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领域教育建议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6: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领域教育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艺术领域教育建议

篇1

一、童年概念的解析

童年看似是众人皆知,但是如何来界定童年呢?杨宁教授认为我们对于儿童的了解是极为有限的,儿童是一个谜,童年也因此被隐藏在重重的帷幕之后。但菲教授从宏观的视角出发,呈现了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共5个年代的人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她发现不同年代的人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经历着不一样的童年,每个年代的人对童年有不一样的理解和阐释。苗雪红博士从多个维度解析了童年:从个体生理成长角度看,主要指个体成长的早期阶段;从人类精神现象的角度看,是指人类独特的精神现象;从社会文化现象的角度看,是指儿童的社会身份赖以获得的社会空间、社会结构。

二、童年探讨的重要性

童年――这个看起来像谜一样的命题,为什么又值得深入探和研究呢?刘晓东教授从哲学的视角提出儿童不仅在艺术领域、道德领域和文化领域都拥有着丰富的天性资源,儿童也是天生的哲学家。因此,对于童年的探讨的价值,有利于成人发现儿童文化并利用儿童文化。刘晶波教授则从“毕生发展观”的角度分析童年的重要。“毕生发展观”揭示了个体的发展是持续一生的,是多方面与多层次的,是受多种因素决定的。我们要珍爱和保护诗意的、纯真的、作为人生的起点和归宿的童年,同时也要敬畏每一种“年”。

三、如何帮助儿童拥有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童年

1.教师的使命与责任

回到儿童本位。秦金亮教授认为教师应努力认识和了解儿童,以实现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穿梭、分享和融合。向海英教授在谈到帮助童年回归时也提到教师应承担起理解、尊重、呵护、捍卫和放飞童年的使命。

提升幼儿教师专业素质。丁海东教授提到,对于童年及其成长的敬畏,应成为幼儿教师的专业立场、专业信念和操守。蔡迎旗教授在提到我国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转变时强调,需加强幼儿教师作为“教育者”和“研究者”的素质。秦旭芳教授分析了名师魏书生的自强、育人,以及教书的思想及方法,为幼儿教师认识自己、认识儿童以及如何科学有效的教学提供了新的启示。

关注师幼互动品质的提升。叶平枝教授提出幼儿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多使用具体的、肯定的激励方式,在关注语言激励评价的同时也关注非语言激励评价的作用等具体建议。同样关注师幼互动的还有冯婉桢、李思娴、王浩博士,他们呼吁幼儿教师应多从儿童视角出发去思考以及行动,才能更好地理解儿童、帮助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完善教师培训及考核制度。高丙成博士在对我国西部5个省份的贫困县所做的培训状况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完善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的建议:落实幼儿教师培训制度;完善幼儿教师培训内容;优化幼儿教师培训形式;规范幼儿教师培训管理,对完善农村培训体系,提升农村教师的素质提供了方向。

2.宏观以及微观环境的支持和改变

篇2

兹转发外交部领事司复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函《关于出具亲属关系证明书以减少交纳所得税事》,望转知你们所属办理公证工作的法院照此办理。

附件:外交部领事司关于出具亲属关系证明书以减少交纳所得税事(1974年9月17日)(74)领认文字第372号全文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74)沪高法刑字第239号函悉。

关于旅加华侨要求出具亲属关系证明书以减少向加方交纳个人所得税一事,经向我驻加拿大使馆了解:

一、华侨凡在申请加移民身份时,已经填报其在华的亲属姓名及关系者,在缴纳所得税时可凭汇款单据申请减交部分所得税;

篇3

问:近日,教育部印发了《指南》,请您谈谈制定《指南》的背景和意义。

答: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龄前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启蒙时期,科学的学前教育对人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教育规划纲要确定了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学前教育“国十条”),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重大举措,各地以县为单位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

在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新阶段,研究制定《指南》,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学前教育“国十条”的重要举措。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国十条”明确要求“国家颁布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南》的印发对于有效转变公众的教育观念,提高广大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问:据了解,《指南》的研制工作经历了几年的时间,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指南》的研制过程?

答:《指南》的研制工作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是文献研究。从2006年起,参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遍及全球”项目,与40个发展中国家同步启动研发工作。借助这一国际交流平台,专家组分析比较了美、英、德、法等13个国家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标准)的文本结构和内容框架,并先后多次邀请国际知名专家来华交流。同时,认真总结了有关国内经验,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关幼儿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了全面梳理。

二是效度检验。专家组利用两年的时间对《指南》初稿进行了严格的内容效度和年龄效度检验。内容效度检验广泛征求了100多位学前教育、儿童心理领域专家及120名有实践经验的幼儿园园长、教师和家长的意见,目的是检验《指南》的内容是否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主要方面。年龄效度检验先后在全国东中西部抽取6个省(区),30个县(区)的4、5、6足岁幼儿各1 200名,共3600名幼儿及其家长作为测查对象,目的是确定《指南》中各年龄段目标的难易程度是否恰当。

