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注意力训练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5: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康复注意力训练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
作者单位:255000山东省淄博市第八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约30%~72%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碍[2],尽早对其进行护理干预和功能训练,可改善吞咽功能,促进疾病的康复。2009年3月至2010年9月,对我科收治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患者,制定了以吞咽障碍功能训练为主的早期康复护理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3月至2010年9月住院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早期康复护理治疗组30例(康复组)和常规护理治疗组30例(对照组)。康复组30例,女20例,男10例,平均年龄(656±65)岁;对照组30例,女22例,男8例,平均年龄(641±76)岁。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既往史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病例入选标准①脑卒中患者。②全部病例均经头颅MRI/CT检查证实。③全部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3]。④全部病例诊断明确、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神经学体征不再进展。⑤全部病例吞咽障碍诊断明确。
2护理方法
康复组的康复护理训练方法:分为吞咽基础训练和摄食训练。
21吞咽基础训练15例患者均接受吞咽基础训练,即不用食物、针对功能障碍的训练。具体方法:①摄食吞咽器官(口唇、颊部、舌、软腭部、咀嚼肌、咽喉肌群等)的训练;口唇张合:让患者面对镜子,独立进行紧闭口唇的练习。此时麻痹一侧会被拉至健康一侧,患者可用自己的手保持正常位置。舌伸展不充分时,用纱布轻轻包住舌尖用力向外拉,然后让患者往后收缩舌部,使舌部前后运动。②发声、构音训练;练习发元音,并且尽可能拉长时间;练习吹蜡烛。③诱发吞咽反射训练;用冰过的棉棒接触以前腭弓为中心,包括后腭弓、软腭、腭弓、咽后壁及舌后部的刺激部位。④吞咽模式训练;从鼻腔深吸一口气,然后完全屏住呼吸。⑤呼吸强化及排痰训练;按住墙壁或桌子,或两手在胸前交叉用力推压(pulling)。⑥低中频率通电疗法:为了维持或增强吞咽相关肌肉,经过皮肤进行电刺激。
22摄食训练[4]使用食物同时并用、食物形态等补偿手段的训练。①:让患者半卧位或采取健侧卧位,利用重力作用使食物主要集中在健侧口腔,减少食物在瘫痪侧的残留,使吞咽较顺利地完成。②食物的形态:柔软,密度及性状均一; 有适当的粘度,不易松散; 通过口腔和咽部时容易变形;不易粘在黏膜上。③摄食入口量;使用“一口量”约3~4 ml,在给予食物时,让患者想着“吞咽”的系列动作,将勺放置舌中部,把食物倒在舌上,鼓励患者吞咽。为防止吞咽时食物误入气管,在进食时先嘱患者吸足气,吞咽后咳嗽一下,将肺中气体排出,以喷出残留在咽部的食物残渣。④进食速度:速度应由慢开始,不宜过快,同时还要注意餐具选择,观察使用情况,尽量选用适宜、得心应手的餐具,有助于顺利摄食。⑤进食时对舌肌麻痹致搅拌失灵者,可将食物团送至舌根部,随之用匙轻压舌根部,引起吞咽反射将食物吞下。对伴有面瘫的患者食物从患侧口角掉出来潴留在颊部,应让患者用健侧手持匙,把食团放在健侧舌后部或健侧颊部,或让患者自己用手托下颌,使口唇合拢,舌稍缩回附着上腭,再进行咽下运动[5]。
23吞咽训练注意事项①吞咽训练时应注意:空吞咽与进食吞咽交互进行,每次进食吞咽后应反复几次空吞咽,使食物全部咽下,然后再进食。②患者情绪经常不稳定,烦躁,易怒,不易合作,所以护士要把训练方法、过程和转归告知患者及家属,以取得配合并加强心理护理,整个吞咽训练过程要吸引患者注意力,因患者注意力常不集中或注意时间很短,应用强烈、简短、夸张性语言刺激,待注意力集中时,抓紧训练。③早期摄食功能训练,每周效果评价1次,共3周。④进食前后协助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24治疗时间康复组患者吞咽训练观察时间为3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的当天,当患者意识清楚,对听觉、视觉刺激的简单指令能做出正确反应如吸吮、咀嚼等,而出血性脑卒中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 h后均可进行,每天在早、中、晚饭时根据上述训练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每次治疗时间30 min左右,把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告之并教会家属,取得家属协助治疗。对照组的方法是按神经内科常规护理进行护理治疗。
3结果
见表1。
4讨论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轻者影响营养摄入和发音,产发悲观心理,致使生活质量下降;重者则造成严重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死亡。有效的早期吞咽功能训练,不但可加强患者吞咽功能恢复,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并发症,有效防止误咽[6]。经过早期吞咽基础训练和摄食训练的康复组我们发现效果有明显改善,本组30例患者经过早期康复训练后有效率达90%,肯定了早期进行康复摄食训练的效果。说明及时合理的早期吞咽功能训练可使患者更早恢复经口吞咽进食。由于患者脑卒中后发生了较大的心理变化,大多数患者会出现焦虑、抑郁和悲观心理[7],因此,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很重要,我们应当让患者知道经过治疗和康复训练后,各种功能障碍可得到最大的改善,大部分患者生活能自理,尽可能地争取患者的信任与配合。同时早期进行吞咽功能训练,还可防止咽下肌群发生废用性萎缩[8],加强舌和咀嚼肌的运动,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活性,从而避免发生误吸,防止肺部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大西幸子,孙启良脑卒中患者摄食吞咽障碍的评价与训练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12(3):141143.
[2]黄东锋,丁明辉,陈少贞,等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特点与早期康复干预的标准 中华物理 医学与康复杂志,2001,23(5):273274.
[3]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6):379.
[4]智建霞,崔欣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早期康复训练的意义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6(7) :595597.
[5]汪洁神经源性吞咽功能障碍的评价中国康复学医志,1996,46(11):3841.
[6]张志红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效果观察 中外健康文摘,2010,26(1):41.
篇2
关键词:老年期痴呆;心理干预;综合康复训练;疗效分析
老年期痴呆是老年期各种痴呆的总称,主要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此病是老年人中常见的慢性脑病综合症,80%以上痴呆患者在疾病的某个阶段表现为精神行为症状,是患者被收住院的最常见原因[1]。患者主要表现在记忆力、计算力减退,情感和行为障碍,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丧失。我院在心理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心理治疗,康复训练重点是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自我认知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及对周围环境记忆能力的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延缓了老年痴呆的进程,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质量得以提高[2]。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2月~2013年2月我院康复科收治了经精神病医院诊断,符合CCMD3诊断标准,病程1-5年,无其他精神疾病,既往无精神病史,来我科进行康复治疗的46例老年期痴呆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14例,年龄56-84岁,平均年龄(67.8±6.9)岁。
1.2、方法
1.2.1、心理治疗方法
由于老年期痴呆患者伴有抑郁、攻击、幻觉和妄想等所谓精神和行为症状(BPSH)[3],家庭照料非常困难。我科在精神科医生指导下进行适量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鉴于痴呆患者年龄大,药物动力学的特点,给予利培酮口服液减轻精神症状,利用心理学的理论纠正老年痴呆患者的病态心理,使患者保持好的心理状态,为康复训练的实施提供好的心理基础。
①开展工娱疗活动,激活老年患者对周围事物感兴趣的能力,减少和消除精神症状,改善患者的情绪,提高患者对外界的适应能力。
②多与患者进行思想交流,心理疏导,耐心听取患者诉说,从情感上减轻患者的孤独感。
③鼓励患者回忆过去的美好经历,帮助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4]。
④心理治疗师尽量满足老年痴呆患者的合理要求,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特征采用鼓励、安慰、暗示等方法予以心理疏导。
⑤老年期痴呆患者多住综合科治疗而非精神科[5]。因此,我科开展积极的心理治疗,防止患者功能衰退,改善患者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环境,如听音乐、讲故事、做健身操等,使患者心理与社会功能得到提高。
1.2.2、综合健康训练
1.2.2.1、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对于轻度老年痴呆患者,康复科医生、护士指导患者从日常生活方面的事情做起来,如穿衣、洗漱、铺床、叠被、沐浴、进餐、入厕等生活基础方面进行训练。对于中度痴呆患者,主要向患者介绍现在做什么事情,怎样做,由护师或康复治疗师向患者示范,最后让患者共同参与训练。进餐时,尽量让患者自己进食、自己拿筷子和勺子,训练患者手与大脑的协调作用。
1.2.2.2、记忆能力训练
患者记忆力障碍,主要表现近事遗忘,甚至瞬间即忘,事后也想不起来。随着病情发展,远事记忆力逐渐衰退。
①我们采取问答式进行记忆力训练,如“你家住在哪里?”“你的家人分别叫什么名字?”“你原先从事什么工作?”“你现在住在哪里?”“你住几号病房?”“你的床号是多少?”
