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物的办法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6: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护文物的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护文物的办法

篇1

关键词:光缆路由;物理双路由;传输互保

Make to: in Inner Mongolia mobile company business base station node to disperse, exchange point of focus features, and discusses the communication optical cable out of the nodes in the telecom room and the physical double routing solutions.

Keywords: optical fiber cables; Physical double routing; Transmission mutual insurance

中图分类号:TN91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目前光缆线路所存在的问题

光缆线路的分类

按网络区域规模划分可将光缆统称为本地网光缆。本地网是指在一个长途编号区内、由若干端局(或端局与汇接局)、局间中继线、长市中继线及端局用户线所组成的自动电话网。在移动网中即为地区(盟市)中心及周边县城所在基站节点所组成的网成为本地网,用来连接网络节点的光缆称之为本地网光缆。由于近些移动通信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出于对网络安全的考虑,对于较大规模的城市,虽然同在一个长途编号内,人们习惯将城市区域部分单独组成一个网络,称之为城域网,用来边接网络节点的光缆称之为城域网光缆。其特点主要有:路由及进机房情况复杂,有的飞檐走壁,有的钻地爬墙;随着网络节点数量的不断增加,光缆分纤使用情况复杂;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距离比较近。以区别于相对基站密度小的为解决覆盖而建设的网络。

按照网络层次划分,在移动网络中,传输网络层次自下而上可将网络划分为接入层、汇聚层、核心层,各层所连接的光缆也可称之为接入层光缆,汇聚层光缆,还有尤为重要的光缆即局间中继光缆、互联互通光缆,在本文里将这类光缆统一放入核心层光缆进行论述。

目前光缆线路所存在的问题

由于近年来移动业务发展迅猛,为了扩大覆盖面,加强已覆盖区域的信号,移动公司加大了基站的建设力度,使得传输风上的节点越来越多,而基站建设与传输光缆线路建设的难度有着“点和线”的差别,为了追求信号的覆盖面及工程的建设进度,在基站的光缆建设上采用了就近分纤,就近接入的原则,使得传输网络没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就光缆而言,没有做到分层、分级别对光缆的使用所一个统一的规划设计。造成了工程建设后,虽然基站接通了,但光缆使用情况不明,不便于以后的维护,渐渐的就变成了一张谁都不清楚,谁都不敢动的“破网”。

光缆不同于通信网络中的其它设备,它分布范围广,存在很多人为因素的破坏而阻断,致使业务中断。针对这类问题,人们在设备上做足了文章,例如让网络上的节点成环,设备分散分担业务,但在实际应用中,光缆分纤成环、同缆环、不同层面的节点用同一条光缆中的不同纤芯的问题屡见不鲜,为网络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隐患。

光纤通信传输系统本身虽然有保护功能,但在实际运行中,只靠传输设备自身的保护功能,在光缆线路发生全阻断故障时,是很难确保通信安全和通信畅通的。 例如,具有环路自愈功能的SDH传输系统,如果光纤传输环不是真实的物理光缆环,在某处光缆线路阻断后就有可能造成SDH传输环的中断。同时,一条光缆发生全阻断或部分纤芯阻断后,对于那些没有通过另一条物理光缆传输路由保护的光通信系统也会造成较长时间的传输中断。目前,本地网中的城域中继光缆和用户主干光缆大都在24 芯以上,光缆中的大多数纤芯都已被占用。当光缆被阻断后,即使有较好的现场条件,从阻断到完全修复也得需要6-10小时,这对于高速、宽带、大容量的光纤传输会造成严重的损失,尤其是对传输系统多、 中断时间长的重大光缆阻断故障,不仅会给电信运营部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也会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物理光缆双路由互保的重要性

根据以上情况,为了确保通信网络的安全,特别是在传输网络中处于核心层、汇聚层节点及接入层而带环较多的节点,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减少光缆阻断后故障历时和减小光缆割接时对通信的影响。在众多方法中,光缆物理双路由对传输网络进行互保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之一。同时改造时间短,难度小,可大大提高整个网络的安全性。

无论是本地网还是城域网,无疑核心层承担的角色最为重要,而核心层节点能用可靠的物理光缆双路由进行保护,不管是突发性的光缆线路阻断还是光纤链路阻断,或是进行光缆割接,都能保证通信不会有明显的中断,或者仅有瞬间的中断,而不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对于核心层的节点进行物理光缆双路由的改造对于整个网络的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核心层通信机楼的物理光缆双路由的改造进行详细阐述。

1 中继光缆的双路由原则

工程勘察设计通信局站时,应选择进出局光缆不同路由,且光缆芯数不低于48芯;另大楼必须设置两个独立的进线室,且不同方向;根据进线室的位置,进局管道设置必须为双路由进出生产楼。新生产楼与原机楼联接时必须双光缆路由连接。

2 通信局站机房内尾纤布放原则

为减少维护中单路由隐患,加强光传输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从不同方向上进局的线路侧ODF架到单端传输设备的尾纤在机房内应设置成双路由。

(1)、机房的光缆需要熔接在不同线路侧ODF架上,而且ODF架要摆放在不同排或同一排的两端。

(2)、从不同方向进局的光缆且从同一竖井进局,需要熔接在不同线路侧ODF架上。

(3)、机房内线路侧ODF架到设备之间有两对以上的尾纤布放,需要考虑双路由设置。

(4)、如果传输设备是环上的节点,按照组环原则的方向,到线路侧ODF架之间的尾纤需要由不同方向分离布放。

(5)、如果线路侧ODF架和设备都在同一排且无过道隔离,可以按照就近原则布放尾纤。

(6)、如果线路侧ODF架和设备都在同一排且有过道隔离,而且尾纤的数量为两对以上,布放尾纤时要通过不同的槽道布放。

(7)、设备与业务侧ODF架之间的尾纤布放,遵循业务分担的原则由不同方向分离布放。

(8)、如果设备与业务侧ODF架都在同一排且无过道隔离,可以按照就近原则布放尾纤。

(9)、设备与调度ODF架之间的尾纤布放,按照就近的原则。

(10)、设备架内的尾纤,尽量不进调度ODF架,架间的尾纤需做好标签按减少跳接点原则(即尽量不进调度ODF架)布放。

通信局站“双路由”设置标准(如下图)

