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急救相关知识培训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5: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急救相关知识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急救相关知识培训

篇1

一、加强对急诊医护人员三基三严强化培训的认识。

我科成立由科主任担任科室培训、考核小组长,具体负责科室培训考核工作。经常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自觉性。开展“三基三严训练,培训覆盖率100%,三基考核合格率≥90%。

二、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输液、输血、水电解平衡的基本理论,休克、感染、发热等病因及发病机理,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危重病人营养、热量供应以及护理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护理诊疗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临床意义。各种药物的基本成分、禁忌、作用方法、使用及适应症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注节、穿刺技术、心肺复苏技术。手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洗手、穿脱手术衣、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打结、基本缝合方法等)和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的书写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辅助检查报告能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执业医师法》、《输血法》、《传染病防治法》、《医疗事故防范及处理条例》、《病历管理规定》等。

(5)技能培训与考核内容:

徒手心肺复苏技术;

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

电除颤仪器的使用技术;

呼吸机的使用与维护技术;

三、培训方式方法:

采用职工自学与科室集中学习、训练两结合的方式方法。要求医护人员利用一切工体,班余及空闲时间学习医学及急诊急救基础知识及新技术、新理论知识。并定期进行考核记录在案。科室利用科主任查房晨会交班及每周业务学习时进行新理论知识讲解讲座,并对急救常用技术采用现场操作演练考核,定期举行急救模拟演练。

四、具体培训考核计划:

一月份:

内容:针对冬季呼吸系统疾病,呼吸衰竭增多及一氧化碳中毒高发季节特点,安排医护人员对呼吸机及CO中毒知识进行学习培训。

方法:由科主任主办讲座1次,然后选高年资医师一名讲座一次。每名医护人员在ICU室操作呼吸机并进行现场考核。

二月份:

春节前配合急救换服装后的崭新面貌举行一次较大规模的院外急救演练,演练前先进行心肺复苏强化训练,并复习相关知识,最后考核打分记录在案。

三月份:

安排全科医护人员积极参加医院医疗文书规范书写专题讲座。同时结合本科特点及医院要求,对各种申请单、知情同意书、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记录等医疗文书规范书写进行强化学习。由科主任或高年资医师举办讲座一次,并在3月底由科室质控小组对本季度医疗文书进行检查,进行综合评分并记录在案。

四月份:

主要是血液净化技术培训。科主任主持,复习灌流相关知识及适应症、禁忌证。必要时采用幻灯教学进行讲座。然后由每位医护人员上机操作。进行考核。

五月份:

学习培训各种农药中毒治疗基础知识及相关进展专题学习。参加全院性徒手心肺复苏操作强化训练。

六月份:

主要是卫生法规,法律学习月。由科主任主持在晨会交班及科行政会议上系统学习相关卫生法律法规,依法行医。

七月份:

组织全科参加医院临床医师基本技能操作的理论辅导培训。科内举办医生查体训练,使所有医生过关,并进行考核记分。

八月份:

结合夏季游泳者增多特点,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淹溺、中毒及电击伤的专题学习。

九月份:

主要是意外伤害常见处理技术的培训。包括创伤的包扎、止血、固定、搬运。要人人动手,个个过关。严格考核。

十月份:

进行医疗安全及医疗法规,法律知识学习。除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活动外。科室要举办相关学习2~3次,并安排考核记录。

十一月份:

呼吸道急救管理技术培训。重要放在气管插管方面。利用模具或尸体进行训练,人人过关。

篇2

关键词:非医学专业;现场急救知识

现场急救又称院前急救,它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院内急救、重症监护密切相关,它的目的是更有效地抢救急危重症或意外伤害事故往往发生在途中、工作场所、家庭等医院以外的地方,能在现场施行急救的往往不是医生而是同伴或是路人。现场第一目击者如能在医生赶到之前,及时有效地进行现场急救,对维持患者生命、防止再损伤、减轻患者痛苦,为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就能提高抢救成功率,使伤残率、死亡率降至最低。本文通过了解非医学类大学生急救知识能力和需求状况,为普及和提高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和能力提供依据。我们于2013年12月,对我院非医学类专业2013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13级非医学类专业进行整群抽样,抽取预科107名、汉语言文学127名、法学院103名(社会学、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3个院系共337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根据研究目的,查阅相关文献,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被调查者的一般资料、急救相关知识两部分。

1.2.1.1调查资料包括研究对象的专业、年龄、性别、家庭居住地、120电话知晓时间、急救知识主要来源、大学生是否有必要了解急救知识、你是否希望获得急救知识培训、希望获得哪方面的急救知识。

1.2.1.2急救相关知识主要包括急救基本知识、心肺复苏术、意外事故急救。具体有拨打120的正确方法、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溺水急救、醉酒急救、煤气中毒急救等常见意外事故急救。此部分以百分制计算,其中,急救基本知识占40%,意外事故急救占40%,心肺复苏术20%,分值超过总分值的70%表示处于较好水平。

1.2.2收集问卷方法采用匿名答卷方式,填表时向参加研究的患者讲解量表的填写规则、注意事项,要求研究对象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内容填写,不需要进行交谈或通过网络查询,填写时间为30min之内,填写完毕,收回并当场检查,如有漏填,请研究对象补全,问卷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当场发放并收回。发放问卷337份,收回有效问卷337份,回收率为100%。

1.3统计学分析收集的问卷经双人输入Excell数据库中,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率、均值及标准差、多元线性回归,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337名大学生男生119名,女生218名;年龄18~24岁,平均(19.42±1.06)岁;预科107名,占31.8%,法学院103名,占30.8%,文传学院127名,占37.7%;98名来自城镇,占29.1%,239名来自农村,占70.9%。父亲职业:教师23名,占6.8%;干部35名,占10.4%;离退休22名,占6.5%;农民173名,占51.3%;个体39名,占11.6%;其他45名,占13.4%。母亲职业:教师15名,占4.5%;干部10名,占3.0%;离退休20名,占5.9%;农民185,占54.9%;个体49名,占14.5%;其他57名,占16.9%。医疗急救机构联系知晓时间:小学205名,占60.9%;初中80名,占23.7%;高中26名,占7.7%;大学7名,占2.1%;至今不知19名,占5.6%。

2.2对急救知识的兴趣问卷调查显示,急救知识主要来自学校老师(70.90%)、父母(28.80%)、电视(0.3%);有34.4%的学生非常渴望进行急救知识的培训,57.3%的学生认为一般,5.6%认为无所谓,2.7%的学生完全没兴趣;8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了解基本急救知识,14.8%认为看个人兴趣,1.2%认为没必要;13.9%学生希望了解运动性损伤急救,9.8%希望了解心肺复苏,63.8%希望了解意外事故损伤。

