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康复护理评估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5: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脑卒中康复护理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脑卒中康复护理评估

篇1

目的 探讨功能独立性评测(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对脑卒中康复病人功能状态评测的有效性,同时探讨FIM对护理工作量的预测作用。方法 根据FIM制定的考察项目在病人入院后72h内和出院前1周进行打分,根据FIM的项目将护理工作分为6类,记录24h内各种护理工作的时间。结果 随着FIM对病人运动和认知功能评分的升高,病人-护士接触时间少;给药、提供治疗、宣教所用的时间与FIM评分显著相关。结论 护理工作量和FIM评分之间的相关性表明了FIM的有效性,通过FIM评分可以预测护理工作需要量。

【关键词】 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康复 脑卒中 护理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icacy of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IM) in estimating the function state of the patients in rehabilitation after cerebral stroke and the value of FIM in predicting nursing workload.Methods Scores were made according to the testing items of FIM 72 hours after the admission of the patients and 1 week before the discharge;nursing work was classified into 6 types and the time of various nursing work within 24 hours was recorded. Results The contacting time between patients and nurses became les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FIM scores of motor function and cognitive function;the time of drug administration,treatment and health education was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FIM scores.Conclusion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nursing workload and FIM scores proves the efficacy of FIM,and the FIM scores can be used to estimate the needed nursing workload.

KEYWORDS index of illness severity

rehabilitation

cerebral stroke

nursing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病,我国每年新发病例超过200万人,死亡80~100万人,存活者中致残率70%~80%,5年内复发率高达40%,远远高于西方国家及日本[1]。因此,有关康复的需求日益迫切,这就要求医护人员要运用科学的护理观对病人进行康复指导。功能独立性评测(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是美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于1983年制定的“医疗康复统一数据”的核心部分,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康复机构,用于确定病人入院、出院和随访时的功能状态。然而,还未有关于FIM与脑卒中住院康复病人所需的护理工作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此类研究不仅能提供对脑卒中病人伤残程度的有效评估方法,而且能预测护理工作的需要量,避免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对象为2006年1月至2008年5月神经科脑卒中康复病人149例,其中男性101列,女性48例,平均年龄47.2岁,平均住院时间45.7d。

1.2 方法 FIM内容包括6大类,共18项,每一项又根据病人的依赖程度分为7个等级,即完全独立、有条件的独立、监护或准备、少量帮助、中等量帮助、大量帮助、完全依赖,由高到低分别计7~1分。FIM设定主的要考察内容:自我照料、括约肌功能、转移、行走、交流和社会认知,其中,前4项为运动类,后2项为认知类。在病人入院的72h内进行评分[2]。在病人入院后的72h内和出院前一星期内各选取24h的时间段,以计时器按分钟和秒记录病人-护士接触时间。根据FIM制定的考察项目,相应地将护理工作分为以下6项:给药(准备和各种途径的给药)、提供治疗(生理参数的监测、导管护理、人工气道管理、喂食、心理护理干预监测、保障安全等)、宣教、社会活动(指不涉及宣教内容的谈话)、非引导性活动(指病人和/或家属不在时任何有利于病人的活动,如制定护理计划、病人资料整理)、其他(非治疗性的生活照料)。这些时间反映了病人康复所需的护理工作量。

1.3 统计学分析 为避免概率分布不对称,统计计算时接触时间均以其自然对数形式加以转换。统计学方法包括:成对t检验和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

2 结果

2.1 入院后、出院前的护理接触时间 见表1。 入院后和出院前的记录均可见:宣教为6项护理工作中用时最长的1项,以下依次为:提供治疗、非引导性活动、给药、社会活动和其他。出院前和入院后相比较,给药、提供治疗、宣教、非引导性活动和其他这5项的时间均有显著缩短,仅社会活动时间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表1 入院后出院前的护理接触时间(略)

2.2 护理接触时间和FIM评估间的相关性 见表2。入院后和出院前,运动类和认知类的评估与给药、提供治疗和宣教所需时间均呈显著负相关。唯一呈正相关的是出院前运动类评估和社会活动时间。

表2 护理接触时间与FIM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略)

3 讨论

3.1 FIM是近年来一种对提高护理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具有重要作用的新兴发展起来的工作方法,是指导护理人员谨慎明智准确地运用现代科研结论,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需求和愿望,结合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综合考虑,选用最好的护理措施为病人实施有效最佳的康复护理。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脑卒中,已成为人们特别是中老年人致死、致伤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用于脑卒中后治疗,护理的人力、物力资源投入也日见增加。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同时又能取得满意的治疗、康复结果,是人们渴望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护士对护理操作缺乏整体护理和全人意识,缺乏对问题的评估和对结果的评价,重症病人评估积分与护理干预积分比例失衡,从而影响了护理质量和病人的满意度。一般来说,医院内各科室的护理工作量是简单地由护理常规结合本科室特点决定的,这不能满足每个病人的实际需要的不同[3]。因此,在过去的10余年中,护理界开始寻找更系统、更准确的评估不同病人护理需要的方法,以求最合理地使用护理资源。由于病人的功能状态在决定医疗资源消耗和护理工作量中起重要作用,因此能有效、动态地反映病人功能状态变化的FIM,越来越多的受到护理界的关注和采用,尤其是对临床护理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3.2 本次研究测试了脑卒中康复病人-护理接触时间和病人在出入院时的FIM。随着病人运动类和认知类功能的改善,接触时间随之降低。出入院时所测得的接触时间由多至少依次为宣教、提供治疗、非引导性活动、给药、社会活动和其他。出院时与入院时比较,除社会活动这项外,其他各项均显著减少。我们的实验证实了FIM的有效性,并且与Disler[4]、Hamilton[5]和Granger[6]的发现相一致:FIM与特定伤残的康复病人所需的护理需要相关。研究进一步增加了我们对伤残康复和护理工作间关系的理解:较低的运动和认知水平的病人康复需要较长的接触时间;然而这种功能和时间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因此,在制定护理计划时,不能简单地成比例的增加对伤残程度较重的病人的护理时间。而是制定出个性化的康复计划,选择有效的护理措施,对病人实施高质量的护理。

3.3 成功地预测病人-护士接触时间根据脑卒中病人伤残程度制定有效、合理的护理计划成为可能,虽然FIM没有测定护士的工作,但它通过评价病人的功能状态决定康复中所需的护理的程度。早期的研究发现[4,6],FIM原始评分若提高1分,可以预测3.4~4.1min的护理时间减少。尽管FIM可以用来预测为完成自我照料、括约肌控制、转移、交流和社会认知所需的协助,但它并没有包括护理工作的所有方面,也没有评价病人在引导他人对其生活进行照料和避免各种并发症中的自身能力,而这种能力对于康复期的费用和病人生活质量可能都有重要的影响。Granger[6]也持有相似的观点,他认为护理负担和病人的生活满意度是关键的标准,因此各种用于功能评价的方法必须同时能评价伤残的功能性结局和社会性结局。

3.4 护士在执行护理操作时缺乏整体护理理念,我们对每项操作设立操作程序规范,制定适合临床实际的工作程序和结果标准,使护士自觉地与结果标准进行比较,将护理服务的落实情况融入操作体系,真正将护理质量管理落到实处,既降低了护理风险,也提高了护士的应急和预见能力,节省了人力物力和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4 小结

本次研究的缺陷在于仅在出入院时评价病人的功能状态和护理接触时间,因此无法观测到在整个住院期间病人-护士接触时间的变化,这在今后的研究中将加以改进。总之,FIM的有效性通过伤残程度和护理接触时间之间的相关性而得到证实,同时这些相关性在预测护理资源的合理应用和病人康复结局方面,是十分有效的,对脑卒中患者的有效康复和普及社会健康教育将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冯正仪,张 华,胡永善,等.脑卒中家庭康复护理干预方案的实施与分析[J].上海护理,2003,8(2):5~8.

