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规划项目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5: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规划项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片区
村:位于回澜镇西南方,距市城区4Km,全村共26个组、4051人、耕地面积:5237亩、2010年人均收入7524元。主导产业:大春粮食以水稻为主,小春以西芹、折耳根和其他蔬菜作为主导产业。
农业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全村斗、农渠共96Km,已进行U型改造的渠系22Km,机耕道56Km,已改造的有3Km,制约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是灌溉渠系和道路建设不够完善两个方面。计划改造中低产田4720亩,通过中低产田改造,预计亩增效益达300元以上.。
二:片区
村:位于回澜镇东南方,距市城区3.5Km,全村共12个组、2195人、耕地面积:2186亩、2010年人均收入7850元。主导产业:大春粮食以水稻为主,小春以川芎、豌豆尖、莴笋等药材和蔬菜为主。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较差,全村斗、农渠共42Km,机耕道29Km,,已改造机耕道0.9Km,计划改造中低产田1800亩,通过改造,预计实现亩增收360元以上。
村:位于回澜镇东方,距市城区3.2Km,全村共18个组、3058人、耕地面积:3178亩、2010年人均收入7565元。主导产业:大春粮食以水稻为主,小春以叶菸、莴笋、小麦为主。农业基础设施较差,全村斗、农渠共51Km,机耕道26.2Km,计划改造中低产田2800亩,通过中低产田改造,预计实现亩增收400元以上。
篇2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发展不足;规划建议
农业发展规划,是指各个地区根据当前的经济、社会、技术、自然等状况与未来可能发展的趋势而制定的具有综合性、长期的一种计划形式。本研究以简阳市为研究对象,结合《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5 ―2020 年)》纲要,分析简阳市的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规划存在的不足与短板、并提出对规划的优化建议。2020 年是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最后一年,简阳市的现代农业规划成效初显,但是在规划的执行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不足与短板,研究分析这些规划实施中的不足与短板,并针对不足提出相关优化建。一方面可以为简阳市制定后续的农业规划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也能将相关的不足纳入后续规划中,完善后续规划。
1 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1 综合生产能力
简阳市粮油播种面积239.93 万亩,粮油总产量72.4 万t;发展特色水果30 万亩,总产量10.95 万t;发展蔬菜29.9 万亩,总产量47.68 万t。全市已建成万头规模猪场28 个、标准化养殖小区236 个,成功创建部级标准化示范场3 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5 个;生猪出栏125.10 万头,羊出栏92.70 万只,家禽出栏928.45 万只,肉类总产量12.13 万t。发展核桃14.4 万亩,花卉苗木2 万亩,香椿3 万亩,林下经济19.6 万亩。实现水产品总量3.1 万吨[1]。
1.2 产业化发展
简阳市着力规范土地有序流转,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已完成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实现耕地流转66.7 万亩。推进7 个乡村振兴连片发展示范区建设,整合项目资金2.4 亿元,撬动社会资本7.8 亿元,发展特色产业1.5 万亩,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率达50.24%,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87.56%,累计创建“三品一标”产品124 个[2]。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1 家、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15 家。培育农业合作社1406 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2 个,省级示范社27 个;培育壮大集体经济改革,,成立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40 个村、集体经营开发公司24 个村、土地股份合作社114 个。登记注册家庭农场137 个,培育种养大户4000 余户。
1.3 农业品牌创建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完成投资6.28 亿元,实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8.52 万亩,新增产业3.18 万亩。重点打造“简阳晚白桃”、“简阳羊肉”和“简州大耳羊”3 个区域品牌,注册了“力盛”、“福海源”、“蜀娇”、“天宫山”、“土荡荡”、“如林”、“蜀台红香椿”和“新星红山鸡”等农产品商标40 余个。简州大耳羊获国家级新品种审定命名,简阳晚白桃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并进入2015 年全国互联网地标产品(果品)50 强;“蜀新1 号”核桃获通过四川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6 年9 月获第13 届全国林产品交易博览会金奖;“蜀台红香椿”椿芽获四川省森林食品“天府七珍”称号;注册农产品商标40 余项,其中驰名商标3 个、著名商标10 个。
2 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存在的不足
2.1 规划作用不够充分
简阳市制定了《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5 ―2020 年)》,但是在实际操作的层面,规划内容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产业准入条件与项目准入条件、园区建设方面的标准不够完善。简阳市纳入到成都市的代管区域的过程中,各方面的环境都在不断的变化与变革,许多在规划中制定的标准与成都市的一些上位规划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农业政策的扶持力度不大并且不够精准,一方面在规划中相关农业政策的设计的扶持力度不足。另一方面就是在实施过程中,没有精准的定位,对于相关涉农政策没有精确实施。第三是规划中关于涉农的相关项目的整合度不够高,各个涉农项目之间联系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每个涉农项目作为相对独立的个体进行项目建设,整合度不够高。第四是在项目和业主引进方面存在随意性和不可控性,规划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强。
2.2 “农商文旅”融合不足
现代农业是一种多功能农业,应该强调现代农业的生态、观赏、休闲、文化等多个方面。简阳市的现代农业规划在设计过程中,对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构建、休闲农业与观光农业发展、农业品牌建设等各方面做了具体的规划安排。但是,对现代农业“农商文旅”融合发展规划不足,所以导致了现代农业的各个方面发展各成体系,没有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的融合优势,没有充分激发现代化农村的发展优势。导致简阳市的农业资源、生态资源、旅游资源融合度不高,产业链条延伸不够长,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低,农民的收入水平增长受限。
2.3 对农村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保障不足
