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信息资源共享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6: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信息资源共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信息资源共享

篇1

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了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加速了健康医疗领域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的涌现,为人口健康信息化创造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卫生计生行业推进职能转变、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治理能力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浙江省丽水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邱务土说,丽水市卫计系统以丽水市人口健康信息化PPP项目为抓手,破除医疗信息孤岛,共建互享优质健康数据资源,不断开创丽水市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和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新局面。

示范项目背景

卫生信息一体化建设 提高市民健康水平

2012年原浙江省卫生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卫生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要求,到2015年建立起省市县三级卫生信息数据中心。目前,浙江省级平台“一个专网”和“两个基础资源库”的基础架构已初步建成,并实现了与部分市县平台的数据交换。

在此背景下,丽水将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纳入PPP项目,采取“市县乡村一体化”建设模式,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一步到位将健康信息服务辐射到村,并采取自建“健康云”的方式,搭建丽水市人口健康信息云平台及各大业务系统。

丽水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王峰分析认为,人口健康信息化PPP项目是关系丽水全市民生的现代服务工程,它的实施可以显著提高本市的人口健康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推动对社区居民的全程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服务,方便居民就医,降低医疗费用;二是促进区域医疗协作的进一步加强和医疗服务模式的持续改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效率和水平;三是有利于对区域卫生资源的统筹规划,以及对医疗卫生服务的监督管理;四是有利于节约政府卫生资金投入,提升卫生资金的使用效率。

示范项目概况

建设智慧健康惠民工程 实现医疗数据信息互联共享

丽水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信息中心韦炜介绍称,该市人口健康信息化PPP项目是在现有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利用2~3年的时间,按照“市―县―乡―村一体化”模式,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到2017年建成“一朵云、一张网、一个中心、四大数据库、四大标准规范、六大业务应用”,实现丽水市各医疗业务系统、相关部门数据中心和浙江省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之间的数据采集、交换和共享,实现医疗数据信息共享。

该PPP项目建设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基础建设工程,包括人口健康信息专有网络、人口健康信息云平台、人口健康数据中心、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等;二是智慧健康工程,包括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区域检验、影像、心电、病理协同系统、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系统、药品管理信息系统、卫生计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等内容;三是信息惠民工程,包括居民健康服务平台、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系统、健康养老信息服务、远程医疗和网络医院等。

丽水市人口健康信息化PPP项目的建设范围涵盖该市所有医疗卫生服务和管理机构的信息系统及配套基础设施,具体包括全市各级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33 家公共卫生服务机构、23 家公立医院、193 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83个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项目建设期总体预算为1.41亿元,特许经营期为11年,第二年开始支付购买服务费,支付期为10年,项目10年预算支出为1.7976亿元。该项目实施机构是丽水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示范项目进展

三大块建设已接近尾声 今年底完成所有项目

2015年9月,经过竞争性磋商,运盛(上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7家上市公司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丽水市人口健康信息化PPP项目的社会资本合作方,与丽水市国有出资人――丽水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组建项目公司,以“项目投资、开发和运营一体化+政府购买服务”的运作方式来实施该PPP项目。

2015年12月,丽水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丽水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政府出资人)代表市政府与中标的社会资本方运盛(上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丽水市人口健康信息化PPP项目投资合作协议》,此后政府和社会资本方共同成立的项目公司为丽水运盛人口健康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公司享有丽水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授予的特许经营权,通过融资、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丽水市人口健康信息化PPP项目,提供项目投资、开发和运营等服务,并在特许经营期满后将该项目设施无偿、完好地移交给丽水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或丽水市政府指定的机构,并保证正常运行。

据韦炜介绍,目前该项目三大块建设内容为专网、数据中心和软件系统。其中全市布设了一张专网,1200个点位已经覆盖完成;数据中心投入2500万元,建成了两个本地数据中心,目前正在测试,异地的备份中心正在建设;软件系统方面,已经完成了一套健康档案系统,对公众开放预约挂号的公众门户网站、区域影像系统及微信公众号已建成投入使用,社会反响良好;基层医务人员工位系统也已完成。管理系统上,考核平台正在建设,23家县级以上医院的系统接口建设正在进行,进度过半。总体来说,该项目的建设已接近尾声,整个硬件投入全部完成,软件系统正在加紧补充完善,确保今年底完成全部工作。

示范项目成效

政府和社会资本方实现多赢 社会效益更为突出

丽水市财政局PPP项目中心主任张剑飞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该PPP项目在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下,引入市场竞争和激励约束机制,发挥社会资本方的运营与管理优势,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供给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获得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张剑飞说,10年特许经营期间,政府付费总额为1767万元,每年仅需支出176.7万元,中标价不足预算控制价的10%。通过PPP模式运作,政府付费总额大幅降低,只用原来预算控制价十分之一的投入就撬动了一个优质项目。从运盛(上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提供的财务方案可以看出,即使政府方面投入该项目的金额不足预算的10%,但是依靠运盛(上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强大的运营能力,仍能保证项目公司达到6%~8%的预期收益,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互利多赢的局面。

张剑飞说,该PPP项目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建立了统一的医疗资源平台。在信息资源共享的条件下,通过统一的信息化平台,消费者、医疗服务提供者和政府管理机构可以逐步建立起相互信赖的关系,并进一步降低成本,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

二是实现信息协作与多方共赢。通过信息服务平台,各卫生机构可以更便利地进行信息共享和分工协作。对医疗机构而言,方便了医生诊疗;对科研机构而言,医学研究获取信息更为便利;对于卫生管理机构而言,在降低市民医疗支出的同时也减少了大型检查设备重复投资造成的浪M;对公共卫生应急保障机构来说,能及时监控到异常及突发病例情况。

篇2

书中的主要内容

该书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电子政务普遍推进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现实为背景,以电子政务应用绩效与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为核心,以问题为导向,以揭示问题、分析论证问题和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设路径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建立健全电子政务应用中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促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提高电子政务应用绩效为目的。研究成果从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知识体系出发,突出强调了政务与技术的有机结合,强调了电子政务应用中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不是纯粹的技术性解决方案。由此,研究成果在研究方法、知识体系运用、观点和结论等方面,都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实用性和多学科交叉性,特色鲜明。在基本理论层面上,研究成果在比较深入的层次上围绕电子政务与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内在关联性,从政务、技术两个层面总结分析了电子政务应用绩效差与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缺失的内在机理,回顾、梳理和评述了国际国内的相关学术研究成果,从电子政务分散建设、分散应用与政务信息资源分散、不能共享之间的内在联系上,论述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立的体制环境——深化体制改革、构建整合政府,从而丰富和拓展了中国政治学的理论研究。