[2] Buffalo Guide for the uniform data set for medical rehabilitatin[S].Version4.0,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1993.2.

[3] Lehmkuhl LD,Hall KM,Mann N,et al.Factors that influence costs and length of stay of person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acute and inpatient rehabilitation[J].J Head Traum Rehabil,1993,8:88~100.

[4] Disler PB,Roy CW,Smith BP.Predicting hours of care needed[J].Arch Phys Med Rehabil,1993,74:139~143.

篇2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程序;可行性;临床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急性脑卒中疾病的发生率也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本次临床实验对急性脑卒中疾病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程序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临床实验的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实验以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所收治的5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为实验对象,男性30例,女性20例,患者年龄范围在50~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6.3)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断标准。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人,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及合并症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O.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临床治疗,并依据急性脑卒中常规护理计划实施临床护理,收集整理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实验组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程序,即在急性脑卒中常规临床护理措施的基础上,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个性化、针对性的临床护理计划,强调患者的护理配合,加强术后的健康教育。依据急性脑卒中临床资料的收集整理方法对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评估。

1.3 资料收集 方法两组患者均同意接受观察、体检、交谈等方法进行资料收集,依据护理部制定的一级护理标准对本次临床实验的结果进行评估。结果评估的依据包括: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诊断规范、患者状况的符合情况以及临床资料的完整性等。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计数资料,计量数据使用t检验。P

2、结果

2.1 诊断 质量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诊断规范的准确率和资料系统的完整性较为相近,两组患者的实验数据对比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如表1所示。

表l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诊断准确性对比分析[ n(%)]

诊断规范准确性 资料系统完整性

2.2 整体护理质量 实验组共有23例患者总体护理质量评分在170分以上,约占92%,170分以下患者2例,约占8%;对照组共有21例患者总体护理质量评分在170分以上,约占84%。170分以下患者4例,约占16%。两组患者的实验教据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表2 两组患者总体护理计划实施质量对比分析[ n(%)]

3、讨论

对于急性脑卒中疾病患者来说,在实施常规临床护理措施的同时,还应将护理的关键点放在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以及后遗症的恢复护理上。护理人员应加强急性脑卒中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和生命体征检测。由于大部分急性脑卒中疾病发病都较为发病,且中老年人的发病率较高,发病前没有典型的临床征兆,起病较急,所以患者通常缺乏必要的心理转变,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实施一定的心理护理,以同情、热情、真诚的情绪对待患者,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从而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和理解,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1]。

早期康复护理会对急性脑卒中患着的预后情况造成一定的影响。急性脑卒中疾病患者临床治疗后应保持4周以上的卧床休息,复发患者保持2个月左右卧床休息,主要原因在于,过早活动会加大再出血的可能性,同时要避免下床大小便,防止发生无法挽回的后果 [2]。

由于急性脑卒中疾病通常难于恢复或病程较长,因而可以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回家继续修养,并加强患者的出院指导,嘱患者注意劳逸结合,对患部实施科学有效的按摩和动运,防止发生肢体功能和智力障碍、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等后遗症,同时要保持清醒的稳定 [3]。由于急性脑卒中疾病患者发病年龄较为特殊,且病情较长、发病突然,因而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实施全面的病情评估,以此作为患者临床治疗和护理方案制定的依据 [4]。在患者护理计划实施过程中,要随着病情的变化,对护理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同时,通过早期康复护理,能够对临床治疗效果起到巩固作用,并有效预防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有效调动患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护理人员也应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用同情心和爱心为患者提供服务,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并注意临床护理经验的总结[5]。

参考文献:

[l] 韩桂凤.脑血管意外早期康复护理的体会[J].海南医学,2009,20 (Ol):214~215.

[2] 陈晓玲.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 06):1067~1068.

[3] 石宝华.早期综合康复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6):36~37.

篇3

关键词 脑卒中后遗症 家庭康复 护理干预

脑卒中是我国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近年来发病率仍在逐年上升,发病年龄有低龄化超势。由于脑卒中后遗症康复期长、康复机构病床紧张、家庭经济负担过重等种种原因,患者不能长期住院,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回归家庭继续康复。但有资料表明,国内脑卒中患者的家庭康复护理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尚未系统开展[1],从而使大部分患者错过了最佳的康复时机,产生“废用综合征”和“误用综合征”,不仅影响其自身生活质量,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开展有效的社区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家庭康复显得尤为重要。

开展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家庭康复护理的重要意义

实验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可持续到形成损害>5年,甚至有报告直到脑卒中后7年仍有持续的功能恢复[2]。回归家庭、社区的患者仍需要大量的维持性锻炼,家庭康复最主要的是依靠患者自己和他们的家属以及所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增强患者及其照顾者的家庭康复意识,对他们进行康复护理指导已是当务之急。崔柳等报道[3],社区康复治疗有助于促进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家庭康复是社区康复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康复机构的延续,可以充分利用家庭资源,满足患者的感情需要,减少患者康复费用、家庭陪护和交通困难[4],有利于巩固患者在医院的康复治疗效果,使病残者的功能得到进一步恢复。探索适合我国国情、行之有效的脑卒中后遗症家庭康复的社区护理干预模式,不仅能为广大患者及家庭送去福音,也能促进我国社区护理事业的发展。

脑卒中后遗症家庭康复的社区护理干预

建立患者康复健康档案,评估患者康复情况: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家庭康复具有持续性和长久性,建立康复健康档案可以使患者的家庭康复护理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患者病情稳定回归社区、家庭后,社区护士应及时进行家庭访视,全面评估患者的生理、心理状态,评估其家庭情感氛围、居住环境、生活习惯及社会支持系统等,并制定家庭康复护理计划,指导督促实施,随时评估措施落实情况及康复效果并记录,对措施落实不到位,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分析原因,重新制定康复护理计划和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把康复计划落到实处。

心理护理:脑卒中后遗症常给患者及家属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与心理压力。一方面护士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通过家庭访视和电话访视,从多方面观察患者,准确把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心理需求和情绪变化,并根据患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使之顺利度过恢复期[5]。护士要尊重患者,倾听他们的心理感受,对患者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对思虑过多、抑郁患者给予心理疏导,以提高患者自信心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另一方面要重视对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患者家属对患者的日常生活照顾占据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常常会感到疲劳、紧张,并出现焦虑、抑郁、敌视等负面情绪,导致他们承受着巨大的躯体、心理和经济压力。重视照顾者的生活质量,帮助他们保持健康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可以有效的避免另一个患者的出现,同时也可以间接提高照顾质量,减少对医疗的需求[6]。