篇2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心城市范围(包括吴兴、南浔两区)内的古桥保护和管理。

第三条本办法所指古桥,是指建于1840年以前的一切现存古桥,或建于1840年至1949年间、采用传统工艺和建筑材料建造、整体保存的桥梁。

建国前后建造,具有特殊的地域风格或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的桥梁的保护和管理,也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古桥保护应当遵循“统一领导、分层管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

第五条市政府建立古桥保护领导小组,负责本市古桥保护及管理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市古桥保护领导小组由市人民政府分管古桥保护工作的领导任组长,市发展改革、财政、规划与建设、交通、水利、文物、工商、公安、环保、旅游等行政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并在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内设立古桥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六条各级政府负责本辖区内古桥的日常保护管理工作。市与区、区与所属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与所属行政村之间应当逐级签订古桥保护责任书。

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办法规定,负责本市古桥保护的相关管理工作。

市发展改革、财政、规划与建设、交通、水利、文物、工商、公安、环保、旅游等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共同做好古桥保护管理工作。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古桥的义务,对破坏、损害古桥的行为有权进行劝阻、检举和控告。

鼓励单位和个人以各种形式参与本市古桥保护工作,对在古桥保护、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表彰或奖励。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可以设立古桥保护专项资金,用于本辖区内的古桥保护。专项资金的来源是:

(一)政府财政预算安排的古桥保护专项经费;

(二)社会各界的捐赠;

(三)其他依法筹集的资金。

大力鼓励和支持社会捐助,开辟多种资金来源,用于古桥保护。

古桥保护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古桥保护和管理,并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九条本市古桥按价值不同,分为文物保护单位古桥、文物保护点古桥和一般古桥三类:

(一)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桥,应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做好保护和管理工作,凡涉及到文物保护单位古桥的修缮、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按照级别报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二)列入市级文物保护点古桥的修缮,必须报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由其组织或监督实施。

(三)一般古桥的修缮,应当报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在其指导、监督下实施。

第十条经批准的古桥维修、保养或迁移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并由取得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担。施工中应做好古桥的详细测绘、信息记录和档案资料保存工作。

经批准拆除的古桥,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及时对从古桥上拆卸的构件进行鉴定,属于文物的,按照有关文物法律、法规规定处理。

第十一条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需要组织开展古桥普查,建立档案,并根据古桥价值分别推荐为文物保护单位或公布为文物保护点,同时向市古桥保护领导小组上报一般保护古桥的名单。

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对于已经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文物保护点的古桥应设置标志碑或标志牌。

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对本市古桥进行巡查,并根据古桥现存状况编制古桥保护规划或维修计划,提交市古桥保护领导小组决定后实施。

第十二条古桥因自然原因或者受到其他影响出现损毁危险时,古桥所在地人民政府应立即向市古桥保护领导小组报告。

第十三条市航道管理部门、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自身职责在主要航道上设置古桥保护警示标志或防护栏,尽量避免和减少因往来船舶撞击致古桥受损情况的发生。

第十四条古桥在不影响其保护的前提下,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使用功能,并可作为参观游览景点。

第十五条严禁下列损毁、破坏古桥的行为:

(一)擅自拆除、损毁古桥构件及在桥身上刻划、涂污等;

(二)在桥身上凿孔、挂线、砌浆等;

(三)在桥面及桥侧架设与保护、管理无关的管线等;

(四)在古桥周围进行可能影响古桥安全的爆破;

(五)非法移动、拆除、污损、破坏古桥保护标志;

(六)其他损坏古桥的行为。

第十六条严禁偷盗古桥构件。严禁非法买卖古桥或古桥构件。

第十七条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按照规定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古桥保护管理工作中违法、、,未尽到古桥保护、管理责任的,由市古桥保护领导小组予以通报批评,并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篇3

为什么制定《办法》?

鼓浪屿文化遗产核心要素应有更高的保护管理要求、标准

《办法》中,鼓浪屿文化遗产核心要素指的是列入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的核心要素,是鼓浪屿遗产价值最突出的物质见证。目前,鼓浪屿文化遗产核心要素共53处。

鼓浪屿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核心要素均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办法》出台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厦门市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保护。然而,从文物的保护价值、鼓浪屿实际情况等方面考量,核心要素应有更高的保护管理要求、标准,尤其在修缮补偿方面。

去年,市委主要领导到鼓浪屿调研,要求要从制度着手,尽快出台《鼓浪屿文化遗产核心要素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对具体领域和重点问题进行有效管理,进一步保护好鼓浪屿上的建筑精品。《办法》的起草工作历时近一年,这期间,鼓浪屿管委会反复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及核心要素业主等多方意见,以使《办法》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文化遗产核心要素。

如何更好地保护核心要素?

明确参与保护管理核心要素的部门所承担的职能

对于参与保护管理核心要素的部门所承担的职能,《办法》要求更加明确,更有利于各方通力合作。

《办法》提到,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应负责宣传贯彻落实有关法规政策、加强日常修缮维护工作的监管、建立巡查队伍,以及做好有关审批工作等。而监测机构应开展核心要素的日常监测工作,全面建立核心要素的档案库及数据库,构建具有鼓浪屿特色的监测指标体系,明确预警阈值,另外还要实行人工巡查制度,并纳入监测系统平台统一管理。

另外,《办法》要求业主方也要参与保护管理工作,他们要积极配合监测工作,主动反映核心要素的状况,一旦发现监测对象出现异常或安全隐患时,应及时告知监测机构,不得擅自实施维护工作。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按规定参与开展保护工作,可给予适当奖励,以鼓励更多的人重视保护管理核心要素。

对核心要素的利用有哪些规定?