在基本方法层面上,研究成果注重多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以实证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文献资料研究等方法,有效地支持了电子政务应用绩效与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关联性上的系统研究,并分析和论证了电子政务应用深度和广度与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之间,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立与深化行政改革、重组组织结构、优化行政流程之间的关联度。在基本应用和操作层面上,研究成果在广泛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从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缺失日益成为电子政务深度应用、广度应用和提高电子政务应用绩效的瓶颈这一现实问题出发,总结梳理了国际上的相关经验和中国的实践探索,以联合审批、医疗卫生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两个具体应用为实例,从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知识体系和实际操作上提出了电子政务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政府构建的解决方案。

书中的主要观点与对策建议

主要观点

在性质特征上,书中明确提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设不是纯粹的技术性解决方案(或者主要不是技术性解决方案),而是涉及政务、行政体制、行政业务处理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复杂有机体,既有静态的各种要素及其组成结构,又有动态的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为运行机制)。而在其所涉及的各种要素之中,政务、行政体制、行政业务处理是主要的,标准规范次之,最后为技术模式及其应用。因此,构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解决政务信息资源共享问题的关键,就是要从强化管理入手,包括强化管理所涉及的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等一系列活动。在具体内涵上,书中明确提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是各种政务信息资源应用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实现条件,最重要的是各应用主体的角色(职责、功能定位)、权利义务、实现手段(技术与标准规范)和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体制。管理体制、相关制度与标准规范、网络信息技术和运行机制,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有机统一体,共同构成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由此进一步验证了信息化管理体制是影响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体制创新理顺电子政务发展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环境,才能促进电子政务健康有序发展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

书中的行动方案和具体策略的内容包括:①要转变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的观念与指导思想,由技术驱动、外延式的技术应用转变为技术应用与行政改革有机结合、政务信息资源公共数据库的建设与业务处理有机结合,提出政务信息资源公共数据库的建设只有与业务处理有机结合,才能提高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②要完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环境条件,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工作;③从政务和技术两个方面提出了健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政务方案和技术方案;④应先易后难、逐步推进,采取首先在一些业务应用领域开始试点然后逐步推开的策略。

研究成果从政治学、公共行政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的视域对电子政务应用与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内在联系、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与政府行政改革的内在联系、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打破了以往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设研究中单一的学科取向和技术驱动导向的态势,对推进电子政务应用中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设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多学科化做出了贡献,实践了从单纯的技术驱动模式走向以政务为核心、政务与技术有机结合的综合性的研究和实践模式。

在大量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提出了影响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因素及其原因;针对影响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政务因素和体制障碍,提出了以整合政府建设和改革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设的环境条件;同时,研究成果以联合审批、医疗卫生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为实例,分析提出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对改革条块分割体制和促进整合政府建设、提升整体行政效能与社会服务质量的具体作用。

对策建议

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立的总体思路方面,研究成果在比较宏观的层次上提出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建设思路要点为:一要依靠顺畅的体制,明确各类主体在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过程中的角色、权利与义务;二要依靠有力的保障,包括健全的制度保障如法律法规、政务标准和技术规范,以及先进的技术保障;三要依靠以指导、服务的方式去协调各个主体间关系的运行机制等。

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立的政务发展环境方面,研究成果在中观层次上从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和深化行政改革的内在关联性出发,跟踪国际行政改革的前沿,运用整体政府理论提出了打破部门分割和条块分割、构建整合政府(包括实现不同行政层次和不同层级政府的整合、跨部门之间的政务协同、政府公共部门与其他社会主体之间的合作)的具体思路,通过体制创新理顺电子政务发展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环境,提出应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奠定政务环境基础和体制条件,以促进电子政务健康有序发展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p#分页标题#e#

篇3

关键词:健康档案 信息化 区域卫生

1 现阶段我国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内容

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的一般概念:在城市社区规定的一定的范围内,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有关个人和医疗卫生资源的初始数据采集、数据传递、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处理的自动化。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掘利用合成的医疗卫生信息,加以充分利用,资源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医疗公共财政成本。现阶段在大力建设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医院业务属地化管理以及医生多点择业等综合措施,进一步提高了医疗卫生信息的系统化,为今后的信息整合、综合利用打下了基础。及时、准确、完整的区域卫生信息资源对解决人们在看病时遇到的难题看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资源的不断整合,更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将提高人们在看病时的效率。更好的解决生病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1.1 对医疗服务方面起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后,一般居民自己就可以通过系统网络自己查阅医疗卫生资源,补充完善自己的个人基本情况,自己的身体健康电子档案。使得伴随个人身体健康的各种指标逐渐系统化、数字化,更加准确和高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一些健康检验、医药学、病理学信息资源的及时共享,避免不合理的重复诊断,降低医疗成本和节约人们看病的花销。

1.2 对公共卫生服务方面起的作用。充分发掘信息系统有效数据的效力,提高数据资源的集成模拟效果。对于进一步提高身体健康评价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同时高质量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对于公共卫生服务行业的从业者、监督管理者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像在日常工作中的服务人员个人服务质量、效果的绩效考核,监督管理部门对公共卫生服务行业的及时监管,遇有突发公共卫生事的及时响应等都需要强大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支持。对于年度卫生防治政策的制定,重大疾病、流感的预防,都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

1.3 对社会的综合服务管理模式的影响作用。综合利用信息系统平台的强大数据支持,对于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加强宏观管理,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决策时避免盲目性。同时区域卫生信息不仅局限于医疗卫生领域,相关的领域也可以不断深入推广,加强与社会保险、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计生部门、公检法系统、妇联、民政部门的有效沟通,更大限度的共享信息资源,提升综合管理一体化的质量水平。

2 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不足

2.1 信息数据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近些年来,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信息系统自己自主建设,在规划建设时不统一,没有形成相应的准则模式。信息资源分割化、独立化比较严重。一部分数据信息难以调用,缺乏接入口和信息分享口。

2.2 不少大型医院对于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缺乏热情、配合不力。由于大型医院自身在医疗信息建设方面较为领先,差不多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信息系统板块模式,因此不愿意再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建设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系统。

2.3 在信息系统的隐私安全和相关法律保障方面不健全。目前一些区域建立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在实施资源共享利用时不能确保个人隐私数据资源的绝对安全,这对个人的基本信息是不负责任的。此外相关的法律制度没有建立起来,存在一定的法律空白。

3 基于上述问题提出的一些解决思路

3.1 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应以政府为主导开发建设。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不同于一般的信息系统。关系着居民的个人健康信息,个人健康档案。涉及各种医疗机构的信息,以及药品行业的信息。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以政府的主导模式进行。在政府的协调带头作用下,整合医保系统、医院、公安部门,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安全控制。确保信息资源不被别的机构窃取利用,政府要加强管理,卫生主管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来。

3.2 制定可以参考的信息标准,提高数据的规范性。在实行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确保数据的及时、有效交流。而不规范的数据信息,缺乏统一标准,容易导致不同系统之间出现数据识别错误,引起不必要的事故。因此要建立完善统一的数据资源标准,形成规范合理的技术标准,落实行业监督管理管理标准。

3.3 设计托管中、小医院电子病历的服务系统。为节省费用和方便维护管理,中、小医院可以直接在网络上简便的使用数据中心提供的电子病历托管系统,完成医院电子病历数据录入和管理功能。

3.4 建立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机制。健康档案由于记录有病人的众多历史信息,必须要从技术和立法两个层面,确保公民隐私的安全保护和信息的合理使用。在隐私安全的前提下,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才会实现无顾虑的共享。为医疗卫生领域的相关资源共享单位提供便利。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刚刚起步,既面临着医疗制度改革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挑战。它将依托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进一步纵向实现全国联网、横向拓展系统化应用,围绕“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目标,不断创新管理和服务的模式,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实现流程再造。

参考文献:

[1]刘非.医疗信息系统中移动护士站的设计与实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2).

