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科技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5: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机械科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热机科技体制改革是为热机科技开发提供良好环境条件的先决条件
目前,热机科技体制存在着诸多弊端,如在科技投资体制方面,仍基本是科研事业费投入与科研课题不直接挂钩的按人数拨款体制,“坐、等、要”的观念和“吃皇粮国税”的思想仍较为严重;在竞争激励方面,科技人员的待遇与承担的任务没有直接联系,仍处于吃“大锅饭”的状况;在人才流动方面,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该留的留不住,该分流的无法分流;在技术力量方面,科技人员数量不足、知识结构单一、高层次人才缺乏、年龄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热机产品的开发;在科研条件方面,科研设备与检测仪器陈旧匮乏等。以上几方面的原因制约了热机科技开发与科研机构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进行热机科技体制改革,为热机科技开发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笔者提出以下一些建议与同仁共商。"热机科研开发机构企业化,将其推向热带农业建设主战场在目前进行科技体制改革的形势下,热机科研单位应大胆地进行改革,将所承担的公益性工作和科技开发工作分开,进行分类管理,公益性工作由国家拨款支持,但内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要进行改革,把工资与工作任务相联系。科技开发工作实行企业化管理,国家对科技开发工作的经费支持应以支持科研项目为目标,使科研单位逐步由事业法人变为企业法人,成为科工贸一体化的科技企业;或与有实力的热机企业相互参股改造成股份制企业。同时,改革内部机制,科研经费投入由“养人”变为“办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培养和引进高科技人才,充分利用沿海开放地区的有利条件,强化国外高科技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大幅度提高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建立热带农业机械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根据热机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适宜建立一个热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形成以热机市场为导向,以热机科研机构为核心,以热机企业为基础,以技术开发合同为纽带的互惠互利、行业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中心”的经费一部分依托于热机企业,另一部分由热机主管部门担保的银行科研借贷款,再一部分为“中心”多渠道自筹资金,全部经费用于风险投资和有偿使用,使“中心”成为热机行业的高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的基地。"建立互惠互利的热机推广服务网络目前,热机科研开发机构的推广工作仍处于自我推销的层次,没有形成推广和服务网络。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推广服务网络,如对中小型热作机械可采用与乡镇农机站进行合作,由科研开发机构负责机械设备的开发并对农机站推广服务人员进行培训,乡镇农机站负责推广和售后服务,对大型热作机械,开发机构可多方筹措资金,组建热机服务队,进行热带农业机械化服务,以此带动农机站或有经济实力的专业户购机组成服务队,这样就可建立起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农机推广和服务网络,促进科研与生产的结合,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二、重点开发适合家庭种蔗农场与种蔗专业户的小型甘蔗收获机械
甘蔗是热带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热带作物,年在我国种植面积达’多万公顷。每年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地甘蔗收获时,由于劳动强度大和季节性强而成为蔗农最头疼的问题,不得不雇用数十万南下民工砍蔗应急。早在(’年代,甘蔗收获机械就得到了华南各省区农业主管部门的重视,研制了适合当时集体作业形式的甘蔗中型收获机,也研制了少量的小型甘蔗收获机,但是,技术性能都不稳定,推广一直受限制,以至现在的甘蔗收获,绝大部分仍依靠人工进行。在我国已投入市场使用的近’万合收获机中,甘蔗收获机是廖廖无几。根据这种情况,“先从研制适合种蔗农场和个体种蔗专业户并按砍蔗农艺分段作业的小型甘蔗收获机械突破,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然后大中型机共同发展,以中小型机为主”的甘蔗收获机械开发思路,应是热机科技开发部门值得重视的问题。
篇2
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21世纪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机械作为先进的农业生产力的代表,不仅是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手段现代化的标志,而且保障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各项农业新技术革命得以的载体和手段。要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重视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
一、保护耕地资源需要农业机械化
由于我国人口平均每年以1500万的速度增加,发展工业、交通等不断占用耕地,使耕地每年平均以33133万公顷速度减少,而开荒增加耕地潜力有限,致使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据1992年遥感普查,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其中水蚀面积17914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18716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置每年约50亿吨。现有耕地中一半以上是中低产田。保护耕地资源,除依据国家有关法规抑制耕地过量占用外,应用农业机械拓展新的可耕地资源、提高耕地质量也是有效措施之一。开垦荒地、改造中低产耕地和草场、开发滩涂、治理荒沙盐碱无一不需要农业机械。工厂化农业可以人工控制动植物生长的小环境。还可以向立体空间发展以节约有限的耕地,这是近年来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而工厂化农业必须有配套的机械装备。
近几年来我国大力发展保护性耕种,有效地抑制了我国耕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保护性耕作不仅可以改善了我国的耕地减少的的问题,也对减少农业农药、化肥等污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以说,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主成部分。
二、保护淡水资源需要发展节水农业机械
由于长期使用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等不科学灌溉方法。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5%左右,每年灌溉浪费的水相当于全国总用水量的40%。所以,开发节水灌溉技术,保护水资源永续利用,对于水资源十分匮乏的我国来说意义重大,而且迫在眉睫。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机械是我国保护农业淡水资源保护的必由之路。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发展节水灌溉,例如,以色列微灌面积占其总灌溉面积的70%,美国微灌面积1981~1991年,10年间增加了3倍。我国目前推广的节水技术主要有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U形渠道防渗技术、喷灌和微灌技术等。喷灌面积已达80多万公顷,滴灌(微灌的一种)约313万公顷。节水机械化技术(喷灌、微灌)与传统地面沟渠灌溉相比,已显示出节水、扩大耕地、增加产量的优越性。诚然,节水机械投资较大。如按移动式、轻小型喷灌机组以及滴灌投资较大,但是,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上认识,国家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多道投资,积极推进先进节水机械的发展。
三、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防护技术
现代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指农业生产中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带来的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对人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危害问题。在我国。当前主要是化肥、农药、地膜的大量使用和焚烧秸秆造成污染加剧的问题。长期不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引起化肥、农药大量流失到空气、土壤、水中。粮食、水果、蔬菜等受到污染。每年都有多起残留药物中毒事件发生,残留在土地里的地膜造成“白色污染”,每年6亿多吨的秸秆,大量被丢弃在田间或焚烧,成为农业环境的新污染源,甚至影响涉及国计民生的消防、航空安全。农业环境污染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威胁。解决农业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遏制农业环境污染的技术应运而生。农业机械就是其中之一。
