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常识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5: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常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 指优质产品耗费劳动多、价值大、价格高,反之,价格低。但在日常生活中消费者也可以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此说法否认了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变化。
一分价钱一分货 符合等价交换的原则,是价值规律的要求,但因价格还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可能形成一分钱买到多于一分钱或买不到一分钱的的商品都属于正常现象。
一手交钱一收交货 体现了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物以稀为贵 承认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但忽略了价值对价格的决定作用。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通过挑选、比较、鉴别其使用价值即质量性能等,再比较商品的价格高低就能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因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萝卜快了不洗泥 反映了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和消费影响生产的道理。
同行不同利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同一劳动生产部门的不同生产者由于个别劳动生产率不同,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不同,赢利就不同。
买卖心思不同 消费者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而销售者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所以他们的心思才不相同。
南京到北京,买者没有卖者精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而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所以卖者比买者更清楚商品价值的大小,可根据商品的价格采取灵活的销售方式。
时间就是金钱 金钱是货币的代表,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企业劳动时间多了,创造的商品总量就大,得到的金钱就多,所以时间就是金钱;还可以理解为:生产者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就能够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赢得更多利润。
效率就是生命 指商品生产者如果使其个别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就能够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反之就亏损甚至破产。
薄利多销 一种正确的营销策略。
名牌(品牌) 即靠过硬的质量和优良的服务树立起良好信誉和形象的、知名度较大的企业产品。
门头生意 指的是具有良好信誉和形象的企业门店。
酒香不怕巷子深 传统的商品经营者认为只要产品质量高就不怕竞争,现代经济中,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是一种无形的资产。酒香也怕巷子深。
钱不值钱 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当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发通货膨胀,造成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的现象。
乱世藏金、盛世藏宝 在社会形势不稳定时,人们收藏黄金表明它能充当货币;当社会稳定繁荣时,字画、瓷器、雕刻、珍邮等越稀少,因其供应难以增加,需求不断增长,其价格就越高。
孔雀东南飞(一江春水向东流) 改革开放初期,全国数千万人到东南沿海一些经济比较发达地区打工的经济现象。是价值规律调节作用的体现。
孔雀西北飞 为配合国家正在实施的西部开发战略,一些东部企业利用自身在资金、技术、管理上的优势到西部投资办厂,开发当地资源。体现了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
无形的手 也叫看不见的手,它是指市场调节。由于市场调节是通过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价格等市场信号的变化,自发引导生产者对经营方向和规模进行调整来实现资源配置的,因而好象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无形中对社会经济生活发挥着自动的调节作用。
有形的手 也叫看得见的手,它是指政府的宏观调控。由于宏观调控是自觉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主动的调节,因而相对于幕后“看不见的手”来说是一只“看得见的手”。
跟风种地 去年市场上什么品种走俏,今年就种什么品种,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不能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其原因是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
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而土地又是最重要的农业资源。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来说,农业是基础,工业是关键,商业(第三产业)是现代化的标志。
做蛋糕、分蛋糕 是经济社会面临的最基本问题。“做蛋糕”就是增加国民收入,“分蛋糕”就是搞好国民收入分配。做大蛋糕根本上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分好蛋糕要求在分配中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4050人员 指女性年满40周岁,男性年满50周岁的大岭下岗失业困难人员。属于我国社会保障的特殊对象。
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每一种投资方式都有优缺点,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方式,受专业和精力的限制,也不能把鸡蛋放到过多的篮子里。
剪刀差 在世界贸易中,发达国家凭借其拥有的政治、经济实力,一方面抬高工业制成品的价格,一方面打压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原料或初级产品的价格,以获取超额利润的经济现象。次现象违背了平等互利的贸易原则。
GDP(国内生产总值) 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额。
GNP(国民生产总值)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CPI(消费者价格指数) 是考察城市工薪居民购买的特定系列商品价格平均值的一个统计指标。主要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以百分比变化为表达形式。它是衡量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之一。 一般说来当CPI>3% 的增幅时我们称为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它称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基尼系数 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系数越小说明贫富差距越小,反之越大。
篇2
一、 关于价值量的计算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若其它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例1 (2011年上海卷)假设某企业2010年的生产条件属于社会平均水平,生产每件甲产品的价格为28元,2011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30%,在货币价值不变和通货膨胀率为25%的不同情况下,甲产品2011年的价格分别是( )
A. 40元 32元 B. 40元 50元
C. 30元 50元 D. 45元 32元
【解析】 若社会劳动生产率发生变化,商品的价值量=原价值量÷(1±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百分比),其中“提高”为“+”,“降低”为“-”。2011年单位商品的价值量=28元÷(1-30%)=40元。通货膨胀率反映物价平均水平的上升幅度,通货膨胀率=(现在价格-原来价格)÷原来价格,通胀后商品的价格=原价格×(1+通胀率)。通货膨胀率为25%,商品的价格=40元×(1+25%)=50元。
参考答案 B
例2 (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2010年某企业的生产条件处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其单位产品的价值量为132元,产量为10万件。如果2011年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0%,而全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该企业2011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为( )
A. 1452万元 B. 1320万元
C. 1210万元 D. 1100万
【解析】 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0%,总产量为10×(1+20%)=11万件。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单位商品价值量为132÷(1+20%)=110元,则2011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为单位商品价值量×总产量=110×11=1210万元。
参考答案 C
二、 关于流通中实际所需货币量的计算
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量与价格水平的乘积)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即货币在买主和卖主之间转手的次数)成反比。用公式表示: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例3 (2012年海南卷)M国2011年货币供应量为15万亿元,同期商品价格总额为30万亿元。假设该国货币供需均衡且货币价值稳定,那么,可推算出M国当年货币流通速度为( )
A. 0.5次/年 B. 1次/年
C. 2次/年 D. 3次/年
【解析】 货币供需均衡且货币价值稳定,说明币值不变,原来一元还是一元,依据公式得30÷15=2次。
参考答案 C
三、 关于企业利润计算
企业以营利为目的,生产总值超过生产成本的差额就是利润。提高经济效益意味着投入少,产出高,利润增加,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例4 (2011年大纲版全国卷)去年甲利用自有资金20万元开办了一家小企业,一年后盈利2万元,全部用于个人消费。今年甲以6%的利率借得资金10万元扩大生产。假设该企业今年的利润率(利润与资产之比)与去年持平,那么,甲今年自有资金的利润率为( )
A. 6% B. 10%
C. 12% D. 15%
【解析】 首先算出去年的利润率2÷20=10%;今年的所有资产(包括借的资金10万元)是20+10=30万元,因为利润率和去年的一样,今年的利润是:毛利润30万元×10%=3万元,还要扣掉利率10万×6%=6000元;今年的纯利润应该是2.4万元。那么今年甲自有资金利润率为2.4万÷20万=12%。
参考答案 C
四、 关于税收的计算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例5 某服装厂从纺织厂购进一批布料,其付出的款项包括:布料的销售价850元,增值税金144.5元(850元乘以17%的税率)。服装厂将这批布料加工成服装出售给商店,其销售价为1500元。服装厂应缴的增值税金是( )
A. 110.5元 B. 255元
C. 85.9元 D. 144.5元
【解析】 增值税是将纳税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增值额作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种。增值税是价外税,不包含在商品价格内。一般计税方法是:本企业商品销售额乘以税率,减去上一经营环节已纳税金。服装厂应缴的增值税金是1500元×17%-144.5元=110.5元。
参考答案 A
五、 关于利率的计算
存款利息是银行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存款利息的多少取决于三个因素:本金、存期和利息水平。存款利息的计算公式为: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例6 (2012年福建卷)假设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基准价为630.00,美元存款年利率为3%,人民币一年期储蓄利率为2.5%,一年期国债利率为3.7%。不考虑其他因素,分别用10000元人民币进行一年的投资,其收益对比正确的是( )
A. 人民币储蓄存款大于购买国债
B. 购买国债大于兑换美元后用美元存款
C. 兑换美元后用美元存款等于购买国债
D. 兑换美元后用美元存款小于人民币储蓄存款
