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5: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管理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管理管理

篇1

1.实习点坏境差:与其他的一些传统的学科的实习基地相比较,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基地常常不够完备,这种糟糕的实习环境让那些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的学习质量大打折扣,专业技能也无法按照规定的教学任务进行培养;2.实习时间安排不恰当:某些学校并没有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安排适当的实习时间,甚至是安排这个专业的学生在旅游的淡季去参加实习,此外实习的时间无法保证充足也是制约该专业学生获得进步的一个较大的问题;3.指导人员积极性不高。实习单位的指导人员通常没有进行指导的积极性,对于他们未来的同行,他们未能够给予足够的帮助和提携,而且由于编制的问题,高校的老师常常没有机会去参加在实习单位的工作,导致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不能够得到老师规范的指导;4.实习管理制度不完善。实习的管理制度不能够对同学起到促进作用,在实习的过程中学校和单位对于学生的管理都存在疏忽,这就使得许多的学生在他们实习的时候,利用管理上的漏洞消极怠工,这样实习的成效就更加差了。

二、如何更好地开展旅游管理实习

以上的问题共同反映了我国高校当中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和实习模式存在着巨大的漏洞。第一,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经费严重缺乏,使得大部分的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都不能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经费严重缺乏,使得大部分的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都不能拥有自己的实习与实践基地。第二,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十分的薄弱,由于在旅游管理专业上进行教学的老师大多数是从其他的专业上跨行转职过来的,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并没有根据专业的特性进行优化,这就使得各个年级的学生不能得到最优的专业教育。虽然目前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只要对专业实习课题的制定报以谨慎的态度,并做到我如下所说的几点要求,就一定可以使旅游管理专业有长足的发展。(一)做好准备工作。实习前的准备工作不能随随便便,对于这个专业的实习生,这一点尤为的重要。实习前的动员,按照规定进行的计划,以及适当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在实习之前让学生们树立各种与职业相关的理念,让学生可以从心里明白专业实习的重要性。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非常特殊的学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门专业的书本知识仅仅是纸上谈兵,该专业的学生必须深入到职业的第一线才可以让他们的专业技能获得一个比较大的提升。(二)合理控制实习时间。实习计划的制定必须合情合理,实习的时间也应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值当中。按照国家指定的时间来进行实习还是比较合理的。绝对不能够偷工减料,因为实习的时间太短就不能够很好地贯彻实习的最终目的:首先学生的实践技能不能够得到很好的培养,在实习计划之中要求的对企业或单位经营之道进行了解也就更加无从谈起了。现实一点来说,那些没有经过实习的锤炼的学生在用人单位并不是很吃香,只有那些在实习中表现出色且专业技能良好的大学生才能够获得足够的青睐。(三)实习单位与高校看齐。实习单位的培养内容应当与高校的培养计划保持高度的一致,而且对于不同高校的学生实习的内容也应该有所区分不能够一概而论,因为每一个高校的培养目标都是不相一致的。例如说,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大多数都应当以培养成较为高级的管理人员作为目标。专科类院校则不同,他们的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高级的服务性人才和基层的管理人员作为目标。相对于前两者,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旅游管理类的学生应当以成为一个可以适应社会的复合型人才作为目标。(四)注重实习地的选择。应当充分的顾及实习基地的选择,不同的实习基地有着不同的设施,其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对待实习基地的选择切忌草率,一定要知道对自己的未来负责,比如说那些省级的旅游景点,获得文明单位殊荣的那些景区都是有资格对人才进行培养的。如若选择那些不科学严谨的单位,对自己的未来就是一种打击。

三、总结

篇2

[关键词]旅游管理酒店实习教育管理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中国将在2020年成为世界第一旅游接待大国和第四旅游输出大国,届时中国的旅游收入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之多,并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为此,我国旅游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为我国旅游业培养具有良好思想素质、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业务知识、较强业务技能、较高外语水平、身心健康的高等应用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院校安排适当的时间进行教学实习是完全必要的。而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实习对学校、实习单位、尤其是实习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酒店实习的内涵及意义

酒店实习,是指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总体要求,结合实习单位和实习生自身的实际情况,由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校组织安排,也可以由实习生自主选择在酒店的一些岗位上进行见习和实习。

对于中、高职院校来说,一方面通过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可以归纳出教学环节中的缺陷与不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学生的酒店实习也充分体现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特色,能密切校企关系,实施以市场为需求的办学宗旨,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对于酒店面言,利用实习生资源第一可以降低管理成本费用。第二可以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第三可以充实酒店的人力资源库。对学生本身来说,酒店实习第一可以促进学生技能及管理理论的学习与巩固,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水平。第二可以促进教学与育人工作,培养并使学生掌握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酒店实习中出现的问题

(一)实习生的心理问题

一般在准备阶段,实习生的心理容易产生波动,会在一开始就对实习产生抵触情绪。酒店以盈利为最终目的,在分岗前会根据每个实习生的外貌、身高等外在条件将实习生分配给餐饮、客房等有一定区别的岗位。这种分岗使得实习生间外形差距更突出,实习生觉得不公平,进而产生失落感影响正常工作。

熟悉流程阶段是指实习生从开始被分配单独的工作并独立完成工作到通知实习结束前,这个过程实习生容易产生浮躁情绪。工作流程逐步熟悉以后,实习生们会发现酒店服务工作无非就是一种机械的、枯燥无味的、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专业知识大多用不上,随着实习的进一步深入,实习生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责任心都会受到影响。

结束阶段是指实习即将结束,这个阶段实习生对社会认识更加深一步,对金钱的观念也发生一定程度改变,许多实习生会觉得其劳动付出与实际报酬不对等。

(二)实习基地选择问题

旅管专业学生实习不是一项短期行为,实习基地选择的意义不言而喻。实习酒店如难以落实、实习基地难以稳定或落实稳定的实习基地并不理想,或把实习生仅等同于廉价劳动力来“灵活”使用,这与学校制定实习生实习的初衷与目标意义将完全相反,选择这种实习基地势必会影响到整个实习效果,对企业、对学校、对实习生都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三)实习管理制度问题

近几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实习管理制度方面的内容先后开展了一些研究。例如,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几位学者在分析中制定了相应的实习考核目标和评分标准,并设计了如下表格(如下)。

这个考核量表对完善实习管理制度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但这样的表格仍然显得比较简单,仍存在着许多不足,是酒店实习管理制度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三、相关对策

(一)解决实习生心理问题的相关对策

1.开好实习动员会,让实习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在实习动员工作中,一方面尽可能详细的介绍实习单位情况、相关实习协议、实习的权利和义务,解答实习生的疑问,使实习生对实习的相关情况有所了解,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理性的面对实习,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另一方面,要强调酒店实习对实习生就业的重要意义,明确实习的目的,调整好心态,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同时教育实习生做好角色的转换,让其明确到酒店上岗后,实习生身份即转换为酒店员工身份,在客人面前代表酒店是主人,在酒店各级领导及员工面前是一个必须肩负起员工责任和义务的成熟员工,以尽快地适应酒店工作。

