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病人的抢救措施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5: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急救病人的抢救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急救病人的抢救措施

篇1

关键词:【关键词】急性创伤休克;院前急救;转运

最近这些年来, 我国的意外事故发生率在不断提高, 意外性创伤问题也愈来愈严重,创伤的原因复杂,除了传统的意外事故外,爆炸、中毒、战争等都会造成突发性损伤[1]。创伤性休克是各种创伤中最严重的并发症,它的病情变化迅速,其伤情复杂、复合伤多、伤势急重、死亡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导致创伤性休克的原因是因人体遭受重创而产生剧烈的疼痛,人自身的微动脉就会收缩,受伤部位失血外渗,造成有效循环的血量发生锐减,使细胞发生急性缺氧和代谢紊乱,各脏器功能随之发生障碍。在救援者到达现场并采取必要措施开始到将病人转运到医院期间的院前急救非常重要,这些措施可以让病人保持稳定的状态到达医院。有统计显示,病人休克 1 h以内能够得到及时救治,死亡率不超过10%,若大于8 h,那死亡率就会上升到 70%以上[2]。因此,对急性创伤休克病人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和转运是抢救他们生命重要一环,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48例急性创伤性休克的病人的院前急救和转运情况进行分析, 以期提高院前急救能力,有效降低死亡发生率,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48例急性创伤性休克病人,其中男性患者39例 ,女性9例;年龄8~62岁,平均年龄35.8岁。受创伤原因:道路交通损伤26例,钝锐器损伤9例,砸伤8例,其他创伤5例。损伤部位:颅脑受到损伤的18例,胸部受到损伤的14例,腹部受到损伤11例,多发伤的15例。本组病人全部处于休克期,中重度休克的有12例。

1.2 方法 随机对48例急性创伤性休克的病人的院前急救和转运情况进行分析,在现场对48例患者的伤情及时评估并实施有效及时的救治方案,在转运病人的途中,做好病人的护理工作,对病人病情变化进行严密监测,经过一系列院前急救措施后,对到达医院前病人具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 院前抢救和转运

2.1 院前急救

2.1.1 反应快速 医院中的值班人员在接到急救电话后,对呼救病人的病史和受伤的经过进行简单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迅速通知出诊人员,并立刻赶到事故现场。

2.1.2 病情评估 到达现场后医护人员要依照病人的意识状态、呼吸、血压、脉搏、心率等情况判断伤情,同时对其进行有效合理地抢救。对危及病人生命的紧急情况进行迅速有效地处理,这是降低院前死亡率的关键,并对病人的休克程度进行评估。

2.1.3 呼吸道保持通畅 医护人员对病人口咽部的异物实施迅速清除,解开病人紧身的衣服,对于心跳和呼吸停止的病人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呼吸衰竭的行气管插管等,用便携式呼吸机辅助呼吸,防止呕吐物吸入[3]。

2.1.4 建立静脉通道 快速补充急性休克病人的有效循环血量,护理人员应当迅速准确地在短时间内建立几条有效的静脉输液通道,以方便快速输液,通过输血扩充血容量。创伤性休克是一种低血容量的休克,应当以快速、足量的输液为主[4]。

2.1.5 止血、止痛 在创伤中,出血是引起休克的主要因素 ,控制出血是最为必要的措施,是减少死亡必要步骤。依照病情实施不同的止血方法,止血以加压包扎为主,大血管止血时应注意止血带捆绑的压力。疼痛是休克的另一因素,疼痛可以加重休克,须及时处理。依照病情适当给予病人止痛药。

2.2 转运 休克病人抑制处于多变严重的的动态过程中, 在对他们进行转运过程中,对患者的动态观察和监测是医护人员必须做好的工作, 应用监护仪器对创伤病人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检测。在转运时对病人进行应妥善的安置,注 意止血、止痛和固定骨折等, 防止病人伤情加重,导致更严重的休克 。运送时病人足向车头,头在车尾,防止车的惯性作用引起的脑缺血,在即将停车时,司机应当逐渐减慢速度,不应骤停 。转运中应如实、准确填写抢救记录 ,并和院急诊科保持联系,做好抢救病人的准备,为抢救患者争取一些时间[5]。在转运中医护人员要以熟练的技术和从容的态度处理病人 ,让病人感到安全。在急救中不允许多语言交流,应运用非语言交流, 给予病人关切、鼓励, 适当的抚摸、握手等都会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利于以后的救治工作。

3 结果

通过院前及时急救和转运,48例病人中有41例被安全的送进医院治疗,43例脱险,其中7例发生死亡,2例在赶达现场前已经死亡,2例因在转运中循环衰竭死亡,3例因现场抢救无效死亡。病人创伤原因情况见表1,创伤休克病人的抢救情况见表2。

4 讨论

院前急救和转运是救治创伤性休克病人的重要一步,及时的急救和转运可以为病人进行手术获取宝贵的时间。本次抢救成功41例创伤性休克病人, 都有赖于院外的合理而及时的抢救和转送。通过对创伤的原因进行的分析发现,交通损伤占主要位置,高达54.17%,且死亡人数最多,说明交通损伤是造成的创伤性休克的主要因素,48例病人中有41例被安全的送进医院治疗,43例脱险,其中7例发生死亡,2例在赶达现场前已经死亡,2例因在转运中循环衰竭死亡,3例因现场抢救无效死亡,死亡的7例病人全部由于创伤的严重度高和不及时救治所致,89.58%的脱险率和85.42%的抢救成功率说明院前急救和转运的重要性。

从本次体验中我们体会到想要提高抢救成功率,建立训练有素的急救队伍对创伤休克病人的救治是十分必要的,严重的创伤休克病情严重,随时会发生死亡,在院前急救和转运中, 实践是关键,医护人员对急救的方法的熟练掌握, 并应具有高度责任感,要迅速、果断将伤员抢救并将其安全地送至医 院[6]。

综上,对于急性创伤休克病人而言,有效及时的急救、转运过程中病情的监测和对病人合理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合理及时的院前急救和转运可以使抢救急性创伤性休克病人的成功率大大提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黄艺仪,张美芬,李欣.现代急诊急救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87.

[2] 张国胜.创伤性休克20例院前急救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6):675-676.

[3] 刘娅萍,杨逢升,吕静娜. 36例创伤性休克院前急救与护理体会[J].西南军医.2010,12(6):1240-1241.

[4] 方楚如.创伤性休克病人输血过程中医疗纠纷预防措施[J].家庭护士, 2008,6(6A):1481—1482.

篇2

    倘若病人出现的是鹿骨部位损伤并伴有休克情况,必须要做好病人的呼吸道清理,保证病人的呼吸道顺畅。

    1.1根据情况进行伤口处理

    在处理伤口的时候,必须要先检查病人的实际情况再开展对应的措施。倘若严重创伤的伤口是在外部,要仔细观察伤口的感染情况;倘若病人受伤面积过大,才进行消毒以后,要实施加压止血;倘若病人出现四肢开放性骨折、皮肤撕裂、动脉损伤等情况,必须要先摁住附近的主要血管,同时为了预防神经的损伤,实施包扎以后,每半小时左后必须放松一下。

    1.2保持有效循环血量

    病人在受到创伤的时候通常都伴有出血性休克的症状,必须马上实施液体复苏。在实施液体复苏的时候要构建有效的静脉通路。倘若病人有效循环血量无法达到正常水平,在实施止血的时候必须要根据病人的情况实施输液补充。而病人血压一直无法达到标准,就必须采取紧急静脉输血,以此来减缓病人血容量不足的情况。在为病人补充容量与血液的时候,还要考虑到凝血因子的补充。

    1.3随时进行病情监测

    对病人实施护理的时候,护士要认真观察病人的各项生命体征,比如尿量、神志以及瞳孔等,只要发现病人生命体征出现减少的情况就必须马上处理。进行治疗的时候必须要保持病人的姿势平稳,并且重点检查病人的可疑位置,根据情况采取辅助检查。针对多发创伤要仔细观察,以防出现漏诊的情况,在检查的时候倘若发生不明原因的休克或低血压要考虑病人是否为腹内器官损伤,在实施抗休克治疗的时候要配合胸部腔穿刺与辅助检查。

    1.4心理护理

    因为创伤属于意外,病人的情绪容易恐惧和焦虑,不仅要对病人实施对应的治疗措施,还必须与病人进行交流。护士要尽力稳定病人的情绪,仔细照顾,促进病人重新树立自信心,并且要做好病人家属与社会的支持工作。这样才可以促进病人配合医生治疗,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获得最好的治疗成效。

