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安全事故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5: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饮食安全事故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饮食安全事故案例

篇1

关键词:电力行业 安全事故 成因分析

1 电力安全事故成因分析

1.1 安全培训教育不够

电力企业对于员工的安全培训教育工作还不够,在电力生产中所营造的安全氛围还不浓,导致很多电力员工的安全意识薄弱,各种违规操作经常出现,这就为电力安全事故埋下了严重的隐患。一部分临时性工作,例如配电设备的维护,很多时候都没有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例如没有开具修理证书就开始工作,在一些时候没有断电就开始进行操作,这样就很容易引发触电事故的发生。这些违规操作现象正是因为安全培训教育工作的力度不够,电力职工安全防范意识薄弱所导致的。

1.2 事故责任划分不明

现阶段,大部分的电力安全事故的原因普遍都是由于安全生产意识薄弱所引起的,由于在操作过程中没有第一时间采取防范措施而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当前基本上每一个电力企业都有自身的安全预防制度,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各个部门,但是依然有少数部门缺乏安全意识,对待电力安全工作仅仅是应付了事,个别部门管理人员忙于生产活动,并没有重点去抓安全,发生事故之后也常常推卸责任,这种情况之下很难解决好问题,更不用说预防安全隐患。

1.3 应急体系尚不完善

一部分电力企业的安全事故应急体系或者应急制度还不够完善,当电力安全事故发生之后,不能第一时间的进行有效、有序的抢救工作,在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过程中,也忽略了应急预案的筹备和事故应急准备,在事故发生的一瞬间往往就陷入了不知所措的状态下,让本来可以及时补救的事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1.4 安全监督力度不足

很多电力企业内部设置的安全监督机构较少,安全监督管理人员不具备专业性的知识,电力生产的安全监督职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加之很多电力企业内部的安全监督部门常常会被部分非生产性事务缠绕,他们所开展的安全监督工作仅仅是安全事故发生之后的责任调查。最近几年以来,很多农村地区的电力设施常常被盗窃和破坏,给电力企业正常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这些电力设施常年没有专人进行检查,埋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2 电力安全事故防范策略

2.1 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应急系统

一方面,电力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应该随时做好事故准备,科学规划电力生产安全工作流程,落实电力设备设施的安全检测工作,定期组织电力技术人员在冬夏两季用电高峰期进行安全事故应急演习,从而增强安全应急队伍的专业素质,电力企业相关负责人还必须积极完善安全应急预案,科学合理的对应急预案进行设计,确保其有效性与可操作性;另一方面,电力企业必须建立安全事故应急指挥中心,做好相应救助物资和应急设备的存储,同时要加强对电力人员的安全培训,提升其安全生产意识,从本质上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

2.2 坚持进行员工安全教育培训

电力企业应该坚持定期对电力职工开展安全培训教育活动,增强电力员工安全防范意识。尤其是在电力企业引进一些新技术新设施之后,必须要先对操作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之后才能允许其上岗操作,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员工生产的熟练度,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违规操作而引起的安全事故。电力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应该注重安全培训工作,尽可能让所有员工都可以规范进行操作,在员工心中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观念。

2.3 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电力企业必须加强现场管理,这样才能更好的落实各项安全制度。很多安全事故发生常常就是由于现场操作的技术人员缺乏安全意识,违规操作所造成的。有部分电力工作人员由于怕麻烦,常常在没有深入分析问题本质的情况下就开始操作,由此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也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安全操作的基础是要做好班组管理,落实各项安全责任制度,对于一些多发性的安全事故一定要在班组中反复总结,避免发生重复性错误。

3 结语

总之,电力安全生产是确保电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同时也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电力能源的基础。

电力安全生产能够确保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化,因此,作为电力工作者,必须将电力安全生产这一工作放在所有工作的首位,将安全理念深入心中,严格执行相关的安全生产规范;电力企业的管理者也应该不断完善安全机制,建立完善相关制度体系,积极展开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将电力安全生产工作作为电力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不断提升电力职工安全生产技术,确保电力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明迪.事故成因论对现代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的启示[J].科技信息,2011(05):P15.

篇2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事故 成因 人为因素 典型案例

建筑业的死伤率一直位于各行业的前列。在我国,建筑业是仅次于煤炭行业的第二大事故行业。建筑业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不仅给施工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影响工程项目的各项目标的实现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信誉,同时也严重影响我国和谐社会主义的建设。在此背景下,本文重点研究了影响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主要因素以及成因,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进一步指出了人为因素是建筑工程安全的最主要因素[1]。这对于提高建筑企业的安全意识和管理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1 安全事故的类别及原因分析

1.1 安全事故的分类

从建筑活动的特点及事故的原因和性质来看,建筑安全事故可以分为五大类:高处坠落、触电、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坍塌事故。

(1)高处坠落事故:有临边、洞口坠落;无防护设施或防护不规范;脚手架坠落。主要是搭设不规范;悬空高处作业时坠落。主要是在安装、拆除脚手架、井架、塔吊和在吊装屋架、梁板等高处作业时的作业人员,没有系安全带,也无其他防护设施或作业时用力过猛身体失稳而坠落。

(2)触电事故:有外点线路触电事故主要是指事故中碰触事故现场周边的架空线路而发生的触电事故。还有施工机械楼电造成事故:建筑施工机械要在多个施工现场使用,不停地移动,环境条件较差,带水作业多,如果不保养好,机械往往易漏电;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工程没有按照规范要求做到“三级配电,二级保护”;手持电动工具漏电,电线电缆的绝缘皮老化、破损及接线混乱造成漏电以及照明及违章用电。

(3)物体打击事故:高处落物、费蹦物击、滚物伤害。从物料堆上取物时,物料散落、倒塌造成伤害。

(4)机械伤害事故:施工指挥者指派了未经安全培训合格的人员从事机械操作。为赶进度不执行机械保养制度和定机定人责任制度,指挥“歇人不停”。使用报废机械。还有违章作业,即没有使用和不正确使用个人劳动保护用品。没有安全防护和保险装置或不符合要求。机械不安全状态。

(5)坍塌事故:基坑、基槽开挖及人工扩孔桩施工过程中的土方坍塌。楼板、梁等结构个雨棚等坍塌。房屋拆除、模板、脚手架、塔吊倾翻、井字架坍塌。

1.2 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的成因分析

导致建筑施工工程安全事故的原因很多,大致有高处作业风险,由地质、环境、设备、材料、人员等因素组成,有时几种因素相互产生。但总的来说,主要是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占到事故发生率的96%,另一个是物的不安全状态,占到4%,具体来说,有几下几个方面[2]:

1.2.1 施工企业领导重视不足,机构设置和人员不健全,管理不规范

事实证明,多数的安全事故发生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管理责任,缺乏管理也是事故发生的根源。完善有序的管理是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有力武器之一,包括人员管理、设备管理、制度管理等。对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不当,缺乏责任意识,设备只用不管,防护装置形同虚设,机件老化不换等等,现场防护设施搭建不规范,甚至乱搭乱建现象严重,防护网破损严重等,都将对人员安全产生严重影响。安全防护经费投入不足也是造成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工地现场水电管理不到位,在施工过程中,由于用电发生的事故也在逐年增加。不熟悉正确的消防设施使用方法,未经过严格的消防安全培训或达到合格消防安全人员的要求。

