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城市管理概念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5: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化城市管理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化城市管理概念

篇1

关键词: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基础数据;采集;建库

近年来,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同时,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城市管理方法和措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城市管理的需求。因此一定要充分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来创新城市管理方法和措施。为了满足现代城市管理的需求,可采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来对城市进行监督和管理,以提升现代城市服务和管理的水平。

1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1.1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概念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就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和指挥系统,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管理主体具有多元化的特征,通过多元主体的参与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构建过程中需要使用到多种现代科学技术,例如无线网络、GPS全球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来获取地理信息,创新了城市管理的模式,并实现了城市监督和管理这两项职能的合理分工,采用的管理方法包括城市事件管理法、城市部件管理法和万米单元网络管理法等。

1.2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组成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是由各种基础数据和图集组成的。其中基础数据包括监督网络数据、地理编码数据、单元网格数据、城市部件数据、社区以上境界数据和城市地形数据等;图集包括城市管理单元网格图集、城市管理部件图集和城市管理监督网络图集等。

2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基础数据的采集

2.1城市部件的定位、分类和编码

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基础数据的采集中,首先要完成城市部件的定位和分类。城市部件的分类主要利用相关的地理编码技术将各类的城市部件分成几大类,然后通过地理坐标定位,将城市部件定位到万米单元网格图中,这样就可以通过网格化城市管理平台对城市部件进行分类管理。成熟部件的划分种类基本都是相同的,可以将其分为C类、B类和A类。其中C类城市部件主要是指能够概略表述空间位置的部件,常见的有停车场、桥梁等,在C类城市部件的定位中,要求其定位的误差在±10m之内;B类城市部件主要是指边界和空间位置都比较明确的部件,例如户外广告、亭和垃圾箱等,在B类城市部件的定位中,要求其定位的误差控制在1.0m以内;A类城市部件主要是指边界明确和空间位置明确的部件,包括路灯、井盖等,对于这类城市部件的定位要求其定位的误差在±0.5m之内。另外,根据具体的城市部件也可以将城市部件分为道路交通类、公共设施类、园林绿化类、市容环境类、房屋土地类和扩展部件类。其中道路桥梁类主要包括城市道路、桥梁、公交车亭和停车场等;公共设施类主要包括路灯和水、气、电等设施;园林绿化类主要包括街头座椅、绿地、古树名木和城市雕塑等;市容环境类主要包括果皮箱、广告牌匾和公共厕所等;扩展部件类主要包括斑马线、盲道和旅游指示牌等。按照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规定,市容环境设施类城市部件分为13个小类,交通设施类城市部件分为31个小类,公共设施分为58个小类,园林绿化类部件分为10个小类等。完成了城市部件的分类之后,还要对城市部件进行编码,编码过程中要求每一个城市部件的标识码具有唯一性。城市部件的标识码由部件代码和顺序代码组成,其中部件代码为10位数字,顺序代码为6位数字,所以部件标识码一共由16位数字组成。其中10位部件标识码又分为市辖区代码、大类编码和小类编码。

2.2数字化城市单元网格的划分和编码

城市单元网格的划分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结合城市单元网格的管理现状、地理布局、属地管理、面积等,要遵循方便管理、相对稳定原则以及无缝拼接原则等来进行划分。划分好单元网格之后,同样也要进行单元网格编码,单元网格的编码同样也要遵循一个单元网格对应一个唯一的标识码的原则。单元网格标识码一共由15位数字组成,分别为县级或者县级以上的行政区划代码,一共为6位数字;街道代码或者镇乡代码,一共为3位数字;社区代码或者村代码,为3位;最后是单元网格的顺序代码,一共有3位数字,这样数字最终组成了单元网格编码,并且能够确保一个单元网格对应一个唯一的编码。

2.3城市地理编码

城市地理编码就是根据面、线和点等来对城市的地理实体进行标示,通过地理编码,就可以对地理空间进行大致定位,在空间位置上显示出城市中不同数据资源的地理信息,可以实现人们对空间信息的读取,在不同空间位置内实现对城市信息的相关整合和优化,最终实现整合优化城市资源的目标。在城市地理编码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各种地理编码技术来对城市的部件进行分类,并实现分项管理,确保对城市的精确管理,改变以往管理过程中的盲目管理现状,将以往传统的城市人工管理向现代信息化管理转变。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数据的建库要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数据的建库,首先要对数据进行普查。在城市数据普查过程中,需要对部件的属性信息、部件的空间位置以及部件的照片拍摄等进行普查。其中,城市的部件基本属性主要分为附加属性和基本属性这两个方面,基本属性包括城市部件所在的单元网格、专业部门、部件的名称、部件的标识码、部件的使用状态、部件数据的来源以及城市部件的初始日期和变更日期等。在普查过程中需要完成对相关数据的普查,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进行普查。城市部件的附加属性是指专业需要增加的属性或者根据行业的特点特征增加的附加属性。例如,对于井盖这一城市部件来说,井盖材料就是附加属性。在对城市部件进行普查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界定部件普查的范围。对于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来说,在普查过程中主要普查的内容为城市道路,包括部分居民区的地上设施和城市市政管理的公共地上设施等。完成城市部件的普查之后,就要开始数据建库,采用没有压缩的E00格式对调查之后的部件属性数据信息以及图形数据信息等进行逐一核实,核实后将其输入到部分数据库中,最终完成整个数据部件库。在输入城市部件的属性时,应该将城市部件的采集数据、地质普查数据以及单元网格划分数据等按照部件数据属性信息表的格式录入到数据库中,以完成建库。

3结语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就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和指挥系统,是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作为一种整合优化城市管理资源的重要手段,其可以使城市管理的流程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实现对城市的有效管理。因此,一定要做好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基础数据的采集和建库工作,以提升我国城市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作者:钱娅林 单位:秦皇岛市测绘大队

参考文献

[1]张燕.数字化城市管理部件普查方法探讨[J].城市勘测,2015,35(6):24-27.

篇2

关键词:数字化; 武汉模式; 善治要素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8027604

1引言

善治是一个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它的本质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即国家权力向社会回归,这是民主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同时也与全球化的大背景和处于黄金发展机遇期与社会矛盾凸现期并存的中国现状相适应。城市善治表明城市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确立共同的目标对城市公共事务的管理过程,政府与市民拥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新型关系即合作、协商的伙伴关系,合作成功的关键为公民参与政治管理的权力,且强调市民的广泛参与。

为了提高政府实施管理的工作效率,落实以人为本的全局观,加强市民的管理沟通,以公众需求为中心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运而生。数字化城市管理是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城市管理中,集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事件管理法相结合,建立“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即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再造城市管理流程,从而实现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模式。

2武汉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现状

2005年7月,武汉市被国家建设部批准为全国首批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城市。2010年1月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将武汉市数字化城管项目列入城建计划,同年5月17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了武汉市信息产业办组织的专家评审,6月正式启动汉市城市管理监督指挥系统建设工作。2012年6月数字化城管系统试运行,9月正式运行。

武汉市以街道和社区为基本框架,将中心城区划分为8430个网格状的单元,一共可调查206万多个部件,将各类城市管理对象分类编号,准确掌握城市管理所属的位置、种类、数量和归属,使部件与网格单元进行结合,形成多维的空间信息构架。

2.1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基本流程

2.1.1信息收集

一是城市管理监督员在其所负责的单元网格内巡视,发现城市管理问题后进行问题信息的采集,并记录下图像、位置等问题的基本信息,上报至监督中心。二是较被动的由市民发现问题通过投诉热线和城管通投诉的方式收集问题信息,城市管理监督员到现场核实情况属实与否继而解决问题。

信息收集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基础部分,只有提高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降低被动发现问题进而接洽处理的情况发生,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系统才算是高效的,两种信息收集手段比率的增减,是评判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使用情况的指标之一。

2.1.2立案派遣

监督中心接收城市管理监督员或市民上报的问题,首先对问题进行立案,然后审核案件情况,若通过则根据案件性质进行分类,转交至指挥中心。指挥中心接收到案卷后,根据案件的类别和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派遣相关职能部门去处理案件。

这一部分仍属于处理案件的前期工作,着重强调分类标准和部门职责的划分,明晰的工作职能和分类标准能有效解决责任划分混淆、部门工作推诿的现象。

2.1.3处理反馈

城市管理相关职能部门按照指挥中心派遣的案件指令安排工作人员前往案件现场,工作人员处理案件后进行处理记录并将将结果信息反馈至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再将相关信息批转到监督中心。

此阶段有三个重要步骤,即派遣、处理、反馈。派遣的要点是事件人物明确、下达动身及时,处理的要点是修整完善程度和市民满意程度,反馈的要点是记录结果的规范性、完整性。

2.1.4核查结案

监督中心在收到相关职能部门的处理结果后,通知相应区域的城市管理监督员到现场进行核查并将核查结果上报监督中心,若现场报送的结果和指挥中心批转处理结果相一致,则由监督中心进行结案,反之相关职责部T则需再次进行处理,重新反馈核查。

核查结案为城市管理数字化流程的善后部分,也只有循环到开始区域的单元网络的监督员确认无误,一个案件才算结束。这阶段重要在于其处理监督、结果保障、成果验收的作用,万不可虎头蛇尾。

2.2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管理模式

武汉市建立“两级监督,两级指挥,三级考评,四级联动”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再造了闭环管理的流程,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

2.2.1市区两级监督和指挥中心

市和区上下别治,却层级制约,均采用双轴心监管分离模式设立了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监督中心主要有投诉受理、案卷建立、核查结案、考核评价、设施监控等工作,指挥中心主要有管理部件、事件任务派遣、处置和结果反馈工作,并要协调指挥城市管理各职能部门和单位处理城市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2.2.2三级考评四级联动的综合监督考评体系

即实现绩效考评、岗位考核和管理效果考评三者结合,将城市中市、区、街、社区全部细化并接入城市管理系统信息平台,实现市对区、区对街、街对社区层层联动、级级制约的城市管理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3善治视角下武汉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

3.1责任性

3.1.1主导部门内部职责不分明

责任性要求管理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其位谋其职。“先解决问题,后分清责任”的处事原则是万不可提倡的,如格里・斯托克所说,治理主体各方面的责任趋于模糊,易于导致逃避责任或寻找替罪羊。但现实中因为案件责任不确定的情况屡有发生,各部门出现互相推诿责任的现象。这一方面是案件本身具有不确定性,有一些案件具有鲜明的部门职能特征,能毫无疑义下派执行,但一些界限模糊的的案件因牵扯到多个部门难以及时决策、执行,不仅降低了总体效率,也降低了工作人员处理问题的积极性,不利于维持组织内部公平而稳定的氛围。

造成这一情况的另一原因是部门职责的划分不明确,在旧的管理模式还没有被完全取代之前,冗杂的管理机构不可能立刻职责分明、条理清晰,如武汉市城管局的火车站管理部分就与火车站专属的管理部门有所重叠,部门职能交叉、管理交叉、执法职能交叉的现象依然顽固存在,不但浪费了一定社会资源,更是造成了执法重复、执法冲突、执法纠纷,进而导致执法部门内部的消极怠工和外部公信力下降的不良后果。

3.1.2民众参与管理的责任划分

在实行善治理论放权于民的过程中,民众扮演的角色有遇事寻求解决办法的投诉者,有看见问题无动于衷的旁观者,有环境改善后乐于评价的建议者和密切关注并在意的反馈者等。因此群众其实处于一个隐形监督者的地位上,他可以选择行使他的这一权力,也可以选择不行使这种权力。所有人都没有从根本上把民众作为推动城市管理运作贡献的思维定势扭转成为民众是与政府同等地位的协作管理城市的一部分。

