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5: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篇1

因此,我们应该在考虑如何培养出优秀选手的同时,更多地关注目前逐步设立的培养体系是否能协助我们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并且逐步形成一个可行、实用而且能广泛培养人才的体系,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技能强国。而这一系列的反思,是从迈向世界技能大赛的舞台上开始的。

世界技能比赛让我们从技术角度总结出很多经验教训,比如一些细节上做得不够好,对评分标准的理解有偏差,没有掌握判罚重点和尺度,错误理解导致不应该的失分。但是这些方面的不足大多都可以归结于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因为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会影响一个人在陌生环境、紧张情况下的分析、判断、调整、决策能力。如果从技术角度出发,汽车喷漆项目通过集训已经准备得很完善了,但在比赛时很多细小的因素会变化。比赛中,选手出现失误之后需要重新判断和选择,如果选手综合素质不够好,不能随时做出最优选择,就会直接影响比赛的成绩。这就引发我们思考:如何培养优秀选手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尽可能多地在高标准、高要求的企业工作,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在这次汽车喷漆项目比赛中,西欧国家、澳大利亚、加拿大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原因就在于这些国家在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中,实行双元化,更多和企业接轨,使选手从学生时代就在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所以,职业学校、学院应该和行业内的优秀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使专业教学老师们掌握先进的技能,在企业的协助下,建立合理的实习制度,穿插实习,以培养出具备优秀综合能力的职业技能人才。

目前,汽车喷漆行业面临人才匮乏的困境,但是由于社会、家庭、职业院校学生对汽车喷漆行业现状及发展情况不是很了解,认为从事此行业辛苦、对身体有害,因此不愿意学习及从事汽车喷漆专业。其实,只要做好劳动保护,从事汽车喷漆行业是不会有职业健康风险的。很多汽车喷漆行业的专家、优秀人才,都在能够确保劳动保护的企业工作多年,成为专业优秀人才。其次,汽车喷漆行业的技术含量较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行业内的优秀企业,大型组织如世界技能大赛,都需要拥有长期经验的高水平人才。所以我们需要一些体系和平台,让社会和家庭全面认识这一专业。

缺乏人才的现象在俄罗斯、马来西亚、台湾等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同样存在。正如此次参加世界技能比赛的一些国家所言,参加世赛的一个作用,是通过选拔、比赛、宣传,增加社会对行业的了解,提高社会对行业的认识,得到认可后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要实现这个目的,我们需要更好的组织选拔、宣传体制,使各地企业、院校、个人能够踊跃报名参加选拔,扩大影响力,利用蝴蝶效应促进社会各界对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关注度、积极性,这样我们就会离实现技能强国的目标越来越近了。

篇2

关键词:林业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

中图分类号:K90-4

1.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2015年5月4日,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15]5号),明确部署构建“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的格局。按照文件精神,到 2020 年,我国将基本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各界依法参与和监督的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重要制度保障。

2. 构建第三方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第三方评价体系的构建,能有效加大高职院校办学的透明度,改进教育教学实践,使高职院校及时准确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关注毕业生职业岗位中需要的技术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进而调整专业结构布局,客观认识人才培养结果,把办学置于社会监督之下,进一步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吸引力。同时,构建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也是与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接轨的需要。

3. 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

以林业工程类专业木材加工技术专业为例,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方面还处于真空状态,还未构建和制定科学、公认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和标准,方法、途径、体制与机制等缺乏。传统的职业院校人才评价体系主要以卷面考试作为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准,这种方式单一、缺乏科学性。为了更好地促进技能人才培养,国内学者提出了构建以“职业能力”为重点、以“学生发展档案”为载体的综合评价体系;以项目为主导的“多样化评价”体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以能力或决策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等理论。其中第三方评价机制的建立是站在全新视阈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具有公开、透明、全面、真实的特点。

4. 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的实施

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也可以称为社会评价,其实施过程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

4.1 选择具有良好社会公信力的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

第三方评价的参与层面可以包括高职院校、政府、行业企业、教师、毕业生、家长、社会舆论等,那么由谁作为评价的主体是需要首先确定的问题,借鉴国内不少高校的经验,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可以交由第三方独立评价机构进行。目前最为知名且比较具有社会公信力的第三方评价机构为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已与国内近700余所高校建立了研究合作关系,是中国首家提供高等教育管理数据与解决方案的专业公司,也是高校、社会大众、用人单位和政府公认的第三方权威数据机构。

4.2 建立切实可行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针对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进行评价,要考虑其专业特点,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建立人才需求、人才质量、专业人才的适应性等信息收集反馈系统,以形成人才培养与生产需求之间的主动适应,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更新机制。评价指标的选择应凸显林业工程类专业的特点,突出人才培养的绩效评价,兼顾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具体实施林业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时,第三方评价机构应针对专业特点设计行业协会、用人单位和学生三套问卷,问卷应按照指标体系,同时体现专业特点,设计第三方评价指标权重时,要充分体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双主体地位,尤其是学生问卷对应人才培养内容指标的设计,林业工程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均应涉及。

4.3 建立毕业生信息化管理系统

第三方评价实践中,各评价主体相对分散、独立,各具特点,因此,采用开放性、便利性的渠道与方式,能够让大多数利益相关者都能充分参与评价。当前现实而可靠的做法是,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评价,即设计评价问卷,开发评价软件,然后引导、组织评价者参与网络评价。网络评价相对便利,没有确切的时间限定,有利于参评者深入了解和分析问题,提出改进问题的策略和建议;十分易于组织,运行成本较低,也便于统计数据、分析原因、归纳结论。建立毕业生几页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实现毕业生和就业单位的信息录入,就业信息,信息资料检索和在线咨询等功能,从而实现就业信息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4.4实施第三方评价,促进专业建设与发展