1.2.2 施工一线工人作业水平不高,操作不规范

在施工过程中,大量的劳动力聚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安全意识等观念不一;各工种交叉作业,互为干扰,不遵守安全操作守则,任意而为。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薄弱,更缺乏有效管理,各级管理人员安全责任分工不明,缺乏责任心,对待事故发生抱有侥幸心理等各种因素都将对安全事故的发生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1.2.3建筑材料不符合规格

建筑材料是构成工程的最基本单元,将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质量等级、结构安全。由于材料质量不合格,导致工程安全质量事故的情况时有发生,建筑材料经常出现的问题有:送检材料样品与工程中所使用的材料不同、使用材料未检先用、检验资料与材料不符等,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安全。

1.3 安全事故的风险评价体系建立

安全事故风险评价体系通常就工程来说,指安全事故发生的相对危险度,以及安全事故发生时对该工程的破坏影响程度的大致评价。风险评价虽然有人为影响因素,但依据工程经验与技术手段得到的相对风险评价[3],对安全事故管理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安全事故评价研究的一般过程可以概括如图1。

2 安全事故典型案例分析及对策研究

2.1 事故简介

2015年4月7日,某商住楼工程发生一起围墙倒塌事故,造成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63.5万元。

2.2 事故发生经过

该商住楼为18层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2.47万m2。于2014年3月15日开工建设。事发当日2时左右,施工人员在清理现场围墙外侧的碎石时,围墙突然倒塌,将3名施工人员砸在下面。造成3人死亡。

2.3 事故原因分析

直接原因:在施工的过程中,临时围墙被当作支挡碎石的挡土墙使用。同时围墙无墙垛,使围墙缺乏必要的稳定性。围墙内堆放的碎石对围墙产生向外的水平推力,围墙倒塌前已出现倾斜。加上在围墙外清理碎石过程中,铲车扰动了围墙地基土。在清理掉围墙外的碎石之后,平衡围墙内碎石向外的水平推力丧失,围墙失去支承,最终倒塌。

间接原因:

(1)在施工过程中,现场管理和技术人员安全意识薄弱,缺乏责任心且专业素质欠缺,对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存在侥幸心理。

(2)工程项目部拒不执行公司和有关部门提出的围墙安全隐患整改要求,在围墙已倾斜的情况下,强令施工人员清理围墙外的碎石。

(3)施工单位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在围墙已倾斜的情况下,没有监督工程项目部整改。

(4)建设主管部门对该工程施工现场存在的事故隐患尤其是围墙外长期堆放碎石等明显隐患,监督管理不到位。

2.4 事故的结论与教训

(1)包括施工单位在内的建设各方应加强对施工现场临时设施的安全管理。尽管临时设施对于整个工程的价值和用处都相对较小,施工结束之后一般也会进行拆除。但是在施工过程中临时设施的施工也要遵循严格的安全要求,保证满足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不能草草了事。

(2)政府有关责任部门应依法行政,切实履行职责。要及时对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和现场操作等环节和方面进行检查和监督,一旦发现问题或隐患,就要进行通知,并进行持续地跟踪落实,直到得到圆满解决,将事故隐患及时予以控制以至消除。

3 结语

(1)从建筑活动的特点及事故的原因和性质来看,建筑安全事故可以分为五大类:高处坠落、触电、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坍塌事故。

(2)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的形成有许多因素,主要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其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占到事故发生率的96%,是最主要因素。

(3)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进一步说明了人为因素是建筑工程安全的最主要因素。加强施工安全管理,注意安全隐患,加强预防,就可避免绝大多数安全事故的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徐德蜀,邱成.安全文化通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张彦民.施工安全技术与管理[M].气象出版社,2001.

篇3

关键词:安全生产 企业管理 事故隐患处理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 A

当今社会,各个行业都大力营造“预防为主、安全发展”的舆论氛围,但安全事故仍然时有发生,正所谓隐患不除 事故必出。那么什么是事故隐患呢?众所周之,事故隐患是指人的活动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或者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而可能导致人身伤害或者经济损失的潜在危险。那么安全管理上的缺陷就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强对事故隐患的控制管理,对于预防安全事故有重要的意义。事故隐患的构成可以归纳为三个部份,简单说就是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对一起事故的原因详细分析,通常有两个层次,即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美国调查分析伤亡事故的原因时,采用如下方式:在最低层,一起事故仅仅是当人员或物体接受到一定数量的能量或危害物质而不能够安全地承受时发生的,这些能量或危害物质就是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直接原因通常是一种或多种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或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间接原因可追述于管理缺陷,或者是人的或环境的其它因素。这是事故发生的基本原因。

管理上的缺陷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上的缺陷。

泛指建筑物、构筑物及机械设备、仪器仪表等设计、选材、安装、布置、维护维修有缺陷,或工艺流程、操作方法存在问题。不难理解,技术缺陷主要存在于设备、设施的使用前的设计、选材、安装、布置、维护等阶段,重点是设计阶段。设计前就要考虑到使用中的安全问题,避免使用后的安全维护及附件添加。尽量做到本质安全。技术缺陷存在问题,是事故发生的潜在隐患。2009年X月X日,某公司车间磨矿工李×对所在岗位球磨机电机进行卫生清扫时,其身穿的外衣与电机传动对轮发生接触,导致衣服被电机对轮上外露的固定销卷住并缠绕,随即被抛甩(旋转180度)到对轮另一侧而坠落地面,当场昏迷。这起事故的发生,其中有一个因素就是技术管理上有缺陷,这台球磨机电机,其安全防护装置经过整改,传动对轮外部安设的防护罩非常牢固,但由于防护罩长度不足,致使对轮固定销暴露在防护罩的保护范围之外,使得防护罩出现防护功能缺失,表现为设备设施安全防护管理的缺陷。

二、劳动组织不合理,人员选择和使用不当。

劳动组织是在集体劳动中合理安排使用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的劳动(工作)效率的形式,方法和措施的统称。可分为社会劳动组织和企业劳动组织。 这里我们主要谈谈企业劳动组织,企业劳动组织指在劳动过程中,按照生产的过程或工艺流程科学的组织劳动者的分工与协作,使之成为协调统一的整体,合理的进行劳动,正确处理劳动者之间以及劳动者与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不断的调整和改善劳动组织的形式创造良好的劳务条件与环境,以发挥劳动者的技能与积极性,充分利用新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经验,不断提高劳动效率。 企业中劳动组织不合理,会间接造成事故的发生,与其说是偶然,不如称其为必然,简单讲,部门和岗位合理定员,做到用人有标准,对本职岗位工作能够胜任,并熟练掌握。但每个企业都有这方面的管理不当,特别是国有老企业,历史遗留下劳动组织不合理现象突出显现。其中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组织管理中很多用工单位或部门,用人不合理,岗前不做充分调研。特别是操作性很强、强度很大的岗位,上岗的人员适应不了,但没有及时发现,事故发生后方恍然大悟,此时已为时已晚。所以不断改善企业劳动组织及人员选择和使用管理,对保障正常生产,发挥企业活力,改善企业素质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三、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检查指导错误也是构成管理缺陷的一个条件。

