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康复训练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5: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脑康复训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主题:小儿脑瘫治疗体会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近10余年来,在门诊陆续医治了主动来医院就医,诊断为小儿脑性瘫痪的患儿72例。轻重程度不等,类型不同,男女比例接近约各50%,年龄在2—17岁之间,分别是:2—5岁组11例,占15.28%。6—12岁组42例占58.33%(2—12岁两组53例占73.6%),13—17岁组19例,占26.39%。
1.2 主要表现和体症
1.2.1 按生理运动类分型:
痉挛型(抽搐型)
不随意运动型(手足徐动型)
僵直硬型(持续僵硬型)
混合型(均有型)
1.2.2 按部位分型:
单肢瘫:一侧上肢或下肢瘫。
偏瘫:一侧的上、下肢瘫、多伴有面瘫。
三肢或四肢瘫:(面瘫多不确切)
1.2.3 表现:
患区的功能丧失或部分丧失,较重的伴有不同程度的智能低下和语言功能障碍,牛活不能自理或欠自理。如和同龄儿相比较,年龄越大,异常表现越明显。
1.3 诊断要点:有小儿脑瘫的可疑病史。他觉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或姿势异常,及智能、语言、表情、行为异常。
除外运动发育落后和其他疾病。
辅助检查报告支持者。
(以上有三项符合条件者即可诊断)
2 治疗
2.1 原则:抑制异常运动和动作及姿势,松懈异常的肌张力和肌腱挛缩及畸形状态。
促进和诱导正常或生理性的,有意识可以控制的运动和动作及姿势的出现或建立。特别是自然生理性的立直,平衡和精细动作的完成和建立及稳定。
训练认知、反应、动作连贯的准确和速度功能。
2.2 方法:
2.2.1 机械法:
2.2.1.1 推拿按摩:
医生多次的治疗性操作后,再把要领和程序指教给家长,先简后难的,一日数次的,在患儿穴位、经络处,拍、推、拿、按、压、揉、掐、滚、敲、搓、打等。
2.2.1.2 手法矫正、矫形:
根据患儿的情况,在患处给以反复的,反方向性松懈,矫正和矫形。1—2次/周。
2.2.1.3 外固定法:
患儿年龄较大,肢体畸形较重者,给以患处松懈、矫正、矫形后,认为是满意时,再选定最佳生理自然位给以持久性抑制固定。例如夹板固定或石膏固定等。2—3周以后拆除。效果不满意时,可以加大角度重复治疗。
2.2.2 药物穴位注射法:
处方穴位2—3组,每组5—10穴(根据病情选穴和排组)。
药物选用:施普善(脑活素)注射液5—10ml或脑复康注射液5—10ml及其他相关的注射液,在每组的各穴位处,注射0.5—1ml。
各组交替注射每周2—3次,30—60次为一疗程,较重的重复2—3个疗程。
3、功能康复训练:
在医生的指导下,由家长帮助和监督患儿,完成已经建立的正常姿势或已经出现的,意识能控制的各种运动和动作及姿势。先简单渐复杂,先短时渐长时,每天反复多次,日复一日,持久战式的强化训练和练习。尤其是吃、穿、站、立、行走、持物等,生活自理方面的功能。要模仿和学习正常同龄儿的各种高级动作和功能,在质量和速度及连贯性逐渐的接近正常同龄儿,直至满意。
3.1 对患儿:
要启发诱导式,由浅入深的,耐心反复的进行。要以最大努力去使患儿理解、接受、配合,做的正确时要给以鼓励和微笑。不正确时要表示出不高兴,让患儿理解和认知这是不好,同时要纠正。不配合时,也不要惩罚。出现不良行为时,绝不能迁就,一但养成习惯很难改过。多做户外活动和游戏,多接触一些事情和对话。肢体运动训练和练习时,复杂动作可分几个步骤完成,直到连贯在一起能独立完成后,再进行另一项训练和练习。必要时安排或求助与患儿年龄相仿的孩子帮助纠正不准确的语言和动作以及一些高级活动。总之其目的就是提高脑瘫患儿对各种事物的认知和反应及表达能力。对生活的自理和各种动作的准确性,连贯性的完成,适应社会的,接近正常人具有的各种功能和能力的发挥,最大程度减少残疾程度。 转贴于 3.2 对家长:
要逐渐了解到患儿的疾病性质,目前的状况,治疗和训练的过程,以后的结果等。不可默认命运而不负责的延误患儿。不能经常打骂或过于溺爱,更不能歧视虐待。确诊后要及时治疗,配合医生的指导,树立起信心和持久战的决心。否则,其结果必定是劳而不功或前功尽弃。医生忠告: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非常重要。及早的拯救一个点,以后获益也是成千上万个点。要明确知道患儿残疾是肯定的,治疗与不治疗,其残疾程度相差是巨大的。
4、观察
凡是能早期发现给以早期治疗的患儿,在1—2个疗程以后,给以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对照比较,很容易的看出并能得到结论和做出评估。例如:2—5岁组:肢体功能恢复有效率100%,和正常同龄儿相比较接近95%以上,增长的程度和速度是满意的。6—12岁组:肢体功能恢复有效率85%以上,和正常同龄儿相比接近85%以上,增长程度和速度是基本满意。12—17岁以上组:肢体功能恢复有效率65%,和正常同龄儿相比较接近60%,增长程度和速度欠满意。因此分析预测,17岁以上组(未成立)肢体功能恢复率大约50%左右,和同龄儿相比较大约接近30—40%,增加程度和速度是不满意。也就是说:患儿年龄越大治疗的有效率越小,效果越差或越不稳定,和同龄儿相比较进步的程度和速度越慢及相差越大,满意度越差。故认为,越早期诊断和治疗,其效果越好,遗留残疾程度较小,以后生存质量越高。
5 讨论
5.1 解释:
治疗小儿脑瘫的方法主要包括:机械法、药物穴位注射法,功能康复训练法,三者合而为一的效果为最佳。例如:
5.1.1 机械法:按摩推拿和矫正、矫形术,就是利用外界的手法技巧和力量直接抑制患儿躯体、肢体和指(趾)的异常运动和姿势。外固定法:就是利用外界的物体和力量,直接或持久的抑制患儿躯体,肢体、指(趾)异常姿势。也就是说:通过外界的技巧和力量,在患儿患侧的头、颈、肩胛、腰骶、上、下肢等各部位的患区,在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坐位、立位等各种下,给以反复,持久的抑制,反方向性矫正和矫形,直到已建立稳定的自然生理位或姿势。
5.1.2 穴位药物
注射法:有两种作用,一是药物在穴位处,由于吸收比较缓慢,可以持久的作用穴位,通过穴位和经络作用调节机体的状况,有利于病患的恢复。二是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在穴位处经过缓慢的吸收,在一定的时间内能使机体内保持一定的药物浓度,持续的作用于脑组织细胞。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受到损伤的脑组织细胞恢复和发育及功能的建立,更为重要。
5.1.3 功能康复训练:就是在巩固和稳定,已经建立的接近正常同龄儿生理或姿势的基础同时,鼓励、启发、诱导患儿产生或形成有意识的运动反应,做出主动动作,建立意识能控制的各种运动和姿势。从低级到高级发展,逐渐接近正常
同龄儿水平和功能状况,达到最大限度的减少残疾程度和提高以后的生存质量的效果。
总之在发育尚未停止之前,如能建立一个功能,以后就能减少许多残疾的程度,提高巨大的生存质量。
5.2 理论上的支持
