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5: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教育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艺术教育的理解

篇1

关键词:新时期;中国高等美术教育;艺术理解力;培养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238-01

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往往很多学校都只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锻炼,而忽略了对其艺术理解力的培训,这无异于缘木求鱼,致使很多所谓的美术人才徒有其名而无其实,无法满足经济建设过程中对美术人才的需求。就现今中国的高等美术教育现状而言,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美术学生的文化素质偏低、教师忽略对艺术作品的详细解析等方面。针对这一系列情况,在新时期,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工作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锻炼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艺术理解力的培养。本文首先对新时期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加强艺术理解力培养的重要性进行了简要的阐述,然后再分析了新时期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加强艺术理解力培养的思路。

一、新时期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加强艺术理解力培养的重要性

在新时期,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之所以要加强对学生艺术理解力的培养,这是由当前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现状以及美术教育的本质决定的。当前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在艺术理解力培养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两个方面:其一,美术学生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很多高校在吸纳学生的过程中只重视招生数量,而不严格把关招生质量,导致部分没有艺术天赋、美术基本能力不足、文化素质偏低的学生进入学校。其二,在当前高等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很多教师单方面只重视对学生绘画能力的锻炼,而不对艺术作品进行详细的解析,致使学生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所蕴含的作者思想、作品表达的主要内容、所采用的手法等不熟悉,简而言之就是忽略了对学生艺术理解力的培养。而艺术理解力是美术的本质属性之一,如果学生的艺术理解力不足,就无法理解艺术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导致其所创作的作品失去灵魂。因此,在新时期,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必须要加强对学生艺术理解力的培养。

二、新时期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加强艺术理解力培养的思路

现今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人文精神偏差”的现象,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高校必须要重视对学生艺术理解力的培养,以此来弥补缺失的人文精神。其具体思路有以下几点:

1、改革高等美术教育中的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培养学生对艺术表现力的理解,增强对学生艺术理解力的培养。高校必须要意识到培养学生艺术理解力的重要性,对当前落后的教学观念、教学形式进行改革。尤其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很多老师只重视对学生绘画能力的培养,而不重视对学生艺术理解力的培养,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在新时期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中,必须要彻底改变这种教学观念,要并重学生的绘画能力与艺术理解力的教育,偏重于任何一方都不可。

2、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培养学生艺术理解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在高等美术教育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过程中,如果单凭老师的讲授,学生只能理解到较为主要的知识点,而对一些细节上的知识就会懵懂无知,这对提升学生的艺术理解力是不利的。因此,老师要广泛的采取各种教学措施,在生动、具体、严谨、形象的教学中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会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重点放在打开学生思路以及艺术感受力上,激发起学生的自由创造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由学生独立完成对艺术作品的感知和理解,进而提升其艺术理解力。

3、开设丰富多样的艺术作品鉴赏课以及有关艺术文化的各种讲座。老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比如多媒体教学工具,将图片、文字、视频、音乐等艺术元素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视听上直接参与到对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思想内涵的评价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开展有关艺术文化的各种讲座,能够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其艺术方面的视野,这对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艺术理解力有着巨大作用。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步和发展,高等美术教育工作必须要转变对学生艺术理解力的培养思路,加强对学生艺术理解力的培养力度,确保将学生培养成绘画能力优秀、艺术知识丰富、艺术理解力强的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莹.面形和面孔――谈在美术教育中现实与艺术对肖像的知觉[J].文教资料,2012,(8):107-108.

[2]章芳芝.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理解力的培养[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11):266-266,267.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细节;艺术处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05

课堂教学中充满了细节,那些看起来非常偶然的、不经意的细节,恰是学生探究、研讨的基石。教师应关注这些细节对教学产生的影响,剖析其背后隐含的深刻内涵,把细节做细、做实、做大,实现“一英寸宽,一英里深”,使细节成为引领学生探究、研讨的切入点,有滋有味地品味其中的精彩。

一、追问,完美细节

追问,从字面上讲就是不断地问下去。教师要适时把握教学中的细节,不断追问下去。在追问中,问出探究的方法、问出研讨的思路、问出注意的事项,使细节探究更加完美。如特级教师支玉恒执教《放弃射门》片断:

当支老师问“福勒到底是不是优秀的运动员?”时,有学生认为他是一名好的运动员,因为他宁可踢不进球,也不让对方守门员受伤。而许多学生认为他不是优秀的运动员,因为球员的职责就是把球踢进球门,而他放弃了射门,他没有完成任务啊!支老师说:“请同学们想一想,是一个球重要还是一条生命重要?”(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陷入沉思)生:每位球员在球场上都想创造机会射门,但他为了避免对方受伤,放弃了射门的机会,品质多么高尚,不是一位好球员吗?生:如果不顾对方的生命,不顾一切把球踢进去,这也算是一位优秀的运动员吗?是一个冠军重要,还是一条生命重要?教师一句巧妙的追问,使可能搁浅的对话有效地深入下去,使学生对感悟的形象进行有效的解读和深化,高大鲜活的人物形象生成在语言和精神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意外回答给予积极的引导,以睿智的追问,激活思维,拓展想象空间,纠误匡谬,澄清认知迷惘,让学生在自主领悟中水到渠成又不露痕迹地掘深文旨、深化阅读,让学生的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二、变通,剖析细节

课堂上的“节外生枝”,往往会打乱课堂的教学节奏,在传统的教学观中往往把它看成是一种干扰因素。其实,“干扰”也可以成为教学过程优化的诱因。有些课堂意外事件利用得好,可以转化为课堂教学中的“资源”。这些隐性资源并非我们可以预料,它往往不在教师认定的教学内容视野内,但却是学生的兴趣所在,有时会让教学有意外收获。

如学习杜甫的《绝句》一诗时,教师在黑板上逐行贴出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有学生认为“窗含”的“含”应该是“寒”字,还说语文书上是这样写的,教师让他翻书确认后,他捧着书红着脸不好意思了。到此,原本“插曲”已经结束,可教师却抓住这一细节,让余音延续。他慈爱地摸着孩子的头,对全体学生说:“老师在想,他记成这个‘寒’是有道理的。你们猜得出来吗?”稍一静场,孩子们便议论开了。“因为他读到了‘千秋雪’,雪是很冷的,他便记成了‘寒’。”“因为‘千秋雪’是积了千百年的雪,很冷很冷,所以他记成了‘寒’。”“这里为什么用‘含’呢?你们看!”教师顺手拉开教室的窗帘,用实地、实景,让孩子观赏、体会教室里的窗含着校园的春景。在观赏中、议论中,孩子们理解了“含”字的意蕴。