【解析】 10000元人民币存款1年获得的收益是10000×2.5%=250元,购买一年期国债获得的收益是10000×3.7%=370元,兑换成美元,存款一年获得的收益是(10000÷630)×3%×630=300元。
参考答案 B
例7 (2010年浙江卷)如果甲国年利率为1%,乙国年利率为3%,乙国货币对甲国货币呈贬值趋势,预期一年后贬值2%,那么,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从投资的角度看( )
A. 更多的资金将会流向甲国
B. 更多的资金将会流向乙国
C. 甲乙两国资金呈现等量流动
D. 甲乙两国之间结束资金流动
【解析】 假如投100单位,一年后在甲国获得的本息为101;假如在乙国投资本息为103,贬值2%意味着现在100单位相当于以前98单位,则本息为100×(1-2%)=100.94,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从投资的角度看,更多的资金将会流向甲国。
参考答案 A
六、 关于汇率变化的计算
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的汇率跌落。
例8 (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依照中国—东盟自在商业协定,成员国90%的贸易商品实行零关税。假如以前一件10元人民币的M商品出口到某东盟成员国N国的关税为5%,本外币间的汇率为1∶8。2010年该商品实施零关税,中国生产M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5%,其他条件不变,则一件M商品在履行零关税之前和之后出口到N国的价格用N国货币单位表示分别为( )
A. 80,84 B. 84,80
C. 84,64 D. 84,100
【解析】 计算分两步实现:(1)实行零关税前,“本外币间的汇率为1∶8”,价值10元人民币的M商品就需要80个单位N国货币;又因为“关税为5%”,因此,出口到N国的价格用N国货币单位表示为:80×(1+5%)=84。(2)实行零关税后,“中国生产M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5%”,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因此,原来价值10元人民币商品的新价值为:10÷(1+25%)=8元;另外,“本外币间的汇率为1∶8”,因此,出口到N国的价格用N国货币单位表示为64。
参考答案 C
七、 关于恩格尔系数的计算
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的食物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用公式表示: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
例9 (2011年上海卷)下表为市民袁先生家2010年的开支清单。据此可算出恩格尔系数约为( )
A. 27% B. 42%
C. 38% D. 32%
篇3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2
一、探究性学习方式简介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在调查研究、分析探讨中解决问题;在表达与交流中分享探究成果,以获得知识,激趣,掌握程序与方法的一个过程和一种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学生由过去主要听从教师讲授,从学科的概念、规律开始学习的方式转变为学生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概念和规律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当学生面临各种让他们困惑的问题时,他就要作出各种猜测,要想方设法寻找问题的签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材料,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查阅文献资料、检索等)得到第二手的资料,再通过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问题的本质,对问题进行更深入更独到的研究。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不同于科学家的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的主要区别在于,探究性学习必须满足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学科基本知识的需要,所以这个过程在许多情况下都要被简化,比如,提出问题这个环节,在大部分的教学活动中,都是以教师提出问题,或由教材提出问题。在获取事实这个环节,常常由教师和教材来确定研究方法、步骤、所用材料等,这样就省去了学生设计实验的环节。探究性学习中也要给学生提供进行完整科学探究活动的机会,这样的活动虽然要用更多的时间,但对学生体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是非常必要的。
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逐步提高探索事物本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
(一)自主性
探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来展开教学过程。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发现、亲身的体验与实践,以自己的方式将知识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并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二)实践性
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过程的。学生借助于一定的手段,运用多种感官,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在做中学,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实践过程。探究性学习特别强调学生的感知、操作和语言等外部的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交融、统一,使认知活动建立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用学习主体的实践活动促进学习者的发展。
(三)过程性
探究性学习追求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和谐统一,探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的过程。探究性学习非常注重学习过程中潜在的教育因素,它强调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的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尽可能地像科学家那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体验发现知识、再创知识的创新过程。
(四)开放性
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很灵活的,没有像知识目标那样明确具体的要求和水平。探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是开放的,在探究结果的要求上也是开放的。探究性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在统一规定下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大胆创新、实现自我超越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大胆地怀疑,进而提出问,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不同的结果进行分析,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三、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基本策略
(一)力求展示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
(二)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让学生全体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
(三)精心构思,把思维品质的提升作为重中之重。狠抓“发现问题”环节,突出思维的敏锐性;鼓励提出多种假说,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指导实验设计,培养思维的启发性和创造性;强调运用思维的概括性去总结事物的规律性。
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角色定位。
师者不仅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构筑和搭建探索知识的平台,使自己成为沟通学生和知识的桥梁纽带,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去探索新领域、解决新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走出来,由主体的单一性──教师主角,变为主体的双向性──师生互动;由单纯的知识、能力的传授变为知识能力的多项交流;学生由知识的被动的建构者变为积极主动的信息加工者,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内化;课堂教学由“传授型”“灌输型”变为“体验型”“参与型”“实践型”。
探究型学习中的教师要成为“向导”“参谋”。教师成为“向导”,不再单纯向学生传授教材中的固定的知识,而是提供相关的数据、材料、事件、问题和想法等,为学生通向知识的殿堂引路,创设出一种教学氛围,一种能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答案的教学氛围;教师成为“参谋”,是通过教师的参与激励每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每名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提炼发言内容并使之与本章节知识相衔接,从而实现课本知识的高层次内化,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五、在经济常识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方法初探
根据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特点和实施的基本策,以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一内容的传授为例,探究性学习方式为特色的课堂教学可设计如下:
首先,展示案例,创设探究情境。
以多媒体方式展示本县某乡产业结构调整中农民的困惑与遭遇。由于交通大为改善,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产自本乡光热水分充足的西瓜大受欢迎,瓜农收入大增,第二年在乡政府的扶持下全乡大部分农民大量种植西瓜,季节刚到,西瓜便供过于求乃至泛滥,瓜农血本无归,第三年,农民纷纷恢复稻谷种植,不巧,当年西瓜供不应求,外地输入的西瓜大赚而回,一时间,农民无所适应,十分困惑,到底种什么成为最头疼的问题。
其次,引导学生就现象质疑,提出问题。
让学生自主地多角度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在众多问题中选择两个作为典型继续探讨:①这一现象和过程体现什么经济学道理?②瓜农出路何在?前者属分析问题范畴,后者属解决问题范畴。
再次,以上述两个问题为主线,以学生群体为主体鼓励学生主动探讨问题的答案。
操作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从不同角度肯定不同见解,在众多见解中,就问题①来说,告诉学生一个前提,即案例中的现象和过程都是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产生的。案例中有一正一反的两个细节(哪两个,鼓励学生发言)在众多发言中作纠正性确定细节①——西瓜高价时有利可图,资金、劳动力纷纷进入,扩大种植,细节②——西瓜低价时,血本无归,资金、劳动力纷纷退出,不再种植。确定后再要求学生对两条一正一反的信息作合并提升归纳(鼓励发言)然后筛选最优的表达,导出价值规律之作用一,即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不同生产部门间的分配。
就问题②来说,鼓励学生为瓜农探索出路,暗示学生假设你是瓜农,你该如何应对(假设意在间接体现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性)再次鼓励探究,涉及出路,答案肯定丰富多彩,这个环节上,教师要注意两个方面,①越是有效的出路越要作高度评价,因为它更能体现改解问题的能力;②对有助体现作用二的见解进行整合并作规范的表达,导出作用二,即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至此,作用三还未探究到,咋办,教师再创情境,引发探究——依据作用一和作用二,理想的结果应是瓜农都能增收,如愿以偿,但现实不然,瓜农中还是有赚有赔,原因何在(鼓励发表见解)面对众多观点,教师以竞争作为主线把有价值的信息集中起来,引导中强调,价值规律调节和刺激的过程就是瓜农相互竞争的过程,不同瓜农生产条件、种植成本不同、技术水平不同、管理效果不同,竞争结果就有胜有败,简言之——(学生自行表达、教师择取最优)——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至此,对价值规律作用的探究基本结束。最后,小结本节教学过程,让学生熟悉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简要操作步骤:选择案例——质疑提问——探索答案/方案——阐明原理/提供措施。
参考资料
[1]关于学生认知基础上的探究性学习.圣才学习网[引用日期2012-12-31]
[2]探究学习注意点.
