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重点实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7: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物理重点实验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物理重点实验总结

篇1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观察能力;教学效率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至关重要,因为相关物理规律都是在实验中通过认真观察、思考及总结而得来的。由此,要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效率,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那么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笔者就这一问题简单作如下探究。

一、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在实验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基础。因而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务必抓住一切机会,通过生动的演示实验来激起学生的观察兴趣,从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奠定基础。如,教学“大气压”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在一个杯子里装满水,然后用一张稍硬的纸板盖住杯口,将杯子倒过来,水却不会流出来。通过这个演示实验,学生一定兴趣大增,必定会在认真观察的同时不停地思考相关原因。由此,在充分激发学生观察兴趣的同时,也为之后的教学奠定基础。

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在充分激发学生观察兴趣的基础上,教师即可积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制订完整的观察计划。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制订完整的观察计划至关重要,唯有制订了完整的观察计划,学生才能根据一定的观察顺序进行观察,并明确观察的重点等,不至于顾此失彼。

2.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方法包括从整体上观察,如综合观察实验仪器仪表,便于准确地在实验中使用;分步骤观察,如实验步骤较多,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分步骤观察,便于提高观察能力;抓住重点观察,实验中总是有侧重点的,因而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观察,以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

3.归纳总结观察结果。对于观察到的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分析,最后归纳总结,完成观察任务。由此,必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总之,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要有效地提高实验教学效率,教师务必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最终高效地完成物理实验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杨学昌.浅谈在物理实验教学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J].现代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2).

篇2

关键词:初中物理;创新能力;知识要点;培养措施

如今初中物理教学,不单单注重锻炼学生知识的传承和应用技能,同时更要求他们能够进行自主创新,如此才能够全面迎合新课程改革的需求。但是,整个工序流程极为繁琐复杂,因此需要有关指导教师在多次实践中总结经验,确保实时性地完善既有培养策略。至于笔者总结的如今初中物理教学学生创新技能的培养举措,将具体如后续内容所示。

一、树立起创新化的教学引导理念

教师是一切课程顺利布置拓展的关键性支持要素,唯独教师保留较为深刻的创新意识,才能确保在物理实验操作和课题讲解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主动性。首先,凭借教材作为基础性指导媒介,进行相关重点内容挖掘,保证在融合教材知识点和创新问题的前提下,挣脱初中生传统思维束缚效应,使得他们能够自主地参与到小组探究活动中。其次,教师要学会适当地放权给学生,透过各类创新技术应用和情境创设,持续稳定课堂和谐愉悦的氛围,使得学生真正成为课题研究的主人。最后,教师需要在学生参与合作式探究活动中进行科学化引导,令他们在民主和谐的小组之中大胆质疑并且表达个人意见,发挥集体优势来培养学生个体的创新技能。

二、精心地设计相关问题情境

须知兴趣始终是最佳的指导教师,唯独在其牵引作用下,初中生才能全面投入到物理学习活动中,调动内心深处的求知和猎奇心理,进一步促使他们开展积极的思维探讨。因此,为了确保令初中生积极参与到物理学习活动中,教师引导地位不可小觑。但是,究竟如何令学生对于抽象、单调的问题产生兴趣,这便需要教师集思广益地进行课堂情境设计。第一,灵活地设置有关悬念,维持学生长久化的求知探索欲望,确保他们思索问题过程中不断开动脑筋。如向学生提问“为何鸟儿站在电线上不会被电死?为什么下雪之后寒冷而下霜之前寒冷?为什么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等。经过这部分问题设置和合理引导之后,学生会自然地感受到物理课程独特的趣味性,进而愿意紧跟教师讲解步伐并进行大胆创新,最终物理学习效果便事半功倍。第二,在初中生对于某些物理现象缺乏深入性理解背景下,教师则可以考虑透过实验等途径,将这部分过于抽象和缺乏感性、理性的知识,予以生动化演绎,借此刺激学生整体感官效用,令他们的学习活动变得异常轻松和愉快。如在进行大气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预先准备一装满水的玻璃杯,将塑料卡片盖在杯口,按住卡片并将杯子倒过来,并且向学生提出疑问,当按住的手移开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其间激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如此教学情境的设计,有助于不断引导学生介入到未知且丰富的物理世界之中。