这首古诗的教学,其中一个最大的难点就是对“含”字的理解。这位教师的原有设计中,想必把这个字的理解进行了充分的预设。但是当教学流程没有按照原先的预设进行时,这位教师及时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作了调整,为学生的出错找了个“美丽”的借口,给全班学生一个深入学习的提示,转换了一下思考的角度,巧妙地接着孩子的问题层层深入地将这个关键的“含”字的理解还给孩子。这样的细节因为教师的灵活变通、细心剖析而没有成为简单的、可有可无的插曲,它延伸着,成为了深入探究诗歌内涵的契机。

三、扬弃,挖掘细节

课堂现场中的教学细节,本身就是一个资源优势,是值得挖掘的,也是能够挖掘的。我们要在直觉中把握细节。每一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是不可完全预设的。面对学生的种种独特体验,需要我们调动一切经验和智慧,运用直觉对即时闪现的细节做出瞬间的判断,从尊重文本的价值与学生的发展出发,看它有没有开掘的必要。

教师在执教《小珊迪》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先令、便士等英国钱币单位以及和人民币之间的转换,设计了这样一道题:1先令=( )便士,1便士=( )分。

对于1先令=( )便士,学生可以从课文中“那位先生给小珊迪1先令,买火柴需1便士+丢了7便士+归还的4便士,等于12便士”计算出来,但对于1便士=( )分却较难。师:1便士还比我们人民币1角少一点,大概只有六七分。这时,学生满脸惊讶:原来就这么点钱啊!珊迪怎么会为了这么点钱竟一次又一次地“纠缠”我呢?教师灵机一动,趁机引导:小珊迪多次纠缠我,可见他多么贫穷呀!他为什么那么需要钱呢?有了钱,他又能干什么呢?生:有了钱,他可以购买衣服御寒(板书:钱);有了钱,他可以去购买面包充饥(板书:钱);有了钱,他可以去医治自己的双腿(板书:钱);有了钱,他可以去照顾自己的弟弟(板书:钱);有了钱,他可以去上学,去过像我们一样的幸福生活。教师边认真听学生叙述边激动地板书一个比一个大的“钱”字。最后话锋一转:这样一个需要钱的孩子,他又是怎么做的呢?引导学生感受主人公的崇高品质。

在这里,教师紧紧抓住文本,采用扬弃的态度,关注了这个被常人忽略的细节,在“钱”字上下工夫。根据学情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大胆地用教材教,学生的情感在细节的铺垫之下,走进了文本,深刻感受了小珊迪善良、守信的品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材提供的只是一个教学的范例而已。教师应创造性地挖掘这些细节隐含的内涵,让它们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以提高。

篇3

2007届学生要毕业了,按照往年的惯例,学生要交一张一寸免冠彩照办理义务教育证书,学业水平考试前已由各班主任把照片收上来了。可是学业水平考试结束后,学校接到教育局通知,要交一张二寸免冠彩照办理义务教育证,已收的一寸彩照作废了。此时学生已经离校,是召集学生再回来照相呢,还是学生自己照完把照片送过来?有些班主任开始给每个学生打电话,让学生自己照好然后再送过来。于是乎许多学生拿着照片从四面八方风风火火地赶来。我询问了一些学生,有的花了20元,有的花了15元照的快照,最少的花了6元钱,大多学生由家长开着车专门送来,乐陵、商河等地学生距离学校有一二百里路!我算了笔账,老师打电话的费用,学生照相的费用,家长开车燃烧汽油的费用,加起来应该是一份不少的开支。

我是这样做的:我先冷静地思考了一下,没给学生打电话。我到管学籍的老师那里用优盘考来了学生建学籍时保存的电子照片,我耐心地一张一张挑出来,经压缩打包发送到照相馆,每张一元五角,共花了不到一百元就解决了问题。

等到学生领取学考成绩单时,学生都很疑惑:“老师,为什么我们没交照片呢?”我对所有学生讲清自己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我最后说:“同学们,我们在做一件事前,首先应思考的是,如何做才省时、省力、省社会资源,才能提高办事的效率,这是我们提高竞争力必须具备的素质。省下来的钱财资源无论在谁手里,都是为社会节省了。”听完这“最后一课”,学生震动很大,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最近,我班一位男生屁股上长了一个较大的疖子,在医院做了切开手术。由于疖子化脓,在伤口处留了一个引流条。为了不耽误学习,学生做完手术后,坚持来校上课,精神可嘉啊。但问题是每天要换药,可是学校卫生室的消毒条件不是很好,换不了药,万一伤口再感染麻烦可就大了。家长给我打电话说:“李老师,每天下午我请假开车去接孩子到医院换药,换完药再送回去。”我一听,这个方案可以啊。就随便问了一句:“你开车到学校需要多长时间?”“走高架桥得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吧?”

也就是说为了给孩子换药,家长每天来回至少得两个小时的车程,还要向单位请假。我想了想说:“没这个必要,我课外活动用自行车载孩子到董家卫生院换药就行了,再说,现在讲究低碳生活嘛!节约你的时间,节省社会资源,减少了污染,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我哈哈一笑。真的,每天课外活动我用自行车载着他不到半个小时就解决了问题:每次花15元的换药费,我想应该节省了家长大量的时间和汽油钱。学生家长可以说是感激不尽,之后更加尊重我了。同时,提升了我们老师在家长们中的形象,孩子和我的感情越来越深,再者,节省了汽油,减少了空气污染,可以说一箭三雕。虽然这是我教育生活中的一个小细节,我想对家长和孩子都是一个很大的影响。

篇4

一、城乡结合学校艺术教育资源现状分析

1 硬件建设逐步达标。音乐、美术器材的配置是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顺利实施艺术教育的物质基础。笔者所在地区是国家百强县之一,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地方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城乡结合部学校教育条件今非昔比,艺术教育设施设备日趋完善。主要表现在:多媒体、钢琴、电子琴的教学器材一应俱全,音乐、美术、书法等专用教室宽敞明亮,各种艺术设备每学期都有所添置。社会各界捐资助学,争取到的投资用于改善艺术教育的装备,也为艺术教育创造物质基础。

