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运动疗法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6: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康复运动疗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04年6月至2010年12月以来,在我科治疗的84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治疗组44例,对照组40例,均属于AO分型当中的A型,有男性患者64例,有女性患者20例;年龄最大为46岁,最小为21岁,平均年龄为34.5岁。全部患者均予以切开复位行内固定治疗,在术后予以上肢的石膏外固定,于3-4周之后将石膏拆除,并予以功能锻炼,并且每月定期复查X线片。
1.2 方法。观察组:嘱患者取坐位,也可为卧位,把患肢平放在桌面或者床上后,以手握沙袋进行主动的屈伸肘关节,直至最大限度,需做匀速反复运动,每天2次,每次15-20分钟,还可选择体操棒,以及上肢的运动器械来辅助运动,还需完成双上肢其肘关节的互助运动,于健侧肢体进行帮助下,将两手进行伸肘的交叉运动。对照组:经医务人员的简单指导,由家属辅助实施简单的被动活动,以按摩为主。
1.3 评分标准。患者肘关节的功能评分依据患者其关节疼痛与活动度以及稳定性,和ADL能力诸如此方面给予综合分析。其中该评分系统的满分是100分,在90分或以上者为优,而75至89则分呈良,其中60至74分则为可,其总分在60分以下为差。患者疼痛依据目测类比的评分法给予临床上疼痛的测定,其中0分代表着无疼痛,而10分则代表出现疼痛剧烈,并且难以忍受,嘱患者需根据自身实际的疼痛情况来打分。
2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出院后均随访6个月。观察组患者肘关节功能的恢复优良率为93.2%(41/44),而对照组为80.0%(32/40),观察组患者骨折平均的愈合时间为3个月,而对照组为4个月,观察组有2例出现骨化性肌炎,而对照组为8例。
3 讨论
由于肘关节损伤进行康复治疗需自术后的早期开始,如果康复治疗的越早,临床效果就越好。行早期的康复治疗不仅能够预防患者关节僵硬,还能够将组织粘连以及肌肉废用性的萎缩,不仅减少临床并发症的出现,特别是于肘关节行松解术之后,需尽早的实施关节运动,以防止关节的再次粘连,并巩固手术的效果。
在术后早期行功能锻炼,系防止患者关节强直最有效的手段,而于术后,特别是小儿患者大多惧怕疼痛,因此不愿出门锻炼。此外,由于家长对患儿的偏爱,往往不敢不能进行监督,其中,医务人员需于术后早期行及时有效的临床指导,同时采取多种方法,通过照顾其兴趣,以及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忍耐能力,为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活动量及活动强度,可以利用拼装玩具锻炼其肘部屈曲,拧手帕等训练其肘部旋转,悬挂气球等儿童喜爱的游戏来训练其肘部伸展,循序渐进地引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防止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改善关节功能[5]。
骨科学以运动系统疾病为研究对象,功能康复是骨科疾病治疗的最终目的。祖国传统医学采用小夹板等固定骨折,遵循“动静结合”的治疗原则,很好的体现了早期康复运动的理念,但近年来部分人盲目追从解剖复位、坚强固定,加之部分人将骨折治疗的复位、固定,功能锻炼三大原则机械的认为是骨折治疗的三个阶段,使得骨科康复治疗处于近乎原始状态,常常表现为“骨折愈合后”医生、护士的简单指导,家属帮忙的简单模式,其康复程度有限。正确理解现代骨科治疗技术,把握现代骨科治疗理念,将临床骨科学与康复医学有机结合起来,是最大限度提高骨科疾病功能疗效的关键。这就要根据具体骨科疾病的特点,动态地,区别地将临床骨科治疗理念,技术和康复手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探索出一套科学的,能最大限度提高骨科疾病预后与功能疗效的方法。引入康复运动疗法对促进关节功能恢复,骨折愈合及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符合现代骨科理念。将临床骨科学与康复学有机结合,最大程度提高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疗效。
综上所述,康复运动应用于治疗患者肱骨髁间骨折,安全有效,应予推广。
参考文献
[1] 杜青,陆美玲,陈珽,等.儿童肘关节骨折术后的康复治疗疗效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11):1027-1028
[2] 周先珊,郭知学,王小平,等.运动疗法配合中药熏蒸治疗创伤性肘关节功能障碍[J].浙江临床医学,2010,12(1):54-55
[3] 苏小静,李少敏,谢继萍,等.运动疗法对肘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疗效[J].宁夏医学杂志,2010,32(6):553-554
篇2
【关键词】运动疗法 慢性下腰痛 康复指导
中图分类号:R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34-01
慢性下腰痛是一种腰部疼痛综合症[1],涉及到腰骶部肌肉,筋膜,韧带,关节以及椎间盘等结构的病损,它以腰部反复疼痛为主要表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腰部功能障碍,并可有心理抑郁,病程超过3个月,在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常与职业、生活方式等有关。笔者采用运动疗法治疗慢性下腰痛,进行临床分析并进行康复指导。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78例慢性下腰痛患者,其中男38例,女40例;年龄30~82岁;病史最长24年,最短6个月;有扭伤史15例。
1.2 临床表现与体征
下腰部酸胀痛,伴有不同程度功能受限,有慢性腰痛病史,久站久坐久卧,长距离行走,劳累后加重;腰部僵硬,活动受限;腰部有异物感,肌肉紧张,两侧沿竖脊肌走行局限性压痛。
2治疗方法
运动疗法[2] ①让患者坐位,保持髋不动,放松腰背肌肉做腰部屈伸,左右侧弯及左右旋转运动,运动进展开始缓慢,幅度逐渐加大,但要避免引起疼痛加重。②进行腰背肌及腹肌训练,早期避免腰部大幅度屈伸,可做腰背肌的等长收缩训练,仰卧抱膝训练,拱桥训练。③鼓励患者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告知正确的劳动和站,坐,卧姿势,并要求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躺着看书,看电视,睡沙发等)。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3] 痊愈:腰痛消失,工作生活正常。有效:腰部疼痛基本消失,有轻度疼痛,经治疗可恢复,不影响工作生活。无效:和治疗前相比无显著变化。
3.2 疗效结果 78例慢性下腰痛患者中痊愈者有70人,有效者有8人,无效者为0人。总有效率为100%。
4临床分析
慢性腰痛是临床常见病[4],80%~90%的人都有过下腰痛的病史。下腰痛可分为特异性下腰痛(感染,肿瘤,炎症,骨折)和非特异性下腰痛(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及根性下腰痛(坐骨神经痛)。诱发下腰痛的原因很多,机械性,炎症性,心理因素,姿势不良,脏器异常,代谢异常等都可以成为诱因。