篇4
济下的现代社会对职业学校培养会计人才的需求,并不仅仅局限于只懂会计的专才,而是看重职业学校
的职业教育优势,结合会计教育培养出知识结构优化的会计人才。而这种会计人才更能适应现代礼会、
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更易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合格的会计人才。
一、现代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
市场经济对现代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要求,直接关系到职业学校会计教育目标取向和会计教育模式的确
立。从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结合我国国情来看,一名现代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应当包括八个层次:
1、专业知识。扎实的专业知识是现代会计人员立足社会、服务社会的基本素质,也是获得公众和顾客信
赖的根本原因。
2、金融知识。任何一个经济实体的日常经济活动都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服务。会计人员必须掌握足够的金
融知识,并树立起经济实体的财务离不开金融机构的中介和服务这一现代经济观念。
3、法律和税务知识。在市场经济中,国家对经济的管理较多地运用法律、税收和利率等手段来进行间接
调控。法律规范、税务政策已渗透到经济组织的每一项经济活动中。会计人员应当熟悉和正确运用各项
法律规范,已成为现代会计人员的必备素质。
4、计算机应用知识。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将会计人员从繁杂的记帐、算帐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精力和
时间来参与预策和决策。
5、语言交流和文字表达知识。会计部门既是经济组织日常事务的交汇点,又是决策机构与员工的联系纽
带,会计人员自然要与各方面的人员往来。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是会计人员坚持原则、化解矛盾
、增进团结的重要工作素质。而会计人员的各种案头工作也较多,经常要接触和处理各类报告、公文,
具备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6、必要的技术知识和数理分析能力。就会计人员而言,经济组织各环节的运动,最后都集中于会计部门
,对本行业各环节的各种常识,会计人员应当有清醒的认识。数理分析,是会计人员进行经济活动分析
,找出偏差,控制偏差,纠正偏差的重要手段。
7、企业管理知识。会计工作不仅是一项会计信息的生成系统,更是运用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参与决策,
制定管理具体目标的活动。企业管理的基本常识,也应当是会计人员不可缺少的知识结构之一。
8、外语。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外语知识,是现代会计人员需要强
化的知识内容。
二、会计职业教育模式的思考
教育模式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几个方面。根据市场经济对会计人
才培养所提出的要求,会计职业教育模式的改进应当以课程改革为起点、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改进教学
方法与手段为措施,培养市场经济需要为框架。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当以拓宽专业基础、淡化专业界限,注意会计学科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合理交叉、渗透的要求
。可以把会计学课程设置体系划分为六个层次:
1、现代技术课程,包括经济数学、统计等。
2、经济管理理论,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
3、市场经济理论,包括金融学、市场营销学、财政与税务、证券学等。
4、法律理论与实务,包括金融法、税法、经济合同法、票据法、商标法等。
5、语言、文字表达及会计文化,包括公共关系学、英语、财经应用文写作、计算技术、电子计算机语言
等。
6、会计学专业课程,包括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等
。
(二)强化会计教师社会实践,优化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
会计是实践性较强的管理科学。会计专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在整个专业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教师
是教学中的主导,其素质和教学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会计教育的质量。要获得良好的会计实践教学
效果,首先应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1、要求教师兼职
。要求教师兼职实践,进一步从感性上熟悉会计流程和实际处理方法,较快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具体
措施是校企合作,在教师日常没有教学任务以及寒暑假期间要求专业教师到实际部门兼职,以提高教师
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2、建立教师实践基地。教师实践基地的建立容易实现。一方面教师理论知
识较深厚,可以向实践单位提供先进的会计服务,实践单位易于接受;另一方面教师人数少,容易找到
实践单位。教学人员与实践部门配合既可以使实践教学条件改善,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3、组织教师进
行社会调查,了解实际工作部门的生产流程、会计流程、财务管理等等。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实现会计职业教育的目标。可以从二方面来考虑。
1、确定适应职业学校会计教育培养目标的教材体系。我国目前的会计教材的体例和内容都有了较大的改
进。但还缺乏实践价值、创新价值和规范性。不过,从各校及各校联合编写的统编和自编教材来看,也
不乏基本适应职高阶段的优秀教材,可以考虑从中选择部分,结合校本教材,形成既具有较广泛适应性
,又具有职业学校特色及稳定性的教材体系。
2、教学方法。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一些特殊的技术知识,更多地依靠实践来掌握。没有
足够的实验室练习或实践教学,会计专业学生很难透彻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原则与技能。因此职业学
校会计教育的教学方法应采用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并举,以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反复交叉进行的方式
篇5
摘要市场经济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也是各类社会实现经济目标的载体,在进行市场经济变革时,各类社会需将紧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及意志,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目标。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大地推动了市场经济向生态市场经济的转变,这是必然趋势,也是当前世界的显著特征。
关键词市场经济生态市场经济转变发展
市场经济是我国最主要的经济模式,占据重要地位,随着可持续发展、生态关怀、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以及低碳经济等新兴经济的不断兴起,市场经济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向生态市场经济转变。在新的时期下,如何正确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等多类生态目标,推动市场经济向生态市场经济的转变,成为当前我国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生态市场经济概述
“生态”原意是指一种能量转换关系,存在于自然界食物链中,体现了物种之间的制约以及生存关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态一词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社会科学领域中,表示系统内各个部分间的和谐共生和互相协调,其中和谐是核心。生态具体包括两部分内容,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关系,在实际生活中,这两部分相互制约与依存。“生态文明”体现了在人文关怀以及生态关怀的伦理指导下,人类通过合理安排这种思想,对生态环境进行合理利用,从而满足自身需求。
生态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的经济模式,是一种经济制度,基于生态文明的指导,采用市场的方式来实现自身目标。生态市场经济不仅具有协调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而且还能够实现生态文明目标,倡导生态关怀、人文关怀以及市场发展相统一。生态市场经济是一种文明,以生态伦理作为指南;是一种经济行为规范,对市场主体生态行为目标加以约束;是一种特殊的制度安排,以生态文明为指导,对社会内各部分间的义务、权力、组织方式以及地位等加以确定;是一种特殊的资源配置方式,与市场经济不同,生态市场经济更加注重生态关怀、生态价值,符合生态文明行为目标,追求和谐、长远且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二、市场经济向生态市场经济的转变
市场经济向生态市场经济的转变是当前世界经济变革的重要标志,积极推动了世界变革,对世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随着生态关怀与人文关怀等伦理的不断发展,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环境保护、企业社会责任、低碳经济以及动物权益等运动风靡全球,特别是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此外,每年在哥本哈根举办的世界气候大会也极大程度地影响了各国市场经济发展策略、工农业产业布局等,生态市场经济能够采取社会政治经济的各种实际行动,来配置并优化市场中的各种具体资源,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为发展服务的最大价值。社会政治经济的各种行动,都必须通过市场经济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将自身的意志经由特殊的制度安排施加至市场经济中,促使资源配置、优化符合自身目标,该过程也就是市场经济逐步向生态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
在发达国家中,市场经济向生态市场经济的转变表现最为显著,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对人文权益和环境保护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从而对人力资源的培养、资源的深层次开发以及工业产品的再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其社会规范是以环境保护为共同行为准则,从而大幅度增加了生态市场经济的影响力。生态市场经济通过市场资源配置机制,来使生态文明目标得以实现,且充分反映在大多生产环节中,以价格标准、市场需求以及价值规范等市场元素来筛选和淘汰经济主体行为,最终推动更多的企业具备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明确生态文明的责任。
