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现场救护措施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5: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急救现场救护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施工现场环境卫生环境保护
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施工垃圾、污水以及噪音等污染环境,而现场环境保护工作的效果不仅影响到施工现场内部,还影响到市区的环境保护,因此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工作是整个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部分,施工现场必须满足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施工现场环境的保护工作主要涉及到施工现场垃圾、施工现场污水、施工现场噪音等几个方面。
1、施工现场垃圾施工期间建筑工地会产生大量淤泥、渣土、施工剩余废物料等。如不妥善处理这些建筑固体废弃物,则会阻碍交通,污染环境。 在运输过程中,车辆如不注意清洁运输,沿途撒漏泥土,污染公路,影响市容与交通。弃土在堆砌和运输过程中,如不妥善处置将会阻碍交通,污染环境。清运开挖弃土的车辆行走公路时,不但会给沿线地区增加车流量,造成交通堵塞,尘土的撒漏也会给周围环境卫生带来危害。开挖弃土如果不组织堆放、倒弃、如遇暴雨冲刷,则会造成水土流失。在靠近河涌地段,泥浆水直接排入河涌,增加河水的含沙量,造成河床沉积。同时泥浆水还夹带工地上的水泥、油污等污染物进入水体,造成水体污染。在弃土场下游区域的河流也将会受到水土流失的严重影响。
2、施工现场废水
施工期废水主要来自暴雨带来的地表径流、地下水、施工废水及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施工废水包括开挖和钻孔产生的泥浆水、机械设备的冷却水和洗涤水;生活污水包括施工人员的盥洗水、食堂含油污水和厕所冲刷水;地下水主要指开挖断面含水地层的排水;暴雨地表径流冲刷浮土、建筑砂石、垃圾、弃土不但会夹带大量泥沙,而且会携带水泥、油类、化学品等各种污染物。因此,上述废水不经过处理进入地表水,不但会污染地表水,还可能造成河道和排水渠堵塞。 为减少施工废水对环境的影响,工程施工期间,施工单位应对地面水的排放进行组织设计,严禁将污水直接排放,严禁乱排、乱流污染道路、环境或淹没市政设施。施工时产生的泥浆水及冲孔钻孔桩产生的泥浆未经处理不得随意排放,不得污染现场及周围环境。在回填土堆放场、施工泥浆产生点应设置临时沉砂池,含泥沙雨水、泥浆水经沉砂池沉淀后排放。施工工地的粪便污水需经过三级厌氧化粪处理;工地食堂污水需经隔油隔渣处理。所有的施工废水经上述处理后方可排放。
3、施工现场噪音 (1)从声源上控制:建设单位在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时,应要求其使用的主要机械设备为低噪声机械设备,例如选静压打桩机取代锤式打桩机、液压机械取代燃油机械。同时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设专人对设备进行定期保养和维护,并负责对现场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严格按操作规范使用各类机械。 (2)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应尽可能避免大量高噪声设备同时施工,除此之外,使用高噪声设备的施工阶段应尽量安排在白天,减少夜间的施工量。 (3)采用距离防护措施:在不影响施工情况下将噪声设备尽量不集中安排,并将其移至距离居民住宅等敏感点较远处,为保障居民区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同时对固定的机械设备尽量入棚操作。 (4)使用商品混凝土,避免混凝土搅拌机造成的噪声和废气影响。 (5)采用声屏障措施:在施工场地周围有敏感点的地方设立临时声屏障;在施工的结构阶段和装修阶段,对建筑物的外部也应采用围挡,以减轻设备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6)施工场地的施工车辆出入地点应尽量远离敏感点,车辆出入现场时应低速、禁鸣。 (7)建设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施工场地的噪声管理,施工企业也应对施工噪声进行自律,文明施工,避免因施工噪声产生纠纷。 (8)建设与施工单位还应与施工场地周围单位、居民建立良好的关系,及时让他们了解施工进度及采取的降噪措施,并取得大家的共同理解。若因工艺或特殊需要必须 连续施工,施工单位应在施工前三日内报请有关部门批准,并向施工场地周围的居民或单位公告,以征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4、施工现场粉尘 施工期间最主要的大气环境影响是粉尘。干燥地表的开挖和钻孔产生的粉尘,一部分悬浮于空中,另一部分随风飘落到附近地面和建筑物表面;开挖的泥土堆砌过程中,在风力的作用下会产生粉尘扬起;而装卸过程和运输过程中造成的部分粉尘扬起和洒落;雨水冲刷夹带的泥土散布路面,晒干后因车辆的移动或刮风引起的二次扬尘;开挖的回填过程中引起大量粉尘飞扬;建筑材料的装卸、运输、堆砌过程中引起泥土的洒落及飞扬。施工过程中粉尘污染不容忽视。浮于空气中的粉尘被施工人员和周围居民吸入,不但会引起各种呼吸道疾病,而且粉尘夹带大量的病原菌,传染各种疾病,严重影响施工人员及周围企业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此外,粉尘飘扬降低能见度,易引发交通带事故。粉尘飘落在各种建筑物和树木枝叶上,影响景观。 打桩机、运输车辆等烧油动力设备工作时会排放一定量的燃料废气,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等。项目的建设时需选用优质的燃油,以减少对周围大气环境的污染。 装修施工中使用涂料、粘合剂产生含苯系物、甲醛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废气。建设单位应根据《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01)》和《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02)》标准中的有关规定,从材料选择、工程施工、工程验收等几个方面来预防和控制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产生的室内环境污染。
篇2
【关键词】 孕产妇;急危重症;院前急救;院前护理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3.164
院前急救护理是急救医疗服务的重点内容之一, 对于各类急、危、重症患者的早期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不仅能够挽救患者的生命, 且能够为院内治疗争取宝贵时间[1]。急危重症孕产妇主要是指开始妊娠直至产后42 d内由于任何因素危及母儿生命安全的急危重症, 早期快速救治非常关键[2]。近年来, 单独二胎等政策的开放, 妇产科急危重症孕产妇的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其院前急救护理质量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科学合理的院前急救护理方法是确保孕产妇以及胎(婴)儿的生命安全的关键。本研究回顾分析了102例妇产科急危重症孕产妇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妇产科院前急救接诊的急危重症孕产妇102例, 年龄20~41岁, 平均年龄(28.33±3.15)岁;孕周25~41周, 平均孕周(37.65±1.12)周;78例初产妇, 24例经产妇;急救原因包括产科异常出血、胎儿宫内窘迫、先兆子痫或子痫、异位妊娠、胎盘早剥、异常分娩等。93例存在严重合并症, 包括3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5例肾功能损害、6例脐带脱垂、6例先兆子痫、7例胎盘早剥、9例先兆子宫破裂、12例急性心力衰竭、16例严重感染、29例失血性休克。