[2]丁斌,刘华杰.无线网络在医院信息化的前景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4).

篇4

云计算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向用户提供按需服务的计算资源池。用户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和服务。

深度开发信息资源

当今社会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海量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的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安全保存、快速流动和有效利用。云计算提供的海量存储和分布式计算,可以显著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更好地发挥信息流对人员流、物质流和资金流的引导作用。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一再证明,对主要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是导致贫富分化的根本原因。信息资源是信息社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对信息资源的占有方式,将决定信息社会能否实现共同富裕。通过发展云计算,搭建共性技术和共平台,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显著缩小信息鸿沟,奠定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

提供个性化服务

我国已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行列,收入水平的提高导致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教育、医疗和文化等方面的服务性需求日益旺盛,且需求的个性化特征日益突出。进入信息社会,随着市场透明度的提高,大规模定制和个性化服务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对信息资源开发提出了大量个性化需求。凭借拥有海量信息的大型数据库和超强计算能力,云计算能够通过开发各类专家系统,低成本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综上,云计算不单是重大技术突破,而且是信息开发方式的革命性创新。

云计算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新型工业化的突出特征。信息开发方式的变革,必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支持创新发展

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及时掌握技术进步的最新信息和市场需求变化,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云计算,可以大幅降低信息搜寻成本,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提供强大信息平台支撑。

促进绿色发展

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替代物质资源的消耗,是信息产业的一般特征。如以电子书籍取代纸质书籍,以视频会议取代碰面会议,以网络购物取代实体店购物,都可以显著减少物质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排放。云计算实现了信息开发方式的革命性创新,通过利用闲置的计算资源,进行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共享,可以大幅降低信息开发成本,加快建设两型社会。

实现共享发展

分配,首先是生产条件的分配。云计算通过低成本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可以避免形成信息鸿沟,创造平等的发展条件,促进初次分配的公平。与此同时,发展云计算还可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所有社会成员共享信息技术进步的成果。如:发展个性化的远程教学,可使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居民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开发各种疾病的专家诊疗系统,可破解优质医疗资源供不应求的困局。

加快四川云计算发展的对策建议

明确主攻方向

一是民生云。围绕城市管理、环境监测、医疗卫生、教育科技、社保救助和平安应急等公共服务领域,以及文化旅游、网络购物、物流配送和食品安全等民生领域,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参与相结合,大力建设智慧城市。实现城市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在云平台上的统筹管理,大幅提高服务效率和降低服务成本,使云计算直接造福城市居民。

二是农业云。在建设农村信息网和物联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云计算方便快捷和精准控制的强大能力,在测土施肥、电子商务、农业科技、涉农信息等领域,对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进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和科学化管理,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三是政务云。围绕政府网站、呼叫热线、协同办公、基础数据库、信息安全等重点领域,打通分散独立的各类政务系统,面向社会提供透明、高效、专业化和精细化的政府服务,推动电子政务全面向云时代转型。

四是工业云。以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围绕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生产管理,迅速提升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

夯实发展基础

一是加强总体规划。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我省云计算发展的基本思路、产业布局、重点任务以及保障措施等。

二是健全标准体系。研究利用国际、国内已有的成熟标准和规范,积极开展自主标准和规范的创制工作。

三是加强网络建设。以光纤接入网、无限接入网、第三代移动通信网和新一代互联网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宽带通信,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和覆盖能力,降低云计算的运营成本。

四是打造公共平台。优先推进基础数据中心建设,推动通信运营商向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商转型,提高云计算基础处理能力。围绕科学研究、工业设计、高性能计算、技术孵化、协同办公、公共测试和验证等基础共性领域,加强云计算公共平台建设。

培育产业集群

培育硬件产业集群。在成都、绵阳等电子信息产业基础较好的城市,依托优势企业,大力发展云计算模式下的智能终端产品,加大国内外先进智能手机和其他移动智能终端制造企业的引进力度,打造云终端产品制造产业集群。以新架构服务器、新一代网络存储系统、下一代网络设备和新型计算单元为重点,打造云计算适用芯片、基础硬件、网络安全产品制造产业集群。

壮大软件产业集群。围绕虚拟化技术、云管理、云存储、云中间件、云安全以及智能搜索、智能挖掘等关键技术领域,整合现有软件企业,引进优势企业和高端人才,迅速壮大云计算软件产业集群。

建设产业示范基地。依托成都高新区、绵阳科技城和天府新区,规划建设云计算产业示范基地。搭建测试验证、演示体验等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形成有全国影响力的云计算创新中心、技术交流中心、应用示范中心和服务运营中心。(作者单位:省经济信息中心)(责编:李静)

提 示

目前,全国有上百个城市正在建设或计划建设云计算项目,从沿海到西部,从东北到华南,在产业链各方参与者的共同推动下,中国正在掀起一股强劲的“云计算”热潮。

很多人认为云计算就是信息化,其实不然。信息化是宏观的物质,而云计算是宏观和微观物质的结晶,云计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教文卫等各个领域。

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云计算很成熟,在治国安邦上成绩卓越。

在医疗领域上,云计算能够准确的计算出一名患者家族的全部病史,同时能够在各个医院进行资源共享,大大提高了对患者的治疗,为患者挽回生命争夺了宝贵的时间,然而目前中国的医疗领域,不具备这个云计算条件。

在军事上,云计算能够详细的计算出对方的军事力量及武器配备情况,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如何拦截对方的导弹和歼灭对方的战略战术。美国之所以能够准确的拦截导弹,是因为美国的云计算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对方导弹的基因码。

篇5

在信息时代下,医院管理工作普遍开展了信息化建设,自动化办公水平较高。特别是OA办公系统、HIS系统等在医院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极大提升了医院办公效果,降低了支出成本。但是,医院档案信息化水平并不高,与医院管理信息化水平不相符,不利于医院档案的开发与利用。大型的综合性医院,每天接受和下发的文件数目众多,涵盖了行政管理、医疗、设备等诸多方面,需要归档的文件越来越多,迫切需要加快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实现档案流程管理信息化、精准化。然而,不少医院不够重视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在档案数据库、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方面投入不足,甚至未设档案管理专职岗位,严重阻碍妨碍了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因此,加快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是顺应时代潮流和档案工作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效的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需要医院给予这一工作足够重视。