    2结果

    90例严重创伤病人,经过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疗与护理之后,抢救脱险的病人为87例,死亡的病人为3例,抢救成功率为96.8%。有效抢救时间为20~50分钟,比之间的平均值提升了15分钟左右。通过上面的数据能够充分证明在严重床上病人的急救进程中,采取连续性与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够显着的提升抢救成功率。

    3讨论

篇3

一 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

由于某些原因而导致的心脏调动突然停止即为心脏骤停,此会导致病人的泵血功能丧失,进而使得病人缺氧缺血,然后引起死亡。一般情况下出现心脏骤停十秒左右就会失去意识,再接下来的五分钟左右就会出现不可逆的脑损害现象。抢救不及时的话将会直接导致生物学的死亡。心脏骤停出现的原因较多,一般情况下如丧失机械收缩功能、心电功能出现异常、呼气出现异常以及循环受到阻碍等。心脏骤停时必须要先判断其是否有心跳,然后再进行人工呼吸和按压心脏等措施,与此同时还要保证病人能够得到血液灌注和氧气的供输。心肺复苏急救措施是必须要及时采用的,此时的时间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因此医护人员必须要有非常灵敏的判断力和熟练的操作技术,对病人进行及时迅速的抢救。判断其复苏是否成功的条件为:首先是心跳是否恢复;观看病人嘴唇是否出现红润;看病人是否能够自主进行呼吸;观看病人瞳孔是否能够进行对光或者眼球活动等。

二 案例分析医学急救中“心肺复苏”

1.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2月一2013年2月,乐山市人民院急诊科现场心肺复苏院前急救患者600例,其中一共有410例成功,达到68.3%的成功率。而其中心源性导致的共有173例;出现意外情况导致的为200例;休克原因导致的为70例;手术等意外导致的为13例;麻醉意外导致的为24例;交通事故导致的为110例。

2.急救方法

在现场必须要采取有效及时的心肺复苏,抓住最佳时机,使用人工呼吸加心脏胸外按压,以尽量保证病人的呼吸道通畅,在最短时间内采用静脉通道等,以为后续的抢救工作奠定基础。

(1)首先要观看患者的具体反应。只要抢救现场是安全合适的,就应该首先确定下病人出现的反应,拍打下患者肩部,对患者进行大声的呼喊,如:“你听见我说话吗?”要是病人出现了反应,不过仍需要救助,此时应离开病人并拨打急救电话,再及时到病人身旁以进行更进一步的观察。

(2)迅速启用EMS系统,病人不出现反应,即没有一点活动现象或者对病人进行合适刺激而无反应时则要迅速拨打急救电话,启用EMS系统,再使用AED对患者进行CPR。如果现场需求,则必须即刻进行除颤工作。急救人员若较多,则可以让其中一个按照以上步骤进行并开展CPR工作,其余人则迅速启用EMS系统,使用AED。若病人为窒息性以及淹溺者类型的心脏骤停,救护人员应该进行专业的救护工作,即五大周期、共两分钟的CPR,再离开病人去拨打急救电话或者开启EMS系统以检查病人的气道呼吸情况。

(3)让病人进行仰卧在硬质的平面上,然后对病人实施CPR。具体操作步骤为:将患者气道打开,其中有两种具体操作方式,若急救人员为非专业人士,则应该打开病人气道,让病人进行仰头举颜的动作以使其气道得以打开,最好不要使用双手抬举病人下颌,该方法操作难度较大,非专业人士掌握技巧不成熟容易引起病人脊髓的移动。若急救人员为专业人士,其打开气道则要观察病人的颈部或头部是否出现受伤等情况,然后再进行仰头举颜的方法将其气道打开。若专业急救人员也不能肯定病人头部或颈部是否出现受伤也应该采取双手推荐下颌的方式。只有在该方式不能有效打开病人气道的时候,再采用仰头举颜的措施去打开病人气道。

3.结果分析

心肺复苏工作在实施时,必须要在病人出现情况的早期进行抢救和护理,进而使得其CPR的成功率得以保障。在文章所研究的600例心脏呼吸骤停病人中,其CPR的成功率达到68.3%,即410例。

三 讨论

病人出现心脏呼吸骤停和意识丧失一般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紧接着就失去了生命特征,此时必须要进行非常及时的急救措施,医学护理人员必须要有非常机敏的判断能力和熟练的技巧才能提高其急救的成功率,才能为接下来的抢救和治疗提供条件。对其进行总结为:

(1)急救人员必须要有非常灵敏的判断能力和掌握熟练的急救操作技巧;

(2)实施初级心肺复苏时,要有现场120急救站的高年医生进行指导才能进行急救操作;

(3)心肺复苏必须要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抢救工作此时是真正的争分夺秒,对于病人而言,时间就是生命;

(4)医护工作人员必须要有熟练的心肺复苏操作能力,对病人实施熟练、正确的抢救工作,才能保证其抢救的成功率。因此医护人员抢救技巧的熟练度对于病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病人生存下去的希望。

篇4

[关键词] 院前急救;影响因素;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13-0128-02

随着我国工业化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长,疾病的变化,各种意外事故及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急诊医学也随之迅速发展。而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最前沿阵地。采取紧急而正确的急救护理措施,可以为挽回病人生命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真正地降低急救病人的死亡率,为到院内进一步治疗奠定基础。

1、临床资料

我院于2011年1月至2011年4月,共出车1600次,接诊急救患者1560例。在接到指令后,出车时间白天均在2分钟内,夜间在5分钟内。10-15分钟到达20公里内的现场,抢救成功率达90.7%。

2、讨论

2.1 院前急救护理的工作特点

2.1.1 随机性强病人随时呼救,疾病种类多样化。重大事故或灾害的发生具有随机性。

2.1.2 紧急一有呼救必须立即出动,一到现场立即抢救,抢救后根据病情立即运送或就地监护治疗。充分体现了“时间就是生命”的紧急性。

2.1.3 流动性大院前急救系统平时在急救医疗服务区域内活动,求救地点可以散在于所管辖的任何街道、工厂、学校及居民点。当遇有重大突发性灾害事故时,还可能需要跨区去增援。

2.1.4 急救环境条件差现场急救的环境大多较差,有时在马路街头,人群拥挤、声音嘈杂、光线暗淡;有时甚至险情未除可能会造成人员再伤亡。运送途中,车辆颠簸、震动和噪音可能给一些必要的医疗护理操作如听诊、测量血压、吸痰、注射等带来困难。

2.1.5 病种多样且病情复杂呼救的病人疾病种类涉及临床各科,在短时间内可能需要进行初步诊断、分诊和紧急处理。

2.1.6 对症治疗为主院前急救因无充足时间和良好的条件作鉴别诊断,要做出明确的医疗诊断非常困难,只能对症治疗为主。

2.1.7 体力劳动强度大随车救护人员到现场前要经过车上颠簸。若急救车无法开进现场就得弃车步行,有时可能需要爬楼梯。到现场时要随身携带急救箱。到现场后必须立即抢救病人。抢救后又要帮助搬运伤病员。运送途中还要密切观察病情。因此,付出的体力劳动强度很大。

2.2 影响院前急救工作的因素

2.2.1 人员数量不足,组织结构欠合理

2.2.2 救护车辆状况欠佳

2.2.3 急救药品,医疗设备欠全

2.2.4 医护人员力量薄弱

2.2.5 全民缺乏急救意识

2.206 120指挥系统调度人员的交通路径不熟悉

2.3 院前急救护士的基本要求院前急救的护士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良好的协调能力及应变能力。业务方面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多方面的护理知识,熟悉掌握救护车单元,同时具有娴熟地使用抢救器材和各种急救措施的技术,掌握院前常见急症患者的抢救配合技术、各种常用药物应用与观察技术及各种创伤抢救的敷料应用技术。

2.4 院前急救的护理程序

2.4.1 “120'’迅速调度是首要环节“120”电话是院前急救的首要环节,“120”电话必须24h专人值班随时接听,须用简练和蔼的语言在最短时间内问清伤员的详情地址,伤病员人数,主要病情及联系电话,及时调动相关人员出诊。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交通事故应报告有关领导,并通知医院抢救小组出诊抢救和援助。

