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规划与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5: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规划与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土地规划与设计

篇1

【关键词】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方法与展望

前言

土地整理,最早提出的国家或地区主要是德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等,世界各国由于地域、文化、国情和经济状况的不同,对土地整理的内涵理解也存在差异。我国国土资源部于2003年的《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指出,“土地开发整理”包含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三项内容。

1 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的方法

1.1 确定规划的方案

进行土地整理之前,首先应当确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具体实施时应当做到准确无差错,以确保方案的可行性。针对重庆市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土地整理的分区原则将重庆市划分为四个土地整理区:城郊农地规模整理区、山地农牧综合整理区、丘陵坡地整理区、三峡生态整理区。(1)在山地农牧综合地区,进行合理布局,以小流域作为整理单元,在流域内部要对田地、道路、树林和村庄进行全面衡量。(2)城郊农地规模整理区,与重庆市关部门加强沟通了解,对于原来做出的城镇规划进行合理的修改,把村庄、居民点和乡镇界线进行重新划定。准确绘制出乡镇与村庄的驻地规划图,同时要做到三集中,即:由乡镇企业向工业园集中,由村庄向小城镇及重新规划村方向集中,由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3)三峡生态整理区,注重生态恢复,逐步增加绿化率,实施有利于生态恢复的措施。(4)山地农牧综合整理区,对于闲置用地进行彻底清查,充分挖掘土地的潜力,对城镇的外延进行控制,缓解城镇化过程中的用地紧张问题。(5)对于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合理用水,合法用水,在输水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能耗,保证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节约投资资本。

1.2 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的建筑物设计

根据重庆市的现实情况,建筑物设计在农用土地整理项目中占有很大比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水闸、水渠与水池、泵房以及涵管与渡槽等。只有对建筑物进行合理布置和准确设计,才能够将土地生产效率有效提高。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的时候,应在以下几个部分得到足够重视:(1)现阶段,土地整理设计方案还没有完备的相关规范部分设计方案缺乏相对统一的标准,所以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参考有关路桥工程相关标准以及农日水利工程设计规范;(2)参考实际工程中所得到的设计成

果。由于详细设计资料比较缺乏,有些建筑物的标准很难确定,比如说漫水路以及简易人行道等,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根据同类设施,把它视为参照标准;(3)增加设计资料的积累量,以便形成相应的数据库,对于长期从事建筑业的人员来说, 养成逐渐积累的习惯是必不可少的,定期整理分类资料,通过这些方法增加工作经验,提高设计水平;(4)要注意应用定型产品的应用,引用标准的图集。就目前情况而言,很多厂家都能够进行定型产品的生产,一些行业内部

也发行了标准图集,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条件下,能够直接应用,节省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1.3 遵循一定的的工程绘图原则

根据统计后期工程量要求以及绘图人员习惯为依据,在进行绘图的时候要遵守以下几个原则来进行:(1)在图纸上建立多个图层,对不同实物对象进行存放,通过对图层基木属性的控制体现同一实物共性,便于工程量统计以及后期修改;(2)在实际绘制的时候,严格按照实际尺寸的比例绘图,这样就能够在打印图纸的时候,更容易展现比例严格的图纸;另外注意控制图纸中的文字大小,利用换算绘图比例以及出图比例,确定选择某一范围的字号,以便他人进行识别,对于同一字体同样也要注意这一原则;(4)典型的地块图纸当中,应该将指北针方向标明,可以适当省略现状底图以及将线条变窄宽,将规划成果强调出来。比例尺要在图纸中体现出来,要标明主要的尺寸,并且还要给出地块纵横断面图。

1.4 在规划图中要实现色彩效果

一般情沉下,规划图的设计是由项目区地区位置、地方规划的目标、对地区内的水资源情况、农业以及经济发展情沉几个方面,规划者经过综合划定,最后在图纸上反映出最后成果。因此,规划图一定要十分干净整洁,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各设计成果反映出来的结果在设计阶段的不同时期,所选择的显示比例也可以是不同的,不同的比例也就要有不同的颜色配比要进行表示。在颜色的选取方面,主要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在绘制分界线和轮廓线的时候,建议选择调色板中的基本颜色(红、蓝、绿、品红、黑色),底色主要采用黄、青、254色;(2)采用基木色来绘制主要的线路,如村界、项目区界质线,这样可以在图纸中将这些线路清晰地显示出来;(3)结合实物的特征,在图纸上选择对象木质色将对象表示出来。这样一来即使看不懂图例的人也能够看懂图纸;(4)对于不同规划对象之间的区别,通过采用合理的线条宽度将其表示出来,同时应当注意在使用中线条不能够有太大宽度变化,否则会产生不协调的感觉;(5)对象的

不同特征通过用不同线型来表现,以达到同色不同物的效果。

1.5 统计工程量的快速方法

在对土地整理进行规划设计阶段,完成规划图之后,要及时统计各项工程量,一般情沉下在规划图中进行以下三类:(1)对“点”型建筑物进行统计,统计主要针对一些比较小的建筑物设施,如管理房的个数、井的个数、变压器的台数等,可以通过直接关闭无关图层查取准确数量。(2)对“线”型建筑物进行统计,统计主要针对田间路生产路、高压线低压线、沟渠的长度等。可以通过关闭无关的其他图层全选需要统计的对象并复制选择空白地区并粘贴以单线型式将统计对象平移相连点击“绘图一边界”命令,创建一个封闭的边界点击“工具一查询一面积特性”命令,查取边界的周长,此周长即为所求的工程量。(3)对“面”型建筑物进行统计,统计主要包括河道面积、田地面积等。可以通过点击“工具―查询―面积”命令来实现该查询,或者可以采用连续线沿某区域绘制封闭线,可以通过点击“工具―查询―面积特性”命令来实现该查询。

2 展望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在土地利用上,逐步提高了土地合理性与高效性,并且对农副产品质量和数量的要求也有了质的飞越,国家每年都要将大量资金投入土地状况的改变方面。以重庆市为例, 在2009年开始逐步启动土地整治项目,目的在于通过土地整理,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公共设施的水平,解决农村的经济发展问题。最终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人地关系更加和谐的效果。

3 结束语

土地资源越来越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己经成为必然要求。在土地整理利用上,要采取科学合理方法来进行土地规划设计,使土地整理能够更合理的发挥其功能,使得土地整理在未来会发展的更好。

参考文献:

[1]林波.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实践[D].四川农业大学,2012.

[2]赵华甫,吴克宁,王自威等.中国东北典型黑土区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模式[J].资源科学,2011(5).

篇2

关键词 土地流转;集约化发展;规范化建设;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340-02

近年来,随着舒城县农村土地流转步伐的加快,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迅速提升。土地集约化经营,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使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迅速增长,使相当一部分的农业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又导致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的滋生,引起了人们对如何充分发挥土地流转集约化发展的积极作用与进一步加强土地流转规范化建设的广泛关注。

1 土地流转集约化发展概述

1.1 土地流转集约化发展历程

土地流转集约化在我国发展至今,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始于20世纪50年代。通过没收地主阶级私有土地和引导自耕农加入初级社、高级社和,逐步建立了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公有形式。农村土地实行单一的集体计划经营模式。二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村土地双层经营的开展,的推广,农村多种经营蓬勃兴起,农村大批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加上农业税和“三提五统”的负担较重,农村撂荒地现象日趋严重。这一时期表现为以代耕代种形式为主的自发流转特征。三是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二轮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延续,农民法律意识逐步增强,要求土地流转规范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这一时期表现为以合同或协议为主的规范化流转特征[1-2]。

1.2 土地流转集约化快速兴起的原因

一方面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迫切需要农村的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向二、三产业进行转移,迫切需要我国农村对土地经营方式进行变革。实现由家庭零散经营方式向成片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方式转变。这也是世界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必然之路。另一方面,土地流转是实现农业从家庭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客观需要。土地流转集约经营有利于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有利于农业专业化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农产品,满足更多的国内外市场需要;有利于改变农民收入结构,增加农民收入[3-4]。