现代医学认为:小儿脑瘫,其脑组织的一部分细胞由于致病因素,已经发生一些不可逆转的损伤,由于损伤而造成了一部分脑功能丧失或部分丧失及发育迟缓。可是患儿正处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脑组织细胞和神经系统的各种功能,不断的发育和建立的年龄阶段,在这个没有完善和尚未完全停止的阶段中(认为是非常可贵的治疗黄金期),能给以科学的治疗和合理的、持久的、功能康复训练必定是有益的,这一点可以肯定和认可。这个过程肯定是一种综合性刺激和促进作用,因此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促使了已经受损伤而不能再生的脑组织细胞和周围组织细胞,功能复苏和逐渐的再建立,或者是周围残存的健康脑组织细胞,其功能逐渐壮大增强后,代偿了因损伤而丧失的那部分脑功能的结果。
篇2
【关键词】 康复训练;脑卒中偏瘫;影响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24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35-02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疾病,主要是因为大脑血液输送的血管疾病所导致,该病具有发病突然、病程时间长、治疗效果慢且致残率较高等特点。脑卒中是我国常见心脑血管性疾病之一,该病不仅会对患者自身带来巨大的痛苦,还会对患者家庭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此外,该病的并发症也相对较严重。通常脑卒中患者预后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其中最常见的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出现后遗症的病人通常会在预后生活质量上以及病人心理方面等受到影响,因此对于脑卒中患者实行康复训练非常关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中选取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50例,采用系统的康复训练方式对患者进行运动训练;对照组患者50例,采用常规的训练方式对患者进行训练。观察两组患者的运动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100例患者中,男性65例,女性35例,年龄46-81岁,平均56岁,病程均为三个月。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患者运用康复训练的方式进行治疗,实施步骤为:
1.2.1.1 主动运动 患者健侧手带动患侧手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开展训练,实行手臂的静力性训练以及离心训练[1]。
1.2.1.2 按摩康复 按摩的顺序应由近心端朝远心端进行,先轻后重,循序渐进。按摩频率为每天两次,每次持续十五分钟。
1.2.1.3 被动运动 使患者实行仰卧位,一侧下肢膝屈曲,按摩师应先固定住患者一侧肩关节,另一侧的手移至患者骨盆部位,使患者的肩部与骨盆呈现相反方向,旋转并停留几秒钟。
1.2.2 对照组 患者采用传统的治疗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具体的操作方式为:采用桥式运动以及跪位等方式方式训练患者的运动功能[2]。
1.3 统计学处理 根据所选取的100例脑卒中后遗症病人的恢复情况,对比所选取的患者采取不同的康复训练方式后运动功能与生活能力改善等情况,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X2和t值进行检验,对比所得到的结果,具有差异性,则统计学有意义(P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运动能力与生活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运动能力与生活能力未得到明显的改善,两组患者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脑卒中是我国常见心脑血管性疾病之一,该病不仅会对患者自身带来巨大的痛苦,还会对患者家庭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对于脑卒中患者实行康复训练非常关键。康复训练主要是运用了物理治疗、以及运动治疗的形式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治疗。其通过调节患者反射对运动的影响来避免痉挛,肢体的摆放对于偏瘫患者来说非常关键。正确的摆放方式能够促进患者进行控制,能够有效地避免痉挛的出现。相关调查证明,患者出现脑卒中后三个月内属于恢复脑功能的最佳时间,所以康复训练应当提早开始[3]。通常情况下,只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且神经系统的症状也基本稳定后的两天内就可开展。脑卒中后在病灶中心的四周存在可存活的神经细胞,被称为半暗带。初始康复主要是对半暗区进行训练,可通过改善脑血流量充分的缓解患者短期内可存活的脑细胞[4]。脑卒中偏瘫早期实质上是软瘫状态,在此阶段开展康复治疗,使用健康的肢体帮助瘫痪的肢体运动不仅仅能够促进患者的肌力,还能够防止挛缩,帮助患者增强治愈的信心。在日常工作中,一些患者由于没有接受系统的康复治疗,主要是由于一些神经科的医护人员均为抢救患者生命为主要目标,忽视了偏瘫的康复治疗[5]。还有一些基层医院没有设置康复科,专业的康复人员较少,不能有效地对患者进行治疗,导致患者错过了最佳锻炼时间,导致运动能力以及生活能力受到影响。文中提及的康复动作不会受到环境的限制,且简单易学,有利于脑卒中患者恢复健康。在临床训练过程中,应按照患者的病情来制定康复计划,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综上所述,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能力的改变属于中枢神经系统重新适应的过程,康复训练能够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提升患者的生活能力,能够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黎坚,林铁琴,纪志华.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髋关节置换术后步行能力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11,11(12):15-18.
[2] 沐榕,李菁.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9,01(02):06-08.
[3] 焦春莲,鲁秀平,王翠霞.脑梗死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家庭康复训练[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03(02):06-08.