运动疗法主要是通过渐进的抗阻训练,增加肌肉力量,使患者症状减轻。同时慢性下腰痛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治疗过程,患者通过康复训练指导,病情好转后可回家进行腰背肌训练,保持疗效稳定,减轻一定的经济负担。
5 康复指导
患者病情好转后对其进行康复指导,能有效经济的治疗慢性下腰痛并防止复发。进行腰背肌锻炼半年以上,提高腰背肌力,增加脊柱稳定性。挺腰抬臀法[5]:患者取仰卧位,双膝屈曲,以头及双足跟作为支撑点,使劲向上挺腰抬臀。抬起腰背部,锻炼应循序渐进,逐渐增加动作幅度和次数。患者平时应以卧硬板床为主,仰卧时膝微曲,膝下垫软枕,全身放松,腰部自然落在床上;侧卧时屈膝屈髋,一侧下肢自然放在枕头上;俯卧时可在腹部及踝部垫薄枕,以使脊柱肌放松,避免脊柱弯曲的“蜷缩”姿势。避免长时间用同一姿势站立或坐位;勿穿高跟鞋站立或行走。以避免慢性肌劳损。最好选择高度合适,有扶手的硬背靠,避免久坐。坐时腰部挺直,身体靠向椅背,使膝部略高于髋部。如椅面太高,可在足下垫一踏板。站立时宜抬头,挺胸,收腹,抬臀。如站立举起物品时,背部应伸直勿弯;搬运物品时,宁推勿拉;如拾取地上物品时宜双腿下蹲腰部挺直,并且动作要慢,尽量减少弯腰频率和幅度。注意腰部保暖,可佩带装有艾叶的腰围,可起到温气血,散寒止痛,调整机能的作用。改变生活中不利腰背肌的习惯,鼓励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务必按正确的功能锻炼方法进行锻炼。
参考文献
[1] 刘晓光《慢性下腰痛的治疗方法评价》[J].中国临床康复,2005(18)
[2] 孙琦, 《电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慢性下腰痛》[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0(3)
[3] 尹建峰,孙瑞台《慢性下腰痛268例临床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05(5)
篇3
[关键词] 运动想象疗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心脏康复;应用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5(b)-0042-0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再狭窄率高达20%~40%,并且由于心绞痛、心肌梗死疾病的存在,均会给患者带来恐惧和不适,从而影响患者康复锻炼的积极性,增加PCI再狭窄的概率[1]。有研究表明,对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想象疗法有助于上肢功能障碍的康复[2-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的诊断均符合WHO修订的冠心病诊断标准[4],选择2011年8月~2012年5月本院心内科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中,1例中途退出,对照组中,3例中途退出。39例观察组中,男20例、女19例,平均年龄(58.15±2.63)岁,股动脉、桡动脉穿刺分别16例和23例;37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18例,平均年龄(59.06±6.82)岁,股动脉、桡动脉穿刺分别11例和26例。在年龄、性别、介入方式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运动想象”疗法,患者康复运动后,移至安静房间,仰卧位,听10 min“运动想象”的指导语录音带[5]。1~3 min:全身放松;5~7 min:间断的“运动想象”,改善焦虑、恐惧心理;8~10 min:注意力重新集中于自身和周围环境。每天2次,每次10 min。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以及康复运动。
1.3 评价指标
恐惧视觉模拟评分: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运动想象疗法后对运动的恐惧程度[6]:0~10分别代表不同恐惧程度,0分为不恐惧,随数字增加,恐惧程度增高,10分为十分恐惧。平均随访1年,了解心脏不良事件(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血管旁路移植事件)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运动想象疗法后两组PCI治疗后患者的恐惧视觉模拟评分
表1显示,入院时和出院时两组患者对运动的恐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出院3、6、9个月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具体见表1。
2.2 运动想象疗法后两组PCI治疗后患者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表2显示,观察组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血管旁路移植手术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介入治疗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体见表2。
3 讨论
运动想象疗法最早起源于体育心理学领域,但目前已在国内外体育教学、训练、脑卒中康复锻炼领域中广泛应用,多项研究显示该疗法在提高机体运动准确性、运动速度、反应时间及增强肌力等方面具有良好地作用[7]。本研究中,住院治疗7 d左右对运动恐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可能与运动康复时间较短有关,在出院3、6、9个月后,恐惧程度逐渐降低,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运动想象疗法是循序渐进、长期的过程。
本次结果显示,观察组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因为运动想象疗法可以提示患者重视和控制冠心病危险的因素,有助于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和健康知识水平,从而有效地防止和减少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但患者在介入治疗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可能与纳入患者样本过少或者随访时间较短有关,因此关于心脏不良事件的的发生还需要进一步大样本、长期的随访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运动想象疗法的疗效。
目前PCI术后心脏康复中,国外部分国家采用康复授课训练模式[8],国内目前刚刚起步阶段[9],该项研究不仅包括教育,还有贯穿于康复锻炼中的运动想象,患者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树立健康信念,建立适宜的术后心脏康复模式。
[参考文献]
[1] 潘宁萍. 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并发症及其护理进展[J]. 护士进修杂志,2004,19(9):837-839.