2.实习生要学会正确处理好内部与外部人际关系

为了克服不利心理因素造成的影响,实习生自身应树立全局观,克服自私狭隘等心理,对酒店员工与领导要以诚相待,多干活少说话,工作中不偷懒,给人留下诚实可信的印象,冷静处理问题不与他人发生冲突。摆正实习的心态,不要患得患失因小失大,要学会忍耐,学习别人之长,努力改正自己不足,让“批评责难”退却,让“互相责难”出局,让“怀疑嫉妒”靠边,创造一个和谐的内部环境。学习处理好外部关系即处理好服务对象与其他部门关系,实习生应融入实习酒店氛围中,将自己看成是其中一员,重视给宾客的第一印象。

3.企业实行“匹配式”管理

酒店的实习生来自不同的院校,年龄层次、理论知识和技能构架不同,实习目的也各有不同。如酒店忽视实习生不同教育水平和年龄结构而不分层次进行管理,只会压抑大实习生的实习心理进而导致其产生对酒店管理和酒店行业的反感情绪。因此酒店有必要做好实习生“匹配式”分配与管理,即根据实习生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和实习安排,同时也要配合校方做好实习生的心理管理。

(二)实习基地选择相关对策

1.实习基地的选择应该具备相应的条件

(1)管理正规严格,具有较高的档次

选择档次较高、管理较好的企业,更易加深实习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尽量选择三星级以上的酒店,便于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使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得到更好的锻炼。

(2)客源较充足、稳定

选择在客源充足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生在繁忙的接待工作中,更易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更好的学习掌握服务技能,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

(3)愿意支付合理的费用及有相应合理的福利政策

在实习过程中,实习生很多时候实际上是承担了与企业员工同样的工作,如果没有报酬或报酬过低,都会影响其工作积极性,从而不利于工作与学习。酒店为实习生提供合理的福利待遇,可以使实习生们更容易获得工作的快乐感和满意感,为酒店节约大量的经营成本,减少酒店由于实习生带有不良情绪而影响工作的机会成本,也减少了酒店由于实习室对工作环境不满而流失造成的重新招聘人员的交易成本,同时这也是酒店人性化管理最为深刻的体现之一。

2.学校应与实习酒店签订相应的劳动合同

为了避免这些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校企双方应签定相应的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内容应包括实习的时间、实习津贴、双方权利与义务等必要条款,双方应以合同为依据,把实习工作作为一种合作信誉。当企业经营状况变更或其他因素影响到实习安排时,仍能够坚持履行合同责任。

3.转变寻找实习基地理念,寻求双方共同合作基础

实习单位难以落实,实习基地难以稳定是目前各高校普遍遇到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原因就在于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他们害怕这些刚刚踏上社会没有经验的实习生会给他们的企业带来麻烦。其实校企双方还是有许多合作基础的。企业经营有旺淡之分,工作有忙闲之别,这表明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也有缓急之时,这就为校企在实习生实习上的合作提供了可能性。

(三)实习制度相关对策研究

1.修订酒店专业实纲

实纲的设计应从全局观点出发,综合考虑学校、酒店及实习生三方面的不同特征。大纲应以学校教学目标为总方针,以实习生为核心,兼顾实习单位的特点,详尽清晰而明确的规定实习的相关事宜,清晰明确的实纲对实习管理制度的完善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健全考核评定制度

根据每次实习目标,个性化制定考核项目,实施实习达标管理。

3.学校的评定制度应与酒店相应评估制度衔接

一般的,酒店都会设立实习院校档案记录或保存各校的实习生管理与评估制度、实习生手册样本、实习生表现总体情况等,实习结束后,实习酒店会表扬优秀实习生并把每位实习生的工作表现记入档案和学校的实习生手册,学校可以此为依据,结合实习生的在校表现给出公平恰当的实习成绩,从而进一步完善实习管理制度。

4.配备专业指导老师

教师准确、及时地指导,除了表现在清楚的布置实习任务,恰当的分配实习单位及安排实习岗位外,最重要的是做好实习过程中的指导。具体来说,就是要及时了解实习生的学习和思想情况,及时帮助实习生解决业务上的各种问题,指导实习生利用接触实际的好机会深入研究问题等。同时,要帮实习生尽量解决困难,教会他们自我保护的措施,帮助同学门顺利度过疲劳关,这样他们就能一直保持很高的实习积极性。

四、结语

总之,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在整个旅游管理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对实习生、学校还是对酒店企业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加强学校的教育和实习期间的管理,密切学校和酒店以及实习生的联系,及时处理实习期间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完善实习环节,才能使实习工作顺利完成,才能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才能为酒店输送合格的高技能实用型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徐福英,刘涛:高校饭店管理专业管理实习探讨

[2]唐俊峰,浅谈酒店如何做好实习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吴水田,浅谈酒店管理专业实习中的几个问题

[4]刘秀珍,从“逃兵”到“精英”酒店实习生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5]孙杰,浅谈饭店实习中的人际关系

[6]费寅,对酒店管理专业实习问题的若干思考

[7]黄明超,邓长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改革探讨与研究

[8]湛世龙,黄国良,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篇3

想要在传统文化影响下提升旅游管理水平,就需要紧随时展,将市场作为引导,然后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作为辅导。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旅游业管理需要更加健全、完善,要努力提升旅游产业的规模,不断提升旅游企业的整体素质,提升旅游企业的管理水平。重视旅游企业融资与资本经营并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等。与此同时,更应该重视政府的作用,将政府作为对付市场失灵时重要的补充手段。另外,还要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在当前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旅游管理工作中,旅游行业协会的作用和力量不可小觑。它可以加强政府与旅游企业从业者的联系与沟通,从旅游管理者的角度向政府提出具体建议。同时在旅游企业之间可起到沟通信息,规范旅游企业的行为,使其严格地遵守政府的政策法规,以更加谨慎的态度从事经营行为,使旅游行业的行为统一到最佳状态。

二、传统文化影响与旅游管理理论构建分析

虽然我国的旅游产业有了快速的发展,旅游管理理念也在不断的完善。但是我们仍然应该看到在旅游管理上存在着一些不足,而如何协调旅游管理理念和我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努力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已经成为了旅游管理工作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具体说来,传统文化影响与旅游管理理论构建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考虑:

(一)重视挖掘旅游资源的精神文化内涵

旅游业想要更好地发展,就不能够仅仅局限于自然风光,而是应该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精神文化内涵,提升其内在的美,从而使旅游业能够向高层次的形式进一步发展。在旅游管理过程中,应该重视对那些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旅游项目的开发管理,对旅游资源中蕴含的文化特质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建立起能够更好地满足游客需要的旅游文化。然后让员工将旅游资源中的传统文化牢记于心,这样就让员工拥有了一种责任感,认识到旅游资源的重要性,从而就更加认真地管理旅游资源,开展更为高效的旅游管理工作。

(二)以“以人为本”的理念来提升旅游管理工作水平

我国传统文化讲究“以人为本”,正因为如此,在对旅游管理进行完善时应该充分利用“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从“人”出发来管理和完善旅游管理工作。比如旅游管理中可以采用“参与式管理”的模式,让旅游企业的每一名员工都能够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使每一名员工都拥有主人公意识,能够真正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旅游管理工作做好提供支持。