简阳市2019 年GDP超过500 亿,农业对简阳市的GDP贡献超过百分之二十五,在简阳市的现代农业规划中,通过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等方式能够充分的增强农业的发展能力。提升农村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水平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同时生产能力现代化与生产技术现代化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但在简阳市的现代农业规划中没有提出如何提升农村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水平。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则体现为大多数的丘陵地区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传统的种养技术、经营模式占比依旧较大土地规模化开发程度不高,农业科技程度不够高、产业链条不够长、市场竞争力不够强,农业和农村资源碎片化现象严重。农村的生产能力依旧落后,生产技术依旧没有实现现代化。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从而导致市场竞争能力不强,而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不仅效率低,而且产量低、质量低且产量不稳定,没有经济效益。
2.4 对农产品深加工比较薄弱
简阳市规模以上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仅26 家、总产值约25 亿元,其中精深加工率仅为34.2%,产值仅占全省的0.15%、成都市的1.23%,且加工产品主要为泡菜、调味品、粮油深加工,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不高,品牌影响力较弱,市场竞争力不强。在简阳市现代农业规划中,对农产品加工的相关规划中,建设重点是建设农业生产园区,巩固现有老字号品牌生产规模。对果蔬的加工仅处于初加工的状态,但是这一类农产品可以进行精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而更多的农产品又处于未加工状态,在前期生产结束后就直接进入市场,价格与质量都不具备优势。完善规划中对农产品初加工,精加工的规划,有助于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价值,增加农民收入。
3 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优化建议
3.1 坚持规划先行
首先,针对原有产业准入与项目准入条件、园区建设在规划中不够完善的问题,要充分的设计产业准入条件、项目准入条件、园区建设标准等各方面。其次,充分考虑简阳市融入成都市的政策机遇与挑战,以及“空港新城”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加强简阳市涉农规划与成都市的各项规划的衔接。第三,在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加大农业政策的支持力度与精准性,按照规划的农业政策精准落实在相关的农业项目中。第四,在规划中加强各项涉农项目的整合度,统筹规划涉农项目建设,做到系统性与特殊性兼顾。最后,在规划中要注重项目和业主引入方面的随意性和不可控性,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3.2 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农商文旅体”融合是一个系统构造,其中的五个维度相互作用、彼此关联。“农商文旅体”融合是包括空间融合、业态融合、功能融合等多元融合,有助于形成新的及公共、生态、生活、生产于一体的城市发展模式,有利于更好服务城乡广大居民[3]。在规划中充分将“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可以借助农村特有的自然文化遗产、优美自然环境,培育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康养农业等各个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农业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科学把握城乡统筹和三产融合发展大势,以农业为本构建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拓展现代农业生态圈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4]。第一,实施“农业+旅游”、“农业+文创”、“农业+互联网”、“农业+品牌”等一系列计划,促进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融合发展。坚持文创产业化,产业文创化,鼓励各类主体将创意运用在各个涉农规划中去。积极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应用,以“线上农业”带动“线下农业”。以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等契机,着力构建品牌运营体系,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以田园综合体促进“农商文旅体”深度融合发展。“田园综合体”是一个多功能、多业态搭建业务结构的综合运营,跨产业、多功能,就超于了原来的综合运营。综合体突破了原有的惯性用途,从而在思想上打破惯性思维。激发原来收到局限的资产和资源效能,形成乡村社会发展到广阔产业空间[5]。
3.3 提升农业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水平
在规划中加大对农业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水平给提升计划,第一需要确立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重点研究降低成本与节约资源,建立持续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技术体系,不断的提高常规农业技术的科技内涵和组装配套程度,大力发展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设施农业等为主体的农业高新技术,合理开发和保护农业资源,形成高效利用的农村能源与环境保护技术体系[6]。第二,需要全面拓展和延伸农业科技领域。促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技术体系的配套和产业化开发[7]。促进农业各个科技领域相互衔接、紧密结合、协同发展。充分利用多方力量完成对农业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例如,农业科研院所、技术市场、电视大学、技术讲座等一系列的力量和活动。在简阳市的涉农规划中,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升农业生产能力与生产现代化水平。在后续涉农规划设计与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加强对农村农业生产者的技术培训与农村生产设施的完善。促进传统农业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并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
3.4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
第一,简阳市的樱桃、晚白桃等果蔬具有易腐败,保鲜难度大的特点,在采摘下树后,能够销售的时间便迅速的变短,所以在简阳市现代农业规划中应该注重对这一类易腐果实的保存。第二,就是演唱这一类农产品的产业链条,为其增加附加价值。第三,完善农产品的挑拣分级,做好差别化分类,细分市场消费类型,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求。在简阳的现代农业规划中应该注重农产品产后粗加工与精加工的品类与种类,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增强简阳市农产品加工业的产能。做好简阳市的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一方面,对于传统的以泡菜、调味品、粮油、面食加工等老牌农产品加工企业,要提升这些企业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程度,加强品牌影响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对于简阳的樱桃、晚白桃与猕猴桃等果蔬类农产品,要逐渐完成从粗加工到精加工的转化,充分利用粗加工与精加工这两种加工模式,衍生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参考文献
[1]简阳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乡村发展服务中心2019 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工作总结和2020 年工作安排
[3]叶国伟,杨坤,李玲玲等.成都市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 ,30 (22 ):199-201.