2 艺术教育得到社会认可。以前,不少农村学校把音乐课、美术课看成是可开可不开的“杂课”。即使在课程表上体现了规定的音乐课时量和美术课时量,结果却移作他用,形同虚设。现在,在上级教育部门的强力督导下,农村学校也能够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而处于城市边缘的城乡结合学校,受城市文明的影响更明显,艺术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被家长重视,社会、家长对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给予支持与合作的积极态度。

3 教师资源依然不足。艺术教育师资不足仍是学校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我校来说,27个教学班,专业的音美教师一共才四名,她们每周的平均课时数20节,体力精力严重透支。其他音美教师全部是领导干部兼职,不但专业水平不高,教学时间都不能保障。因为处于城区,我校这种情况还是好的,城区外的农村小学教师中,科班出身的艺术教师更是少得可怜,专职任教音美课成了一种奢侈。所以,艺术教师的缺乏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城乡结合小学艺术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

1 教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正如上述分析,专业、专门的艺术课程教师是最为紧缺的资源。但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开拓思维,注意挖掘,就会发现艺术课程师资还是非常丰富的。例如城乡结合部学校招生范围广而杂,家长中不乏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可以定期请学生家长到校配合学校进行艺术教育,把这些民间艺术融入到我们的艺术课堂。我们还可以安排部分有一定的音乐、美术、舞蹈、手工、书法等艺术方面特长的教师,通过学习和培训,把他们充实到艺术课程教育的兼课师资队伍中去。另外,我们还可以联合社会上的力量进行艺术教育,我校就与本地财经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合作,让有艺术特长大学生到我校任辅导教师,从办学质量高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聘请艺术教师对我校的艺术社团进行指导。

2 校园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众所周知,艺术包括三大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和认识功能。借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这一广阔的第二课堂,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特有功能,促使校园文化建设与艺术教育相辅相成。

我校就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强化环境育人意识,营造和优化和谐发展的育人环境。近年来,我校一直在创建书香校园,为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书香的熏陶和感染,我们在每个楼道上安装了精美的“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卡”,这些推荐卡是来自名师“窦桂梅的推荐阅读书目”。阅读书目卡让学校每一个橱窗,每一面墙壁,每一间教室,都散发出和谐温馨的人文气息,洋溢着浓浓的书香。“班级读书角”就像一个个缤纷的舞台:“本周阅读之星”展示了班级读书明星、“花香伴书香”温馨如家园、“快乐读吧”犹如带我们进入了读书的快乐之旅、“书虫的村落”名字响亮有趣,体现了学生读书的热情、家长的墨宝“书香润少年”苍劲有力,书香伴着墨香,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再加上校园中鸟语花香、绿树成荫,构成了校园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之美,充分发挥了文化环境课程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功能,使学生时时置身于美的氛围中,产生对美的自觉的追求。

3 活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校生活是学生和教师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学校的种种活动中,蕴藏着多种艺术教育资源。艺术课程的学习与学校各种活动相结合,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校每年一次的春季运动会上,都会举行隆重的开幕式。鼓号队铿锵有力的演奏,花束队、彩旗队赏心悦目的队形表演,各班的代表队整齐而富有创意的展示,都充分体现了艺术教育成果。“庆六一”文艺汇演中,朗诵、舞蹈、歌伴舞等丰富多彩的表演,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载体,艺术教师都可以因此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引导学生观察、建立独特的视角,组织学生用喜欢的艺术形式,进行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活动,形成良好的学校艺术氛围。学校活动与艺术课程联系在一起,不仅使学校活动产生更多的愉悦性,同时使学校活动一举两得――锻炼和发挥学生的艺术才能,深化学校活动的目的意义。

篇5

论文摘要: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中,学习方式的转变显现出一定的必然性和紧迫性。数学课堂中的被动接受式可能导致的学习结果是,学生拥有大量机械性知识,却不理解所学的数学,更不会在现实情境中将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加以运用。因此,文章以此为中心论点,对小学数学教学方式与学生接受能力间相互关系进行论证分析。

数学历来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和学习成绩低下情况较为严重的学科之一。目前,由于家长、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的数学成绩普遍抱有较高的期望,不管教师的教学如何枯燥,学生也只能被迫硬着头皮学下去,而且,许多高分的学生,同样具有非投入倾向,他们对数学学习活动无任何兴趣可言,数学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参与。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接受数学知识呢?这已经成为了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研究课题。

一、小学数学教学注重学生接受能力的必要性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Daniel Goleman 在上世纪末的观点,让人们意识到学习接受能力这个概念——人的成材只有20%是靠传统智力,其余80%是来自学习接受能力和其它的。而学习接受能力就是培养人类传统智力以外的一种智力,学习接受能力的目的就是学会认识、管理、自我激励个人的接受能力。藉此提高心理的任知度,从而迈进更高层次,达致以健全的心理素质为完成学习生活。

二、探索性教学方式与学生接受能力的关系

1.探索性数学教学方式内容概括

探索性学习作为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方式变革的成功尝试,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个体在探究中的体验与实践,强调学生是学习内容与方式的决定者,具有开放性、探究性、自主性、过程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特征。

2.与学生接受能力间的关系

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他们乐于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本文根据小学生的探究特点,结合班级学生的实例运用科学理论、实验法等研究方法。研究出如何激发、保持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从而培养良好的探究学习习惯。让他们以探究者的意识和态度去观察、思考、分析、检测问题,由此形成一种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养成时时有发现、时时有探究的认知习惯,在学习中能不依赖于课本,自己主动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就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尽管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从实施过程来看,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所以,探索性数学教学方式是我国教学改革成果中的一大亮点。

三、情感参与数学教学方式与学生接受能力间的关系

1.情感参与数学教学方式内容概括

在小学情感参与数学教学方式中通常认为学生参与本质上是对一个活动情感上的参与。在这里,情感参与实质上是与其他人和现象的联系,这种联系是某种社会和情境的产物。而有的教育学者认为学生参与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伴随着的积极情感(当学生高度参与时,学生是积极的并表现出积极的情感;当学生不参与的时候,学生表现出被动且负面的情感)。他们把学生的情感参与看作是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

2.与学生接受能力间的关系

通过3.1中各专家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情感参与数学教学方式体现了把一些心理变量作为一个整体的研究趋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投入无疑涉及了许多心里变量,如信念、兴趣等。而我国著名数学教育家孔企平先生则认为,学生的情感参与是指学生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把学生的参与分为程序化参与和实质性参与。前者指单纯的行为参与,后者包括了合理的心理投入,并认为只有实质的参与才和学生的高层次思维发展有关。因此如果从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方面来考虑,我们更希望在数学课堂中能让学生达到实质性参与。

四、只有整合协调的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接受

关于整合协调的教学方式,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会更清楚:

师:同学们你们能把其他几个算式也写成乘法的形式吗?