②采取简易选择的形式,对于记忆力较差及智能严重减退的患者,设计一些简易选择题,让患者做肯定或否定回答,或进行2:1训练,即给出两个答案供患者选择,答对的给予鼓励和表扬。
③根据患者记忆能力的差别和实际接受能力,不定期调整和修改记忆力训练计划,反复刺激,反复训练,不断强化,增强记忆,逐步提高康复训练效果。
1.2.2.3、认知、思维能力训练
老年期痴呆另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思维和判断力障碍,词不达意,絮絮叨叨,语言表达不流畅,敏感多疑、计算力、判断力、智能活动全面下降。训练方法:
①计算力训练,如给患者面前放几个苹果,后拿起两个等,让患者算算还有几个?伸出手指,让患者读数,问算数2+5=?等等。
②让患者说出自己家属和自己的关系,是否记得他们的名字。
③对失语患者采取一对一训练方式,鼓励患者发单音,指导患者看图,或用纸上书写方式与患者交流。
④注意力训练。注意力减退是认知障碍的一个方面,也是中心问题。我科对患者加强了注意力训练,记忆、学习、交流、判断力训练,有效地促进认知、思维能力的恢复。
1.3、评估方法
采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巴氏指数(BI)进行评估,评估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①智能量表MMSE19项检测,包括17道问题和两项操作,量表总分为0-30分,内容包括时间和地点的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回忆、语言复述及阅读理解等。
②巴氏指数BI共10项,包括进食、穿衣、控制大小便、上下楼梯、上厕所;总分100分,>60分为良,生活基本自理;41~60分为中度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帮助;20~40分为重度功能障碍,生活依赖明显。
2、结果
46例老年期痴呆症患者经12周心理治疗,康复训练后,简易智能量分和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明显比治疗前分值增高,见表1
表1、患者12周后二种量表评分情况(例)
3、讨论
本组患者MMSE增加8分,BI增加21分,说明经心理治疗,综合性康复训练,对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下降的老年痴呆患者有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延缓老年痴呆病程的发展。我科在收治老年期痴呆患者过程中,重视培养患者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参加康复训练的患者在维持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天由康复护士带领去康复中心参加康复训练,康复科的医生、治疗师根据患者患病的程度制定详细的康复计划和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专人负责的康复训练,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老年期痴呆的特点是起病缓慢,早期症状多种多样,以延期记忆力障碍为最常见的表现。因此,在心理治疗和康复训练过程中从4个方面着手:
①心理疏导,缓解精神方面症状,如躁动、攻击、压抑、焦虑等;
②治疗痴呆的基本症状,如记忆、语言、注意力、定向力、智能等,主要通过综合康复训练;
③减轻疾病的进展速度;
④延缓疾病的发生[6]。
主要治疗手段仍是药物治疗与康复训练相结合,重在控制精神症状,做到针对患者不同年龄、患病不同程度、不同病情特点有针对性进行康复治疗。
综上所述,心理治疗结合康复训练,有效地促进了老年痴呆患者的认知能力的康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老年医学及康复医学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田金州 血管性痴呆[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18
[2]张庆华、赵红 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护理现状及进展[J] 白术恩等医学院学报2007.5(6):361-362
[3]龚广厚、姜可、沈青峰等 利培硐口服液治疗老年期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研究 精神医学杂志2008.21(3):386-387
[4]赵春燕、张元珍 56例老年性痴呆症患者的护理干预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0.32(3):469-470
篇3
[关键词] 脑卒中;吞咽障碍;鼻饲;吞咽功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10(a)-0044-04
Observation on the curative effect of different training methods for stroke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LI Hong1i1 MIAO Shanzhi2 YANG Jian1 ZHANG Ying1 DING Shanshan1 WANG Meijun2
1.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Shanghai Xuhui Central Hospital, Shanghai 200031, China; 2.Shanghai Xuhui Federation of Disabled Persons, Shanghai 20003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training methods for stroke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Methods Sixty stroke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by nasal feeding admitted to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Shanghai Xuhui Central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June 2016 were selected. All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 treatment group B and treatment group C, with 20 cases in each group. In control group A,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ongue muscle motor training, mandibular training and feeding direction; the patients in treatment group B were treated additionally with Mendelsohn method on basis of control group A; the patients in treatment group C were treated additionally with ice lemon stimulation on basis of control group A. Once a day, 30 min each time, 12 days was as a course. The changes of feeding-swallowing function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hree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feeding-swallowing function score of treatment group B was (4.20±1.08) points, and the feeding-swallowing function score of treatment group C was (6.20±0.77) points, both groups had highly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ompared with that of control group A [(2.67±0.82) points] (P < 0.01). The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group B was 80.00%, and the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group C was 95.00%, both groups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ompared with that of control group A (45.00%) (P < 0.05). Conclusion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ongue muscle training, mandibular movement training, feeding direction and lemon ice stimulation can improve the swallowing function of stroke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which is a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method for the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after stroke by nasal feeding.
[Key words] Stroke; Dysphagia; Nasal feeding; Swallowing function training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已有研究证明,脑卒中后合并吞咽障碍的发生率为30%~78%[1]。脑卒中后重度吞咽障碍可严重影响饮食、引起误吸误咽,进而导致患者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及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延缓脑卒中疾病恢复。研究显示,约有34%的脑卒中死亡患者是由吸入性肺炎所致[2-3]。临床上此类并发症一般采用插鼻饲管治疗,并积极给予吞咽功能训练。目前,对脑卒中伴吞咽障碍鼻饲患者吞咽功能训练效果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吞咽障碍训练方法对脑卒中伴吞咽障碍鼻饲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康复科住院的脑卒中伴吞咽障碍并鼻饲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经纳入、排除标准筛查,确定受试者6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A、治疗组B、治疗组C,每组20例。三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①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卒中诊断标准,经颅脑CT或MRI检查确诊[4];②意识清楚且病情稳定,能配合康复治疗;③患者吞咽障碍并留置鼻饲管;④不忌电刺激;⑤摄食-吞咽功能评定标准评分为2分;⑥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由肌病、周围神经病或运动神经元病所致吞咽障碍;②认知功能严重障碍或听理解能力严重低下不能配合治疗者;③心、肝、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弱;④忌电刺激者。
1.4 退除标准
①突发二次卒中或其他重大疾病;②中途自动放弃者;③患者及家属依从性差,不愿配合治疗。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A患者接受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舌肌运动训练、下颌运动训练和进食指导。治疗组B在对照组A的训练方法上加Mendelsohn训练法。治疗组C在对照组A的训练方法上加冰柠檬刺激。
1.5.1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 采用美国第一代Vitalstim吞咽电刺激仪。刺激参数波宽为700 ms、频率范围在30~80 Hz、刺激强度为5~10 mA的双向波。根据患者吞咽障碍情况选择放置电极的位置,并告知患者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感觉,如被捏、推揉等感觉,根据患者的表现调整刺激强度,以能见到患者有吞咽动作为最佳[5]。每次电刺激治疗时间为20 min,每天1次,连续12 d为1个疗程。
