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的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6: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慢性病的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随访管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2.117
根据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以下特点:①社区的人口老龄化,慢病的患病率高。②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存在广泛;如吸烟,醺酒,肥胖,高盐饮食,运动减少,工作压力大等。③患者的文化水平偏低,对疾病的认识不够清楚,不够重视。④遵医行为差,用药不科学。⑤社区工作人员少,工作量大。⑥社区的工作刚开展,工作经验不足。
针对以上特点,以工作人员的随访技能培训、健康教育、行为干预、慢病的定期监测、用药指导、责任医务人员的考核制度、慢性病随访管理从这几方面开展工作,具体计划如下。工作人员的随访技能培训:确定培训对象、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对象为所有居委会的责任医师和护士。培训目的是对慢病的科学管理,达到既病防残,限制残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的目的。培训内容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基本知识,如何管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随访的技巧。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管理中,健康教育的内容是慢病的危险因素,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的用法,以及慢性病的防治,并发症和预后等。健康教育的方法为面对面的口头教育,发健康宣传资料,身边的案例教育,组织一些活动,如糖尿病的饮食竞赛、高血压的知识竞赛等。
篇2
【关键词】 慢性疾病;社区护理;管理;质量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36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159-02
当前,我社区人口数量很多,并分散不均匀,慢性病患者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其文化程度偏低,因此在收集患者的资料时存在着较大的困难,还会增加随访的费用,并且我社区的医疗水平和医护人员数量整体不足。然而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全体护士都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坚持“以服务社区居民为本”,全心全意地为社区居民服务,旨在给社区居民最好的康复护理和生活照料,还对患者做日常的心理护理工作。在随后的访问中,社区居民对我社区卫生服务站有了高度的评价,取得了居民的高度信任。对此,我社区服务站并未松懈,继续加强护理的管理工作,让居民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方便和好处。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我社区卫生服务站在2009年3月――2011年3月期间共接收护理了32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老年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8例,年龄段在53岁-72岁,平均年龄为65.3岁,他们的病情程度几乎相同。这32例老年患者之间都接收过医院的专门治疗,现在出院后,由社区卫生服务站对其实行护理工作。
1.2 护理方法
1.2.1 血压监测 我社区卫生服务站每个星期三都组织专门的护士,在社区服务站门口开设血压监测点,并通知患者定期来测血压,以便了解病情的具体情况,对于行动不便或者家庭居住较远的患者,我服务站也组织护理人员去患者家中上门检查。
1.2.2 血糖监测 我社区卫生服务站在每个星期五上午对患者进行免费的血糖常规检查,对于未到服务站检查的患者,通过联系后,择日统一检查。
1.2.3 指导服药 老年人记忆力差,很容易忘记服药或不准时服药,现在的药物有很多品种,药品的使用方法、服药时间也辨别不清,这就会影响患者疾病的康复情况。我服务站就组织护士,频繁地给患者打电话,告诉他们一些药品的知识和常识,并且在患者的药品外包装盒上用不同的颜色做标记,让患者以分辨颜色来区分药品,这样方便省时,不容易出错。
1.2.4 指导患者做运动 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可以加快葡萄糖的吸收利用,以达到降低血糖的效果。根据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科学合理的指导患者做运动,比如:散步、舞蹈、打太极拳、简单的球类、健美操等等。运动强度保持中等稍偏下,因为患者合并高血压,就不适宜剧烈运动,防止使病情加重。
1.2.5 开展疾病知识宣传大会 定期在社区活动中心广场开始疾病知识宣传大会,透彻地给患者解析糖尿病和高血压,让他们对疾病有更充分地认识,还要宣传疾病康复的知识,让他们学会自己护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快疾病康复进程。此外,还大力宣传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居民对疾病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1.3 护理效果判断标准 患者疾病的康复情况和患者对本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整体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2 结 果
在经过1年的护理治疗后,对患者进行可随访。其患者的康复情况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达96.87%,由次可以看出,32例患者对本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护理工作有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这给了我站护理人员最大的信心和高度的信任,护理人员既帮助居民告别了疾病的痛苦,也提升了本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整体水平和声誉。这得益于本社区卫生服务站有了较好的护理质量管理模式。
3 讨 论
社区护理以患者的健康为中心、以人群作为主体。它的核心理念就是促进和维护人群的健康,服务对象也不仅仅是单个的病人以及其家庭,而是社区中的整个人群,包括健康人群、患病人群和高危人群。社区护理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和维护人群的健康、预防疾病、减少并发症和残障,以延长社区居民的寿命和改善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社区护理工作内容广,且护理对象繁多,需要经常深入到社区和患者家庭中单独进行护理工作。这就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善于认识、分析和处理各种健康问题,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敬业精神。
同时,社区卫生服务站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管理,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去参加知识讲座和专业知识培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对护理的认识程度和对居民的责任心。对于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存在着不规范的行为,要及时指正纠正。并定期对患者的满意度和意见调查,以便随时调整护理工作方式。此外,政府部门还应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待遇,配备充足的人力资源,加大社区护理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主动积极的参与到社区护理的工作中来。还要完善社区护理的各项管理制度,运用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在护士和患者之间找到平衡点,使整个护理工作顺利地进行。
总之,社区护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的整体医疗水平,只有努力做好社区护理工作,才能使居民真正享受到国家的医疗改革政策中的益处。政府部门要加大扶持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居民的健康为中心,提高社区的医疗水平,使老百姓拥有健康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庄华.关于社区护理的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2000,(02).
[2] 夏同霞,晏永慧,杨艳.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2,(08).
篇3
[关键词]云计算;慢性病管理;移动管理平台
中图分类号:r197.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3-0243-01
1、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转变,再加上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慢性病患者的数量与日俱增,如何抑制慢性病的发病率、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当前社会范围内关注的课题。关于慢性病的治疗、健康管理也是医疗服务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做好各项工作,运用先进的及时,才能为慢性病患者提供更便捷、更有效的服务,实现低成本、高效率、个性化的运作。
以我国当前慢性病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健康档案信息管理还是健康管理软件的应用,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软件的升级空间有限、规范性不强,甚至一些基层单位同时应用了各种健康档案管理软件,不同软件之间无法实现数据共享和信息交换,缺乏完善的数据标准。同时,传统的软件也仅能应用于患者个人信息管理、收费管理等,没能真正管理慢性患者的疾病信息数据,仍存在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1]。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应用、发展,已经在电子健康领域发挥作用,尤其加强对面向患者个人的健康管理系统探究。一些软件厂商,根据慢性病管理的实际需求,开发了慢性病管理的软件系统,同时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完成各种慢性病的管理服务。由于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改善了以往慢性病管理软件的重复性、数据分散性、集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将社区医疗机构和大型医院诊疗流程相结合,更便于慢性病的综合管理 ]。另外,随着各种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各种生理指标检测设备投入应用,可支持患者的自我检测和远程检测,更利于掌握心电、血糖、血压等数据,强化管理效率与质量。