三是三次集中征求意见。先后两次面向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师范院校征求意见。今年5月―6月,在教育部门户网站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各大媒体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连续多日展开广泛讨论,百度搜索以《指南》为词条的查询量在上网一周内达到4 010万次,社会各界反响强烈。教育部收到邮件和书面反馈意见200余份,整体上看,《指南》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肯定,普遍认为《指南》的针对性、时效性、操作性强,不仅对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对转变广大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科学育儿能力,引导舆论宣传提供了权威性的指导资料。

四是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审议。今年7月,教育部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成立并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对《指南》进行了审议,一致认为《指南》内容科学准确、系统全面,有关建议针对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有较强的前瞻性、指向性和可操作性。

问:请您介绍一下《指南》的基本框架。

答:《指南》从五个领域描述幼儿学习与发展,分别是: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学习与发展目标,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共32个目标。二是教育建议,根据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目标,针对当前学前教育普遍存在的困惑和误区,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同时也指出了错误做法对幼儿终身发展的危害,为广大家长和幼儿园教师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指导,共87条教育建议。

问:《指南》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时,很多家长非常关注语言领域和科学领域,请您简要介绍这两个领域的主要内容。

答:语言领域从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两个方面,提出6个目标。强调语言领域重点在于培养幼儿的口语交流能力,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习惯以及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在教育建议方面,强调要积极为幼儿提供与同伴和成人交流的机会,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强调要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萌发幼儿对文字的兴趣,反对通过机械记忆和强化训练过早识字。

科学领域从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两个方面,提出6个目标。强调幼儿的科学学习应注重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儿的数学学习应注重在生活和游戏中感知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初步理解数量关系、形状与空间关系,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育建议方面,强调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注重探究过程,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反对提前学习小学教育内容,反对强化训练某些知识和技能。

问:请您概括介绍一下其他三个领域着重强调了哪些方面。

答:健康领域从幼儿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三个方面,着重强调了三点:一是幼儿积极、健康的身心状况不仅是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二是身体动作和手的精细动作发展;三是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建议要为幼儿提供合理均衡的营养、充足的睡眠、适宜的锻炼和有规律的生活,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关爱,保持愉快的情绪,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反对成人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养成幼儿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

社会领域从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两个方面,着重强调了三点,一是培养幼儿的交往愿望与交往能力,二是学习自尊、自主和自信,三是关心和尊重他人,逐步适应群体生活,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建议要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和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强调幼儿的社会性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成人的榜样作用至关重要。

艺术领域从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两个方面,强调让幼儿学会发现和感受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让幼儿欣赏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和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培养初步的艺术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在教育建议方面,着重强调要在日常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的艺术想象、表现和创造,不用成人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不追求技能训练。

问:请您介绍一下《指南》突出强调了哪些教育理念?

答:《指南》既适用于幼儿园教师,也适用于广大家长,操作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着重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理念:

1.幼儿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最重要的是要为幼儿创造机会和条件,注重激发和保护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支持和引导幼儿去主动探究和学习。

2.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要充分认识生活和游戏对幼儿成长的教育价值,把握蕴含其中的教育契机,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在与同伴和成人的交往中感知体验、分享合作、享受快乐。

3.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和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4.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发展速度各有不同,在不同学习与发展领域的表现也存在明显差异。孩子年龄越小,个体差异就越明显。成人不应要求孩子在统一的时间达到相同的水平,应允许幼儿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不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5.重视家园共育。强调要重视家庭教育对幼儿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倡导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创设平等、温馨的家庭环境,注重家长对孩子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家长和幼儿园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问:《指南》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出了非常具体的目标和教育建议,教师和家长在运用《指南》时需要注意什么?

答:考虑到幼儿发展的速度和在各领域的表现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学习和运用《指南》时,最重要的是融会贯通地理解《指南》所倡导的理念,用正确的态度和行为去关心幼儿、观察幼儿、理解幼儿、尊重幼儿,遵循幼儿的成长规律和年龄特点,为幼儿成长创设宽松、适宜的条件和环境,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运用《指南》时要特别注意几点:

1.《指南》提供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和典型表现是家长和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参照,但不是评价和衡量幼儿发展快与慢、好与差的“标尺”,不能简单地对照指标评判幼儿,更不能将《指南》作为分领域训练的“清单”,为追求“达标”而对幼儿进行强化训练。

2.《指南》有助于帮助家长和教师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确定适合其身心状况的合理发展目标,但《指南》中的各学习与发展目标不能简单、直接地用作幼儿园的具体教育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应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活动目标,选择活动内容,提供丰富、适宜的玩教具和游戏材料,并善于把握蕴含其中的教育契机,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3.要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角度,理解和运用《指南》各领域的目标及要求,注重各领域之间和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绝不能片面强调和追求幼儿在某一方面和几个方面的发展。