生活指导:脑卒中是行为性疾病[7]。龚菊红等研究发现,较多脑卒中患者生活方式不利健康,多数家庭缺乏康复锻炼的理念,家庭护理措施不能有效及时地进行改造,患者综合健康水平较差。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会影响脑卒中的复发,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不合理饮食等诸多习惯均可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带来负面的影响,延缓康复的进度甚至加重病情造成脑卒中的复发。因此,社区护理人员应加强对脑卒中患者及家属的康复护理指导,注意合理调整饮食结构,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提高患者的家庭康复效果,促进疾病早日转归或减少复发。

康复训练指导:康复训练应以自身主动活动为主,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指导患者及家属回归家庭后要坚持锻炼,并介绍方法及注意事项。①日常生活功能训练:个人卫生、穿脱衣、进餐、移动等,纠正患者异常运动模式,加强患者自我护理活动训练。较多对脑卒中后遗症的护理理解存在“替代护理”观念,即认为患者始终接受被动护理。而根据Orem自理理论的原则[8],在脑卒中的不同的治疗阶段,应根据患者的不同自理需求和自理能力,补充自理的不足。患者的主动参与是使其功能最大限度得以恢复的关健。有学者提出Orem自理理论对于遗留有不同残疾的脑卒中患者尤为适用。②肢体康复训练:选用主动和被动训练疗法,依靠健侧肢体进行被动训练,依靠健侧肢体的力量进行屈曲、前屈等训练,并且过渡到患侧肢体主动活动。并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如球、牙刷、杯等进行手功能的训练。③语言功能训练 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多焦虑,护士、家属应多接触患者,迟早诱导患者多说话,纠正其发音,由简到繁,坚持不懈[9]。

为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提供高水平的社会支持系统 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助于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康复,脑卒中患者的家庭康复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支持,社会支持作为心理刺激的缓冲因素或中介因素,对健康产生间接的保护作用,又可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从而有益于健康。社区内组织形式多样的面对面的健康教育活动,向患者及家属宣教脑卒中的相关基本知识、防治知识、康复知识等;提供24小时电话咨询、定期进行家庭访视,一般每个月1次,根据患者康复情况增减访视次数,指导患者正确按医嘱服药,告知药物作用和不良反应,以及出现哪些毒副作用应立即停药,及时就诊;组建“社区脑卒中俱乐部”,加强脑卒中患者之间、家属之间、护患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经验分享,消除孤独感,满足社会交往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协助充分调动家庭内外资源的积极性,协调康复专科卫生部门、患者所在居委、民政、残联、教育、财政等部门的合作,以满足脑卒中患者的基本需要,使脑卒中患者得到社区、家庭、心理社会的支持鼓励,更好地发挥脑卒中患者康复的潜在能力,取得更好的康复效果。

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康复护理服务技能

社区护士在脑卒后中后遗症家庭康复全过程中提供连续性、综合性的护理服务,担负着照顾者、教育者、协调者等多重角色,要求护士具有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必须掌握较高的康复专业知识和康复护理技能,了解社会人文学知识,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和协调能力。因此有必要加强社区护理人员社区康复护理知识、技能的培训,加强脑卒中专科护士的培养。

家庭康复是一种能提高患者生活活动能力,投资少产出多,具有社会经济效益的形式。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家庭康复护理是现阶段我国社区康复发展的趋势,也是社区卫生服务的组成部分。开展有效的脑卒中后遗症家庭康复社区护理干预,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经济压力,有利于促进社区护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宏珍,李来洁,周春晓,等.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社区康复和预防的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05,19(8):1419-1421.

2 李争鸣.脑卒中后遗症期的康复治疗[J].广西医学,2005,27(6):914-915.

3 崔晓,胡永善,吴毅,等.社区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8):735-736.

4 龚菊红,周华,何燕.家庭康复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社区康复,2009,8(3):224-228.

5 詹小平,郭秀婷,陈向女.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的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28(7):512-513.

6 明珍华.脑中风后后遗症患者的机构和居家护理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1):210-212.

7 梁月香,严翎,杜红兵,等.社区护理干预对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9):49-50.

篇4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肢体功能;生活质量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6.07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limb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hemiplegia. Methods A total of 230 patients with stroke hemiplegia were divided by admission number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11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measure,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Comparison were made on limb function recovery and quality of life in two groups. Results Before nursing, both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 score and Fuel-Meyer score (P>0.05). After nursing,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ADL score as (65.24±10.15) points and Fuel-Meyer score as (24.20±3.25) points, which were all higher than (49.80±11.24) and (13.36±2.90) poi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Hemiplegia after stroke;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Limb function; Quality of life

脑卒中是由于患者脑血管循环发生障碍并导致大脑半球或脑干出现持续性的局灶缺损, 临床上主要以偏瘫作为主要表现, 而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则被临床实践证实为最有效减少脑卒中偏瘫患者致残率的方法之一[1, 2]。为了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并改善生活质量, 本院对2014年

9月~2016年7月接诊的230例脑脑卒中偏瘫患者分别给予不同的护理措施, 取得一定研究成果。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2016年7月肀驹褐瘟频2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依据住院号先后顺序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115例。入组患者均满足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中风的诊断标准》[3], 且获得影像学资料支持。试验组患者中男65例, 女50例;年龄50~70岁, 平均年龄(60.5±8.5)岁;病程1~6个月, 平均病程(3.5±1.2)个月;脑卒中原因:脑梗死83例, 脑出血32例。

对照组患者中男60例, 女55例;年龄50~73岁, 平均年龄(60.8±8.4)岁;病程1~7个月, 平均病程(3.4±1.3)个月;

脑卒中原因:脑梗死80例, 脑出血3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脑卒中原因等一般资料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措施, 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 按照Brunnstrom 评定法要求评价患者功能障碍等级, 然后分阶段的实施康复训练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4], 具体如下。

1. 2. 1 心理干预 脑卒中患者发病急骤, 因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负面情绪(如焦虑、恐惧、抑郁等), 护理人员要通过交流和沟通与患者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取得患者的配合。同时护理人员要向患者了解康复训练的整个流程以及护理措施, 提高其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

1. 2. 2 康复训练[5] 康复训练措施包括传统康复训练方式以现代康复训练方式两种, 而患者治疗过程中则采取二者相结合的康复训练模式。其中传统康复训练模式以推拿和针灸为主, 其中针灸有助于改善患者体内气血, 疏通筋络, 而推拿则按照先轻后重、先浅后深的方法进行, 2次/d, 20 min/次。现代康复训练模式则分阶段进行。卧床期康复护理则主要是指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引导其反复进行重复运动, 以此来增加其肢体耐力, 同时要定时协助患者改变卧床方式, 减少对肢体的压迫, 预防肢体发生痉挛。离床期康复护理则主要指协助患者进行30~40°的卧位训练, 每隔3天将斜卧位增加10°直至患者可以坐起。在训练时, 护理人员要密切^察患者一般状况, 对出现不适的患者要立即停止训练。对于无不适的患者可指导其通过轮椅进行坐位平衡训练。在步行期的康复训练中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先挪动健肢, 待双臂平稳后再挪动患肢。