(三)重视将“以和为贵”的理念融入到旅游管理工作中

旅游管理工作需要旅游企业各个部门共同的努力,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管理过程。对于旅游产业来说,其要管理多方面的内容,比如娱乐项目、餐饮、住宿以及购物、安全等。可以说,这些环节只要有一个地方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个旅游管理工作的开展。因此,只有将每一个环节都做好,才能为游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的理念能够有效提升旅游管理的质量。“以和为贵”的思想能够让管理者重视互相间的合作,能够增强员工之间的凝聚力,从而可以让整个旅游管理工作更加协调,让所有的员工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去,从而让整个管理工作更加和谐、更加高效,从整体上达到了“无为”的状态。

三、结语

篇4

1.旅游管理信息化的内涵

信息化是在现代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的基础上,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充分运用信息资源,服务于产业运行和发展,其中信息化的目的和核心就是信息运用。为了有效提高旅游管理的水平、促进经济效益和科学合理地配置统筹各项旅游资源,综合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来收集旅客信息资源、景区规划、旅游营销等各方面旅游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分析、加工处理后,再及时反馈处理,促进旅游管理信息化,实现旅游业现代化、信息化发展。在旅游管理信息化的具体实现过程中,包括内部系统、电子政务以及电子商务平台。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需要建立内部系统,通过信息网络技术来实现内部管理模式和结构的优化调整。旅游管理部门借助电子政务系统,扩展业务数据库,建立和完善信息交流和传递渠道,信息自上而下的,促进信息处理信息化。与此同时,综合利用网络、现代通讯技术,合理规划旅游产业并能够有效地进行宣传、营销,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和效率。

2.旅游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首先,旅游管理信息化符合旅游业发展理念和要求,促进了现代社会发展。加强旅游管理信息化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同时可以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提高我国旅游业的竞争力。其次,旅游业具有较强的市场自主性,市场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将直接影响旅游业,旅游管理信息化有利于相关单位和部门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并及时地调整和应变。再次,旅游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且信息密集,涉及到交通、餐饮、住宿等多个领域,旅游管理信息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加强我国旅游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

1.强化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项综合性计算机集成系统,整合了现有的信息技术,能够一体化地处理地理信息。它可以实现对各种图形信息、属性信息以及各种说明信息的数据管理、分析、检查、咨询,通过存储、分析地理空间信息、输入操作,提供了人机交互对话的良好环境模式,用户能够较为便利地获取到最优的旅游信息而做出决策。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开发建立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取统计数据、图表以及分析处理结果,便于旅游信息数据库的构建和完善,提高旅游管理信息化的效果。

2.加强数据库资源的建设

作为旅游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旅游数据库的质量将直接决定了旅游管理信息化的成本和效率。旅游数据库系统通过规范、科学地数字化存储旅游相关信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查询、检索、输出等功能,有利于提高旅游信息数据管理的效率。旅游信息的数据一般包括图文数据库和地图数据库。图文数据库主要存储各种图片、数据资料、用于宣传营销等用途的报表和数据分析结果。地图数据库在地理信息系统功能实现的基础上生成各种专题地图,同时还可以实现空间的规划和查询。通过有机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旅游数据库,实现相关旅游信息和数据的数字化、储存、分析、处理、查询、输出。此外,旅游数据库还提供了旅游区域、景点、服务设施、交通路线、旅游产品、旅游咨询等旅游相关信息和数据,为用户提供最优的体验享受,有利于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满足旅游业综合开发利用各种信息数据的要求。

3.重视信息资源的管理

对于旅游业这种服务业来说,信息具有很高的价值且意义重大,因此信息处理需要保证具有较好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信息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将决定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成效。由于旅游信息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需要及时有效地交流和定期收集信息,掌握实时变化的旅游信息,并充分利用通信技术及时有效地更新信息。另外,信息的准确性也相当重要。相关管理部门需要检查旅游目的地或企业提供的信息的准确性,通过制定和执行先关政策法规,严格监督管理信息提供者保证信息准确、规范和共享,确保有效控制相关信息数据。

4.更新旅游管理信息化的软硬件设备

只有提供较好的硬件设备才能满足高效旅游信息数据管理系统的要求,积极地推行和应用信息技术,构建旅游信息网并不断完善旅游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推进新设备和技术的应用,在各旅游景点、企业、相关管理部门推广和使用信息技术处理行政事务、建立信息网络并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意识。在软件方面,基于“科技以人为本”的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计划,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作用,重视引进和培养具有信息技术能力和旅游管理能力的双重高标准专业人才,提高在岗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信息技术知识和理念的培训,为旅游管理信息化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结束语

篇5

(一)专业培养过程1.本专业毕业生的课程总体满足度较低图4是旅游管理专业2011届毕业生的核心课程总体重要度和满足度,并与江苏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对比。从图中可见,2011届毕业生认为核心课程的重要度为81%,比江苏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2011届高3个百分点;毕业生认为核心课程的满足度为56%,比江苏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2011届低18个百分点。2.工作与专业相关的毕业生的课程重要度和满足度图5是旅游管理专业2012届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的课程重要度和满足度。从图中可见,2012届毕业生认为导游业务、景区服务、旅行社营销等课程的重要度较高,但是满足度偏低。如旅行社计调课程的满足度只有54%。说明学生对于核心课程的重要性基本认可,但是对于所学效果并不满意。3.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实习实践环节是专业技能相关实训图6是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认为本专业教学中前3位最需要改进的地方(2011与2010届平均)。从图中可见,毕业生认为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29%),其后依次是“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26%)、“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25%);其中,认为“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需要改进的比例比江苏省高职院校2011届旅游管理专业低9个百分点;认为“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需要改进的比例比本省高职院校2011届旅游管理专业高7个百分点。认为实习和实践环节需要改进的毕业生中,65%的毕业生认为需要加强“专业技能相关实训”。4.旅游管理专业最重要的能力为谈判技能等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三项基本工作能力为谈判技能、理解他人、说服他人;其中满足度较高的能力为理解他人。(二)专业培养结果1.就业现状满意度。本校旅游管理专业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满意度(34%)比江苏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2011届(45%)低11个百分点。2012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为55%,相比以往有所提高。2.就业率。图7是旅游管理专业2010届、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并与江苏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对比。从图中可见,2011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比2010届低4.7个百分点,比本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2011届低1.7个百分点。2012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91%,全省高职同专业就业率为91%,基本处于同一水平。3.月收入分析。旅游管理专业2011届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2625元)比2010届(2456元)高169元,略高于江苏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2011届(2528元)。2012届旅游专业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为2471元,而全省2012年专业平均收入为2606。从数据上看,12届毕业生收入较低,这必然影响岗位离职率和企业忠诚度等指标。4.专业相关度。旅游管理专业2011届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43%)比2010届(57%)低14个百分点,比江苏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2011届(51%)低8个百分点。2012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专业相关度52%,全省相关度为53%。说明旅游专业就业岗位基本与专业相关。5.职业期待吻合度。旅游管理专业2011届毕业生的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度(45%)与2010届(46%)基本持平,比江苏省同类院校专业2011届(48%)低3个百分点。2012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期待吻合度为27%。指标下降明显,说明学生的就业期望与就业现实相差较大。6.离职率。旅游管理专业2011届毕业半年内有38%的毕业生发生过离职行为,比2010届(57%)低19个百分点,比江苏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2011届(48%)低10个百分点。2012届毕业生半年后离职率为53%。该项数据与之前数据逻辑关系较为一致,说明了旅游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所下降。(四)校友评价1.愿意推荐母校比例。旅游管理专业2011届毕业生的校友推荐度(75%)比2010届(68%)高7个百分点,比学校2011届(73%)高2个百分点。2012届毕业生愿意推荐母校比例为69%,说明学生对于学校总体评价有所下降。2.校友满意度。2012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校友满意度为95%,2011届毕业生的母校满意度为84%。