2.4.2 救护车单元的完整性是重要保证院前急救护理人员应随时检查、补充救护车单元内物资、药品、设备处于应急状态,并纳入交接班内容

2.4.3 争分夺秒迅速出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电话了解,迅速出车、及时抢救,从接到急救电话到出车整个过程应在5min内完成,要争分夺秒赢得最佳抢救时间。

2.4.4 途中联系患者确保通讯通畅是中间环节在途中联系患者,清除患者紧张情绪,告之患者我们正以最快速度前往,同时指导患者进行简单有效的自力救助,对哮喘发作的患者指导患者采取端坐位,发现意外情况与医院联系。比较特殊的患者,应通知医院相关科室在患者到院前做好准备工作,以便尽快抢救患者。

2.4.5 准确进行病情判断果断采取抢救措施是关键环节当救护人员到达现场后,应按院前急救的基本原则“先救命后治病”的指导下进行抢救。首先迅速而果断地处理威胁患者生命的伤情和症状,同时迅速对其进行全身体检,体检越早越迅速而越仔细越好,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瞳孔,了解病情。对生命体征稳定的一般患者,经过对症处理后可安全转送。危重患者应积极进行现场救治,待病情改善后及时转运,对于由于设备条件限制要采取边救边送或边求援的方法尽量争取时间。例如一氧化碳中毒者,首先在良好自我防护的条件下,迅速将患者转移到空气新鲜的场所;外伤性患者,首先保持呼吸通畅,开放静脉通道,最好用留置针以防在搬运过程中滑脱;骨折肢体按先易后难进行固定;溺水患者首先进行心肺复苏;对外伤大出血的患者要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道,并注意避开受伤肢体和部位;对开放性气胸患者要用急救包和厚敷料严密封闭,使开放性气胸变为闭合性气胸,出现呼吸困难时可用带瓣穿刺针排气;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立即给氧,心电图检查,给予扩冠镇静止痛,如合并心源性休克者,院前急救时应尽快对患者实施现场溶栓等再灌注疗法,如无条件应尽快将患者送医院,不可在院前作过多停留;对现场呼吸心跳停止的患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总之要针对不同病情进行有序的抢救护理措施,不能盲目行事,以保证急救工作的有效性。

2.4.6 稳定生命体征安全转运患者是重要环节对患者进行了现场初步急救护理后,应快速将患者转至医院,使其能尽早接受专科医生的治疗,对减少伤残率至关重要。在将患者抬入救护车时,应保持身体各个部位成一个整体,应使患者头在前,脚在后,以使患者感到舒适为宜。进入救护车后,救护人员要充分利用车上设备实施生命支持与监护,严密观察其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及时清除口腔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有效的静脉通道。掌握液体及用药的药理作用及副作用,做好相应的护理观察。在院前急救的用药中,护士执行三清一复核的用药原则。三清即听清、问清、看清;一复核即药物名称、剂量、浓度与医生复核,

切忌出现用药差错。对用药的空瓶应暂时保留,以便在空闲时间进行核对。到达医院后要与接收的医护人员交班,内容包括病情处理及用药等情况。

2.4.7 及时准确记录完善护理文件院前急救的护理文件非常重要,一定要及时、准确地详细记录病情发展过程,治疗所用药物,采取的护理措施,给进一步抢救治疗提供一些必要的数据及信息。

2.4.8 建立完善随访制度只有建立完善的随访制度,才能总结积累经验,不断提高院前急救水平,从而提高危急重症抢救成功率。

2.4.9 心理护理院前急救病员病情复杂,变化快,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又面临着肢体伤残,外貌毁损等,将给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带来困难,影响家庭、婚姻和个人的前途,在躯体和心理上均有创伤,所以应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做好思想工作,有高度的同情和责任心,抢救工作中沉着冷静,有条不紊、迅速准确,以从容的态度、熟练的技术、稳重的姿态,给患者及家属增加信任和安全感,及时提供抢救信息,力求减轻家属的心理负担,取得理解与支持,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3、总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卫生急救事业的发展,人们对急救意识的增强,人们对院前急救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急救应诊人员均应专业培训上岗,当人们遭受意外伤害或突发疾病的时候,医护人员接到呼救电话后应以最短时间到达现场,迅速对患者的病情作出评估,实施紧急救护措施,挽救患者生命,防止伤势或病情恶化,减轻伤患的痛苦,搞好院前急救护理是可为挽回病人生命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真正地降低急救病人的死亡率和伤残率,为病人到医院进一步治疗奠定基础,在院前急救护理中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六个环节:(1)接好“120”电话,迅速调度,并作好记录;(2)争分夺秒准备好用物出车;(3)确保通迅畅通,以便在途中联系患者及通知医院做好接诊准备;(4)准确进行病情判断,采取最佳的抢救措施;(5)及时准确记录完善护理文件。(6)做好病员及家属的心理安慰及解释工作。因此,我们只有扎实工作,积累经验,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急救护理事业,挽救更多急诊病人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周秀华,急危重症护理学龄(第2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

[2]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J].2008,2(5B),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我院手术室共收治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病人53例,其中,宫外孕破裂所致休克13例,产后出血9例,子宫内翻出血3例,前置胎盘2例,剖宫产手术中子宫收缩乏力17例,卵巢黄体破裂所致休克2例,胎盘早剥4例,腹腔妊娠所致出血3例。本组失血性休克病人在手术室手术期间的出血量均≥900ml,且≤40000ml。

1.2急救护理措施

当医院接到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的病人时,一边要迅速地向患者家属或者是120急救人员了解一下病人的基本病情和发病的全过程,另一边护士要立刻向护士长报告,护士长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抢救方法决策,并迅速成立紧急抢救小组,抢救人员要沉着冷静,使得各项抢救工作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并要对其做出详细的记录。[1]在抢救室中,病人的下肢要抬高加20-30度左右,头部要抬高10-20度左右。给病人及时给氧,流量在3-4L/min,增加氧浓度,改善缺氧昏迷状态,若病人的舌头后坠,要用舌钳夹出,以便保持呼吸畅通。并立刻抽血送验血科,注意准确抽取病人血样本的同时要对其进行快速的检测。对病人的血压、呼吸、体温、心跳、意识等生命特征进行测量和评定。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正常循环血量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减少,造成供血不足、缺氧的现象。所以,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及时扩充血容量是抢救失血性病人的重中之重。对失血性休克病人建立两条静脉通路,选择一条静脉通过生理盐水,5%葡萄糖溶液等各种方法来扩容;另一条静脉给与止血,同时用于各种急救药液的输入。与此同时,还需要注意观察失血性休克病人的尿量变化,失血性休克将会影响肾部血液流量的减少以及肾部血液的异常,这都是非常危险的信号。有研究资料表明,休克病人的尿量少于25mL/h,说明肾血容量不足或者是收缩压降低,肾血管痉挛。对此,我们要及时进行血液灌注,在正常情况下,当失血性休克症状好转时,尿量也会随之恢复的,当尿量在30~40mL/h,表明以上情况已经改善,尿液循环开始好转。对休克病人的尿量动态观察中,要给患者停留尿管,准确记录每一个小时的尿量。在休克病人的临床观察中,对休克病人除了要严格按照医生开出了一系列的医嘱去执行外,还要有较强的责任感。因为随着休克病人的病情变化,会伴随着各种危险现象的发生。如果失血性休克病人出现脸色苍白,血压降低、皮肤湿冷等现象的时候,不能视而不见,要考虑病人的病情是否会加重,对于出现的这些情况,要迅速向主治医师报告,以便医生能够积极采取措施,有效控制病情。护理人员要注意药物、液体的使用顺序,并掌握好输液的速度。但病人的血压很低时,要适当地加快输液速度,由刚开始的20~30min注射500~1000ml,到现在1hour可加至1000~2000ml。当血压、尿量均恢复正常后,适当降低输液速度,保证每小时500ml即可;当生命的体征表现正常时,可以在24小时内输液在3000~3500就已经足够了。[2]

1.3抢救有效的诊断标准

经过抢救治疗后,休克病人能够恢复意识,由烦躁不安转为平和安静,由反应迟钝到说话自如,皮肤由苍白无色到红润,四肢由冰冷到温暖,口干舌燥感减轻,血压回升正常,脉搏跳动有力,尿量恢复正常。这些现象均表明抢救是有效的。如果休克病人所表现出来的现象不是这样的,要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同时要加强护理工作。[3]