2、“云计算”模式概述
在计算机与网络时代,“云计算”已经成功应用到诸多领域并发挥积极作用。从萌芽阶段过渡到产业发展阶段,实现了从高到低的三级模式,即:其一,上级分层——云软件;其二,中层分级——云平台;其三,下层分级——运设备。在这一模式中,融合了来自各大科技企业的基础设备,发挥不同的功能,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在云计算技术产业结构中,各种参与者层出不穷,无论是科技企业、自由职业还是医院管理,都能从中挖掘价值,体现了云计算产业的强大魅力,对未来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更多行业提供了成本低廉、效率快捷的服务,而慢性病管理也在该技术中受益[3]。
在“云计算”发展中,提供了基础性、共享性的架构方法,期待提供更便捷、成本低廉的it服务;实现虚拟化、安全性的整合。另外,“云计算”技术也具有极强的可靠性和通用性,具有良好拓展能力,可以提供按需服务。这也正是在慢性病管理中所需求的,因此云计算应用于慢性病移动管理中,构建完善的管理平台,具有重要意义。
3、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的需求和发展
在当前食品安全问题严峻、社会压力增大的大背景下,再加上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形成各种不良饮食习惯等,我国慢性病的发病率与日增高,甚至慢性病患者呈现年轻化趋势。奠定在个性化、自我管理、移动管理服务需求基础上,逐渐普及了慢性疾病的预防常识,投入使用了更多的便捷性生理检查设备,人们可以在家中自我检查血压、血糖或血氧等指标,将检测的数据记录并保存[4]。
随着云计算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慢性病管理提供了更多支持,逐渐降低患者对医疗机构和医疗人员的依赖,实现了智能化、远程化的发展,因此基于云模式的慢性病移动管理平台构建,势在必行。例如,当前世界著名的软件公司微软、东软等,都在健康管理服务平台领域研发了支持慢性病的监控系统,支持远程管理,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海量信息处理技术等,研发全新临床医学咨询服务系统,通过云技术的慢性病远程检测、数据管理等,提高了慢性病服务与管理质量,更好地实现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5]。
4、云模式的慢性病移动管理平台构建
随着云计算技术及相关
件系统的应用,有效改变了以往慢性病管理软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但是以当前慢性病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还是没能摆脱对医疗机构中心作用的限制;再加上地域限制、专业化形成等问题,对如何实现慢性病远程管理服务提出了客观要求,同时慢性病管理服务也要倾向于专业化、个性化。结合当前慢性病移动管理的实际需求,基于云模式实现了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平台,该机制的应用主要参考智能手机中“应用商店”的模式,优化慢性病管理的软件,更好地发挥服务功能,同时在该平台中提出了慢性病健康管理的应用服务市场,患者可根据自身需要选择适用的服务内容[6]。另外,在该平台的服务机制中,还包括了开放性的软件云平台,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提供了便捷性的软件应用服务,同时也实现了该平台中规则机制的有效管理。
对于慢性病移动管理平台的构建,以服务和市场作为核心内容。该平台中融入了慢性病健康指导师、慢性病医疗服务商、慢性病信息服务商及各种先进的移动检测设备等,允许相关医疗机构、个人在平台中注册慢性病管理的服务,以更好地满足慢性病管理需要。对于慢性病患者个人来说,并不需要固定地捆绑医疗服务商或者健康导师,而是对各种服务进行对比、筛选,确定最适合自身的管理服务。
该慢性病移动管理平台的设计关键在于开放性、灵活性、应用性的服务接口,提供了便捷的用户使用界面,给患者带来更多选择的空间。由于这种优化性的服务设计,更好地融合了第三方专业软件服务,也更利于推广各种优秀的慢性病管理方案,以便借鉴与参考。
在该平台中的规则机制,包括了服务发现机制、服务注册机制、服务评价机制和服务组合机制等,通过应用面向服务的架构技术模式,采用了不同的应用程序、不同的功能单元等,实现独立性的服务,通过服务需求将接口与契约良好结合,实现对慢性病管理流程的优化。另外,针对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实现慢性病管理服务,从过去以医疗机构为核心的模式,转向开放性、应用性、富有竞争优势的模式,给患者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也更富有人性化、个性化、灵活多样化,为慢性病患者的管理与服务提供了更多空间。
由上可见,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再加上移动医疗技术的推广,在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在国内外著名it公司,如微软、东软、飞利浦等,都在关注慢性病移动管理平台的构建市场,期待通过搭建云服务平台,更好地展现云计算优势;而一些大型医疗机构也意识到应用云计算模式的重要性,尝试共同合作实现慢性病移动管理平台,奠定良好的技术与应用整合格局,增强慢性病健康管理能力,提高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尹雪蓉,尹今扬.云计算模式的医疗信息管理平台构想[j].中国医疗设备,2012(6).
[2] 俞蕾蕾,陈利群.群组管理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2(4).
[3] 赵燕萍,方红,何丹丹,等.信息化基础的慢性病“三位一体”管理模式的应用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7).
[4] 钱莉,张红,沈旭慧,等.慢性病管理评估体系的自我管理支持系统[j].浙江预防医学,2012(3).
篇4
[关键词] 全科医生;社区卫生;慢病管理;高血压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0(a)-0141-03
慢病管理作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在我国广泛开展,对高血压患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慢病管理是公共卫生服务的关键环节[1],为了提升慢病管理质量,强化慢病管理的科学性,探索慢病管理的内在规律性,以利今后慢病管理工作三维空间的拓宽与深化[2-3]。本文采用实证性研究方法,以HJK-H05慢病管理系统为实施工具,选取糖尿病、高血压两类慢性病患者为观察对象,实施日常慢性疾病管理,并探求其管理效果及评价。以期为今后在慢病管理过程中更好的发挥慢性病管理系统的支撑作用,提供客观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中山市开发区城东和健康花城两个社区中的糖尿病与高血压慢性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为:①被正规医疗机构诊断为2型糖尿病或原发性高血压;②年龄≤80岁;③依从性好:容易随访,可定时参加复诊并遵守膳食、运动处方;④病程≤10年。研究对象的剔除标准为:①严重糖尿病并发症及并发临床疾患,如急性严重代谢紊乱、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冠心病、脑卒中。②运动障碍,包括骨骼关节病变及肌肉病变引起的运动障碍。在两个社区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其中,高血压患者40例,糖尿病患者40例;男45例,女35例;年龄51~78岁,平均64岁;慢病管理及观察时间为2011年1~7月。
1.2 干预方法
整个研究管理过程以实施健康教育与管理干预为主,包括4个阶段:导入期、强化期、巩固期、维持期。其中导入期为2周,主要是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参加管理前的培训;强化期为6周,是患者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时期;巩固期为6周,对患者的行为方式进行巩固;维持期为14周,在这个阶段,社区医生的监管频率下降,主要是监督患者巩固前一阶段的成果。通过4个阶段的管理,达到最终让患者学会一整套自我管理方法之目标。对研究管理对象,在导入期进行1次健康教育讲座,介绍慢病管理模式以及内容,管理内容包括:生活方式与慢性疾病、健康与运动和健康与饮食。每次复诊时采取一对一进行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根据管理对象饮食和运动实际情况,就改善其不良生活方式和如何合理膳食、运动、用药等方面进行个体化指导,帮助管理对象正确认识疾病,形成科学的健康理念,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依从性。
1.2.1 量化运动 根据管理对象所患慢性病的严重程度,评估其参与管理前运动情况,并帮助管理对象选择合适的身体活动形式、频率和时间。通过配戴iMate人体运动能量消耗监测仪,监测每人每日的运动能量消耗,数据上传至慢性病管理系统进行分析,制订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处方内容包括:患者每日运动的方式、平均持续时间、运动强度等。同时通过佩戴iMate运动能量监测仪,增加运动的趣味性,使患者自觉根据运动处方调整运动强度,达到有效运动量,养成科学的运动习惯。
1.2.2 量化饮食 如实记录管理对象复诊期间典型的一天膳食情况,用慢性病管理系统对膳食情况进行分析,如三大营养素比例、三餐热能比等,指出其饮食中不合理之处,并根据患者饮食习惯开出个性化的膳食处方和督导语,指导管理对象合理膳食,纠正其不合理的饮食习惯。根据膳食指南等原则,结合管理对象危险因素和疾病情况,提供膳食指导方案。管理对象按照每周总量控制的原则,自主调节食物摄入分配;通过食物模型及膳食处方提供食物能量消耗换算的方法,使管理对象能根据季节的变换和个人喜好自己调控能量的摄入与支出,让量化的膳食处方落到实处。低盐、低油饮食:向管理对象发放控盐勺、定量油壶,量化管理对象每日食盐、食用油的摄取量。规定管理对象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 g,食用油摄入量不超过25 g(约30 mL)。
1.2.3 戒烟限酒 对入选的80例管理对象进行调查,了解其吸烟和饮酒情况。对吸烟者和饮酒过量者进行戒烟、限酒的宣传教育。在慢性病管理系统中对吸烟和饮酒过量的人群进行定向健康教育指导,介绍吸烟和饮酒的危害及对身体各器官的损害情况,介绍戒烟限酒的实施方法。每次复诊时采取一对一的强化干预。
1.2.4 心理疏导 慢性患者容易出现主观感觉异常,注意力转向自身,心境不佳,情绪不稳,被动依赖,情感脆弱,多疑,神经过敏,紧张,焦虑,恐怖等。尤其是初次诊断为慢病的患者,往往更容易从心理上扩大慢性病对于生理和生活的影响,产生恐慌的情绪。针对以上心理问题,对80例管理对象进行心理疏导。心理疏导分为两种,一种为小组心理疏导,11人为一组,通过群体座谈的方式进行,整体试验期间每人参加一次小组心理疏导;另一种为一对一心理疏导,在每次复诊时进行。
1.2.5 病情监测 对研究管理对象所患疾病,定期进行病情相关指标检测。监测指标包括:体重、体重指数(BMI)、血压、腰围、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等。第1个月每周复诊1次,以后每2周复诊1次,限期6个月。6个月后根据其具体情况确定是否继续参加管理。
1.3 血糖控制及血压达标标准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讨论稿)》中2型糖尿病控制目标:毛细血管血糖空腹时在3.9~7.2 mmol/L,非空腹血糖≤10.0 mmol/L为血糖控制达标。血压达标的定义参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血压达标的定义:时点达标,指高血压患者最近一次血压控制在140/90 mm Hg(1 mmHg=0.133 kPa)以下。高血压的血压控制率是指收缩压< 140 mm Hg且舒张压< 90 mm Hg,即收缩压和舒张压同时达标[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项生理指标管理前后对比