一个普通民众在发现问题后没有冷眼旁观,而是积极上报,他此时行使了自己这一方面的权力,就应该成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员中的一员,而不是虚化落入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收集中的一环、一个步骤中的不可见因子。因此参与管理的民众可以接受绩效评估和相应酬劳或奖励,也负有一定责任,不能随便滥用这一权力,上报者不可有“狼来了”不实的投诉,反馈者也不能误导舆论导向,需做到客观有根据,不然须受到一定惩罚。

3.2合法性和法治性

合法性指社会秩序和公共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它是一个与法治没有关系的概念,但人们常常将二者混淆,将合法和法治看做因果关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准则具有强制规范的特点,规范人民的行为,但要使群众真正从心里接受,心悦诚服遵从,自然而然履行,则是合法性所涵盖的了。从这点看来,武汉市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并没有做到合法性和法治性的单个落实和完美结合。

武汉市从数字化城市管理计划落定以来制定了《城市网格化管理与服务系统管理部件、事件和专业部门分类与编码》、《武汉市城市网格化管理与服务系统技术规范》、《2008年武汉市中心城区城市网格化管理工作绩效指标考评(试行)办法》和《湖北省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和运行管理办法》以确保数字化城市管理顺利进行。然而发现它在数字化城市管理运行之前以及运行初期还能起到的良好作用并没有一直延续下去,工作报告陈旧、信息开放不够,这一方面是“重建轻管”思想的根深蒂固,另一方面是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和追进完善力度不够。这种政府工作的滞后和懈怠往往易造成组织合法性、公信力降低,给公众留下不良印象的同时,使民众降低共建环境的积极性。

3.3回应性

在俞可平的《治理与善治》中,他将回应性定义为“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作出及时和负责的反应”,尽管他后来补充到一点参与性(公民广泛的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笔者仍认为回应性不仅是官员对群众的发声,还应该是公民对政府、对社会的发声,即一种互动性。

武汉数字化城市管理在相互回应的方面亟需改善。一是服务热线未整合,来电管理不系统;二是回应反馈不及时,群众难以迅速得到有效答复;三是宣传普及方面欠缺,存在群众三不知:不知道数字化城市管理这一方面信息,不知道如何上报问题,不知道从哪里得到反馈。政府始终要注意的是组织和民众双方必须要保持沟通畅通、交流协调,以期良好的运作和发展。

3.4有效性

有效性指管理的效率,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效率,是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根本目的。身为一个高效率智能集成体,避免人力工作者流程拖沓、态度懈怠就有必要完善组织的绩效问责体制方面的缺陷。

3.4.1绩效评价体制不全面

武汉市目前以大量数据为基础建立考评系统,对于个人基于案件上报率和处理质量,于整体从流程中监督中心、指挥中心、相关职能部门等各部分作出评价。但是评价标准有些片面化,评价主体的确立只有上级结构,存在不了解工作具体流程和正确绩效标准评比的情况,缺乏同级互评和公民参与,绩效评价体制的不全面易致使内部不公平氛滋生和工作者投机取巧的情况发生。

3.4.2问责机制的不健全

对比政府公布的内部绩效好评,市民更乐意寻找组织中的相对值即成员的差距和不足,以滋看到组织的进步、系统的优化,以期对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社会环境及其公共设施产生更正向、更积极的影响。但外部和内部监督问责机制的虚化使得部门内部积极性的丧失,也使得公民的关注度和期待度一降再降。群众的上报反映和反馈追加降低,数字化城市管理的重要一环塌陷,相应会导致在外部监督更加岌岌可危的状况下,管理者和执法者应付工作、应付考勤、追于评比、追于升迁,政府有效性骤减。

2017年4月绿色科技第8期

4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相关对策

4.1重新界定职责

篇3

关键词:数字城市城市管理信息共享

改革开放以来,白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城市经济的外向度和城市开放度不断提高,经济日益国际化,有力地促进了白城城市的现代化,城市的现代化,也积极推动了白城经济的国际化。在这一相互交织、相互促进的发展进程中,城市综合管理工作愈发重要,并面临着新的课题、新要求。白城移动通信分公司作为通信业主导运营商,几年来,始终以“创世界一流通信企业”为奋斗目标,以“创无限通信世界,做信息社会栋梁”为企业使命,不断加大网络投资,扩大客户规模,目前网上用户已达到115万户,先后引进10个亿资金用于通信建设,全市已建有651座基站,交换机容量达到100万门,公司年均向地方纳税近2000万元。为回报社会,加快我市数字城市建设、发展与管理,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白城的数字城市化超前发展作出我们的最大贡献,让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一、多内涵的“数字城市”概念

“数字城市”的概念来源于“数字地球”,它是“数字地球”的理念在城市的引用、延伸和拓展。由于在理解层面和切入角度上的差异,目前仍很难对“数字城市”内涵作确切的定义。但随着对“数字城市”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探索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它的认识将会逐渐趋向统一,并形成对它的标准定义。

从广义上讲,“数字城市”是指信息化的城市,它与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概念是一致的。所谓“数字城市”或城市的信息化是指在城市的生产、生活等活动中,利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城市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要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全部过程。

二、建设“数字城市”的重要意义

第一,建设“数字城市”有利于实施科教兴市的战略。“数字城市”是科教兴市的重要内容,是科教兴市的开路先锋。通过建设“数字城市”,可以加速新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扩散,充分发挥信息化影响面广、渗透性强的效应,极大地促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从而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第二,建设“数字城市”有利于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数字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集中体现,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通过建设“数字城市”,能形成以信息加工与服务为主体的信息产业,同时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三,建设“数字城市”有利于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数字城市”是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建设“数字城市”,能使城市超越资源的约束,突破时空的限制,改变城市的集聚和扩散过程以及空间分布结构,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高效运转,从而大大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由此可见,“数字城市”的研究和建设对未来城市的形态与发展会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数字城市”不仅体现了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更涉及到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很多发展和管理理念,进而影响到整个城市组织体系的改革。

三、建设“数字城市与管理”有力依据

(一)数字化城市管理是基于移动通信网路、行业终端(含数字城管终端应用软件)和政府内部办公系统,通过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单元网络数据、管理部件数据、地理编码数据等多种数据资源的信息共享、协同工作,实现对城市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督、管理和预警。

(二)为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部发出了《关于加快推进数字城市化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建设等方面,要求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推广数字城市管理新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此,为我们发展数字城管提供发展机遇,我们要抓住全国这次机遇,加快数字城管建设。

(三)在数字城管中,我们有借鉴的成功经验,扬市是通过国家验收第一个数字化城管的省辖市,通过数字化城管正常运行和有效管理,提升了城市管理的科学水平,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目前我市珲春市是建设厅第三批数字城管的试点城市,珲春数字城管建设内容是:建立科学完善的数字城市管理组织机构体系;城市管理数据库;数字城市管理应用系统;监督评价体系;实现街面管理、社会服务、施政设施监督等管理业务数字化、信息化。

四、白城发展数字城市的制约因素

(一)缺乏信息资源的共享观念

在传统技术条件下,信息资源共享是文献载体的共享,共享成本过高,造成共享只能在一定区域和部门中进行。而在网络环境下,信息异地传播的成本将极大降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由于各自为政、只想分享他人资源而独享自有资源的传统思维根深蒂固,严重阻碍着共享共建的实现,即使有所谓的“共享”,实际上也只是一种稍高层次的重复浪费。

(二)现势性差,缺乏有效的更新机制

信息资源的共享,要有信息生命周期的认识,要对信息生命周期进行过程管理,进行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信息资源管理政策在指导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同时,也构成了信息资源管理的保障环境。同时,迫切需要有关的法律和政策配套,使信息资源共享有法可依。

(三)缺乏可操作性的数据交换标准

没有统一标准化的数据,就没有实现信息资源交换的基础,许多国家级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地方标准之间,还存在不一致性,而且就这些标准而言,有的适用范围较为宏观,有的分类和编码体系非常庞大,因而不能完全适用于作为小尺度区域的地方实际情况,非常有必要汇编和适当修订这些标准,形成适用于不同地方不同区域的地理数据交换标准。

五、发展白城数字城市的思考

针对上述存在的种种问题,白城为保障地理信息交换共享的顺利实现,可以采用系列共建共享的原则性思路。

(一)围绕数据交换与共享,整合现有资源

在系统建设过程中,要把握住总体规划、分步建设的原则,然而各委办局、各部门把自己原来拥有和不断产生的诸多数据,改造为能够在交换中心共享、交换的数据时,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在诸多数据之中选择哪些数据优先进行交换与共享,这涉及到数据整理、编目、共享数据库建设和统一定位、统一标准等。在这个问题上,应该以应用原则为标准,来选取各委办局、各部门的优先共享数据。

(二)统一基础地理数据平台

在交换共享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而关键的问题是:务必确保所有参与数据共享的部门,都要在统一规定的地理基础或数字地理底图上实现数据规范化的地理信息共享。

(三)遵循统一的数据标准

篇4

关键词:数字化;城市建设;城市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P208

中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升,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多,需要城市管理人员进行科学的管理,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其管理效率,促进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升。数字化城市建设可以更好的满足城市发展管理要求,能够提升其整体管理质量水平,对城市今后的发展做出科学的规划。但是由于我国信息管理技术还不够成熟,城市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操作水平还比较低,最终影响到数字化城市建设质量。

1 现代化数字城市建设的目标

城市数字化发展与物质文明发展息息相关,两者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通过促进城市规划管理数字化建设可以有效提高物质文明发展,加快精神文明建设,对我国城市规划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随着当前物质文明的发展,生存空间的逐渐开拓,资源浪费现象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形势下,城市规划管理数字化建设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新方向。通过城市规划管理数字化能够实现城市规划、建设、资源、环境的整体控制,对城市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进行城市规划管理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对社会服务内容进行合理分析,针对系统建设目标及社会建设主体内容,对建筑细节进行落实。当前城市建设数字规划建设设计主要目标为:(1)建立统一城市建设概念模型,对数字化内容进行分析,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要针对城市建设结构及城市发展特色,对数据模型、数据标准、数据代码、数据接口进行合理选取,确立基础的数字城市建设主体结构。(2)建立分层的地矿数据库及辖区内分布式数据库,对数据之间的信息传输及信息较差访问进行确定。依照数字化技术要求对各分布式内容进行确定,对城市之间的数字化进行控制。(3)建立的城市建设数字规划要具有完善的存储、管理数据功能,能够实现对区域内数字资源及空间数据的全面提升。设计人员要对数字城市建设地下多源空间进行分析,要对空间分析及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控制,建立三维可视化控制体系。(4)要对多种形式及格式的输出表格及图形进行控制,对各项资源、环境、灾害进行动态监控及管理,完成模拟预测预警建设。在进行数字城市化管理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要对环境、灾害、规划决策方案进行建立,确保信息系统的高度保密性。

2 落实数字城市建设的主要措施

数字城市建设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其社会建设体系较为庞大,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层次化问题。因此,设计人员要对建设内容进行统一规划、对基础措施进行强化、加强信息资源共享,从根本上落实数字化理念。

2.1 制定统一发展规划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我国开始对数字城市进行尝试,开始在国内建设数字城市且取得初步成效。但是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数字城市建设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发展内容方向不一,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进程质量,影响了建设效果。因此,在对数字城市建设进行深入拓展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首先对城市建设经验进行总结,依照城市发展状况及发展特点,制定统一发展规划,确立最佳的数字城市发展内容。设计人员可以依照《信息化促进基本计划》、《2002年电子政务战略》等对信息化应用行为进行控制,对我国的数字城市建立方向进行明确,建立正确数字城市发展方向。