2004年X月X日,某公司炸药厂轮碾车间生产班长杨某带领工人进行夜班火药加工作业,当其他3人去凉药厂房凉药时,杨某独自一人在楼上进行上料作业,由于在填加木粉时检查不细,导致一个直径12毫米,长60毫米的螺丝被卡在轮碾机翻料板底部,与碾盘底部产生摩擦,木粉局部瞬间受热而起火,引发事故就是由于轮碾车间班长杨某在填加物料时检查不细,违反工艺规程违章操作这一管理上的缺陷造成一起生产性责任事故。所以对现场工作加强检查确认,是安全生产工作的必要环节也是重要过程,能够减少和避免事故的发生。

四、管理上的一个缺陷还体现在安全教育培训不够,国家、地方以及企业颁布实施的各项有关安全培训的法律法规、规定、决定及制度等都为安全教育培训提供强大的制度支持,但我认为决大多数企业这方面的工作,都没有真正达到培训教育目的。制度健全,但细节不够,落实不到位,流于形式,最终的效果也不好。通常表现为:1、培训人员资质认可度,具体为培训人员没有接受正规的考核,没有专业的培训资格,也没有正式接到上级授权。各级安全部门培训管理混乱,以登记、填表、答题的程序敷衍了事。2、接受安全教育的人员,不能掌握安全教育培训的相关内容,连意识上的安全概念都模糊不清,特别是《安全生产法》规定的三级安全教育成为法制体系下必须存在,但早已形同虚设的产物。长此以往最基本的安全培训教育会恶性循环,老职工淡漠,新职工忽视。出现事故后,常听到的说法,是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事故。其中以人的安全意识不强,思想麻痹大意为习惯语,这也正说明了,事故受害者或事故制造者受到的安全教育有多少,接受的安全培训有多少,真正达到教育培训目的又有多少,这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所以安全教育培训是一个动态过程,安全教育培训应贯穿于整个过程。包括安全教育培训管理制度是否完善、安全培训考核制度是否严格落实、安全培训档案管理是否规范等。培训人员的业务素质、能力水平;考核接受培训人员的掌握情况,都是必要关键的环节。

篇4

关键词 电力企业;生产事故;原因;预防

中图分类号 X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1)122-0228-01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大好时期,对电力需求十分迫切;与此同时,我国电力工业体制正处在改革的关键时刻,电力生产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它既是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也是检验改革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

1 目前电力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

1.1 安全培训教育缺失

对安全培训教育的强化还不够,安全氛围营造的还不够浓厚,致使职工安全意识薄弱,习惯性违章时有发生,为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有些临时性工作,特别是配电修理工作容易在没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工作。例如:未开修理证书就进行维修操作,容易产生触电事故。某些工作需要停电之后才可以操作,但是工作人员平时并不注意,同样易引发伤亡事故。以上事实足以证明安全培训教育是减少电力企业事故发生的前提。

1.2 责任划分不明确

目前电力生产发生安全事故究其主要因素缺乏安全生产的意识,未能及时实施预防措施。如今,几乎每个电力生产企业都采取措施并编制出一些列方针和政策,要求各部门都要各负其职,因为少数单位缺乏安全生产的意识,对待工作往往只是持有简单应对的态度。个部门领导指示忙于表面工作,并未进行更深层面的调查,这就从根本上发现不了问题更不用说去解决问题了;对待工作极其不负责不认真,对某些事故的情况尚未了解清楚就草草了事。

1.3 应急体系不健全

某些企业的应急指挥体系或者应急指挥机构等不健全,不能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进行有序、有力、高效的抢救工作,在平时的工作中也没有建立应急准备和应急策划,在事故发生时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从而造成更大的损失。

1.4 安全监督上措施不力

由于供电企业安全监察部门人员少,专业知识欠缺,对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经常被一些非生产性事务缠绕,习惯于事故后的调查和责任追究。此外近年来,供电企业农村电力设施发生被窃、破坏的情况比较多。窃电给社会和电力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

2 加强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建议

2.1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预警和应急体系

1)电力企业管理人员要时刻做好事故预想,科学合理地完成电网的运行,并把电力设备的检测工作落实;不定时组织面对冬夏用电高峰的事故应急演练,提高应急队伍的团结协作能力,有针对性的完善物资储备;畅通与当地政府职能机关的联动机制;进一步改进应急预案,保证应急预案的高度可操作性;建立对不可抗力或者突发事件引起的事故的预警系统,确保应急机制的顺利启动。

2)要配备一个应急指挥调度中心与一个专业能力强大的应急救助队伍。同时应急物资储备也要充分,并且完善满足通信需求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应急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将装备技术的发展应用到对应急抢救的服务上,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源来强化应急抢救的专家队伍,从而提高应急工作效率。在完善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事故应急处置体系后,可以实现事故统一应急指挥、统一的应急救援,各种应急信息的收集整理、应急演练等目标,进而形成一种宏观的应急处置理念,将临时慌乱救急升级到专业应急处置的高度,为电力企业的安全防御及抵抗灾害等能力的提升做出贡献。

2.2 做好安全培训教育、强化安全意识

定期对参加生产活动的全体职工加以安全培训,提高其安全隐患意识。在接触新技术和新机械的时候,必须先进行培训,过关后方可上岗操作。这样既能增强员工的操作技术水平又能提高领导的按却生产能力。对某些职务有特别要求的员工必须做到先学习后上岗。安全管理部门要着重强化安全培训业务,使员工能够规范、安全、有责任心的进行业务操作,提高员工的安全工作技能。领导应该从自身做起,起到带头的作用,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在全体电力职工中得到进一步强化。

2.3 加强安全责任体系建设

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目前基本上是与行政管理体系相对应的,也是目前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得以实现的寄出。基层干部务必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基层干部应该更加认真地负起安全责任。

2)安全责任要在执行和实施中得以丰富和落实。所以从客观上说责任是一层更比一层大;而且,几层的工作,要具体到每一个环节,各负其职,责任分明。

2.4 加强现场管理,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现场管理是落实安全管理制度的重中之重,务必严格执行。最为重要的是,班组管理的前提是安全操作,应该引起大家的特别关注,认真落实。某些电力事故在发生时,通常是因为现场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马马虎虎造成的。个别人员因为不想麻烦,自以为是,从表面现象入手,没能做到彻底分析,给个人和亲人制造灾难,同时也给国家和人民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因此,建议对多发性和重复性的事故进行认真的总结,提高改进办法,并形成规定和制度,治理薄弱环节。

2.5 实行安全生产监督制度

电力单位根据产权及管理等原因,执行上级监督下级,也就是电力企业监督分电力企业、和子电力企业;以此类推一级监督一级,实行级级监督制度;此外,电力企业系统各单位的的安全生产不仅要接受电力企业的内部监管,更要接收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

3 结束语

安全第一,保证安全才能促进发展。安全生产对电力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所以电力企业的各个部门要加强安全隐患意识的学习,在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更要做好安全监督;以上问题是否能够落实及解决才是最合理、最可靠的、值得管理者们不断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刘倩.浅谈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J].民营科技,2011,10.