2.3急救知识得分大学生急救知识处于较低水平,应该加强培训教育,急救知识得分,急救基本知识(22.30±5.87),意外事故损伤急救(25.50±7.63),心肺复苏(5.85±2.26)。

2.4急救知识影响因素分别以急救基本知识、意外事故损伤急救、心肺复苏术得分为因变量,研究对象的专业、年龄、性别、家庭居住地、120电话知晓时间、急救知识主要来源、大学生是否有必要了解急救知识、你是否希望获得急救知识培训、希望获得哪方面的急救知识为自变量并赋值,见表1,做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规定显著性水平P<0.05,建立3个独立的模型,结果显示急救基本知识的影响因素包括母亲职业、大学生是否应该了解急救知识、你是否需要急救知识培训、你希望获得哪些方面的急救知识,见表2。

3讨论

3.1大学生急救知识偏低大学生急救基本知识、心肺复苏术、意外事故急救得分均低于总分值的70%,处于较低水平,与以往调查结果一致。急救知识偏低已是一个公认的问题,很多高校或学者均在尝试采取恰当的方式提高大学生急救知识能力。本研究中,急救知识来源主要为学校老师(70.90%),其次为父母(28.80%),电视(0.3%)。急救技能是高校健康教育不可分割地部分,张军根对26所高校调查显示,15所学校在近4年内没有开展急救技能培训,不能开展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师资和没有经费[1]。因此可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及学生需求,选明确培训内容,细化考核标准,邀请临床相关医生或红十字会对学生进行培训,可采用军训培训模式、体育课培训模式、朋辈教育模式等,培养学生对急救知识学习兴趣,提高急救意识及知识技能[2]。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恰当的引导可以让孩子充分认识到急救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仅一个孩子,父母对于孩子意外事故发生的预防尤为重视,所以很多急救知识也来源于父母。因此,可采用学校为主,父母为辅的方式,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急救意识,掌握基本急救知识,让他们能够在危急时刻自救或他救,减轻意外带来的伤害。

3.2选择恰当方式,加强意外损伤急救培训本研究结果显示,8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了解基本急救知识,63.8%希望了解意外事故损伤。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活泼好动,意外伤害的发生概率较高,在网络、媒体、学校等宣传下,学生自身也越来越认识到掌握基本急救知识对于自救或他救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有效的途径提高自身的急救能力。但调查中以往调查显示,仅34.4%的学生非常渴望进行急救知识的培训,57.3%的学生认为一般,主要原因可能是大多数大学生对认为急救知识需要相关的专业背景,仅仅几次培训课,学生没有信心在危急关头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因此,学校应该采取恰当的培训方式,选取学生感兴趣且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进行急救知识及技能培训,同时还要严格考核标准,增加参与培训学生的信心,树立严谨的急救意识。

3.3急救知识影响因素母亲职业是急救知识得分的影响因素,母亲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大多家庭里,由于女性的特征,母亲在孩子教育过程中更细致、全面,会把自己从电视、他人等途径得知的急救知识反复告知孩子,不同职业的母亲,可能获知途径或知识更多,对孩子相关知识的指导也更多。大学生是否应该了解急救知识、你是否需要急救知识培训均是急救知识影响因素,且呈负相关,即认为大学生非常应该了解急救知识,非常希望了解急救知识培训者的急救得分较低。近年来,意外事故在大学生中频发,事故面前的无助与焦急,让学生意识到自身急救知识的缺乏,希望通过有效的途径,对于自身缺乏的知识进行学习。

总之,大学生急救知识有待提高,而学生对于此方面的知识也有很强烈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社会、学校和家庭应该针对学生这一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学生急救知识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自身素质。

作者:向希等

    参考文献: 

篇3

当前国内的通识教育课程一般可以分为人文历史类、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3大类,由各个学校自主规划课程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以及科目。而一般院校的通识课程又分为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2部分,其中包含思政、英语以及计算机的必修课部分所占的比重较大,而由校方自主开设的选修课部分比重较小。目前国内高校中所开设的涉医类通识课程都是类似于医学伦理学或病理学等偏理论的课程而普遍缺乏实用医学如护理学这样的课程。而由于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客观现实,学生们在进入大学之前的九年义务教育和3年高中教育中几乎没有系统地学过基本的护理知识。因此在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中增加护理学课程有一下几点好处:首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自我保护观念的进步,人们对自我养生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强。掌握一些护理学知识,特别是中医护理的部分技能可以满足学生们这方面的需求,这也是符合奥瑞姆的自护理论的;其次,对于部分专业的学生如海运、轮机、地质工程、土木工程等,考虑其今后工作的特殊性也需要掌握一些急救护理技能以及护理学的基础知识。而目前国内的大多数建筑企业或航运企业均缺乏对从业人员相关急救知识的培训,所以有必要让学生有机会在大学的学习中掌握一些相关知识;第三,通过学习中医护理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开拓学生的人文视野并对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哲学起到促进作用;第四,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相当部分老人依然会选择在家养老,如果其子女能够掌握一些护理学知识特别是中医养护方面的知识,对于其父母和家人也有很大的帮助。

2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中增加护理课程的可行性

影响通识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就在于2个方面:一是授课教师;二是授课所需的设备仪器和实验教学场所。教师的教学能力对于达成教学目标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一般来说,通识教育课程对于教师的能力要求相对更高一些,除了要求教师本身具有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还应具有比较强的教学能力。目前我国有相当多的综合类院校均设有护理学专业,这些学校本身就拥有护理学专业的教师,这些专业教师只需要在进行少量培训或学习就可以胜任通识课的教学任务。至于教学设备仪器以及教学场所问题,由于现在绝大多数高校均配有自己校医院,可以通过将部分实验课程安排在校医院的方式来解决医疗器械和操作实验场所的问题,而本身具有护理学专业的学校则可以用自己的专业教学设备和实验室。