2.2 提高市场化资金筹集

市场化资金筹集主要是通过市场化手段对数字建设过程中的资金进行补充。在数字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仅依靠政府单一性投资很难真正带动市场化运作,顺利完成建设操作。因此,建设人员要对市场化份额进行调整和控制,充分调动社会资本,确保市场份额与社会资本之间的统一性。政府要加强对社会的引导,确保社会人员积极参与到数字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当前政府引导的操作主要包括:(1)政府占股,招标投资:政府通过BT形式,采取公开招标方法,选取第三机构参与到投资建设管理及运营控制过程中;(2)政府主导、单位出资、统一管理:在这种操作中,主要是由单位或个人进行资金筹集,政府主要参与管理,完成数字城市运行网络控制。

2.3 促进数字信息资源共享

数字信息共享是提高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数字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主要是为了服务大众,提高人们的数字化生活水平。因此,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建设人员要对各职能部门的信息系统进行合理调节,将政府信息资源、社会信息资源等进行共享,实行爱你跨部门一体化信息分享建设。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要对信息进行打破,将各种资源信息进行交叉共享,形成条块之间的融合,建立新的数字信息资源平台。数字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建设人员要控制好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以数字化区域系统作为基础平台建立各项信息应用系统。设计人员要对城市规划、市政、交通、水利、环保、绿化总信息系统进行综合控制,确保为后续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要对城市信息资源进行控制,充分发挥社区自治功能。建设人员要将社区功能进行拓展,将社区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功能、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功能联系在一起,形成双向沟通渠道。

2.4 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控制

在数字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质量,改善信息基础设施控制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可能出现的建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建设过程中的主要操作。当前我国数字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主要采取服务外包方式,通过专业资质的基础及推广机构对城市各项地理空间信息进行收集,实现数字信息的控制。建设人员要对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及时更新数字城市信息动态。除此之外,在对信息基础设施进行提升的过程中,建设人员还要对数字城市建设开发系统的兼容性及互操作性进行分析,对层次设计及顶层设计进行全面强化,例如德国城市建设中的“面向电子政务应用的标准和体系架构”。

2.5 强化数字信息网络安全

数字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建设人员要对数字信息网络安全进行全面控制,提升主体效果及控制质量。在上述内容建设的过程中,政府要首先对自身工作部门安全保密工作进行强化。要依照数字城市要求对网络安全应急反应机制进行建设,依照安全保护基础及安全保护技术对系统进行综合控制。政府要将上述内容应用到实际操作过程中,对管理内容进行强化,对安全保密工作进行评价。其次,政府要加强对居民个人账户、信息资料的安全保密工作。当前加强居民个人账户、信息资料管理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城市“一卡通”。而今后的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可以对数字化公共交通、燃气、自来水、电力、物业、医疗等进行综合控制,将上述信息统一落实到“一卡通”中,实现城市综合控制。在今后“一卡通”管理的过程中要实现匿名方式,通过专有数字化资源控制实现安全强化,降低可能出现的信息资源泄露状况。

3 结束语

数字城市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信息化城市进程的主要方向。通过对数字城市的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城市建设管理质量,提高政府、社会、群众之间的联系,形成完善的城市管理系统。制定统一发展规划、提高市场化资金筹集、促进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控制、强化数字信息网络安全,是实现数字城市发展的关键,已经成为建设高品质现代生活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开泳,董玛力.对我国近年来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反思[J].城市发展研究,2012,5(4):74-75.

[2]周志江,何卫坚.信息系统建设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6(1):95-96.

[3]仇保兴.中国城镇化发展与数字城市建设[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8):117-118.

篇5

我国目前已有120多个城市建设了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400多个城市建设了房产管理信息系统,100多个城市建设了综合或专业管网管理系统,还有100多个城市正在建设空间基础信息系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分三批在51个城市进行了城市管理信息化的试点,带动和促进了数字城市建设。这些城市在城市一卡通、智能建筑、绿色建材、公共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等方面均采用了物联网相关技术。

城市一卡通

截止2010年年底,全国建立城市一卡通系统的城市有380多个,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57%,全国累计发卡超过两亿张,行业使用的终端数量达到60万个,移动POS数量达到30万个,日交易量达到1亿笔。城市一卡通历经10余年的发展,从单一的公交应用发展到目前跨行业的多元应用及跨区域的互联互通,应用领域涉及城市综合交通、供水、供气、供热等公用事业缴费和风景园林、商业购物、旅游、药店支付等共计50多个领域,

目前,部分城市互联互通的试点工作已经启动,互通应用效应正在逐步扩大。

智能建筑

目前,智能建筑技术遍及各个行业,综合集成系统成为智能建筑领域的核心主题,标准化工作与规范也日趋完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在积极推动满足国密算法的IC卡门禁系统在建筑及居住区内的应用,确保社区、居住环境的安全。

绿色建材

在门窗的节能性能标识中采用电子标签,是提高建设行业管理水平的需要,已成必然趋势。通过在门窗等节能绿色建材中加载惟一的身份识别代码,建立庞大的门窗产品数据库,可以在各环节通过后台数据库实时查询并获得门窗的相关信息,实现产品的可追溯,杜绝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等现象的发生。

目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IC卡应用服务中心已与广州番禺区政府、辽宁铁岭市政府签订协议,全力推进数字城市建设中物联网相关技术的应用。

公共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篇6

陈柳钦,湖南邵东县人,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天津市知名青年学者,青年经济学家,产业经济、城市经济和城市金融问题专家。兼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哈尔滨商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哈尔滨理工大学客座教授,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教授,天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天津工业大学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广西民族大学兼职教授。

摘要: “数字城市”作为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表的是一种世界潮流和城市发展的方向。“数字城市”是21世纪城市发展的新主题,也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新动力,它不再是一个技术性概念,而是现代科技、社会、政治、经济影响下的新城市形态。本文阐述了“数字城市”的内涵,并对“数字城市”建设的内容与框架进行了细致的探讨。

关键词: 城市 信息化 城市信息化 “数字城市”

中图分类号: F49

一、“数字城市”兴起的背景

1998年1月31日,时任美国副总统戈尔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发表了题为“数字地球:二十一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The Digital Earth: Understanding our planet in the 21st Century)”的讲演中首次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戈尔指出:我相信我们需要一个“数字地球”,即一个以地球坐标为依据的、嵌入海量地理数据的、具有多分辨率的、能三维可视化表示的虚拟地球。详细地说,“数字地球”是指以地球为对象,以地理坐标为依据,具有多源、多尺度海量数据的融合,能用多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多维的表达,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特征的虚拟地球。简单地说,“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信息化的地球。形象地说,“数字地球”是指整个地球经数字化后由计算机、数据库及通讯网络来管理的巨型信息系统。同时,“数字地球”也是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宽带网络及虚拟现实等现代高科技的高度综合和升华,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制高点。

1999年12月,来自20个国家的500余名科学家、工程师、教育学家、管理者及企业家汇聚北京,于“首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召开之际发表了著名的《数字地球北京宣言》。宣言指出:21世纪是一个以信息和空间技术为支撑的全球知识经济的时代,强调综合全球对地观测系统、全球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全球导航与定位系统、地球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及动态过程监控的重要性;认识到数字地球有助于回应人类面临的诸方面的挑战;倡议政府、科技界、企业等共同推动数字地球的发展;建议实施数字地球过程中,应优先考虑环境、灾害、资源、可持续发展与人类生活质量等方面。数字地球北京宣言的发表,标志着1998年戈尔提出数字地球概念后该领域在全球范围的正式推进。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数字地球”概念的提出和推广,全球掀起了一股强大的信息化浪潮。这股浪潮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均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它使得一些传统的东西正在消逝,许多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它正在逐步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促进人们进行新的社会变革。由于计算机技术的产生以及在各个科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大促进了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空间分析技术等技术的发展,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技术的集成又不断地拓宽新的应用领域。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的发展已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些先进的、改变城市功能的技术主要表现为:(1)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突飞猛进,极大地提高了地理信息获取和更新的能力;(2)宽带光纤和卫星通信为基础的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极大地扩大了信息的通信交换能力;(3)分布式数据库和共享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信息存储和管理能力;(4)仿真和虚拟技术的成熟,酝酿着信息应用技术领域的划时代变革。信息技术变革的大趋势必然深刻地影响到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行业的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传统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不得不向“数字城市”靠近,并努力追寻“数字城市”的发展模式。

城市是社会经济要素高度集中的区域,是人类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的中心,是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聚集和扩散的基地。进入21世纪,信息化进一步得到了广泛应用和高度渗透,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信息资源日益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同时,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增长要素特别是技术、资本、人力资源、知识等诸要素,在资本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利益驱动下所出现的全球性流动和组合,以至于国别经济和区域经济越来越多地被纳入了一体化的全球经济体系之中,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依赖性、互补性、关联性更为增强,各种商品在全球流通,为世界人类所共享。2000年6月5日~7日,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UNDESA)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及亚太地区的城市市长参加的主题为“推动城市信息化,共创未来家园”的“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高级论坛”,最后发表了《上海宣言》。该宣言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信息化的程度和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和文明程度的主要指标。信息化正成为全球贸易、投资、资本流动和技术转移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等一切领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信息化建设将有利于促进人类的共同富裕和共同进步。加强对城市信息化的理解,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与合作,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新主题和新动力。城市信息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数字城市”的建设。从技术角度看,“数字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实现的技术基础,而且是城市信息化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特征。“数字城市”是社会信息化发展必然,是当今发达国家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特征。全球信息化正在引发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重塑着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新格局。全球信息化的出现使得互联网成为新世纪国人关注的热点,而“数字城市”则是热点中的焦点。

在戈尔于1998年9月首先提出了“数字化舒适社区建设”的倡议后,许多国家已经对“数字城市”开展了相应的工作。比如欧洲“数字城市”(EDC)中的虚拟赫尔辛基很有特色,3D界面是其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日本的“数字京都”(DCK)项目始于1998年10月,目的是使其成为京都的社会信息主干,其设计思想是真实和活动。“真实”是指该“数字城市”是为实际的用户服务的,而不是虚拟城市;“活动”是“数字城市”中的数据采集于现实的动态数据。“数字京都”中的新技术开发,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新加坡提出了“智能城市”的设想,为国民提供一个综合业务数字网和异步数字用户专线,将新加坡90%的家庭连接在一起,实现“网上生存”的梦想。随后,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制定城市信息化发展政策,这些信息化城市或地区统一命名为“数字城市”。在国内,近十多年来,深圳、北京、海口、济南、广州等城市和国内著名科研院校相继建立了一批专业数据库和应用开发系统,为“数字城市”的研究积累了经验和数据。“数字城市”已成为我国各主要地、市进入21世纪后,在新的时代背景、经济背景、技术背景下,运用并发展空间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最终将其集成并渗透到现代城市生活方面的一项重要的标志性建设。

目前,“数字城市”作为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表的是一种世界潮流和城市发展的方向。深入开展“数字城市”的研究,积极推进“数字城市”的建设,无论是对当前,还是对未来城市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数字城市”的内涵

由于“数字城市”是一个正在发展演变的概念,人们对它至今没有统一和权威的解释,存在很多的争论和思考。

台湾学者林峰田(1999)认为,“数字城市”是一项从人员组织、经费、法令、土地使用等各种配合条件,到包括硬件、软件和科技在内的基础设施,再到数据资料及其应用服务,直至社会文化五个层面的多层结构的城市大系统,他提出理想的“数字城市”应能达到三个目标:第一,有效支援城市产业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第二,满足市民日常的交通、购物、娱乐、休闲、安全、教育、医疗等需求,保障市民知与言的权利;第三,创造地方特色自主意识的网络文化。