三、科学地应用多媒体技术设施并处理好课堂小结

首先,经过计算机信息技术持续革新推广之后,初中物理课程教学开始产生巨大地飞跃,即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且刺激的感光,使得原本单调乏味的物理问题变得更为生动和具体化,时刻稳定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强烈兴致。与此同时,初中生可以进行深刻的物理知识讨论和实验协作操作,保证个体能够主动分析关键性物理问题并从中锻炼创新技能。其次,课堂小结则主张在处理好物理教学内容简易式总结任务前提下,全方位激发初中生的标准物理思维,使得他们养成阶段化总结的良好习惯,实时性地提取自身学习物理知识的难点和重点,方便后续进行逐层巩固修缮,并锻炼出应有的独立思索和问题观察解决技能。至于现代初中物理课堂小结的类型则十分多样,包括互动性、对比式、问题式、概括式等模式,不管应用何种模式,教师都要注意进行简单明了的控制,同时彰显出特定的针对和目标特性,旨在令初中生在这部分小结之中获取自身所需的关键性物理知识。

四、灵活性组织探究式实验教学活动

初中物理教学环节中,实验室是不可或缺的教学辅助资源,同时更是锻炼学生创新技能的必要途径。经过实验室教学之后,能够进一步辅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基础性物理知识,以及相关实验方式,避免它们在今后学习更高难的课程时因为思维紊乱而产生消极应对心态。在实际开展探究式实验室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常规实验基础上,引导他们参与到探究式物理实验之中,即透过实验途径拓展学生个体创新技能。再就是沿用一系列富有启发和针对性的问题,令学生利用实验观察自行分析和解决,其间包括实验方案制定、实验仪器选取、操作工序确认、实验现象总结、实验数据分析、结论整理等任务,都将交由初中生独立完成,这样对于锻炼学生物理创新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处于新世纪之中,社会各类领域都渴求具备高深创新技能的人才,因此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确保学生掌握完善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上,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技能。尤其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持续观察学生不同阶段创新技能锻炼状况,同时结合最新技术和实践经验,创设生动化感知情境,令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之余,学会独立进行实验活动规划组织和结论提取。这将是现代我国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关键课题方向,希望有关教师能够不断予以重视和贯彻落实。

作者:黄金凤 单位:贵州省黔西县锦星中学

参考文献:

[1]刘天鹏.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24(22):156-179.

篇3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知识体系的构建

初中物理作为建立在自然(实验)现象基础上的一门学科,其主要是通过对物质运动变化的现象,以力、能、光、磁、热学、压强等角度进行观察与研究,进而了解物质结构、状态、运动变化及规律的一种过程。初中物理知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且物理原理变化多端,这也使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一定的难度。因此,为帮助学生在学习中理清思路,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通过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将知识重点以浅显易懂的形式总结出来,形成树状结构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以树状结构图形式将知识重点整体地概括出来,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也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时更利于理解。初中物理既形象具体又抽象模糊,因此教学方法也应该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而初中物理知识要点的构建,主要体现在现象、概念、规律及应用四个方面。

二、多媒体知识体系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1.多媒体物理学习与认知体系的构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把握规律、抓住重点,科学、合理地构建初中物理知识体系,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有着很大的帮助。在新课改背景下,可充分利用知识构建体系,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多媒体知识体系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建构多媒体初中物理学习资料。多媒体知识体系为初中物理知识总图、各章节单元知识图、课时知识图等。其中,初中物理知识总图主要体现在物理知识树状结构图方面;各章节单元知识图包括各单元知识结构图、知识链接、标注等;课时知识图包括课时课件、课时教案、课时练习、检测题、文本、数据、视频、网页等。

(2)建构多媒体初中物理认知结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为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物理现象、概念、规律、方法等,多媒体认知结构的建构也十分重要。多媒体认知结构体系为:①通过实验的方式,对初中物理教材中各种物理现象进行分析,并结合数学推理等方法,来揭示物理现象、物理量之间的定量或定性关系,并对物理实验结果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活动,总结、归纳出物理的概念与规律等。②通过知识构建地图软件,将与初中物理教材有关的概念、现象、实验演示视频、问题、习题等与地图软件建立链接,以知识结构图与多媒体技术结合的方式,形成先进、直观的初中物理知识结构与网络链接,从而为学生对初中物理知识的探究提供有利的支持,进而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2.多媒体知识体系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例应用。例如,教师在讲解“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这一课时,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知识构建体系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可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的看到运动电荷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洛仑兹力),并引导学生发现洛仑兹力的方向与带电粒子运动方向、磁感应强度方向的关系,使学生对这个现象有个宏观的了解。