1.5.2 舌肌运动训练 若患者舌不能主动运动,用吸舌器的吸头吸紧舌前部,轻轻地用力向各个方向牵拉舌头。当舌运动功能有所改善时,治疗师也可适当施加阻力,以促进其运动功能进一步正常化。每次治疗时间为5 min,每天1次,连续12 d为1个疗程。
1.5.3 下颌运动训练 指导患者尽量张口至最大维持5~10 s,然后松弛,下颌向左右两侧运动。对于咬合关节较紧的患者,可对其颞颌关节处实施关节松动手法治疗。每次治疗时间为5 min,每天1次,连续12 d为1个疗程。
1.5.4 进食指导 为照顾者提供进食指导,包括患者进食时的、一口量、食物的形状及误吸等。进食分为坐位和半坐位。坐位时身体坐直,稍向前倾斜30°,颈部稍向前弯曲。半坐位时协助患者取30°~60°卧位,头部前屈,患侧肩部以枕垫起。进食从少量开始再逐渐加大,尽快掌握最适合患者每次吞咽的进食量。刚开始尝试经口进食时,一般选择容易吞咽的食物(如鸡蛋羹、酸奶等),然后再逐渐根据患者吞咽能力及饮食喜好选择食物,食物的形状从糊状食物、婴儿粥、半流质、消化软食过渡到正常。每3天进食指导1次,共指导4次。
1.5.5 冰柠檬刺激 首先用预先自制的冰柠檬片和长棉棒刺激患者腭弓、软腭、舌根、舌两侧及咽喉壁组织,然后让患者用嘴唇抿柠檬片或挤少量柠檬汁滴到患者口中,以诱发患者吞咽动作,并嘱患者反复做吞咽的动作。根据患者反应情况,逐渐增加冰柠檬酸刺激量。每次治疗时间为5 min,每天1次,每次刺激3~5 s,间歇30 s,连续12 d为1个疗程。
1.5.6 Mendelsohn训练法 对于喉部可以上抬的患者,当吞咽唾液时,让患者感觉有喉向上提时保持喉上抬位置数秒。对于上抬无力的患者,治疗师用手上推其喉部来促进吞咽。只要喉部开始抬高,治疗师即可用置于环状软骨下方的食指与拇指上推喉部并固定。每次治疗时间为5 min,每天1次,连续12 d为1个疗程。
1.6 评估方法
采用腾岛一郎制订的摄食-吞咽功能评定标准[6]。此量表分为3个阶段:单纯经口腔摄取、经口腔摄取和替代性营养法并用、单纯替代性营养法。这3个阶段又可根据食物形态、经口腔摄取与替代性营养比率、具体的替代性营养法等进一步细分。共10分,范围从1分(吞咽困难或无法进行,不适合吞咽训练)到10分(摄食-吞咽能力正常)。临床疗效评定标准[7],基本痊愈:治疗后评分达9~10分;明显好转:治疗后评分达6~8分;好转:治疗后评分达3~5分;无效:治疗前后无提高,仍是2分。基本痊愈、明显好转、好转之和为有效。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描述,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主效应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治疗前后摄食-吞咽功能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B和治疗组C治疗后摄食-吞咽功能评分均明显提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对照组A摄食-吞咽功能评分存在小幅度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三组组间比较,治疗组B和治疗组C治疗后摄食-吞咽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A,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2.2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B、治疗组C的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进食和吞咽是人类个体生存的本能和味觉美感的享受。吞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基本生存功能,也是最典型的、复杂的反射活动之一[8]。吞咽障碍是指吞咽固体食物或液体时出现呛咳或不能一次完成、进食缓慢等[9]。脑卒中后重度吞咽障碍不但影响水和营养物质的摄取,并且还可以导致吸入性肺炎、窒息等,所以必须插鼻饲管来改善营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10]。但是长期滞留鼻饲管的患者也会出现诸多不良的影响,如贲门肌肉松弛、胃肠蠕动减缓、肺部感染的概率增加或吞咽反射更加减弱[11]。若得到及时有效的吞咽功能训练,85%以上的患者可以恢复部分功能或症状减轻,提高生活质量,重返家庭,重返社会。否则,患者错失了最佳康复时机,有可能终身经鼻饲进食,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生活质量降低,所以及时给脑卒中伴吞咽障碍鼻饲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对改善吞咽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的康复,一方面依赖受损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另一方面依赖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重组代偿。但这种神经功能的重组代偿不会自然发生的,而是接受反复刺激、训练、应用的成效[13-14]。吞咽功能训练不仅可以改善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而且也重建了中枢神经系统网络及侧支芽生,扩展了皮质感觉区。更重要的是,多种吞咽训练方法相结合可以更好地预防吞咽肌群发生废用性萎缩,逐渐提高吞咽意识,改善吞咽肌肉运动的协调性,使吞咽功能逐步恢复[15]。
美国第一代Vitalstim吞咽治疗仪是唯一美国FDA认证的临床治疗仪,Vitalstim电刺激不仅首先加强了Ⅱ型肌纤维募集[16],而且也增加了中枢神经系统感受器的传入冲动,使受损的神经复苏,促进大脑皮质功能重组[17]。它可以较快速地获得进食功能的改善,即时效应明显,长期坚持使用可以很大幅度提高或恢复患者吞咽功能[18],因此也被作为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脑卒中伴吞咽障碍鼻饲患者主要表现在口腔期和咽期,口腔期主要表现之一是随意性舌的运动与吞咽相关的肌肉运动协调性降低。舌没有关节,产生力量时,通过协调运动变形,使速度和灵活性达到最佳状态,所以加强舌运动训练可以强化口腔运动,力量及协调的控制,促进感觉恢复,从而提高口腔控制食团及运送食团的能力,加快吞咽启动,提高进食及吞咽能力。下颌运动训练可以加强上下颌的运动控制、稳定性及协调性,从而提高进食咀嚼的能力,使食物形成食团。Mendelsohn训练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吞咽技术,为了增大喉上抬的幅度,并借此增加环咽肌开放的时间与宽度,改善吞咽的协调性,进而起到代偿和改善吞咽功能的作用。冰刺激可使感觉传入增加,促进神经元轴突再生,树突侧支长芽及突触阈值改变[19],增强吞咽反射领域对食物的敏感性,提高对吞咽反射迟缓或消失患者进食的注意力。同时,冰刺激还激活处于储备或休眠的神经功能,改善神经兴奋性及吞咽肌肉的协调性,重造神经功能网络[20]。另外,面神经、三叉神经、舌咽神经共同支配了舌的味觉和感觉。使用冰柠檬还可刺激舌体味觉及浅感觉,增强患者吞咽前感觉的输入,恢复患者的味觉感知能力,减少口咽运动开始参与的阈值,缩短口咽反应的延误时间,加快口咽运动的启动。进食指导时,加强家属有关误吸的相关知识尤为重要,家属严格按照治疗师要求的操作,可以大大降低误吸概率,患者可以尽早拔鼻饲管,彻底经口进食。神经肌肉电刺激、舌肌运动训练、下颌运动训练、进食指导结合冰柠檬刺激,是将间接训练方法和直接训练方法相结合,对脑卒中伴吞咽障碍鼻饲患者表现的吞咽障碍如咀嚼无力、吞咽启动延迟、反复吞咽及误吸等进行了针对性、系统性的训练。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C、治疗组B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虽然本文中神经肌肉电刺激、舌肌运动训练、下颌运动训练、进食指导结合冰柠檬刺激,有效地改善了脑卒中伴吞咽障碍鼻饲患者的吞咽能力,早日经口进食、拔掉鼻饲管,减少肺炎的发生率,改变生活质量,但是对照组A由于病例数比较少,而且治疗时间比较短,有效率仅有45.00%,所以在以后的训练中可以继续研究观察。
神经肌肉电刺激、舌肌运动训练、下颌运动训练、进食指导结合冰柠檬刺激是一套实用性强、效果佳的脑卒中伴吞咽障碍鼻饲患者的康复训练方法,其充分发挥了脑卒中伴吞咽障碍鼻饲患者的进食潜在能力,以利于其早期拔除鼻饲管,恢复正常经口进食,以达到均衡营养、预防并发症、促进身体功能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Martino R,Foley N,Bhogal S,et al. Dysphagia after stroke:incidence,diagnosis,and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J]. Stroke,2005,36(12):2756-2763.
[2] 招少枫,窦祖林,兰月,等.康复期脑卒中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12):967-971.
[3] Maeshima S,Osawa A,Miyazaki Y,et al. Influence of dysphagia on short- term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 [J]. Am J Phys Med Rehabil,2011,90(4):316-320.
[4]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5] 闫豫萍.康复训练和Vitalstim吞咽障碍治疗仪综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 10(12):1452-1454.
[6] 藤岛一郎,大熊るリほか.假性球麻痹による咽下障害とリハどリテ-シヨソ[J].神经内科,1997,47(1):32.
[7] 王娟,李志伟,余雨.电刺激及针灸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4,39(8):1131-1134.
[8] 窦祖林,唐志明,兰月,等.吞咽障碍临床与研究进展――美国、日本吞咽障碍年会热点透视[J].中国康复杂志,2013,28(9):859-861.
[9] 江小荣,孙智成.针刺-吞咽治疗仪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1,43(9):79-80.
[10] 孙铮,张敏,郝艳青,等.吞咽障碍患者进食安全评估指标的构建[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5):141-142.
[11] 王卓,宋为群,屈亚萍,等.整合性吞咽功能康复法对缺血性卒中急性期鼻饲患者的作用[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4,11(7):342-346.
[12] Carty A,McCormack K,Coughlan GF,et al. Alterations in body composition and spasticity following subtetanic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raining in spinal cord injury [J]. J Rehabil Res Dev,2013,50(2):193-202.
[13] 董继超,马跃文,耿咏梅,等.吞咽基础训练与摄食训练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9):685-686.
[14] Gross JC,Goodrich SW,Kain ME,et al. Determining stroke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level of nursing care [J]. Clin Nurs Res,2001,10(1):40-51.
[15] 匡晓明,荣阳,孙卓,等.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康复训练[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0):160.
[16] 张开容,谭贵基,区健刚,等.VitalStim吞咽障碍治疗仪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5):14-15.
[17] 王线妮,林宏,齐海妮,等.电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的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3):222-223.
[18] 马蓓艳,胡江飚,陈海挺,等.Vitalstim吞咽治疗仪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神经源性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2013,25(12):1332-1334.
[19] 陈立典,陶静.应用针刺配合冰刺激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11):849-849.