二、基于主体数据的专业深度分析

(一)专业培养定位与培养结果较为吻合旅游管理专业近三成的毕业生从事“导游和陪游”职业,从事该职业的毕业生月收入高于江苏省高职院校同专业从事相同职业的毕业生月收入,具有就业竞争优势。“导游和陪游”职业最重要的能力为说服他人、谈判技能、有效的口头沟通;最重要的知识为历史学与考古学、消费者服务与个人服务、传播与媒体。本专业近三成的毕业生就业于“旅行与票务服务业”行业,就业于该行业的月收入高于江苏省高职院校同专业就业于相同行业的毕业生月收入。值得一提的是,调查报告中提出旅游员这一具有发展前途的职业概念。实际上,旅游员是当今旅游营销、计调、策划、导游等职业的综合体,反映了旅游业今后走向融合和咨询服务的大趋势。旅游管理专业应该顺应行业发展要求,对于课程进一步整合,着重培养学生综合服务游客能力和企业初级管理营销意识。(二)专业核心课程质量有待提高从专业培养过程来看,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认为核心课程的重要度高于江苏省高职院校2011届同专业,满足度低于江苏省高职院校2011届同专业较多。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对于专业教学有着较高的期望,专业开设这些课程是有必要性的;同时也说明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并没有达到学生要求和行业发展水准,并没有让学生获得足够的知识和能力,无法满足在工作中的实际需要。特别是旅行社计调、旅行社营销课程满足度较低,仅有不足四成的人认为导游综合基础知识课程满足自己的工作需要。毕业生对本专业教学方面的改进建议主要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实习实践环节中,学校需要改进专业技能相关实训。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增强实践教学和专业实习等环节,并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就成为重中之重。(三)专业竞争优势在减少从2012届毕业生半年就业率指标(91%)来看,基本与全省同类专业持平。本专业的2011届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较上届有所提高,且略高于江苏省高职院校2011届同专业,从薪资的角度说明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有所提高,但优势在减小。2012届毕业生在月收入、离职率等指标上与本省同类院校专业开始产生差距。这与旅游行业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目前虽然旅游产业发展迅猛,但是由于该行业要求从业人员有较高的吃苦能力和忍受挫折的情商,以及相当的抗压能力,所以许多旅游企业存在较高的离职率。当导游、陪游等从业人员无法获得更高的月收入时,高离职率则成为一种必然。2012届毕业生的低职业吻合度说明了90后学生往往具有较高的职业期待,如工作环境、收入、发展平台等等。当这种高期待与社会冰冷的现实相遇时,带给学生的思想震动必然是很大的。这一点充分表明学校教学中必须加强专业认知和教育,需要从思想上让学生产生符合现实的专业职业期望。(四)校友评价喜忧参半从毕业生整体评价来看,母校满意度为预警指标,而推荐度则高于学校平均水平。这说明学生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水平有一定认可,也说明学生对于学校总体感觉还不是最满意,这可能与学院环境、宿舍管理或其他方面有关。这需要进一步与学生沟通和深度访谈,确定原因并予以改进。

三、改进措施

篇6

1989年11月开业的锦绣中华,引起轰动,1亿元的投资当年回收。以其收入滚动开发的民俗村于1991年10月开业,再掀热潮,1年半后又收回了1.1亿元的投资。接着以5.8亿元兴建世界之窗,1994年6月开业,又创辉煌,预计2年半收回投资。它们不仅有可观的经济效益,还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和深远的生态环境效益,已成为弘扬民族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和增进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同时绿化美化了深圳湾畔一大片土地。

深圳三景区的成功,引发了全国性的人造景点热。然而,群起仿效的结果,盛衰各异,成败不一。

为探其究竟,我们南下深圳,一头扎进这三处景点,观察,座谈,讨教,查阅资料、数据,做了一番调查。

事实和许多资料说明,深圳三景区的成功,来源于下述几个因素:

一、天时地利:丰茂的客源市场

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经济腾飞需要以发展旅游业来催化,旅游开发又要以经济繁荣为依托。选择旅游开发作为深圳新区华侨城建设的切入点,这一重大举措一开始便是企业行为,其投资和经营主体是香港中旅集团。雄厚的经济实力,广泛的海内外客源和信息网络,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正确的开发思路和畅通的客源输入渠道,这一切形成了境内境外优势互补之态势,构成旅游开发的强有力的先天依托。此为天时。

毗邻香港,近年又有72小时免签入境的特殊政策;背靠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这里人口稠密,生活富裕,人均收入高,旅游需求旺盛。深圳市本地即有300余万居民和长驻人口,工薪阶层月收入人均超过1000元,还有每年500万人次来自全国各地的出差人员和观光客。

近几年交通发展迅速。至1994年底,深圳机场已有48条航线,每周520次航班;客运港每天进出轮船120次航班;铁路每天进出客车60班次;广深高速公路和准高速铁路开通后,广州至深圳,汽车1小时,火车1.5小时即可到达。

深圳市内通过三景区所在的华侨城路段,有26条中巴线路,7条大巴线路。此外还有数十条不固定巴士的线路。至于的士,招手即是。这里每小时的往返车流量为2440辆,交通十分便捷,可进入性良好。此为地利。

来这里的游客构成,据世界之窗的周末抽样调查:来自珠江三角洲的约占50%,外省游客约占20%,本地居民约占15%,海外游客约占15%。

我们现场截取3月上旬非周末一天的游客量:锦绣中华3400余人,民俗村4700余人,世界公园13000余人,合计21100余人次。据称这是通常状态。1994年10月1日,三景区游人高达7万人次。1995年春节6天共接待45万人次,其中境外客近10万人次。1994年共接待671万人次,比1993年的621万增加8%。若以人天平均消费100元计算,全年总收入约7亿元,其经济效益可为全国人造旅游景区之冠。

二、规划先行:跟着市场走

全国知名的“深圳速度”,数月内即高楼平地迭起。可是当初华侨城这块荒芜之地获准开发之后,却半年不见动静,令人纳闷。殊不知此时一个高层次的专家组正紧锣密鼓地运筹帷幄,精心编制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并先后有数百位海内外专家参与论证。决策层强调,规划一定要看得远,起点高,求独创,有特色,能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以“世界第一流”为规划的目标。