3国内外护理医学通识教育现状

相关研究表明在国内外非医学专业学生在护理学,尤其是急救护理学方面的知识具有相当大的差距。在欧洲发达国家平均3~5人中就有1人熟知急救技能和相关知识。比如在荷兰政府,在小学课程中就已经引入急救护理学的课程,而瑞士政府更是在法律上规定每个公民都要接受急救护理知识的培训[3]。即便是香港,对从事运输业的相关人员也强制要求进行急救护理课程的学习[4]。而在大学的教育中,由于欧美国家在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已经普及了急救护理学方面的知识,因此对于学生医学和护理学方面知识的教育主要是以社会医学为主,如哈佛大学就开设的/医疗保健政策0(HealthCarePolicy)[5]和/社会医学与全球卫生0(IntroductiontoSocialMedicineandGlobalHealth)[6]等课程供学生选修。自2007年哈佛大学通过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之后,在其新的核心课程方案之中明确地提出了要打破原有的系科之间的界限,进而整合知识,从而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以及更自主的选择机会[7]。在国内由于在前期的基础教育中缺乏对急救护理学系统的学习从而导致在当前国内大学生中均普遍缺乏相关的知识[8],因此很多学者均提出单独开设急救护理学培训来解决这一问题[9]。但是仅通过单独的几次培训来进行教授,其效果显然是不如将其作为一门课程的一部分来进行教学。目前在国内仅有上海的几所高校联合开办了急救护理学的选修课,而如果能将这门课程的内容更丰富一些加入基础护理学和家庭护理学的部分内容,其效果会更好。

4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中增加护理课程的课程设计

篇4

加强对进修、实习、见习生的管理。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进修医师上岗授权制度。

对医务人员的技术培训,考核、建立医务人员技术档案。

技术档案内容应包括履历、学历、执业资格、注册、职务等资料及论文、著作、科研成果、培训学习记录、考核记录等,以及对住院医师、新进人员规范培训计划。

建立健全医疗管理组织、分管院领导和业务查房记录,医务科下巡下视记录、完善和抽查急危重抢救病历和普通病历,业务技术项目、开展情况、质量控制及有关工作量的统计,每月、每日信息工作报表(每月、每日住院病人、床位、住院人数、出院费用、平均住院日),病危通知书、死亡、新生登记,直拨电话联系邀请内地、外地专家手术、会诊疑难病症及特殊病例。

新建环境基本设施1)ICU,CCU应为国际一流设置.2)各科及门诊应设医患浴室.3)设职工食堂和特殊病灶.4)设专线专家、急救专车、领导视察专车。

定期对放射、CT、MRI和DSA接授法定机构的影像设备,进行环境检测和防护检测报告;定期进行专业医、技、护人员体格检查的相关记录;对医疗设备专人进行定期保养、维护、检测和故障检测记录;检查所有开关记录.以及定期检测ICU、CCU重症监护病房.特别是有关急诊抢救、危重病人必须的辅助呼吸机、保温箱、除颤器、洗胃机、应定期检测、更新。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术等急救技术,严格执行输学技术规范,使用血库存血。

①加强急诊科建设,提供24小时综合急诊服务。②急诊检验、放射、输血、用药、会诊、留观、手术、住院、转诊等关键环节能完成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卫生支农、支边、抗震、救灾、援外等工作,积极参加与医疗信息远景是否符合急诊需求。进一步完善各项经济体制。

1.①急诊抢救工作及时。患者从分诊到开始抢救、处置时间应在5分钟内完成危重病人的诊疗治疗处置(通畅呼吸道、呼吸机应用、静脉穿刺等)。

②应在10分钟内到达,并将会诊意见及执行情况及时记录在案。

③急诊抢救工作由上级医师指导或主持。

④急诊抢救结束6小时内完成符合规范抢救记录。

2.查阅首诊职责及落实情况。

3.查看仪器设备,通信设备,急救设备完好率。药品齐全。帐目清晰。

4.考察救护车的应急状态。

5.实地加强感染性疾病防治,医院感染控制、个人防护、疫情报告程序等相关知识。

6.病历书写质量至少每季检查1次,并应做到有记录、有评价、有反馈,有改进意见。

篇5

关键词:非急诊科护士;心肺复苏技术;掌握现状;调查分析

心肺复苏术[1](CPR)是针对呼吸、心搏停止患者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实施CPR技术对心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有重要意义。《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及治疗建议》[2]强调首先把基础生命支持(BLS)做好。近年来随着医疗保险体制的改革和患者医疗需求的增加[3],门诊、住院患者在候诊、检查、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晕厥、休克、呼吸心跳骤停等意外。分析此类事件,我们发现当患者出现心跳、呼吸骤停时,在现场的大都是非急诊科的医护人员。由于平时他们面对的大都是病情平稳的患者,遇到紧急情况时,不能在第一时间有效地实施BLS,因慌乱、转运而延误最佳急救时机,最终导致患者抢救失败。结合文献回顾,发现目前针对非急诊科护士CPR技术掌握现状和培训需求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期为临床开展覆盖范围更广、层次更深的CPR技术的培训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2月,便利抽样法抽取新疆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9个非急诊科的护士162人为调查对象。包括内科、外科、重症监护室、手麻科、门诊、心电图室、B超室、放射科、CT及核磁室。162名护士均为注册护士,年龄21~54岁,平均(28.82±6.46)岁;学历:中专21名,大专101名,本科及硕士41名。职称:护士71名,护师32名,主管及副主任护师59名。工作年限:1~3年32名,4~10年60名,11~20年42名,>20年28名。

1.2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对162名护士进行调查。依据《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及治疗建议》和询问院内急救专家的意见,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包括2方面:①一般资料:科室、年龄、职称、学历、工作年限;②CPR技术掌握现状,共30道题,合计30分,包括心跳、呼吸骤停的判断指标、进行CPR急救操作的步骤和方法、复苏有效的评估内容以及2010与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区别,是否参加过CPR急救技术培训及有无CPR急救的经历等内容。该调查问卷在使用前经专家进行内容效度、信度测评均符合要求。发放问卷162份,回收有效问卷157份,有效回收率为96.91%。

1.3统计学处理 将数据录入SPSS18.0统计软件并对其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

2 结果

2.1非急诊科护士对CPR技术的掌握情况的比较见表1。结果表明,护士对实施BLS操作前让患者平卧于硬板床或地上、复苏有效的指标掌握较好;而对胸外心脏按压的部位、深度、频率掌握不足。重症医学科、手麻科、心内科的护士对CPR技术的掌握较其他被调查科室护士好,掌握率分别为100%、93.3%。

2.2不同学历、职称及工作年限的护士对CPR技术掌握情况存在差异,见表2。

3 讨论

3.1不同科室的护士对CPR技术的掌握情况存在差异。调查结果表明在重症医学科、手麻科、心内科的护士对CPR技术的掌握现状较其他被调查科室护士好。因为这些科室大多为急危重症患者,要求随时做好抢救的准备。一旦患者突发意外,立即实施心肺复苏、除颤等措施。而门诊及功能检查科的护士一般认为抢救都是急诊科的任务,基本与她们无关。分析原因[4],门诊相对劳动强度轻,不倒夜班,故门诊护士大多属于因年龄、疾病而需要照顾的对象。由于平时参与重大抢救的机会较少,致使她们对CPR技术的掌握不甚理想。

