惰心理,对于这些旁观的学生的成绩,可想而知,肯定好不到哪儿去。有时候,我们的教师在操作实验的时候也会不规范,比如说再取用粉末状的碳酸钠的时候应该用药匙,而我们的老师往往由于实验准备不足就直接倾倒,甚至还有的老师直接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味道,虽然这些操作方法对于实验结果没什么影响,但是正是因为你这种错误的方法被学生看在眼里,很容易让学生觉得老师的方法也是错误的,为什么对于我们要求就这么严格呢?所以说,我们的老师在准备实验时候,一定要注意药品和器材是否准备充分,这样才会尽量在学生面前少犯错、不犯错,给学生一个正确而完美的形象。

5.反复思考,精雕细琢

篇7

关键词:化学实验;改进和补充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是学生认识化学世界的窗口,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初中教材中的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科学探究及课外实验对学生化学知识结构的建构、实验动手技能的培养、观察能力的提高等方面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实验教学,对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教材中的一些实验做了一些积极的改进与补充,并且为了更好地控制实验或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寻找了新物质代替原来实验物品。

一、检验氧气

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有的木条粗不易燃烧,有的细太容易燃烧,还没伸入试管木条已燃烧完了,如果用学生吃过烤肠的竹签代替木条,实验现象就会十分明显,还容易控制,同时这些可以培养学生利用身边物质实验的意识。

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对于实验的药品和器材都不太充足的西部,寻找替代物质很重要。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对铁丝的要求很高,粗了不容易引燃,太细缠在火柴上易断,且现象不明显。我用石棉网上的细铁丝做此实验,实验现象十分明显。

三、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我用最大号的细口瓶代替课本中的集气瓶,并用标签纸将其分成5等份,这样比较醒目,后排学生也能看得清楚。将烧杯内的水用红墨水代替,液面上升时现象就很容易观察。为了使实验比较精准,我们需要将止水夹夹住后与烧杯一端接近的导管内注满水。

四、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测定外焰温度最高时课本中将一根火柴梗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一秒后取出,因火柴梗较短有时还会烧到手,学生实验时没掌握要领,实验容易失败而且还浪费火柴。如果用学生用的铅笔芯代替火柴,现象十分明显,还可以避免上述情况。

五、燃烧条件的探究

探究燃烧三条件是否须同时满足时,需要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得到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这一条件。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实验中所用白磷量少、质轻,向白磷中通入氧气流时,在氧气流的冲击下,白磷在烧杯中“乱窜”,氧气流和白磷的接触机率很小,使得实验较难在短时间内成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我们可以先将白磷放在25ml的烧杯内,再把整个烧杯放在500ml的大烧杯内后加入热水。这样减小了白磷的活动空间,使其接触到氧气的机会变大,按照此操作整个实验很顺利,实验效果也极佳。

六、溶液的形成

溶液的形成一课中只有一个实验:在20ml水中加入一勺蔗糖,再用玻璃棒搅拌。但用单独一个实验说明溶液的基本特征还不够充分,我补充了另外三个对比实验:第一个:在20ml水中加入一勺面粉,再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第二个:在20ml水中加入一勺植物油,再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第三个:在20ml水中加入一勺硫酸铜,再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四个对比实验比较直观地展现了溶液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对溶液的基本特征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七、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在初中化学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中直接说明用大理石和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有些学生会问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为什么不能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呢?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这部分知识,我们可补充下面的2个对比实验:第一个,碳酸钠和稀盐酸,第二个,大理石和稀硫酸来说明只选择大理石和稀盐酸的原因。通过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并讨论总结,找出最佳的二氧化碳制取方法,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记住教学内容,巩固所学知识,不易混淆,并且也教会了学生制取气体时原料选择的依据。

八、饱和溶液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的课题2《溶解度》中课本只对饱和溶液的形成做了演示实验,而对于某种饱和溶液还能否与其他溶质相溶没有探究。

于是我补充了一个实验:向有20ml水的烧杯中不断加入硝酸钾直至饱和,为了使现象明显我加入一勺高锰酸钾,让学生观察现象。

总之,只要我们肯动脑筋,认真挖掘,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就能找到更科学、更有效、更简便的实验方法。通过改进实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实验,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8

【摘 要】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和网络资源的不断丰富,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必然趋势,更是教学发展的需要。本文探讨了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旨在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创建有效课堂。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课堂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这一特点决定了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在教学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但在化学实验的实际教学中,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有的实验不能保证满意的实验效果。

我在长期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辅助化学实验教学,明显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现将一些应用和设想与广大同仁商榷。

一、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课堂中的应用

1.放大细微实验现象

现行的化学新教材中,虽然增加了许多实验,但绝大部分为演示实验,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台上做,学生台下看,因空间因素的制约,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看清实验现象。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放大实验现象,让每一位学生都清晰地看到实验现象。

