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与实践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6: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研究与实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研究与实践

篇1

【摘要】

目的为进一步对大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结合医学院导师制和作者近年来指导导师组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实践和体会,分析了医学院大学生科研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果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医学院大学生科学研究的对策,并就与之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结论实施大学生科学研究训练计划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大学生; 科学研究; 创新能力; 培养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比较注重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而对大学生则重视不够,对大学本专科阶段科研能力的发展与创造性发展的关系,理论探讨较少,实践中的探索也仅属于初步阶段,甚至不少大学甚至是重点大学取消或半取消大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或答辩。我院较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结合我院导师制和笔者近年来指导导师组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实践和体会,阐述当前我院大学生科研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1

我院大学生科研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由于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竞争异常激烈,学生们渴望通过开展科学研究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为今后的毕业就业、工作或读研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我院自从实行导师制以来,参与科学研究的学生有数百人之多,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很高。但是,由于我院科研硬件条件和教师数量的限制,使众多学生不能加入导师组开展科学研究。

导师组学生的科研活动主流是好的,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学生的研究意识弱,过多地注重了知识的继承和储备,对研究能力并不重视,动机不正,愿望不大;学生的研究能力不强,主要是思维能力无培训,也无重点培养;学生的研究方法懂得较少,没有此类的课程开设,也无系统的研究方法的培训;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够合理,不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更多地注重追求专业知识的精深;学生忙于英语和计算机考级或社团活动,导师忙于教学或经常出差,故无暇顾及学生科研,以至有的学生从被录取进导师组至结束时都没有开展过科学研究。

2

加强和改进我院大学生科学研究训练计划的对策

2.1

倡导大学生进行科研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2.1.1

配合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的要求 现在我们常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如果学生没有对科学知识的执着追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哪来创新?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精神的教育也是创新教育。最近一次全国调查显示,青年学生的科学知识在增加,而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在退化,他们不愿从事艰苦工作和研究。很多学生表示,不管自己学何专业,今后如果有可能都要“谈股论金、西游取金”[1]。大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时期,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精神、态度、道德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1.2

树立高校品牌的要求 科研被看作是教师的事,学生科研对学校品牌的树立常常被忽略了。在高校生源国际化趋势初露端倪的今天,学生的水平,特别是科研水平也是衡量一个高校综合实力的指标。如大学生“挑战杯”被看成是学生科研的实力赛,而获奖无疑对树立学校品牌有很大的影响。英国剑桥大学之所以闻名于世就是因为她培养出了一大批科学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之所以有名也是因为其科研实力雄厚,该校校长认为:“学生的专业能力是最为重要的,应该通过教学和科研来培养”[1]。当然,我并不是只重视科研而轻视教学,而是二者并重。我很赞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校长的观点。

2.1.3

就业要求 科研能力和水平与学生就业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一个有科研能力的人往往是一个会思考、善于思考、具有敏锐观察力的人,而且具有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努力解决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任何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而科研成果更是就业中的重要法码。因为未来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才的竞争。

2.2

指导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有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为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指导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它要求教师对其所从事领域的知识有着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要不断地学习、了解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和前沿动态,才可能有所创新、有所突破。通过科研工作,教师需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这就使得教师进一步开拓眼界,丰富自己的学识,从而为讲好自己的专业课打下更为深厚的基础。笔者除从事自己的课题研究外,还经常指导学生从事科研活动(包括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所以在给学生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笔者还能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及指导学生科研活动的进展情况,使学生了解该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以及在实际研究中是如何运用知识的,开拓学生思维。学生不但能够学到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学到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2.3

素质教育促进科学研究素质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对科研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科学研究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活动,它对研究人员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适时补充高素质人力资源是科研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条件[2]。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了素质教育,从事或参与了科学研究,就相当于岗前培训,在步入科研工作岗位后,就能很快进入角色,加快科研进度,提高科研水平,促进科研的发展。素质教育使学生的思想水平提高,意志力增强,这样在科研中就会不畏困难,坚韧不拔,为科研成功奠定思想基础。素质教育使学生综合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强化,为学生成功奠定了基础。这些无疑将促进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2.4

结合专业课的学习进行科研 大学生科研主要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活动,而不是独立的科研活动,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结合专业课学习进行科研是培养学生科研兴趣,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因为大学生的创造性在全面性基础上具有专业性特点,学生有大量的时间与专业课教师接触,大量的专业问题等待去解决,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阵地,传播科学知识与科研精神,帮助学生确定选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能调动学生学习专业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专业课教学的被动局面,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兴趣。我院实施的导师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例如,笔者结合所带导师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学过不同化学知识以及广西丰富的中草药植物资源的特点,帮助学生确定科研选题,积极指导学生申报学校普高学生科研课题10多项,均获立项,其中,获得科研经费资助的占绝大多数、极少数为自筹项目,共有40多位学生参加课题研究。

2.5

改革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笔者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用类似指导硕士研究生的方式指导导师组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笔者曾在2002~2003年获国家教育部资助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进行课题研究并指导无机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毕业论文)[3],鉴于现在指导的是本科生,所以在指导方面要多花一些精力。笔者的做法是:帮助学生选题、教会学生如何查阅文献、指导学生实验(教会方法后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实验过程遇到疑难问题时再问老师。)、有的实验需要反复摸索条件,实验完成后教会他们如何写论文、论文写好后交给导师修改、如何选择投稿刊物、教会他们如何按刊物要求排版、如何投稿等。到目前为此,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取得丰硕成果,导师组学生撰写论文数十篇,其中,部分已经在省级以上刊物包括核心刊物发表,另一部分论文已经被录用或投稿,将陆陆续续发表。有50多篇论文荣获广西高校大学生第三至八届化学化工类论文及设计竞赛奖,有30多篇论文荣获我校首届大学生科研创新优秀论文竞赛奖,指导学生参加广西高校第三届化学实验技能竞赛获优秀奖。这些学生科研成果成为2007年6月份我院接受国家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重要亮点支撑材料之一,并得到国家教育部专家的好评,为学校的迎评做出了积极贡献。

2.6

建立产学研基地、科技园区 学校可以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的科研能力,与一些企业合作或单独建立产学研基地(如校办药厂,过去我院曾有自己的药厂。将来扩大校园面积后可否考虑办厂)、科技园区(建议可否与百色学院等院校联办),使之成为大学生们参加科研工作的有效基地。大学生可以利用基地、园区的条件,以勤工助学、兼职等方式,从事科研工作或生产实践,加深对科技的认识,掌握科技的发展趋势,并把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提供服务,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此外,学院要逐年给实验室添置先进的仪器设备,逐步改善学生科研条件(同时也是改善教师的科研条件,可谓一举两得),使学生科研成果上档次上水平。在学生科研活动具有一定质量和规模的基础上,学校应向社会大力宣传本校学生科研工作所取得的成就,争取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这样,既可为学生科研活动提供可能的研究课题及经费;又可为学生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和进一步开发提供广阔的市场前景。

2.7

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优惠政策、奖励政策和制度 我院首次建立学生科研课题申报制度,定期申报,对营造良好的学生科研外部氛围,推动学生科研工作有重要意义。我院还设立了学生科研论文奖励政策,但是,有关优惠政策尚未建立,如学生作为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的科研论文版面费没有报销的优惠政策(贫困生尤为困难),学生科研课题资助经费太少(我院2007年首次资助力度每项只有1000元或1000元以下),没有足够的科研经费,科研工作较难开展。建议学院在学生科研经费方面加大资助力度,以及应该建立学生科研津贴制度,给凡在科研工作中表现出较大才能并获得一定成果的学生颁发荣誉证书和适当奖金。

2.8

建议开设“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在大学一年级,建议开设“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因为它适应了新时代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适应了大学生知识和心理的特点,也是培养创新人才长远系列中的重要一环,培养创新人才,不是仅仅给他创造一些外界条件即可,还须直接开设“科学研究方法”这门课程,以便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讲清方法规律,从内因和外界条件的结合上培 养创新人才。[4]

2.9 用自己对科学研究的精神感化和影响学生科研工作又苦又累,但是,苦累与快乐同在。现在笔者承担各级各类科研立项课题多项,经常工作到深夜,自己的行为影响和感染了导师班学生。许多同学晚上做实验很晚才离开化学实验室,有的同学中午不休息也做化学实验。笔者并不提倡不注意劳逸结合地工作,然而,他们的敬业精神却令人佩服。

综上所述,实施大学生科学研究训练计划是人才培养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素质和教师素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国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田喜洲.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8(6):128.