1. 2 方法
1. 2. 1 快速反应 建立健全妇产科急危重症院前及院内急救护理程序及相关制度, 确保急救车辆、人员、仪器设备、物品及药品等均处于应急预备状态。接到急救任务后2~3 min内急救小组人员全部出动, 到达现场前通过电话联系现场人员或孕产妇家属, 了解患者的孕周、既往病史及当前病情变化, 初步判断患者现有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急救护理对策, 并予以现场人员正确的基础救护指导, 例如解开其衣领预防孕产妇窒息等。与此同时准备好相应的急救物品, 例如氧气装置、消毒产包、输血设备、会阴切开缝合包以及其他急救药品、物品等, 以便到场后能够快速反应并施救。
1. 2. 2 现场救治
1. 2. 2. 1 病情评估 到场后快速观察患者的情况并作出判断, 确认制定的救治方案是否准确并立即调整完善, 最大限度地缩短救治护理时间, 避免延误患者的病情。急查患者的脉搏、血压、呼吸、瞳孔、胎心音、宫口开大、胎先露下降、阴道流血等情况, 观察有无抽搐及腹痛等症状, 一旦出现晕厥、血压降低、面色苍白、呼吸浅快、表情淡漠或躁动、意识模糊、脉搏细弱及皮肤湿冷等症状, 或休克指数>2者立即按照休克处理;监测血流状况评价有无子宫破裂;根据出血情况判断有无失血过多情况, 以便迅速调整针对性急救方案[2]。
1. 2. 2. 2 对症处理 ①出血急救护理:明确因胎盘滞留或子宫收缩乏力等所致出血者, 立即实施人工胎盘剥离术处理, 予以缩宫素注射并按摩子宫, 以快速有效地控制出血。快速建立多条有效静脉通道, 以维持有效的循环血量, 给予吸氧注意保暖、安慰产妇, 最大限度地降低出血后并发症。②产程延长急救护理: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并确认患者的情况允许转运者, 在实施基础护理后立即安排转运, 转运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如不允许转运, 则立即实施严密消毒铺巾后进行接生, 正确处理胎儿及胎盘娩出, 准备好新生儿急救措施, 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 迅速转运回医院进行后续处理。③先兆子痫或者子痫急救护理:明确为先兆子痫或子痫者, 立即吸氧协助取侧卧位, 以减轻腹腔大血管受压现象、预防患者发生呕吐物误吸或呛咳等。立即予以镇静以及解痉药物, 例如应用硫酸镁等, 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 立即转运回院进行后续处理。④胎盘早剥:立即建立静脉通道, 监测生命体征配合医生对症支持和抗休克治疗, 迅速评估产科专科情况判断产程进展, 予最快的速度转运回医院进一步处理。⑤脐带脱垂:即予垫高臀部严格消毒后还纳脐带, 并应用抗生素积极预防感染, 迅速评估和判断, 做好接生准备及好新生儿急救措施。
1. 2. 3 转运护理 在转运过程中, 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护理人员密切与急救医生沟通交流, 确保急救与护理配合得到。急救护理人员分为三组, 一组负责病情监护, 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采取救治措施, 一组负责心理疏导和安慰。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交流, 了解其生活环境、生活条件、文化程度、个人生活习惯及既往病史等, 并评估其心理状态, 针对其焦虑、恐惧、急躁等负性情绪予以心理安慰, 讲解分娩过程、成功分娩病例等, 以稳定其情绪, 增强其顺利分娩信心。护理人员负责详细记录患者的年龄、孕周、分娩史、病史、院前急救护理措施、效果及病情变化等, 以便为院内救治护理措施提供参考。
1. 2. 4 入院急救护理 达到医院前立即联系医院相关医生与护理人员, 为患者建立有效的绿色通道, 确保患者能够尽快入院接受院内治疗。将患者安全转运回医院, 并向相关医护人员介绍患者的情况, 便于院内评估与后续治疗。
2 结果
102例患者的主要救治措施包括产科药物性救治、接生、新生儿窒息复苏、新生儿断脐处理、脐带还纳等。其中89例
静脉注射, 72例持续给氧, 65例产科药物性治疗, 4例新生儿断脐处理, 4例新生儿窒息复苏, 2例就地接生。102例患者中9例经急诊检查未见异常, 在接诊后0~4 d内顺利分娩, 10例合并产科严重并发症经初步抢救成功后因病情需要已转往上级医院继续治疗, 83例患者均救治成功痊愈出院, 1例
产妇因合并严重并发症后因产后大出血抢救无效而死亡, 抢救成功率为99.02%。
3 讨论
急危重症孕产妇具有发病急、进展迅速、并发症多及病死率高等特点, 快速、规范、合理、严格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 对于确保母儿生命安全、改善临床预后及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3]。
本院急危重症孕妇急救护理经验如下:①建立健全妇产科急危重症院前急救护理程度及制度, 加强急救小组建设, 平时加强急救演练, 全面提高急救医务人员的急救护理技术水平、责任心、分析判断能力及应急处理能力, 确保急救护理人力资源时刻处于应急状态, 确保能够随时出诊和救护。②出诊反应要迅速, 最大限度地缩短救治时间。文献报道证实, 危重患者获得救护的时间越短, 救治成功率就越高。相反, 院前急救护理时间越长, 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将呈现倍数降低趋势[4]。因此, 在接到急救信息后, 迅速安排出诊至关重要。③在出诊途中, 急救护理人员应保持头脑清晰、沉着冷静, 密切联系患者家属或现场人员, 在初步评估患者病情的基础上预先制定急救护理方案, 以便到场后迅速作出正确处理。针对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处理救治后, 安全转运并密切监护是确保转运过程安全、为院内后续救治创造条件的关键。④急危重症孕产妇的急救护理全过程均要求急救护理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精湛的操作技术、充分的专业水平、高度的职业素质、敏捷的反应力、敏锐的洞察力、良好的身体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明确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等, 以确保急救成功[5]。因此, 加强妇产科急救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对于提高急救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 完善的急救护理程序及制度、快速初诊、规范的急救措施与正确的转运护理等是确保急危重症孕产妇生命安全、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徐萌艳, 郭智东.急危重症孕产妇的院前急救及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12):55-56.
[2] 梁凤桃.急危重症孕产妇的院前急救和护理措施探究.吉林医学, 2014, 35(6):1331.
[3] 翟丹, 熊焱.妇产科急危重症患者的院前急救及护理.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2):14-15.
[4] 李岚.妇产科急危重症患者的院前急救及转诊.医药前沿, 2013, 3(29):390-391.