其次,利用多媒体技术显示动画课件,教师结合动画的内容对《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这一现象进行详细阐述,使学生能够根据多媒体动画由宏观领域的安培力过渡到微观领域的洛仑兹力,并逐渐领悟安培力方向与洛仑兹力方向判断的相同点――两者均运用左手定则。

三、逻辑性概念知识结构体系的应用

逻辑性概念知识结构体系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主要通过三点来体现:

1.在每一单元教学完毕后,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制作所学单元物理知识的概念、规律间的逻辑体系图。通过学生制作的逻辑体系图,结合单元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使学生制作的逻辑体系图能与教学内容相接近。

2.学生在充分理解自己所制作逻辑体系图的基础上,教师再通过合理的引导,使其有能力将逻辑体系、物理观念、物理方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加深对整个单元小节物理知识结构的了解,并弄清楚物理知识的基本结构与内在规律。通过将零散物理知识整体化、系统化的构建,可以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并开发其智力潜能,提高创新能力与记忆能力。

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 教学 初中学生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145

从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来看,创新能力是学生成长与发展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也是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与运用,而是更加强调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发挥。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通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总结和反思,教师群体越来越意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这也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本文依据教学实践经验,针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重点探究,旨在为初中物理教学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建议和方案。

一、树立积极创新的教学理念

教师不仅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关键力量,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角色。教师自身必须要转变教学理念,敢于突破传统理念的束缚,树立积极创新的教学理念,并且将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通过有效的教学创新,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得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必然得到激发,这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也能够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从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来看,教师是教学的控制者和绝对权威,学生成为了知识的被动学习者,其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都会大打折扣。同时,由于教师长期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必然会形成固定的教学思路,难以意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创新教育违背了教学的本质要求。在这样陈旧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很难关注到学生的真实需求,也无法意识到创新教学的深远意义,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必须要树立积极创新的理念,将其纳入到教学的目标体系之中,并且要根据该教学目标主动地进行创新。教师要立足于教材内容本身,深入地发掘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进而展开详细地研究,寻找到教学创新的突破口。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把握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并且给予适当的启发和指导,帮助学生提升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同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让学生成为主动地学习者和探究者。这些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树立积极创新的教学理念,从而引导和组织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二、创设合适有效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广泛地存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创设合适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师在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时,要主动地结合教学内容,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相适应的方式方法,从而构建出良好的教学情境。在合理的教学情境中,教师的教学会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也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满足自身的求知渴望和好奇心,并且使得自身的思考能力和探究意识得以提升。

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索,选择合适的情境方式,从而将抽象概括的物理知识转变为直观生动的情境,因此,教师要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情境,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例如,老师可以结合校园环境和周边的资源来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并且提出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比如,麻雀站在电线上为什么不会触电?人在死海中为什么不会沉下去?通过提出有趣味的问题,学生的探求渴望将会得到满足,同时,教师通过对这些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加以总结和归纳,也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升。另外,教师要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些有趣的实验教学,从而更好地揭示物理规律,为学生的知识理解和掌握提供支持,因此,教师要通过创设合理有效的情境来引导学生进入物理世界,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三、运用多样化的多媒体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教育的重要教学手段。从初中物理教学的要求来看,运用多样化的多媒体技术也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初中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其教学内容富有较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物理知识能够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了学生的理解效果,同时,多样化的形式还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在多媒体技术的条件下,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寻找到物理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从而有针对性地探究物理问题。同时,多媒体技术拓宽了物理教学的范围,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教材以外的知识,从而有利于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和学习,了解更多的课外物理知识,这使得学生的问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升。因此,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应用能够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实施探究式实验教学

初中物理教学必须要重视实验教学的开展,这是初中物理教学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初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的重要手段,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来感受物理知识,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物理学习的方法。因此,通过开展探究式的实验教学,学生的学习效率能够得以提升,学习积极性也将得到提升。除此之外,物理教师要选择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实验方式,并且要根据其内容特点来设计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尤其要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有效地组织和开展探究式实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并且要求学生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总结出相应的实验结论,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解决,从而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篇5