3.2不同学历、职称及工作年限的护士对CPR技术掌握情况存在差异。调查表明,学历为大专和本科及以上的护士对CPR技术的掌握要好于中专学历的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0年的护士对CPR技术的掌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3参加过CPR急救技术培训及有CPR急救的经历的护士CPR技术掌握情况存在差异。调查表明,参加过CPR急救技术培训及有CPR急救经历的护士对CPR技术的掌握要好于未参加培训及无CPR急救的经历的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随着医学的发展,心肺复苏技术也在不断完善。作为医疗服务最前线的护士,应关注心肺复苏技术的发展动态,一定要掌握、更新相关的知识和技术,为在医院内突发心搏骤停患者实施有效的抢救[5]。

参考文献:

[1]江观玉.急诊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

[2]Nolan JP,Hazinski MF,Billi JE,et al.Part 1:Executive Summary:2010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Science with Treatment Recommendations [J].Resuscitation,2010,81(suppl 1):el-25.

篇6

【关键词】 院前急救;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急诊医学中包括院前急救部分, 而且院前急救也是急救医学的主要步骤, 其主要是对急、重、危症患者实施急救护理, 也是在患者位置到医院之间实施的紧急救治处理及转运监护的过程。最主要的目的是将患者的生命挽救回来, 将院前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降到最低值。因急诊工作相对特殊, 环境比较差, 随机性较强, 时间紧迫, 车上配备的设备有限, 这就需要急救人员具备专业熟练地急救知识, 提高急救技能, 增强相关的法律知识学习。山东德州平原县人民医院现将最可能出现安全隐患的地方报告如下, 同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1 院前急救最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1. 1 院前急救具有很大的随机性, 流动性也相对较大, 患者多是突然发病, 各方面均具有不确定性。假如值班的急诊人员没有详细记录呼救电话, 没有问清患者的疾病、地址及时间, 盲目的出车, 就有可能引起医务人员不能准确及时的到达抢救现象, 延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

1. 2 急救物品、药品及器械使用不当或者准备不充足。因急救现象具有复杂性和紧迫性, 如救护车上的物品准备不充分, 或者上个患者使用后没有及时的检查和补充, 就容易引起物品失效, 抢救仪器无法正常应用, 使患者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 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1. 3 出诊不及时。一些医师、护理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急诊急救工作的重要性, 出诊不及时, 进行急诊分针的工作人员经验不够, 没有足够的急诊医师, 不能在预定的时间达到指定位置, 对院前急救的医疗护理质量造成影响。

1. 4 急救护理技术不熟练。实施院前急救的场所多是马路边或者家里, 路人或者家属会对正确抢救过程亲眼目睹, 因参与急救人员的数量有限, 再加上环境复杂会影响医护人员的心理等多方面因素, 都可能会对抢救造成延误。假如急诊急救不及时或者技术不熟练, 实施了不正确的治疗手段都会引起护患关系激化。此外, 护理如果对抢救仪器的使用不熟练, 相关知识掌握的不全面, 对抢救的程序不明确, 都会引起抢救配合的效果不佳, 延误患者的抢救时机, 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损伤。

1. 5 忽视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权。在实施院前急救时, 医护人员在对患者的生命进行抢救的同时, 常常对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权忽略, 也可能匆忙中忘记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另外还有可能在实施除颤、插管等技术时没有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 如果抢救不成功就容易导致医患纠纷。

1. 6 医护人员赶到现场时, 没有对已经死亡的患者进行常规救治, 没有仔细检查死亡的患者, 或者没有保留有效的死亡检查记录。

1. 7 不具有相关的法律知识, 风险意识淡薄。由于社会逐渐的进步, 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观念逐渐的提高, 患者逐渐增强了就医过程中的权利和自我保护, 院前急救护理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如果护理人员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熟悉, 不了解自身在护理工作中应该具有的责任和义务, 没有及时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风险, 都有可能导致医患纠纷。

2 院前急救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2. 1 加强岗位责任教育, 完善急救电话联网体系。现在本院都是由德州120指挥调度中心统一部署安排, 急救电话打入以后由调度中心统一进行调配, 根据求救人员提供的姓名、病情、年龄、性别、家庭住址、街道、电话等选择就近医院进行分配, 然后打印出相应的出车单据, 这样就避免了接电话不详造成的后果, 保证出诊人员及时迅速的到达急救地点, 另外要求120急救医务人员和司机24 h待命,保证及时出诊。

2. 2 提高法律意识, 加强风险管理。通过对法律知识进行培训, 有效的提升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 让护理人员真正了解到法律知识的重要性, 使管理者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同时结合相关法律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因实施院前急救需要具有很强的服务性、技术性、复杂性, 因而很容易出现医疗纠纷, 因而应提高在职人员的法律意识, 提高患者的责任心, 让医护人员了解工作中需要运用法律来进行自我保护, 规定医护人员必须按照相关的法律急性急救处理。

2. 3 增加院前出诊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 使其了解到急救工作的重要性。能够真正的为患者着想, 不断的提升院前急救技术水平, 定期对急诊护理人员实施中毒患者、心肺复苏、休克、人工呼吸、气管插管、心理衰竭、心电监护、电击除颤、复合伤处理、静脉留置针以及现场搬运等技术的考核及培训。

2. 4 制定转运风险预案, 重视患者病情观察。在实施转运的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及规章制度,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观察。医务人员应陪在患者身边, 随时观察患者的各项变化及心理需求, 如出现问题, 及时给予有效的处理, 确保患者能够得到不间断的护理和治疗。

2. 5 准备急救箱, 合理摆放抢救物品及药品, 做到定物、定人、定位、定期及定量维修, 用过的物品及时更换。要求每个出诊的人员必须检查好自己的急救箱, 保证出诊所带出的急救器材及急救药品完好, 认真完成每个抢救细节, 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升抢救的成功率。

2. 6 尊重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权。医务人员在对患者实施急救前必须向患者或者其家属讲明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操作存在的利弊以及可能出现失败的几率, 在得到患者或者家属同意后, 才可进行操作。医务人员接诊后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 对患者存在的风险进行详细解释, 让患者家属心理上有一定的准备。

2. 7 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要仔细查体, 对已经死亡的患者必须常规抢救30~60 min后, 再做心电图, 如确认患者已经死亡, 将其结果告知其家属。

2. 8 建立院前急救病历和院前急救登记本, 急救病历需要详细记录呼救的时间、联系方式、地点以及简要的病情, 同时记录到达的时间、患者的病情变化、院前急救过程以及用药情况, 向患者家属简单介绍患者的病情以及采取的治疗方案, 同时要求双方签字, 做到有据可查, 这样不但能够反映出患者的治疗情况以及病情变化, 也可以防止出现医疗纠纷, 将风险降到最低。做到以人为本, 以爱心为本, 能够真正的做到换位思考, 提高急诊患者的满意度。

总而言之, 实施院前急救不但要尽快的完成对危重患者的急救, 同时还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 以人为本,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王桂玲,朱秀.院前急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的研究.护理研究, 2009,23(4C):1066-1067.