[2] 杨泰侠,赵渭泳,刘巧玲.谈科学研究与素质教育[J].科技.人才.市场,2001,(1):14.

篇2

关键词:科研活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并行式;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TU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2009804

教学与科研是大学的两项基本职能,二者融合是学校发展的必然,是建设创新性大学的根本[1-3]。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职能,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两者之间的相关程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逐步提高的趋势[4]。科研与教学应相互促进,共同满足高品质大学人才培养的需要[5]。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需要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多种手段相统一,从知识型转向能力型培养是重要的发展趋势,也是科学发展观在高等教育人才培B上的具体落实[6-7]。如何在教学中融入创新理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时必须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将教师的科研项目与课堂教学互相融合是一条重要的途径[8-9]。鼓励教师将科研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入教学,提高教学质量[10]。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改革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而围绕本科教育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改革则是高等教育改革中的热点[11]。许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教师结合专业教学活动开展了教学研究,如窦明等(2009)

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从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三个方面构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议[12];李小龙等(2009)强调更新教学手段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对提升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质量的作用[13];张升堂(2014)以实际应用为出发点讲授理论,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的,在专业教学中合理地引入了实例教学[14];王景才等(2015)针对水文学原理课程的知识内容体系,从理论与实践性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方面对如何改善课程教学效果进行了探索[15]。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以适应行业不断发展的需要,是从事高等教育教学者应不断思考的问题;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使学生的学习模式向自主性、探索性、研究性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水文学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工作者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人员需要以发展的眼光、开阔的视野开展专业教学改革以支撑不断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一、教学流程设计与实践

(一)教学流程设计

为科研并行式服务于教学活动设计合理的路线图,是其顺利实施和保证其实效性的关键。本次教研活动依托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专业主干课程水信息采集与处理,水文学原理的教学过程和有关科研实践活动开展。教学流程方案的设计,首先由包括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的任课教师、科研人员以及水文与水资源行业的从业人员组成的课题组成员进行探讨,明确开展科研并行式服务于教学的必要性。对水信息采集与处理、水文学原理等课程教学内容中适用于科研与教学并行式开展的知识点进行筛选,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性和可行性分析并制定实施方案,经课题组讨议的教学与科研并行式开展的主要流程如图1所示。

(二)设备使用以及研究区见习

为保证科研并行式服务于教学有关研究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除设计合理的技术路线外,为提高项目开展的效率,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依托研究区开展科研活动的理解能力,需对学生进行水文(包括水质)观测设备使用方法基础培训以及在科研活动开展的研究区进行见习。

水文观测所用设备主要包括超声波测深仪(SSX-1D)、水位数据记录器(U20-001-01)、溶解氧测定仪(FG4-ELK)、电导率测定仪(SG3-ELK)和PH计(Seven2Go,S2)(梅特勒-托利多仪器有限公司)。对学生进行仪器使用方法培训时,将学生分成4组,每组5人,介绍各种仪器的初始设定、功能调试、测量数据和数据记录(或下载)的基本操作方法,并对设备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问题的处理方法进行说明。

实践教学环节结合水文观测活动同步开展,水文观测主要依托的研究区为扬州市内的古运河局部河段。为增强学生对客观环境的认知能力和结合课程基础知识开展科研活动的理解能力,有针对性地安排了学生在研究区开展见习活动。本次见习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了解河道沿程的基本情况(护岸、边坡材料、断面形式、河宽等)和水流条件(如流量、水深等)。在此基础之上,教师介绍如何根据河道基础物理条件合理选取水文数据观测断面,并强调水文观测过程中与安全有关的注意事项、各组成员之间的协调配合工作的必要性等问题。经过在研究区的见习,使学生在思维中对基于客观条件开展观测活动的思路和实施办法有了初始的认识,有利于接下来的课堂知识学习和结合课程有关知识制定水文观测方案等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对课程教学和实践训练所要达成目标的深入理解,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

(三) 课程基础知识教学

以筛选的水信息采集与处理课程中的水位、流量等要素的观测,水文数据的处理方法和技术,以及水文学原理课程中的流量过程及径流表示方法等章节为例进行说明。课堂教学主要讲授水位、流量、径流等基本概念,数据获取的方法和途径,数据整理和处理技术等内容,对即将开展的水文观测和与课堂讲授知识有关的研究活动进行说明,强调基础数据在支撑专业研究活动的作用及高质量基础数据的重要性。在课堂知识讲授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结合设备的使用方法和研究区基本情况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和领会,因为学生对设备的使用方法和研究区的客观条件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在头脑中可以对课堂基础知识、设备使用方法和研究区观测的过程进行整理和加工,在思维中形成完整的从基础知识学习到科研实践活动的路线图。

(四)水文观测及数据整理

1. 水文观测实践

在课堂讲授结束后,进行研究区水文观测活动,水文观测活动作为水信息采集与处理课程实习内容的一部分,作为水文学原理的课程补充环节,其目的是使课程基础知识与实践教学在时间上紧密结合,增强教学效果,锻炼和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对科研的兴趣。研究区观测采用分组进行的方式进行,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分组和所用仪器设备数量的前提下,为提高实践观测活动的效率,除利用部分课内时间(分配学时)外,合理地利用课外时间开展。水文观测活动以每个学生为主体进行,使每个学生都接受实践的锻炼,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负责指导和释疑。

2. 数据整理与分析

对观测结果进行采集与整理(数据记录或下载),是水文观测后续的实践环节。教师针对所开展的科研工作内容,对数据整理(处理)做出具体要求,对数据(观测结果)在所开展科研活动中的作用进行解释和说明,即数据处理结合科研的实际需要进行。为使学生掌握观测数据的整理方法,教师有针对性地介绍利用常规图形处理软件如Grapher、 Excel对数据进行图示的技术,然后以每个学生为单位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需要说明的是:有关科研活动需要数据的时间序列较长,学生在水文观测活动过程中获取的数据相对较少,在数据整理时,教师向学生展示自己对数据的处理结果,并向学生提供观测时段内各水文要素的长时间序列数据,对数据处理结果的简要分析方法和讨论过程进行说明。然后,由学生自行完成数据图示、结果分析和讨论的有关工作。以组为单位提出数据处理成果(含结果讨论的文字材料),图3为学生对水文观测数据的部分整理结果,结果讨论的有关内容在此略去。

