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6: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儿保门诊;心理卫生问题;儿童
【中图分类号】R36.1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355-01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2007年8月~2009年12月到本院儿保科心理门诊首次就诊的儿童208人,其中包括部分幼儿园体检时心理问题的咨询等。
1.2 方法自制表格对所有首次就诊的儿童均给予详细登记,如就诊日期、父母职业、文化程度、住址、儿童姓名、性别、年龄、就诊原因、儿童生长发育情况等。分拆总结登记表中的项目,参照CCM仆2-R标准进行疾病学诊断,就诊原因根据临床情况及医生的诊断归类。配合疾病诊断及就诊原因分类的有儿童行为量表、丹佛发育筛查试验(DenverDevelopmentalSereeningTest,DDST)、Peabody图片词汇测验(PeabodyPie-tureVoeabularyTest,PPVT)、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eehslerIntelligeneescaleforehildren,WISC)、韦氏学龄前儿童智力量表(WeehslerPresehoolandPrimarySCaleofIntelligenee,WPPSI)等。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丫检验。
2 结果
2.1 就诊儿童一般情况分布首诊儿童共198人,其中男童106人、女童92人,男女各占为53%、47%。6岁以下就诊儿童64人,6~12岁就诊儿童112人,13岁以上就诊儿童22人;13岁组就诊儿童分别占全部就诊儿童的30.76%、58.65%、10.58%。就诊儿童年龄集中在6~12岁。就诊儿童中家住城镇的151人,占72.6%;父母一方大专以上文化的117人,占56.3%。
2.2 不同年龄组的就诊原因分布6岁前儿童就诊人数占所有就诊人数的30.76%,就诊原因主要为行为问题、抽动症、言语问题、健康体检和咨询。儿童睡眠障碍和排泄障碍(尤其是遗尿症)等在心理门诊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6岁以上儿童则以多动、学习困难为主。所有就诊儿童中,健康咨询占33.3%,其所占心理门诊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由
3 讨论
3.1 据WHO估计,大约有20%的儿童在成年之前会出现情绪或行为问题,如不及时干预,可能发展成为心理障碍或疾病。本市心理门诊儿童就诊率相对较低,这可能与乡镇儿童保健机构尚未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以及本院对此项工作的开展刚刚起步、宣教力度不够,家长对儿童心理问题的认识不足有关。
3.2 扩大健康教育覆盖面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门诊儿童各个年龄段中,咨询均占绝大多数,但随着年龄的增高逐渐下降,这可能与儿童保健工作者的服务对象不同有关。因6岁以下儿童属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对象,必须经常到医院进行阶段性体检,与义务人员交流较多,经常接受这方面的知识宣教。这提示儿童心理问题。
早期发现、早期就诊,首先必须解决儿童家长的认识问题。儿童保健工作者必须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加强健康宣教工作,扩大健康教育的服务面,把宣教阵地延伸到小学、初中。利用书刊、电视、广播、橱窗、讲座及儿科临床、保健门诊向家长宜传儿童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家长、老师、社会对儿童心理健康的了解与关注,以促进儿童的出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旭,静进,史明丽,等.开展儿童心理卫生保健,促进儿童心理健康[J].中国妇幼保健,2002,17(12):719-720.
[2] 匡桂芳,辛晓显,沈宜元,等.儿童心理咨询2064例临床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9(3):153-155.
[3] 关念红,张晋磅,唐济相,等。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儿童咨客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11(2):102-204.
[4] 程玉兰,崔伊微,昊汉荣.学习困难儿童心理特征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4):215-217.
