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疾病传播途径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5: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呼吸道疾病传播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概述
猪的呼吸道疾病已成为养猪生产的主要问题,发病率在30% ~ 80%,死亡率5% ~ 30% 以上,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也是养猪疫病防治中十分突出、棘手的问题,在猪的各个日龄段,从母猪、哺乳仔猪、保育仔猪、育肥猪都存在呼吸道疾病的危险。
二、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分类
1. 细菌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支原体肺炎(猪喘气病)、猪放线杆菌胸膜肺炎 、猪链球菌、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肺疫、副猪嗜血杆菌等;
2. 病毒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猪繁殖与呼吸系统障碍综合症、猪伪狂犬病、猪流感、猪瘟等;
3. 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症等;
4. 寄生虫性呼吸系统疾病。如由蛔虫、后圆线虫、肺丝虫等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
三、症状
各个猪只因病原菌不同,所以症状也不尽相同,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体温升高、眼鼻分泌物增多,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废绝、咳嗽、呼吸次数增加,甚至喘气、呼吸困难,重症呈犬坐姿势; 猪只生长发育缓慢或停滞、消瘦、死亡率增高。不少急性病猪在打针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但没有完全康复,生长明显受阻,逐渐成僵猪。剖检症状主要是肺脏病变,呈胰样变、肉样变,间质水肿,纤维素性肺炎。严重者肺脏与胸壁粘连,甚至出现纤维性心包炎、腹膜炎、关节炎。
四、呼吸系统疾病的致病因素
1. 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在不同的猪群中可通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空气向不同猪群中传播。引起蓝耳病的病毒可通过传播。有些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炎支原体和猪呼吸系统冠状病毒等经空气传播。许多气候因素,如风向、风速, 可以促进猪群间疾病的传播扩散。
2. 环境及发病的季节。周边地区有屠宰场及肉食品加工厂,存在呼吸道疾病疫情,对猪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威胁。猪舍小环境控制不良,如粉尘大、氨气浓度大于5 0PPM,二氧化碳含量大于0. 2 %等,可造成呼吸道黏膜损伤和血液中有害成分增加,导致肺充血、淤血、炎症。饲养密度大、转群等应激因素都会成为呼吸道疾病发生的诱因,引起呼吸道炎症。
3. 饲养管理水平。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与猪群的饲养管理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在外引猪种有时会引起整个猪群感染呼吸道疾病;猪舍通风不良、温差大、湿度高、转群或混群应激、非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等,都可能成为呼吸道疾病发生的诱因。
五、猪呼吸道疾病的危害
1. 仔猪成活率降低。严重时保育猪死亡率可达60% 以上。
2. 育肥猪生长缓慢。饲料利用率下降,出栏时间延长20 ~ 50 天。
3、母猪流产、死胎,不正常,配种率降低。
六、猪呼吸道疾病难以控制的原因
猪肺炎支原体是定居在猪呼吸道中的一种病原体,可以破坏猪气管黏膜上的纤毛,从而影响了有效免疫清除机制,使猪的抵抗力降低,从而促进续发行感染,导致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的发生。支原体无细胞壁,易变形,这一特性决定了该病原容易产生耐药性和疫苗的防疫效果不确切。一些猪场对这一特性不了解,乱用抗生素,用药程序不对,只有控制继发感染,而忽视它的原发性疾病,所以控制效果不理想。
七、综合防控措施
1. 杜绝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坚持自繁自养,谢绝外来人员入内,严禁从发病猪场、地区购进仔猪。
2. 做好环境卫生消毒工作,常规消毒每周1 次,疾病流行期每周2 ~ 3 次;消毒池每周更换2 次,密封环境可以熏蒸消毒。
3. 注意防寒保暖、防贼风,协调通风保暖之间的关系。
篇2
关键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特点;控制要点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 points of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us disease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35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2013to-2016 in February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reference objects. Results through summing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ease,given target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35cases of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us disease patients were controlled,and has cured,the cure rate is 100%,of which 2 cases of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during hospitalization,the infection rate was 4.7%,th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time(12.5±4.7)d. Conclusion Early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us diseases,and target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development of such patients.
Key words: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us disease;Characteristics;Control points
近些年来,临床中急性呼吸道传染疾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多,这种急性的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发病率高、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等特点,其中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感冒、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风疹、麻疹是主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种[1]。本文主要将来我院就诊的35例急性呼吸道传染患者临床资料作为参考对象,通过总结该疾病特点,给予针对性的防控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3年6月~2016年2月到中心医院就诊的35例急性呼吸道传染患者临床资料作为参考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卫生部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确诊和疑似病例的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10~58岁,平均年龄(34.6±2.7)岁;其中在临床症状方面,35例急性呼吸道传染患者中发热有20例,咳嗽30例,呼吸急促10例,腹泻或者呕吐5例,伴有低氧血症1例。
1.2方法
1.2.1临床特点 该疾病的发病特点主要由以下几点:①传播途径多样:该疾病可以通过飞沫、尘埃、气溶胶等途径进行传播,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该疾病也可以进行间接或者直接的传播,例如:洗浴、进餐等。②较强的传染性:由于该疾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多,流行广,人群普遍存在着易感性。其中该疾病在婴幼儿与老年人之间的发病率较高,而青年人流动性大,接触传染源的机会较多,故发生该疾病的几率也很高。③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其中春季、冬季是该疾病发病的高发季节,由于春季、冬季的室内与室外温差较大,人类的呼吸道难以短时间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所以人类的活动量在这两个中相对来说较少,而春季又是各种疾病发病的高峰期,各种流行病较多,所以身体的免疫力、抵抗力等明显下降,易感染该病。
1.2.2控制措施 ①首先是对患者进行有效的隔离:临床干预过程中,预防以及控制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般都会采取隔离措施,只要是被确诊或者是疑为呼吸道传染病的患者,那么就会第一时间对其进行隔离,与此同时,还会构建医护人员跟患者的专用通道,要求患者戴上外科口罩佩,严格限制患者的活动,相关诊疗工作都是在隔离区域内完成,除此之外,需要严格的执行探视制度,陪护一般不预设[2]。②全方位的进行消毒工作:病区空气需要定期进行消毒,促使病房内空气处于一个流通的状态,如果病室通风条件较差,那么就应该安装相应的换气扇,只要天气不是太冷或者太热,那么都需要有效的避免使用空调,同时隔离区内地面以及其他所有物体表面则需要进行定期的清洁以及消毒,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完成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的消毒工作,同时需要合理处理医疗废物,并将其放入密闭式的污物装置中。同时,还要设置相应的锐器盒提供隔离病室专用,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按照医疗废物处理标准收集病室内存在的生活垃圾以及医疗废弃物,完成妥善处理。③其他有效的护理干预:在实施干预的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指导,有效调整患者的饮食结构,保证患者的睡眠时间以及休息时间,鼓励患者坚持锻炼,多食用营养丰富的食物,同时多食用新鲜蔬菜以及新鲜水果,与此同时,有效的了解护理中发生的各项并发症症状,以便于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有效的调整患者心理状态,最大程度的消除患者不良情绪[3]。④加强疾病健康教育与宣传。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例如l放相关知识宣传手册、集中教育、健康播报等方式来提高患者的预防意识。