篇4
【摘要】 目的 探讨运动想像疗法对脑卒中上肢瘫痪病人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功能影响。方法将21例脑卒中瘫痪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n=11)和对照组(n=10),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运动想像训练。采用FuglMeyer评定法(FMA)、BARTHEL指数(BI)对两组病人治疗前后上肢功能和ADL进行评定。结果 两组病人治疗后FMA评分治疗前后均明显改善(t=2.629~5.445,P
【关键词】 运动想像;脑血管意外;麻痹;上肢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movement imagery therapy on motor function in daily activities in patients with paralysis of the upper extremities due to stroke. Methods Twentyone paralytic patient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11 cases) and a control group (10 cases). All the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received routin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while thos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 imagery therapy was added. FuglMeyer movement assessment (FMMA) and Barthel Index (BI) were evaluat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score of FMMA after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 in both groups (t=2.629-5.445,P
[KEY WORDS] movement imagery;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paralysis; upper extremity
脑卒中病人常出现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从而导致病人的独立生活功能及生活质量下降。上肢瘫痪是脑卒中病人最常见的症状,上肢功能恢复情况直接影响到脑卒中病人生活自理程度[12]。最大限度地提高病人的肢体运动功能,减少运动功能障碍,提高其生活质量,使之回归家庭或重返社会是康复工作者在疾病早期就应关注的问题。我院自2008年10月采用运动想像疗法对脑卒中上肢瘫痪病人进行日常生活活动(ADL)功能训练,取得明显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0月—2009年9月,选择我院住院的脑卒中病人21例,将其随机分成运动想像治疗组(治疗组)和常规康复治疗组(对照组),全部病例经颅脑CT或MR检查证实,并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3]。病例入选标准:首发脑卒中,偏侧上肢瘫痪,经运动觉及视觉想像问卷(修订版) (KVIQ) [4]测试正常,能配合完成整个治疗周期的评价和治疗,并经“想像”练习合格。排除标准:病变部位在小脑、脑干,多发病灶;失语;认知功能障碍(MMSE
1.2 方法
两组病人均行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及康复训练,接受康复科护理常规护理,执行良肢位摆放,给予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每日接受30 min常规的作业治疗,内容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诱发上肢分离运动训练、ADL训练等。治疗组同时采用运动想像训练。运动想像训练在睡前和早晨醒来未起床时进行,房间应安静,随指导语进行训练。设计的指令要求为:假定一个舒适的坐位;以第一人称来想像运动,仿佛实际做这些运动;避免全身各部位运动或肌肉收缩,保持放松状态;想像跟实际运动一样看到及感觉到运动,强调病人要把注意力集中于自身,利用全部的感觉进行训练,直到将正常运动模式储存在记忆中为止;在进行一组训练时要一直闭上眼睛;如果在每一组训练过程中精力分散,应睁开眼睛,放松片刻,然后从头开始;记住尽可能快而且准确地做动作;要求病人在日常生活环境中主动使用这种训练方法进行自我运动学习。想像指导语:首先设想一个温暖、放松的环境(如沙滩),用2~3 min 进行全身放松;想像坐位,上肢上举过头并保持伸直;想像坐在桌前,桌上有一水杯,用手握住水杯,用力向前将水杯推离自己,直至上肢向前伸直;想像坐在桌前,手握一支铅笔,在纸上快速点点,然后做手腕旋转环形运动;想像五指用力伸开,然后用力握拳;想像坐位下上肢自然下垂,屈肘90 ℃,手心向下,再翻向上,反复5次,最后将上肢恢复自然下垂;想像手拿木梳,慢慢梳理头后部的头发;想像拇指与每一个手指对指,与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用力对捏;想像伸手拿杯子喝水的动作,手臂前伸同时,松开五指,握住杯子,然后缓慢送入口中,最后将杯子放回原位;想像躺在温暖舒适的沙滩上,腹部放置一只乒乓球,想像用手将它拿到自己的身体旁边。每一个动作重复想像4次。最后,注意力集中于自己和周围环境,睁开眼睛,全身放松,共30 min。每日早晚各进行1次治疗,共60 min。
1.3 疗效评价
ADL功能评估:采用BARTHEL指数(BI)[5],选用与上肢功能有关的项目:修饰、进食、穿衣、洗澡等评价患侧上肢ADL功能,修饰及洗澡的评分为0和5分,进食和穿衣评分为0、5和10分,得分越高,独立性越强,依赖性越小。上肢功能评定:采用FuglMeyer评定法(FMA)[6]坐位时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评定,共33项,每项分3个等级记分(0~2分),累计最高分为66分。得分越高说明上肢的分离活动运动越好。上述评定均于治疗前及治疗2、4、6、8周后进行。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应用SPSS 11.5及PPMS 1.5[7]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治疗组病人FMA评分在治疗2~8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4.394~5.445,P
x
治疗组BI评分在治疗4~8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803~3.977,P0.05);两组治疗4~8周后BI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111~2.174,P
3 讨 论
运动想像疗法是指为了提高运动功能而进行的反复运动想像, 没有任何运动输出,根据运动记忆在大脑中激活某一活动的特定区域, 从而达到提高运动功能的目的[8]。由于脑损伤后运动想像功能也可能受损,因此在进行运动想像疗法前应该进行运动想像功能的评定。我们采用运动觉及视觉想像问卷,对病人的运动想像功能进行评估。运动想像与实际运动一样可以使皮质代表区发生变化。由于两者在激活皮质区域及神经生理的相似性,因此运动想像可以影响实际运动[9]。运动想像和身体训练相结合,可以促进运动的学习和改善活动功能,它可以改善肌力、耐力和活动的精确性[6]。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根据神经影像学的研究结果,运动想像疗法开始应用于脑卒中病人,近几年已经成为脑卒中病人康复治疗的研究热点。LIU等[10]采用随机对照方法研究了运动想像疗法对脑卒中病人的疗效,结果显示,接受运动想像训练的病人获得的训练和未训练的作业项目的功能均高于接受常规训练的病人,而且在训练疗程结束后仍然保持这种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治疗2周后开始出现疗效,FMA评分在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运动想像训练可以充分调动病人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还可以增强自信心,从心里层面认为患手可以做许多动作。我们认为进行运动想像疗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避免在治疗间隙不停地想像,以免导致焦虑发生;②运动想像前进行的放松训练,有利于预防或减轻患肢痉挛;③运动想像时利用全部的感觉将注意力集中于患肢。以往及我们的研究表明,运动想像疗法对瘫痪病人的康复是有益的,但需要与常规康复训练相结合,运动想像疗法仅作为一种辅助方法[6]。运动想像疗法因为不需要特殊设备、特殊场地, 入选标准低,所以可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本研究运动想像训练内容既包含上肢的所有关节活动,又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病人比较容易掌握,取得了较好疗效,但因样本数量有限,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STEPHEN J P, PETER L, SUEANN S, et al. A randomized efficacy and feasibility study of imagery in acute stroke.[J]. Clin Rehabili, 2001,15:233240.
[2]郭钢花. 脑卒中后肩合并症常见原因与康复对策[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4,4(10):1728.
[3]中华医学会全国第4 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29:379381.
[4]ISAAC A, MARKS D F, RUSSELL D G. An instrument for assessing imagery of movement:the vividness of movement imagery questionnaire (VMIQ)[J]. Ment Imagery, 1986,10:2330.
[5]南登崑. 康复医学[M]. 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7273.
[6]王茂斌, BRYAN J O’Y, CHRISTOPHER D W. 神经康复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224444.
[7]周晓彬,纪新强,徐莉. 医用统计学软件PPMS 1.5的组成和应用特点[J]. 齐鲁医学杂志, 2009,24(1):2932.
[8]DECETY J, GREZES J. Neural mechanisms subserving the perception of human actions[J]. Trends Cogn Sci, 1999,3:172178.
篇5
中图分类号:R743;R473.5 文 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_816X(2010)03_024 7_02
脑卒中是常见病,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的症状之一,导致患者饮水呛咳,吞咽困难、 语言障碍,常可引起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死亡。因此,对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摄食 训练,改善其摄食―吞咽功能与进食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本院通过早期摄食训练来促进脑卒 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功能恢复,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64例 ,其中出血性脑卒中30例,其中女13例,男17例,平均年龄(65±10.0)岁;缺血性脑卒中3 4例,其中女19例,男15例,平均年龄(62±10.8)岁。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干预组36例, 两组病例在性别、体重、病情程度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纳入标准:①临床诊 断为脑血管病并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中脑梗死和脑出血诊断标准的患者[1] ;②经头部MRI和CT检查证实为脑梗死和脑出血;③意识清楚,能合作,排除其它疾病, 生命体征平稳,神经学体征不再进展;④知情同意者。
1.2 吞咽能力评判标准[2],参照洼田咽水试验:正常(1分)“5S内30ml温水一 饮而尽,无呛咳;轻度(2分)5S内1次饮尽,有呛咳;中度(3分)5S~10S内2次以上饮完, 有呛咳;重度(3分以上)呛咳多次发生,10S内不能饮完。
1.3 训练方法:两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干预组采用早期摄食训练即早期功能 训练(在发病48小时后实施)。方法如下:(1)基础训练即吞咽功能训练:用于中、重度吞 咽障碍病人,①发音训练:病人张口发“a”音,并向两侧运动发“yi”音,然后再发“wu ”音,每次每音发5次;②舌部运动:病人将舌头向前伸出,然后做左右运动摆向口角,再 用舌尖舔下唇后转舔上唇,按压硬腭部,每次运动20次;③吸吮训练:病人食指戴上胶套放 于口中,模仿吸吮动作,体验吸吮的感觉每次吸吮20次;④喉抬高训练:病人把手指置于训 练者的甲状软骨的上缘,在训练者吞咽时,感觉它的向上运动。然后让病人照镜子将自己的 手指置于甲状软骨上,模仿上述动作20次;⑤咽部冷刺激与空吞咽;用冰冻的棉棒蘸少许水 ,轻轻刺激软鄂、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病人作空吞咽动作:以上训练每日2次,当病人掌 握了吸吮和喉抬高训练技能后,指导病人在吸吮后立即喉抬高。这两个动作的协调一致,就 可产生吞咽动作。不断练习,直到唾液不再从口中流出为止。(2)加强舌肌和咀嚼肌的按摩 运动:如患者不能自行伸舌时,护理人员可用纱布把其舌头包住进行上、下、左、右运动, 反复8~10次。然后使患者舌体自然放松,轻轻拖住其下颌、让患者闭口、左右咬动牙齿8~ 10次,每日2次,每次15~20min。(3)进食训练对于轻度吞咽功能障碍者行进食训练。患者 躯干呈30度仰卧位,头部前屈,健侧肢体在下。全身放松,注意力要集中,以防误吸。将头 偏向麻痹侧,使食物绕过喉前面的一侧,以提高咽食团的推动力[3]。选择胶冻样食物容易在口腔内移动又不易出现误咽,如菜泥、果冻、蛋羹等这些食物密度均匀,不易松 散、通过咽及食管时容易变形,不在粘膜上停留。同时能刺激触压觉和促进唾液分泌,且易 于吞咽,宜先选用[4]。
1.4 评价标准:采用1999年日本学者滕岛一朗吞咽疗效评价标准[5]。吞咽能力 ≥9分为痊愈,6~8分为明显好转,3~5分为好转,1~2分为无效。分别于入院时及住院30 天进行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3 讨论
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病人早期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可防止咽下肌群发生废用性萎缩,加强舌 和咀嚼肌的按摩和运动,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活性,使病人进食时吞咽功能密切配合,从而避 免误吸,防止肺部并发症发生,保证病人能及时得到足够的营养补充。
3.1 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多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失语或语言不清等,易出现烦 燥、易怒和抑郁情绪,患者拒食,进食时情绪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反应,护士进行早 期认知干预,做好心理护理是训练成功的基础和保证。创造一个清洁、安静、舒适的康复训 练环境,帮助病人做好就餐准备,指导病人取舒适的。
3.2 吞咽功能训练时的注意点:①空吞咽与交互吞咽。每次进食吞咽后,应该反复作几次 空吞咽,使食物块全部咽下,然后再进食。亦可每次进食吞咽后饮极少量水(1~2ml),这 样既有利于刺激诱发吞咽反射,又能达到除去咽部残留食物的目的,称为“交互吞咽”。② 侧方吞咽。咽部两侧的梨状隐窝是最容易残留食物的地方,让病人下颌分别左右转,做侧方 吞咽,可除去隐窝内的残留食物。③点头样吞咽。会厌谷是另一处容易残留食物的部位,当 颈部后屈时会厌谷变得狭小,残留食物可被挤出,继之颈部尽量前屈,形似点头,同时做空 吞咽动作,便可去除残留食物。
参考文献
[1]扬叶珠,陈娇鹦,时美芳,等.康复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单侧空间忽略的疗效 观察[J].护理与康复,2008,5:387.
