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的目标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5: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康复护理的目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方法:资料选自2012年2月-2013年2月早我院救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94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给予目标护理干预,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IPROS量表的得分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和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均有所提高,但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数据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研究组的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表明生活质量的提高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目标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增进治疗效果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护理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目标护理 康复 精神分裂症 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340-02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持续性的严重精神疾病,具有难以治愈和持续性的特点,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1]。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不仅需要优良的治疗方案,还需要护理人员的密切护理干预。我院对康复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目标护理干预,取得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和分组。资料选自2012年2月-2013年2月早我院救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94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每组各为47例。研究组中男31例,女16例,年龄23-57岁,平均年龄(34±6.21)岁,病程3-17月,平均病程(8±5.48)月;对照组中男29例,女15例,年龄23-59岁,平均年龄(35±5.76)岁,病程2-18月,平均病程(9±5.37)月。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目标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预防复发的护理,加强生活技能训练的护理干预,以及帮助患者恢复人际关系的护理。
预防复发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期,应坚持让患者服药,预防复发。护理人员应提醒患者忌浓茶,忌烟酒,并帮助患者形成规律的生活起居习惯,还需对患者的情感、行为、药物反应,以及睡眠质量变化进行细心的观察,在发现患者产生社会、心理,或是其他的社会性事件时,应及时防范疾病复发。
生活技能训练护理:通常经过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行为、情感和思维方面,均会有较大的改变,有的患者已经接近正常状态,所以在康复阶段,护理人员除指导患者积极服药之外,还需加强对患者的社会技能的锻炼,让患者逐步的向正常人的生活靠近,可适当的让患者看电视,听音乐,逐渐的增强患者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患者的人际关系护理:通常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患病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行为退缩,精神冷漠,以及依赖性较强的现象,对于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没有信心。因此,护理人员需帮助患者逐渐的恢复原有的人际关系,结合心理辅导,鼓励患者积极社交,增强患者对生活的信心。
1.3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参照IPROS量表,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进行评价。其中IPROS量表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生活能力、讲究卫生能力、社交能力、工疗情况、以及关心和兴趣,总共36个项目,每项0.5分。分数越低,表明社会功能缺陷越轻,分数越高,表明社会功能缺陷越重[2]。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一般资料用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当P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和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均有所提高,但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数据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研究组的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表明生活质量的提高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属于患者个性改变,情感、思维和行为分裂,表现为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是一类较为常见的精神疾病,会对心智功能造成重大的影响,包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能力和思考。在临床中,常表现为情感、思维和行为等方面的精神活动不协调和精神障碍,并导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减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对于临床治疗和护理也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护理人员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
目标护理干预旨在为患者创造更多有利的环境,尽量的避免诱发因素,实现康复护理的目标。促进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提高,增强患者的生活兴趣和生活能力,稳定患者情绪,为患者治愈后融入社会奠定基础。对患者进行必要的生活指导,并通过护理人员、社会和家庭对患者的主动支持,让患者体会到多方面的关怀,增强对自己和对生活的信心。
在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经治疗和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均有所提高,但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数据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研究组的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表明生活质量的提高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采用目标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对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应进行更多的人文关怀,能够有效改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升治疗效果。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目标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增进治疗效果和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护理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篇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六师红旗农场医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 831702
【摘 要】目的:探讨基层医院脑梗塞患者的康复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我院2012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间收治的收治的脑梗塞患者56 例,按照护理方案分为对照组(28 例,行常规康复护理)和观察组(28 例,行三级康复护理),比较两组康复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 < 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层医院脑梗塞患者中实施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脑梗塞;康复护理;基层
脑梗塞作为临床发病率、致残率较高的典型性疾病,多数存活患者都伴有严重的肢体功能障碍,在当前积极提升脑梗塞患者临床生存质量与预后的情况下,通过针对性护理改善患者肢体功能障碍与神经功能损伤,是临床目前诊疗重点。我院在脑梗塞患者护理中实施三级康复护理,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 例,男性32 例,女性24 例,均为我院2012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间收治的脑梗塞患者,年龄49-76 岁,平均年龄(62.4±3.5)岁,GCS 评分均≥ 8 分,意识清醒,肢体功能障碍严重,生命体征平稳。按照护理方案分为对照组(28 例)和观察组(28 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别不明显(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三级康复护理,措施如下:一级康复护理内容主要包括转换、关节被动运动、患侧翻身练习、桥式运动、双手交叉上举训练、踝关节与腕关节背伸牵张练习、站位坐位平衡训练,具体要根据患者肢体障碍严重程度酌情循序渐进的进行;二级康复护理主要以恢复患者行走功能与神经肌肉功能为主,行走功能锻炼内容包括转换、步行训练、站立平衡训练、上下楼行走训练等,神经肌肉锻炼以患者日常生活技巧训练配合肌肉促通技术开展。三级康复训练主要针对患者出院后日常训练为主,给予患者全面出院康复训练指导,每周复诊至少一次。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肢体运动功能评价应用FMA 评分标准,分别对上肢与下肢进行评定,包括15 个维度、45 个小项,每项分值0-2分,以分值相加为最终得分,以得分越高为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效果越好;神经功能评分应用NDF( 神经功能缺损量表) 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临床所得数据均应用PEMS3.1 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 )表示,组间比较t 检验,P<0.05 则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肢体功能与神进功能改善情况对比见表1。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FMA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NDF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肢体运动功能与神经功能改善效果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梗塞作为临床好发于中国老年人的典型疾病,临床致死率、致残率一直居高不下,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疾病[1],尤其是当前我国老龄化趋势加快,脑梗塞带来的危害与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为改善脑梗塞患者预后、提升其生存率与生存质量,临床实施有效的早期护理干预成为必然选择,因此备受推崇。康复护理干预之所以可取得如此显著的效果,主要是基于患者早期神经中枢损伤后可塑性、恢复性较强特质,通过功能锻炼促使脑内神经细胞可塑性增强,利用细胞、分子、基因等调控作用改善患者肢体、神经功能障碍[2]。临床脑梗塞患者早期护理康复计划的目标在于最大限度恢复患者肢体功能与神经功能,提升其个人生活能力,以便及早返回社会[3]。
三级康复护理中一级与二级康复计划主要集中在患者住院期间,由护理人员实施规范化、科学化的循序渐进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肢体、神经症状表现。本次临床研究中针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了三级康复护理计划,在患者生命体征恢复平稳、意识清醒的状态下做一级康复锻炼等,从被动运动到主动运动有效防止了肌肉萎缩、关节强直、肩手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出现,二级康复训练中以提升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协同护理能力为目标展开计划,进一步提升了患者认知功能,三级院外锻炼在日常生活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患者个人能动性与积极性,提升了个人自我护理与保健能力。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肢体功能与神经功能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证实了该护理康复模式应用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值得在基层医院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覃爱芳. 脑梗塞的康复护理进展[J].临床护理杂志,2013,12(2):63-65.
