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物弘扬传统文化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5: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护文物弘扬传统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护文物弘扬传统文化

篇1

一个民族不能丧失在别个文化的侵染下,沦为其他民族的文化奴仆,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而不倒,就要大力保护并弘扬传统文化,当然在现阶段要以保护为主。现实看来,在气势汹汹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保护传统文化变得刻不容缓。

(一)民族文化和民族文物的关系

民族文化与文物是内容和载体的关系。民族文物是民族文化在物质世界里的具体表现形式。《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为民族文物做出定义:“民族文物是反映一个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迹和遗物,具有本民族的特色。他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一个民族近现代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是研究民族历史,特别是研究少数民族历史的实物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指出,民族文物是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可见,民族文物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产等各个方面的物质资料或者精神资料,包含面很广,范围很大。在地大物博而又历史悠久的我国,民族文物更是不胜枚举。

(二)民族文化发展滞后,民族文物保护困难重重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方式受到了猛烈地冲击,新的生活方式改变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社会变迁速度越来越快,但与之相应的则是文物保护的落后。由于我国的民族文物事业是建国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在这之前,民族文物遭受到了战争、盗墓贼等许多方面的损害,可以说会坏的十分严重,许多珍贵的文物工艺品就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未能保存下来。就现在而言,由于市场经济机制不完整,没有完好的制度对民族文物进行保护,也是造成民族文物流失或者损毁的重要因素。再加上民族工艺学习艰难,现代人更容易转向更容易赚钱的职业,导致民族文物制作工艺长期得不到传承,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一些文物成为仅有的遗留,而制作工艺因为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所以,文物保护工作一直任重而道远。一方面,要对文物市场加以规范,健全制度,促进文物市场良性成长;另一方面,要加强立法,坚决打击贩卖倒卖文物的行为;第三,要尽力传承文物制作工艺,发展这方面的专门人才;第四,利用国际影响力,促进流失海外的文物回归。

与之相应对的是,民族文化一蹶不振,重新繁荣不可预期。在文物遭受严重灾难的同时,我国民族文化也在时代的大潮中飘摇不定,面对文化侵略势力,显得疲弱而毫无反击之力,许多文化现象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和削弱,有些民族文化为了生存还不得不改头换面,向世人摇尾,从而使得社会上对于民族文化的印象一提起就是诸如算卦、烧香一类的糟粕产品。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阻止民族文化繁荣起来的因素。最重要的原因是,从异种文化强势入侵以来,甚上溯到封建社会末期,民族文化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现象,没有了新思想新元素的注入,民族文化生机全无,没落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在现代社会要重新振兴民族文化,就要吸收新的思想,对民族文化进行充实;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传统文化进行大的改进,使其适应时代需要,成为人民乐意接受和学习的文化,这是从根本上振兴民族文化的办法。

二、博物馆在文物保护中的作用

为适应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需要,民族文物工作必须提升到事业的高度。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博物馆一直是人类文明成果的保护者和宣者,是弘扬、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机构,是多种文化展示、交流、学习的载体。民族博物馆作为民族文物收藏保护、宣传展示、科学研究的专门机构,还担负着开展民族文化调查、保护及开发利用民族文化和民族文物的重任,是抢救和保护民族文物的主要力量。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文物工作和博物馆事业的极为重要的任务,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要求和使命。宣传民族文化的精华,延续民族文化的命脉,创造新的民族文化,民族博物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博物馆展示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能维护民族文化的连续性,树立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还能增进人们对彼此之间文化差异的认识,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使各族人民对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系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帮助社会建立起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关系。同时,民族博物馆的教育职能还以传播新文化、新观念为目的,在展示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增加他们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的能力,使现代观念、现代意识、现代生活方式逐步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中,促进各民族的现代化进程。

三、结束语

篇2

关键词:朝鲜族;民俗文化;博物馆;保护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145—02

朝鲜族是自19世纪中叶开始由朝鲜半岛逐渐迁入我国境内并定居下来的跨境民族,一方面其语言、传统、习俗等文化特征与朝鲜半岛民族具有同源性,另一方面朝鲜族作为中华民族的成员之一,经过长期不断的文化积淀与发展,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因此中国朝鲜族文化既区别于朝鲜半岛的生活文化及国外其他朝鲜族群体生活风俗,又与国内其他兄弟民族的生活文化有区别,是独具特色的朝鲜族生活文化。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朝鲜族民俗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变化,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各种文化艺术、技艺、民间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一些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独特民俗器物等正在消亡。朝鲜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日益迫切。本文认为,民俗博物馆在对朝鲜族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抢救性整理与保护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对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宣传的重要途径。

一、哈尔滨市朝鲜族民俗文化发展现状

哈尔滨市约有12万朝鲜族人口,占黑龙江省朝鲜族总人口数的30.86%。哈尔滨市从地理和人口分布上看都位于黑龙江省朝鲜族社会的中心,这里不仅朝鲜族人口地理分布相对集中,全省朝鲜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领域也相对集中。哈尔滨市朝鲜族在长期的生存活动中,以口头、风俗或行为等形式创造和传播着风俗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俗、生产习俗,有自己的语言与文字,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均有自己的风俗习惯,餐饮、服饰、歌舞与节庆活动别具特色。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朝鲜族民俗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变迁,加之保护和传承朝鲜族民俗文化的工作相对薄弱,导致朝鲜族民俗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其一,现代化生产和生活方式对朝鲜族的影响巨大,许多民俗文化已从生存活动中脱离出来,失去了生活基础。加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变得日益活跃,有大量的朝鲜族每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外出务工,使民俗文化的传承缺少了生力军。近年来,我市朝鲜族青年,尤其是市区内生活的朝鲜族青年,对朝鲜族传统文化逐渐疏离,无论在思维方式还是生活方式上都已出现文化特征的淡化。其二,由于对朝鲜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民俗文化没有及时进行保护和挖掘,同时又对部分传统文化过度利用,导致很多朝鲜族传统文化已经流失,一些传统礼仪、舞蹈和风俗习惯已经很难看到。以上种种直接影响到了我市朝鲜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各种文化艺术、技艺、民间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一些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独特民俗器物等正面临消亡。

二、民俗博物馆对保护和发扬朝鲜族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

民俗博物馆承担着收藏、展示、研究、传习民俗文化资源的重要职能,随着哈尔滨城市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和人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变,朝鲜族传统的民俗物品正慢慢消失,传统的民俗文化也将渐渐被人们所遗忘。因此,应该以民俗博物馆为平台,尽可能搜集朝鲜族民族文物,使之形成一个个系列,生动全面地以实物形式展示给观众;不断地去挖掘、整理、恢复、弘扬朝鲜族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打出我市独特的文化品牌。