篇3
【关键词】 地震急救;院前急救;护理救治;护理进展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817-01
地震等灾害造成了大量需要紧急救治的创伤伤员,并且有着伤情重、合并伤多、病死率高等特点。08年的汶川地震、10年的青海玉树地震、13年的雅安地震等绝大多数的受伤人员无法在第一时间内得到救治和护理;在进行抢救时,伤员身体因遭受重创,生理功能严重耗竭,如救治不及时或方法不当,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院前急救中护理人员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如何在自然灾害和紧急情况下按照护理流程科学有效地完成大量伤员的院前急救是个重要挑战,为提高医护人员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前的护理应对能力,本文将最新护理进展进行了研究并做了简单的综述跟各位同仁分享。
1 院前急救护理[1]
1.1 准确判断 值班调度人员要第一时间接起电话,迅速应问清突发事故的相关情况,如发生事故地点、人员伤亡情况、联系方式、报警者是否在现场等信息,准确判断事件性质,制定出最佳的抢救方案。
1.2 快速应对、科学调度 医院要按事件级别最快就近派车,接警后马上组织安排第一分队前往现场处置,然后根据需要组织第二分队前往。指定最先到达人员中的资深医生为临时现场调度员,要求尽快查明现场情况并反馈医院。
1.3 现场救护
1.3.1 检伤分类 本着先救命后治病的原则,准确进行病情判断,按伤势的轻重缓急进行分类,尽快把危重伤员筛选出来,在第一时间内采取救治措施,护理人员重点观察患者面色、意识、肢体活动情况及变化,判断其生命体征,果断正确地配合抢救。对于生命体征稳定的轻伤员,可以适当延期处理或转送医院,从而提高各类伤员的救治效率。
1.3.2 现场抢救 护理人员要做到急救护理措施到位,第一时间内携带必要的急救设备赶到现场,对危重伤员采取准确的抢救护理措施,如患者的摆放、静脉通路的建立、心肺复苏术的应用、止血、包扎、抗休克、气管插管、心电监护等,这些措施对抢救危重伤员生命、减少伤残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3.3 快速转移 根据伤者病情需要和就近救治的原则,对伤员要快速、安全转移。在转移时轻重伤员要合理搭配,这样可大大提高伤员转运效率。
1.4 转运途中监护 转运途中医护人员要充分利用车上设备对患者实施生命监护、吸氧或通气,保持气道通畅,全程心电监护,密切观察伤者生命体征,果断采取必要的抢救护理措施。与此同时,多数伤员对突如其来的伤害都表现的惊慌、恐惧,护理人员要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克服他们的心理障碍,这样便于稳定患者病情,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2 院前急救护理在突发事件中的应用
特大地震等突发事件后因房屋设备受损导致辅检、手术、监护功能缺失,无法满足危重、手术、产妇等病员的救治,使护理人员感到茫然,产生无用感;灾难发生后,门诊及住院病人猛增、工作环境艰苦导致医护人员体力透支;恢复正常生活工作秩序的不确定等各种因素使护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变得极为重要。医院除了做好常规急诊护理的工作以外,在关键时期要更加突出的做好:急救分工、安全管理、护理信息管理。
2.1 急救分工 急救分工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根据实际实际情况,做出最合理的分工。如在汶川地震中四川安县人民医院护理部分工中包括:物质供应组、简易手术区、治疗组和危重区。[2]
2.2 安全管理 对病人进行常规的详细登记,可适当的将护理人员分组,如在第180医院护理部的1389例[3]突发事件伤员的院前急救中分为了4组:指挥组、文书组、救助组、后送组。短的时间内对突发性大批伤员进行现场施救。及时规范、程序化的急救流程是成功救治的关键保障。作为护理人员需要认真对待护理常规,认识到护理流程救治的重要性。
2.3 护理信息管理 做好护理常规信息管理,包括入院、死亡、出院、转出、留院等各种过程管理及信息管理。与此同时也要做好政府指令转送异地病人信息统计,对转出和接收做好详细的备注,并及时的进行汇总,提交分管护士长。
3 提高院前急救护理的水平以及损伤控制技术应用
3.1 提高院前急救护理的水平 院前急救护理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为后续救治创造条件是一个动态且不能割裂的整体过程。[4]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护理管理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系统地利用护士的潜在能力和其它有关人员、设备和社会活动的过程”。应不断完善护理管理。制定重大突发事件护理应急预案,并不断完善,动态管理。院前急救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对患者的爱心、过硬的业务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
3.2 损伤控制技术的在护理中展现 损伤控制(damage control,DC)技术应用于地震致严重创伤伤员的院前急救护理,并制定了严重创伤伤员的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5]
DC技术应用于创伤院前急救护理,做好科学规范护理流程并量化各阶段时间,从而保证了护士在抢救过程中的明确分工,也确保了护理工作急而有序,快速高效,为后续院内救治赢得宝贵时间。
4 结 论
院前急救的主要目的是挽救患者的生命和减少伤残,特别由于突发事件中院前急救的突发性、紧迫性、艰难性等特点,做好应对地震这类突然重大事件的护理的院前急救,现代急救医学的时间观以及规范化急救护理变得尤为突出。作为护理人员掌握好规范的护理救治过程,不仅能够提高应对这类突然事件的能力,也为日常的护理水平的提高做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艳红,鲁传龙.我国院前急救的特点及现况[J].中华保健医学志,2009,11(14):25-27.
[2] 汪英.“5.12”特大地震护理应急管理[J].中外健康文摘,2008,5(7):201.
[3] 王瑜.突发事件成批伤员现场急救程序的研究[J].护理杂志,2005,22(2):70-80.
篇4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 流程再造 应用效果
The flow restoration administers first aid in nursing in front of the courtyard application
Hu MingQin Xueyan
Abstract:Objective:Discusses before my courtyard ER implementation flow restoration in front of the rear court the first aid gradualness first aid nursing pattern,enhances the rescue success ratio,reduces the effective rescue time,enhances the patient degree of satisfaction.Methods:Administers first aid the nursing flow to the courtyard in front of to carry on the restoration,uses the entire journey nursing service flow,observes around the record flow restoration patients rescue success ratio,the effective rescue time and the patient degree of satisfaction.Results:The flow restoration future trouble rescue success ratio enhances,rescues the time reduction effectively.Conclusion: In front of the courtyard administers first aid the flow restoration to carry on the entire journey nursing service to the patient,effectively proposes the rescue success ratio which in front of the high court administers first aid,reduces the effective rescue time,enhances the patient degree of satisfaction,reduces the medical risk.