管理前和管理后管理对象的BMI、腰围、餐后2 h血糖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见表1。
2.2 慢性病患者管理前后达标率比较
本研究糖尿病患者在管理前达标率为42.5%,通过慢性病管理系统对其进行膳食和运动的合理指导后,达标率达到75.0%。见表2。
本研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标率在管理前为55.0%,通过慢性病管理系统对其进行合理指导与干预后,达标率达到了87.5%,增加了32.5%。见表3。
3 讨论
本研究中参与管理的慢性病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多数患者认识到生活方式与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并有意识地改变自己不良的生活方式[4-6]。另外,在管理与干预的过程中发现,部分依从性较好、自律性较强的患者,在管理后期临床医生的指导下减少了用药量,且血糖、血压各项指标一直趋于平稳[7-8]。
本研究发现,膳食管理在慢病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膳食管理具有两大特点:一是个性化十分突出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饮食习惯。二是膳食管理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患者自己,自我完成,自我调整饮食。重点就是要把健康饮食要求与个人饮食习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9]。在本次研究中,很多患者通过管理养成了科学的饮食习惯,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学会了自我调整膳食结构。本文采用地区分类的食物谱,按照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等区域气候特征和东北、华北、华东、华南等中国大陆的区域划分,设计了11大类地区性食物谱,推荐给慢病患者,但仍存在中国特有食物热量难以换算的情况。
戒烟限酒历来是慢病管理一大难题,尤其戒烟更为困难。目前采用的管理与干预策略主要是宣教、劝导,有时效果并不满意,短时间停止吸烟比较容易,长时间戒烟者不多[10]。今后在慢病管理实践中,还要探索更多的,行之有效的干预途径,以利患者从主动接受建议,主动戒烟、限酒。本文结果显示,参与管理患者的BMI、腰围、餐后2 h血糖等指标,与管理前比较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血压达标率增加了32.5%。2型糖尿病控制目标,管理前达标率为42.5%,管理后达到了75.0%。
综上所述,慢病管理的科学方法和信息化手段可以提高慢病管理的效果,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慢病管理系统在研究中发现的不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黄正明.慢病的防控与合理救治[J].中国医药科学,2012,2(5):9-10.
[2] 刘力生,王文,姚崇华.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9年基层版,2010,18(1):29-30.
[3] 金敬红,吕探云,王君俏.血糖指数与血糖负荷在糖尿病饮食教育中的应用进展[J].上海护理,2008,8(3):72-76.
[4] Patricia MH,Steven RH,Bryan WW. Fructose Prefeeding Reduces the Glycemic Response to a High-Glycemic Index,Starchy Food in Humans[J].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2002, 132(9):2601-2604.
[5] 蓝玉娟.高血压患者社区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09,7(9):247-248.
[6] 何长蓉.慢病管理模式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3):177-178.
[7] 张云峰,徐连美.86例高血压患者社区干预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2008,46(17):1-59.
[8] 董杰.社区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J].中外医疗,2008,27(21):159-160.
[9] 刘雪荣,于普林,叶文,等.河北省燕郊社区717名老年人慢性病现况调查[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23(1):44-47.
篇5
【关键词】 标准化沟通; 社区; 慢性病管理; 应用
doi:10.14033/ki.cfmr.2016.30.0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0-0163-02
随着我国进入老年化社会,慢性病患者逐年增加,慢性病防治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1]。由于慢性病患者需要坚持服药治疗,调整生活方式指导,医患之间交往频繁,本社康中心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优势,开展标准化沟通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提高了社区居民慢性病知晓率和自我保健能力,提高了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现针对标准化沟通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慢性病的社区综合防治提供科学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怀德社康中心成立于2006年7月,本社区现有人口32 360人,选取2014年12月31日登记在深圳市宝安区卫生信息系统管理的慢性病患者1037例,其中高血压患者782例,糖尿病患者196例,脑卒中患者15例,精神病患者21例,肢体残疾患者23例;年龄60岁以上825例,60岁以下212例;大学本科45例,大专98例,中专208例,高中205例,初中305例,小学138例,文盲38例,在开展慢性病管理的第一季度,由于社区医务人员缺乏沟通技巧,出现慢性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血压、血糖控制满意率等多项指标不达标的情况,据此,本中心对社区医务人员进行了标准化沟通的培训,将标准化沟通运用到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中。
1.2 标准化沟通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
慢性病管理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社区居民的支持,良好的沟通尤为重要,可以与社区居民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使医患之间相互理解与信任,这是推动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原动力。笔者所在中心自2015年3月开始对本中心医务人员进行了系统的标准化沟通五步工作法培训,具体如下。
1.2.1 问候 主动迎接患者,用真诚的微笑,使患者感受到社区医务工作者的友好和尊重,这是相互理解,建立良好沟通关系的前提;通过培训学习,使医务人员在慢性病管理工作中首先微笑问候患者,尊重患者的价值观、人格和权益,对慢性病管理工作多一份自信,社区的慢性病患者也对管理者多一份信任。
1.2.2 介绍 给予尊称,对患者恰当的称呼是社区慢性病管理的重要环节,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针对不同的群体采用不同的称呼,向患者介绍自己的姓名、职称、已经接受的专业培训等,这大大增强了慢性病患者和社区医务人员的感情,通过培训提升服务理念,着重介绍自我及其医疗团队成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是做好医患沟通的基础。
1.2.3 过程 医患沟通是信息的传递过程,及时让患者对所患病情和服用的药物有更多的了解,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做到规范治疗和干预,强调饮食、运动、心理健康对慢性病的影响,普及健康知识,指导患者改变膳食习惯,适宜运动,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患者的言语、行为中的积极面或长处予以鼓励,从而使患者认识到自身的潜力,通过自己努力和医生的帮助,可以提高生活质量,这是促进患者保持乐观心态的基础。
1.2.4 解释 医患沟通是为患者的健康需要而进行的,大多数患者及家属对医疗知识了解程度低,而对于治疗的预期较高,要详细向患者讲授慢性病的病因、治疗及自我保健等系统知识,介绍所要接受的检查、治疗的目的,患者在治疗期间,会更加焦急和迫切的了解治疗的进度,要教会患者合理安全使用药物,让患者清楚地知道可能出现的不适感及注意事项等,预防或延缓并发症的出现,提高慢性病的控制率。劝导患者调整生活方式,戒烟限酒,控制体重,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并重视健康教育信息沟通的双向性,多去沟通和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患者自身行为的改变。
1.2.5 致谢 最后要向患者做出感谢,大多数医生已习惯于患者的感谢,要对每一个走入诊室的患者表达,感谢他们的配合和理解,需要更多的人文素养积累和良好的职业精神。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处理本研究所得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
2 结果
标准化沟通后,慢性病知识掌握率及血压、血糖控制率均高于标准化沟通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标准化沟通是对社区医务工作者提出的时代要求
S着我国医疗体制不断改革与深化,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作为社区居民最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形式,更多的是通过深入居民家庭建立互信,开展慢性病管理工作。标准化沟通方式,能降低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根据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求,慢性病患者更加希望得到人性化的、朋友般的医疗服务;作为居民医疗保健和卫生服务的主体应不断地调整工作模式和服务意识,切实做好慢性病管理工作,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有效、方便和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通过本中心医务人员用标准化沟通方式对慢性病患者进行规范管理,慢性病患者对慢性病知识的掌握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慢性病的建档率达到95%、规范管理率达到85%,大多数患者能坚持合理膳食和适量运动,保持心理平衡,有效地控制了血压、血糖的变化,防止了并发症的发生或发展,提高了生存质量。
3.2 标准化沟通能推进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