[4]李燎.推进融合发展筑牢乡村振兴产业――大邑县推进农商文旅融合发展探索与实践[J].先锋,2018 (9 ):35-36.
[5]杨海峰.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对策[J].文化产业,2018 (16 ):1-2.
篇3
北京中农富通园艺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规划科学研究所,是以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农学院等科研院校为技术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企业,专业从事各类农业园区规划设计、温室工程设计施工、园艺景观设计施工、科技栽培展示设计施工、工厂化高效栽培施工,拥有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专业园艺技术服务团队。
公司业务涵盖现代设施农业工程以及蔬菜、果树、花卉、苗木等园林园艺专业领域,同时涉及养殖、畜牧、农产品物流等领域,整合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专业的园艺景观设计、现代化农业种植技术等,为农业科技园区及相关的涉农企业提供项目策划、规划设计、技术咨询、工程施工、种植技术服务、农产品物流、种子种苗、农业资材销售、农业培训等全方位服务。
公司拥有一个近200 人的紧密合作的专家顾问团队和一支近300 人的实战经验丰富的员工队伍,并与荷兰、挪威、加拿大、以色列、西班牙等国际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科技企业开展了深入的技术合作。目前,公司承担的农业园区规划项目、温室工程项目、景观设计项目和技术服务项目已经遍布北京、天津、山西、山东、内蒙、江苏、河南、广东等二十几个省市。如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北京昌平草莓博览园、天津天房团泊现代农业示范园、山西皇城相府农业园、山西蒲县现代农业示范园、陕西西安裕兴现代农业观光园、山东惠民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内蒙古鄂尔多斯绿梦苑、北京农学院基地异型温室、中国环境科学院试验温室等项目案例都得到了当地政府、企业和社会广泛好评。最近举办的北京首届农业嘉年华,北京富通园艺有限公司参与了项目的规划设计并承担了最大的创意农业蔬菜森林馆,馆内设计新颖,创意独特:拇指西瓜、番茄藤上爬、番薯空中长、黄姜堆成山……奇妙的蔬果之旅得到了市民的大力称赞。
公司在北京通州拥有规划面积10000 亩(667 m2)的北京国际都市农业科技园,已完成一期建设1000 亩(667 m2),集中进行国内外最新农业科技成果展示、高效设施农业示范、现代园艺技术的集成和人才储备。北京中农富通园艺公司秉承“聚世界一流农业人才、建国际优秀推广平台”的战略理念,不断加强国际的技术合作,开拓温室技术创新,引领中国园艺技术推广,立志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篇4
吉林市“三农”工作将按照“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在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业态、拓宽新边界上下功夫,不折不扣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发挥市本级4400万元“三农”专项资金的撬动作用,“抓好一个重点,扭住一条主线,实现五个突破”。继续保持110亿斤粮食总产能,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7%以上。
抓好一个重点。就是启动建设温德河百里农园现代都市农业带,规划面积610平方公里,打造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城乡共建共美的农业现代化新区域。做优“五韵篇章”。一是围绕“农耕乡韵”,建设有机稻米生态农业展示区。把握产、加、销等关键环节,抓住土地流转、溯源管理、稻田景观等支撑要素,实现全程绿色可控生产,展现“稻花香里说丰年”的诗情画意。二是围绕“田园福韵”,向着十万亩寒地高效设施蔬菜、五彩水果和千亩食用菌产业基地方向发展。体现“春节到农家过大年”“早春到乡村去踏青”“初夏到农村品美食”“仲秋到田间去采摘”四个主题,让更多城里人到田园感受农业体验的幸福时光。三是围绕“展会新韵”,创新“一展一会”融合互动的产业集聚模式。“一展”是建设白山松水特色农产品集散中心,“一会”是构建农业多功能综合体,举办吉林乌拉农业嘉年华盛会。四是围绕“山水美韵”,抓好温德河流域生态治理。启动沿河景观路、西岸慢行系统工程,建设东北特色民宿区,实现全域全景。让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五是围绕“冰雪凇韵”,建设“吉林雪乡”度假小镇。将关东雪乡风情与滑雪、赏凇等优势资源结合,让游客在寒来暑往间品味江城之美。
扭住一条主线。就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运用“加减乘除”做好农业现代化这篇大文章。一是做细加法,保障绿色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重点建设50个设施农业园区,8个万亩林下产业工程,提升精品牧业渔业品质,体现“寒地、青山、绿水、沃土”地域特色,增加“名、优、特、新”产品比重。二是做足减法,厚植可持续发展基础。调减籽粒玉米面积1.5万公顷。建成2.6万公顷高标准农田、323个水利项目。深入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降低生产成本。三是做优乘法,开展创业创新活动。鼓励返乡人员扎根农村,发展农业。探索在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建设一批见习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和创客服务平台。四是做清除法,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年末力争完成确权归户,做好颁证准备。抓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先行先试,打破集体经济的“玻璃鱼缸”,让农民获得更多的财产权利。加大金融支农力度,缓解融资难题。
实现五个突破。就是抓好5件事,快出成效。一是在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上突破。抓好城区都市农业发展。指导36个重点乡(镇)制定现代农业规划。投资16亿元,实施21个项目,提升万昌、孤店子现代农业先导区建设水平。二是在科技新上突破。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搭建农业科研、农业技术集成推广和农业信息化服务三个平台。壮大可视农业联盟,可视基地发展到50家,构建“闭环+透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三是在美丽乡村建设上突破。“六清”环境整治向镇、村全域拓展,建设9个新农村示范片区,栽树5.9万棵,改厕2.4万户,修路2194公里,让农村“亮丽起来”。建成一批生物质能源项目,开展秸秆成型燃料,户用改燃试点,年内综合利用秸秆100万吨以上,让农业资源“循环起来”。完成1997户农村暖房子试点建设,让农民“温暖起来”。四是在脱贫攻坚上突破。完成贫困村、贫困户剩余“双40%”脱贫收尾工作,实现两年时间在全省率先脱贫。五是在农民持续增收上突破。开展农民收入倍增行动,落实好已出台的政策文件,让农民群众生活得更有质量。
篇5
1林业生产格局变化,调查规划趋向多元化
八十年代以前,林业生产基本上是传统的生产模样式,即森工、营林两大块。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森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突现,以及社会林业理念的逐步成熟,林业生产开始向注重生态效益过渡。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成为先行。林业生产建设是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重中之重。生态城市的建设;森林旅游业的快速兴起,森林公园的规划建设,自然保护区的规划没计、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人流域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等,都成为现代林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生产的多元化使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必须重新认识其自身所肩负任务的多重性、复杂性、特殊性,以及各调查规划设计对象之间的差异性和协同性。