篇4

关键词:多元文化;声乐教育;民族特色;音乐教育

1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更加注重的是将世界各民族之间的音乐教育和音乐文化都实现有机的融合发展,将所有民族的音乐文化和声乐教育价值看做是一律平等的,关于民族声乐方面的教育正在逐步成为被国际上公认的音乐教育方面的主流和主体。[1]多元文化视野和格局之中,能够赋予民族声乐教育方面以更加新奇的发展视野。近年来,在多元文化格局中,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实现了长足的发展,民族声乐的教育机制体制进一步完善,民族声乐学院和专业进一步健全,从事民族声乐教育教师进一步壮大。来自其他民族的唱法与本土的唱法逐渐形成新的发展趋势,实现了有机的融合,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已经呈现出越来越小的状态。民族演唱方面的风格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2]与此同时,我国目前的民族声乐教育积极吸收借鉴世界先进的音乐教育经验,坚持世界民族文化平等,坚持世界民族音乐尊重和欣赏的原则,充分尊重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多样化特征,能够从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出发,彰显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实现各民族声乐教育之间的平等共赢。

2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有的民族声乐教育学院的课程设置有待于进一步增强民族性,通常大家都设置了美声、通俗、民族等唱法专业,但是在课程的安排上明显存在对民族的音乐理论学习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充分彰显出我国传统的民族的音乐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丰富多彩。[3]因此,近年来对于民族声乐方面的人才培养相对滞后,有的学生甚至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学校的课程设置不科学、不合理。那些对民族声乐教育至关重要的民族民歌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教授的不多,学生视野的开阔相对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有的民族声乐教育学院的教学理念有待于进一步更新,将西方的美声唱法作为一定的标准,而相应的忽视了其唱法的优劣,以及对我国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方面所产生的各方面的影响。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的把握准确民族声乐教育和科学声乐教育之间的有机联系和重要尺度,因而会存在一定的教学理念的偏差。[4]从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审视,一部分的民族声乐教育学习中的学生对于美声唱法的学习热情和付出的时间相对较多,但是有关民族声乐风格方面的作品演唱的不多,具体表现为对民族的传统的民歌、曲艺等民族的音乐文化形式和演唱方式的掌握不够灵活多样,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具有自身演唱风格和特点的演唱风格。

3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5]建议进一步更新民族声乐教育的理念,努力营造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多样化氛围,解决传承民族的传统的声乐艺术形式和演唱技巧。切实扭转过去单一的西方文化理念,解决沿着多元化的文化价值方向来发展,解决顺应民族声乐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大趋势。建议进一步加强民族声乐演唱方面的理论研究。不断吸收借鉴传统的民族声乐发展理论知识,不断积累和总结民族声乐知识,吸收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或者演唱过程中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和要素,进一步加大理论研究的力度,积极将其上升为丰富的民族声乐演唱经验。[5]用心传承中国传统的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演唱技巧,积极探索和研究传统理论与现代演唱方式之间的内在的有机的联系,吸取民族声乐理论的精华,继承和发扬宝贵经验,开展实用性方面的积极探索。建议进一步强化民族音乐平等的思想意识,充分尊重和客观看待多元文化的蓬勃发展,正确认识多民族、多文化交织共存的社会背景,支持和引导各民族的文化,特别是民族声乐教育的平等发展共同进步。建议进一步加深对于民族声乐教育艺术领域的了解,创新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理念,巩固已经形成的具有优势的民族唱法。全面加强对世界文化、民族声乐、不同领域艺术的掌握和了解,进一步开阔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视野。[6]建议进一步创新改革民族声乐教育的课程设置,始终坚持民族声乐教育向前发展的原则,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的理念,更加重视和提升民族多元文化在民族声乐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实现传统与时代音乐的有机结合。[7]科学合理设置民族声乐的教学模式和方式方法,进一步优化民族声乐的教师结构。始终坚持民族声乐教育课程民族化、多样化、世界化的理念,努力彰显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特性和特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具有较为鲜明特征的民族的歌唱语言。[8]

参考文献:

[1]特里斯・M沃尔克(美).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基础与原理[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陈劲峰.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民族器乐课程重构:硕士学位论文[J].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3]孝红.对如何提高中青年民族声乐教师专业素质的几点思考[J].中国音乐,2006(02):151152.

[4]邓兰.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湘南学院学报,2004,25(01):9294.

[5]赵世兰,郭建民.“近源”与“多元”――关于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关系[M].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

[6]韩勋国.“字”“声”“腔”的审美特征与传“情”――“字正腔圆”与“声情并茂”新释[M].中国音乐,2005.