[2]毛芙敏.110例脑卒中病人吞咽障碍早期康复护理[J].山西护理杂志,2000,4:14.
[3]张倩.卒中后吞咽困难评价和治疗[J].世界医学杂志,2002,6(20):4.
篇6
【关键词】 膀胱过度活动症;电刺激;生物反馈图像训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状况越来越重视。有这样一种病,虽然不庝不痒也不危及生命,但是会令人很尴尬很难受,使人害怕出门,出门不敢喝水,较大岁数的妇女会认为这不是病,是年龄大了的原因,年轻的妇女错误地认为是尿路感染而盲目服用消炎药,但病情始终得不到好转,无奈下只能用减少喝水来减少上厕所的次数,这种病叫膀胱过度活动症(OAB),属于膀胱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俗称“憋不住尿”。2001年9月国家尿控协会(ICS)将OAB定义为:尿急、尿频和急迫性尿失禁等临床症状构成的症候群[1]。女性OAB全球患病率约为10%,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2]。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我院于2008年底引进PHENIX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用于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也叫产后盆底康复训练,取得了一定效果,特别是对上述产后OAB的康复治疗效果非常显著,统计从2010年5月1日至2012年4月30日止,用PHENIX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的人数为416例,其中OAB人数为32例,现就这32例治疗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5月1日至2012年4月30日,从产后42天后妇女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的416名患者中,筛选出32例OAB的患者,年龄24~36岁,平均30.2岁,其中产后第一胎为13人,占40.6%,产后第二胎为19人,占59.4%。主要症状为尿急,占32例,突然的排尿欲望,很难忍耐;自感尿频,占32例,少则每天7~8次,多则十几次,夜里起床超过2次,每次排尿量不多,
1.2 方法 一个疗程为10或11次,每周做2次,每次15~30分钟不等,选用膀胱不稳定性尿失禁的治疗程序,用去极化的长方形双相电流,使用阴道内专用治疗头,进行电刺激,电流量的大小以患者能耐受的最大程度且不难受为准。
第一次:选用电刺激程序1。作用为抑制逼尿肌的活跃过度,时间为30分钟。
第二次:重复上述电刺激,再做一次巩固疗效,继续抑制逼尿肌活跃过度。
第三次:选用电刺激程序2。作用为阻断副交感神经兴奋信号传导到逼尿肌,抑制逼尿肌收缩,时间为30分钟。
第四次至第七次治疗均为电刺激和生物反馈图像。时间为每次15到20分钟,教会患者分别学会盆底肌的Ⅰ类肌纤维和Ⅱ类肌纤维的训练方法,以及如何区分开腹部和会的收缩。
第八次至第十次治疗不再给电刺激,只给不同场景的生物反馈图像(如:上下楼梯,搬东西,抱小孩等),给尿急的生物反馈训练图像,以及A3反射的训练图像,让患者跟着图像训练盆底肌肉收缩以及在不允许情况下尿急时的憋尿反射,训练患者在增加腹压的情况下收缩盆底肌肉,同时抑制膀胱逼尿肌的收缩。
在第三次电刺激治疗后,要询问患者的感受,对还有点总想上厕所小便者可加做一次电刺激,即第四次治疗重复第三次电刺激,继续抑制逼尿肌收缩。嘱这部分患者要从心理上主动告诉自己刚刚解过小便,没有尿,分散注意力,采取延迟排尿等方法会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效果不理想的建议使用药物进行治疗,不再加做电刺激。
1.3 效果判定 ①尿急、尿频症状消失,能憋住尿,无咳嗽漏尿及尿失禁为治愈。②尿急症状减弱,尿频次数减少50%,咳嗽漏尿次数减少,无尿失禁为减轻。③尿急、尿频及咳嗽漏尿较治疗前无改变,有尿失禁为无效。
2 结果
经过三次电刺激治疗加生物反馈图像训练治愈者有19例,占59.4%。经过四次电刺激治疗加生物反馈图像训练治愈者有7例,占21.9%。经过四次电刺激治疗加生物反馈图像训练症状减轻者有5例,占15.6%。经过四次电刺激治疗加生物反馈图像训练无效的1例,占3.1%。总治愈率为81.3%,整个治疗过程无不适主述,且对治愈者一年后电话回访无复发病例。分析未治愈的6例均为临床症状比较严重者。
3 讨论
用PHENIX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是近几年在我国发展起来的,是一种简便安全无损伤且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是针对膀胱不稳定性尿失禁,即OAB,经临床观察,电刺激治疗效果非常明显。通过放置在阴道内的电极传递不同强度的电流,刺激经神经的传入纤维,通过神经元的连接至骶髓逼尿肌核,抑制逼尿肌核的兴奋性,再经盆神经传至逼尿肌,抑制逼尿肌的收缩;通过刺激神经的传出纤维,以增强提肛肌及其他盆底诸肌及尿道周围横纹肌的功能,加强对尿道和膀胱颈的支撑作用,提高尿道闭合压;电刺激冲动上行至胸腰段,使交感神经元兴奋,α-肾上腺素能使受体使膀胱颈部及尿道近段收缩,进一步增加尿道关闭功能,β-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膀胱底松弛,增加膀胱颈的封闭性[3]。通过第四次至第十次的电刺激和生物反馈治疗,患者学会掌握正确的盆底肌肉训练方法,在没有生物反馈设备的帮助下,能够自主正确地进行盆底肌肉训练。而且这种训练站着坐着躺着都可以练,且不分周围环境,只要有点空闲时间,大约10分钟左右,注意力集中在盆底肌肉就可以进行锻炼,但肌肉锻炼是一个长期过程,需坚持一生。但对症状严重的OAB效果不理想。
总之,PHENIX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的临床应用,为众多产后妇女及中老年妇女带来了福音,对因为尿急、尿频、尿失禁而给日常生活造成的尴尬和心理压力,能够通过仪器治疗而痊愈或减轻,为临床治疗又找到了一条好的途径。人们不必再为出门而不敢喝水,怕找不到厕所而难堪,害怕漏尿而不敢穿浅色衣服,怕出远门或不愿参加社交活动,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让广大的妇女能快乐、轻松地享受生活的每一天。
参考文献
[1]杨欣.膀胱过度活动症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23(11):894 -896.