[2]吴继志.电力企业安全生产探讨[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9.

篇5

一、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各种类型的建筑物应运而生。在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下,势必会带来很多安全风险问题。通常而言,在建筑施工中存在很多难以预测的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会威胁着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建筑造型具备多样性、复杂性等特征,造成在建筑中频发安全事故。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施工工作人员需要长期在露天高空中施工,这无疑有着很高的危险性。同时,在施工中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在工程后期作业规划和工程实施中,很多时候都由自然条件所决定,因此,很难预测出风险发生的概率,也很难预测风险对于建筑工程所带来的影响,这些不可预测的风险,不但会对有关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而且也会为整个建筑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结合建筑工程特点,不管是工程监理工作者,还是具体施工工作人员,都应结合建筑工程实际情况,树立起相应的安全防范意识,唯有施工工作者具有较强的安全防范意识,才能确保施工的顺利、安全进行。

二、建筑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

1.设备安全管理上存在疏忽设备在不安全状态中,也会频发事故。具体表现在:设备使用中缺乏安全管理制度、设备维修不及时、设备超负荷运作;开挖土方、脚手架、模板等工程缺少相应规范的、合理的设计计算资料;防护装置缺乏安全警示标志、强度低、报警装置、安全保险装置等不完善;个人防护用品有缺陷。在设备安全管理上存在的缺陷,影响了施工工作人员的安全施工。2.施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在安全管理上存在的缺陷,表现在安全管理不到位、安全制度不完善等。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中,管理状态杂乱无序,有很多违反规定的操作,这些情况在不同程度上引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其企业对安全施工重视力度不够,项目管理工作者过度追求工程质量,而忽略了操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其中有很多无证上岗的施工人员,监督管理工作者没有按照有关要求监督施工,没有及时处理施工隐患,这些在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致使建筑工程安全施工频频发生,想要提高建筑施工的安全,有关部门必须要高度重视起这些问题,从而完善解决好这些问题。3.施工环境带来的影响在建筑施工中,大多数施工项目都是在露天中完成的,在具体施工中,人员多、道路状况复杂、堆积各种生产资料、生产设备较多等,这些都是引发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但自然环境是引发建筑行业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大雨、大雪、高温等环境下,会提高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4.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浅薄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但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的安全,而且也为建筑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安全事故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施工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浅薄。建筑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要有大量的人力来进行,这就导致施工人员素养高低不一,技术水平不一。劳动分工没有互相配合,也互相干扰,施工人员没有按照施工要求进行认真施工,为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三、加强建筑安全的风险管理方法

1.加强管理施工机械对一些重机械严格把关,严禁这些设备进入施工场地,在需要的情况下,按照有关规定要求进行,保障特种机械操作工作人员定岗、定机。在施工刚刚进行中,使用单位结合机械设备使用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机器保养计划,并组织实施,定期或者不定期检查和清洁施工设备,及时解决施工故障,更换受损的施工零件。在施工现场中,应悬挂警示牌,在一些作业危险区域,如:电梯口、临时用电设备等区域,应悬挂上安全警示牌,提醒施工作业人员,从而提高他们的施工安全意识;建筑材料、建筑配件等材料应整齐堆放,专人负责一些易燃易爆的物品,确保施工的安全,同时,施工现场的生活设施也要达到施工要求,确保生活设施符合施工的要求,为顺利施工奠定坚实的基础。2.完善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应精细化管理建筑工程安全施工监督管理部门,切实的、积极的履行自身职能,加强监控安全生产许可证,并做好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切实做好审查施工企业安全资格工作,严格把关建筑市场安全资格准入,严禁不合格的施工材料混入施工现场。在此基础上,施工企业还需要构建起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加强管理施工现场,消除一些不安全的状态,避免一些违规违法现象的发生,从而提高建筑施工质量和施工水平。3.精密组织安全管理机构对建筑施工过程进行安全控制,这是由安全环保部门管理的,一般施工企业中,项目部生产经理都是由安全总监负责,这样就可以免去很多职位。但很显然,这种组织机构存在问题,很难保证安全管理的优先性、权威性,对安全管理质量和安全管理效果都会起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建筑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起相应的安全管理体系,秉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施工原则。唯有这样,才能将各项安全管理措施落实。如:在设置安全管理部门后,在安全管理机构将所有项目部责任人纳入其中,并明确各个责任人应负的责任,避免权责不清。将各个施工队伍的责任人作为主要安全管理人员,定期对他们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继续担任主要安全管理人员,考核不合格者,对其进行严格教育。此外,定期召开安全会议,每次安全会议都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前一段时间的安全管理状况,对所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确保及时的、有效的解决好问题。4.对施工人员展开安全培训用人企业应对现场施工工作人员实施安全教育培训,并定期对他们进行考核,唯有达到了安全培训的一系列要求后,才能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进一步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另外,一些特殊岗位,施工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没有相关资格证书的人员不能上岗,避免出现安全事故。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对于发现有违规操作的工作人员,予以通报批评,并对其实施安全教育,从而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对表现优异的工作人员,及时给予鼓励,鼓励形式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从而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施工企业必须要意识到,唯有从根本上找出影响施工安全的原因,才能真正地确保施工的安全进行。

四、结语

篇6

北京市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和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生产安全事故隐患(以下简称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可能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第三条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应当坚持生命至上、预防为主、科学管理、单位主责、政府监督、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 市和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督管理工作的领导,支持和督促各有关部门依法履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督管理职责,及时协调解决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督管理工作列入政府工作部门考核内容,并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用于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督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助有关部门依法履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督管理职责。

第五条 市和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实施综合监督管理,指导、协调、监督政府有关部门履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督管理职责,并依法对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发展改革、经济信息化、公安、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市政市容、交通、水务、质量技术监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园林绿化和农业等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相关行业、领域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本条前款规定的政府有关部门,统称为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第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本办法有关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规定,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承担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主体责任。

对发现的事故隐患,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立即消除;无法立即消除的,应当按照事故隐患危害程度、影响范围、整改难度,制定治理方案,落实治理措施,消除事故隐患。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保障隐患排查治理所需资金。所需资金按照实际发生额列支,可以依照税法有关规定实行税前扣除。

第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负责,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制定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二)督促、检查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三)保证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投入的有效实施。

第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履行下列职责:

(一)参与拟定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二)按照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状况,及时排查事故隐患,提出改进安全生产管理的建议;