承继成(2000)认为,信息化是指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全部过程。因此,信息化城市,也可以叫“数字城市”(或数码港)、网络城市和智能城市。俞正声(2000)认为,所谓“数字城市”与“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山水城市”一样,是对城市发展方向的一种描述,是指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要渗透到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将是世纪之交最重要的技术革命,将深刻改变人们习惯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甚至风俗习惯和思维方法。宋建元等(2001)认为,“数字城市”即城市数字化,是指充分利用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现代科学技术,对城市基础设施和与生产生活发展相关的各方面进行多主体、多层面、全方位的信息化处理和利用,具有对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诸方面进行数字化网络化管理、服务和决策功能的信息体系。郝力(2001)认为,从信息化广义角度看,“数字城市”即是空间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技术系统。“数字城市”是物质城市在信息世界的反映和升华。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狭义角度看,“数字城市”可概括为“43VR”,即地理数据4D化;地图数据三维化;规划设计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化。地理数据4D化指城市空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包括数字线划图(DLG)、数字栅格地图(DRG)、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正射影像地图(DOM);地图数据三维化指地图数据由现在的二维结构转换为三维结构;规划设计VR化指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在4D数据、三维地图数据支撑下,将现有的二维作业对象和手段升级为三维和VR结合的作业对象和手段。

杨开忠、沈体雁(2001)认为,一般所指的“数字城市”是以3S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城市空间信息运行系统,是一个包括城市空间信息运行机理、空间信息运行技术系统、空间信息服务与产业体系和社会文化在内的多层框架。也就是说,“数字城市”工程建设要在城市空间信息认知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的作用下,采用数字化的空间信息技术手段对作为物质实体的城市系统,特别是对与地理空间相关的经济社会现象进行数字化重现和虚拟,从而促进人们对城市的认识,规划建设和管理,进而促进城市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的通畅与协调,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市民生活质量。赵燕霞、姚敏(2001)认为,“数字城市”就是以数字化的方式表示城市及其各种信息,不仅应该包括城市各类与空间位置有关的直接信息(如地形、地貌、建筑、水文、资源等),还应该包括相关的人口、经济、教育、军事等社会数据,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具有智能性质的城市巨系统。周晓颖、章申鲁(2001)认为,“数字城市”是综合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信息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具有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虚拟仿真、优化决策支持和可视化表现等强大功能。它与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区别在于,对城市有关数据能够自动采集、处理分析、传输分化、自动或半自动智能决策,直接为社会公众提供便利的信息服务。王浒等(2001)认为,“数字城市”就是基于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之上的城市居民社会信息生存空间。通过运用数字地球的关键技术,如数据挖掘、知识提取和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城市”中广泛的、多源的空间信息将被有效的集成和管理。最终,“数字城市”将提供给公众和企业的不仅是虚拟的用户界面以实现所谓的“数字生存”,更重要的是将辅助政府制定城市管理的综合决策。

“数字城市”也称信息城市、智能城市,以数字化的方式表示城市及其各种信息,不仅包括城市各类与空间位置有关的直接信息(如地形、地貌、建筑、水文、资源等),还包括相关的人口、经济、教育、军事等社会数据,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具有智能性质的城市信息系统。顾朝林等(2002)认为,“数字城市”是指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系统(RS)等关键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空间信息资源,建设服务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于政府、企业、大众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其本质是建设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并在此基础上深度开发和整合应用各种信息资源。牛文元(2002)认为,“数字城市”是从工业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换的基本标志之一。它一般是指城市“自然、社会、经济”系统的范畴中,能够有效获取、分类存储、自动处理和智能识别海量数据的、具有高分辨率和高度智能化的、既能虚拟现实又可直接参与城市管理和服务的一项综合工程。

张静(2002)认为,“数字城市”应是四维(三维坐标加时间维)的、可视化的城市,不但包括城市三维空间的所有信息,而且还包括城市各种现象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信息,更为重要的是应包括人的信息如位置,甚至思维信息,是一个四维的空间信息系统。通俗一点讲,“数字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以及生产生活中,利用数字化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城市的各种数字、信息及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并利用。城市规划者、管理者和生活者,可以在有准确坐标、时间和对象属性的五维虚拟城市环境中,进行规划、决策、管理和生活,其感觉就像漫步于现实的街道上或是承坐直升飞机俯瞰城市一样。李京文、甘德安(2002)认为,信息化的实质就是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因此,“数字城市”广义上指城市信息化,是指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渗透到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本质是对物质城市及其相关现象(经济社会特征)统一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是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城市,促进城市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的通畅、协调高速。这些学者把“数字城市”等同于单一的城市信息化建设,认为“数字城市”建设就是当前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城市对信息化的一种回应。

李琦等(2003)认为,“数字城市”是从信息化角度,对信息时代及准信息时代城市状态的形象化刻化,表征在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等工业城市文明基础之上,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备、信息数据资源丰富、信息化应用与信息产业高度发达、工业化与信息化持续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舒适的良性城市状态。“数字城市”工程就是要在集成化高速宽带城市通讯网络基础设施、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城市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整合城市信息数据资源,连接城市信息化孤岛,开展面向政府、企业、公众的个性化、多样性综合信息应用服务,同时,促进城市领域(行业)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城市产业结构、生态结构与城市空间规划,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持续协调发展。刘忻(2003)认为,“数字城市”从功能上讲是城市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可视化,即将城市的各种信息,如城市管理、城市设施、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文环境、经济、历史等各方面信息,以数据形式整理、加工、存储、分类、管理,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全社会的信息共享、共建、交流、再现,通过对城市信息的综合分析和模型化处理,提高决策水平和应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潜力,为城市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服务。从技术上讲,“数字城市”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大规模存储技术、数据仓库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桥梁,结合3S技术、遥测、虚拟现实技术,对城市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描述,并通过城市管理与决策模型及其他应用模型,优化资源配置,提供科学决策的现代化工具。从理论上讲,“数字城市”在地理信息科学基础上,结合计算机及网络理论、现代城市理论、决策理论、控制论、系统论,复杂理论等,在计算机及网络中虚拟城市,并结合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信息交流、融合和挖掘,实现城市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姜爱林(2004)认为,从城市建设的角度看,“数字城市”就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以及城市生产与生活中,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城市的各种数字信息及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的一种系统工程或管理模式。从信息化角度看,“数字城市”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信息产业为主导、以信息服务为中心的一系列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

戴汝为(2005)认为,“数字城市”是一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数字城市”在功能、结构和庞大、复杂的多层次系统,及与周边、全国以至世界的联系等方面,无不具备着开放的杂巨系统的特性。

谢明(2005)认为,“数字城市”是对城市发展方向的一种描述,是对组成城市的各种要素和现象的一种数字化重现和认知,用信息化的手段收集、分析并管理城市的生产生活,促进城市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通流更加顺畅和协调。“数字城市”的建设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网络、多媒体、虚拟仿真等技术,综合城市空间和人文信息,服务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管理、经济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

江绵康(2006)认为,“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的主要空间节点,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地球”在城市的具体体现。所谓“数字城市”,通俗地讲是指在城市的生产、生活等活动中,利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城市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方式加以展现。“数字城市”的本质是把城市的各种信息资源整合起来加以充分利用。

杜灵通、韩秀丽(2007)认为,可以将“数字城市”定义为利用各种信息获取、存储、传输、表达、处理等支撑技术,将表征真实城市的信息数字化,形成一个虚拟的城市实体,并利用这个数字化城市实体来解决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它的目的跟数字地球一样,都是为了解决现实的自然和社会活动中诸方面的问题。

彭学君、李志祥(2007)认为,“数字城市”是指一个由数字技术支撑的信息化的城市,是指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渗透到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应该能够自动和非自动地获取与城市有关的海量数据,并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和具有数字实验室特性的技术系统,是一种虚拟城市模型。

李宗华(2008)认为,“数字城市”概念可以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广义上指城市信息化。它既是城市信息化总的概述,又是城市信息化的目标,是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城市,促进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的通畅、协调。“数字城市”是为调控城市、预测城市、监管城市提供了革命性的手段,是对城市发展方向本质特征的一种描述。狭义上是指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遥感系统(RS)、网络等关键技术,建设服务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于政府、企业、公众,服务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

陈建军(2010)认为,“数字城市”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指以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空间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对地理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构建“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城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是城市实体在计算机中的虚拟表达;另一方面,是指以城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整合、利用各类信息资源,实现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态各个运作层面的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

尽管对于“数字城市”的定义还无法形成统一的标准化定义,但从专家们的意见和城市信息化实施的过程看,其狭义上的理解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看法,“数字城市”就是基于3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系统RS)等关键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空间信息资源,建设服务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管理,服务于政府、企业、公众,服务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从信息化广义角度看,城市系统处于一个开放的环境中,需要不断的和环境交换物质、信息和能量,是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

总之,“数字城市”是信息时代背景下城市及其理论发展的一种必然,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它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信息服务为中心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它以可视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表达方式对物质城市进行数字化的再现与升华,形成统一的、可共享的信息管理与服务数据库系统(如综合市情系统、城市规划系统,智能交通系统、远程教育或医疗系统等),为市政府提供决策支持、为民众提供服务。它具有使现代城市管理更快捷高效、使城市居民更轻松方便的众多优点,是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数字城市”是21世纪城市发展的新主题,也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新动力。在这种认识下,“数字城市”不再是一个技术性概念,“数字城市”是现代科技、社会、政治、经济影响下的新城市形态,建立在已有的物质城市基础上,结合多种学科技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数字城市”的内容与框架

杨开忠、沈体雁(2001)认为,作为城市空间信息运行系统,“数字城市”是一个包括运行机制与保障系统、空间信息技术系统、空间信息增值服务活动与产业系统、社会文化系统等层面在内的多层次框架体系。段学军、顾朝林等(2001)认为,“数字城市”由下列体系构成:数据获取与更新体系、数据处理与储存体系、信息提取与分析体系、网络体系、应用模型体系、专用软件体系、咨询服务体系、专业人员体系、用户体系、教育体系、标准与互操作体系、法规和财经体系等(见图1)。“数字城市”的功能结构为:(1)数字商务,包括网上贸易、虚拟商场、网上市场管理等;(2)数字金融,包括数字银行、数字股市、数字期货、数字保险等;(3)数字社会,包括数字影院、戏院、数字旅游、网上办各种手续等;(4)数字教育,包括虚拟教室、虚拟实验、虚拟图书馆等;(5)数字医院,包括网上健康咨询、网上会诊、网上护理等;(6)数字政务,包括数字会议、数字议会等。寇有观(2001)认为,“数字城市”不仅包括城市的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生活、数字政府、数字企业、数字社区和数字家庭等,而且包括城市的数字地籍、数字规划、数字水系、数字交通、数字电力、数字通信、数字旅游、数字生态、数字抗灾、数字商务和数字金融等。同时,寇有观还建立了一个“数字城市”系统框架。这个“数字城市”系统是城市公用信息平台上的空间信息获取更新处理和应用系统,包括城市公用信息平台(网络体系)、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城市地理空间数据交换中心、行业空间数据工程数据获得和更新体系、数据库体系、应用体系、动态监测体系等(见图2)。

姜爱林(2002)认为,“数字城市”构建的基本框架应包括5个方面:(1)通过推动信息化建设,使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与培养竞争机制达到有机的统一,形成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2)加强政策法规建设,体现管理意识,实现可持续发展。(3)建好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平台,促进基础信息资源有效共享。(4)建立应急联动指挥和智能交通管理两个综合性应用系统,带动一批行业信息系统建设。(5)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培养信息化人才,为构筑学习型城市服务。