篇3
关键词:早期康复 急性脑梗死 训练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092-01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致残率极高的常见疾病,虽然现代医学对此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有了显著地提高,但是急性脑梗死患者仍有不同程度的偏瘫、眩晕、智能减退等后遗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治疗,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患者若能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能最大程度地促进功能恢复,减轻残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某院将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给予康复组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对照组自行随意活动,成效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某院依照脑梗死诊断标准,选取50例经颅脑CT或或MRI确诊的初发患者,患者伴有肢体功能障碍,无严重心肝肾脏器疾病,无严重的精神、意识障碍,其中康复组25例,男性12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62岁,对照组25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62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梗塞部位、伴发病以及既往史等各项积分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开展了常规药物治疗,包括心电监测、血压调控、降颅压和支持治疗等项目,对照组不进行康复训练。康复组在发病后一周,生命体征稳定后即接受早期康复训练。患者肌力低于3级时,宜卧床进行被动康复治疗,包括正确肢置的摆放,定时翻身、坐起训练,保持坐位及平衡训练;关节活动范围训练,上肢主要进行肩外展和外旋以及前臂后旋、指关节屈伸等动作,下肢开展髋关节内外旋、膝关节屈伸和踝关节背屈、足趾屈伸等动作,从大关节到小关节各运动10~15次,每天重复3遍,每一遍活动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同时进行健侧肢体肌力维持、强化训练,以防止患者肌肉萎缩;进行穿衣、进食等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当患者肌力达到3级时,可每日一次进行站立和步行训练,包括坐位耐力训练、5~10次起立训练,10分钟站立平衡训练,20分钟步行训练等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循序渐进地控制强度,为患者恢复生活打好基础,同时,可借助肢体矫形器、四肢拐杖、“T”型拐或助行器等辅助用具改善患者的功能缺陷,以促进步行,防止畸形,帮助患者进行早期自立。患者肌力达到4级时,可要求家属从旁协助,进行地步行训练活动,包括上、下楼梯训练,室外步行锻炼,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同时每日进行针灸治疗一次,每次20分钟,进行功能性电刺激,生物肌电反馈等治疗。配合心理治疗,强化患者的积极情感渗透,增强患者的信心,使其更好地配合康复训练。
1.3 资料处理方法。所有患者在入院及出院时,均进行评定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指标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用简式Fugl-Meyer评价法进行评定,而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则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资料的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入院时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十分接近,无显著差异(P>0.05)。出院时,康复组患者在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有明显改善现象,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致残率高的常见病,一旦发病,患者的部分脑细胞将在短时间内完全坏死,一般的药物治疗不能完全恢复坏死脑细胞的功能,而该病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将给家属及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临床研究表明,早期康复训练可以实现感受器接受传入性冲动促进大脑皮层功能可塑性发展的效果,促进各种功能恢复,有助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的恢复和整体疗效,可将脑梗死的致残率降到最低。从本研究结果看,两组治疗脑梗塞早期康复疗效比较,康复组和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康复组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训练,较之入院时,他们出院时在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有明显改善现象,而对照组没有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其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的幅度小。因此,在临床运用中,我们应当认识到早期康复训练对于患者功能恢复的重要性,积极争取患者及家属的认可,使患者和家属主动参与到早期康复训练中来,通过接触接触患者肢体,给予其技巧性指导,能帮助患者最有效地发挥易化作用,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最终获得最大的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 郑雪梅.86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的临床医学研究.中国临床医学医药研究杂志,2003年
[2] 胡永善,玉连,佩军.康复干预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
篇4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河南南阳 473000
[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康复训练在脑出血术后恢复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58例脑出血患者术后恢复期应用综合康复训练临床效果,分析58例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变化差异及综合康复训练有效率。结果 脑出血术后恢复期经综合康复训练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70.85±20.16)分,肢体运动功能为(75.49±17.83)分,较治疗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为(33.57±19.43)分、肢体运动功能为(38.21±11.32)分均显著改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选58例患者,其中54例患者脑出血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脑出血术后恢复期应用综合康复训练,显著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总有效率达93.1%,对脑出血患者术后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
关键词 ] 脑出血;术后;综合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 R74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0(b)-0073-02
脑出血主要是由脑血管病变引发的脑内血管破裂出血,发病原因与血压、血脂及血糖异常升高、血管老化及吸烟等因素密切相关[1]。脑出血患者由于脑内出血易造成神经受压,出现运动、语言功能障碍、呕吐及意识障碍等症状。若脑出血患者术后恢复差,可出现失语、吐字不清及偏瘫等后遗症,为患者生活带来很多困扰,严重者生活不能自理[2]。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活水平及工作节奏的改变,高血压、糖尿病及过度疲劳等原因诱发的脑出血比例逐年上升,脑出血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为进一步探讨脑出血患者术后恢复期有效康复措施,本次研究选取58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术后恢复期应用综合康复训练,临床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3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58例,患者选取标准:①患者经CT等检查后,确诊为脑出血;②患者意识清晰,各项生命体征较平稳;③排除意识不清、伴有心脏病、肿瘤等严重疾病的患者;④患者签署知情同意。所选患者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范围52~81岁,平均年龄为(63.2±2.6)岁。
1.2 方法