篇2
关键词 心理健康;留守儿童;儿童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2-0126-01
1 我国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严重 我国农民工数量惊人,因此在农村地区,也有大量的留守儿童存在。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的留守儿童由于年幼时期脱离了父母,因而在情感上通常有所缺失,成为儿童中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群体。这一群体在年幼时期和祖辈生活,由于代际差异过大,和祖辈难以形成十分亲密的情感联系。由于与父母之间的联系较少,他们情感上缺乏依恋的对象,缺乏安全感,十分敏感且容易受到伤害。在情绪上,部分留守儿童出现十分消极避世的情况,其性格压抑,情感得不到释放,且没有进行心理辅导的条件,有的儿童心理问题越发严重,需要治疗。
普通儿童心理问题现端倪 经济的发展导致社会压力越来越大,这影响到我国绝大部分成年人,而这些成年人成为父母之后,其行为与心理状态也会影响到儿童。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许多家庭都不甚稳固,单亲家庭普遍存在,父母一方的缺失对于儿童的心理造成的严重损害。即使在健全的家庭中,父母的不良嗜好也会对儿童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还有另外一种极端现象就是,有的父母过于溺爱儿女,孩子在家要什么有什么,五六岁了还不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这些可能会造成儿童与父母关系的过分疏离或过分亲密,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很容易感受到冷漠或者宠溺,难以形成对于事物的正确认知。
儿童心理问题已成为公共卫生问题 儿童心理问题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公共问题。目前儿童出现心理问题之后,多数是在家庭或者幼儿园、学校环境中进行解决,然而效果乏力。因为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很多人认为心理上产生问题就是“精神病”,本身抱着一种鄙夷的态度,无法合理对待。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会导致其在今后的生活中出现学习困难、交往困难,染上恶习甚至走上不归路,其长大后的风险也会逐渐增加。这使得儿童心理问题逐步成为公共卫生问题。
2 我国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解决路径
重视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公共卫生问题,因而作为社会公共服务部门的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对此全力重视起来。从政策层面上来说,我国政府应当将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当作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来关注,要设立专门的机构来统筹相关工作,调配各方资源,明确权利责任,使得儿童心理问题的调研、干预、决策等工作能够真正妥当地开展起来,方能够为具体工作的实施明确目标,使得各项措施得力。
加强对于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 确立了相关的主管机构之外,接下来就要从操作层面上加强对于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一方面,需要做好调查研究、跟踪访问的工作,对于我国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实时动态的掌握,使得各项工作的开展有基本的依据。在此基础上,需要结合各地区、各个时段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的实施。在这个阶段中,需要集合社会、学校、幼儿园、家庭的资源,使得社会的多种资源能够投入到相关工作中去,以取得最大的效益。
宣传儿童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 目前,我国的普通民众对于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还不甚了解,甚至存在误解和偏见。这就需要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的同时,加强相关的宣传工作。大众传媒、教育部门、教育机构以及家庭都需要了解相关知识,加强对于儿童心理问题现状的认识,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进行合理的宣传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儿童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现状和影响,才能够使得全社会都重视这一问题,并且形成合力解决这一问题。
3 小结
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客观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必然的,只有按照合理的方式集结力量、整合资源、贯彻实施策略,我国当代儿童才能够在健康愉快的环境中获得更快、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葛元,孙小蒙.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与成因研究[J].学理,2013(30):105-106.