建立民俗文化博物馆可以有多种形式,一种是规模比较大、功能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博物馆,如目前哈尔滨市朝鲜民族艺术馆建有“哈尔滨朝鲜族民俗博物馆”;另一种是设想在阿城、尚志等朝鲜族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充分利用旧有的村落、建筑等,因地制宜,将其改造建设成民俗文化陈列馆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平时可供人们休闲、学习、娱乐,年节时可供开展民俗活动,使其成为一处当地人传承民俗文化的基地,同时也可为建设和谐社区服务。后者将成为综合类博物馆的有力补充,使朝鲜族民俗文化得到积极的调动和良好的传承。

哈尔滨朝鲜族民俗博物馆位于2006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当时展览展出的民俗文物约有16大类共304件,涉及朝鲜民族生产、生活、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同时,馆内的朝鲜民族村落微缩景观将给市民展示朝鲜民族生活常态。2012年,在各级领导部门的支持下,哈尔滨朝鲜族民俗博物馆展馆扩建工程顺利完成,重新开馆。扩建后的展厅采用回廊式设计,将朝鲜族人民生产、生活、文化教育等生活情况分类展出,使参观者仿佛游走于时光长廊,体会这个民族的发展之路。哈尔滨朝鲜族民俗博物馆一直以来得到了我市朝鲜族群众的大力支持,此次扩建,又得到群众无偿捐赠展品百余件,极大地丰富了馆藏,也使重要的民俗文物得到了及时的收集和保护。4月末,黑龙江省博物馆专家组对朝鲜族民俗博物馆的展品作了详细考察,对民俗文物进行评级确定,其中一架具有百年历史的伽琴被评定为二级文物,另有其他四十余件民俗文物被评为三级文物。

该馆坚持每天开馆7个小时以上,平均年接待国内外观众达5万多人次,成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挖掘和弘扬城市历史文化财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城市特色旅游资源。除定期开放展出之外,哈尔滨朝鲜族民俗博物馆还不定期地组织各种文化展览,曾先后举办了朝鲜族传统礼仪展、韩国工艺品展、朝鲜书画手工艺品展、哈尔滨市少数民族书画展、哈尔滨—清州中韩书法展等,为广大群众提供多元化的展览展示服务。

三、扩大民俗博物馆文物保护功能的前景展望

朝鲜族民俗博物馆的建立和发展给哈尔滨市朝鲜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宣传提供了一方沃土,但要使朝鲜族民俗文化在这里继续开放出灿烂之花,则需要文化工作者辛勤的耕耘,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工作。

第一,要继续积极主动地调查、征集朝鲜族民族文化的有形遗产,完善文物信息。前阶段的文物保护工作,由于受经费的限制,民俗文物的征集主要集中在距离城区较近的一些地区,且主要收集室内的有形文物,未能深入偏远地区,而往往在那里民俗文化受现代化生活节奏的影响相对较小,更有希望征集到价值更高的民俗文物。下阶段的工作就是要积极筹措资金,深入基层继续征集、保护珍贵的民俗文化资源,同时拓展保护范围,注重对大型文物的整理和保护。在前阶段的工作中我们发现,民俗文物是征集并得到保护了,可是对于某些展品的名称和具体使用方法,却未能确定下来。由于很多民俗文物早已被现代化的生产、生活工具所替代,不再被使用,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了解这些文物的老人越来越少,因此及时正确地总结其名称和使用方法,成为关键问题。

第二,拓展保护范围,开展对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和保护工作。下一阶段,要注重保护那些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朝鲜族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加强对象帽舞、农乐舞、朝鲜族传统民俗婚礼、洞箫、伽琴等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深入民间挖掘整理原始的朝鲜族生活民居、民间传说、无任何文字记载的口授民歌、民谣、民间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积极利用现有馆藏特色资料和优势,同各地同类博物馆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民族文化资源交流。积极举办参与各种类型和级别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为各地之间、各民族之间提供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了解的平台,活跃区域间、民族间的交流协作。树立开拓创新的理念,广开征集调查藏品的新渠道,探索保护藏品的新措施,寻找研究藏品价值的新途径,创新藏品展示的手段。

参考文献:

[1]王纪芒.全球化时代中国朝鲜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篇3

为贯彻省市文物局《关于开展2017年度“5.18”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的通知》,更好地发扬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让xx市民更多地感受家乡的历史文化,充分展示xx传统文化和丰富历史资源,使xx市民更好地感知历史、热爱文物,增强群众文物保护意识,现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如下宣传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通过开展博物馆日系列宣传活动,让xx市城区居民了解“国际博物馆日”,向普通百姓传递文化、用文化传递孝道、传递社会正能量、做活文化遗产。以此次宣传活动为依托,搭建博物馆与公众沟通与互动平台,紧扣“博物馆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这一主题,创新活动形式,加深公众对博物馆的了解,提升公众对历史文化需求的认知,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历史、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推动博物馆事业更快、更好发展。

二、 活动主题

“博物馆与有争议的历史:博物馆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Museums and contested histories: Saying the unspeakable in museums)”。

三、活动意义

通过此次活动开展将“隐藏在深闺”的博物馆文化送到群众身边,通过开展向市民提供现场讲解、答疑等形式,让普通百姓了解、熟悉xx区辖区内的历史文物。同时,以流动展板、流动博物馆的形式向市民展示传统文化,讲述博物馆藏品的历史来源及社会功能,讲述藏品背后的历史故事,有效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培养xx市民的文化自信心和历史责任感。

四、活动时间

5月18日

五、活动内容

1、精准送文化、流动博物馆走进南池公园。xx文物局联合xx市博物馆、xx街道办事处联合开展“xx市流动博物馆展览走进xx街道办事处南池公园”系列活动。联合举办《xx市博物馆精品展览》,广泛宣传文化发展成果,大力弘扬儒家文化、运河文化。开展“心手相牵送文化”的公益行动,用图片展览、赠送图书画册、生动讲解的方式为普通百姓“架起”一座与历史文化沟通的桥梁,展现博物馆努力造福社会,促进和谐xx的历史平台。

地点:xx市xx区xx街道办事处南池公园北门

参会人员:xx市xx区副区长、xx市博物馆馆长王莉、xx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 、xx区文物局局长李爱国、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博物馆相关负责人、xx文物局相关负责人、xx街道相关负责人。

2、非国有博物馆系列宣传活动。xx市xx区辖区内xxxx古床榻博物馆、xx市xx区金石艺术博物馆、xx市汉文化博物馆、xx市天丰博物馆4家非国有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悬挂热烈祝贺“5.18国际博物馆日”横幅。