2流域生态环境调查规划是今后的主基调
林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地位的加重,给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开拓了更广阔的市场,调查规划的难度增加,反映生态环境动态变化要快而准:调查规划的界线不在是传统意义上的总体范围(即行政区划界线),而向该是流域。对流域的综合规划治理,才能充分发挥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牧业、生态工业等的综合优势。从根本上摆脱传统林业调查规划的模式及其弊端。
3林业调查规划研究对象只是景观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
过去,林业调查规划主要以森林生态系统作为对象。随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大于直接经济效益的事实被社会认可,林业调查规划的对象和总体被延伸和拓宽。在一个复杂多样的景观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只是其中一个子系统,独立地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其结论对综合指导国民经济建设、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必有其局限性。同此,林业调查规划应充分借鉴景观生态学的原理。
4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是各行业规划设计的综合体
传统的林业调查分为森林资源清查、森林调查规划设计及作业设计二类。现代林业生产格局的变化,林业调查规划的重点目标和任务应放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环境保护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与全球气候环境上;向与流域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结合起来;把牧业规划、农业规划、水利建设规划,地质环境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克服各自为政的规划现象,充分发挥流域生态环境规划的高度协同功能。
5森林生态学原理已不能完全支持当前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所需的理论
5.1人流域总体生态环境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研究评价;生态景观中不同生态环境之间能量、界分和物种之间的流动及再分配特点变化:人类严重干扰下的生态景现与自然景观之间的生态特性演化过程,如景观类型、大小、形状、分布和动态对人类社会生活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影响等,现行调查规划方法难以做出更科学、合理的评价。
5.2随着全球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各国都十分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我国建立了保护物种、保护生态环境的各类自然保扩区和森林公园。至于自然保护区的面积要多大才能达到保护濒危物种,维持物种和生态环境多样化的目的;一个特定物种的生存要求什么样的多样性镶嵌生境结构:大流域内各种生态景观的内部结构和动物活动有何作用等,现行调查规划都难以科学界定。
5.3林业行业社会化进程的加速,是人类保护赖依生存环境的必然。林业生产已由传统模式向立体型、生态型、环保型、复合型模式转变,“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等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及《全国环境保护纲要》的实施,为森林调查规划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全新的林业调查规划,必将是多行业结合的综合性规划,即森林调查规划与生态农业规划、牧业规划、水利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沙漠综合治理规划,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等的结合。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标准是适应新型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提前解决的问题。
6对策
6.1重新认识林业调查规划研究对象、范围,全新定位调查目标。确立适合流域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调查规划体系,制定其调查规划实施方案和细则。
6.2加强景观生态系统研究,做好流域综合性调查规划设计的试点工作,总结不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特点和经验,为制定切实可行的调查规划细则提供科学依据。
篇6
潍坊市农产品资源丰富,田园风光秀美,文化底蕴深厚,优越的地理条件,形成了发展休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紧紧依托资源优势,积极推进休闲农业建设。
1.努力建设适应环境发展要求的休闲农业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现代农业为核心,以建设“高效农业,精品旅游”为目标,以倡导健康休闲、回归自然、崇尚生态为理念,按照“突出生态、保护为主、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以旅游综合开发为手段,将地域特色形成的产业品牌与旅游文化相结合,充分满足游客物质与文化需求,将各园区打造成为集参观、饮食、游玩、购物、休闲为一体的高品质,多功能的休闲文化综合旅游园区,以此辐射带动周边沿线各景点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我市休闲农业的全面发展。
2.抢抓机遇,实现休闲农业新突破
近年来,我市统筹发展文化和旅游资源,以依托潍坊对接青岛为主攻方向,以构建青岛一潍坊一泰安一曲阜四点一线旅游格局为切入点,将我市的昌邑市绿博园、潍坊金宝乐园、青州花卉展、寿光蔬菜博览会等带动示范性强的现代农业项目示范点纳入到跨越齐鲁东西的点线旅游发展模式中。在这种大背景下,有地方特色产业做支撑的各地休闲农业功能更加凸显,通过一系列绿色产业品牌、生态文化和旅游品牌等荣誉的获得,使我市成为辐射江北、影响全国的现代农业建设大市。
3.休闲农业发展初见成效
休闲农业不仅是农业结构调整新的重要切入点,同时也成为了新农村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如寿光市通过每年菜博会的带动,目前休闲农业投资规模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6家,500万元以上的有7家。这7家企业全部为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l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截至2011年,我市已发展休闲农业园区50个,休闲农庄128个,农家乐962个,从业人员327567人,其中农民工达133872人,年营业收入39.8亿元,实现利润2.2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发展休闲农业尚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
农业旅游开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这是当前严重制约农业旅游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我市目前发展休闲旅游农业,资金投入渠道比较单一,休闲旅游农业企业大都是由民间资本投入,政府在财政上缺乏大力支持,影响了企业发展。许多休闲农业企业融资困难,无法加大投入,难以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农村水、电、路、停车场等公共设施相对薄弱,也影响休闲农庄的接待能力。