1.3 土地流转集约化发展主要类型及特点

1.3.1 流转类型。截至2015年6月底,舒城县各种类型土地流转面积1.76万hm2。承包耕地流转1.1万hm2,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6.7%。涉及农户4.28万户,签订流转合同4.28万份,占实行家庭承包农户的4.2%。通过土地流转实行集约化经营的面积达到5 466.67 hm2,占流转总面积的31%。舒城县土地流转有5种形式,租赁形式是主流,流转面积达到6 466.67 hm2,占百亩以上耕地流转面积的66%。其次是转包形式,流转面积是2 800 hm2。转让、互换、入股3种形式流转面积相对较小,分别为266.67、173.33、66.67 hm2。

1.3.2 土地流转主要特点。一是由零星代耕到“万亩庄苑”。全县百亩以上土地流转面积为9 733.33 hm2,经营主体446户,户均200 hm2以上。二是由“自发放任”到“规范有序”。土地流转由初期的农户间口头协商流转变为有县、乡、村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参与全程,签订统一书面合同,依法公正地流转。三是由“单一收入”到“多元收入”。土地流转以后,优势农业资源集聚得以实现,农业综合生产力大大提高,双方都从农业生产力的增进中实现双效共赢。到2015年6月,全县从事蔬菜、中药材、花卉苗木等高效经济作物种植和经营养殖的大户有92户,流转土地面积1 826.67 hm2,平均增加收入24 000元/hm2以上。

2 规范化建设对土地流转集约化发展的影响

2.1 规划是发展的先导

培育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必须从宏观与微观2个层面做好科学规划。在宏观上,随着土地流转的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各级政府要综合考虑发展土地集约经营与农村劳力转移、户籍制度改革、新农村建设等多种因素,从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高度统筹全局,做出科学规划。在微观上,各类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实体要在认真研究市场需求与土地需求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用地规划、产业规划、项目规划,为实现土地流转集约经营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组织建设是发展的保证

大力加强土地流转组织建设,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设置土地流转台帐。完善土地流转合同规范管理,为农村土地流转集约经营提供完善的组织服务支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信息网络平台,彻底解决土地流转双方信息不畅,信息辐射面小,影响土地流转速度、规模和效益的现象。大力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建设农村土地纠纷仲裁机构,妥善处理各种流转纠纷和维护农民利益。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监察机构,严禁违背农民意愿以不合理的价格强制流转,避免损害农民利益。同时积极探索与农村土地流转集约经营相适应的新的组织形式,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家庭农场建设。

2.3 积极扶持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农村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的可持续发展、完善,离不开相关惠农政策强有力的扶持。各级政府要认真加强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可持续发展扶持政策配套系统工程分析研究。改进与完善粮种补贴、土地流转补贴发放办法,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增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补助比例。加强吸引各类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优惠政策研究。制定完善与农村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项目投入扶持政策、金融扶持政策、科技人才培训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可持续发展各环节的激励、补贴政策,为农村土地流转集约化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力源泉。

2.4 社会保障机制是发展的根本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特殊性,农村土地不仅承担着经济功能,而且还承担着社会保障功能。土地经营不仅成了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还起着最低生活保障的作用。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各地土地流转利益分配方式的研究,科学合理地确定农民基本社会保障、土地流转起点收益、土地流转超额收益的分配比例。建立与完善农村居民非农化退出保障机制,为农村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的健康、繁荣发展提供根本的制度安排支撑。

3 发展对策

3.1 加快机制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是建立现代农业大势所趋。要最终实现这一先进生产方式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也还有许多矛盾需要解决。有些深层次矛盾的解决,还有待于站在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政治高度,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三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维护农民利益的土地流转法律体系、市场体系、保障体制、退出体系。二是要着力解决土地流转与相关制度衔接配套统一工作,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尽快制定完善土地流转后农转非一整套的惠农政策,解决农转非市民待遇问题、户籍问题、子女入学问题、最低生活保障问题、保障房问题,为因土地流转而进入城市的农转非居民解决后顾之忧。

3.2 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机制

一是土地流转价格由市场供求情况决定。有些人主张将原有的集体组织改制为法人主体,以实现“统一经营”目标。这种行政化法人主体,在实践上是很难站住脚的。实践证明,独资、合资、合作、公司制、集团制等组织形式,只要适应市场需求,就应积极采取。有些同志出于对非农资金进入农业领域会蚕食农民利益的担忧,主张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资金的解决只能通过农业内部来实现。其实这种认识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一方面,农业内部资金稀缺,很难满足集约化经营的需要。另一方面,农民利益也可以通过收益分配有序制度安排来限制非农资金对超额利润的追逐,从而实现公平合理的分配目标。二是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组织演变的进程也必须由市场来决定。有些人看不到我国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的制度演变具有阶段性、渐进性、多元性的特征,片面强调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流经济组织制度,忽视其他适应市场需求的组织形式的培育。片面强调的制约作用,忽视其合理内核。有的主张尽早取消家庭承包,这是十分有害的。相反,在现阶段不仅不能废除,而且还要坚持在稳定完善这一制度的基础上,规范发展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大力支持与保护家庭农场的发展。这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基础,是赢得改革和发展良好环境的基本条件。

4 参考文献

[1] 张宗亮.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若干问题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0(4):59-62.

[2] 王志伟.我国农村土地集约化的路线选择[J].农业经济,2012(5):55.

篇3

关键词:ArcGIS;入库流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P285.2+3;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3-0691-05

中国的土地利用规划主要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和乡级5层不同行政级别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五级规划体系中最基层、最具有操作性的规划,也是用地审批等日常土地管理的直接依据。因此,如何建立好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于土地规划数据库建设的研究成果很多,如何宗宜等[1]通过Arc/Info进行矢量数据的转换、投影变换来达到数据库多数据转换,Peerbocus等[2]对时态地籍数据库进行了研究,保证数据库的适时更新,刘大杰等[3]对应用最小二乘法平差处理规则图形数字化数据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刘纬等[4]分析了基于MapGIS建设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方法,对其中的数据采集、拓扑建立、数据入库等技术作了探讨。此外,国土资源部有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且各省(市、区)也有数据库标准规程,如重庆市的《重庆市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这些研究和规程为数据库建设奠定了基础。但是在各平台数据之间的转换, 数据库的更新和维护及数据库的空间要素、属性要素和表格要素之间的联动性存在缺陷,针对这些问题,拟基于ArcGIS对建库流程和几个关键技术进行探讨和分析。

1 建库平台选择

目前,国内通过国土资源部审查的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的建库专用软件主要有苍穹土地利用规划建库工具软件V1.0及平台软件MapGIS、ArcGIS。苍穹土地利用规划建库工具软件V1.0的主要优点有数据采集方式多样,支持与VCT、ArcGIS、MapGIS、SuperMap交换;系统功能简捷;图、文、表、库四者一体化的管理方式;遵循相关行业标准,系统具有高度兼容性和规范化;严格的指标控制与规划实施管理。而主要的缺点有成本较高;操作不灵活,建库者无法得到过程数据,当最终结果出现问题时无法进行手动修改;数据量较大时处理速度慢,且容易出错。MapGIS建库的主要优势是全中文的操作系统、高效海量空间数据的存储与索引、大尺度多维动态空间信息数据库、三维实体建模和分析等,它的缺点是操作界面比较繁琐,系统管理功能较弱,缺乏专用数据库的支持[5]。相对于平台软件来说,苍穹土地利用规划建库工具软件V1.0是针对全国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库开发的,而重庆市数据库标准与全国数据库标准存在差异,例如重庆市汇总数据库要求提交TDZZZDQY这个图层,苍穹软件最终结果不会输出此图层;重庆市标准要求的各个空间数据的字段与全国标准不同;重庆市汇交成果时需提交社界线等,苍穹软件是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的。而ArcGIS具有空间几何图形与属性数据同步编辑、管理以及查询的功能,支持不同格式的数据和对海量数据的有效管理,具有便捷的二次开发能力,提供一体化的地图绘制、显示、编辑和输出的集成环境,方便的属性数据管理、图解建模与模块开发功能,ArcGIS可以建立自身支持的数据类型的元数据,也可以建立用户定义数据的元数据[6],为乡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提供快捷的元数据查询环境。综上对比,优先选择ArcGIS作为建库的软件平台。