让更多富有历史底蕴、文化内涵的产业业态在岛上发展

《办法》对核心要素的利用有了更加严格的规定。最重要的就是,必须遵守不改变文化遗产核心要素原状的原则。

就国有产权的文化遗产核心要素而言,除了建立博物馆、保管所或者辟为参观游览场所外,作其他用途都应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报批。作为博物馆、保管所或者辟为参观游览场所,不得作为企业资产经营。业主方与其他机构合作开展经营活动应签订协议,并报文物主管部门审批,合作协议不得超过5年。

针对非国有产权的文化遗产核心要素,不论用作其他何种用途,以及涉及转让、抵押、合作、出租、出借的,业主方事先都必须向鼓浪屿文保机构备案。任何用途都应符合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规范,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

鼓浪屿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强调,保护核心要素不代表不能利用,只有利用起来,才能让这些文化遗产活起来。《办法》之所以更加严格,也是为了促进鼓浪屿产业业态进一步提升,让更多富有历史底蕴、文化内涵的产业业态在岛上发展。

修缮核心要素应如何奖补?

《办法》奖补标准较之前相关法律、法规的奖补标准更高

《办法》规定,业主方委托鼓浪屿文物保护机构统一进行修缮的,具备相应条件后,修缮经费由鼓浪屿文物保护机构承担。

业主方若打算自行修缮,则按财政审核机构出具的工程审核决算价向管委会提出书面申请。经审批后,由鼓浪屿文物保护机构根据保护级别给予奖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最高可给予不高于工程审核决算价80%、50%和30%的奖励。

篇4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文物勘探,是指由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委派的勘探单位,在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前进行的地下文物勘探工作。

第三条省、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文物勘探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必须进行文物勘探的范围:

(一)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设项目;

(二)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共同划定的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区域;

(三)国家及省大中型建设项目;

(四)其他生产建设和基本建设项目中发现文物的区域。

第五条国家及省大中型建设工程(包括跨地区的建设工程)、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设工程、学术价值较高以及需要复查的勘探项目,由省文物勘探队负责对其工程范围内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进行文物勘探,或由省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勘探单位负

责。各市及文物埋藏较多的县、区勘探队负责本辖区内其他建设工程的文物勘探工作。

省文物勘探队负责对基层文物勘探单位进行业务培训和业务指导。

第六条文物勘探单位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开展业务所必备的操作工具;

(二)领队由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具有同等业务能力的专业人员担任。勘探单位必须具有两名以上持有省文物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技术证书的技术人员;

(三)文物勘探人员必须有较准确地识别土质土色、掌握历代墓葬、古文化遗址及其他文物遗迹特征的知识,并能熟练地写出勘探记录,及时绘制出正规的勘探图,书写勘探报告。

第七条文物勘探单位由省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并颁发《文物勘探许可证》。

第八条文物勘探单位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进行文物勘探时须出示省文物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文物勘探许可证》;

(二)经勘探发现的文物由省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指定收藏单位研究单位收藏;

(三)文物勘探单位必须与建设施工单位签订文物勘探工程合同。合同中须对勘探后有可能进行的发掘工作做出明确规定。

第九条凡因进行基本建设和生产建设需要文物勘探、考古发掘的,所需经费由建设单位承担。

文物勘探收费标准和收取的管理费用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条文物勘探单位原则上仅限于在本行政区内开展业务,如出省或跨地区开展业务,应事先报省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外省文物勘探单位到我省开展业务,须持该省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介绍信,并经我省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审核批准。

第十一条勘探过程中发现重要遗迹需进行抢救性发掘的,勘探单位应立即报告省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勘探单位应在勘探工作结束后半个月内向省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上报勘探结果报告。

第十二条在文物勘探中,建设施工单位的文物勘探单位应共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工地的文物安全,并签订文物安全保卫合同。

第十三条文物勘探结束后,勘探单位应及时向建设施工单位报送文物勘探结果报告,建设施工单位根据文物勘探结果报告向当地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申领《文物勘探工程竣工证明书》。

《文物勘探工程竣工证明书》由省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制作。

第十四条凡进行文物勘探的建设单位,须持有文物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文物勘探工程竣工证明书》后,方可向当地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或村镇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申办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件。

对未取得《文物勘探工程竣工证明书》的建设项目,城乡建设规划部门不予审批。

第十五条对在文物勘探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以上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表彰或奖励。

第十六条对违反本办法第四条,未进行文物勘探的建设单位,由建设部门根据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意见责令其停止施工,并由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处以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七条文物勘探单位及勘探人员应认真履行职责,违反本办法,情节严重的,由省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处以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八条实施罚没处罚必须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罚没票据,罚没收入全部上缴同级财政部门。

第十九条对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造成文物破坏的,对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篇5

第一条为加强对我省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财政部、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文物行政部门管理和使用的文物保护单位,文物行政部门所属的博物馆、纪念馆、文物保护管理和研究机构等文物单位。

第三条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包括中央财政补助我省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和省财政设立的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两部分。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由省财政厅和省文物局共同管理。

第四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的规定,文物保护所需经费应由文物所在地政府解决。地方政府解决确有困难且符合本办法规定使用范围的项目,可申请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

第五条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的分配和使用,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坚持“突出重点、专款专用、注重实效”和“统筹安排、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挤占和挪用。

第六条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应接受财政、文物、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第二章使用范围和支出内容

第七条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的使用范围:

(一)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抢险、维修、保护和安全技术防范、消防;

(二)经批准的重要考古项目的调查、抢救性发掘、资料整理、报告出版;

(三)省级博物馆馆舍、重要文物库房的维修;

(四)三级以上(含)珍贵文物(标本)征集;

(五)三级以上风险单位的安全技术防范、消防;

(六)重要出土文物和馆藏珍贵文物的科技保护;

(七)经省财政厅和省文物局批准的其他项目。

第八条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的支出内容:

(一)文物维修保护项目支出,主要包括勘测费、规划及方案设计费、材料费、专用设备购置费、施工机械使用费、人工费、监理费、维修资料出版费、管理费等;

(二)文物考古调查、发掘项目支出,主要包括调查勘探费、测绘费、人工费、出土文物修复费、考古遗迹现场保护费、占地补偿费、报告出版费(含资料整理费)等;

(三)博物馆馆舍、文物库房维修项目支出,主要包括规划及方案设计费、材料费、专用设备购置费、人工费、施工机械使用费等;

(四)文物征集项目支出,主要包括文物(标本)收购费、采集费、捐赠奖励费、调查鉴定费等;

(五)安防、消防项目支出,主要包括规划设计费、设备器材购置费、材料费、监理费、管理费等;

(六)文物科技保护项目支出,主要包括方案设计论证费、试验费、人工费、专用药品药剂费、材料费、专用设备购置费、聘请专家费等;

(七)经省财政厅和省文物局批准的其他开支内容。

第九条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的使用范围和支出内容应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

第三章专项补助经费的申请和审批

第十条各市财政局、文物行政部门和省直文博单位为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的申请单位(以下简称“申请单位”)。各县(市)申请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时,需经市财政局、文物行政部门审核、汇总后,联合向省财政厅、省文物局提出申请。

越级上报或单方面上报的不予受理。

第十一条申请单位应于每年6月30日以前,向省财政厅、省文物局报送下一年度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申请和相关材料。申请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的相关材料,包括《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申报书》(格式另发)、《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申报汇总表》(格式见附件一)以及其他必要材料。申请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的按国家的有关规定报送。以上申报材料均包括文字、图片等书面材料和软盘。

专项项目预算编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规范的原则。有预算定额的,按定额计算;无预算定额的,按概算工作量和费用构成计算,各种取费按有关规定计取。预算作为竣工财务决算验收的依据。

第十二条根据《河北省省级预算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省财政厅、省文物局对申请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的项目建立项目库进行管理。编制年度预算时,省文物局按照本年度工作重点和有关要求,从项目库中筛选项目,经省财政厅审核后列入部门预算。经批准的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预算由省财政厅下达省文物局执行。

申请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的项目由省财政厅和省文物局共同审核汇总后,上报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

第四章财务管理与监督

第十三条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实行“专项申报、逐项核定、按进度拨款、年终核销支出、项目完成后结报”的财务管理办法。

第十四条省财政厅和省文物局负责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的财务管理和监督。各市财政局、文物行政部门负责本地使用的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的财务管理和监督。

第十五条确定后的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由省财政厅下达预算批复或省财政厅和省文物局联合下达专项补助经费的通知,结合项目实际实行政府采购、财政集中支付或拨付部门。对使用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的大型项目,根据地方资金的到位情况,结合工程进度一次或分次拨付资金。

第十六条项目完成后的结余资金,原则上收回省财政厅,经省财政厅或国家文物局同意,可以调剂到其他项目,优先调剂到该项目单位的其他项目使用。

第十七条如遇特殊情况需调整或变更已批准项目或内容的,由申请单位向省文物局提出申请,省文物局报省财政厅或国家文物局批准后,方可调整或变更。

第十八条年度终了,项目单位使用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的,应向申请单位报送《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决算表》(格式见附件二)。申请单位于每年1月31日前,将《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决算汇总表》(格式见附件三)报省财政厅、省文物局(省直文博单位直接报省文物局)。使用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的,按国家规定的格式依照上述时间和程序上报。

第十九条各项目单位要加强项目实施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专项资金支出的内控制度。

第二十条项目单位应加强项目资金的收支核算。每项专款应客观真实地单独核算。一项专款包括若干子项目的,还应对子项目进行单独核算。明细核算科目应按规定的支出内容设置。

第二十一条项目单位应在项目完成后一个月内,出具项目总结报告和财务决算报告,由市文物行政部门行文上报省文物局,抄报省财政厅(省直文博单位直接报省文物局)。省文物局会同省财政厅组织验收(或国家文物局直接组织验收)。对重点项目由省财政厅和省文物局或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委托中介机构进行业务和财务评价。

第二十二条项目单位应将有关项目的申报文件、批准的设计方案和预算、工程竣工总结报告、竣工决算报告、上级有关部门的验收结论和审计结论等相关资料立卷妥善保管。

第二十三条已批准补助并拨款的省级补助项目,在收到拨款后半年内无故仍未开始实施的,省财政厅和省文物局将对该项目予以撤销,并将已拨经费调至其他项目使用。

第二十四条使用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省财政厅和省文物局将暂缓拨款或不予拨款,并责令其停止施工。

(一)没有按照批准的方案、项目内容和预算范围使用经费的;

(二)被查明为虚报补助项目的;

(三)地方承诺的资金没有到位的;

(四)其他不具备开工条件和应暂缓拨款的项目。

第二十五条使用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省财政厅和省文物局将分别给予项目单位停止拨款、暂停核批新项目、收回补助经费等处罚,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触犯法律的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一)未经批准擅自变更补助项目内容或设计方案的;

(二)虚报补助经费预算的;

(三)挪用专项补助经费的;

(四)因管理不善,给国家财产和资金造成损失和浪费的;

篇6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行政区内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本办法所称文化遗产包括:

(一)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物等不可移动文物,以及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等可移动文物,与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及水系、地貌等文化景观。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

(三)法律、法规规定应予保护的其他文化遗产。

第三条文化遗产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和传承发展”的方针,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四条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全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市文物局负责本市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负责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

市发改、古城办、规划、财政、建设、国土、园林、教育、房管、公安、宗教、工商、环保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工作。

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辖区内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第五条建立市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库,遗产保护的重大事项实行专家咨询制度。

第六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将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每年从城市建设维护费可用资金中安排不低于2%的经费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并随社会经济发展逐年增长。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队伍建设,培养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传承等各类专门人才。

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第七条一切单位、组织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文化遗产的义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八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规划、文物、文化等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其他各类城乡建设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的编制应当与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相衔接。

第九条对已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划定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提出保护和控制要求,报相应级别的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名录的代表性项目所涉及的建筑、场所、遗迹及其附属物,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划定保护范围,在城乡规划和建设中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作出标志说明,建立专门档案。

第十条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影响文物本体、环境风貌的建设活动或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因特殊情况下需要进行其他建设活动,必须经市文物、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一条在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工程设计方案应当根据级别,事先征得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第十二条在文物保护单位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内,已有的损害历史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应当有计划地进行整治或者拆除。

第十三条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的管理使用单位(人)须与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签订《保护责任书》,负责文物的保养、维修和安全。

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健全保护记录档案,作出标志说明,监督、指导管理使用单位(人)做好保护及档案资料收集工作。

第十四条文物保护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的修缮必须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由建设单位组织具有文物保护工程资质的单位进行;工程设计方案必须报相应级别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施工过程中必须接受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报请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竣工验收。

第十五条科学合理地使用文物保护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不得擅自改变其原使用用途,变更使用范围。除可以建立博物馆、保管所或者辟为参观游览场所,作其他用途的,经相应级别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报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的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六条实施考古前置制度,在下列范围内进行基本建设,土地出让或核发工程规划许可证前,土地运作主体或建设单位必须提请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

(一)由市、县(市、区)公布的地下文物埋藏区内;

(二)地下文物埋藏区外5万平方米以上的建设项目;

(三)其他可能涉及地下文物的区域。

第十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在生产、建设中发现古遗址、古墓葬或者其他文物遗存,必须立即停止施工,保护现场,并及时向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不得擅自处理。

第十八条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应当将所收藏的文物登记造册,鉴定分级,建立藏品档案,并向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根据文物的风险等级,按有关规定建立文物保护管理制度。

第十九条支持并鼓励合法的民间文物收藏,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创办具有行业特征和地方特色的博物馆、展览馆、展示中心等。

第二十条利用文物保护单位和馆藏文物进行营利性、资料性影像拍摄的,拍摄单位须提前向所在地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第二十一条修复、复制、拓印、交换、借用馆藏文物的单位,须经所在地文物行政部门审核后,根据文物等级报相应级别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二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区域,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

第二十三条市、县(市、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检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及传承人的保护、传承实施情况,对不能履行规定义务的,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取消其保护资格,重新认定项目传承人。

对认真履行传承义务的项目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联合考核,并给予资金扶持。

第二十四条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范围内擅自施工的;

(二)在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活动,其设计方案未经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的;

(三)进行大型基本建设工程或其他有可能涉及文物的建设工程,未经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强行施工的;

(四)文物保护单位维修方案未经批准进行修缮或擅自变更已批准的修缮方案,致使文物原状改变的;

(五)施工单位未取得相应等级的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擅自承担文物保护单位修缮、迁移、重建工程的;

(六)未经批准,擅自复制、拓印、交换、借用馆藏文物的;

(七)破坏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的;

(八)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时侵犯调查对象风俗习惯,造成严重后果的;

篇7

历史建筑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印记,除却历史研究价值外,亦具有建筑学、美学、以及文化观光的价值。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现存的历史建筑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然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历史建筑的保护状况却着实堪忧。当诸如“梁林故居”之类的名人故居被拆的报道屡见报端时,我们不经需要反思,我国现行的历史建筑保护法律模式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将历史建筑绝对国有能否达到预期保护之目的,能否从公物制度相关理论中寻求到历史建筑保护的新途径?

一、现有历史建筑所有权体系下的保护模式

通过梳理现行立法后,笔者认为,我国现有的历史建筑所有权制度是以国家所有作为原则,以集体与私人所有作为例外。具体如下:第一,历史建筑以国家所有为原则是指,国家通过指定的方式,将古建筑的所有权归属于国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五条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属于国家所有。国家指定保护的纪念建筑物、古建筑、石刻、壁画、近代现代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除国家另有规定的以外,属于国家所有。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所有权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改变而改变。”由文物保护法第五条可以看出,古建筑属于国有,是历史建筑所有权的原则性规定,以文物保护指导性法律明文规定的方式确定下来。对于属于国家所有的历史建筑,根据《文物保护法》第八条的规定,国家通过中央地方两级三层的模式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第二,国家对历史建筑既定的所有权采取承认的态度,作为古建筑国家所有原则的例外情形。针对《文物保护法》第五条第二款所规定的“国家另有规定”的情形,《文物保护法》第六条规定:“属于集体所有和私人所有的纪念建筑物、古建筑和祖传文物以及依法取得的其他文物,其所有权受法律保护。文物的所有者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的规定。”

二、现有保护模式存在的问题

篇8

关键词:基层文物 保护管理 问题分析

文物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对于指引我们探寻历史,发展文化事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就需要我们加强文物的保护和管理,从而保护这些珍贵的遗产。对于每个公民来说,保护文物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现代社会的很多人都没有文物保护意识,一些文物保护机构在工作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都造成了很多文物的流失和损坏,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文物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由于各地博物馆没有制订具体的《文物管理》实施细则,使得一些制度不够完善,缺乏程序约束,存在着漏洞。同时文物单位对文物管理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目标考核及奖惩制度,严重影响了管理效率。