1. 2. 3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6] 护理人员要依据患者评级情况以及病情恢复情况给予患者行走、进食、更衣等方面的训练, 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在训练过程中要鼓励患者使用患者进行生活自理行为的锻炼。

1. 3 观察指标 分别采用Fuel-Meyer评分和简化Barthel指数(BI)评估患者的肢体功能和ADL, 两者满分均为100分, 分值越高则代表患者肢体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越高。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护理前两组ADL评分和Fuel-Meyer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试验组ADL评分为(65.24± 10.15)分, Fuel-Meyer评分为(24.20±3.25)分, 高于对照组的(49.80±11.24)、(13.36±2.90)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卒中偏瘫多起病急, 是在各种原因作用下造成脑动脉闭塞、狭窄或者破裂出血而引发的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致残率和死亡率都较高[7]。以往在给予积极药物治疗基础上辅以常规护理措施, 虽然能够取得一定效果, 但是并不令人满意。早期护理干预有助于减少致残率, 帮助患者重新恢复正常生活;同时通过心理辅导能够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 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 与疾病作斗争[8-11]。脑卒中偏瘫患者给予早期康复护理, 能够促进患者中枢神经的可塑性, 使受损的组织和器官得以修复, 通过建立侧支循环来增加病灶区的血供, 使脑细胞功能进行重组和代偿。康复训练还能够预防和减少各种并发症如肌肉萎缩、肩手综合征等发生, 提高治疗效果[12-15]。

综上所述, 脑卒中偏瘫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早期康复护理, 有助于提高患者肢体功能,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道华, 殷立青, 衣永尚.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中医学报, 2011, 26(2) :214-215.

[2] 陈雪美, 夏程美.中风患者恢复期的康复治疗及护理.中国基层医药, 2012, 19(8):1265-1166.

[3] 张小梅, 阎霞.脑中风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体会.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5):286.

[4] 骆雪琴, 陈春芹, 朱云芳. 中医康复护理对早期中风偏瘫患者功能康复和抑郁症状影响的研究.辽宁中医杂志, 2014, 41(7): 1484-1486.

[5] 秦永利. 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护理体会.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1, 32(1):75.

[6] 官华芳.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基层医学论坛, 2014(36):4961-4962.

[7] 许凤莲, 叶兰芬.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吉林医学, 2013, 34(1):163-164.

[8] 区晓鸣, 陈丽华.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3(8):187-188.

[9] 陈兰英.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 安徽医学, 2012, 33(8):1082-1084.

[10] 程蕊琼. 早期综合康复护理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全科护理, 2010, 8(19):1737-1738.

[11] 周晓娟, 侯亚红, 赵岳. 连续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19): 6-8.

[12] 陈晨.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生活能力和负性情绪的影响.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5):702-704.

[13] 宋沛君.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中外医学研究, 2012, 22(29):77-78.

[14] 汤春玲, 范咏梅.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生活能力及肢体功能的影响. 健康研究, 2014(5):582-583.

篇5

关键词:PDCA循环护理 健康教育 脑卒中 康复护理

脑卒中在临床一直存在有较高的发生率,多出现在中老年群体中。虽然脑卒中的救治方案被持续进行优化与完善,该症的致死率已经得到有效控制[1-2],但在病症的影响下,患者各方面功能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损伤。为确保对该部分患者的综合治疗效果,在治疗的过程中更需要做好对应康复护理工作,为促使该方面护理干预更加高效地执行,按照PDCA循环结合健康教育的形式展开康复护理工作,具体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2~76岁,平均(68.18±1.38)岁。观察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52~75岁,平均(66.27±1.8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在我院确诊患者,非外院转入;(2)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症;(3)愿意存在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1)精神类病症;(2)有不遵照医嘱治疗的行为。

方法:⑴对照组在接受康复护理的过程中给予常规护理形式:护理人员需要结合患者的恢复情况指导患者完成不同阶段康复护理训练,包括早期肢体被动训练等,同时需要结合患者的康复情况针对患者的康复护理策略持续进行完善。同时需要详细告知患者、家属在恢复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⑵观察组则需要按照PDCA循环结合健康教育展开对应护理工作,具体实施策略如下:(1)PDCA循环教育:a.对教育计划进行拟定:在展开对应健康教育前,护理人员需要针对患者的各方面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估,包括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情况等,同时需要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既往病史,对患者的各方面情况进行系统性了解。在掌握患者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对护理干预策略进行拟定,确保后续各方面护理干预工作更加有针对性;b.实施阶段:在进行健康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可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展开,包括集中进行讲解或播放有关病症资料视频等,帮助患者对自身病症进行了解与认识,明确在恢复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各方面问题;c.检查阶段:在做好对应健康教育工作后,可通过口头询问的方式评估患者对应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对后续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完善,确保对应护理干预工作更加具备针对性与有效性[3];d.处理阶段:在评估完患者对于健康知识的了解情况后,护理人员需要持续对干预措施进行纠正、改善,并纳入到下一阶段的重点关注内容中。(2)健康教育:在对该部分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涉及多方面内容:a.心理干预: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难免存在有一定的负面心理,表现为紧张、焦虑等,此外部分患者认为在恢复早期不应该过早展开康复训练,以免出现神经症状恶化的情况,故此在护理的过程中更需要做好对应心理疏导工作。同时需告知患者尽早展开康复护理对于促进恢复的作用,促使患者可以更加放心的展开对应康复训练。b.康复护理:对于出现软瘫期患者,在进行康复护理的过程中需要确保各方面操作不会影响到对应救治工作,更不会促使患者病情出现恶化。护理人员需帮助患者对进行摆放,可以适当指导患者进行床上的被动活动以及肢体按摩护理。在患者病症基本稳定后,则可以帮助患者对全身关节进行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展开,力度以患者感觉舒适为佳。对于出现痉挛期患者,则可以指导其及时展开肢体功能锻炼工作,可以进行翻身、左右活动身体等操作,此外可以在家属或护理人员陪同的情况下进行起坐练习。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患者具体恢复情况逐步增加运动量,以不使患者产生劳累感为佳。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需进一步将PDCA管理法进行运用,分析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所存在的症状并及时进行处理[4-5]。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心理状态、生活质量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心理状态以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而生活质量则借助生活质量(ADL)评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估。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比较:两组干预前SDS、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S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比较(±s,分)

两组患者ADL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两组干预前ADL、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ADL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s,分)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50%(39/40),对照组为80.00%(3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72,P=0.001)。

讨论脑卒中病症对患者健康所造成的影响较大,且会出现肢体偏瘫、语言功能损伤等情况,对患者预后生活存在有一定影响。为帮助患者进行恢复,在治疗的过程中,更需要及时展开对应康复护理工作,帮助患者受损功能可以尽快得到恢复。

PDCA循环管理法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一直保持有较高实施率,通过四个阶段循环分析,干预前探究问题,拟定实施计划,再结合过程中的经验分析,摸索在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可以充分保障各方面护理干预工作实施的有效性。对于脑卒中患者在进行康复护理的过程中,及时展开健康教育能够帮助患者对于自身的病症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促使患者走出认识误区[6-8]。结合本次观察可以发现,按照PDCA循环管理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在恢复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并帮助患者受损功能迅速进行恢复,提升临床对该部分患者的综合治疗效果。

总之,在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过程中[9-11],可以按照PDCA循环结合健康教育的方式进行干预,为患者迅速恢复奠定有效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海燕,吕雪.PDCA循环模式在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照护中的应用效果[J].健康必读,2019,(16):201-202.