在第三方评价实施过程中,应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建立校企互信机制,针对毕业生的信息采集,可以尝试“情报员”机制,每个顶岗实习或毕业班级选取1-2名责任心和沟通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班级情报员,负责统计班级同学相关信息,并每月向学校信息管理员汇报,以确保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更新。学校可向班级信息情报员支付相应经济报酬。

第三方评价机构要完成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工作,进行问卷结果的统计与分析,对应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给出结论,并反馈给相关高职院校,院校责成相关林业工程类专业指导委员会依据评价结论,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完善实训条件、创新教学方法,使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促进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5. 结语

第三方评价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教育行政评估和学校的自我内部评估的教育新评价方式,既是简政放权的具体举措,又是推动我国教育评价方式改革的有力措施。构建第三方人才培B质量的评价体系对林业工程类专业真实有效、科学、客观、全面地进行评价,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李顺.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研究[M]. 华南理工大学. 2011

篇3

关键词:高技能;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题,教师要以课程体系为依据,不断地把实践和理论进行结合,开展多角度的全面教学。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可以进行教学理念的革新。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大改革的力度,进行实践创新活动。通过到工作环境中进行实际考察、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校企合一的实践教学活动等一系列形式,来进行教学模式的更新。

一、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标志。我们在进行创新理念的培训的同时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21世纪是知识更新换代和快速革新的一个时代,知识是不断进行更新和发展的,为了解决知识更新受限的问题,我们应该对当前的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创新人才的培养就是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合理地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有效的利用,并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以问题为主线进行教学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不断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为主线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贯穿,在一个班级,在一个小组或者在一个宿舍要以研究问题为习惯,这是引发思考、启迪学生智慧的有效途径以及进行灵感和智慧激发的重要渠道,是开展创新学习的重要形式。

(二)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上有了兴趣,就可以加强他们进行学习的原动力,从内因推动学生的学习进程,这样学生才会达到忙而不累、乐而忘忧的学习境界,学习效率自然而然地就会提高。现在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不足,求知的欲望不是很强,对于怎样培养学生的兴趣,进行学生内动力的培养是我们进行教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三)引导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应用

每一个学科都不是单独存在的,都有其存在的内在价值。我们要进行多层次的教学设置,不要把学生只是单一地局限在某一个限制因素当中,要开展多角度的教学活动,让每一个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的融会贯通。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整体思想,用综合的思想来解决问题,这样的问题解决形式才能更加全面和透彻。

二、加大改革动力

教育改革是需要有内在动力对其进行推动的,这样才能把改革的重点和改革的形式进行合理的论断。我们在进行教育体制革新的时候要结合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来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

(一)学校的推动力量

教育的改革是学校的重点,我们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的同时要明确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学校是推动我们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地方,我们要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学校可以通过政策的制定、教学方式的革新来有效地开展教学。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灵活地改变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可以有效地拓展自己的思维。学校可以开展这样的主题活动进行教学,比如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大赛,通过竞赛的形式来有效地推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有效地参与进活动中。

(二)教师的推动作用

教师其实一直以来是我们进行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的实行者和推动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一直都是占主导地位的。但是现在教学体制的更新就没有这方面的要求了,教师只是把教学活动进行一个合理推进,学生要成为教学的主要实行者,就要在课堂上进行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更新、问题的分析以及问题的解答。学生只要明确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活动当中不再是听众而是一个参与者,就可以有效地进行学习了。

我们可以开展小组谈论活动,在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我们要进行综合知识的合理应用,让学生自己进行问题的讨论和研究,把难点和重点解答清晰。教师尽量不要参杂个人意见,让学生独立地思考、独立地讨论和进独立地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会有一个独立的思维模式来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而是他们进行主动的探求。

三、进行实践教育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实践的应用,尤其是进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更是要进行很多方面的实践学习。所以我们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一定不要忽视实践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我们开展教学的革新,以往教师只是注重讲解知识,没有把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一)到工作环境中进行实际考察

我们在进行学习的时候要对工作环境进行实际的考察,因为知识的学习就是为了今后的工作应用,所以我们可以在进行知识学习的同时不断地进行实践领域的应用学习,让学生到工厂进行实际学习,或者找到相关的工人技师给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还有实际案例的应用学习,学生有了实际应用的经验,就会对知识运用得更加灵活。我们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让学生进行模拟操作,学生在这个时候就可以进行实际的演练,在演练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学生再结合书本进行学习就可以把问题进一步地深化理解,所以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二)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我们在进行高技能人才培训的时候,要有效地进行实践活动的开展,在实践的基础上让学生把知识进行合理地运用。

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合理地利用有效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可以在进行技能知识讲解的时候,有意识地加入实践的案例,把实践和理论有效地结合到一起。建立课下实践小组学习,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来进行学习,每个小组可以找到一个实践课题来进行研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来开展学习。学生在这个时候就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学习,学习主观能动性就会不断地加强。

(三)校企合一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

校企合一是我们进行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方式,学生可以在学完知识后就进入企业工作,这样让学生提前了解工作环境,可以有效拓展知识层次。校企合一的教学理念就是让学生不但学会,还要灵活地应用,这是关键。我们一直以来就是学会了技能,没有过实际操作的经验。这样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就不容易融入其中。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仅仅是书本上了解到的,没有进行实际的应用,就不能开展灵活的沟通方法,我们就是要通过校企合一方式来进行学习,让学生尽早融入这项学习当中。实践其实也是学习的一个部分,我们在进行学习的时候要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不要只是把学会知识当成我们进行实践教学的主体。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需求,我们要有效地进行现代教育体系的革新。学会用新的理念引导学生对思维模式的更新,把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束缚中解放出来。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应用,学会用更要不断地进行实践的演练,并且把实践贯穿到我们的教学理念当中。我们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要不断地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才会在这样的形势下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孔祥峰.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2013(01).