对58例脑出血患者术后恢复期进行综合康复训练,具体内如下:①日常生活功能:加强脑出血患者术后语言功能的恢复训练,根据患者语言功能障碍类型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运动性语言障碍者,指导患者从简单汉字开始练习,逐渐加大练习难度;语言障碍为感觉性患者,可通过动作、表情等帮助患者理解词句含义;对物品命名语言功能障碍者,可采用反复教说练习帮助患者掌握物品名称;训练患者吞咽功能,指导患者进行吞咽模拟训练,也可通过外物刺激患者咽喉壁等部位,协助患者进行空吞咽训练,对吞咽功能较差者,可取头部前伸的仰卧位,便于患者进食;对日常生活中患者可以独立完成的洗漱、穿戴等基本生活内容,鼓励其自行完成,对不能独立完成者,进行协助指导和基础训练[3];②肢体运动功能:术后指导患者选取正确的,保障患者肢体处于功能位,纠正患者上肢弯曲、下肢伸展等不利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错误,上肢训练主要包括握手、对抗肢体屈曲痉挛,躯干训练主要采取反复收缩腹部及桥式运动等方法进行训练;下肢训练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利用功能锻炼器进行训练[4];③其他训练:帮助患者掌握术后翻身等简单动作的完成技巧,鼓励患者进行关节活动锻炼,告知患者或家属有效的按摩方法,为患者进行关节等部位活动按摩,对可下床患者,指导其进行步行训练,开始可借助外物支撑在室内进行站立、床边行走等练习,患者熟练后,鼓励患者独立进行步行训练,为避免患者发生摔倒等意外,医护人员或家属要做好监护工作;④心理素质:经常与患者进行沟通,帮助患者解答内心的担忧和疑问,保持亲和的工作态度,理解患者内心的无助和自卑,鼓励患者坚持治疗,增加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信心和对医护人员的信赖感。
1.3研究指标
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分别采用Barthel指数法[5]及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6]进行评估。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对比
脑出血患者术后恢复期综实施合康复训练,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2.2脑出血术后恢复期综合康复训练应用效果
所选58例脑出血患者,经术后恢复期进行综合康复训练,39例患者恢复良好,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等功能基本恢复,无后遗症发生;15例患者语言、肢体运动等功能障碍表现逐渐改善,日常生活能力部分恢复;4例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较差,语言及运动等功能障碍表现未见明显改变,患者生活能力较差;脑出血术后恢复期综合康复训练实施总有效率达93.1%。
3 讨论
脑出血是我国脑血管病变中常见疾病,起病急,出血早期患者即有死亡危险。治疗后,患者也可出现语言功能障碍、偏瘫等后遗症,严重降低脑出血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脑出血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问题之一[7]。目前,对于脑出血患者治疗方案,不仅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挽救患者生命,术后进行康复训练,能够明显改善脑出血患者术后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降低脑出血致残率[8]。
本次观察结果显示,对58例脑出血患者术后恢复期进行综合康复训练,治疗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显著缓解,比较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由此我们认为,脑出血术后恢复期实施综合康复训练,通过正确的训练方法,使患者肢体功能得到充分锻炼,改善患者错误肢体或不运动对术后肢体恢复的不利影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水平,对脑出血患者术后康复有积极作用。所选58例患者,其中39例患者术后运动等功能显著恢复,患者无语言功能障碍、偏瘫等后遗症发生;15例患者脑出血术后恢复效果良好,4例患者恢复较差,总有效率达93.1%。根据以上观察结果我们得出结论,综合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出血患者术后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程度,通过有效训练法方法,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独立完成日常生活能力,通过综合康复训练,还可指导患者进行语言训练,增加患者语言使用频率,有利于减少患者术后运动及语言等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通过心理训练,提高患者心理素质,增加患者对疾病治愈的信心,对患者病情康复有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脑出血患者术后恢复期实施综合康复训练,对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水平,应用效果显著,提高脑出血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降低脑出血患者术后偏瘫、失语等情况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9]。
[
参考文献]
[1]毛永强,戴一平,惠东伟,等.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出血术后肢体功能的恢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9):1309-1310.
[2]刘诗丹,陈启波,李荣祝,等.综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6):569-573.
[3]何逸康,夏扬,张新颜.早期综合康复对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7):1641-1642.
[4]李和平,李惠勉,张嵩.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4):63-64.
[5]孙锐.脑出血患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效果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44(12):1431-1434.
[6]黄春敏.早期康复训练在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11):109-110.
[7]于尧,吴文群.综合康复治疗脑出血偏瘫患者7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0):53-54.
[8]王翠香.早期综合康复对脑出血术后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1):32-33.
篇5
摘 要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患肢功能恢复程度(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功能恢复(Rankin)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144例,随机分为两组,康复组除了药物治疗外还进行康复治疗,对照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未经指导的自我锻炼。结果:经康复训练后康复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偏瘫 康复
资料与方法
2006年10月~2008年5月收治的初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4例,随机分为康复组76例和对照组68例。康复组男48例,女28例;平均62.51±11.08岁;对照组男45例,女23例;平均63.96±10.08岁。均经脑CT或脑MRI确诊,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 ,无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无心、肺等多脏器功能衰竭者。两组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住院天数均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均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并同时给中频电治疗及脑循环治疗仪治疗。康复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同时进行康复训练。生命体征平稳者,在发病后或病情停止进展后48小时开始康复训练,生命体征不平稳,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开始功能训练。在康复训练前,康复训练中,由康复师与临床医生一起,对患者的肢体功能及全身状态进行评定,根据评定制定及调整康复方案。康复训练程序:①正确的床上卧位(入院后即开始)。②关节活动度的训练。③早期上、下肢主动运动。④异常姿态的纠正。⑤促进随意运动及分离运动的训练。⑥坐、立位平衡功能训练、站立训练、减重步行训练等。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训练:翻身训练,练习床上起坐并从坐位恢复到卧位,学习从坐位起立和床到轮椅的转移等,加强穿衣、进食、洗漱和入厕等技能训练等。以上训练每周5天,每天2次,每次40分钟。⑧心理支持。⑨对家属的康复培训及参与。通过对家属的培训,康复师指导训练以外的其他时间由家属指导训练。
评定指标:神经功能评定(NIHSS量表)、生活能力评定(Barthel指数,BI)、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别于康复治疗前1天、治疗后2周、出院前一天由同一医生对患者进行评定。
统计学方法:应用 SPSS9.0 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
结 果
康复组与对照组相比出院时NIHSS、BI、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康复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
讨 论
研究表明,早期康复训练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其原理大多认为康复训练加速了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了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的重组和代偿,充分发挥了脑的“可塑性”[2],有效地挽救可逆转的脑神经细胞以及促进功能重组。