[2]张婷,闫文婷.PDCA循环结合健康教育对缺血性脑卒中出院患者健康行为及生活能力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8):111-113.

[3]房杉.PDCA循环联合健康教育运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中的意义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45):34.

[4]杨纯,李金蓉,毕嘉文,等.PDCA循环健康教育在经皮肾镜取石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9,26(9):140-142.

[5]刘良英,张希,李迪飞,等.PDCA循环护理管理模式对提升关节置换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的效果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7):923-926.

[6]刘瑞,郝艳丽,张梅.PDCA循环管理在老年脑卒中护理及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健康必读,2020,(5):284.

[7]闫晶.PDCA循环模式健康教育对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康复进程及护理满意度应用效果评价[J].保健文汇,2019,(4):230-231.

[8]任学娟,张玉琴,耿翠琴,等.PDCA介导的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9,26(3):179-181.

[9]曾冬苗.PDCA循环结合健康教育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27):180-181.

篇6

【关键词】 康复护理;脑卒中;吞咽障碍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0月至2010年8月收治脑卒中患者58例,男36例,女22例,所有患者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上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1]。全部病例神志清醒,生命体征稳定,吞咽障碍诊断明确,无明显听力及理解力障碍。

1.2 方法 ①心理护理:在训练过程中,患者因受呛咳、误吸的影响易产生紧张、恐惧、厌烦等心理。吴祖舜等报道[2],脑卒中后的抑郁发生率为25%~60%,焦虑发生率为184%,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因素都影响患者的康复训练,在康复护理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并运用鼓励的语言积极暗示患者。良好的护患关系、有效的沟通可使患者积极配合。②摄食前训练:对摄食吞咽障碍的各个部位进行训练,增加协调能力。一般安排在饭前一小时,3次/d,每次30 min左右。a.发音运动,利用单音张闭口动作发: 啊、咳、父等音,有助于提高患者口唇、声带及喉头运动能力,每次每音发3次,连续5~10次。b.舌肌,咀嚼肌运动:嘱患者张口,用力伸舌,先舔下唇和左右口角,再舔上唇及硬腭处,缩舌,闭口做上下牙齿互叩,夸张咀嚼10次, 舌头伸展不充分或运动不良可用纱布包住舌尖轻轻向外牵拉,做各个方向的牵拉动作,或者将一压舌板(或勺子)放在患者唇边,让患者用舌头将其向各个方向推动,以促进舌头运动的灵活性。c.颊肌和喉肌的内收运动:鼓腮、吐气,用奶瓶或吸管锻炼颊肌和喉肌内收运动。d.吞咽动作的训练:冷刺激软腭、舌根、咽后壁后做空咽动作,触摸喉结运动。③摄食训练:有喉结运动后:能下床尽可能坐位,不能下床,抬高床头30°,头前屈偏瘫者肩部用枕垫起, 喂食者站于患者健侧,先湿润口腔,选择形态均匀、不易松散,易于咀嚼和通过咽部,不易在食管黏膜上残留的食物如蛋羹、豆腐脑、米糊等半固体食物,掌握好一口食物量,将食物置于侧舌后或健侧颊部,速度不要太快,充足时间吞咽并且反复吞咽让食物全部通过咽喉部。定时行口腔护理,防止食物残渣留存在嘴里。为防止食物反流造成误吸,患者在餐后应保持坐位半小时以上。④针灸治疗:取穴:廉泉、人迎、凤府、凤池、天突,针刺得气后留针20 min左右拔针,每天一次。⑤注意事项:训练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呛咳、呼吸困难等症状,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发现哽噻情况,立即扶托患者弯腰低头,身体前倾,使下颌低向胸前,在肩胛骨之间快速连续拍击,迫使食物残渣咳出。床旁有吸引器、氧气等装置,以备急用。②为患者提供轻松、愉快、安静的进食环境,告诉患者在进食时不要着急说话,以免引起呛咳。平时多鼓励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提高气管保护功能。

1.3 疗效评定标准 于训练前及训练后进行评价[3]。评定吞咽功能恢复情况,护士中指按喉结,食指按在喉结上方,无名指、小指按在喉结下方。嘱患者吞咽口水,同时记录时间,5 s内吞咽1次为正常;5 s内吞咽1次力量减弱为功能减弱;5~10 s以上发动1次或无吞咽动作,饮水呛咳严重为功能消失。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经过综合康复护理训练后,吞咽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康复护理过程中,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给出适合的康复护理计划。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使其在住院期间掌握食物的配制、进食的和方法以及防止误吸的措施等知识。

脑卒中引起的吞咽障碍主要表现为随意性舌运动开始时间延迟与吞咽有关的肌肉运动协调性降低[4]。吞咽康复训练的特点是通过全面的康复训练, 增加口腔肌肉运动的协调性, 并反射性地刺激中枢神经系统, 扩大皮质感觉区,同时能加速脑血流量的改善, 促进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组织的重组和代偿, 极大地发挥“脑细胞的可塑性”[5]。 本文通过对58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综合康复护理,吞咽功能较训练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 考 文 献

[1] 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杂志,1996,3(2):1011.

[2] 吴祖舜,高俊风急性脑卒中后抑郁症附带299例报告脑与神经杂志,1996,4(4):220222.

[3] 麦锦和吞咽功能障碍的手法评估昆明:全国脑卒中康复治疗学习讲座,2004:91.

篇7

1吞咽障碍分期

吞咽的全过程分为口腔期、咽喉期和食管期[3],这三个期分别为随意运动、反射运动和蠕动运动。口腔期主要由口轮匝肌、咬肌参与,咽喉期主要由舌肌、咽喉肌参与,食管期主要由食管平滑肌参与。任何一期发生障碍均可导致吞咽功能障碍。因此,吞咽障碍分为口腔期吞咽障碍、咽喉期吞咽障碍和食管期吞咽障碍。脑卒中第1、2期的发生率最高[4]。

2吞咽障碍的评估

早期评估有利于预测并发症,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评估方法主要有床旁评估和电视透视检查。

2.1洼田氏吞咽能力评定法此法操作方便、可靠,张婧等[5]推荐临床首选。评定条件:帮助的人、食物种类、进食方法及时间。此法将吞咽能力分为6级:1级为任何条件下均有吞咽困难或不能吞咽;2级为3个条件均具备则误吸减少;3级为具备2个条件则误吸减少;4级为选择适当食物,基本上无误吸;5级为注意进食方法和时间,基本上无误吸;6级为吞咽正常。

2.2床边误吸试验1982年洼田氏提出30ml饮水试验,此方法能够准确发现口咽期的异常问题,但对安静误吸不易发现可能会发生20%~40%的漏诊[6]。因此,Smith等[7]提出将饮水试验与血氧饱和度测定相结合的床边评估法,其准确率高达95%。但由于血氧饱和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用于老年人及吸烟者以及慢性肺部疾患时应综合考虑结果。