篇4

[关键词]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7080

准确把握高职高专教育的内涵,紧密结合老年服务行业需求,建立一套既反映高职高专教育特点,又符合老年服务行业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对推进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发展,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端技能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1建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具体到老年与服务管理专业,就是以老年服务行业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培养适应该行业具体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这便不同于本科院校培养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必然要求在人才培养评价的指标与评价方式上也要有所不同。但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高专院校,还是以本科院校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评价为参考依据,符合高职高专教育本质及老年服务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相对欠缺。而评价体系是评价工作的出发点与依据,建立科学完备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对该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起着指导作用。

当前社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老年与服务管理专业更是如此。高职高专院校是培养一线应用性老年服务业人才的摇篮,没有符合该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就会导致人才培养的盲目性,易引发培养目标的错位与偏差,造成市场急需该专业高技能人才却没有合适人选,而大批该专业高职毕业生又找不到工作的局面。因此,该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建立,既是老年服务行业发展的需求,也是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必然要求。

2建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原则

高职高专老年服务与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建立,既要符合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又要结合行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还要便于评测。总体看来,该评价体系的建立应遵循下述几点原则。

2.1应用性原则

高职高专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为社会培养动手型、应用型人才。因此,该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建立,不论是培养定位、专业设置、人才规格、培养方式、师资建设,还是培养质量等评价项目及其具体评价指标,都应紧扣高职高专教育的宗旨,坚持应用性原则。

2.2综合性原则

该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全面性一是表现为指标体系的完整性,即包含了所需考虑的因素,无疏漏指标;另外,指标体系中各指标间要独立,即各指标具有不可包容性和不可替代性,且没有重复指标。

2.3可比性原则

在该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中,各指标应有稳定的数据来源,要能体现不同评价对象某一方面的共同本质,在同质的前提下经过量的比较,确定其质的差异性。

2.4灵活性与可操作性原则

该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建立,应充分考虑各种外在因素的变化及其影响,要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易于各高职高专院校及相关评估部门运用。同时,要求每一评价指标在实际操作中尽量具有实际测量性。

3建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3.1做好评价前预备工作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评价方式是标准参照,而非常模参照。即评价时,是考察被评价者达到评价标准的程度,并非与他人比较。因此需要事先制定出一套相应的能力标准与评价项目,建立新的评价指标体系,且不同地区、不同高职院校、不同专业设置都应有其自身特色,因此可将评价内容与开设课程相结合,减少重新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所带来的工作量,亦使评价内容与人才培养方案相一致,同时使教师更容易接受与推进学生质量评价体系。

就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而言,首先,应确定该专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能力标准,在制定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一方面要确定此类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标准,同时还要明确每门课程的能力标准,并与专业标准一致。教师根据课程标准里学生应该达到的能力标准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3.2评测项目及其指标的确立应体现高职高专教育本质

高职高专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各评测项目及观测点的确定要遵循职业教育的宗旨,注重对实践教学、产学研结合情况以及“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观测的力度,人才培养定位要强调应用性,人才培养质量要强调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3.3评测项目及其指标的确立要以老年服务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为依据

评价体系要想有助于老年服务行业高端技能人才的成功培养,则评价体系中各评价项目及其指标的确立就应以老年服务行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为出发点,走实践教学的桥,拓成功就业的路。

4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主要指标及说明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主要指标及说明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经行业专家的多次论证,结合多年的人才培养实践,我们总结出一套既遵循高职高专教育本质又符合老年行业发展特点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4.1人才培养定位

以高端技能型人才为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充分体现高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特点;符合老年行业服务性强的特点。

4.2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格

每年进行有关人才数量、质量规格和服务面向的人才需求预测和职业岗位要求调研;根据岗位需求开展专家论证;依据市场需求预测和岗位需求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人才培养规格符合岗位需求。

4.3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体系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突出;实践课与理论课比例不低于1∶1;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

4.4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现代化教学模式使用率>80%;师生互动良好,学生对教师教学满意度>80%;必修实践课开出率达100%。

4.5教学管理

有健全的教学监控和学生监管体系;有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具体的质量标准和相关人员工作规范,且实施效果好;每年一次毕业生跟踪调查和新生素质调研。

4.6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技能资格考试通过率>90%;毕业生当年年底平均就业率>90%;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素质满意率>80%;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称职率>80%。

5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实施的保障

高职高专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实施需要政策的引导、社会的配合与学校的支持,主要应确保以下几个方面。

5.1评价队伍要合理

评价队伍既要有深谙高职高专教育内涵的学者,更要有具备老年服务与管理行业一线实践经验的专家,且行业专家应占较大比重。

5.2用人单位的评价要重视

通过对生产第一线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实际能力和工作表现进行追踪调查,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为今后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客观依据。

5.3部分专业课程或实践能力应与社会评价体系接轨

部分专业课程或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尤其是涉及证书考试的课程,应与社会接轨。像上岗证书、特定行业的从业许可证书等证书,应直接通过社会上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和技能等级考试而获得。

5.4以形成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

对高职高专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价既要注重对毕业生质量的评测,也要注重人才培养过程中各重要环节的评测,尤其要注重对校企互动的观测,了解校企互动的深度及效果等。此外,还要实行不定时评测,对人才培养的各环节进行突袭性评测,防止造假行为的存在,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王红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之有效途径[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64-66.