篇3
【关键词】 骨科;康复护理;功能锻炼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已经不再停留在对疾病的康复,而是对肢体功能的恢复,因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康复护理的显著疗效及其重要性逐渐被认可,社会需求的增加为骨科康复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我科在康复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围绕全面康复的目标,密切配合康复医师及其他专业人员,对住院患者实施的一般及专门的护理技术[1]。
1 骨科康复护理的现状
1.1 患者方面 骨科住院患者多是因为突发意外事件急诊入院,各个阶层、年龄、文化层次均不相同,患者对康复的认识也不同,绝大部分还仅仅停留在疾病的恢复,认为手术是治疗疾病的唯一方式,只要手术就可以了,对肢体功能的恢复并不重视。而康复锻炼是及其缓慢且耗时间的治疗过程,很多患者极其家属都没有足够的耐心持之以恒的坚持。
1.2 医院方面 随着康复技术的发展和完善,骨科康复事业蒸蒸日上,从业的医师、治疗师、护士不管是从数量还是质量都在不断地增加,但从医院方面来讲,各种投入还远远不够,康复设施、治疗仪器、康复环境极专业人员配备均不到位,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阻碍了康复科室的发展。
2 康复护理
2.1 康复护理评估
2.1.1 基本情况 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文化程度、
2.1.2 身体状况 既往史;生活状况及自理程度;护理体检:生命体征是否正常,四肢骨关节活动障碍程度,全身各重要脏器情况,局部状况:受伤部位、伤口愈合程度、手术时间;重点是对现有残存功能的检查,如感觉、运动、认知、语言及ADL能力水平状况[2]。心理因素:致残的原因,康复对象的心理状况,康复对象和家属对康复的愿望及预期目标,家庭环境包括经济状况、家庭设施条件如何,患者和家属有无康复方面的常识等。
2.2 康复护理措施
2.2.1 健康的心理状况 人的心理状况对疾病会产生密切的影响,不同的心理状况对疾病的预后和康复效果也各有所异,健康的心理对康复有促进作用,而消极的情绪会影响康复的效果。受伤是突然发生的,患者很难接受,残疾的出现严重影响了自我形象,产生抑郁、悲观、绝望、甚至自暴自弃的心理,失去了信心,当抑郁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厌世及轻生的心理。护士要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经常关心并帮助他们,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耐心倾听,使其情绪得以发泄,同时予以患者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勇敢地面对现实,树立新的生活目标。
2.2.2 病室环境因素 良好舒适的环境可以使患者保持愉悦的心情,同时关系到疾病的康复治疗效果。因此保持病室的清洁、整洁、安静、舒适尤为重要,整理床单元2次/d,保持床单元的清洁,整洁,各类物品摆放有序,室温应保持在20℃~26℃,以全身加温为主,相对湿度控制在50%~60%。每日进行病房通风,保持干净清爽的空气。
2.2.3 饮食护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对患者的康复是非常重要的,患者在康复阶段,对营养的需求增加,因此根据患者的不同选择合理的饮食,饮食多样化,多食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富含高钙、纤维素食物,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的发生。
2.2.4 康复护理措施
2.2.4.1 责任制康复护理 为保证患者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复,我们实行责任制护理,进行一对一,一对二,一对三的讲解示范指导,直到掌握为止,针对性的讲解有利于患者方便快捷的掌握知识,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把相关知识做成资料发给患者,方便患者随时阅读;同时固定专门时间集中为某种疾病的患者及家属进行讲课,保证患者及家属学到最需要的知识。对有阅读能力的患者及家属,我们推荐相关的读物,使患者树立良好的康复意识,提高康复功能锻炼的主观能动性。
2.2.4.2 伤残肢体的功能锻炼 ①早期康复:术后患者由于疼痛或担心锻炼使伤口裂开,内置物断裂、骨折移位等多种原因影响手术效果而拒绝活动,患者只在意手术成功与否,认为手术成功就是肢体的康复,殊不知长期的固定不活动会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关节内粘连,当后期意识到时已经晚了,必须再次进行手术。因此应术后早期开始功能锻炼,若患者因疼痛拒绝时可以给予止痛药,锻炼从简单开始,如股四头肌收缩运动,患肢远端指(趾)关节屈伸运动,腕踝关节屈伸、旋转等,同时辅以被动活动,使主动活动与被动活动相辅相成,达到最佳效果[3]。锻炼必须适度,循序渐进。②后期康复(伤后6~8周)骨折已达到临床愈合,外固定已基本拆除,此期任务是促使功能全面恢复,运动以重点关节为主的全身锻炼[4]。在加大活动量的同时运用辅助器械,对上肢的锻炼,指导肩部内收、内旋、外收、外展;肘关节屈伸,腕关节屈曲训练;手指进行握拳、抓捏小皮球,可以运用握力器辅助。下肢的锻炼,指导其直腿抬高,髋关节的内收、内旋、外展;膝关节的屈曲,伸展运动防止膝关节僵硬,关节粘连,运用持续关节松动训练(CPM)进行关节活动;踝背伸,内翻防止足下垂。下肢的锻炼还可以辅助骨折治疗仪消肿止痛、促进骨折愈合,AVbang能有效的防止深静脉血栓,促进血运循环。护士要正确的指导患者使用辅助用具,在使用拐杖时先训练平衡,单脚站立,锻炼手臂的力量。下床活动可以辅助升降台。胸腰椎受伤的患者应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三点式、四点式、五点式。在训练中注意安全,防跌倒,摔伤,有专人陪护。
