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研究计划书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5: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研究计划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研研究计划书

篇1

而这种意外也会发生在制瓷的过程当中,由于制造瓷器的时候,瓷器成型复杂及窑火的不确定性,特别在颜色釉上,烧成的颜色釉会经常发生变化,产生不必要的麻烦。这个时候,我们陶瓷工艺研究者,更加需要沉着冷静,经过多次摸索,终于寻找出“斗彩”的方式来处理,这种方式就如同画家不小心失误,使画在创作中产生不必要的麻烦,这需要我们利用新彩的方法弥补这种不足,不仅使要淘汰的废品重新被利用而节省成本,也在创作上增添了几许随意,反而让瓷绘作品产生更好的装饰效果。

同样的,在人物画中,对于大片的缺陷,我们也可以用在人物旁边的背景如草,花,树木等大块形体上巧作安排。新彩技艺的装饰能够使作品更加具有创作的随意性,广泛运用在各个陶瓷设计装饰中。这可以使一件陶瓷作品的创作预先构思好,灵活机动地应对各种不可预测性、偶然性因素。但是同样的这也要求创作者具有娴熟的驾驭陶瓷各种表现手法和应对的能力。

作为一名陶瓷工艺研究者,我常常在想,青花雕刻和新彩装饰技艺,我到底更加喜欢哪一个,那一种技艺更加具有优势,又或者我能不能把两种技艺相结合,创造出一种运用在陶瓷制作当中的新的技艺方法呢?对于青花雕刻而言,我认为它虽然制作繁琐,但是十分逼真,加之景德镇青花瓷,被人们称为“人间瑰宝”。景德镇的青花瓷在元代的时候,就已经制作得非常完美,到了明、清两代,青花瓷供不应求,成为世界争夺的瑰宝之一。明代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都带去大批青花瓷,都被争夺一空。不少珍品现被收藏在英、美等国博物馆中,可见青花瓷之美无任何东西可以媲美。加之采用雕刻与之相结合,使其蓝白相映,怡然成趣,晶莹明快,美观隽永。而且雕刻向来都是一门手艺活,这非常考验技艺者的创作功底,因此,青花雕刻对于没有一定技艺功底的研究者来说,想要制作出一幅完美的作品,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对于新彩技艺,它运用起来十分方便,而且制作难度小,成本小,消耗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少。所以,我更加热衷于运用新彩技艺。作为一名陶瓷工艺研究者,我需要的是创作出更加完美的作品,而不是一大堆简单、毫无美感的作品。所以,我通过这么多年的反复探索,觉得可以把青花雕刻与新彩技艺相结合,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构思:

第一、在青花雕刻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加入新彩花鸟元素。新彩花鸟在我国陶瓷装饰中起步较晚,然而发展很快,这是因为传统文化艺术的影响,特别是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传统花鸟造型艺术,尤其是中国画传统花鸟形式的影响。这种元素可以使青花雕刻更加形象,生动。

第二、在青花雕刻与新彩花鸟元素相结合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适当扩大创作源泉。写生不仅仅是创作素材的积累,而且我们需要它作为我们创作灵感的基础。我们不仅仅需要观察,更加需要体验,只有真正用心去体会,才可以描绘出有血有肉的灵魂人物,只有真正深入生活,捕捉瞬间的生动感受,才可以将这种感受保持到创作中,其作品才可以形神兼备,生动自然。

篇2

[关键词]应用数学; 毕业设计; 就业; 科研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3-0069-02

毕业设计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1],是学生首次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很多人致力于研究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杨风暴研究了如何通过毕业设计培养毕业生的创新能力[2];莫亚武从科学选题入手研究如何提高毕业设计质量[3];张庆荣积累自己多年来指导毕业设计的经验,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提出了几点诚恳的建议[4];王成华提出了毕业设计的若干思考[5],等等。

文中从毕业设计与就业以及指导教师的科研之间的矛盾入手,分析了导致矛盾的因素,为促进毕业设计、就业、教师科研之间和谐发展提供一些实用性的方法和建议。将学生的毕业设计和指导教师的科学研究相结合,一方面,教师更有动机花时间在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上[6];另一方面,学生接触到实际的科研课题,从而能够了解学科动态,培养创新意识,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内,不仅要完成开题、中期等阶段报告,撰写毕业论文,完成毕业答辩,有的还需要编写计算机程序或软件开发,毕业设计任务重、环节多、时间紧。而且,由于应用数学专业的特点,毕业设计要求学生既要具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了解当前理论知识发展的新动态,又要学习应用领域的背景知识,将数学理论与应用领域有机融合,因此要求学生必须能够静下心来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和设计。然而,当前面临着毕业设计质量普遍不是很高,学生“等、靠、拖”的消极思想比较严重。