篇7

【关键词】大型车祸;成批;伤员;救护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049-01

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工具越来越发达,车祸的发生日益频繁。大型成批车祸伤发生时,多具有突发性、伤员较多性、伤情复杂性等特点,给救护工作带来很多困难[1]。我院通过建立大型成批车祸救治,提高了急救人员的救生技能及抢救生命素质,获得了社会及伤员家属的赞誉。现将急救措施阐述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参与救治的四批大型车祸,共抢救患者62例,其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18―64岁,平均年龄(40.5±5.5)岁,通过快速、有效、规律性的抢救措施实施后,所有其中成功抢救患者的60例,死亡2例。

2 急救措施体系

2.1 组建大型成批车祸救治小组

我院组建了专业的救治小组,制定针对性程序化急救管理体系,在急救过程中以快速、有效为主要原则。制定了大型车祸成批伤员的急救流程及抢救方案,使医护人员能依据流程、任务分配规律性的进行伤员的救治,从而能够更好的发挥救治作用。主要救治人员为:(1)医院轮值领导负责统筹和指挥现场救治秩序;(2)急诊科室医护人员组建抢救小组对危重患者实施现场抢救措施;(3)后勤管理人员负责现场急救设施及器械的运送,和充足现场所需的医疗物质;(4)120急救车队人员,负责现场重症伤员和急症伤员的运输。救治小组成员实行轮流备班制度,在备班期间不能饮酒、外出、要保持联系方式24小时畅通。

2.2 保证急救物资充足

我院内通过对以往大型车祸伤员情况的分析和机体开会研讨,征求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制定急救物资清单,并且择优采购,定期清查过期急救药品。对急救物品进行单独存放,同时保证物资的充足储备量,避免在发生大型车祸时伤员较多急救物资贫乏的情况发生。在发生大型车祸时,派专人运送现场所需急救物资。对急救治疗结束后,要准确的清点医疗仪器和器械,保证医疗器械和仪器完整运回医院。

2.3 加强急救人员技术水平

对我院急救小组成员,定期开展相关知识的培训班进行强化技术水平的学习,(1)急救医护人员:聘请急救方面的专家和老师,借鉴其他医院对大型车祸成批伤员的成功救治案例,提高我院急救小组发生大型车祸成批伤员的各种外伤和急症的处理措施和抢救方法的学习。提高在急救过程中各种急救操作的熟练程度。(2)120急救车队人员:加强其反应能力和应对大型车祸成批伤员运送的能力,司机要具有较高的驾驶水平及丰富的道路通行经验,避免在伤员运送过程中绕远路、迷路等情况的发生,延误伤员最佳的治疗救治时间。在培训后或是就职前进行考核,选取业务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个人素质好的人员。

3 快速分流伤员

3.1 现场急救

依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分类,主要分为轻、重度、危重及死亡患者四类,依据患者的分类进行区域性的安置,对轻度患者在没有急性症状及严重外伤发生的患者,安置在安全地域静坐休息观察;重度患者进行快速及时的转送,保证在有效治疗时间内转送到急救设施及药品齐全的医院就诊[2]。对危重患者,首先进行现场有效的急救处理措施,缓解伤员的危重症状,当患者各项体征相对平稳适宜搬运时候,快速将患者转送到医院抢救治疗。对死亡的伤员不需要进行急救措施,通知专业人员进行妥善安置。为更加明确的对伤员的分类进行区别,在轻度伤员的手腕绑白丝带,重度伤员手腕绑绿丝带,危重伤员的手腕绑红丝带,以免遗漏重度和危重度伤员的救治。

3.2 安全转送

对伤员的转送及运输过程要注意安全,保证快速的同时还应该保证安全达到。对在运输中尽量保证患者的有利病情的[3]。照先重后轻,即先转送救护危重伤员,后转送及治疗轻伤员的原则,转送途中医护人员要做好严密的病情观察,维持伤员的生命[4]。随时与院内保持联系,报告伤员病情,通知做好相关的救护准备,对预计院内无救护能力的伤员,要及时与相关部门联系,争取在第一时间将伤员转送到上级医院[5]。

4 结语

在对大型成批车祸伤员抢救能否成功,不但能良好的反应我院医疗技术水平[6]。对我院大型、突发性的医疗事件处理能力及综合应对能力进行良好的评估[7]。我院采用创建大型车祸大批伤员的急救治疗小组,提高对大批伤员急救的整体调控,保证了急救物资的充足供应和管理,有效的提高了医院急救各种技能的操作[8]。

参考文献

[1] 赖昌建;高晨;郑本端 泉州市交通事故伤流行病学的特点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8(05):460.

[2] 王鸿香,邹倚红,陈风莲,等.急救程序化管理对提高创伤救治成功率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4。4(10):11―12.

[3] 王慧芳,温秀瑛,李秀玲.成批患者院内救护与组织管理[J].中国中医急症,2005,14(7):702-703.

[4] 梁素文.批量车祸伤员的急救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11):1351―1352.

篇8

要素组成与设置

1指挥系统以军队为主,建立军地一体的指挥中心,这个中心有权利调动区域内各种医疗救治力量,重点是调动空中运输工具,包括直升机及预警机,并对各种救援力量根据现实需求进行合理的调配。

2区域性医疗救护中心依托国家应急医学救援力量、军地三甲医院建立。绝大多数省会城市的三甲医院均具备较强的综合救治能力,完全能够承担救治任务,这些医疗救护中心应设置直升机停机位置。

3运输工具考虑到区域性医疗救护一般以省会或中心城市为基点,救治半径一般在300千米内,建议采用直升机为主要运输工具,虽然运量小,但是对机场及其他飞行条件需求较固定翼飞机有极大优势,这在汶川地震伤员的转运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应验。

4空中救护力量区域性医疗救治中心均建立相应的组织,一般配置10~15个空中救护小组,确保随时待命,并配备急救设备,空中救护小组由一名医师、一名医助、一名护士组成,每个小组配备便携式呼吸机、吸引器、监护仪、除颤设备、麻醉手术器械及微量注射器,确保伤员空运途中生命体征维护及急救。