[2] Holly Bridge,Stephen Harrold,Emily A,et al. Vivid visual mental imagery in the absence of the primary visual cortex[J]. Journal of Neurology,2012,259(6):1062-1070.
[3] 陈增力,崔福玲,代秀丽. 运动想象疗法结合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1,33(7):542-544.
[4] 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WHO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 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J]. 中华心血管杂志,1981,9(11):75-76.
[5] Jeremy J,Tree. Mental imagery in congenital prosopagnosia: A reply to Grüter et al[J]. Cortex,2011,47(4):514-518.
[6] Van Roo JD,Lazio MP,Pesce C,et al. Visual Analog Scale (VAS) for Assessment of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MS) on Aconcagua[J]. Wilderness Environ Med,2011,22(1):7-14.
[7] Langer,Federico. Mental Imagery,Emotion,and ‘Literary Task Sets’ Clues Towards a Literary Neuroart[J].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2012,19(7):168-215.
[8] 曾学文. 心脏病证治[M]. 南京:南京出版社,1991:272.
篇4
关键词: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康复训练;痉挛性偏瘫
目前,我国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增高,据相关数据统计每年增加135~150万人,其致死率、死亡率较高,严重威胁我国居民的生命健康[1]。脑卒中所造成的肢体功能障碍中,肢体肌肉痉挛所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会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临床中对痉挛性偏瘫的治疗效果一直不理想,治疗比较困难。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痉挛性偏瘫患者在临床治疗不断推广应用,取得良好效果。本文作者结合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52例痉挛性偏瘫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对痉挛性偏瘫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为临床治疗痉挛性偏瘫提供理论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52例痉挛性偏瘫患者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和研究组26例。对照组例患者中男24例,女2例;其中脑梗死18例,脑出血8例,年龄37~76岁,平均(58.17±12.91)岁;平均病程(20.55±10.07)d。研究组患者中男14例,女12例;其中脑梗死11例,脑出血15例,年龄37~70岁,平均年龄(53.36±7.90)岁;平均病程(21.16±9.11)d。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基础资料方面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患者以健侧卧位为主,定时变化,并且保持患肢处于良肢位,确保患者肢体得到良好功能训练。同时给予患者被动的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训练,关节遵循由近到远,活动度由小到大,直至进行完全屈曲和伸直锻炼。此外,患者身体躯干旋转、摆髋,从15°~ 30°卧位开始,循序渐进,每天逐步增加角度直至90°站立。同时还可以进行床边坐位及站立训练[2]。在患者可以站立时,进行简单的床-椅移动,然后慢慢的进行扶持站立步行,之后再加强难度(如上台阶)。训练1次/d,60 min/次。
1.2.2研究组 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具体方法:患者取卧位,使患者下肢稍屈曲,清洁胫骨外侧、踝关节,放置3块直径为1 cm的圆盘电极。参数: 波形为方波,频率35 Hz,脉宽为0.2 ms,刺激时间8 s,每次间隔时间15 s,刺激强度0~60 mA,耐受阀值为20μv。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应该盯着液晶显示器,在绿灯亮时提醒患者集中精力尽力伸直脚踝,直到达到预置的阀值。黄灯亮时患者可感到主动收缩肌群受到外加的电刺激,此时患者应该集中注意力于治疗处的肌肉[3]。具体的刺激强度依据患者的耐受情况进行适当选择,在自发肌电信号超过电阀值后,仪器会自动调高阀值。1次/d,30min/次。
1.3 Hmax、Mmax的测定 患者取俯卧位,踝部用软垫支撑,使膝关节屈曲120度,将圆盘表面电极放置于目鱼肌肌腹部,记录电位幅度。参数:肌电信号导出时间0.01 s,高频电阻1kHz,滤波宽度5 kHz。然后使用刺激器刺阴极电极激N窝褶线中部,阳极置于小腿三头肌肌腱处,然后导出肌电信号经生物电放大器的增幅,最后输入A/D转换器进行转换,记录Hmax、Mmax。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15.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采用t进行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H波最大波幅(Hmax)、M波最大波幅(Mmax)以及Hmax/Mmax均明显降低,与同组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脑卒中后发生痉挛性偏瘫,主要是因为大脑皮质等高级中枢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调控作用减弱或者丧失,从而使得脊髓中枢处于抑制释放状态,造成肌张力过高。通常情况下下肢的伸肌肌群张力增加,屈肌肌群张力降低,从而使下肢产生伸肌痉挛模式[5]。
本文所采用的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方法,通过刺激外周神经,使H波沿着人类I 神经纤维传至脊髓,并进一步诱发脊髓 运动神经元产生单突触性反射电位。H波的最大波幅可以反应脊髓 运动神经元被动总量。与此同时,在外周神经产生的冲动过程中,还会引起骨骼纤维细胞的兴奋,产生骨骼肌复合反应电位,M波。因此H和M波幅度是脊髓下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重要指标。本文采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性偏瘫患者,结果表明Hmax、Mmax、Hmax/Mmax明显降低,证实了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够调整脊髓下运动神经元兴奋性,促进痉挛肌群张力减小,从而达到解痉的目的。
由此可以得知,临床采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性偏瘫患者效果良好,此疗法可以抑制脑卒中处于异常活动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减小脊髓中枢对骨骼肌的兴奋作用,从而降低张力,达到缓解肌肉痉挛的目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本文以上的研究结果只是一个初步结论,还有待今后进行深入的研究以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武钢,徐达传.Ia类传入神经纤维在腓肠肌神经终支的分布[J].解剖学杂志,2013,23(4):320.
[2]张彤,张莉,张惠敏,等.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系统评价[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24(1):101.
[3]胡国恒,祝美珍.活血化瘀法防治脑缺血损伤的理论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3(6):513-515.