3、文化遗产专栏宣传活动。联合xx区新xx报开展文化遗产专栏,做好xx区文物保护宣传工作。

六、工作措施

篇4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不断完善法规体系,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制度保障

一是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二是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作为城市重大发展战略纳入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三是建立了主要领导牵头、专家参与决策的名城保护专门协调机制。

(二)不断加大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力度,彰显古都历史文化魅力

一是紧紧围绕“一轴一线”,重构城市历史文化魅力走廊。北京南北中轴线和朝阜大街(简称“一轴一线”)以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构成了古都风貌骨架,其特色鲜明的空间格局和别具神韵的历史建筑是北京的独特文化标签。二是加强重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在文化传承和文化价值传播中的作用。三是秉承“大文化”发展理念,着力提升博物馆、纪念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三)创新旧城保护机制,推进旧城改造与民生改善的有机统一

一是通过旧城改造,在保护城市原有风貌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旧城市民生活环境,在保护修缮的同时保障和改善民生。二是不断探索旧城保护模式。通过“院落微循环改造”、“街巷胡同环境整治”为代表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系统工作模式,加快危旧房屋和院落修缮工作。

(四)发挥资源优势,促进名城保护与产业升级发展相互融合

一是发挥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不断发掘和释放文化遗产经济价值。二是吸引各类文化资本积极参与修缮保护和开发经营,以完善产业发展环境、集聚文化资源要素、丰富文化产业业态为重点,通过提升产业的文化内涵发展能力、强化产业的历史文化品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深度转型。三是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传承和利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优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提升经济价值的同时得到保护和弘扬。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北京目前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新的阶段特征和发展要求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面临更大挑战,必须更加注重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不断提升北京城市人文风采和文化魅力;更加注重旧城保护机制的改革和创新,不断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和市民生活品质;更加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断促进文化消费和文化产业发展。

(一)继续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彰显古都历史文化魅力

着重围绕“一轴一线”,集中力量通过文物腾退、修缮,环境综合整治等方式,打通重要节点,回填历史元素,恢复经典风貌,形成以中轴线和朝阜大街为骨架的古都历史风貌。继续推进长城、故宫、周口店等重大文化遗产的保护修缮工作,做好中轴线、大运河等历史文化遗存申遗工作,打造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街,充分展示古都文化价值和内涵。加大对公益性博物馆、纪念馆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其对文物保护和研究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其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为广大市民提供文化价值传播的重要平台。

(二)立足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推进旧城保护和城市空间布局战略调整

坚持旧城整体保护原则,严格执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律法规,发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领导协调作用。结合旧城区域功能定位,系统整体规划旧城格局,统筹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继续创新旧城改造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旧城改造,统筹人口疏解、腾退土地利用和安置房建设。着力优化城市布局,加快新城、重点镇和新农村建设,加快薄弱地区发展,不断增加对中心城城市功能的平衡和分担,促进人口疏解。

篇5

西楚霸王火烧阿房宫,八国联军,让世之珍宝的宫殿、园林建筑在地球上从此消失,给国人留下了无限的伤痛。如今人为纵火的现象是少的,但由于管理不当导致失火的却屡见不鲜,这不得不引起高度注意。地方政府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使用具有监管责任,绝不能出现假公济私行为。云南巍山县的明代古建筑拱辰楼与传统文化南诏古乐的结合,是当地政府职能部门的有意之举,是为了让历史文化建筑与传统音乐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建筑与古典音乐文化。但是,由于缺乏严格的监管措施,结果演变成了经营性的私人会所。一场大火烧毁了具有600多年历史的拱辰楼,也烧醒了政府职能部门的不职称,但历史悠久的拱辰楼已不复存在了。位于福建省的林觉民和冰心故居,曾因妨碍当地的房地产项目开发,许多人都建议将故居拆除后异地重建,当时在福建担任领导,得知此事后到现场察看,召开协调会,果断决定优先保护历史文化建筑,将林觉民和冰心故居原地保护并加以修缮。这两件事给我们足够的警示,地方政府的观念和作为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传承和保护是多么重要。

2历史文化建筑的创新与发展

保护历史文化建筑实质是为了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历史文化建筑如今是越来越少,尚存的也由于历史车轮的辗压已是风雨飘摇。如今只有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创新和发展思想观念,在保护中利用和发挥它们应有的价值,在利用中进一步创新和发展。

2.1将历史文化建筑融入到人文、生态旅游协调发展的大环境中

通过游客的参观游览,传扬建筑文化价值,创造经济价值,赢得修缮建筑结构和构件、完善基础设施的资金。北京的故宫、山西的平遥古城、湖南的凤凰古城、云南的丽江古城、安徽的西递、宏村,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每年游客络绎不绝,旅游收入相当可观,既为古建筑的修缮和改造赢得了资金,又为历史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广告宣传作用。在我国民间广泛分布着传统建筑村落。这些古老的建筑各具特色,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情,所处的生态环境相当优美,但它们大多是百姓的居住和生活用房,不能向广大游客完全开放,修缮和修复又需要较高的费用,地方政府财政扶持的力度又相当有限,如何突破管理、传承和发展的瓶颈已相当重要。对此应将历史文化建筑群的保护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合理、科学、有序地推进人文与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人文与生态协调发展,积极创新,将政府扶持与村民自主筹款相结合,大力引进社会资本,创新管理模式,完善配套的设备设施建设,更加科学有序地发展历史文化建筑群。

2.2深度挖掘历史建筑的文化精神

利用历史文化建筑所蕴涵的文化精神进行创新和发展,实现历史文化建筑在利用中发展,在发展中进行有效地传承和保护。文化精神是历史文化建筑的核心和灵魂,没有文化精神的历史建筑存在的价值会大打折扣,没有历史文物的文化精神虚无缥缈。在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中,湖湘文化精神是重要的一脉。湖湘文化精神的核心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兼收并蓄”。湖湘文化精神是千百年来湖湘人前仆后继,用智慧和生命凝结而成,代代相传,一直到现在。那么这种精神通过什么传承到现在?文化的传承一是通过文字记载,二是保存下来的文物。文物是最有力的证据,是对文字记载的补充、完善和佐证。文字性的文献保存在图书馆、博物馆供科学研究用,很难普及传统文化。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承和发扬好中国传统文化,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文物。如果历史文物没有保护和发展好,后人就很难想象到原来的情景,也就不利于文化精神的普及和传扬。如果没有炎帝陵、舜帝陵,没有屈子祠,没有湖湘名人贾谊、周敦颐、张南轩、王船山、魏源、、等的遗存故居及活动场所,那么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廉洁正气,王夫之的“经世济用”的思想主张,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超前理念,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献身精神,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与担当,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远,他们为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所做出的贡献在后人的记忆里日益淡化,那么,湖湘文化精神也就失去了振奋人心的源动力,失去了赖以传承的载体。传承、创新和发展好这些祠堂、故居及他们曾经生活、活动的历史文化建筑是多么重要。