5现场救援和分类医师参与现场救援的医师除救治伤员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进行简单的伤情评估。把握空运后送的适应证及禁忌证,明确伤员转送的先后顺序,标准可参照国际惯例。

运行管理

1参照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建立符合自己特色的标准工作流程按照后送直线距离的远近分为短途空中后送(Intra-theaterAE)和长途空中后送(Inter-theaterAE)两类。直线距离在50~300千米采用短途空中后送方式,目的是抢救生命,保全肢体,要求患者重要的生命体征较为平稳,医务人员随行监护、救治。

运输工具可采用旋转翼飞行器。直线距离大于300千米采用长途空中后送方式,应建立严格的患者病情筛选指标,运送工具应配备针对性强、便捷、先进的医疗设备,长途空中后送医务人员救治水平的高低是确保救治成功率的重要因素。运输工具多采用固定翼飞行器与民用飞机。

2人员的编组根据体系的运作特点,重点是两类医师和三类空运小组的组建。两类医师是指注册空运外科医师(ValidatingFlightSurgeon,VTS)和急救医师(ReferringPhysician)。注册空运外科医师在整个系统中起核心作用,隶属于空运指挥中心,或受空运指挥中心派遣。急救医师在整个系统中主要负责伤员空运前的医疗救治及准备工作,特殊情况下承担空运外科医师的工作。两类医师从区域性医疗中心的医务人员中抽组,并由指挥中心组织培训,考核合格后颁发上岗证,并实现独立的战备值班。

三类空运小组指空运联络小组(LiaisonTeam)、空运医疗小组(AreomedicalCrew)、重症监护小组(Criti-calCareAirTransportTeam,CCATT)。空运联络小组由2~3人组成,包括空运护士、空运医助及通讯保障人员,一般配置在固定翼飞机上,协助医师做好伤员空运途中医疗救治的辅助工作。空运医疗小组由3名医疗技术人员与2名护士组成,根据伤员伤情及数量,人员还可以增加,1名护士任医疗组长,部分职能与联络小组相似,重点对伤员进行护理及监护。这个小组一般不配置医师,即使有也仅负责伤员的医疗救治工作。

重症监护小组由1名重症监护医师,重症监护护士及心肺复苏技师组成,主要目的是确保空运过程中重症伤员的医疗救治。三类空运小组医师从区域性医疗中心的医务人员中抽组,并由指挥中心组织培训,考核合格后颁发上岗证,并实现独立值班。

3人员的培训人员的培训途径首先是在学历教育中设置相关课程,所有医务人员对相关知识有一个基本了解;其次是在职教育,利用军医大学的平台对相关人员进行轮训;再次是短期集训,每年对承担任务的单位人员进行强化训练。

4带实战色彩的演练演练的主要目的是监督体系内各部门对工作流程执行力度,要求做到保障及时、反应能力强,使体系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战备状态,能为体系内任何伤员提供及时和持续的治疗。通过演练检验流程中的缺陷,并逐步完善,演练部门间协调,及各类空运小组的处置能力。整个演练以实战为背景,事先设置事件类别、地域、伤员、伤情,这些情况在演练前对各参演单位均保密,并明确时间节点,保持通讯畅通。演练开始,急救小组到达现场后,导演组公布伤情,现场对其救治措施、程序做出评判。重伤员进入医疗后送环节后,医疗检查官随同空中救护小组上直升机,在机上模拟各种情况,例如血压下降、呼吸骤停等等,评估其处置措施;到达区域性医疗中心后,评估伤员交接及到医院后的处置。

篇9

【关键词】创建;卫生应急;体会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14-02

晋江市通过开展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市创建工作,有效地优化和整合了全市各类应急资源,促进各级各部门卫生应急组织体系的建立和健全,构建科学灵敏、全面准确的卫生应急决策指挥、卫生应急监测预警和信息报告系统,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优化工作流转机制,强化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和应急物资储备,规范开展应急处置,普及卫生应急知识,卫生应急管理水平和卫生应急能力显著提升。现将基本做法与体会报告如下。

1 一般情况

晋江地处福建东南沿海,全市陆域面积649平方公里,辖13个镇、6个街道,293个村,94个社区,户籍人口106万,外来人口110万左右,祖籍晋江的华侨华人、台港澳同胞300万左右。经济实力连续19年保持“福建省十强县(市)”首位,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列全国百强县(市)第5位。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23.69亿元,增长12.2%;公共财政总收入161.02亿元,增长18.3%;农民人均纯收入13508元,增长12.9%。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晋江市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以“建设卫生强市”为目标,以医改为主线,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全市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共有858家,其中公立医疗卫生机构28家,民营医疗机构45家,个体诊所3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85家,村卫生所667家;卫技人员总数4487人,开放病床数3930张,形成比较完善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2 主要做法及成效

2.1 健全组织体系,明确工作职责

将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纳入《晋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成立以分管副市长为总指挥的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及时修订《晋江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职责。把“完善应急救治体系”和“创建卫生应急示范市”分别列入2013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和市政府工作报告目标任务,多次召开全市卫生应急工作会议,总结成效、查摆不足、部署工作。经市委编办批准在市卫生局设立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办公室,核编3人。各医疗卫生单位设立应急管理办公室,明确专人负责卫生应急工作,办公用房、设施设备按工作职责需要配置。各镇(街道)、村(社区)和学校、危化企业等重点单位成立卫生应急管理组织,指定专人负责卫生应急值守和信息上报等日常工作,各级各部门卫生应急组织机构日臻健全。

2.2 搭建指挥平台,建立联动机制

以国家社会管理创新试点为契机,整合110、120、122、119四个报警台,成立晋江市社会管理应急指挥中心,构建全市综合应急指挥决策平台,负责全市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与联动协调工作。市卫生局搭建“晋江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指挥和决策。应急指挥系统具备信息共享、指挥决策和视频会商等基本功能,并实现与上级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决策系统、本级政府各部门、各镇(街道)和医疗卫生单位的有效对接,进一步提高全市卫生应急指挥协调和联防联控能力。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建立起宣传、卫生、安监、教育、农业、公安等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建立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单位间平时注重联合开展应急培训与演练,战时联合开展应急处置。2012年以来,市卫生局分别与安监局、地震办、人武部、经济开发区、企业等多部门联合开展“企业化学品泄漏燃烧事故应急互助救援演练”、“地震应急救援演练”、“灾民安置演练”和“航班灾难事故应急救援演练”等活动,有效地提高部门间应急队伍协同作战能力和队员的实战水平。在应对霍乱、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疫情时,部门间的协作联动更是得到充分磨合和展现,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疫情带来的危害。