(三)制止和纠正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

(四)督促落实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整改措施。

第九条 从业人员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向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本单位负责人报告;接到报告的人员应当及时予以处理。

从业人员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有权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现场。

第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细化和明确从业人员、基层班组等基层作业单位和工艺、技术、设备等部门,事故隐患排查的具体内容、周期、责任等事项,对事故隐患的排查、登记、报告、监控、治理、验收各环节和资金保障等事项做出具体规定。

第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每月向从业人员通报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

重大事故隐患消除前,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向从业人员公示事故隐患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应急措施。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及时向所在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

(一)事故隐患无法及时消除并可能危及公共安全的;

(二)非本单位原因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事故隐患的。

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事故隐患的现状、形成原因、危害后果和影响范围等情况。

第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在事故隐患治理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应的监控和防范措施,必要时应当派员值守。事故隐患消除前或者消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疏散可能危及的人员,设置警戒标志,暂时停止使用相关装置、设备、设施。

第十四条 事故隐患消除后,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组织验收。

暂停使用的相关装置、设备、设施未经验收合格,不得投入使用。

第十五条 本市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全过程记录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分析、预测安全生产形势,实现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监督管理的信息化。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分析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定期通报本辖区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预警信息,为生产经营单位提供指导和服务。

第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要求使用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如实记录事故隐患的排查时间、所属类型、所在位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治理措施及整改情况等内容。

第十七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按照年度监督检查计划,对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建立事故隐患治理督办制度,督促生产经营单位消除事故隐患。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设立并向社会公布事故隐患举报渠道。

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职责范围难以确定或者存在争议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协调、确定。

第十八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制定相关行业、领域的事故隐患目录。

第十九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应当责令立即消除;重大事故隐患消除前或者消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责令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相关设施、设备;重大事故隐患消除后,经审查同意,方可恢复生产经营和使用。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采取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措施,对居民生活影响较大的,应当向社会公告。

第二十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接到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事故隐患报告的,应当及时调查、了解有关情况,采取治理措施;对于超出本部门管理权限的,应当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由本级人民政府协调处理。

第二十一条 本市鼓励安全生产协会组织、技术管理服务机构和注册安全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为生产经营单位提供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技术和管理服务。

第二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事故隐患,均有权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举报。接到举报的部门应当依法为举报人保密,对举报有功人员应当给予奖励。

鼓励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举报本单位存在的事故隐患。

第二十三条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发现其所在区域内的生产经营单位存在事故隐患,应当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

第二十四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工作人员,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履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督管理职责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不力的生产经营单位,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和教育培训。

第二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未履行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职责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未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的,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10万元以下罚款;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未定期通报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或者未公示重大事故隐患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应急措施的,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5万元以下罚款;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生产经营单位未将无法及时消除并可能危及公共安全的事故隐患,向所在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的,处5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未按照要求使用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如实记录隐患排查治理情况的,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5万元以下罚款;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在一年内有两次以上违反本办法规定行为的,应当依法从重处罚。

第三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被约谈、教育培训或者行政处罚的信息,应当纳入本市信用信息系统,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以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方式向社会公布。

篇7

奖励办法规定:厦门市行政区域内存在下列情形的生产安全事故隐患,任何单位或个人均有权举报:

(一)发生死亡、重伤或中毒等生产安全事故,事故单位或有关人员破坏或伪造事故现场、隐瞒不报或未及时、如实报告的。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在本单位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时,不立即组织抢救或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或者逃匿的。

(二)生产经营单位不具备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

生产经营单位未依法保证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或资金投入不足,可能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

(三)危险物品生产、经营、运输、储存、使用及废弃物处理经营企业未取得相应资质的。

(四)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危险物品的车间、营业场所、仓库与员工宿舍或民宅在同一座建筑物内,危及员工、居民安全的。

(五)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未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其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未按照《安全生产法》规定考核合格的。

(六)有关单位或个人不具备安全资质和条件开采矿山的。

有关单位或个人为已被停业整顿或关闭的矿山提供电力,爆破器材、设备等生产资料的。

(七)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未依法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

(八)生产经营单位未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

(九)生产经营单位对从业人员未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即安排上岗作业的;特种作业人员未依法持《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上岗作业的。

(十)本条(一)至(九)款情形以外的其它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经群众反映,存在事故隐患的单位或个人置之不理或未采取有效措施消除的。

(十一)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要求被审查、验收的单位购买其指定的安全设备、器材或者其他产品的;在对安全生产事项的审查、验收中收取费用的。

(十二)承担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工作的机构,出具虚假证明、报告的。

生产安全事故隐患举报实行精神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对一般以下事故隐患的举报给予表扬。物质奖励标准分三类十级。

(一)一般事故隐患举报奖励标准为100元至1000元。

(二)重大事故隐患举报奖励标准为1000元至3000元。

(三)特大事故隐患举报奖励标准为3000元至5000元。

举报奖励金依次分为100元、200元、300元、500元、800元、1000元、2000元、3000元、4000元、5000元十个等级。

同一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有两个以上单位或个人举报的,对第一时间举报的单位或个人给予物质奖励,对其他举报人给予表扬。

生产安全事故隐患举报奖励每季度评审一次。每季度的最后一个月开展奖励评审工作,当月的最后一个工作日颁发奖励金。

篇8

关键词:输油管道;事故原因;安全管理

一、输油管道事故形成原因分析

管道输送压力高,一般以埋地的方式进行输送,具有隐蔽、单一和野外的特点。引发长输管道失效事故的主要危险表现为:管道腐蚀、施工材质缺陷、焊接不良、水击及压力变化、热应力、操作失误、第三方破坏、地质、自然因素,其中管道腐蚀、施工材质缺陷为、第三方破坏为管道失效事故主要原因,以下对管线失效的原因进行系统分析。

1.管道腐蚀

腐蚀是指材料与其所处环境介质之间发生作用而引起材料变质、破坏和性能恶化的现象。管道腐蚀是造成埋地输油管道穿孔、泄漏常见的因素,主要表现为腐蚀穿孔,应力开裂等形式。由于防腐材料及涂层施工质量问题,在管道敷设施工中如果防腐层破损或开裂,土壤中的水、盐、酸、碱及杂散电流的作用,会造成管道外腐蚀;阴极保护失效和防腐绝缘涂层老化等也会导致管道外腐蚀。输送介质中含有酸性介质等会造成内腐蚀,而施工、安装不当引起管道产生拉应力会导致应力腐蚀。各种形式的腐蚀都有可能导致防腐绝缘涂层失效、管壁减薄、管道穿孔、甚至发生管线开裂事故。另外,原油中的水分、硫化物及其他腐蚀性物质会对钢管产生侵蚀。

2. 第三方破坏。第三方破坏是指管道沿线修筑道路、建设施工、耕作和认为打孔盗油等活动引起的管道损伤,造成的介质泄漏、防腐层损伤、管线出现刮痕及压坑等事故。

3.设计方面。设计方面包括管材,它主要涉及到:

(1)管线选线、站场的选址。管线的走向、长短和通过的难易程度对整条管线的投资、施工、运行安全都有很大的影响。设计中还应该注意站场选址及与建筑物的布局、消防配套设施等管材安全因素。

(2)工艺流程、材料及设备选型。工艺流程设置合理,设备选型恰当,系统运行就会平稳运行。然而设备选型是在水力、热力、压力等计算后得出来的,因此必须对工艺有相当高的要求。

(3)管线强度计算。在管线强度计算时,对管线的受力载荷分析不当,强度设计系数取值有误,将使计算结果及管材、壁厚的选用不当,这在运行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泄漏、爆炸等事故。

(4)水击可能性。管线系统启停泵及迅速开闭阀门时,均易引起水击。水击值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流动速度、流动停止的速率等因素有关,应考虑这些情况,给出评语。

4. 自然环境、地理环境因素,它主要涉及到:。

(1)自然环境危险有害因素 主要包括:1)地震;2)滑坡、崩塌;3)地面沉降;4)台风;5)雷电;6)低温;7)洪水。这些可以直接怕坏天然气管道的正常稳定状态,从而导致管线直接或者间接地出现损毁,断裂,泄露。

(2)土壤移动状况。它可以包括在设计因素中。造成土壤移动最主要原因是由于滑坡,再者,不稳定土壤中的土壤温度及水份的变化,也会使土壤移动;还有,管线埋设在冰冻线以上,冬季土壤结冰或形成冰柱,使土壤膨胀,也会使土壤移动。

(3)操作方面因素。它是指人的误操作所造成的灾害,可分解为下列4个因素:

①设计误操作因素。由于强度计算失误、受力载荷分析不当或管道沿线勘查导致设计上的失误所引起的事故。

②施工误操作因素:施工误操作是指未按设计规定的技术要求的行为,由于施工人员的资质、能力有限、或对地质条件不熟悉,造成施工质量未达到设计要求、焊缝有超过规定值的缺陷、涂层质量不佳,下沟回填时造成的涂层或钢管本身的损伤等。常见情形有:

a)管材由于制造加工、运输不当可能造成管材缺陷,如果管道薄厚不均、椭圆度、防腐绝缘涂层质量差,都有可能形成管材缺陷或焊口缺陷。

b)焊接缺陷 输管线焊缝处可以产生各种缺陷,常见的有裂纹、夹渣、未熔透、焊瘤、气孔和咬边等。

c)防腐层补口、补伤质量问题 钢管在现场焊接连接以后,未防腐的焊接部位需要进行补口。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钢管内外表面的防腐层损坏,特别是外防腐层需要进行补伤。若补口补伤出现问题,将降低管线腐蚀性能。

d)管道开挖回填质量问题 若管沟开挖深度或穿越深度不够,基础不实,回填压实时,将会造成管线向下弯曲变形。若是地下水位较高而管沟未及时排水,会使底部悬空,容易造成拱形变形。土质不合理,可能刮伤防腐层。总的来说,回填高度、夯实程度。深埋深度,管沟基础不牢等都是应该注意的问题。

e)管道穿越公路、河沟施工质量问题,由一敷设完成以后难以检修,施工质量的优劣显得龙为重要。管道穿越河流河床深度不够,埋设在河床下面的管道可能悬空,水流冲刷导致管线破裂,管道穿越公路、铁路设置保护套管,由于保护套管的屏蔽作用,外加电流对管道起不到保护要求;同时车辆载荷的变化和地基的沉降对管道也存在影响。

(4)运营误操作因素:它是指管线运行过程中,由于未按操作规程操作、维修不及时不完善、工人技术不熟练等因素所引起事故的原因。维护误操作因素。它是专门指对设备、仪表的维护不当而言,造成数据显示错误、失真等情况。

5. 应力腐蚀裂缝状况。此项一般均列入腐蚀因素中,但国外单位也有将它单独作为一项的。应力腐蚀必须是在:有拉应力、有腐蚀环境、有缺陷等三个条件具备时才会发生。

二、管道安全管理现状

1. 管道安全隐患数量大,整改率低。根据安监总局数据显示,我国从2013年青岛“11・22”事故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油气输送管线等安全专项排查整治,目前全国有陆上油气管道966条,总里程近12万公里,共排查出隐患29436处,其中被占压11972处,安全距离不足9171处,交叉穿越8293处,截止2014年7月,均每10公里就有2.5处隐患,但整改率只有12.6%。

目前油气管道的检测技术包括外部检测和内部检测技术,均可以实现不开挖和无损伤。

(1)外部检测方法,包括直接检测油气泄漏的直接检测法和检测因泄漏而引起的流量、压力、声音等物理参数发生变化的间接检测方法。这些检测方法主要通过超声、光学、涡流及射线等实现。例如:利用声的发射及反射原理对泄漏的部位进行检测,通过该技术可以了解管道运行的防腐蚀状况,为后面开挖、进一步检测提供了依据,但这种方法属于间接方法法,无法实现对管道全面检测,且该方法受外界的影响大,误差及误报率高。

(2)管内检测法,基于磁通、超声、涡流、录像等技术的,此类方法较为准确,但是投资大,适用于较大口径管道,但易发生管道堵塞、停运等事故。

四、结论与建议

我国长输管道建设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管道安全是今后我国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针对管道事故分析、管道安全现状及管道安全技术措施等,提出几点建议

1. 加大立法力度。我国的管道运输已经成为第五大运输业,目前只有《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海底电缆管道保护规定》等条例、还应借鉴国外做法加大立法力度,建立管道方面的专门法律,将管道安全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安全工程来抓,以进一 步加大对油气管道的安全管理。

2. 加强管道安全方面的科研工作。对管道腐蚀失效机理进行研究,建立管道及涂层寿命模型,为防腐措施的制定及判废标准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指导生产实际和减少腐蚀损失。

3. 提高过程控制水平。新建管管道全面推行SCADA系统逐步在国内应用。而对在役管线如何提高自动化管理水平,需要深入研究。

4. 重视泄漏诊断方法的研究开发。开发长输管道自动监测系统,提高在役管线安全控制水平,能及时根据管线压力波动等趋势,快速判断输油状况、管道泄漏情况,确定泄漏位置。

5. 提高管道检测水平和能力。我国已经明确规定了油气管道全面检测和一般性检测的周期。

随着我国油气管道总长度增加和管道服役年限的增长,管道检测将越来越受人们重视,加快检测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研究,提高检测准确性和精度势在必行。

6. 建立长输管道防腐、检测专业化队伍。根据国外的经验,逐步建立专业化的管道防腐队伍、检测队伍,以专业化的水平对管线进行定期检测维护。

7. 成立管道管理机构,设立管道统一呼叫中心,要求拆迁、挖掘和建筑施工的个人或机构必须在工程实施之前,通过统一呼叫中心,联系管道运营商,获取目标区域的相关地下管道信息,避免多级多头管理形同虚设。