本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减轻脑梗死导致的功能障碍。功能再训练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组的主要条件,是运动再学习的过程。通过早期积极的临床治疗和康复训练,对促进大脑皮质功能恢复,对促进大脑可塑性有益。
参考文献
篇6
脑卒中是急性脑循环障碍,迅速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的临件。在脑卒中患者多数出现一侧肢体偏瘫,而偏瘫患者都有一定的焦虑、恐惧心理,使之产生依赖、自卑、消极情绪。因此,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是一个连续过程。开展康复护理并使之延续,可以预防和控制继发性障碍的发生和发展。应尽早进行功能的锻炼,使肌力和关节活动度,语言障碍逐渐得到恢复,避免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
1 康复护理的重点
1.1 在病情平稳期间进行功能训练:应保持正确,防止肢体痉挛,防止错错误代偿,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内容包括:护理,关节被动活动训练,患侧肢体主动运动的训练。转换,功能协调性训练,坐位耐力训练,卧位起坐训练,动态平衡,稳定性训练,步行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开始时运动的强度不宜过大,以免病人感到痛苦而拒绝训练,应合理适度,循序渐进。主动与被动相结合。还要加强病人的意志锻炼,要顽强坚持,持之以恒。
1.2 病房环境的管理和心疏导:偏瘫患者因运动障碍而产生无无能感,抑郁心理。
1.2.1 在病情稳定的条件下,通过耐心的引导,鼓励帮助和训练,告知病人和家属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同时鼓励家属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其作用和潜能,在康复训练长要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主动性,情感活动难以自制等现象,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使他们建立自信心,逐步的部分或全部地照顾自己。
1.2.2 采取保护性措施,改善周围环境,完善训练设施,在走廊厕所等活动场所装上扶手,地面保持平整干燥,防湿防滑。各种警示标志清楚,清除活动范围内的障碍物。不单独居住,房间内温度、湿度适宜,通风、光线良好。从生活上指导或帮助病人完成个人卫生等日常生活需要保持床单位整洁。
1.2.3 注重心理护理及康复过程,了解学习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听音乐、看电视、读书报等情感交流。保持愉快心情,平常心,乐观平和的心态。护士应主动关心病人,开导病人,同时嘱家属给予病人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支持,鼓励病人正确对待疾病,消除忧郁、恐惧、悲观情绪,摆脱对他人的依赖。关心病人,避免任何刺激和伤害病人的自尊的言行,多与病人交谈,保持自尊,自强的良好心态。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2 积极控制诱发因素,合理安排饮食
2.1 注意保暖,寒冷刺激可诱发血压升高,情绪激动,紧张可使心率增高,增加心肌耗氧,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复发机率,和心绞痛,心肌梗塞发生的机率。呼吸道疾病如支气管炎、肺心病、肺炎、哮喘等呼吸道感染也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2.2 合理饮食,劳逸结合,戒除烟酒,忌刺激性辛辣食物,避免暴饮暴食,指导病人进低脂,低胆固醇,低盐,充足蛋白质和高维生素饮食,多食水果和蔬菜,每日限盐6g以下,降低血液粘稠度保持血液循环的通畅。适当运动,坚持适当的运动锻炼,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在寒冷季节不宜早起,起床是动作应缓慢,最好安静10分钟后,缓慢起床,防止脑供血不足而出现晕厥,更换时,转头不宜过猛,动作要缓慢。
2.3 定期体检,防控“三高”:保持血压稳定,有条件者可每日监测血压,一日两次。高血脂患者在适当运动的前提下,可服用降脂药。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应控制在6mmol|L以下,餐后血糖应控制在9mmol/L以下。服用药物必须按医嘱用药,不要随意,减药,加药,停药,并告知病人,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事项,如有不良症状或症状加重时,应及时就医。
2.4 保持排便畅通:排便不畅,造成便秘,可使患者感到腹胀不适。引起燥动,用力排便增加心脏负担,同时使血压增高,进行排便训练,防止便秘,让患者感到舒适,保持情绪稳定。应鼓励患者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病情许可时,应尽早下床活动,多做腹部轻柔按摩运动,多饮水,多食水果蔬菜,定时排便。并给予充足的排便时间及隐蔽的排便环境,配合腹部按摩及热敷,促进肠蠕动,也可辅以药物通便如果导、硫酸镁、番泻叶,必要时可给予灌肠通便。
3 康复护理的出院后延续
篇7
【关键词】 脑卒中;脑缺血;失语;语言康复;方法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28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641-01
为研究脑卒中后患者出现言语障碍表现的康复治疗的措施,通过给予患者实施康复治疗,患者的语言能力得到了有效改善,疗效肯定,现总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笔者所在医院收治脑卒中后出现言语障碍表现共50例患者,9例患者为女性,20例患者男性。患者的年龄为40-80岁,中位为68岁。所有患者都进行CT等相关检查明确诊断。34例患者为脑梗死,16例患者为脑出血。患者患疾病之前均可正常表达,语言情况良好。根据失语症的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定,6例患者为完全性失语、14例感觉性失语、30例运动性失语。根据语言障碍的评定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显示,12例患者为Ⅲ度,21例患者为Ⅰ度,11例患者为0度。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如其评定提高了2度以上则可视疗效为明显好转,如患者经治疗提高了1度以上则视为好转。
1.2 康复治疗 入院后,处于意识清醒状态下,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即行语言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判定属于何种失语、失语的程度,制定完整的训练计划,根据失语的类型训练。
1.2.1 运动性失语的康复训练 运动性失语是以口语表达障碍为突出特点,听理解相对较好,呈非流利型口语。表现语量少(每分钟讲话字数小于50个)、讲话费力、发音和语调障碍和找词困难等,此类患者能理解别人的语言,但不能用口语表达自己的情感,病人最初多表现为抑郁、烦躁、易怒等,此类病人应先做好心理行为干预,运动性失语,对患者应实施关怀沟通照顾,解开其心结,在其家属的辅助之下进行相关方案的制定。①让患者自行进行阅读,可录制成磁带反复播放,让患者跟着进行阅读,进行反复的播放可对患者有一定的刺激效果,让其语言能力逐步恢复。②让患者进行简单的音节发音,让其先锻炼声带运动、软腭、面肌、舌肌等部位,以促进语言能力逐步改善。③之后患者再进行简短句子的发音锻炼,可让其锻炼简短的单词,逐步改为短句。如患者为Ⅱ-Ⅲ度应锻炼短句、词组,0-Ⅰ度应坚持进行单词锻炼。
1.2.2 感觉性失语的康复训练 感觉性失语是病人听理解障碍突出,表现为语量多,发音清晰,语调正确,短语长短正确,但缺乏实质词。病人常答非所问,虽滔滔不绝地说,却与检查者的提问毫无关系。对于此类病人应注意提高患者的智力,注重提高理解能力。①患者看到什么就让患者说出此物品的名称,家属及护士可给予其帮助,并反复进行此项锻炼。②让患者看图片并由家属或护理人员提出一些问题让其想想后回答,促进其思维恢复。③让患者听过往喜欢的音乐、歌曲让其回答是什么歌曲,也可随着音乐让患者进行短句的歌唱。④让患者看一些手势,然后让患者进行模仿,如进行梳头等自理活动。
1.2.3 完全性失语的康复训练 完全性失语又称混合性失语是以所有言语功能都有明显障碍为特点,可表现哑和刻板性语言(只能发出无意义的吗吧哒等声音)预后差。对于此类患者不可操之过急,应进行简单的锻炼后逐步进行适应的训练。患者的心理方面的因素也会影响康复治疗的效果,可先从让患者进行自我介绍开始锻炼语言,并嘱咐家属配合。
2 结果
所有患者经康复治疗后再次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治疗前大于Ⅱ度的患者可在治疗后熟练使用一些简单的短句、词语,可以进行简短文字的阅读。明显好转的患者有25例,好转患者有5例患者,治疗效果明显。经康复锻炼后,感觉性失语的14例病人经6周训练有4例病人的恢复不稳定,只提高了1度,而其他10例病人效果较为明显,由Ⅰ度恢复到了Ⅲ度,不但对常用的语句能够理解,对日常熟悉的事物也能较快地表达,对于感觉性失语,康复疗效也满意,总有效率达到100%。但完全性失语的病人,经过语言康复治疗7周后,效果均没有运动性失语和感觉性失语恢复得好,有3例由0度恢复到Ⅲ度,仍有3例经康复后并无明显改善。
3 讨论
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时间越早,康复程度越好。临床护士应掌握语言康复的训练方法,尽早实施训练计划,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①正确判断失语的类型及程度,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如:文化程度、职业、兴趣、能力等制定训练计划,使治疗个体化。②语言康复训练要坚持不懈,训练时间宜化整为零,即:每日训练可达到60分钟以上,应分多次进行。③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重视出院后的家庭康复训练。④在医院的语言康复训练只是暂时的,患者最终还是要回归家庭与社会。因此,语言康复训练必须延伸至出院以后。将训练方法教给患者家属,按阶段逐步训练,才能更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罗少丽.不同类型失语症的康复训练技术.中国临床康复,2003,15(7):58.