二、结果及讨论

(一)教学效果的调查

在科研并行式服务于教学活动阶段性开展以后,进行教学效果的调查,调查对象为参加此项目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生,调查内容包括对教学模式的认可程度,对课堂知识接受和实践操作技能训练的满意度,以及对科研活动的兴趣培养和科研活动认知程度等。调查方式主要包括调查问卷、课后访谈和随机谈话,大多数学生针对调查的分项内容给出了自己的感受或评价。

(二)讨论与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科研并行式服务于教学的模式和实践效果给出了积极的评价。根据评价结果,项目组对该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剖析和讨论,对项目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作出客观评价。

水文学原理课程本身配置了课程设计,未设置有关水文数据观测的实践环节,在本项目开展过程中,增加水文数据观测和分析的实践环节,对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加深对课程设计题目的理解方面有很大的帮助,并为后续水信息采集与处理、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等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认识和实践上的基础。

水信息采集与处理课程虽然设置了课程实习和课程设计,但常规的教学流程是首先进行课程基础知识的教学,在课堂教学进行到某一阶段(或结束后),集中进行课程设计和课程实习。在传统的教学流程中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时间上衔接不够紧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存在脱节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与科研活动并行式开展,从学生学习知识的角度考查,大尺度地缩短了理论知识学习与科研实践在时间上的距离,使课堂教学与课程实习环节结合更加紧密,对常规教学的开展流程有了较大尺度的突破,同时,学生对专业科研活动的兴趣有了明显的提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教学与科研并行式开展,有些时候仍存在课堂教学和科研实践(实践教学)在实施时间上的矛盾,存在个别学生课堂教学认真程度欠缺,对实践教学环节应付的现象。对此问题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充分的重视,找出合适的对策,采取合理的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

三、结语

此次依托水文与水资源本科专业的有关课程,开展科研并行式服务于教学的教学改革和研究活动,是对构建科研反哺教学模式的一次积极探索,是对传统教学模式合理性突破的一次大胆尝试, 研究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效果,学生在课堂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培养方面的满意度高,提升了学生对科研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项目组将在未来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加大对科研活动合理、高效地服务于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王鲜萍. 高校教学、科研协调发展的机制及基本方略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9(5):248-249.

[2]王丽芳,杨卫民,乔元彪,等. 高质量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 实验室科学,2010,13(6):186-188.

[3]朱国仁.略论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协调[J].上海高教研究,1998(6):25-28.

[4]陆根书,顾丽娜,刘蕾. 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实证分析[J]. 教学研究,2005,28(4):286-290.

[5]刘晶. 浅论高校人才培养之教W与科研并重[J]. 教育教学论坛,2012(35):101-102.

[6]李斐. 协调高校教学与科研发展,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J].高等教育管理,2015,9(1):1-5.

[7]甘义群,马传明,周建伟. 基于专业能力培养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三峡实习教学研究[J]. 中国地质教育,2013(3):94-97.

[8]林龙云. 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本科生科研活动[J]. 福建高教研究,2008(5):18-20.

[9]陈小鹏,王琳琳,韦小杰. 把科研引入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开发能力[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6):108-111.

[10]赵宇宁,窦峥,国强,等. 研究型大学中基于人才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良性促进关系的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5(13):64-65.

[11]朱斌. 水文水资源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改革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2013(22):37-38.

[12]窦明,左其亭,李桂秋.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2009,18(6):91-94.

[13] 李小龙,姚多喜,杨金香,等. 水文学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探索[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4):59-60.

[14] 张升堂. “水文水资源”课程实例教学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14(21):101-102.

[15]王景才,黄红虎,方红远. 高等院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水文学原理课程教学探索[J]. 高等建筑教育,2015,24(6):97-101.

Abstract: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explore the scientific mod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efficiently feedback teaching. Classroom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actice were paraelly conducted relying on the teaching implement of water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and principles of hydrology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So as to the close combination between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he research practice was achieved on the time scal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students’ interest in professional research activities we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and was benefit for culturing the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ability. The results are expected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s for constructing the scientific mode of research activity services the undergraduate teaching.

篇3

[关键词] 高职高专院校 教学 科研 人才培养模式

一、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和教学结合的现状

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而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推进器,以科研促进教学是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作为一所高职高专教学型高校的教师,对于教学与科研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有的认为科研应该是重点院校、综合性本科大学的任务,高职高专院校是以培养学生为主,主要任务是教学,科研工作是副业,出现重视教学,轻视科研的问题;还有的同志甚至将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对立起来,认为一抓科研就会影响教学。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二、科研和教学结合的目的和意义

我国高教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以科研促进教学则是培养这样人才的有效途径。教学工作是教师的天职,但需要强调的是科研对教师学术水平、教学质量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在科研活动中,应牢固树立科研为教学服务的思想。在搞科研的同时关注教学,时刻以教学为中心,致力于人才培养。要紧紧围绕着所授学科的教学需要开展科研,并重视教改课题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进行改革和改进,不断提高教学绩效与教学质量。此外,高校教师还要根据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开展科研活动,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

国内外经验证明,一所大学没有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就不可能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同样也不可能有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科研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第一促进力,科研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第一推动力。

三、科研促进教学的途径

1.将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环节中,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先进性

高校教师要将国内外学术成果尤其是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思想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只有具备科研经验的教师才能把死的课本知识教活,用其长期研究中所形成的感悟,传达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了解科学前沿,并及时将新知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此外,鼓励专业教师开展以讲座方式的教学,这对提高教学绩效和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求教师承担的部级、省级重点科研项目的内容引入教学,作为教学案例,使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项目、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加深对课本理论概念的理解及实际应用,将有关教师发表与课程有关的研究论文作为课外阅读资料。

2.将科研引入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提高学生研究能力

将学生的毕业论文与教师的科研结合起来进行,使教师对学生论文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教师要运用自己所具有良好的学术研究能力,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培养和提高学生思考的能力,归纳提炼观点以及说服论证的能力。部分优秀学生参与指导教师的课题和其他研究,有益于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指导,同时,教师也可能会从学生的研究中得到启示,促进教学相长。教师只有进行学术研究,关注前沿问题,有学术研究成果和较强的研究能力,才能适合担任学生论文的指导工作。

3.以科学研究为平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科学研究,教师能够深刻地了解社会对培养人才的要求,了解社会人才市场对人才培养创业能力的要求,才能全面把握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动态,准确地认识自己所授课程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和课程内部的逻辑联系。把科研中获得的新知识及科技新成就及时反映到教学中去,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和学术水平。而高素质的教师是教学最直接也是最好的保证。

4.要求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引导部分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承担一部分力所能及的科研课题。教师通过各类教学活动、科研活动的教育、示范等熏陶和培养学生,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对基本知识能做到活学活用

5.强化健全科研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

为了充分调动广大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学校在规章制度上提出要求,在机制上使其在科研工作中有奔头、能受益。如对承接课题进行资金配套、对科研成果进行奖励等,加大对科研工作的扶持力度,特别是正在探索适合高职高专院校产学研结合的新路子,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机制,使科研工作围绕产学研结合的思路来开展,形成产学研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

6.以科研项目和科技服务为载体,改善办学条件

科研成果改造更新实验条件,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利硬件。

7.科学研究对学科发展与促进专业建设

学校鼓励广大教师以科研团队为基本组织形式,倡导从不同学科和专业领域开展交叉性、渗透性的学术研究,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提高办学水平,促进专业建设。