目前,世界各国倡导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从而为生态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同时相关发展制度以及法律也为其提供了重要支撑与保障,我国提出的“中国梦”、“以人为本”等理念,为市场经济向生态市场经济的转变创造了有利条件。作为世界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已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然而,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生态平衡破坏、资源瓶颈桎梏以及环境载荷过载,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究其根本为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出现错位,人本经济将必然取代物本经济,促使经济发展服务于人的发展,推动经济与人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生态文明目标,这不仅有助于改善与保障民生,而且有利于增强人民享受发展成果的呃普惠性和公平性,践行“人的发展经济学”,此外,更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深化改革、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我国生态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向生态市场经济的转变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部分,尽管我国在生态经济方面起步较晚,但我国拥有广阔的土地、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庞大的经济体量、丰富多样的资源,均为生态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和有利帮助。我国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力度,从法律制度、环境保护政策以及新兴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入手,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系,尝试以市场化手段,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以此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态市场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在生态市场经济转型与发展中,我国不断加强对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策略以及循环经济空间布局的探索,以生态和经济规律作为指导,加强规划国内发展,在发展循环经济时,不仅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而且还要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建立新的工作方式,把循环经济的空间布局以及生态产业园区视为一个生态系统,积极探索生态循环经济的发展的道路。我国要对生态补偿机制进行积极探索,使市场环境公平化,与此同时,政府积极参与资源配置,不仅要创造市场,而且还要确保市场公平,从国家、省以及地区三个层次建立生态补偿协调机制,从而促使生态经济实现良性发展。
加强生态市场经济建设,一方面,要坚持以生态文明为指导,以生态关怀与人文关怀为核心的伦理建设,我国缺乏伦理建设,从而导致过度崇拜金钱与权力,造成社会失去正确方向,因此,加强伦理建设是我国生态市场经济建设的核心工作;另一方面,以我国市场准入制度为基准,加强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规范,同时加强建设生态市场经济制度,不断提高市场经济主体的社会责任感,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行为规范体制,使各经济主体严格遵守制度与规范。此外,政府应极强对交易行为和价格标准进行引导与干预,从而将人们对利益的追寻的努力目标与生态市场经济的要求相符,进一步推动生态市场经济的建设。
四.结语
市场经济向生态市场经济的转变是当前时代背景的必然趋势,也是世界经济变革的重要标志,我国在探索生态市场经济发展中,要抓紧发展机遇,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以生态经济为目标,积极建立并健全生态经济体系,将人本经济与生态经济作为发展的主线,并落实于生产、流通、分配以及消费中,加快向生态市场经济的转变,促进生态市场经济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1]杨文进,柳杨青.论市场经济向生态市场经济的蜕变[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2]陶慧.生态文明理论视域下中国市场经济生态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3]徐志宏,周杨.论生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契合[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
篇6
[关键词] 经济犯罪 市场经济 犯罪 刑事处罚
现代社会的经济犯罪与市场经济运行具有极强的共生性。“在宏观上,市场经济是以法律为边界的公平竞争的经济;在微观上,竞争主体均以获取超出平均利润为目的,以便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最大发展,这种生产经营目的成为经济主体采取非法手段突破竞争的公平界域的内在动力……不能否认“有市场经济就有经济犯罪” 这种客观现象”。我国市场经济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它的推行给多年施行计划经济的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活力,但缺乏市场经济发展经验和欠缺可模仿的成功模式,经济运作过程的失范为经济犯罪提供了温床。
经济犯罪已成为当今普遍关注的问题,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建立健全,使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空前活跃。但与此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及商品经济本身的各种负面效应,经济领域的犯罪也不断出现,严重的妨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何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经济犯罪、思考探索经济犯罪与市场经济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刑法的有关规定,有着积极的意义。
目前经济犯罪类型增多,如金融犯罪、网络犯罪、生物犯罪、环境和卫生等。因此,对经济犯罪研究的首要问题就是解决“什么是经济犯罪”?
一、经济犯罪
经济犯罪是指行为人违反国家经济管理法规,在市场经济运行或者经济管理活动中从事非法经营活动,严重侵害市场经济秩序,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目前,我国关于经济犯罪的概念:一是“大经济犯罪”概念,把侵犯财产罪以及其他一切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犯罪都包括在经济犯罪之中。第二种界定是“ 中经济犯罪”概念 ,认为“经济犯罪是一切侵害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依照刑法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第三种观点是“小经济犯罪”概念,认为,“经济犯罪就是指行为人为谋取不法利益,滥用商品的生产、分配、消费等环节上所允许的经济活动方式和经济权限,违反所有直接与间接调整经济活动的法规,危害正常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秩序的行为。”本文赞同此观点。
国外关于经济犯罪的界定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对经济犯罪概念产生萌芽解释,到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时,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从此经济犯罪学术研究非常活跃,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
美国著名犯罪学家埃德・H・萨瑟兰教授认为经济犯罪是一种白领犯罪。
德国学者林德曼主张把国家的整体经济当作刑法保护的法益,认为经济犯罪是一种“侵害国家的整体经济极其重要部门与制度的可罚”。
荷兰学者莫勒提出,经济犯罪是所有直接或间接的违反经济法规,干扰经济秩序、破坏整个经济结构的犯罪,故称为“财产犯罪”或“图利犯罪”。
俄罗斯学者阿.伊.道尔戈娃认为,“经济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在于给社会制度带来消极影响还破坏了所规定的作为国家物质基础――经济的秩序”。
上述学者虽然理解各不相同,但其思考的脉络上可分为:以侵犯刑法保护的经济秩序为思考对象、以犯罪主体为特征、以犯罪行为方式为特征的经济犯罪概念。研究的对象不同,标准也各异,很难说谁对概念的内涵把握准确。但“白领犯罪”的提出,对美国经济的研究乃至欧洲的影响很大。
二、我国目前经济犯罪现状
目前我国行政部门查处的案件截至2006年6月,海关办理走私犯罪案件9733件,对13316人提起公诉。2001年至2006年6月,外汇管理部门联合公安机关抓获犯罪嫌疑人近千名。全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移送公安机关的涉嫌犯罪案件持续增加。今年前9个月,全国公安机关受理移送的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案件10356件,同比增长129%。今年1月~9月,全国检察机关批捕、的相关案件数量分别同比上升了10%和10.4%。今年上半年,全国法院共受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357件,同比上升了68%。
2007年一年来仅全国县级领导干部的贪污腐化案件就达2347件。
北京市公安机关1996年~1999年度立案侦查的经济犯罪: (1)1996年立案(经济犯罪)906起,侦破874起,查获961人;1997年立案(经济犯罪)2020起,侦破1698起,查获1695人;1998年立案(经济犯罪)3017起,侦破1773起,查获1248人;1999年立案(经济犯罪)2270起,侦破1419起,查获944人。从上述数据中可以表明对经济犯罪分子必须严打才能有效。(2)1996年~1999年经济犯罪活动中北京市工业系统挽回的直接经济损失:1996年1291.5万元,1997年1226.2万元,1998年1499.57万元,1999年2326.74万元。这一组数据表明,1996年以来,北京工业系统的经济犯罪在逐年增加。(3)1996年~1999年北京市各级法院共审结经济犯罪3181起,判处死刑3583人,涉案金额高达87亿。其中涉案金额达50万元的有285件,高于70万元的有171件。
三、市场经济下的经济犯罪