1 深施肥技术需要农业机械化:我国农业施肥十分不合理,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大量施肥,导致化肥的极大浪费,这不仅造成了农业资料投入的增加。农民单位土地收入的减少,而且对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也造成了更大的伤害。实施机械深施肥技术,不仅可以减少农民对土地的投入,增加他们的收入,而且对农业生态环境也有好处,所以,在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深施肥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 发展机械精密喷洒农药技术:国外的植保机械已大量采用静电喷雾、低量喷雾、控滴喷雾等技术。药液在植物叶片上的有效沉积高达90%以上。我国已达到国际80年代水平的低量喷雾、喷雾防滴漏技术、迷雾喷粉、热烟雾机和常温烟雾机等技术,可较落后的手动植保机具降低农药用量20%,降低用水量50%,但目前国内大量使用的植保机械还比较落后,农药在作物叶片上的沉积率只有40%。因此,今后应致力于开展对低毒高效农药、精密喷洒技术和生物防治等方面的研究,以减少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所以说,发展机械精密喷施农药技术不仅可以减少投入,还会减轻农药残留对人体的伤害,机械精密喷施农药技术对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篇3
关键词: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新局面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5-0113-1
农业是治国之本,而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升,标志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标志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水平。
1 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意义
1.1 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农村经济朝着又好又快速的方向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农业机械化改变了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大大推进了农村农业生产和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使得农民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改善了生活水平,是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的重要工具。
1.2 农业机械化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
农业机械化能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业机械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份额约为20%。农业机械化能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如,推广机械化种植,植物分布均匀、科学、合理,通风好,抗倒伏,抗病虫害,单位产量高;推广机械化收获技术和烘干技术,能减少粮食撒漏损失,加快收种进度,减少霉烂损失;推广绿色高效植保机械,能减少农药残留量,生产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品质;发展农用航空技术,能极大的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特别是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
1.3 农业机械化道路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农业现代化在技术上就是采用现代的机械技术和生物技术装备农业,建立起现代化的农业科技体系,其作用主要是节约劳动时间,提高工效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单产的质量,着重于提高土地生产率。农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主要是指生产组织上实行专业化、一体化和管理方法上的科学化。如运用系统分析法、电话和通讯网络等科学技术。
1.4 农业机械化是实施两型农业的迫切需要
节约型农业主要表现于劳动力的节约,农业用耕地、能源、水的节约,以及种子、化肥、农药的综合节约等方面。农业机械化的广泛使用,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就会大幅度的减少人力和畜力的使用;大量精准拖拉机、耕整机、节能型农机以及滴灌、微灌、喷灌机械的使用,就会实现农业的节地、节能和节水;各种精播机械、化肥精施及秸秆还田机械、高效农作物植保机械的使用,也必将减少种子、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利用率,从而推动节约型农业发展。
2 农业机械化的建议
2.1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机械化工作全局
要以人为本,推进农业机械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广大农民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主体,要尊重农民的意愿,调动好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农民的利益。正确处理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地区之间互动发展的关系。要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在注重增加农机装备总量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农机装备结构优化,更加注意农机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更加注重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使得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协调,安全生产和效益提高并重,将农业机械化发展真正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2.2 不断完善农机推广服务体系
要按照“加强县级、提高乡级、发展村级,积极扶持农机专业户、农机大户及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的原则,健全完善农机推广服务体系。要建立一支业务精、素质高和作风硬的农机管理、维修服务、作业服务、技术咨询、推广应用、教学培训于一体的专业队伍。要着力加强乡镇农机站建设,各级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大力给予倾斜,给予一流的设备,健全的设施,以便更加全面、及时、准确地为群众搞好服务,充分发挥其农机推广“前沿骨干”的职能。要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断完善和强化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协会和农机作业服务队等服务组织的发展。
2.3 实施项目带动
农机技术推广项目,是技术成果转化与资金投放的重要方式。是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与争取资金支持的有利时机,是农机推广工作的立站之本。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的重点科技项目,带动整个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
篇4
教师要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广泛参与科研实践,特别是农机化学科,必须深入到科研生产一线,才能获得最有价值的经验积累。农机化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习知识,还要求能够灵活运用知识。因此,农机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不能仅仅局限于纸上谈兵。教师通过广泛地参加科研活动,亲自进行实践,可以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在科研实践中不断更新知识和技术,增加实践经验,提高综合素养,从而使业务知识更全面、教学经验更丰富和教学方法更独特,使教学具有更为坚实的基础[5-6]。根据笔者的询问,农机化工科学生对教材上最感兴趣的知识往往是一些实用性知识。许多教师按部就班,照本宣科,不注重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如果教师能够多参加农机科研实践,在长期的农机科研实践中所获得的许多实例和感悟,可以藉由课堂传达至学生,为教学工作提供丰富的素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农机化科研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影响
2.1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前沿知识
教师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一般都是反映农机领域科学前沿动态的课题,这些科研项目所涉及的研究内容,很多是从书本上难以找到的。学生通过参与课题,能够初步地掌握所研究领域的前沿知识,对于今后的工作、科研都大有裨益。对于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来说,有利于缩短毕业后的就业培训期,从而尽快投入工作,提高学生在工作中的竞争力。在社会服务过程中,也有利于农机化前沿技术的推广。对于进入科研院所或读研的学生来说,受到早期科研训练后,可以更快地投入研究团队的科研项目,缩短与团队人员之间专业知识的差距,增强研究生教育期间的科研能力和科研信心。东北农业大学多年来为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大批农机科技和管理人才,各单位反馈意见良好,这与毕业生在校期间参加科研活动有密切的关系。约翰迪尔等著名农机企业主动将其先进农机具捐赠给学校,用于教学和科研工作。另外,一些企业还专门设立了奖学金,在宣传企业品牌和先进技术的同时,更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双赢的效果。