二、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构思

从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实际需求中不难看出,医院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较低,利用与服务能力差,缺乏完备的档案信息资源储备体系。加之考虑到档案信息是医院档案工作的核心,为此,现阶段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应从档案信息建设、网络建设、资源利用及共享等方面入手,具体提出了以下建设构思。第一,建立完备的医院档案信息资源储备体系。档案作为档案工作的核心,档案信息储备是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和条件。首先,按一定标准对医院所有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并与现有的电子档案做整合处理,储备信息资源。然后建立规范的档案数据库,分类输入电子档案,形成覆盖全医院的档案信息资源网,登入数据库可以查找到需要的档案信息资源。与此同时,还要建立后续档案信息资源接受的长效工作机制,不断的丰富与更新档案信息,符合动态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需要。第二,建立便捷的医院档案服务体系。医院档案是国家信息构成中的一部分,除了服务于医院内部外,更应面向社会建立以档案服务体系,让社会大众了解与卫生、健康、医疗等相关的信息。这样既可以提高医院档案服务能力,也便于增进公众对医疗知识的认知,切实发挥医疗档案作用。第三,建立有效的医院档案利用体系。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目标不仅在于提升档案工作效率,也在于提高档案利用率,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档案编研成果的现实价值。所以,医院应建立档案管理信息平台,然后以此平台为依托打造编研成果精品,提高档案信息质量。同时,搭建可行的精品利用体系,拓展医院档案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提高其惠民利民的能力和水平。第四,建立灵通医院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出于档案管理保密性要求,医院档案的共享程度较低,只有医院高层才能借阅。不仅在本医院内部做不到共享,与其他地区医院间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程度更低。为此,需要建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上传一些保密级别低的档案信息,全部医护人员都可以查阅,同时加强与其他医院间合作,尽量做到资源交互、共享。

三、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网络建设,搭建良好的网络环境

良好的网络环境是医院档案信息化的基础,也是建立以上各种体系的必要条件和手段。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搭建完善的局域服务网和公众服务网,基于此网络建立档案网站,使其成为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的窗口。此外,基于信息化建设需要配置完备的硬件设施,包括安全防护设备,避免电磁干扰,防止信息泄露。在软件上,除了购置一些通用的信息软件外,医院还应自主研发相关软件,如建立特色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等。除了数据库之外,还要基于网络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统一电子档案口径,集中统一管理电子档案。

(二)加快数据处理速度,提高医院档案工作效率

从目前看,医院档案种类众多,行政管理档案、人事档案、医疗档案等,主要形态有纸质和电子两种。面对大量的档案资源,必须加快数据处理速度,加快纸质档案数字化转化,顺利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存储,提高档案的搜集、整理、鉴定和利用等工作效率。鉴于纸质档案数字化处理工作量较大、繁杂,应建立一个专门岗位,提供技术、资金等支持,确保这一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注重电子归档,加大档案信息存储力度

电子文件是重要的档案信息化管理资源,应规范电力文件存储、分类及管理等,促使电子文件归档程序化、标准化。各科室发生电子文件后,要整理成标准格式的文档转交给档案室,然后经过技术处理后成为只读性文件,有效保护文件原始结构,确保电子文件的可靠性,可用作为医院档案信息。标识出归档后,档案管理人员再统一进行格式转化,目的是为了保证档案信息的通用性,之后输入档案数据库。

(四)强化档案工作队伍建设,打造一只专业的档案管理团队

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直接影响着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为此,医院应加大对档案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定期组织专业课程学习、参加进修班、交流研讨等活动,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先进的档案知识、档案信息软件等。此外,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通过薪资激励、工作激励等鼓励档案管理人员自我完善,使专业知识和信息素养得到提升,满足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需要。

四、结语

篇6

【关键词】 医院图书馆 医疗事故处理 必要 途径

1 问题的提出

自2002年9月1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以来,医疗事故处理已纳入法制化轨道。《条例》将行政处理与专业技术鉴定分开进行,扩大了医疗事故的内涵(将医疗差错纳入四级医疗事故范畴),赋予了患者更多的权利,并变补偿为赔偿。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作为司法解释,从保护受害方(患者)角度,规定了医疗侵权举证责任倒置。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做好医疗事故的防范与处理工作,已成为医院管理者的当务之急。在具体对策上,医院管理者基本上是从提高医疗质量、完善监管措施、提高医技人员素质等思路上考虑的,医学图书信息工作常常被忽略。笔者认为,处理争议的基本依据是证据符合法律根据,而医院图书馆恰恰能提供医学文献资料和法律性文件资料。医院图书馆的这种重要地位和作用应该得到充分重视。

2 医院图书馆介入医疗事故处理的必要性

2.1医院图书馆的权威性医学文献资料,为医疗活动是否规范提供了对照和佐证

医疗活动是直接保护人群健康、维护劳动者生存和发展的一项复杂的医学科学活动。但由于目前人类对医学科学认识上的局限性、医疗机构自身的管理不善以及医疗活动主体的主观过失等因素,医疗事故时有发生。在医疗机构承担举证责任的形势下,医疗机构需要依据病案、运用医学文献资料证明其医疗活动的合法性、规范性。医学文献资料能否充分及时提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院图书馆的信息服务。

2.2图书馆储备收集的法律性文件资料,为医院依据法律法规处理医疗事故可以提供有力的帮助

由于我国法制建设正在逐步完善之中,新《条例》实施两年来,对医疗事故处理的司法解释和司法实践仍有不断的争议和质疑。为处理医疗事故,医院方需要储备收集大量、系列的法律性文件和有关资料。图书馆的馆藏建设为此提供极大的可能性。

2.3医院图书馆的介入,有利于医患关系的调整与沟通

医患关系是患者在医疗过程中与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之间产生的特定的医治关系,它主要表现为服务与被服务的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目前,医患关系有日趋紧张的迹象,直接表现就是医患间的互相不信任以及医疗纠纷的增多。产生的原因既有医源性因素,又有非医源性因素。

医源性纠纷主要是指医疗责任主体的态度、过失所致,医学科技的发展水平限制等;非医源性纠纷主要表现在病员缺乏医学知识或对医疗知识不理解、病员或家属不良动机、某些媒体不当的推波助澜、工伤事故及伤害责任的转移、社会变革时期某些制度的不适应以及经济观念的转变等引起。医院图书馆的主动服务,不仅有助于医疗机构及其服务人员了解规范,按章操作,更有助于患方了解医疗流程、规范、增强配合意识,即使产生纠纷或事故,也能按法律法规办事,减少不必要的摩擦。