2.文物会计账处理不完整

文物单位的藏品文物来源渠道多种。如考古发掘取得的文物、受捐赠的文物、依法调拨、交换、移交、拣选的文物,虽然文物保管部门有严格按照文物的接收制度来接收文物,同时也进行文物账的登记,但财务部门无法确认该文物的实际经济价值,财务方面也就未进行财务入账登记手续,财务信息中也就不能反映财务价值。

3.对文物管理重视不够、权责不清

各级文物单位尤其是县级以下文物单位在管理文物时没有划清各个职能部门的责任。存在管理馆藏文物人员也是管账人员,文物进出库房手续不符合相关规定,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4.文物保管过程中存在风险

文物在征集、接收、陈列、展览、库房保管等各个环节都存在风险。风险主要存在于征集过程中文物的来源是否合法性、历史真实性、研究价值等方面的风险因素;馆藏文物易受到虫、鼠、霉菌等患害,使得一些馆藏文物受损风险;陈列、展览过程中受到安全性风险等。

5.文物征集和保护经费存在问题

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的经费用于征集文物和保护文物,如何规范使用文物征集和保护经费,提高经费使用效益,防范文物征集和保护过程中腐败现象,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6.文物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文物保管人员大多数是非专业性的工作人员,其主要职责是防止文物盗失,对文物的科学管理和保养、保护的职责往往被边缘化,造成文物品相变低甚至损坏。尚未建立科学和长效的文物管理人员培训,缺乏定期和良好的培训机制,不利于文物管理人员主动提升管理素质和增强管理积极性。

二、对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针对当前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所面临和存在的诸多问题,作为文物工作者更应加强使命感,认真分析、冷静思考。在贯彻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和原则的基础上,应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一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文物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这是搞好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基础;二是提高领导干部对文物工作的认识水平,领导文物保护意识水平的提高是搞好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关键;三是加强对文物工作者自身业务水平和素质的提高,增强责任感,培养敬业精神,这是做好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保证。同时,文物部门还应抱着守土有责的态度,加大对《文物保护法》及《有关文物保护条例》的宣传和贯彻,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基层文物工作者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投更大的热情将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效管理与经济建设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社会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在矛盾中找到共同点,使之能互相促进,和谐发展。

2.加强管理,强化管理职能

基层文物管理职能主要表现在行政执法管理和业务监督管理上。为此,一方面,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以《文物保护法》为依据,制订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法规或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树立《文物保护法》的权威性,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另一方面,基层文物管理部门要加强业务管理,加大监督力度,认真履行保护职责及有关管理措施,将文物保护单位纳入科学、正规的管理体制,使业务管理、监督真正落到实处。

3.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问题

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纯粹的保护是没有意义的,但片面地进行开发也是有危害性的。所以仍需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进行开发利用。但针对一个地区来说,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全面开发利用也不现实,而要结合实际,二者兼得,走出适合当地发展要求的路。因此,开发利用应有主次,要贯彻“重点开发,全面保护”的原则,先以一个或几个点为突破口,不断探索经验,循序渐进,促进整个文物保护单位工作的开展。

4.拓展文物经费来源渠道

文物保护是需要大量投入的公益性事业,所以完全依靠财政的投入不太现实。但政府可以通过依靠财税、开发等优惠政策的激励作用,吸引民间和社会资金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5.理顺基层文物机构的管理体制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地区重视的差异,往往导致基层文物工作现状的差异和各种不平衡。所以对文物工作的垂直管理,进行上划管理,是体制改革的良好出路。对文物工作进行上划管理,集中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财、权、物管理,有以下几个好处:一是便于推行统一的政策标准和规范管理;二是便于进行专业技术人员的统一调配;三是便于财力的统一平衡调配使用;四是免受地区差异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地方政令的干扰。最大的益处是便于统一的行政领导和统一的业务指导及监督。如此,就会使基层文物工作有一个统一的工作思路,打破小框框,放开手脚,统一思想,发展有序。这种机制的改革,将会解决许多基层文物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有利于国家文物事业整体的健康发展。

6.加强文物队伍建设

尽快建立起一支既有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又能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高素质基层文物工作专业队伍。同时要加强业余文保员队伍建设,调整人员,加强培训,提高业余文保员素质,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三、结语

基层文物工作是国家文物事业中最基本的单元,是国家文物事业大厦中的基石。我们在看到这项工作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的同时,也应在工作实践中探索出一些对策和办法,来逐步完善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只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文物工作,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那么基层的文物工作就有一个不断向前开创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晓东.文物保护法概论[M].学苑出版社,2002,(11).

篇9

[关键词]业余;文物保护员;管理工作

一、严格业余文保员的挑选

业余文保员,顾名思义,就是利用业余时间自愿做好保护文物工作的,他们不计较国家的报酬,在业余时间内作为一项义务、一份职责,自觉、主动地去做文物保护工作,与文博工作者相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广泛性。。

业余文保员的挑选,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对不同情况,来不同区别、不同对待。业余文保员的人数,要根据全区域文物的分布多少,以及文物价值的作用大小来决定。一般每处古遗迹、古遗物等都应设置业余文保员。特别是那些重要的古文化遗存,更有必要由专人来负责保护。就要由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大、政策性、宣传性强的业余文保员来担任。业余文保员可不受年龄、职业的限制。象古遗址、古建筑、古城址等附近的群众、学校的老师、收购站的工作人员、乡镇文化站站长等,由于他们对当地的环境熟悉,很容易接受文物保护工作,他们在文物保护、管理、宣传、联络等方面较之文博工作者更有说服力、号召力。在挑选业余文保员时,应要特别注意他们的责任心问题,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对保护文物不负责的工作态度,对破坏文物现象视而不管、充耳不闻、闻而不报,那么是坚决不能挑选录用的。因此这就要求业余文保员必须具备工作责任感强、能吃苦耐劳、敢于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坚决的斗争。