我国市场经济形成和确立的时间不长,无论从体制上还是模式运作上都属于起始阶段。在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有许多矛盾需要解决。因此,我们应该从市场经济和经济犯罪的关系上来考察。
1.市场经济的自主性促使经济管理权力失控、经济主体权利滥用
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既是产权明晰的主体,又是独立的经营主体和责任主体,是一个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它能自主经营、自主决策、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这样市场经济一方面使企业拥有经营权、决策权,企业效益好坏也都是自己承担,这是积极的一面;另一方面,由于主体独立了,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在经济上也没有上下级关系,政府监督和领导权力也都被弱化了,政府对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再也不能指手画脚,这样,很容易为经济犯罪留出难逢的契机。
2.市场经济的盈利性是经济主体膨胀了逐利欲望
市场经济是盈利性经济,生产经营者的目的都是为了盈利。如此的经济运作模式中,资源配置首先考虑了盈利问题,投资决策也被盈利左右,追求最大化利润成为经营者的目标。这样就诱发一些人用非法手段获取利润进行如走私、、证券、保险、信用证、信用卡等犯罪。
3.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促使经济犯罪跨越地域界限
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开放是市场经济的内在需求。市场经济具有较强的扩张力,它可以突破部门和国际市场融为一体,使经济全球一体化。国门的打开,引进了先进的技术、产品,但也带来了经济犯罪手段。境外的经济犯罪行为人打着投资、开发的名义,或以提供紧缺原料、热门商品为诱饵,或以兴办企业为幌子,进行各种经济犯罪活动,其形式名目繁多,手段狡猾;国内也有一些犯罪分子与国际犯罪接轨,进行跨国界犯罪。
4.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刺激了犯罪人的违法犯罪意识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它要求一切商品和生产要素都要进入市场,进行自由交换,任何单一的市场都难以完成这个任务。只有形成完整的市场体系,有买卖的竞争、还有质量、价格、服务的竞争等。市场的竞争对企业形成经常性的动力和无情的压力,优胜劣汰是其必然结果。由于竞争的残酷性,会使金融、技术、信息、劳务、房地产等领域的经济犯罪不断增多,失业率比计划经济多了,经济犯罪以非规模的形式取得竞争的“胜利”。
5.经济犯罪的契机在于市场经济成熟规则的缺乏
市场经济也是法制经济,它存在着竞争带来的利益冲突和矛盾,需要有适宜市场经济的竞争规则为规范。这种规则就是法律规范,只有规范才能把市场经济纳入到法制化的轨道。这样才能堵住经济犯罪的漏洞,规范我国的市场经济。
综上所述,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危害的途径主要有:一是严格执法;二是完善刑事立法;三是要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减少经济犯罪。
参考文献:
[1]储槐植:《市场经济与刑法》,载《中外法学》1993年第3期
[2]陈兴良主编:《经济犯罪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2~14页
[3]周密主编:《美国经济犯罪和经济刑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0页
[4]赵长青:《经济刑法学》,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4页
篇7
关键词:煤矸石电厂;经济效益;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 A
一、煤矸石电厂存在的问题
1.设备问题。自电厂初步成立以来,最影响电厂经济效益的就是设备运行管理,所以基本都把经济管理的重点放在设备上。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传统的电厂设备较落后,自动化程度偏低,必须靠维护管理人员采用人工方式不断在设备的运行中进行调整和优化,才能够有效地实现稳定运作。但在调整过程中,因为一些重体力劳动导致运行管理人员劳动强度增大,同时也影响了电厂设备的运行效果。
2.技术问题。由于对一些新的技术缺乏完整的了解和掌握,管理人员在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影响了技术的实际效果。另外,电厂设备运行的时间增加,也使一些新技术在设计中的缺陷频繁显现,这些问题都影响了电厂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由于选择的技术方案较多,在技术改造过程中给具体方案的确定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有些电厂没有结合自身状况进行全方面的考察和研究,盲目引进新的科学技术,导致经济效果的不理想。
3.燃料费问题。煤矸石的发热量和使用量因为洗煤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下降,取而代之的是煤泥的用量。当没有足够的煤泥时,电厂只好掺入中煤等较高热值的燃料,由此提升了燃料费成本。
4.修理费问题。作为电厂的主要成本,修理费的存在是为了在机组服役期给投资者尽可能更多的回报,与此同时,许多电厂有着“拼设备”的现象出现,即超设计能力的强制性提高发电小时数,这对于整个电厂的长期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5.安全管理问题。安全管理问题普遍存在于各个管理人员以及职工对电力生产安全性认识不足的小机组电厂之中。安全管理问题是一种会严重影响电厂的安全生产以及地方电网可靠运行的问题,其普遍存在于对安全生产重视不够的地方。
二、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1.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电厂生产运行过程中,煤炭是发电和供热的主要成本,煤耗的多少直接影响着经济效益。所以降低煤耗量成为较为重要的工作之一。各大电厂应制定全过程燃煤管理制度,并从各个重要环节加以控制,如计划安排,购煤合同,定期煤质考察,煤价的确定,运输管理,煤的质量检查等,重点管理煤质、煤价、煤耗三个环节。
2.加强运行管理能力。在生产运行管理上,应遵循现代化要求,把经济技术指标细化和量化。可以把各项经济指标平均分解到各个机组上,把月生产责任细分到人,使企业经济效益和员工个人利益相互挂钩,然后按照个人完成情况实行奖罚,定期考核,不仅能调动起员工工作积极性,还能提高生产效率。
3.提高员工经济意识。技术与经济应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两者存在着互动。任何技术应用除了是技术问题外,也是一个经济问题。为保证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工程人员应掌握常用的基本经济常识。企业也应设立专门管理技术人员的部门,指导人员进行工作,定期培养掌握较多经济学知识的高技术人员,把生产和经营融为一体。
4.以经济效益为重点。要提高设备的健康水平和员工技术应以经济效益为最高原则,例如,各部件之间的调整是检修过程中重要的工作,若以安全为原则,检修人员会适当加大部件之间的间隙来保证工作顺利进行。若以经济效益为原则,检修人员会把各部件调整为工作最佳值,设备的性能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所以,对检修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人员管理能力的要求也会更高,这样,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会大量提升。
5.优化运行提高经济效益。由于各地大力发展电厂建设,电厂的机组在长时间都处于低负荷工作状态,因此,改善其低负荷运行方式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办法。除此之外,也可通过调整循环水系统或利用低谷电量来减少厂内用电,前者利用现有抽真空装置和凝汽器喷水装置,在生产组停启过程中切换循环水系统,根据热负荷以及季节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启动循环水泵时间,如未及时调整,则会降低经济性。后者则是利用低谷电价较低的特点,充分使用并根据生产设备让各部门制定使用计划。通过合理利用低谷电,降低了电网的峰谷差,使电厂的经济效益逐步增加。
必须加强节能工作,依靠科技进步,降低消耗,节约资源和能源。虽然煤矸石、煤泥是废弃物,品位低、品质不均,但它们也是能源资源,应当尽量高效率、低消耗利用。要大胆采用高新技术和设备,改造风机、水泵、破碎和除灰系统,回收排渣余热,将煤矸石、煤泥综合利用电厂建设成中小型高效率、低消耗的环保综合利用发电企业。努力把厂用电率控制在10%以内,供电煤耗控制在420g/kWh标煤以内,灰渣残炭量控制在5%以内,CFB锅炉年等效可用时间应超过5500小时。科研设计部门和电厂企业要研究煤矸石、煤泥综合利用电厂当量厂用电率、当量供电煤耗等可比指标的科学计算方法。
三、煤矸石电厂经济效益评价体系
煤矸石是我国最大宗的工业固体废弃物,每年排出量达4亿多吨,历年累计堆存量已达40亿吨左右,占用大量土地,对矿区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多影响;由于煤矸石具有一定热值,有的含有可用矿物资源,有的还具有较好的物化性能,因此它又是一种可用资源,部分可用作电厂燃料,部分可用于生产建材,或提取有用元素等;我国的实践证明,利用具有一定热值的煤矸石作电厂燃料,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各电厂应严格遵守政策规定,使电厂真正利用煤矸石或煤泥作燃料,同时努力降低消耗,充分节约资源和能源,并要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避免二次污染。
1.煤矸石电厂的潜在效益。电厂消耗煤矸石能够有助于减少煤矿用于煤矸石的堆放费用。同时电厂提供煤矿的热力,令从前靠锅炉供热的煤矿从此告别锅炉,节省了人力和煤资源。矸石电厂顺应供电部门的管理投入了安全自动装置,不仅减少了擅自开停机的现象,也保护了电厂机组的安全。纪律严肃,符合度准确,减低了省调对供电部门的惩罚电量。
2.煤矸石电厂的财务效益评价体系。财务分析的基础数据表现为产品销售收入和财务支出。而分析方法为静态法和动态法。其中静态分析法是在项目评价时,为达到分析计算盈利能力目标和清偿能力目标而采用的一种分析方法。动态分析法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因素对其经营能力以及清偿能力的影响,此种分析法有一显要特点,即考虑了整个寿命寿期间现金流量的变化及其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琦,孙根年,韩亚芬, 陈素景.我国煤矸石资源化再生利用途径的分析.煤炭转化,2007(02).
[2] 刘关宇. 粉煤灰综合利用现状及前景,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19).
[3]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和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改环资[2011]2919号
[4] 阎维平,马凯,高正阳,董静兰.增压富氧燃煤锅炉省煤器管束磨损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3(03).
[5] 雷瑞,付东升,李国法,孙欣新,袁聪,郑化安.粉煤灰综合利用研究进展.洁净煤技术,2013(3).
[6] 唐恩贤,王怀平. 探索煤炭企业生态文明建设途径,创建绿色矿山.国土资源情报,2013(9).