张静(2002)认为,“数字城市”的主要内容有3项:(1)信息基础设施,要有高速宽带网络和支撑的计算机服务系统和网络交换系统,也就是说“数字城市”的第一项任务是解决“修路”的问题,即为“数字城市”建立一条信息高速公路。(2)数据和信息,特别是“空间数据”。据统计,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信息有80%与空间位置有关。“数字城市”的基础平台是城市空间数据框架,这个框架提供一个可以精确地、始终如一地获取、配准和集成城市空间信息的基础。它包括空间控制数据,航测与遥感影像数据,各种比例尺地形图数据库,以及相关的专题数据库等等。(3)人,管理“数字城市”和使用“数字城市”的人。与管理我们的“现实城市”相对应,管理“数字城市”要逐渐建立起相应的机构和规范,要不断地对网络系统和数据进行建设、更新、维护和升级,并协调用户的访问。除管理“数字城市”的人之外,培养使用“数字城市”的人也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只是建设了“数字城市”而没有人用,也是一种浪费,也产生不了社会经济效益。只有成千上万的企业,成百万、上千万的市民应用“数字城市”才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段学军(2003)认为,“数字城市”的基本框架由6个方面构成:(1)数据获取与更新体系。包括各类遥感设施,即高分辨率高光谱卫星、星―机―地数据接收设施、地面台站及人文、经济等数据获取设施等。(2)数据处理储存体系。包括高密度高速率的海量数据储存设施,多分辨率海量数据实时存贮、压缩、处理技术,元数据管理技术、空间数据仓库等。(3)数据信息提取与分析体系。包括数据互操作、多源数据集成、海量空间数据的智能提取与分析、决策支持等设施与技术。(4)网络体系。包括高速宽带网络、智能网络、支持基于网络分布式计算的操作系统、基于对象的分布式网络服务、分布处理和互操作协议等。(5)应用模型体系。为用户提供实际应用的解决方案,利用其我们将能够更好地认识和分析所观测到的海量数据,从中找出规律和知识。(6)专用软件体系。完成城市信息处理、实现“数字城市”功能的基本工具,包括数字图象处理软件、GIS软件、统计分析软件、数据可视化软件等。承继成等(2003)提出,“数字城市”内容框架包括基础设施、资源管理和应用服务三部分。基础设施包括通讯层、数据层、保障层三部分。管理层主要是指对“数字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的管理及信息数据资源的集成与融合、应用的集成与融合的管理。应用服务层包括基础公共服务层、管理应用层、业务应用层、服务应用层(见表1)。

岳为民(2003)从“数字昆明”的角度指出,“数字城市”的基本框架是由“一个关键、三个基础、三条主线、七大支柱”构成:(1)一个关键。就是城市数据的全面规范和高度共享。(2)三个基础。即信息基础设施、空间基础数据及管理“数字城市”和使用“数字城市”的人。(3)三条主线。第一,政府管理与决策行为的数字化(数字政府);第二,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数字化(数字企业);第三,市民生活的数字化(数字生活);(4)七大支柱:即政府上网、电子商务、信息产业、信息港、智能建筑、智能交通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信息化。

姜爱林(2004)认为,“数字城市”的内容包括技术组成、组织结构及应用等方面。“数字城市”的技术组成包括:(1)宽带多媒体网络;(2)电子地图及网站服务系统;(3)高分辨率卫星、航空遥感技术;(4)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技术;(4)OPEN GIS标准、远程互操作、互运算等信息共享技术;(5)虚拟仿真技术;(6)“数字城市”信息模型与体系结构,包括城市建筑、交通、能源、通信、服务、文化设施和行政管理的信息模型及体系结构;(7)“数字城市”的运行管理技术,包括通信网络系统及其管理,数据组织及数据转换,决策模型管理,城市信息安全保障机制;(8)“数字城市”的功能系统,包括公用信息平台,专业信息平台等。“数字城市”组织结构,即“数字城市”工程将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建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会保障等空间信息管理服务系统。王凤霞、张超(2004)在“数字地球”和“数字城市”的基础上,提出了“数字上海”总体框架模型(如图3所示)。

谢明(2005)综合当时我国“数字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情况提出,“数字城市”框架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构成:(1)数据获取和更新体系。通过各种手段获取的“数字城市”相关信息,包括城市空间数据框架(基础电子地图、卫星影像、航空影像)、城市规划建设信息、城市社会经济信息、城市管理信息等,并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在城市管理过程中对各种信息进行更新的机制。(2)数据存储、加工和管理体系。该部分内容包括建立起海量数据存储体系,实现数据的高速存取,并在空间定位的基础上实现对信息的加工和管理,包括元数据管理、空间数据仓库、多源数据集成与互操作、海量空间数据的职能提取与分析、辅助决策支持等。(3)网络支持体系。包括高速宽带网络、智能网络、支持基于网络分布式计算的操作系统、基于对象的分布式网络服务等,共同构成支撑“数字城市”的基础网络体系。(4)专用软件和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用于完成城市信息处理、实现“数字城市”各基础功能的工具软件,包括数字图像处理软件、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软件、数据可视化软件等等,并由此衍生出基于各种决策模型的辅助决策系统和应用解决方案。

寇有观(2006)认为,“数字城市”总体框架可以概括为五大平台、五个中心、五类应用、五大工程,政策、法规、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组织、资金、人才保障体系等。五大平台是信息网络平台、公用信息平台、专题信息平台(多个)、空间信息平台和决策支持平台。五个中心包括信息网络互联中心、信息资源管理中心、身份认证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决策支持中心。五类应用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会服务、经济运行服务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运营。五大工程包括市民卡工程、金融信息工程、社会劳动保障信息工程、社区服务信息工程和金旅工程。“数字城市”大力推进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和遥感技术在城市的应用。

孙旭阳、冯一民(2006)认为,“数字城市”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7个方面:(1)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2)城市基础数据库建设。(3)电子政务建设。(4)电子社区建设。(5)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7)数字行业应用建设。吴庆双(2007)认为,“数字城市”的构成体系包括:数据获取与更新体系、数据处理与储存体系、信息提取与分析体系、数据与信息传播体系、数据库体系、网络体系、应用模型体系、专用软件体系、咨询服务体系、专业人员体系、用户体系、教育体系、标准与互操作系统、法规与财经体系等。

马娟、秦凯(2007)认为,“数字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城市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基础地理信息采集体系的建设、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的建设、技术支持体系的建设、地理空间信息交换网络体系建设、组织机构的建设等,以及实现覆盖整个城市的多尺度、多分辨率、现势性好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彭学君、李志祥(2007)认为,数字化城市涵盖了整个城市各方面的信息及应用,总体上可分为三个层次十个组成部分。三个层次为信息基础层、应用层、综合决策层。十个组成部分包括:城市公用信息网络平台和骨干网、空间数据等基础设施、政府类应用、企业类应用、公众类应用、区域类应用、数字门户网站、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城市综合决策指挥系统、政策法规规章及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及各种应用规范。

李宗华(2008)认为,“数字城市”涉及城市信息化的方方面面,总体上可以分为3个层次、9个组成部分,它们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图4所示)。3个层次为:基础层、管理层和应用层。9个组成部分为: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空间信息资源管理与交换中心、法律法规与政策、技术与标准、政府类应用、行业类应用、企业类应用和公众应用。

曹蕾(2009)认为,“数字城市”的内容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城市信息和交换网络化,城市生活和管理智能化和城市空间数据可视化。“数字城市”框架体系大体由3部分组成:(1)基本平台部分,主要为城市综合信息平台、城市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城市电信基础设施平台;(2)“数字城市”服务对象(用户),该部分主要为政府、企业、社区、公众构成的各类应用系统,作为核心应用系统是“数字城市”发挥作用的根本;(3)关键技术,它是“数字城市”的技术支撑,主要为计算机技术、海量数据存储技术、宽带网络技术、3S技术、对地观测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互操作技术等。

张立平(2009)认为,“数字城市”的内容包括技术组成、组织结构及应用等方面。“数字城市”组织结构,即“数字城市”工程将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建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会保障等空间信息管理服务系统。“数字城市”是城市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也是当前信息技术应用最广泛的领域。就这个意义而,“数字城市”应用十分广泛,归纳起来主要有12个方面: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智能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管理、公共信息服务、远程教育、社会医疗保障、社区管理、突发事件处理、城市环境检测、智能化小区、水网调配。“数字城市”的体系结构包括:(1)数据获取与更新体系。包括城市地表、上空及地下等自然地理数据的自动获取系统,城市基础设施数据的实时获取和更新体系,城市人文、经济、政论等社会数据的变更与监控系统等。(2)数据处理储存体系。包括高密度高速率的海量数据储存设施、多分辨率海量数据实时地存储、压缩、处理技术、元数据管理技术、空间数据仓库等。(3)信息提取与分机体系。包括数据互操作、多元数据集成、信息智能提取分机、海量空间数据的智能提取与分析、决策支持等设施与技术。(4)网络体系。包括高宽带网络、智能网络,支持基于网络的分析式计算操作系统,基于对象的分布式网络服务,分布处理和互操作协议等。(5)应用体系。包括城市规划、地籍管理、城市防灾、城市交通等。同时还包括城市网络生活方式等。(6)管理体系。包括专业人员小组、教育培训、安全管理、系统维护、标准与互操作规范、相关法规等。

马佩勋、谢海波(2009)认为,“数字城市”的框架体系涵盖了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是由战略政策层、信息基础层、应用服务层和分析决策层组成的有机整体。战略政策层包括“数字城市”的发展战略及总体框架、信息技术标准、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和技术保障体系等;信息基础层由城市公用信息网络平台、中心骨干网、区域骨干网、通信管线、空间数据、业务标准体系和协调维护机制等组成;应用服务层根据“数字城市”功能特征分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规划建设及运行、经济运行服务和社会综合服务等五类应用;决策分析层是跨行业、跨区域的综合性应用系统,主要包括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城市环境监测分析系统、城市发展预测决策系统和城市防灾、救灾及应急处理系统等。基本框架如图5所示,战略决策决定和指导信息基础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应用服务,通过决策分析又反过来指导战略决策的制定。

四、小结

“数字城市”是空间时代与信息社会发展历史的必然产物,同时,又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整体功能提升的必然依托,是新的经济建设增长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其发展将是跨越式的。“数字城市”为认识物质城市打开了新的视野,对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展示出了一系列全新的理念,为调控城市、预测城市、经营城市提供了革命性的手段。“数字城市”的战略研究、数据和技术集成框架等基础研究和原型系统建设,必然与其应用研究相辅相成,齐头并进。“数字城市”建设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环境等各个方面,是多学科的融合体,因此,不仅要有先进的技术为基础,更需要管理体制、机制和政策作保障,还需要市民和整个社会信息素质的提高。(编辑:何乐)

主要参考文献:

[1]刘仲蓓:《我国发展数字城市的政策和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后学位论文,2003年。

[2]李佩武:《论数字城市建设及其重要意义》[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第9期。

[3]顾朝林等:《论“数字城市”及其三维再现关键技术》[J],《地理研究》2002年第1期。

[4]承继成:《信息化城市与智能化城镇-数字城市》[J],《地球信息科学》2000年第3期。

[5]宋建元等:《数字城市初探》[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第12期。

[6]郝力:《中外数字城市的发展》[J],《国外城市规划》2001年第3期。

[7]李京文、甘德安:《建设“数字城市”的经济学思考》[J],《城市规划》2002年第1期。

[8]赵燕霞、姚敏:《数字城市的基本问题》[J],《城市发展研究》2001年第1期。

[9]杨开忠、沈体雁:《浅析数字城市》[J],《北京规划建设》2001第1期。

[10]林峰田:《资讯都市的兴起》[J],《台北书刊》1999年第1期。

[11]俞正声:《21世纪数字城市论坛开幕式讲话》

[EB/OL],,2000年5月13日。

[12]王浒等:《数字城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年第2期。

[13]王志龙、白庆华:《数字城市:现状与未来》[J],《现代城市研究》2001年第3期。

[14]周晓颖、章申鲁:《“863”为数字城市夯实基础》[J],《经济参考报》2001年1月10日。

[15]段学军、顾朝林等:《数字城市的概念、框架与应用》[J],《现代城市研究》2001年第3期。

[16]寇有观:《数字城市系统与应用》[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1年第4期。

[17]姜爱林:《数字城市:一种可供选择的城市信息化模式》[J],《广东财贸管理千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18]牛文元:《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载体――中国数字化城市建设的五大战略要点》[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1期。