2 建库流程探讨

数据入库流程是规划数据库建立的核心问题,科学合理的建库流程能提高建库效率,降低建库成本,并能使其易于查询、更新和维护。传统的建库流程可简单概括为“规划编制—制图—数据整理检查—建库—成果输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空间布局上无法精确落实上级下达的指标,数据库中的空间数据易出现碎小图斑和拓扑错误,图斑净面积不能精确统计。依据ArcGIS的功能特点和《重庆市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结合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库经验,对乡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库流程进行了探讨,得出的建库流程(图1)。此流程具有灵活、操作性强、便捷的特点,能解决传统数据库建设中存在的基础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形式不规范、坐标体系不正确、空间图形数据的拓扑错误、确实有效的属性信息及元数据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

3 关键技术探讨

3.1 提取现状数据入库

根据县乡两级土地利用规划规程对数据库成果的要求,建立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必须以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调”)的现状数据库为源数据,而全国大多数地区的二调成果都是基于MapGIS平台形成的。对于用ArcGIS建立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的建库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把MapGIS格式文件转换成ArcGIS的通用格式,由于转换后数据存在拓扑错误和面积误差等问题,且拓扑错误类型复杂、量大、细碎、重复(图2),修改起来十分繁复和困难,所以采用ArcGIS提供的图解建模工具Model Builder (模型生成器),将输入数据、输出数据、空间处理工具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有机组合在一起,将复杂的数据处理过程封装和集成在模型中,使数据处理变得简单化和高效化[7]。构建的模型主要通过Select Layer by Attribute从全区地类图斑数据中提取各乡镇的基期地类图斑,然后通过Polygon to Line、Feature to Point、Feature to Polygon等工具重新成点成面,从而达到修改基期地类图斑拓扑错误的目的,且在模块中加入用Python语言操作ArcObject组件对象编写自定义的CopyFeature工具,实现基期数据入库的自动化。数据库中的各种点、线、面的数据都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从全区提取并入库。其计算模型图如图3和图4。

3.2 规划要素的变更技术

规划要素变更的问题是乡级规划数据库的建库者常会遇到的,规划要素的变更通常都会涉及到图斑的切割、合并和相关土地利用面积的计算,传统的修改方法是将变更的规划要素和前期的规划要素重新同基期地类图斑做叠加,核对指标,其工作量大且浪费时间和人力。因此,基于ArcGIS的Model Builder(模型生成器)生成Modify TDGHDL模型,将前期的土地规划地类图斑(TDGHDL)和需变更的规划要素做叠加,并用面积分摊法和空间位置关联法(Spatial Jion)重新计算涉及到切割、合并的图斑面积和规划地类面积等相关面积,实现规划要素变更的自动化。其计算公式和计算结果(图5)如下:

图斑面积(新)=图斑面积(原)/Shape_Area(原)× Shape_Area(新);

线状地物面积=长度×宽度×扣除比例;

田坎面积=[图斑面积(新)-线状地物面积-零星地物面积]×田坎系数;

图斑净面积=图斑面积(新)-田坎面积-线状地物面积-零星地物面积。

经验证,此种方法对土地相关面积的计算很准确,该变更图斑的相关面积为:

图斑面积(B)=图斑面积(A)/Shape_Area(A)×Shape_Area(B)=15 143.60 m2

线状地物面积=313.5×4.3×0.5+4.13×1.1×0.5=676.29 m2

田坎面积=[15 143.60-676.29-0]×0=0 m2

图斑净面积=15 143.60-0-676.29-0=14 467.31 m2。

3.3 规划表格的输出

为解决 “图数表一致”的问题,《重庆市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要求,在数据库成果汇总数据中需要提交由规划数据库得出的8个表格(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情况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控制表,土地整治规划表,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土地用途分区面积统计表,规划期间各类用地平衡表和基本农田调整分析表),便于核查数据库中的数据和分解到乡级的指标是否一致、规划前和规划后的数据是否一致等。针对这一问题,通过OLEDB连接数据库,遍历输入数据库中的表格,读取配置表中地类名称和地类代码的对应关系,用SQL语言查询单个要素的各项指标加入到数组中,对于不同要素中数据通过叠加查询进行累加,并将结果以记录的形式插入到数据表中,实现表格输出的自动化,有效避免了人工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和误差,大大提高建库工作的效率和精度。

3.4 数据的拼接问题

在建立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时,考虑到数据的庞大性和乡镇的社会经济发展,大部分建库者采用分乡镇建立数据库,但是上报成果时需提交区(县)汇总数据库,那么如何快速高效地实现数据的拼接也是个关键问题。这里采用C#语言编译的程序,基于ArcEngine的Geoprocessor类,调用ArcGIS的append工具条,循环各乡镇mdb数据库,将要素集中数据按类别拼接到目标数据层中,实现数据的拼接,其简略算法如下:

Geoprocessor geoprocessor = new Geoprocessor(); //新建geoprocessor类

Append process = new Append();

geoprocessor.OverwriteOutput = true;//设置文件可覆盖

for (int i = 0; i < this.chklstLyr.Items.Count; i++)//实现数据的逐步拼接

{if (this.chklstLyr.GetItemChecked(i))//

检查数据有效性

{for (int j = 1; j < (this.lstFileNames.Count - 1); j++)

{object obj2 = process.inputs;

process.inputs = string.Concat(new object[]

{obj2, this.lstFileNames[j].FullName, @"\DataSet\",

geoprocessor.Execute(process, null);

process.inputs = ""; }}

4 小结

基于ArcGIS软件的图解建模工具和C#语言编译的程序进行的数据库建设的探讨,为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的建立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具有非常灵活的操作性,后期结果数据也有较强的修改性,直接实现了土地利用规划图件数据与规划数据库数据的统一。通过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直接导出规划数据表格与规划图件,便于土地利用规划大纲文本直接运用数据库中的规划数据,从而实现图数表数据的高度一致。但是在基于高级语言编写扩展组件人性化、多格式数据源转换与共享、系统运行稳定性等关键技术研究方面还存在较大局限,需加强研究与改进。

参考文献:

[1] 何宗宜,谭 芬,魏秀琴.地图矢量数据处理研究[J]. 测绘科学,2006,31(6):74-76.

[2] PEERBOCUS A, JOMIER G. The management of the cadastral evolution using documented cadastral plans[J].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2004,28(6):487-509.

[3] 刘大杰,刘 春.GIS空间数据不确定性与质量控制的研究现状[J].测绘工程,2001,10(1):6-10.

[4] 刘 纬,严 琳,张 莉,等.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5,28(6):72-74,84.

[5] 韩桂梅.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方法研究[D]. 山西太谷:山西农业大学,2005.

篇4

[关键词]土地规划;土地管理;测绘技术

土地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土地规划与管理工作则是城市土地工作的基础。一般来讲,城市的土地规划与管理工作的必须依据土地所处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在一定的范围内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测绘技术开始逐渐应用到的土地规划与管理工作中,从而提高了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效率。测绘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技术,集统计学、线性模式等多种学科知识于一体,从而实现对土地资源的规划与管理。

1.现阶段常用的测绘技术

1.1 RS

RS即遥感技术,用这种技术进行测绘时并不需要直接接触测量对象,仅需要在遥感平台上接收地面测量对象反射出的电磁波,并记录这些电磁波,记录后对电磁波进行全面的信息处理,随后分析、判别这些信息,并最终实现对测量对象的全面测绘。这种对测量对象电磁波的接收、传送、搜集、处理、分析的过程就是RS。RS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可搜集的信息范围广泛,信息搜集周期短,而且遥感图像清晰,图像分辨率较高。正是由于这些独特的个性,RS的应用范围逐渐广阔,开始广泛应用到自然灾害的预测、气象预报、环境监测等方面[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人口压力不断增大,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大,如何才能有效地保护土地资源则成为现阶段工作的重点。要想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必须做好土地的实时监测工作,及时掌握土地变动信息,掌握土地的变动趋势,这样才能实现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实现土地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1.2 GIS

GIS是一种综合性系统,包括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和其他计算机方法。GIS采用的是空间数据的采集办法,能够实现对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建模,实现对复杂规划的简单建模,以便实现对复杂规划的简单处理和管理[2]。GIS的管理对象并不是实体的物体,其对象包括地理空间处理数据及其数据之间的从属关系,具体来讲包括地理空间定位数据、地理空间图形数据、地理空间遥感数据等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全面了解地理区域内部对象的具体分布情况,实现对复杂规划的管理和决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开始逐渐发展起来,这也就加速了GIS的发展,拓展了GIS的应用范围。其应用范围逐渐扩展到城市规划,城市环境评估,城市灾害评估等方面,并且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1.3 GPS