2.2.4.3 健康肢体的功能锻炼 在疾病恢复过程中,患者往往只重视伤残肢体的锻炼而忽视了健康肢体的活动,健康肢体是为患肢提供力量的源泉,也是患肢锻炼的保证。指导患者进行健康肢体的锻炼,如上肢的扩胸运动、举重、握拳运动,下肢抬高,抬臀运动可以锻炼腰背肌功能,预防褥疮;深呼吸、用力咳嗽可以有效的预防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3 效果与体会
患者不仅掌握了大量的医学知识,在增加知识的同时使疾病得到康复,患者的康复意识增强,积极主动的进行锻炼,使患肢最大的程度的恢复,大大的减小了伤残的几率。在对患者的了解中得知,患者开始期待的是手术成功、输液和换药,并不了解锻炼在恢复中的重要意义。早期活动可以减轻肢体肿胀,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加速了骨折,身体功能的恢复。与此同时,患者对我们的满意度增强。
科学合理正确的康复护理是患者功能恢复的关键,让患者接受锻炼在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有效的沟通能促进护患关系的建立。在我们的了解中患者认为仅仅是指导患者锻炼和简单的器械不能满足其锻炼的需要,拥有专门的康复室和器械能更好的帮助功能锻炼的进行。指导患者锻炼还在于拥有足够的知识,这就要求护士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文化专业水平和修养,只有拥有足够的知识,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得到患者及家属的积极配合。
参 考 文 献
[1] 刘文平.骨科病人的康复护理.才智,2009:32.
[2] 宋继兰,王艳,高裕惠.实用康复护理学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
篇4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 术后; 社区; 康复; 护理
[中图分类号]R68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8-135-0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而导致髓核组织的突出的一种疾病[1]。虽然手术治疗该病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但是术后系统、合理的社区康复护理则能够明显提高与巩固患者术后临床疗效,所以我们加强了对1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的社区康复护理工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例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的患者[2],且均择期进行开窗髓核摘除手术。将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社区康复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各10例;社区康复护理组男8例,女2例,平均年龄(43.21±3.56)岁,病程5 d~18年,突出部位:L3~41例、L4~57例、L5~S12例;常规护理组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43.62±3.53)岁,病程4 d~17.5年,突出部位:L3~41例、L4~56例、L5~S13例。经统计学处理分析后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2研究方法与社区康复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而社区康复护理则在上述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宣传教育护理、康复训练护理(如下肢肌力锻炼、腰背肌锻炼等)等综合性护理。
1.3疗效评价标准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评定标准参考[3]: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直腿抬高试验不小于85°,患者可进行以前工作;好转:临床症状及体征部分消失,功能得到改善,直腿抬高试验不小于70°;无效:症状和体征均未改善。腰椎功能评分标准参考Install[4]临床评定量表对患者腰椎进行评分,包括疼痛程度、活动范围、日常动作等。
1.4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见表1。
2.2两组患者腰椎功能评分结果:见表2。
表2两组患者腰椎功能评分结果比较(分,x±s)
注:*P
3讨论
所谓社区康复护理是指在社区中,围绕全面康复目标、依据总的康复医疗计划,对病、伤、残者所进行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的整体康复指导,引导患者能够自觉、正确地坚持康复训练,从而能够减少致残的影响,预防继发性残疾,以致可以实现最大化的康复效果,进而能够使患者生活可以自理,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5]。
从本次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后的社区康复综合性护理结果可以看出:加强社区康复护理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护理者,且腰椎功能恢复情况也好于常规护理(P
总之,腰椎间盘突出的术后社区康复护理不仅能够促使患者尽快恢复、减轻患者过重的医疗负担,还对患者以后的生活质量也起到了重要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梦樱,李津.外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34.
[2] 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21.
[3]武凤英.综合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按摩与导引,2007,23(1):38.