2.3大力弘扬历史文化建筑所蕴涵的文化精神

历史遗存下来的文化建筑,有的经过多次修复和修缮,有的经过多次迁建,历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为何还要保护和传承?这是由于这些传统建筑蕴涵精湛的建筑工艺,巧妙的构思设计,迷人的文化魅力,博大的文化精神。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是省历史文化名城,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里风景秀丽、人文荟萃。唐朝永贞元年,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柳宗元因参加朝廷革新,失败后被贬至永州长达十年之久。永州的许多景点都有他的足迹,他曾写下《永州八记》、《捕蛇者说》、《江雪》等著名诗文,柳子文化是永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宋时期的永州人民为纪念柳宗元就修建了柳子庙,其蕴涵着柳子思想和文化精神,柳子庙现在已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有许多永州人对柳宗元很不了解,也没有去过柳子庙,更谈不上弘扬柳子文化精神,创新和发展历史文化建筑了。这正是当今人文知识和文化精神的缺失,也是政府对历史文化建筑和文化精神的重视、宣传、保护和利用不到位的显著表现,这也是零陵这座历史文化古城的人文旅游产业没有得到利用和发展的原因所在。由上述事实可见,当代教育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倡导和传授是不够的,政府、民间团体、社会媒体等应从从多角度、全方位采取以历史文化建筑、名人故居、名胜古迹为题材举办地方人文知识竞赛或系列文化活动,提高人文内涵,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文化精神。

2.4地方政府对历史文化建筑的态度和监管力度严重影响到历史文化建筑的发展

历史文化建筑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任重而道远,短期内对地方经济GDP的增长是不显著的,甚至还有可能拖累经济发展,因为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修缮和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许多当地政府把历史文化建筑看成一种包袱,而追逐房地产项目开发,甚至不惜对名人故居、历史文化建筑、名胜古迹采取任意损毁和搬迁等粗暴方法。云南巍山县拱辰楼失火、凤凰古城失火、丽江古城失火、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失火,表面上是普通用电起火,实质无一不暴露出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和相关管理人员监管的严重缺失。一是地方政府没有必要的资金投入,消防设备设施的缺失或不完善,大环境消防严重不达标;二是管理人员疏忽大意,未能及时检查和更换消防设备,防患于未然,火灾发生时出现无水现象,手脚无措;三是这些传统建筑的经营者和使用者不规范用电,随意拉线,使用劣制用电设备,经营场所消防不达标,消防处理整改不到位。就这样,一座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建筑永远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由此可见,只有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创新和发展的眼光来弘扬历史建筑文化,进行必要的资金投入,加强监管力度,历史文化建筑才会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3结语

篇6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 文物保护

风景名胜区的文物保护是指依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或规范性文件的要求,相关的旅游管理部门对风景名胜区的珍贵文物、名胜古迹或者其他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维护和保管,使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免受破坏。具体而言是对具有一定艺术文化、科学和历史价值的古代建筑、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壁画、古石刻和古代石窟寺等;或者是与重大的历史事件、著名人物或者革命运动有关联的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教育意义或纪念意义的近现代重要代表性建筑、实物或史迹;或者是在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工艺美术作品或其他艺术作品;或者是在历史上各时代遗留的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其他具有科学、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图书资料或手稿等;或者是反映了历史各时代的各族社会文化制度、社会生活、社会生产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实物;此外还包括具有科学价值的人类化石或古脊椎动物化石等文物的管理和维护。

一、我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在文物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般而言,对于文物的破坏因素主要来源于自然环境的侵蚀和破坏,在风景名胜区,文物的破坏因素除了自然条件的因素外还有人为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破坏。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各风景名胜区文物的破坏更趋明显。

1.自然因素的影响和技术、设备的落后。对于文物的破坏因素,首先来自于自然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环境中的溶蚀作用、风蚀作用和流水切割作用,以及空气的湿度、温度的变化、地壳板块移动和动植物的活动规律等。

2.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使用过程中对文物的破坏。旅游资源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会对风景名胜区的文物资源造成破坏。首先,风景名胜区的开发需要在景区内进行宾馆、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造,而工程的施工通常会破坏文物的保存环境;其次,由于部分旅游管理部门的规划不到,过分地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对景区的文物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使文物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第三,风景名胜区在开发过程中对文物进行不恰当的修缮或者任意地改造文物,使文物遭到了破坏;第四,在风景名胜区的开发过程中,忽视了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过分热衷于假文物的修建,从而破坏了风景名胜区中的历史文化氛围,从而使破坏到文物的社会文化价值。

在风景名胜区的使用过程中的管理不到位,造成文物的破坏。在风景名胜区的经营管理中,管理者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常常使游人的接待数量超出了合理的承受容量,破坏了文物的保存环境,从而造成文物的破坏。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敦煌石窟为例,由于近年来大量游客的涌入,使得石窟内的湿度、温度升高,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加上石窟内光线的增强以及游客照相机闪光灯的频繁照射,使敦煌石窟壁画中的某些颜料发生化学反应而变淡甚至消失,原本历经千年仍然栩栩如生的壁画因此变得黯淡模糊,不复光泽,让人不禁扼腕叹息,心痛不已。

3.风景名胜区的文物安全问题。建国以来,中国正在不断富强起来,列强不再明目张胆地对我国文物进行掠夺,可是我国文物被盗现象却依然存在。文物的流失、倒卖甚至已经形成国际一条龙的经营模式,犯罪分子的猖狂也给我国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文物保护造成困扰。

二、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应当采取的措施

针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在文物保护方面的问题,提出几点措施,以供参考。

1.规范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工作。将国家重点风景区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到各地区旅游事业长远规划之中,各地区相关管理部门在进行地区旅游事业的发展规划时,对相关文物保护工作也要做出明确规划;在进行文物管理工作方面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工作进行定期的检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工作应当与相关部门保持密切的配合与合作。

2.控制景区游客数量,防止游客的破坏。超负荷的游客接待最容易造成文物的损害,破坏旅游环境质量,从而加快文物的侵蚀速度,因此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应该注意控制景区游客的接待量,同时在景区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防止游客对文物造成破坏。