2结果

在53例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病人中,经过抢救人员的迅速、准确抢救护理,无论是临床症状环节之后再送入手术室进行手术的,还是在特护室里就地急救的病人,休克症状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顺利成功完成手术,及时挽救了病人的宝贵生命,全部的失血性休克病人均以痊愈,顺利出院。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病人的住院天数最短的是4天,最长的是87天,平均23.6天,抢救成功率达到了100%,没有出现死亡病例。

篇6

[关键词]创伤; 紧急救治; 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 R47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1-174-01

多发性创伤是指在同一致伤因素的作用下,人体同时或相继两个或两个以上组织或器官受到严重创伤,其中之一即使单独存在也可能危及生命或合并休克[1]。我院因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在多发性创伤早期紧急救治中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多发性创伤患者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14~75岁,平均年龄35.5岁;车祸致伤30例,坠落伤8例,刀砍伤12例;从受伤到就诊平均28 min;受伤部位以肝脾破裂、肺破裂、颅脑损伤、四肢骨折、肠破裂、大面积软组织撕脱伤、五官损伤、泌尿系统损伤为主,接诊时心跳呼吸停止6例,处于昏迷状态中15例,其余均处于休克状态,需立即住院或手术治疗。

2 急救与护理方法

2.1保持呼吸道通畅:紧急救护首先注意危及生命的呼吸问题,及时给予氧气吸入,迅速解除呼吸道阻塞,评估呼吸困难的程度,评估与中枢损伤是否有关系,及时予以吸痰、气管插管、胸腔减压、胸壁固定等治疗;呼吸功能严重障碍不能维持生命者,应采取气管切开,辅以人工呼吸机等急救措施。

2.2建立静脉通道:根据休克的程度建立2~3条静脉通路以补充血容量,并做好输血准备。对内脏实质性器官破裂者,应在抗休克的同时进行紧急手术,不要等血压正常后再行手术,以免延误手术时机。

2.3控制出血:创伤引起的活动性大出血,可因大量失血导致病人短时间内休克或者死亡。创伤表面用敷料加压包扎并配合医生清创缝合止血,骨折用夹板固定,如果经大量补充血容量休克仍不能纠正者,应考虑紧急手术止血。

2.4密切监视生命体征:用监护仪持续监测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留置导尿管,记24小时尿量,根据结果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2.5随时做好手术准备:对有手术指征的人,及时采血、配血、备皮、做药物过敏试验与术前准备,通知手术室、麻醉科做好相应准备,护送病人入手术室,与手术室护士交接。

3 结果

通过急诊抢救与悉心护理,本组50例患者,治愈35例,治愈率为70%;好转12例,好转率为24%;死亡3例,死亡率为6%;抢救成功率为94%。综上所述,严重多发创伤早期采取及时有效的救治和行之有效的护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4 护理措施

4.1规范化、程序化的护理措施:我科针对严重而复杂的多发创伤特点,制订了规范化的预检、抢救程序,接诊护士按照ABCD程序对伤情作出初步判断,即:①呼吸道是否畅通,呼吸节律、频率有无异常;②循环状况、血压脉搏有无异常;③意识瞳孔有无异常;④四肢活动情况。及早发现伤情重点,采取紧急措施抢救生命,对伤情严重者按3人小组抢救。规范化、程序化的护理措施,护士易于掌握,使抢救工作忙而不乱,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时间,使抢救工作急而有序,行之有效。

4.2快速敏捷的应急能力与急救技术:快速的应急能力与急救技术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根本保证[2],急救工作者平时要加强训练,熟练掌握急救原则,提高抢救意识,建立快速的反应机制。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牢记抢救药物的常用剂量、药理作用和副作用,急诊抢救物品做到四定,急救柜内抢救物品完好率100%,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抢救时临危不乱,得心应手,提高抢救成功率。

4.3提高早期诊断能力:多发创伤由于受伤部位多、伤情复杂,容易漏诊,抢救时必须抓住严重威胁生命的主要创伤,不要被局部的创伤所迷惑,要及时将病人的生命体征与全身状况结合起来进行评估与分析,为抢救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4.4心理支持:救治的过程中,紧紧围绕“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3],不但重视病情治疗与抢救,而且还要对病人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运用非语言性沟通技巧,以从容镇定的态度、熟练的护理技术给病人信任与安全,还应同情、关心病人家属并与其沟通,及时提供抢救信息,力求减轻家属心理负担,取得理解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燕峰,王坚,郑宝钟.骨折合并多发伤的诊治体会.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8(12):2532-2533.

篇7

【关键词】 院前急救;急救护理;问题隐患;对策

院前急救也称为现场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院内急救、重症监护密切相关,其目的是更有效地抢救急、危、重伤员和应对各种灾难性事件[1]。随着我国社会各方面持续发展进步、医疗护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公民自我保健意识与自我维权意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意识到就医过程中院前急救具有重要性、急迫性、技术性与法律性,院前急救作为一门新型边缘学科应运而生,并日益引起医疗护理界和广大患者及其家属的关注[2]。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专业技术水平及服务质量,面临更加严重的考验与挑战,同时也给医疗护理界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和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受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工作流程的惯性影响,部分医务工作者服务意识相对滞后于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院前急救中存在的种种问题[3],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可能导致医疗纠纷与诉讼的问题,不仅可能影响到医务工作者个人的职业形象、职业资格等,而且可能严重影响医院乃至整个医疗护理界的形象与声誉,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系统全面地研究分析院前急救护理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等,不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减少、避免医疗护理纠纷,应当成为广大医疗护理工作者广泛关注的当务之急。

1院前急救目前存在的问题隐患与原因分析

1.1 急救信息不准确 120指挥中心急救传真通知单叙述病情简单,未对病情、地址、电话等叙述清楚,因此,经常导致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判断不准。一方面使专科医生常派错,救护车空跑,延误病人的抢救时间;造成医疗成本浪费或增加;另一方面使出诊准备不能到位,影响对急诊患者的有效及时救治,延误病情,容易引起医疗纠纷。

1.2 医院保障不到位 医院有时停电,造成急救传真通知单不能及时到达,延误出诊时间;救护车保养有时不到位,零件常出故障,或者油量不足,在转途中因维修、加油,延长转运时间而耽误对病人的进一步抢救;对救护车驾驶员管理培训不够严格。有些救护车驾驶员驾驶技术欠娴熟,职业道德差,违反交通规则,或睡眠不足,精神欠充沛,轻者驾驶欠稳妥,重者发生交通事故而影响院前急救。

1.3 处置人员职业道德差 (1)接听传真电话不负责。电话来时,有时无人接;有时有人把电话声音调至最小,导致电话来时听不到;有些护士接听电话时不询问清楚病情、发病时间、发病地址、发病人数等,导致严重后果。(2)延误出诊时间。有些医护人员出诊速度慢,特别是三休时间,有些出诊医生和护士接到电话后,拖延耽搁时间,不能按要求在预定时间内到达现场。(3)出诊时携带器械、药品不齐全、不适用, 到达现场才发现抢救物资该带的没有带来,或是急救仪器未处于应急状态,如抢救时人工气囊漏气,吸引器压力不足,呼吸机无氧气等 。也有的不能正确运用抢救器械,均会导致因操作时间过长而影响病情与后续治疗。(4)转运过程中对患者疏忽大意,未随时观察抢救措施进展情况及病人病情变化,以至有的病人液体外渗致肢体肿胀,有的病人呼吸心跳何时停止不清楚,中途发生休克、窒息、心跳呼吸骤停等严重情况时不能及时发现,延误抢救时机;有的护士忙中出错,听不清楚或听错口头医嘱,以致用错药、打错针等。(5)不能很好履行告知义务,讲话随意性大。有些护士在转运之前和途中,未对患者及其家属交待途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或并发症、注意事项,如窒息、休克、血压剧降、呼吸心跳骤停等,以致转运途中患者病情变化时家属不理解或无法接受。也有些医护人员态度生硬,对某些问题解释不当。如此等等,都可能直接导致诊断处理救治不当,影响院前急救的护理质量,造成病人及家属的不满,并引发医疗纠纷。

当然,民众普遍缺乏急救知识,特别是缺乏心肺复苏术(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简称 CPR)知识,发生急诊病例时,现场人员不能及时拨打“120”;有的拨打呼叫电话时就挂断;也有的拨打电话后能够采取适当急救措施却未采取,比如对溺水、窒息、心跳骤停等病人可以当时采取一些措施却只是等待医护人员到来,错过了抢救时机,最终危及病人生命,等等,也是影响院前急救护理质量的外因。