篇5
[关键词] 肩周炎;悬吊运动疗法;物理因子;疗效
[中图分类号] R684[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7(a)-216-02
肩周炎是肩周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劳损、慢性炎症,关节内外粘连等引起以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1]。悬吊运动疗法(SET)为康复疗法的一种新兴技术,具有无痛、安全和起效快的特点,在物理疗法中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该方法能较快激活功能不良的局部稳定肌肉群和整体运动肌群,另患者症状迅速改善[2]。本院通过对SET疗法结合物理因子治疗作为观察组发现其疗效优于单纯使用传统物理疗法,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09年8月~2010年3月于本院康复科就诊的肩周炎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男9例,女11例;年龄25~71岁,平均(43±2)岁;病程0.5~1.2年。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22~75岁,平均(45±1.1)岁;病程0.1~1.4年。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采用SET技术合并中频电刺激,超短波治疗。对照组只采用中频电刺激合并超短波治疗。疗程各8周,实验结束后进行VAS评分,ROM测量评分,并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
1.3 统计学方法
两组数据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
2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数据和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3。
3讨论
肩周炎亦称五十肩或凝肩,多发生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与退行性病变有密切关系。临床表现主要为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受限。临床上常规采用超短波、直流电离子导入、紫外线、低中频电疗法和肩关节松动术等治疗[3]。部分轻的患者症状可得到缓解,关节活动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但某些病情较重,病程长或年老患者,往往肩关节活动无法恢复正常或恢复后容易复发。本院针对这种情况采取目前较新的疗法(SET)配合传统疗法作为试验,与传统的物理疗法疗效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本文所研究的SET(悬吊运动疗法)与传统的主动运动疗法不同,传统的主动运动疗法只能锻炼浅表的运动肌群,对深层的稳定肌群疗效却不明显,部分患者锻炼后反而会导致症状加重,使患者对运动疗法失去信心,导致治疗失败。悬吊运动疗法是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其主体包括诊断和治疗两个系统。诊断方法主要依靠患者进行渐进式的闭链运动,直至患者无法做出某一动作或感到疼痛不适为止,以此诊断出患者患处的“薄弱环节”。而SET的治疗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肌肉放松、增加关节活动度、牵引、稳定肌的训练、感觉运动功能的训练,开链和闭链运动和活动肌的动力训练、心血管功能的锻炼以及家庭锻炼。其治疗核心是增加关节的活动度,锻炼“深层稳定肌”及使肌肉感觉运动控制能力正常化[4]。它同时也注重肌力和心血管功能的锻炼。在实施关节牵伸或手法活动治疗时,由于患者的肩部悬挂于悬吊系统中,使得治疗师的一侧或双侧上肢能更容易地开展治疗工作。在SET的治疗中,应尽量循序渐进,由使用闭链运动开始,当“局部肌”有了较满意的疗效时,可以进行“整体肌”的训练,并应该强调家庭运动和长期随访运动,这样能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可以预见的是,悬吊运动疗法结合传统疗法将在今后的临床康复治疗当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有着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卫小梅,郭铁成.悬吊运动疗法―一种主动训练及治疗肌肉骨骼疾患的方法[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4):281-283.
[2]雷龙鸣.手法医学在肩周炎康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述评[J].按摩与导引,2008,24(5):43-45.
[3]燕铁斌.现代骨科康复评定与治疗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217.
篇6
[关键词] 针刺;早期下肢关节运动疗法;脑卒中;平衡功能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1(c)-103-02
肢体功能障碍可导致脑卒中患者72.5%~75.0%的致残率[1],尤其是平衡功能受损较重。而临床患者保持平衡是步行能力的前提,对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采用针刺和早期下肢关节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进行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2年3月~2007年4月在我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共87例,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46例,其中,男30例,女16例;脑梗死28例,脑出血18例;年龄40~74岁,平均66岁。对照组41例,男21例,女20例;脑梗死26例,脑出血15例,年龄35~74岁,平均65岁,两组上述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入组标准:均符合我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标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病情稳定后由医生指导患者及家属进行坐位、站立位、起立坐下平衡功能训练。综合治疗组同时给予针刺治疗及下肢关节运动疗法。
1.2.1 针刺疗法穴取瘫痪侧太冲、足临泣、照海、解溪、三阴交、昆仑、丰隆、上巨虚、阳陵泉、粱丘、血海、伏兔,手法平补平泻留针30 min。1次/d,每周6次。
1.2.2 下肢关节运动疗法[2]①髋关节运动:包括骨盆带的旋转、髋关节的主动、被动内旋外旋、桥式运动、膝关节屈曲位和伸展位屈髋。②膝关节运动:仰卧位膝关节主动、被动屈曲和伸展运动。③踝关节的主动、被动训练,1次/d,每次40 min。
针刺和下肢关节运动疗法结束后指导患者进行端坐,站立练习也可由患者家属协助完成。
1.3 评定方法
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Fugl-Meyer(FMA)运动功能量表评定中的平衡项(总分14分)进行平衡功能评定。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完成坐位平衡、起立坐下平衡、站立1 min平衡所用天数。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P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Fugl-Meyer平衡分值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Fugl-Meyer平衡分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平衡分值均增加,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平均值比较表(x±s,分)
2.2 两组患者独立完成坐位、起立坐下、站立1 min所需天数比较
综合治疗组患者的独立完成坐位、起立坐下所需天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
表2两组患者独立完成坐位、起立坐下、站立1 min所需天数比较(x±s,分)
3 讨论
平衡功能受前庭神经、视觉信息、本体感觉、小脑协调功能等的调节[3],正常的神经反射、肌肉牵张和骨关节功能是维持人体平衡的基本保证,脑卒中后中枢神经失去对下级神经元的正确整合,肌肉力量减低或丧失,肌张力失调,肌肉、骨和关节的支持和运动功能不能完成,机体平衡失去了基础。机体要保持坐位、站立位、起立坐下平衡必须恢复大脑的整合、小脑的协调、肌张力和肌力以及关节的运动功能,尤其是恢复髋对策和踝对策[4]。本研究针刺穴位多选阳经穴位,除考虑到阳经气血旺盛,针刺这些穴位,能使阳经气血通畅正气得以扶持,使肌体功能逐渐恢复外,主要与现代神经反射学说有关,上述穴位深浅部大多有支配肢体运动和感觉的神经干或分支通过,针刺这些穴位,比较容易取得明显感应,促进肢体运动恢复。早期下肢关节运动疗法是对病侧肢体本体感觉、肌肉牵张、骨与关节运动程序、运动感觉的培训与再学习。特别是针对髋对策、踝对策的掌握更加有利。针刺、关节运动与平衡训练增加了大脑的信息输入,激活了大脑皮层的运动、本体感觉、前庭平衡细胞,促进了突触侧芽的生长,本研究结果显示,经针刺和下肢关节运动疗法治疗的患者的平衡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完成坐位、起立坐下平衡训练所需天数明显缩短,并且有显著性差异。这与“早期针刺结合康复治疗能较好地提高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平衡,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5],“运动疗法对脑梗死者平衡功能和运动功能有积极的恢复作用”[6]相一致。至于站立1 min所需天数比较无显著差异,可能与运动耐力恢复较慢有关。
[参考文献]
[1]黄如训,苏振培.脑卒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58-306.