要兴建能强烈吸引游客的旅游景区,这里没有现成的旅游资源,只有凭“空”造出一批景点来。造什么?怎么造?高层决策者的思路是,从客源市场的需求中寻找答案。他们瞄准了两个600万。一是600万作为香港居民的中国人,二是每年来港旅游的600万世界各国旅游者;此外还有本市居民和庞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中国人需要形象地认识自己,外国人希望集中地了解中国。海外人需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民族文化,中国人需要了解世界的历史和文化。主题由此确定,先后产生了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村和世界之窗的蓝图。“一步跨进历史,一天畅游中国”、“您给我一天时间,我给您一个世界”,锦绣中华和世界之窗的这两句宣传口号,正是策划者总体构思的概括。

这里的总策划者是资深的旅游专家、香港中旅集团总经理马志民。我们遇到的工作人员都说,非常佩服马总的“直感”,他一下子就看准了这个项目。其实“直感”并非主观臆想,而是来自马总对于海内外旅游市场的透彻了解和把握,来自他建立在对世界各地旅游景观仔细观察和潜心研究基础上的理性判断。用华侨城旅游部一位管理人员的话说,策划和规划的思路是“跟着市场走”。

作为旅游产品主体的景区,针对游客的心理需求,从总体布局,到每一座建筑、雕塑、庭园、小径,以至指路牌、路灯柱、小商亭、休息椅、电话亭、垃圾箱、洗手间和花草树木,无不精心设计,精雕细琢。其造型、色彩和竹木草石自然材料的选用,都力求同景区的主体浑然一体。每个小区的背景音乐也随景而异;在一片郁郁葱葱的荔枝林里,传来悦耳的“鸟啼”,这个精心配置的音响效果几乎骗过我们的耳朵。使人感到他们是在悉心追求产品的整体和谐与完美,是在潜心营造一种愉悦游客身心的氛围。这种氛围正是高品位的旅游吸引物不可或缺的。

把游览观光活动推向的是每晚艺术大游行和中心剧场演出,以及各种不定时的节庆活动。这是这一旅游产品最为光彩夺目的组成部分,是产品不可分割的动态部件。民俗歌舞,民族服饰,编钟演奏,以及亚非欧美和大洋洲的土风歌舞,五彩缤纷,淋漓尽致。许多游客都要等到晚上看完演出才兴尽而去。这种动静结合的产品结构大大提高了观赏效果,也使大批游客留在华侨城的饭店过夜,提高了产品的附加效益。

旅游规划讲求行、游、住、食、购、娱诸要素的配套。除景区内的小配套外,还有景区周围的大配套。他们采取的是成片开发,分期建设。除了这三大景区外,已建的还有华夏艺术中心、杜鹃山雕塑公园、深圳湾大酒店、海景酒店、艺苑酒店、新桥酒店、旅游商品开发公司和华侨城中国旅行社。正在建的有沙河酒店和面积35万平方米的中旅广场。这是个花园广场,它将景区前宽阔的深南大道的车道改入地下,地面建成长达数里的步行街、世界风味美食街、现代化超级购物中心、会议展览中心和酒店等。此外,拟建的还有深圳湾度假村、保龄球馆、港澳客运码头、华侨城医院和深圳湾俱乐部等。按照《华侨城发展战略与规划纲要(1995—2004)年》的构想,华侨城不仅是一个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文化旅游区,而且是深圳的“示范开发区”,将为深圳市民和海内外游客提供一种超前的、崭新的现代生活的模式。

他们的经验是:“规划就是财富”。我们要补充的是:科学的规划是成功的先导。规划的先导性和前瞻性,决定了它的效益必须经过若干时日才能逐步显露,在此过程中往往会有误解和阻力。这就要准确把握市场的走向,使规划和财富同步实现。

三、经营管理:科学+文化+人情味

管理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对员工的管理,二是对景区的管理。后者主要体现在对游客的服务上。而这两者是相互渗透的。他们的经验是治事(管理景区)先治人(管理好员工),治人先治规(各项规章制度)。

科学的规章制度是行之有效的。因为科学就是切合实际。他们实行分片负责、三位一体、记分考核的管理制度,将景区依自然地形划分成片,每片为一管理组。各组将景点管理、环卫管理、洗手间管理三者合一,分工不分家,奖罚分明。同时实行记分考核制,将各工种的劳务分解成若干个考核项目。如将环卫的劳务分解为“考勤、劳动态度、清洁、烟蒂纸屑、标牌擦洗、石凳擦洗、灯具擦洗、景点兼护、文明礼貌”等,每天检查记分,按月累计,作为奖金发放的主要依据。其他工种也分别有各自的考核项目。

在园区小道上,正为我们驾驶电瓶车的小姐,看到路旁有游客跳进草地去照相,她和颜悦色在招呼那位游客,请她离开草地到外边来照相。这似乎是她的份外事,使我们看到了业已形成的全员管理(服务)意识。

对于艺术表演团则实行练功场、排练场、表演场“三场管理制度”。严格考勤,制定工作程序、岗位职责和奖罚制度。实行表演艺术生产全过程、全方位的跟踪管理。

三处景区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在管理方式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彻底抛弃了曾用过的红袖章、吹哨子、警告牌、罚款牌那些使游客反感的阻吓式管理方式。清洁工默默地跟在游客后面将其随手丢弃的杂物扫起,你再丢,她再拣。这种跟踪式清扫,体现了“游客至上”的服务精神,也是对游客的一种无声而有形的提示。晚上清场的广播音响起,管理人员陪着还没离去的游客边走边讲解景点,而不是吆喝着驱赶游客。这种陪游式清场,使游客带着员工的一份温馨离园而归。

以疏导代替防范,充分尊重了游客,创造了宽松、和谐的游览环境,化解了可能出现的纠纷,同时达到了管理的目的。这种氛围启动了游客的自律心理,丢弃杂物的游客日渐减少。在这里我们看到国内少有的清洁如洗的景区,正是这种文明管理的结果。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这里的洗手间。洗手间里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有盆栽绿树、轻柔音乐和阵阵幽香。还有梳子、针线包、电吹风、小药箱等免费服务。服务员微笑着为客人递手纸、拧水龙头。我们曾抱着疑惑的心态,走进一个又一个洗手间,一连看了七八间,终于信服。原来他们在精心营造“洗手间文化”。长期以来洗手间给中国旅游业形象在海内外造成的严重负面影响,使他们决心将管好洗手间同维护国格和维护民族自尊联系起来。创造洗手间文化的最佳服务员黄积发被树为榜样,所有洗手间的服务员都需经他的培训合格方可上岗。今年初,华侨城历时27天,检查了80个洗手间,评出优秀洗手间3个,文明清洁洗手间12个。洗手间的卫生状况应是评价景区管理水平的第一准绳。洗手间能管得这样好,整个景区的管理必然是第一流的。每年元旦,马志民总经理将亲笔签名的贺卡送给这里的清洁工;每年春节,他都给清洁工拜年,感谢他们为维护民族自尊付出的辛勤努力。

他们明确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而对人的管理除了制度便是感情。在民俗村,他们根据民族员工的特点,制定了“真诚爱护,加强教育,善于引导,严格管理”的方针。用工制度对少数民族实行倾斜,取消试用期。生活上充分尊重民族习俗,为伊斯兰教信仰者办清真食堂,为他们举办自己的民族节日活动,此外还有生日晚会、卡拉OK比赛、图书阅览室等。许多民族员工说,在这里工作好像进了学校,能学到许多东西。回到家乡的员工大多成为当地发展经济文化的骨干。