[2] 高力频.刘岩.脑卒中致语言障碍的康复护理体会.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6.
[3] 孙青热,等.头针结合梅花针治疗脑梗死运动失语.中国河北中医药学报Vol.26.No.3.2011.
[4] 刘春梅.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失语的影响[J].现代康复,2001,5(7):146.
篇8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康复训练;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56(2011)15-0029-02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脑卒中存活者中约一半以上会伴随明显的后遗症,其中以偏瘫最常见[1~3]。康复期偏瘫患者病情基本稳定,但由于患者运动功能出现障碍,自理能力下降甚至丧失,使患者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患者家庭造成经济上的困难[4,5]。因此,应当在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配合行之有效的心理护理,有利于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最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2009年3月~2010年10月,我们对7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给予早期康复训练与心理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脑卒中偏瘫患者70例,男38例,女32例;年龄34~75岁,平均53岁。经临床和CT确诊,脑出血40例,其中基底节内囊出血26例,丘脑出血6例,脑叶出血8例;脑梗死30例,其中脑血栓形成26例,脑栓塞3例,腔隙性脑梗死1例。全部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住院时间30 d~5个月。
1.2 方法 本组偏瘫患者经确诊后,对脑出血患者及时给予止血、脱水降颅压、减轻脑水肿及脑细胞保护剂等治疗措施;对脑梗死患者则及时给予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减轻脑水肿及脑细胞活化剂等治疗措施,此两者均在生命体征恢复稳定之后,对偏瘫侧肢体进行早期康复训练,从而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逐渐恢复,使致残率降低。同时通过深入了解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2 结果
经过治疗和康复训练,64例肢体功能基本恢复,5例需借助单拐,1例仍需他人搀扶方可行走。所有患者在经过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后,心理状态均有显著改善。
3 康复训练
3.1 急性期康复训练 可在发病后1~2 d内进行,此期间应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可减少继发性神经损伤,并为下一步的康复训练做好准备。首先应当保持患者良好的肢置及适当的变换。保持患者上肢肩关节向前,肘伸直,同时腕关节伸展、旋后,指关节外展;下肢应保持在中立位,膝关节微屈,以防止下肢外旋。一般需要在1~2 h内对患者进行变换。转换时应注意不可强行牵拉肢体,要对肢体远端及近端均进行支持。其次,要进行维持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进行上下肢关节各方向的被动活动,让患者采取舒适,充分放松,护理人员手法要尽量保持轻柔缓慢,由近及远依次进行。通常从被动活动开始,随着肢体运动机能的逐渐恢复,逐渐减少辅助频率,直到患者能成功完成主动运动。关节的活动应避免引起疼痛,保持在正常活动范围内进行。如果活动时引发疼痛感,可用物理疗法如热敷等,使疼痛缓解后再进行。每天应保持训练2~3次,每次3~5 min。
3.2 恢复期康复训练 一般于病后1~3周进行,此时患者生命体征基本趋于平稳。此期间应通过康复训练进一步恢复肢体功能,以期达到能够正常步行和生活自理的目的。各时期的护理措施具体如下:①软瘫期:应鼓励患者早日进行自主运动,逐步做到主动运动。应注意用力要平缓,尽可能达到最大幅度,以引起肢体紧张感和轻度疼痛感为限度。②痉挛期:控制肌痉挛及异常的运动模式,以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③改善期:对患者瘫痪情况进行评估。按照从易到难的原则,进行针对性的运动训练。若病情保持稳定,应尽快进行坐位训练,之后进行站立、步行的训练,引导其在不同地形进行步行训练,并指导辅助器的使用方法。尤其在上下台阶时要记住“健腿先上、病腿先下”的原则。在进行训练时要充分注意上肢及手的训练。手的功能通常是最后恢复的,甚至有的患者终身都难以恢复,故应进行手的灵活性及协调性的训练,如写字、拍球等。训练应坚持适度原则,切勿因训练过度而致病情复发。训练同时应对患者的每次进步予以及时鼓励,使其充满信心。生活自理训练也是此阶段的重要内容,应当动员家属协助患者尽量完成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训练,使其树立恢复正常生活的信心。
3.3 语言功能康复训练 部分患者会产生语言功能障碍。患者口齿不清,说话结巴或口角流涎,情绪紧张可更加重语言功能障碍。针对此类患者,语言功能康复训练尤为重要,护理人员和家属在与患者进行对话时应尽量讲一些简短且易懂的话语,发音要清楚而且语速要保持缓慢,并能耐心等待患者回答问题,话语的主题应当尽量是患者最关心的,并能激发患者交谈的欲望。当患者因不能流畅表达自己的意图而烦躁时,应给予适时的安慰和指导,必要时还可通过写字、手势等肢体语言以弥补口语的不足。
4 心理特点与护理
4.1 心理特点
4.1.1 期望值过高、康复心情急切 此类患者主要表现为对药物疗效的期望值过高;对被动训练期望值过高,不积极进行主动训练,忽视功能训练;康复心情急切,对患肢的功能恢复缺乏足够的认识,在早期阶段即试图完成高难度的功能训练。此类心理特点大多发生于康复训练的早期。
4.1.2 安于现状、萎靡退化、消极等 此心理特点多见于病情较重、病程较长者,表现为安于现状,怀疑自己身体的恢复能力,训练中不积极主动,依赖性强,只愿接受别人的照顾,不愿主动配合康复训练,部分患者由于未能反复训练,最终导致丧失已经建立的正常运动模式。亦有部分患者对未来缺乏信心,甚至绝望,消极应付康复训练,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4.1.3 急躁、焦虑、亢奋等 患者表现为急躁易怒,原因多为对病情的极度伤心绝望。此类型患者虽然较少,但由于情绪波动较大,对身体的康复极为不利。
4.2 心理护理 ①护理人员应加强脑卒中预后学的学习,深入了解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心理特点。②搞好护患之间的心理沟通,以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要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以精湛的护理技术和优良的服务态度服务于病患,从而取得他们的信赖,方便及时了解其心理变化。③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要鼓励患者阅读相关的书籍,鼓励同室的病友相互沟通、相互鼓励,从而减少其孤独感,使其一起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④要重视家庭与社会的支持,充分做好患者家属的工作,使患者能够得到医护人员和亲属双方面的关心和照顾,从而引导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行康复训练。
5 讨论
有文献证明,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在病情的初期即开始进行康复训练和心理护理,可明显改善大脑局部的血液循环,避免患肢关节挛缩和肩手综合征的发生,并能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6,7]。由于过去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的认识过于缺乏,从而导致很多不必要的残疾发生。现在证实,通过康复训练可以使大多数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因此,对偏瘫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康复训练,可达到减少残疾的目的[8]。同时,由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身体恢复需要的时间较长,大多脑卒中患者在确诊后易产生明显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因此心理护理在患者的治疗与身体康复中有着重要意义,心理护理应当贯穿于整个护理工作的始终。护理人员要保持高度责任心和同情心,向患者耐心讲解康复训练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协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最大限度地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徐传园.脑卒中偏瘫41例康复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23):封三.