GPS是由美国率先研究的卫星导航系统,可以实现对监测对象全球性、全天候、三维立体监控。一般来说,GPS由三部分组成,即地面控制系统、空间监测系统、用户接收系统。地面控制系统包括地面监测站、地面天线、地面主控站等,空间监测系统包括21颗太空卫星和3颗备用卫星,用户接收系统包括用户接收机和用户接收天线等[3]。与其他测绘技术相比,GPS可以实现全天候监测、全覆盖监测、高精度监测,并可以及时实现监测对象的三维定位,不仅应用技术简单,可应用效率高,应用省时,省力。

随着GPS的发展,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航天器定位、地理位置测绘、交通管制等诸多领域都开始应用到GPS技术。需要提及的是近年来发展的GPSRTK技术,更是以GPS技术为基础的技术。由于定位准确、监测精度高、监测作业耗时短,其在城市资源调查、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应用范围一不断扩大。

2.测绘技术在土地规划和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2.1 绘测技术在土地更新调查中应用

土地更新调查是指在现有土地调查的基础上实现对土地实际利用和更新情况的客观调查,土地更新调查以土地实际调查为基础,并以测绘技术为手段。土地更新调查的基本目的是建立土地利用与更新的实时数据库,从而实现土地更新数据和土地利用图像的一致的土地管理目标。随着全新测绘技术的应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就开始呈现全新的特征,其基本调查流程如下:首先利用遥感技术获得土地影像资料,并据此制定全新的土地图件;其次对土地进行实地考察,全面评估土地影像数据,实现对土地影像数据的分析和综合;最后是建立土地的实时更新调查监管系统。在这个过程中,GPS实现地理空间的准确定位,GIS技术实现对获取的地理信息的准确分析和处理。

2.2 测绘技术在土地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在当前的土地规划管理工作中,土地规划设计是重点工作。土地规划设计过程设计各种各样的土地信息,包括土地的位置、土地的质量及价值等。因此在进行土地规划设计中,必须做好相关信息的搜集工作,并及时分析整理搜集到的土地信息,这不仅有利于土地规划设计工作的有序开展,更能保证土地规划设计工作的准确性,为今后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做好准备。利用GIS可以建立土地利用信息系统,再利用GIS实现对搜集到的土地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从而全面掌握土地利用情况,建立土地规划设计数据库,做好土地的规划设计工作。

2.3 绘测技术在土地勘测与界定中的应用

在土地勘测与界定工作中,绘测技术根据土地征收、土地利用、土地规划的实际需求,对土地进行准确的勘测和界定,测出土地的使用范围和使用位置。根据当前国家土地勘测和界定的工作流程,土地勘测工作分为四步,即土地外业测量、土地外业调查、土地内业整理及土地资料归档。在具体的土地勘测和界定工作中,利用GPS技术进行土地外业测量,实现对土地的准确定位,并将监测获得的数据传送至数据流动站,最终实现土地位置的三维定位。另外,在具体的土地勘测和界定工作中,通过GIS技术和其他数据库技术的相互结合,可以提高土地勘测和界定的准确性,促进土地勘测和界定工作的发展。

结论

作为一种全新的工具,测绘技术提高了土地规划与管理工作的质量,避免了传统土地规划与管理工作的不足,改变了土地规划和管理工作脱离实际的局面,提高了土地规划和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提高了土地规划与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但是测绘技术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其应用范围和应用方法仍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为此在今后的土地工作中,仍需不断继续研究测绘技术,不断拓宽测绘技术的应用范围,以求从根本上促进土地管理和规划工作的发展,促进建筑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莉莉.土地规划与管理中测绘新技术的应用研究[J].科技风,2013(23):13-15.

篇5

关键词:土地储备 土地规划 土地整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c)-0219-02

1 我国的土地储备机制

城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是指由城市政府或政府委托的机构口依照法定程序,运用市场机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出让年度计划和城市规划,通过对土地的征用、收购、置换、转制和到期回收的方式,从分散的土地使用者手中把土地集中起来,进行前期开发后,有计划地将其投入市场再行出让的有效配置土地资源行为的制度。

土地储备包括土地征购、土地整理和土地出让,土地收购是指通过征用集体十地、收回闲置土地、调整不合理配置用地和土地置换等行为取得土地使用权,土地整理是指通过统一规划、统一拆迁、统一配套和统一开发等方式对所收购土地进行的整理与包装,土地供应则是指根据社会发展、城市规划和供地计划而来取向社会公告、开展招商活动、建立土地招标拍卖制度等多种形式出让土地使用权。

土地储备制度,是我国在土地管理方式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由外延粗放型向内涵集约型转变的背景下,以经营城市为出发点,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为目的,合理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手段,实现土地资产保值增值。

1996年,上海市成立了我国第一家土地收购储备机构—— 上海市土地发展中心;1997年8月杭州市成立了杭州市土地储备中心;随后,我国的土地储备机构在武汉、青岛、南通等大中城市纷纷成立。2001年4月30 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中指出:“为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要对建设用地试行收购储备制度”。这样,土地储备制度的创新,成了我国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的又一重要事件。

经过近几年的摸索和发展,全国各城市基本上形成了政府主导。统一储备、统一拍卖的土地储备制度:市区范围内需要盘活的城市存量土地统一由市储备中心收购,各个用地单位都不能自行招商、转让。土地储备中心按照土地规划的要求,完成被收购的土地的征地、拆迁,土地整理等前期工作后,将储备土地纳入政府的土地储备库,然后由政府按照年度土地出让计划以公开招标、挂牌、竞价拍卖等方式公开出让储备地块。

2 土地储备的收购、整理实践模式

(图1)

2.1 以市场为导向的土地收购、整理

广州市是我国较早实行土地储备的城市之一,该市的土地储备工作由市国土房管局下属的土地开发中心负责。土地开发中心根据广州市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城市近期建设规划,通过对全市土地供需状况的调查,每五年编制一次全市的土地储备规划,该规划报市政府批准后,土地开发中心根据五年规划制定年度士地开发和出让计划;广州市国上房管局土地开发中心同时对储备地块的规划、开发、出让引入项目管理模式,让城市运营商参与地块的评估、策划和开发工作,再组织专家评审、优化,然后向社会公示,结合社会各界意见,最终订出每个储备地块的开发建设方案。

广州市的土地储备是以市场化营运模式、项目化管理为导向的运作方式,中心成立了土地储备前期研究发展部,对所有储备地块开展深入的可行性分析和经营策划,对每一个储备用地,都先做好策划、算好账,使一级市场推出的地块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但是,如果计划储备的土地市场前景不好,投资风险大,政府则会调整土地规划,直至调整的土地规划满足土地储备的盈利要求。例如,该市的琶洲地区作为城市储备用地项目,经过前期的项目测算,该区域土地的可出让建筑面积较少,土地开发资金收支不能平衡。政府即对琶洲地区的规划方案做出了调整:如某地块是将原来的5个分地块整合,把综合医院、行政办公、图书展览等诸多功能调整合并为国际学校,原定为旅馆业和商务办公用地的另一地块因原容积率、高度无法满足五星级酒店基本建设要求,就将地块划分为2个分地块,并调整提高了地块容积率。一些开发商提出,珠江新城的地块出让面积都比较小,基本都是500平方米、700平方米的小地块,这样要造出好的产品比较困难。市土地开发中心就考虑开发商规模开发的要求,在金沙洲、员村等地区推出了一些10公顷以上的大地块出让,而且这些地块的出让都采用了招标出让方式,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广州市的土地储备是“以地生财”、“经营城市”的市场化经营模式,市场引导土地储备、土地储备指导土地规划。在这种模式下,土地规划变成了保证和提高土地储备收益的“工具”,土地规划所确定的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因为土地储备的需要而进行调整,往往会造成城市公共空间、公共设施的移址建设或缺失。