生:3+3=6 3×2=6,1+1+1+1+1+1=6 1×6=6

师:怎样的算式可以用乘法来表示呢?

生:必须每个加数都是相同的。

生:只要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就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师:谁还能说出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呢?

生:4+4+4=12

生:5+5+5+5=20

师:谁能把5+5+5+5=20这个算式写得更长一些呢?

生:再加5,再加5......

师:那么到底什么是乘法呢?

学生通过大量的例子,已经形成表象,小学生不能很好进行表述,这并不要紧,只要学生知道相同加数连加可以用乘法表示就已足够了,实际上概念已经形成了(例题选自《小学数学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中的例题)。

参考文献

篇6

2022年立春交运时可以和属相犯冲的人一起吗

看地方讲究。

立春交运时可以和属相犯冲的人一起吗是大家经常讨论的,一般来说在民间是有说法是立春交运时不可以和属相犯冲的人一起,最好要回避待在家里是比较稳妥的。但是其实没有什么科学依据,相见也是可以的。

立春交运要注意什么

在立春交运的时间到来之后,要待在家里,不能出门串门,窗户也要紧闭,这是关系自己运气的大事,要是被冲撞,会很长时间不好的。而所谓的交运“命运"一 词有两个内容: 一是指命,即的内涵;二是运,所谓运是指不同命局,所历经的各个阶段,有大运、流年等。从出生之日起,按照男命阳年,女命阴年生,顺行算起至本月令终结时止,实几天,按三天折一年计算,有几年即为几岁起大运;男命阴年,女命阳年生,自出生之日,逆行算起至本月令起始时止,实足几天,按三天折一年计算,有几年即为几岁起大运,每一大运为十年。

交运的时候遇见相克属相怎么化解

如果你们是子鼠与午马相冲的:

可以结交属虎的朋友,也可以佩戴或摆放木类的、或虎形的饰品来增缘调运。

如果你们是丑牛与未羊相冲的:

可以结交属蛇、属龙或属猪的朋友,也可以佩戴或摆放玉石类的饰品来增缘调运。

如果你们是寅虎与申猴相冲的:

可以结交属鼠的朋友,也可以佩戴水晶或摆放鱼缸、或使用鼠形的饰品来增缘调运。

如果你们是卯兔与酉鸡相冲的:

可以结交属猪的朋友,也可以使用猪形的饰品来增缘调运。

如果你们是辰龙与戌狗相冲的:

可以结交属马、属虎或属鼠的朋友,也可以佩戴或摆放玉石类的饰品来增缘调运。

如果你们是巳蛇与亥猪相冲的:

篇7

关键词:补偿性媒介理论;交互艺术;情感化

1 “补偿性媒介”理论的交互性分析

1.1 “补偿性媒介”对“初媒介”的补偿互

初媒介的刺激,新媒介的反应:根据保罗・莱文森的观点,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媒介或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但是新的媒介又会带来新的问题。当发明无线电通讯设备,这种媒介对于口说耳闻的人体功能而言,是一种“补偿”,当其对“初媒介”进行补偿性改良的同时,由于技术的发展对人们口说耳听的需求放大,先前的“补偿性媒介”在需求的驱动和新技术演进的外部条件下,会刺激产生对其功能优化的“新补偿性媒介”,先前媒介被后进媒介“补偿”,成为后进媒介的“初媒介”,而后进者成为其“补偿性媒介”。“补偿”的过程是一种运动的交互过程。

1.2 “补偿性媒介”对人情感的需求的互动满足

莱文森认为,人是媒介的环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用于比喻媒介与人的关系就是:媒介竞人择,适应人类需要者生存。在《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一书中,莱文森指出,“我们就是媒介种类的环境,媒介的进化不是自然选择,而是我们人的选择――也可以说是人类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媒介就是适合人类需要的媒介。”

当激浪艺术,达达主义思潮涌动,计算机技术产生并迅速发展,赛博空间与日膨胀之时,艺术的交互特性逐渐被识别、认可,形成系统的交互艺术的理论体系。无疑,艺术的交互特性是对技术交互特性,特别是计算机技术交互特性的一次“补偿”,而在完成“人体功能延伸”之后,新需求立即被建立。

1.3 新媒介技术对交互艺术的情感化补偿

根据莱文森“技术发展三段论”理论的阐述,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玩具―工具―艺术”的三段式发展过程。新技术的产生,意味着它必将被新新技术取代,而基于新技术(新媒介)基础上产生的艺术形态,是对其发展缺陷的(“噪声”)的合理化“补偿”,正如计算机互联网补偿了电视媒体接触终端的局限性、表现形式的单一性、时间空间的限制性、受众互动的浅显性以及网站运营的匮乏性,成为电视媒体的补偿性媒介。而计算机互联网的各种软件是对其“互联功能”不足的补偿,而界面交互艺术是对软件可视化形态的美观化、人性化的“补偿”。因此,补偿性媒介对交互艺术的产生具有直接影响关系,同时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将从可视化、可触化走向可情感化、可现实化。

2 “媒介情感功能的补偿”假说提出

基于保罗・莱文森的“补偿性媒介”理论和以上论述,基本可以厘清交互艺术与媒介的关系。在新媒介基础上的交互艺术是对新媒介交互技术性的补偿;情感化的交互艺术设计是对一般交互性艺术的需求性补偿,同时也是对人情感功能的继续延伸。所以我认为,交互艺术性是对媒介情感的功能的补偿,而情感化的设计是其本身的自我补偿和修复,为人身体的功能服务。

3 交互艺术的情感化表达

3.1 交互对艺术审美空间观的重构

新“媒材”的产生和使用,特别是基于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将让人们长久以来保持在现实二维空间或三维空间的艺术创作,转移到了虚拟的多维空间中,媒介的补偿性发展对艺术形态的载体和艺术审美方式的具有极强的干预作用。