8.科研对教学内容、教材、精品课程建设的促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挖掘新的教育资源,把各类研究项目中收集的素材及其研究成果融入到相应的教学环节和精品课程中去,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将学科的主要内容和精华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结合最新科研成果,有针对性地更新教材内容,积极开展教材(课程)建设。

四、科学研究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按照教育部对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定位(以服务为综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为指导思想,积极开展新形势下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的教育理论、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多年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证明,将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是培养和教育学生不可分割的两个关键环节,是提高他们基本素质的基础。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也是培养国家合格人才最有力的措施。具体体现在:

1.教学奠定学生良好的理论基础,科研培养具体逻辑推理思维

在教学课堂上学习各方面的理论知识,完成课本要求的学习内容,是培养大学生从理论上掌握科学本领的重要和必要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能力,需要有目的的使学生参加部分科学研究工作,让他们亲自负责一些小课题和小研究内容,由学生们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并具体的实施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对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为,具体方案和计划的提出和实施过程,需要具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参与科研是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考验和培养。

2.科学研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当学生参加部分试验时,试验进行过程中,将会遇到许多的困难、挫折甚至失败,而每当这个时候,是考验每一位学生的最好时刻。学生必须面对现实,冷静的、细心的、有条理的、具体的分析每一个数据和结果,观察和回顾每一个具体实验过程和步骤。在此基础上,提出详细的改进意见,不断修正实验方案,以便试验能够顺利进行。每一个步骤和每一个改进,都必须十分的谨慎和小心,不能有半点差错,否则将会前功尽弃或者误入歧途。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工作作风。

3.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研究就是在不断的提出问题又不断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学生们经历了问题的出现或提出、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制定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和技术路线、亲自实施整个方案、不断在解决问题当中修正思路和想法、获得问题圆满的解决等的试验过程,所有这些步骤和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科学研究提供学生实践机会,培养动手和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现在大学生许多人是没有自己动手作过实际工作的,动手能力比较差。这与我们国家长期以来教育欠债、人才培养机制不畅通、教育环境不健全等因素有关。在校大学生能够深入实际生产的科研课题,动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试验工作。尤其对于工科的学生来说,生产实践的环节就是参加实际生产第一线的劳动,体会生产中的工艺操作、设备控制、工件制造等具体的实践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结合实际吃苦耐劳的精神,也使得学生能够从实际工艺执行过程得到具体的亲身体验。为完善技术、工艺、设备、产品提供更切合实际的意见和建议。将会对学生深入实际生产、培养创新思路、解决具体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结语

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高职高专科院校在抓教学质量的过程中,把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教学与科研并举,提高教育科研意识,强化科研效能,优化教学,推动教学改革的发展。积极开展新形势下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的教育理论、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管理与运行机制,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文件建设等研究,制定和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社会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季宇.科研促进教学的认识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8,(05).

[2]申花.教学与科研的矛盾与消解[J].宿州学院学报,2008,(02).

[3]何忠良.以科研促进教学实现地方院校科学发展.理论界,2008,(06).

[4]谢卫红.科研促进教学的途径[J].中国冶金教育,2007,(02).

[5]魏凤荣.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2).

[6]袁林江,武洁,刘丽燕.以科研促进教学的几点措施.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7]曲晓波.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02).

[8]欧阳,柳思维.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科研促教学.中国高教研究,2006,(07).

篇4

关键词 教育技术装备;实验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5-0153-02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改变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达州市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积极推动技术装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研究,推进新技术装备的研发与推广,将促进有效开展实验教学实践教学活动作为重要研究内容。

1 中小学实验教学课题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

2015年9月23日,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交流研讨会在四川省泸州市举行。交流会强调要贯彻落实好党的十精神及《纲要》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实验教学承担着重要责任、扮演着重要角色。实验教学是中小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法,是现代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内涵要求。

开展中小学实验教学课题研究工作有利于学校发展与办学理念的落实;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利于校内教师教育资源的开发,促进教师的发展。因此,中小学实验教学课题研究已经成为学校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抓好中小学实验教学课题研究工作对开展达州市中小学实验教学各项实践研究活动工作具有推动和引领作用。

2 实验教学研究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观念滞后,跟不上时展的需要 达州市辖区内有8个县市区,8个县市区分别设有教育技术装备部门,负责各中小学校实验室、图书室、各类功能用房、各类教学仪器设施设备的建设、配备、管理,负责各中小学教育装备的硬件、软件的采购划拨,负责教学仪器设施设备质量检测等工作。一段时间其工作理念还停留在八九十年代,认为教育装备部门就是以装备为主,对实验教学研究工作认识不够,认为研究工作是教育科学研究机构的事情,与教育装备部门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

对教育技术装备部门的工作职能职责认识不清 他们认为教育技术装备部门的工作就是为学校配置实验室及各个功能用房里面的各种教学仪器、图书馆(室)的各类图书等,帮助他们对实验室及功能用房建设进行规划、指导。他们对实验教学工作的概念理解很狭义,认为就是理化生实验课上教师和学生做实验而已。

对实验教学以及实验教学课题研究概念模糊不清 有些学校和教师对实验教学与实验教学课题研究的认识不清;不开或者少开实验课,黑板上讲实验课和背实验比较常见;课堂传授与动手实验相互脱节,做实验仅满足于验证性实验,自主和探究性实验薄弱;不少教师实验技能不强。

教学课题研究工作起步晚,科研成果不明显 2004年底,实验教学课题研究工作才引入达州市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内容被明确提出来,由实验管理办公室负责。2005年底,召开一次实验教学课题研究工作动员会,聘请专家做动员报告和现场培训。2006年,全市立项实验教学研究课题10项,能够结题的很少。2007―2010年,基本处于停滞阶段。直到2011年,对该项工作进行调整,才得以初步开展,选配了责任心强、有专业知识的高级实验师负责该项工作,全市立项11项,2013结题率达99%,有1项荣获达州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全市实验教学课题研究立项14项,实验教学课题研究工作才步入正轨。

3 开展实验教学课题研究工作的思考

领导要更新观念,紧跟时代步伐 首先是领导的工作观念必须更新。随着国家对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技术装备部门的职能职责转移,从以前对各中小学校硬件建设配备为重点,转移为政府集中采购;从以前的学校自主花钱建设配备到现在的由国家出钱集中采购配备为主(比如“农薄计划”“全面改薄”计划的实施)。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工作职能的转移,说明在教学仪器设施设备的建设配备方面装备部门的职能职责已经被弱化,那么工作重心就应该转移为对教学仪器设施设备的管理、应用、研究、培训等方面。尤其对实验教师、实验管理人员的培训,实验教学课题研究方面应该加强。

教育装备部门要积极宣传新的装备工作理念 让学校重新认识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在新时期的工作职能职责,明白技术装备部门的具体工作范围、具体的工作重点以及为学校的具体服务项目等。实验教学工作的范围面很广,涉及学校开设的所有学科,各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都离不开技术和器材、设施设备的支持,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不仅要建配、管理,而且要推动技术装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研究,还要推进新技术装备的研发与推广等,开展实验教学课题研究活动,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要激发教师对实验教学课题研究工作的积极性

首先要帮助教师建立课题研究的信心,提高对课题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实验教学不像单纯的知识传授,记住了就马上能够见成效,实验的作用可能在将来的几年,甚至人的一生都会受益。教师要先转变观念,不要只为眼前的分数着想,更重要的是教书育人。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课内外结合,将学习从课内引向课外,学习场景自发转移,适度地、有重点地引导学生组建课题组,以实验课题研究的形式寻找没有来得及解决的问题的答案。实验课题研究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打破了学习的边界。教师(学生)在实验教学实践活动中,对遇到的问题,会带着问题进行思考,进行自我反思,这个反思的过程和阶段,就是教师(学生)与自我的对话,就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也就是问题及课题。