[7]杨仲华,尤志国.一分为二、对立统一、实践第一――论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哲学基础[M].中国音乐,2005.

篇5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如一缕春风吹进了幼儿园,焕发着我们的教育热情,它又像是一位经验老道的学者,不但将幼儿生活与学习上的活动锁定在自主能力的发展上,还根据不同的领域给出了有效的引导方法,“鼓励”、“支持”、“和幼儿一起”这样的字眼随页都可看到,让一件件学习中的小事都变得瞬间灵动了起来,幼儿的思维需要发散,教师的教育也需要发散,《指南》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无穷可能性。

为了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学习,进一步加强对于各年龄段、各领域幼儿的情况的了解,细细品读《指南》,再慢慢回顾自己以往的工作,有些方法是自己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运用到的,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现以“艺术”领域为例,以执教的大班幼儿为参照,在对照中反思我的“艺术”教育。

首先,《指南》指出:“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由此可见,艺术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幼儿“感受和发现美”,以及“表现和创造美”。那么,教师如何创设?创设怎样的条件和机会?这是教师需要着重从自身方面来思考的。幼儿感受、体验和发现美了吗?是怎样表现和创造的?这是幼儿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往往关注更多的是结果,也就是幼儿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是不是学会这首歌了?这幅画画得像不像?忽视了教学情境的创设,忽视了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们不喜欢或者学不好。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何况是我们的孩子呢?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好,也没有完全的差,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性,所以,我们要用心去欣赏每一个孩子,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一次创意美术活动中,所有的小朋友都拿起笔准备画画,只有柯岩一个人坐在那里不知所措,我笑眯眯地走过去对他说,“没关系的,来,我来帮你画轮廓,好吗?”听了我的话他似懂非懂地让我握住了他的右手,在接下来的美术活动中,我一直都在关注着他,慢慢地,我发现,他从刚开始的不愿意下手,到后来的画出线条,逐渐到用简单的图案装饰,他慢慢地一点一点在完善、充实着他的美术作品……他是全班这次作品最大胆的一张。之后的每次进步我都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表扬他,并且还会悄悄地对他说悄悄话,帮他取得更多的进步。

其次,《指南》中指出,“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和创造美”,幼儿是用自己的方式,而不是我们强加给幼儿的,这一关键点我们做到了吗?在美术活动中,孩子只是纯粹地模仿,离开了样本就无法下笔,只是被动地跟着书本和老师的思路走,造成没有个性,只有共性的毫无创造性的作品。在音乐教育中,很多时候注重的仅仅只是几个简单的舞蹈动作或者几句歌词的学习,片面强调技能的训练,而不去调动幼儿的情感生活积累,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愉悦地体验音乐艺术。种种现象难道是我们的孩子不会创造、不敢想象?责任不在幼儿,而在我们。孩子们从小就是按照家长、老师的步伐在走,他们的学习知识纯粹地模仿,是我们观念落后,教育方法简单枯燥和急功近利的不良心理的影响。因此,我们要贯彻《指南》精神,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再次,《指南》在教育建议中提出,“经常带幼儿参观园林、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讲讲有关的历史故事、传说,与幼儿一起讨论和交流对美的感受。”孩子的经验来自于生活,只有多经历,才有助于孩子们“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但是,我们基本上没有带孩子参观过,也不敢带孩子参观,也没有与孩子们一起交流。在每天的艺术课程中,采用更多的则是范图、磁带等,暂且不评价这两种教学材料的优缺点,光从形式和种类上看,我们就发现其单一了。也许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附近没有这么多的资源,或者孩子们出去安全问题难以保障等等,这些都是阻碍孩子发展的借口。

在认真学习了指南精神之后,我的教育理念转变了,在艺术活动中开始鼓励幼儿大胆表现,并努力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把主动权给孩子们,给与他们大胆表现、创编、创作的时间,及时的挖掘一些好的作品、动作加以提炼并将作品展示,演出,这样的方式是自己的第一次尝试,不过让自己体会到了权力给孩子们的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这样的做法给我的感触也很大,为自己接下来组织艺术活动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资源。在艺术活动中,要让孩子能大胆表现,除了为他们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之外,另外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要让他们喜欢艺术活动,而令他们喜欢艺术活动的因素则有很多,比如:艺术活动本身、活动的设计、教师在组织艺术活动中的理念,以及面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等等。例如:在幼儿园美术教学实践中,我们会指导幼儿对画作做进一步的加工,这种加工主要就是让幼儿在原画作基础上进行“变化”。那么如何对幼儿做进一步指导呢?如:“这些小鸟太规矩了,没有变化,应该把这些小鸟画成飞往不同方向的姿态。”再如:“如要使你的装饰画看上去更好,应该要有变化,要对“黑白关系作些调整,前后关系变一变,让人感觉到差异。”