篇5
关键词:社区 康复护理 脑卒中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7-0121-02
脑卒中是一组急性起病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称急性脑血管病,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伴随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1]。早期介入康复护理,可以显著提高各种后遗症的恢复率。康复护理是在康复医学理论指导下,围绕全面康复的目标,护理人员密切配合医生及其他康复专业人员,运用综合护理理论技术,帮助康复对象尽快康复,从而提高生活质量的专业护理。现将本中心康复护理方面的经验总结如下:
1 康复护理在患者肢体功能康复上的应用
当患者的生命体征得到稳定后便可进行肢体功能康复锻炼,护士应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早期肢体功能康复锻炼的重要性,对患者及家属做肢体运动示范性指导。
1.1 脑卒中患者偏瘫急性期的护理。护士在积极配合医生抢救、密切观察病情的同时,让患者以卧床休息为主,动静相互结合;定时给患者更换,做好患者口腔、皮肤护理,预防压疮;保持肢体的功能位,维持关节活动范围,防止肌肉关节挛缩,采用较为轻柔的手法,从远心端至近心端,有节奏地按摩;帮助和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关节多方位的活动,幅度应遵循由小到大的原则,以促使气血调和,经络通畅,关节滑利。注意将踝关节置于90°,避免足下垂。护理时应从肩胛处托扶患肢,避免用力牵拉患肢造成肩关节软组织损伤和疼痛。对便秘患者可给予缓泻剂,避免强烈刺激,以免加重病情。
1.2 脑卒中患者偏瘫恢复期。患者病情稳定后,可加强肢体功能锻炼,指导患者患肢做主动运动,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紧张度,活跃循环、呼吸等系统的功能。在协助被动活动的同时,鼓励患者主动训练,如屈肘关节、内收肩关节、伸膝关节和髋关节及运动足趾关节,逐步达到能抬动瘫痪肢体;鼓励患者练习翻身及移动身躯,训练时可用健侧手抓住床边、床栏,或由家属协助练习坐起。随着病情好转、肌力的恢复,逐渐延长锻炼时间,做好坐起训练、站立训练、徒手训练等;在进行锻炼时应注意防止患者跌倒使病情加重。
1.3 脑卒中患者偏瘫后遗症期。患者在此期不同程度地留下各种后遗症,如肌力减退、共济失调、姿势异常等。次期要利用患者残余功能强化训练,以防功能进一步退化。对患者进行自理生活指导,使患者最大限度实现生活自理。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促使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指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及其后遗症,对长期卧床不起的患者,要指导家属采用正确的护理方法,预防压疮、感染等并发症[2]。
2 脑卒中患者心理康复护理
心理状态影响人的情绪反应,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康复治疗的效果。心理护理是康复护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护理人员耐心、细致[3]。因此护士在脑卒中的心理康复过程中应迅速了解每一位患者心理及病情,帮助患者适应医院的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调动患者康复锻炼的主观能动性。
2.1 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因突然患病,心理问题较多,常表现为焦虑、易伤感、易激惹。护士要利用鼓励、暗示、支持、疏导等方式对其进行心理调节,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与积极配合康复治疗的信心[4]。护理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分析其思想变化,制定最贴切的护理计划,恰当解释患者病情,消除患者悲观情绪。鼓励患者进行主动锻炼,尽可能让患者接受自己喜欢、依赖的治疗,这样能使患者产生自我慰藉,并能极大提高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心理障碍的康复。
2.2 脑卒中恢复期。心理护理是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其他康复治疗的条件。护士应指导患者和家属主动参与康复训练,协助做好生活护理,如擦澡、洗脚、修剪指甲等。对患者进行语言安慰,关心体贴患者,增强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消除焦虑抑郁心理。尽量帮助患者摆脱孤独的境地,督促亲属按时到医院探视,明确答复患者提出的有关病情问题,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正确的认识。学会看懂患者的手势来代替语言的表达,要通过患者的面部表情,举止行为了解患者内心活动,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护士在与患者接触时,必须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语气、语调,积极主动地为患者提供服务,避免不当的言行对患者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2.3 脑卒中慢性期。脑卒中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转归常常存有顾虑,护士对患者要耐心开导,鼓励患者摆脱自卑的困扰和冲破固执屏障。对家属要详细解释,并强调康复训练的好处和不锻炼的严重后果,只有坚持不懈地治疗与锻炼,才能达到康复的目的,并列举成功的患者,使患者及家属树立起信心。
3 脑卒中患者语言康复的护理
语言功能丧失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症状,护理中要加强患者日常用语的训练,对患者开口讲话加以鼓励,稍有进步就予以赞扬,以增强患者信心。与失语症患者谈话时力求简练、通俗易懂,言语要慢,对患者的话语要认真倾听,并用肢体语言予以反馈。与伴有认知障碍的患者谈话时,应手势、实物或图片进行配合以使患者理解。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接受及时的康复训练,能加速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的重组或代偿。脑卒中后患者肢体恢复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康复锻炼,容易产生关节畸形、挛缩、肌肉萎缩而导致残疾。早期介入康复护理,能够为患者各种功能恢复打下良好的基础,有效降低神经功能残疾程度,提高其生活质量,使之回归家庭或重返社会。
参考文献
[1] 李金萍,丁海敬,刘增军,吴晶晶.脑卒中患者的护理体会[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06)
[2] 陈敏.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J],黑龙江医学,2011(07)
篇6
【关键词】 松解术;膝关节僵直;康复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35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34-01