其次,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实验教学活动,通过中小学实验教学评比、实验教学优秀案例展示、实验技能比赛、优秀自制教具评选、优秀实验室评比等交流平台,培养一支课堂教学与实验操作能力双优的理科教师队伍。

最后,建立一支专业指导和服务中小学实验教学的研究队伍。实验技能是理科教师的基本能力,充分整合一线教师、教研队伍、专家学者等力量,开展实验教学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打造一支专业指导和服务中小学实验教学的研究队伍。

加大对实验教学研究课题的组织管理 由市级教育技术装备部门负责编制年度科研指南,组织课题申报立项;由市级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和市级教育科学研究所联合组织人员参加立项课题的开题论证指导;由市级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和市级教育科学研究所联合组织人员参加结题及成果宣传推广工作。

篇5

Abstract: Cross-disciplin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ocial progress,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Academician TU Ming-jing's team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has explored and practicized the materials cross-disciplinary research. Construct the materials cross-disciplinary research center, develop th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hold the material interdisciplinary forum. The research is valuable for popularization and significance for reference.

关键词: 交叉学科;材料交叉学科研究;学科建设发展

Key words: cross-discipline;materials cross-disciplinary research;subject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1-0231-02

――――――――――――

基金项目:重庆文理学院第三批特色教学项目《绿色化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2012年度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202028)。

作者简介:刘玉荣(1978-),女,辽宁朝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材料及化学相关方面的研究。

0 引言

交叉学科是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一学科基础上,由不同学科领域、部门和分支学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彼此融合而形成的一类学科[1]。交叉学科对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交叉学科也是取得科技创新的突破口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2]。因此,搞好交叉学科建设已成为高等学校发展战略规划中的重要目标之一。

重庆文理学院以涂铭旌院士领衔的团队在材料交叉学科研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于同类院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1 学科交叉的意义

1.1 学科交叉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如资源、环境、生命科学等)越来越复杂,单靠某一门学科己经不足以解决,传统单一封闭的学科格局已成为桎梏,为了解决复杂的重大社会问题,就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进行协同攻关。因此,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推进社会的不断进步,急需高校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并进而培养知识面宽、业务能力强、创新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3]。

1.2 学科交叉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纵观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拓展,并且,科学研究的综合化程度也更加突出,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融合的趋势也愈来愈明显。一些科学的重大突破,以及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的产生,都是与多学科交叉融合分不开的,如纳米技术、基因工程等现代科学技术,都是属于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因此,为了把握科学发展的最前沿,不断拓宽科学研究的领域,必须高度重视学科交叉的研究,学科交叉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1.3 学科交叉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随着综合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而多学科交叉融合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设置跨学科专业和成立交叉学科研究中心等,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宽厚的基础[4]。

2 成立材料交叉学科研究中心

以涂铭旌院士领衔的团队根据学科交叉的特点和规律,在校内打破院系界限,对学科进行大跨度、多层次的整合。会聚和集成材料学、化学与机械工程等学科的优势人力和智力资源,成立了材料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在材料学、化学、环境工程、机械工程机自动化等专业进行交叉领域的研究,如图1所示。不但使校内的优势资源进行了合理有效的配置,而且更好地推动了各学科间的相互协调发展和纵深拓展,促进了材料学、化学与机械工程等学科的交叉渗透,推动了各学科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孵化出了重庆市材料学重点建设学科。

3 开展多学科交叉的科研工作

在科研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依靠单一学科力量难以解决的问题,而采取多学科交叉的联合探究方式往往能够使重大问题迎刃而解,并取得突破性进展等。因为交叉学科的研究是一种联合攻关的研究模式,通过集中各个相关学科的人力智力资源,利用团体的优势,集思广益,解决复杂的科技难题。材料交叉学科研究中心所进行的研究方向大部分都是交叉学科的研究工作,如半导体照明LED荧光粉材料和矿产资源新材料的研究是材料、化学、化工等多学科的交叉;新型微纳米功能材料的分子设计、数值模拟及液相控制合成方向是材料、化学、计算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纳米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及生物医学应用研究方向是材料、化学和生物医学等学科的交叉;粉末冶金研究方向是粉末冶金工艺学、成型工艺学和金属材料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的。通过交叉学科的研究,承担了一些高水平的联合攻关项目,此外,还编著了体现材料交叉学科特色的专著,如涂铭旌院士所编著的《材料创造发明学》、《科技竞争谋略36计》等。

4 举办材料交叉学科论坛

通过举办交叉学科论坛是我校促进交叉学科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如2011年3月10日,材料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和计算机学院联合举办了“材料行为的计算模拟仿真”研讨会,重庆宏信软件有限责任公司总裁陈宏刚博士等出席了研讨会;2011年11月5日举办的“材料学科发展高层论坛”以及2012年11月7日举行的“微纳米材料科技及应用国际高层论坛”等,都是集中了来自全国各地不同领域的高校和企业的院士、专家、领导和企业高级工程师等对材料交叉进行研讨的盛会,通过不同学科领域学术观点的争鸣和学术思想的相互交流与融合,激励创新思维,从而找到新的学科增长点及创立新的学科领域。

5 展望

交叉学科研究可以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加强各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同时也优化了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从而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材料交叉学科研究中心的建设充分体现了重庆文理学院的办学优势和特色,促进了学校的学科建设发展,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然后,对于材料交叉学科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化和加强,如进一步建立健全交叉学科研究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等。总之,对于材料交叉学科的研究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卢建飞,吴太山,吴书光等.基于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1):46-47.

[2]王庚华,邱岩,谢寅波.大学学科交叉的路径[J].中国冶金教育,2008,4:5-8.

篇6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计划中所增加的必修课,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内容,旨在促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是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新的创意与进步。“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的新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教学角度出发,对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的问题及某些数学问题(包括教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最后形成实验(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等形式的成果。研究性学习特别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实践活动的参与,其核心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人才全面发展。一个好的研究性学习方案至少包括三个要素:合理的研究目标、有意义的研究内容、科学的研究方法。

数学建模属于一门应用数学,学习这门课要求我们学会如何将实际问题经过分析、简化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然后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去解决。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思考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为了使描述更具科学性、逻辑性、客观性和可重复性,人们采用一种普遍认为比较严格的语言来描述各种现象,这种语言就是数学,而使用数学语言描述的事物就称为数学模型。

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数学建模”为载体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研究性

“数学建模”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研究,我们以“数学建模”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数学建模研究,这是我们教改的大胆探究,是为了探求提高课堂效率的新路子,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2.开放性

“数学建模”包罗万象,涉及方方面面,如太空探索、微观世界、生物工程及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无不涉及数学建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课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3.趣味性

趣味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学建模”得到的结果,有许多都是与生活中的习惯思维相悖的。例如,一艘正在被飞机攻击的军舰,应当进行怎样的操作才能逃过劫难?按习惯思维,是左转弯或右转弯或后退,根本不会想到会是加速前进,有很强的趣味性。二是一个个课题都是实际生活中提炼出的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后,可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研究兴趣。