2.4介入医疗事故处理活动有助于医院图书馆转变服务模式,提高服务功能

长期以来,多数医院图书馆仍在进行着借借还还的单一型被动服务,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而介入医疗事故处理需要医院图书馆从馆藏到服务都要改革,体现其主动性。这种主动性不仅适应了现代医院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方向,也有助于医院领导和各级各类医技人员对医院图书馆的重视、关注,为医院图书馆在有为中实现有位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契机。

3 医院图书馆介入医疗事故处理的有效实现途径

医院图书馆独特的功能和地位,只为其介入医疗事故处理提供可能和便利,要想更好地发挥作用,强化馆藏建设、转变管理模式、优化服务手段显得十分重要。

一要注重文献信息资料的完备性、合理性。随着科技进步,文献信息资料正以几何级数日益增长,并从传统印刷型发展为现代印刷型、光盘型和网络型等多种并存的格局。文献资料种类也明显增加,有图书、期刊、报告、档案及多种非书籍资料等。基于这种情况,医院图书馆在馆藏上,应建成与专业相适应的符合医院发展的资源保障体系。根据医疗、教学、科研的需要组织藏书,既注意文献的思想性,又注重文献的学术性,使馆藏文献资源的质量不断提高。同时,要依学科之间的亲疏关系将众多文献形成层次分明的有机系统,在适应医疗事故需要的前提下,按系统分门别类编目,使之成为以疾病为主题词,以症状为关键词的查询体系。必要时,可请有关学科的专家帮助,做好信息选择取舍和学术评价工作,为医疗事故的证据筛选做好先期准备工作。

二要注重有关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将服务重心由局限于对书刊外部信息的揭示和报道,向深层次发展推进,对现有医学文献和法律法规资料进行二、三次加工和开发利用,为医院进行医疗事故处理的有关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

三要注重资源共享建设。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能完整地收藏各种信息,在网络条件下,应通过资源共享来更好地满足服务需要。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将网上各种检索数据库和自建数据库提供网上,使之成为一定区域内的共享信息资源,形成集各种商业数据库及自建数据库于一体的相对完整的医疗事故处理数据保障体系。

四要注重提高图书信息服务人员素质。医院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根据医院图书馆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加强学习,更新知识,提高素质,既能熟练地掌握本专业的服务技能,又能较好地开展医疗事故有关服务,积极拓展医学信息服务领域,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要打破传统观念,变封闭服务为开放服务,将馆藏以各种形式最大限度地、最直接地与读者见面。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采取多种形式,主动深入医疗第一线,针对不同层次读者提供相应的服务,在确保为本院职工服务的同时,积极将信息工作向外辐射,在社会上寻求更为广泛的信息用户,诸如兄弟医院、司法机关以及社会广大群众。通过提供医疗事故处理的相关信息服务,从而寻求与整个社会信息资源共享而又循环交流的新型服务模式。

参 考 文 献

[1]《医院事故处理条例》起草小组编.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释义.北京:中国法制出版杜,2002.

篇7

关键词:区域医疗;信息化;发展趋势;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1

一、区域医疗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一)技术。技术架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取法较为完善的信息化标准,包括标识符合标准、通信技术符合标准、内容以及结构标准、相关的代码数据标准等;医疗信息化程度缺乏广度上的拓展及深度上延伸;数据信息资源分割,不能达到共享;要实现最大程度资源信息共享,就要在保证信息安全共享前提下,具备可续有效安全机制、信息管理机制。

(二)运营。在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统筹规划管理。在医疗信息化建设比较完善的区域,医院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基本已经到位,且具备能够支撑各个部门日常业务所需要的各种功能,但是由于受到业务水平受到限制,有些医院可能不能够获得一些超越本单位的数据信息的传输和共享。按照这种趋势的发展,医疗信息化建设必然重复从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开始,在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上,人力物力不充足不能够进行全面的规划,最终只能够导致资金的浪费和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低下。

(三)应用。在病患转诊的过程中,信息的共享和互认机制,医疗信息在区域范围内的流动和共享,区域内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等问题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区域医疗信息化的推进进程。近年来,中国区域医疗信息化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缺少统一的规划、地区发展不平衡、卫生监管、医疗卫生服务、卫生管理等领域都存在着信息流通较差的现象,这都致使医疗信息化推进难以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四)业务。医疗信息化应用及业务支持方面存在几个问题信息化的基础总量较少;信息质量较低,在于缺乏完善的规划和管理,从而信息化建设难以达到应有的水平和高度;各地区各医疗单位信息化建设分布不均衡,地区性差异引起;医疗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够。原因在于医院条块分割不同、医疗领域不同、所属区域不同、不同的系统之间公共信息服务资源缺乏长期有效的共享机制,造成了医疗信息化的结构不合理、地区分布不均衡、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的情况。

(五)可持续发展。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程度的不平衡,医疗发展水平、速度、目标存在差异。因此,各地区的医疗信息化建设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包括硬件设施、软件设施、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等不同方面,总体来说医疗信息服务意识仍需要进一步的加强,信息服务环境有待改善,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更完善的整体规划,信息咨询和监管服务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开发。

二、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完善

(一)标准。信息标准化是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数据准确性的保证。由于卫生系统各个部门的信息系统之间存在着差异,导致数据来源不一致、统计口径(时间、范围、标准)不同、统计分析算法有异,进而影响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必定对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影响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同时造成了大量的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所以我们必须要建立一定的信息化标准,全面进行规范管理,形成信息化网络,做到更好的服务。

(二)数据库的建立信息共享。区域医疗卫生信息资源是区域医疗卫生核心机密。要采用科有效的安全机制、信息管理机制,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最大程度的信息共享。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很快,共享的成本也在逐步降低。要充分融合周边医院HIS系统,卫生监督信息系统,疾病监控信息系统等系统的信息,在广度上拓展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覆盖面。同时医疗机构之间、医疗机构和行政主管部门之间要横向连接整个区域的卫生信息化主干网,使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在广度上覆盖整个区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管理效益和决策效益。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要从基础层、业务层、知识层、决策层四个层次深度延伸系统应用。在基础层,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信息的实时、自动采集和快速、准确传输及共享;在业务层,通过优化业务流程,确保信息流与事务流、资金流、人流、物流在时空上的一致;在知识层,利用知识工程技术,提高知识生产和利用的质量和效率;在决策层,通过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为区域医疗卫生各级领导和上级行政部门提供高质量的决策支持。

(三)提高效益。经济效益,从降低医疗成本、提高病人诊断信息的重复利用等方面考虑隐性经济效益的实现。实现信息的跨区域采集、分析、利用和管理,提供个性化医疗服务,取得竞争优势;有效控制医疗成本,减轻病人医疗负担,提高病人满意度。

管理效益,完善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要求支持真正意义上的快速、全面、准确地采集、传输卫生信息;对卫生信息整理、分析;为卫生管理决策提供支持;提高区域医疗卫生资源管理质量和效率,合理分配资源。社会效益,重点要本着方便群众求医问药,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质量和管理,方便群众、方便患者。要适应本地区医疗体制改革、医疗保险推行、医疗价格调整、医疗消费透明化及医药分家等的需求。要适应医疗市场竞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区域医疗卫生业务流程,提高医疗卫生业务工作效率和质量,提高竞争力。同时还要考虑到医疗卫生系统整体发展需要。

三、结语

综上所述,区域卫生医疗信息化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它的业务面广、工作量大,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大系统工程,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结合各地区发展经验,根据本地医疗具体情况,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更好的实施区域卫生医疗信息化系统。

参考文献:

[1]汪鹏,李刚荣,周来新等.建广义数字化医院,走区域医疗信息化之路[J].重庆医学,2009,38(13):1566-1567.