篇8
时至2012年的春天,欧洲债务危机依旧愁云惨淡,全球经济复苏的失速更使愁绪四处蔓延,唯有美国经济不断呈现出凌寒独自开的相对强势。
IMF于1月24日公布了《世界经济展望(更新)》,最新预测数字显示,2011年末至2012年初美国经济出现的相对强势特征,有望延续并贯穿2012年全年,进而形成2012年“金融风险局部性高企,全球经济普遍性放缓,美国经济周期性领跑”的整体趋势和经济格局。根据IMF的最新预测,2012年美国经济有望实现1.8%的增长,虽然仅略高于2011年的1.7%,但却是全球范围内极少数呈现出增长率上升趋势的经济体。受债务危机造成的风险上升,金融动荡,贸易萎缩,内需不振等因素影响,2012年全球经济整体以及主要区域大多呈现增长率下降的颓势。2012年增长预估值与2011年增长率的比较,显示出美国经济趋势方向上的“相对强势”;而2012年增长预估值前后两个版本的比较,则显示出美国经济于债务危机升级背景中的“相对稳定性和相对优势”。较之2011年9月的前一次报告,在2012年1月公布的最新报告中,IMF基于2011年第四季度国际金融风险积聚并爆发的最新情况,下调了绝大部分经济体的增长预期。2012年,全球、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经济的增长估值均较此前预期下调了0.7个百分点,而对美国经济的增长预期却未发生任何调整。但是,2012年美国经济的相对强势却很难长期维持。周期性领跑是美国经济周期领先于全球周期的客观表现,是周期错位的“阶段性结果”,而一旦全球经济随后进入复苏力度增强的上升周期,周期错位带来的美国经济相对强势将逐步减弱以致最终消失,全球经济多元化的功效则将带来新的发展格局。根据IMF的预测,2013年,美国经济有望增长2.2%,虽然继续呈现出复苏动力增强的趋势,但增幅恐将弱于滞后进入U形周期拐点的全球经济。2013年,全球、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经济体有望实现3.9%、1.9%和5.9%的经济增长,较2012年增长预估值上升0.6、0.7和0.5个百分点,均高于美国经济周期0.4个百分点的提升幅度。
分析可知,2012年之后,美国经济的强势将减弱,其原因有四:一是经济强势将不可避免地引致美元阶段性强势,进而引致更大的贸易逆差,削弱贸易引擎在复苏阶段对经济的助力;二是全球经济周期紧跟美国经济周期进入上升阶段后,多元化的力量将冲抵美国的投资吸引力;三是无论2012年美国大选的结果如何,进一步降低失业率依旧是美国十分困难的任务,美国消费增长的物质基础依旧不稳固,长期看,消费信心的维系和消费偏好的回归也将取决于就业市场的持续表现;四是美国房市一直在触底,却从未真正有效反弹,次贷危机源头市场依旧扑朔迷离,不确定性始终没有消退。
对于欧美经济而言,“新常态”并非魔咒,而是经济发展的规律使然。事实上,不仅是欧美经济,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年尤其是加入WTO十年的高增长之后,在经历全球经济危机尤其是经历2008年危机后三年的财政货币再扩张之后,经由2011年的酝酿,自2012年开始也将迎来“新常态”。
中国经济“新常态”大致含义包括以下内容:一是GDP增长率和M2增长率是经济与金融的两个最关键数据,这两个数据都将面临下降和增长中枢回落。中国经济将从加入WTO之后十年的GDP平均增速10.5%、M2年均增长率18.2%,回落到GDP增长8%左右,M2年均增长12%甚至更低水平。“十二•五”规划下调经济增长目标至7%,此次“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2012年GDP增长目标近八年来首次调至7.5%,标志着中国政府已经明确了这一“新常态”。二是中国经常账户顺差规模与水平将迎来台阶式下降。比较优势所支撑的加工贸易仍将持续为中国贡献贸易顺差,但自2009年一般贸易出现20亿美元净逆差之后,2010年、2011年一般贸易已经各实现贸易逆差460亿美元、876亿美元。2012年前两个月即已经实现逆差373亿美元。一般贸易逆差的持续累积,将拉低中国贸易顺差规模。不仅如此,随着高达1.6万亿美元FDI存量余额在中国所获得收益的渐次汇出,收益项下的净逆差将持续拉低中国经常账户的总顺差水平。三是人民币汇率将从过去10年的单边持续升值和升值预期,转为进入弹性调整阶段。经常账户总水平及比例的下降,是人民币汇率逻辑性变化的基础原因。美元汇率是否走2002~2008年的贬值周期,则是人民币升值是否会出现转折变化的外因。四是外汇占款总规模将从过去年度2万亿元、3万亿元的高增长,回归到年度约1万亿元的水平,这将改变中国货币供应增长机制,并拉低M2增长中枢。2011年第四季度,中国国际收支出现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净逆差,中国未来经常项目总顺差水平的降低,以及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的改变,是外汇占款总流入规模将出现台阶式下降的原因。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非常明显,就是经济增速放缓。
中国经济迎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也是经济发展规律的作用,有其内在和外在的深刻原因。从内因讲,最重要的是经济发展的质量,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能力以及社会分配的公平性需要大幅度提升。从外因看,最重要的是世界经济进入了“新常态”,中国经济必然会受到影响,与其被动被影响,不如主动适应应对为好。显然,这些都需要放缓增长率,予以调整是为可行。至本世纪20年代初,中国经济总量将接近15万亿美元,且会一路赶超美国。对于世界其它国家来说,中国7.5%的经济增速,实际上就相当于美国实现大约4%的经济增长率。当前中国每11.5周所创造的经济规模就相当一个希腊经济。就此看来,GDP增长放缓并不会阻碍改革,而是实现改革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与此同时,要实现速度有所趋缓但更均衡,更具可持续性,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也需要坚持改革。
篇9
关键词:人口问题人口战略目标人口调节机制
三十多年来,中国通过大力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使13亿人口日推迟了4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在20世纪实现低生育水平的国家。但在人口转变的同时,中国人口问题由过去的以数量为主,向数量、质量、结构相互交织转变,使得中国人口问题的解决更具复杂性和挑战性。人口问题及其给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带来的压力,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围绕着中国人口问题研究,中国近年来涌现了众多不同观点,通过对这些基本观点的述评,对加深人口理论研究,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我国人口问题研究观点综述
根据国家计生委的统计调查,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中国妇女生育水平开始持续下降。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的5.81降到1980年的2.31,首次接近更替水平,2000年第五次普查数据显示,中国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30,达到低生育率水平,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基本控制。针对在低生育率水平下,我国21世纪人口问题的核心及人口政策的导向,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关于未来人口战略目标的不同观点