4.可行性

对中学生而言,进行“数学建模”的研究性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是他们在中学阶段就能获得科学研究的亲身体验,而不是要他们得到什么有价值的成果。因此,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提炼出数学问题,利用中小学所学知识进行建模求解,有较强的可行性。

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数学建模”为载体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办法

1.准备阶段

(1)“数学建模”的概况介绍

利用学校开设的第二课堂时间,给学生介绍相关数学建模的知识,以实际的例子说明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及巨大的开发价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改变学生对传统数学教育所形成的“枯燥、乏味、无用”的偏见,使学生重新对数学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从而主动地参与学习,为将要开展的“数学建模”研究性学习做好动员准备。

(2)“数学建模”理论学习

为学生讲解“数学建模”的理论,介绍研究方法、一般步骤和过程,讲授部分中学课本以外的、“数学建模”过程中又比较常用的背景知识,如统计、线性规划等,为学生做好“数学建模”的理论准备。

(3)选择研究课题

选择研究课题有两种方式:一是教师给部分课题供学生参考;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提出课题。

(4)审题

教师将所有课题汇集在一起,以三个原则:课题必须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课题的研究方向必须明确,不能含糊不清;课题必须具有可行性,既能够在学生独立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审题,课题不能过大、过难、过深,必须符合中学生的实际。

(5)分组

将审好的研究课题分给学生,最好是多个人组成一组(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

2.研究阶段

(1)建模分析

学生首先对自己的课题进行分析,写出研究提纲,指导教师再对学生提出参考意见(需要参阅的相关资料、研究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关键步骤),然后让学生独立调查、统计、分析,获取相关信息。

(2)建立模型和求解模型

学生通过自己所获得的信息,建立课题的数学模型,并且要求自己的模型得出结果。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由指导老师提供帮助。

(3)结果论证,写出研究报告

建模的结果是否符合实际,需要进行结果检验。如果相差甚远,则重新建立模型并求解模型。论证后由学生写出研究报告。

3.评价阶段

篇7

【关键词】学习优势;课程文化;思维建构;育人智慧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因此,教育应以人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所有的生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学习优势教育,给我们的实践提供了这种可能。

2013年5月10日,北京师范大学刘儒德教授在稼轩中学举行的"历城区基于学习优势的课程文化研究研讨会"上的一席话,引发了现场100余位校长陷入沉思--"学校绝不单纯是学科学习的场所,而是以多样的思维方式,进行个性学习的场所。学校教育的优势,在于通过课程,使众多带有各种各样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和差异的、多姿多彩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培养民主精神与创新意识"。

五年来,济南稼轩中学立足于创新人才培养,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进行了课程范式创新、教学过程改造、教学文化创新的一系列自组织变革,生成"个性化思维建构教学"的教育特色,促进了师生的发展。课程创新,点亮了师生的智慧人生。

一、课程设置:围绕育人目标

学校课程,是学校为了学生发展制定的一系列服务的总和,也是学生的全部学校生活。课程的基本功能是塑造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须从改革传统课程体系入手,改变培养人的思维模式和实践方法。

稼轩中学秉承"为每一个学生搭建发展阶梯"的办学理念,在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基础上,构建"生命、生活、生态"课程为突破口和重点进行建设,开发出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心愿课程,使学校课程体系在社会需要、学生发展需要之间达到平衡。

基于此,稼轩中学确立"学校即社会、课程即体验、教师即资源"的大课程观,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学习和生活经历都视作课程,关注所有学生的全面成长,关注他们成长的全面,努力为学生提供丰富而优质的教育资源。学校课程改革的思路,要从孩子快乐学习、幸福成长和积累生活、做人的经验出发。

基于此,稼轩中学的课程改革是从整体、系统来加以思考的,不是孤立地做加减法,思考"为什么开设这些课程、课程的目标是什么、如何评估课程实施的效果"等问题,旨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优势,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效益,并使学生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自己非优势方面的材料、活动和训练,也促使其非优势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从而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最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突出特长。

二、课程结构:服务学生成长需求

课程设置,体现了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载体的开放性、学习方法的灵活性、学习手段的多样性;校本课程,做到了与激发生命活力相连,与回归生活世界相通,与营造生态教育相趣。课程学习,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教育需求、身体需求、情感需求、道德需求"。

学校将课程目标与学生培养目标联系起来,做好结合文章。根据学校教育的整体架构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需求,整合国家课程,实验校本课程,开发注重特长发展的个别化拓展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的、符合时展的、与社会生活衔接的课程。学校将原有的日常综合教育活动、德育活动、社团活动等课程化,统称为学生成长体验课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又将其分为选修和必修两大类,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喜欢并擅长的领域。优质高效的基础型课程,强调实施过程的"社会性"要求,倡导合作学习,着力培养学生"乐群"的品质和能力;提供丰富选择的拓展型课程,强化提供学历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重在开发学生个性潜能,促进主动发展;开设增加体验的探究型课程,加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强调过程体验,着力培养学生"善思"的品质和能力。

课程之于学生,关乎人的教育权利,关乎人的全面发展,关乎人的个性发展,关乎人的潜能释放。目前,学校已形成102门供学生选择的体验式课程群,内容涉及责任体验、角色体验、竞争体验、合作体验、创新体验、成功体验等六大模块,关联艺术、体育、心理、生活、管理、实践活动等多个方面。这张课程"大菜单",增强了学校各类课程的一体化程度,提高了课程整体效益和效率。既保证了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又体现了校本课程的鲜明特色;既满足了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开发了学生拓展性学习;既考虑了学生当前的求知需要,又顾及了学生的长远发展;既关注了所有学生的共同学习需要,又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三、课程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发展

学校课程特色,不是为了特色而特色,而是为了学生的全面成长与个性发展。以社团课程和德育课程为例:

(一)社团课程。是由学生兴趣自主形成的、以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的课程。学生人人参加社团,各个社团活动有声有色,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成长、发展。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活动的育人功能,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规范、引导、支持学生社团活动。学校规定,凡6人以上就可以组团结社,开展活动;成立社团必须拟订章程,规定学习和活动的目标、方式、场所和时间;社团在学期中要向全校展示活动成果;学期末要对社团活动进行评价;社团活动在社团聘请的本校教师或校外人士指导下进行。

与松散、自发的学生活动不同,稼轩中学的学生社团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实施进行的体验式的自我教育活动,具有课程的基本特征。经过学校的长期努力,学生社团活动成为学生最喜欢参与的学校活动,成为校本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德育课程。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是培养高尚的人。学校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德育目标的层次性、实效性方面出发,总结德育工作经验,整合传统德育活动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了学校德育课程化,初步形成了与学科德育相互支撑的主题式、系列化德育课程,有效地提高了德育工作的水平,提高了育人质量。目前,学校已经构筑了学校、年级和班级三个层次的系列主题德育课程体系,开发出数十门主题德育课,丰富和完善了校本课程体系。

依上所述,学生的学习就由教师指导下的课堂学习延伸到自主学习,由书本学习延伸到课外学习,由课堂学习延伸到校外学习,由学校教育延伸到校外教育;学生的发展也由单一的学校教育空间,走向由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组成的四维空间。

四、课程整合:服从教育资源优化

课程建设,要求通盘考虑学校的课程体系。针对学校课程门类多、课时紧张的现状,稼轩中学因地制宜,采取统整策略,通过学科整合、时空整合、任务整合,将各种教育资源转化为学校课程内容。