篇5

关键词: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土木工程;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162-02

一、引言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大会阐明了该计划的目的和意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本文将结合土木工程的特点,以嘉应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为载体,以“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试点项目”为总纲领,对培养体系进行初步研究,旨在提高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提升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质量,为经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体系

土木工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其课程体系复杂,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一直以来高等教育届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因为该专业的学生今后直接从事工程建设和管理方面的工作,与国民经济经济息息相关。作者在做了大量调研、查阅大量参考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土木工程学院的教学经验,初步建立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体系。

(一)调查分析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建立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体系,必须对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社会需求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调查。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量和就业形势在未来几十年中是比较乐观的,尤其是新型城镇化的实行,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即高校的扩招和大量高校增开土木工程专业,所以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实行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计划。

根据对近三年来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重点对不足之处进行总结,这样可以为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缺乏动手能力相对较差;(2)对一些较新的设备如全站仪等不够了解;(3)对工程常用软件不够熟练,甚至根本不会;等等。

四点主要的反馈意见,侧重点虽然不同,但究其根本还是学校教育与社会要求的衔接不够,导致在学与用之间存在太多的差异,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倾听用人单位的要求,按土木工程师的标准对学生进行培养,才能缩短毕业生的适应期,尽快成长为卓越的土木工程师。

(二)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特点

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因此,在培养过程必须围绕这一终极目标,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应具有以下特点:

1.土木工程相关企事业单位、政府职能部门等应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卓越土木工程师的培养离不开社会需求这一大趋势,土木工程相关企事业单位、政府职能部门等最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因此,在制定培养计划、实施培养计划等必须有这些部门的直接参与,形式可以多样化――定向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政府职能部门培养人才;定期邀请相关人员为学生做职业规划、工程技能培训等;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创业机会;等等。

2.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卓越土木工程培养目标,因此,在教学和培养过程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与能力结合起来,既要培养学生掌握工程技能,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的目标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土木工程的特殊性,对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细化即“综合素质高、实用型、创新型”。

1.综合素质高:土木工程师是特殊的职业,既是工程技术员,又是管理者、协调者,这样就对其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培养过程中除了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外,必须培养其综合素质、培养其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其组织管理能力等,注重“通识教育”。同时,土木工程是艰苦的行业,必须去施工现场、去基层,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

2.实用型:土木工程是应用型专业,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复杂技术问题的实践应用能力。这一方面的研究及主要对策很多学者在“应用本科人才培养”这一课题中已经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这与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是一致的,这里不再做过多的阐述。

3.创新型:土木工程师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来展开工作,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容许有创新的。但在培养过程必须要注重创新能力,在实践性环节也必须增设开放性、探索性的实验,因为土木工程师既是现行标准、规范的执行者,也是土木工程发展的生力军,或者说是未来标准、规范的制定者。

(四)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

在确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制定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师资队伍专业化、课程设置实用化及考核方式多样化。

1.师资队伍专业化: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高地,历来重视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往往忽略了其专业化程度。作为土木工程专业,要培养出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必须要有教授,也要有高级工程师,特别是企事业单位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工程师,这一点可以通过聘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的形式来解决。当然,这些客座专家必须能真真切切的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主要承担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及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任务。

3.课程设置实用化: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复杂,涉及的知识面很广,且市场上的教程也是五花八门,质量良莠不齐,因此,在设置课程、选用教材时必须严把关,要以“实用化”为根本原则,开设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的课程,选择案例较多的教程,避免过多的理论。在制定课程计划时,可以邀请施工单位、勘察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及其他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士参与,多听听市场的声音,做到有的放矢,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可能与工程实际更好的衔接,更快地进入工作角色,更快地成长为卓越的土木工程师。

3.考核方式多样化:目前,大学中课程的考核方式还是以闭卷考试为主,该考核方式在选拔性测试中,具有其天然优势――客观、相对公平,但在大学里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那么该方式就相对落后了,特别在土木工程这一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中,其弊端更加突出。为了促进土木工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满足卓越土木工程师的培养计划,应该将考核方式多样化,根据课程特点灵活设定考核方式。

(五)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途径

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教学内容信息化、教学内容规范化、校企交流常态化和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内容是根本,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教学内容必须信息化,要能跟得上知识更新的速度,不可守着“老黄历”固步自封;为了使学生对工程规范有直接的理解,教学内容必须规范化,尽量去掉过于理论化和枯燥的知识,以规范为蓝本进行教学。校企交流常态化和教学方法多样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学校与企业的交流可以明确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可以及时了解企业和有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和修改培养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教学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一味“填鸭式”地灌输,往往事倍功半,因此,必须按课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结语

篇6

关键词:工作过程;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技能型人才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又称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是基于行动体系的课程开发方法,它是以培养能力为主线,根据现代职业工作整体化分析和描述为基础,而进行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它改变了学科课程体系下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各门课程的方法,而按照工作过程,将相关工作任务涉及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学习。技工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相比高校来说,更注重实用性。技工院校三年制高级班、中级班学制较短,在校学习时间一般仅有两年,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学到实用的技能就更显重要。近年来,各技工院校相继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笔者所在技师学院于2011年开始对市场营销专业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与重构。

一、分析市场营销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

(1)确定典型工作岗位。经过对广州及珠江三角洲多位营销实践专家访谈,并结合本校市场营销及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明确了市场营销的典型工作岗位。主要包括终端门店营销和生产企业营销两大类岗位,终端门店营销岗位由初级到高级分别是:门店店员、促销员组长、主管助理、主管门店店长销售督导、主管、零售经理连锁经营部经理、零售部经理全国零售经理等。生产企业营销岗位由初级到高级分别是:销售员、业务员(业务经理)/客服专员(经理)/市场调研员销售助理、销售组长项目经理、产品经理办事处经理、分公司经理、产品总经理大区销售总监销售部经理、市场部经理、商品部经理销售总监。

(2)分析典型工作任务。通过组织实践专家研讨会,对营销实际工作过程及典型岗位群的具体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出市场营销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共49个,详见表1。