关键词 凸透镜成像规律 重点及难点 化难为简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中光学部分中的重要内容,其重要作用在于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对物理现象的归纳能力进行训练,并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凸透镜成像的学习是初二物理光学部分中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物理教学过程著名的难点。让学生正确理解这项重点突破这个难点对以后初中学生的提高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对物理学习的自信心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凸透镜成像的学习的成功也有利于培养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物理不同于数学学生在小学就开始接触这类理科科目,大多数初中学生没有做太多的物理实验,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很多学生认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和记录但是确没有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这种现象值得教师认真的思考找出原因才能解决困难。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课概念很多,而且对于学生来说很容易出现概念上的混淆。焦距与物距、像距,实像与虚像,放大与缩小,在不同的物距条件下所成像的性质不同这类概念极容易让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理解困难。其次我们从教学的对象上来看,初中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思维能力能在从形象向抽象的过渡阶段,学生很容易对具体的事务产生巨大的兴趣,但是一旦让他们对具体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往往就会变的束手无策,这反映了他们分析据归纳规律的能力不强,然而物理的学习尤其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学习更需要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最后从教师的教学策略上来看,很多物理老师在教授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课的时候,都是仅仅自己做实验,让学生在讲台下自己通过观看进行总结,这样学生往往只会把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具体内容通过死记硬背来理解,这样起不到良好的效果。所以本文主要内容在与帮助物理老师在教授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课的时候能够有效的让学生理解规律,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一、 对实验精心设计,加强师生互动

探究法是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同时探究法也是物理教学非常合适的方法。以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么课为例,教师最头疼的是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正确的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自我的归纳和总结。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自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总结和归纳,就需要教师在上课开始前进行精心的设计,全盘考虑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考虑到整个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提问的情境应该发生在课堂的什么时候?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疑问?具体实验装置是什么?如何引导学生对实验用的器材进行探究?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和记住哪些数据?最后如何启发学生总结和归纳出规律?整个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相对比较复杂,可以得到很多的数据,这些数据不是能够明显看得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学生需要从这些复杂的数据中找出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个分析是初中学生在之前的学习没有遇到过得,也是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过程中的最大难点。物理教师如果让学生直接进行分析,以初中学生的水平很难能够分析出正确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所以这个时候需要教师发挥自身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例如让学生使用计算机对这些数据进行整合,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数据中潜在的规律。同时教师还可以使用贴图法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演示。上课前,物理教师可以先画好凸透镜,主光轴,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这样就可以放大实验器具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到整个实验的发生过程。

实验过程中,物理教师可以让学生直接参加到整个实验中去,给学生一定的参与感。例如可以让学生自己拿着蜡烛从远到近靠近凸透镜,让自己去观察光柱的变化,可以让很多人去参加实验。可以让学生在教师提问的前提下自己进行实验,如果学生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实验。物理老师演示结束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进一步分析,从而学生进一步可以总结出规律,同时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教师所做的课件进一步的了解其中的规律变化。同时还可以物理教师还可以设计几个问题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进行提问。例如物体在光屏上扩大了没有?什么时候已经看不到影像了?等一系列的问题去加强学生的理解。

二、 通过前后对比让学生加强知识联系

初中学生在上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课的时候可能对凸透镜没有直观的印象,如果让学生上来就拿凸透镜进行实验和找规律,学生只会手足无措不知道应该如何去下手,所以在上课之前要给学生就以前的知识进行温习,加强知识的联系。

八年级的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这课之前学生学习的是光的传播这一课,让学生回顾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要点,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之前学到的小孔成像。在学小孔成像的时候,学生已经了解到物距与像距之间的关系,:如实像、放大和缩小、倒立等,认识到像不总是缩小,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储备。通过让学生联系小孔成像和凸透镜成像之间进行比较。当凸透镜成实像时,根据像距与物距的大小关系可以推定成像的性质,这与小孔成像现象相同。两者的共同点是: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大于物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等于物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还有为了进一步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学习,还要对平面镜的成像进行复习。但是这里不是对平面镜成像的单纯复习还是需要让学生了解虚像的概念,区别认识什么是虚像什么是实像为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准备必要的知识点。

其次可以在上课之前把凸透镜发给学生让学生对凸透镜有着直观的印象,怎么使用它有个基本的了解这样在实验的过程中就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为物理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留下充裕的时间。

三、 利用口诀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在初中学生中的学习生活有着很大饿帮助,他可以帮助学生激发内在学习的动力,物理老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对各种工具的使用来激发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其中口诀可以说是一个十分好用的工具,他可以帮助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充满了乐趣,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长久的记忆,提高学习的效率。

口诀一: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一条规律记在心,物近像远像变大。

口诀二:三物距、三界限,成像随着物距变;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如果物放焦点内,正立放大虚像现;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外。