1.3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选用软件版本SPSS19.0,以“(n/%),χ2”代表文中相关计数资料,对照两组相关信息,若结果表现出显著性的特征,则表明(P
2 结果
通过总结该疾病的特点,给予针对性的防控措施,35例急性呼吸道传染患者的病情均得到控制,并已痊愈出院,痊愈率为100%,其中在住院期间有2例发生呼吸道感染,感染率为4.7%,平均住院时间(12.5±4.7)d。
3 讨论
在临床中,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旦爆发,具有传播速度快、面积广、无法控制等特点,为人们的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尤其是在近几年中,新型的呼吸道传染病已出现了40多种,据调查显示,每年都会出现1~3种新病种,严重危害了社会稳定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因此,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据赵黎芳等[4]研究指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全年都有可能发病,其中该疾病多见于冬、春季节,尤其是气候多变的时候可流行,传播途径主要有飞沫和接触传染等。该疾病具有发病急,传播途径快且范围广等特点,其中诱因多是鼻病毒、冠状病毒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的病毒感染,最常见的一种就是真菌感染。陈维等[5]研究指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还具有咳嗽和发热、呼吸急促以及呕吐等症状,与本研究结果相似。方巧云等[6]学者认为,凡是与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接触过的医护人员,不管是直接接触,还是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相关物品,都需要对其进行二级防护。同时,隔离所有进出过患者病房的医护人员,医护人员均要正确的穿戴防护用品,尤其是要对医护人员的手进行全方位清洁和消毒。强调在隔离病区内工作的人员应对自身的体温进行监测,2 次/d,一经发现异常,就要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与预[7]。同时该疾病具有发病率高、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等特点,其中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感冒、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风疹、麻疹是主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种[8]。目前,急性呼吸道疾病已纳入我国的乙类传染疾病之中,根据我国的甲类传染疾病的防治方法,对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采取隔离和消毒等措施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控制该疾病的蔓延[9]。
近年来,急性呼吸道疾病已纳入我国的乙类传染疾病之中,根据我国的甲类传染疾病的防治方法,对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采取隔离和消毒等措施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控制该疾病的蔓延[10]。由于护理人员是接触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最为频繁的人员,因此要加强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管理的能力,同时还要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有效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11]。而医院方面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管理与服务等意识,并要求在护理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升临床护理的质量与效果,从而将病毒传染的力度与范围等降到最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12]。
本研究主要将来我市中心医院就诊的35例急性呼吸道传染患者临床资料作为参考对象,通过总结该疾病特点,给予针对性的防控措施。研究表明,通过对所有患者进行隔离、消毒、加强患者的自主防控意识、针对性指导、饮食调整等,35例急性呼吸道传染患者的病情均得到控制,痊愈出院,痊愈率为100%,其中在住院期间有2例发生呼吸道感染,感染率为4.7%,平均住院时间(12.5±4.7) d。
综上所述,早期了解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做好相关的预防控制工作,对疾病的临床特征进行了解对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最大程度上降低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马祖芳,张新战,张学化,等.2006年济南市13起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15,07(07):642-644.
[2]李萌,邹崇杰,黄想灵.医疗机构门诊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措施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5,09(12):32-33.
[3]金伟斌,卢建华,吴建国.基于健康管理的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社区防控策略[J].医学与社会,2015,02(23):49-51.
[4]赵黎芳,谈逸云,倪政,等.上海市闵行区2004~2008年甲乙类传染病疫情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6,16(17):3157-3158.
[5]陈维,唐安,邬辉.舟山市某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流行特点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16,05(06):323-325.
[6]方巧云,琚雄飞.荧光定量PCR检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常见呼吸道病毒的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4,05(01):321-324.
[7]谢杨新,聂为民,陈威巍,等.控制军队呼吸道传染病疫情的做法和体会[J].人民军医,2014,06(45):567-569.
[8]罗小福,刘小琦.湖州市2004-2010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特征与防控措施[J].浙江预防医学,2011,23(12):35-36.
[9]焦承玖.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感染控制及护理分析[J].中外医疗,2014,22(19):159-160,162.
[10]宋宏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以及防治要点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18(17):192-193.
[11]沈建勇.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体会[J].医学信息,2015,32(14):954-956.
篇3
问:最近,报纸、电视都相继报道了“广州肺炎”事件,对此,我们十分紧张。请问,“广州肺炎”究竟是怎么回事?是怎么引起的?
黄文杰:肺炎分典型和非典型两种。典型肺炎通常是指由肺炎链球菌等常见细菌引起的肺炎,症状比较典型,有发热、胸痛、咳嗽、咯脓痰。而非典型肺炎是指由病毒、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引起的肺炎,多半表现为高热、干咳,症状相对来说不典型。非典型肺炎通过抗生素治疗,大都疗效不错,很多病人甚至不用住院就能痊愈。
本次“广州肺炎”与非典型肺炎的症状类似,病人几乎都是以高热为首发症状,而咳嗽较少,痰也很少。但本次发生在广州的非典型肺炎与通常的非典型肺炎又有不同,主要体现在现有的抗生素难以奏效。
就环境而言,引起“广州肺炎”发生的原因并不特殊,因为每年冬春季节,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都会明显上升,尤其今年冬季天气比较寒冷,而广州温差和湿度又比较大,所以,有呼吸道疾病的发病一点也不奇怪。如今,引发广东部分地区非典型肺炎病例的病因已基本查明,肇事“元凶”是衣原体。
问: 听说“广州肺炎”的传染性很强,只要和病人接触过,甚至照个面都会传染上,死亡率也很高,这是真的吗?该病会在全国大范围流行吗?
黄文杰:这种说法纯属谣传。“广州肺炎”确实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其传播形式为同一家庭和同一病区与病人密切接触而感染得病,为呼吸道感染病的局部流行。因此,只要远离传染源,并做好日常预防工作,完全可以避免感染。事实上,至2月9日,广东省共发生305例非典型肺炎病人,死亡5人,确实属于小范围的流行。
这次发病的大多数病人症状都比较轻,在医院经过对症治疗后,效果很好。现在,部分病人已经康复出院,且不再有新的病例发生。现在可以说,广州肺炎已在广东地区得到初步控制,因此,该病在全国大范围流行的可能性较小。
问: 从报纸上看到,在广州的192名病人中,有84名是医护人员。为什么医护人员感染率这么高?对普通人来说,怎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并及早发现有关症状?发现之后还可以去医院看病吗?
黄文杰:在本次疾病流行中,医护人员之所以会成批被传染,一是紧张抢救病人,医护人员十分疲劳;二是长时间近距离与病人接触;三是这一疾病初期传染性较强,而初期接触病人的医护人员较容易被传染上。后来医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做好医护人员的防护工作,并要求医务人员按照有关规程严格操作,此后,再无医护人员被传染上。
患广州肺炎的病人大多发病急,有发热、畏寒,同时伴有头痛、关节和全身酸痛、乏力、干咳、少痰。因此,一旦家人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帮他带上口罩(以免感染其他家人),将其送到医院治疗,千万不要自己胡乱购买一些药物吃,以免延误疾病治疗的时机。一般该病经过及时处理之后,绝大多数病人都可以治愈。
问: 目前,广东地区有很多人正在抢购板蓝根以及抗病毒口服液之类的抗病毒药物。请问,这一类药物对预防冬春季呼吸道感染有多大作用?
胡必杰:目前已经证实,没有哪一种预防性用药吃了以后能确保不生病,因此,建议大家科学使用预防药品,即使是一些中成药也必须适合个人体质或病情而酌情使用。至于抗生素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因为该类药品副作用较大,通常用在发病后的治疗,而不作预防用药。
板蓝根是一种中药,其药性苦寒,是清热解毒药,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对防治风热性感冒和病毒性肝炎等有一定作用,但对风寒等其他类型感冒则不一定适合,而对非典型肺炎是否有预防作用尚不清楚。至于用维生素C 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没有太多的理论依据,应该说作用不大。
问: 听说老人、孩子可以通过注射流感疫苗或肺炎疫苗来预防呼吸道感染,这是真的吗?应该多久注射一次呢?