篇6

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指示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照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究”四大学习领域,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一、新课程标准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要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生活经验,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新课程标准没有沿袭罗列具体知识点的方法,而是制订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教学活动建议,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向内容标准的方向发展。不同地区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和采纳这些教学活动建议,甚至还可以自己创造新的教学活动方式,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灵活,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辅导者和合作者。以往为了维持好课堂纪律的教学模式太多地限制了学生对教学的兴致。教师应该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学习气氛,把威严放下,做学生们的朋友,有利于师生感情的交流与沟通。老师教学的语言和方法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给学生们多一些宽容和耐心,多一些呵护和关爱,会使教学效果更好。

二、新课程标准给予教师教学的领悟

各学习领域分别由标准、教学活动建议和评价建议三部分组成,标准是课程总目标的具体化,体现出与总目标的对应关系。教学活动建议针对标准提出一些更为具体、可操作的内容和学习方式。这些具体的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可选择性,各地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和采纳其中的建议,实施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向目标发展。评价建议则提出检测标准达到程度的要点。

总之,目标、内容、学习方式和评价四方面构成了美术教学的完整过程。例如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因此,在这一学习领域的教学中,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避免学科知识专业化倾向。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加强趣味性、应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

三、新课程标准给予学生学习的综合性和探索性

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它对发展学生的综合实际能力和探索发现能力起到极大作用。新课程标准打破了学科的界限,使各种学科知识相互渗透、交融。综合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把音乐、文学等学科引入美术课堂,不仅可以丰富美术课堂内容和知识,还能开阔学生视野。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把握所学知识。

篇7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我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到体会颇深。就是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帅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个问题不光是在苏氏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是在当今,丝毫未见减少。说起这里面的原因,教师大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出问题后,直截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几千年前就提出的因材施教,在现在的教育教学中也是常提不断的。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

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可看看我们周围的老师,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不同类型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试想,这样下去,怎会去个别对待,怎会不产生差生呢?这也难怪有些教师不停地抱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听话,捣乱纪律了,也难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难怪每天被学生折腾得心浮气躁、精疲力尽了。

人们常言: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已要备一桶水,而教师的这桶水必须是不断更新的水。可我们都在说着“教师的时间哪里来?教师和所有人一样,要做家务,要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且每天做着只读教材和教参的老师,即使读书也是疲于应付,以至自己在教学中筋疲力尽,工作自然也就成了一种负担。苏氏在书中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加强自己的学识修养,对任教学科有深刻的研究,掌握各科知识结构的内涵。教学时要能扩展学生的视野,揭示人生的真谛,成为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先行者,成为青少年一代步入社会生活的引路人。

让我们铭记这些“建议”,让它成为我们工作中的航标灯!

篇8

关键词:兰州市;初级中学;艺术教育;现状调查;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951,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61-03

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中小学校艺术教育有了较快发展,艺术教师队伍严重不足的状况有所缓解,艺术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课外艺术教育活动普遍开展,中小学学生的审美素质得到提升。自《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颁布实施以来,甘肃省省学校艺术教育在行政管理、硬件设施、教学活动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问题仍然存在。我省农村人口占到总人口的70%以上,大多数中小学学生生活、学习在农村。本次调查基于对两所中学的比较研究,揭示出兰州市城乡初级中学艺术教育现状和问题。

一、兰州市艺术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本次调查抽取了兰州市区和市区周边的两所中学,分别是西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和榆中县和平中学,西北师大第二附属中学在市区学校当中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相对一般,而和平中学在市区外中学中的情况相对较好。通过问卷法、访谈法、比较法调查两校艺术教育的开课情况、艺术教育师资力量、艺术教育硬件设施的配置,以及对艺术教育进行的管理,对比反映出农村中学在艺术教育方面的问题。见表1,表2,表3。

通过以上走访所了解到的情况,两所中学在所处地域的地位,可以看到两所学校的差距,也可以看出兰州市城乡中学艺术教育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具体归结为以下几点:

1.艺术教育在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的观念和地位不同。城市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兴趣爱好,艺术专长的学生有很多机会通过艺术考试进入大学,学校也提供很多平台让每个学校展示自己艺术教育方面的成果。很多学生和家长已经改变以前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将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于与其他课程同等对待。农村中小学把应试作为教育的最主要目的。目前中、高考等升学考试仅将文化课列入考试范围,未涉及艺术类课程,难免会引导广大师生及家长只看重对文化课的教学。艺术教育被应试教育排挤在一边。农村学校的学校缺少相关的管理和监督,致使艺术类课程备受忽视。