2.2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科技创新是提高高等农业院校综合实力的战略支撑,东北农业大学农机化专业教师科研工作热情较高,几乎全部具有科研工作经验。目前学院承担国家攻关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重点课题70余项,每年在国内外重要科技期刊上100余篇,获得国家、省部级科研奖励多项。教师对科研和教学工作的正确处理,可以加速推动科技和本科生教学的深度融合。在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工程中,通过引导学生与指导教师相互讨论,鼓励学生多发言多提问,使学生了解科研成果的获得过程,进而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另外,学院不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各界专家开办学术讲座,带来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听讲的学生随时质疑辩论,从而养成良好的科研思维和发散性思维。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达到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的目的,通过与导师的交流信息,明确自身的不足,从而激发自身创新思维的热情,潜移默化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3讨论与建议
3.1农业机械化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
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偏低,服务社会功能发挥不充分,农机化科技成果亦是如此。众所周知,农机化科技成果转化率受到资金、管理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风险性事业,即使是一项成熟的成果,还要有必要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和推广等一系列活动,需要强大的后盾和资助才能完成,在短期内难以实现。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东北农业大学科技园等单位,通过对接会、论坛等多种形式,搭建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平台,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2教学与农业机械化科研的时间分配问题
农业院校的农机化教学既要符合农业院校的教学特点,又要体现出农机化教学的特色。面对农机化教学与科研任务均很繁重的局面,只有正确处理农机化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才能实现培养农机化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教师可以选择拔尖学生课余时间参加科研工作,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又缓解了科研压力。而如何挖掘农机化教学与科研的深层次关系,使其相互促进,是当前农机化教学与科研的一个课题。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既能提高大学教学的效果和大学生的素质,又可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3.3科研经费的投入支持问题
对于高等农业院校来说,增加农业机械化科研投入会带来规模效率和规模收益的增加,显著提高学校的整体实力,因此,应当努力获取各方面的资金支持。对比世界发达国家,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科学研究投入应达到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国家对基础研究投入的平均水平,提供能够满足研究需求的科研基地和基础设施。各职能部门,应当立足长远,加大对高等农业院校的资金支持力度。另外,科研承担者需要做好预算,调整科技活动的投入比例,把有限的科研经费合理地分配使用。
4结论
篇5
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规范很多的应届毕业生都不是很了解,本篇主要是针对农业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来做详细的介绍,关注学术参考网可查看更多的论文写作方法还要求,来和小编一起学习欣赏吧。
1.题目
以最少数量的词语来充分表达论文的内容,要求准确、简洁、清楚,一般不超过20字(黑体,小二,居中)。
2.摘要
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说明文章的基本内容。要求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黑体,五号;摘要二字加粗)
完整的摘要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目的】本文通过研究……,旨在……1~2句说明试验的目的及意义。
【方法】采用……处理,研究了……告诉读者采用的试验设计或研究方法。
【结果】(重点)简明扼要地向读者展示试验的主要研究成果,让读者通过简明的几句话了解试验的全部结果(若结果内容太多,可省略不重要的结果)。
【结论】一句话总结结果,得出试验的最优处理或生产建议。(例如,本试验条件下,LED8h光照条件最适于生菜幼苗的生长。(一般字数在300字左右)
在具体论文撰写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省略摘要的部分内容。
模板如下:
通过……试验/以……为试材,研究了……结果表明:……因而/总之……为最佳处理/对生产实践有重要意义。
具体实例如下:
3.关键词
关键词是从题目、摘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在论文中多次出现。一般3-5个(黑体,五号)。(例:不同光照条件对番茄幼苗生长影响的研究-光照条件;LED;番茄;生长指标)
4.引言
【研究意义】:阐明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有什么意义
【前人研究进展】:概述本项工作的背景,列举重要的相关文献,说明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本文切入点】:指出前人研究有哪些不足,哪些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研究目的】:说明有别于他人的“主意”,本试验与前人相比有哪些创新之处
(正文汉字为宋体,五号;数字和字母为TimesNewRoman)。
引言的范例见下图:
5.材料与方法
该部分要说明试验地点、试验材料、试验设计、试验方法、测定指标、涉及指标的计算公式及数据统计分析等内容。具体可参考如下范例:
不同消毒时间对组培油菜种子发芽影响的研究
1.1试验材料
试验所用油菜品种为“苏州青”。试验于2016年7月20日在高效植物人工照明与植物光合作用研究示范基地内进行。
1.2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5个不同的消毒时间处理,分别为5min、10min、15min、20min、25min,光照环境均为LED光源,光照周期为16h暗-8h亮/d。每个处理设置5个组培瓶,每个组培瓶接种4粒种子,整个试验重复3次。
1.3试验方法
将油菜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方法如下:先将种子用浓度为75%的酒精浸泡30s,用无菌水冲洗3次,再分别用3%的次氯酸钠溶液浸泡5min、10min、15min、20min、25min,浸泡过程中不断摇晃以保障种子与消毒剂充分接触,消毒后用无菌水冲洗5次。消毒后的种子接种到含有MS培养基的组培瓶上在LED灯下进行培养,光照强度为2000lx,光照时间为8h/d,培养温度为25~30℃。
1.4测定指标
通过计数方法测定不同处理油菜种子发芽数,种子长菌数及污染瓶数。
发芽率、污染率Z、污染率P用以下公式计算:
发芽率(%)=(发芽种子数/接种数)x100
污染率Z(%)=(污染种子数/接种数)x100
污染率P(%)=(污染瓶数/接种瓶数)x100
1.5数据统计与分析
采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采用DP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显著性由Duncan’s新复极差法检验。
6.结果与分析
明确自己所研究的内容(包括哪些指标,分几部分阐述)按逻辑顺序描述或者总结研究结果(要求图文并茂)。根据实际情况参考如下结构撰写:
2.1……
2.1.1……
2.1.2……
2.2……
2.3……
2.4……
7.讨论
重点在于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和推断,并说明自己的结果与前人的结果是否一致,是否提出了新的问题或者观点。(具体写作可列举前人的相关结果,并与自己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是否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如果不一致,解释原因。如果没有搜集到与结果相关的文献,可尽量分析一下出现试验结果的原因,可以在知网/百度等网站搜索相关知识,以便对结果进行解释说明。此外,建议还可以讨论一下论文结果的应用价值及意义)
避免讨论含蓄,尽量做到直接、明确,以便审稿人和读者了解论文为什么值得引起重视。
8.结论
总结本研究中的主要认识或论点。要求结论中不应涉及前文不曾出现的新事实;不能简单的重复摘要、引言、结果或者讨论中的句子。
9.致谢
致谢是简述自己通过本论文写作的体会,并对指导教师及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感谢。可以感谢任何个人或者机构在技术上的帮助(仪器、设备或相关实验材料,协助工作,提供有益的启发、建议、指导、审阅,承担某些辅工作)
10.参考文献
所用参考文献主题必须与论文密切相关,必须是亲自阅读过和论文中引用过,而且正式发表的出版物,或者其他档案资料,包括专利等文献。要确保文献格式的正确无误,参考文献格式如下:
期刊:[1]谭明豪,曹其新,邱强,等。基于机器视觉的嫁接苗移栽实时定位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6,47(2):59-63.