就未来人口战略目标而言,目前的主要争论集中在:是否应以减少人口数量为战略目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形成了以下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应以减少人口数量为战略目标。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叶文振(2002)、李小平(2004)等人,他们认为在新的百年里继续有效地减少人口数量依然是我国人口政策必须考虑的主要矛盾和先于一切的大事。理由有三:其一,人均意识与人均资源劣势要求减少人口总量;其二,资本有机构成的潜能,要求减少劳动力供给总量;其三,人均收入水平的加速提高,要求缩减人口总量。最后的结论认为,中国应以减少人口数量为战略目标,在100年后将中国人口降到8-10亿并力争更低,200年后降到3-5亿。与第一种观点截然相反,另外一些学者认为,结构问题已经一跃成为21世纪中国人口问题的核心。宋健(2002)认为人口数量问题成为“笼中之虎”,尽管威猛,却尽在掌握之中,中国人口转变的独特性,造就了中国人口结构问题的独特性,随着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21世纪人口战略目标应该由数量问题转移到结构问题上。持此观点的学者虽然不是很多,但这至少警示人们人口结构问题的严重性。第三种观点认为,统一人口数量与结构、提高人口素质才应成为长期追求的目标。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们从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多方位的寻求平衡发展。李建新(2001)驳斥了“一味追求人口数量减少的观点”,认为在追求减少人口数量过程中所引起的加速年龄结构老化则必然会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他引用中国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变迁的历史事实,论证了“人口数量多少并不决定一个国家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命题。蒋正华等人(2000)认为根据中国的国情目前追求最优人口数量是不现实的,当前所做的是将总人口控制在人口最大容量内的前提下,实现人口结构、人口地区分布的合理布局,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学术界在人口战略目标上的激烈辩论,说明中国人口未来长远发展目标的确定是一项异常复杂、困难的任务,需要慎之又慎。
关于有无必要进一步降低生育率的不同观点
在人口总量压力与人口结构压力并存的情形下,能否进一步降低生育率,是学者们关注的另一热点问题。对未来人口目标的不同观点,体现在对于生育政策的走向问题上有不同的见解,归纳起来有三种意向:1)进一步降低生育率,将总和生育率降到1.5甚至1.0以下,并长期保持下去,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人口过多与人均资源长期紧张的问题,这样才可能在生活水平和生存环境上追赶发达国家;2)稳定目前低生育率,这是人口总量未来能否停止增长并转向负增长,最终实现现代人口转变的关键;3)提高生育率,稳定总和生育率在更替水平2.0左右,是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最优的稳定状态。这些意向最终体现在对生育胎次政策的主张上:1)主张继续推行一孩化,从而进一步扩大独生子女家庭的比例(;叶文振,2002;李小平,2004);2)维持目前的生育胎次政策或稳定总和生育率于1.5~1.8左右(马瀛通,林富德,2000);3)调整现行的胎次政策,扩大二胎比例或逐渐向二胎政策过度(李建新,2000,2001;于学军2000),一方面,对生育率水平特别低的地区(如北京等地生育率已降到1.0以下),应采取措施,刺激生育率回升到更替水平;另一方面对生育率较高地区,通过生育政策把生育率控制在2.0左右的水平上,这样既达到控制人口增长,又达到调控人口数量的目标。以上学者们对未来生育与政策调整问题基本上属于理论探讨,目前尚无严密的计算和论证,对这些调整可能带来的后果也无系统的论述。
关于人口调控的不同观点
从上述的讨论中可看到,无论从我国目前人口数量问题还是结构问题上看,我国的人口是需要进行调控的。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并逐步完善,人口控制机制应如何确定,现行的管理体制有无存在的必要或应向什么方向发展,已倍受关注。在人口调控问题的研究中形成了以下观点:第一,只能由政府计划调控,理由有二:其一,由于市场经济对人口调节的时滞性,即使对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而言,政府对人口的宏观调控也是必不可少;其二,人口的生产不同于物质资料的生产,通过对两种生产的调节机制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人口生产并不受劳动力市场供求规律调节,因此人口控制不应该也不可能由市场调节,只能计划生育。第二种观点认为,今后的人口调控应主要通过竞争、劳动力市场等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家庭的生育行为、控制人口数量,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一方面,随着生育率的下降,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边际效应必然出现递减的现象;另一方面,通过对20世纪最后20年来中国妇女生育水平变动的研究,认为近20年来人口发展主要由经济等客观因素所决定,当人口政策符合经济规律的要求时才能起到显著的作用,主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该转变职能,把婚姻、生育之类的私权归还于民。
我国人口问题研究观点述评
我国学术界在上述三方面的人口问题研究中既存在不同的立场和视角,也存在差异显著的推断和论证逻辑。总体来看,各观点均有其合理性与局限性,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人口转变的特殊性及目前我国人口问题的复杂性决定。
一方面,历史上长时期人口快速增长,导致人口基数庞大。人口基数庞大、增加速度快,对中国资源环境能源形成严重的压力。再加上人口运动的惯性和人口再生产自身规律的作用,人口与生态环境的矛盾还会进一步尖锐化,因此人口数量问题是理论界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李小平.论中国人口的百年战略与对策[D].战略与管理,2004
2.叶文振.数量控制:21世纪中国人口生育政策导向[D].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
3.宋健.结构问题是21世纪中国人口的核心问题[D].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
4.蒋正华.面向21世纪的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D].中国人口科学,2000
篇10
关键词:市场经济性质;专业生产;广义联合产权;制度转型
中图分类号:F0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12)02-0068-05
一、引言
依靠市场调节维持经济运行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市场经济的性质是什么?这一问题是经济学有待回答的基础问题。现代经济理论中,市场定义比长期遭受质疑的企业定义处于更虚无的地位,经济学分析市场价格的决定,对市场本身的讨论已荡然无存。平狄克和鲁宾费尔德经典的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中,把市场(Market)讲解为买者和卖者相互作用形成价格的地方。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的认识更进一步,认为市场是一种形成价格的机制。上述主流的认识有两个问题:一是概念性的问题。这一问题包含有两个值得区分的定义:市场(Market)和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市场可以随时随地产生,市场经济则是整个经济体系以价格调节为基础的经济系统。市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而不是全部。二是对价格的过分强调。张五常认为价格是一种竞争的胜负标准,还需要有竞争规则。对价格的过分强调使经济学成为一种研究选择分析的学科。这一方面使经济学成为强大的分析工具或分析方法,使经济学走向了“帝国主义”的道路。另一方面使经济学的研究缺乏实质内容,成为黑板经济学。与其说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还不如说经济学是一门工具学科。很多经济学家认识到了这一问题。以科斯、阿尔钦、威廉姆森和张五常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提出要让经济学走向现实。因此,市场经济的定义不能被价格机制所代替,市场经济是一个具有更加广泛内涵的概念。新古典经济学简单地认为,明晰的私有产权就是比赛规则,适者生存就是奖惩规则。但是产权的界定需要成本,清晰的产权很难出现;人类的有限理性无法预知何为“适者”。走向研究对象——实际经济,是经济学发展的需要。在科斯揭开企业的盖头后,威廉姆森在《资本主义经济性质》中掀开了关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面纱。市场经济在这一经典著作中得到新的解释,即市场经济为各类交易提供了可选择的治理机制。但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不是就是为各种交易寻找治理机制?这和那种为各种交易寻找价格的观点又有什么区别呢?两者从本质上看是一致的。从单个交易并不能看到市场经济的本质。在经济学走向现实中,这种静态的、个体的分析已经限制了对市场经济的进一步认识。对市场经济本质的认识需要一个动态的、整体的分析。从动态性上来看,市场经济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阶段;从整体来看,市场经济具有生产性和制度性。我们在此要回答的是:市场经济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方式?是一项什么样的制度?市场经济如何演进?