篇3
目前,我国在大力推进学前教育事业,使得学前教育在我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学前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为儿童的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儿童的身心健康是前提,因此,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针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发展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同时也为相关教育者提供一些有利参考。
一、现代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1.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全面、不深刻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解决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其生理上和心理上所存在的问题,但是教育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幼儿园和家长将重点都放在了儿童的生理健康上,往往只关注儿童的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更不知道该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儿童虽然年龄小,但其心理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也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幼儿园和家长需要充分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若发现异常,须引起重视。例如,如果儿童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出现不爱说话、不乐于与人交往等现象,幼儿园和家长就应该格外留意。但是,有些幼儿教师和家长却将之视为儿童的正常表现,不对这种现象采取任何措施,或是不知道该采取什么措施,那么最后可能导致问题的严重化,儿童出现性格孤僻、忧郁等心理问题。因此,幼儿园和家长一旦发现儿童表现出此类现象,那么就应该及时采取一定的应对策略,对儿童进行恰当的心理疏导,时常和儿童进行沟通,避免心理问题的严重化、恶劣化。
2.理论与实践不协调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也逐渐发生着改变,对儿童的教育模式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重视了起来,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是非常有利的。现在,我国的众多教育机构开始对儿童心理健康方面进行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比较明显,在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时,只注重理论研究,并没有在实践的过程中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导致理论和实际相脱离。究其具体原因,主要是相关研究人员在进行研究的时候,只是将一些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利用起来,所得理论缺乏实例支撑;又或是即使通过研究得到一定的成果,也是根据以往的一些实际经验进行总结的。
二、提高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对策
1.幼儿园和家长进行合作,共同促进儿童进步
对儿童的教育工作,要想使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都能健康发展,光靠幼儿园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所以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家长的参与和配合。只有幼儿和家长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才能使儿童健康发展,快乐成长。首先,就需要家长增强对儿童的关心,不仅要让儿童的身体保持健康的状态,还要时刻关注着儿童的心理健康,为幼儿创设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幼儿有足够的耐心,要抽取一定的时间和儿童进行沟通,让儿童感受到成人的关怀与爱。另外,家长还要适当对孩子进行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幼?涸耙惨?及时与家长沟通儿童在幼儿园中的表现,只有实现家园共育,才能使儿童
的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2.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强对儿童的教育
在学前教育工作中,幼儿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所以不断加强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十分必要的。幼儿教师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对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要充分掌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专业理论知识有效的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另外,教师还要善于观察,对儿童有足够的关心和了解,一旦发现儿童的身心出现异常情况,就要及时地解决问题,并及时地和家长进行沟通。在儿童阶段,儿童最爱模仿成人,因此,教师要做儿童的好榜样,如果教师在儿童面前做出一些不适当的举动,就会影响到儿童的发展。教师要时刻约束自己,注意到自己的言行举止。目前,还有许多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较低,对儿童的教育工作不够了解。根据上述情况,要不断加强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只有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素养满足教育的需求,才能够让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实现快乐成长。
篇4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的农民涌进城市打工,目前我国进城务工人员达到2、3亿,庞大的进城务工人员造成约2000万留守儿童出现。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乡、由他人照管的正常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思想成熟期,但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的严重缺失。从而使得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都偏离成长发育的轨道,对儿童今后的认识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性格上的缺陷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开,基本上属于隔代抚养,而隔代抚养中由于长辈精力有限或者处于对孩子的溺爱,对小孩的管教不严,使得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由于缺少父母的爱,孩子感情上缺乏依靠、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具体表现在缺乏自信,过度怕羞,拒绝交朋友。
2、心理上的障碍
亲情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来说至关重要,在父母的关爱下,在家庭温暖的环境中,儿童从小就在心理播下爱的种子。而留守儿童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亲情,在留守儿童身上很难找到这个年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被错误地认为他们懂事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缺少关爱和交流的留守儿童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障碍。比如有困难没地方倾诉,有焦虑、孤独倾向等问题。这些心理障碍造成留守儿童经常不能集中注意力来学习,经常不能够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甚至不愿意回家。
3、认知行为上的偏差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有疑问都无法得到解答,使得他们不能对事情有个正确的认识,造成认知行为上存在偏差。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呈现出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这样就很容易造成留守儿童情绪化。