Keywords:In front of the courtyard administers first aid the nursing Flow restoration Application effect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11-0006-02
院前急救指患者从发病现场到送达医院之前的就地抢救以及监护、运送到医院的过程。准确地观察病情、及时有序地进行院前急救,是降低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我院急诊科以科学管理方法为基础,进行了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再造调查研究,改变传统的急救护理模式采用的功能制护理流程,通过流程再造的理论和方法,专业急诊医学知识以及全程护理模式为基础,有效提高院前急救的抢救成功率,缩短有效抢救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医疗风险。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实施急救护理流程再造在院前急救阶段性救护措施抢救患者172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我院急诊科实施流程再造后院前急救阶段性救护措施抢救患者172例作为观察组,男107例、女65例,年龄40~91岁,平均66.2岁。将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我院急诊科流程再造前抢救患者170例作为对照组,男103例、女67例,年龄38~89岁,平均64.9岁。两组病人都为随机性分组,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采用自主设计的调查表,对院前全过程,按照调查表中的内容要求一一逐项填写和记录院前急救流程以及其所用时间和单位时间内抢救成功例数及死亡例数以及病人满意度的调查,记录投诉件数和纠纷次数。
1.2.1 评估原有功能制院前急救流程在原有的功能制急救流程中,急诊科接到事故现场电话后由于缺乏考核管理存在出诊不及时、急救反应慢,在抢救过程中护士只负责各自的工作内容,被动地遵医嘱处置患者得不到密切观察和及时处理,产生不信任感,相关部门缺乏有效的联系和协作,间接增加了救治转诊时间,未能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1.2.2 构建新的院前急救全程护理服务流程。
院前急救流程通过护理部、科护士长及科内主治医生、主管护师针对急救的特点并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出院前急救护理新流程,对院前急救的全过程的跟踪观察和分析,制定了更加合理和更加完善的急救护理流程:呼救―呼救受理―呼救信息加工―调度分诊室―救护车出动前往现场―现场―现场抢救―途中监护―回归医院―病人接交―急诊科抢救室或手术室或病房―病人―信息反馈。记录院前急救流程以及其所用时间和单位时间内抢救成功例数及死亡例数以及病人满意度的调查,记录投诉件数和纠纷次数。
1.2.3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效果评价
两组患者院前急救时间及院前死亡率比较,见表1。
两组患者满意度及抢救成功率,见表2。
流程再造前后护患纠纷与投诉情况比较,见表3。
3 讨论
3.1 环节衔接。院前急救是将急救作为系统研究,运用运筹学的动态规划的观点,将系统归结成数学模型,用数学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从中获得系统最好运行方案[1]。抢救中的每个操作步骤和内容都是不应该缺少和省略的,每个不合理的排序都会浪费时间,而这正是影响抢救的关健因素[2]。流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与另一个环节的衔接存在缺陷和衔接不紧密均会给抢救生命带来不利影响,至造成无可挽回的不良后果。院前急救新流程的有效运作,强化了医护协,人员的急救观念、时间观念,避免了护士机械等待执行医嘱的弊端,使急救工作由被动变成主动。由表1可见,观察组与对照组急救时间、急诊死亡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3.2 急救时效。争分夺秒地开放气道、保持气道通畅,给予气道吸引,清除异物;人工呼吸及氧气治疗;给予胸外心脏按压及循环支持,建立静脉通路应用药物;心电图记录;除颤等紧急初步急救,保持心脑重要脏器不受损伤,因此每一项操作必须以最快的时间内完成,且保持其有效性。通过流程再造取消了原功能制护理流程中的护士交接过程,缩短了有效抢救时间,且避免了因交接不清楚延误救治的情况。急救护理流程再造后,采用全程护理服务,缩短了有效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减少了院前急救的死亡人数。由表2可见,急救护理流程再造后,采用全程护理服务,缩短了有效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同时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3.3 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是,以最快速度采取最有效的措施来维持患者的生命,而院前急救中护理工作承担的职责是配合医生及其他救援人员迅速有序地进行现场救护,安全有效地进行途中转运监护,以达到稳定病情,减少伤残及并发症、减轻病人痛苦,及时有效地挽救病人的生命[3]。快速急救、安全转运是院前急诊护理工作的关键所在,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再造后,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①通过对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再造的理论学习和演习,增强了低年资护士的自信心,避免了其在院前急救时紧张、不知所措等情况,增强了患者家属的信任感。②按照工作流程实施救护,护士由过去被动遵医嘱实施抢救治疗转变为主动参与,使得救护措施更加及时、有效。③急救护理流程对护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发了全科护理人员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使其充分认识自己在抢救护理中的职责,明确工作范围,增强了医护工作的密切配合及组织协调,使院前急救工作紧张有序,缩短了急救反应时间,院前急救抢救成功率如表1所显示由原来的73.5%提高到83.1%,显著提高了医院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通过实施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再造,护理人员在救护过程中动作娴熟、操作到位,消除了患者及家属的疑虑,避免了差错及医患纠纷的发生,患者及家属投诉发生率从减少到满意度提高,同时降低了医疗的风险。由表3可见,观察组与对照组流程再造前后护患纠纷与投诉情况比较。
快速急救、安全转运是院前急诊护理工作的关键所在,重点是怎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协调地做好护理工作,规范的护理流程是其关键。
参考文献
[1] 魏国华,付家良,周促良.实用运筹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169-267
[2] 何忠杰,袁晓玲,王宁,等.创伤小组救治原则的临床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4,11(11):821-824
篇5
【关键词】 院前急救;脑出血;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38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425-02
近20年来随着百姓餐桌上的品种不断丰富、高胆固醇的摄入量不断增加,血液粘稠度增加,动脉壁变薄、脆性增加,从而诱发脑出血。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显上升趋势。脑出血是指小动脉、小静脉破裂等原因引起的脑实质出血[1]。起病急、病情进展快,如得不到专业的医务人员及时有效的救治,可迅速危及病人的生命。我院对100例急诊脑出血的患者不同的院前急救护理的回顾性分析,早期的院前护理干预对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2012年1月――2012年12月由“120”救护车接回100例脑出血急患者,院前急救人员现场初步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浅昏迷、深昏迷、嗜睡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肢体偏瘫等临床表现。其中男63例,女37例,年龄37-80岁,平均58.5岁,入院后行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医学学术会议修订的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标准。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50例患者发病后未经院前急救,直接送我院急诊科救治。检查结果提示出血量20-60ml,GCS为5-12分。病人从发病到开始救护时间为15min-50min(26.00min±5.23min)。
1.2.2 对照组 50例患者发病后均经现场急救护理,病情稳定后送我院做进一步检查和治疗。CT检查结果提示出血量15-60ml,格拉斯哥评分(GCS)为5-11分,35 min-160 min(80.00 min±9.54 min)。