[2]唐凯,管世俊,黄钊等.区域医疗信息化中的医疗数据交换平台[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5):35-37,40.

篇8

一、稳步实施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按程序启动政府采购工作,组织项目实施。重点抓好省级云平台建设,为卫生计生业务应用信息系统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基础公共服务技术支撑。继续推进省、市两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遵循相关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建成一个,对接一个,逐步实现省、市两级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实行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项目备案制,出台全省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市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指南、省市两级数据采集和交换标准等规范性文件,确保数据与信息平台有效对接,项目建成后能够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利用。

二、加快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以优化医疗服务流程,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方便群众看病就医为目标,推进电子病历建设和应用,建设和完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逐步实现临床服务精细化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逐步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动态融合,以居民健康卡为纽带,促进医疗机构之间的检验结果、医学影像、用药记录以及患者基本健康信息的交换、共享和业务协同。完善中医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突出中医药特色,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质量。

三、全面推进居民健康卡普及应用。完成省级卡管平台搭建工作并实现上下对接和数据共享。制发省级居民健康卡建设实施细则等标准规范及与金融机构合作发卡用卡指导意见,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发卡用卡环境改造。各设区市至少明确2个以上县(市、区)试点发卡,并不断扩大试点数量和规模,年底前,力争全省发卡突破1000万张,各市试点县(市、区)发卡实现全覆盖。

四、进一步加快信息惠民工程建设。推广远程医疗建设,扩大远程医疗服务规模。整合现有已建的邯郸市、沧州市远程会诊系统资源,统一接入省级远程医疗平台。探索与第三方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对接服务模式,积极推进与京、津两地远程医疗资源整合与共享,形成覆盖京津冀的区域远程医疗平台。在全省预约诊疗服务平台基础上,加快推进“健康河北”医疗惠民移动平台建设,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使优质医疗资源更加便捷高效地服务群众。各地结合本地实际,以需求为导向开展区域双向转诊、区域临床检验、区域体检等区域化新型医疗服务模式。

五、加快推进“金人工程”项目。按照有关程序,继续协调做好河北省全员人口统筹管理信息系统项目(“金人工程”项目)省级立项事宜。继续推广鹿泉市计划生育网上办事大厅等业务系统。

六、开展全省网络规划与升级改造工作。结合省级云中心建设进程,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原则,规划全省卫生计生业务专用网络,统一分配网络与信息资源。制定全省网络应用管理办法,规范用网行为,努力打造一张安全、可靠、畅通、高效的人口健康信息专用网,确保数据快捷、安全交换与传输。整合委机关局域网络,强化管理。

七、不断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及各业务应用系统数据安全管理,注重保护患者隐私,规范系统内部及与相关部门信息系统数据交换机制。各地要按照卫生行业重要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要求,组织辖区内机构开展医疗卫生单位重要信息系统备案和测评工作,全省医疗卫生机构要在2015年12月30日前完成。继续规范和推广电子认证服务在全省卫生计生行业应用。强化网络安全宣传与培训,加大督导检查力度。

篇9

1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时期,我国电子政务水平迈上了新台阶,电子政务已成为治国理政能力的重要手段。但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电子政务整体水平不高,距离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还相差很远。

1.1电子政务基础水平不高

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UNDESA)近几年对192个成员国电子政务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就绪指数仅接近于世界平均水平[3],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表1)。

1.2电子政务公众参与度不高

公众参与是政府网站体现民主、加强舆情引导的重要功能,但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网站缺乏群众参与的互动和交流。国脉互联《2010年国务院组成部门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总报告》指出,中央部委网站的公众参与总体处于较低水平,虽然各网站开辟了互动交流渠道,但由于互动渠道不畅通、反馈不及时、答复率较低等问题,公众参与效果较差。据UNDESA调查,我国电子政务电子参与度2004年、2005年、2008年和2010年分别排名32、50、20和32位。在亚洲地区,落后于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图1)。

1.3电子政务在线服务层次不高

据调查,我国的地市级网站中,通过网络提供的服务功能不到其职能的10%,没有一家能通过网络提供全程式服务。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0年报告显示[4],我国仅有不足0.3%的互联网用户使用过电子政务服务,这与我国电子政务服务水平不高有很大关系。根据2010年UNDESA调查,我国政府网站在第三、四阶段(业务办理阶段和互联互通阶段)的得分远低于第一、二阶段(萌芽阶段和提升阶段)的得分,这表明我国电子政务在线服务层次不高,与真正实现“在线办事”的目标存在很大差距(图2)。

2原因分析

联合国对我国电子政务基础水平、公众参与和在线服务的评估情况,反映出我国电子政务在社会治理理念、电子政务总体设计、建设实施和效果评估方面存在“四大误区”。

2.1治理理念上,“重管理,轻服务”

几千年的历史传统和现有官僚科层的制度环境,深刻影响了我国政府行政管理理念。政府对于公众处于强势地位,管制思想相当严重,这种重管理轻服务的社会治理理念,影响了政府公共服务水平。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复杂程度增强,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在快速增长,但我国政府重管理轻服务的传统则与这种现实需求极不匹配。这种治理理念反映到我国电子政务工作中,就表现为不注重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不论是国家推动的“金字”工程,还是各部门、各地方自主建设的业务应用系统,从投入规模、应用深度来看,电子政务更多关注社会监管功能,而不是公共服务功能。以政府信息公开为例,北京大学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曾对2008年度省级政府和相关部委的信息公开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只有29.03%(9/31)的省份和15.79%(6/38)的部委被认定及格。此外,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往往带有选择性,针对性不强,电子政务提供的服务和公众需求之间存在着错位,公众关注度很高的教育、医疗、社保等内容,以及与企业经营相关的办事服务相对缺乏。

2.2总体设计上,“重电子化,轻业务变革”