社区卫生工作包括六位一w的服务,从总体上来说,不良生活行为应该是中国人健康最大的危害[2],健康教育是促进人们改变不良生活行为的有效方法。对于医疗、康复服务过程来说,健康教育也能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3]。为此,采用标准化沟通,可以使医患之间相互理解,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做相关内容的调查时,有很多居民采取回避的态度,只有相互信任才能配合做好慢性病建档和随访工作;良好的沟通,不仅能够减轻患者身心痛苦,对治疗发挥积极的作用,还能够调动患者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其康复;医患沟通时医务人员一定要时刻规范自己的态度,按照不同患者的特点进行恰当沟通。对于文化素养较高的患者,可以用得体而大方的态度和语言来与患者进行沟通,对于文化素养较低的患者,可以用通俗而易懂的态度和语言来与患者进行沟通[4]。标准化沟通促使医务人员与居民建立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实现预约门诊,社区首诊,有效转诊,有效的“防治一体”管理模式,使慢性病干预和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3.3 标准化沟通可以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
社区卫生工作有很多内容(居民健康档案的信息采集、家庭访视地址等)涉及到居民和慢性病患者的个人隐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随着人们的文化素养与法律意识的逐渐提高以及社区医务人员只关注患者的治疗,忽视患者的权益,而引发医疗纠纷[5]。医疗纠纷通常是沟通不畅导致的,标准化沟通是最大限度减少医患矛盾的方法,通过标准化沟通在社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定期对慢性病患者进行随访,组织健康体检和健康宣教活动,使其感到温馨、亲切,消除陌生感,这些工作的开展增进了医务人员与社区居民和慢性病患者的感情,避免了由于沟通不当而导致的各种医疗纠纷的发生。
3.4 标准化沟通可以促进社区卫生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目前慢性病主要是家庭治疗,患者对疾病认识不够,管理效果甚微。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在社区开展慢性病的预防和管理具有明显优势,用标准化沟通与社区居民建立的良好关系,采用细心、耐心而尊重平等的态度与患者进行密切沟通,使慢性病患者能够感知到社区医务人员对其的关心和尊重,增加医患间的信任,这是社区医务人员开展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重要技能,能提高患者依从性及满意度,普及卫生科普知识,倡导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升治疗效果,促进社区卫生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3.5 体会
通过应用标准化沟通对社区慢性病患者进行管理后发现,良好的沟通技能是提高慢性病患者管理率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进程,慢性病已经成为极其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特别是60岁以上老年人群,生活重心由事业向家庭转移,心理方面存在巨大转变,因此急需得到心理护理的基层社区医疗服务[6]。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工作同样也对社区医务人员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只有加强对医务人员标准化沟通技能的培训才能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进一步提高社区慢性病患者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同时提升社区医务人员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李杭生,管水好,潘玮,等.永安市创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的做法与体会[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27(7):97-98.
[2]杨秉辉.临床医生要以健康教育为己任[J].中国健康教育,2013,29(6):483-484.
[3]毛群安.健康教育应与医疗卫生服务有机结合[J].中国健康教育,2013,29(3):195-196.
[4]安琦,李桂琴.内科护理护患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3):97-99.
[5]高云燕,赵福梅.运用沟通技巧做好社区慢性病患者的护理[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1):120-121.
篇6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保健科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间10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所护理方法不同分成两组进行比较,本次分组秉承患者自愿选择原则,并全部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观察组组患者年龄在65~86岁之间,平均(77.6±1.23)岁,其中男32,女18例;对照组患者年龄在67~87岁之间,平均(79.4±1.20)岁,其中男34例,女16例。本次观察对象中糖尿病6人,高血压24人,慢性支气管炎20人,冠心病10人。本次研究排除严重精神问题的患者、癌症肿瘤患者或近期手术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型等相关因素比较并未发现有明显差异,P>0.05 本次研究具有可行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常规健康护理管理,包括:定期体检、低盐低脂饮食、防寒保暖及疾病知识普及等。
1.2.2观察组:
⑴环境干预?E对患者的居家环境进行访视,对于易造成跌倒的风险因素进行排除。环境应干净整洁,通风透气、安静温度适宜光线应柔和。⑵健康宣教?E因大部分患者文化水平不高,适当的进行该病的知识宣教,发放健康知识宣传手册或开展慢性病知识讲座等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保证患者具有自我防范与疾病突发应对能力。⑶健康复查 :对于合并多种慢性病患者应对告知定期体检复查的重要性,纠正不良认知行为及生活方式。可定期进行上门随访,检测患者的生命更体征,有助于患者得到专业护理指导及时发现疾病隐患。⑷心理干预?E患者因为疾病会产生沮丧、焦虑及抑郁等心理,需给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因疾病带来负面情绪,树立患者的治疗信心便于治疗及护理工作中能更好配合。⑸饮食干预?E指导患者饮食合理搭配均衡,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食含有蛋白质及维生素丰富得食物,避免进食冷热辛辣刺激食物避免发生并发症。⑹日常锻炼 科学合理安排日常锻炼,活动量根据患者病情及健康状况而定。
1.3观察指标
采用调查问卷发放的方式就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评价,问卷内容以服务态度、操作技能、宣教效果饮食运动指导、上门随访、依从性等多个方面进行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数据处理统计SPSS17.0软件,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以P<0.05为统计标准,具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护理满意度比较
所有患者通过护理治疗情况均得到改善,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为75%;观察组总满意为96%。结果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满意度情况对比(n=50,例)
3 讨论
篇7
[关键词] 社区医生;慢性病管理;相关技能;问卷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8(a)-0146-02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community physician′ skill related to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
LU Zhi-sheng
Department of Community,Chen-Xinghai Hospital of Zhongsh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Zhongshan 528415,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level of local community physician′ skill related to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 on representative of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mellitus so as to provide basi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 Methods By anonymous questionnaire survey,55 physicians engaging in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 in 7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stations under supervision of our center were investigated on 3 aspects including demographic information,basic theory and promotion skill. Results The overall background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title in the community physicians responsible for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 were inferior.To be specific,the background education in bachelor degree and above only accounted for 49.09%,and the professional title in medium-grade and above merely accounted for 12.72%.The basic theory of specialty in related chronic disease was weak and the corresponding health promotion skill and training were in shortage. Conclusion The significant guarantee on improving management quality of chronic disease is to further deepen medical reform,put manning quotas and salary of community physicians into practice,gradually establish a standardized training system for general practitioner and continually improve integrated professional skill of community physician.