3.加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文物的科学保护。国家应加强对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方面的相关科研投入,提高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的科技手段,从而有效增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文物对自然环境侵蚀的抵抗力。

篇7

关键词:文博事业;文物保护利用;文化传承

林口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缘于“森林之口”而得名,1939年建县,1945年8月解放,是国家一类革命老区县,所辖11个乡镇、176个行政村,全部为老区乡镇、老区村。境内有闻名中外的“八女投江”殉难地遗址和东北抗联遗址。县域面积6688平方公里,人口40万。

一、城市发展需要文博事业兴旺推动历史文化繁荣

城市的发展不仅限于发展经济,还有人民的精神生活的拓展,历史文化知识的丰富,个人素养的提高。一个城市如果没有历史、没有文化传承,那么最终就会失去生命力,不会有凝聚力和召唤力。在国家大力提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在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前提下,林口县博物馆对本县的文物家底进行了清理,先后进行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林口县现有各类文物遗址666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林口县共认定登记了可移动文物1148件,其中林口县博物馆1034件、八女投江遗址纪念馆85件、三道通镇政府29件。为了保护好这些文物,林口县博物馆对文物库房进行了科学保护工作和利用文化遗产的基础工作,建立了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和数据库,从而实现全国文物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和动态管理。同时,收集整理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历史文物、地方革命历史文物、民族性文物,为日后林口县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林口县是全国革命老区县之一,“八女投江”的英雄壮举就发生在这里。为纪念和表彰其英雄壮举,林口县人民政府于1982年在英雄殉难地建纪念碑一座,又于1995年增建陈列室一座。2008年再次进行扩建,统称“八女投江纪念地”。纪念地南北长800米、东西宽600米,占地面积480000平方米。纪念地包括纪念馆、纪念广场、纪念碑、忆英亭抗联小路、殉难地五部分组成,其中纪念广场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纪念馆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文化碑廊景观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2000延长米的木栈道为八女投江殉难地纪念景观。建筑格局为纪念碑居于广场东侧正中,陈列室居于广场南侧,忆英亭居于广场东南小关门嘴子山顶,连接广场与忆英亭的小路为抗联小路,殉难地居于广场西南、小关门嘴子山脚下为乌斯浑河边。实践证明,历史文化的传承需要在良性的经济发展中进行。林口县人民政府在取得经济发展的同时,着眼未来,打造城市文化建设,筹建了林口县博物馆,目前正在进行装馆工作。该馆舍面积为4000平方米,馆内设有《古代林口》《燃烧的黑土》历史性陈列,将要展出征集、出土反映林口历史的文物藏品,当代艺术品,2018年将会向社会开放。博物馆的开放将会使更多的当地民众和外地观众,通过林口县博物馆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的延续,从而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素质。这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文化,更是一代代林口百姓的文化。

二、发挥林口博物馆保护和利用历史文物的功能

1.遗址类文物城市的发展需要文物保护和利用随着城市的发展,市区面貌日新月异,高楼大厦不断建起,面对这一座座历史的见证,文博工作者最担忧的是文物的保护和利用问题,即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还不能使文物遗址遭到破坏,这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密切配合与协作。林口县现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女投江”纪念地遗址、三道通古城址,乌斯浑河口古城遗址三处,这些遗址都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保护与利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八女投江”纪念地,已经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象征,构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厚精神资源,将会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内容的时代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地努力奋斗。人们通过这些文物深刻地体会祖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无数先辈为了反抗外敌入侵和旧制度而英勇斗争的光辉事迹。目前已经在八女投江纪念地革命遗址开展了红色旅游。通过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拉动地方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达到红色旅游与地方经济双赢的效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道通古城址、乌斯浑河口古城遗址属金代古城遗址,是人类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结晶,是林口多少年的历史见证,是人民了解林口的历史文化、触摸历史文化的载体,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艺术、文化价值,它在空间和时间上体现了林口的灿烂历史。古城址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历史、建筑、艺术、军事、民俗等资源,加强保护和利用仅仅靠政府和有关单位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提高全社会保护古代文化资源的重视程度,在市民中大力宣传和提倡“爱我中华,保护古城的理念”。要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到保护金代古城中来,可以组织修建金代古城保护参观旅游区,来参观旅游的游客主要消费商品是金代古城修复原模型等工艺品,带有古城图样或商标的服装或运功鞋、帽子等,这样既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又可以提高人民群众对金代古城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在整个旅游途中,游客可以观看纪念古城的宣传片,了解林口县的悠久历史文化。我们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来保护金代古城遗址,同时,在加强金代古城遗址的保护和利用的过程中,要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只有保护好林口的灿烂历史,林口文化的“根”才会被留住。2.馆藏文物林口县博物馆目前拥有上万件文物藏品,包括陶器、石器、铁器、书画、杂项等。自1988年后,林口县博物馆先后组织人到莲花、刁翎、三道通、乌斯浑河沿岸、牡丹江流域,附近的村屯进行考古发掘工作,收集并整理了文物资料万余件,均为新石器时代林口地区劳动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工具。林口县建堂乡大盘道出土的大量铁器,为深入研究林口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有力的证据。3.社会文物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依靠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文物市场也更加繁荣,也引起了老百姓对文物的收藏的极大兴趣,我们要引导和规范民间文物交流与收藏,促进文物商业健康有序发展。博物馆根据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合理收购文物,要学习国家有关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法规,了解本省文物艺术品行业发展现状,研究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加强文物经营活动的管理,引导和规范民间文物交流与收藏,促进文物商业健康有序发展。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文物艺术品市场体系,从而更好地规范全省文物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为林口的文化经济建设服务。4.文化展览活动林口县博物馆每年不定期举办书画艺术展、文物科普展览活动,为林口的书画爱好者提供了展示的平台。由于林口县是书画之乡,多年来涌现出一批画家和书法家,还带动了大批书画爱好者,这当中有众多优秀的艺术人才,形成了书法群体、国画群体、油画群体、连环画群体等。期间,举办了作品研讨、书画交易等活动。林口县博物馆在开展推进文化强县建设,加强开展林口县文化产业发展,调动广大艺术家、工艺美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美术事业和工艺美术事业的传承和创新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重要。文物是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种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也不仅是地理变迁、水文、地震等信息的“记录者”,更不仅是文化艺术创作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肩膀”,更重要的是,文物凝结着民族情感,凝聚着国家共识,自然而然地生成一种深沉而磅礴的伟大力量,堪称民族与国家的“根”与“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文物事业对文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着重要作用,城市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深厚的历史土壤,要提高在全社会形成保护文物的共识,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必须要全面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中华文脉,加快城市经济文化建设,一个城市的文明离不开建设历史,城市历史文化也同样成就了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从而可以看出文物保。