但是,这种以市场为主导的土地储备方式使广州市土地开发中心积累了较为雄厚的资金,使得土地储备中的征地、拆迁、土地平整等前期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土地储备量较大,2002年广州市土地开发中心的土地储备量为9.27平方公里,2003年的土地储备量达28平方公里左右,其中,可进行土地拍卖的经营性土地约为19平方公里(合190公顷),而广州市每年的拍卖土地数量约为50公顷到90公顷之间,土地储备满足了市场对经营性土地的需求,政府对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具有较强的调控能力,土地储备、土地拍卖、房地产开发进入了良性循环。目前,广州市正在制定土地储备十年规划,重点加大对新机场、新火车站、大学城周边、沿江沿线土地储备规划的研究,规划成型经市政府批准后,将指导广州市未来十年的土地开发。

2.2 以开发商为导向的土地收购、整理

土地储备过程包括土地征购、土地整理和土地出让。土地储备实质上是政府垄断士地一级市场的开发,完成土地整理后,政府通过公开拍卖方式完成经营性土地的出让。但是,由于一些城市的规模较小、实施土地储备的资金不足,当有些资金实力雄厚的开发商看中了大片的土地后,政府往往就与一些资金实力雄厚的开发商合作,以土地储备的名义,由开发商代替政府进行土地储备的前期整理工作,土地整理完成后,政府通过招标、挂牌、拍卖等方式进行公开出让,如果价格较低,开发商就直接受让开发,如果价格较高,开发商就让其他竞拍者取得土地,开发商则获取土地一级整理开发的地产开发利润。在这种模式下,政府借开发商的资金实现了城市开发建设的目的,但是,却减少了土地储备的收益。而且,这种模式往往是开发商主导土地储备,开发商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随意地调整储备地块的用地性质和容积率等规划指标,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而随意地调整土地规划。

2.3 以土地规划为导向的土地收购、整理

土地储备离不开土地规划,充分了解土地规划,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土地储备部门盲目储备土地,防止土地储备部门储备了城市东边的用地,实际上城市要用西边的用地;防止土地储备部门储备了很多用地,但是城市这一阶段用很少的用地,或者储备很少的用地,城市发展要求很多的用地,这样做可以避免不平衡的现象发生,保证了城市的有序发展。土地规划不能跟着土地储备走,土地规划应当指导土地储备。

3 用地规划管理

3.1 行政管理体制现状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土地规划管理部门在行政管理体制划分中属于建设管理部门。因此,全国各个城市的规划管理部门在行政业务管理上都归属于省(自治区)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的建设厅又归属于国家建设部管理。全国各个城市的规划局大都成立于八十年代后期,甚至,到目前为止,全国有许多城市的规划管理部门仍然属于各市建设局(委)下面的一个部门。

城市用地规划管理主要是对土地规划区范围内规划建设用地的控制和管理。土地规划用地管理业务管理上与国土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出于管理的需要,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许多城市将土地规划管理部门与国土管理部门合并成“规划与国土资源管理局”。但是,到了九十年代末,国家成立了国土资源部后,国土管理部门业务上进行了垂直条线管理,各市的规划国土管理部门又相继分开,国土管理部门直属于省级国土部门管理,而土地规划管理部门仍然是当地政府的一个行政管理部门。在这种行政体制下,当地市政府无权管理土地资源,城市发展所需的用地都必须通过国土管理部门的审批。

3.2 城市用地规划管理的法律、法规和管理程序现状

城市用地规划管理是指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核发“规划选址意见书”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即“一书一证”)的行政许可行为,是根据土地规划法规和批准的土地规划,对土地规划队内的建设项目用地讲行规划选址、明确规划用地性质,提供规划设计条件,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等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核心工作是:确定项目位置、确定项目用地规模、确定项口规划设计要求。城市用地规划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用地控制和城市功能布局。

城市用地规划管理的法律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规划法》、建设部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以及各个省(自治区)、市制定的《土地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土地规划等。《土地规划法》规定了城市用地规划管理的程序: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在土地规划区内进行建设需要申请用地的,必须持国家批准建设项目的有关文件,向土地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定点,由土地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其用地位置和界限,提供规划设计条件,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向县级以土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用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由土地管理部门划拨土地”。《土地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及相关的行业用地规定是土地规划管理部门确定具体建设项目用地规模的主要依据。

3.3 城市用地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制定于1989年,在计划经济指导下的《土地规划法》己经越来越不适应实际管理的需要。

在管理体制方面,《土地规划法》规定:“城市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编制分区规划的城市的详细规划,除重要的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外,由城市人民政府土地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对于现在的土地规划管理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自己编、自己审批、自己公布,监督体制不到位。土地规划随意性大,调整变化快,“规划跟着变化走”、“领导一换、规划就变”的现象比较突出。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封闭的计划经济开始向开放的市场经济转型,土地规划需对各种利益关系进行协调,因而需要建立磋商机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越来越重视生活的环境和质量,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在这种背景下,公众参与土地规划的观念越来越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土地规划越来越需要充分听取公众和有关部门的意见,健全专家咨询制度,强化规划的强制性和严肃性。城乡规划许可要严格规划审批规则和程序,建立健全规划公示制度,减少规划许可的自由裁量权,保证规划许可公开透明、高效便民。《土地规划法》对于公众参与、专家咨询方面的问题却没有涉及,使得《土地规划法》无法适应当前土地规划管理的需要。

如何切实有效地推动土地规划决策和实施的民主化,城市的规划是为谁规划?“不是为了政绩,而是为了老百姓!”,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土地规划的功能己经从原来的技术文件逐步向公共政策的功能进行转变,原来的《土地规划法》仅仅是作为指导、规范和执行土地规划技术文件的法律,而缺少作为公共政策方面的内容。在违法用地、擅自变更现有用地使用性质、变更房屋原来的用途等方面,由于土地规划法仅仅对违法建设的处理较明确,对于违法用地、违反《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内容的,于利用原有建筑改变用途的处理在《土地规划法》中都没有明确法律责任和有效的强制执法手段,仅仅在第三十九条规定:“在土地规划区内,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而取得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占用土地的,批准文件无效,占用的土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退回”,这使得土地规划用地管理缺乏有效的执法依据,实际管理中的执法效果不佳。另外,《土地规划法》在与房管、工商、土地、建设等方面的法律衔接不够,土地规划的法律地位和权威性不够。这些也给土地规划用地管理带来了诸多的不便。

参考文献

[1]周伟林,严冀,等.城市经济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篇6

关键词:城镇化;土地规划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而很多的土地资源在利用上都是不合理的,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所以需要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规划整理,使其充分的发挥功能,为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概论

我国的土地规划自 1986 年国家土地管理局成立以来开始步入正轨,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从规划任务上可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从规划层次上一般可划分为国家、省、市、县、乡 5 级规划。各种规划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规划的核心和龙头,对其他规划起指导和控制作用,在不同层次的规划中,上一级规划对下一级规划起控制作用。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土地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合理、高效和永续地利用土地资源,河南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一直以来人口基数大,土地面积少,人口与资源的矛盾非常突出,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位置重要,经济总量大,市场潜力巨大,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因此,土地规划已经开始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但由于河南省土地规划起步较晚,理论还不十分成熟以及规划在实施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到位等,加剧了河南省的社会环境问题。

二、当前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在河南省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发展农村经济成了河南省面临的主要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也有所进步。在发展小城镇经济的过程中,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土地的规划利用等问题。其中对于土地的规划利用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2.1 在河南省现有的小城镇中,大部分都是由原来的自然村发展起来的,所以说在地域分布上具有非常明显的分散性。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由此建设速度有所提升,在建设用地面积上不断的增加,而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因而人均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土地供应出现紧张的局面。

2.2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很多的新鲜事物不断的出现,人们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在居住条件上也不断的进行改善。在很多历史比较久远的城镇中出现了大量的人口迁移现象,这些迁出的人口需要建设更多新的住宅,由此增加了土地的占用面积。而旧的住宅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出现了大量闲置的城镇建设。在新建设不断增加,而旧城镇又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的形势下,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出现了矛盾的现象,直接导致可利用土地资源的减少。

2.3 在城镇建设不断加快的同时,城镇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人口也在不断的增加,由此就需要对现有城镇进行扩建。由于过去人们择居的习惯,城镇建设的位置一般都是交通比较便利,土壤肥沃的地域,对于农田发展占有巨大的优势。因为小城镇的扩建,就需要占据大量的良田,不仅在扩建面积上占有了土地资源,同时也对优秀的土地质量产生了危机,对于全国的耕地质量有重要的影响。