2.区域统筹规划不太完善,整体档次不够高
一是缺乏区域统筹规划,项目设计雷同,布局不尽合理,一些地方重复建设现象比较突出,分布零散,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二是建设档次不高。大部分休闲农庄设施简陋、项目雷同、活动单一、服务水平较低,还停留在钓鱼、打牌、吃土菜这一层次上,缺乏更有观赏性、体验性的旅游项目。
3.从业人员缺乏必要培训,素质亟待提高
大多数员工没有接受规范的培训,企业管理人员原来多是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农民,缺乏科学的管理知识和经验。
三、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坚持科学规划
各地要加强对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统筹规划,使休闲旅游农业规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去,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城镇发展规划、城市旅游规划等相衔接,确保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和延续性。同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理念贯穿于规划始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尽量避免原本是城市的一些生活垃圾、环境压力转嫁到农村,影响农村的生态安全。
2.坚持突出特色
要指导和帮助经营者牢固树立“民俗文化就是资源,特色品牌就是客源”的理念,将富有农业特色休闲项目引入农庄企业,打造特色招牌。休闲农业园区建设要充分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等资源,开发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将农业生产、生活、生态进行有机融合,将现代农业、科普教育,以及环保、农事体验于一体。
3.坚持加大投入
要积极探索,逐步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机制。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大力鼓励广大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参与休闲农业的发展。要高度重视休闲农业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工商企业、旅游企业投资开发休闲农业项目,发展休闲农业配套产业。
4.坚持提升品牌
要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质量。加强对休闲旅游农业质量的控制,制定完善休闲旅游农业相关行业标准和运行规则,努力构建完善的服务质量保证体系;要积极培育和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及中介服务组织,不断完善行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机制;要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关,尤其对于上餐桌的食品,管理部门和企业自身一定要强化监督管理,确保休闲旅游农业企业的产品和餐桌上不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篇7
项目名称:青岛市黄岛区元宝石山小流域治理
项目地点:辛安办事处元宝石流域治理
项目规模:总投资250万元
建设时间:2005年
项目承担单位:青岛开发区薛家岛苗圃
二、项目区概况
2005年度元宝石山小流域治理位于柳花泊办事处东洞门村的西部。项目区土地部分为丘岭地,土壤多为砂砾石,山岭地带土层较薄,山顶有一水库,面积为800平方米。项目区属暖温带半温润气候,四季特点明显,平均气温12.5°C,年活动积温4647.6°C,平均日照数2500小时,无霜期211天,农耕期283至293天,年平均降水量750mm左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而春季较为干旱。由于夏季降雨集中,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该区域是青岛市黄岛区生态农业规划区,同时项目区又是重要的观光旅游区,项目区内治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提高小区的整体水平,目前项目区内恶劣的地质条件,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因此,只有加大小流域治理力度,最大限度地改善生态环境,才能对全市及黄岛区农业生产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项目区内地形条件较差,若遇雨季,山顶水库的水冲刷而下,带走泥土,使原本贫脊的山地更加恶化,给山下的村民及农田带来损失,影响了区域内人民群众生活的进一步提高。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极大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合理的进行治理,发挥整体效益,才是改善全区环境的有效途径。
三是通过小流域治理项目的实施,可以推动农业园区建设,辐射带动全区高效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从而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步伐。
四、项目建设可行性
一是办事处及各村对小流域治理非常重视,要求迫切,为该项目的实施奠定了非常坚实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是项目实施后,可以蓄水保土,绿化美化环境,极大地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突出。
综上所述,此项目的实施是可行的。
五、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
2005年计划总投资200万元,主要是进一步完善治理区域内的道路、护坡、水渠、截流蓄水,进行水土保护的营造,通过流域治理,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状况,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使生态观光园项目达到高效、示范、带动、辐射的效果,项目具体建设措施如下:
(一)工程措施
1、修建拦水坝一处,
2、修筑1000米生产便道1条,硬化砼路面。
3、修彻排水沟1000米,
4、灌溉渠1000米
5、砌石护坡500米,开挖运送土石方20000立方
6、平整部分土地用于育苗造林。
7、地下管网的铺设
(二)林业措施
在的山体上栽树造林70亩,栽植雪松、黑松、果树、茶树等苗木20万株,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强水土保持能力。
六、投资概算及资金筹集
(一)投资概算
依据有关部门核定的水利工程造价及所用物资当前的市场价格,结合项目区实际开发内容,总投资250万元。其中:工程措施投资额190万元,林业措施投资60万元。
1、水利工程措施投资
(1)新建拦水坝一处投资45万元
(2)新建生产道路一条,铺设砼路面5000平方米,投资60万元
(3)修彻排水沟1000米,投资5万元
(4)灌溉渠1000米,投资10万元
(5)砌石护坡及运送土石方,投资40万元
(6)平整育苗护坡梯田50亩,投资15万元
(7)地下管网铺设,投资5万
(8)修拦水坝一处,投资10万元
2、林业项目投资
苗木投资60万元
(二)资金筹集
整个项目共需投资250万元,申请青岛市立项扶持100万元,自筹150万元。
七、效益分析
该项目建成后,可以初步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上取得以下成效:
1、生态效益显著,大大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保护耕地,同时道路的硬化、绿化,美化了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2、社会效益显著:一是项目的水利建设和道路建设,可大大缓解项目区内水资源供求矛盾,调节水源的分布平衡,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二是能发挥项目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区的小流域治理,三是通过流域治理,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投资环境。