8. 不断完善管道运行管理,加强对设计、施工的审核,提高施工及验收标准,采用先进的工艺及自动化的控制措施,采用高等级的钢管、管件及防腐工艺和材料。

9. 强化完整性管理。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完整性管理标准及规范文件,对高风险区进行强的强制进行完整性评价,强化企业自我约束、政府监管的作用,增加公众对管道的信心。

结语

在管道运输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总结之前发展的经验和不足,不断完善经验和解决不足中创造其美好的明天。输油管道事故并不是无法抗衡的自然灾难,只要各方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应对日常工作,相信未来的中国有希望达到输油管道零事故。■

参考文献

篇9

1、目的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安全检查及隐患治理长效机制,预防和减少各种安全事故,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和公司财产免受损失。

2、范围

适用于公司所属部门及场所。

3、职责

3.1总经理对安全检查及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全面责任,并保证隐患整治所需的资金投入。

3.2安全员负责组织公司安委会有关成员对工厂进行安全检查,负责整改的跟踪和验收。

3.3各部门负有对厂区内各项检查及事故隐患排查、隐患整改和督查的责任。

3.4专业性安全检查、检测,由相关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3.5安全员负责对提出或举报事故隐患的员工申请奖励,对拒绝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部门或员工提出惩罚措施。

3.6

安全员负责统计事故隐患,向公司管理者汇报。

4、程序

4.1定义与分类

4.1.1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以下简称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为不安全行为及管理上的缺陷。

4.1.2事故隐患分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局部停产,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治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而难以排除的隐患。

4.1.3安全检查的类别应该包括:综合性检查、季节性检查、专业性检查、日常检查、重大节日前检查、政府安全主管部的门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查领导管理、查制度落实、查防护措施、查隐患整改、查教育培训、查各种记录。

4.2工作程序

4.2.1安全员在每年的十二月底,编制公司下年度的安全检查工作计划,并报公司总经理核准实施。

4.2.2各部门及各级人员,在规定时间组织人员进行安全检查和事故隐患排查,完善各种记录,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档案,并实施监控治理。

4.2.3各部门、各相关人员所进行各种安全检查,应建立完善安全检查台账,并统一报到人力资源部存档。

4.3安全检查

各项安全检查,必须要有安全检查表,且每种安全检查表都要有编制单位、审核人、批准人,检查表至少包括:序号、检查项目、检查内容、检查标准或依据、检查结果,签字等。

4.3.1综合性检查

(1)公司级综合检查:安委会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组织编写《厂级综合性检查表》,每季度末对厂区,特别是重点要害部位进行一次综合性的事故隐患检查,包括部门、车间事故隐患整改和落实公司安全管理制度情况,安委会将检查发现的事故隐患汇总,填写《安全隐患整改通知单》。安全员跟踪、复查各部门事故隐患整改情况,形成相关记录,并连续保存。

(2)车间级综合性检查:部门(厂)经理、车间主任、有关技术人员,结合公司及车间实际,编写《车间级综合性检查表》。每月下旬对辖区的车间,进行一次安全综合检查,发现事故隐患,填写《安全隐患整改通知单》并连续保存相关记录。

4.3.2季节性检查

安委会主任或副主任,每年针对春季(每年3月)、夏季(每年6月)、秋季(每年9月)和冬季(每年11月)的生产特点,组织人员编制季节性安全检查表,并组织检查,并保存检查记录。

(1)春季安全检查的内容为:防雷、防静电、防解冻跑漏等。

(2)夏季安全检查的内容为:防暑降温、防台风、防洪防汛等。

(3)秋季安全检查的内容为:防火、防冻保温等。

(4)冬季安全检查的内容为:防火、防爆、防冻、防滑和防中毒等。

4.3.3专业性检查

专业性检查主要是对压力容器、电气装置、机械设备、建(构)筑物、安全装置、防火防爆、防尘、检测仪器等进行专业检查。

各相关部门负责编制本部门管理职责范围内的专业检查表,每半年组织一次专业检查,并填写、保存相关记录。

4.3.4节假日检查

重大节日(春节、十一)放假前,各部门须依照公司安全管理制度,结合生产实际,编制《节假日检查表》,检查辖区动火、高空、有限空间等特殊作业的安全情况;对管辖的机械、电气设备及附件、安全设施设备,化学品的储存、使用等安全检查,发现事故隐患及时填写《安全隐患整改通知单》,并及时整改,消除隐患。

4.3.5日常检查

(1)各部门负责人组织每日每班安全检查,各班组内自查,班组间互查。各班组在作业前后、交接工序时对自身的环境,机台和工作程序要进行安全检查,并互相监督。公司每个员工发现事故隐患,有责任向本部门领导或者安全员进行汇报,公司给予一定奖励。

(2)安全员每天进行安全巡查,,由安全管理人员负责,发现内部员工和委外作业人员违反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等违规行为,应立即制止和纠正;规范厂区生产、建设、生活秩序;对检查出的事故隐患如可当场整改,要当场整改,如不能当场整改的下达《安全事故隐患整改通知单》,督促相关部门限期整改,保存好相关记录。

4.3.6政府主管部门安全检查

政府安全主管部门的安全检查,安全员负责接待,公司主要负责人、各生产部门主管、安全专管配合检查,安全员准备安全检查的基础资料和安全工作汇报材料;各部门做好检查准备,政府查出的事故隐患,由安全员填写《安全隐患整改通知单》,并督促相关部门立即或限期整改。

4.4隐患排查、登记和消除报告管理

4.4.1在隐患排查前完善隐患排查方案,明确排查的目的、范围和要求。每次检查出的事故隐患要下达《安全隐患整改通知单》,限期责任部门治理。治理结果也会在下次的安全例会中汇报;安全员按治理期限组织治理验收。

4.4.2对查出的隐患,责任部门或人员应完善隐患治理方案:要求有包括目标和任务、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机构和人员、时限和要求;隐患治理措施要求针对性强;隐患治理措施应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教育措施、防护措施和应急措施等;隐患治理工作形成闭路循环。

4.4.3对确有客观原因,不能按期完成整改的事故隐患,相关车间必须在限定期限前,以书面或电子邮件的方式说明原因,并将延期期限及安全措施,上报本部门负责人和安全员,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延期,须同时报至总经理。

4.4.4各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在事故隐患治理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发生事故,并及时向相关领导报告整改进度及整改存在问题等情况,相关领导要及时指挥、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事故隐患整改按期完成。

4.4.5对检查出的重大事故隐患,包括政府安全主管部门排查出的重大安全隐患,由安全员上报总经理,同时组织责任部门制定并实施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

,安全员对隐患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并及时向政府安全主管部门反馈隐患整改情况。安全员负责建立重大事故档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评价报告与技术结论;

(2)评审意见;

(3)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预算情况等;

(4)治理时间表和责任人;

(5)竣工验收报告;

(6)备案文件。

对暂时无力解决的重大事故隐患,隐患所在部门或车间应制定并落实有效的防范措施,并由安全员书面向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报告要说明无力解决的原因和采取的防范措施。

对不具备整改条件重大事故隐患,必须采取防范措施,纳入隐患整改计划,限期解决或停产;书面向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安全监管部门报告,报告要说明不具备整改条件的原因、整改计划和防范措施等。