参考文献:

[1]脱脱.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篇8

[关键词]文化展示;考古遗址;遗址公园

考古遗址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遗产,蕴含了古代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具有种类众多、规模大、价值高和影响深远的特点,往往是古代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缩影,体现着古代民族的历史发展脉络,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它们在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常常被人们誉为历史时代的地标,如:美国芒德维尔考古遗址被誉为世界性的历史地标,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则被称为千年古都新地标。

考古遗址不仅在物质遗存方面具有特殊性,在其文化层次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个性。如何全面地去认识一个考古遗址,就需要从物质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入手。目前,遗址展示已经成为中国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重要手段,能够揭示出遗址在物质层次方面的内容。相比较而言,传统文化展示(文化展示)则尚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的实践也显得非常不足。

一、文化展示是考古遗址保护利用的重要方式

毫无凝问,考古遗址只有通过文化展示才能够尽可能地揭示其蕴含的“传统文化信息”,而相关的传统文化只有通过考古遗址平台才能够进行“再现性”的展示。文化展示可以将考古遗址与其表征的传统文化连接起来,使人们能够在了解考古遗址的同时,认识其相关的历史。

遗址展示和文化展示是考古遗址保护的两个重要方式。遗址公园建设始于日本,由于他们重视遗存的可观赏性,因而特别注重利用遗址和文化展示方式“再现”遗址的历史风貌。事实上,西方很多国家都同时采用了这两种方式进行本国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依据旅游学对文化展示的定义,可以将考古遗址公园方面的文化展示定义为:以特定的传统文化内涵为线索,以考古遗址公园为载体,将抽象的传统文化主题通过具象的形态展示出来的一种场景设计方式。文化展示是全面揭示考古遗址的文化内涵、弘扬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

(一)文化展示有利于全面诠释考古遗址内涵

遗址展示和文化展示是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两种重要方式,我国也已经从过去重视遗址展示,逐渐地朝着并重遗址和文化展示的方向发展。例如:西安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一直都非常注重遗址展示工作,广泛地利用景观营造、数字手段和轮廓表示展示模式;一些遗址目前也开始了相关的文化展示方式,如大唐公主出嫁仪式,就是在丹凤门前按照唐代风俗习惯展示皇室嫁娶活动。

文化展示可以借助于遗址展示提供的场所,利用相关手段展示与遗址相关的传统文化内涵,其有益于全面诠释一个遗址的传统文化特色,加深人们对考古遗址和相关历史文化的认识。例如,英国弗拉格考古遗址公园是英国重要的一处青铜时代遗址,它将遗迹展示和文化展示协调统一起来。该考古遗址公园展示了部分古代遗迹出土时原貌,借以展示给游客古代遗址埋藏状态,同时也唤起人们对遗址的保护意识。同时,它广泛地采用了多种文化展示手段,如考古培训、实验考古、历史文化活动、多媒体演示等手段,使游客从被动的受众成为主动的参与者。

(二)文化展示有利于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

中国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给考古遗址的利用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也给遗址保护带来了挑战。事实上,中国诸多考古遗址都采用了完全展示遗址发掘现状的方式进行遗址公园建设,将珍贵的遗址置于各种腐蚀因素之下,遗址保护问题日益凸显。文化展示可以减少游客对文物实体的关注度,有效地减少文物面临的保护压力。

(三)文化展示有利于文化旅游的发展

文化旅游是旅游现象中最为古老的形式,在当今国际旅游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考古遗址公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何将传统文化信息展示给旅游者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文化展示对于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是至为重要的,可以弥补遗址展示的缺点。文化展示可以将传统文化以多种形式展示给大家,从而避免了文物带给受众的静寂感,使受众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或者亲身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文化展示还具有无限扩展性,可以不断地衍生新形式和内容,吸引旅游者再次游览,为遗址旅游开发提供源源不断的新资源。

(四)文化展示在考古遗址文化产业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化产业园建设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文化产业园作为文化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可以形成集创新、孵化、管理投资、后勤和产权交易等系列功能为一体的文化产业组织形式。

历史文化发掘和展示过程是一个重现性过程,会再现一批优秀的历史文化项目,为文化产业提供发展方向和必要支撑。同时,考古遗址的文化积淀为文化产业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意资源,能够推动特色文化产品的形成。

二、考古遗址文化展示体系构建

(一)考古遗址文化展示的内容

遗址展示以展示原真性的遗迹和遗物为主要目的,而文化展示的内容以古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因此,文化展示必须以遗址展示为基础,以考古遗址的文化内涵为对象,将它们再现于世,使人们了解我们具有历史特色的文化面貌。

文化展示可以先从标志性文化建设入手,即以衣、食、住、行、娱乐、艺术、文学和建筑为线索,分别构建和恢复该领域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成一个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等不同层次文化构成的文化展示体系。

(二)考古遗址文化展示的方法

历史文化具有显性和隐形的特点,文化展示可以依据不同特点的历史文化进行有针对性的展示设计,涉及的方法很多,主要有陈列展览、行为再现和媒介传播等方式:

1. 陈列展览。考古遗址文化展示的陈列展览与遗址展示不同之处在于文化展示是以特定的文化内涵为线索,以特定的遗址为平台,将抽象的文化主题通过显性的形态展示出来。

陈列展览的形式是多样的,有以文物实体、仿制品、展板、模型和文字说明为主的传统展览方法,也有以多媒体技术为辅的媒体工程展览,如井冈山革命历史展馆序厅中的多媒体立体画。媒体工程是集合声、光、像为一体,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最终实现表演来传达特定内容的一个系统工程,是陈列展览的新趋势。

2.行为再现。考古遗址文化行为再现可以通过两种方式:第一,利用影视和舞台艺术表现历史场景。影视形式几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着很高的传播效率,可以在考古遗址保护利用宣传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相比而言,舞台艺术虽然受到时空限制,但也绝不能忽视它在考古遗址文化展示中的作用,它们可以形成文化旅游优势资源。其二,实施观众参与性项目。参与性项目的建设能够直接地搭建起连接游客和古代文化的桥梁,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消费需求,提升考古遗址文化展示的水平。

3. 媒介传播。遗址公园的媒介传播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多种媒体形式实现。互联网具有信息容量大和多样性,传播速度快、高度开放性、便捷性和隐匿性等特点,是目前最为高效的一种媒介传播。利用互联网构建考古建遗址公园网络平台是考古遗址公园走向世界的强有力的工具,可以在观众和遗址之间搭建起一座便利之桥,使游客能够全面地了解遗址的相关信息,也能使公园得到相关的反馈信息。

古建遗址公园网络平台可以同数字化博物馆和虚拟遗址公园网络化建设结合起来,利用网络平台构建相关展示系统。数字博物馆是一个运行在网上的博物馆。它也是集供网民参观、学习、休闲及社会教育等功能于一身的博物馆,同时,它又能提供有关藏品更多的、现有研究所得的相关信息。而虚拟遗址公园通过计算机技术及相关技术创建一个三维虚拟环境,用户通过用户接口感受虚拟环境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信息,可以同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从而使人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参考文献:

[1]国家文物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文件选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2]刘德明.日本东京利用搬迁遗址修建公园[J].国外城市规划,1987,(1).