伸直型膝关节僵硬是膝部损伤后严重并发症的一种,膝部损伤后进行手术治疗或者膝关节长期制动都可能会造成伸直型膝关节僵硬[1]。过去一般采用膝关节切开松解股四头肌成形术,这种手术方式带来的手术创伤较大,术后软组织再次粘连的发生率较高,整体疗效难以让人满意[2]。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提升,关节镜手术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它可以减少患者组织暴露及组织损伤,从而降低外科应激反应的发生率[3]。本文结合我院的治疗实例,通过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和康复护理,观察护理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取2011年1月到2012年1月实施关节镜松解术的伸直型膝关节僵直患者30例,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年龄24-39岁,平均年龄(28.5±2.4)岁。术前患者最小屈膝6°,最大屈膝41°。患者在年龄、病情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术后护理效果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康复护理。康复护理的具体内容如下:
1.2.1 为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通过沟通交流说服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1.2.2 术后六小时使用被动活动器帮助患者锻炼,时间为半小时,关节屈曲的角度以患者的耐受程度为标准。
1.2.3 术后第一天,使用被动活动器帮助患者锻炼,关节屈曲角度为35°左右,协助患者在床上做主动股四头肌等长练习。
1.2.4 术后第二天到第四天,每天使用被动活动器协助患者锻炼,一天两次,每次40分钟左右,逐渐加大关节屈曲的角度;让患者继续在床上主动练习,鼓励患者抬高患肢,此过程中可以协助患者抬高患肢10°左右,再缓慢放下,多次重复后,逐渐将角度提升至35°,每三个小时锻炼一次,每次持续十分钟;术后第三天可以鼓励患者下床活动,避免让患肢负重,每天四次,每次10分钟。
1.2.5 术后五天到一周的时间,在维持原有锻炼量的基础上,增加终末伸膝锻炼,在患者的患肢膝盖下放置垫枕,保持屈膝角度约为30°,让患者足跟抬离床部直到屈膝伸直,每天三次,每次五分钟。
1.3 统计学分析 本文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
2 结 果
本文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从护理效果来看,观察组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更大,观察组的患者满意程度更高,观察组的护理效果要优于对照组的护理效果,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
3 讨 论
跟传统手术方式比较而言,关节镜下松解术治疗外伤性膝关节纤维粘连强直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广泛切除关节内的粘连组织会引发关节积血、肿胀、屈膝角度丢失等症状,膝关节粘连又会降低肌肉的伸缩能力以及肌张力[4]。因此,术后护理应该以减轻关节肿痛,恢复关节功能为主要目标[5]。
常规护理主要包括抬高患肢、观察患肢的血运情况,在患者回到病房后,在患者的患肢下放置一个高度约为8cm的软枕,以促进患肢静脉回流。还要确保引流管可以保持通畅,杜绝引流管打弯、受挤压的现象发生,定时挤捏引流管,避免血凝块堵塞引流管。尽管常规护理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并不能完全实现减轻患者关节肿痛并恢复关节功能的目标。从本文的研究来看,采用康复护理的观察组患者的关节活动能力较强,绝大多数患者的屈膝度大于80°,患者的满意度高达93.33%,观察组的护理效果远高于对照组的护理效果,因此,康复护理值得在临床护理中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蔡春元,杨国敬,等.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松解治疗膝关节伸直型僵直[J].中医正骨,2010,12(15):126-127.
[2] 王贵清,徐立录,等.两种方法治疗膝关节伸直性僵硬的疗效比较[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1,18(13):254-256.
[3] 孙艳春,安春荣,李艳会.关节镜下治疗膝关节僵直的康复疗法[J].中国医药指,2011(26):145-146.
篇7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康复护理;日常生活能力
脑梗死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往往遗留下严重并发症,影响生存质量。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对20例初发脑梗死患者从早期康复护理的角度提供护理措施,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般资料 初发脑梗死患者4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36~75岁,平均(65.2±8.1)岁,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并经颅脑CT或MRI证实,生命体征平稳。40例初发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康复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性别、年龄、发病积分、既往史积分、肌力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康复评定 两组患者分别由康复科医生用徒手肌力检查法检查肌力情况,治疗前当天、治疗后6周应用Barthel指数[2]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1.2.2 康复护理训练方法 ①功能位的保持,仰卧位。上肢:肩上抬前挺,在肩胛后方放一薄垫,纠正肩胛内旋内收,上臂外旋稍外展,肘与腕均伸直,掌心向上,手指伸直并分开,整个上肢可放在枕头上;下肢:骨盆和髋前挺,大腿稍向内加紧并稍内旋,臀部和大腿下放置枕头或砂袋,以支撑整个大腿外侧以防下肢外旋;踝呈90°,足尖向上;②肌力训练在患者肌力0级时,除了保持仰卧、侧卧肢体的良姿位外,首选最有效的物理疗法,对不同的肌肉加以训练,最终达到增强肌力的效果;③关节活动度的训练患者瘫痪期主要做被动训练,主要是针对上肢各关节的被动屈伸训练、下肢各关节的被动屈伸及外展内收训练;④卧位训练对患肢进行按摩及被动活动,嘱患者随意念做肢体水平外展内收,3次/d,20下/次;⑤坐位训练。坐位平衡训练,1级静态平衡,训练时让患者坐于椅子上或床边,双足平放于地上,双手放于膝部,保持稳定;静态平衡完成后,需进一步进行2级自动态平衡训练,让患者去取不同方向、高度的目标物或转移物品,有近渐远增加困难程度2次/d,20 min/次;⑥床下行走训练;随着病情的好转,肌力亦增强,可协助患者双手扶床,在原地踏步走和前后踢腿, 在床边或室内行走,并给予步态指导,逐渐延长每日行走的距离和时间;⑦心理康复护理护理人员要善于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向患者说明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坚持功能锻炼,本病愈后大多良好,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3 统计学处理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当天、治疗后6周应用Barthel指数评定,测评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检验。