篇7
关 键 词:运动医学;体育游戏;感觉统合训练;作业治疗;发展障碍儿童
中图分类号:G80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6)04-0127-08
Evaluation of the therapy effects of sports games based on 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 on the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of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 disabilities
ZHAO Fei-yi1,DUAN Yi-ru1,XIA Xiao-jie2,SHEN Jun-liang3,LI Ai-qun4,
ZHANG Zhe-yuan5,YAN Hai-xia6,XU Hong1
(1.Shanghai Municipal Hospital of TCM,Affiliated to Shanghai TCM University,Shanghai 200071,China;
2.Department of Education,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China;3.Faculty of Medical Sciences,University of Groningen,Groningen 9700 AB,Netherlands;4.Periodical Press,Wuhan Sports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5.School of Haiyan Clinical Medicine,Zhejiang Pharmacevtical College,Haiyan 314300,China;6.Basic Medical,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 201203,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further guide and optimize clinical operating therapy plans, and to probe into the effects of rehabilitation of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 disabilities from their sensory integration disorder symptoms after they are intervened by sensory integration training via a sports game mode, the authors carried out 4-week sensory integration training based mainly on sports game therapy on 23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development disabilities, 5 days a week (Monday through Friday), 60 minutes a day. The training contents include tactile sense training, vestibular balance sense training and proprioceptive sense training. Before and after the therapy and 4 weeks after the therapy (i.e. at the end of week 8), the authors scored the children by using Simplified Children Sensory Processing Ability Analysis Form, Conner’s Evaluation Form Used by Teachers and DeGangi-Berk Sensory Integration Measurement Tool,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1) after sports game training, various sensory integration abilities of the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 disabilities were all improved, 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Key words: sports medicine;sports game;sensory integration training;operating therapy;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将发展障碍定义为:一组不同且多样化的、由于精神心理和(或)身体损害造成的严重慢性综合征[1-2],包括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小儿脑性瘫痪、视力和听力障碍、精神心理发育迟缓、言语迟缓、唐氏综合症及其他先天性畸形等。流行病调查显示,在美国18岁以下的儿童及青少年中,17%受到不同程度发展障碍的影响;卫生经济学证实,发展障碍儿童相比其他正常同龄儿童入院率更高,给个人及社会医疗大环境都造成了严重经济负担[3]。
发展障碍被认为会对儿童的语言、学习、身体动作、自助能力及独立生活都造成一定影响。儿童发展障碍可能造成的高风险行为被划分为3大类:(1)缺乏对教导行为的合作性;(2)内在化行为(退缩或回避、重复的习惯以及自我伤害);(3)外在化行为(发脾气、变得有破坏性、伤害他人或破坏财物)[2]。这些特殊儿童的发展障碍尤其体现在感觉加工方面,而这使他们在日常生活及活动中遭遇极大的困扰[4]。循证医学证据表明,感觉加工失调一般会使发展障碍儿童在以下至少两个领域显示出问题,包括粗大运动技能、精细运动技能、语言、认知、注意力、唤醒、社会技能和日常行为活动等[1]。感觉加工及统合功能失调被认为损害前庭、本体感受和触觉系统[5]。前庭系统通过空间将身体运动相关的感觉输入大脑,前庭受损的信号则包括不良姿势以及在规划及定序运动时表现出困难;本体感受系统向肌肉及关节输入感觉,这一系统的损伤表现为刻板行为,例如重复摇动双手等;触觉系统的损伤表现为触觉缺乏敏感性或敏感度过高。
对于这些问题的原因,感觉统合干预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及缓解部分发展障碍[6]。该理论最早由心理学家Ayres[7]结合脑神经生理学、职业治疗学及发展心理学提出,用于解释感觉信息的神经加工过程――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对感受器传入信息(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本体感受和前庭觉等)进行系统管理,包括信息的集成、再整合,这是一个会强烈影响儿童发展的神经行为[8]。感觉统合的过程是“二段式”进程:第一阶段是脑对中枢在同一时间接受的多类型刺激统一加工,并协调相应的组织、器官做出适应性反应;第二阶段是在整合外源性刺激的同时,将处理后的信息导入皮质,大脑会在记忆存储区寻找并调动多类型的经验信息,与外源性刺激及处理后的信息一一匹配,再进行比较、二次加工及整合,形成新的认知,进一步驱使机体做出与外环境相适应的行为应答[7]。
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由单纯的各个感觉逐渐发展至初级统合,包括双边协调、手眼协调及目的性活动等,信息的整合在大脑皮质完成,伴随脑的成熟,初级统合会循“运动-知觉-认知功能”路径向高级统合转换,这一阶段,脑可以对感觉信息进行高级加工(包括筛选、比较、联系或拆分、增强或抑制),进而完成情绪控制、学习能力、推理及发展注意力等高级统合行为[9-10]。因此,个体对外环境的任何应答都是以感觉信息摄入为前提,而应答的具体形式和程度则与脑的感觉统合能力呈正比[11]。反之,当神经系统紊乱,大脑无法将摄入的感觉信息构成组合图像来引导躯体对周围环境做出反应时,便认为行为与脑功能之间的联系及传递性出现问题,即称“感觉统合失调”,也叫作“感觉处理障碍”[12-13],换言之,发展障碍儿童的感觉加工异常则是由于外源性感觉刺激信息无法在中枢系统形成有效组合,从而产生了运动控制、触觉防御、结构空间知觉及前庭平衡等障碍。
本项研究的目的在于:(1)探索团体式体育游戏促进障碍儿童感统能力的可行性;(2)对该干预模式及康复效果的有效性进行客观评估;(3)除了关注受试儿童前庭平衡、触觉、本体感受等感觉统合能力的变化,研究还致力于进一步指导及优化临床作业治疗的方案。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纳入、剔除标准
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天山分院、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海盐临床医学院(共3家研究中心)门诊及住院的23名确诊有发展障碍的儿童参与这项研究。受试儿童年龄均在4~15岁之间,平均年龄9.34岁,男女比例为11:12。
1)试验纳入标准:(1)年龄在4~15岁之间。(2)被至少2名二级甲等以上医院精神科或医学心理科(中医神志病科)主任医师及儿科主任医师同时诊断为儿童发展障碍。(3)除了本身的发展障碍之外,没有其他会影响身体活动及认知行为的医学或发育性疾病(如儿童癫痫病、糖尿病或合并肿瘤者)。(4)仅有一项发展障碍问题,如果同时兼有2种及2种以上发展障碍者予以排除;研究期间,没有在其他地方同时接受感觉统合训练。(5)签署知情同意书,家长愿意配合作业治疗师一同实施治疗计划。
2)中止及剔除临床观察、脱落的标准:(1)根据中止和剔除标准对部分纳入的病例予以中止或剔除,并认真记录中止和剔除的原因及其与临床研究的关系;(2)不符合纳入标准,未能遵循试验方案接受规定训练,无法判断疗效者;(3)资料不全,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4)训练过程中发生意外事件而不能坚持治疗者;(5)观察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
另外,受试儿童初筛基于的标准是:患儿的听觉是足够的,以保证他们在训练过程中能够根据职业治疗师的声音(指令)进行训练。
1.2 干预方法
体育游戏型感觉统合训练具体步骤、内容的介绍及指导,均由作业治疗师提供给发展障碍儿童及其父母。依据研究开始前制定的临床路径标准,所有受试儿童得到完全相同的康复训练,每天受训60 min,每周5 d。训练时间为2015-08-03―2015-08-28,量表的评定被安排在8月3日、8月29日,及4周后的随访日9月26日。受训时,一般先由作业治疗师示范,所有受训对象同时完成相同内容。同伴的相互作用也是区别该团体训练与个体训练的关键。训练计划的具体内容见表1。
1.3 疗效评价工具
1)简式儿童感觉处理能力剖析量表(Short sensory profile,SSP)。
SSP是心理学家Dunn[4]汇编的Sensory Profile改良简式版,用来检查与感觉反应相关的功能行为,包括触觉处理、前庭感觉处理、本体感觉处理、情绪加工等多项子量表。量表制定标准是从原来的Sensory Profile及1 200名标准化儿童的检测结果中进一步筛选精简获得。国际公认,SSP的信度是0.90,区分效度
2)Conner’s教师用评定量表(Corner’s teacher rating scale,CTRS)。
CTRS也称为儿童行为问卷(教师用)量表,包含39个项目分布于4大影响因子,用于客观评估儿童行为,诸如分心、焦虑、多动症、品行问题[14]。量表的适用对象为3~17岁的儿童。CTRS可以从教师角度对儿童在校行为进行全面评估,而应用于临床后,则显示对发展障碍儿童诊断敏感,并且可以客观评价药物疗效[15]。
3)DeGangi-Berk感觉统合测量工具(DeGangi-Berk Test of Sensory Integration,DeGangi-Berk TSI)。
DeGangi-Berk TSI用于临床评估幼儿感觉运动能力,主要包括对运动控制、双边协调和反射整合等能力的评价[16]。DeGangi-Berk TSI包括36个项目,需要受试儿童通过执行特殊任务来回应各种外源性感觉刺激。
另外,本项研究还基于以下几个原则:(1)全部训练方法及临床路径是由专家评估、审核,确定安全可靠,且适合发展障碍儿童的;(2)训练目的是为了促进发展障碍儿童的自我管理及自调节能力,因此受训患儿的父母被要求只能在必须时,且经治疗师同意才予以辅助,不能直接干预患儿的训练,以免影响训练疗效;(3)训练强度由作业治疗师依据患儿能力决定,基于循序渐进的原理,当受训患儿能够完整地完成训练动作时,治疗师则会加强训练强度,比如根据受试患儿的能力将临床路径要求的动作难度和(或)速度相应有所提高。
1.4 统计方法
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V21.0软件对SSP、CTRS及DeGangi-Berk测得结果数值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方差分析,来评估研究对象康复训练前后及随访的差异,以及不同年龄组别间的训练差异。计量资料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后以均数和标准差( ±s)表示,显著性差异的水平被设定在0.05。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2.1 受试者一般资料统计结果