1.4处置人员专业技术不过硬到达现场后应急能力欠佳,无菌观念不强。特别是面对现场杂乱多变的环境,有些护士常由于经验不足,技术操作不过关,动作慌乱,如:静脉穿刺数次未成功或动作慢;心电除颤监护仪、心电图机操作不熟;未认真询问病史、查体;常因现场环境条件差或情况紧急忽视无菌操作要求,增加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等。

2 对策

2.1加强120指挥中心系统的自身建设“120”指挥中心系统应当从树立急救行业的良好公众形象与声誉出发,在全面系统地加强对院前急救人员严格培训和选拔,努力保证所有急诊人员在接到“120”急救电话时,能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并以良好的服务态度正确、规范、及时、有效地实施急救的同时,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指挥人员素质,制定工作职责,并实行责任目标考核,严格规范工作要求,保证指挥人员接到急救电话后问清患者、伤者现况、地点等,并准确及时告知距离最近的医院。

2.2加强医院院前急救制度建设与后勤保障工作 医院应十分重视院前急救工作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保证急救物品充足、性能良好,并设专人管理,实行岗位责任制,使急救工作系统化、规范化;围绕“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导入ISO9001(2000年版)质量认证体系于院前急救管理中,实行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管理。从接到求救电话到现场救护以及途中转运等全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除为急诊科配备有常规心肺复苏急救箱和常用多功能急救箱、急救包、急救药品外,还应增加颅脑损伤急救箱、创伤专用急救箱、烧伤专用急救箱等设备,进一步加强救护车上装备的研究,配备有监护型或急救型救护车;实行责任目标考核;经常组织模拟演练和现场救护,不断提高救护技能,保证救护工作稳妥有序进行,避免各种医疗纠纷及医疗事故的发生,树立和维护医院的良好外部形象。x

【摘要】 通过对院前急救存在问题与隐患的分析,提出了加强120指挥中心系统的自身建设、加强医院院前急救制度建设与后勤保障工作、加强急诊护理人员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护理人员心理素质和法律素养、提高护理人员急救业务技术素养和在全体民众中普及院前急救知识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院前急救;急救护理;问题隐患;对策

院前急救也称为现场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院内急救、重症监护密切相关,其目的是更有效地抢救急、危、重伤员和应对各种灾难性事件[1]。随着我国社会各方面持续发展进步、医疗护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公民自我保健意识与自我维权意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意识到就医过程中院前急救具有重要性、急迫性、技术性与法律性,院前急救作为一门新型边缘学科应运而生,并日益引起医疗护理界和广大患者及其家属的关注[2]。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专业技术水平及服务质量,面临更加严重的考验与挑战,同时也给医疗护理界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和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受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工作流程的惯性影响,部分医务工作者服务意识相对滞后于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院前急救中存在的种种问题[3],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可能导致医疗纠纷与诉讼的问题,不仅可能影响到医务工作者个人的职业形象、职业资格等,而且可能严重影响医院乃至整个医疗护理界的形象与声誉,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系统全面地研究分析院前急救护理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等,不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减少、避免医疗护理纠纷,应当成为广大医疗护理工作者广泛关注的当务之急。

1院前急救目前存在的问题隐患与原因分析

1.1 急救信息不准确 120指挥中心急救传真通知单叙述病情简单,未对病情、地址、电话等叙述清楚,因此,经常导致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判断不准。一方面使专科医生常派错,救护车空跑,延误病人的抢救时间;造成医疗成本浪费或增加;另一方面使出诊准备不能到位,影响对急诊患者的有效及时救治,延误病情,容易引起医疗纠纷。

1.2 医院保障不到位 医院有时停电,造成急救传真通知单不能及时到达,延误出诊时间;救护车保养有时不到位,零件常出故障,或者油量不足,在转途中因维修、加油,延长转运时间而耽误对病人的进一步抢救;对救护车驾驶员管理培训不够严格。有些救护车驾驶员驾驶技术欠娴熟,职业道德差,违反交通规则,或睡眠不足,精神欠充沛,轻者驾驶欠稳妥,重者发生交通事故而影响院前急救。

1.3 处置人员职业道德差 (1)接听传真电话不负责。电话来时,有时无人接;有时有人把电话声音调至最小,导致电话来时听不到;有些护士接听电话时不询问清楚病情、发病时间、发病地址、发病人数等,导致严重后果。(2)延误出诊时间。有些医护人员出诊速度慢,特别是三休时间,有些出诊医生和护士接到电话后,拖延耽搁时间,不能按要求在预定时间内到达现场。(3)出诊时携带器械、药品不齐全、不适用, 到达现场才发现抢救物资该带的没有带来,或是急救仪器未处于应急状态,如抢救时人工气囊漏气,吸引器压力不足,呼吸机无氧气等 。也有的不能正确运用抢救器械,均会导致因操作时间过长而影响病情与后续治疗。(4)转运过程中对患者疏忽大意,未随时观察抢救措施进展情况及病人病情变化,以至有的病人液体外渗致肢体肿胀,有的病人呼吸心跳何时停止不清楚,中途发生休克、窒息、心跳呼吸骤停等严重情况时不能及时发现,延误抢救时机;有的护士忙中出错,听不清楚或听错口头医嘱,以致用错药、打错针等。(5)不能很好履行告知义务,讲话随意性大。有些护士在转运之前和途中,未对患者及其家属交待途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或并发症、注意事项,如窒息、休克、血压剧降、呼吸心跳骤停等,以致转运途中患者病情变化时家属不理解或无法接受。也有些医护人员态度生硬,对某些问题解释不当。如此等等,都可能直接导致诊断处理救治不当,影响院前急救的护理质量,造成病人及家属的不满,并引发医疗纠纷。

当然,民众普遍缺乏急救知识,特别是缺乏心肺复苏术(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简称 CPR)知识,发生急诊病例时,现场人员不能及时拨打“120”;有的拨打呼叫电话时就挂断;也有的拨打电话后能够采取适当急救措施却未采取,比如对溺水、窒息、心跳骤停等病人可以当时采取一些措施却只是等待医护人员到来,错过了抢救时机,最终危及病人生命,等等,也是影响院前急救护理质量的外因。

1.4处置人员专业技术不过硬到达现场后应急能力欠佳,无菌观念不强。特别是面对现场杂乱多变的环境,有些护士常由于经验不足,技术操作不过关,动作慌乱,如:静脉穿刺数次未成功或动作慢;心电除颤监护仪、心电图机操作不熟;未认真询问病史、查体;常因现场环境条件差或情况紧急忽视无菌操作要求,增加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等。

2 对策

2.1加强120指挥中心系统的自身建设“120”指挥中心系统应当从树立急救行业的良好公众形象与声誉出发,在全面系统地加强对院前急救人员严格培训和选拔,努力保证所有急诊人员在接到“120”急救电话时,能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并以良好的服务态度正确、规范、及时、有效地实施急救的同时,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指挥人员素质,制定工作职责,并实行责任目标考核,严格规范工作要求,保证指挥人员接到急救电话后问清患者、伤者现况、地点等,并准确及时告知距离最近的医院。

2.2加强医院院前急救制度建设与后勤保障工作 医院应十分重视院前急救工作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保证急救物品充足、性能良好,并设专人管理,实行岗位责任制,使急救工作系统化、规范化;围绕“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导入ISO9001(2000年版)质量认证体系于院前急救管理中,实行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管理。从接到求救电话到现场救护以及途中转运等全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除为急诊科配备有常规心肺复苏急救箱和常用多功能急救箱、急救包、急救药品外,还应增加颅脑损伤急救箱、创伤专用急救箱、烧伤专用急救箱等设备,进一步加强救护车上装备的研究,配备有监护型或急救型救护车;实行责任目标考核;经常组织模拟演练和现场救护,不断提高救护技能,保证救护工作稳妥有序进行,避免各种医疗纠纷及医疗事故的发生,树立和维护医院的良好外部形象。