[Key words] Community physician;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Related skill;Questionnaire survey;Analysis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infectious chronic disease,NCD)是指起病隐匿、潜伏期长、病因复杂、常难以治愈、预后较差及经济负担较大的一组疾病[1]。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变化,居民的疾病谱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NCD已成为国人健康的最大威胁及主要社会经济负担[2]。随着近年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深化发展,以高血压、糖尿病为代表的NCD管理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3]。全科医生被誉为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4-5],是NCD管理的主要执行者。为掌握本地区社区医生NCD管理的相关技能水平,本文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别从一般资料、基础理论和宣教技能三个方面,对中心辖下参与NCD管理的55名医生进行问卷调查,从中获取相关信息,为本区今后NCD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2013年本中心辖下参与NCD管理的55名医生为研究对象,男女比例为2035,平均年龄34.29岁。
1.2 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有两份,问卷Ⅰ主要采集一般资料,内容包括学历、职称和是否接受过全科岗位培训等。问卷Ⅱ是关于以高血压、糖尿病为代表的NCD管理相关技能调查,内容有基础专科理论和健康宣教能力两部分。基础专科理论:问题①是否阅读过新版的《中国高血压(或糖尿病)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②试列出降压、降糖药的分类,并最少说出一种代表药物。健康宣教能力:问题①您在参与NCD管理前是否有过健康宣教或讲课的经历?②您是否接受过类似沟通技巧、语言艺术等宣教培训?③您是否基本掌握Word、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的使用?所有问卷资料由专人统一录人,并由专人核对。
1.3 注意事项
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可靠性,要求①受调查者直接填写问卷,不可查阅相关资料;②问卷以无记名形式填写,并强调仅为调查统计。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软件统计,计数资料数据以%表示。
2 结果
2.1 问卷Ⅰ结果分析
本调查发放问卷Ⅰ共55份,成功回收有效答卷55份,回收率达100%。社区医生的学历、职称明显偏低,本科及以上学历的27名(49.09%),大专学历19名(34.55%),中专学历4名(7.27%),中专以下学历5名(9.09%);参加过全科岗位培训的15名,仅占27.27%;具中级及以上职称7名(12.73%),初级职称26名(47.27%),乡医7名(12.73%),未有职称15名(27.27%)。
2.2 问卷Ⅱ结果分析
本调查发放问卷Ⅱ共55份,成功回收有效答卷55份,回收率达100%。问卷中表示阅读过新版《指南》有18名(32.73%),基本掌握降压、降糖药物分类的医生32名(58.18%),提示社区医生的NCD基础理论相对薄弱。在55名参与调查的医生中,参与NCD管理前有过讲课经历的有23名(41.82%),基本掌握Word、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使用的21名(38.18%),接受过类似沟通技巧、语言艺术等宣教培训的只有14名(25.45%),提示健康宣教能力明显不足。
3 讨论
自2008年开始,本中心参照北京市卫生局编著的《常见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管理手册》相关内容,有针对性地对辖区内的NCD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但实践中发现管理成效远未达预期,表现为历经几年磨砺,社区医生的工作热情渐趋低落,而能力上的局限让所谓的规范管理,往往单纯停留在年度的固定体检及定时的血压测量上,渐渐流于一种形式;患者作为管理对象,由早期的新鲜、好奇,到后期因缺乏新意及更多的内涵跟进,管理的依从性亦每况愈下。两者相互制约,NCD社区管理工作进入了瓶颈。
尽管近年来随着国家的重视,基层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得到深化发展,但相关政策的落实、资金的保障,各地区会有不同的时间滞后性。现阶段,社区医生尚未有独立的事业单位编制,整体收入待遇偏低,社会地位不高,难以吸引及留住真正的人才[6]。本调查结果显示,本地区社区医生本科以上学历的仅49.09%,不足一半;中级职称以上的只有12.72%,这样的人才结构,加上我国现在仍未健全的全科医生培训(或转岗)体制[7],接受过该项培训未及三成(27.27%),决定社区医生在专业技术水平、科研创新能力方面,均存在先天不足[8]。调查还表明,在参与NCD管理的社区医生中,表示阅读过新版《中国高血压(或糖尿病)防治指南》的仅占32.73%,能完整说出降压、降糖药分类并列举至少一种代表性药物的医生亦不过58.18%,反映相关NCD专科基础理论薄弱。同时,由于历史体制遗留问题或客观原因,本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无实体,而是由镇级医院挂名。在现有体制下,综合医院并不单纯是公益性的事业单位,不可避免存在一定创收的压力,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纯粹的一类公益性事业单位,一切工作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重点。两者在核心工作的取向上就存有本质分歧,由综合医院挂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明显不合适。在这样的体制管理下,强求综合医院有更多针对性的全科专业培训,无论意愿上、能力上都是勉为其难。本调查结果显示,参与NCD管理前有过讲课经历的社区医生只有41.82%,基本掌握Word、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使用的仅占38.18%,而接受过类似沟通技巧、语言艺术等宣教培训的亦不过25.45%,表明社区医生明显缺乏相关健康宣教的技能和培训。
综上所述,要切实提高社区NCD管理质量,一方面有待医疗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发展,社区医生的编制和待遇得以落实,才能真正吸引和留住人才;另一方面,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不断提高社区医生的综合业务素质,是提升NCD管理质量的重要保证[9]。
[参考文献]
[1] 杜雪平,王家骥,席彪.全科医生基层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73.
[2] 白书忠.中国慢病管理的目标和对策[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3(6):3-6.
[3] 陈天华.高血压、糖尿病的慢病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6):295.
[4] 方力争.全科医师与健康管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2,32(4):247-249.
[5] 张勘,董伟.社区卫生建设的新阶段:全科医生必须承担起社区健康管理使命[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0,3(8):23-27.
[6] 梁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病管理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2,(25):37.
[7] 杨政雄.全科医生培养面临的问题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5):25-26.
[8] 蔡力民.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信息素养的培养[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21(12):62-63.
篇8
【关键词】 社会精神病学;老年抑郁症;病案管理;慢性病;综合治疗;随机对照研究
中图分类号:R749.4,R197.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4-0245-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4.省略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case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 for elderly depression.Methods:Totally 120 elderly patients meeting 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Fourth edition,(DSM-Ⅳ)criteria for major depression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All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N=60)and control group(N=60).Intervention group patients received collaborative care provided by psychiatrists,primary care doctors and case managers,including health education,psychotherapy and antidepressants.Control group patients were treated by usual medical model.The period of observation was 12 weeks.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were assessed with the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CGI)and 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at baseline,at the end of the 2nd,4th,6th,8th,and 12th week after treatment.Results:At the end of the 12th week after treatment,the HAMD-17 scores [(14.19±7.66)vs.(24.93±5.86)] and CGI-GI scores [(1.61±0.92)vs.(3.43±1.42)] in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Ps
【Key words】 community psychiatry;elderly depression;case management;chronic disease;collaborative care;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老年抑郁症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极大的精神痛苦和生活负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但社区中的老年抑郁症患者大部分未被发现、诊断和治疗[1-2]。欧美国家为改善抑郁症的结局做了大量的工作,发展筛查量表,培训社区全科医生,提高社区医生处理抑郁症的技能,精神科医生和社区医生密切合作;应用以药物治疗为主,心理治疗为辅,并由病案管理员管理的模式,即慢性病病案管理模式,在识别、治疗和管理社区老年抑郁症患者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3-5]。本研究选择上海市徐家汇街道作为项目实施地点,应用慢性病病案管理模式对社区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研究,现将部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选择上海市徐家汇街道作为项目实施地点。入组标准:①年龄≥60岁;②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Ⅳ)抑郁症的诊断标准[6]。排除标准:①患急性严重的威胁生命的躯体疾病;②有居丧反应;③交流或认知功能不足以完成检查与评定者;④有高自杀危险。入组前详细告知患者家属本研究的意义、具体实施办法及有关事项,征得同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共收集到老年抑郁症患者120例,按照抽签法将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60例,对照组60例。在研究进行至12周前,干预组因躯体疾病脱落1例,对照组因药物不良反应脱落1例,病情恶化住院接受治疗而脱落3例。干预组男性20人,女性39人;平均年龄(71.5±7.4)岁;平均受教育年限(10.2±3.7)年;婚姻状况:未婚4人,已婚41人,离异3人,丧偶11人。对照组男性18人,女性38人;平均年龄(72.8±9.1)岁;平均受教育年限(9.1±4.4)年;婚姻状况未婚2人,已婚35人,离异7人,丧偶12人。两组性别组成、年龄、受教育年限、婚姻状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在基线时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的评分以及临床总体印象量表疾病严重度(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CGI-SI)的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方法
1.2.1临床诊断
由徐家汇街道的社区医生、护士及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精神科医生组成的筛查人员,先用自行编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Depression Module,PHQ-9)[7]、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8]184-188、日常生活功能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ng,ADL)[8]166-168和自行编制的体格检查及神经系统检查表,对社区老人进行筛查,然后由精神科主治医师应用DSM-Ⅳ关于重症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及相关配套工具进行老年抑郁症(年龄≥60岁)的确诊。
1.2.2 干预模式