二、搞好业余文保员的培训

文物保护管理,是一门多学科、多部门的社会科学工作,要求要有很强的业务能力。对业余文保员虽然不能用专业工作者的业务标准来衡量,但也应具备一定粗浅的文物知识。这就需要我们搞好对业余文保员的文物知识培训工作,使他们在今后的文物保护中,能独立的进行工作。

对他们的培训,首先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采用专门培训和野外实地培训相结合的方法。专门培训就是定期把业余文保员集中到一起,聘请具有丰富的文物知识和考古经验的专家来讲授一些基础的专业知识,以及如何保护好文物的工作方法,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保护范围,工作的重点,熟悉本区域内文物的历史价值和分布情况,进一步提高他们对文物的鉴别和业务知识水平。野外实地培训,就是把业余文保员直接带到文物较丰富、保护较好的典型古遗址、古墓葬等文物保护单位,通过直观的考察学习,针对实际问题,传授他们做好文物保护的方法,以及今后保护工作中应提起注意的事项。

在培训同时,又要有针对性地引导业余文保员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古代文化,了解自己的家乡,以及家乡的繁衍变化过程,使他们真正了解认识到自己家乡的古代历史同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是一脉相承、密不可分的,同样也能反映出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绵延不断的生存、斗争、发展的历史,同样是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也同样是全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促使他们为自己的职责而感到重大,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就更能够不忘自己肩负的责任,为保护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不计较个人得失,尽心尽责。

三、加强业余文保员的政策、法制教育

业余文保员,作为一支群众性的业余文物保护组织,在思想立场以及对国家的文物政策、法令理解认识上,每个人不可能都是尽善尽美的。所以在文物保护工作中,我们要加强对他们文物政策、法制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品德和文物政策水平,增强法制观念,反对“一切向钱看”,以及利用保护文物之便参与、破坏国家文物的违法、犯法等犯罪行为。

对业余文保员的文物政策、法制,以及政治思想上的教育方法,可采用多种形式的办法。如可利用我们文物工作之便,言传身教地引导他们学习时事政治、文物方针、政策,赠送传阅有关文物政策、法令文件和资料,帮助他们深刻理解国家颁布的《文物保护法》以及《宪法》和《刑法》中关于对文物方面的法律知识,耐心地教会他们运用好这门法律武器。也可以利用本地在保护文物中,成绩突出受到表彰、奖励的先进人物事迹和走私、盗掘、破坏文物受到严惩的典型案例,进行正反两方面对比,来进一步加强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政策、法制观念。通过各种方式的教育,使他们在文物保护工作中模范地守法、执法,以及在保护工作中很好地运用法,用法律武器更好地保护文物,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四、定期总结业余文保员的工作

业余文保员的管理工作,是一项组织性、政策性很强的群众工作,需要我们随时掌握好他们的工作情况,制定出一整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以及在文保工作中所要特别值得注意的事项与加强改进的工作方法,逐步把业余文保工作纳入规范的轨道。因此,为了进一步督促搞好业余文保员的管理工作,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业余文保员的工作总结会。

篇10

[关键词]日本;文物保护;文物修复

[中图分类号]K8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22-0090-02

在最近几年的工作中,笔者曾多次与来自日本的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工作交流。通过交流,逐渐对日本的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有了一些初步了解。在日本,除了大型博物馆之外的一般中小考古队和博物馆里都没有我国博物馆普遍设置的技术部、修复室等专职部门,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大多由另外的专业机构、公司承担。京都科学公司是日本文物保护修复公司的代表。1785年,为了普及科学教育,该公司在成立的岛津制作所中设有“标本部”。二战后,在继承前者的基础上单独成立了“京都科学标本”,业务从以理科教育为中心内容逐步扩展到医学、护理教材的开发,文物、学术资料的复制,仿照、修复、保存技术处理,文化设施的展示等领域。1988年,更名为“京都科学”。现有教育机器部、工艺部、科学展示部三个部门和相关的企业,已获得ISO9001质量认证体系。本文主要以京都科学公司为例,简要介绍日本在文物保护、修复方面的一些技术。

一、文物复制技术

通常采用硅胶树脂制取模型,程序为:实物观测―制模―制作成型―加工修饰―敷彩。以陶塑为例,一般先取型,为保护文物,用锡箔保护文物外表,用硅胶树脂制作母型,填以不太收缩的成型树脂和玻璃纤维制作复制品,然后对照实物进行细部修整。最后,对比实物进行着色,力求相似。这种方法还可对陶器、金属器、雕塑、遗迹、窑址等诸多文物进行复制,甚至可以复制出一些重要文物的出土场景、环境及保存状况。一些重要又特别的文物,则采用复合复制技术。如一个唐代的铜镀金舍利球,可采取内部用数脂、外部铜镀金,再用手工作业表现铜锈和金层剥蚀等氧化效果。