3、经济效益可观:该项目建成后,可改善山上山下的灌溉现状,还可推动农业观光园的建设,极大的增加农民的收入,使项目区内出现“山青、水秀、粮丰、林茂、民富”一派欣肷向荣的景象。
篇8
1.1独特区位优势三亚向东经菲律宾至西太平洋,向南经澳大利亚至南太平洋,向西南经中南半岛至印度洋以及大西洋,是中国东南沿海对外开放黄金海岸线上的对外贸易重要口岸。四通八达的海、陆、空交通,为三亚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1.2独特市场优势作为国际热带滨海旅游集散地,三亚市生态环境良好,拥有阳光、沙滩、海水、气候、森林等风景资源、地热资源。悠久的历史和多民族的聚居孕育了特色鲜明的农耕文化、多姿多彩的民俗、艺术,令人神往。浓郁的乡土风情与国际化大都市的现代气息交汇,客源充足,需求旺盛,为生态农业建设创造了条件。
1.3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旅游业相比,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但对于保证就业、维持生计、保障社会稳定等,都具有不可替代性。三亚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已初步具备了支持农业发展的条件。产业结构日臻完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广泛使用,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农业生态旅游快速发展、农产品市场体系基本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生产程度不断提高,为三亚生态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存在问题及不利因素
2.1土地资源退化,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强烈的风化和淋溶作用导致土壤酸度大,阳离子交换量低,保肥性能差,自然肥力不高,土壤养分贫瘠化。长期大量使用化肥而不重视有机肥的使用,导致土壤理化性状的劣化,土壤板结,肥力下降;这还导致土壤重金属的污染和富集;加速土壤酸化;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还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大量作物秸秆等废弃物焚烧较多,堆肥还田再利用较少;加之周年不间断生产,土壤自然更新受到抑制,土壤肥力下降。山林地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也加剧了水土流失。水资源虽丰沛,但时空分配极不均衡,干季和湿季分明。节水灌溉尚未普及,土地地块狭小及不合理的利用,河、岔、沟、渠垃圾堆积,行洪、蓄水功能削弱,水质下降。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温度、降水波动性加剧,农业有害生物波动性爆发,冷害、干旱、涝害及台风等自然灾害及病虫害的频发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
2.2快速城镇化,耕地面积减少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主城区不断向四周扩展。随着规划的调整,许多村落和耕地面临征用,农户在拿到补偿金的同时也因此失去了长期赖以生存的土地,并且后备土地资源中耕地极其有限,特别是与主城区紧邻的吉阳镇、凤凰镇以及建设中的“国家海岸”海棠湾镇。如吉阳镇人均占有土地面积0.39hm2,不足全国平均值的1/2,农业呈萎缩状态。2.3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产业链不完善大量的农户分散经营,缺乏对产品市场需求的预测和研判,往往造成增产不增收,削弱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分散经营,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很难实现,特别是在农产品的病虫害防治上,统防统治很难实现,规范规程形同虚设,造成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形成品牌,缺乏市场竞争力。农产品深加工不足,附加值低,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贸、工、农一体化程度低,产业链脱节,流通环节繁多,农户利益受到挤压,为了多赚钱只能以量取胜,产品质量却难以保证,这种有重大缺陷的半截子产业化难以满足市民对食品质量、安全的需求。
2.4城乡收入差异显著,导致农业劳动力丧失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与城乡收入、公共基础设施差距的逐步加大,加之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相比,能够享受到的公共服务很少,原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大量转移进城。农村更难以留住喜欢热闹的年轻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和质量都呈现下降趋势,对开展生态农业建设造成不利影响。
3三亚市建设生态农业的对策
在新形势下,只有清醒地认识到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查找问题,才能因势利导,抓住机遇,统筹规划、创造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
3.1重新认识城市生态农业城市生态农业指城区或接近城市周边地区,充分利用和依托城市的科技、经济和市场优势,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现代化农业体系,它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城市农业相比,城市生态农业把生态功能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注重其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发展城市生态农业已成为城市生态体系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随着三亚国际旅游岛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吉阳镇、凤凰镇许多村落已融入主城区,现有的耕地、林地已成为城市绿地和城市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展高效的生态农业基地及独具特色的景观绿地(如农业公园),既能增加城市绿地率和生物的多样性,提高城市抵御灾害风险的能力,又使人们能在充斥着压力和竞争的城市生活中找到一片身心放松的绿洲。如迎宾路许多苗圃等林地可更新成为城市的公共绿地,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其生态环境效益。
3.2科学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规划,与时俱进科学规划生态农业是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打造龙头产品,避免重复建设和同业竞争,发展优质、高效、低耗、环保农业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生态农业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市所辖的镇、场距离城市主城区、距离海洋远近不同、地形和资源条件差异很大、当地的种植传统和经济发展水平也不相同,因此,要将农业规划纳入整体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当中,按照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增殖并重,考虑整体与局部、眼前与长远的结合、典型示范与逐步推进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并不断调整、完善、落实、提高。如育才镇结合自身特点确定的“美丽事业”、“绿色事业”、“奔跑事业”、“腾飞事业”和“甜蜜事业”就很典型。