[3]侯廷生,刘东光.赵文化论集[M].武汉:崇文书局,2006.

[4]和红星.大明宫的前世今生——大遗址保护与西安城市规划[J].建筑创作,2009,(6).

[5]许凡,张谨,刘硕,钟彦华.史前遗址的展示——以日本吉 野里国家历史公园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8,(6).

篇9

关键词 文物保护 管理工作 措施

中图分类号:K8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物属于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对于研究历史以及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在加强历史文物保护的同时,应当重视实现文物的价值,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切实做好各项历史文物保护工作。

1文物保护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1文物干部的队伍结构缺乏合理性

基层文物的工作队伍,不仅人员结构比较的复杂,而是文化程度高低不同,在业务素质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性,所造成的结果是基层文物的工作人员在判断事物的能力参差不齐,此外,大部分的文物工作人员所学的专业并不是文物保护,加之文物保护单位不重视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无法保障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难以适应于日益复杂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需求。

1.2工作环境有待于完善

众多的基层文物管理机构的办公条件非常的简陋,不仅缺乏足够的经费保证,而且缺乏畅通的交通工具以及通讯工具等,除此之外,部分的文物管理机构受到资金的限制,未能够配备安全的预防措施,更无法确保储存条件的安全性,不能够及时地排除文物保护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加大文物保护各项工作开展的难度。

1.3缺乏健全的机构与体制

受到各个地区经济差异性的影响,各个地区的领导对于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基层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的工作负担,绝大部分的基层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存在一揽子挑的任务。基层文物机构不仅要承担考古所,研究室的任务,还需要承担博物馆与钻探公司的任务,无论是行政管理工作,还是各项业务工作,都全部压在基层文物管理机构肩膀之上。基层文物工作者不仅要负责区域内部的文物调查以及资料整理方面的工作,还需要处理地下文物以及建设工程的抢救性挖掘工作,加大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

1.4开发与保护严重失调

通过开发与利用全文物,有利于实现文物价值,然而,在社会经济快速建设的过程中,忽视文物管理工作的开展,片面地重视经济建设,忽视文物保护与开发,难以保障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无法落实各项文物保护工作,造成文物管理工作失控的局面。

2做好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措施

2.1提高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

文物见证历史的发展,属于重要的不可再生历史文化资源,因此,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在保护与管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更有利于推动国家的文明建设,促进广大民众文化素养的提升,特别是面向全体青少年弘扬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除此之外,通过强化基层文物保护工作,有利于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增强广大群众的民族自信心,提升民族的凝聚力,为此,作为基层政府部门以及文化保护单位,应当提高对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视,正确地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明确各个领导干部的职责,推动我国的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的建设,不仅如此,基层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加大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转变落后的观念,促进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2.2正确地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关系

现阶段,我国越来越重视新农村的建设,然而,由于缺乏对新农村建设的正确理解,造成中国文物与古建筑的破坏,因此,在经济建设的同时,应当重视保护好历史文物。首先,在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过程中,应当将文物保护列为规划的内容中,不可以对古建筑以及民居等进行随意的拆除,特别是对于部分已经纳入至文物保护名录之中的,其次,只有在履行报批手续之后方可以进行革命遗迹的工程建设改造等,避免以喜欢而牺牲文物为代价的各种建设行为的出现。

2.3落实文物安全工作

首先,应当加强人才建设,建设思想良好以及专业技术水平高的文物管理人才队伍,从而为文物管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其次,应当强化对历史文化古迹、古老建筑、重要文物的保护工作,并且落实责任人制度,将文物的保护措施落实到位;最后,应当强化文物执法工作,并且打击盗掘以及盗窃等犯罪行为,对于倒卖文物或者损坏文物的行为应当给予严厉打击,从而切实提高文物安全管理工作的水平。

2.4强化管理职能

基层的文物管理部门,如果想要确保文物保护以及管理工作可以顺利完成,应当发挥执法管理以及监督职能。首先,应当以文物保护法为根本依据,并且集合当地实际采取有效的管理办法,针对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从而促使文物保护法可以落实。其次,相关管理部门应当强化监管,对业务管理应当强化并且履行文物保护以及管理的措施,促使文物保护单位逐渐正规化、科学化以及系统化,促使监督工作以及文物管理工作可以得到落实。

3结语

综上所述,文物安全管理工作不但乐意对传统文化以及历史进行传承,而且对青少年精神文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换句话说,文物安全管理工作是利国利民的事情。相关文物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文物安全管理工作并且强化宣传工作,进而提高全体公民的文物保护意识,推动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 陈国哲.如何做好文物保护工作[J].大众文艺,2011(10):205.

[2] 谢穗子.试析如何做好基层文物保护工作[J].大众文艺,2015(11):260.

篇10

一、保护文物古迹与促进文化兴市

文物古迹是历史沿革的印证,是历史文化衍续的载体。我市之所以能被誉为“历史文化名城”,其根本在于三千年来形成的传统文化,存留保护下来的名胜古迹;园林古建、诗词文章、名士贤哲等等文化遗产。文物古迹是城市发展中的宝贵资源与财富。充分保护利用文物能起到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和城市知名度,拓宽旅游渠道,增加经济效益,增强社会效益的重要作用,又是弘扬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不可少的教材资料。文物是文化的根基,是追溯历史的依据,是城市文明的佐证,是我市的珍宝,文化建设应注重文物的保护、开发、利用。

经济建设和文物建设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它们一枯共枯,一荣共荣,文化事业的滞后,会使经济建设缺少原动力。一个城市实现现代化的标志,不仅在于具备繁荣的经济和发达的科技,而且还必须具备优良的人文环境和高度的文化品位。经济要振兴,文化更要振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安阳,文化建设的发展更应该优于经济发展。

爱护文物古迹,首先要了解文物古迹的价值。安阳是有文字和文物可考的中国第一古都,也是中华民族文字的发祥地。数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丰富的文化遗产,现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30余处。文化遗产、文物古迹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对国内外旅游者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但在文物古迹的爱护方面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