胡必杰:世界卫生组织已经认可,定期注射流感疫苗或肺炎球菌疫苗是预防呼吸道感染疾病的积极有效的手段。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流行季节是每年10月至第二年的3月。由于接种疫苗后两周左右才能产生免疫保护作用,因此,每年都要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高发期到来之前的9月~12月接种流感疫苗或肺炎球菌疫苗。流感疫苗的有效期只能维持一年,所以每年都要按时接种。此外,每年流行的流感型别可能会有不同,所以保护力有差别。而肺炎球菌疫苗的有效期能维持五年,所以可五年接种一次。老人和孩子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注射疫苗后可增强抵抗力。
问:如果家人或朋友患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我们应该怎么办?
黄文杰:在呼吸道感染疾病流行季节,必须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因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有一些不明原因的肺炎可能会有一定的传染性,因此,当家人或朋友发生这样的疾病时,应尽量减少和他们的接触,并及时送他们到医院,此时,健康人可以考虑戴口罩。需要注意的是,少于八层纱布的口罩,其预防细菌病毒效果是很低的,因此,大家一定要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标准医用口罩。
问:在电视上看到广州市民用食醋消毒来预防疾病。请问,应该如何用食醋消毒?醋的酸度越高越好吗?还有哪些注意事项?
胡必杰:应该说,各类食醋都具有一定抗菌、抑菌的功能,且酸度越高,效果越显著。研究证实,用食醋在室内熏蒸30分钟,可以消灭室内可引起呼吸道疾病的肺炎双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流感病毒等多种病原体。使用醋熏蒸房间的方法很简单,取适量的醋(每平方米2~10毫升),用1~2倍的水稀释,然后用慢火加热,待醋煮沸后,敞放在需要消毒的房间,关闭门窗,人离开,半小时后打开门窗先通风,然后再进去。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连续3~6 天。
需要注意的是,“蒸醋”所散发出的酸性气体会刺激上呼吸道,严重时会灼伤人的上消化道黏膜。因此,有孩子、老人和哮喘病人的家庭应谨慎使用“蒸醋”。
篇4
【关键词】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诊治;预防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55-02
由于天气变化冬春季节的气温差异比较大,多种病原菌都会滋生和繁殖,空气中有很高含量的粉尘,导致鼻粘膜受损和降低呼吸动的抵抗能力,同时我国冬春季的人流流动比较频繁,因此很容易发生某些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病[1]。本文对冬春季常见的疾病进行研究,为了提高自身的保健能力制定了诊治和预防方案,现报道如下。
1 冬春季常见疾病
冬春季疾病比较常见的包括:典型肺炎、非典型肺炎、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军团菌肺炎、肺结核、手足口病等。
2 常见疾病和诊疗方法
2.1 典型肺炎
典型肺炎是因肺炎链球菌等细菌引发为大叶性肺炎所致,临床给予抗感染治疗,常用药物为第一代头孢菌素、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等。老年患者或住院患者常用药物为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B一内酰胺类等,也可以与氨基糖甙类或大环内酯类联合服用。重症肺炎主要是应用广谱的强力抗菌药物治疗。
2.2 非典型肺炎
非典型肺炎是因支原体、立克次体、军团菌、衣原体、病毒以及其他一些不明微生物所致。临床症状为干性咳嗽、咯血,非典型肺炎在医学上的研究还缺乏准确的概念,所治疗方法尚待研究。
2.3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因鼻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或链球菌等引发,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临床症状主要是鼻塞、流鼻涕、咳嗽、发热等。临床早期治疗方法主要是采用利巴韦林、奥司他韦治疗、金刚烷胺和吗啉胍等,同时也需对症治疗,日常多饮水和注意休息,保持空气流通。
2.4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因流感病毒引发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具有较高的传染性,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飞沫,临床症状主要是头痛、发热、咳嗽、畏寒等,诊断方法主要是X线检查,在配合血清抑制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临床常用药物有金刚烷胺、异丙核苷、奥司他韦系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等。
2.5 肺炎支原体肺炎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因肺炎支原体急性呼吸道感染所致,主要的临床症状为恶心呕吐、肌肉酸痛、发冷发热等。通过X线可判断病情变化,红霉素和四环素类等为临床治疗的常用药物。
2.6 军团菌肺炎
军团菌肺炎是因为嗜肺军团菌引发肺部感染所致,严重时可发展为肺炎,重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失眠健忘、神志模糊、嗜睡昏迷等。通过X线早期检查可发现肺部两侧出现斑点状阴影,后期检查可观察到胸腔积液,临床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首选药物是红霉素[2]。
2.7 肺结核
肺结核是分枝杆菌所诱发的慢性传染病,主要感染途径是呼吸道,传播方式是飞沫感染。临床表现为全身乏力、低热、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确诊肺结核的有效方法是结核菌检查,配合X线检查可发现渗出性或渗出增殖性病灶、干酪样病灶、干酪样肺炎、空洞等,临床常用药物包括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吡嗪酰胺、链霉素等。
2.8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是进食甲型肝炎病毒的食物后导致,临床症状为不思饮食、疲乏无力、恶心呕吐,发现后应隔离治疗,可适当增加活动量和使用含有适量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同时补充维生素B和维生素C。
2.9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发疹性疾病,具有很高的传染病,是由人肠道病毒引发导致,临床体征为手足无痛性皮疹和痛性口腔溃疡。传播途径是粪口途径和飞沫途径传播,若发现应及时隔离,可涂1%龙胆紫或炉甘石洗剂等,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3 预防对策
3.1 宣传健康教育知识
在社区内每月定期开展一次冬春季节常见疾病的宣传活动、发放宣传单,医院内每周定期开展一次宣传讲座,内容包括介绍疾病的特征和与预防方法。必须保证食物新鲜干净,鱼、蛋、肉类等食品必须蒸熟后方可食用,水果、蔬菜必须洗净后方可食用,杜绝暴饮暴食,多喝开水和食用蛋白质、维生素等富有营养的食物,如豆类、瘦肉、鸡蛋、鱼类、牛奶、胡萝卜、菠菜等[3]。
3.2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日常勤洗手、洗澡以及勤晒更换衣物和被褥,不要随地吐痰,保证工作或生活环境空气流通,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家中备用过氧乙酸消毒液,定期对室内物品进行消毒清洗。
3.3 锻炼身体
早晨进行一些简单的运动,如散步、慢跑、郊游、踏青、登高等。劳逸结合,参加一些有益健康的鱼和活动,缓解工作的压力和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睡眠质量。
3.4 合理安排膳食