23个发展障碍儿童被诊断为发育迟滞(17.4%)、孤独症(17.4%)、心理发育迟缓(13.0%)、语言迟滞(21.7%)、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17.4%)、唐氏综合症(13.0%)。受试者按年龄区段分为3组:4~7岁组8人(34.8%)、8~11岁组8人(34.8%)、12~15岁组7人(30.4%)。男女比例是11:12。
2.2 康复训练前后统计结果及分析
1)训练前、训练后(特指训练刚结束时)SSP、CTRS及DeGangi-Berk评分比较(见表2)。
SSP用以评估训练前后发展障碍儿童感觉反应相关的功能行为,结果显示:经体育游戏训练后,受试儿童在触觉、味(嗅)觉、运动觉、高低反应、低耐力、视(听)觉及总积分上显示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由此可以证明,基于感觉统合理论的体育游戏型作业治疗,对于改善发展障碍儿童的感觉反应行为、姿势协调能力,提升注意力、减少多动症状,以及整合反射等相关身心功能上,疗效显著。
2)训练后不同年龄组别间SSP、CTRS及DeGangi-Berk差异检验。
表3所示为训练前后不同年龄组别间的比较。根据结果,受训前后,3个不同年龄组的SSP、CTRS、Degangi-Berk评分差值d (d=训练前分值-训练后分值)均显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2.3 随访时SSP、CTRS、Degangi-Berk评分结果与康复训练前后对比
1)训练前与训练结束后4周末随访的SSP、CTRS、Degangi-Berk评分比较。
如表4所示,以SSP、CTRS、Degangi-Berk评估治疗前与随访时受试者感觉统合能力可发现,受试儿童在听觉过滤、姿势控制、双边协调等功能上,差异具有显著性(P
2)训练后与训练结束后4周末随访的SSP、CTRS、Degangi-Berk评分比较。
如表5所示,康复训练刚结束时与随访时尽管SSP与Degangi-Berk总积分显示有显著性差异(P0.05),考虑总积分的显著性差异可能是由于样本量过少引起的假阳性结果。因此,结论同上(该康复疗法具有远期效应),但从平均数的变化上看,与康复训练刚结束时相比,随访时各因子评分略有下降(除CTRS表中多动症状因子上升外)。由此表明,该训练方法虽有一定的疗效延续效应,但训练停止后,发展障碍儿童的感觉失调问题可能存在反弹趋势。
3 讨论
根据感觉统合理论,在注意力-活动-神经系统功能三者间可能有一关联轴,大脑在正常情况下可以将身体不同部位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分类,对不同感觉通路而来的空间和时间信号进行解释、联系和统一,再进行多次组织加工、分析整理,使各信息在中枢神经形成各种有效组合,最终做出决策,指挥机体协调和谐地运作及发展,完成各种复杂而高级的认知活动[9]。而本项研究关注的发展障碍儿童,尽管发展障碍类型不同,但均存在感觉加工异常,即外源性感觉刺激无法通过感觉通路在脑内完成有效整合,结果导致机体感觉系统过于敏感或迟钝,即存在感觉统合障碍。
本研究所采用的基于感觉统合理论的体育游戏训练,目标是给予视听、皮肤触压、前庭、肌肉关节等多感官刺激,提升儿童从周围环境中整合信息的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其适应性及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最终帮助改善发展障碍儿童的行为及注意力,提高社交能力、学习能力和独立性。从神经生物学的微观层面来看,则是让发展障碍儿童在感觉统合训练的过程中,促使其大脑各区域分级地发生感觉、运动整合,并在整合过程中促进神经细胞的成熟、神经细胞间通路的形成[17]。
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的感觉统合训练是采取个体组织形式,较少使用小组式及团体式[1],而本次临床试验是以团队干预的形式进行临床康复。相比个体的感觉统合训练,团队干预的模式一方面可以减少时间、人力及经济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学者提出,发展障碍儿童在团队训练中有更多的互动机会,他们可能会因同类间的认同及亲密感表现出更大的依从性;其次,相比个体训练,职业治疗师被认为在团队环境中可以促进受训对象更多的功能改善[18]。
感觉统合失调包括躯体协调运动障碍、触觉防御与注意力缺陷、结构及空间知觉障碍、前庭平衡障碍、本体前庭合成及排序紊乱及视听言语障碍等[11]。本研究重点关注的是前庭系及本体系障碍(椭圆囊、球囊与半规管等前庭器官损伤所致)、触觉系障碍(网状激活系统上行机制不平衡,缺乏兴奋优势,对各种刺激无法有效抑制所致)的感觉失调。由于将感觉统合置于行为层面,现代研究多是从行为模式上对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进行分析,而这些行为模式与相关神经回路之间的联系不明确,也导致了感觉统合失调的具体病因、机制尚不明朗[19],但一般认为可能与顶叶、额叶感觉区受损[1,19]或脑神经细胞的发育延迟、通路阻滞[17,20]等异常相关。
感觉统合训练是目前国际公认的纠正儿童感觉统合障碍的最佳疗法[21]。以作业治疗为导向的感觉统合训练可明显改善发展障碍儿童习得及功能,尽管发展障碍儿童存在的发展障碍各有不同、轻重程度也有差异,但有计划的感觉统合训练在改善患儿社会交往、对未知活动的适应及习得性,以及对拥抱和对运动的反应等方面,效用是几乎一致的[22]。
本研究采用基于感觉统合理论的体育游戏,实质是传统感觉统合训练的改良模式,即以感觉统合理论为框架、理论指导,体育游戏作为内容、形式。以体育游戏为康复形式,主要是借鉴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先进的作业治疗学、游戏治疗学及临床运动生理学理念,寓康复训练于体育游戏,利用游戏治疗来弥补发展障碍患儿所缺乏的感觉体验(包括触觉、前庭平衡觉以及本体觉),提供计划性及适宜的感觉输入,增强患儿脑神经对感觉信息的处理、分析、整合及决策能力。
本研究能顺利进行在于所使用的训练并非是目标导向而是过程导向的治疗,着重抓住儿童的内在动机,让治疗情境吸引患儿主动自发地参与,训练项目则是让儿童能够获得自我成就感的体育游戏,属有适当难易程度的挑战,训练时,能促进孩子经一些努力就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形成,并由此构建一个良好自我形象的正向循环,使患儿更有自信且愿意接受下一次的挑战。与治疗师之间,也充满了信任关系。
研究中,SSP对感觉加工过程的评估用以反应神经系统相关效应的变化;CTRS的结果帮助评估发展障碍儿童注意力相关问题,客观反应训练任务在提升注意力、减少多动症状方面的效果;DeGangi-Berk TSI则用于评估儿童的运动控制、双边协调和反射整合3方面能力,这些能力被认为是日后发展运动技能、视觉空间和语言能力、手优势以及运动规划等技能的基础。
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在科学引导下,进行有规划的体育游戏型感觉统合训练,对于改善发展障碍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问题有非常显著的近期、远期疗效。但同时,随访期间进行疗效监测时也发现,随着训练停止,远期效应相比训练刚结束时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认为可能存在症状的反弹趋势。因此,为了获得更有益的远期疗效,体育游戏型感觉统合训练应该长期坚持。
篇8
关键词:电子耳蜗;耳聋;听力障碍;康复
Clinical Treatment of 122 Cases of Cochlear Implantation in Children
ZHAO Li-yang,ZHANG Ying,LIU Li,LI Hui-zheng
(Dalian City Friendship Hospital,Dalian 116001,Liaoni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ochlear implantation was listening effect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Methods122 cases of cochlear impla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preoperative preparation, postoperative treatment and nursing and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recovery of hearing. Results122 cases of cochlear implant operation were successful, the operation success rate reached 100%. ConclusionThe cochlear implant operation can cause severe sensorineural deafness patients recover auditory function, the correct evaluation before operation, reasonable expectation, operation and postoperative early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language training is the key.
Key words:Electronic cochlea;Deafness;Hearing impairment;Hehabilitation
随着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发展和普及,使广大重度感音神经性的患者重新获得听力成为可能,尤其是对于先天性耳聋的患儿,让他们可以回归有声世界,是一次重获新生的机会。自2004年5月至今,我院共行人工耳蜗植入术122例,其中包括澳大利亚CI24M型、CI24R(CA)型,奥地利的C40+型、PULSAR等人工耳蜗[1],手术均取得成功。但对于这类重度耳聋的患者,尤其是超过3岁的患儿,不仅仅需要成功的手术,还要有一个系统的术后康复治疗。
1 临床资料
2004年5月~2012年12月共有122例患儿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其中男66例,女56例,年龄11个月~11岁,超过3岁56例,前庭导水管扩大5例。语前聋120例,语后聋2例。
2康复治疗
2.1 术前准备期人工耳蜗手术前所有的患者都要做系统的听力学检查,通过听力学评估结果,ABR反应阈大于95dB,再结合耳声发射、40Hz相关电位、多频稳态[2]和颞骨CT显像确定手术适应症患者。并应该让患儿的家长了解人工耳蜗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使其对小儿改善听力具有强烈的愿望,但由于人工耳蜗装置只能给小儿提供重获听觉的基础,应让家长对术后的康复教育有心理和物质的准备。
2.2 术后的康复培训122例均为单侧耳手术,手术均取得成功,达到了100%的手术成功率。凡是植入人工耳蜗的患者,术后均要进行调试。为了使调试准确,家长首先要积极配合听力师对患儿进行听声反映练习,使调试结果适合患儿的需要,每次调试完毕,家长要清楚所存的每个程序及应用,观察患儿对声音的反映,是否感到舒适,调整使用程序。并把患儿的平日的表现在每次调试的时候反映给调试师,使调试结果尽量达到最佳[3]。家长要在学习 掌握术后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参与训练的全过程,在和患儿日常接触中,要注意以适当的声音 适当的距离和小儿进行语言交流,交流要自然,注意声调和声音的强度。当小儿对声音反映良好时,要鼓励患儿对声音训练的兴趣,尽可能得让小儿多说 多表达 反复强化训练,对患儿要有十足的信心与耐心。
3结果
122例人工耳蜗置人手术全部一次成功。术后1w以内进行置入电极的X线耳蜗摄片,电极均在耳蜗内。术后4w开机调试,术后6个月小儿声场测试听阈(500、1 000、2 000 Hz)为32~48 dBSPL,平均达到了39.5 dB SPL。3岁以下可不刻意去做言语康复训练,随正常生长发育完全可以获得接近正常言语能力,3岁以上的患儿经言语康复训练,逐步恢复听觉和言语能力,经过语言康复训练,100%耳蜗植入术后的患儿可以进入正常幼儿园及小学。122例术后患儿均在随访中。
3讨论
人工耳蜗是一种仿生物功能的人造器官。是一种替代人耳功能的电子装置,它可以帮助患有重度、极重度神经性耳聋[4]的患者恢复或提高听的感觉。这里的重度、极重度耳聋患者是指双耳听阈大于90dbHL听力级以上,佩戴大功率助听器无效的人。但人工电子耳蜗装置不可能完全模拟正常人的耳蜗功能,获得的只是有限的听觉信息,所接收到的声音存在失真或畸变。为使聋人达到语言交流水平,术后应鼓励患者坚持长期的康复训练[5]。我院耳鼻喉科研究了系列语言训练方法和内容,如训练对环境声,词,句子等的注意力、识别和分辨能力及听觉理解能力等。除坚持完成听觉训练课程外,叮嘱家属督促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多使用人工电子耳蜗装置进行自我训练,如听广播、看电视等。目前,上述122例患者还在听力康复过程中[6],术后听力接近正常人,听觉辨别能力及语言交流能力均较术前大大提高[7]。我们期待他们能够早日回归主流社会,与正常人同等生活。
参考文献:
[1]倪道凤,李奉荣,姜鸿,等.40HzAERP和MLR评估聋儿听力的几点意见[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1994,2:180
[2]戚以胜.耳蜗电图.见:潘映辐主编.临床诱发电位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曹克利,魏朝刚,王直中,等,多通道人工耳蜗在语前聋儿童及青少年中的应用[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35:16-19.