在口诀是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一项好的方法,让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准确有效把握透镜成像规律,延长对于这堂课的知识内容长久记忆及培养创新能力。最后这两句口诀部是唯一的口诀,物理老师可以在业余的时间内自己编写自己口诀因为老师自己才会对自己的学生有更深的了解。

总之,物理教师要把凸透镜成像规律当作一个前后相连的整体。正确把握整个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过程中的策略,不要把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课当作一个完全孤立的课程,要与前后课程相互联系。同时还需要把凸透镜成像规律所涉及的每一个基本概念分开进行阐述,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更好的理解这样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内容,也为课堂教学节省时间,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去提问、去自己设计实验。教师的总体要求在与让学生能够准确的理解和归纳凸透镜成像规律,帮助学生去克服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困难,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志江.课堂教学难点突破策略例谈[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Z1) .

[2] 刘职.关于物理教学难点的形成及突破的探讨[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12).

[3] 李树红,王凤云.谈“旋转磁场”教学难点的突破[J]. 现代技能开发,1999,(10).

[4] 赵.强化物理实验 落实探究学习[J]. 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09,(8).

篇6

一、加强实验和课外实践,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物理教学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对物理实验的重视程度。新教材的编写突出了实验操作,并注意少用专门仪器,选用日常用品和容易得到的物品来做实验。使各项实验都有条件完成,增加了学生动脑的机会。新教材还偏写了大量小实验,让学生课后完成,补充了学生实验开始不足。这些小实验设计简单,器材易得,构思巧妙,对学生参与和提高实验动手能力以及保持和发展学生学习的趣味性,积极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课外让学生做一些实践性的练习,如:在纸条上放光滑小石块验证实物体具有惯性,用密度知识测量教室内空气质量等,这些练习题注重联系实际,形式多变,难度适宜,有利于激发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

二、指导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明确指出,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通过练习来强化重点、掌握难点,如:我们学习了电压、电压表及其使用方法,以及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给学生总结出这几部分知识的知识的要点,还可以指出电压,电压表及其使用方法,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是这一章的重点、难点,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思考、辨析等方式,总结出这些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达到使学生掌握重点、难点的目的。

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就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与能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直接联系。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对一些趣味性问题的设计。教材每章后面都有供学生课外阅读的“科学世界”。这些材料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拓展知识领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形成学习动机,能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另外,编写课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能加深学生对新知识,新概念的理解和巩固。学生当堂完成部分作业,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便于教师进行辅导,并且及时反馈,提高学习效率。

四、让学生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把学生学过的物理知识,是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最好途径。如《力》这一章中,向学生提出“你学到哪些增大或减小摩擦的知识?注意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这一问题指导学生展开讨论,先以常用的交通工具自行车为例,分析什么地方增大了摩擦?什么地方减小了摩擦?分别用了什么方法?经过讨论总结出增大摩擦的方法有增大压力、使接触面粗糙、变滚动为滑动摩擦等;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粗糙面变光滑、变化动摩擦为滚动摩擦,加油等。这样既能使学生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总结出物理规律,认识到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又加深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五、让学生反馈练习,查漏补缺

物理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作为讲授新课后的反馈练习,用来巩固,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做到及时反馈,以便发现问题调整教学,如学过《电和磁》后,向学生提出什么叫磁性?什么叫磁体和磁体的磁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怎样的?什么叫地磁场?磁会为什么指南北?什么叫做磁化?等问题全面检查学生对简单的磁现象的掌握情况。考察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六、让学生总结方法,做到举一反三

在日常物理教学中,要求学生列举物理知识,应用物理知识解题,理解前后知识的联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先让学生作充分讨论,总结出各自的方法,然后老??选出优秀者,指出其中优点,帮助改进缺陷,真正使学生会学会用。

七、让学生善于动脑,学会发现问题,指出问题

大多数学生对物理史上的重大发现和发明有着浓厚的兴趣,希望自己也能像这些科学家一样有所发现和发明,为科学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心态,抓住时机,适当补充一些有关材料,说明在科学上有重大突破的科学家都是善于用脑,善于提出问题的。发现从提出问题开始,鼓励积极动脑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注意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他们积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八、加强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篇7

【关键词】初中物理 学习环境 设计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43-02

中学生对事物缺乏敏锐的观察与判断能力,物理对许多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提高我国学生的物理水平,我国的相关教育人员从多个方面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来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物理的学习与其它学科存在一定的差异,其需要经过观察与思考,然后提出假设,最后通过实验来得出结论,物理属于一种自然科学,其对于人们的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针对初中物理探究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应用进行研究迫在眉睫[1]。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采用最多的便是情景教学,其目的是促使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对知识的认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无法有效的进行接受,因此,物理教师进行教学工作时需要在探究课程中加入情景教学的元素,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结合设置,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从原先教授过的知识出发,进行发散思维的延伸,设置问题进行提问,但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控制好问题的难易度,使之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不至于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2]。