以任务整合为例。学校在实施拓展课程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与教育主管部门布置的主题活动、学校传统的节假日活动相整合,于稳定中显灵活,在统一中显个性。如"走进辛弃疾故居"活动,学校将此项活动与"爱国情怀"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整个活动围绕"辛弃疾"而进行:朗诵组、导游组、摄影组、文学采风组,活动课程就成为学生了解生活、接受教育的有效载体。

课程建设,引领了学校的各项工作,其成果不仅表现为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学校课程体系,有效促进了学生的"适性"成长发展方面,更表现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学校的课程开发能力不断增强,课堂教学与管理改革不断深入,学校的凝聚力不断增强,教师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整体育人环境持续优化,学校的办学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实施学习优势教育,要从课程上建构,从教学上突破,从学生上落实,从过程上体现。这样,课程就不仅仅是诸如教科书、课程标准及教学设计之类的"文本课程",而是师生实实在在体验、感受、思考并领悟的"体验课程"。这样,教学就成了师生追求主体性、获得自由和解放的过程。也只有这样,教学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这不仅给我们指明了方向,给我们增添了信心。

参考文献

[1]迈克尔富兰(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组织翻译. 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王如才等. 尝试基于学生学习优势的教学--济南市历城区学习优势项目实践与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2012(24).

[3]王钢城等编著. 个性化思维建构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一所新兴学校成长的动力[M]. 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

[4]丁钢主编.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篇8

关 键 词:人机工程学 工业设计 教学研究

人机工程学是一门主要研究“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的多学科综合的边缘学科。人机工程学既研究“人-机、机-环境、人-环境”三个子系统的属性,又研究人机系统的整体结构及其属性。从而使整个系统安全、高效,且对人有较高舒适度和生命保障功能,最终达到系统综合使用效能最高。

黑龙江科技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对人机工程学课程的教学已提升到研究和实践阶段。人机工程学是工业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教学的成效关系到后续的产品设计系列专业课程教学是否能顺利展开。所以该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和前期教学研究的基础上,课程教研小组成员对本课程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进行了不断的探索、研究和实践。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历经几届学生的教学实践,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研究

首先确立教学内容改革的目的,是实现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开阔的眼界、良好的个人素质、正确地价值观、艺术与技术交融的专业知识结构;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较系统的工业设计核心知识、技能、态度,适应社会的应用型设计人才,力争实现就业零适应期。[1]”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是在必要的理论知识基础上,突出工业设计专业应用人机工程学的实用性和应用型;适当删减原先主要是适合工技术专业工科学生的纯理论研究性的教学内容,时着力加强本学科与工业设计专业的关联[2]。

人机工程学虽以独立课程单元存在,但却辅助于若干产品设计课程,本单元课程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具有较强的延续性,改革课程内容,优化理论学时,突出注重应用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针对现行教科书章节安排的不合理,对各章节进行了重新整合,目的是希望在每一个“人的因素”的知识点后安排与其相应的设计内容“机的因素”,可以马上理论联系设计实际。同时把相关的一些“机的因素”安排在同一或相近章节,体现一定的内在逻辑性[3]。具体实施方案为:

(1)根据理论知识的关联性,将课程内容分为五大模块:基础知识模块、基础数据模块、设计原理模块、环境模块、人机系统设计模块。

模块一:人机工程学基础知识(第1-3章) 10课时

知识点:人机工程学的基本概述,工业设计与人机工程学,人机工程学综述,人的感觉特征及心理特征,人的运动系统机能及其特征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讲授,设计案例剖析,课程实训。

模块二:人体测量与数据应用(第4章) 4课时

知识点:人体测量的方法与常识,常用人体测量资料、人体测量数据的应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讲授,设计案例剖析,课程实训,网络互动。模块三:人机界面及各种装置设计(第5-8章) 18课时

知识点: 人机的信息界面图形符号设计、显示装置设计与选择、操纵装置设计与选择、工作椅设计主要依据。

教学手段:多媒体讲授,设计案例剖析,课程实训。

模块四:安全设计(第9章) 4课时

知识点: 了解与掌握事故分析、作业环境分析与安全设计之间的关系。教学手段:多媒体讲授,设计案例剖析,课程实训。模块五:人机总体设计及发展趋势(第10章) 4课时

知识点:与人体相关产品的选择及设计。

教学手段:多媒体讲授,设计案例剖析,课程实训,师生互动。

(2)优化理论课各部分的授课时数,突出重点内容。如:增加操作空间、人机信息界面设计部分的学时数,减少热、振动等环境的理论授课学时。

(3)结合煤炭优势,教学重点内容应侧重操作空间、操作面板、人机交互、人机协调等内容,优化理论学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理论原则和实验数据为设计基础,共同完成实践项目。

二、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人机工程学》课程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特点,从教学内容中探索,从教学手段中发掘,既要遵循教学的普遍规律,又要有针对性、创造性,从而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实训法和小组攻关法方法等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国际上推广的一种生动直观的先进教学方法,采取案例教学导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师生共同讨论,广泛听取学生的见解,教师最后进行总结,避免了教师上课“一言堂”的做法。

2、项目实训法

为了将教学与实践结合得更加紧密,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学中以“项目实训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设计竞赛,以产品设计为载体,教师采用一对一指导的形式,以人机原理和产品设计理论为依据,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师生共同攻关,使学生不仅学会了设计,部分教师和学生还以此为契机,为自己的设计生涯画上了光辉的一笔,师生均受益匪浅,项目实训法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多名同学在不同层次的竞赛上获奖;教师和学生多人申报外观专利,如图1 雪花书桌,图2小厨宝。

通过项目实训使同学熟练掌握产品设计人机工程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并能够完成以人机为核心的产品设计和以产品系统设计(基本要素与应用要素)为延伸设计的完整工业产品设计,为工业设计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小组攻关法

“小组攻关法”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而实施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项目实训法”的补充。学生在小组中彼此分享各人的意见和独到的见解,共同研讨,解决问题,通过“小组攻关法”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

三、以“科研促教学”为理念,将科研融入教学

结合黑龙江科技大学的煤炭专业特色和“科研促教学”理念,结合该课程建设,2007年成功申报黑龙江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基于人机工程学的采煤机操作系统应用研究》,将采煤机的操作系统的人机协调课题研究融入课堂,让学生在真题实践中得到锻炼,采用学生的优选设计方案,为企业提供设计参考;将人机协调理论应用于采煤机目前在我省尚属首例,在本领域处于黑龙江省内领先水平。

人机系统总体设计又称为TSD(Total System Design)设计法。TSD设计法的中心思想是系统设计必须分为一系列具有明确定义的设计阶段,而每个阶段的设计活动和任务必须是明确的。这是典型的系统化解决问题策略。“总体”的意义是强调人机系统的各个组成成分都应给予全面的考虑,以克服长期以来设计中忽略人和人的效能问题,其设计的目标是使系统的每个组成成分都为实现系统目标而能够协调一致地发挥各自的功能。

结合采煤机的操作流程进行操纵面板设计,采煤机手动操作系统的操作流程为:开启运输机采煤机泵电机站选择左、右截割;并具有急停手柄和备用手柄。

根据采煤机手动操作系统的操作流程,分析采煤机的工作空间、操纵装置的形状编码和力的大小、作业场所的布置原则来进行操纵面板设计,如图3采煤机操作界面所示。

“科研促教学”是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科研成果能充实和改革教学内容、科研活动能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环境的改善,课外科研小组能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面向本科生学术讲座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从而形成“科研水平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质量提高”的良性循环。在教学内容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设计总结,编著《产品设计》教材,其中重点章节为产品设计与人机工程学。该书的出版标志着人机工程学课程的教学达到了一定的理论水平。

四、结语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践,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符合社会需求的设计实践机会,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设计能力,摆脱以往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感受工业设计现实和实践状况,使学生获得符合现实的设计体验,使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更具竞争力;使教师在教学和指导设计过程中,能使人机相关原理与产品设计有机融合,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实践知识和设计指导能力;作为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素质培养为目标的建设,对于工业设计其它专业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黑龙江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编号:JY13-54

参考文献

[1] 赵宏梅,李洪纲.基于三大教育理念的“HAT·CDIO”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 设计,2012(2).