2.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的悬殊。在城市学校艺术类课程的专职教师供应充足,基本是本科学历。很多经过艺术教育的专业人才对于投身农村教育望而却步。这些人才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资金才学有所成,认为农村很难为自己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不愿意走进农村。这是造成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师资匮乏的主观原因。农村中小学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经过专业学习的极少,大部分艺术课程教师由其他科目的教师兼任,专业技能、艺术素养、知识沉淀都有很大局限,很难顺利进行艺术课程教学。

3.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硬件设施的配置不均。在城市学校每年会购置相应的教学器材,在经费上不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学校有精力为学生提供专门的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等,同时学校也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加强学生的艺术教育。农村经济相对滞后,艺术教育资金匮乏。教学场地也严重不足;教学大纲上一些内容无法教授给学生;部分教育行政部门、有条件的学校由于认识不足,忽视了这方面投资。种种原因使得中小学艺术教育缺乏了应有的物质基础。

4.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监督管理的力度不同。目前政府没有较高规格的立法规范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监管也因地而异。城市多数学校专门设有艺术类课程的分管领导,每年会对自己的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和学习。而在农村学校仍然没有专门的艺术类课程的分管领导,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普遍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不足,从而缺乏对学校开设艺术课程的监督、管理和考评机制。由于缺乏监管,艺术教育流于形式,课程效果不佳、并且受文化课挤占现象严重,甚至取消了艺术课程的开设。

二、发展农村初级中学艺术教育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转变观念。发展艺术教育事业是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个突破口和切入点,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农村学校仍旧观念落后,所以乡村应该加大力度,真正从出发点将艺术教育落到实处。学校艺术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审美情感、审美理想、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积极影响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可以产生重大的影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中小学应该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向广大师生、家长宣传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从观念上转变对以往艺术教育的片面认识,提高艺术教育的地位。

2.建立、扩大专业师资队伍。①优化工作环境,提高农村艺术教师的地位。正确引导艺术类专业的毕业生的价值观念,充分认识农村艺术教师工作的重要性,放低眼光,真正投身到艺术教育的领域中来。不断提高农村艺术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制定并认真执行合理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客观公正地评价农村艺术教师的工作,组织辅导课外艺术活动应按比例折算课时,计入工作量,以调动和发挥农村艺术教师的积极性。②健全艺术教师培养和培训制度。要建立稳定和长效的教师培训制度,积极创造条件,为农村艺术教师发展提供机会,切实建立农村艺术教师轮流进修制度;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展和执行课程标准的需要,各级教育部门应把艺术教师培训工作列入教育发展规划和常规工作计划,确保培训经费,限期完成培训任务。③建立艺术教师流动制度。鼓励城镇艺术教师定期到农村进行巡环教学;要制定相关政策,建立艺术教师流动机制,变无序流动为有序流动;要合理配置艺术教师资源,促进艺术师资的均衡分布。④因地制宜挖掘当地民间艺术人才。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可以利用本地资源,邀请当地民间艺人讲座和担任学校艺术教育教师工作,开展有地域特色的艺术教学。也可以开展一些艺术大赛发掘更多的艺术类人才。

3.加大投入,改善艺术教育设备条件。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经费紧缺是长期存在的问题,教学器材和教学场地是艺术教育的物质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进一步提高对资金的投入和政策的支持。为改善当前学校艺术教育设备紧缺的状况,建议各地教育部门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契机,依托国家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部署,落实艺术教育专项经费,以保证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基本需要。

4.健全立法,加强监管,完善机制。①加强依法治教力度,提高艺术教育法规文件的规格。目前学校艺术教育最高规格的文件是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作为部门规章,其法规约束力受到一定的局限。因此,建议提高学校艺术教育法规的规格,用行政法规来规范学校艺术教育,推进艺术教育的法规化,确保学校艺术教育的地位。②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加大教育监督力度,确保艺术课程开课率和教室、经费和资源配备。结合建立、健全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制度,在研究制定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标准和实施方案时,把艺术教育列为必查内容。在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以及进行农村义务教育达标验收时,把艺术教育资源配置纳入其中。现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已经成立,这将推进学校艺术教育的科学化进程。③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确保艺术课程开课率。从教师、经费和资源配备等方面解决开课率的保障机制。县教育局应该承担执行课程计划的管理责任,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如走教、支教、巡回教学、流动授课、对口辅导等多种形式,缓解专职艺术教师短缺的矛盾,保证县城和农村的中小学都能够按课程方案开齐开足音乐、美术课。④适当调整升学考试科目。政府可以适当调整中、高考升学考试的考试科目,打破传统的文化课垄断的局面,将艺术类课程按照一定比例有机成为升学考试考查的一部分,从根本上提高人们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5.因地制宜,开展本土艺术教育。学校可以鼓励学生自购一些经济上承担得起的乐器和画具;利用有限资源进行艺术创作,如可以让学生用家中的毛线团、碎布头、麦秆等制作手工粘贴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当地和学校可以经常进行歌咏比赛、绘画比赛、舞蹈比赛、手工制作比赛等,调动学生和家长对艺术的热情。目前,高校学生利用假期深入农村开展“三下乡”活动也成为一种趋势,可以以此为契机邀请相关专业学生对农村中小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对当地教师进行培训。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区域教育探索》第五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洪俊.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报告[R].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李婷.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美术教育存在质量问题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0,(23).