[19]张静:《构筑数字城市的空间数据框架》[J],《三晋测绘》2002年第1期。

[20]李果仁:《关于数字城市讨论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83期。

[21]王凤霞、张超:《“数字城市”研究初探》[J],《世界地理研究》2002年第2期。

[22]李琦等:《数字城市若干理论问题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第1期。

[23]段学军:《数字城市建设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第5期。

[24]承继成等:《数字城市的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25]刘忻:《数字城市体系结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26]岳为民:《昆明建设“数字城市”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J],《经济问题探索》2003年第10期。

[27]姜爱林:《数字城市发展研究论纲》[J],《科技与经济》2004年第3期。

[28]王凤霞、张超:《“数字上海”的研究与构建》[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第1期。

[29]戴汝为:《数字城市――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J],《中国工程科学》2005年第8期。

[30]谢明:《数字城市建设与发展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第14期。

[21]寇有观:《“数字城市”的规划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年第18期。

[32]杜灵通、韩秀丽:《基于数字地球思想的数字城市研究》[J],《地理空间信息》2007年第1期。

[33]彭学君、李志祥:《数字城市及其系统架构探讨》[J],《商业时代》2007年第8期。

[34]吴庆双:《建设数字城市的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第6期。

[35]马娟、秦凯:《数字城市建设的初步探讨》[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第1期。

[36]李丽琴:《中国数字城市研究》[D],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年4月。

[37]李宗华:《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

[38]曹蕾:《数字城市基本框架及关键技术》[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9年第2期。

[39]马佩勋、谢海波:《数字城市的基本框架与关键技术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篇7

关键词:城市水文地质信息;数字化;发展趋势;应用价值

“城镇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城市的发展与壮大的同时伴随着地下水资源衰减与污染、地质灾害等水文地质问题。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水文地质资料来充分认识城市水文地质条件,预测和解决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水文地质问题,就成为了摆在城市管理者和科研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水文地质信息科学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建设可以较好的解决以上问题,是未来“数字城市”建设过程中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1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

城市水文地质学主要是以城市为研究主体,通过对城市地形地貌、岩土体出露及埋藏条件、地质构造、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地下水水质水量与城市供水、涉及地下水活动相关的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滑坡等)以及地下水污染监测与修复等水文地质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因此,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应该包括如下内容:1)城市水文地质的基本结构及形成条件;2)地下水的分布及埋藏条件;3)地下水位、流量、水质、水温等动态信息;4)地下水资源的储存及利用现状;5)与地下水活动相关的地质灾害分布范围及现状条件;6)地下水污染程度及分布范围等。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系统就是将以上内容纳入到一个综合管理平台中进行管理,他能实现对城市水文地质信息进行动态监管,通过数据综合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亦可服务于社会各行业。

2现阶段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以纸质文献和人工管理形式进行,缺乏对水文地质资料的连续性与系统性研究,主要表现为:1)“数字化”程度不高。现在少数大城市正在开展“数字城市”(digitelcity)工程建设,但暂时未将水文地质信息纳入到“数字城市”建设中去。2)对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的研究常忽略其应用价值。虽然许多学者已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研究工作,但与研究的火热程度相比,对于城市规划与管理者来说,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的管理与应用往往容易被忽略。目前,鲜有将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应用到社会管理和城市规划中的实例。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的应用价值的重要性尚未被人们充分认识。3)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的相关机制尚不完善。虽然部分城市相继出台了一些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的准则,但实际执行过程中,限于从业人员自身专业素养欠缺,加上相互监督不力,内部监管准则难以有效发挥其作用。

3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未来发展趋势

1)先进的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将应运而生。建国后,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关于地质结构、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数据资料,这些数据具有来源广、类别多、数量庞大等显著特征。最近几年,我国先后在北、上、广、深等多个城市开展了三维城市的地质勘探,使得数字城市的地质属性呼之欲出。未来,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系统建设应该会纳入到“数字国土”或“数字城市”的统一规划中去,研发并建设专门的“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等决策支持系统和服务应用系统,该系统一般要求:①具有高度一致的概念化模型,拥有数据化模型,统一的标准、代码与接口;②能实现基础的水文地质数据库与管理区域内的离散式水文地质数据库之间的信息传输和交叉访问功能;③可进行城市水文地质数据的分析和二次升华,支持应对复杂水文地质问题的决策;④能实现地下水与含水介质体结构特征及相互关系的分析、表达及过程的三维可视化;⑤输出功能完备,能生成各种样式的表格、图形;⑥能适时动态地监管地下水环境及地质灾害等;⑦可用于地下水资源、地下水环境、地质灾害等的数值模拟、预测、预判及规划的决策;⑧具有较好的信息保密功能。2)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化水平将大幅提高。由于缺乏对本地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充分认识,部分地区在城镇建设过程中盲目追求所谓“发展”或快速城镇化,出现城镇规划建设选址不安全、人口激增导致水资源承载力不足等问题,使城镇化建设出现事倍功半或陷入困境。为摆脱这些不利影响,城市管理者、建设者和规划师开始重视水文地质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可以预见,未来的城市规划师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将逐步树立水文地质信息利用观念和防灾减灾理念;城市供水者也会充分利用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合理且高效的管理,使水资源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3)将出现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专门机构。随着水文地质信息管理方面的流程规范或准则的进一步完善,部分城市可能会出现负责“数字城市”的专业咨询机构,通过政府牵头,将各部门、各行业所获得的水文地质资料进行整合,通过水文地质信息管理平台,对内为政府部门提供免费咨询,对外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有偿咨询服务等。

4结语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与水文地质相关的地质灾害、环境及生态问题凸显,如何充分利用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来预防和解决城市化进程中所遇到的水文地质问题体现城市管理者的管理水平。而人们对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的认识深入和重视,水文地质信息管理从业者经验的不断积累,我国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的发展将越来成熟,其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中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冲龙,牛瑞卿,刘刚,等.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和解决方案[J].地质科技情报,2003,22(3):37-39.

[2]王金艳.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J].黑龙江科学,2014,5(2):186.

篇8

一、城乡结合部的含义

城乡结合部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地域概念,它是反映中国社会转型、变迁的一个活标本。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地域结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环境向农村环境转换的过渡地带,是一个城市功能和农村功能互为渗透、社会经济发展特殊而又十分活跃的地区,通常位于连片建成区和郊区以及几乎完全没有非农业住宅、非农业占地和非农业土地利用的纯农业用地腹地之间,又称“城市边缘区”、“城乡交错带”、“乡村边缘带”、“乡村—城市边缘带”等。

二、成都市城乡结合部的空间范围

城乡结合部在某一时段内是一个动态渐变的区域,但在某一时点是相对静态的。根据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戴宾教授在《成都:现实与未来》一书中对成都城市边缘区(城乡结合部)的研究,即该书在界定成都城乡结合部的空间范围时主要借助于行政区划,以中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建制乡镇和城区的街道办事处为基本单位,采用图像识别法、指标体系法分别对成都城乡结合部的空间范围进行分析测算,并结合实地调研确定了其范围,主要涵盖了以下17个乡镇:苏坡、文家、金泉、沙河源、机投、金花、簇桥、圣灯、保和、青龙、十陵、中和、白家、犀浦、红光、石羊、琉璃。

三、成都市城乡结合部市容环境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城乡结合部由于处在城市与乡村接壤的特殊地带,是城市与乡村互为渗透、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土地利用快速转变的区域,因此市容环境与城市建成区相比,具有较大的差距。通过对成都市金牛区人民政府沙河源街道办事处辖区的调查,发现城乡结合部地区市容环境最主要的问题可以归结为“脏、乱、差”三个主要方面。

一是“脏”:马路上尘土较多、建筑墙体陈旧污损,生活垃圾及废弃物较多,有些地段污水横流,生活污水随意排入河道,污染环境不断产生新的卫生“死角”和“龙须沟”,有些地段杂草丛生,严重影响城市美观;

二是“乱”:存在“十乱”现象,即:乱搭乱建、乱停乱放、乱贴乱画、乱摆乱卖、乱倾乱倒;

三是“差”:市政及生活设施差,路面破损状况严重,大多道路既破旧又狭窄,通行较不方便。

经研究发现,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一)制度因素

管理体制不顺是造成城乡结合部市容环境较差的一个制度性因素。城乡结合部往往同时具有城乡社区不同的组织与行政管理结构。这里城乡地域交叉、街乡行政管理交叉,其各项制度并没有完全转变为城市管理制度,仍具有城市——乡村的二元制度特征。城乡结合部既非城市,又非乡村,但既有城市的要素,又有乡村的要素,两种管理体制在这里交织,体制不顺,职责不清,往往成为管理上的“空挡”;同时辖区内众多的单位“各自为政”,管理标准不一,相互交错的地段,也为管理带来了更大的问题,管理的薄弱和松散导致城乡结合部市容环境建设落后,市容呈现较差的局面。

(二)规划建设因素

近年来,随着成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区规划建设加快进行,旧城改造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成都提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以来,以及实现成都的“新三最”目标,成都市区向周边农村扩展更为迅速。而同时,由于管理体制的制约,对城乡结合部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的影响,城乡结合部的规划建设较城区落后,没有详细规划,住宅区、商贸区没有统一规划和设置,功能区不明显,住宅区、商贸区交错现象比较普遍。或虽有规划但是实施控制力度不够,违法建设、乱搭乱建现象比较严重。由于规划建设滞后,市政设施、集贸市场建设滞后,马路破损,沿街店面破旧。以集贸市场为例,由于城乡结合部集贸市场过少,或大都是过渡市场,难以容纳现有的商户,特别是蔬菜、水果的批发与零售难以满足商户的需求,于是一些商户就沿街为市,或是占道为市,普遍存在店外占道经营、乱搭乱建和车辆乱停放现象,影响市容市貌和市民交通安全。

(三)居民文明意识程度较低

城乡结合部社会管理较为松散,生活费用远低于市区,进入门槛较低,因而是外来人口流入成都的主要聚居地。人口普查显示,成都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与原住居民混居的情形十分突出。如金牛区沙河源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高达70%以上;金牛区的金泉、青羊区的东坡、武侯区的石羊场、成华区的保和外来人口比重也在40%以上。并且这些外来人口和当地的工人、农民、失地农民、下岗工人、无业人员等杂居在一起,相比建成区,市民素质较低。特别是他们经常处在流动之中,心理上只是把居住地当成自己的一个临时容身之所,缺乏基本的归属感,对周边环境卫生也缺乏最基本的关心和维护。另一方面,居住于这一地区的居民由于正处在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化过程中,面临着失地、失业、生活环境突然改变等各种问题,不仅容忍了外来人口对环境卫生的破坏行为,而且习惯于随意乱扔果皮纸屑、乱倒垃圾,逐渐也成为了环境的破坏者。