篇6
1.1以农业机械系统能及时完成所有作业任务为基本依据
1.1.1工作量法
工作量法也称“生产率法”或“作业量法”,是根据选用机组的生产率,分配给该机组的作业量、可作业天数等条件、来确定机具配备数量的一种方法。用作业量法优化配备农业机械系统,首先必须明确作业环节及对应的面积,然后在对拖拉机及配套机具进行合理选型,再根据机械化作业的任务,确定拖拉机和配套机具的配备量。2007年乔西铭利用工作量法进行拖拉机组配备,得到完成作业所需要的数量。该方法简便易行,能保证按时完成作业任务,但难以实现经济上最优。
1.1.2能量法
能量法是按照作业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来确定农业机器的配备数量。根据各项作业的能量计算所需拖拉机总功率时,可以先不考虑具体的机组组成;根据计算结果和各项农业机械化作业任务,再确定机组组成和需求量。然而,完成不同作业所需的能量既不准确又不稳定,因此,该方法难以得到准确的方案。
1.1.3经营定额法
经验定额法通常用于为县或地区规划农业机械发展提供农业机械配备方案,它是按典型企业的农业机器系统为依据进行估算的,提出的配备定额如每公顷耕地配备拖拉机千瓦数、一合收割机负担收获面积、轮式与履带式拖拉机的比例、大中小型比例等,常可提供制定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时参考。
1.2以最低作业成本完成所有作业任务为目标
1.2.1线性规划法
1981年Audsley开发了一个线性规划模型,该模型利用农场条件、经济参数及机具计算参数等数据实现科研、管理、生产等领域的农机配备问题,然而该方法忽略了天气因素。1981年Whitson等在考虑天气条件情况下,运用线性规范法对德克萨斯州高粱、棉花、豆类、玉米等作物生产所需机具系统进行配备。2002年张宏文等运用线性规划模型完成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150团田间作业机具的配备。线性规范包含的约束变量多、计算量大,因此计算方法的选择非常重要。1987年程耀就拖拉机配备线性规划模型提出了一种分解解法,1989年韩宽襟等针对农机配备规划模型的特点,提出迭代单纯形算法。1990年Bender等提出了一种快速优化算法。线性规划模型将复杂问题简单化,降低了优化难度,但同时也降低了优化结果的精度。
1.2.2非线性规划法
1983年孟繁琪等首次在考虑适时性作业损失情况下总结出非线性规划模型;曹锐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分别考虑了一次、二次作物产量函数,提出了不同产量函数下适时作业期限合理延迟天数的确定方法,以及依据作物产量函数计算适时性损朱的方法;周应朝等1988年第一次提出了“关键作业”这一概念,从而合理的简化非线性规划模型;Sogaard等1996年提出了一个非线性规划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固定成本及所有可变成本。非线性规划模型考虑问题更加全面,但同时也加大了求解的难度,因此,算法的应用是非线性规划问题的关键。目前非线性规划解法主要有3种:(1)线性化处理法——对模型中的非线性项进行线性化处理,从而可运用线性规划的方法进行求解,但结果的准确度较低;(2)复合形法——可以直接求解复杂的非线性模型,计算工作量太大;(3)序列规划逼近算法——在问题的近似解处用一个简单函数逼近目标函数,将问题转化为简单函数规划问题,求出近似解,然后再重复逼近,直至得出最优解。
1.2.3最小成本法
1964年Hunt提出了最小成本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机具的年度固定成本、可变成本、耕作制度、土壤条件等因素,并以机具年度运营费用最小为准则实现机具配备方案的优化。大量学者在该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创新。1983年Hunt在其著作中进一步提出了最小费用尺寸法,该方法用以作业幅宽或拖拉机动力为变量的函数代表作业成本,通过求解函数的极小值得到最优作业幅宽或拖拉机功率;高焕文等于1985年将机具额定功率作为因变量,对该模型进行改进,新模型同时考虑了机具年均作业面积及最大尺寸及相关经济参数;Isik等于1993年运用Hunt最小成本模型对特定农场进行机器系统配备,并制定出科学的生产耕作模式。最小成本模型主要是通过对方程求导,其值为0时得到最优解,众多学者在算法上进行了深入研究,使得该模型的应用更加广泛。
1.3受自然条件影响下追求最高效益的方法
1.3.1时间—机器系统法
时间—机器系统法是在最小费用尺寸法的基础上,考虑因自然气候条件造成的作业适时性损失。“机器—时间系统模型”计算适时性损失,一般设作业沿最佳作业日单向安排或对称安排,因而知道适时性损失系数即可计算,Hunt提出了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适时性损失模型,其基本原理是认为作物的损失值,随作业时间呈线性变化关系或二次函数变化关系;孟繁琪等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确定合理作业期,以探寻适时性损失对机具配备的影响;曹锐提出了不同产量函数下适时作业期限合理延迟天数的确定方法,以及依据作物产量函数计算适时性损失的方法;Vatsa在最小费用尺寸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机具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及适时性损失,对印度山区农业机器系统机械优化配备。国外时间—机器系统法基本以分段作业为主,符台当地实际,如Singh的密西根州田间机器系统模型及Edwards的“不确定条件下的农业机器配备”。但是中国很多地区则因多熟种植,广泛采用流水作业,因而难以搬用国外成熟的经验。因此,高焕文等基于中国流水作业的现实情况,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机“时间—机器”系统配备法。
1.3.2风险决策法
在具有多个自然状态的决策问题中,决策者虽然不知道未来哪一个状态一定发生,但知道(或可估计)每一个状态的可能性有多大,既可知道(或可估计)各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据此,决策者可作出统计意义的决策,称为风险型决策。农业装备配备与环境条件关系很大,而在这种情况下应用风险决策是比较合适的。
2计算机技术在农机配备中的应用
2.1电子数据表
农机配备电子数据表主要包含两大类:预估动力机具的牵引性能;预估配套机具的比阻。Zoz等基于Brixius模型以Excel软件开放的电子数据表可以测算不同拖拉机组的牵引性能,它综合考虑了拖拉机的轮胎尺寸、行车速度、重量分布、土壤条件等因素。美国农业工程协会1998年基于美国农业工程标准D497.4开发的电子数据表可预测机具比阻。
2.2人机交互程序
以VISUALBASIC高级计算机语言为手段,并借助数据库知识,利用比较成熟的配备方法,设计的人机交互程序,由用户自己设定一些简单的参数(如所处区域、种植作物、面积等),即可自动完成农业机械系统的优化配备,给出科学的机械配备方案。人机交互程序已得到广泛应用。
2.3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在行政、工业、农业等各个行业的管理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它可以充分调研各方信息资源,帮助决策者分析复杂的问题,通过系统自动建立模型,分析,最后给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方案建议,提高决策者的决策能力。如Sahu等基于VB开发了一套DSS,应用于农业机械的优化配备。
3结论
篇7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农机化发展;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也是新形势下做好农机化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面对新的发展机遇,要实现农机化事业又快又好发展,就必须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这就要求农机工作者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农机化工作的认识,树立“发展农机事业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思想理念。
1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要牢固树立统筹发展的理念,以战略的眼光谋划农机化发展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农机化发展也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1]。当我国农业已进入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发展阶段,多样化的农业结构对农机化发展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就前郭县而言,近年来玉米播种、水稻插秧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但玉米、水稻收割,花生生产机械化还比较滞后;设施农业机械化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整体上与结构调整的需要还不相适应。当前,统筹农机化发展必须统筹好农机一、二、三产业的发展,统筹好农、林、牧、渔和农产品加工等各业的发展,统筹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各环节机械化的发展,使各个环节、各个地区农机化协调平衡发展。统筹农机化发展,必须进一步拓展农机化发展的外延,将涉农机械由农机部门统一管理、统一组织和协调,这样有利于整合农机资源,发挥整体效能,有利于充分发挥农机部门的管理服务职能。统筹农机化发展,必须在发展思路上彻底摒弃传统狭隘的小农机观念,确立“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思路,克服以往那种认为“农业机械就是粮食生产机械、农机管理就是拖拉机管理,农机与大农业配套可配可不配”的认识误区,要跳出农机想农机、农机抓农机、农机话农机的思想局限,把农机化发展置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中考虑,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对待,置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变革中筹划,始终坚持农机为“三农”服务的宗旨,推进农业机械化又快又好发展。
2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兴机富民、执法为民作为第一目标
发展“三农”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实施“兴机富民”工程,通过发展农机化,让农民分享工业化、现代化带来的成果[2]。一是进一步扩大农机总量,这既是扩大内需、增加农村投入、拉动农机消费的现实需要,也是解决农民离土转岗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证;二是进一步优化农机结构,加速淘汰能耗高、污染重、性能差的老旧机具,大力发展适应现代农业结构调整的适用、先进的高性能机具,实现机械化生产与产业化经营的结合;三是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通过组织跨区作业等形式,培育和发展农机作业市场,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机具的效能,增加农机手收入的新增长点。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执法为民的服务意识,具体到各级农机部门和农机工作者,即要认真履行好农机行政执法职能,做到“以民为本、为民服务、帮民解困、保民平安、助民增收”。