补偿性媒介对艺术审美体验的干预首先表现为,交互对艺术审美空间感的干预,艺术审美体验从事件延展到情景空间中,引起体验空间感的变化;而电子媒介(新新媒介)影响下的虚拟场景的介入与空间格局的变化,导致原有需要遵守的情景规则被颠覆,传统的地域边界被电子媒介无情的打破,审美体验的空间呈现虚拟和现实的高度结合的趋向。

3.2 “沉浸式”互动的情感化营造

(1)沉浸式体验与交互情感化的内在逻辑。情感交互成为高级信息时代人机交互的主要发展趋势。根据保罗・莱文森“人性化趋势理论”, 技术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像人,即“人性化趋势论”。弗洛依德认为人的本能分为两大类,相当于人类两大需要,即饥和爱。而今,“人-机互动”不断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也有赖于互联网机体,人们对人机交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情感需求,而在交互过程中,沉浸式体验情感化设计,可以使“人”“机”交流中达成情感交流效果。就目前的交互艺术发展状况来看,交互艺术有赖于新媒介形态,这种与新媒介的“联姻”,使得沉浸式体验效果得到最大化。

(2)“沉浸式”体验中的情感传递。数字交互艺术与沉浸式体验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交互艺术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实境技术等制造用户体验的沉浸环境。情感化设计在细致层面上更注重满足人们情感上的需求,让人们能够集中注意力去执行其预期的行为,同时达到情景内容的情感传递的审美体验。“沉浸”的情景中,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更容易对情感体验进行捕捉和感受。所以,加入情感化、人性化设计效果沉浸式体验艺术品类,能让受众在审美体验的同时得到情感的满足,成为艺术品的“软利器”。

4 结语

交互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较,具有很多新内容,有诸多传统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特征。基于保罗・莱文森的“补偿性媒介”理论和以上论述,基本可以厘清交互艺术与媒介的关系。在新媒介基础上的交互艺术是对新媒介交互技术性的补偿;情感化的交互艺术设计是对一般交互性艺术的需求性补偿,同时也是对人情感功能的继续延伸。所以我认为,交互艺术是对媒介情感的功能的补偿。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CDIO;艺术节晚会;学生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136-02

成都东软学院自2011年开始大力推行TOPCARES-CDIO工程教育理念,即以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为主线的培养模式,该理念重视提升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与实践的主动性,两年来的实践让老师和学生都获益匪浅。

一、以往的研究

通过文献搜索和整理,不难发现国内关于TOPCARES-CDIO教学模式的研究背景主要集中在信息工程类院校或者软件工程类专业,研究内容包括:在TOPCARES-CDIO教学模式下的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学方法的探究、教师角色的转变、系列教材的探索、实践教学基地的改革等,大部分研究重在探索与解决CDIO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创新,而几乎没有文章谈及CDIO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活动的影响,故本文以一次特色的学生活动——艺术节闭幕晚会为载体,浅析CDIO教学模式渗透于学生活动中对于学生能力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与培养。

二、CDIO在学生活动中的运用

学生活动在国外大学被看成是本科教育的最重要部分,在中国大学被称为“第二课堂”,除了课程上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学生活动是另一个锻炼学生能力、发展人际关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由于CDIO教学理念中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四个环节与学生活动的“策划”、“动员与布置”、“组织实施”、“总结”四个阶段不谋而合,即我们可以把学生活动看作一次工程项目,当我们把CDIO教学理念渗透于学生活动中又会有怎样的效果呢?现将成都东软学院一次院级学生活动艺术节闭幕晚会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探索。本着营造与丰富高雅的校园文化,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修养;展示师生创意设计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实际工作能力,成都东软学院已连续举办了三届大学生艺术节。整个艺术节期间要开展近十个子项目:师生个人作品展、新生作品展、校园写生比赛、十佳歌手大赛、新主播大赛、DV大赛、金秋杯辩论赛、小学期综合实训作品展、诗歌朗诵比赛以及艺术节闭幕晚会,而闭幕晚会又是艺术节各子项目成就的汇总与集中展示、表彰,它是艺术节的重头戏之一。以前的艺术节举办方式为老师指导、安排、设计为主,学生参与为辅。自2011年成都东软学院在全院范围内大力推行CDIO教学改革,我们尝试将CDIO的指导思想与学生活动开展相结合,无论是从晚会的前期构思策划、参与者的动员、中期工作的布置、晚会开展与组织、晚会后期总结都充分结合CDIO工程教育中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四个环节,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让学生作为“晚会工程”的主体和活动开展的第一责任人,全面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成都东软学院第三届艺术节从2012年9月初到12月中旬,历时3个多月,共收集获奖艺术作品280余件,推选出优秀艺术表演爱好者(主播、歌手、诗歌朗诵选手、辩手、导演、演员)共计40余位。为了给第三届艺术节画上完美的句号,2012年12月12日艺术节闭幕晚会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圆满落幕,而晚会的顺利开展离不开CDIO教育理念的植入:在艺术节闭幕晚会正式演出前两个月,数字艺术系分团委、学生会全体成员与学院大学生艺术团、大学生传媒中心的成员们进行了全面多次的交流与讨论,根据艺术节期间各子项目的初期成果,就整个闭幕晚会的主题设计、晚会流程的核定、晚会材料的准备、晚会开展前的宣传、参与晚会各部门负责人以及工作人员的落实、舞台搭建构思、活动经费预算、晚会结束后的报道与总结等进行大规模的“头脑风暴”,最终形成完整且具有操作性的闭幕晚会策划方案,而专业教师和素质老师们在整个过程中给予及时的建议与经验支持,整个阶段为构思阶段(环节C)。在确定了晚会的初步实施方案后,各个团队开始分工协作与集体讨论,就晚会节目的表演形式、视频的内容、舞台搭建的风格、宣传海报、请帖样式等进行创意设计征集,根据闭幕晚会的主题、作用、性质将晚会涉及的所有板块进行风格统一的设计,艺术团队的老师们也从专业角度对同学们的设计进行指导与修正,整个阶段为设计阶段(环节D)。接下来学生们按照环节C和环节D的执行思路,落实闭幕晚会各个板块的工作,将晚会工作分为7个小组,他们分别是(1)节目组:负责完成节目收集、筛选及后期的排练、彩排工作、晚会流程衔接、主持人的选择、形象设计及台词核对、演职人员化妆、晚会服装、道具的准备及互动游戏的选择;(2)宣传组:负责利用海报、横幅、看板、传单等方式开展宣传,进行现场摄影及DV影像录制、晚会结束采访、新闻报道工作;(3)外联组:负责联系商家洽谈以及完成承诺给予赞助商的服务工作,晚会当天对赞助商的接待;(4)礼仪组:确定晚会邀请的嘉宾与请柬发放,确定礼仪人数、颁奖与接待的走位和具体引导方式;(5)舞台组:协助排练厅工作人员做好舞台、背景墙的布置,监督并确保舞台的搭建、装饰和质量,并对晚会期间舞台灯光设备、音响设备的正常运行负责;(6)机动组:晚会期间,负责会场纪律维持、会场后勤保障以及紧急情况的处理;(7)卫生组:负责晚会前后的会场卫生清理以及晚会前工作人员、演职人员的饮食卫生安全监督。7个小组之间相互支持与配合,最大限度保证晚会能够如期进行,整个阶段为实施阶段(环节I)。经过多次彩排、查缺补漏与细节完善,12月12日晚,艺术节闭幕晚会在各个小组的共同努力下顺利拉开帷幕,整个晚会一气呵成,节目引人入胜,此阶段为运行阶段(环节O)。