2.3实验室检查当床边评估不能准确预见误吸时,则需借助仪器检查。目前认为吞钡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是诊断吞咽障碍的“金标准”[8]。VFSS是在透视下观察病人吞咽不同黏稠度的由钡剂包裹的食团和不同容积的食团的情况,通过从侧位前后位成像对吞咽的不同阶段的情况进行评估,并通过录像将吞咽全过程的图像资料完整地记录下来,便于进行详细的评估和分析。此方法因费用昂贵,且存在一定风险,并受设备条件和患者病情的限制[9]。

另外,还有咽部敏感试验、内镜检查、超声检查、表面肌电图等。

3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

3.1康复训练的时机与时间多数学者强调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应早期评估和治疗。对脑卒中后不能经口进食者首选鼻饲饮食[10],但长期鼻饲刺激,可造成吞咽肌群的废用性萎缩[11]。所以目前较多观点认为,如果患者短期内不能恢复经口进食,插鼻胃管2周后应改为经皮内镜胃造瘘术[12]。王乐等[13]主张只要病人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可同时进行康复训练。每日3次,每次约10min,连续3周恢复吞咽功能效果显著。

3.2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脑卒中发病急,且多种障碍并存,尤其是合并吞咽障碍时,患者最基本生理需求受到影响,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何玉琴等[14]报道,脑卒中病人焦虑发生率为18.4%,抑郁发生率25.0%~60.0%,因此为病人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康复训练环境,对病人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与疏导,从生活、功能训练各方面给予正确的健康教育指导和精心照顾;减轻其心理负担,增强自信心,取得病人与家属的积极配合。

3.3摄食前的训练

3.3.1舌肌的训练指导病人做舌部前伸、后缩及侧方摆动和舌背卷曲运动[15]。若病人不能运动,胡冬梅等[16]对86例吞咽障碍的病人用干净的湿纱布裹住其舌部做不同方向的牵拉运动,有力时可用压舌板给予阻力,以强化肌肉力量,扩大可动性,收到良好的效果。

3.3.2软腭的训练寒冷刺激可有效强化吞咽反射。朱月琴[17]使用冰冻的棉棒沾少许水轻轻刺激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病人做空吞咽动作。从而诱发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的康复护理,有利于吞咽动作。

3.3.3喉肌的训练用手指握住喉结做上下活动,点头空咽动作,通过吞咽肌群的感觉,诱发吞咽反射,发“啊”音有利于咽缩肌开放[16]。

3.3.4咀嚼肌的训练可做开闭颌关节,空咀嚼,空吞咽,吹气,鼓腮,缩唇,微笑,吸吮等动作[18]。

3.4摄食训练当病人吞咽功能有明显好转后,即可以进行摄食训练[17]。

3.4.1摄食的是起到保护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适用于病人的并非完全一致,要因人而异。对卧床病人可抬高床头30度,头部前屈,偏瘫侧肩部垫枕,因该容易引起咽下反射,且食物不易从口中漏出[19]。对能坐起的病人取坐直头稍前屈位,身体可向健侧30度,可使食物由健侧咽部进入食管,有利于吞咽,如头部转向偏瘫侧80度,此时健侧咽部扩大便于食物进入,防止食物误咽[20]。

3.4.2食物形态的选择根据吞咽障碍程度及阶段,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来选择[21]。糜烂食物最易吞咽,固体食物最难吞咽,糊状食物不宜误吸,液体食物易误吸,如能使用食物粘度计来检测流质食物的浓度则可以增加安全性[22]。食物的理想温度为40℃~60℃,太高会导致黏膜烫伤,太低则易引起腹泻[21]。但也有报道冷食可诱发吞咽动作,对此类病人比较适合[23]。

3.4.3咽部残留食物的去除杜敢琴等[24]提出患者吞咽后应咳嗽一下,可以喷出残留在咽后部的食物残渣。高丽萍等[17]提出点头样吞咽,可以去除残留食物。

3.5加强基础护理和安全设置每次训练前及餐后要进行口腔护理,口腔护理不仅能防止口腔、咽部病原菌的繁殖,而且能改善吞咽反射[25]。训练前加强口腔黏膜、舌、咀嚼肌的按摩,并做好安全设置,床边备吸引器、氧气、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包等用物,以备误吸食物时急用。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是一个较复杂的训练过程,康复效果的好与坏直接与病人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目前正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取得很大进展,但仍有报道表明,大量的脑卒中患者早期存在的吞咽障碍尚未得到足够重视[26],回归家庭的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差[27]。因此今后应加强相关方面薄弱环节的研究。

【参考文献】

1HanTR,PaikNJ,ParkJW.Quantifyingswallowingfunctiouafterstroke:afunctionaldysphagiascalebasedonvideofluoroscopicstudies.ArchPhysMedRehabil,2001,82(2):677-682.

2石向群,杨金升,杨树深,等.吞咽障碍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营养及神经康复的影响.中国临床康复,2003,19(7):2704-2705.

3MannG,HankeyGJ,CameonD.Swallowingdisordersfollowingacutestroke:prevalenceanddiagnosticaccuracy.CerebrovascDis,2000,10(5):380-386.

4任萍,扬晓梅,简晓芳.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饮食护理与康复.护理杂志,2003,20(4):71.

5张婧,王拥军,崔韬.脑卒中后吞咽困难9个评价量表的信度及效度.中国临床康复,2004,8(7):1201-1203.

6王拥军.卒中单元.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160.

7张翠梅,曾进胜.急性卒中后吞咽困难的评估与神经可塑性.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12(4):271-273.

8李俊樱,窦祖林.吞咽障碍的功能性检查进展.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18(6):379-381.

9胡瑞萍,蔡德亨,胡永善,等.吞咽困难的康复评定与治疗.中国临床康复,2003,22(7):3115-3117.

10贾海燕,肖爱军.吞咽功能障碍的护理诊断和康复护理研究进展.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1):12-15.

11杨志峰.重症脑卒中病人鼻饲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护理学杂志,2003,18(9):690-691.

12AknerG,CederholmT.Treatmentofprotein-energymalnutritioninchronicnomalignantdisorders.AmJClinNutr,2001,74(1):6-24.

13王乐,韩伏莅,林建勋,等.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研究.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6,19(2):136-137.

14何玉琴,梁亮标,扬艺.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功能训练与心理护理.中国康复,2004,19(4):249-250.

15马白萍,扬丽娜,白向东,等.急性脑卒后吞咽障碍的早期护理干预.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48-49.

16胡冬梅,王春冬.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临床实践,2006,24(11):137-138.

17朱月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系统康复训练疗效观察.护理学杂志,2006,21(9):63-64.

18曹华,冯先琼,杨蓉,等.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护理进展.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8):54-55.

19马关玲,魏贵明.急性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早期功能训练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9):17-18.

20王红,赵红,丁萍.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的康复护理.护理研究,2004,18(7B):1255-1256.

21扬秀玉,王熠平,刘巧梨,等.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的康复护理及效果分析.现代临床护理,2006,5(1):18-19.

22方凯.利用粘度计检测有吞咽障碍脑卒中患者的流体饮食浓度.现代康复,2001,5(4):58.

23金鹤.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吞咽障碍患者的护理干预.上海护理,2003,3(4):37-38.

24杜敢琴,王娟.急性脑卒中后吞咽困难后的康复治疗.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24(17):3700-3701.