(四)道路环卫清扫管理不到位

城乡结合部地区道路实行多层保洁,保洁标准不一,清扫工作量不等。实施专业作业的道路保洁较好,如沙河源街道办就把主要地段承包给深圳升阳升等专业保洁公司,承包的道路由于实行了考核机制,清扫保洁状况较好;但有些社区、村自建道路保洁相对较差,有的道路甚至无人清扫保洁。由于农居混杂,外来人口聚集,各行政村村域范围内未实行旧村改造的农民、居民和外来人口产生的垃圾主要由村负责,村里不情愿加大投入。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与村里有限财力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导致环境脏乱的恶性循环,这与城区内的道路环卫管理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此外,城市管理是一项综合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只有多部门携手合作,才能维护好城市的环境。但现实情况是各部门常常是各自为政,对自己部门有利的才去管理,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市容环境管理工作的难度。

四、解决成都市城乡结合部市容环境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近年来,随着成都市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建设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成都被国务院批准为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特别是在7年城乡一体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成都提出的“新三最”目标,以及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低碳城市的发展规划,成都的城市面貌又上一个新台阶。建设城市与乡村和谐发展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城乡结合部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因为城乡结合部是外地通往城市的重要入口地区,城乡结合部的市容环境问题,影响着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城市发展的全局,影响到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是社会治安问题的高发地段,城乡结合部地区环境问题处理不好会影响城市整体和谐发展。

(一)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由农村管理向城市管理的转变

首先要对城乡结合部进行体制改革,而政治体制改革是城乡结合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终极目标,因为政治上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城乡结合部顽症难医的根源。这需要通过街乡行政管理组织的制度变革,实现政治层面的“二元管理”向“一元管理”的转化,为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农村管理转向城市管理创造条件,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和属地管理原则,改变管辖范围交叉,标准不一的现状,最终完成城乡结合部地区由农村管理向城市管理的社会变迁。

(二)加强规划和建设,加大市政环卫设施投入

加强城乡结合部的总体规划,制定控制性详规,立足现有基础,本着节约原则,统一规划,高起点建设城市园林绿化景观;通过栽绿、补绿和建设小绿园、广场等形式,解决城中村、城乡结合部长期脏乱的问题,彻底改变其容貌;同时加大市政、环卫等设施投入。加快集贸市场建设,建议分居民区兴建市场,做到布局合理、分类建设,做到既能容纳商户,又能方便居民。完善城乡结合部的垃圾管理规划,从垃圾的收集、清运到消纳,实行密闭化管理,统一实施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

(三)健全和完善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

市容环境卫生建设和管理是一项全民参与的庞大工程,动态性强,管理难度大,必须创新工作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共同推进和提升环境卫生的管理水平。一是转变观念,创新思维,建立环卫清扫保洁的制度,可以采取承包的方式把主要地段承包给专业保洁公司;二是在对城乡结合部整治的同时,抓好相关人员业务培训及日常管理;三是建立市容环境卫生快速反应机制,对市容环卫脏、乱、差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置;四是建立群众投诉举报渠道,及时处理群众投诉的市容环境问题;五是建立暗访督查与考核通报制度,每月定期或不定期对城乡结合部进行常态性暗访、通报及督查工作,并将结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作为年度工作科学评价依据,逐步改善城乡结合部的市容环境管理水平。

(四)提高市容管理的群众参与性

市容环境与每个人切身相关,市容环境的好坏也与每个人的自身素质有很大关系。因此,搞好城乡结合部的市容环境卫生,城乡结合部政府职能部门以及社区、村、组等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和教育活动,使广大群众热爱美好家园,改变陈规陋习,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切实使广大城乡结合部居民增强文明意识和环境秩序意识,提高遵守城市管理法规的自觉性,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要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制定具体宣传方案,加大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对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问题的宣传力度。要教育和引导外来人口关心环境卫生,通过合适手段,鼓励外来人口参与环境卫生维护和管理,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环境建设的良好氛围。

(五)充分利用数字化城市管理技术手段

城市管理的数字化是城市文明发展的结果。作为信息化时代城市管理的新趋势、新模式,数字化城市管理代表了现代城市管理的新方向。目前,成都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正在向三个圈层逐步推广,要充分利用成都市数字化管理的高技术手段,提高数字化城市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针对上报的市容环境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同时通过各种手段,搭建政府与市民良性互动的平台,形成“城市管理人人有责,人民城市人民管”的良好局面,为成都创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吕君,刘丽梅.城乡结合部市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未来与发展,2009(6).

[2]王倩,黄惠权.城乡结合部市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OL].http:///focus/200706140006.shtml.

篇9

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是安阳市文峰区网格化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社区根据一定的面积划分出若干等份,每个等份就像网格一样,每个网格还有个管理员,这个小格子里的居民有什么事都可以找这个管理员。

安阳是中国古都之一,是历史悠久的名城。近年来,这座古都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遇到了城市管理、社会管理等诸多问题。经过详细调研,安阳市领导决定以下属“文峰区”为试点,积极探索网格化管理、信息化运作的社会管理服务机制,提高政府对民众的服务效率。

安阳市文峰区委托北京数字政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了符合安阳市特色的社会管理服务平台,并建立了覆盖全区的信息化运作系统。在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网格分别建立社会管理服务中心、站、室、组四级平台,并且在四级平台上建立四级信息网络;网格一级的管理员直接配备“社管通”,对于排查出的重大或突发事件,可以直报区中心,提高了基层排查、上报、处置问题的效率,实现了社会管理服务信息化运作;信息系统采集了大量的基层基础信息,实现了信息共享,改变了过去各个部门单独采集、各自录入的方式,发挥了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服务三位一体的作用,有效提高了基层党建、维稳、治安、民生等工作的效率。

随着“社会管理创新”被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提升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社会管理软件”的概念也随之出现,从而支撑各级政府去履行社会管理的职能。河南省安阳市就是最早采用软件信息系统来提升社会管理效率的地方政府之一,并确确实实为市民生活带来了便利。

“社会管理软件”的出现

河南省安阳市是在2012年直接部署的社会化管理软件。然而在部署社会化管理软件的基层政府当中,更多的是从城市管理过渡到社会管理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开发和应用社会管理软件的过程在国内具有一定代表性。

近几年,鄂尔多斯市东胜区通过创建“数字东胜”模式和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开创了社会管理的新格局。

“数字东胜”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以万米单元网格为单位,将市区划分为42个责任网格,将管理对象按7大类、95小类、10.5万个部件和6大类、55小类事件录入城市管理系统,每个责任区域都有专门监督员进行巡查,将发现的问题上报监督评价中心。目前,东胜区街路上每一个井盖、路灯、垃圾箱、建筑物等基础设施,都有了数字身份证和责任单位归属地。乱搭乱建、垃圾渣土、绿地缺失、路面破损、施工扰民等问题得到有效监控。“数字东胜”运行以来,已累计受理各类管理案件15万余件。

在这个过程里,东胜区还不断普及惠民便民项目的应用,营造社会管理创新氛围。东胜区依托信息化网络平台积极创建“数字社区”。以镇、街道为单位划分出15个一级网格,以村、社区为单位划分84个二级网格,再将小区、楼院、商圈划分成486个小网格。在网格内实行一格多员、一员多责的责任捆绑管理模式。每个网格配备网格党支部书记、民警、物业人员等网格七员和社区轮值服务队伍,让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优质服务,有效提高了社区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同时,各街道社区通过“一站式”服务平台、社区网格QQ居民信息平台、2212345居民热线服务、一键式呼叫服务、社区网络服务、市民卡服务等,为居民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服务。

东胜区关注社会管理创新其实从2004年就开始了。2004年6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7年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被纳入更完备的体系性框架之中。2009年东胜区实施“数字城管”工程,运行三年多以来积累了一些社会管理创新服务的经验。藉此,东胜区委、政府在2012年成立了东胜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委员会,以“服务周到化、联系普遍化、行为归属化、管理扁平化”为理念;以“管得到、管得住、管得好”为目标;以“网格化、物业化、技术化、精细化”为内容,全社会推行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在采用信息化手段之前,等很多社会管理问题的解决需要一周时间,通过采用社会管理软件,五个小时就能解决问题,在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的问题上,效率大大提升。

社会管理,简而言之就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那么,何为“社会管理软件”?赛迪智库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研究所在国内首次提出了“社会管理软件”的概念。“能够体现并支撑社会管理的大部分职能,能够提供完整、准确、实时的数据与信息,为社会管理机构和人员提供决策依据和业务辅助的软件产品或以之为核心的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称之为‘社会管理软件’。”赛迪智库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研究所所长安晖介绍说,“社会管理软件主要包括社会组织管理软件、群众权益维护管理软件、食品药品安全管理软件、安全生产管理软件、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管理软件、社会治安防控管理软件、信息网络服务管理软件和社区管理软件等。”

社会管理软件的市场进展

赛迪智库将社会管理软件的概念划归得比较宽泛,其中包含了社会组织管理软件(包括社会组织专用财务管理软件、社会组织信息共享系统)。但也有一些业内人士认为,社会管理软件的概念应该集中在一些点上,不能太过庞杂。无论社会管理软件的概念如何定义,从数字城管软件衍生而来的网格化社会管理软件都被认为是社会管理软件的核心内容之一。参与到这个领域里的企业包括数字政通、国研科技等。

从数字城管到社会管理创新

数字政通是做数字城管起家的。2003年,北京市东城区要在全国第一个开展网格化城市管理,数字政通承接了这个项目。这个项目后来成了国家重点示范项目,被中办、国办、住建部多次推广。这直接触发了住建部在随后的2005年~2008年连续三批在全国共选取了51个城市作为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试点城市。在这50多个试点城市当中,数字政通为其中的30多个城市建了数字城管系统,这为数字政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1个城市的试点成功之后,住建部呼吁全国有条件的城市都可以推广和实施数字城管。

数字政通的数字城管系统有十几大类的功能,从城市部件,小到灯杆、井盖,大到城市公用建筑、立交桥,到各种突发事件,包括流动人口、污染监测、交通疏导等,都会在系统中涉及,形成完整的监督、执法管理流程。其中,已经包含了一些社会管理的内容。

当社会管理软件的概念出现,相关部门要将信息化手段运用于社会管理领域,而网格化管理的数字城事管理理念又非常适合于社会管理。因此,数字政通就顺理成章地将数字城管的软件功能进行扩展,应用网格化管理的理念,开发了社会管理创新解决方案。

数字政通的第一个社会管理创新项目是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街道提供网格化管理系统,这个项目是在2010年启动的;随后又在2011年建立了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街道的网格化社会管理系统。2012年,社会管理的项目多了起来,截至目前,数字政通一共参与建设了7个项目,其中包含河南安阳、湖北荆门、广西鱼峰区等地市、区的社会管理项目。

7个项目相对数字政通一年做的一百多个数字城市管理项目来说,还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但这些项目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说明社会管理软件的市场已经进入萌芽状态,未来将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虽然在数字政通内部将“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作为不同的软件产品分别进行研发,但在整个社会管理软件的概念来看,两者都属于社会管理软件的范畴。甚至在资本市场上,数字政通被投资者定义为政改概念股,认为数字政通的业务发展与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息息相关。

“今年前三季度,数字政通在经济不景气的市场环境下,经营业绩较去年同期有40%~50%的涨幅,”北京数字政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邱鲁闽说,“有这样的业绩增长,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包括数字城管在内的社会管理软件市场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政府对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加了,市场需求越来越多,项目内容越来越丰富、项目规模也越来越大。因此公司才会有比较好的业绩表现。”

从专项到集成

在社会管理领域,中科软也做了很多项目。“中科软除了做金融的客户之外,主要是做政务信息化。在我们的业务中,有40%与社会管理软件有关。”中科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左春介绍说,“政府有很多职能部门,比如财税、公安、工商、质检、卫生等。我们认为,政府部门用来对内部服务的软件不属于社会管理软件的范畴,而对外、对公众服务的软件则属于这个范畴。”