干预组实施慢性病病案管理模式,即精神科医生、经培训后的社区医生和病案管理员密切合作,共同对社区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治疗和随访。干预措施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药物治疗:社区医生对老年抑郁症患者给予新型抗抑郁药物,病案管理员负责跟踪随访,要求患者每1~2周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复诊1次,或安排社区医生家访。
支持性心理治疗:社区医生、病案管理员和心理治疗师以小组的形式对患者患病后的抑郁心境、家属的不理解以及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提供支持,使患者及其家属认识到抑郁症病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的重要性,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充分信任,使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在治疗老年抑郁症的重要性方面达成一致共识,提高老年抑郁症治疗的依从性。每月1次,每次30 min。
问题解决治疗(problem-solving therapy):社区医生、病案管理员和心理治疗师以小组的形式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去面对患者自身的核心问题,让患者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放松,掌握自我控制的技巧,做自己行动的主人,实现行为的自控,从而减缓抑郁症状。每2周1次,每次30 min。
专题讲座:病案管理员利用居委会这个平台,向患者及其家属就抑郁症的病因、发展过程、治疗进展和预防复发等重要问题进行健康宣教。每月1次,每次40 min。
对照组的干预按照目前社区日常的医学方式进行,不实施慢性病病案管理模式。即被告知患有老年抑郁症的患者可以在社区医生那里治疗,也可以到精神科专业机构去就诊,还可以不接受任何治疗包括不接受心理治疗。但对对照组的患者进行随访评估,对有自杀危险的患者建议去精神科就诊。
1.2.3 人员培训
干预前,精神科医生对社区医生、病案管理员进行抑郁症相关基础知识的培训;对社区医生在对老年抑郁症的诊断、药物治疗、心理干预和如何提高服药依从性以及一些紧急或疑难问题给予重点指导;对社区医生提供定期的技术支持和督导,包括紧急情况下的转诊等;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养和建立一支能够识别、诊断和治疗老年抑郁症的全科医师队伍,将老年抑郁症的防治纳入现有的慢性病病案管理模式。这是本研究慢性病病案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培训后,对于筛查量表、诊断工具以及量表评定相关人员的一致性检验Kappa=0.82~0.93,研究随访人员与量表评定人员相对独立。
1.2.4 量表评定
量表评定人员按照盲法原则,在入组前和第2、4、6、8、12周末,由受过培训的社区医生按照病案管理员的安排,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8]121-126和总体印象量表(CGI)[分为总体印象严重度(CGI-SI)和总体印象总体改善(CGI-GI)两部分][8]150-153对抑郁症状及疗效进行评估,应用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otom Scale,TESS)[8]197-202评价治疗中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
1.2.5 统计方法
所有资料双人双份输入计算机,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资料进行一般描述性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和两组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脱落病例的资料不纳入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总体印象量表评分比较
从第2周末开始,干预组患者HAMD-17总分逐渐减少,与基线时比较症状明显改善(P0.05),至12周末时HAMD-17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才出现统计学差异(P
2.2第12周末治疗疗效的比较
根据HAMD-17减分率进行疗效的评价,显效:HAMD减分率75%;有效:HAMD减分率50%;另以HAMD-17≤7分为临床治愈指标。干预组显效率、有效率和临床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2)。
2.3 干预组与对照组抗抑郁药物使用率比较
干预组59例患者服用的抗抑郁药物以新型的抗抑郁药物为主,分别是氟西汀22例,西酞普兰14例,帕罗西汀12例,舍曲林4例,文拉法辛4例;另有氟哌噻吨美利曲辛3例。对照组患者至12周末共有21人使用抗抑郁药物,抗抑郁药物分别是帕罗西汀9例,西酞普兰7例,舍曲林1例;另有氟哌噻吨美利曲辛4例。干预组使用抗抑郁药物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98.3%vs.35%,χ2=54.150,P
2.4 干预组与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干预组18例患者存在药物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0.5%;对照组为6例,因对照组患者仅有21例使用抗抑郁药物,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8.6%,两组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8,P>0.05)。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其发生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3 讨 论
老年抑郁症是一种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的精神疾病,近年来新型抗抑郁药不断问世,因其不良反应少,疗效好,老年抑郁症治疗效果有了一定的改观[9-10],但社区中的老年抑郁症患者大部分仍然未被发现、诊断和治疗。慢性病病案管理模式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来治疗、管理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一种管理模式。在国外,应用慢性病病案管理模式,社区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老年抑郁症,且由病案管理员负责跟踪随访的模式正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11]。
本研究应用慢性病病案管理模式,以社区医生的药物治疗为主,辅之以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宣教和支持性的心理治疗等,并且由病案管理员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表明慢性病病案模式,在治疗社区老年抑郁症患者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此管理模式,可以显著改善社区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无论是有效率、显效率还是临床治愈率,两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这和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4-5,9]。
在治疗前,两组间HAMD-17和CGI-SI评分的比较显示两组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同,随治疗进展,第2周末时,干预组患者病情改善较快,与对照组评分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从第4周末起,两组间治疗效果的差异更加明显,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干预组患者HAMD-17组内比较来看,在第2周末,HAMD-17评分表明抑郁症状较治疗前有了减轻,并且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干预组患者病情改善程度更加明显;而对照组HAMD-17评分组内比较表明,随治疗进展,抑郁症状改善不明显,仅在12周末时,对照组患者的抑郁症症状与治疗基线比较出现了一定的好转。这是因为对照组部分患者病情恶化而住院治疗导致失访出现的假阳性,还是抑郁症本身就是一个自限性病程,随着时间的延长抑郁症状得到改善而出现的假阳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社区是老年人活动的主要场所,老人看病,尤其是较轻的疾病,主要集中在社区卫生中心[12]。老年人出现抑郁症状之后往往不愿到专业的精神卫生机构去就诊,而更愿意被当作普通患者来寻求社区医生的帮助[13]。尽管要动摇和改变患者多年形成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是非常困难的,然而社区医生以及病案管理员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通过各种健康宣教以及病案管理员的跟踪随访,可以改变患者及其家属对抑郁症的认识,改善医患关系[14],提高服药的依从性,使治疗效果更持久[4]。本研究中,干预组仅一例拒绝使用抗抑郁药物,坚持服药率98.3%,而对照组使用抗抑郁药物的患者仅为35%(包括短期使用),表明慢性病病案管理模式可以明显提高社区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两组患者使用的抗抑郁药物均为新型抗抑郁药物,因此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少和较轻。不良反应多见于治疗初期,一般不需特殊处理,随着治疗进展而减轻或逐渐消失。
综上所述,慢性病病案管理模式可以明显改善社区老年抑郁症的症状,改善患者服药的依从性。但是本研究时间仅12周,相对较短,长期疗效的资料有待进一步收集整理。
参考文献
[1]Unützer J.Late-life depression [J].N Engl J Med,2007,357(22):2269-2276.
[2]吴海苏,徐一峰.社区老年抑郁症研究进展[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6,16(10):308-309.
[3]Unützer J,Hantke M,Powers D,et al.Care management for depression and osteoarthritis pain in older primary care patients:a pilot study [J].Int J Geriatr Psychiatry,2008,23(11):1166-1171.
[4]Hunkeler EM,Katon W,Tang L,et al.Long term outcomes from the IMPACT randomized trial for depressed elderly patients in primary care [J].BMJ,2006,332(7536):259-263.
[5]Callahan CM,Kroenke K,Counsell SR,et al.Treatment of depression improves physical functioning in older adults [J].J Am Geriatr Soc,2005,53(3):367-373.
[6]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M].4th ed.Washington,D.C:APA,1994:320-327.
[7]徐勇,吴海苏,徐一峰,等.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在社区老年人群中的应用-信度与效度分析[J].上海精神医学,2007,19(5):257-259.
[8]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9]Rost K,Nutting P,Smith JL,et al.Managing depression as a chronic disease:A randomized trial of ongoing treatment in primary care [J].BMJ,2002,325(7370):934-939.
[10]Ell K,Unützer J,Aranda M,et al.Managing Depression in Home Health Care: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Home Health Care Serv Q,2007,26(3):81-104.
[11]Bruce ML,Ten Have TR,Reynolds CF,et al.Reducing suicidal ideation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depressed older primary care patients [J].JAMA,2004,291(3):1081-1091.
[12]Harman JS,Veazie PJ,Lyness JM.Primary care physician office visits for depression by older Americans [J].J Gen Intern Med,2006,21(9):926-930.
[13]Sehwenk TL.Diagnosis of late life depression:the view from primary care[J].Biol Psychiatry,2002,52(3):157-163.
篇9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慢性病; 老年人; 综述;
Abstract: Clinical nursing pat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clinical nursing of all chronic diseases.Under the guid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theory and using holistic nursing concept,nursing staff can integrate unique nursing techniqu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modern nursing techniques of w estern medicine and take dialectical care of patients with patients-oriented concept.The practice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effects.The article reviewed the status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chronic diseases among elderly patient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aiming at providing better method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among the elderly.