25矢内腾.老年人肺炎的预防对策—对误吸的对策.徐敏,译.迟宁,校.日本医学介绍,2004,25(6):269-270.

篇8

关键词:循证护理方案;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

缺血性脑卒中由于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该病的关键在于尽早期治疗,但即使在经过治疗后仍有部分患者出现语言、肢体运动等障碍[1]。包括康复治疗在内的有效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2]。我院将循证护理方案纳入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中,本文对其效果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择我院从2016年6月~2018年1月收治的11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55例。观察组55例中,男性33例,女性22例,年龄44~79岁,平均(66.23±3.47)岁;对照组55例中,男性34例,女性21例,年龄45~80岁,平均(66.92±3.5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环境护理、遵医嘱用药、预防并发症、康复指导等。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1)成立循证护理小组:成立由心脑血管内科护士长任组长的循证护理小组,成员包括3名主管护师、3名业务骨干,小组成员均经过循证护理的相关培训。小组负责查询资料、制定循证护理计划、监督计划实施。(2)提出问题,查询证据:根据既往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护理经验、临床专业知识、收集分析护理病例、结合医生治疗方案、评估患者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包括稳定患者情绪的方法、如何提高患者及家属相关知识水平、并发症的预防、提高患者主动参与康复锻炼的积极性等。查阅文献,寻找国内外有关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护理资料,对上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结合最新研究领域的实证对这些解决办法进行论证,是否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真实性。(3)循证护理的实施:根据循证后得出的结论、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循证护理方案并实施。心理护理,患者常存在活动受限、失语等症状,多情绪低落。护理人员应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其不良情绪的原因,通过倾听、鼓励其说出真实的感受、劝导等方法进行心理疏导,稳定其心态,增加其对治疗和护理的配合。健康教育,制定患者喜闻乐见、趣味性、互动性的健康教育方案,每周举办1次讲座,内容包括脑血管疾病的危害性知识、诱发因素及预防、脑卒中发生后的应对措施、情绪控制、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复发因素及控制、血压控制等。提高患者参与康复护理的积极性。护理,定时帮助患者翻身,注意动作轻柔。患者取健侧卧位,将两高枕分别置于其体前后方,使患者向前伸上肢,使肩关节100°屈曲,同样将软枕分别置于其患侧上肢和患侧下肢下方,使髋、膝屈曲位。(4)肢体康复训练:参考国内外文献进行被动锻炼、肌力训练、坐位平衡、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患者病情稳定后,协助其进行被动运动,按照由近及远、由大到小的原则,对髋、膝、肘、足部等关节进行屈伸练习,练习手指屈伸、分合等动作,2次/d,30min/次。进行肢体拉伸、抬举、外旋动作,注意逐渐增加运动幅度,2次/d,15min/次。进行肌力训练,如训练手掌捏、侧捏、抓握能力等。同时对肌肉进行拍打,以促进肌力恢复。其肌力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后,鼓励患者进行床头跪立位、坐位平衡训练,引导其由卧位坐位变,逐渐增加坐位时间,并进行穿衣、梳头等训练,5min/次,5次/d,以恢复期简单的日常生活活动自理能力,增强其对康复信心。协助患者进行床边扶床站立,由每次站立2min开始逐渐增加时间。然后自主站立,行站立平衡训练。站稳后由两人协助其原地踏步行走,逐渐过渡到迈步行走,慢慢移动,协助人员逐渐有1人变为自主行走,行跨步练习,逐渐扩大行走范围。锻炼时有专人在患侧保护。根据患者肢体恢复情况逐渐进行行走、上下楼梯等有氧运动,30min/次,隔日1次。训练时根据患者缺失障碍制定目标,指导患者按时按量完成。对失语的患者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先模仿护理人员的口型进行单音节字训练,逐渐增加吐字量,先回答简单的问题,然后逐渐加深,鼓励其与别人交流,以训练其语言表达能力。

1.3观察指标

护理前后,采用NIHSS(神经功能缺损)量表、FMA(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MBI(改良Barthel指数)分别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输入SPSS17.0软件包,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NIHS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前各项评分均无明显差异,护理后,观察组FMA评分、MBI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6.36%(53/55),对照组为81.82%(4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9,P0.05)。

篇9

【关键词】护理; 脑卒中; 偏瘫; 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448-01

脑卒中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高发病,发病后往往遗留各种并发症,严重困扰着家庭和患者的生活,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康复护理是为了适应康复医学发展的需要,从基础护理中发展起来的一门专科护理技术。在康复的观点、康复技术指导下的护理工作不仅仅局限在挽救病人的生命,同时应减轻病人生存后的功能障碍,即不仅仅是救命更重要的是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1]。因此我们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取了分阶段康复护理措施,取得一定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2]。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均系首次发病,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45~75岁,平均60岁。卒中类型:脑出血45例,脑梗塞35例,左侧偏瘫36例,右侧偏瘫44例。基础疾病:高血压者45例,同时伴有高血脂32例,高血脂 21例,糖尿病14例。文化程度:初中以下35例,高中及中专20例,大专及以上25例。发病到入院时间:最短30min,最长3d,其中当天入院者55例。本研究均排除意识障碍、危重、不能配合和伴有其它严重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自愿接受此项护理活动。80例临床确诊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护理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脑卒中类型、文化程度和基础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康复护理组将患者按病程分为早期和稳定期两个阶段,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分阶段康复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2.1 早期护理措施: ①加强心理康复护理:脑卒中患者起病急、病情重,往往有言语不清,意识障碍和肢体功能障碍,家属恐慌,因此要给予患者和家属支持与鼓励,让他们对治疗有信心,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提高遵医行为。要耐心讲解病情发展和治疗过程,讲述康复治疗与护理对疾病恢复的重要意义,同时讲一些成功的病例,增加患者治疗的信心,调动患者和家属治疗的积极性,能够按医嘱和护嘱进行治疗和锻炼,对后期的康复训练有很大的帮助。②加强肢体被动锻炼:入院后早期要进行被动活动,由护士进行适度的被动活动,包括轻轻的活动患者的四肢,按摩肌肉,平稳的翻身,移动患者等,所有动作都要由护士完成,动作要轻柔,幅度要适度,以保证安全,无意外发生。③强化基础护理:要为患者创造安全、优美、舒适的环境,维持室温18~22 ℃,湿度50 %~60 %。意识障碍和偏瘫病人特别要注意安全, 翻身时不要过猛,可以加床档,防止坠床的发生。要勤翻身拍背,勤按摩肢体,做好口腔护理,注意合理饮食,保证能量的供给,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④重视健康教育:在与患者沟通交流过程中,可以对患者及家属开展有针对性、具体的健康教育,语言要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帮助患者和家属了解所患疾病知识、预防、治疗以及如何做好保健,指导患者正确服药和进行功能锻炼等。尤其要指导患者对疾病的恢复有正确的认识,不要急躁,善于面对每一个细小的进步,能清楚的与昨天的病情有比较,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对待治疗和护理。