“原来中科软做的政府职能项目都有一定的专属性,公安只做公安,质检只做质检,卫生只做卫生,社会管理软件的概念提出之后,项目之间有了一定的集成性,需要信息共享,要制定数据的交换格式,制定标准,这是未来的方向。此外,政府服务公众的水平也要提高。这些不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政府主导部门循序渐进地做。”

对中科软来说,过去的项目是分项去做的,针对社会管理软件概念的提出,中科软会将相似的软件产品进行梳理,重新归类和定义软件产品。左春认为,社会管理软件的概念出现之后,政府部门会更多关注这个领域,在这方面的投入也会有所增加。

从纵向到横向

做社会管理项目,太极公司的优势是从上往下延伸,而不是从基层做起。“我们在两个方面做得比较好,一是与公共安全、卫生、民政等有关的系统,国务院应急平台、平安北京顶层设计、卫生信息网络直报系统、民政部低保系统就是太极在做,包括北京市奥运安保(警务)指挥系统;二是电子政务领域,与服务群众有关的项目。具体说比如智慧北京的顶层设计、北京市政务资源交换目录、北京市物联网支撑平台等,其中牵扯到数据交换,牵扯到政府的联合审批,因为这其中都有为基层群众服务的问题。”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公共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副总经理周海东介绍说,“虽然太极做的项目大多是纵向的,但最终都会向下、向基层延伸,比如公安系统会延伸到派出所,政府系统也许会延伸到居委会。社会管理软件是面向基层的,横向连接的,所以怎样将纵向的系统与横向的社会管理软件相对接是比较关键的问题。如果基层的数据采集上来了,但是无法跟上面的垂直系统对接,那这个系统也不好使。”

太极公司正在做北京、重庆、广州等城市的智慧/平安城市项目,数字/智慧城市的设计其实有很大一块就是关于社会管理的,这是太极公司目前比较重视的潜在市场,太极公司内部也叫做“数字社区”和“城市精细化管理”。做公安、民政、卫生等系统,一个城市也许就能卖一套;但每个城市社区、街道办的数量是庞大的,因此社会管理软件的市场潜力非常大。

社会管理软件面临的问题

在社会管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市场与产业化资源分散。

安晖认为,无论是政府应用,还是企业研发,目前都还处于自发阶段。企业未将社会管理软件作为单独产品体系和发展的重点,只进行了初步研发;地方政府很少进行顶层规划设计,只是根据需要进行临时性采购或委托当地中小企业进行开发,无助于产品体系的建立。

数字政通邱鲁闽认为:“现阶段,社会管理软件项目小而散,如何找到比较合适的客户——主管这件事的人就不容易。即便找到了,他对这件事情的理解能力也参差不齐;另外,基层单位人员的信息化水平也不高,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年龄偏大,这都是社会管理软件推广的难题。”

“这个市场前景比较好,但是项目主体比较分散,项目规模也比较小,所以这个市场会怎么演进目前还看不太清楚,”太极周海东说道,“我不太认为会形成一个铁板一块的统一市场,几家大企业全部垄断,可能会有众多的中小型方案商参与到这个市场中来。”

产品功能性能参差不齐,产品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对社会管理软件还缺少统一的功能、性能规定与标准,加之相当多的地方是委托企业进行定制化开发,因此不同产品在功能、性能方面差别较大,既不利于社会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更大区域内社会管理工作的统一开展。”安晖说,“目前的社会管理软件所实现的功能多仅限于信息的采集、存储、查询功能和业务处理,尚无法支持多源信息整合处理、多媒体信息和非结构化信息处理、数据分析挖掘、网络信息跟踪分析等需要,难以满足对社会管理工作更高更新的要求。”

牵涉部门太多,协同工作有障碍。

“社会管理软件的应用推进在名义上是经信委主导的,但是牵涉的部门太多了,有市政、公安、综治办、流管办、司法局、局等,主导部门推进也很难。加之当前各层级政府部门使用的软件不一,社会管理软件接口不标准,数据格式不一致,使得信息共享面临阻碍,产生了新的信息孤岛,难以满足跨地区、跨部门统一做好社会管理工作的要求。”在这个问题上,中科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左春的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缺少评价体系。

邱鲁闽认为与数字城管相比,社会管理软件的评价体系还没有形成。“怎么评价一个社会管理软件项目有没有用?现在还没有特别完善的评价体系。在城市管理领域已经有了评价标准,比如城市管理问题每天的案件上报率、解决问题的平均时间、有效处理结案的数量,这是经过七八年的运转以后形成的比较成熟的评价体系。那么如何来评价社会管理系统带来的效果?这个小区怎么更和谐了?邻里的关系如何更融洽了?这些评价指标还有待于我们逐步摸索,逐步细化,提炼出评价的指标。”

策略和建议

针对目前社会管理软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赛迪智库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研究所对社会管理软件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统筹规划设计,引导社会管理软件发展。

社会管理软件的研发应用与社会管理工作密切相关,需要包括社会管理、软件行业管理在内的相关政府部门一道,加强社会管理软件业务需求和产业需求调研梳理,做好社会管理软件体系设计和功能设计,并从政策、标准、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社会管理软件的发展与应用。

丰富软件种类,打造安全可靠的软件体系。

随着社会进步和社会建设步伐加快,社会管理的工作内容日益多样复杂,对社会管理软件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我国社会管理软件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需要企业与社会管理部门、机构加强交流沟通,结合业务需要开发更多更好的适用软件产品,并与安全可靠基础软硬件研发相结合,打造安全、可靠的社会管理软件体系和解决方案。

加强创新研发,增强社会管理软件功能。

一方面,面向社会管理信息海量化、多结构化的发展趋势,加强多源信息整合处理、多媒体信息和非结构化信息处理、数据分析挖掘、网络信息跟踪分析、工作流、业务流程迁移等相关技术研发,不断提升社会管理软件功能性能。另一方面,要将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GIS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与社会管理软件结合,使之适应社会管理机构分散化、信息多源化、办公移动化等特点,支撑社会管理工作的开展。

加快标准制定,推动社会管理信息共享。

以加快相关部门单位和各地区间社会管理信息资源共享、畅通社会管理业务流程为目标,做好社会管理软件产品标准及数据标准的制定,实现信息的一次采集、多方利用。同时加快社会管理软件信息安全保障方面的标准规范制定与应用,保证人民群众、单位组织的信息在受限范围内使用,保证社会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加速应用推广,不断完善提高软件质量。

坚持应用和创新双轮驱动,在鼓励企业加快研发、不断提升软件质量的同时,选择条件成熟的城市(区域)或部门组织开展试点示范,通过实践反馈增强产品的易用性、互动性,提升软件质量。

资源整合,提高产品企业竞争能力。

整合市场和产业资源,支持一批有实力的企业研发高质量的社会管理软件,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技术创新能力。在政府采购方面,应逐渐淘汰功能不强的定制化软件,采用基于统一标准的品牌软件产品。

篇10

关键词:数字城市;地理信息系统;

Abstract: in today's society in digital city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the city the main goal of th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from the digital city concepts and of the current our country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ity, and expounds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in digital city construction of function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concept and technical features. Describes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in digital city construction of typical application.

Keywords: digital city;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随着GIS应用的深入,数字城市建设已成为测绘领域一个重点研究对象,地理信息系统必将成为数字城市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将利用城市现有的空间地理信息、政务信息等信息资源和通讯基础设施,实现城市真实再现,为电子政务、业务应用和公众服务搭建GIS服务平台。

1 概述

1.1 数字城市

“数字城市"是综合运用GIS、遥感、遥测、宽带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信息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它具有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虚拟仿真、优化决策支持和可视化表现等强大功能。

1.2 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它是将计算机硬件、软件、地理数据以及系统管理人员组织而成的对任一形式的地理信息进行高效获取、存储、更新、操作、分析及显示的集成。GIS是为特定应用目标建立的空间信息系统,对有关空间数据进行预处理、输入、存储、查询检索、分析等。目前地理信息系统在我国正走向产业化阶段,己逐步成为建设国民经济和保障社会生活的一种现代化管理和决策手段。GIS是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量学、地图学等多门学科综合的技术。

2 数字城市的建设

数字城市是一个内容丰富、外延广泛的综合信息系统体系。它不是城市各个领域信息系统杂乱无章的组合,而是具有比较明确的组织结构。一般认为数字城市应该包括以下层次:

2.1 物理网络层。城市信息化能够从分散的计算机系统逐步走向一体化为特征的数字城市,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开始铺设了Gb级主干网,为数字城市建设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这还是无法满足理想的数字城市模型的需要,在理想的数字城市里,人们能够在网络上实现对城市的虚拟浏览、网上购物、视频点播、政府网上办公、虚拟教育等大量工作,将日常工作、生活、娱乐等内容移植到网络上实现。

2.2 公用信息平台。在物理层的基础上,需要搭建一个进行数据交换和网络管理的软件环境,这主要包括两类平台:一是网络服务商(ISP)提供的网络接入服务,它提供给用户进入Internet使用网络资源的可能,目前我国ISP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二是网络内容提供商(ICP)提供的网络内容服务,它对于网络发展至关重要,如果没有丰富、高质量的内容、网络也就失去了意义。

2.3 行业信息系统。各个行业需要建立自身的信息系统,以满足自身的特殊需要,这是组成数字城市的应用系统,直接为行业服务。目前这类应用系统很多,如狭义数字城市、电子商务、电子政府、数字小区、远程虚拟教育、远程医疗。狭义数字城市作为一个涵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个方面的综合信息系统,涉及面也非常广。

3 GIS在城市数字化建设中的应用

目前,GIS在城市规划管理、城市房地产管理、城市综合管网管理、城市勘察、城市电子政务等相关的各个方面应用密切。在数字城市的建设中,GIS的主要应用领域有:

3.1 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城市综合管网管理系统可以实现综合管网信息的动态管理,从而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服务。它不仅能够更好地管理各种主干管线信息,及时对各专业管线进行更新、维护,保证管线数据的准确性,而且能为管理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准确、实时的管线信息,为城市的防灾、抢险等工作提供决策服务,为城市的规划建设提供完善的管线资料,为保证城市地下生命线的安全运转提供强大的技术保障。

3.2 环境保护与管理。利用GIS系统建立的环境模型和环境信息系统,能够预报分析环境的变化及发展趋势,通过统计分析及模拟的研究并可为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另外,已经用GIS系统建立植物种类与栖息地及环境因素有关的信息系统。

3.3 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国外已应用GIS系统于人口学、选举、人文地理等方面,我国也开始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工作。

4. 应用及发展前景

4.1 面向政府的辅助管理工具

城市管理是公共工程,涉及的是公共产品,关联的是公共利益,影响的是公共安全,提供的是公共服务。这种公用性质决定了政府主管部门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公用行业的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以适应社会需要。

数字城管系统通过数据提取建立了城市监管基础信息库,为城市各级监管部门提供第一手管理资料,同时为城市相关的规划、建设以及应急管理等众多职能部门提供广泛的发展空间。GIS作为信息管理的综合平台,能够集成了各专业单位的专业数据,可以为政府提供大量的深层次管理信息。

4.2 面向大众的服务信息服务平台

数字城管的规划和建设不仅仅是为城市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基本信息平台,还为企业和广大公众提供广泛的信息服务。

这种生活需求包括日常工作、生活和娱乐的信息服务需求,参与社区规划与建设的需求,参与城市经济、社会建设的信息需求,使城市真正实现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更好、更充分的使用和挖掘信息,实现城市数字化管理本身建设的价值,也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吴信才.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2】候至群. “数字城管”系统中城管部件数据采集方法研究[J].城市勘测,2006,21(1):3—5

【3】曹蕾. 数字城市基本框架及关键技术[J ] . 交通科技与经济,200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