[4]孙伯旭.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8).

[5]万洪.浅谈农村初中艺术教育整体提高的策略[J].科学咨询,2011,(2).

[6]吴华.国家教育公平政策的思路、问题与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2007,(2).

[7]邹华.艺术教育的历史经验[J].天津社会科学,2007,(2).

[8]Kindred,L.W.,Bagin,D.,&Gallagher,D.R.(1976).The schoo

篇9

论文摘要:钢琴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和前苏联均对此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从多个方面对普通学校开展钢琴教育给予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本文基于这一前提,对我国普通学校钢琴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阐述了钢琴教育对普通学校教学的促进作用,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引言 

钢琴教育课程目前大多在音乐学院开设,普通学校由于培养侧重点的不同,往往对钢琴、绘画、书法等相关课程不够重视,常常出现时间挤占、课程压缩等不正常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效果。同时,很多学校还存在师资力量和硬件环境的不足,其软硬件资源无法满足学生对钢琴教育的渴望。此外,由于升学考试的普遍存在,很多学生家长也不赞同钢琴等非考试科目占用过多的时间,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尤为突出。因此,如何平衡好传统教育科目同钢琴教育之间的关系,促进钢琴教育在普通学校教学中的地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1]。 

早在上世纪90年代,苏联[2]就在普通学校中大力推广钢琴教育。众所周知,上世纪的苏联在航空、航天及重工业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竞争对手美国就苏联的科技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发现与全民普及的国民音乐教育有关,前苏联在全国开设了多家音乐学校。在正常教育外,还能接受到艺术教育。钢琴教育中的音乐感觉能力培养、审美能力培养以及十指的运动对大脑发育起到的促进作用 使前苏联儿童的智力、创造力和意志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发展,它使整个前苏联的科技与文化艺术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无独有偶,美国[3]也紧随其后修订了国民教育计划,把普及音乐教育,特别是钢琴教育放到了重要的位置。1994年,美国文教委员会接受了nsae出版的文化标准议定书,在克林顿总统主持下,美国国会将其定为2000年法定目标,并命名为《国家艺术教育标准法》。 

事实上,发达国家早就注意到钢琴教育对普通学校教育的促进作用,并通过政策和经济上的多种形式给予支持。本文基于这一论述,从多个方面分析了钢琴对学校教育的促进作用,阐述了钢琴教育对普通学校教学的促进作用,指出了当前钢琴教育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二、钢琴教育对学生成长的作用 

钢琴教育作为艺术修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普通学校学生的各个方面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说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的内容。 

1.内部促进 

钢琴音乐是文化艺术[4,5]的一部分,良好、正确的文艺教育能够提高人的内在素质修养,更能开发人的聪明才智。在钢琴练习活动中,包含着多种智力活动,一般来说首先要集中注意力看谱视唱,视奏,不仅要将音乐符号通过瞬间记忆转化为歌唱演奏的操作指令,还要对乐谱进行长期记忆,以便熟练和再现,这实际上同时调动了弹奏者大脑、眼睛、耳朵、嘴巴、手脚等各个方面,是各种感官共同作用的结果。钢琴学习对提升音乐智力具有明显的效果,尤其是通过良好的钢琴音乐教育可以尽快地提高学生的音乐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智力。 

2.外部促进 

钢琴教育不仅对智商开发有帮助,对个人修养和情商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心里健康,也从另一方面强化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具体来说钢琴教育激发了学生对于美的意识,学生的性格逐渐变得开朗、活泼,懂得并且愿意和朋友、家长和老师交流,同时对其它事物的兴趣也与之增强,这正说明了钢琴学习对非智力性心理也有较大的帮助。 

三、问题分析 

钢琴教育在对学生从内到外都有相当积极的作用,但目前钢琴教育在普通学校的接受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改善,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以往专业性的钢琴教学多注重课堂教学,学生的艺术践是相对薄弱的环节; 

2.音乐技能是艺术表现的前提,没有良好而娴熟的音乐技能 就不可能有精湛的艺术表现,音乐技能以艺术表现为根本目的,脱离艺术表现,音乐技能便失去了意义,在我国传统的钢琴教学中,存在着重技能,轻艺术的状况,这种弊病在国际学术交流的比照中愈显突出; 

3.我国普通中学的学习负担较重,没有大量时间投入到钢琴练习中,中学生的性格特征也决定了钢琴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不能等同于以往的钢琴学习。 

四、实施对策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目前普通学校在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上的特性,给出以下相应的实施对策: 