3.3合理选择生态农业模式一般认为,生态农业可分为生态农业模式和生态农业技术2个部分,前者喻为生态农业的硬件,后者喻为软件。生态农业建设实践表明,其核心和基础是模式建设。因此,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经济条件,利用各种组合效应选择和组建较为适宜的生态农业模式并对其进行优化,是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前提。三亚市在推进一池三改的沼气复合环模式、水田稻、渔共养、瓜菜轮作间作、山林地种植、畜禽、蜜蜂养殖、庭院热带果蔬立体化种养、设施农业、特色农业、休闲农业都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但要及时查找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进行模式示范、推广和创新,并加强配套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在资金、政策上给予支持,从生产组织、技术示范、产品包装、市场流通、信息服务、风险防范上狠下功夫,推动生态农业的健康、均衡、快速发展。
3.4依海兴市、取财于洋鉴于陆域发展空间狭小的现实,开发利用海洋是必然的选择。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优先发展渔业,拓展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作为海南省重要渔业基地和海产品集散地,要积极拓展远洋渔业,实现“造大船、闯深海、抓大鱼、收大益”。还要大力发展海水养殖,改变传统的、落后的养殖模式,实现养殖模式的创新,在养殖品种、养殖条件上下功夫,如建设水产品健康养殖基地、观赏鱼养殖等。通过完善基地基础设施,健全病害防治体系,推行标准化健康养殖模式,提高产量和品质。同时,实施水产品精深加工工程,进行渔业产业价值链整合,实现产业链各环节价值增值。渔业还要抓住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历史机遇,将海洋旅游、滨海旅游作为海洋渔业转移的新亮点,以休闲渔业为载体,编制规划,建设基地,开发观光渔业、垂钓渔业、海洋探险等特色产品,增加收入。
3.5推行全产业链生产模式,实现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如何从源头抓起,建立覆盖产前(原材料种子、土壤)、产中(农药、化肥)、产后流通、贮藏、销售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模式,就成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首先,要在国家已有的农业技术标准、规程、规范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地方配套标准等。结合现实条件,部分标准还要拔高,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其次,建立健全检测监督机制和常态化的工作模式,全程监督。最后,针对小户分散种植、销售难于监管,产品质量无法保证,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难形成品牌,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问题,要引入龙头企业,推行规模化、标准化的全产业链生产模式。积极推行“以市场牵龙头、以龙头带基地、以基地连农户”的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的规模种植、计划种植效益、全产业链一体化生产、便于统一管理的质量保证、有较强市场定价权、抵御市场风险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品牌,做大做强生态农业。目前,全省已试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通过登记,将承包地块、合同、权属证书落实到户,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为土地的合法流转和集约化生产打下了基础。
3.6以旅兴农,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和创意农业休闲旅游农业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将农业景观、生态景观、田园风光景观的深层次开发与旅游业延伸交叉形成的新型农业开发模式,是亲近、回归自然的产业。创意农业则可理解为“农业上的创意”,是用文学创造审美意境的手法,来对待、完成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对于生产者来说,丰富了农业生产的文化内涵,延长了农业生产的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对于消费者来说,满足了只有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方能享受到的审美情趣,而且将都市人强烈的回归自然、健体强身、陶冶情操等多种本能性需求得以满足。未来农村不再仅仅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农业的多功能性将更加彰显,富裕起来的城市居民将把农村作为理想的旅游、度假、观光、体验的好去处。
篇9
法国目前是欧盟第一、世界第二的农业大国。法国的农业生产者数量占欧盟的20%,居欧盟之首,其中40%的经营者属于大规模经营户。但如果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法国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农业落后国家。上世纪80年代,法国开始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走出了一条“理性农业”的发展道路。
从化学农业到“理性农业”
目前法国农业经营的各项比例为:大面积粮食及经济作物22.2%,蔬菜种植占3.2%,水果2.9%,葡萄酒13.4%,其他种植3.4%,其余为养殖业。
上世纪80年代,大量化肥和农药在法国农业耕作中广泛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单产量,但也带来了土壤板结、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生物链和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生态环境退化、农产品质量降低和国际市场竞争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这种忽视质量和环境的生产模式引发了农民和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反思。随着国际社会对于生态和环保概念的广泛认同,法国政府部门也日益认识到食品安全以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为此,法国提出了“理性农业”的概念,并将发展“理性农业”作为发展本国农业的根本,形成了法国农业的“理性文化”。
所谓“理性农业”,就是指在现代农业种植过程中,通盘考虑和全面兼顾生产者经济利益、消费者需求和环境保护,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法国也成为世界上率先提出并践行“理性农业”这一概念的国家,并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法律法规。
众所周知,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是农业生产的根本,如果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不到有效保护,农业下游产业等也自然成为“无本之木”。同时,环境成本和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同样不能忽视: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产量、品质需求,加强土质、水质、空气等农业生态环境和原生态文化的保护,保障生物多样性也是法国“理性农业”的题中之义。
政府民间携手作为
分析法国“理性农业”的发展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其鲜明特色,即一方面发挥政府的职能和扶持作用,另一方面则强调各级民间合作组织的基础作用,同时彰显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政府在推进理性农业发展中的作为至关重要。1992年法国制订了土地休耕制度,1997年和1999年又相继颁布了《全国生态农业规划》和《新农业指导法》,提出了建设“兼顾经济、环保和社会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多功能农业”目标。2000年,法国又修改制订了新的全国农业发展规划,此后又推出了《法国2020环保农业生产国家计划》。