2.引导学生提问,提出合理假设

物理学是一项与日常生活现象联系在一起的学科,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以观察事实现象为依据进行探究性的教学,引导学生给自己提出问题然后根据教授的内容进行解决问题,例如,讲述重力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做出多种假设,假设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与其体积、质量有一定的关系,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总结大家的意见,然后开始对每一个意见进行实验检测,得出正确的结论,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以辅助者的形象出现,以学生为主体,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

3.设计探究方案,学生自主实验

探究学习环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来一起完成,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维护学生实验与讨论过程的秩序,整个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自主动手进行实验,还需要对整个学习过程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教师建立探究学习方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对物理规律的了解,透过现象看出物理的本质,从各方面来塑造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4]。

4.组织交流探讨,归纳总结规律

交流探讨是整个物理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可以采用做习题、进行物理实验、思考整个实验的流程与重点来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学生先了解所学的内容,然后提出问题,通过学会提出的实验结果进行有计划的分析讨论,学生发现实验结果与假设并不相同时会反复的推理与验证,并不断地刷新自己对物理知识的认识,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物理方式的系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物理的习惯,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初中物理探究学习环境设计与应用需要重视的方面

5.1教师提升理念,注意新旧教材差异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先意识到探究性学习方法对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由于现代的物理课程较原先的物理课程多设置了一些内容,因此,教师需要明白现代教学的重点,摒弃原先的教学方式,例如学习欧姆定律中电压、电流、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老教材中通过直接测量小灯泡的电阻进行求值,而新教材中的方式是通过不同电压的情况下进行小灯泡电阻的测量来进行求值,这种方式无疑更具有探究性。

5.2课上重视展示,教师精准总结

课堂上的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应该组织学生成立小组进行成果的探讨与分析,一段时间后,再组织全班一起展示与交流学习成果,这种方式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重视自身的劳动价值,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之明白同一物理题目可以从多角度来看待,同时也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探究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应用需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提问,提出合理假设、设计探究方案,学生自主实验、组织交流探讨,归纳总结规律几个方面来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物理人才,希望这些观点可以对有关工作人员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左薇薇.浅析初中物理探究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应用[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4,32(10):64-65.

[2]朱进领.初中物理探究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应用分析[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47(26):81-81.

篇8

关键词: 物理教学 逻辑推理 能力培养

案例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出当u>2f,2f>u>f,u

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出当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让学生分析凸透镜可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吗?引导学生推理分析,当蜡烛逐渐向凸透镜靠拢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由缩小到放大,肯定在某一位置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再进一步追问:当u满足什么条件可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呢?不难得出“当u=2f可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当u=f时,可提示学生蜡烛就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根据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光路可逆原理,可得出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是平行光,光线不能会聚,其反向延长线也不能相交,所以此时凸透镜不成像。在此之后可以引导学生继续用推理的方法分析,在U>f时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会聚,所以成实像,U

案例二:在探究影响斜面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出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大,机械效率越高;斜面越光滑,机械效率越高。学生很难理解斜面的倾斜程度对机械效率的影响,在教学中可尝试用极限的思维帮助学生进行推理,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通过实验方法总结出了“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大,机械效率越高”的结论。这时可以引导学生用推理的方法分析:若木板水平放置,即斜面的倾角为零,此时的有用功为零,所以机械效率为零;若木板竖直放置,即斜面的倾角为90度,此时的有用功等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为1。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案例三:在完成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后,如何降低台阶,引导学生进行推理,真正暴露物体不受力的本性,是本节课的难点。实验收集数据如下:

引导学生分析下表可得出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然后引导学生推理,具体推理过程如下:

师:若木板表面绝对光滑,小车所受阻力为零,小车的速度将会怎样变化?小车将会怎样运动?

生:小车的速度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师:请画出此时小车的受力示意图(让学生明白此时小车还受到重力和支持力)。

师:木板不可能无限长,当小车运动到木板末端时,若重力和支持力同时消失,小车会掉下来吗?此时小车受力吗?小车将怎样运动?

生:不会掉下来,此时小车不受力,将会做匀速直线运动。

师:那么我们可总结出当运动的物体不受力时,将会怎样运动?