1.2.3 观察指标和方法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有无高血压病程、就诊时间、合并症、出血部位及程度等基本生命体征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院前急救护理措施
2.1 现场急救 院前急救护理人员到达现场后立即评估病情并采取急救护理措施,急救措施应以抢救生命,降低死亡率为主,而必要的护理措施在急救过程中极为重要。①首先询问家属,患者病史和用药史;有无药物过敏史,检查患者血压、脉搏、瞳孔等变化。②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脑出血后脑水肿约在48h达高峰[1],脑水肿持续发展,可加剧颅内压,最终导致脑疝形成,是影响脑出血死亡率及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因此,及早控制脑水肿是救治病人的重要措施,按医嘱使用脱水机、利尿剂,常用20%甘露醇250ml,已有脑疝形成迹象者应加大剂量。③院前救治的重要措施是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将患者头偏向一侧,松开衣领,有义齿者去除义齿,发生呕吐者及时清除口腔呕吐物、分泌物,防止患者误吸。如救护人员发现患者有舌后坠迹象,应将拉舌钳将舌体外1/3拉出口外,必要时可以使用气管插管,防止引起呼吸道堵塞。为牙关紧闭者放置开口器,防止舌咬伤。④改善脑缺氧,减轻心脏负担;抬高患者头部15°-30°,给予头部降温,如冰帽、冰垫等,防止发生脑疝。快速建立静脉通路,最好采用静脉留置针,妥善固定,避免搬运头颈部。⑤合理应用降压药,避免血压过低引起脑细胞缺血缺氧。发生呼吸、心搏骤停者,立即实施心肺复苏(CPR),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行转运[2]。⑥留置尿管。因病人昏迷不能排便,尿潴留进一步加重颅内压,所以在救护车上应给病人留置尿管。
2.2 并发症的护理 脑出血伴昏迷患者,应注意上应激性消化道出血,注意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呕吐物颜色、尿量及大便颜色等情况,观察病人的眼睑是否苍白、脉搏血压的变化,同时,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不间断给患者翻身拍背,使痰块易于脱落。另外,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72h均处于不稳定状态,病程愈短,发生血肿扩大机会愈大,血肿形态不规则,合并有鼾症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3]。
2.3 心理护理 搬运前与家属介绍病情发展的程度,并告知成功救治的案例,减轻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焦虑和恐惧。
2.4 安全转送 进行现场救治待病情稳定后应迅速转运患者。搬运时动作应轻柔,需要移动头部要轻、慢、稳。遇到颠簸路段时车速要减慢以防因车内颠簸给患者颅内造成二次伤害。对于躁动不安的病人应提前加强固定,防止坠落利用心电监护仪对病人实施呼吸、血压、心跳和血氧饱和度等生命支持与监护,密切观察病情。
2.5 做好院内外的衔接工作 病人在路途中医护人员应立即与医院急诊科联系并预报病情,认真记录患者抢救经过、用药及病情发展经过等向接班者交代清楚,为下一步救治节省宝贵的时间。
2.6 疗效判断 干预两组患者救护结果,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分为好转、恶化、死亡。好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基本恢复或明显恢复;恶化:患者出现生命体征不稳和并发症等情况;死亡:心跳呼吸停止。
2.7 统计学处理 以频数表示计数资料,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以p
3 结 果
从表1中可以证实,观察组通过采取上述护理措施,病情稳定率达到90%,无1例发生窒息。表1显示经过现场救治,采取了正确的抢救及护理措施,死亡率明显降低为10.0%(P
4 讨 论
脑出血是院前急救中常见的急症,只有争分夺秒抢救才能为病人赢得更多的生命时间,只有及时发现问题果断的采取有效的医疗和护理措施才能使病人降低致残率和复发率,同时院前急救护士必须具有较丰富的经验和专业技术能力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慎独精神[4],加强医患沟通和医护间的配合,做好患者及家属沟通和心理疏导,为抢救患者赢得时间,在抢救中做好患者的保护,避免人为的病情加重,并实施护理陪同措施,及时告知患者家属病情。院前急救(120)需急诊医护人员除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及娴熟的操作技能,还应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淑琴.神经病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39.
[2] 程丹莉,田维娜,胡萍,等.院前急救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174-175.
篇6
【关键词】急救护理应急预案;群体中毒;救护
近年来,中毒性疾病在我国有所增加,尤其是急性群体中毒的恶性事件较为频繁,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已引起人们的关注[1]。多年来,我科曾救护突发群体食物中毒患者多宗。为了保证救护时护理人力资源和物资的供应,使患者得到及时、快速、有效、准确的整体救护。我科制订了一套急救护理应急预案,此预案在群体中毒救护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1临床资料
我科于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救护群体中毒8起,共225人。其中2起为学校学生发生群体中毒,人数分别是28人、30人,3起为酒楼食客发生集体中毒,人数分别是18人、20人、22人,另3起为单位发生集体中毒,人数分别是30人、32人、45人,每起均是食物中毒,发病时间在餐后15min~3h,病情一般为轻、中度,表现为头晕、乏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225名患者经救护后全部完全。康复,其中96人经急诊留观室治疗4~12h后症状缓解、消失离院,119人经住院治疗1~3d后康复出院。
2急救护理应急预案
2.1救护前准备平时要加强急救医护人员的急救意识和急救护理技能的培训。急诊科护士在抢救群体中毒患者时,必须做到急而不乱,这不仅要求护士要有娴熟的急救技能,而且平时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各种常见毒物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救护措施;加强护士对急救护理应急预案的学习,组织模拟演练,并定期训练,考核。
2.2人员、物资紧急调配制订救援人员、车辆设备的准备和管理制度。成立急诊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护小组,救护小组成员要时刻保持可靠的通讯联络,手机24h开通,做到随叫随到。当接到突发群体中毒的救护任务后,值班护士应立即报告科室主任、护士长、医院行政值班,迅速调集救护小组人员参与救护;调配医院全部救护车急赴现场;及时通知主要物品供应单位,准备充足的洗胃液,如需要洗胃机洗胃时,应急调全院的洗胃机到急诊室。
2.3采用分组法人力安排群体中毒由于情况急、人数多,救护任务重、工作量大,应加强救护中的组织管理工作,根据中毒患者的需要,将护理人员分成六组,由护士长统一指挥,各组分工明确,协调合作。
2.3.1院前救护组院前救护组接到群体中毒救护任务后,在5min内要派具有一定急救经验的护士急赴急救现场进行初期急救、转运患者,初步评估中毒人数和程度,并将现场情况及时通知院内,为院内分组救护的准备及调整提供信息,以利于院内的救护工作。
2.3.2接诊组群体中毒时,患者几乎同时或短时间内到达急诊科,接诊组的护士负责接诊,对患者情况进行登记;协助医生分诊(按病情轻、中、重度贴标记),危重患者送进抢救室,保证危重患者得到优先救护;测量生命体征并详细登记,及时与抢救治疗组交班。
2.3.3抢救治疗组抢救治疗组要由资历长、抢救经验丰富的护士负责,负责建立各种通道(静脉、气道等),用药治疗,定时监测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神志、面色、血氧饱和度、皮肤黏膜、尿量等情况,随时记录病情、抢救措施、护理效果。
2.3.4洗胃组迅速清除胃内容物以减少吸收是抢救食物中毒成功和决定病程长短的关键[2],故洗胃组由插胃管技术较强的护士负责,指导意识清醒、症状轻、有合作能力的患者催吐洗胃,对病情重或不合作催吐者给予插胃管洗胃。
2.3.5运送组群体中毒人数多而集中,我科的留观病床有限,对需要转入病房继续治疗的患者,运送组负责护送入院,保证患者途中的安全,并向接收病房护士做好交接班;负责护送需要做检查的患者和标本的送检。
2.3.6协调组负责各种治疗用物的供应,与相应科室联系床位、救护车的调度,各有关人员的通讯,清理现场用物。
3讨论
在短时间内集中大批的中毒患者时,具有场面混乱、病情轻重程度不一、表现复杂的特点,在最短的时间内利用有限的设备和人力、物力资源来救护患者,要求护士有较强的应急能力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并保持急救现场有序,这是提高群体中毒急救质量的重要保障[3]。因此,我科制订了一套周密的应对救护群体中毒患者的急救护理应急预案,加强了急救现场组织管理、合理分流,使每次在群体中毒患者的救护中物资充足,分工明确,层次分明、任务清晰,有效地维护了急救环境,保证急救护理的有序进行,也极大地提高了救护成功率。急救护理应急预案在群体中毒救护的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应积极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邱泽武.加强院前急救,提高中毒急救水平.中国临床医生,2005,33(7):387-388.