1.2.2 稳定期的护理措施:患者病情稳定后,在继续做好以上护理措施外,要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护理措施。①肢体康复护理:鼓励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指导患者保持患肢功能位,即强调瘫痪肢体的正确摆放,护理人员指导病人进行被动的或主动的肢体功能锻炼,防止并发症及废用综合征等的发生。坐位练习,可先摇起床头,患者顺势做起,逐步练习自己坐起。站立练习更要小心,防止跌倒的发生,可由护士和家属搀扶,依靠床边的支撑或其他设施帮助逐渐站起,由站立几分钟到10几分钟,逐渐减少搀扶力度,可以适当锻炼患者迈步行走的能力。与患者交流过程中要对患者的每一个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与其对锻炼计划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制定新的锻炼目标。

②加强安全管理:患者的疾病逐步得到控制,病情向好的方向发展,患者自己活动的次数增多,难免会产生大意的心理,护士要随时叮嘱患者和家属注意安全,切忌麻痹大意,不要造成新的伤害。患者入厕、洗漱、上下楼梯等需专人陪护,以防跌伤,地面要有防滑设备,墙上可设有扶手。

1.3 效果评价指标两组患者分别于入院时和干预后40天与60天由专职护士和主管医师一起对患者进行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评定,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QOL量表评定[3]。评定包括5个方面:工作及经济状况、家务、家庭关系、户外及休闲活动、心理状态,共计25项,每项1―6分,总分为150分,分数越高,说明QOL越高。

1.4 将得分情况录入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分析用t检验。

2 结果

2组患者QOL改善情况结果见表1。

表1 2组患者QOL值变化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P

2组患者经过治疗与护理后,QOL值均获得了提高,但是康复护理组与对照组比较提高的更快、更显著。说明分阶段护理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生存质量。

3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疾病,做好疾病的预防是根本,对全民普及脑卒中的预防知识是国家的责任,更是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因此在工作中和生活中要积极进行防病知识宣传。一旦真的发病,家属和患者也不至于惊慌失措,要相信医学,按医嘱和护嘱接受治疗与护理,护士与患者接触最多,要在沟通交流中将知识传播给患者与家属,本研究中分阶段康复护理措施中就注重与病人和家属的早期交流和教育,偏瘫早期通过被动运动,并配合主动运动,使大脑皮质传递神经冲动,可兴奋病变脑部组织,促进肢体主动运动的出现,还可以改善瘫痪肌肉的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4]。在疾病稳定后积极的接受了康复护理锻炼和安全管理,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与对照组比较P

参考文献

[1] 于维东,范红杰,张文娟.偏瘫康复理论与实践[J].现代康复,2001,4,110

[2] 中华神经分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篇10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在脑卒中患者家庭康复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通过社区护士进入家庭,制定个性化心身康复训练计划,实施社区护理干预,使社区的脑卒中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正确的康复指导及护理,减少残障的发生和提高患者的生活生命质量。结论: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是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针对性的社区护理干预能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增加患者的生活满意度,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家庭康复护理社区护理干预

脑卒中是中老年病症之一,目前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临床诊断与抢救治疗护理水平的提高,脑卒中的死亡率已明显下降,但存活患者仍有70~80%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1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重要性

脑卒中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存在代偿和功能重组自然恢复能力。早期康复护理可创造损伤神经修复或代偿的条件,使遭到破坏的运动反射弧在良好的条件刺激下重新建立起来,可大大减少肌肉萎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畸形、足下垂或内翻等,是没有任何药物可代替的。因此,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和整体康复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 脑卒中患者家庭康复存在的问题

2.1 总体健康知识水平偏低,家庭护理的内容还停留在一般生活照顾上,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

2.2 绝大部分患者缺乏家庭康复训练,患者遗留有多种功能障碍和后遗症。

2.3 患者日常生活活动依赖程度较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存在较大缺陷。

2.4 主要照顾者的照顾能力较差,其护理缺乏家庭康复知识和技能。

2.5 部分患者的生活方式不利于康复和预防脑卒中的复发

2.6 部分患者有负性情绪。

3 社区护理干预的必要性

“社区护理干预模式”采用家庭护理措施,实施心理干预、行为干预、健康干预。社区护士作为社区康复的重要成员从医院走进社区,对家庭照护者实施家庭康复护理知识和技术的指导,提高家庭照护者的护理能力,使患者获得方便、及时、高质量的医疗和护理,获得更好的干预效果。

4 社区护理干预介入的时间和干预频率

早期康复训练对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非常重要。研究表明脑功能恢复在脑卒中发生后3个月内最快。中风患者康复训练开展得越早,功能恢复得越好,合并症越少。因此只要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应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发病48~72h)。

社区护理干预频率可在第1个月每周3次,第2个月每周2次,第3个月每周1次。后期社区护士通过定期入户访视、指导,根据患者实际康复情况和照护者掌握康复训练方法的程度适当延长上门频率,如1~2个月随访1次。

5 实施方法

5.1 加强护患联系,设立护患联系卡。在患者出院后,社区护士按照患者家庭地址及电话及时与之取得联系。根据患者的家庭环境,家庭条件,个体差异、文化程度、生活习惯、业余爱好、疾病特点等,由护士、患者、家属共同制定康复计划。

5.2 加强健康教育,做好健康指导。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的健康教育内容不应局限于用药与治疗,还应从病因、危险因素、急救、护理、饮食、并发症的预防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教育。可根据患者或家属不同职业和文化程度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如编写宣教小册子,刻录康复光盘等,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提高患者、家属对疾病的认识。

5.3 教会易懂可行的康复技术。内容包括: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坐位训练、床上负重训练、从坐位到站立训练及站立平衡训练、ADL训练等。根据患者肢体的具体情况,帮助患者制定训练计划,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鼓励患者每天记录运动时间、次数以及自我感受,护士每次访视时查看记录,评估肢体的肌力,对微小的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使患者看到希望和成绩,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5.4 强调心理支持的重要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缓慢、持久,往往在短时间内看不到明显的效果,患者易失去耐心和信心,而产生抑郁、自卑、焦虑的心理。良好的社会、家庭支持对患者的身心具有直接保护作用。鼓励家人要经常与患者交谈,及时了解其心理变化,给予耐心合理的心理疏导,鼓励患者面对现实,帮助患者不断调整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新的健康行为。

5.5 控制危险因素,预防复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很多,其中高龄(>60岁)、种族、家族史等为不可控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吸烟、卒中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史等属于可控的危险因素。护士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积极鼓励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使患者主动配合,有效地控制危险因素。做到防中有治,以防为主,定期复查,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复发率。

6 体会

随着医疗模式的不断发展已逐渐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社区护理已成为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实施整体护理的一种必要形式。护士走出医院,走向社区,进入家庭,护理的职能不再局限于疾病护理,而是将预防、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和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将个体保健和群体保健融为一体。通过社区护理干预使患者和家属掌握护理技巧,自觉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不仅对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改善心身状况、控制疾病、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且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减轻了社会、家庭的经济负担和医院的压力。社区护理干预已成为提高家庭治疗、护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冯正仪,张华,胡永善,等.脑卒中家庭康复护理干预方案的实施与分析.上海护理,2003,3(2):5-7

[2] 陈冬青.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对脑卒中偏瘫患者ADL的影响[J].中国康复,2003,18(1):45-46

[3] 胡荣东.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时间的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4):6

[4] 杨平海,等.家庭康复指导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7):533-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