表1:市场营销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图

(3)确定行动领域。通过与企业、行业实践专家共同研讨和论证,对调研得出的49项典型工作任务进分析、归纳和总结,确定营销工作过程中应完成的9个行动领域(见表1):熟悉公司、产品;市场调查与分析;产品推销;制订销售目标与计划;渠道分销;货品及库存管理;销售促进;电子商务;团队建设与管理;公共关系。

(4)构建学习领域。按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学习领域之间工作过程的内在联系,结合学院教学的可操作性,将市场营销9个行动领域,转化为6个学习领域(见表1),包括:销售准备、产品推销、产品销售、销售促进、电子商务、拓展训练,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二、选取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的选取一般是依据该课程涉及的具有代表性的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范围,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设计与开发的。我们针对市场营销6个学习领域的工作任务、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的特点,有选择地整合企业行业优势,进行了各自学习情境的开发与设计(见表2)。

表2:市场营销专业各学习领域学习情境汇总表

三、设计课程方案

各学习领域的学习情境确定后,就可对学习领域课程进行具体的设计。设计时应结合该学习领域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要求的内容合理地融入到课程方案里去。下面以销售准备课程――日用消费品销售准备这一学习情境为例,来进行课程方案设计。

(1)明确日用消费品销售准备的学习目标。①能通过查阅文字资料、网络、实地观察、询问顾客等方式收集日用消费品的产品与市场信息。②就某一类日用消费品,能描述其产品性能、用途、分类、顾客特征、行业标准、市场地位等。③就某公司的销售业务,能描述其销售模式、竞争策略、业务流程等。④能通过表格等方式评价某终端店铺的商品陈列、店铺形象。⑤能填写各类市场调研表格,准确收集市场信息。⑥能进行市场分析,撰写完整的市场调研报告。

(2)列出该课程的学习内容。市场营销的概念、目的、作用、本质;销售的概念、目的;销售的模式、竞争策略;日用消费品的产品特征;日用消费品市场的特征;信息收集整理的方法;市场调研的方法;巡店及店铺评价方法;市场调研报告撰写的知识和技能。

(3)提出评价建议。自我评价的内容:信息收集方法得当,收集的信息准确、全面;产品特征概括和描述准确、全面;公司的销售模式、竞争策略、业务流程描述准确;店铺巡查、考核到位、客观;市场调研表格真实、完成;撰写的市场调研报告规范、完整、客观,提出的营销建议有创造力。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有克服困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等。

小组评价内容:任务完成情况;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表现情况如团队意识、纪律、责任意识等。

(4)设计教学思路与课时数。教学思路:成立工作小组,模拟销售团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市面上真实的日用消费品,并假定自己是经营该产品的某公司,模拟开展销售准备。在教师的指导下,收集产品和市场信息,归纳该产品的特征、与竞争产品的优劣势、市场地位等并展示;收集经营该产品的某公司的信息,描述展示其销售模式、竞争策略;开展市场调研活动,巡查该产品的相关店铺,并用有关表格进行评价。询问顾客对该产品的使用感受。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其在某区域的市场竞争状况、市场份额,填写相关调查表格。开展小组讨论,撰写市场调研报告。各组展示市场调研报告,并互相评价。

课时数:30。

综上所述,技工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就是通过对市场营销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归纳而衍生出来的,它紧密结合市场营销实际工作对人的能力的要求,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学与职业岗位的对接,也促进了技工院校工学结合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袁惠英,刘敏,张馨仪.基于工作过程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开发[J].当代教育论坛,2011(3).

[2]杨剑平,付湘.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系统方案――基于工作过程导向[J].中国电力教育,2011(5).

篇7

当前社会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并发展起来,这一现象使得本科会计理论及实践教学产生了较大转变。会计人员的工作重心开始由会计核算向内部控制、财务分析、风险把控等方向迁移,因此本科应用型会计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会计知识基础,还应当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学会计算机操作技能,并提高自己管理信息系统和维护系统的水平。高校本科会计教育要针对当前信息化的需求,对人才培育方式实施改革创新,为社会提供更多专业会计人才。

1 信息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的培养现状

1.1 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社会需求没有达成一致

对于本科会计教育而言,其主要目标应当是培育出适应信息化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并为学生提供长期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然而,从目前情况看,本科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依旧滞留在电子计算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层面,重点关注的是会计信息的核算、处理、记录、计量、汇报等,而对学生的非技术性能力训练则明显不够。这一现象导致了本科学校培养出的人才不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并且也不知道怎样运用已经获得的信息处理好越来越繁琐的管理问题。

1.2 课程体系相对陈旧,信息化课程缺乏

在大多数本科院校中,公共基础课程设置过多,比如高等数学、大学语文等,占据了学生大部分学习时间以及学分。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在这部分公共基础学科中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导致其会计专业课程安排太过紧密,因而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无法合理应对,因此也收不到理想的教学成果。此外,本科院校大多缺少信息化类型的课程。在一些高校中,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审计、内部控制、企业经营沙盘模拟等一系列课程都在本科会计专业当中设置数量较少,通常来讲都只有会计信息化这一门课程,且基本教授的都是采用计算机软件开展账务处理的方法,并不具备信息化运用水平。因此,学生的知识结构得不到完善,核算能力及其余能力也难以得到提升。最后,有的实践教学开设课程较少,且模式相对简单,核算类型或基础类型的会计软件实际训练缺少具备针对性的管理型案例,因此教学效果也不甚明显。