篇7
一、目的和目标
(一)目的:社区红十字现场初级急救培训是非专(职)业人员的群众性普及培训,通过基本的自救、互救知识和初级救生技能的培训,提高社区居民个人及组织在突发灾害、意外事件和危重病发生时的应急能力。
(二)目标:年全镇完成250名救护员的培训任务;应对突发事件现场初级急救知识普及培训2100人次。
二、培训对象与内容
(一)培训对象
1、对红十字会专兼职干部、各村(居)委会干部,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教师、学生进行广泛培训。在完成救护员培训的基础上,对社区居民开展避险逃生知识的普及培训。
2、根据上海市红十字会文件的要求,重点对从事高危作业、易发意外伤害行业、服务行业和社会上需要培训的人员普及培训。
(二)培训内容
根据红十字会提供的现场初级急救培训定位要求,培训内容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各有侧重。
1、红十字救护队员(取得初级急救员证书)培训内容:
(1)创伤救护技术,主要包括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搬运伤者四大救护技术。
(2)徒手心肺复苏,主要包括:现场徒手心肺复苏术(CPR),气道梗塞急救法。
2、现场初级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内容:以现场徒手心肺复苏术(CPR),气道梗塞急救法为主。
三、培训措施与办法
(一)师资队伍
师资培训工作由市红十字会承担,通过培训、考核获得上海市红十字现场初级急救培训师资上岗证书。
(二)初级急救救护员
1、培训目标
通过现场初级急救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使受训人员掌握基本救护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作为非专业的第一目击者在遇到突发事件或意外伤害时能自救互救,以减轻痛苦、减少伤残,为挽救生命争取时间。
2、培训标准
(1)理解现场初级急救原则,明确救护目的。
(2)正确报警、呼救。
(3)基本掌握现场初级急救技能: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搬运伤(病)员。
(4)基本掌握心肺复苏的理论与操作。
(5)基本了解意外伤害、灾害事故的避险逃生技能。
(6)能指导社区居民了解现场初级急救内容,能辅导社区居民学习现场初级急救技能。
3、培训课时:16学时。
(三)群众性现场初级急救普及
1、培训目标
通过现场初级急救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使社区群众掌握基本救护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在遇到意外伤害或突发事件时,能做出正确处理。
2、培训标准
(1)理解现场初级急救的意义和重要性。
(2)正确报警、呼救。
(3)基本了解意外伤害、灾害事故的避险逃生技能。
(4)知晓现场初级急救概念:学会心肺复苏的操作,了解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搬运伤(病)员的正确方法。
3、培训课时:8学时。
四、培训步骤
第一阶段:年4月—5月宣传动员,招募志愿者。
第二阶段:年5月—年8月,完成初级急救员取证培训(拟培训人数250人)。
第三阶段:年8月—年9月,完成群众性现场初级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拟培训人数2100人),让更多的居民参与并了解现场初级急救知识和技能。
第四阶段:年10—12月,结合培训情况,从优秀的初级急救员中招募志愿者,进一步完善社区红十字救护队。应对突发事件作准备。迎接市、区红十字会评估验收。
五、工作要求
1、设立红十字救护培训管理小组,落实专人负责日常培训管理工作。
2、保证红十字救护培训工作专项经费。
3、设立培训基地,依托社区学校、文化中心等作为红十字救护培训基地。
4、做好救护培训的资料档案收集管理,建立完善的档案资料和受训人员数据库,按规定向区红十字会办公室上报月报表和相关培训信息。
5、初级急救救护员和群众性现场初级急救普及培训评估验收,以区红十字会统一下发的培训证书为准,并随机抽查10%人数的掌握情况作为评估依据。
在区红十字会的指导下,制订培训计划,并认真动员、组织举办红十字救护队员(取得初级急救员证书)培训班,举办群众性现场初级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切实保证培训工作保质保量完成。
篇8
[关键词] 院前急救;安全隐患
[中图分类号]R5/8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1(a)-138-02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院内急救密切相关。院前急救是伤员未到达医院前实施的现场救治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对于维持患者的生命,防止再损伤,减轻患者痛苦,为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均具有极其重要意义[1]。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人们的维权及法律意识不断增强,院前急救面临严峻考验。由于院前急救大多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医护人员在救护过程中稍有不慎,容易引起医疗纠纷。如何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是每个医护人员必须考虑的问题。
1 临床资料
分析总结我科2005~2007年院前急救纠纷27例,其中投诉出诊时间长15例,医护操作不熟悉5例,设备及药物不全4例,患者坠床3例。
2 安全隐患
2.1 院前急救安全隐患
2.1.1出诊不及时 接听120电话时未详细询问地址、联系方式,导致出诊时司机因方位不明走错路,而又无法有效联系患者,使救护车空跑或延时到达。急救人员抢救意识不强,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出诊。司机对道路不熟悉或交通不畅,特别是上下班人流高峰期,影响急救车行使的速度,造成出诊到达现场时间延误。
2.1.2急救反应慢 出诊时未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对伤病员评估不足,未能更好地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携带药品及仪器,导致到达现场急救时由于药品及仪器不符合现场使用,再折返车内拿取所需费时,而对伤员延时救治。
2.2 现场急救隐患
2.2.1 医嘱查对存在安全隐患院前急救时受环境和条件所限,护士都是执行口头医嘱,增加了出差错的几率。现场执行口头医嘱时除“三查七对”外,更强调“三清一复核”即听清、问清、看清和医生复核,保证抢救过程忙而不乱和治疗安全。用药后详细记录用药时间、剂量[2-4]。
2.2.2 急救设施、设备、药品存在不安全因素院前急救不仅现场卫生条件差,还受到携带急救药品、设备等限制,客观上为急救工作安全性增加了一定难度。
2.2.3 急救技术掌握不熟练 在紧急情况下手忙脚乱,未能及时、正确地使用各种急救仪器设备,未能快速、有效地建立静脉通道,保证急救药物的使用。
2.3 转运途中安全隐患
转运途中路况不良,车内照明不佳,对患者的病情观察不细致,或者医生坐在副驾驶位置,未与护士一同坐在患者旁边观察患者病情,导致病情变化不能及时抢救。
运送时没有拉起床栏,对不合作的患者没及时使用约束带,致患者摔下车床。
2.4 护理文书不规范
不重视院前抢救护理记录,记录不及时、不详细。
3对策
3.1 及时出诊
确保在规定时间内(5 min)出诊,根据“120”指挥中心发送出车通知单上提供的地址、电话,直接与患者或家属联系,保证出车路线正确,情况许可下,让患者家属于指定位置等候,避免寻找,延误时间。同时由医生了解患者病情,护士及时评估,并根据病情准备急救药品、仪器,使其处于应急状态,保证到达现场可以快速、准确使用,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3.2加强理论技能培训
护士应具备相应的综合医学理论知识和现场救治的基本技能。定期对护士进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人工呼吸、电击除颤、心电监护、穿刺留置输液、处理复合伤等培训和考核,提高现场急救应急能力及服务质量。
3.3 加强途中转运护理