四、成功之本:高素质的人员结构

在几天的考察中,我们在华侨城指挥部看到各管理机构人员精干,办事高效。办公室里见不到手持一张报纸,嘴刁一支烟,侃大山、聊大天的现象,都是在聚精会神地认真工作。对我们的接待安排摒除了常见的那些繁文缛节,但该帮我们办的事都一一按时办了。

与一般文员、部门经理和总经理接触、交谈,给人印象是思路清晰,见解各有个性。这引发我们找人事部门进一步了解这里的人员结构状况。

从数字看,世界之窗文员以上的管理人员236人,大专154人,占65%;大学本科77人,占32%;硕士5人,占2%。华侨城旅游发展部是直接主管这三个景区的部门,工作人员仅5人,其中硕士3人,大学本科与大专各1人。专业为经济、历史、中文等,还有理工科。民俗村的管理层里就有民俗学硕士。这里人才济济,智慧聚集。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就参考和引用了他们的不少文章和谈话。

用人制度是双向选择。不少人是毛遂自荐,经考核而进来的。深圳本是移民城市,人才来自四面八方,筛选人才有很大余地。外地常见的关系网这里较薄弱。来这里的人都有吃苦、拼搏的充分准备,因此对于这里严格管理和就业风险的心里承受能力较强。这里没有“铁饭碗”可端,优留劣去,每个人都有危机感。他们说,这里的人才市场机制已初步形成,人才流动趋向市场化。

人员培养构成网络,各层员工有不同的培训机制,连洗手间的服务员都要经过培训合格才能上岗。景区所在的华侨城员工及家属子女,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成人教育,都已完善。正在建设中的中旅学院,是一所直接由旅游企业办的新型旅游高等学府,准备既培养本科生,也培训在职人员。

无所不在的企业文化,营造了文化的良好环境,逐渐陶冶和提高了人们的素质。世界旅游组织曾提出:“高质量的服务,高质量的员工,高质量的旅游”。从这里我们领悟到,高品位景点和高水平经营管理所带来的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归根到底是高素质的人员所创造的。这是成功的根本。

对三个景区的调查研究,我们获得了一点启示和思考。

启示:

分解深圳三个景区取得成功的几条因素,对照国内各地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况,他们的经验可一分为三:

一是可以学到的基本经营,如以市场为导向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中心的经营管理,景区的总体构思与各零部件的和谐统一,中外民族的内容与现代管理方式相结合,拳头项目与服务设施的配套,景区内外旅游六要素的配套,景区开发与城区建设的结合,分期建设与成片开发的衔接。

二是可学而难学的一些独到经验,如双向自由选择的用工制度和高素质的人才结构,旅游企业创办高水平的大型艺术团,艺术表演成为旅游产品的有机组成部分,高品位的文化内涵渗透到硬件和软件建设的各个环节等,这需要有较成熟的人才市场和文化市场机制及其他社会条件的配合。

三是无法照“学”的独特条件,如其坚实的先天依托,雄厚的经济实力,特殊的地理位置、城市性质及其形成带来的客源市场优势。

因此,在开发和经营人造景点方面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可照搬照抄的“深圳模式”。只有根据自己的现实条件,择其可行者而借鉴之。古人曰:“橘逾淮而北则枳……此地气然也”。所谓“地气”,即各地相异的水土。此时此地成功的经验,移植到彼时彼地就不一定成功。

思考:

锦绣中华高峰期每日8000游客,维持了3年。民俗村的建成,对锦绣中华第三年还能保持高峰起了促进作用。如今这两个景区的日常客流量已分别降到3000和4000多。世界之窗开业,构成更大的规模效应,对前两个景区的客源既有带动,又有争夺。目前世界之窗的势头正旺,日客流量几乎接近另两个景区之和的1倍。

华侨城管理层中有几位与我们不约而同地正思考着这样几个问题:

锦绣中华、民俗村客源量开始下降的趋势能否遏止?有何有效对策?

以每隔2—3年新增一个景区来维持热度、推动的做法,终有尽期。新老景点如何延长各自的生命周期?

规模效应在景区之间既相互带动又相互争夺,其正负两个方面如何权衡其轻重?如何把握规模效应的临界线?

这些问题或许在全国旅游业界有一定的共性。愿读者和我们共同给以关注和思考。

参考书目:

1华侨城十年规划小组.华侨城发展战略与规划纲要(1995—2004年)

2深圳湾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方案

3深圳特区华侨城建设指挥部.以景区建设带动旅游业的综合发展

4锦绣中华发展有限公司.探索具有“锦绣中华”特色的景区管理模式

5刘圣佳.中国发展旅游史上辉煌的交响乐章——深圳“锦绣中华”现象剖析

6刘圣佳.在特区发展旅游业与弘扬民族文化的探索和认识

7深圳锦绣中华发展有限公司.企业办团的思考和探索

8深圳世界之窗有限公司.从世界之窗看艺术进入市场的一条道路

篇7

政府是一个地方的标志,也是建立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联系的纽带。比如对于一些新开发的旅游景点,政府可以通过采用在政府官网公开旅游信息,加大电视台的广告宣传力度,官方出版一些旅游指南等方式,刺激消费者的好奇心,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旅游指南。同时由于旅游信息是官方公布的,也增强了消费者对旅游景区的信任,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前来旅游,为景区吸引更多的客源,加大该景区的影响力,从而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二、政府可以加强旅游的教育工作,培养优秀的导游及旅游管理人才

目前旅游方面的专业人才还很匮乏,政府可以通过加强教育培养大量的旅游专业人才。比如对于旅游业发达的地区,当地政府可以建立一些旅游院校和旅游培训机制,对企业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进行正规的旅游教育,从而使得旅游经营者和服务人员拥有更专业的服务水准,进而提高旅游景区的服务质量。这不仅带动了当地人员就业,也推动了当地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政府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企业参与旅游景区的推广和建设

政府对景点的开发和利用起着一个引导作用。比如在对某个景点进行开发的时候,政府可以采取工程竞标的方式,招商引资。让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加入到旅游景区的开发工作中来。此外,政府还可以采取让企业之间进行融资,为企业开拓发展空间等方式,大力的培养有发展潜力和自力更生能力强的企业,使之成为当地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企业,从而使得该地区的旅游企业更为正规和壮大。

四、政府可以建立监督机制,对景区的服务质量进行监控

为了让消费者在消费的时候更为放心,政府可以建立一些诸如旅游监管局的机关单位,为消费者提供交流和反馈的平台,从而达到对旅游价格和餐饮食品的质量等进行有效监控的目的。政府主导的旅游管理模式潜在的问题:采取政府主导的方式进行旅游管理,加大了政府的工作量和财政上的压力。同时会产生企业经营模式死板,管理制度不够灵活等问题,限制企业的多元化发展。也使得旅游方式单一,旅游模式定式化,满足不了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