文物古迹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也是我们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中明确规定,文物古迹的保护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现在每年都有大量的文物古迹被破坏或走私出境,文物古迹保护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文物古迹保护和整个环境保护工作一样,都离不开公众的参与。

目前,国家对文物保护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原则是“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对风景名胜区的方针是“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都把保护放在了第一位。其原因主要是由文物古迹本身的特点所决定,文物古迹是历史上造就的,一经破坏就不可能再得。有些东西虽然可以再造,但已经成了复制品,价值就不大了;有些东西由于技术、工艺、材料失传或其他种种原因,不可能再造了。就是那些风景名胜、古树名木、山石景观等,一经破坏也无法挽回。名胜古迹失去魅力之日,也就是旅游业衰败之时。这里还必须强调的是文物古迹、风景名胜除了它们本身的价值不能破坏之外,它们的环境也十分重要,如果把它们的环境破坏了,同样难以挽回。环境包括它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二、正确认识发展旅游产业与重视文物保护的关系

古迹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因为古迹的保护是为了展示。只有这样,才能使更多人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因此,我们坚持古迹的开发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政府的行为必须置于国家文物管理部门的指导下,这样才能真正起到保护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对世界遗产的四项主要威胁,第四项就是旅游。旅游是发挥文物古迹作用的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途径和一个非常好的形式。两者如果处理得好可以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双赢目的,如果处理不好,也可能两败俱伤。

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文物保护之间存在的矛盾日益突现。各地区发展旅游产业,越来越注重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概念,注重发挥地区优势,通过对文物古迹的开发,打造旅游文化品牌。但是,人们在挖掘旅游文化潜力的时候,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对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过度开发,加之保护的意识和力度不够,使它们承受了严重的破坏。盲目过度的开发文物古迹,以牺牲文物古迹内在价值为代价,一味追求所谓的经济效益和旅游发展,无异于杀鸡取卵。例如,将世界遗产和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旅游项目捆绑上市或租赁使用,进行商业性开发;无处不在的索道严重破坏了自然景观;一窝蜂的修建新造景点,却忽视了对文物本身的保护和利用;弃真求假,随意修造假古董和臆造景观等等不一而足。安阳既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又有奇特的自然旅游景观。以殷墟博物苑、里城为主线的殷商文化游和以岳飞庙、红旗渠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主线的传统教育旅游构成了安阳特色文化旅游。此外,天宁寺塔(文峰塔)、二帝陵、灵泉寺石窟(万佛沟)、袁林、明福寺塔、修定寺塔等也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安阳自然风光秀丽多姿,小南海风景区、珍珠泉风景区和旖旎的太行大峡谷、林虑山自然风光,令中外旅客流连忘返。独具特色的航空运动基地,因其鬼斧神工的天然地势而深得跳伞、滑翔运动爱好者的青睐。被称为世界“第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也成为不可多得的旅游景观。殷墟、岳飞庙、瓦岗寨、红旗渠、百里太行大峡谷,当这些历史集中在一个城市,带来的除了久远的盛名,还有无限的责任。

发展旅游产业与重视文物保护是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发展旅游产业可以促进文物保护。文物古迹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对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文物古迹等旅游资源可以为旅游部门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为保证其能够长期利用,能够吸引更多旅游者,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旅游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工作,加大对景区内文物保护的力度,使其最小程度的遭受到破坏,相应地也会从获得的经济效益中提取一部分用于文物保护,实现文物古迹的可持续利用。另外,通过观览文物古迹,不仅可以满足人们探古求知的渴望,还可以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使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得到传承,所产生的这种社会效益是不言而喻的。它可以使人们认识到文物保护对社会的重要意义,提高全社会关注文物保护的意识,更加有利于文物的保护。

另一方面,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可以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文物古迹是旅游资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物古迹为旅游者带来了接触历史、了解历史最为直观的感受,使人们能够在旅游中体会人类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辽阔的地域蕴藏着丰富的文物资源,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带着探求东方文化神秘感的好奇心到中国来旅游,这不仅拉动了地区经济的增长,也推动了与旅游相关的其他产业的发展。保护文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它,在保护文物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文物的优势,以文物古迹为主题对其进行适度的开发、合理的利用,最大限度延长它的寿命,使之能够充分发挥自身蕴含的价值,推动我市旅游事业的发展。

发展旅游产业与重视文物保护可以相互促进,所以只有平衡协调好发展旅游和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重视文

物保护,才可能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文物保护,促进文化兴市

为加强文物保护,促进文化兴市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文物的作用。文物古迹固然重在保护文物的价值,通常理解文物价值就是历史价值,文物工作者的任务和职责就是保护好它。其实不仅如此,保护的意义在于使之能够发挥其社会价值作用,即潜在的研究、教育、商业、旅游、文化、经济等价值作用。在新时期,文物保护的观念也要有创新,认真总结借鉴国际上文物保护和建设共同发展的先进经验,解放思想,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更好地贯彻文物保护法确立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逐步实现文物从单纯保护到保用结合这一发展方向的转变。也就是说保护措施的确定首先要明确保护的目的,不仅要考虑到如何保护好文物价值,同时也要考虑到发挥文物古迹的价值作用。如能在文物保护工程中正确把握价值取向的合理性,在文物保护的措施上也就能做到既保护文物的文化价值,又有助于发掘丰富文化资源的优势,才能正确掌握文物保护的修缮原则。保护文物建筑的文化价值,使之世代相传是我们的共同责任。

(二)狠抓文物法规宣传。加强文物法的宣传、贯彻。文物保护本来有法可依,但目前肆无忌惮的破坏却又无法控制,究其原因,文物法宣传力度不够,执法不严、有法不依,对破坏者的惩处差,这方面有待进一步强化。群众的文物意识相对较弱,为了广泛宣传文物法规、政策,文物工作者在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利用下乡的机会,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以各种形式宣传《文物保护法》,在社会形成“保护文物光荣,破坏文物可耻”的风尚。同时,通过在各文物点、寺院现场讲解的形式,让广大群众和僧尼充分理解文物的涵义,认识文物工作的重要性。每年定期举办“文物宣传月”、“文物宣传周”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特别是利用“国家文化遗产日”大力宣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三)在文物普查的基础上进行专项保护。成立普查队,深入到乡镇和重点文物普查点现场进行文物普查。通过普查,进一步掌握文物资源的数量、分布和保存的基本情况,提高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预见性、规划性。我市的文物古迹历史年代久远,涉及门类广,应分类做好保护,在保留原物的基础上作好录像、文字记录,以便长期档案留存,为修复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