3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要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积极营造农机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要正确处理和协调好农机化发展速度与效益、增长与质量的关系,加强对农业资源、环境的保护,建立长效的投入增长机制和科学的管理服务机制,为农机化健康、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3]。一是创新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和完善基层农机推广机构,积极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机协会、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开展农机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努力提高农机作业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引进培养新型人才,建设一支过硬的农机工作队伍,为农机事业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资源保障。二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动员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对农机的投入,积极发挥财政扶持的导向作用,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和经济组织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和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三是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使农机部门的法律地位、管理权限、管理责任、管理手段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如从过去公安委托从属地位到现在独立执法主体地位的转变,确立了农机监督管理的法律地位和职责;今后随着《行政许可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相继实施,农机监管、推广的职能将更为加强,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因此,要进一步增强依法行政的意识,大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营造学法、懂法、守法和依法行政的良好氛围,不断推进农机化事业走上法制化轨道。
4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大力发展农机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兴,农村稳则社会安。“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为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新农村,农机须先行。一是发挥农机化载体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阶段,我国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收入差距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能再就“三农”而抓“三农”,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二是推广新式农机具,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各农机部门要因地制宜,大胆实践,不断创新,积极推广引进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适应的各类先进农业机械,以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提升经济作物的产业化经营水平。三是推进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4]。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以人为本,因此要以农民为本。对农机部门来说,首要任务是组织农民开展农机技术培训,以提高其现代农业发展所必需的技术知识。
5参考文献
[1] 农机化科学发展要处理好六个关系[J].农业装备技术,2009(6):1.
[2] 刘静,刘梦非.农来可持续发展与农业机械化初探[J].中国农机监理,2009(12):31-32.
篇8
关键词:农业 机械化 科学发展观 体现
一、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意义
首先,农业机械化是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必然选择。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生产,重点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尤其是粮食生产能力。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农业资源利用率,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其次,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现阶段,农民增收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二是在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这两条途径都离不开农机化。农机服务本身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从农业劳动者队伍中催生出来的农机专业户、农机大户,在提供蕴藏巨大商机的农机社会化服务过程中赚钱致富。
再次,农业机械化是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强大支撑。一是机械的载体属性,保障人力无法完成或者无法规模完成的农艺技术实施成为可能;二是机械作业的规范性、规模性,保障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成为可能;三是机械化的高效性,保障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城乡化成为可能。
另外,农业机械化也是实现农业文明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途径。一是改善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实现更具人文关怀的农业文明生产,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二是促使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进而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营造和谐农村的重要前提;三是转移农村劳动力有利于加速城乡化进程和提高人口素养,沟通城乡文明,促进城乡互动。
此外,农业机械化是环境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抑制地表扬尘,防止水土流失,使耕地和水得到保护和利用;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有效控制焚毁农作物秸秆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安全隐患和资源浪费问题,也可以改善土壤有机质;机械化深施化肥可以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化肥施用量,从而减少对土壤环境的破坏。
二、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方法
首先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近年来,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强农惠民政策,农业部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贵州省政府出台了《贵州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这对加快农机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加快农机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大局,把农机化发展置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环境中思考,置于推动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定位。及时研究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对农机化的现实需求,科学制定发展举措,使农机化工作与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结合得更紧,使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主导和促进作用发挥得更好。
其次工作过程中需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农民,就是要尊重农民的意愿,调动好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从农民最急需的环节入手,解决农民最迫切的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发展农机化,服务农民,一是帮助农民“选择好”农机,积极向广大农民推荐质量可靠、价格合理、先进适用以及可以享受国家政策补贴的农业机械。二是指导农民“使用好”农机,加强对农机手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整体素质。三是“组织好”农机化生产,提高农机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在耕、播、管等其他生产环节上推广应用;按照“走出张店看农机”的思路,打造农机跨乡作业的服务品牌,充分利用我乡近郊农机化基础好、机具多、信息传播快的特点,进一步扩大跨乡作业的规模和范围,提高组织化程度,完善各项服务措施,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农机跨乡作业、社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另外也要切实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方向。全面:我们不仅要推进粮食作物生产的全程机械化,而且要推动经济作物、林果业、畜牧业、渔业的机械化;不仅要推动耕种收环节的机械化,还要推动种子处理、灌溉、植保、烘干、贮藏、农产品加工等各个环节的机械化;不仅要提高农业的产中机械化水平,还要推动农机服务领域前延后伸,不断提高农业的产前、产后机械化水平,为建设现代农业全面提供装备支撑。协调:要大力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做好农机换代提升。落实好农机补贴政策,使政府支持与发挥农民积极性相结合,改善农机化投入机制,引导发展大型先进的农业机械,调整农机装备结构。还要积极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促进生产关系调整优化。大力扶持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农机服务中介组织等各类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适应家庭承包经营和现代农业要求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农机个体协会,通过转变服务机制,增强服务功能,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第一产业到第二、三产业的转化,推进工业化和城乡化发展。农机农艺要协调。目前我乡玉米种植、收获机械化发展缓慢,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农艺栽培制度制约,今后要加大农艺与农机协同攻关的力度,培育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制定科学合理的农艺标准和机械作业规范,实现农机与农艺的有机协调发展。可持续:将农机化工作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与治理农村环境、建设新农村结合起来,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精少量播种、土壤深松、深施化肥、秸秆综合利用、高效植保技术、设施农业、机械化旱作节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机械等节能环保的农机化技术和设备,实现节本增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今年工作中,结合张店农业产业结构实际和农机化发展现状,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进一步完善丰富机型,规范技术路线和操作规程,扩大机械化作业面积和作业水平,提高作业质量,实现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农业院校;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改革