保证饮食清淡,不要食用辛辣、油腻、高糖、刺激的食物,可食用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禽蛋、瘦肉、大枣、新鲜蔬菜、蜂蜜、水果等。若天气温度转变应适量增减衣物,做到防寒保暖。
4 结语
掌握冬春季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的病症,可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人们的机体健康的整体水平,保障自身保健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肺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按其临床表现可分为典型肺炎和非典型肺炎两种类型。典型肺炎通常是由肺炎链球菌等常见细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或支气管肺炎。而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较多,主要由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立克次体、腺病毒以及其他一些不明微生物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将近期流行的这种疾病称为“严重的呼吸道综合征”(SARS),目前我国和世界卫生组织有关专家都在积极进行非典型肺炎病原学研究,并已取得一些进展,分别从死于非典型肺炎的病人的肺标本中发现了新的冠状病毒,这种冠状病毒与其他冠状病毒相比有较大的变异。
“非典”具有传染性
非典型肺炎有一定的传染性,可通过短距离空气飞沫传播,也可接触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导致感染。广东等地区非典型肺炎发病情况表明,病人的家庭成员和曾护理过病人的医护人员是高危人群。
当人们感染非典型肺炎病原体后,经过4天左右潜伏期,最长15天就出现急起发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在38℃以上,同时伴有头痛、关节酸痛、全身乏力,干咳、少痰等呼吸道症状。有的病人肺部症状较轻,部分病人有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少数危重病人发展为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对病人血常规化验白细胞数不升高或降低,肺部X线检查显示有不同程度的片状阴影。非典型肺炎的诊断,除上述临床症状及实验室、X线检查外,还要结合流行病学史,看病人是否来自疫区或发病前两周到过疫区出差、旅游,有无与病人共同生活,看望过病人或护理过病人等,这是诊断非典型肺炎的重要依据之一。此外还要排除其他已明确的肺部感染的疾病,即可作出临床诊断。
防治“非典”要“四个早”
防治非典型肺炎,应做到早发现、早就诊、早隔离、早治疗。一旦病人的家属、同事或参加诊治病人的医护人员中出现发热、头痛、干咳等呼吸道类似症状,应及早到附近医院就医。目前我国卫生部推荐了非典型肺炎治疗方案,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采取对症治疗,也就是在病程的早期对症下药。有发热、感染者,使用解热镇痛及抗生素等药,病情严重的可应用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治疗,根据病情可采用抗生素、中药辅助治疗。发生呼吸困难时,及时采用吸氧和机械通气支持呼吸治疗。另一种是支持疗法,充分休息、多饮水、补充体液及维生素,减少活动等,对治疗非典型肺炎有帮助,能促进自愈。
增强防护意识很重要
预防非典型肺炎和其他呼吸道传染病一样,关键是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
首先,人们居住、工作、生活、学习场所要空气流通,每天打开窗户2~3次,有空调的房间每天也要开窗通风换气,并经常清理隔尘网;在呼吸道疾病流行的季节,尽量避免到空气混浊、人群密集的场所。如非必须应暂时避免前往疫区出差或旅游。
此外要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最好洗手,洗手后用清洁的毛巾或纸巾擦干,不要共用毛巾。
注意防寒保暖,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服,经常户外活动锻炼,均衡饮食,劳逸结合,充足休息,做到娱乐活动有度,以提高自我防护增强身体抗病力。
篇6
关键词:鸡传染性鼻炎;流行特点;诊断;防治
传染性鼻炎是鸡的一种急性上呼吸道疾病,对笼养鸡是一个重要问题。主要症状为眼和鼻腔发生不同程度的炎症,脸部肿胀,喷嚏,流鼻液。发病率高,可使幼雏生长缓慢,母鸡产蛋量下降。
1 病原
本病的病原体是副鸡嗜血杆菌,革兰氏染色体阴性,两端钝圆。鸡嗜血杆菌呈多形性。在初分离时为革兰氏阴性的小球杆菌,两极染色,不形成芽孢,无荚膜和鞭毛,不能运动。24 h的培养物,菌体为杆状或球杆状,大小为0.4~0.8 μm×1.0~3.0μm,并有成丝的倾向。培养48~60 h后发生退化,出现碎片和不规则的形态,此时将其移到新鲜培养基上可恢复典型的杆状或球杆状。
本菌的抵抗力很弱,培养基上的细菌在4 ℃时能存活2星期,在自然环境中数小时即死。对热及消毒药也很敏感,45 ℃存活不过6 min,在真空冻干条件下可以保存10年。
2 流行特点
本病发生于各种年龄的鸡,老龄鸡感染较为严重。7 d的雏鸡,以鼻腔内人工接种病菌常可发生本病,而3~4 d的雏鸡则稍有抵抗力。4周龄至3年的鸡易感,但有个体的差异性。人工感染4~8周龄小鸡有90%出现典型的症状。13周龄和大些的鸡则100%感染。在较老的鸡群中,潜伏期较短,而病程长。
病鸡及隐性带菌鸡是传染源,而慢性病鸡及隐性带菌鸡是鸡群中发生本病的重要原因。
本病的传播途径主要以飞沫及尘埃经呼吸传染,但也可通过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经消化道传染。
山鸡、珠鸡、鹌鹑偶然也能发病,但病的性质与鸡不同,具有毒性反应。
本病的发生与一些能使机体抵抗力下降的诱因密切相关。如鸡群拥挤,不同年龄的鸡混群饲养,通风不良,鸡舍内闷热,氨气浓度大或鸡舍寒冷潮湿,缺乏维生素A,寄生虫侵袭等都能促使鸡群严重发病。鸡群接种禽痘疫苗引起的全身反应,也常常是传染性鼻炎的诱因。本病多发于冬秋两季,这可能与气候及饲养管理条件有关。
3 临床症状
病的损害在鼻腔和鼻窦,发生炎症者仅表现鼻腔流稀薄清液。一般常见症状为鼻孔先流出清液以后转为浆浓粘性分泌物,有时打喷嚏。脸肿胀或显示水肿,眼结膜炎、眼睑肿胀。食欲及饮水减少,或有下痢,体重减轻。病鸡精神沉郁,脸部浮肿,缩头,呆立。仔鸡生长不良,成年母鸡产卵减少;公鸡肉髯常见肿大。如炎症蔓延至下呼吸道,则呼吸困难,病鸡常摇头欲将呼吸道内的粘液排出,并有锣音。咽喉亦可积有分泌物的凝块。最后常因窒息而死。
4 病理变化
本病发病率虽高,但死亡率较低,尤其是在流行的早、中期鸡群很少有死鸡出现。但在鸡群恢复阶段,死淘增加,但不见死亡高峰。这部分死淘鸡多属继发感染所致。病理剖检变化也比较复杂多样,有的病死鸡具有疾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有的则兼有2~3种疾病的病理变化特征。具体说在本病流行中由于继发症致死的鸡中常见鸡慢性呼吸道疾病、鸡大肠杆菌病、鸡白痢等。病死鸡多瘦弱,不产蛋。
育成鸡发病死亡较少,流行后期死淘鸡不及产蛋鸡群多。主要病变为鼻腔和窦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黏膜充血肿胀,表面覆有大量粘液,窦内有渗出物凝块,后为干酪样坏死物。常见卡他性结膜炎,结膜充血肿胀。脸部及肉髯皮下水肿。严重时可见气管黏膜炎症,偶有肺炎及气囊炎。
5 诊断要点
怀疑本病时,最好用早期病鸡的口鼻分泌物接种于敏感小鸡的口鼻内。如接种后1~2 d内出现鼻炎等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然后进行病原分离,病原菌常存在于眶下窦的渗出物中,如分离出嗜血杆菌即可确诊为本病。此外也可用血清学方法诊断本病。典型病例,亦可根据颜面部浮肿、鼻腔和窦的炎症以及出现浆液性、粘性分泌物等症状作出诊断。
6 防治措施
篇7
关键词:猪,蓝耳病,诊断方法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又叫“猪流行性流产和呼吸综合症”、“猪生殖与呼吸综合症”,是以妊娠母猪的繁殖障碍造成妊娠母猪流产、死胎、木乃伊胎以及各种年龄猪呼吸道疾病的高热性传染病,对生猪的生产危害极大。仔猪发病率可达成协议100%,死亡率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达30%以上。此病传播快,饲养条件差的散养户和小型猪场较多发,给养猪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 猪蓝耳病的诊断