2.4 小城镇的居民点小而且比较散乱,要缩减或者迁并比较困难。河南省的城镇特别是一些自然村落,大部分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存在着规模小、数量多、零乱分散的特点,受当地经济水平以及农民恋土情节、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以及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低等诸因素的影响,小城镇的缩减或迁并多年进展缓慢,举步维艰。

2.5 建设与粮食难以保持平衡。受经济利益的影响,各地都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重点发展第二、第三产业,而对农业生产却重视不够。所以,在对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首先考虑的是建设用地,使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屈从于地方局部经济建设。还有一些乡镇村干部只顾自己开工厂、办企业,发展经济。对当地土地违法不予过问,全面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三、土地规划管理的对策

3.1 对规划人员实行培训, 提高规划能力

土地规划管理人员是保证整个规划质量的最重要的人员,要招收具有施工经验的管理人员进行土地规划管理工作。管理人员是否具有高的综合素质决定着这个土地总规划的质量是否合格。拥有一个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有利于保证土地规划能够加快开展,让地方政府能够彻底执行土地总规划的要求。这是因为土地规划的管理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对有关土地规划的法律、经济、行政、技术都要有一定的认识,要自己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管理人员还要全面参与到土地规划的全过程中去,管理土地规划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对于管理人员要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

3.2 运用科学的规划方法进行规划

规划人员在进行土地规划时,应该摒弃传统的定性研究方法,采取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或者是动态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就是通过定性分析得出来的结果再利用数学关系式、数学模型等方式来进行演算推理的分析方法。而且土地规划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所以必须采取动态分析方法。运用科学的规划方法来对土地进行规划有利于增强对土地规划的管理,还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3.3 建立完善的规划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的规划管理体系,主要工作就是完善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从总体上来说,就是将全国的国土资源管理业务实现信息化管理。实现土地规划管理的信息化有利于提高规划管理的效率,减少管理费用;有利于社会和政府加强对土地规划的调整和实施管理;有利于提高土地规划的作用,让人们重新认识到政府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有利于促进地方政府和国家财政的发展。而且在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时,要处理好内网和外网之间的关系,构建全国统一的管理网络。

3.4 树立规划管理意识

在土地规划设计完成后,要主动向规划地的人们进行广泛宣传,不仅让广大居民了解到土地规划的指导思想、任务措施和规划目标,还要让地方领导认识到土地规划的实质精神,提高这些领导干部珍惜土地,保护耕地的意识,从而提高土地规划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马学勇.试论城镇化建设中的土地规划利用[J].科技信息,2011(25)

篇7

【关键词】测绘技术;规划与管理;有效用途

在时代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为充分缓解人口集中、空间拥堵、资源浪费等之间出现的矛盾关系,更好的合理利用和发挥好现有的地理资源,在土地规划与管理中利用好测绘新技术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这就对相关测绘部门和技术人员提出了一定的实践挑战,需要在政策、规定、措施及专业培训等方面下功夫,必将会对土地规划和管理起到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土地规划与管理中的测绘新技术,进一步阐述了测绘新技术在土地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土地规划与管理工作是国家对现有的土地资源进行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伴随国家经济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一、测绘档案的价值形态

测绘档案作为科技档案的一个分支,与普通档案相比,既有档案价值的共性,也具备一些独到的价值特点,这是由其专业特点决定的。测绘档案价值具备档案价值的所有价值形态。测绘档案同样具备所有档案皆体现的凭证与情报价值、或按时间分析出的现实与长远价值、甚至谢伦伯格提出的“双重价值论”。测绘档案作为基础地形数据,为工程建设、城市规划提供现势性强的地理信息,不仅具有较高的情报价值,并作为土地规划凭证存在于土地规划审评流程中,更具权威凭证性。由于测绘成果多用于土木工程,要求地域现势性较强,因此其现实价值较高,但并不否定其长远价值,历史地图作为测绘档案的代表资料极具学术研究价值,由于测绘地形图包含坐标、高程等普通地图所不具备的地形要素,对很多领域的学术研究更具参考价值。

二、进行遥感技术、地理信息分析

遥感技术的应用在土地规划与管理中比较普遍,其就是通过在距离比较远的地方,利用遥感器的操作进一步获取所要测绘的信息。遥感技术具有效率和空间都比较高的特点,可以进行接受、分析、传输、读取、处理及遥感各类信息的功能,由于其具有的特点较多,遥感技术的发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各行各业的服务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遥感器有绿、红及红外三种光谱,不同光谱的使用环境也会不同。光谱也有其特性,在不同环境、时间、地点及角度上,遥感器吸收及反射的光谱也存在差异,根据这一特性对物体进行测绘。遥感技术的应用在土地规划与管理进行测绘时提供了依据和参考,切实解决了日渐突出的紧张土地资源状况。遥感技术的大力推广和使用,通过测绘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情况,为土地规划与管理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合理利用和使用土地资源,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需要对测绘新技术进行更新完善,进一步强化严格、科学的管理及规划,进而避免我国土地资源出现浪费现象。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现代科学科技和土地规划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及传播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地理信息系统的良好发展正是借助了科学技术的突发猛进,除了在测绘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外,在环境检测、公共管理、市政规划等不同领域也得到了普遍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需要借助到计算机,对收集到的空间信息合理科学的进行处理和分析。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领域的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无数次的革新和完善,经过实践的经验总结形成了现有的利用体系。地理信息系统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其使用功能和使用内容有所不同,该系统也有不同的种类。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是当前比较常用的软件之一,对实现土地规划与管理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善于把测绘新技术利用在土地规划与管理中

土地调查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对土地资源进行前期的调查并全面掌握其使用情况,是进行土地规划与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在进行该项工作时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保证了调查的可靠性和权威性,其进行调查的方法是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相关信息化设备,通过影像和数据分析,实时判断其使用情况与所掌握的土地资源情况是否一致,切实对土地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实行全方位调查,进而实现其科学的规范化管理。进行土地调查,就要对相关测绘技术进行更新和完善,目前利用较多的测绘技术就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及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收集相关数据,进而建立实时土地资源的影像数据库和信息数据库,确保了土地资源相关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创造了传统土地测绘技术中不能体现的,不仅减少了不必要的时间、成本、人力资源等浪费,也为工作的有序开展找准了目标方向,为土地资源管理部门进行土地规划和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土地规划包含了土地的质量、位置和数量等大量的重要信息内容,其与土地管理有着必不可分的联系。利用测绘技术在土地规划中进行应用,就要对土地的大量重要信息内容进行相关的了解,通过这些大量的信息资源,将会为土地规划设计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在逐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就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实施土地规划与管理工作是充分利用好土地资源的一项重要举措,进一步强化测绘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测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土地规划与管理工作带来了便捷的工具,能够最大化克服和避免科学性不强、操作复杂、实用性差和技术方法不到位等诸多突出问题,这就充分说明测绘新技术的优点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土地规划与管理工作中所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因此,测绘新技术的应用对于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和管理创造了有力的条件,提供了科学高效的方法措施,但该技术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更新和完善,从而实现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土地规划;整理;技术

1 引言

土地规划整理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目标,对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建设,对用地结构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以充分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目的所作的安排和布置。土地整理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土地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实现耕地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统一,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重要手段。

2 土地规划整理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现有的耕地很多还缺乏灌溉措施与抗旱能力,农业产量不高,为了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必须对现有土地结构进行统筹规划; 实施山、田、水、路、林综合治理,配套、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效; 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调整土地产权关系,保护土地权属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3 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规划原则与目标

3.1 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

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包括: 分析土地利用基本状况,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适宜性分析、土地利用潜力分析、水资源平衡分析等; 制定项目区土地整理的目标、任务和方针; 确定项目区土地利用方向、各类用地的数量及布局; 确定灌排方式和主要工程的布局; 通过技术、经济论证,确定规划方案; 拟定规划实施和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3.2 土地规划的规划原则

为了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结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应该遵循如下规划方针: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布局和布置各项工程,改善土地利用条件和土地质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因地制宜地确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各项工程的规模及其配置,提高规划设计的可操作性; 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相结合,调动广大力量充分论证规划方案,使规划更加有效合理。

3.3 土地规划的规划目标

土地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土地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 通过土地平整和完善田间道路系统,为合理布局各种农作物,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供良好的土地条件; 合理配置灌排系统,增强农田水利设施排灌功能,提高灌溉保证率,提高耕地的潜在生产能力;通过改良项目区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使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通过营造水土保持林,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4 土地规划的关键技术问题分析