3.3.1心理护理患者和家属的感受最为重要,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疏导,保持良好的急救环境,及时、简明、扼要地介绍各种治疗、护理措施是确保急救护理程序顺利进行不可缺少的环节[5]。在转运前应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说明途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合作、谅解,稳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
3.3.2 安全护理转运时固定车床,拉起床栏,对不合作患者使用约束带,保持合适安全的转运,意识障碍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3.3.3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注意观察患者意识、呼吸、脉搏、血压、面色,对意识清醒者,定时进行简短对话以判断意识的改变;意识障碍者,随时观察瞳孔的变化。
3.3.4应急处理发现生命体征异常及时处理,保证抢救药品、仪器及时、正确使用。
3.3.5 强化风险意识医疗行为本身是一种特殊性质的行为,具有紧急抢救性、高技术性、结果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而院前急救面对的是病情复杂多变、危重、年龄不一、文化层次及社会背景不同的各种疾患人群,其病情变化中交织着多种因素,稍微疏忽,可能会铸成大错[6]。院前急救人员应认识到工作的高度风险性,对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要有预见性。完善急救流程,定期对急诊科医护人员培训《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知识,增强风险意识。
3.3.6加强救护车管理救护车应保持完好的备用状态,物品、仪器、药品准备齐全、充分、完好。每班认真交接,定人、定期检查,排除不安全隐患,确保急救畅通。
3.3.7规范护理文书重视院前急救护理文书的书写,在完成急救任务的基础上,准确、及时地书写院前护理记录,记录出诊到达时间、上车时间、到院时间、抢救措施实施时间、内容,包括:生命体征、病情的变化及执行医嘱的时间,使记录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7]。
3.3.8 良好的心理素质院前抢救过程直接受现场人员监督,面对抢救场面要沉着、冷静、稳重、严肃,排除外界各种干扰,做到临危不乱,紧张而有序地开展抢救工作。
[参考文献]
[1]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 第2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
[2]赵文静,张巍巍,宋平,等.中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院前救护[J].南方护理学报,1997,4(30):7.
[3]万伟, 杭星.高血压性脑出血院前急救之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153.
[4]郑松枝,魏肖利.急性脑出血病人的院前急救与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2):94,103.
[4]马彦辉,桑梅,牛小秀,等.我院急诊抢救疾病谱特点和构成比的分析[J].现代护理,2007,13(28):2694-2695.
[5]李患礼, 陈瑶.急诊与医疗纠纷[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6,3(3):1323-1324.
[6]周丽萍. 院前急救护理安全隐患与管理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8):2820.
篇9
1 基本资料
本院2012年院前急救1740人次,其中内科782人次,占44.9%,外科886人次,占50.9%,现有急诊科护士15名,聘用男护士4名,占急诊科护士总人数的26%,年龄22~26岁,均为大专毕业,工作年限最长4年,最短2年。
2 院前急救的特点
①社会性强、随机性强院前急救活动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使院前急救跨出了纯粹的医学领域,这就是其社会性强的表现,随机性强则主要表现在患者何时呼救,重大事故或灾害何时发生是个未知数。②时间紧急它面对的患者病情急、危、重,所以在院前急救过程中,要分秒必争,要迅速到达现场,严格按照现场急救原则运用"快捷"、"有效"、"合理"、"安全"的急救措施,使伤者得到最迫切和最有效的急救和治疗。③急救环境条件差现场急救的环境大多较差,有时在马路街头,围观人群拥挤、嘈杂,有时事故现场的险情未排除,可能造成人员再损伤。④体力强度大如急救人员到现场前要经过途中颠簸,到现场时要随身携带急救箱,若现场在高楼又无电梯时就得辛苦爬楼梯,若现场在救护车无法开进的小巷或农村田埂就得弃车步行,到现场后,急救人员须立即对患者进行抢救,抢救后又要边指导边搬运伤员,运送途中还要不断观察伤员病情,上述每一环节都要消耗一定的体力。
3 男护士在院前急救工作中的优势
①生理方面。男护士精力充沛,耐力持久,体格强壮,比女护士更加适合院前急救的工作,比如骨折患者,体重较大的患者,由体格强壮的男护士来搬动,会让患者感到有安全感。②工作方面。研究表明,男护士比女护士更愿意面对挑战性强的工作,有更强的压力承受能力、优越的体力和精力,男护士更容易与患者达到良好的护患沟通[2]。③心理方面。如果遇到患者和家属有过激行为等突发事件时,男护士控制能力强,决策能力强,思维能力强,沟通能力强,更显其优势。
4 对院前急救男护士基本素质和技能的培训
4.1基本素质培养 ①向新入科男护士介绍环境、各种急救管理制度。特别强调院前急救工作性质、特点,培养他们工作的责任心和护理职业必需具备的慎独素质。②专人带教培训院前急救护理工作流程、抢救配合、现场急救措施、转运与途中监护救治,掌握"120"网络院前急救病历维护技能。③进行安全知识及自我防护意识的培训护士长应为新入科的男护士讲解当前医疗环境,树立法制观念,对医疗安全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4.2基本技能的培训 ①要充分调动男护士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熟练掌握通信系统及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对救护车上轻巧的急救器材,如手提式除颤仪、人工呼吸机、心电图机的使用方法要特别掌握。②专项培训CPR、止血、包扎、固定、搬运这五大现场急救技术。③专门培训批量外伤的现场检伤分类及抢救工作流程。
4.3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 ①在临床工作中要培养男护士确认自己的工作性质,并且在角色转变的过程中充分了解自身因素,通过学习、实践逐渐了解护士在临床中的角色[4]。②医院对于男护士的肯定,也能够从侧面给患者传递一个可以放心的信号,只有医院自身给予男护士各项技术,品质的肯定与保证,患者才能够打消疑虑。③在工作中学会变通,把握问题关键,男护士完全可以凭借自身的敏捷刚毅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平淡化。当这些特质可以成为有效熟练的沟通法则后,男护士工作中的尴尬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5 小结
由于人类寿命的增长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工业、交通事故不断上升,需要急诊的人数大量增多,而威胁生命的突发急诊多数发生在院外,因此说明了院前急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男护士加入到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有利于优化院前急救护理队伍,提高院前急救护理质量。在护理日常工作安排上,应该结合男女护士各自的优势进行分配,体现男女护士各自的价值,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3]。
总之,重视院前急救男护士的培养,管理者必须认真制定培训计划,不断探讨适合男护士性别特点的培养方式。只要管理者正确引导男护士巩固专业的思想和知识,使他们很快融入到院前急救护理队伍中,从而提高院前急救整体护理质量,推动院前急救护理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Cassidy M L. Gender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Status within Selected Female and Male-dominated Occupations[J].Current Research on Occupations and Professions,1990,(5):l11-129.