1.3 创新手段运用效果不理想

现阶段的本科会计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以知识传授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会计能力,因此多数只是对会计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进行简洁的讲授,并没有采取科学的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也没有安排学生展开实际的信息化训练。于是,学生便只能死记硬背,以便掌握会计相关知识,而没有对这些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和理解,这便导致信息化没办法真正融入会计课程当中。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得不到提升,所以只能处在被动接纳知识的局面。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角色扮演、自主学习等新型教学手段,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分析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然而,这类方法在实践教学中也并未收到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没有把多媒体设备和信息技术的优势全面发挥出来。

1.4 会计专业考核模式存在问题

第一,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考核模式比较单一化,大多仍在采用作业加上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成果进行检验。并且考试基本上采用的是客观题进行检测,这也很难表现出学生对于理论联系实践的应用能力,无法考核出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二,考核模式缺少信息化元素。当前本科院校考核所采用的试卷几乎都是纸质的,这也应当进行改革和完善。因为目前会计初中级职称考试以及注册会计师考核等,都已经开始使用网络在线答题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节省资源,还可以提高考试效率,避免学生作弊、抄袭。

2 信息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

2.1 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在当前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会计人才不仅要具有基本的核算能力,还应当具备信息获取、交流沟通、团体协作、科学决策、分析判断等非核算能力,此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及经济管理技能,将信息技术和会计专业课程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树立科学的会计课程体系,使得教学质量及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对于会计教学内容,则应当把知识理论的传授和能力综合练习结合起来,把非核算能力的培养添加到专业教学过程中。已经有一部分教师意识到,当今社会的行业需求正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对教学重心进行转移,着重培养具备优秀现代化会计科学理论知识及终身学习能力,并能够熟练掌握且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实践操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以便充分满足现代化企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

2.2 进一步增加信息化课程

现阶段,本科院校所开设的会计信息化课程还相对不足,这便无法对学生进行信息化素质的培育。通常都只设置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或是高级Excel、会计电算化、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旨在传授运用计算机记账、报账和业务处理等相关知识,而对系统设计及其原理则不够重视,导致学生的知识构造、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和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难以匹配。因此,必须要进行软件操作和运用、XBRL运用、VBSE模拟训练系统运用,建立起Access信息库,对应用系统、电子数据等实施处理并开发。要确保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软件、系统分析、设计等科学知识,教会学生利用软件及信息化手段进行财务处理和分析,同时完成系统维护操作,培养学生的数据搜集和整合能力。

2.3 在实践课程中加入企业经管环境模拟

本科院校是会计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因此必须改变当前课程设置不完善的状况,在基础会计软件实际训练的基础上融入信息化实践模拟,并设置计算机审计、企业经管沙盘模拟、综合模拟等练习课程。利用这种真实环境的模拟,能够引发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糅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沟通水平,在集体中构建宽松的学习氛围。例如,采用ERP沙盘进行企业经管模式的构建,较为真实地模仿企业所在的管理环境,让学生产生直观的体验,从而将各类信息采用科学的形式处理并表述出来。

2.4 大力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

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标准,要求高校教师将理论和能力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上,教会学生管理学、经营战略、统计学、金融学、经济法、审计学、风险管理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并让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处理技术,保证学生具备运用互联网工具实施会计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不断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核算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知识获取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软件设计和维护能力。

3 结 语

在当前的信息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了大众所关注的问题。高校教师和管理者要着重改进教学方法,科学构建课程体系,进一步增加信息化课程,在实践课程中加入企业经管环境模拟,促进会计专业学生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玲雪.信息化背景下我国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工业大学,2015.

篇8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经管类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价值评判;bootstrap重抽样

1.前言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升级,对于高等职业教育需求日益增加,在这种新形势下,应用技术型大学高校面临着向高等职业教育转型的挑战。基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应用技术型大学基本上都是脱胎于原有的公立院校发展而来的,因此在办学思想和教学制度上有很强的传统大学教育思维的色彩,导致对应用技术型教育理论有余、实践不足。这种传统的办学思维使得应用技术型教育体制过于僵化,难以快速适应这种职业教育需求变化,导致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难以匹配,学生就业过程中体现不出应用技术型教育所应有的竞争优势,难以发挥应用技术型大学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有的作用。

要想改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并取得可持续发展,坚持不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重中之重。而要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构建一套适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无疑具有指导性意义。

这种情况在经管类专业中体现得更加明显。这一方面是由经管类专业特殊性决定的,经管类学科与自然科学学科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其研究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在研究和学习方法上有着实验难以设计和重复的特点。另一方面,经管类专业外延性很强,更强调应用性,这要求学生涉猎的内容更加广泛,并具有较强的发散思维。这些都造成了应用技术型经管类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特殊性和困难性。

2.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缺陷

现有的应用技术型经管类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基本上和其他专业一样,大多是由校内专家集体讨论确定考核指标和各指标的权重,由校内督导、其他教师与学生共同对教师讲课内容进行评分的方式进行评教。这种评教体系一方面都是由学校内部人员作为主体,而作为毕业生的需求方――用人单位的意见基本上不被纳入教师评教体系中。这种情况使得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很难跟上人才需求的变化,导致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将来工作的实际需求相脱节,给学生一种学不致用的感觉,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这种相对主观的评教体系难以给教师正确的反馈,对改进教师的教学能力难以提供有效的指导。

因此,引入用人单位的评教因素,构建新的教师教学能力的评教体系,是应用技术型大学提高经管类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当务之急。

3.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系统建立的构想

基于可操作性的考虑,应用技术性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考核应通过给教师在各项具体指标的打分来实现。本文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系统总体上借鉴德尔菲方法。传统的的德尔菲方法又称为专家意见法,是通过对专家小组成员采用背对背意见征询的方式,对专家意见经过数轮征询,使专家小组成员的意见趋于集中,最后取得准确率较高的集体判断结果。本文的教师评价体系则对传统的德尔菲方法进行了改进:

首先,一级指标向量(Ai)及其权向量(ai)采用对劳动力市场岗位招聘信息的能力要求的反馈信息来确定。可以反映出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能力要求,并将这些要求作为应用技术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基础。

第二步,总结专家组成员的意见对一级指标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得出二级指标(Bij)和权重(bij)。

第三步,综合第一步和第二步的结果,构成应用技术型大学经管类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价体系。

4.基于劳动力市场价值评判的构建一级指标

对于如何引用用人单位对人才能力的评价指标,本文采用猎聘网的招聘信息,根据用人单位对经管类人才能力要求的不同,确定不同能力在经管专业的学生职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程度。对应不同的能力划分具体的教师教学能力一级评价指标。

猎聘网,成立于2006年。总部位于北京,在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杭州、南京、天津、武汉、大连等城市设有分公司,是国内最大最专业的中高端人才职业发展平台。猎聘网凭借创新的产品模型及独有的服务模式,为企业、猎头和职业经理人之间打造了一个中高端人才的互动招聘平台。数万名专业猎头顾问,为企业和求职者之间架起沟通桥梁,加速企业招聘进程,为职场精英推荐高薪职位、规划职业发展。

通过分析猎聘网上经管类招聘信息上对求职者的能力要求,可以得出学生在职业发展中的能力要求。

利用网络爬虫技术,爬取了2000条经管类岗位的招聘信息,通过这些招聘信息对岗位能力要求的11631l描述进行文本分析,将数据进行归类和词频分析,得出原样本的基本信息如下:

因此,我们从猎聘网上的招聘信息的岗位能力要求信息中归类出应用技术型大学经管类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及权重:基本专业知识A1,权重为0.3071918;团队协作能力A2,权重为0.2830703;自学能力A3,权重为0.245353;文案写作A4,权重为0.1374695;其他能力A5,权重为0.0269331。

5.二级指标的构建

在一级指标的基础上,总结专家组成员对各项一级指标细化分析的评判意见,构建二级指标如下:一级指标基本专业知识(A1)对应的二级指标为教材选择B11,教学内容的可理解性(B12),PPT教案制作(B13),教学流程设计(B14),职业素养(B15),案例任务设计(B16),其权重向量为(0.2,0.2,0.15,0.15,0.15,0.15);一级指标团队协作能力(A2)对应的二级指标为分组作业任务设计(B21),团队成果展示(B22),其权重向量为(0.5,0.5);一级指标自学能力(A3)对应的二级指标为学科前沿(B31),知识广泛性(B32),研究深度(B33),其权重向量为(0.4,0.3,0.3);一级指标文案写作(A4)对应的二级指标为个人作业任务设计(B41),个人成果展示(

B42),其权重向量为(0.5,0.5);一级指标其他因素(A5)对应的二级指标为语言能力(B51),课堂互动(B52),研究深度(B33),其权重向量为(0.4,0.3,0.3)。

将职业发展的能力要求和具体指标进行对应分组,结果如下:

5.评教主体选择应注意的问题

应用技术型大学经管类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不可避免地会具有主观性的色彩,不同基础的学生对同一教师的教学能力会有不同的意见。所以在评价教师教学能力,传统上大都采取教师学生双重考核的评教方法,这一方面有利于具有专业能力的教师间相互交流,并且专业教师都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背景评价相对客观;另一方面也参考了学生的意见。但是许多学校以学生的评价为主,这就会产生教师为了讨好学生而给较高的成绩或者为了迁就学生的接受能力而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等利益交换的现象,影响了评教指标的客观性。为了克服这种现象,可以在评教主体的选择上采用如下两种方法:

第一,在选择评教主体时,选择成绩在中等的学生作为评教主体,一方面这部分学生基础大致相当,对教学的接受程度也比较一致,因此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的评分也会相对客观。

第二,可以对所有上课学生的成绩进行分类,由各类学生分别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评价,然后分别对各类学生的评分进行标准化处理,结果取平均值作为教师教学能力的评分。这样基本上消除了个别学生的主观影响,能够比较客观的反映教师的教学能力。

6.总结

应用技术型大学经管类专业已经发展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提高应用技术型大学经管类专业的教学质量迫在眉睫,因为教学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的能力,所以研究民办高校经管类专业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所以本文通过对应用技术型大学高校经管类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来进行研究。由于应用技术型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要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和促进未来职业发展的各项能力的锻炼,要准确的做出评判结果比较困难,所以本文从劳动力市场出发,分析人力经理对经管类专业中端岗位人才的能力要求,并以此作为经管类教师教学能力评判指标的基础,再通过专家组成员对这些指标进行进一步的细化生成二级指标及权重。然而,应用技术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所以对于各评价指标的标准和评价等级的确定,有待进一步探索。对于最后的考核结果,如何能准确的得出结果并将考核结果的原因反馈给被考核者,让被考核者进行改进,是考核的主要目的之一。并通过考核以此促使应用技术型大学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以更好的教学能力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经管类人才。

[参考文献]

[1]谢益辉,朱钰.Bootstrap方法的历史发展和前沿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23(2): 90-96.

[2]张博文,刘佳佳.高校教教学能力评估体系的构建[J]大众科技,2015,5(189):130-132.

[3]于晓红,李保刚.财经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评估问题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26(2):98-99,120.

[4] 孙玉芹,李康弟,吴蓓蓓.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评价量化体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9):108-112.

[5]波,甘国华.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J]教育学术月刊,2009(12):60-64.

[6]刘翠兰,征艳坷.职业教育背景下民办高校教师能力评价模型构建及评价要素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9):80-84.

[7] 俞蕖,刘波,戴长亮.分类管理趋势下的高校师资队伍发展理念与实施机制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4(04):54-59.

[8] Efron, Bradley, and Robert J. Tibshirani. An introduction to the bootstrap. CRC press, 1994.