Keyword: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hronic disease; The elderly; Review;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是指病程超过3个月的非传染性疾病。有数据显示80%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1],且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2]。慢性病老年人大多病情平稳,需要的是用药依从性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坚持[3]。有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护理方式对于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其中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将优化的中医单病种护理方案进一步规范化,使护理步骤更为清晰、明确,加强对于临床护理行为的指导与监督,同时突出中医特色[5],对老年人较规范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应用效果较好[6]。
1、 老年慢性病患者特点
1.1、 生理特点
世界卫生组织将慢性病定义为病情持续时间长、发病缓慢的疾病[7]。中医认为慢性病具有病程时间长、病情反复、正虚邪恋、气机不畅等特点[8]。在老年人漫长的病程中,正邪相争会耗伤正气,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脏腑亏虚之证。虚则气血、水液运行不畅,继而可能会出现气郁、湿郁、痰郁等症状,故慢性病基本病理特征表现为虚和郁[9,10]。且老年人生理健康状况较差,需要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更注重细节,稍有不慎则易出现病情加剧,增加治疗难度以及减缓康复进程[11]。
1.2、 心理特点
由于老年人心理脆弱,且慢性病病程缠绵、经济负担较重,再有在慢性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往往需要忌口、控制饮食,生活质量下降,这都会导致老年患者产生郁闷、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损及脾肾。且在漫长的病程中,当病情加重时,患者往往会产生厌世感伤,甚至会拒绝接受治疗,形成恶性循环,即所谓“七情不快,始而伤气,继而及血,郁久成病”[9]。老年人自我照护能力有限,在疾病过程中通常需要家人子女给予更多额外的照顾,这可能会令老年患者对其自身照护能力缺乏自信、主观能动性降低,从而过度依赖他人,形成退行性行为,影响疾病的康复。
老年慢性病管理中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的运用综述
2、 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
临床护理路径是针对特定的患者群体设定的护理图式或日程计划表,以时间为横轴,以各种护理手段为纵轴,对何时该做哪项护理、病情达到何种程度、何时可出院等进行详细说明与记录,在患者因病情变化影响预后时,护理人员需采取必要干预措施,并在临床护理路径表上做好记录与标注的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12]。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结合中医“治未病”、整体观等预防保健方面的知识,使护理计划更具指向性,依照证候的差异性分别给予更具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不仅将传统护理模式由被动转为主动,还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的自觉性和工作效率,实现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准确性和高效性,符合我国当前医疗形势以及“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患者为最大获益者,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我国慢性病高死亡率的严峻形势[13,14,15]。临床应用中其内容一般包括四步:成立专业小组;制定路径、形成最佳护理方案;实施;监测、评价以及改进。
3 、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3.1、 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2016年有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84%,其中慢性病预防素养最低,仅为4.66%[16]。而且部分病程长的老年慢性病患者会依据自身“经验”任意加减药量,依从性差。由于老年患者的受教育水平以及认知水平较低,一般短时间的健康教育很难让其彻底认识到依从性差对自身健康的危害。而现有研究证明,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中系统化的健康宣教、康复流程讲解、服药注意事项及膳食指导等有序的护理过程,不同于在常规护理中将所有知识和注意事项在短时间内一齐授于患者,耐心、细致、有序的讲解有助于减少老年患者对疾病的恐惧、焦虑心理,加强了患者自我管控能力,提高治疗依从性[17]。
3.2、 对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影响
WHO统计发现,在中国医疗费用预计中,慢性病的防治费用将占据80%,其带来的社会负担及经济负担远远超过传染病和其他伤害[18]。而且我国正处在老龄化高速发展阶段,长期带病生存的老年慢性病患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经济压力更是不言而喻。研究发现,在临床工作中按照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有条不紊地实施各项操作,保证各项治疗和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和及时性,能够有效降低医疗护理活动中的随机性、盲从性,从而能够防止不必要的消耗[19]。可有效地提高消渴目病[20]、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1]、脑卒中[22]等患者治疗的有效率,进而降低住院时间及费用,还可提高医院住院床位的周转率[23],较好地体现了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总体目标相符合[24]。
3.3、 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老年患者自护能力较差,病情易发生变化,而紧凑、有序的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使护理人员能尽早发现病情变化,尽快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5]。例如,研究发现帕金森患者常并发抑郁、便秘、睡眠障碍、损伤等并发症,运用临床护理路径,把健康教育知识贯穿于整个过程,连续反复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学会主动预防并发症,从而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6]。还有研究表明,中西医护理对策在心血管病患的压疮预防中起到了很好的护理预防效果,在降低压疮发生率和提高病患护理满意度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27]。
3.4、 对知识掌握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对老年人患病率较高的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高血压等进行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组的知识掌握率及总满意率明显高于传统护理组[5,28,29]。再者,就慢性病的健康教育而言,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可使中医辨证施护与西医护理程序相结合,使健康教育的方法更为科学,使患者及家属知道在治疗的过程中需做哪些检查与治疗,了解如何正确调节膳食结构以及如何进行情志疏导,提高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避免了科室因年轻护理人员多、业务水平低、经验不足所造成的低效性宣教[30]。从而达到在向患者科普疾病知识的同时,还可增强患者对护士的理解和信任,提高其护理满意度的效果,利于老年患者在出院后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3.5、 对护理人员的影响
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其内容包含参考标准和结果判断指标,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于护士个人能力的不同造成的护理缺陷[25]。路径中注明每天应该实施的内容和患者需达到的目标[19],确保了各项护理工作按计划分次少量进行[31]。而且每完成一项内容,都需在路径表单上打勾确认记录,成功避免了因交班等情况带来的漏项缺项,也避免了非必要项目的实施[19]。这可增加护士职业责任感、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节约人力资源,符合当前我国护士短缺的现状。护士在该路径中扮演着制定者、实施者、评价者等多种角色,护理工作由被动变主动,督促护士不断学习中医护理技术和知识,利于护士的个人成长。再有,对管理者而言,护士长需要依据路径表的内容督促、检查每天的护理实施情况,且需对路径进行评价和改进,利于提高护理领导管理质量。
4、 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在临床应用的影响因素
4.1、 社会认同不足
根据对我国14个省份进行的调查,在认知度上,63.18%的慢性病患者确诊后愿意选择在中医医院进行治疗,对中医相对较为认可;在疾病不同阶段,31.62%的患者在疾病加重时选择应用中医药来治疗,35.24%的患者在确诊后立即应用中医进行治疗[20]。总体上,大部分患者对于应用中医防控慢性病较为认可,但整体满意度较低[14]。患者不仅会对中医护理技术本身的疗效存在疑虑,还会对护士执行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是否可靠存在质疑,这可能是因为临床上较少选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对患者进行治疗、护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应用率较低造成的。因此,需要通过对全社会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让大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认同中医中药,消除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不信任感[32]。
4.2 、临床护士中医知识水平有限
有研究显示,护理人员中医底蕴欠缺成为制约中医护理服务水平的瓶颈[33],护士对常见证候要点、特色技术的培训需求仍较高[32]。追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目前临床上的护士大都是西医院校毕业,中医院校的护士所占比例仍旧较小。即使是中医院校毕业的护士,培养过程也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内容西化等现象,导致毕业生的中医理论基础薄弱,临证能力缺乏,整体知识构架未能显现中医特色,中医思维方式难以建立等诸多问题[32]。中医和西医不同,中医的理论知识在中医的传播和使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即使在医院中会接受短期培训,但这对中医来说还远远不够,因此,需要高校和医院共同努力,培养一批理论扎实、技术娴熟的临床护理人才[31],促进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的发展。
4.3 、中医饮食调护未能落实到位
中医讲究“药食同源”,许多食物具有治病、补体的作用,若饮食调护得当,可以提高药物疗效,缩短疗程,反之可以加重病情[34]。再者,诸如糖尿病、高血压、哮喘等老年人,都需要注意饮食禁忌以及提供结构合理的饮食。然而大部分医院的营养食堂目前尚不能提供特色的中医辨证膳食,具有中医特色的饮食调护仅局限于健康指导层面,无法真正实施。护士虽对患者进行了相应的饮食调护指导,但患者能否按健康指导内容进行日常的膳食,其依从性是护士无法控制的,所以饮食调护也只能仅限于健康指导这一层面。
4.4 、医护协作的一致性有待提高
虽然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强调的是护理工作,但检查类、医嘱类等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样离不开医疗小组、医技部门等相关专业的支持。在制定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前,首先需要研究医生版的中医临床路径,同时还要对诊疗、检查、用药等医嘱类项目进行筛选和规范,并把初步拟定好的临床护理路径(护理版和患者版)交由医生评阅,避免由于医护之间的工作不够统一、不能很好的配合而使得患者误会,从而出现很多不必要的困扰[19]。而有研究显示,93.8%的护士认为医生很少开出中医护理技术的医嘱是影响中医护理技术开展最主要的原因[35],但护士实施中医护理技术必须遵照医嘱[34]。因此提高临床医生对中医护理技术的重视,提高医护协作的一致性才更有利于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在临床上的开展。
5 、小结
《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7—2025)》强调应加强现代医学与中国传统医学之间的交流,同时以医养结合、中医养生保健为措施降低老年群体慢性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实现将中医药理论技术应用到我国的基本疾病控制体系中[16]。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正是融入了简便、易行、价廉、有效[36]的中医情志护理、饮食调护、耳穴压豆等多种传统特色疗法,中西并重,对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辨证施护[37]。不仅规范了临床护理流程,保证整个护理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14],还可通过同病异护、异病同护,达到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依从性、减少住院费用、减少并发症等目的,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该护理路径还在初步发展阶段[38],仍存在着专业护理人员缺乏、医护协调不一致等诸多问题。这需要学校、医院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从而构建适合我国的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以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蒋梦雅.亚太地区老年人慢性病基本药物价格和可及性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7.