[2]王强,李铁山. 脑卒中康复治疗技术[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41-150.
[3]燕铁斌,现代康复治疗学[M]. 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150-151.
[4]曾丽,贾秀萍,马淙.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8z):6-7,18.
[5]罗顺.早期针刺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150例疗效分析[J].海南医学,2009,20(3):45-46.
篇7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致残率相当高,常伴偏瘫,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如何能帮助患者最大限度恢复功能,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本人通过临床实践对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给予以Bobath观念为基础的运动疗法,结合肌电反馈电刺激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60例,年龄80岁以下,急性起病,有偏 瘫,偏瘫肌力0-Ⅲ级,并经头颅CT证实脑卒中(缺血或出血),既往无脑卒中或无后遗偏瘫者,随机分成2组,两组情况见表1。
1.2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基本相同的基础上,康复组在病情平稳,脑卒中后3-14天,此时格拉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8分,给予以Bobath观念为基础的运动疗法加肌电反馈电刺激治疗。运动疗法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共20天,以后指导病人及家属继续进行培训;肌电反馈电刺激,每天1次,每次25分钟,根据每个患者的情况分为卧床期(一般为2周)、离床期。卧床期给予患者量肢位、定时改、关节被动活动、Bobath式握手等,脑出血患者2周内不进行坐位及坐位平衡训练,所有病人运动强度均逐渐增加,肌电反馈电刺激仪的刺激强度逐渐增加。2周后为离床期,给予坐位平衡、站立平衡、重心转移、步行等训练。
1.3评定指标:运动功能采用Fn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巴氏指数(Barthol)评定,在康复前、康复后(1个月、3个月)分别评定,同时观察肩手综合征、关工挛缩、足下垂等病的生率。计量资料用x±s 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早期以Bobath观念为基础的运动疗法结合肌电反馈电刺激康复组,康复后1个月、3个月在Fn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依据脑可塑性和皮层功能重组理论,脑功能恢复在脑卒中后前3个月最快,卧床2周即可引起关节僵硬的观点,脑卒中后康复早期介入已逐渐被重视,但具体何时开始,以何种方式仍有争议。过早介入是否会加重病情,一直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一般认为,脑卒中发病后1个月以内开始康复为早期康复;但也有认为脑卒中发病后14天以内开始康复是安全的、有效的;WHO推荐的康复训练开始时间为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以后48小时。有个别报道脑出血后14天以内康复会诱发再出血。本组康复组30例,均在脑卒中发生后3-14天开始,但主张个体化,脑出血2周内不进行坐位及坐位平衡训练,脑梗塞2周以内适当进行坐位及坐位平衡训练,2周以后才考虑站立训练,所有病人运动强度均逐渐增加,肌电反馈电刺激仪的刺激强度逐渐增加。在掌握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本组无1例因康复训练而加重病情,因此我们认为脑卒中病情稳定后3-14天康复介入是安全的、可行的。
康复方法很多,Bobath运动疗法仍然是传统的、有效的康复方法之一,与现代肌电反馈电刺激技术结合,能加快患者相关神经细胞轴突发芽,形成新的突触,通过反复训练,使新突触建立起突触链,实现中枢系统的重新组合,使其他脑细胞承担起受损细胞原来的某些可能;肌电反馈治疗也属于心理行为治疗模式,通过患者意念、感觉和想象等进行主动训练,重新塑造患者肢体运动行为模式,增强康复的自信心。本组资料表明,以Bobath观念为基础的运动疗法结合肌电反馈电刺激康复组在Fn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序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Fngl-meyer运动功能评功分;在康复1个月后平均分高19.17;康复3个月后平均分高23.57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在康复1个月后平均分低5.79分;康复3个月后平均分低7.17分;Bobath指数:在康复1个月后平均分高20.00分;康复3个月后平均分高21.74分;两组比较,P
篇8
【关键词】 脑卒中;肩部穴位;针刺治疗;运动疗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effect of shoulder acupoint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kinesi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shoulder pain after stroke. Methods A total of 60 patients with shoulder pain after stroke were divided by treatment methods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kinesitherapy,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kinesitherapy + shoulder acupoint acupuncture for treatment. Curative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 had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scores as (7.6±1.3) and (7.5±1.2) points. Their difference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ir scores were (1.7±0.6) and (3.6±1.4) points,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Stroke; Shoulder acupoint; Acupuncture treatment; Kinesitherapy
部分脑卒中患者在恢复期, 会出现患侧肩痛及手、腕肿痛等一系列肩手症状, 称之为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1]。脑卒中后的肩手综合征将极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甚至引发患者肢体形态改变、手部肌肉萎缩及功能丧失, 对患者的上肢功能影响较大。在脑卒中肩手综合征临床治疗中发现, 运动疗法及针刺肩部穴位效果良好。为此, 本次研究选择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运动疗法联合针刺肩部穴位的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6月~2014年7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0例。观察组给予运动疗法+针刺肩部穴位治疗, 其中男18例, 女12例, 平均年龄(59.2±11.5) 岁, 病程20~100 d;对照组给予运动疗法, 其中男19例, 女11例, 平均年龄(60.2±11.4) 岁, 病程21~98 d。两组入选患者均为脑卒中发病后来本院就诊住院治疗患者, 患者均意识清楚、无明显感觉障碍, 已排除合并其他疾病(肩周炎、颈椎病等)导致肩痛者、恶性肿瘤者、意识障碍者及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两组患者肩关节的自主活动幅度, 如前屈、外展、旋前、环转等基本一致。两组患者在病情、年龄、性别、肩关节活动度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常规用药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对症药物治疗, 包括控制脑水肿、纠正电解质平衡、控制血压、预防并发症等。同时, 给予两组患者营养脑细胞的药物[2]。两组患者均禁服镇痛药物。