2.3 完善预案体系,优化工作流程

市政府印发《晋江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晋江市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和《晋江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实施方案》,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制定本区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市卫生局制定并完善重点急性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自然灾害和不明原因群体性疾病等专项或单项预案20个,建立了预案管理制度,并根据人员变动、技术或标准改变及时进行修订。医疗卫生单位和重点单位结合自身职责和实际需要制定卫生应急预案、工作方案或技术方案。同时,在实践中对处置流程不断进行优化和细化,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系统全面、切合实际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为各级各部门规范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提供可靠的依据。

2.4 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培训演练

以“晋江干部学堂”为载体,开设《公共突发事件与政府危机管理》专题培训,有效地提升了政府各部门工作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和能力。对卫生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进行调整、充实,充分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咨询、指导、建议和评估作用;以市直医疗卫生单位专业人员为主力,组建了市级传染病、中毒、核和辐射以及医疗救援等专业应急队,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建立卫生应急综合队伍并配置相应装备;制定并实施专业队伍、管理干部和医疗卫生人员分类培训和演练计划,要求各医疗卫生单位结合自身业务定期开展卫生应急相关培训和演练,推动各单位培训和演练工作的常态化。通过培训和演练,促使应急队员更加熟练地掌握卫生应急处置流程和相关技能,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性,做到召则能来,来则能战,战则必胜,提高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2.5 加大投入保障,充实物资储备

市政府将卫生应急经费列入财政专项预算,每年划拨70万元作为卫生应急日常工作经费,投入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经费不少于200万元;印发《晋江市突发公共事件财政资金保障应急预案》,为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安排临时经费提供依据。市卫生局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卫生应急基本物资储备目录》,并指导市直各医疗卫生单位依照“满足需求、平战结合、实物储备与信息储备相结合”的原则,完善卫生应急装备配置和物资储备,同时制定并完善应急物资采购、验收、保管、领用、补充、更新、安全等方面的制度。全市公立医疗机构现有急救车56部,医疗应急救治设施设备齐全,建立起以市120急救中心为枢纽,以市中医院、安海医院和市医院晋南分院急救分中心,金井中心卫生院、东石中心卫生院和英墩华侨医院急救站和各医疗单位急诊(救)科为网点,覆盖全市城镇、功能完善、高效快捷、指挥统一的医疗应急救治网络体系。市疾控中心设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库,各类卫生应急物资较齐全,并拥有A、B级防化服各5套、C级防化服6套,能较好地满足一般级别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需要。

2.6 构建预警体系,及时监测报告

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中心)卫生院规范开展预检分诊工作,设立发热门诊、肠道门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覆盖率达100%,设备设施运转良好,近10年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30起。教育机构建立晨、午检制度和因病缺课登记制度;市疾控中心定期对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数据和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及时发现各类事件苗头,及早开展采取干预措施。市卫生局根据历年来传染病疫情概况和监测结果制定了部分重点传染病预警线,市疾控中心根据预警线指标实时预警,为政府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策略提供及时、准确的科学依据。

2.7 规范应急机制,科学高效处置

通过开展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市创建,晋江市已形成了预案较完善、体制较健全、机制较顺畅、准备较充分、宣传较到位的卫生应急新局面,卫生应急能力大幅度提高。2012年以来,辖区内发生的183起传染病散发或聚集性疫情、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均控制在萌芽状态,未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较好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CBA联赛、“4・19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世界晋江同乡恳亲暨爱心城市公益活动”、“2013年全国沙滩排球巡回赛(晋江站)比赛”和“2013年中国・晋江自行车公开赛”等重大活动中,组织市疾控中心、市卫生监督所等单位科学开展公共卫生风险排查和评估工作,顺利完成了医疗救治、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卫生监督等医疗卫生保障任务,为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8 全面宣传教育,普及应急知识

制定全市卫生应急健康教育和法制学习宣传计划,由市卫生局联合团市委、教育局、总工会、红十字会、各镇(街道)、村(社区)、电视台、经济报社等有关单位,通过有线电视、报纸、广告牌、宣传栏、墙报、传单、讲座和培训等多种形式,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中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和《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卫生应急知识宣传效果良好,宣传覆盖率超过80%,居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知晓率达80.53%(244/303),群众普遍掌握卫生应急相关知识,掌握自救、互救基本技能。团市委、市红十字会各组建了一支卫生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并制定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培训、演练,帮助志愿者掌握基本救援知识与技能。

3 工作体会

3.1 领导重视是创建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市的前提

全面提高卫生应急综合管理水平和处置能力,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晋江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在多种会议上和场合中,市领导对创建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市的任务要求、进度安排和工作目标均进行强调,并组织督查组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各有关单位把创建活动列入议事日程,严格按照《晋江市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市创建活动工作方案》要求履行职责,有效落实,按时完成各项创建工作任务。

3.2 经费充足是创建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市的保障

卫生应急工作是一项以社会效益为主、涉及民生的公益性工作,在应急指挥体系建设、物质储备、队伍装备、宣传发动、应急处置和培训演练等方面均需要大量经费支持。晋江市政府将卫生应急经费列入财政专项预算,并印发《晋江市突发公共事件财政资金保障应急预案》,为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安排临时经费提供依据,充足的经费支持是晋江开展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市创建工作的厚实保障。

3.3 部门联动是创建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市的关键

在创建卫生应急示范市过程中,卫生系统是创建的主力军,责无旁贷,而且必须能起到示范作用。各有关单位从大局出发,不仅加强了本单位的应急管理工作,落实好自己职责,还加强纵向和横向的协同配合工作,主动加强与相关单位或部门的联系,建立了联动机制,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开展创建工作。部门协作在本次创建工作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3.4 广泛发动是创建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市的基础

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市创建工作共涉及卫生应急组织体系、指挥协调、预案体系、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社会动员和总结评估等8个项目48项工作指标,要全面保质保量完成这些任务指标,就必须广泛发动,全民动员,共同参与创建活动。晋江市委、市政府通过召开动员会、阶段性工作汇报会,深入开展宣传发动,并组织专项督导检查和模拟检查工作,确保创建的各项工作措施得到有效的落实,为如期完成创建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5 真抓实干是创建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市的根本

篇10

基层应急队伍是我国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力量。为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进一步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基本原则。坚持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着力提高基层应急队伍的应急能力和社会参与程度;坚持立足实际、按需发展,兼顾县乡级政府财力和人力,充分依托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逐步加强和完善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形成规模适度、管理规范的基层应急队伍体系。