三、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探索

在整个艺术节期间,学生的知识、能力在不同的阶段中可以获得不同的锻炼。构思阶段——重在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统筹思维、全局意识、创新思维、沟通能力,扩展学生对于艺术节期间个子项目涉及领域的专业知识;设计阶段——重在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巩固与强化艺术设计专业知识;实施阶段——重在训练学生的宣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时间管理能力,扩展学生的社交礼仪知识、艺术表演知识、写作知识,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去实现个人价值以及维护集体荣誉,同时提升个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思想道德素质;运行阶段——重在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总结能力,是对学生综合素质检验的最佳时期。故综上可以看出TOPCARES-CDIO教学理念在学生活动中的运用和推广,对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是大有助益的。

参考文献:

[1]温涛.探索构建一体化TOPCAR ES-CDIO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7).

篇9

学生的学习心理是教师课堂教学必须关注的一个方面,尤其是在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大背景下。因此,徐文彬教授提出基于单元知识结构的教学设计时,要求教师在确立单元知识结构后建构学习心理过程,然后以它们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让教学更贴近学生。一方面,知识结构是客观而静态的存在,它独立于学生的学习,不等同于作用于它的心理过程;而另一方面,心理过程是主观而动态的存在,它依附于学习的对象,不能脱离被它作用的知识结构。

为了展现小学数学学习心理过程建构的方式,笔者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为例,从“已知—新知—未知”“整体—部分—整体”“类合—概括—模块”“范例—运用—综合”四个维度略作阐述。

一、从“已知”到“新知”再到“未知”

传统认识论认为,学生是“一块白板”,因此教学就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发生认识论”的诞生使人们对学生学习的看法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不是“一片空白”,而会带着具有个体性的已有知识,这种已有知识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

皮亚杰指出,儿童的发展是通过同化与顺应两个彼此联系的主要过程,不断引起图式的形成与变化。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已有知识与新知的相互联系。一方面,已有知识为理解新知提供了起点,即学生总是会基于已有知识形成对新知的初步定位;另一方面,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新知会成为“新近”的已有知识,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未知”提供起点。因此,这种从已知到新知再到未知的认知过程就是把具有联系的知识结构“加工”成有意义的心理结构的过程,特别强调联系性以及意义建构。

此外,已有知识具有个体性,其与新知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在面对新知时,已有知识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既可能影响新知,也可能被新知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系统思维,帮助学生激活已有知识,审视已有知识,精炼已有知识,在此基础上主动联结已有知识与新知,形成新知的理解内化过程。

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时,学生关于“图形的运动”的已有经验十分丰富,这些已有经验决定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一种初步判断。学生接触到本单元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时,首先想到的是这是我之前学过的内容,而且在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于是已有知识就会自发地开始运作,产生意义的联结。图1所示是关于“平移”的意义联结。可以看出,这种联结是丰富的,既有数学经验,也有生活经验,两者交织在一起,整体地与新知相联结。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已有经验一般不会自动显现并与新知相联结,而需要引导和激发;而且这个初次体验新知的过程是重要的,因为得到的学习结果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可能的已有知识,其所设置的情境,所提出的问题,所安排的活动,都要有意识地、主动地与学生可能的已有经验融合在一起。

此外,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学生可能的消极的已有知识。比如,在数学经验上,认为只有竖着与横着的直线运动是平移,而斜着的直线运动不是;在生活经验上,把汽车行驶等在不同视角下可以产生不同理解的复杂运动,简单地理解成平移。因为基于错误推动认知的发展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二、从“整体”到

“部分”再到“整体”

学生作为独立的存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系统;学习内容作为独立的存在,是一个整体的知识系统。学习过程就是这两个整体性系统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对于学习心理可以从认识系统如何内化知识系统的角度来审视。对于整体而言,其所包含(具有)的各个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联结)的,否则整体就无从谈起。一般地,学生总是先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这一印象是朴素的、粗糙的。再从某一个部分开始学习,不断地认识更多的部分,这样的学习是直接的,可以获得对整体的华丽、精致的印象。或者说,学生一方面通过对部分的学习,间接地丰富对整体的认识,此时部分影响着整体;另一方面基于对整体的认识,潜在地审视对部分的学习,此时整体又影响着部分。可见,在学习过程中,整体与部分总是循环地相互影响、相互生成。因此,处理好作为知识系统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理解学习过程的必要条件。

此外,要让上述循环较好地进行下去,就要同时注意部分的联系性与独立性。部分的联系性把部分联结起来,形成整体。如果学习中忽视这些联系,那么部分就会被割裂,整体就会被解构。正是不同的部分独立存在,才让整体更加丰富,更有意义,形成更广、更深的结构。总的来说,部分之间“不同而相通”是构成整体的核心。

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时,“图形的运动”这一主题作为一个整体,其中包含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三个相互联系的部分。表面上,学生的学习是可以一部分一部分“线性”地展开的,即经历三次全新的体验。但是,这样就忽视了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将一个大单元机械地分裂成三个小部分,导致了单元整体的解构。