1.1 流行病学该病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呈地方流行性 猪蓝耳病只感染猪,各种品种、不同年龄和用途的猪均可感染,但以妊娠母猪和1月龄以内的仔猪最易感。患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是接触感染、空气传播和传播,也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易感猪可经口、鼻腔、肌肉、腹腔、静脉及子宫内接种等多种途径而感染病毒,猪感染病毒后2~14周均可通过接触将病毒传播给其他易感猪。从病猪的鼻腔、粪便及尿中均可检测到病毒。易感猪与带毒猪直接接触或与污染有猪蓝耳病的运输工具、器械接触均可受到感染。感染猪的流动也是本病的重要传播方式。持续性感染是猪蓝耳病流行病学的重要特征。
1.2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差异较大,最短为3d,最长可达1个月以上。本病的临床症状变化很大,且受病毒株、免疫状态及饲养管理因素和环境条件的影响。低毒株可引起猪群无临诊症状的流行,而强毒株能够引起严重的临诊疾病,临诊上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亚临诊型等。
1.2.1 急性型 发病母猪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发热,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妊娠后期(105~107d)母猪发生流产、早产、死胎、木乃伊胎、弱仔。母猪流产率可达50%~70%,死产率可达35%以上,木乃伊可达25%,部分新生仔猪表现呼吸困难、运动失调及轻瘫等症状,产后1周内死亡率明显增高(40%~80%)。少数母猪表现为产后无乳、胎衣停滞及阴道分泌物增多。
1月龄仔猪表现出典型的呼吸道症状,呼吸困难,有时呈腹式呼吸,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升高到40℃以上,腹泻。被毛粗乱,共济失调,渐进性消瘦,眼睑消肿。
生长猪和育肥猪表现出轻度的临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统症状,少数病例可表现出咳嗽及双耳背面、边缘、腹部及尾部皮肤出现深紫色。感染猪易发生继发感染,并出现相应症状。
种公猪的发病率较低,主要表现为一般性的临诊症状,但公猪的品质下降,出现畸形,可带毒。1.2.2 慢性型 这是目前在规模化猪场猪蓝耳病表现的主要形式。主要表现为猪群的生产性能下降,生长缓慢,母猪群的繁殖性能下降,猪群免疫功能下降,易继发感染其他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
1.2.3 亚临诊型 感染猪不发病,表现为猪蓝耳病的持续性感染,猪群的血清学抗体阳性,阳性率一般在10%到88%。
1.3 病理变化 猪蓝耳病感染引起的繁殖障碍所产仔猪和胎儿很少有特征性病变,致死的胎儿病变是子宫内无菌性自溶的结果,没出现特异性;流产的胎儿血管周围出现以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的动脉炎、心肌炎和脑炎。脐带发生出血性扩张和坏死性动脉炎。
生长猪较成年猪更常见特征性组织性病理变化,肺的组织学病变具有普遍性,有诊断意义。单纯的蓝耳病感染引起的肺炎以间质性肺炎伴随正常的呼吸道上皮为特征。其特点为肺泡间隔增厚,单核细胞浸润及ц型上皮细胞增生,肺泡腔内有坏死细胞碎片。
蓝耳病和细菌、病毒混合感染时,病变应和并发感染的细菌/病毒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合并感染细菌性病原常引起复杂的蓝耳病肺炎,间质性肺炎常混合化脓性纤维素性支气管肺炎或被化脓性纤维素性支气管肺炎所掩盖。有些感染病例还可见胸膜炎。
鼻甲部黏膜的病变是蓝耳病感染后期的特征,其上皮细胞纤毛脱落,上皮内空泡形成和黏膜下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淋巴结、胸腺和脾脏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以发生肥大和增生、中心坏死、淋巴窦内有多核巨细胞浸润为特征,发病早期可见脾脏白髓、扁桃体滤泡淋巴细胞坏死,后期脾核淋巴结细胞增生。
1.4 病原鉴定猪蓝耳病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 属套式病毒目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不凝集哺乳动物或禽类红细胞,有严格的宿主专一性,对巨噬细胞有专嗜性。病毒的增殖具有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在中和抗体水平存在的情况下,在细胞上的复制能力反而得到增强。可取病猪粪便、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病毒学性速鉴定。
建立健全规模化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定期对猪舍和环境进行消毒,保持猪舍、饲养管理用具及环境的清洁卫生,一方面可防止外面疫病的传入;另一主面通过严格的卫生消毒措施把猪场内的病原微生物的污染降低到最低,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和降低蓝耳病感染猪群的发生率和继发感染机会。
篇8
案例某县C村共有64户,351人。某年6月1日至7月5日共发生腹泻病人252例,罹患率高达71.79%,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为2个月,15岁以上的罹患率为68.12%,15岁以下为78.69%。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病程短暂,一般3~4天即恢复健康。经调查全村351人均饮用井水,全村有7口井,多数人饮用1号与2号井水,饮用者罹患率为77.81%;而饮用其他井水者为25%,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48.8、P<0.01)。病前有饮冷水习惯者罹患率为81.45%;无此习惯者仅为39.5%,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50.9、P<0.01)。于发病后10天采水样,从水源中分离到1株大肠杆菌。
你认为这次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流行面貌呈现什么型?它的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进行病因学调查?怎样控制及消灭这类腹泻病?(摘自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1,12(5):319)
第一节传染病流行病学
传染病(infectiousdisease)在人群中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相互连接的条件,即传染源、传染途径和对传染病易感人群。这三个条件统称传染病流行过程三个环节,当三个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时就造成传染病的发生与蔓延。掌握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与影响因素,有助于制订正确的防制措施,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
一、传染源(sourceofinfection)
传染源泉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患传染病的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等均为传染源。
(一)人作为传染源
1.病人(patient)病人是一个重要的传染源,因病人体内存在着大量有毒力的病原体且病人的某些症状亦有利于病原体从体内排出。例如麻疹等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咳嗽,细菌性痢疾等肠道传染病患者的腹泻。病原体污染外界环境,增加易感者感染机会。