二、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1、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
留守儿童心理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是由于家庭的缺失造成的。因此,要重视发挥家长在留守儿童健康心理成长中的作用。家长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1)要多跟孩子交流,尽可能地保证每天跟孩子通电话,多跟孩子谈谈心,多跟孩子沟通,对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2)家长要主动跟老师联系,不要等老师来主动联系你,通过跟老师的交谈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同时可以跟老师交流一下怎么教育孩子,以便能够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
2、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对于留守儿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尽量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特别是学校,更要高度重视,不歧视老师儿童,平等地对待他们。要特别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多给留守儿童一些热情的帮助,比如利用阳光小屋心理咨询室,以解答学生成长中的烦恼。也可以聘请离退休的老师当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员,负责孩子思想、情感辅导。
3、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在留守儿童的成长中,学校要负起更大的责任,必须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以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成长记录袋,但不能让留守儿童知道,以免刺激孩子。对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活动中的表现及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以实现对留守儿童成长道路上监护的缺位。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中,可以通过讲座、“夏令营”之类的活动来进行。同时在“进步之星、三好学生”的评比中向留守儿童倾斜,并且树立标兵,在留守儿童中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教学氛围。
总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未来建设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绝不能忽视对2000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是某一方面就能完成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参与,从而构建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论文摘要: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加快,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这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趋势,由此农村留守儿童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庞大群体。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首先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的农民涌进城市打工,目前我国进城务工人员达到2.3亿,庞大的进城务工人员造成约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乡、由他人照管的正常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思想成熟期,但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的严重缺失。从而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都偏离成长发育的轨道,对儿童今后的认识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性格上的缺陷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开,基本上属于隔代抚养,而隔代抚养中由于长辈精力有限或者处于对孩子的溺爱,对小孩的管教不严,使得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由于缺少父母的爱,孩子感情上缺乏依靠、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具体表现在缺乏自信,过度怕羞,拒绝交朋友。
2.心理上的障碍
亲情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来说至关重要,在父母的关爱下,在家庭温暖的环境中,儿童从小就在心理播下爱的种子。而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亲情,在留守儿童身上很难找到这个年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被错误地认为他们懂事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缺少关爱和交流的留守儿童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障碍。比如有困难没地方倾诉,有焦虑、孤独倾向等问题。这些心理障碍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经常不能集中注意力来学习,经常不能够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甚至不愿意回家。
3.认知行为上的偏差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有疑问都无法得到解答,使得他们不能对事情有个正确的认识,造成认知行为上存在偏差。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呈现出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情绪化。
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1.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是由于家庭的缺失造成的。因此,要重视发挥家长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心理成长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家长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1)要多跟孩子交流,尽可能地保证每天跟孩子通电话,多跟孩子谈谈心,多跟孩子沟通,对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2)家长要主动跟老师联系,不要等老师来主动联系你,通过跟老师的交谈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同时可以跟老师交流一下怎么教育孩子,以便能够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
2.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尽量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特别是学校,更要高度重视,不歧视老师儿童,平等地对待他们。要特别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多给留守儿童一些热情的帮助,比如城里留守学生之家和心理咨询室,以解答学生成长中的烦恼。村里可以聘请离退休的老师当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员,负责孩子思想、情感辅导。