二、对经济系统进行分析的框架
经济系统是一个生产和制度系统。从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出发,经济系统首先是一个为人类生产产品的系统,其生产方式决定了产品的丰裕程度,是经济系统的基本特征所在;同时,经济系统是一个将各种要素按照一定规则组织在一起的制度系统。从整体来看,经济系统是生产系统和制度系统的结合。从动态角度来看,经济系统的演进是生产方式和制度的互动。因此,对经济系统的分析要从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两方面来进行。
生产方式是经济系统的基本属性。产品的生产是经济系统首先要完成的经济使命。高效的生产方式是经济系统运作良好的必要条件。生产方式是一个比生产技术更广泛的概念。生产方式不只是产品通过何种技术生产的,更多的是生产要素是如何组合的。如经济系统的生产是社会化的,还是分散化的?是全能型的,还是专业化的?这是要素的组合方式,而不仅仅是技术。生产技术和要素组合是相互影响,互相决定的。生产技术的发展演变很大程度上是科学技术的积累,经济学的分析应该更注重要素的组合,而不是生产技术的发展。
经济系统的性质更多地体现在制度性质上。一种经济系统本身是生产性的,具有自身特有的生产方式,与此同时这种经济系统区别于其他生产系统的特点也体现在所具有的制度特性上。制度相对于单纯生产来说,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更能突出某一经济系统的特点。因此,研究经济系统要对制度特性进行更充分的研究。
现有制度研究视角的个体性。主流经济学的研究中,微观经济重视基于价格机制的生产和消费均衡研究,宏观经济重视基于生产函数的经济增长研究,而把一些制度归为简单的前提条件。新制度经济学研究了市场经济内部的制度规则。但这些研究者都是从个体财产权利入手进行研究的。这一范式带有明显的个体性,在分析某项具体制度或规则时具有优势,但在把握一类经济系统的制度特性上可能存在欠缺。比如,从个体看奴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产权制度并没有明显不同,都是依附财产权利获得收入的经济规则。因此,转变现有的研究角度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整体制度研究的三个维度。当把经济系统看成一个整体时,关于这一整体的制度问题就转变为:对这一整体的权利是如何配置的。经济系统是一个生产和分配系统。相对应的制度维度也应该围绕生产制度和分配制度展开。那么,第一个维度就可以抽象为:参与生产的权利如何配置?我们在此把这一权利抽象为参与权,即:人类社会参与经济系统的权利是如何配置的。第二维度可以抽象为:经济系统的产出如何分配?在第二个维度中又可以引申为两个层次:对参与经济系统生产的群体进行的分配和非参与群体的分配,这是两类不同的分配。为了研究的细化,我们把这一维度的制度细分为两个维度。我们把对参与生产者的分配定位为第二维度的权利,称为收入权;把对非生产者的分配定位为第三维度的权利,称为保障权。这样我们把经济系统整体制度细分为三个维度的权利:参与权,人类参与经济系统的权利配置;收入权,生产者从经济系统获得收入的权利配置;保障权,非生产者从经济系统获得收入的权利配置。在下文中我们将从这三个维度对市场经济系统的制度性质进行分析。
三、市场经济是一个相对高级的专业化生产系统(Advanced system of Specialized Production)
市场经济代表了一种更先进的生产系统。市场经济的先进性体现在大多数的经济活动都纳入专业生产中。生产者生产的产品不再是自己需要的而是他人需要的。专业化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人类经济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阶段。正是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人类开始了工业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在工业革命开始之前,西欧已经进入了市场社会。为人类社会带来大范围专业生产的首先是市场化革命。市场经济一经出现就体现出了相比以往生产方式的巨大优越性,使人类的产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市场经济代表了一种程度不断加深的专业化生产。市场经济在生产上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专业化生产方面。市场经济不仅开创了一种新的专业化生产方式,而且使这种专业化不断加深。首先,市场经济使专业化范围不断加大。现代市场经济基本囊括了所有的产业。很少产业能离开市场经济而独立存在。其次,市场经济使国家经济呈现出专业化特点。各个国家通过市场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按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不融入市场经济的国家已经很难进行发展。再次,市场经济不断深化了专业化生产。现代经济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化,不断形成新的细分产业。随着专业化的不断加深,个体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整个市场经济体现出集体劳动协作的特点。
市场经济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一个发展阶段。伴随人类产生的是原始社会的生产,以部族、群落为单位进行生产,部族内部进行简单分工,部族间很少有联系;在奴隶社会,生产单位是奴隶主庄园,生产的主要目的是自我消费;封建社会出现了更多样的土地耕种方式,更多的行业,但其目的是维持一个国王或封建属地的产品供给;在封建社会后期,专业化生产不断扩大,带来了生产的大变革,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了:市场经济,人类社会也随之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因此,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市场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生产发展的一个阶段。
四、市场经济的制度性质是联合产权性(United Property Right)
市场经济系统具有相对平等的参与权。我们在此再一次强调我们的视角,把市场经济看成一个整体,或一个有机的生产系统。谁可以利用这个生产系统?或者说谁对这个生产系统享有参与的权利。在原始社会中,生产系统是为某个部落使用和服务的;在封建社会是属于某个国王或封建地主的,为国王和地主使用。在市场经济下,这个制度发生了异质性改变。市场经济的生产系统不再属于某个人或某个阶级。个体可以相对平等地参与到这个生产系统中来,并且这种权利受到了法律的保障。市场经济赋予了每个人充分的参与权。充分参与权带来了充分的竞争,成为个体从生产系统获得收入的前提。正如斯密所言,市场经济是以利他为基础的,不具备利他能力的个体很难拥有参与权,这注定了市场经济的参与权不是绝对平等的。
市场经济系统具有共享性的收入权。随着专业化的加深,市场经济中的劳动天然具有集体性,任何个人的目标都是在社会集体协作基础上完成的。这就带来市场经济生产成果分配的共享性。市场经济系统中个体主要凭借个人具有的要素参与到市场经济中,做出具有市场价值的行为获得收入。这种收入在新古典经济学中抽象为边际贡献的价格。但现实中边际贡献无法低成本获得。要素价格只是收入的数值,更多是为了实现激励目标,而不是为了精确描述贡献。从这个角度看,市场经济并不具备精确的贡献测度机制,而是具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只要生产要素具有市场专业生产需要的特性,就可以从市场经济中获得收入。整个经济系统的收入被不同的要素所有者:资本家、普通劳动者、技术人员、职业经理人等共同享有。
市场经济系统具有普遍的保障权。除了通过市场直接获得收入外,市场经济系统还具有间接的收入方式。在市场经济中有些个体并不具备参与专业生产的条件,如残疾人、老年人、儿童、病人等。这类人可以通过要求转移支付、更好的教育等方法来获得收入。这种收入方式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零星存在,但在市场经济中,特别是成功的市场经济国家中普遍存在。因此,不具有充分生产要素的个体,对于市场经济也具有获得收入的权利。通过充分的保障权,市场经济满足了人类整体的需求。
市场经济的制度性质是联合产权性。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市场经济系统赋予了人类相对充分的参与权、收入权和保障权。个体可以自由参与到市场经济中,可以从市场经济中要求收入,可以要求基本的生活保障。从市场经济的整体来看,对市场经济的权利安排具有公共性。市场经济制度是共同参与和共同收益的制度。我们把市场具有的三个维度的权利:参与权、收人权和保障权,定义为人类对市场经济的联合产权。市场经济最的制度首先是联合产权制度。在联合产权制度基础上,为了竞争的合理进行,发展出了相对完善的财产权利制度。新古典经济学家忽略了制度的作用,新制度经济学家只重视了财产权利制度,更具整体性的、基础性的联合产权制度被忽略了。因此,确认市场经济的联合产权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五、组织、私有产权、联合产权和制度演进
组织、私有产权、联合产权是制度演进的表现。组织是市场经济重要的组成。组织的出现先于市场经济。如果我们把原始部落看成一个组织,那么世界经济的起源就是一个组织。正是组织内和组织间的制度演进促成了人类经济制度的不断演变。组织内首先出现的是公共产权。当组织间的联系变多时,一种新的权利安排出现了:组织间的权利安排。这种权利安排打破了原先组织共享的理念,导致了私有财产权利的出现。私有财产权利制度是基于私人对财产的占有为基础的。私有产权一经出现就成为一个牢固的制度框架:经济系统是个别私人占有的。在这个制度框架内,微观组织制度的演变导致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随着生产的发展,微观组织间的联系进一步紧密,触动了私有产权对经济系统的权威,出现了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改变了经济系统是私人占有的整体框架,形成了联合产权性质的整体经济框架。人类经济制度演进的过程可用图1来简单描述。
原始社会是一个简单的部落组合。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以私人(国王)占有(参与权和收入权的个别占有)经济系统为特征的社会制度。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具有更多种类的组织,组织间的关系也更密切。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是以社会整体对经济系统的联合产权为前提的社会制度。在联合产权基础上是私有财产权利,私有产权是个体和组织间竞争的规则。刘长庚指出了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具有的联合产权的性质。在此为了区分两种联合产权制度,我们把市场经济系统所具有的联合产权制度性质定义为广义联合产权制度,而把企业内部具有联合产权性质称为狭义联合产权制度。类似于前苏联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以国家对整个经济系统的占有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也是以广义联合产权为前提的社会制度。但在广义联合产权基础上不再只有私有财产权利,还包括国家财产权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单纯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拥有种类更多的市场主体,体现出了一定的优势。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市场经济联合制的矛盾。在资本主义下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的竞争规则,带来财产的过度集中。一是这种财产的集中限制了个体对市场经济系统的参与权。二是依靠物质资本的私人占有获得收入,引起收入和贡献的持续分离,个体的收人权受到限制。三是对私人产权的过分强调,限制了社会保障的发展,无法体现充分的保障权。基于这三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很可能带有需求不足、阶级分化、收入差距较大等问题。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了保持活力必须反垄断、创新收入分配形式和加大社保支出。更为关键的是市场经济内组织制度的自觉变化。组织内部收入分配形式自发自觉的创新,最终会导致社会整体组织制度的变革,引起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变革。
六、总结及进一步思考
经济的性质具有专业化的生产性和广义联合产权的制度性。市场经济从整体和动态的角度来看,是人类社会满足自身需求的一个生产系统,具有生产性,主要特征是专业化的生产方式;市场经济同时体现出一种特殊的制度性质。市场经济下社会个体通过广义联合产权对市场经济系统拥有产权。广义联合产权包含参与权、收入权和保障权三个维度。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广义联合产权的基础上,把私有产权制度作为竞争规则的一类特殊市场经济体制。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