生:将会做匀速直线运动。

通过上述推理,绝大多数同学能理解“运动的物体不受力时,将会做匀速直线运动”,达到较好的效果。

总之,初中物理教师要善于深挖教材,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将对他们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阮英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实验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2008.

篇9

物理学科注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定律的掌握,现象到结论的总结。物理课程在章节安排上都有独立性和紧密性,每个小结都能从现实生活的现象和生活实例中引出概念和物理量。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连贯准确地表达,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概念变为物理量,教师就需要在课堂教学前做好充分准备,明确每一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对于重点和难点,多准备一些生活实例,将显而易见的现象贯穿于课堂。这样才能避免因为课前准备不足,学生读概念背概念,课堂教学死气沉沉的局面。例如,在讲到重力这一节课时,我就觉得重力虽然是生活中早就遇到的力,但它有着特殊的表现特点。教师就应该在上课前从教材中做准备,着力从展示重力作用的表现开始,从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这三方面产生的原因按顺序安排,对重力这个概念更应该细致分析,通过一些实例、现象具体指导,既有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又有升华思维新建的知识。课前特别做好注意区分“质量”、“重力”和“重量”这三个不同概念,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张冠李戴。课前准备既能使教师读懂、读透教材,又能从多方面、多层次探索出上好一节课的途径,它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初中二年级开始学习物理这门课程,初中学生对物理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对物理知识有一种求知欲望。他们热情充沛,勤于思考。物理课程在设计上往往从图片例子中提出问题开始,使学生从一开始上课就处于思考问题,回忆生活现象的状态之中。在上课过程中设置启发式提问是上好一节课的条件。以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直接引出物理概念,使得学生被迫接受学习,这样他们就缺乏思考、缺少总结结论和最后得出结果等一系列重要过程,觉得物理课程乏味,大大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所以设置一种启发式提问,就能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当然,教师所提问题应该具有针对性,从多方面考虑,紧紧围绕课堂内容。例如,在教学物态变化“气化”这节课的时候,我就从大家晒衣服很平常的事例提问,刚刚晾晒的衣服是怎么样的?过了半天或者一天衣服又变成怎么样了?因为学生天天洗衣服,所以他们不假思索就能回答得朗朗上口。我接着又问:衣服上的水到哪里去了?就这样一连串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他们通过思考、归纳和总结得出“气化”这个物理过程。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理解透彻,记忆深刻。再例如,上到“功”这节课,我从班集体获得的荣誉也就是学校篮球赛中女同学获得第一名这个事例提问,问全班同学,付出努力,流出汗水的女生有没有“功劳”,是不是“劳苦功高”,而排不上名次的男生是不是也付出了努力,只不过是“劳而无功”。就是这样很自然的提问,引导学生归纳出功的概念,懂得功是一种“功效”,得出力学中功的二要素。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启发式提问是很重要的也是很有必要的,没有了提问或者提问不紧扣教材,贴近生活,不显而易懂,那么课堂教学将失去活力,犹如一潭死水。

演示实验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演示实验是探究问题的过程,能够得出规律或定律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具有直观性,是初中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课堂上在实验前,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看到这种现象,或看到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正是由于演示实验的很多现象是学生有时见到过的,有时没见到过的,所以他们对演示实验很感兴趣,想深入了解观察到的现象,让自己能够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或解决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例如:在上到大气压强这节课时,为了探究大气压强的存在,我设计了几个演示实验。1.“覆杯实验”。让罐头瓶充满水,用扑克牌盖住瓶口,用手扶住扑克牌,将罐头瓶倒置过来,松开手,纸不掉下,水也不流出来。2.“被吸住”的乒乓球。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瓶子倒过来后,放手,乒乓球被“吸住”了。这两个实验我都让学生先猜想,再观察、讨论和思考,最后小结大气压强的存在。通过这些演示实验,我看到学生那种掌握了知识的满足感,更充分说明演示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有的教师由于贪图方便,用口头解释代替演示实验,使得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缺少了观察、思考,也就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现在国家加大了对实验教学的力度,实行了初中毕业生实验操作考试,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注重演示实验外,还应注重学生分组实验。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创新物理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和摸索。

篇10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 现状 基础 创新教学 能力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知识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分量也越来越重。如今的社会,人们不再和以前一样只是关注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更关注于知识的更新、创造知识的能力大小,同时这也是决定个人命运的最主要因素。初中生是最具有青春活力的人群,他们活泼好动,勇于探索,他们对于事物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极其强烈,所以,他们是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的。而物理正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去认识事物,可以根据客观的规律来提供事实依据,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还可以运用无穷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给学生创造一个无限发挥自身潜能的环境。