4.1 土地适宜性分析

对规划区内待整理的土地,在分析评价过程中,把土地利用现状、土壤理化性状、气候、植被、地貌、海拔、排灌条件、开发改造条件、位置等作为参评因子,通过综合分析,确定其开发改造方向。评价采用实地调查法、主导因子法和相关因子参考法进行。以坡度、灌溉、土壤厚度为主导因子,坡度小于25°的、能灌溉的以开发改造为水田为主;其中一种或数种因子达不到要求,以开发改造为旱地为主。土地复垦的,以土壤类型为主导因子,灌溉条件、周围耕地类型为相关因子进行综合评价。

4.2 水土保持措施分析

(1) 水平梯田修筑

水平梯田的修筑完全改变了地表的坡度,农民在田面内部耕作时通过人工修筑土垄,改变了坡面径流的流向。虽然在实施过程中扰动表土层可能造成一定水土流失,但建成后,不但不会引起新的水土流失,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保土、保水、保肥的作用,更不会出现土地沙化、盐渍化的不良状态。

(2) 种植农田防护林

对于项目区存在水土流失及风害影响的要规划种植防护林,选用经济树种,一般可沿田间道两旁种植白杨等形成基本农田防护体系,起到一定程度上防治水土流失及风害影响的作用。

5 土地规划的总体工程布局以及其技术要求

5.1 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将现有荒草地及滩涂整理开发成耕地,对所有耕地进行局部平整,形成便于机械化作业的田块,山区和丘陵地区则形成梯田,梯田田面走向基本沿等高线方向布局,小弯取直,大弯就势。水平梯田局部平整根据坎高和地形坡度确定田面宽,采用挖高填低的方式,平整成层层梯地。土地平整工程要在保护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节约投资的原则下,保持水土、尽可能地增加有效耕地,还应该符合农作物耕种的要求,以及自流灌溉、自流排水的要求。

5.2 农田水利工程

农田水利工程必须结合规划区作物需水量以及地势、降雨等综合考虑水利设施布局及分布。按照《土地开发整理标准》规定,结合实际状况,规划设计灌溉保证率采用P=80%,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24h暴雨 ,水旱田1日排干。根据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等特征,确定项目区整体灌排设计方案,结合梯田工程完善蓄排设施,以达到提高灌溉保证率,涵养水源,保水保土,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排灌渠系总体布局采用“沟2路2渠”模式依地势布设,排灌分家。

5.3 道路工程

为了满足农民出行、便于田间作业与田间管理,设计田间道路工程。一般考虑田间道和生产路两个级别,其中田间道主要为农产品及货物运输服务,路面为厚碎石,路面宽4m,对原有田间道加以修复,部分盲段新修田间道,使所有田间道相贯通。生产路主要满足人工田间作业和管理的需要,沿原始地面设计路宽110m,碎石路面,沿着渠道铺设,每隔200-300m布设一条。

5.4 农田防护工程

本项工程内容主要是兴建防护林带,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包括改造现有的疏林地,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护路林、田埂植草等。坡度大于25°的陡坡地

进行生态林建设,并对田间道路和沟边进行防护林建设,在田坎基部用石砌,其上采用水泥圈护坡,以保持水土。

5.5 防护林工程

为了减少风害、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项目区沿田间路布置防护林带,以涵养水源,保水保土。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结合当地经验,一般可选用白杨、泡桐防护林带,间距4m。

6 规划效益分析

6.1 社会与经济效益

土地规划平整有利于促进劳力、资金、技术的合理流动,可以充分吸引农村闲散劳力参与土地开发整理,带动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道路及灌排经改造以后,可以大大改善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方便居民的出行、生产和生活取水; 可以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进一步提高耕地数量和质量,满足建设用地占补平衡的需要,实现耕地保护的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的统一; 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搞好土地资源配置,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也有利于农作物布局的调整,推进农村产业化发展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6.2 生态效益

土地规划实施后,可以有效增加植被覆盖面积,防止旱涝灾害影响,减少水分蒸发和水土流失,保证农作物稳产高产。荒坡开发以后,耕地质量得到提高,土壤结构得到改良,可以相应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轻化学污染,也有利于改善土壤生化环境。配套完善的渠路防护林带不仅可以有效固结土壤,而且长年落叶成肥,还可以相应提高耕地质量。通过实施开发整理,可以形成树成荫、田成梯、路通达的良好的生态区域。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土地管理 GPS GIS RS

土地规划与管理是指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土地开发利用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历史基础和现状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等, 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的一项综合性措施。国内外早已将数理统计、运筹学、线性规划和重力模型等运用于土地规划和管理。但这些方法的分析对象仅是各个规划要素的属性数据,难以对设计对象实施空间分析, 规划成果不直观、 不完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特别是计算机和空间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土地规划与管理经过多年的发展, 以遥感技术 ( Remote Sensing , 以下简称 RS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以下简称 GIS)、全球定位系统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 以下简称GPS)为代表的测绘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土地规划和管理领域。

1测绘新技术及其发展

1 . 1遥感

遥感是指不直接接触目标物和现象, 在远离地物的遥感平台上,使用遥感器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号, 并记录、传送到地面, 经过信息处理、分析判读和野外实地验证,最终服务于用户的全过程。

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即监测区域内的全部土地资源,获取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等动态信息。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主要是对耕地和建设用地等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及时、直接、客观的定期监测,检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年度用地计划执行情况,重点核查每年土地变更调查汇总数据,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比较可靠、准确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对违法或涉嫌违法用地的地区及其他特定目标等情况进行快速的日常监测,为违法用地查处及实发事件处理提供依据。

1 . 2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 软件和不同方法组成的系统, 该系统设计用来支持空间数据的采

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决策和管理问题。地理信息系统处理和管理的对象是多种地理空间实体数据及其关系, 包括空间定位数据、图形数据、遥感图像数据和属性数据等, 用于分析和处理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分布的各种现象和过程, 解决复杂的规划决策和管理问题。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空间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进程, 使其在城市规划、交通运输、 资源调查、环境评估、灾害预测、邮电通讯和公共设施管理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利用 GIS技术, 可快速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 将空间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完整地结合, 确保图形与数据的一体化, 从而实现对土地利用的数据建库、数据分析、数据管理和成果输出等。目前的主流GIS软件有 ArcView、 ArcGIS 、 MapInf、 MapGIS、 Super Map等。

1 . 3全球定位系统

GPS是美国海陆空联合研制的全球性、全天候、具有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卫星导航系统。系统由地面控制部分(主控站、地面天线、监测站和通讯辅助系统 )、 空间部分 ( 21颗实用卫星和 3颗备用卫星组成 )、 用户装置部分 (主要由 GPS接收机和卫星天线组成 )等构成。其主要特点有: 全天候、全覆盖、高精度三维定速定时、快速省时高效、应用广泛功能多。

近几年来,发展出了一种更为高效和先进的技术,其基于卫星定位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地区性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CORS)。而网络RTK测量技术是CORS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的应用方式。 连续运行卫星定位系统 (CORS )能够全年365天,每天24 小时连续不断地运行,全面取代常规大地测量控制网。用户只需一台GPS接收机即可进行毫米级、厘米级、分米级、米级的实时、准实时的快速定位、事后定位。全天候支持各种类型的GNSS测量、定位、变形监测和放样作业。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还可以构成国家的新型大地测量动态框架体系和构成城市地区新一代动态基准站网体系。因其高效率、高精度、高可靠性和低成本的特点,在土地测绘与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

2测绘新技术在土地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

2 . 1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是指在原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基础上, 利用现势性较强的卫星和航空摄影影像, 依据土地调查的有关技术规程和规定,运用最新的国家行政区域勘界成果,采用新土地分类系统,对调查区的土地利用现状重新进行全面的实地调查,建设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与影像数据库, 达到土地利用的图件、 数据、 现状一致,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信息化、 规范化和社会化打好基础。当前的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包括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土地调查, 其技术流程如下: 采用现代遥感技术获取影像资料,完成正射影像和基础图件制作;通过遥感影像和外业进行实地调查;进行内业处理, 完成信息的汇总统计和分析; 实现调查数据的管理和更新机制的建设; 逐步建立起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体系。在该次土地调查中, RS、GIS和GPS等测绘新技术为土地调查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形成对土地更新调查的数据采集、处理、分析、输出以及更新的完整技术系统: RS快捷、实时、高效地获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 GPS快速准确采集土地利用变化图斑的空间位置; GIS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编辑实现数据管理自动化, 较好地解决了土地调查中工作量大、工序多、工作效益低、精度底、数据分析难度大、 成果输出不方便等问题。