五、市场主导旅游管理模式的优点

(一)市场化的管理能充分挖掘市场资源的潜力旅游业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旅游市场资源的利用率,加大景区的开发力度,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比如当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的利用达到饱和后,企业为了占有一席之地,必然会想方设法的去开发一些未被利用的景区,这无疑对加强景区的开发和建设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市场化的管理能促进企业对内部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再美的景区,如果不定期地对景区和经营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很容易给消费者造成审美疲劳,从而导致旅游人数不断下降。市场化的管理模式有助于促进企业进行不断地创新,让旅游的方式,旅游的管理工作更为灵活多变。这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新鲜事物的需求,也促进了旅游文化的多元化。

(三)市场化的管理能给企业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市场化的管理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发展,使得企业不用太受制度的约束,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下,不断拓宽市场,吸纳优秀的人才,做大做强,成为一流的旅游企业。市场化旅游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市场化的旅游管理模式很容易造成企业之间恶性的竞争和企业的不法经营,比如有些企业为了加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故意对其他企业进行抹黑和诋毁,为消费者提供一些虚假的旅游信息等。再比如有些企业为了追求利益,哄抬景区的门票和饮食的价格,使得投诉的事件时有发生,加大了消费者对旅游企业的不信任,从而阻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六、结语

篇8

前言

在大学阶段为每一个专业的学生安排有针对性的实习活动已经成为了现今高校必要的一项教学手段,尤其是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一门专业进行实习锻炼能够很好的加强其专业技能,还能较好的增加其社会经验。可以说实习相对于理论知识教学来讲,具有不断强化的重要作用。

一、初探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实习锻炼的必要性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实习锻炼的必要性主要是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上:

(一)酒店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需要

对于酒店来讲无论接受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前来实习,从劳动力方面来讲,这些高校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同时也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生按照酒店的规定给与其安排一定的任务,往往可以从中培育出适合自身酒店需要的专业化从业人员,这对于从就业市场进行招聘或者是进行社会化的大范围招聘更加的有效,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能够为自身酒店带来实际的经济价值。除此之外实习生在酒店进行实习在相关的工资方面会比正式员工低,因而酒店不仅为自己培养了大批的可用人才,同时在劳动力成本上也不需要投入较多。

(二)学校加强旅游管理专业技能的需要

对于学校来讲,专业的就业率是检验各个高校专业水平的重要依据,而作为操作实践性较强的旅游管理专业来讲如果只有理论知识来讲,则很难在社会中真正的立足,为了使得自身学校的学生在毕业之后都可以从事自己满意的工作,因而学校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这样的酒店实习过程,可以说实习不仅是学校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可以较好的促进学生提前掌握一定的社会经验,这样在毕业之后就可以更快更好的就业,从而也就能够带动专业就业率的提高,进而也可以较大的宣传学校品牌化专业。

(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积累专业技能的需要

对于学生来讲进行实习是真正的将专业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活动的过程,往往专业知识较强的学生并不一定实习结果较好,也就是说实习是一个综合锻炼学生的过程,每一个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此期间不仅将理论知识强化,同时还积累了在学校书本之外的社会技能以及社会经验,这对于后续无论是就业还是未来的长远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探析旅游管理专业进行酒店实习锻炼的现状

通常情况下酒店会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安排到酒店的一线岗位进行学习,原因在于一线岗位是比较基础性的岗位,能够促进学生了解酒店的各个部门操作,真正从基础来学习酒店相关知识。这些一线岗位不仅包含了餐饮部,还包含了前厅以及客房部等等,而基本上在餐饮以及客房部会安排较多的实习生,对于酒店来讲提供给学生实习岗位的目的除了能够大大的降低劳动成本之外还可以为自己培养专门人才,但是酒店最希望的就是这些实习生能够在实习过后继续在酒店工作,但是往往实习现状并不如此,众所周知酒店基本上二十四小时需要有人员坚守岗位,对于在学校养尊处优的大学生来讲酒店的实习工作无疑是非常痛苦的,最主要的是三班倒的工作制度使得很多的大学生没办法很好的适应这样的酒店工作,因而很多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往往在实习还没结束已经对酒店工作产生了厌烦心理,甚至还有一些学生直接提前结束实习,而这种状况对于酒店以及学生自身和学校方面都具有消极影响。

三、探析旅游管理专业进行酒店实习锻炼建议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要调整好实习心态

对于现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酒店实习的过程中的现状,从学生本身来讲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因为实习仅仅是后续工作的一个开始,在毕业之后真正就业之后往往工作压力会更大,需要面临的工作困难也会更多,尤其是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讲应该提前做好就业准备,尤其是在心态上及时的调整好,可以说每一个岗位都是需要辛勤努力才能实现工作价值的,因而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该真正的认识到实习的必要性,积极调整心态,迎难而上坚实将实习阶段做到最好。

(二)酒店方面要做好实习生安排

对于酒店来讲在安排实习生的时候,应该将工作任务由简单到难层层安排,先给实习生安排比较简单的工作,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层层加深,例如在工作时间的安排上可以先是安排其进行白班工作,在实习生适应半个月之后在加强工作力度,转为两班倒,而不是一开始就是三班倒的时间安排,从一定程度来讲突然性较强的工作压力不利于学生学习到相关的酒店知识,同时对于酒店培养人才也非常不利。

(三)学校要做好学生实习阶段教育工作

对于学校来讲在为学生安排了实习锻炼之后,一定要定期做好学生实习工作,实习的了解学生实习状况,了解其实习程度。对于学生消极的实习心理应该给与良好的教育,及时的化解学生消极情绪,进而促进学生在实习阶段较好的完成实习工作。

结论

篇9

关键词:旅游管理;人力资源;酒店;利益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C

作者简介:许志杰(1974-),男,汉族,河南南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阿拉尔843300

1前言

酒店实习管理涉及到酒店、学校以及学生三方的关系,尽管在课程设置上它属于学校的实践课程的一部分,但是学校对此并没有特别的管理权限。学生在校外接受实践教育必须服从企业规章制度,认同企业文化,而学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风格与类别相差迥异,学生在酒店实习中要逐渐地接受与调试才能够从校园学习中转换过来。在酒店实习中,学生要兼顾处理到各种因素,校方能否发挥积极作用关系到实习效果好坏的关键。针对高校旅游管理酒店实习中存在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全面的认识酒店实习实践课程设置,可以从整体上提出优化课程的建议。

2高校旅游管理酒店实习相关利益分析

高校旅游管理教育是和旅游行业对口的专业,其人才为旅游业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作为旅游中一部分的酒店行业,自然就成为旅游管理专业学习的一部分。酒店行业作为服务性企业,归根结底是以获得利润为主要目标的。而学生的实习为酒店管理的预算成本带来了巨大的利润空间。一旦酒店实习达成,学校、酒店、学生就处于三方博弈的利益竞争状态。首先,学校因为专业的特殊性在教育课程设置上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课安排为酒店实习。这种教育安排将学生接受学习的地方从学校转移到酒店,纯粹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知识,学校节省了部分师资力量以及教育设施,减少了对学生管理的成本。同时,将学生批次地安排到酒店实习可以从酒店利润中实现分成。酒店引入学生实习可以缓解酒店的工作压力以及人力资源紧张的状况。学生被酒店安排到客房部等工作辛苦的地方,在学生实习期间实习的工资较正式员工的工资要低,也就是说酒店用较少的资金获取了同样的生产力。学生在酒店实习中根据学校统一安排,为了修完学分参与酒店实习工作,但是在工作中所得到的回报要远远少于实际中的付出。同时,学生在实习中获得了行业发展的认知,也在接触社会中创建自己的社交关系圈,掌握了相关的技能,完善了自身的素质。