1. 2.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运动疗法,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针刺肩部穴位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
1. 2. 2. 1 针刺方法 ①取穴:找到肩部明显压痛点, 2个[3]。②针具:本次研究使用健卫仕牌毫针用作针刺工具, 毫针直径0.3 mm, 长度40~50 mm。③操作方法:观察组患者取坐位, 若患者无法保持坐位稳定可改为侧卧位。操作者确定明显压痛点后, 以压痛点为中心, 于中心下方约8~9 cm处画定进针穴点。对进针点局部进行严格消毒及酒精脱色, 取适当长度的毫针快速进针, 刺入皮下为宜;进针后, 沿纵向将毫针平贴于皮下, 针尖直对压痛点。操作者要认真观察进针时毫针的所过痕迹, 注意皮肤隆起的轨迹。此时, 操作者询问患者感受, 如无酸麻胀痛, 才行针。操作者双手协同行针, 左手持针刺上方, 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持针, 左手捏拿行针位置和幅度。两手以青龙摆尾法施以行针, 频次控制在80次
1. 2. 2. 2 运动方法 患者每次练习时间应在30 min以上, 40 min以下, 锻炼1次/d, 锻炼方法如下:①根据每个患者的肩痛特点及关节功能障碍特点制定运动计划。②每天患者需要练习:a.颈部控制性活动, 主要是旋转、扭头等练习;b.姿势对称性的活动, 主要是双侧肢体共同参与的运动;c.躯干活动, 以躯干控制活动为主;d.平衡能力锻炼, 锻炼患者站立、走动的平衡能力;e.坐-站位转换能力训练;f.肩关节控制活动训练, 在治疗师帮助下, 患者以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 两手交叉做直臂上举的动作, 活动肩关节。患者主动和被动做患侧肩关节做外旋、外展、耸肩等动作, 增大肩关节的自由活动度, 患肩用三角巾吊挂, 防止肩关节半脱位;g.肘关节、腕关节及手部关节的控制活动训练, 主要锻炼各个关节部位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提升各关节的功能[5]。
1. 2. 2. 3 研究方法 由专科医师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VAS 评分, 治疗后进行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 并进行统计和分析。治疗时间为1个月。
1. 3 疗效评价
1. 3. 1 评价标准 肩痛改善效果评价标准为VAS评分;肩关节功能改善采用 ASES 评分法作为评价标准[6]。
1. 3. 2 评价方法 VAS评分越低, 证明肩痛改善效果越好。肩关节功能改善以总有效率表示, 计算方法如下:以ASES 评分评估患者, 评分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 评分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VAS 评分, 治疗前为(7.6±1.3)、(7.5±1.2)分,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为(1.7±0.6)、(3.6±1.4)分,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2. 2 治疗后两组患者肩关节ASES评分 治疗1个月后,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76.7%,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较高, 未死亡的部分患者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疾, 使得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下降。多数脑卒中患者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 如肩手综合征等, 极大的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发病率为20.0%以上, 主要临床表现为:肩部自发痛或活动痛, 被动运动时疼痛加剧, 关节运动受限等。患者由于惧怕疼痛, 往往有意识的限制自身活动, 反而使各关节的活动明显受限, 疼痛加重, 不利于患者恢复。为此, 应在治疗中引导和协助患者积极进行运动训练, 尽快恢复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或保留患侧残存的功能。运动疗法是当前脑卒中治疗的重要方法, 但是运动疗法的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且过程较为漫长, 而针刺肩痛穴位治疗方法的加入, 可强化运动疗法的效果, 提升患者康复效果。
3. 1 研究结果分析 为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对脑卒中后肩痛的治疗进行了研究, 采用了针刺肩部穴位联合运动疗法治疗患者肩痛, 临床应用效果良好。研究中发现, 仅通过运动疗法, 患者的肩痛症状改善并不理想, 对照组治疗前、后VAS 评分分别为(7.5±1.2)、(3.6±1.4)分, 患者仍然能感觉到肩部明显的痛感;同时, 在肩关节改善方面, 对照组总有效率仅为76.7%, 而观察组则达到了93.3%。在运动疗法的基础上增加针刺肩部穴位的观察组, 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有1例患者ASES评分达到92分, 肩关节基本已恢复正常功能和形态。因此, 在临床治疗脑卒中后肩痛时, 推荐使用针刺肩部穴位联合运动疗法。
3. 2 针刺肩部穴位疗法 西医尚未阐明肩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且无特效治疗药物, 而中医治疗该病的疗效较好。针刺肩部穴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较好, 且起效较快。针刺肩部穴位可以通经活络, 消肿止痛, 改善脑卒中后血阻壅痹的现状。在本次研究中, 针刺肩部穴位联合运动疗法的治疗效果也被证实, 针刺肩部穴位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优越性较为显著。此外, 研究中发现针刺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由此可知, 针刺肩部穴位较为安全。同时, 针刺的禁忌证较少, 广泛适用于各类脑卒中患者。
3. 3 运动疗法 本次研究中发现, 应尽早实施运动疗法。及早开始运动, 可避免患者患侧肌肉的萎缩, 同时提升功能恢复的效果。为此, 本次研究建议如下:训练前治疗师教授患者家属按摩患者肌肉组织的方法, 提高局部血液循环速度, 避免发生运动伤害。患者以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 两手交叉作直臂上举的动作, 活动肩关节, 患者在治疗师帮助下充分做好各关节准备活动后, 开始腕部及肘关节, 肩关节的外展、曲屈和外旋训练, 训练的位置逐渐过渡到下肢。此外, 患者还接受步态训练、手功能和技巧性训练, 以帮助其恢复正常生活能力。患者康复训练期间, 负责的医护人员及家属要积极给予患者鼓励, 如朋友一般关怀患者, 倾听患者苦恼, 为其进行心理疏导, 不断鼓励患者坚持康复训练。
参考文献
[1] 黄川, 朱永磊, 沈小舒, 等.腕踝针结合中低频混合电疗治疗偏瘫性肩痛疗效观察.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9, 28(1):39-40.