实际上,学生学习时,首先要基于自身关于“图形的运动”的一般性认识,从整体上产生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问题(如图2所示),以引导三种运动的学习,形成整体与部分的循环;其次要从一种运动出发(从哪种运动出发可以讨论),初步认识三种运动,形成对“图形的运动”的整体认识;再次要依次展开对三种运动的学习,同时注意联系其他运动(比如,学习平移时渗透旋转,学习旋转时回顾平移),从而进一步认识三种运动;最后要以联系的视角,把三种运动综合起来深入研究,通过各种运动的对比,发现它们之间的一致与区别,概括出各种运动的关键点(如图3所示),从而进一步形成对“图形的运动”的整体认识。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整体-部分-整体”的学习过程,它更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更能促成知识整体的形成,使得知识整体融入认知整体中。

此外,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时,要让学生既体验各种运动的不同,又体验各种运动的相通,这是将知识整体内化进认知整体的最佳方式。以平移为例,与其他运动不同,平移是一种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方式;与其他运动一样,平移前后图形中每个点之间的距离相等,这是三种运动的关键点所在。

三、从“类合”到“架构”再到“模块”

通常来看,学生在学习时,总是会接触到各种感觉材料。这些感觉材料是最直观、最基础的知识因子。随着这些因子的不断丰富,学生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从而避免过多糅杂的知识因子在大脑中以混乱的形式存在,增加大脑的负担。这个进一步的处理就是类合,即给所接触到的具体对象赋予意义,再依据各个知识因子的某些性质或特点,将其进行分类与概括。类合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理顺、厘清知识因子的层次结构,减轻大脑的负担。这时,类合起来的因子就成了一种更高层次的类目,它是包含了对多方面因素的理解并能够与其他类目相互联系和区别的独立存在。基于类目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将各个类目进行更进一步的组合则是架构的过程,而架构的结果就形成了模块。可见,学习就是一种对知识因子不断类合与架构,从而形成蕴含高层次理解的类目与模块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构建知识的过程。对此,布鲁纳曾经指出:学习就是类目化,就是将各种知识组织分类,形成具有结构的知识系统。数学作为一门极具结构性的学科,类合自然就成为其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

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时,图形的运动就是最后被架构成的模块,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就是其下被类合成的类目,那么这些类目是怎么构成的呢?学生需要基于经验去思考:以哪些要素、哪些内容去把各种运动区分开来,使它们成为一个个独立的类目?大致的学习过程如图4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大量关于运动的感知材料,在赋予意义后,通过对知识因子的性质或特点的审视,即考察运动的结果、过程、前后变化等,就会在大量的经验中总结出“像这样的运动过程就是平移”“像这样的运动结果就是旋转”等等,从而形成三种类目(这是类合的过程)。此时的类目是通过系统的活动从直观感受中获得的,可以使原本模糊的认识逐渐清晰。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学生基于三种运动的联系与区别,去思考如何将它们统一起来,即通过对各个运动的性质或特点的再审视,可以架构出“图形的运动”这一模块。此时的模块不再是偏向于各个独立的类目的,可以使原本肤浅的认识逐渐深刻综合来看,类合过程更多针对单个类目思考其不同点,如平移有什么特征,与旋转有什么不同点;而架构过程更多针对各个类目思考其共同点,如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有什么共同点,是否可以进一步概括。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与解决,“图形的运动”模块能够自然地形成。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两方面:(1)要利用“类”的思维找到所形成类目时可供探究的内在因素,即具体材料的性质或特点。如果没有对这些因素的探究,可能就不能显现出同类之间的联系,从而难以很好地类合成类目,也不能深入地架构出模块。例如,知道了平移的结果,但是同时在想的是旋转的过程,可能就不能很好地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思考,因为它们并不是同一因素下的内容。(2)要注意不同的因素不一定是同一层次的并列,也可能是不同层次的深入。例如,从静态的运动结果,想象动态的运动过程,再联系起来考虑运动的前后变化,综合这些方面的因素,可以总结归纳出运动的关键点。上述的因素排列就是一直不断深化的过程——得到了各个运动的关键点,也就得到了形成类目的核心。

四、从“范例”到“运用”再到“综合”

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基于抽象的概念进行操作,还要基于具体的现实、基于特殊的事例进行分析。这是数学本质的体现:数学作为一门学科,既有抽象性,也有现实性;既有理论性,也有实践性。正如史宁中教授所说:数学虽然是抽象的、可以超越现实的,但是对于它的研究却必须借助于现实、借助于事例,这是数学的一个特点。因此,数学学习往往需要从“范例”开始。这里的“范例”就是指现实、具体且与抽象对象有足够联系的一种情境。作为教学的情境,它应该具有典型性与深刻性,能够触及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得知识更有效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时,可以设计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摩天轮情境,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讨论摩天轮座舱的运动是平移还是旋转,从而发现:如果仅就现实中的情况来看,座舱的运动只能算是平移,因为运动中任意两个位置之间对应点的距离都相等(如图5所示);如果把座舱看成一个点,那么它的运动就可以看作旋转,相当于一个点在圆周上运动(如图6所示)。这个“范例”中,摩天轮是学生十分熟悉和喜欢的娱乐项目,可以让学生轻易地“走进”其中。同时,其中涉及的问题又具有挑战性,且触及运动的本质,能够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认识到运动的本质。

“范例”不能作为学习的终结,虽然它接近了知识的本质,但是真正地掌握知识是从运用开始的。实际上,运用是“范例”的延伸,而不是自立门户的探究过程。如果说“范例”打开了认识知识本质的“大门”,那么运用就是一个接着“爬楼梯”的过程。

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时,可以设置一个“俄罗斯方块”游戏,包含用运动探究游戏过程(俄罗斯方块是怎样的运动),用运动探究游戏规则(各种俄罗斯方块与所学的运动知识有什么联系),用运动去玩游戏(基于所学的运动知识解决俄罗斯方块问题)几个部分。了解与玩的过程也是内在的运动知识沉淀激荡、不断打磨的过程,是一种“用”与“悟”的循环。这正像一个上楼梯的过程:踏出每一步后,又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开始。