[9] Davison, Anthony Christopher, and David Victor Hinkley. Bootstrap methods and their application. Vol. 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篇9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培训体系不健全。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培训管理,但是由于大多数煤田地质单位的领导还没有真正地认识到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并且由于缺乏完善健全的培训体系,导致目前煤田地质单位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依然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而且培训体系需要充分的资金投入和单位内部优惠的政策保护,才能实现培训、管理、实践、上岗一步到位的培训价值。所以要想提高煤田地质单位的整体实力水平,建立健全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是重要前提。

2.培训力度不够。培训力度是相对培训质量而言的,由于大多数地质单位的整体培训力度较为松懈从而对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并且高技能人才培训需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把培训的目的真正的落实到实际生产过程中。但是大多数煤田地质单位的培训管理徒有外表,并无实质性内容。并且强有力的培训力度需要和完善的监督管理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培训的价值。

3.培训考核机制不完善。如果培训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那么考核就是检验培训的重要利器。但是,由于缺乏健全的考核机制和考核管理,导致培训效果没有得到检验。所以必须要把考核机制作为检验培训成果的重要标准,并根据煤田地质单位的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考核策略,才能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二、优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措施

1.更新人才观,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地位和作用。高技能人才是促进地质单位健康稳定发展的核心力量,所以必须要改变传统的人才观,并积极汲取其他单位先进的人才培养措施,并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便于在传统的人才培训模式上进行创新。只有切实把体能型劳动人才观念转变到智能型人才观念上,才能优化地质单位内部的人才结构。因此,更新人才观必须首先要打破依靠学历、依靠职称的高门槛协定,并以实践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取而代之。同时,还要加强领导阶层的重视,才能合理地优化资源配置,并为营造良好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环境铺设道路。

2.拓展平台,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由于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且高技能人才根据其岗位特征可以分为多种形式。所以必须要建立健全的培养体系,才能围绕岗位的需要针对性地培训实用型人才。高技能人才培训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和完善的政策保护,因此必须要拓展服务平台并构建多元化管理渠道,例如:搭建高校合作的方式,通过开设相关专业的课程直接为地质单位培养对口型人才,并以“师带徒”的形式提高高技能人才的整体水平,同时还可以在煤田地质单位建立高校实习基地,从而进一步提高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

篇10

1.技能人才分布构成失衡

规模以上企业技能人才多,个体私企和灵活就业人员中技能人才少;技能人才在国有企业相对多,其他企业相对少;技能人才在传统的采矿、制造、电力、交通运输等行业多,在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分布少。

2.技能人才比例结构失调

目前技能人才中初级工约占45%,中级工约占35%,高技能人才约占20%。技能人才结构呈“金字塔型”,与合理的“橄榄型”(1:3:1)技能人才比例结构存在较大差距。

3.技能人才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大专以上学历的技能人才占总数的10%,而初中及以下占总量的40%。技能人才中庞大的低素质人群,将严重影响我市企业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在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新工艺突破以及创造发明等方面产生重大制约,形成“瓶颈”作用。

二、技能人才特点成因

1.旧的人才观念,降低了技能人才的社会认可度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沿用的人才标准是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人才范畴并不包含技术精湛的高级技术工人。传统的人才观念降低了社会对技术工人的尊重和美誉度,造成许多人不愿当工人,当工人也不想钻研技术的负面心理。

2.与科技人员相比,技能型人才没有得到企业足够的重视

在部分企业管理者看来,科技人员是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仅仅是生产线上的熟练工人。因此对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激励等缺乏完善的机制,没有充分激发工人学技术提升技能水平的积极性。这种现象在中小企业中表现更甚,长久以往会造成企业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短缺。

3.部分职工缺乏诚信意识,影响企业培训的积极性

企业对职业技能培训不积极、不热心,并不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很大程度上是担心职工掌握了熟练的技术技能后跳槽。毋须置疑,近年来这种情况确有发生,一些职工缺乏起码的道德观念和诚信意识,在企业花费大量财力物力对其培养后跳槽走人。

4.职业院校的发展跟不上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作为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的职业院校,在师资队伍、实训条件、专业设置、校企合作等方面,不能完全适应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社会上急需的技能人才,有一部分就是职业院校急需的,而且比企业的需求更加迫切。因为他们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双师型”教师,也是职业院校教学的核心和关键。

三、技能人才培养对策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支撑

强化政府对技能人才培养的领导和组织,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种配套政策和措施,对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行政策倾斜。摒弃把技能人才培养认定为某个部门的单一责任行为,把技能人才工作真正纳入人才资源开发的整体发展规划,发挥政府、社会、企业的合力。在提高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技能人才的数量,兼顾初中级的同时,大力加强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培养考评,构建合理的技能人才结构。

2.合理使用技能人才培养经费,构建多元化、市场化的培训体系

逐步建立企业、个人、国家三方负担机制,特别是政府应发挥投资引导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因为职业培训是面向社会的一种公共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政府应该承担必要的责任,建立培训基地,根据企业生产需求开展“菜单式”“订单式”培训。在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模式上,应鼓励各类企业结合生产实际开展技能提升和岗位培训;提升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与企业的合作深度,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

3.改进技能人才评价方式

要按照“面向市场、扩大范围、完善制度、提高质量”的方针,推行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体制和运行体系。要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基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评价体系。大力推广企业生产现场、学校教学过程与国家职业标准相结合的考核方法,不断扩大职业资格证书的覆盖范围。健全技能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落实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与相应专业技术人员享受同等福利待遇的政策;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技能人才优先推荐“技术能手”“五一劳动奖章”和“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国家应鼓励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发放岗位津贴和奖励,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加大政府奖励力度。

4.加大紧缺型技能人才培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