法国政府对农业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宏观政策上。政府主要负责包括兴建农业基础设施、开展农业科研与农业教育推广、解决农业信贷资金以及组织与协调全国性的农业公共服务等活动。
规避风险农保担重任
农业种养易受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冲击,是相对弱质产业,法国的做法是通过农业保险有效规避种植风险。法国对农业保险实行“低费率、高补贴”政策。农民只需缴纳保费的20%至50%左右,其余50%至80%全部由政府负担。这种做法使农民有效规避了种植生产风险,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在农业保险机构中植入政策性扶持,不以营利为目的,使农业保险不同于纯粹意义上的商业保险。因此,法国政府建立了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其行政经费、农险基金赤字等都由政府实行直接的财政补贴。国家每年要做一次保险预算,总额在保费的20%至50%,用于满足国营保险公司入不敷出时的急需,从而有力地保障了农业保险机构业务的开展。
篇10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践行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以人为本,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调整优化就业结构,扩大就业门路,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创业技能,重点解决好新成长劳动力和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确保每位有求职愿望的登记失业人员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找到生活和精神上的寄托,保持就业形势长期稳定。
(二)目标任务:以县上下达的目标为城镇新增就业30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8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人,全面实施目标工作任务,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职业培训体系、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体系。落实就业和再就业目标责任制,创建充分就业村社。制定就业扶持政策,完善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机制。
二、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一)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将公共就业服务功能进一步向村延伸,为群众提供失业登记、就业备案、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创业扶持、政策咨询、特殊援助等公共服务。
(二)充分发挥乡劳保站在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对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户籍劳动力,提供公共就业服务。以服务对象登记为起点,以成功就业创业为终点,提供包括基本服务、职业介绍、职业素质测评、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扶持、个人特向职业指导、各项政策性援助等,实现“一次登记,全程服务”。同时,有效引导劳动力有序转移,满足我乡企业用工需求。
三、实施就业扶持政策,促进充分就业
(一)加强就业和创业培训,实施技能人才培训计划。
1、加大就业技能培训资金投入。每年乡财政纳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就业培训经费,全面实施就业技能培训服务。计划每年培训户籍劳动力不少于150名,实现县上下达的新增就业目标。提高本乡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增强本乡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
2、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结合我乡经济发展,按企业用工和社会发展需要开设培训班,与企业签订订单式培训合同,培训结束后,直接安排劳动者到相关企业就业。
3、鼓励参加创业培训,以创业带动就业。组织有创业意愿的失业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为他们提供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基本创业知识培训,并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创业意识教育、创业项目规划,创业模拟训练,提高创业者的综合素质。
(二)扶持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就业困难人员是指: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4050”(即女40周岁以上,男50周岁以上)城乡登记失业人员;享受低保或临界的城乡登记失业人员;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且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零就业家庭”成员。对就业困难人员,大力援助就业。
1、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统筹乡、村以及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政府和事业单位的一些社会化服务,例如环卫、绿化等。
2、拓宽灵活就业的途径。
大力发展家政服务业。建立家政服务中心,吸纳一批有意从事家政工作的灵活就业人员和失业人员,并加强技能培训,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和就业率。
(三)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挖掘农业就业潜力,满足部分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的需求。加强农业规划,进一步建设农业产业园,积极鼓励和引导农业企业、农民开展农业生产和经营,增加就业岗位,鼓励低保对象、失业人员进园创业就业。
四、加强统筹,健全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乡就业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乡长任组长,由分管劳动的副乡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党政办、经发办、劳保站、工会、妇联、团委等单位负责人及各村党支部书记组成。负责本乡劳动就业服务、培训、劳动监察管理以及劳动纠纷处理等方面的工作。
(二)落实就业和再就业目标责任制。把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帮助困难人员就业、控制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等项目纳入全年度工作量化考核评比。增强开展就业工作的责任感。
(三)落实资金保障。乡财政纳出一定专项资金,用于促进本乡劳动者创业就业,专款专用。
(四)加强劳动保障权益监督。以深入贯彻执行《劳动法》为总目标、总要求,加强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监管,落实安全生产、劳动保护、职业卫生规定和最低工资标准,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措施,营造促进就业良好环境。
(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