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主要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实验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为目的的学科,可是如今,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在现实中,实验又是物理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很多人并没有把物理教学的基础放在实验上面,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上也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而在实验操作上老师只会把实验目的、原理、仪器、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等,照本宣科地给学生们讲述一遍,学生只需要将老师讲的内容记录下来,更甚者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将许多实验的操作和结论背下来,而并没有进行实际操作。这些做法完全脱离了物理实验教学的初衷,这种现状和当今教学要求并不相符,更不用谈论实验创新。所以,我们一定要意识到,物理实验的创新是必要且迫切的。

二、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 创新在物理实验中尤为重要

在实际的物理教学过程中,运用实验教学可以给学生学习物理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让学生主动地发展自己的能力,较好地获取物理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掌握物理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所以,初中的物理教学要以实验为基础,保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并在生活中较好地运用。而且,物理实验的创意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不断的创新,才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运用物理、喜欢物理。

1.物理实验的创新,首先要更新实验教学的思路。创新并不是无凭无据凭感觉的胡思乱想、胡编乱造,而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总结后,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总结出前人没有得出来的结果、结论,或者是在验证前人的基础上提出正确结论,以此来创建新的领域。所以,有些人认为创新就相当于建造空中阁楼,那是不对的,是非常错误的唯心主义。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也就是说物理的定理定义、规律定律都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实践活动上得出来的,所以我们对于物理实验的做法,并不是仅仅限制在课上教材中所安排指导的实验中,也不是限制在实验教室里大量的实验器材中。即使是在课下,在实验室外,我们也可以自己做物理实验,自制器材,甚至可以运用我们身边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进行相关的物理实验。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生活,任何事物也都源于生活,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书上写的定理定律,更好地激发他们自己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在此基础上养成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物理实验的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1)要让学生多动手,只有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他们才会思考。所以在物理实验中,教师应该创造让学生动手做的条件和环境,让学生在动手中观察思考、分析判断,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把学生做实验的过程转变为再发现的创新过程。比如,在我们学习降温液化时,可以让学生每个人拿一块玻璃对着哈气,让学生说出看到的现象,让他们体会研究实验的现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2)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有时由于实验器材的限制,教师会让学生分组做实验,秩序井然,对实验的结论总结正确,但是在最终的实验考试时还是会发现有许多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差。这是因为在分组实验的时候,教师只会注意各个组是否动手以及各组完成实验的情况,却会忽略每个组中每个人的实验活动和最终实验实践。所以,教师在分组实验的过程中更要注意个人的实验操作情况,让其轮流操作,这样才能保证所有学生的动手能力都有所提高。

3.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物理教材上的探究实验只是对一些重要的定律和原理的验证和解析,进而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并得到结论。但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却不敢放开手让学生们自己主动探究,缺乏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而是替学生们设计好实验步骤,或者在讲台上演示实验让学生在下面观察。这样,学生成了旁观者,并没有直接参与到实验中,并不能让学生产生较深的印象,也不能让他们对此有深入的思考,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和中心地位,让他们亲身经历实验过程,通过对未知的探索,来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认识到物理实验反映的本质,认识并形成正确的物理规律,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物理教学中,有很多实验是可以从新进行设计或创意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学会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原理来设计新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自己设计物理实验,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思维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探究能力。比如当我们做完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之后,可以总结实验过程中所采用的物理方法,并且根据所采用的方法设计其他实验,或者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其他的实验上,这不仅仅是对所学过知识的应用,更是对物理方法的使用。运用之前所学的知识来推断后面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正是一种物理研究的学习思路,更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物理方法之一,这样也更容易对新的知识有所突破。

三、教师要培养自身在实验教学评价中的新意识

教师为了制定下一个教学目标而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这是一个学科目标的结束,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并且形成了相应的技能技巧,那么教师就要对学生所学习的过程进行一个总结。要总结出学生都学到了什么,熟练掌握了哪些知识点,谁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得积极,做得最好,要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这个人的经验,由此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在平时的教学评估中,教师常常是根据学生每次考试的成绩来评价每一个学生,但是当教师在改进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教学过程时,这个评价方法自然也会有所改进,这就说明实验教学的评价成为了其中的重点。不同以往的新的评价观点,看到的不仅仅是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熟练程度、准确程度,更可以看出实验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客观且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