2 结果
入院时康复组与对照组患者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康复组与对照组患者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梗死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往往遗留下严重并发症,影响生存质量。早期康复护理可以最大限度的改善其功能,减少残疾程度,缩短康复时间,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的关键时期为起病后6个月内,尤其是起病的头3个月。所以脑梗死患者易尽早进行肢体康复训练,早期的康复训练可促进神经侧支循环或神经轴突、突触联系的建立,对侧大脑半球的功能代偿及功能的重组,同时也不要忽视健侧肢体的主动运动,这可强化神经系统的紧张度,活跃该系统生理功能,有效地预防并发症,改善全身情况[3]。
加强心理护理工作,可使患者处于最佳的治疗状态,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为康复锻炼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篇8
方 法:将12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60例,接受常规治疗与护理;干预组60例,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结 果:干预组以上观察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脑卒中偏瘫病人残疾的发生,能促进偏瘫病人的恢复。(P<0.05)
关键词:护理干预预防脑卒中偏瘫
脑卒中在我国是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较高的疾病之一[1]。尽管脑卒中的诊疗技术和抢救水平不断提高,使死亡率明显降低,但存活的患者中因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而致残[2]。这不仅使患者因劳动力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而痛苦,而且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负担。如何降低致残率,减少废用综合征和误用综合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其回归社会,是护理工作的新课题和努力目标。
1.临床资料
我科为针灸科病房,所选病人为2002年7月一2004年7月在我院入住的脑卒中病人,病例入选条件:(1)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3],并经CT或MRI明确诊断为脑梗塞或脑出血;(2)系第一次发病,上肢肌力在Ⅲ级以下;(3)无严重心功能不全者;(4)除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5)均于发病14天内人院。康复护理组患者60例,男35例,女25例,脑梗塞39例,脑出血21例,平均年龄64.8岁,平均住院天数44.1天;对照组为我院内科所收治病人60例,男36例,女24例,脑梗塞37例,脑出血23例,平均年龄61.3岁,平均住院天数40.55天;住院病人一般情况见表1。
2.方法
2.1康复护理组
2.1.1 从患者入院即给予良姿位摆放。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h,意识障碍Glazgow昏迷量表评分>8分的情况下,可以开始康复护理[4]。
2.1.1.1 健侧卧位:患者上肢充分前伸,其下垫高枕,肩关节屈曲。患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其下垫长软枕至足部,保持功能位。
2.1.1.2 患侧卧位:保持头部舒适,患侧上肢充分前伸,患侧下肢自然伸展。
2.1.1.3 平卧位:以软枕支撑患侧肢体,防止髋关节外旋。
2.1.2 全身关节活动度训练:是指发病早期在床上做各关节的被动运动。每天2次,10-20分/次。
2.1.3 主动运动:对肢体肌力开始恢复患者则在护士负责指导、帮助其进行自主运动,提高关节运动的协调性。
2.1.4ADL训练:鼓励患者进行进食、入厕等生活自理能力的练习。
2.1.5 心理支持:脑卒中思者多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变化称为卒中后抑郁(PSD),护士与患者交流中经常使用鼓励性言语,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1.6健康教育:做好评估,掌握患者病情和心理需要,及时把健康知识传授给患者和家属。
2.2内科常规护理,无以上康复指导。
3 观察指标及结果分析
3.1观察指标 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法对患者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定,采用简式Fugl-Meyer对患者的肢体功能进行评估,采用ADL法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采用HDRS对患者卒中后抑郁进行评定。由于康复护理与药物治疗同步进行,多为10天一疗程,上述指标治疗前、治疗后10天、20天、30天、40天各评定1次,并观察上述指标的动态变化。数据处理用SPPS统计分析。
3.2结果
3.2.1治疗神经功能状态的变化
3.2.1.1 治疗后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变化(见表2)
3.2.1.2 治疗后简式Fugl-Meyer表的变化(见表3)
3.2.2治疗后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变化
3.2.2.1治疗后2组病人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变化(见表4)
3.2.2.2两组病人治疗后HDRS(见表5)
4.讨论
4.1 早期正确卧位的重要性 正确卧位的目的是防止关节肢体变形,避免关节挛缩,影响以后的康复效果。卧床患者经常变换不仅能够预防褥疮而且有利于心肺功能的提高,为以后的肢体功能锻炼提供保证。
4.2 影响肢体功能康复效果的因素病变部位、性质、程度及个体因素如年龄、既往史、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等患者内在因素可影响疾病预后,很多外在因素如药物治疗、护理水平、经济能力等对康复效果也有很大影响[5]。对康复的重视程度,早期康复决定康复护理的效果。
4.3 肢体功能康复护理的原则以康复医学理论为依据,指导患者康复护理同时注意循序渐进。加强监护和指导保护,训练时不宜用力过猛,幅度不宜过大。
4.4 本观察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可能缺少随机化原则,但客观上由于针灸科床位比较紧张,医师根据床位情况随机将脑卒中患者收入普通内科,由此看来两组对比仍然存在一定的随机性。由于缺少康复设备,对步行训练康复措施较少,可能影响效果。
5 小结
脑卒中可导致肢体功能永久障碍,致使患者失去工作和生活能力,使社会和家庭承受巨大的压力。因此护理人员应努力探索降低致残率的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龙洁,王文治:脑血管病防治与康复[M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6,198―199。
[2]龙洁,王文治:脑血管病防治与康复[M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6,198―199。
[3]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L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篇9