在对电子政务进行总体设计时,重视电子政务的技术,忽略电子政务制度建设。这种做法往往是因为将电子政务当成了“以电子形态存在的政务”,因此在实践中只将现有的政务转化成“电子”的形态,忽视必要的组织结构调整和政府业务流程优化,在建设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时对制度障碍绕道而行,对应该简化的政府业务流程视而不见,信息共享仍然壁垒重重,政府业务流程仍然纷繁复杂,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变革的推进作用微乎其微。组织结构和政府业务流程缺陷是造成我国政务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的根本原因。据调查,2010年全国平均仅28.08%的政务部门向其他部门提供共享信息,31.01%的部门获得这些部门提供的信息,共享信息覆盖的职能业务仅占政府核心职能业务的34.5%。信息资源共享率低,导致了许多问题。

第一,信息重复采集,增加政府成本。许多部门在处理业务过程中本可以采用其他部门已有的信息资源,却由于该信息未对外提供共享,这些部门就不得不通过自己的信息收集渠道独立地采集信息,这样重复采集的过程耗费人力财力,增加了政府成本。

第二,形成信息孤岛,业务无法协同。各部门不对外提供共享信息资源,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就永远是相互独立的信息孤岛,部门之间也无法实现业务之间的协同办理,这不仅降低政府服务效率,还给公众办事带来许多不便,降低公共服务的便捷性。

第三,难以拓展公共服务内容。一些公共服务必须要通过多个部门、地区之间信息资源共享才能实现,否则就不可能提供这样的服务。例如,社保医保信息系统不实现全国互联互通,基本医疗保险信息不实现交换共享,就难以提供流动人口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的公共服务。

2.3建设实施上,“重硬件,轻软件”

电子政务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表现形式上,更重要的是为公众提供实用的服务,给公众带来方便和实惠。但在实践过程中,电子政务建设通常被当成“政府形象工程”,由于硬件设施相对软件、信息资源更为显而易见。软件和信息资源的价值难以用肉眼来判断,不少政府部门热衷于建设“看得见、摸得着”的信息基础设施,更好地“应付”评估和检查,而对软件、信息资源开发、系统运维不加重视。根据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研究白皮书统计,我国电子政务的采购额中硬件支出高达80%以上,而对于软件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投入相对较少。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重硬件轻软件的观念,导致软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投入与硬件投入比例失衡,呈现出高硬件投入、低软件投入的状态,巨资购来的硬件设施成为摆设,许多信息资源库未能有效开发和共享,大量应当成为信息资源的信息流失严重,可供共享的高质量信息资源并不多见,而信息资源不足就难以吸引用户使用信息网络,信息的流动和共享无法实现,信息资源库最终成为死库、空库,导致政府投资效益递减。

2.4效果评估上,“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

为了引导电子政务健康发展,我国政府和从事电子政务研究的机构已经开展了多年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但是总体来看仍不成熟,很多地方政府将电子政务当成产业投资来进行评估,在实践中采取管理经济的手段来推进电子政务,过分强调电子政务的经济效益、短期效益和直接效益,以衡量经济发展的方法来衡量电子政务的成效,忽略了电子政务的社会效益、长期效益和间接效益,这种做法严重会低估了电子政务的作用和意义。

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对社会效益不够重视,主要体现在缺乏对社会公共服务便捷性、内容、范围等方面的考核指标。以某省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核心指标体系为例,如表2所示,评估体系的主要考核内容是基础设施建设、核心业务系统建设以及信息资源库建设等,涉及到便民服务的指标很少,只有服务对象满意度和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利用两个三级指标,至于如何让公众快捷准确得到服务以及提供个等深层次的考核内容则没有体现。此外,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过程中,以专业机构或专家根据评估标准打分或评价的方式,缺乏公众使用程度和满意度的实际调查,评估结果难以真实反映电子政务使用效果。

3发展思路

要解决电子政务建设中出现的四个误区,必须准确认识电子政务的本质,了解当前电子政务所处的环境,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电子政务和政府行政管理改革融合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新路子。

3.1电子政务本质上是一种新型政务形态

电子政务是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政务模式。推行电子政务的过程,并非将原有工作方式和内容与信息技术简单相加,而是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政府组织结构变革和政务流程优化的过程中。电子政务发展的过程,是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与政府管理创新相互融合、互动发展的过程。由于政府管理体制必须随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因此与政府管理体制相生相伴的电子政务一旦开始就永远没有结束[5]。在我国,电子政务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共同承担着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任务。电子政务促进了我国行政管理改革,同时行政管理改革又支持电子政务发展,为电子政务营造必要的环境,电子政务与行政管理改革在互动中不断前进,共同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因此,我国电子政务战略应充分结合行政管理改革战略,电子政务与行政管理改革结合越紧密,电子政务的效益就越好(图3)。

3.2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进入体制革新的攻坚阶段

根据前文论述可知,我国电子政务依赖于行政管理制度,推进电子政务必须加快行政管理改革。回顾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从最初提出建设“三金”工程,到实施“政府上网工程”,再到现在逐步深化应用,实际就是传统行政管理体制为适应新形势而不断进行改革的过程。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已进入由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向深化应用为主过渡,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电子政务纵深发展的环境。横向上看,政府机构设置偏多、分设过细,部门之间职能交叉重叠,基于职能划分的政府组织结构与基于业务流程的电子政务不相适应。纵向上看,政府组织机构层次过多,信息沟通缓慢,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与电子政务对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结构要求不相适应。政府业务流程上,行政审批过多过滥,行政流程不合理,与电子政务简单、透明的业务流程要求不相适应。改变行政管理体制现状,是一个长期的多方利益博弈过程,我国电子政务已进入由行政管理改革驱动的攻坚阶段。

3.3必须统筹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和行政管理改革

现阶段要求将行政管理改革作为深化电子政务应用的重点工作,统筹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因此,应在推进电子政务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政府组织结构设置创新,围绕任务或过程建立组织结构,削减组织层次,打破职能壁垒,使政府由纵向金字塔向横向扁平化发展,实现从“以职能为中心”向“以任务为中心”转变。加快业务流程设计创新,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缩小行政审批范围,简化审批环节,将原来模糊的串联业务流程改变为清晰的并联的形态,提高流程效能,使政府向着规范、透明、服务、高效的方向发展,为电子政务提供良好的政务环境,推动电子政务不断向前发展。

4对策建议

结合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环境,以电子政务与行政管理改革融合推进为思路,实现电子政务向深化应用全面转型。现提出以下建议:4.1将政府业务流程优化作为首要突破口根据前文的论述可知,电子政务自始至终伴随着政府组织结构调整和政府业务流程优化。但是行政管理改革涉及政府组织机构调整和各方利益的重新分配的博弈,不是一朝一夕、一劳永逸的事情,因此行政管理改革是推行电子政务的难点,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相比较而言,政府流程优化对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制的变动较少,比行政管理改革容易着手,因此可将政务流程变革作为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提升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突破口。例如,天津滨海新区以政务流程改革为抓手,整理和规范现行的业务流程,优化审批流程,使之明晰化、简单化,大力推行限期审批、联合审批等工作模式,使审批事项减少了46.7%,申请材料减少31.1%,办结用时缩减了27%[6]。政府业务流程优化,是当前推进电子政务可行、有效的手段,可以作为解决我国电子政务体制机制问题的首要突破口。