作者简介:金中波(1981-),男,黑龙江方正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讲师;董晓威(1979-),男,黑龙江拜泉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副教授。(黑龙江 大庆 163319)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学研究课题“我校机械设计专业《专业英语》课程考核方式、考试方法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253-02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与国外在相关技术领域的交流日益增加,急需既具有相关专业技术知识背景,又有跨国界学术交流与技术协作能力的人才,大学专业英语课程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这一要求。目前,国内高校非英语专业一般都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但从调查的情况发现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着很大问题,比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教学效果不理想等,这些问题都急需解决以便达到专业英语课程开设的真正目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现状
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英语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熟悉机械类常用的英语单词,能够掌握机械中常用的英语句型,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翻译外文资料的能力。在课程开设过程中,根据教学计划的变化做出了相应调整:2005年至2008年,课程性质为学院任意选修课,1.5学分,30学时,课程开设时间为第七学期;从2009年开始,课程性质调整为专业课模块(选修),1学分,学时和开设时间保持不变。课程教学模式主要是采用教师课堂讲授、提问,课后作业练习以及期末考试。[1]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方面的问题。专业英语教学要求教师既要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又要有很好的外语水平。目前,专业英语任课教师有3人,1名在读博士学历,2名硕士学历,平均年龄为34岁,均为本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尽管近年来我校引进的教师基本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也具备专业水平,但是在英语能力以及教学经验等方面均存在不足,使部分教师很难驾驭专业英语课堂。此外,由于课程性质和学时的限制,造成部分教师在心理上不愿承担专业英语教学任务,教学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导致专业英语教学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学生方面的问题。该课程开设时间在第七学期后半学期,此时很多学生都忙于准备考研、公务员考试及就业等,请假、缺课现象比较严重,即使是来到课堂上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听课状态都较差,这表明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最终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3)教材方面的问题。目前在授课过程中,选用施平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的《机械工程专业英语》,该书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力学、机械零件与结构、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管理、现代制造技术、科技写作等方面。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这是一本全面的教材,但是对于不同的学校,即使是同一专业其侧重点也不同,其中的部分内容与我校机械设计专业实际情况不相符。更为重要的是,该教材除了范文、词汇和部分范文参考译文之外,并没有其他的内容,没有总结归纳,也没有课后习题。由于工科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弱,这给教师讲解和学生学习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4)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专业英语与基础外语相比,专业英语对专业性、实践性要求较高,因而在教学方法上,二者就要进行区别。在传统教学中,一般是以课前预习,课上教师教学生认识专业词汇、阅读课文、课文翻译以及课后复习为主的教学模式,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积极性不高,因此进行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改革,将专业知识和外语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外语水平,是专业英语教学整个过程中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5)考核方式方面的问题。原有的课程考核方式通常以期末考试为主,平时成绩为辅。平时成绩分值占总成绩的30%,主要包括课堂出勤、作业练习、回答问题及课堂表现等;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采用试卷形式,考试内容主要包括专业词汇英汉互译、文章段落英汉互译、科技论文摘要写作等。该考核方式突出了期末考试的重要性,而平时成绩则相对较弱,这就造成了学生课堂学习专注力不够,课堂散漫,往往通过考试前突击复习,强行记忆书本内容达到通过考核的目的,考试过后大多数学生又都忘记了所学内容,课程形同虚设。
二、课程改革目的
按照《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注重引进本学科先进前沿技术,摒弃那些陈旧、不符合时展需要的内容,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为目的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
三、课程改革思路
课程改革建设要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外语基础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因此必须对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成绩考核方式等诸多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2]
四、课程改革的内容
1.课程设置
如前所述,专业英语开设时间为第七学期,性质为专业课模块(选修),这就可能出现部分学生选修课学分已满足毕业要求,选修该课程学生的人数不能满足正常开课规模要求而使课程被迫取消的尴尬境地。为此,应对课程进行适当调整,课程性质调整为专业课模块(必修);将开设时间调整为第六学期后半学期,以避免与其他课程在时间上发生冲突。
2.加强师资建设
专业英语的突出特点是专业性,这也决定了从事专业英语教学工作的一般都是专业教研室的教师。教师除了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综合素质外,还要下大力气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下专业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条件以加强对专业英语教师的培养。例如:组织、参加专门的教学研讨与会议交流等;为教师提供去国内其他高校深造学习的机会,为骨干教师提供国外学习平台等等。
3.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首先,要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上,专业英语课程性质调整后,能够引起学生的重视,避免在思想上出现懈怠的现象;课程时间重新安排后,避免了与学生考研及就业面试的冲突,大大降低了缺席率,保证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其次,通过各种措施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例如,大力加强专业英语知识的应用性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专业英语知识在今后工作、学习中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再次,在教学内容上选择本专业前沿的、实用性强的知识,掌握专业的研究进展情况。最后,在考核方式上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指向进行设计,使他们体会到学习专业英语的乐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将专业英语学习变成一种习惯。[3]
4.选择适合的教材
单一的选用某一本专业英语教材会出现内容过多或不足等情况,另外,还存在内容陈旧且知识面较窄、不能满足需求的现状,为此,需要对教材进行分析。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课程学时,选取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在课堂讲授,其余内容作为学生课下自学内容;同时,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突出知识的前沿性和时效性,在教材基础上,还应选取期刊杂志、网络以及其他书籍和本专业相关文章在课堂上分析讲解。
5.丰富教学方法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只能把基本知识塞给学生,而不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毫无创新性,因此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使知识的传递由单向变为双向,师生之间产生良好的互动,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授课中,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现代教学模式,教师起到“引路人”的作用,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6.强化考核方式
原有的课程考核方式重点强调了期末成绩的考核而相对削弱了教学过程中的考核,这就造成了学生们上课时不认真听讲、考试前突击复习,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根据专业英语课程的特殊性,在考核方式上进行优化改革。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70%,具体考核内容包括:课堂出勤、课堂回答问题、课堂表现。上述三项内容都必须达到考核合格标准后才能获得最后的总成绩,凡有一项不合格,都视为总成绩不合格,不给予学分。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考核采用课程设计模式。首先教师为每位学生布置任务,查阅相关英文科技文章;其次将文章翻译成中文,并撰写中英文摘要;再次将英文和中文文章以手写体形式装订上交,教师进行审阅;最后组织学生进行“答辩”,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给予成绩。[4]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问题,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课程改革的目的是通过教学改革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外语基础不同的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综合素质,培养出既懂得本专业知识,又熟练应用专业英语知识的综合应用型人才。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改革方法可推广至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及其他专业课程中,使之具有普遍意义。
参考文献:
[1]曹宇光.工程力学专业英语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13,(5):139-140.
[2]韩霞,金中波,李连豪,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教学水平[J].中国农机化,2010,(1):112-113.