2.3 加强急诊护理人员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和法律素养在医院和有关方面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使有关培训教育到位的情况下,急诊科护理人员自身不应当自暴自弃,而要从职业生存与发展的高度,自觉树立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时刻保持对患者、对社会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4]。要自觉持续学习,不断增强为急救工作献身的精神,不断提高和加强急诊护理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素质,爱岗敬业,时刻保持认真负责、不嫌脏、不怕累的工作热情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对病人富有同情心;对于不幸遭受痛苦的一切病人给予积极的抢救;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保证做到主动接诊、及时处理、及时救治、灵活采取措施、及时运送;在同时救治多个患者时,不消极等待医嘱,不推委病人;对危重患者,只要有1%的抢救希望就应做100%的努力。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要重视团队精神的培养,努力与医生、司机、患者及家属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协作关系,形成同心协力、配合默契、整体互助的群体救助格局。由于院前急救护理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多变性等特点,急救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对治疗的信心。护理人员应当本着对生命热爱和对事业热爱的美好情感,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进行心理锻炼等各种方式,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无论何时,无论何种情况,都能以稳定的情绪、细腻的情感、敏锐的观察力、坚韧的耐受力、良好的自我控制力、恰当处理紧急问题的判断力对待急诊患者,做到灵活运用沟通技巧,帮助病人缓解心理压力,减轻精神痛苦,放松病人心情;妥善安慰家属,使他们有安全感和自信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医疗费用持续高涨,公众的法律意识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医疗纠纷现象和隐患越来越多。急诊护理人员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需要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知识。要通过学习进修,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法律意识,掌握运用法律武器提高护理工作水平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技能。

2.4加强急诊护理人员专业技术素养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急诊护理操作技能,是急救护士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急诊科护理人员应当不断加强业务技术素养的自我进修学习。要从个人发展与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高度,持续不断地学习掌握与急诊护理相关的一切业务技术知识、操作规程与护理技能。(1)对病人进行评估和体检。检查病人意识状态,观察其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是否正常。检查病人有无呼吸困难,其频率、节律、深浅度是否正常及气道是否通畅。扪挠动脉或颈动脉是否有搏动。听诊心脏,注意脉率和脉律。及时测量BP判断病人BP是否正常。测量体温,观察末稍循环情况。检查病人全身情况。在进行评估时,对于极度痛苦或病情危重的病人,询问应简单明了。应根据病情、症状、体征进行具有各种不同侧重点的体检。(2)实施初步救护措施。护士应遵医嘱配合医生对病人实施初步救护措施,包括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心脏电除颤、心电监护、气管内插管、气胸减压、止血及骨折固定等。这些救护措施也可穿插在评估和体检过程中进行。(3) 迅速安全转运现场。在转运途中,要时刻严密观察患者病情,特别要注意有无威胁生命的潜在因素存在,及时向医生汇报病情,及时记录或补记护理记录。要随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途中输注特殊药物,一定要严防甘露醇、升压药等药液外渗,避免给病人带来比疾病本身更严重的后果。在同时救治多个患者时,不应消极等待医嘱,而应主动采取灵活措施,承担一定的抢救任务。(4)确保病人知情权。接诊病人后,在执行医嘱、迅速了解病况、实施体检、救治和转运的过程中,要随时把对病人的初步诊断、可能出现的病情、转归危险等实况向病人或家属解释清楚,保证他们了解真实情况,对可能的危险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防止出现医护纠纷。

2.5在民众中普及院前急救知识通过提高“120”的知名度,提高全民急救意识;通过各种媒体和宣传培训手段,普及急救知识,特别是CPR知识。不间断派出医生、护士与社区护士一起,与居委会、派出所、公安、幼儿园、酒店服务行业等特殊部门取得联系,给他们传授急救技术的操作方法,如对突然意识丧失的病人,目击者首先怎样判断心跳骤停,然后大声呼叫旁人协助 CPR,立即拨打急救电话等。对幼儿园老师和家长宣教的内容有:小儿食物引起急性呼吸道梗阻、小儿高热抽搐等简单急救方法,并通过印发急救知识小册子、电视台等宣传120的呼叫方法,做到老幼皆知。如普及心肺复苏术,使人们在紧急情况下,能做到自救、互救,为抢救伤病员的生命争取时间,为医院的进一步抢救奠定基础,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黄秋莲,李东华,范玉英,等.影响院前急救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11(6):103-104.

[2] 任伟.院前急救的护理[J].吉林医学,2005,26(5):82.

篇8

【关键词】院外急救 急救护理 转运 安全

所谓“院前急救”阶段指接到呼救后,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现场,给予现场伤病员以最有效的救护措施,在不停止救护的情况下,安全迅速地将伤病员转运到相关医院继续救治。这对于维持病人生命,减轻病人痛苦,减轻伤残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我院本组病例院外急救病人的安全转运进行了分析,现体会总结如下。

1 病人资料

本组共187例,其中女性97例,男性90例,年龄4—80岁。腹部外伤32例,心肌梗死20例,心力衰竭9例,胸部创伤25例,有机磷农药中毒10例,骨折病人42例,异位妊娠35例,酒精中毒9例,蝮蛇咬伤3例,溺水2例。

2 分析

2.1转运前的准备

2.1.1工作人员的准备,接听急救电话的护士应问清出诊地点,病人的主要症状、姓名以及联系方式,准确做好记录。出诊医护人员应具有娴熟的抢救,复苏等操作技术。能熟练地运用所有急救设备,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富有同情心,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善于吃苦耐劳。并能针对病人情况进行现场急救。

2.1.2抢救物资器材的准备 救护车内配备氧气、负压吸引器、心电监护仪等,药物器械分层放置,按序排放,取用方便,随时保持良好的备用状态,保证现场急救顺利进行。

2.1.3转运前病人的准备

2.1.3.1到达现场后评估病情,给予急救处置,使生命体征维持在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应遵循“先救治后转运”的观念。

2.1.3.2施行必要的救护措施,立即配合医生针对病情给予救护,包括畅通气道,建立静脉通道,呼吸骤停者进行心肺复苏术、吸氧、骨折病人应妥善固定,出血病人先止血等。

2.1.3.3进行护理体检,包括意识状态、瞳孔、生命体征等,迅速从头颈、脊椎、胸腹、骨盆、四肢进行检查,观察有无骨折、出血、血肿等异常情况,尽量去除加重病情的因素。

本组急救病例病人经现场处理,待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后均得到安全转运。

2.2并发症预防

2.2.1静脉留置针滑脱或堵塞25例(13%)。都发生在转运过程中,所以应选择非关节处进行穿刺,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后用敷贴固牢。固定输液瓶,以免搬运时摇晃使针头滑脱。输液瓶距穿刺部位应保持一定调试检查输液管道有无扭曲、受压和阻塞。搬运病人动作应轻稳,避免颠簸,对躁动的病人应妥善约束。密切观察患者注射部位有无肿胀,液体滴入是否通畅。

2.2.2心理护理:本组分析的所有患者及家属都存在心理焦虑、恐惧、期盼等,医护人员在接诊后,进行急救的同时安慰患者和家属,取得他们的信任和合作,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提高患者和家属对疾病带来的变化的适应能力,进而促进患者成熟和发展。

2.2.3本组有2例支气管扩张病人在转运途中并发大咯血、窒息,主要原因有患者反复咯血,清理呼吸道无效,患者情绪紧张有关。对窒息的抢救:大咯血及意识不清的病人,应备好急救器械,一旦病人出现窒息征象,应立即取头低脚高45°俯卧位,面部侧向一边,轻拍背部,迅速排出在气道和口咽部的血块,或直接刺激咽部以咳出血块。必要时用吸痰管进行机械吸引,并给予高浓度吸氧。做好气管插管的准备与配合工作,以解决呼吸道阻塞。

2.2.4本组病人在转运途中有2例病人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经加压吸氧后症状无改善,查原因,此2例病人为胸部创伤造成的开放性气胸,由于伤口填塞处理不当引起。因此对开放性气胸病人转运前应用比伤口面积大的棉垫、毛巾或衣物在病人呼气之末迅速填塞伤口,变开放性气胸为闭合性气胸。对胸部创伤呼吸困难者应取半卧位,并持续吸氧。

2.2.5对于休克病人应迅速补充血容量,维持体液平衡。迅速建立2条静脉输液通道,大量快速补液(除心源性休克外)原则是及时、快速、足量。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每10—15分钟监测脉搏、呼吸、血压、意识、面色、肢端皮肤颜色。根据血压测定值调整药物浓度和滴速,以防血压骤升或骤降引起不良后果。途中严防药液外渗,若发现注射部位红肿、疼痛,应立即更换滴注部位,并进院内后交班处理。取休克将病人置于仰卧中凹位。给氧,氧浓度为40%-50%,氧流量为6-8L/min。