最后,一个数学知识模块是整个数学知识系统的一部分,学生需要打破原来的知识场域,打通与其接触的“四面八方”,才能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就是一个综合的过程。

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时,可以针对三种运动进行探究,试图得出结论:轴对称是一种更为基本的运动,因为另外两种运动都可以通过它的多次操作得来。这一结论触及了“图形的运动”这一层次上的深层理解,把三个类目统一成一个模块,将部分融合为整体,将新知从未知转化为已知。另外,还可以针对运动与位置的关系进行探究,试图得出结论:判断运动的变化时,需要通过位置的观察;描述位置的关系时,需要运用运动的话语(如A在B左边2格,A向左运动2格达到B)。这一结论触及了“图形的运动”更高层次上的深层理解,表明了运动与位置是静态与动态的关系、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内容。这正是数学知识不断扩张延伸的一个途径:通过两种综合活动使得知识网络越来越大。

综合来看,上述四个维度都可以展现出学生浸入知识结构时的心理过程。虽然我们不能全面、绝对地认识学生的学习心理,但是我们需要通过从不同的侧面了解他们哪怕是有限的、可能的学习心理,因为越是多方面地了解这个过程,也就越能科学有效地设计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毓信.新数学教育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篇10

【关键词】中国幼教工作者;国外图画故事书;情感教育;儿童发展;评析

一、问题的提出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1995年该组织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2010年国务院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幼儿园玩教具、幼儿图书的配备与指导,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2011年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则指出,要“培养儿童的阅读习惯,增加阅读时间和阅读量。90%以上的儿童每年至少要阅读一本图书”,有效措施就是要为儿童阅读图书创造条件,为不同年龄儿童提供适宜的图书,广泛开展图书阅读活动,鼓励和引导儿童主动读书。

实践证明,幼儿园教师对图画故事书的了解与把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的阅读质量。为此本文以《猜猜我有多爱你》为例,分析我国幼教工作者对国外优秀儿童图画故事书的了解与评价情况。

《猜猜我有多爱你》是爱尔兰作家山姆·麦克布雷尼与英国画家安妮塔·婕朗共同创作的一本图画故事书,1994年、1995年相继在英国、美国出版,后来风靡全世界,被译成了37种语言,全球销量高达1500万册以上。2005年被译成中文,在我国出版发行。

二、研究的过程

(一)制作评价资料

把《猜猜我有多爱你》〔1〕一书翻拍成7张照片,编成PPT1~7,文字内容则编为PPT8。

(二)设计评价问卷

针对该书设计评价问卷,共设计了6个封闭式单项选择题,每题有5个等级判断答案(从A到E,强度渐弱);把评价问卷编为PPT9。

(三)研究对象及方法

向G省、H省、J省、S市、S省、Z省的幼教工作者发放评价问卷72份,回收有效评价问卷56份(其中教师16份、园长25份、教科研或师训人员15份)。问卷调查过程均为先要求他们看完PPT1~9,然后完成评价问卷。研究者还分别对这些省(市)的幼教工作者进行访谈。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对《猜猜我有多爱你》的喜好程度

调查发现,97%的幼教工作者喜欢这本图画故事书,其中77%“很喜欢”,20%“较喜欢”,4%“一般”。没有人“较不喜欢”或“很不喜欢”。

访谈发现,他们之所以喜欢这本图画故事书,主要原因是:(1)“书的名称很吸引人”“让人感到惊喜”“‘猜猜我有多爱你’这句话虽很普通,却让人感到非常温暖”。(2)“书的内容很有意思”“很有趣”“很浪漫”“很感人”“很温馨”。(3)“书中表达爱的方式很独特”“很巧妙”“让人眼睛为之一亮”“书里表现爱的形式很丰富”“很精彩”“让人感到无比的震撼”“把自己对别人的爱充分地展现出来了”“真没想到爱还可以用这么多的方式来表白”。(4)“书的语言简单朴实”“这样的睡前谈话活动,使人感到无比温暖”。(5)“书的图案很精美”“颜色好看”“平和”“养眼”。

可见,幼教工作者喜欢该书不仅是因为书的图案、色彩、语言等很优美,还因为书的名称、内容等很吸引人。精美绝伦的图案、好看养眼的色彩、激情四射的语言、新颖独特的书名、深切感人的内容使我国幼教工作者对该书喜爱备至。“爱”是个美丽动人的字眼,很能吸引人的眼球,因为每个人都需要爱,都渴望去爱和被爱;“爱”虽然难以计量,但“母爱”总是远远大于“爱母”,这就是生命的传承与爱的奉献。接受调查的幼教工作者皆为女性,且大多已为人母。所以,她们能和这本书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儿童对《猜猜我有多爱你》的喜好程度

调查得知,96%的幼教工作者推断儿童会喜欢该书,其中认为儿童会“很喜欢”的占55%,认为儿童“较喜欢”的占41%,觉得儿童“一般喜欢”的占4%。

进一步访谈得知,幼教工作者认为儿童喜欢该书的可能原因有:(1)“小朋友喜欢猜想、猜东西、猜谜语”“小朋友会对书名中的‘猜猜’很感兴趣”。(2)“小兔子活泼可爱”“小朋友会对小兔子的故事感兴趣的”“两只兔子相互较劲的故事会对小朋友产生很大的吸引力”。(3)“两只兔子之间的对话很有意思”“小朋友会感到快乐”“小兔子的动作很简单,小朋友会很有兴趣地去模仿”“插画很可爱,小朋友会喜欢看”“这样的睡前游戏,小朋友会喜欢玩”。

访谈记录反映出幼教工作者比较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知道:(1)儿童喜欢猜测、假想、“打破砂锅问到底”,而故事的名称“猜猜我有多爱你”正好可以引发儿童的兴趣。(2)儿童喜爱小动物,喜欢听故事,“拟人化”的主人翁小兔子可以发挥“同伴”效应,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3)儿童容易兴奋、喜欢模仿、爱好分享,两只兔子不断攀比的话语和动作,使故事妙趣横生、童趣盎然,可以强化儿童继续阅读的愿望。(4)儿童喜欢较劲,好胜心强,而故事中的小兔子坚持不懈地与大兔子“比爱”“拼爱”的灵气和勇气以及“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锐气和霸气,给故事“火上浇油”,并使“战火越烧越旺”,很能吸引儿童把书读完。

(三)《猜猜我有多爱你》对儿童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