[2] 赵彦霞,王莉.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9):123-124.
[3] 陈丽.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7):30-31.
[4] 李晓均,刘永会,高学英.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期的心理特点与护理对策[J].山东医药,2004,44(23):71-72.
[5] 陈艳红.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配合心理护理临床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8):1370-1371.
[6] 张义岚.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期的心理特点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4,10(3):230-231.
篇9
【关键词】康复训练;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护理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61-02
脑卒中是指急性起病,由于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脑卒中的发病率 致残率 病死率和复发率均较高,严重影响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水平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脑卒中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病人的常见并发症,大约30%~65%的急性卒中患者会出现吞咽困难,(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可导致吸入性肺炎,因饮食摄取不足导致的液体缺失和营养不良,废用性的肌肉萎缩,严重者窒息甚至死亡,因此,早期对吞咽功能障碍进行康复训练及护理,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降低脑卒中病死率,以及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选取了所在的科室(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88例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发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新发脑卒中伴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88例,首次发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且经过颅脑CT和/或MRI检查证实。
1.2评定标准
吞咽功能评估:用洼田式饮水试验评估吞咽功能,分为5级,1级,能顺利1次5 s以内咽下;2级,能1次咽下,但超过5 s,或分2次以上,能不呛咽下;3级,能1次咽下,但有呛咳;4级,分2次以上咽下,但有呛咳;5级,屡屡呛咳,全量咽下困难。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护理。观察组在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发展24 h后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及康复护理,具体如下。
1.3.1基础训练
1.3.1.1下颌、面部及腮部练习 反复张口闭口,张口时尽量张至最大,维持5秒后放松。每天反复练习20次,下颌向左右两边移动、张口发音、紧闭嘴唇、鼓腮等可以加强上下颌的运动控制、力量及协调。嘱患者在空闲时间可进行空咀嚼、空吞咽、吹气、鼓腮、缩唇、微笑、吸吮等动作。
1.3.1.2舌肌的训练 训练舌肌向上、向下、向前、向后及左右的侧方运动,练习舌尖和舌体联合向口腔背部上抬及向后推动,舌体卷起、抗阻等动作。
1.3.2摄食训练
1.3.2.1食物的性状和黏稠度 黏稠的液体和均匀的糕状食物,较易吞咽,在这个前提下尽量选取患者喜欢之食物,温度要适宜,保证吞咽安全,同时注意食物的色、香、味、美,并放到患者能看到、闻到的地方,以增进食欲。
1.3.2.2进食 吞咽时采取合适,可以使吞咽更容易完成,并能预防食物反流、误吸。进食时采取的:(1) 仰卧位时,躯干呈30度,头前屈,偏健侧卧位;(2)侧卧位,通常采用健侧卧位,利用重力的作用,使食物主要集中在健侧口腔,减少食物在瘫痪侧的残留,使吞咽较顺利地完成。(3) 取坐位时,坐直,身体稍向前倾约10~15度,颈部稍向前弯曲。进食后为避免食物反流,进食后应继续保持坐位30~60 min。
1.3.2.3进食速度 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进食速度不宜快,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缓慢进行,应充分咀嚼食物后进行缓慢吞咽,待食物完全吞下后,休息准备好进行下一轮吞咽动作时再喂食,避免发生误吸。
1.3.3正确处理呛咳 呛咳是吞咽障碍后经常出现的情况,如不正确处理会发生窒息的危险。呛咳时应让患者尽量保持身体前倾,低头弯腰,头靠近胸前。家属或医务人员在患者后背部肩胛下缘处快速连续拍打,促进食物的咳出。
1.4疗效判定标准 ①治愈:吞咽无困难,洼田饮水试验提高到1级;有效:吞咽功能明显改善,饮水试验提高到2~3级;无效:吞咽功能无明显改善或无变化,饮水试验4级以下。②病人的体重变化③统计所选取患者以及病房中未进行吞咽训练患者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
2 结 果
经过2周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并培训家属如何给病人强化训练,84例病人的吞咽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病人的洼田水试验评定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31例病人出院时的体重较入院时增加了10 %~20% ,43例病人出院时的体重较人院时增加了5% ~9 %,10例出院时的体重较入院时无明显增加,与其肢体功能训练量较大有关。病人出院时均无发热,肺炎已得到控制,无一例发生误吸及肺部感染。
3讨 论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吞咽困难治疗的目的是预防吸入性肺炎,避免因饮食摄取不足导致的液体缺失和营养不良,以及重建吞咽功能。对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早期进行吞咽功能训练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或修复能力,还可防止口腔、咽下肌群发生失用性萎缩,加强舌和咀嚼肌的按摩和运动,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活性。有利于提高吞咽能力和生活能力,可改善吞咽功能,避免并发症发生,从而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对疾病的全面康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谭建兰,陈安华,罗紫兰,许凤莲 早期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齐鲁护理杂志2012年第l8卷第13期 102-103
[2]姜结 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护理的疗效观察 《中国医学创新》第9卷第32期(总第242期)2012年11月 71-72
[3]陈惠 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合并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 现代护理 2011年5月第8卷第14期 112-113
篇10
[关键词] 脑梗死;运动性失语;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3-0058-02