3高校旅游管理酒店实习出现的问题分析

旅游管理酒店实习将学生纳入到社会中的一个环节,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理应获得相关的报酬,在实践中学生要处于学校与社会中的中间状态,还要解决自身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来自学校组织上,有的是酒店管理上,有的出于学生自身的不适应。

3.1学校组织方面的问题

学校在安排学生进行酒店实习管理中没有进行实习具体问题的分析,在动员学生进行实习准备时将遵守的条例规则明确地列出,但是却没有详细地介绍处理问题的方式。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将理论和实践课相结合,但是却没有师资力量在实践课上悉心指导。学生进入酒店实习完全的由酒店方面统一管理员工,所以实践课变成了学生从工作中自我认知自我学习的单纯课程。

3.2酒店管理方面的问题

酒店在对学生实习上并没有采取特殊情况特殊化处理,而是根据酒店人力资源使用情况将学生安排到一些紧缺人手的客房部,特别是一些酒店根据特殊需要对实习学生采取差别化对待,一些相貌和个子较高的学生将会被挑选。酒店在公司的管理模式上将学生与正式员工同等对待,在人力资源分布上学生没有多样化的选择,不能定期地调换工作。

3.3学生自身的问题

学生在酒店实习中没有校园学习的优越环境,学生将完全的处于被管理以及约束的状态。学生要按时高标准地完成酒店安排的工作。处于学校与社会的过渡地带,学生还要在逐步的调适中找到自己的状态。在一些较远的地方实习,学生还要处理与其他员工语言上的沟通问题以及生活上的矛盾问题。学生从优越的环境下进入到艰苦的工作状态,还要面临着自己的心理压力。

4优化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的对策

酒店实习管理出现的问题关键在学校酒店以及学生三方没有形成合理的机制,在遇到问题时,三方不能共同解决,这就导致了在实际实习中矛盾现象偶有发生。

4.1严格筛选实习酒店名单

实习酒店的确定关系到实习环境,学生实习的质量。学校在对学生的酒店实习工作前应该到实地考察了解酒店的相关情况,并与酒店管理层商议实习事项,明确实习权利责任主体的范围。对酒店进行资格审查,观察酒店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条件以及酒店能否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完善综合素质。

4.2建立实习反馈机制

学生在实习时,校方要时刻对其进行跟踪评价,帮助学生及时改进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实习反馈机制可以将酒店管理纳入其中,通过酒店的管理评价来定位学生做出的工作。实习教师要带队进行指导,通过划分小组的形式将学生密切地联系起来,在相互的帮助与监督中提高实习的质量。

4.3重视实习学生情况变化

学生在实习中会遇到各种的问题,这些问题学生自身不能够完全的解决,需要外界提供帮助。校方要在实习中重视学生心理的变化情况,及时地疏导学生的情绪,同时校方要建立导师联系制度,规定导师指导特定学生实习,帮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上的对接。指导教师要积极地做好实习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实习观念。

参考文献:

[1]苏勇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院校旅游专业中的应用研究——以宁波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1):8-10.

[2]陈国生,陆利军.基于“工学结合”理念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旅游研究,2011,(1):82-86.

[3]胡萍.基于TQM理念的酒店实习管理探索[J].中国商贸,2011,(6):54-55.

篇10

一、开设会展管理课程的背景和意义

1. 会展业在我国的发展带动了会展教育的成长,因会展业属于第三产业,涉及范围广,因此会展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体系中一般是依托成熟学科进行的多学科嫁接。从现有的专业设置看,学科定位以管理学为主,专业课程设置包括工商管理及公共关系管理。会展管理专业及旅游管理专业均属于管理类专业体系,课程设置均以管理为核心,从这个角度说,两门专业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知识的交叉性。

2. 在上一点的基础上继续探讨,从相关课程在《会展管理概论》课程中的运用切入。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学生应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网,从公共课到基础课再到专业课,合理的课程设置是根本保证。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学科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建立知识框架体系。《会展管理概论》课程在教学中以会展业为研究对象,涉及管理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电子商务、经济学等知识点,这些科目或是学生已经学过,或即将学习,因此一方面能帮助学生重温已学过的知识,并从会展业的角度分析,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对还未修读的知识有初步认识和了解。

3. 民办本科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一方面严格按照高教委相关规定,沿袭专业基本课程框架,另一方面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及就业市场动向,重基础,重理论,同时重实践,重能力,即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会展业人才比较宽泛,从核心人才、辅助人才到支持人才,需求大且要求多样化,而随着旅游与会展的不断融合,会展旅游产业链的形成,了解和掌握一定的会展管理知识,无疑能拓宽学生的就业领域。

二、会展管理课程的教学思路

1.《会展管理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因此开展具体的教学工作之前,首先要明确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的出发点。根据观察和调查,可分为以下三种:深入学习和了解;拓展知识面;拿学分。每一个学生都希望顺利拿到学分,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及期末考察,让他们认识到拿学分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在每一次的教学中,通过案例引入、理论分析、课堂小结等,帮助学生清晰有序地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而对于有更高学习要求的学生,课上和课下都应给予关注,如课堂上及时结合最新时事动态,如APEC在北京的召开,青岛园博会的圆满落幕等,课堂上给予提点。

2. 专业课程之间有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会展管理这门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意义,最基本角度是分析会展与旅游这两大产业间的关系。因此,在正式进人教材学习前,将两者间的关系理顺是一个重要环节,包括会展业与旅游业的属性、相似性、差异性及两者间的相互促进等,理解会展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与共同发展。

3. 在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时候,要求学生融人哲学思想。哲学提供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与一般科学的联系十分密切,如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观点,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变化是永恒的,而静态是相对的。讲授会展企业组织结构与变革时,这一理念贯穿始终。另外,会展业涉及众多利益主体,从主办方、承办方到参展商、观众,以及展馆、地方政府及媒体、中介机构等,都是这个行业中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者,因此需要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如探讨市场营销,则首先要明确营销主体,继而确定营销对象及营销手段,主体的多样化要求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

4. 教材是学生主要的课程学习工具,教师要吃透教材,结合延伸知识及相关案例进行知识模块组合,使模块间层层递进、相互衔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各知识模块间的逻辑联系。此外,因为这门课程是一门概论性质的课程,要建立一条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知识线,从会展业到会展企业再到具体的会展项目,充分结合专业相关课程知识,通过图片、视频、案例引导等帮助学生了解行业概况、企业管理及项目流程等相关基础知识。

5.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PBL教学法,PBL即Problem-basedLearning,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带着问题思考,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概念、原理等逐一展开,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提高积极性。如讲授“会展企业组织结构”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思考组织的内涵,并通过提问,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与“组织”相关的知识结合起来,再引入会展业,讲起来就很容易理解;又如讲授会展项目立项策划之前,要求学生搜集某一会展活动的信息,并将从会展项目名称到项目收益等相关信息罗列出来,从而对会展项目的策划内容有初步自主认识。

三、会展管理课程的考核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