3.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在留守儿童的成长中,学校要负起更大的责任,必须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以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笔者认为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成长记录袋,但不能让留守儿童知道,以免刺激孩子。对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活动中的表现及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以实现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道路上监护的缺位。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中,可以通过讲座、“夏令营”之类的活动来进行。同时在“进步之星、三好学生”的评比中向留守儿童倾斜,并且树立标兵,在留守儿童中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教学氛围。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未来建设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绝不能忽视对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是某一方面就能完成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参与,从而构建完善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对策分析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农村也大力推行机械一体化。于是,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的拥向城市,为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可是,在农民背井离乡,使自己生活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不断繁华的情况下,新的问题即“留守儿童”问题却日渐突出。按照学界的一般定义,所谓的“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分离并“留守”在老家的少年儿童。根据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表的抽样数据推算,我国2000年农村的“留守儿童”人数约是2000万人。随着2005年来农村外出打工人员的流动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将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首先,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工业发展快,而忽视了农业发展,致使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流,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置家中,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
其次,社会教育制度不够完善,使得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性行不良少年,他们整天游手好闲,拉帮结派,偷摸拐骗,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缺乏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受不良分子的诱惑、拉拢,最终误入歧途。
再次,因有关部门缺乏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致使众多未成年“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干劲不足等不良的学习心态,整天沉迷于娱乐场所,不能自拔。
以上引起“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均属于外部因素,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留守儿童”本身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其内部因素。根据调查统计显示:21.6%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自控能力较差,16.2%的表示自控能力很差,54.3%的认为自己的自控能力为一般,只有7.9%的认为自己自控能力很强。自控能力差的“留守儿童”比自控能力强或者一般的“留守儿童”在情绪、情感、学习心态和行为方面更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留守儿童”比平常人缺少最多的是父母的关爱和呵护,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大多处在小学阶段,一般都是未满14岁的少年儿童。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长任教师,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则阻碍其发展。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笔者认为,完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搭建他们能够见面的桥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
首先,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因此,社会有必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有效的弥补家庭教育对其关怀的不足,多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其次,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政府应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维持社会秩序,严厉打击犯罪分子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加强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严厉打击传播不良音像制品的行为,维护社会安定,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多组织社会公益活动,抓住对社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利时机,呼吁社会成员多关注“留守儿童”及其他弱势群体,给予他们热心的关怀与帮助,让他们感觉到国家及政府的温暖。
“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程度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自我体验,不同的自我控制,都会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使他们能够与其他同学一样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必须培养“留守儿童”的个人素质。
总之,笔者通过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并搜集了大量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相关文章,进行了综合的整理分析,为了能够更深入的研究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积极探讨其产生问题的原因,寻求有效的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本文主要从对“留守儿童”激动、悲痛、情绪忧郁以及意志力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解决对策中关键抓住“留守儿童”同伴关系及自控能力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改善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其身心能够积极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然而,由于个体心理存在内隐性,本文仅用调查、访谈、文献这单一的方法进行研究,很难全面的掌握“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这在我们今后的学习研究中,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全面地、深入地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其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策略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篇7
【关 键 词】 留守儿童;学习与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及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普遍运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又需求大量的劳动力,于是农村一些青壮年夫妻纷纷涌进城市务工,而他们的孩子却留在农村交给老人或亲戚照顾(主要是老人),这便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就是父母双方都长期外出务工,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接受教育,由老人或亲戚代管的14岁以下的儿童。这部分儿童的学习与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的,经过笔者的调查及教育实践,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及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一)过高的学习评价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习