篇9

猜想是建立在各种事实及对事实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的一种直觉,假设则是对猜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到的较为科学的一种假定。科学合理的猜想与假设一般建立在对学生长期训练的基础上。基于猜想与假设在探究活动中的重要位置,我们需要十分注重引导,要让学生形成在表述自己猜想假设的同时说明自己的依据,久而久之,学生猜想假设能力自会有长足进步。计划是为了证实假设的具体的探究方案,是后续探究活动的具体化与程序化,一般而言,首先要引导学生围绕假设分析可采用的研究方法,然后根据自身兴趣、知识储备及相应的器材条件确定一种或几种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实验操作步骤。为了有效提高学生制订计划的能力,实验前我们应组织汇报计划,让学生在交流、质疑中不断完善计划,实验中应随时关注,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修正计划,实验结束后鼓励学生反思计划制订的得失。

二、观察实验,搜集数据,获取完整探究信息

首先应注意合理分工。实验小组学生要明确各自的分工,主持人、操作员、观察员、记录员等职责明确,这样方可保证实验活动的有序高效。同时每个角色尽可能实现流转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其次应注意方法的指导。无论是观察还是实验都有科学的方法,如观察时应注意观察的有序性,实验操作应注意规范性等。再次应高度重视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与记录。后续的解释与说明前提是实验信息准确与采集的完整,实验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准确描述,详细记录。

三、展示交流,解释说明,形成科学探究结论

展示交流环节是教师组织学生向全班学生汇报、展示本组采集的实验信息,并引导学生补充、甄别、解释与说明,最终形成科学概念的过程,这一环节既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描述与表述能力,又可以引发学生的相互质疑,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理解认识的层次。为有效提升这一环节的教育教学效益,我们要努力营建和谐奋进的氛围,鼓励想说敢说、实话实说;要丰富学生展示模式,采用参观展览、编讲小故事、角色扮演、辩论会、信息会、自主板贴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展示兴趣与展示实效。

四、运用拓展,自主评价,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运用探究获取的科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概念内涵的认识,拓展科学概念的外延,有效巩固、强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同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一个正确的自主评价,明确自己探究过程的得失。

五、自主探究式”常模变式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自主探究式”教学常模有时仅包括其中的一些部分,进而产生许多变式。例如:

1.引导质疑式。整节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一般的环节为创设情境引发提问,分析问题价值生成可探究性问题。这一模式的关键是和谐氛围的创设和有效情境的设置,和谐氛围创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想问也敢问,有效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产生好奇、疑惑或冲突,使学生能问。

2.猜想假设式。猜想假设很容易与学生的“胡乱猜想”混同,因此,这种课型的主要流程是根据老师提供的问题猜想与假设,强调学生表述时的“事实性依据”与假设生成的逻辑性特点,重点在于训练学生科学思维方法。

篇10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大学生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146-02

进入21世纪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迅猛,新技术新手段层出不穷并已渗透到各个学科;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已经成为人们认识生命本质和改造生物特性的有力武器。然而,我们在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即使考试成绩很好的学生)很难能应用所学的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设计出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案;我们调查也发现:很多硕士研究生在利用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设计科学研究实验方案时仍困难重重,这说明我们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再考试”按部就班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模式已经很难实现“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目标。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

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给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带来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为:教学学时的不足与教学内容的扩增;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科学研究实验环节的严重脱离,这是造成分子生物学知识在应用中“困难重重”的主要原因。

研究型教学也称主题研究,是在美国布鲁纳的“发现式学习模式”和瑞士皮杰的“认知发展学说”基础上构建的教学模式[1],是在老师指导下有目的地相对独立地对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索研究,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研究能力的创新型及应用型人才。

“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为坚持“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以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医学人才为中心,我们以“肿瘤微环境与免疫治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为平台,以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为引导,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及实验教学中探索并实践“研究型教学”模式。

1.优化和整合理论教学内容,夯实学生创新基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发展快速,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不断涌现。我们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删除淘汰的内容,合并重复的内容,增加新出现的内容。在课堂讲授中,将国内外一些最新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发展动态及科学前沿知识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介绍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在疾病诊断、治疗、预防中的最新进展,使学生明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

2.利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科技创新兴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堂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而教学课时少。因此,我们在理论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分为讲授和自学两部分:在讲授中,利用多媒体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将难点和抽象的内容以动画的形式反应出来,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自学中,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同时将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设置成科研专题,让学生带着科研专题的问题开展学习。

3.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我们在重视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我们重新组合实验内容,实行“三型实验原则”(即将实验分为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实验、研究型实验):减少基础性验证型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型实验、开展创新性研究型实验。

在课堂内的基础性实验部分:减少传统的验证性及临床生化指标测定的实验项目及学时数,使实验项目主要集中于基本操作、比色技术、离心技术、层析技术及电泳技术等方面的实验;对基本的规范化实验操作方法及常规实验技术(如比色、离心、层析、电泳等技术)操作流程录像后上传到课程网站中以便学生对照学习。

在课堂内的设计性综合型实验部分:我们组织学生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设计研究方案。例如,在肝脏生物化学中提到:白蛋白主要是由肝脏合成,而白蛋白又是临床医疗和科研中常用制剂,如何提取出有活性的白蛋白?如何利用生物技术大量生产白蛋白?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解决这一问题所依据的蛋白质理化性质和分离纯化、基因表达、基因重组、PCR等理论知识。通过设计白蛋白分离纯化与鉴定实验,在对蛋白质理化性质加深理解的同时,使学生掌握合理运用盐析沉淀、离子交换层析等技术操作流程;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运用基因重组、RT-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设计重组表达白蛋白的实验方案。指导教师对学生设计的研究方案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点评及修改,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在课堂内开展上述设计性综合型实验。

4.在课堂外的创新性研究型实验部分:学生组成多个研究小组(3~5人/组)对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已设置成多个科研专题)查阅文献和资料后进行创新性科研专题申请书的撰写;指导老师根据申请书质量及个人兴趣爱好挑选部分研究小组开展科研专题的实验研究;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老师指导下开展创新性实验研究,从而进一步培养科技创新能力。

5.研究型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效果:通过研究型教学模式在三峡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发现学生的考试成绩显著高于未经过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班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显著高于未经过研究型教学模式训练的学生。通过研究型教学模式,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激发了学生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学习兴趣,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课外完成的科研专题研究,学生以第一作者在CSCD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7篇;指导老师在指导大学生科研专题的同时,圆满完成了自己所承担的科研课题的研究;同时老师通过完成科研课题,促进自己的教学水平。

总之,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开阔视野,增加学生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及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老师通过完成科研课题,带动人才培养;能使教师把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起来,以科研促进教学;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改善教学框架,形成囊括最新知识框架的教学体系,从而使《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质量得以进一步提高;即充分证明研究型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实践中是有效和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