2 . 2在土地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在土地规划设计中,测绘新技术在数据收集方面展现了其实时性、准确性的、自动化和高效的特点。通过 RS直接获取土地信息, 通过遥感的数据处理, 可以直接得到理想的图片及数字结果,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土地信息。利用 GIS建立土地利用空间信息系统,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翔实的资料;利用 GIS强大的分析和处理功能, 可以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并自动生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数据库, 可以进行土地利用远景规划和利用类型预测而实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设计和布局制图; 利用 G IS的可视化功能, 结合规划设计中的各种应用模型,还可以实现对规划设计的结果进行模拟显示和分析, 为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规划设计提供信息。

2 . 3在土地勘测定界中的应用

土地勘测定界是指根据土地征收、征用、划拨、出让、用地转用、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 复垦等工作需要, 实地界定土地使用范围、 测定界址位置、调绘土地利用现状, 计算用地面积,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用地审批和地籍管理等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础资料而进行的技术服务性工作, 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权属调查、土地测绘和编写勘测定界报告。

2 . 4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是土地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而繁重的工作, 其目的是准确而快速的发现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并获取变化的信息。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传统方法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只能是利用由用地单位的上报和登记的数据, 被动的了解变化, 并且获取数据的精度也相对较差。在测绘新技术体系中,由于遥感解译的矢量数据具有地理坐标,利用 GPS的精密定位功能,可以在野外对室内不确定的解译成果进行精确核查, 从而提高遥感解译结果的可靠性和精度,故采用 RS、GIS和 GPS的集成技术, 可以有效地实施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2 . 5在土地执法监察中的应用

测绘新技术可以帮助土地执法人员快速准确地发现并到达疑似违法用地现场, 辅助疑似违法用地的巡查、 核查、 违法违规处罚处理以及结果汇总上报等工作, 实现土地管理的 数字执法, 其流程如下:首先利用遥感监测技术与土地执法动态巡查相结合的办法,最大限度地发现土地违法行为,再利用便携式 GPS接收设备和 GIS提供的电子地图, 快速准确找到疑似违法用地。

篇10

关键词:土地测绘;土地规划;信息化;应用;发展

1 土地测绘工作信息化的现状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各个方面逐渐走向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土地的整理工作中,测绘技术水平也逐渐实现信息化。一般情况下,为了操作的方便和精确,我们可以用GPS全球定位系统集野外数据,以卫星为基础的无线电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这种方式在土地测绘工作中具有全能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等特点,操作十分方便安全,并进一步提高了测绘技术水平,更好的服务于土地整理工作。 在土地的调查预测到开发整理,整个工程够需要测绘工作的应用,测绘方法在不同的开发阶段具体有区分,测绘方法在不同阶段的应用意义不同,土地的测绘工作在土地资源管理中能够提供一个科学的数据依据,为每个阶段的科学性决策提供数据,测绘工作在项目进行规划设计、工程施工以及工程竣工验收中提供数据支持,测绘工作在土地资源的应用中意义十分重大。

在发展过程的不断进行中,经济建设也在不断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测绘工作中融入了计算机技术和测绘技术,并且随着科学的应用发展测绘技术逐渐向一体化、自动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快速发展,信息化测绘对当前测绘工程来说是一个未来的发展方向,与传统的测绘方式相比,信息化测绘很大程度地提高了测绘的效率和测绘准确度,随着测绘技术人员素质的不断提升,在测绘信息化工程上测绘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和完善。

随着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土地开发和整理逐渐实现了信息化,信息化的测绘方式把传统的测绘方式提高到更为科学、规范和精确,并且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工程人员的负担,工程人员不用翻山越岭进行室外的实地测绘,提高了工作效率解放了人力,土地管理部门为了对土地更为有效的开发利用就需要进行土地的开发和整理,从而保证土地资源满足规划基本需求,为土地资源的后续利用提供基础,土地测绘技术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作用主要是,第一,在土地开发整理中必须使用测绘图,而测绘图就需要根据信息化测绘技术来完成,第二,在测绘工作中的数据也是通过测绘的信息化来得到的,在技术支持下测绘工作利用定位系统或者其他先进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能够精确便捷的为测绘工作提供数据支持,信息化测绘技术在整个土地资源的管理和整理过程中都尤为重要,促进了土地资源整理的合理的规范化,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也要充分利用先进测绘仪器,搭建数据平台,不断完善土地资源数据库,实现土地资源数据的共享,从而对土地资源工作开发和整理。

2 土地测绘信息化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

2.1 调查 土地测绘信息化的应用之一就是土地的更新调查,这种更新调查是根据之前的土地调查数据利用现有的技术,例如卫星和航空影响等方式,严格遵守相关规范,运用国家基本标准采取新土地的分类系统,从而高效的对调查区土地进行全面实时的调查,其中常用的工具有RS快捷、实时、高效地获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GPS快速准确采集土地利用变化图斑的空间位置;GIS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编辑实现数据管理自动化。建设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与影像数据库,采用现代遥感技术通过遥感影像和外业进行实地调查;实现调查数据的管理和更新机制的建设;逐步建立起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体系。

2.2 勘测定界 土地的勘测定界包括很多方面,土地勘测定界要以土地征收、征用、划拨、出让、农用地转用、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工作为基础,对土地的使用范围和利用现状进行实地界定,对于用地面积以及权属调查、土地测绘等都要详细进行,并且在勘测结束之后编写勘测界定报告以a提供数据资料,具体的勘测定界有很多步骤,其中有外业调查、测量、整理汇总等主要阶段。在土地勘测界定中要积极使用信息化的测绘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的工作中可以使用GPSRTK技术进行定位,通过相对定位原理实时计算出流动站的三维坐标及其精度。采用GIS与数据库技术相结合实现内业数据处理的自动化,保证数据统计的准确性以及方便数据的查询。

2.3 开发整理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进行,越来越多的进行迁村并点,促进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逐步推进农民住宅的集中和搬迁,还有乡镇企业的集中迁向工业园区的工程,对零散地块进行归并,农田实行集中经营的策略,采取退宅还耕的措施进行土地资源的有效整理,通过实施村镇规划增加耕地面积。通过挖掘城市存量潜力,解决城市建设用地,实施盘整闲置土地开发整理。矿区土地开发整理。通过对工矿生产、建设形成的废弃土地,进行复垦整治,增加农用地或建设用地,改善生态环境。灾区土地开发整理。结合灾后重建对水毁农田整理,兴修水利和移民建镇,对移民后旧宅基退宅还耕整理。

土地复垦规划是土地复垦工作的主要依据,搞好土地复垦规划, 对于科学指导土地复垦活动、合理安排土地整理开发项目、保障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2.4 规划设计 在土地利用的规划工作中需要大量的测绘信息,对于土地的基本信息充分了解才能科学合理的进行土地的利用规划工作,其中土地信息包括了土地的具体区域位置、数量,土地基本质量情况以及价值等,在规划设计工作开始之前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土地以上的相关信息进行详细的调查收集和整理,并且做出初步分析和判断,在规划设计中土地的信息化测绘很大程度了凸显了它的优势,信息化测绘技术在土地信息收集方面具有实时性、准确性、自动化和高效的特点。通过RS直接获取土地信息,通过遥感的数据处理,可以直接得到理想的图片及数字结果,利用GIS强大的分析和处理功能,可以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并自动生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数据库,利用GIS的可视化功能,结合规划设计中的各种应用模型,还可以实现对规划设计的结果进行模拟显示和分析。

3 结语

搭建统一的土地信息开发管理平台,提高土地测绘信息资源的共享水平,是实现土地测绘资料公益性、基础性、权威性和准确性的主要途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完善土地信息管理技术和平台开发,最终更好的实现土地测绘和规划的信息化应用。

参考文献:

[1]易应东.浅析信息化测绘技术在土地规划管理、执法监察中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24):719-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