(二)建设目标。通过三年左右的努力,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基本建成,重点领域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得到全面加强;乡镇、街道、企业等基层组织和单位应急救援队伍普遍建立,应急志愿服务进一步规范,基本形成统一领导、协调有序、专兼并存、优势互补、保障有力的基层应急队伍体系,应急救援能力基本满足本区域和重点领域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需要,为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维护全县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二、加强基层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一)全面建设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以公安消防、森林武警、矿山救护中队及其他优势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依托,建立“一专多能”的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在相关突发事件发生后,立即开展救援处置工作。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除承担消防工作以外,同时承担综合性应急救援任务,包括地震等自然灾害,建筑施工事故、道路交通事故、生产安全事故,恐怖袭击、群众遇险等社会安全事件的抢险救援任务,同时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生物灾害、矿山事故、危险化学品事故、水上事故、环境污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的抢险救援工作。根据本行政区域特点和需要,制订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方案,细化队伍职责,配备必要的物资装备,加强与专业队伍互动演练,提高队伍综合应急能力。

(二)深入推进乡镇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各乡镇要充分发挥民兵、预备役人员、保安员、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等有相关救援专业知识和经验人员的作用,在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水旱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生产安全事故、环境突发事件、等方面发挥就近优势,在相关应急指挥机构组织下开展先期处置,组织群众自救互救,参与抢险救灾、人员转移安置、维护社会秩序,配合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做好各项保障,协助有关方面做好善后处置、物资发放等工作。同时发挥信息员作用,发现突发事件苗头及时报告,协助做好预警信息传递、灾情收集上报、灾情评估等工作,参与有关单位组织的隐患排查整改。各乡镇要加强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严明组织纪律,经常性地开展应急培训,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应急保障能力。

三、完善基层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要在全面加强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同时,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基层防汛抗旱队伍组建工作。经常发生水旱灾害的乡镇人民政府,要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农技人员、村民和相关人员参加,组建乡镇防汛抗旱队伍。防汛抗旱重点区域和重要地段的村委会,要组织本村村民和属地相关人员参加,组建村防汛抗旱队伍。基层防汛抗旱队伍要在当地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的统一组织下,开展有关培训和演练工作,做好汛期巡堤查险和险情处置,做到有旱抗旱,有汛防汛。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作用,合理储备防汛抗旱物资,建立高效便捷的物资、装备调用机制。

(二)深入推进森林消防队伍建设。乡镇人民政府要组织本单位职工、社会相关人员建立森林消防队伍。各有关方面要加强森林扑火装备配套,开展防扑火技能培训和实战演练。要建立基层森林消防队伍与公安消防、预备役部队、武警部队和森林消防力量的联动机制,满足防扑火工作需要。

(三)加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建设。气象部门要组织村干部和有经验的相关人员组建气象灾害应急队伍,主要任务是接收和传达预警信息,收集并向相关方面报告灾害性天气实况和灾情,做好强降雨、大风、冰雹、雷电等极端天气防范的科普知识宣传工作,参与本社区、村镇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制订以及应急处置和调查评估等工作。地质灾害应急队伍的主要任务是参与各类地质灾害的群防群控,开展防范知识宣传,隐患和灾情等信息报告,组织遇险人员转移,参与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和应急处置等工作。容易受气象、地质灾害影响的乡村、企业、学校等基层组织单位,要在气象、地质部门的组织下,明确参与应急队伍的人员及其职责,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培训。

(四)加强矿山、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煤矿和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依法建立由专职或兼职人员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伍。不具备单独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小型企业,除建立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外,还应当与邻近建有专业救援队伍的企业签订救援协议,或者联合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队伍在发生事故时要及时组织开展抢险救援,平时开展或协助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资质认定管理。矿山、危险化学品单位属地乡镇要组织建立队伍调运机制,组织队伍参加社会化应急救援。

(五)推进公用事业保障应急队伍建设。县级电力、供水、排水、燃气、交通、市容环境部门要组织本行业懂技术和有救援经验的职工,分别组建公用事业保障应急队伍,承担相关领域突发事件应急抢险救援任务。重要基础设施运营单位要组建本单位运营保障应急队伍。要充分发挥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人员在应急抢险中的作用,配备应急抢修的必要机具、运输车辆和抢险救灾物资,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安全防护、应急抢修和交通运输保障能力。

(六)强化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县卫生局要根据突发事件类型和特点,依托现有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卫生应急队伍,配备必要的医疗救治和现场处置设备,承担传染病、食物中毒和急性职业中毒、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其他突发事件受伤人员医疗救治,以及相应的培训、演练任务。

(七)加强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队伍建设。建立由兽医、卫生、公安、工商、质检和林业行政管理人员,动物防疫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人员,有关专家等组成的动物疫情应急队伍,具体承担家禽和野生动物疫情的监测、控制和扑灭任务。要保持队伍的相对稳定,定期进行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同时加强应急监测和应急处置所需的设施设备建设及疫苗、药品、试剂和防护用品等物资储备,提高队伍应急能力。

四、完善基层应急队伍管理体制机制和保障制度

(一)进一步明确组织领导责任。县政府是推进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工作的责任主体。负责对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进行规划,确定乡镇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数量和规模。各有关部门要强化支持政策的研究并加强指导,加强对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督促检查。公安、国土资源、交通、水利、林业、气象、安监、环保、电力、通信、规划建设、卫生、农牧等有关部门要明确推进本行业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指导推进基层应急队伍组建工作。

(二)完善基层应急队伍运行机制。各基层应急队伍组成人员平时在各自单位工作,发生突发事件后,立即集结到位,在当地政府或应急现场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按基层应急管理机构安排开展应急处置工作。要切实加强基层综合队伍、专业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之间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相关应急预案,完善工作制度,实现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同时,建立健全基层应急队伍与其他各类应急队伍及装备统一调度、快速运送、合理调配、密切协作的工作机制,经常性地组织各类队伍开展联合培训和演练,形成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的合力。

(三)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应急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努力提高基层应急队伍的社会化程度。充分发挥街道、乡镇等基层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作用,建立群防群治队伍体系,加强知识培训。鼓励现有各类志愿者组织在工作范围内充实和加强应急志愿服务内容,为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应急志愿服务提供渠道。有关专业应急管理部门要发挥各自优势,把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志愿者纳入应急救援队伍。

(四)加大基层应急队伍经费保障力度。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和有关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与工作经费要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按照政府补助、组建单位自筹、社会捐赠相结合等方式,建立基层应急救援队伍经费渠道。

(五)完善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相关政策。认真研究解决基层应急队伍工作中的实际困难,落实基层应急救援队员医疗、工伤、抚恤,以及应急车辆执行应急救援任务时的免交过路费等政策措施。对在应急管理、应急队伍建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开展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示范工作,推动基层应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五、强化监督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