4.4.6安全员组织人员每月进行一次风险分析,并应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对生产现场和生产过程、环境存在的风险和隐患进行辨识、评估分级,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2)对生产作业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辨识,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3)根据相关方提供的服务作业性质和行为定期识别服务行为风险,采取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并对其安全绩效进行监测。

篇10

关键词:塔机、事故原因、安全使用、预防和控制管理对策、安装、使用、检测验收、使用登记备案、拆除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高层甚至超高层、结构和工艺复杂的多功能公用民用建筑兴建,塔机使用日趋频繁和广泛。塔机具有起升高度高、覆盖面广等特点,是建筑施工中不可替代的机械设备,担负着主要的运输任务。塔机在装拆、顶升加节以及使用过程中,如果管理不善、违章蛮干或者由于技术方面等原因,易导致塔机事故的发生,此类事故社会负面影响大。如何保障塔机的安全使用,防止安全事故发生,是安全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现结合自己在日常工作中的使用、管理经验,对塔机事故发生原因、如何预控及安全管理谈点个人的看法,以期更好地把这项工作做好。

一、塔机事故发生的原因

很多事故的产生都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管理缺陷所引起的。

1、人的因素:塔机安装单位良莠不齐,装拆人员对所装拆的塔机性能技术了解不够,无证上岗,违章作业和指挥,冒险蛮干。装拆前不进行安全技术交底,编制的专项施工方案未经审核审批,无针对性。有的建筑施工企业只讲效益,忽视安全,任由无资质安装单位(或借用别人资质)进行安装。塔机安装完毕后不经过验收、检测和使用登记备案便投入使用。现场无专职的司索信号工,塔机司机技术素质较低,缺乏应有的安全技术常识。

2、物的因素:为了节省费用,多数塔机在找到下一个工地之后才进行拆除,塔机不能进行正常的维护保养,易造成带病运转。塔机的连接件重复使用次数频繁,不进行探伤和检测。塔机附墙装置设置不符合说明书要求,附墙装置无合格证件等。塔机制造质量差,关键部位错用材料,结构件焊接质量差。

3、管理的因素:相关企业未能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来约束企业行为。不按塔机的安全技术规程要求进行施工,在恶劣的外部作业环境中蛮干。在成片开发的小区内,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不能对施工现场的塔机进行合理的布置,造成施工现场多塔作业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二、塔机的安全使用和预控塔机事故的管理对策

要充分认识到塔机在建筑施工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危害后果,要有一定的力度来预防和控制塔机事故的发生,加强安全使用管理措施,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减少和消除塔机事故隐患。

(一)建立健全塔机安全技术档案

按照“一机一档”建立塔机安全技术档案,安全技术档案包括以下内容。

1、购销合同、制造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制造监督检验证明、安装使用说明书、备案证明等原始资料;

2、定期检验报告、定期自行检查记录、定期维护保养记录、维修和技术改造记录、运行故障和生产安全事故记录、累计运转记录等运行资料;

3、历次安装验收资料。

(二)加强塔机装拆前的安全检查

1、严格执行塔机使用淘汰和报废制度,塔机存在下列情形之一不得出租和使用:①属国家明令淘汰或者禁止使用的;②超过安全技术标准或者制造厂家规定的使用年限的;③经检验达不到安全技术标准规定的;④没有完整安全技术档案的;⑤没有齐全有效的安全保护装置的。

2、塔机装拆前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严格执行审核审批程序,有针对性的制定预防塔机事故的安全技术措施,作业前必须对全体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分工合理、岗位明确、统一指挥。

3、加强对塔机进场安装前的检查和验收工作。对塔机的金属机构、焊缝、连接件、滑轮组、钢丝绳、吊钩、吊具、起升机构、变幅机构、顶升机构、回转机构以及电气设备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对需维修、更换报废的零部件,必须预先进行处理,并应有相应的检查和检修更换纪录。

4、塔机装拆必须由取得相应“资质许可证”的队伍进行,必须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度和应急救援预案,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安全作业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作业。

5、塔机安装前必须完善对塔机基础的联合验收。塔机基础是影响塔吊整体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塔机基础选址时要充分考虑施工现场周边的建筑物以及外电线路的影响,塔机与外电线路的安全距离按照《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要求执行; 塔机基础及其地基承载力应符合使用说明书和设计图纸的要求,基础周围应有排水设施。当施工现场无法满足塔机使用说明书对基础的要求时,可自行设计基础,并依据规范对基础进行设计计算,按照设计计算要求进行施工。做好基础浇筑前的各项验收、钢筋隐蔽和材料复试等记录工作。

6、当现场存在多塔交叉作业时,应编制专项方案,采取防碰撞的安全措施。任意两台塔式起重机之间的最小架设距离应符合:①低位塔机的起重臂端部与另一台塔机的塔身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2m;②高位塔机的最低位置的部件(吊钩升至最高点或平衡重的最低部位)与低位塔机中处于最高位置部件之间的垂直距离不得小于2m。

(三)加强塔机安装过程中的安全检查

塔机的安装拆除是事故的多发阶段。因拆装不当和安装质量不合格而引起的安全事故占有很大的比重。

1、安装前应根据专项施工方案,对塔机基础的位置、标高、尺寸;基础的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和混凝土强度报告等相关资料;安装辅助设备的基础、地基承载力、预埋件;基础的排水措施等项目进行检查,确认合格后方可安装。

2、塔机装拆前在施工现场划定安全作业区域,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派专人负责监护,禁止非作业人员进入施工作业区域。

3、装拆作业时,严格按照拆装程序和说明书的要求进行作业,安装所使用的钢丝绳、卡环、吊钩和辅助支架等起重机具应经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并由专业人员现场监督。

4、当遇风力超过4级要停止拆装,风力超过6级塔机要停止起重作业。特殊情况确实需要在夜间作业的要有足够的照明。

5、特殊情况下当安装作业不能连续进行时,必须将已安装的部位固定牢靠并达到安全状态,经检查确认无隐患后,方可停止作业。

6、塔机需进行顶升加节时,顶升加节的顺序,应符合产品说明书的规定;顶升过程中,不应进行起升、回转、变幅等操作;塔机加节后需进行附着的,应按照先装附着装置、后顶升加节的顺序进行,附着装置的位置和支撑点的强度应符合要求。附着装置应有合格证明文件,预埋装置应进行隐蔽验收。

(四)加强塔机安装后的检查验收和使用登记备案工作

1、检查塔及钢结构,各结构部位安装准确,无变形、裂纹、开焊,所有连接螺栓、销轴均紧固可靠,符合技术要求。

2、塔机安装到基本高度时,在空载无风状态下,塔身轴心线对支承面的侧向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0.4%;附着后,最高附着点以下的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0.2%。

3、各传动部位机械连接紧固可靠,运转平稳,无异常声响,各制动器灵敏可靠。液压传动装置压力正常,工作平稳可靠、无泄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