各种传染病的病程长短不一,按病程的发展过程可分为潜伏期、临床症状期、恢复及持续时间的长短。各期病人作为传染意义的不同,主要取决于他是否排出病原体,排出数量与频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
(1)潜伏期(incubationperiod):自病原体侵入机体至最早出现临床症状这段时间称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因病而异,短的仅有2~4小时(如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长的可达数月、甚至数年(如麻风病)。同一种疾病不同病例潜伏期亦有长短,但在一定范围内变动。有些传染病在潜伏期末可排出病原体,此时病人已有传染性,例如麻疹、甲型病毒性肝炎等。
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用途:①潜伏期长短影响疾病的流行过程,潜伏期短的疾病流行趋势往往十分迅猛,很快即达高峰;而潜伏期长的疾病其流行波持续较久。②根据潜伏期可判断有受感染的时间,从而追溯传染源和确定传播途径。③根据潜伏期,确定对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的期限。一般按常见潜伏期加1~2天(附表6-1)。④根据潜伏期确定免疫接种的时间,例如在麻疹潜伏期最初5天内进行被动免疫其效果最佳。⑤根据潜伏期可评价某项预防措施的效果。
(2)临床症状期(clinicalstage):为出现该病特异性症状和体征的时间。在该时间内病原体在体内繁殖最多,有些症状又有利于并于病原体排出,故传染性最强。有些疾病在此期可有多种途径排出病原体。例如乙型病毒性肝炎除血液外,唾液、汗腺、乳汁等均可排出病原体,增加污染外界环境的机会而使易感者获得感染。
轻型或非典型病人往往未进行隔离与治疗,作为传染原的意义较大。个别病例如从事饮食工作则可导致该疾病的爆发或流行。慢性临床过程的病人,由于排出病原体的时间长,作为传染源的作用不可忽视。
(3)恢复期(convalescentstage):在此期病人因病而引起的功能紊乱开始恢复,临床症状消失,机体产生免疫力,体内的病原体被消除,不再起传染源的作用,例如麻疹。但有些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乙型病毒性肝炎等在恢复期内仍能排出病原体,可继续作为传染源。有些疾病排出病原体的时间更长,甚至可终身作为传染源,例如伤寒慢性带菌者。传染期(infectionperiod)指病人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间。传染期的长短因病而异,传染期短的疾病其续发病例呈簇状出现,每簇病例之间的间隔相当于该病的潜伏期。传染期长的疾病,续发病例常陆续出现,持续时间较长。传染期是决定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
2.病原携带者(carrier)指外表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人。病原携带者是一个统称,因其所带的病原体不同而相应的称带菌(细菌)者、带(病毒)者、带虫(原由开蠕虫)者。病原携带者排出病原体数量比病人少,但携带者因缺乏症状而不易被发现,且能自由活动,有时可成为重要的传染源,甚至引起疾病的爆发,一般可分为潜伏期、恢复期及健康病原携带者三种。
(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incubativecarrier):指感染后至临床症状出现前已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有人认为是传染病的前驱期。例如白喉、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等。
(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convalescentcarrier):指临床症状消失后仍能排出病原体的人。例如白喉、伤寒、乙型病毒性肝炎等。多数传染病人在恢复期病原携带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但少数传染病的病人持续时间较长,个别病例可终身携带。凡病原携带者持续三个月以内,称暂时病原携带者(transitorycarrier)。超过三个月称慢性病原携带者(chroniccarrier)。
(3)健康病原携带者(healthycarrier):指过去从未患过某种传染病而能排出某病病原体的人,多为隐性感染的结果,一般只能用实验方法证实,但隐性感染不一定均能成为健康病原携带者。此型携带者一般排出病原体量较少,持续时间短。
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取决于排出病原体的多少,持续时间的长短,个人职业及个人卫生习惯等。
(二)受感染的动物作为传染源
人感染以动物作为传染源的疾病称人畜共患病,目前已证实约有200余种,对人有得要意义的约90种。
1.人畜共患疾病按病原储存宿主性质可分四类:
(1)以动物为主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主要在动物中保持延续,在一定条件下能传给人,人与人之间一般不引起传播,例如钩端螺旋体病、森林脑炎等。
(2)以人为主的人畜共患病:疾病一般在人群中传播,动物感染是偶然的,例如人型结核。
(3)人畜并重的人畜共患病:人畜均可作业传染源,例如血吸虫病。
(4)真正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必须以人和动物分别作为终宿主和中间宿主,例如牛、猪肉绦虫病等。
2.作为传染源的动物家畜、野生哺乳动物、家禽及野禽均可传播一些疾病
动物作为传染源的流行病学意义,主要取决于人与动物的接触机会与密切程度,且与动物的种类和密度有关。
二、传播途径(modeoftransmission)
病原体为了维持其生物种的存在,需不断地更换宿主。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再侵入另一个易感机体,它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途径称传播途径。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必须依附于各种生物或非生物媒介,例如空气、水、食物、手、蝇及日常生活用品等,参与病原体传播的媒介物称传播因素。
(一)经空气传播(airbornetransmission)
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存在于呼吸道粘膜的粘液或纤毛上皮细胞的碎片中,当病人大声说话、咳嗽或打喷嚏时,其粘液或渗出物随气流经口、鼻喷出至传染源周围一定范围的空气中。根据颗粒的大小又可分类飞沫、飞沫核和尘埃三种形式传播。较小的飞沫在空气中飘浮,被易感者直接吸入而引起感染,例如麻疹。在空气中悬浮的飞沫,当外层水分被蒸发时形成有传染性的飞沫核,它在空气中能飘浮一定时间,即使传染源已离开,易感者亦可因吸入飞沫核而感染,例如白喉、结核病等。含有病原体的较大飞沫干燥后落在衣服、床单或地面上,当人们在整理衣服或清扫地面时,带有病原体尘埃又飞扬,可造成呼吸道传播,例如结核杆菌、炭疽芽胞等。
空气传播的发生取决于多种条件,其中人口密度、卫生条件、易感者在人群中的比例起决定性作用。经空气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1.患者多为儿童,且多为传染源周围的易感人群。
2.多呈周期性并伴有季节性高峰,以冬春季多见。
3.流行强度与人口密度、居住条件及易感人口的比重有关。
(二)经水传播(water-bornetransmission)
许多肠道传染病,若干人畜共患疾病以及某些寄生虫病均可经水传播。
1.经饮水传播因饮水被污染而引起疾病的水型流行早年十分猖獗,随着城市公共供水系统建立及水质的卫生管理,因饮水被污染而引起爆发在城市已很少见,但在广大农村仍是一个重要问题。经饮水传播疾病历史上已有多次记载,如1854年英国伦敦发生霍乱流行。流行强度取决于污染水源类型、供水范围、水受污染的强度和频度、病原体在水中的抵抗力、饮水卫生管理等。
经饮水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1)病例的分布与供水范围分布一致。
(2)除婴儿外,各年龄、性别、职业的人均可发病。
(3)停用被污染的水或水经净化后,爆发即可平息。
2.经疫水传播当人们接触疫水时可经皮肤或粘膜感染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其危险性取决于人体接触疫水的面积大小、次数及接触时间的长短。
经接触疫水传播传染病的流物特征:
(1)病人有接触疫水史。
(2)呈现地方性或季节性。
(3)接触方式以游泳、洗澡、捕鱼及收割等多见。
(三)经食物传播(food-bornetransmission)