[2]杨磊,姜超美,李春燕.9所 医院男护士岗位需求的调查 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6):559-560.
篇10
关键词:院前急救;成功率;护理
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我们应用急救护理流程抢救患者2814例,对急救病历资料进行分析,为加强院前急救护理,提高院前护理质量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临床资料 本组男1584例,女1230例, 1-91岁。出诊人员均为我急诊抢救中心的专职医护人员。
1. 2方法
1. 2. 1 应急意识及反应能力
掌握好出车时间,缩短急救半径,减少急救反应时间。接到呼叫电话,重点询问患者主要症状及相关生命体征的重要表现,详细地址及联系方式, 5min内出诊,在最短时间内赶到现场。
1. 2. 2 急救评估措施
①现场评估。原则:果断迅速,分秒必争,询问、检查、评估、抢救、治疗、转运同步进行。a.询问病史,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询问发病时间、诱因、意识、面色、肢体运动情况; b.按DRABC程序检查伤情, D指危险程序, R指各种反应,A指呼吸通畅,B指有无呼吸, C指循环生命支持: c.用"三清"方法评估病情,即听清、看清、问清,尽可能在1min内完成。
②现场急救措施。成批伤员,分清主次,遵循“四先四后”原则,即先重伤后轻伤、先止血后包扎、先复苏后固定、先救治后转运。所有院前急救病例均在到达现场第一时间开始抢救,开通静脉通道,给予解痉、镇痛、止喘、止血等对症处理。维持呼吸功能,吸氧,外伤止血、包扎、固定等处理,对呼吸、心跳骤停者,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尽最大可能挽救患者生命。
③安全转运及途中监护。a.安全转运:遵循轻、稳、快及保证患者安全的方法进行转运,熟练掌握"三要三不要":要先在原地抢救患者,不要随便搬运,只有在包扎、止血、固定后方可搬动: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昏迷患者舌后坠,不要采用平卧位搬运;搬运过程要平稳,不要过度颠簸,确保患者安全。b.途中监护:充分利用救护车上的设备对患者实施生命支持与监护,转运途中患者随时会出现病情变化,应对患者进行持续的心电监护、给氧或机械通气,保持有效呼吸功能。发现病情变化要及时采取紧急措施,妥善固定各种管道,防止脱落、扭曲、受压、堵塞等,保证治疗护理的连续性,尽量使用静脉留置针,确保有效的静脉通路。
④法律意识及责任制。院前急救有其特殊性,是高风险的医疗护理行为,准确、客观、真实地记录接听电话的时间,出诊及到达时间,作为院前急救归档文件之一保存非常重要。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均由急诊科人员兼职,实行院前急救护理流程的模式,即从出诊,到达现场,现场急救转送到急诊科,院内急救,医护人员实行首诊负责制,更好更快地为患者服务,真正体现了"绿色"的全程服务。
2结果
2814例中,内科1390例(63. 64% ),心脑血管病841例,呼吸系统340例,消化及其它209例;外科522例(23. 89% ),多发伤134例,颅脑伤118例,四肢伤164例,脑部56例,腹部及其它50例;妇产科154例(7. 1% )。心肺复苏86例,心脑血管病30例,外伤28例,不明原因猝死20例,其它8例,成功13例,死亡73例。
3讨论
威胁生命的突发急症大多发生在院外,院前急救护理成为急救重要环节,而正确合理的院前急救护理流程的执行又是其中的重点。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强化急救护理流程的执行:
①强化急诊意识,提高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快速反应能力。院前急救具有随机性及突发性,其特点及核心是快速反应,迅速出诊,争分夺秒,及时准确地抢救,确保各个环节都畅通无阻。在2008年内院前急救的2814例中,均能按我院向市民承诺的,接到呼叫电话后5min内出诊,在出车过程中能做到一个"急"字,强调一个"快"字,落实一个"救"字,分秒必争地进行院前急救工作。
②加强急诊护理队伍的专业培训,提高护士业务素质。院前急救已成为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挽救急、危重患者生命的重要环节,急诊科的护士必须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高度的责任感及同情心。强化急诊意识,定期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以班前示范、集中上课及重点辅导相结合,充分调动护士学习的积极性,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特别是救护车上的便携式除颤器、人工呼吸机、监护仪、心电图等的应用。同时要有较全面的护理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在院前急救的工作中,必须服从统一安排,密切与医生配合,做好患者的抢救工作。
③安全转运及途中监护。搬运时方法要正确,要适当,如方法不正确,不当,往往会使患者症状加重或发生并发症。疑有颈椎损伤时,要给患者使用颈托,保持被动;胸腰骨折患者,应使患者身体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平移放在担架上;四肢开放性骨折者,用敷料包扎止血后,夹板外固定或下肢固定在对侧健康肢体,上肢固定在躯干,才能转送回院;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给予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分泌物堵塞气道;休克患者在搬运过程中切忌头高脚低,运用正确的搬运方法及安全的,才能避免在转运过程中再度损伤。途中加强监护呼吸道非常重要,窒息是患者可能立即致命的威胁,解除呼吸道阻塞,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创伤急救处理的重要环节。重危患者常因舌后坠,痰液血液阻塞呼吸道,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要及时清理口腔中的分泌物,才能保证有效的氧疗。
④强化护士的法律意识。院前急救是医疗特殊抢救的阵地,在病情突发、紧急的情况下,如不能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常会发生纠纷。因此,我们进行强化服务意识教育,强化风险意识,强化法律意识教育。
实行院前急救护理流程模式,推行医护首诊负责制,从出诊到现场,现场急救、转送、院内急救中在急救护理流程运用后,使危重患者的救治变得更畅顺,减少了院前急救,急诊科医护人员反复多次熟悉病情,交接观察的繁琐程序,便于治疗的连续性,能真正起到危重患者绿色通道的作用。院前急救,急诊科救治,中心ICU监护治疗,"三位一体"的发展道路是危重患者医学专业进步的必然结果,从而提高危急重患者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王春菊,蒋鹏.心肺脑复苏的抢救护理进展[J].齐鲁护理
杂志,2005, 11(8A)
[2] 王忠勇. 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模型中血氧与血乳酸浓度监
测的价值[J]南通医学院学报, 2009,(06)
- 上一篇: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 下一篇:口腔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