[2]何爱萍,黄玉蓉.“治未病”理论与慢性病的中医护理[J].中医药导报,2012,18(3):99-100.
[3]于红.应用知信行模式在养老院合并慢性病老人中开展健康教育[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9):291-292.
[4]康艳.临床路径在AECOPD患者护理的应用[J].临床肺科杂志,2013,18(6):1163-1164.
[5]傅贤芳,李丽,曹雪.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在AECOPD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9):1769-1772.
[6]李明子.临床路径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59.
[7]杜娟.“以病人为中心”作为慢性病防治的理念与重要策略[A]//大连医科大学、医学与哲学杂志社.医学与人文高峰论坛暨《医学与哲学》杂志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论文汇编[C].大连医科大学、医学与哲学杂志社:中国自然辩证法学会医学与哲学杂志社,2016:4.
[8]邱银莲.慢性病的中医护理体会[J].湖南中医杂志,1999,15(1):55,62.
[9]潘晓,黄惠桥.中医护理在慢性病中的应用现状[J].海南医学,2018,29(18):2595-2597.
[10]唐付才.中医内科慢性病证治特点初探[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2):159-160.
[11] 云华.浅谈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中医护理及心理特点[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30):167.
[12] Diabetes pathway slashes length of stay by 26%[J]. Hosp Case Manag,1999,7(1):8-13.
[13]李玉萍.临床护理路径在腰椎椎管狭窄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8):2387-2388.
[14]李和伟,王启帆,付宇.中医防控慢性病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8,25(10):1-3.
[15]胡其秀,马常兰.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11):156-158.
[16] 庄一强.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建立以人为本的一体化医疗[A]//大连医科大学、医学与哲学杂志社。医学与人文高峰论坛暨《医学与哲学》杂志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论文汇编[C].大连医科大学、医学与哲学杂志社:中国自然辩证法学会医学与哲学杂志社,2016:4.
[17]王雅慧,李桂香,李佩佩,等.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在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康复的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2017,26(11):1159-1161.
[18]单大圣.中国慢性病防治形势及管理体制改革建议[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5,35(3):273-277.
[19]席凡捷.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6.
[20]蔡秋杰,张娟,党海霞,等.中医药防治慢性病服务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2):4-7.
[21]梅花,张雅丽.中医医院临床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认知与需求调查[J].护理研究,2015,29(2):231-232.
[22]张勇勤.论新形势下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策略[J].护理研究,2013,27(7A):2012-2013.
[23]朱岁松,董超雄,金洪长,等.减少一天住院日对医院经营效果的影响分析[J].中国病案,2015(2):78.
[24]李莉莉.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在过敏性紫癜患儿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J].西部中医药,2016,29(1):125-128.
[25]杜娟.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股骨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5,8(S1):199.
[26]邓红星,邓红春,邓月义.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在帕金森病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5,29(14):1768-1769.
[27]韩莉.初探中西医护理对策在预防心血管患者压疮中的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31):146.
[28]程艳,潘园,梅海云.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20):30-33.
[29]丁劲,李向丽,宋宗惠,等.临床护理路径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28):144.
[30]武红,杜婧.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在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效果评价[J].中医临床研究,2014,6(17):131-133.
[31]蒋菊芳,费静霞,姚敏红,等.临床护理路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标准化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10):970-973.
[32]周霄云,崔屹,张雅丽.护士实施中医护理技术体验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5,30(9):37-40.
[33]柏亚妹,宋玉磊,王秋琴,等.住院病人对中医护理认知及需求调查[J].护理研究,2013,27(35):3996-3999.
[3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76-204.
[35]张广清,林美珍,邓丽丽,等.广东省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12):81-83.
[36]杨平,莫惠彬,林晓华.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5,34(8):172-173.
篇10
[关键词] 贵阳市社区;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及防治对策
1.慢性心血管疾病的特点
1.1潜伏期长。高血压病在出现症状以前患者可能有几年至十几年血压升高的病史。在高血脂、吸烟等冠心病易患因素的作用下,往往要经过数年至数十年患者才出现明显的心肌缺血症状。在出现症状以前患者往往对易患因素并不重视。
1.2病程长,不易根治,需要长期的医疗及护理慢性心血管疾病不仅造成患者身体上的损伤,而且导致长期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慢性心血管疾病发展到后期,医疗费用急剧增加,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专人照顾,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1.3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 多数慢性心血管疾病由多种病因长期作用而致病。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慢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和护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1.4突然恶化危及生命的可能性大,当心血管疾患者出现心肌受损时,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机率大大增加,随时有猝死的可能。
2.社区护理的必要性及其对策
2.1开展社区护理是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慢性心血管疾病治疗的长期性必然对患者本身及家庭和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独生子女将面临着赡养两对老人的局面,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这个负担将由家庭转给社会。慢性心血管病人处在反复“住院一出院”循环往复的过程中。社区护理是将临床、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生活护理等融于护理学之中,把保健送到千家万户,因此社区护理对于促进慢性心血管病人康的复,为患者提供方便、有效和连续性的服务十分重要。
2.2开展社区护理有利于慢性心血管病人的康复慢性心血管疾病一经诊断均可在社区进行治疗护理和康复。病人住在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里会感到安心舒适,可以与家人在一起,得到家属、朋友的关照,同时病人不改变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各种权益不受限制,对慢性病人的康复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而且,社区护士通过进入家庭,缩短了与病人的距离,加深了感情的沟通,有利于护士对病人的心理活动有更详细的了解,便于心理护理的开展。
3.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社区护理内容。
慢性心血管病患者的社区护理除了执行医嘱等常规护理外,更重要的是开展下列工作。
3.1发掘和评估健康问题。每一个慢性心血管病患者存在的健康问题不尽相同,社区护士必须先行判断,确立其问题,然后再研究解决其问题。如高血压病或慢性心衰患者喜吃咸食,冠心病患者好吃高脂饮食,必须尽快让其改变饮食习惯。
3.2进行健康教育在询问和评估的基础上,让患者和家庭了解他们的病情,对医疗保健作出决定,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如吸烟、饮酒是心血管病的易患因素,要让患者了解其危害性,从而自觉地改变这些不良行为。在健康教育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仔细听取患者的诉说,找出其最关注的问题和想法;(2)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清楚准确的信息;(3)教育是个连续的逐渐的过程,指导行为改变从小量开始;(4)患者是参与者,共同承担责任完成预定目标。
3.4药物管理心血管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有赖于病人对药物的依从性。有研究表明:高血压病患者住院期间的药物依从率为63.4%,出院后对出院带药依从率为77.3%,门诊随访期间的药物依从率为43.7%。心衰患者也有20%~58%不遵医嘱服药。病人往往因自觉症状消失而中止服药或因外出和旅行等不服药,也有的病人认为与感冒药并用效果不好,而暂时不服心脏病药。医护人员应调查病人不遵守医嘱服药的原因,反复说明遵医嘱的重要性,还应进行服药指导,说明药品名、用量、目的、功效、主要副作用,提高患者的医嘱依从性。
4.结论
由于贵州地形地势的限制,导致了交通上的不便利,所以社区的护理工作只有在较大的城市有所开展,还有很多的小城镇几乎没有社区卫生室。所以开展全面的社区护理工作还得靠国家的惠民政策以及相关部门的配合努力。所以全省还有很大部分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没有得到护理。而慢性心血管疾病的特点决定了其医疗护理的长期性,医院的护理远远不能满足其健康需要。只有开展方便、有效和连续的社区护理,才能向患者提供多种形式的护理服务,更好地促进患者的康复,使慢性心血管病人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吴立红,许萍.对冠心病患者社区护理干预的研究[J].齐齐晗医学院学报,2001,21(7):165-167.
[2]姚崇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国健康教育,2001,17(7):410―415.
[3]李良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及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8):354―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