1 社区康复护理的内容
1.1 通过社区健康档案和社区中心转诊,社区责任医师和社区护士应掌握辖区内伤残情况,建立伤、病、残患者的档案,制定康复护理计划。
1.2 基础护理。一般包括皮肤护理、口腔护理、呼吸道护理、饮食护理及排泄护理等。这些护理方法和流程是社区护士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与临床护理基本相同,只是实施护理的场所和环境不同而已。基础护理始终是衡量护理质量的核心和标准。
1.3 功能训练治疗。针对病伤残者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可采用适当的物理疗法、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配合康复医师针对不同个体制定个体康复治疗方案,充分利用社区和家庭资源开展康复治疗工作。
1.4 预防并发症。病残者在伤病过程中常伴随一些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加重病痛,造成功能障碍,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因此,在加强康复护理的同时,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1.5 心理护理。残疾者的心理障碍一般比较严重,从而影响其健康状况及康复训练的进行。因此在进行各项康复护理的同时,社区护士必须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掌握、提高交流技巧,做好心理疏导,使病伤残者达到心理康复。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心理护理作为现代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应贯彻在护理全过程,遍及护理实践的每一个角落。
1.6 健康教育。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使患者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社区护士应对病伤残者进行有关自我护理及康复训练的指导和教育,从而充分调动病伤残者自身的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通过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改进社区环境,利用社区资源,教育人群了解康复护理知识,认识康复护理对伤、病、残者治疗的意义,鼓励和动员服务对象及家人主动参与康复治疗。健康教育在三级预防中,是投入最低、效果最好、效益最佳的措施之一。
2 社区康复护理的特点和优势
2.1 以社区内急慢性疾病人、创伤者、老年病人及残疾所致的身心功能障碍者为主要服务对象。为所有社区伤残病人提供全面、连续的康复服务,通过健康促进提供健康的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心理社会支持。
2.2 以对病伤残者进行基础护理的同时,进行康复治疗训练及功能恢复的健康教育和指导为主要任务。社区病人病因复杂、病程漫长,是一个长期的治疗和护理过程,需要个人、家庭、社会人员共同参与完成。因此建立以社区护士为骨干,密切与全科医生合作,充分调动病伤残者及其家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发挥社区康复优势的保证。
2.3 以病伤残者的家庭住所、老人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要服务场所,依靠社区可利用的资源开展工作,可节省就医成本,降低治疗费用、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也是当前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的一种有效地解决途径。
2.4 社区康复可减少病人到医院就诊次数、减少院内感染机会,有效预防交叉感染。这样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理念和趋势[ 2]。
3 讨论
3.1 护士常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在工作中和各种病人接触,特别是护理操作时,直接接触病人的肌肤、血液和分泌物等,随时都可能被病原菌感染。所以,做好职业防护,维护自身健康是做好社区护理工作,杜绝差错事故的基本保障。
3.2 护理工作是一项责任心重大的服务性工作。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必须要精通护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操作,精益求精,不断更新知识,只有认真学习并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提高技术水平,保障护理安全,防止差错事故。
3.3 对特殊患者的护理如精神病人的护理,护士更需细心。最好在家属的陪同下开展各类护理,以防止遭遇暴力伤害。这也是社区护士的一种重要的自我保护。
3.4 护士无固定的生活规律,经常上夜班,其情绪紧张,会影响其身心健康。保护和调节护士的心理健康,关心社区护士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给予合理的待遇和社会保障,才能进一步发挥社区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护理工作是一种高尚的职业,同时也是一种高风险、多辛苦的职业。社区康复护理是应用整体护理服务理念,对社区内的伤、病、残者进行基础护理和各种专门的功能训练,帮助伤、病、残者恢复生理功能和生活能力,减少残疾,实现残疾人的全面康复和回归社会的一种新形式[ 3]。
护理工作中,严格遵守护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夯实基础护理,丰富服务内涵,提高护理质量,推进护理工作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满意的护理服务,增进医患和谐。
参考文献
[1] 朴凤善.社区康复护理的社会意义[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4):101~102
[2] 董丽萍,李和兴,张金声等.社区康复护理对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11:1032~1034
篇10
关键词:康复护理;护理措施;偏瘫;康复医学
偏瘫是指由于脑血管疾病、脑外伤、脑肿瘤、脑膜炎等颅内病变引起的以同侧肢体的上下肢随意运动不全或完全丧失为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1]。患者主要表现为运动和感觉障碍(如偏瘫和深浅感觉丧失),言语和交流障碍(如失语,构音障碍训练等),认知障碍,情感障碍和心理障碍等。据统计此类疾病约75%的存活者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康复护理的临床介入和康复训练能有效降低或改善患者的功能、交流和心理障碍。
1 康复护理特点
1.1 早期介入 有些时候患者之所以恢复速度快,除了因为手术本身很成功之外,还有就是康复护理工作的早期介入。一般神经系统症状稳定后即可介入。
1.2 自我护理 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不再是单一的过程,一定要教会患者学会自我护理。
1.3 功能训练 从良肢位的摆放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患者进行功能训练。这里的功能锻炼,一定要要求患者、患者家属、康复治疗者共同完成,尤其是患者本人的参与积极性,直接决定着后期恢复效果。