[2] 陈红霞, 何铭锋, 谢仁明.腹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肩痛的临床观察.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27(4):333.
[3] 徐磊, 江勇, 曹小芳.腕踝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偏瘫肩痛.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12):1866.
[4] 倪欢欢, 崔晓, 胡永善, 等.浮刺结合功能训练治疗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上海针灸杂志, 2010, 29(6):367-368.
[5] 李宁, 田丰玮, 王成伟, 等.电针配合推拿治疗脑卒中后肩痛:双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中国针灸, 2012, 32(2):105.
篇9
关键词:运动疗法;高血压;运动量
运动疗法是根据患者特点与疾病情况,选择不同体育锻炼手段或通过增加体育运动量来进行防病治病。运动疗法是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康复医疗的重要措施,它通过适当的功能活动与运动方法对患者进行训练,以达到促进身心功能健康,防治疾病的目的。因此,运动疗法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有防病的效果。
1 运动训练的降压机制
1.1坚持运动治疗,可使高血压患者的情绪安定,心情舒畅,使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紧张、焦虑和激动的情绪得到缓解,从而可改善大脑皮质、中枢神经系统及血管运动中枢的功能失调,能加强大脑皮质对皮质下血管运动中枢的调节功能,使全身处于紧张状态的小动脉得以舒张,促进血压的下降。
1.2长期坚持体育疗法的高血压患者,通过全身肌肉运动,可使肌肉血管纤维逐渐增大增粗,使冠状动脉的侧枝血管增多,血流量增加,管腔增大,管壁弹性增强,有利于血压下降。
1.3科学训练可使血儿茶酚胺水平降低,纤维蛋白溶解素、前列腺素E等水平增高,从而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有利于血液中胆固醇等物质的清除,使血管保持应有的弹性,有效地延缓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防止高血压病的加重。
2 高血压患者运动疗法禁忌症
运动疗法适用于一二期高血压患者,严重高血压伴有头晕、目眩者,暂时不宜参加运动;高血压病已发生心脑肾并发症者,应停止使用体育疗法。运动的禁忌是相对而言,只要不是长期卧床的患者,事实上还在不同量的运动着,针对高血压病患者来说,有如下病变时是要禁止运动:①血压波动厉害,或者超过26.7/14.7千帕(220/100mmHg)者;②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急性脑血管病、明显心绞痛患者;③高血压心脏病的晚期、急性左心衰发作期;④合并其他病,特别是病态窦房结综合症,并发冠心病者。
3 运动方法
由于不同的高血压病患者其年龄、症状、病情不尽相同,因此选择运动疗法的种类也各不一样。高血压病的运动疗法多采用步行、慢跑、骑车、太极拳、游泳等有氧运动。每个进行运动疗法的高血压病患者特别是中老年人,在运动前最好评估自己的身体状况,在医生指导下决定自己的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频度等。
3.1运永嘈
3.1.1快走与慢跑 其优点是非常方便,很适于操作,容易被接纳,而且有助于改善心血管的代谢功能。
3.1.2太极拳 太极拳动作柔和,能使全身放松、血压下降,而且有助于集中思想,保持心境宁静,消除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刺激。
3.1.3骑车 自行车运动量比太极拳大,如果高血压不是很严重的话,可以选择它,骑行量不能太大,下雨天在家里也可原地跑步,或登山机、原地自行车等。
3.1.4 放松训练 也是常用的一种训练方式,患者可以选练易于放松、入静和引气血下行的功法,如松静功、放松功、站桩功等进行练习,练习时要注意调身、调息、调心三者的有机结合。
3.2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掌握得当才能保证运动的效果。高血压运动疗法倾向于中低强度。研究表明,低强度运动的降压作用比高强度的运动更好,尤其是对中度以上的高血压患者,不提倡高强度运动。运动强度常用运动时心率的快慢来衡量,一般采用最高心率(220-年龄)的50%~70%作为运动时的适宜心率,体质好的人乘的百分数就略多一些,患有高血压的患者最好略偏低一些。停止活动后心率应在3~5 min内恢复正常,50岁以上者活动时的心率一般不得超过120次/min。
3.3运动频率 运动的频率可根据个人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程度,采用3次/w或隔日1 次,或5次/w等不同的间隔周期。一般认为若每周低于2次,效果不明显。若每天运动,则每次运动总量不可过大,要求运动后第2 d感觉精力充沛,无不适感。对防治高血压病来说,最佳运动量标准只有一个,就是量力而行,华佗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是说要坚持运动,又不能超过负荷。
4 运动疗法注意事顶
4.1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 在选用运动疗法的种类时,应根据高血压病不同的发展阶段选用不同的运动,如散步、快速步行、慢跑、游泳、医疗体操等 。
4.2运动防止意外 每次锻炼时,切忌做鼓劲憋气、快速旋转、用力剧烈和深度低头的动作,要从小运动量开始,不能猛然增加运动量,运动前做好充分的热身工作,运动后做好整理工作。
4.3运动时不可空腹过饱或过度兴奋,注意环境气候变化,冬季锻炼应注意御寒保暖,增加室内预备活动时间。衣服、鞋子要选择好,场地、线路也要挑选好,避免意外。
4.4对于有并发症、失代偿等情况,最好不要作耗氧量大的运动,应做一些运动量小、安全性大、特异性强的运动;在运动中若出现任何不适,均应终止运动,以免发生或加重不良反应。
4.5运动疗法需要一段时间后才会见效,所以运动要持之以恒,而且不要轻易撤除药物治疗,在很多情况下,运动疗法只是高血压病治疗的辅助手段,学会自我管理,经常自测血压,保持血压在正常值范围。
综上所述,高血压的运动疗法,通过简单的运动不仅有助于降低血压,改善自觉症状,调整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变血流动力学,减少高血压病并发症,而且可预防或减少高血压病的发生,减少降压药物用量,巩固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黄科,程志清.运动疗法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4,01:87-88+82.