吴霓、丁杰等课题组成员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对自我成绩水平的估计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对自我学习成绩的认识持积极态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调查结果显示:儿童的学习成绩与父母的外出务工没有明显关系,并且留守儿童在学习信心和学习效能感上都略高于父母在家的儿童。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教师、家长等普遍认为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有显著影响,而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学习评价反映的结果却恰恰相反。
(二)家庭教育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主要原因
儿童的家庭教育是指父母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和更好发展而对子女施加的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各种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基本缺失是相对于父母在家,能够正常接受父母教育的儿童而言的。父母外出务工后,多数情况下会有其他监护人来填补留守儿童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但这种填补只是部分和不充分的。虽然在外务工父母经常会通过适当方式对子女实施家庭教育,但这也仅仅是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一种补偿。
1. 家庭教育的基本缺失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家中监督学习力度的弱化。监督的弱化不仅让农村留守儿童在家中学习时难以“坐下来”“坐得住”,而且影响儿童的识记效果。
2. 家庭教育的基本缺失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父母进城务工较早,因缺少父母对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学龄前基本没有养成任何学习习惯。
3. 家庭教育的基本缺失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受经济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外出务工父母与农村留守儿童之间缺乏足够的思想沟通与正常的情感交流,这也影响了家庭教育的正常实施。
4. 家庭教育的基本缺失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家中学习辅导质量下降。父母的长期外出务工让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少了相当重要的辅导者。父母外出务工后,儿童的学习辅导人则逐渐变成了家中的其他监护人,而这些监护人在文化程度、监督儿童学习的权威性、责任心等方面一般都无法与儿童的父母特别是父亲相比。
(三)学习动机不明确或不端正
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是比较复杂的,有的为了父母学习,有的为了日后能挣大钱学习,有的为了混个毕业证学习,有的为了物质奖励学习,有的为了更多的知识,孩子的学习动机往往难以持久,又因缺少父母的监督指导,往往因为贪玩或畏惧学习困难而失去学习的动机、信心和兴趣。
(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脱节导致管理留守儿童出现空档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送进了学校,教育就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了,学习成绩不好是老师没有教好。家长没有意识到,要教育好孩子单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造成有些调皮的留守儿童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蒙骗临时监护人,影响其的学习发展。
三、正确学习方法与孩子心理健康
学无定法,不必拘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好的学习方法必须从中有所领悟,并结合自身特点,做到“七三二四”。“三个适合”——适合自己学习的学习类型、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适合自己的知识结构。“三种学习习惯”——总是站在系统的高度把握知识;追根溯源,寻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散思维,养成联想的思维习惯。“三个学习要点”一是多读书,注意基础;二是多思考、注重理解;三是多重复,温故而知新。“三种学习精神”——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一。“三条学习原则”——自觉性原则,主动性原则,独立性原则。“三种学习技能”——学会快速阅读,学会快速书写,学会做笔记。“三种学习能力”——独立探求知识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流畅的表达能力。“四种思维品质”敏捷性、深刻性、整体性、创造性。“四位良师益友”——自信、课本、同学、教师。留守儿童因为种种原因导致“七三二四”,因素欠缺,影响孩子的学习,长此以往,孩子缺乏自信,心理问题也就出现了。
四、良好学习环境与孩子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都是营造留守儿童良好学习环境的场所,良好的环境与孩子健康心理共存。
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社会环境要倍加关怀留守儿童,深入了解留守儿童,准确把握他们的现实需要,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真正为他们创造有益于其成长的社会环境。社会舆论必须倡导科学的发展观和教育观,将关注点放在留守儿童的快乐成长上,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上。优化留守儿童文化环境,抓好活动场所的建立,满足留守儿童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为他们提供适合他们欣赏的、满足他们兴趣的精神食粮,如建立青少年电视、广播频道,出版优秀的少年儿童读物,组织他们参加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健康上网等等。在法律上承认和尊重留守儿童的权利,做好留守儿童的维权工作。
五、留守儿童问题的针对性对策
(一)加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职能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教育,是启蒙教育,健全的家庭结构和有效的家庭教育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必要保证。第一,父母尽量不要双双外出打工;第二,帮助临时监护人转变教育观念,不要溺爱孩子;第三,家长与留守儿童加强联系。
(二)学校要对留守儿童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
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充分发挥教育主渠道,教师主力军的作用,建立各项管理制度,开展各种关爱活动,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来抓。
(三)加强家校联系
孩子的学习不仅要靠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两者必须密切配合,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功用。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只有解决好教育问题才能有助于留守儿童各方面的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解决成败直接关系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虽然我们不能“人为扩大留守儿童各种负面特征”来渲染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程度,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已迫在眉睫,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关注。
【参考文献】
[1] 田景正.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5):52.
[2] 宋林飞. 西方社会学理论[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 张朝阳,张振乾.千万农村留守儿童现状报告[J]. 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5(8).
[4] 任运昌,莫为留守儿童贴上“污名”标签[J]. 中国农村教育,2008(4):35.
[5] 吴霓.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 教育研究,2004(10):17.