1.4 患者心理干预 刚刚挽回生命的患者很难接受目前的自己,大多情绪波动,比较痛苦和担心,要积极给予心理上的安慰与支持,使其倾诉内心的痛苦和烦恼,减少心理负担。康复之前首先要对患者进行心理上的康复,心理护理贯穿康复护理的始终。
2 康复护理的基本目标
2.1 维持与改善患者残余机能 充分活动肢体,防止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等。
2.2 帮助患者进行功能训练 早期卧床患者一般活动少,康复护理人员要帮助其活动,以减少机能的丧失。
2.3 告知家属患者的情况及需要 向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其了解具体康复措施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并要求家属必须参与到患者的康复护理与康复治疗中来。
2.4 充分发挥患者本人的潜能 积极的鼓励患者,使其主动参与各种机能训练,最大化的发挥其潜能。
3 康复护理的基本措施
3.1 一般基础护理和康复护理 见表1。
3.2 预防畸形和并发症
3.2.1 变换和姿势 早期变换和姿势可以预防肌肉萎缩,关节挛缩,褥疮,肺部感染等,还可预防因患肢长时间受压,不感痛苦,而造成的患肢肩、髋关节的疼痛与挛缩。
3.2.2 预防压疮 压疮一旦发生,不仅给患者增加痛苦,而且还会增加精神负担,严重时甚至引起全身败血症而危及生命。因此,护理中要防止局部皮肤长期受压,避免摩擦力和剪切力,保持局部皮肤的清洁和干燥,按摩背部及受压局部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全身营养状况等。
3.2.3 气管切开护理:保持病室适宜的温湿度,通风、清洁。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床头抬高15°~30°,定时翻身扣背,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3.2.4 预防关节挛缩变形 长期卧床或者运动受限制者,由于关节、软组织、肌肉缺乏活动或被动运动范围受限而出现关节挛缩。因此要对患者进行各个关节、各方向的全范围被动运动,预防关节挛缩,也要注意保持主要关节的合适,矫正患者不良姿势,以防止髋外展、外旋畸形、膝屈曲畸形、足下垂等挛缩畸形的发生。
3.2.5 功能训练 协助治疗师对患者进行功能训练,加强各大小关节被动运动、主动运动、抗阻力运动等,在训练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克服恐惧心理和疼痛顾虑。
3.3 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护理
3.3.1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帮助或引导和患者进行床上活动、进食、洗脸、个人修饰、入浴、穿衣、下床、入厕、整理床铺、使用家庭用具,移动、户外活动等日常生活动作。
3.3.2 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高热量、高蛋白,禁食辛辣刺激、冰冷过硬的食物。对于有吞咽障碍的患者进食时应选择质地较粘稠的食物,采取端坐位,避免呛咳。若每日进食不能保证总摄入量,应留置胃管进行鼻饲饮食。
3.3.3 排尿护理 训练尿潴留或尿失禁的瘫痪患者排尿,是康复护理的重要内容。可采用诱导排尿法,如用温水冲洗会阴或让患者听流水声,以引起排尿反射,也可采用定时按压下腹部(3h一次)等办法,若无效则进行留置导尿。对后期截瘫患者应教会其自我清洁导尿法。
3.3.4 排便护理 指导患者者建立合理的食谱,增加粗纤维食物,多饮水,建立有规则的排便功能,并定时排便。必要时可口服缓泻剂、或使用通便剂、灌肠等。长期腹泻患者,便后用软纸轻擦,用温水清洗,并在周围涂油膏,以保护局部的皮肤;对结肠造口术的患者,要教会他们自己进行冲洗处理,正确清洁造口和使用假肛袋等。
3.3.5 姿势转移及步行训练 步行前要对患者进行站立平衡训练、姿势转移训练,如从床上转移到椅子上,再从椅子上转移为站立,或者指导患者使用轮椅或拐杖、手杖等。
3.4 观察患者病情及康复训练过程的变化 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活动能力、心理反应以及失去的和残存的机能及机能恢复情况等,并认真做好记录。
3.5 学习和掌握有关对病、伤、残者的功能评价:并定期参加康复团队的初期、中期、后期评定会,以更好地了解患者情况。
3.6 实施心理护理 康复护理的对象有其特殊的、复杂的心理,往往表现出精神抑郁、忧愁、焦灼、烦恼、感情脆弱,甚至出现精神障碍和行为异常。应针对不同患者心理特点及不同表现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同时要以良好的语言态度,仪表行为去影响患者的感知和认识,帮助他们改变异常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躯体症状。使其重新认识自我价值,激励其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以最佳的心态配合治疗和进行积极主动的康复训练,从而保证康复计划的顺利实施。
3.7 康复病房设施和环境,要求应与一般病房有所差别。
3.7.1 无障碍设施 要以坡道设施或电梯替代阶梯,以方便使用轮椅者的活动,一般要求坡道的坡高与坡长的比例应为1:12,最少也应控制在1:8,坡道两侧应设0.85米高的扶手,各种设施均以适应患者的需要为准:如门把手、电灯开关、水龙头、洗面池等的高度均应低于一般常规高度;病室、厕所的房门应以轨道推拉式门为宜;卫生间的过道不应小于120cm,墙体阳角部应做成圆角或切角;在厕所、楼道的一侧或两侧要安装高度80cm~85cm的扶手,以便于康复对象的行走、起立、入厕等训练的扶助等。
3.7.2 病房布置要安静、温馨、整洁、舒适、安全。
3.7.3 适当放宽探视条件,便于家人和陪护学习掌握康复护理和康复训练技能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3.8 患者出院后往往带着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故返家后的康复护理工作并未终止,接下来的护理活动主要是如何帮助他们真正成为家庭、职业单位或社区的一员,帮助他们重新适应环境。出院后对患者可进行必要的自我生活护理和有关疾病康复知识的卫生宣教,也可采用家访护理方式进行,由此提高和巩固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回家后的康复护理及康复训练计划需要家庭成员的参与和帮助,因此必须向家属讲授有关的康复护理、康复训练的知识和技能,以便患者能够得到家庭成员的最大帮,为其进一步恢复做好基础。
4 讨论
康复护士的职能是保存生命、减轻病痛、促进康复,而目前从事康复护理的人员多半是具有注册护士资格证书和有一定临床经验的护士,而且复护理在我国只有10多年的历史,对其学科研究尚无统一认识。康复护士在治疗中有多种角色:护理者、协调者、督促者、教育者等。康复护理有着很强的科学性、技术性、社会性、服务性,需要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较强的护理人员来担任康复护士。护士专业开设康复护理课程尚未被十分重视,目前国内在护理教育中设置康复护理教育专科院校不普遍,多数护士对康复护理认识少、康复护理技术缺乏,不能够娴熟的将康复护理应用于临床,服务于患者。康复护士康复知识水平高低和对康复护理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掌握,直接影响了康复的疗效和质量。因此,培养康复护理学科专业人才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领域将有许多新的课题有待我们去研发,如何促进康复护理的发展、如何改善康复护理品质、如何推动康复护理与康复治疗的交融等都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 上一篇:心埂急救治疗
- 下一篇:保护文物弘扬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