例如:《奇妙的金属性质》一节探究Al、Fe、Cu三种金属中,那些金属能与盐酸发生反应?反应的剧烈程度如何?通过实验现象的对比,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实验时我们将试管放在实物投影仪上,把反应现象投影到大屏幕上。每个学生都能非常清晰地看到是否有气泡产生以及金属与盐酸反应速度的快慢,演示效果真实可信,便于学生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

还有的实验反应速度过快,实验现象一闪而过,学生不易观察,我们就可以运用实物投影仪和大屏幕放大实验现象,甚至可以把实验现象定格在画面中。

通过信息技术与实验的整合,克服了常规演示实验教学中后面学生看不清的弊端,面向全体学生展开教学,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

2.模拟常见错误操作

在实验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课件模拟错误操作情景,对错误操作可能引起的危害情景再现,引起学生的重视,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例如:在加热氯酸钾制氧气的实验里,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先停止加热,后将导管移出水面后果如何?可以通过课件模拟演示,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水倒吸入试管,然后慢慢倒流到试管底部,伴随着一声清脆的玻璃开裂声,破裂的试管画面定格在屏幕中央。

3.模拟危险性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有些实验具有一定危险性,若在课堂上演示,可能会对师生造成伤害。借助信息技术制成课件,进行模拟实验教学,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浓硫酸稀释的实验,学生往往会有强烈的疑问:把水倒入浓硫酸,会带来什么后果呢?这个实验危险性很大,平时少有演示。我们可以制作课件将浓硫酸滴入水中,通过动画模拟让学生看到硫酸溶液飞溅的现象,加上伴音效果让学生明确实验危险性,使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4.模拟微观粒子运动

化学是研究微观粒子运动的一门学科,分子、原子、质子、电子、中子等等在物质中无处不在,但在生活中却无法感知,更无从谈起微观粒子的运动变化了,多数学生对物质微观结构的相关知识都感到比较抽象。我们可以通过课件模拟微粒的运动,揭示微观粒子变化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例如,“水的电解”实验,通过课件模拟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不断运动,相互碰撞,每两个氢原子碰撞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碰撞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就生成了氢气和氧气。

课件展示了微粒分开和结合的过程,使学生对粒子间有间隔、粒子在不停的运动有了直观的认识;对水分解的变化有了形象的理解;同时揭示了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课件展示过程中,若老师再适当加以引导,观察氢原子和氧原子的数目变化,会对学生以后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有很大帮助,可谓一举多得。

5.再现化学实验现象

化学教学中经常要对不同时期学习的内容进行比较、归纳、概括、总结。信息技术能很好地展示相异反应类型、相似反应过程等。诸如对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进行比较、小结时,如果重做实验,既浪费时间,又无新鲜感。利用信息技术将文字、声音、图象、表格动态再现化学实验,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进一步得到同化,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对传统实验里现象明显、易于观察的,教师做演示实验;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的,学生做分组试验。不便于演示、分组的实验,我们运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始终坚持课件精细制作,恰当展示,适当引申,及时回馈,以求最大限度地凸现化学实验亮点,激活课本内容,启发学生兴趣,创建有效课堂。

二、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设想

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化学实验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我们将实验素材综合在一起创建模拟实验室,通过校园网、Internet实现共享。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再现实验情景,并设计不同的解决方案,同时,还可以根据反馈信息,不断修改设计方案。如:各种排水装置、集气装置等,都可让学生通过鼠标拖动仪器,组合成各种装置。因模拟实验不受仪器、药品实物等限制,学生可以反复试做。激发了学生探究事物本质的兴趣,提高了创新能力,这是对传统实验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发展。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实验教学。只有充分而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辅助化学实验教学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磊.《中学化学实验及教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勇.《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篇9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化学实验;课程教学

初中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受到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实际的实验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初中化学实验课程设计只是按照课本流程进行,缺乏新意,难以通过创新性的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研发潜能。其次,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不能在实验现象中引发学生思考,以结论性总结的方式,将实验结果直接告诉学生,使得学生的思维在实际实验环节中得不到拓展。

一、初中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化学实验缺乏创新

初中化学实验是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能力的关键,初中生刚开始接触基础化学知识,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尚不全面。在这样的前提下,化学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时,一般只是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进行。基于这样的背景,化学实验教学缺乏创新性。

2.化学实验缺乏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化学实验能够揭穿事物的现象面纱,引导学生看到事物的本质。但是在实际的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直接引出书本中的化学结论,在这样的教学流程下,学生难以对问题进行思考。在初中阶段开展化学实验,目的就是为初中学生展示奇妙的化学世界,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但是在实际的化学实验教学中难以做到这一点。