篇8
【关键词】 儿保门诊;心理卫生问题;儿童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07年8月~2009年12月到本院儿保科心理门诊首次就诊的儿童208人,其中包括部分幼儿园体检时心理问题的咨询等。
1.2方法自制表格对所有首次就诊的儿童均给予详细登记,如就诊日期、父母职业、文化程度、住址、儿童姓名、性别、年龄、就诊原因、儿童生长发育情况等。分析总结登记表中的项目,参照CCM仆2一R标准进行疾病学诊断,就诊原因根据临床情况及医生的诊断归类。配合疾病诊断及就诊原因分类的有儿童行为量表、丹佛发育筛查试验(DenverDevelopmentalSereeningTest,DDST)、Peabody图片词汇测验(PeabodyPie-tureVoeabularyTest,PPVT)、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eehslerIntelligeneescaleforehildren,WISC)、韦氏学龄前儿童智力量表(WeehslerPresehoolandPrimarySCaleofIntelligenee,WPPSI)等。
1.3统计学方法采用丫检验。
2结果
2.1就诊儿童一般情况分布首诊儿童共208人,其中男童112人、女童96人,男女比例为2.11:l。6岁以下就诊儿童64人,6~12岁就诊儿童112人,13岁以上就诊儿童22人;13岁组就诊儿童分别占全部就诊儿童的3076%、58.65%、10.58%。就诊儿童年龄集中在6~12岁。就诊儿童中家住城镇的151人,占72.6%;父母一方大专以上文化的117人,占56.3%。
2.2不同年龄组的就诊原因分布6岁前儿童就诊人数占所有就诊人数的30.76%,就诊原因主要为行为问题、抽动症、言语问题、健康体检和咨询。儿童睡眠障碍和排泄障碍(尤其是遗尿症)等在心理门诊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6岁以上儿童则以多动、学习困难为主。所有就诊儿童中,健康咨询占33,3%,其所占心理门诊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由
3讨论
3.1据WHO估计,大约有20%的儿童在成年之前会出现情绪或行为问题,如不及时千预,可能发展成为心理障碍或疾病 。本市心理门诊儿童就诊率相对较低,这可能与乡镇儿童保健机构尚未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以及本院对此项工作的开展刚刚起步、宣教力度不够,家长对儿童心理问题的认识不足有关。
3.2扩大健康教育覆盖面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门诊儿童各个年龄段中,咨询均占绝大多数,但随着年龄的增高逐渐下降.这可能与儿童保健工作者的服务对象不同有关。因6岁以下儿童属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对象,必须经常到医院进行阶段性体检,与医务人员交流较多,经常接受这方面的知识宣教。这提示儿童心理问题早
期发现、早期就诊,首先必须解决儿童家长的认识问题。儿童保健工作者必须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加强健康宣教工作,扩大健康教育的服务面,把宣教阵地延伸到小学、初中。利用书刊、电视、广播、橱窗、讲座及儿科临床、保键门诊向家长宜传儿童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家长、老师、社会对儿童心理健康的了解与关注,以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旭,静进,史明丽,等.开展儿童心理卫生保健,促进儿童心理健康[J].中国妇幼保健,2002,17(12):719-720.
[2]匡桂芳,辛晓显,沈宜元,等.儿童心理咨询2064例临床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9(3):153-155.
[3]关念红,张晋磅,唐济相,等.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儿童咨客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11(2):102-204.