1.技能训练与艺术表现相结合。在普通学校的钢琴教学中我们坚持技能训练与艺术表现要求同时并进的原则 使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艺术体验 领悟和表现能力获得显著提高; 

2.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在普通学校的课程建设中应加强了艺术实践的环节和要求 通过经常性地参加各种形式的钢琴演奏会和综合音乐会以及各种形式的艺术观摩 切实增加学生的艺术经验 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水平。 

3.注重技术理论与艺术理论相结合。在课程建设中注重开阔教学视野 将学生的钢琴学习领域从原来专业的钢琴课程中只局限在钢琴技能的领域拓展 提升到普及钢琴课程对于钢琴艺术的整体认识层面上来 真正做到钢琴教育的普及、艺术修养全民性的提高。 

五、结论及展望 

本文结合当前钢琴教育的研究现状,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分析了我国当前钢琴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从多个方面论述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在将来的研究中将结合当前经济发展条件,探讨钢琴教育同信息技术和心理学的交叉结合。 

 

参考文献 

[1]连智扬.浅谈当前我国的钢琴教育[j].科教文汇, 2009(13): p. 1. 

[2]张敏.不同教育理念下的钢琴教育比较[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33(6): p. 2. 

[3]程超.21世纪的钢琴教育:怎样才能快乐——“人性因素”视角下中国钢琴教育的历史变迁与现实观照[j].大家(15). 

篇10

关键词:中小学校;民族音乐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234-01

一、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感染熏陶”式教学模式

(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看

在中小学的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该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积极性。在进行音乐欣赏时,可以在教室摆放一些民族乐器和脸谱,让学生通过民族乐器和脸谱,在感官上对民族音乐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带着兴趣去探究民族音乐的深奥。

(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听

音乐实际上是一门听觉艺术,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兴趣的一种方法是让学生多听民族音乐,多听也是一种“感染熏陶”式的音乐教学模式。在进行民族音乐教学的课堂上可以多为学生播放民族音乐的音响资料,也可以通过现在演奏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民族音乐的情景,把学生带入民族音乐的意境中去。如可以在课堂上播放民族管弦乐曲《二泉映月》的音响资料,通过初听、复听、再听的方法,让学生对《二泉映月》这首民族管弦乐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再对《二泉映月》这首民族管弦乐曲进行深入的讲解,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首民族管弦乐曲的内涵和特点。

(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演

在中小学的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形体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通过学生的形体表演可以让民族音乐课堂更多活跃和多彩,让学生更快的进行学习的情景中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进行戏曲音乐欣赏时模范音乐中的人物角色,比如在听新疆音乐时跳几个新疆舞蹈动作,在欣赏鼓予秧歌时,教师带动学生随着音乐跳一跳、扭一扭。通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演的“感染熏陶”式教学模式让课堂气氛得到活跃,让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生充满信心。

二、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引导探究”式教学模式

(一)通过作品的比较来挖掘民族音乐的独特美

在民族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同类同名的音乐作品,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作品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比较体会挖掘各民族音乐的艺术美。

(二)通过综合分析挖掘民族音乐的内涵美

综合分析就是先对作品进行完整的、全面的、整体的认识,再具体到部分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综合的评述。例如: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初听主要是听辩乐器的音色,整体性的体验音乐的风格及情绪。复听是要求我们具体到段落,一段一段的进行分析。再次复听就是对乐曲进行全面的感受、体验与理解。

三、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融合式”教学模式

(一)民族音乐教学各学习领域之间的融合

在民族音乐教学中,有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等四个教学领域,我们将这四个领域相互融合进行教学。具体说,在欣赏音乐时,我们可以融合歌唱表现、刨造、相关文化;在表现的活动中,我们可融合歌唱表现、创造、相关文化;在表现的活动中,我们可以将欣赏、表现、相关文化融合进来,这样使各个学习领域得到强化,并促使学生加深感受、体验、理解音乐的作用。

(二)民族音乐教学与相关学科的综合

音乐与舞蹈、绘画、雕塑、影视、文学等都是姊妹艺术,民族音乐教学中,我们将这些学科与民族音乐教学相互融合,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促使学生理解多元文化,激发学生尊重艺术的情感。比如:欣赏琵琶曲《十面埋伏》时,为让学生对琵琶丰富的表现力又深刻的理解,我们可以用自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弦小弦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等诗句,通过音乐与文学诗句的融合,使学生很快获得了美的体验,也就理解了中国古典音乐的内涵美。

四、小结

在我国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教育对于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我国中小学实施民族音乐教育的途径及建议,包括: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感染熏陶”式教学模式、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引导探究”式教学模式、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融合式”教学模式。民族音乐教学水平的提高对于提高我国中小学生的民族音乐素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并且对于发展民族音乐的普及起到了很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