2.2.6转运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的10名患者中无一例死亡。本着尽早洗胃的原则,接诊途中电话联系伤者家属,咨询伤者中毒药名及剂量,准备洗胃用物,到达后,评估病情,争分夺秒立即洗胃,并建立静脉通道,尽早使用解毒药治疗并吸氧,妥善处理后转运院内继续治疗。

2.2.7颅脑创伤和脑血管意外的病人转运中首先应观察双侧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是否灵敏,生命体征是否正常,颅内高压征象的病人,应及时输入止血、脱水与降颅内压的药物并防漏出血管外。搬运时应平稳,切忌震动,使头部抬高15°,身体自然倾斜,避免颈部扭曲,以利颅内静脉回流,从而减轻脑水肿。本组病人在转运途中无并发症的发生。

2.2.8本组有3例蝮蛇咬伤患者,在转运途中无并发症。首先稳定病人情绪,伤肢制动。在咬伤肢体近侧关节以上,或距伤口5-10cm处,用止血带或就地取材加以缚扎,松紧以能阻断淋巴和静脉回流为度,以减少蛇毒吸收。用大量清水、肥皂水冲洗伤口及周围皮肤,再用3%过氧化氢、1:5000高锰酸钾反复冲洗伤口,去除毒牙与污物。运转途中保持伤口与心脏部位持平,不宜抬高伤肢。入院后,应用蛇毒血清、破伤风抗毒素和抗生素防治感染。

2.3转运途中的监护与记录

2.3.1 根据病情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协助病人采取安全、舒适的。上车时病人头部应向车的前部,担架车应固定并使用保护带,防止病人从担架上翻落等意外。

2.3.2继续监护 利用救护车上的设备通过心电监护、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静脉通道给药,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等不间断的有效救护措施,给病人以持续生命支持和监护。有抽搐和痉挛者应取下义齿,可用牙垫防止舌咬伤。

2.3.3记录 转运途中详细认真准确地记录所监测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病情变化及治疗措施,为院内诊治提供参考。

转运途中医护人员做好严密的观察监护,及时发现和处理病情变化,以确保患者转运途中的安全,并做好相关记录.救护车行驶应平稳,切忌紧急刹车和过度颠簸。护理人员应时刻守护在病人身旁,勤查勤问,对意识清醒者做好解释工作,评估病人的焦虑及疼痛程度,适当应用镇静及镇痛剂,给予心理支持,保证病人的身心安全。本组病例转运病人均无撞伤、跌伤、附床等意外发生。

2.3.4转运途中应病人病情通知有关科室做好相应的急救准备,以利病人得到及时准确的救治。

3 总结

院外急救病人转运的目的是使伤员能迅速安全转到医疗机构得到及时的救治,以免延误抢救时机。因此转运前必须做好伤员的全面检查,医护密切配合,针对病情严密监护,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并发症,并详细准确地记录。急救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与较强的应急能力和业务能力,以确保院外急救病人的转运安全。

4 结束语

在此论文的完成过程中,感谢刘毅勇老师对我的指导。

参 考 文 献

[1]庄一渝,虞雪琴,等.ICU病人的院内安全转运.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10.

[2]周秀华主编.急救护理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4.

[3]周秀华主编.急救护理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6.

篇9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急救;临床护理路径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 and effect in the emergency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Methods: Selected 7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 2010 to Nov 2014, they were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care, while intervention group received rapidly nursing care on basis of treatment of control group, then compared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wo groups. Results: The average time of rescue and rescue costs of interven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3-0146-02

颅脑损伤是由于暴力直接或者间接作用在头部导致的颅脑组织损伤[1]。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记分发确定:受伤以后昏迷6h或者6h的患者为重型颅脑损伤。临床表现:颅脑损伤主要表现为意识模糊、头痛、恶心、四肢瘫痪、癫痫发作、呕吐、语言障碍以及感觉障碍等。颅底骨折会出现脑脊液耳漏以及鼻漏。脑干损伤会出现呼吸循环障碍、意识障碍以及去大脑强直,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对患者生命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目前,对这种疾病的治疗原则为紧急抢救、纠正休克、清理创面以及抗感染等,然而在急救过程当中,临床护理干预也是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环节,对抢救成功与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本文选取2010年3月-2014年11月在我院接收的患有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一共有72例,对当中36例患者采取快捷临床护理路径干预,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4年11月在我院接收的患有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一共有72例,致伤因素包括有交通事故伤、高处坠落伤、重物砸伤以及其他伤,它们依次为36例(50%)、25例(34.72%)、7例(9.72%)、4例(5.56%)。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6例。当中,干预组男性26例,女性10例。年龄在12-83岁,平均年龄为42.7±7.3岁;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9例。年龄在15-76岁,平均年龄为43.9±8.2岁。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之间的相关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给予对比。

1.2临床方法

1.2.1对照组方法

对照组对患者采取常规急救流程,及时、准确的记录医嘱,做好基础护理,对患者病情给予密切观察等[3]。

1.2.2干预组方法

干预组在上述基础之上采取临床护理路径,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科学循证,由医院护理部组织,科室主任、护士长及具有丰富经验的高年资护士共同组成的护理路径制定小组,详见表1。抢救室护理人员在接到患者以后,一名护士要根据护理路径实施抢救,同时进行相关检查,另外一名护士负责记录病人抢救护理记录单以及填写护理路径表,并且帮助救治,每完成一项内容在其后打“√”,没有完成的打“X”,同时由执行护士签名。在抢救过程当中一旦发生特殊情况,则要在变异项目栏当中填写和签名,抢救结束以后,要填写抢救时间以及相关科室,进而便于统计。

表1 重型颅脑损伤临床快捷护理路径

流程 操作项目 参考时间(min) 实际时间 治疗以及护理措施

1 接诊,安置病人 2-3 (1)立即通知医师;(2)将病人安置与符合要求的抢救单元,快速判断病情

2 急救措施 5-10 (1)保持呼吸道通畅,采取吸氧;(2)建立静脉通路,维持病人生命体征稳定;(3)心电监护;(4)包扎伤口以及止血;(5)特殊情况的时候采取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

3 护送检查 10-15 开通绿色通道,先检查以后交费,由医师或者护理人员陪同,同时准备好相关急救药品,检查结束护送病人返回科室

4 安全转运 5-10 (1)需要手术的病人,马上备皮、备血,直接护送到手术室;(2)非手术的患者,首先护送,一直到病房做好交接,办理住院手续

5 执行医嘱,书写抢救记录 此内容贯穿与抢救的全过程

6 变异情况

总计时间 收住科室

1.3临床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X2检验,P

2结果

干预组的平均抢救时间以及抢救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对比

组别 n 抢救时间(min) 抢救费用(元) 死亡率(%/n)

干预组 36 29.72±5.82* 276.43±38.61* 2(5.56)*

对照组 36 43.42±5.36 345.73±49.32 5(13.88)

注:和对照组对比,*P

3讨论

临床急救护理的特点就是时间性较强,重点在于速度,要求在最短时间内采取相对应的急救措施,快捷护理路径根据急诊科室的特点,在标准时间内实施相对应的护理干预,其目的就是尽可能缩短病人在急诊室的治疗以及护理实践,其符合急诊科的护理特点[4]。在对病人救治过程当中,在短时间当中采取检查、化验以及护理等,必须要做好合理、有效的安排。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非常高,因此,必须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以及护理,将死亡率降至到最低[5]。

临床护理路径规范了以往的救治流程,形成一个便捷的急救护理路径,可以使医生和护士有计划的工作,参与人员的相关职责明确,使抢救忙而不乱,并且避免由于自身水平、能力不足而导致抢救质量明显下降,严重的还会出现遗漏和疏忽。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和运用,可以使护理工作程序化和规范化,抢救工作更加明确和有效,成为目前急诊科室抢救危重病人的首选方法[6]。

在临床护理路径当中,一旦出现变异情况,应该保持镇静,采取相对应的处理措施,例如,呼吸心跳骤停的时候,应该实施心肺复苏给予救治,同时在变异栏上详细记录其相关情况和时间,之后全面分析形成变异的原因以及结构,作出客观、合理的判断,总结相关经验以及教训,对其相关方案给予修改,使其趋于完善。本文结果显示,干预组的平均抢救时间以及抢救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

总之,在重型颅脑损伤急救当中采取快捷临床护理路径,可以使抢救时间明显缩短,使抢救费用明显减少,以及使死亡率明显降低,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1]徐丹,左全英,葛秋红.急救路径管理在抢救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1,7(12):3317-3318.