篇9
[关键词]农村 少年儿童 心理健康
一、加强农村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关注少年儿童,尤其是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健康又有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如果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比身体健康还可怕,可是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少年儿童频频犯罪要么自杀,要么杀他人,孤独症、抑郁症在不断的上升,这些无形的杀手在向少年儿童袭来。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少年儿童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关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家长、和教师的共识。但是作为一名农村教师我觉得农村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更值得关注。
二、农村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
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多么美好的生活,但是,对于我们农村的少年儿童来说这是一种奢望。1、因为许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与孩子联系的时间相对较少,孩子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变得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性格极易变得内向、悲观、孤僻、冷漠。没有家长的监督慢慢的孩子就养成了自由散漫、没有自我约束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内心有矛盾,缺乏安全感,心里话无处倾诉,内心变得脆弱,性格发生偏差。2、家长给予丰富物质生活,使少年儿童得到的宠爱和照顾远多于锻炼和体验,以宠爱甚至溺爱代替关爱,孩子娇生惯养,如要什么买什么;家长关注少年儿童的智力发展和应试的成绩的程度,传统教育“黄金条子出好人”如打人骂人;还有部分家庭家长自身就有严重的行为或心理问题,双亲对少年儿童的成长没有树立良好榜样,甚至还以其不良行为和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少年儿童的成长,如打牌、喝酒等。
(二)学校教育问题:
1.农村的教学质量低下,学校只对少年儿童的学习成绩进行评定。忽视少年儿童德育、人格、心理等全面发展,从而误导少年儿童心理和智力不平衡发展。
2.目前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的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培训,在工作中不能运用心理科学知识帮助少年儿童解决心理问题,致使许多少年儿童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存在有人格的缺陷也不知道怎样解决。
(三)社会的责任问题:
少年儿童面对日趋激烈的学习和就业竞争,面对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幼小心灵中感受到难以摆脱的压力和困惑,在当前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下,这种心理负担很难得到有效宣泄,出现自我意识混乱、青春期适应不良、厌学、考试焦虑、学校恐怖、孤独症、抑郁症甚至精神分裂症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少年儿童健康发展。
三、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家庭是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环境
家庭是少年儿童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长期性的特点,父母采取怎样的养育方式都直接关系到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家长不应当只担负传统意义上的养育职责,更要担负起对少年儿童进行心理教育的责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
留守儿童心理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是由于家庭的缺失造成的。因此,要重视发挥家长在留守儿童健康心理成长中的作用。要多跟孩子交流,尽可能地保证每天跟孩子通电话,多跟孩子谈谈心,多跟孩子沟通,对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
2.以身作则,为少年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
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父母应改变不良习惯和不良思想,为少年儿童做出正确的表率。
3.全面了解少年儿童,注重因材施教
父母应全面了解少年儿童的性格、情绪等特点,发现少年儿童的长处与短处,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多鼓励,少批评,采取赏识教育。
(二)教师是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辅导员
教师,教书育人,还要当发现者,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不歧视,平等地对待他们。首先要特别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多给留守儿童一些热情的帮助,解答学生成长中的烦恼。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
(三)社会是少年儿童心理成长的大环境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打工潮流直接影响农村的少年儿童,各种不良风气不断出现,对少年儿童心灵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因此,改善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积极净化居住环境,还少年儿童一个洁净的成长空间。
篇10
作总结
一、 初步成效
一直以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关爱行动以“共享阳光、共建和谐”为目标,以帮助留守儿童心灵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为重点,以弥补留守儿童情感缺失、促进心理健康成长为内容,坚持“动真情、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原则,深入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为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取得了一定成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提高了留守儿童心理素质。开发留守儿童心理潜能、培养健康心理品质、预防心理疾病、促进人格健全发展。增强了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适应、自我调节、适当求助、健康成长的能力,促进了留守儿童身心全面健康成长。
2、有效地推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政策、环境、师资等相关方面形成长期运作、效果明显、切实可行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工作机制。
3、深入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在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把学校的留守儿童之家初步建成了留守儿童幸福、温暖的大家庭。
4、进一步加强和推进了团支部、教务处、少先队组织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工作力度,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了学校教育教学体制,纳入校本课程的开发。
5、通过对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索,以点带面,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二、方法途径:
1、按照“体验教育”的理念,把不同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内容通过情景设计、角色扮演、问题辩析、游戏辅导、娱乐活动等方式传递给留守儿童,帮助他们在参与式、互动式活动中体验做人做事的道理。
2、通过专家心理知识讲座、心理热线辅导等,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在留守儿童中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他们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3、通过心理项目素质拓展训练,采用素质拓展训练项目进校园与专业基地训练相结合的方式,针对不同年级留守儿童的能力及特点开展心理项目素质拓展。
4、开通学生、家长、教师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培训,同时要尽可能地吸纳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营造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5、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过程管理。把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
6、组织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参加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外出学习观摩,鼓励更多地教师获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
7、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有领导分管落实,有年度工作计划,有专人负责开展工作,有专门的时间保障。
- 上一篇: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 下一篇:产品的设计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