二、促进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的建议

1.以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是重点。由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还未达到高中化学教学的难度,因此在该实验中,在实验反应原理上的解释比较少,而是更加关注实验装置选择、实验方法选择以及实验流程。这些知识点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实验习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着重关注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因此,在此实验基础上,以创新实验问题创设模式来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如,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氧气制取的步骤是实验中的重点,而难点则是操作方法。该实验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注意很多问题,实验步骤比较多,为了帮助学生快速地记住实验顺序,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请将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步骤重新排序:

a装入药品;b对试管进行固定,使得试管略向下倾斜;c检查装置的气密性;d预热装置并加热;e氧气收集;f熄灭酒精灯;

g取出水槽中的导气管。

该问题实际上比较简单,但是却在培养学生逆向思维上作用突出。由于初中生在平时的实验学习中,比较习惯按顺序进行操作,当将实验步骤打乱,这样的习题在形式上给学生以新鲜感,刺激学生主动积极思考,并对实验步骤深刻掌握。

2.引入多媒体+实验操作的模式

多媒体设备在初中课堂上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变课程教学效果。初中学生对于化学知识比较好奇,并且很容易被化学实验中所出现的新奇现象所吸引。但是化学实验教学中涉及很多危险的化学试剂,如,硫酸、白磷、二氧化硫等,同时,不同化学试剂在不同配比下所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甚至有很多有毒气体或者液体,学生难以发现。如果学生不能认识到这些化学试剂的危险性,将会形成实验危险。因此在实际的化学实验之前,教师需要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实验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试剂的使用量、使用方法等,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上为学生演示化学教学实验细节。然后在实验结果即将出来的时候停止视频播放。向学生抛出问题,如引导学生猜测实验现象等。

在进行二氧化硫“褪色”的实验时,教师向学生播放实验视频,并提出问题:当二氧化硫气体分别通入品红溶液、酚酞与氢氧化钠混合的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水等四种溶液中,溶液中的颜色发生了变化,请思考这是为什么?然后学生纷纷猜测不同溶液的变化,此时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学生能够带着疑问进行实验。在该种模式下,学生也能认识到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也能够验证自己的实验现象猜想。

综上所述,教育发展逐渐关注学生的能力素质提升,新课改背景下对初中化学教学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模式中,缺乏创新的实验教学方法,不能与新时期的教育体制改革方向相适应。为了促进初中化学教学发展,在本文中,分析了初中化学实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新课改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霍秀敏.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篇10

教师可以综合地对教学实验的视频、图片、声音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整合,可以更直观、更形象、更具体地展示实验的现象与结果。但是,初中化学教师在多媒体技术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技术上和观念上的问题。首先,初中农村化学教师对于多媒体技术知识的掌握,还不够到位,不能够准确地应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有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水平较低,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其次,农村初中教师对于全新的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上的应用,从观念上,还很难接受,他们还是习惯以前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时,还是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类似。另外,农村初中化学的多媒体设备资源也不够完善,再加上管理上的经验欠缺,这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多媒体技术在农村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

2.多媒体技术在农村化学课堂教学的具体应用对策

2.1转变教师的多媒体教学观念,提高教师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

教育是人的教育,多媒体只是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农村初中化学教师要转变应用多媒体教学的观念,懂得如何去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师要研究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初中化学的具体教学内容和特点,再结合农村学生的心理特征,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教师要合理掌控课堂,不能被多媒体课件主导课堂节奏。对于教师存在的多媒体应用技术问题,学校可以对这些教师进行多媒体技术的专业知识培训,重点解决教师在多媒体技术应用上的难题,让教师能够熟练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搜集资料、制作课件以及使用方法。

2.2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中化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提高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初中化学教学的情境。通过视频、图片、文本等多媒体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学习和讨论中来,提高学生学习初中化学的兴趣。例如,在观察镁燃烧的实验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下载相关的镁燃烧实验视频,让学生可以切实感受到镁燃烧时产生的耀眼白光和白色烟雾。这不仅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初中化学的实验现象,解决农村初中化学实验器材不足的问题,还可以使得学生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和讨论,得出相关的知识理论,激发学习初中化学的兴趣,引发对初中化学的进一步探究。

2.3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课堂实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初中化学实验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对于农村初中来说,由于实验器材的缺乏,许多课堂的化学实验都不能得到实践的操作教学。同时,一些具有危险性和污染性的化学实验,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进行,从而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实验演示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的具体规范和注意的问题,养成良好的实验规范意识,形成一定的实验技能。因此,农村初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课堂的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多媒体了解课堂实验需要掌握的实验操作步骤,了解实验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现象和结果。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