4.2创新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管制型”的社会治理模式决定了我国电子政务“以政府为中心”的建设模式,电子政务职能多用于社会管理。然而,当前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电子政务向“以公众为中心”的理念转变,强化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公众方便地获取信息、接受服务。具体有以下几点要求:第一,在电子政务工程项目规划和设计时,要对企业和社会公众的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将需求最迫切的项目作为优先开展的服务项目。第二,在电子政务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将各部门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统筹规划,对需要跨地域、跨部门、跨层次的公共服务项目进行信息集成,构建一体化的电子政务整体解决方案,为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协同服务。第三,重点加强省级以下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由于中央和行政级别比较高的政府主要以宏观调节、政策制定、决策指挥等为主,而行政级别相对比较低的政府更多是为社会提供直接的公共服务,因此对省级以下地方政府来说,要将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的重点,放在为企业和社会与公众服务上来。

4.3明确信息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信息资源共享是电子政务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必然要求,深化电子政务应用,要求信息资源实现广泛的共享。然而如前文所述,信息资源难于共享的根本原因,是政府基于职能的部门设置及其职能分割产生的利害关系,因此在政府体制难以变革的情况下,可从规范信息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入手。具体可采取以下几点措施:第一,通过立法规定信息资源的所有权。制定法律法规,对信息资源的所有权加以规定:尽管政务信息资源由各部门采集和管理,但采集和管理的过程是履行政府赋予的职责,因此该政务信息资源属于政府和全社会,而不是属于某一政府部门。此外,需要对信息资源的管理权、使用权,以及共享范围、信息安全保障作详细的规定,为信息资源共享奠定技术和法律法规基础。第二,建立信息共享经济补偿机制。尽管政务信息资源本身属于各级政府,但拥有信息资源的部门却因为信息采集、管理、维护等耗费一定的人力、财力,因此有必要协调信息共享涉及的各个部门,共同建立一套信息共享经济补偿机制,由信息资源接收方给予信息资源供应方一定的经济补偿,这有利于调动信息资源提供方的积极性,确保信息资源的持续共享。第三,通过信息资源共建推动信息共享。协调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各部门,明确信息资源的采集、管理、开发、经营等权责,达成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契约,形成长效机制。

4.4发挥绩效评估对公共服务的导向性作用

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过程中,公共服务将成为政府改革关注的重点,如何将电子政务的服务导向性客观地反映到绩效评估体系中,对于衡量电子政务社会效益的整体水平、确保电子政务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或期望至关重要。全面发挥绩效评估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导向作用,应该做到:第一,在设计电子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时,其指导思想和原则、指标体系、操作方法和运行程序等都要充分考虑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第二,在建立电子政府绩效评估体系过程中,对于衡量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是否提高了行政效率、降低了行政成本、改进了政府管理以及最大程度地方便了企业和公众等指标,应当加大评估考核的权重。第三,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必须科学准确地体现出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目标,尽可能地构造出反映我国政务发展程度和公共服务水平的电子政务评估指标体系。

4.5加强推进民生领域的电子政务应用

建设服务型政府,重点是加强社会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就要求电子政务发展中需加快推进民生领域的电子政务应用。第一,推进民生领域的电子政务应用应当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过程紧密结合。重点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教育等服务,积极推进科研、文化、社区、公共安全等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增加全社会的和谐度。第二,推进民生领域的电子政务应用应当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确保人民群众获得更多的实惠,使得人民群众能够方便获得各种信息,快速办理与政府部门相关的各种业务。第三,推进民生领域的电子政务应用要围绕政府部门业务联动。要建立跨部门、跨地区信息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建立起多层次、多类型、简洁实用的便民服务体系,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篇10

一、社区预防保健门诊档案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1.现实情况。

社区预防保健门诊对居民的医疗档案管理已实施多年,很多应用软件得到了开发利用。但是,目前国内一些城市的社区预防保健门诊使用的档案管理软件,只是通过病人就医时输入的数据来反映现有该社区居民的身体状况,虽然也开发了数据库系统,但是相对封闭,只根据患者的病例以及再次就医的数据进行存储,无法通过网络即时更新,患者无法与其医疗档案管理者进行沟通,不能随时对病情进行交流,社区住户由于无法得到有价值的医疗信息和基本的医疗服务,而对社区预防保健门诊信任不大。

2.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区预防保健门诊对社区住户医疗档案的管理存在着如下问题:首先,由于医疗档案信息十分烦琐复杂,加之医疗机构的采集方式单一,信息采集难度很大,使得社区预防保健门诊工作效率不高。其次,医疗档案数据庞大,误差频频出现。最后,动态管理只是样子工程,社区预防保健门诊的档案管理系统无法与医院的大型信息管理系统相连接,有效信息不能共享。这些问题的存在给社区预防保健门诊的档案管理带来了困难。

二、解决措施对策

1.医疗保健信息采集。

信息采集难、管理不灵活、数据难共享,是社区预防保健门诊档案管理的主要障碍。因此不及时深入社区,就无法及时获取居民健康方面的最新信息。只有保证实时共享区域所有居民的医疗信息,才是社区预防保健门诊信息采集的意义所在。为此,社区预防保健门诊的全体医护人员要行动起来。一方面要在社区居民委的协助下,深入社区进行居民健康信息采集,采集的过程一定要注意信息的真实性。信息采集结束后,还要经常与信息采集人保持联系,实时更新信息采集记录。对高发人群和特殊病症等,要分别建立数据库。进行分别建档、分段管理,按季度或按月定期调查,随时更新数据,真正在预防保健中发挥档案的作用。

2.档案动态管理。

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是社区预防保健门诊的医师与社区居民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纽带,社区预防保健门诊工作人员,应该在社区的协助下,定期举办医疗知识讲座,或是对社区居民进行基本的体检。对存在问题和有疑问的居民给予详细的解答。针对存在健康隐患的居民要进行病情调查,并将其记录归入档案。同时居民对身体健康情况要及时进行反馈,这样有利于社区预防保健医疗档案的信息采集。

3.医疗资源共享。

社区预防保健门诊服务中心可对自身结构进行调整,根据社区实际设医疗服务站,并派遣医护人员到站点上门服务,方便患者及时就医。采取门诊、医疗服务站和家庭三点式服务,初步达到社区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社区预防保健门诊还应该利用网络,与大型医疗机构联网,达到信息资源共享。要做到数据及时更新,便于采取有效的临床治疗,切实为社区居民健康做好服务工作。

4.提高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