[2]刘一平. 全民健身运动中运动性猝死的预防[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3:109-113.
[3]宋宪强.运动心肺试验对不同人群心肺功能的评价及应用研究[D].山西大学,2005.
篇10
【关键词】运动疗法;感觉统合训练;痉挛型偏瘫
Exercise therapy combined with sensory integration training observation of therapeutic effect in children with spastic hemiplegia
LI Qiang.Nantong City,Jiangsu Province,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Medical Center Children’s Rehabilitation 226006,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exercise therapy combined with sensory integration training on spastic-gia chudren combination of sensory integration therapy for sports training on children with spastic hemiplegia study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Methods 32 cases children with spastic hemiplegia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17 cases)and control group(15 cases),treatment prior to the gross motor function of 66 ratings;Combination of sensory integration therapy were given exercise training,and traditional exercise therapy,And then pairs of groups for the gross motor function of 66 score,And then all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Results Comparison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P
【Key words】Exercise therapy; Sensory Integration Training ;Spastic Hemiplegia
作者单位:226006江苏省南通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医学中心
痉挛型偏瘫是一种比较多见的脑瘫类型,多因难产早产、窒息等原因引起,但出现症状及接受治疗的时间比较晚。由于患儿的异常表现非常明显,家长与患儿已经适应了这种异常状态,所以治疗比较困难[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2009年在我院住院痉挛型偏瘫患儿32例,年龄2~4岁,可独站。根据自愿和研究目的将全部病例分为两组:观察组:17例采用运动疗法结合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对照组:15例只采用传统运动疗法治疗。两组都治疗两个月。
1.2 感觉统合训练方法
1.2.1 感觉统合主要器械:平衡板,触觉板,滑板车,秋千等。
1.2.2 训练方法 牵患儿患侧手来回走平衡板;将触觉板排成“一”字形,让患儿赤脚,牵患儿患侧手来回走;让患儿躺在滑板车上,治疗师用呼啦圈将其双手牵引以掌控方向,令其双脚蹬地使滑板车前进;让患儿坐在秋千筐式篮里,小腿在篮外,在合适距离处放一高度适中的动物卡通像,让患儿脚踢该像;俯卧在滑板车上爬行等。训练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1.3 研究方法 训练开始前和训练结束后利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66项分别对两组进行两次评分,然后对两组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统计程序包SPSS 16.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显著性检验用t检验,P
2 结果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结果比较分析(x±s)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
观察组153.94±2.30157.94±1.75a
对照组153.60±2.23156.13±2.23bc
注:与治疗前比较,aP
3 讨论
痉挛型偏瘫患儿的主要问题是姿势与运动的不对称,患侧感觉异常,运动迟缓;由于健侧的过剩活动或代偿活动导致的患侧的联合反应。治疗时要诱发两侧性的活动,提高患侧手的抓握能力,特别强调患侧的使用[2]。这类患者典型的临床特征是:患侧肢体相对发育落后,患侧肩胛带后缩,肩关节内旋,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前,拇指内收,四指屈曲;患侧体干假性缩短、患侧骨盆向后方旋转及患侧下肢假性缩短,髋关节屈曲,站立时患侧膝关节过伸展,步行时患侧下肢外展外旋,患侧踝关节跖屈、内翻,足趾屈曲、内收;健侧活动过度或因代偿动作导致患侧出现联合反应。对于这类患儿的治疗原则是:促通患侧肩胛带的前突,促通患侧上肢向前方侧方和后方的运动,促通患侧躯干的支撑与活动,促通患侧下肢的活动度及抗重力伸展,促通手掌及足底的触觉[3]。
此型患儿较其他类型脑瘫患儿智力和运动障碍较轻,生性活泼,兴趣广泛,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如何利用他们的生理及心理发育特点引导此型患儿进行训练治疗是令临床医生、治疗师以及患儿家长头痛的问题。
感觉统合训练将娱乐性和治疗性结合起来,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①牵患儿患侧手来回走平衡板既训练了患儿的立位平衡功能,又抑制了髋关节的外展外旋;②将触觉板排成“一”字形,让患儿赤脚,牵患儿患侧手来回走既促进了患儿的本体感觉,也训练了患儿的立位平衡功能,同时又抑制了髋关节的外展外旋;③仰卧滑板车蹬地既抑制了患侧踝关节跖屈,又增强了下肢肌力和协调性;④秋千除训练了患儿的平衡能力外,也增强了下肢肌力和协调性;⑤俯卧在滑板车上爬行促通了患侧肩胛带的前突,促通了患侧上肢向前方侧方和后方的运动,也锻炼了四肢的协调性。总之,本方法集娱乐性和治疗性于一体,并且疗效肯定,值得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卢庆春.脑性瘫痪的现代诊断与治疗,华夏出版社,2000:153.
[2] 李海华.小儿发育及脑瘫康复训练图解,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