[2]宋雁宾,王蔓,曹阳,等.不明原因昏迷患者抢救护理的临床路径研究[J].护理杂志,2012,26(1B):34-35.

[3]黄小琼,陈燕燕,陈梅影,等.临床护理路径在复杂性视网膜手术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1(12上半月版) : 32-33.

[4]吕玲玲.临床快捷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急救中的应用[J].广西医学,2012,30(4):606-607.

[5]荣秀华,黄丽,杜建蓉,等.应用临床急救路径急救护理急性心肌梗死的探讨[J].现代临床医学,2011,36(4):309-310.

篇10

【摘要】本文首先对我院急诊急救工作体系进行了整体性介绍,并结合我院急诊急救工作体系的现状,介绍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经验。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或冠状动脉持续痉挛,导致冠状动脉或分枝闭塞、心肌因持久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常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甚至猝死。随着医疗改革的推进、急诊医学的发展,医院的急诊急救管理越来越突显其问题的重要性,同时对急诊急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医院的急诊急救工作的建设势在必行。

【关键词】急诊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急性心肌梗死

1 引言

医院急诊科急救医学作为一门只有20年历史的新兴医学学科,发展迅猛,方兴未艾。能否及时高效地抢救危重病人是衡量医院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促进其他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医院。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对医院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而对急诊急救工作要求越来越高。急诊急救工作是一种高风险的工作,特别是急诊护理,更是风险中的风险。在急救医学和现代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为提高急救护理质量,将风险减至最低限度实属必要。

2 我院急诊科急救工作体系

2.1 医院简况及急救中心医疗服务体系:梁山县人民医院是一所具备现代化的医疗设施的医院,拥有病床480张,医院职工共600人,其中护理人员240人,医院聚集了众多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各学科医学专家。仅2009年全年门急诊总量就突破了29.8万人次,其中急诊1.3万人次,住院人员高达2.7万。

医院的急诊急救体系由120院前急救、急诊科、中心ICU组成。120院前急救小组人员由医生、护士、救护车司机组成,医生都是经过医院专门的急救培训考试合格后轮流上岗。急救小组人员在医疗急救设备(救护车、各种医疗急救器械和药品)完备的情况下,分两班24小时听候命令和召唤,完成一系列完善的急救措施,包括院外事故现场或疾病发生地的现场急救、转送途中以及医院内的救护,最大限度地减少病人的“无治疗期”(从病人发病到获得治疗时的间隔时间),从而减少了病人的致死率和伤残率。同时,凡是来到急诊科的病人,都会在24小时内明确诊断,给予及时治疗,然后根据病人病情,转送到相关的专科病房、急诊病房或留观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或是病情稳定后回家观察。

2.2 急诊急救人员:急诊急救人员包括分布在120院前急救、抢救室、急诊病房、输液室、留观室、重症监护病房、急诊检验、急诊超声各单元的医生、护士、救护车司机、护工共46人。其中护士长1名,护士长助理1名,120院前急救主任1名,另配备有院前护士9名,急诊病房护士9名,留观室护士10名。

院前急救小组成员一般由医生、护士、救护车司机组成,他们分别接受过相应的特殊训练,比如医生护士毕业分配到医院时的上岗前培训就必须接受“心肺复苏技术”“基础生命支持技术”等培训,使其有扎实的基本功同时又有较强的应急能力。

2.3 布局:120院前急救位于医院一侧,设调度、接听、医生、护士、司机等岗位。救护车共5辆,其中一辆耗资60万的豪华救护车,装备齐全先进,可在转运病人途中实施各种急救措施,另一种为小型救护车,能运载急救医护人员和必要的急救设备,即使是穿小巷也能以最快的速度赶赴现场。急诊科设在医院的门口急诊大楼一楼,交通便利。

2.3.1 分诊处:负责接待、登记、分诊、解释,并通知相关的专科医生做好准备;负责院内以及与行政总值班的及时信息沟通,接听呼救电话,与外出的120急救小组保持联络,根据情况通知相应专科医生护士做好急救准备,保持高效率的运作。

2.3.2 诊疗室:内、外、大五官、儿科数间单独隔开的诊断治疗室,给予初步的诊断及简单治疗等,将病人做好正确的判断和转归分流,包括回家、留观、住院、转院、紧急手术等。

2.3.3 抢救室:共有六张抢救床,配备先进的多功能监护仪、除颤器、呼吸机、手术照明灯,各种急救器械包、急救药品及医疗用物等配备齐全,专用于急危重病人的抢救。

2.3.4 留观室:共设床位10张,以接待需进一步观察病情、接受入院前特殊检查治疗需要观察的病人等。

2.4 流程:急诊超声、急诊检验设置在诊疗室和抢救室的最近距离内。遵守“黄金1小时”原则,尽快对病人实施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争取时间,提高急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和减少病人的死亡率和伤残率。

2.5 管理:120院前急救主任、急诊科主任、ICU主任统一由分管院长领导,平时就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召开定期会议,遇有群体灾难事故比如集体大型车祸、群体中毒、群体烧伤事件,由院领导牵头、医教科协调,相关专科共同紧急参与抢救方案的制订与实施。

3 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心血管急症之一,是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而导致,其病情重、变化快、病死率高,严重的威胁着患者的生命。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病情危重,死亡率高。在急救措施不断提高下,其死亡率仍可高达10%。所以一旦确诊,应及早进行抢救。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共接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经过切当的急救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急救效果。

3.1 急救措施:简单扼要的询问病史及症状,快速进行心电图检查,明确诊断后立即进行院前急救。迅速有效的院前急救是开展急诊PTCA或静脉溶栓的前提,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重视闭塞的冠脉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濒死的心肌得以存活而改善预后,因此积极院前急救工作可最大限度的将心肌损伤降低到最低。而加强院前急救就是争取对心肌梗死患者最佳的抢救时间,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机会和保障。在运送途中,通知医院急诊室做好接收准备,节省了时间,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急救措施有以下几点:

(1)有效的氧疗是提高血氧含量,增加心肌代谢的需氧量,控制心肌梗死范围扩大的重要措施,是心肌梗死急救和护理的重要环节。患者绝对卧床(不准翻身),持续鼻导管给氧,氧流量4~8L/min。注意保持给氧通畅。迅速吸氧可改善心肌缺氧状况,以提高动脉氧分压,增加血氧饱度,可避免梗死范围扩大,有利于心肌细胞恢复,并间接起到止痛、镇静的作用。

(2)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尽早应用硝酸甘油,解除动脉痉挛,增加侧支循环,降低左室前负荷,可以缩短小梗死面积。可立即给予硝酸甘油片0.5mg舌下含服,然后用硝酸甘油针剂5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缓慢静脉点滴。但患者如有心动过速或血压降低应慎用或停用硝酸甘油。静点溶栓药物行早期溶栓治疗。病人即刻口服阿司匹林150mg或尿激酶(天普洛欣)150万U用100mL生理盐水溶解,再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30min内静脉滴入。

(3)持续剧烈的心前区疼痛可以使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肌缺氧加重,梗死范围扩大,诱发严重的心率失常或心力衰竭,甚至恶性的心猝死。给予止痛药物杜冷丁50~100mg或吗啡10~15mg肌注肌肉注射,必要时1~2h重复使用1次。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包括低血压、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AMI患者长有烦躁不安,产生恐惧濒死感,会导致病情加重,应使用镇静剂缓解其紧张情绪,可用安定10mg。

(4)有并发症者给予对症处理。合并症常见合并症为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严密的心电监护可以反映梗死的演变过程。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居多,如室性期前收缩和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可突发心室颤动而猝死。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可给予利多卡因50~100mg静脉注射,以消除室性早博。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也较为常见。

(5)重症可出现急性左心衰竭和急性肺水肿。约10%的病人合并休克,多发生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主要由心肌梗死面积广泛,心排血量锐减所致。如出现休克应及时补充血容量及静滴升压药物维持血压稳定,可用多巴胺10~20mg加5%葡萄糖100mL静滴。若心动过缓、心输出量下降或房室传导阻滞时,给予阿托品0.5~1mg静注或临时起搏。右室梗死伴低血压给予分子右旋糖酐静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