篇10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departed government leading that mainly focuses on non-public welfare and market-oriented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system that mainly focuses on public welfare are difficult to timely and effectively understand the farmers' demand, even understand the effective help can't be given for various reasons. A series of agricultural problems can't be settled targeted. The universities in Shanxi have the provincal advantages in tal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They explores the university-base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onstruction of Shanxi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system, communicate the government's policy to farmers, let the expert team to concentrate on study, let the research personnel go to rural area to guid the farmers’ production, unite the enterprise to promote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improve a series of postpartum services of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These can make up the shortfall of the government-based and market-oriented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It has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build Shanxi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system which is dominated by the universities of Shanxi and ha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with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 and farmers.
关键词: 山西农业科技;高校主导;协同创新
Key words: Shanxi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university-based;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8-0026-03
0 引言
随着农业的发展,以往主要以非公益性为主的政府主导和以公益性为主的市场主导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难以及时有效了解农民需求,即使了解也因各种原因不能有效给予帮助,对于农业的一系列问题得不到针对性的解决。山西高校探索高校主导型协同创新山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把政府的政策正确传达给农户,让专家团队集中精力搞研究,让科研人才走入农村现实指导农民搞生产,团结企业推广科研成果,并且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一系列产后服务,可以弥补政府和市场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服务的不足。
1 山西现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运行模式及其不足
1.1 以政府为主导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农业科技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从单纯的农业科技推广,各个单项研究成果的应用不断发展为一系列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这一套完整的系统。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传统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局限性日益明显,既担任了宏观的行政职能又担任了全部的管理职能的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急需转型。以往由政府在行驶其管理职能对于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出现了角色定位不清,职能边界权限模糊,大包大揽式的服务模式,造成市场和农户相脱节,农户的需求与服务组织供给存在明显的不匹配性,市场上出现的多元的组织服务没有办法相互协调,市场出现了自利性离散服务行为,政府统管所有的技术服务工作担当主导地位,已经不适应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整体的发展。政府在主导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这诸多的问题。因此,必须寻找一条更适合于目前新形势下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发展道路。
1.2 以涉农企业为主导
涉农企业通常具有较大的生成规模,承担销售和产品的制造,拥有雄厚的资金技术条件,向社会提供农业商品及一系列农业商品的推广服务,并且具有开拓市场,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能力,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涉农企业的基本职能是市场营销和创新,涉农企业需要根据市场的消费特点以及当地生产条件,开发,培育主导产品。涉农企业作为交换体系中的一员,必须以顾客及购买方的存在为前提,因为没有顾客就没有涉农企业的存在必要。这充分体现了涉农企业是以盈利、非公益性为目的的性质,虽然在产后推广,商品营销上涉农企业可以很好的发展其基本职能。但往往唯利是图,农民不是涉农企业在创造社会价值时财富的流通者,涉农企业并不在意农民的真正需求,往往忽视农业生产的客观需要。只在乎经济收效并不从农业发展现实状况出发,会违背农业生产规律,只顾眼前不顾长远,长久以来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3 以农业社团、服务站为主导
农业社团、服务站可以扮演好农户与市场的二传手,是沟通企业和政府的中介者,是疏通农户和政府之间、农户和金融机构之间的渠道。这些组织更贴近于市场和农户,一般可以提供多功能服务的勤务员、调研和技术推广的组织者。但因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主要还是以政府和市场为主要指导,农业社团、服务站在全国相对离散,不成体系。长久以来政府对其各个部门的组织管理方式陈旧,先进的科技技术都没有投入到农业社团、服务站进行发展。农业社团、服务站内部组织,管理方式有待改革,造成科研和教育落后。对于农业科技服务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的推广和研发生产,农业社团、服务站不具备相应的技术人才和生产条件,并不适合担任农业科技服务的主导重任。且农业社团、服务站等机构多建在农村,放眼农村的经济、教育都跟不上迅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农村问题一直是我国急需解决的大问题,多设在农村的农业社团、服务站并不适合担任主导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运行的重担。
2 高校主导型山西农业科技服务的社会诉求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一个包含多种组织模式的大系统,这一系统必须是适合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现实情况的组织模式为主导才会得以发展,其主导模式必须具有较广范围内的可复制性、全方位的科技服务功能、能够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进行自上而下的管理;可起主导地位的组织需要具备相对的体系独立性;产学研三位一体的融合性,可以全程监督产前、产中、产后所需服务;不能单纯以盈利性为主要经营性质需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等基本特征。这就需要一支可以把农业科技科研活动与农业科技服务有机结合,形成科研服务一体化的农业科技服务运行机制。
高校包括大学、专业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从学历和培养层次上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并且学科类型广泛,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齐全,外界支持力量强大,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输送新鲜血液的重要场所。
2.1 高校主导型的优势
2.1.1 高校主导型的人才优势
高校主导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从“科技兴农”角度出发,实质性响应了“十”强调的“三农”问题,且在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对待农业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对待教育要深入实施“百校千企”工程,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在对于“三农”问题的倡导中,提出要全面发展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因此要想提高农村生活水平,教育是关键。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可以为农村建设培养需要的人才,且由高校主导直接与农民对接,可以有效传达农业信息,使我省农业科技服务更环保、更专业。
2.1.2 高校主导型的科技优势
高校代表了科技发展的最高境界,代表了农业科技项目研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信息传播最前沿的通道,高等院校尤其是农业院校一般都会有一个内部的科技成果的推广服务中心,其服务范围以高校为所在地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且服务形式充分表现了其科技领先水平,建立了专属的信息网络平台服务,将省、市、县各级单位,农户联系起来,提供网络农业教学,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信息的一系列活动。再加上高校本身具有学科门类多,设施齐全,因此高校具有农业科技服务运行机制的源头性代表实力,在“三农”建设中担当重任。
2.1.3 高校主导型的教育优势