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系统中的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动脉管腔狭窄、闭塞,导致该动脉供血区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肢体偏瘫、运动、感觉和语言等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语言障碍是脑梗死患者最主要的后遗症之一。国内有关文献报道: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中约25%伴有语言障碍,包括失语症、构音障碍、言语失用,其中以运动性失语最常见[1]。运动性失语患者由于语言交流的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交流能力和身心健康,从而进一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近年来,国际康复医学的发展证明,早期语言康复训练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脑梗死后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恢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积极影响。本文现收集我院脑梗死后伴发运动性失语的患者共97例,其中49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科学的康复训练,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伴发运动性失语患者共97例,采用电脑随机选号法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为49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一个疗程(20 d)的系统语言功能康复训练护理的患者,其中男42例,女7例,年龄42~83岁,平均55岁;对照组为48例仅接受常规治疗及护理的患者,其中男性43例,女性5例,年龄41~80岁,平均53岁。
1.2 入选标准
1.2.1 评定标准 (1)所有患者的临床诊断均符合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诊断标准[2],结合头颅CT或MRI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脑梗死,并运用MMSE评测患者无智力障碍;(2)所有失语症患者均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失语症筛查量表(CRRCAE)进行检测并确诊,并且根据其制定的失语症法评定为运动性失语。
1.2.2 排除标准[3] (1)病情重、身体虚弱、不能耐受测试者;(2)病情恶化,出现新的梗死,以及脏器功能减退或衰竭者;(3)处于昏迷状态或急性期以及病情发展变化较快时期者;(4)患有老年性痴呆、情感障碍或精神障碍者。
1.2.3 分类 根据患者言语障碍程度,将运动性失语分为两类:(1)完全失语:语言功能严重受损,不能自发和复述言语,仅能发单音节。(2)不完全失语:自发言语或(和)复述有程度不同的障碍。依据其程度又分为:轻度:语量51~59字/ min,不费力,能表达或部分表达,可复述长句;中度:语量
1.3 方法
1.3.1 心理护理 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开展语言康复训练成功的前提。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常能理解别人的语言,但不能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容易出现自卑、焦虑、易怒、抑郁等心理问题,对患者身心健康极其不利,从而影响语言康复训练的疗效。因此,护理人员应积极地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不失时机地鼓励和安慰患者,告诉他们失语只是暂时性的,只要积极配合,反复训练,语言功能一定能够改善,使患者树立信心,愿意接受康复训练。同时设计一些简单易学、多种样式的训练内容以提高患者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1.3.2 康复训练 语言康复训练应遵循越早越好、由简到繁、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
(1)发音器官训练:运动性失语的患者在语言运动控制方面有一定障碍,因此发音器官的训练非常重要。构音肌训练:指导患者反复做简单的伸舌、鼓腮、张口、嗑瓜子等动作练习舌的伸缩及口腔肌群的协调运动;软腭抬高练习:指导患者尽量张大口腔,让患者发a音或做出类似口形;舌部运动:指导患者反复做伸缩舌运动,逐渐加快,运动幅度尽量大些,前伸时舌尖抵上、下唇,再抵左右颊部,横卷、竖卷,舌在口腔内沿牙齿转动;唇部训练:指导患者反复进行抿嘴、撅嘴动作。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的前提下,要及早进行训练,每天训练5~10次,每次30 min,一般在1周内都可进行。
(2)发音训练:对于完全性失语的患者,要像教小孩儿学说话一样从学发音开始,如让患者从发元音开始或用嘴吹口哨诱导发音,然后再说常用单字,如吃、喝、好、行等,再依次教双音词、短语、短句、长句等;对于不完全性失语的患者,可以直接学习双音词、短语、短句及长句等。
(3)视听配合训练:针对运动性失语患者的听理解能力相对保留而言语表达能力低下的特点,采用一对一方式,说话与视觉刺激结合,如说“喝”时示范喝水的动作,或用看图识字方法,根据学习进度制作一些内容浅显易懂、形象生动的图文卡片,指导患者说出卡片的内容;将日常生活用词、用语录制成患者可以跟读语音文件,让患者反复跟读练习,改善发音,每次练习15~30 min,每日2次;同时,给每位患者配备耳机,在患者跟读练习结束后及输液治疗期间,根据他们的需求和喜好播放精心挑选的音乐,不但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同时还能刺激患者大脑语言中枢,以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在病房里准备大量报刊、杂志和书籍,让部分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患者通过阅读加强语言理解,对于文化程度低的患者,鼓励家属与其多聊家常加强语言交流。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14.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
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和病情均稳定,在年龄、性别等方面临床基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所有患者均为意识清楚、理解力正常,能够接受语言训练;治疗前两组患者失语程度及常规治疗方案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138, P >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语言功能恢复程度比较
实验组患者语言功能恢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47,P < 0.01),即实验组患者语言功能恢复较对照组显著,见表1。同时年龄相对较轻,文化程度较高的语言功能恢复情况较好。
3 讨论
由于脑出血或脑栓塞,导致大脑皮质语言功能区受损,使患者表达或理解能力残缺或丧失称为失语[5]。失语阻碍了患者与他人的语言交流,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从而进一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因此,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早期进行系统科学的康复训练对于改善脑梗死伴发运动性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病后开始康复治疗的时间是影响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早期开展康复训练可以改善功能转归,语言康复训练越早越有利于语言功能的重建[6]。所以,最好能在发病后1~2个月内待患者生命体征基本稳定、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即可开展康复训练,并且反复、持续的感觉刺激能够加快脑组织的代偿活动,对受损脑组织的神经元的生长和高级中枢机能的恢复有着积极作用。同时加强患者心理护理,积极地做好心理疏导,排除患者因不良的心理因素而导致的语言障碍,使患者得到身心两方面的康复[7]。
[参考文献]
[1] 吕雨梅. 脑血管疾病所致运动性失语康复训练的常用方法[J].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6,27(2):75-77.
[2] 中华神经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7,13(1):3-5.
[3] 马延爱,薛云娜,朱春燕,等. 康复护理程序在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的应用[J].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1,10(6):512-514.
[4] 罗玲,庄雷.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运动性失语的疗效观察[J]. 中华全科医学,2011,9(4):584-589.
[5] 夏秋欣. 卒中单元护理与药物治疗[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36.
[6] 王宁. 脑卒中伴运动性失语患者的语言康复训练进展[J]. 中国疗养医学,2011,20(2):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