所有肠道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个别呼吸道传染病(白喉、结核病)及少数人畜共患病(炭疽病)均可经食物传播。经食物传播可分两类:
1.食物本身含有病原体感染绦虫的牛、猪、患炭疽的牛、羊,其肉类含有病原体。患结核病的乳牛所分泌的乳汁可含有结核杆菌。感染沙门菌家畜的肉及家禽的蛋可含有沙门菌。当人们食用后可被感染。
2.食物在各种条件下被病原体污染食物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与销售的各个环节均可被污染。水果、蔬菜等只是机械地携带病原体,其数量不再增多。在另一些食品,如牛奶、肉馅等在适宜的温度下病原体可大量繁殖,人们食用后可感染而发病。
经食物传播传染病病的流行特征:
(1)病人有食用某种污染食品史,不食者不发病。
(2)易形成爆发,累及为数与食用污染食品的人数有关。
(3)多发生于夏秋季,一般不形成慢性流行。
(4)停止供应污染食品爆发即平息。
(四)接触传播(contacttransmission)
接触传播包括两类传播方式:
1.直接接触传播(directcontacttransmission)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参与下,传染源与易感者直接接触而引起疾病的传播,例如性病、狂犬病等。
2.间接接触传播(indirectcontacttransmission)易感者因接触被传染源排泄物或分泌物所污染的某些无生命的物体而引起感染造成疾病传播,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多种肠道传染病、某些呼吸道传染病、人畜共患病、皮肤传染病等均可经此途径传播。被污染的手在间接传播中起特别重要的作用。
间接传播的流行病学意义,与病原体在外环境中的抵抗力、日常消毒制度是否完善、人们的卫生知识水平及卫生习惯等有关。
经接触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1)病例多呈散发,可形成家庭或同室内成员间的传播。
(2)无明显的季节性。
(3)流行过程缓慢。
(4)卫生条件差、卫生习惯不良的情况下病例较多。
(五)媒介节肢动物传播(arthropod-bornetransmission)
作为传染病传播媒介的节肢动物甚多,有昆虫纲的蚊、蝇、蚤、虱等。蜘蛛纲的蜱和螨。由于传播疾病的种类和方式不同又可分为两大类:
1.机械性传播节肢动物接触或吞食病原体后,病原体在它的体表或体内均不繁殖,一般能存活2~5天。当它们再次觅食时,通过接触、反吐或随同它们的粪便将病原体排出体外而污染食品等,当人们食用这类食品后被感染。例如苍蝇能通过这种方式传播伤寒、细菌性痢疾等肠道传染病。
2.生物性传播吸血节肢动物呆咬处于菌血症、立克次体血症或病毒血症时的宿主,使病原体随着宿主的血液进入节肢动物的肠腔,使肠细胞或其他器官造成感染,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进行繁殖,然后再通过节肢动物的唾液、呕吐物或粪便进入易感机体。病原体在吸血节肢动物体内增殖或完成生活周期中某些阶段后始具有传染性,其所需要时间称外潜伏期(extrinsicincubationperiod)。外潜伏期长短常受气温等自然因素的影响。经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为数极多,例如鼠疫、斑疹伤寒、疟疾、绦虫病等。还包括大约200种以上的虫媒病毒性疾病。
吸血节肢动物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1)有一定地区性,病例分布与媒介昆虫的分布一致。
(2)有明显的季节性,病例季节性升高与媒介昆虫繁殖活动的季节一致或稍后。
(3)某些传染病具有职业特点,如森林脑炎多见于伐木工人及野外作业的工人。
(4)发病有年龄特点,老疫区病例多见于儿童,新疫区病例无年龄差异。
(5)人与人之间一般不直接传播。
(六)经土壤传播(soil-bornetransmission)
土壤可因种种原因而被污染,传染源的排泄物或分泌物以直接或间接方式使土壤污染。因传染病死亡的人、畜尸体,由于埋葬不妥而污染土壤。有些肠道寄生虫病的生活史中有一段时间必须在土壤中发育至一定阶段才能感染人,例如蛔虫卵、钩虫卵等。某些细菌的芽胞可在土壤中长期生存,例如破伤风杆菌、炭疽杆菌等。这些被污染的土壤经过破损的皮肤使人们获得感染。
经土壤传播病原体的意义,取决于病原体在土壤中的存活力,人与土壤接触的机会与频度、个人卫生习惯等。
(七)垂直传播(verticaltransmission)
孕妇在产前将其体内的病原体传给好的胎儿垂直传播,亦称母婴传播。从广义来看,可分为下列几种:
1.经胎盘传播受感染孕妇体内的病原体可经胎盘血液使胎儿遭受感染,但并非所有感染的孕妇均可引起胎儿感染。可使胎儿感染的病毒有:风疹病毒、水痘病毒、麻疹病毒、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B族病毒、腮腺炎及巨细胞病毒等。
2.上行性传播病原体经孕妇阴道通过宫颈口到达绒毛膜或胎盘引起胎儿感染,例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等。
3.分娩引起传播胎儿从无菌的羊膜腔内产出而暴露于母亲严重污染的产道内,胎儿的皮肤、粘膜、呼吸道、肠道均可遭受病原体感染,例如淋球菌、疱疹病毒等。
(八)医源性传播(iatrogenictransmission)
医源性传播指在医疗及预防工作中人为地引起某种传染病传播,一般分两类:
1.易感者在接受治疗、预防及各种检测试验时,由污染的器械、针筒、针头、导尿管等而感染某些传染病。
2.生物制品单位或药厂生产的生物制品或药品受污染而引起疾病传播。
各种传染病流行时其传播途径是十分复杂的,一种传染病可同时通过几种途径传播。例如细菌性痢疾可经水、食物、媒介节肢动物及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因此当某种传染病在人群中蔓延时,必须进行深入的流行病学调查才能了解其真正的传播途径,从而采取有针对性防制措施。
三、人群易感性(herdsusceptibility)
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易感的程度称人群易感性。人群易感性以人群中非免疫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表示。判断某一人群对某种传染病易感水平的高低,可从该病以往在人群中流行情况,该病的预防接种情况及对人群进行该病抗体水平检测结果而定。
(一)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原因
1.新生儿的增加出生后6个月以上未经人工免疫的婴儿,对许多传染病都易感,由于他们体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
2.易感人口的迁入某些地方病或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区,当地居民病后或隐性感染而获得对该病的免疫力。当非流行区居民迁入使流行区的人群易感性增高。
3.免疫人口的死亡使人群易感性相对升高。
4.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有些传染病如天花、麻疹等病后有长期免疫力,有的能维持终身。一般传染病病后或人工免疫后,其免疫力逐渐下降,最后又成为易感者,使人群易感性增高。
(二)影响人群易感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1.预防接种对易感人群施行人工免疫是降低人群易感性最积极的方法。人工免疫所获得免疫力不能维持终身,故对易感人群必须有计划地进行免疫接种。
2.流行后免疫人口增加经过一次流行后,大部分易感者因感染而获得免疫,但不能依靠这种方式来降低发病率,因流行后传染源数量增多,有时反而可促进该病传播。3.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隐性感染者虽无症状但也是传染源,不可能期望它的增加来制止疾病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与疾病流行关系
易感者大量减少能抑制疾病的流行,甚至使流行终止。但也不能认为易感者上升至某种水平就一定能发生疾病流行,因疾病的发生必须有传染源的输入。
四、疫源地与流行过程(infectiousfocusandepidemicprocess)
(一)疫源地
指传染源向周围排出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每个传染源可单独构成一个疫源地,但一个疫源地内可同时存在一个以上的传染源。一般把范围较小的疫源地或单个传染源所构成的疫源地称疫点。范围较大的疫源地或若干疫源地连成一片称疫区。