高校可以为农民提供合适的,多样的服务,可以以农民切身利益出发,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收为己任,为农民,为农业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使我省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运行更加现代化,便利化并且科技化,是一种体制的创新。高校由于自身的特点,在农业教育、研究以及推广、服务上面具有很大优势,能够有效地推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高校主导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是在政府支持和引导下,以高校为主导、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联合各类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涉农企业,开展新技术、新成果示范、推广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制。高校即要提供经营,也要提供公益,积极探索以市场化方式运作的公益性高校农业科技服务。
2.2 高校主导型所面临的问题
以高校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服务作为一种新畅想,虽已进入实战阶段,但因时间和实践都处于探索阶段,仍存在有一些问题。
2.2.1 已有队伍和基础条件与现阶段要求不相适应
首先在农业科技服务中没一个分支的带头人、科学家不多;其次优秀的技术性人才不多;再次没有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创新团对,长期为了研究成果,且肯吃苦耐劳搞研究的人不多,团队更是凝聚力不够;最后封闭式的研究体制缺乏跨学科,跨专业的视野,思维不够开阔,局限性尤为严重。
2.2.2 科技管理与评价体系不符合其理论要求
首先,现行的高校所实施的科技管理与评价体系普遍以追求课题立项,,专著出版,成果奖项,而对成果转化重视不够,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其次集成性成果多,原创性成果少。科学研究水平不高,高层次技术创新成果较少。并且只追求技术先进性和前沿性较多,忽视技术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所研发的成果难以应用,以政府立项课题为主,自由创新课题较少,科技工作者很大精力用于科技项目申请,且为了科技项目不断改换研究方向,难以实现真正的科技创新,最后高校中学术问题行政化严重,高仿行政化条件下的评估体系导致了学术上的浮躁和急功近利。
2.2.3 人才培养方案不适应以高校为主导的政策推进
一是课程体系设置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问题是课程的设置多重视专业教育,轻视综合素质教育;二是教学方式不适合,过分强调教材课堂,教师讲授为重点,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一种“要我学”思维模式,学生没有“我要学”意识。学习积极性不高,被动接受所授知识,难挖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三是高校对学生评价与以高校为主导的政策思路相背离,学生过分看重结果而忽视思维、个性能力、素质塑造。
3 高校主导型山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模式构建
山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一个大的开放系统,根据协同论原理,系统协同效应的发挥取决于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的协同作用,山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由政府、涉农企业、高校等组织而成,要对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进行一系列服务。在一个复杂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运动面临两种转化趋势,一种是变为无序,一种是变为有序。“协同导致有序”是协同理论的主旨,之所以要协同治理,是因为要想使山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处于一种和谐状态,是要研究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外界环境的变化达到一定阀值时,山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要在自己的内部非线性的作用下,自发地从无序走向有序状态,这就要求山西农业科技服务各个子系统,即政府、涉农企业、高校等各自发挥职能,协同治理山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3.1 高校与政府之间的战略协同关系
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为开展农业协同创新打下了良好基础,然而由于山西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中农业技术领域的广泛性、复杂性,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化为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政府在农业协同创新模式的发展上,不能只满足于以往单一的政府为主导的方式,应该向西方发达国家(美国等)进行借鉴,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这就要求政府行使其宏观调控职能的同时,加强市场监督并且充分行使其行政职能,依法保证科技安全,提倡教育影响科技,提高高校的社会地位。山西省借鉴美国先进理念,并且根据我国2015“中央一号”文件、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相关政策规定,积极落实党的政策,对山西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改革发展提供行政支持、经济支持、法律支持。政府虽退出主导地位但为了支持新型主导模式进行一系列政策支持,在多元化的山西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构建模式的今天,我们依然离不开政府与高校的战略协同,政府与企业的战略协同。
3.2 高校与企业融合的协同创新
先进的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创新的思路决定出路。在科技日新月异和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今日,以及国内外形势日益复杂的当今,公司处于竞争的压力不得不坚持创新以寻求新出路,此时公司的创新力量越来越多的来自于外部,甚至来自于像高校这样的机构领域。企业与高校机构相比,企业的科技创新优势在于资金及其对市场的精准把握和迅速将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企业拥有较强的市场开拓和生产经营的能力,但企业缺乏必要的科研力量。高校的科研、人才优势,体现在技术攻关上与企业的全力合作,高校拥有推动技术创新的特点,通过人才联合培养丰富人力资源储备,实现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例如,在构建2014年山西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山西农业大学项目总结报告上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与大同县百信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的玉米宽行密植、高产高效技术示范项目,实施采用“校企联合,建立基地;典型示范,辐射带动;集中培训,落实技术”的技术路线。通过三种不同的株、行距种植试验,找出实现每亩900公斤产量比较好的种植方式,传统种植是在作物收获处低留茬,常规的留茬高度为5-8cm,一般不超过12cm,并且对根行粉碎还田。这种种植方法的缺点是秸秆不足,只有秸秆总量的5%-7%,土壤中的有机质得不到补充,使地力下降,同时根茬进入土壤层影响播种质量。采用宽行密值倒茬平作技术,留茬高度为30-40cm。增加了秸秆还田数量。每年可使近1/3的秸秆还田,还田量达到2.5-3吨/公顷,每年使耕层土壤的有质含量增加近0.07%。耕地的肥料不断增高,增加了土壤产量。组装高产高效集成技术,并在晋中地区、临汾蒲县和大同县新荣区示范推广。高校与企业组成一个共同体,一方面可以为各方获得更大的利润;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企业分担创新成本和创新风险,以及缩短新技术从研发到商业生产的时间。特别是到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由于工商业的激烈竞争,市场化知识的供给和需求加速提高,知识的发现、应用和使用被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知识市场的扩张和科学市场化程度越来越深。在新变化的生产竞争环境下,公司所需的科技知识积累需要一个更大的知识生产环境。山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将政府、涉农企业、高校之间建立一种长期的伙伴关系,使产学研合作关系趋向长期性,推动双方在资源共享上承担更多的义务,这是促进企业和高校在风险和利益观念的协同的基础,为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找到了有效途径。
3.3 高校之间以及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协同创新
高校之间以及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协同创新主要是知识的协同。属于知识管理的协同化发展阶段,是知识在合作组织间的转移、吸收、消化、共享、集成、利用和再创造,本质上是高校之间以及高校和科研机构所各自拥有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和提升过程。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创新所需的知识的更新速度超过了单个组织内部储备知识的速度,涉农高校除了专门的农业类院校之外,一些综合类高校中也涉及相关的农业类专业,这对于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产中的机械使用带来相当大的助力。高校之间及高校和科研院之间各方都迫切需要合力推进知识的扩散,通过整合外部的公共知识来弥补内部的知识落差,构建由多个知识个体及相互之间存在的关系所构成的知识协同。通过网络化的知识协同将各个高校知识交织融汇所形成的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形成知识协同,演变成全新形态的多个子知识库,这些子知识库为产学合作各方所吸收、利用和集成,在扩充自身知识库的同时,通过知识平台进行再一轮的组织间学习,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互动,进行知识的逐步再生,实现产学研知识库的知识螺旋发展,最终完成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所形成的协同创新。
4 结语
高校主导型山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要发展,各个服务主体必须保证合理的“公平参与机会”,去除对政府、企业、高校等主体机构的各种等级制限制制度。这样,即使人们承认各个机构各具优势,绝不可能完全步入从属关系,但因其目标一致,所以会公平的、开放的允许最具优势的高校进行主导其余机制各尽其职的进行协同治理。高校作为主导山西农业科技服务的服务机构虽有优势却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在寻找自身不足并且改进的同时,也在寻求一条与其余机制协同治理的道路。以高校为主导的山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已在我省高校,如山西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等高校参与实践,雏形已成,未来之路虽不是平坦无痕却也不失光明。
参考文献:
[1]刘东.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探索与创新[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0.
- 上一篇:社会科学研究的概念
- 下一篇:关于儿童心理健康的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