在日本,为了保护重要文物又使其实际使用不受影响,往往对一些现在仍发挥作用的文物采用以复制品代替的方法,如寺庙中有重要铭文的铜钟、易破碎的陶器等用复制品,还有石造像、金铜佛、雕塑等艺术品等亦用复制品。为保证众多博物馆展览和科研机构研究、教学的需要,许多精美的艺术品采用复制品,既可保护文物,又推广了文化传播,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此类复制一般先在雕塑上贴上锡箔,全部贴完后涂以硅胶树脂,用石膏取模型,然后剥去石膏外范、树脂、锡箔,恢复文物原状。一切都必须在现场作业,不能使用空调等设施,以免因为温、湿度变化而产生不良影响。等回到公司后再制作成型、补色,完成一件复制品。对特别巨大的摩崖石刻、石窟寺等,采取分块复制,组合成形后再作细部修整。如此一来,可以将野外露天的石刻、造像等在室内陈列,便于交通不便的人们参观欣赏,又可获得重要的学术研究资料。以阙特勤碑为例,这块石碑因刻有汉文与突厥文铭文,受到唐史、中亚民族史、文字史、世界史等方面研究者的关注,其学术价值不言而喻。因此碑一直矗立在蒙古草原上,风吹日晒,碑体已经开始风化、剥蚀。京都科学公司受蒙古国政府委托对之展开保护工作,先对碑体进行强化处理,在表面损伤、开裂部位加固树脂,然后涂上具有防水效果的药品;经过一星期的干燥后,仿制石碑模型,回国后制作,现在日本已有了石碑的复制品。

对平面文物如书、信、画、帖等纸张类的复制,则采用特殊色彩制版的高精细印刷以及摹写技术。首先,用计算机对文物进行数码拍摄,分析处理、订正,确保文物信息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其次,用特殊的无网点照相制版,传统网点方式难以再现的细部特征,也可以准确表现出来。第三,调配出与文物同样颜色的油墨,每个文物所特有的纸色、污点、墨的不同色泽等相合的油彩也可调制出来。最后,在高精度细密印刷后,手工补色。由于平面文物的独特性,在无法完全适用印刷技术的情况下,也可以同时使用丝绸印刷技术。

二、文物仿造技术

文物仿造技术的工作程序是:资料调查―使用原材料研讨―试验―仿照。以铜镜为例,一般先铸型,然后敷上粘土,入窑焙烧后,制成空腔铸范,再熔铜浇铸,取除外范,去掉边缘多余物。

因为是仿造,不必着色,也未必完全如真品一样,求其大体近似而已。当然也需认真制作,尽可能相同或相近。也可仿造漆器、玻璃器、木器、金属器等,只是加工技术有所不同,同时也可印证一些古代传统技术的实施方法,争取复原一些已失传的技艺,如他们制作的脱胎漆塑像,技术就是由中国传入的,但目前已失传。而类似泥塑类极易破损、污染、无法接触表面的文物,则采取测量观察法仿造。以仿造一尊造像为例,美国波士顿美术馆里收藏有一尊日本镰仓时代金铜造像艺术精品――观音菩萨坐像,繁华缛丽,线刻图案精细。日本就集中了铸造、雕金、镀金等许多领域的专家,预先制定出一个完整计划,在无法接触实物的情况下,用分解照相技术和实际测量结果制作出模型,加上细密的錾刻花纹以及腐蚀和污损状况,可仿制出一尊精美的造像。

三、文物修复、处理、保护技术

在日本,金属制品文物的保存处理一般采用适当的技术抑制有害锈的产生,延缓文物劣化的速度。工作程序为:现场摄影、X线摄影―清洗―脱盐处理―树脂含浸―粘接、复原缺损部位―制作保护用的匣、盒―完成技术报告。

由于日本的土壤条件与我国不同,陶器多为夹砂红陶或黑陶,硬度较差,陶器的保存处理则采用清水冲洗后粘接修复。首先,将陶器碎片按照花纹、色泽、厚度、碴口等基本因素核对,在两片可以拼合的陶片上用色笔作出记号,拼出陶器的大致形状。然后进行粘接,工作程序为:将碴口部位表面清理干净,涂上适当的胶水,拼对粘合,手持数分钟后用重物做支护固定,数小时后完全粘接牢固;用一种医用白色网状材料,在电吹风的加热下剪裁、塑形,作出缺失部分的形状,以胶水粘接,形成支架。全部完成后,用两种硬化剂液体混合搅拌均匀,将灰色和土黄色耐火材料粉末搅拌成泥状,填补缺失部位,并捏塑出表面花纹。经过以上程序,可将一堆碎陶片修复、粘接成为一个可以搬运、展示的立体陶罐。

对于漆木器的保存处理,基本办法是置换出文物中的水分等物质,从而使其保持稳定状况。因为发掘出土的漆木器长期处于被水淹渍和泥土埋藏状态中,若自然干燥就会扭曲分解变形。其工作程序为:现场记录(摄影、绘图等)―清洗―浸入ラクチト`ル(一种特殊的大分子处理剂,成分有乙醇、丙酮等。)液体中―取出水洗―置于ラクチト`ル粉末中―除去粉末―水洗后轻轻拭去水分使其干燥―完成技术报告。保存处理,是用糖类中的ラクチト`ル置换水分的办法,不用有机溶剂,是对人和环境都有益的优秀办法。

日本的文物修复观念有维持现状修复和复原修复之别,但若涉及原则性的残失之处后无法判断众多制作者的原本意图时,则不采用复原法。基于以上理念,比照文物损伤状态,与有关单位订立协议来采取修复方针。若有决定整体分解修复的工程,要有防止剥落、保存处理的材质加强等各类应急修理的准备。下面以木雕像的修复为例予以说明,其工作程序为:第一,调查,即事前调查,实物观测;第二,修复方针提案,即计划立案;第三,文物借用,即包装、运输;第四,复制,即保存修复前的形象;第五,文物分解,即将后画彩去处,切断粘接布,拆解成单个部件;第六,修理,即将糟朽部分用同种木材替换,填充裂缝、空洞部分,修整、粘合各部位,组装成形;第七,对残损部位填充修整,补上彩绘,重新做一个中空台座,将原来拆下的台座收纳于其中;第八,验收即将塑像手中原持物品更换为更符合其时代的仿制品;第九,完成报告,即制作工作报告,附上详细工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