1.疫源地范围
取决于三个因素,即传染源活动范围、传播途径的特点和周围人群的免疫状态。例如疟疾的疫源地范围,一般以传染源为核心、以按蚊飞行距离为半径的范围。麻疹的疫源地则为传染源周围较小的范围。不同传染病的疫源地大小不一,同一种传染病有不同条件下,其疫源地范围也不相同。
2.疫源地消灭的条件
(1)传染源已被迁走(住院、治愈或死亡)。
(2)通过各种措施消灭传染源排至外环境中的病原体。
(3)所有易感的接触已度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而未发病或感染。
(二)流行过程(epidemicprocess)
每个疫源地均由它前一个疫源地引起的,而它又是发生新疫源地的基础。一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疫源地构成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疫源地被消灭,流行过程也就中断。
1.流行强度(epidemicprocess)
(1)散发(sporadic):某病在一定地区或国家其发病率维持在历年水平。一般多用于区、县以上的范围。各个病例在时间和空间上常无联系。
(2)流行(epidemic):某地区某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发病率的水平。
(3)大流行(pandemic):某病发病率远远超过流行时的发病率水平。它的特点是传播迅速,大流行可超越国界而波及许多国家。
2.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既是生物学现象又是社会现象。流行过程又受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影响。
(1)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通过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起作用。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理、土壤、动植物等因素。其中以气候与地理因素尤为重要。自然因素可直接作用于传染源,对以野生动物为传染源的疾病、虫媒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影响更大。例如疟疾、乙型脑炎的流行常受气温、雨量和湿度等影响。疟疾病例多在春夏季复发,其时如按蚊密度高,复发病例作为传染源的作用就大。自然因素对传播途径的作用亦大,夏、秋季因暴雨可引起洪水泛滥,如当地猪或鼠类中流行钩端螺旋体病,它们的尿可污染水体,当人们接触污染的水体后可导致钩端螺旋体病爆发。自然因素对易感人群亦有一定作用,寒冷季节,人群室内活动多,接触密切,常出现呼吸道疾病的季节性高峰。
篇9
传染病不但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而且还随时威胁着周围人的身体健康,家庭隔离与消毒千万不可忽视。
家庭隔离是将病人安置在尽量避免与家中成员直接或间接接触的环境中,无条件者可建立以床周围为单位的小面积隔离区,隔离的措施概括为四个分开,即:分开吃、分开住、分开用、分开洗。具体措施要弄清楚所患病的传播途径进行有效的隔离。
如果患的是消化道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痢疾、伤寒、沙门氏菌属感染等,隔离应以分开吃、分开用、分开洗为重点,病人不要和家里其他人合餐。吃剩下的食物不要给其他人吃。不能给小孩喂饭、喂奶,更不能让病人做饭,病人的洗漱用具、被褥、碗筷、水杯、脸盆、大小便等日常生活用品都要与其他人分开,单独使用保管洗刷消毒和放置,不是护理病人之必须。健康人尽量不要去接触病人或病人用过的东西。为了及时消毒可在病人床旁准备一盒0.5%的过氧乙酸消毒液(每天更换一次)接触病人之后将双手放置在消毒液中浸泡5分钟,如无过氧乙酸,市场销售的84消毒液也可以,或用肥皂水反复彻底冲洗双手多遍。
家里其他人在病人患病期间要注意个人卫生,最少要做到饭前便后多洗手,对病人的餐具每天洗刷后最好进行煮沸消毒,其他用品能煮沸的也可以进行消毒,煮沸时间为30分钟,对不能煮的物品,如被褥、衣服书报等,能浸泡的可用0.5%的过氧乙酸浸泡30分钟清洗,不能浸泡的可在日光下暴晒6小时,并注意翻晒。病人的大小便、痰、呕吐物、脓血等排泄物要用漂白粉或石灰消毒或掩埋(漂白粉与排泄物之比为1∶4,或用20%-30%漂白粉乳剂)病人接触过的家具表面,门把手,床头、地面、农具等可用0.5%过氧乙酸液喷洒或擦洗,房屋门窗要保持通风。
篇10
一、易感因素
该病呈地方性流行,无季节性,冬春多发。不同年龄、品种、性别的猪都能感染,以幼猪发病死亡率最高。成年猪多以慢性和隐性经过为主。其发病以地理环境,饲养管理,变更饲料等条件,均可引起本病的急性发病经过。其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带菌猪,感染途径主要是呼吸道的飞沫传播。尤其在通风不良,潮湿和拥挤的猪舍,最易引起疾病的暴发和流行。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寒冷、多雨、潮湿或气温骤变时,猪呼吸道的抵抗力降低,可使病猪症状加重,引起严重的继发感染,使死亡率增高。
二、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1~16天,以X线检查发现肺炎病灶为标准,最短的潜伏期为3~5天,最长可达1个月以上。1主要临诊症状为咳嗽和气喘,根据病的经过,大致可分为急性、慢性和隐性三个类型。
三、诊断治疗
1冲西结合疗法:气喘病的诊疗除了正常临诊外,还应该从中医的角度来进行观察,应该辨别虚实、热寒、有无其他病邪等。气喘病的诱发因素可分为两类,一是感受风寒所致(有时即使受暑湿而咳嗽气喘的往往也带有风寒),如猪舍潮湿,贼风侵袭,气候骤变,冷热不和。另外食用冰冷饲料和水,体质较差的猪也容易发生气喘病。其主要表现为畏寒颤抖,出气较寒,口色苍白,精神萎靡,结膜五色,气喘,寒湿咳嗽,粪便稀烂,而湿热则表现出气和体表都较热,双目发红,小便浑浊,粪便干结,后期粪便稀烂。二是天气炎热,暑气所致。往往因圈舍通风不良,热邪侵肺,诱发气喘,表现为减食,体热,呼吸不利,鼻镜干燥,结膜充血,强力咳嗽,呼吸急促,长久卧地,长时间得不到治疗,延久转虚,初期粪便干燥,后期出现溏便。针对以上两种情况,除了临床上选用氟苯尼考、林可霉素等敏感药物针剂注射外,还应针对不同情况选用中药饲喂,因风寒带湿其治疗时应疏散风寒祛湿,可选用杏仁15克、麻黄10克、桂枝10克、甘草5克组方,研末拌料饲喂,大中猪每天用50克,小猪减半。因湿热诱发的应疏风清热,选用百部50克、百合50克、麦冬25克、麻仁25克、黑芝麻75克,研末拌料饲喂,大猪50克,小猪减半,每日2次,连用3天。而对于暑热所诱应以清肺解热,止咳祛痰,可选用贝母40克、黄连50克、白芷50克、郁金65克、黄芩50克、大黄65克、杏仁17克,研抹拌料饲喂,大中猪每天用50克,小猪减半。每日2次,连用3天。如果猪体温升高应该选用敏感抗生素配合氨基比林注射,但前期可使用尾根放血疗法。另外气喘病除了应及时治疗外,还应隔离,猪舍须清洁、通风,温湿度适宜,多喂富有营养的饲料。
2.特殊疗法:对于发病时间较长,不易治愈的猪还可选用以下方法来治疗,其疗效较独特。
药物胸腔注射疗法:药物注射到猪的胸腔中,直接作用于肺部,其治疗效果也比较明显。具体方法是将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直接注射于猪的右侧倒数6~7肋间,肩关节水平线相交点的下方2~3厘米处,肋骨前缘垂直刺进2~3厘米,反抽无血,才可以注射药物。整个过程猪都应该充分保定,所有注射用具应彻底消毒。
自家血疗法:在治疗猪气喘病和其他病混合感染时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具体操作为:充分保定病猪,耳部消毒,抽取10~15毫升静脉血液,分点肌肉注射。同时可配合林可霉素治疗,一般每周1次,重症可重复1次。
四、临床、预防措施
1.无本病的地区或猪场,要认真贯彻自繁自养原则。若要引种须经过严格检疫,并进行X线检查和血清检验,隔离检查三个月,确认健康,方可人舍混群。以后定期对猪群进行疫病检测,及时淘汰阳性猪。
2.有本病的地区或猪场,由于病猪和隐性感染猪是唯一的传染源,病原体长期存在于病猪的呼吸道及其分泌物中,随咳嗽和喘气排出体外,通过接触而使易感猪感染。特别在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的大群体中,水平传播不易被切断,有一头猪发病,很多猪就会被感染。病猪治愈后又长期带菌排菌,隐性感染猪难以发现,传染源很难清除。所以病猪群必须实行就地隔离治疗,肥育后全部出售供屠宰食用,彻底清圈,强化消毒,才能消除传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