[4]张道行,胡宝华,肖玉丽.110例人工耳蜗置入术的回顾性分析[J].临床耳鼻喉咽喉科杂志,2004,39:303-304.
[5]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人工耳蜗工作指南[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39:66-69.
篇9
关键词:偏瘫;运动意念;康复
中图分类号:R493;R473.5;R47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5―0917―02
为了使脑卒中偏瘫患者尽早尽快恢复其运动功能,改善生存质量,减轻残疾,对患者进行瘫痪肢体的功能训练,是护理工作的重点,在偏瘫患者早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肢体的随意运动丧失,而且伴有自主神经的功能紊乱,直接影响到肢体的营养代谢,可导致关节挛缩、肌肉萎缩、骨化性的肌炎、肩、手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而且这些并发症又会进一步影响偏瘫肢体随意运动的恢复,而随意运动功能的恢复关键是运动功能的早期介入,而且脑卒中偏瘫患者生存质量的高低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瘫痪肢体功能的恢复程度。以往的康复是在有不同程度、随意运动的肢体上进行训练的,而对于完全瘫痪的肢体,早期康复往往被忽视,或仅局限于收效甚微的被动运动,所以,应尽早按照正常的运动模式,发挥患者由意识到运动的能动性,即运动意念,对尽快使瘫痪肢体出现随意运动,恢复运动功能,减少残疾,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从2003年3月以来,利用运动意念对80例脑卒中完全性偏瘫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两组患者共160例,按照住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发病在72h之内,经头颅CT确诊为脑梗死或自发性脑出血,有一侧肢体完全性瘫痪,除外有意识障碍、感觉性失语和智力障碍及精神症状。将160例分为运动意念组和对照组,运动意念组为80例,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42~78岁,平均59岁;其中脑出血45例,脑梗死35例。对照组为80例,其中男48例,女3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史、卒中性质都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营养脑、神经细胞、促进脑代谢、控制血压、降颅内压及被动运动肢体及按摩、针灸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运动意念组在患者清醒状态下由专门治疗师指导进行意念活动肢体,即让患者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患肢上,尽最大努力运动患肢,即使不能产生运动,也需要患者有运动瘫痪部位的意识。活动顺序为先大关节后小关节,先行轻微按摩,逐渐过渡到关节的运动。训练方法是依次运动肩关节的内收与外展,内旋与外旋、前屈,肘关节的屈曲与伸展,前臂旋前旋后动作,腕关节掌屈背伸及手指精细功能的训练,下肢包括髋关节屈伸,大腿内收与外展,小腿伸屈、踝关节跖屈背伸及趾关功能训练,以及由仰卧至翻身、起坐、站立及步态训练。运动意念的训练以患者能够耐受,不感到疲劳为度,一般是每组肌群重复训练8~10次,3~5遍/d,每个患者在入院后平静时或3个月疗程结束时,各记录1次脑电图,运动意念组在病程中有意念活动时记录1次脑电图。
1.3 疗效评定及标准
3个月疗程结束时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肌力恢复及坐、站和步行能力。评定标准:瘫痪肢体肌力恢复I级以上为有效,不到Ⅱ级为无效。
2 结果
运动意念组80例中,有效62例,无效18例,有效率77%;对照组80例中,有效45例,无效35例,有效率56%。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运动意念组中能自行坐立52例,对照组为32例;运动意念组中能自行站立42例,对照组16例;运动意念组中能步行20例,对照组则为15例,以上均有显著性差异。
篇10
我院自2005年以来,对39例前交叉韧带断裂的患者施行了自体半腱肌重建术。我们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术后重点加强了康复护理。通过系统的康复训练和护理,提高了关节镜手术的成功率,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39例,男26例,女13例。其中左膝19例,右膝20例。年龄17~59岁。运动损伤23例,交通意外损伤16例。单纯前交叉韧带损伤15例,合并外侧半月板损伤12例,内侧半月板损伤7例,双侧半月板损伤2例,内侧副韧带损伤2例,后交叉韧带损伤1例。
1.2 随访结果随访最短8个月,最长1年6个月。按Lyaholm评分:优12 例,良16例,一般8例,差3例。
2 护 理
2.1 心理护理在做治疗或护理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适当的解释与心理支持,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使其从心理上能主动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应多与患者交流,找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与患者交谈,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使患者从心理上得到安慰,从情感上得到支持,很好的配合术后康复[1,2]。
2.2 康复训练
2.2.1 关节康复支具对重建术后的功能恢复十分重要,所以我们要指导患者掌握正确佩带支具进行康复训练的方法[3]。本组39例患者均于术后开始使用卡盘式支具。
2.2.2 康复训练方法
2.2.2.1 第一阶段(0~2周)(1)髌骨内推。术后第2天开始,用拇、示指固定住髌骨内外侧缘,缓慢向左、右方向推移,幅度逐渐增大。然后用拇、示指固定骸骨上缘及下缘,缓慢向上、下推移,幅度由小到大,2次/d,5 分钟/次。这种训练可以提高膝关节的活动度,防止粘连,可有效地降低关节僵硬的发生率。(2)支具制动及负重:①在休息时必须锁定于完全伸直位。②在支具完全伸直位保护下,撑双拐可根据耐受情况行部分及完全负重。(3)股四头肌、绳肌、髋内收肌等长收缩训练。膝关节伸直,但不产生关节活动,背伸踝关节,收缩股四头肌,持续5秒再放松为1次。2次/天,20 分钟/次。
2.2.2.2 第二阶段(2~12周)(1) 支具制动及负重:①在休息时必须锁定于完全伸直位。②在支具完全伸直位保护下,撑双拐行完全负重。(2)肌力训练:①直腿抬高,2次/天,20 分钟/次。要求抬腿幅度不要过大,保持5秒空中停留时间,再缓慢放下。开始可给予一定的助力,逐步过度到主动抬腿。②绳肌抗阻收缩。③提踵训练。④0°~40°半蹲。(3)全范围被动活动(0°~120°),要在CPM的辅助下,确保重建韧带稳定修复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关节活动度,从最小角度开始,循序渐进,2次/天,30分钟/次,逐渐达到屈曲120°。(4)固定自行车。平衡板或软垫(双腿,支具限制活动范围于0°~40°)。(5)膝后肌牵张。髋周肌、踝周肌牵张,侧向活动。
2.2.2.3 第三阶段(12周~6个月)(1)(0°~40°)半蹲训练。方法:患肢足尖抵住床腿,保持稳定,两足分开与肩同宽,两手抓住床栏下蹲,逐渐加大度数至足跟接触臂部,保持数分钟。(2)平衡板或软垫。(3)侧向跑,2次/天,20分钟/次,以锻炼肌肉灵活性。后退跑2次/天,20 分钟/次,以锻炼患肢本体感觉。
2.2.2.3 第四阶段(7~12个月)(1)平衡板。侧向跑。(2)后退跑。向前变速跑。
3 讨 论
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康复是一项长期、细致、艰巨的工作。其中股四头肌功能锻炼笔者认为是最基本的训练,一方面,可以刺激肌肉微循环血管扩张,有利于肌肉组织摄取营养,防止肌肉萎缩,增强肌肉力量;另一方面,可以依靠肌肉收缩产生的“泵”的作用,有利于组织水肿和膝关节积液的消退。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提高股四头肌力量,增强膝关节稳定性对膝关节疾病患者都是至关重要的。术后前2周患者在院内进行康复训练。2周后出院,依据康复计划定期复诊。在康复训练中,要及时从患者方面得到反馈,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调整动作及训练量,达到科学而有针对性的康复。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的康复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王国强.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原则和目标[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