究其原因,可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学生角度出发,毕业设计与就业脱节,做好毕业设计不能推动顺利就业,学生本着就业为重的想法,把时间精力主要放在找工作上,而降低了对毕业设计的要求。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几乎都面临着许多情况,有着不同的心态,而不是单纯地进行毕业设计,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目前本科毕业生数量急剧扩张,就业形势严峻,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是学生在本学期的首要任务,学生在严峻的形势下不得不忙于到处找工作,参加各种形式的就业培训,参加招聘会或面试。二是打算继续深造的学生忙于参加研究生复试,重新调整心态,学习新知识,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打好基础。因此,学生花在毕业设计上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另一方面,从指导教师角度,近几年,为顺利晋升职称和完成年度考核任务,教师的教学、科研压力加大,不仅要忙于备课、上课、课后辅导等教学任务,还要完成课题申报、撰写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交流等科研任务,使得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无暇顾及,从而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尤其是一些大的院系,教师指导的学生多,工作重,而指导毕业设计对自己的科研工作毫无促进作用,科研工作和指导毕业设计不能有机统一,使得二者相互脱节,成了矛盾的对立面。这些现象都亟待解决,因此,为推动毕业设计、就业、教师科研之间有机统一,提供一些实际的方法和策略是必要且紧迫的。

由于以上几方面的因素,使得对毕业设计的质量控制上不好把握。若严格要求,学生不可避免地要将大量时间用在努力完成毕业设计上,从而担心影响学生的就业和深造,也怕影响教师的科研工作;若要求太宽松,又怕学生不认真对待,使得毕业设计环节流于形式。

二、实现毕业设计与就业、教师科研一体化的方法

(一)毕业设计与就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1.毕业设计要考虑社会需求。只会学习,不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终会被社会所淘汰。因此,毕业设计要着重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着重知识综合应用与实际经验相结合的内涵培养,使得学生通过毕业设计确实充分积累了以前不具备的各种能力,譬如查阅文献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问题设计解决方案的能力以及与他人进行团队合作的能力等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学生能够自信从容地应付严峻的就业形势,为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2.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更关注毕业设计课题与毕业后工作的相关程度,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就业范围比较广泛,但大多数集中在考研深造、教育行业和进入公司企业工作三个方面。对考研深造的学生,毕业设计应进一步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研究,拓宽知识面,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从事教育行业的学生,应侧重基础数学理论知识以及教育教法的研究;对计划进企业工作的学生应设法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课题,从中提炼毕业设计题目。对于后两种毕业生,学校可以借鉴目前大专高职院校的做法,与用人单位建立共同培养学生的教学模式, 学生到一些用人单位进行实习,根据承担工作的实际情况,从中选择适合的毕业设计题目,由用人单位与学校教师共同负责指导。学生在参与用人单位实际课题进行的毕业设计,往往会对其就业提供良好的绿色通道。[6]此外,通过将毕业设计作品展示与人才招聘会相结合,会对学生就业起到良好的作用。学生毕业设计答辩通过后,可以举办专场毕业设计作品展示会,届时广泛邀请相关企事业用人单位参加,将作品展示会与人才招聘会同时举行,为学生创建充分展示自我、推荐自我的机会,也为用人单位了解、选择人才提供窗口。

实现学生毕业设计和就业一体化之后,毕业设计就是从象牙塔式的学校生活通往社会的一架桥梁,踏着这座桥,学生能够很好地融入今后的工作中,真正成楦咚刂省⒏吣芰Φ纳缁嵝枰的优秀人才。

(二)毕业设计与教师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应用数学是一个交叉学科,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生物、工程、物理等多个学科领域,应用数学专业教师经常同时承担多个科研项目。大学生找工作难的问题之一就是缺少实际的工作经验,让学生当自己指导教师的助手,可以接触到实际的项目,这是积累工作经验的有效途径。教师指导学生参与他的科研项目,既可以增加人手,促进项目进度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有助于提高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

进行毕业设计之前,学院应公布各指导教师所做的项目、所研究的课题情况。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让学生选择他感兴趣的课题,教师从自己的科研课题中凝练出相对容易的符合学生能力的部分交给学生完成。选题之后,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课题背景,学习相关知识,撰写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然后在指导教师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之后,学生根据指定要求利用前期积累的知识完成毕业设计,包括程序编写、软件开发或理论研究,最后将自己的工作进行整理,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所有这些内容均由学生独立完成。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承担课题指导的教师应该熟悉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前沿情况,为学生指明解决问题的思路或途径,在学生毕业设计遇到困难或瓶颈时,协助其制订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防止其走弯路而造成时间的浪费,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实现学生毕业设计和教师科研一体化之后,由于学生和指导教师在目标上的一致性,双方都有动机将毕业设计做得更好,从而实现双方共赢。通过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除了能够完成课题研究、项目的预研,还可以通过对学生开发的系统进行修改、完善和整合,向国家申请软件著作权。此外,指导教师还可以根据所指导学生完成的毕业设计内容,撰写科技论文,从而实现指导教师对科研工作的期望。

三、结论

文中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探索学生毕业设计与教师科研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期望通过研究能够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和教师各方利益的多赢。针对学生毕业设计与就业准备之间的矛盾,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着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指导教师根据学生需要确定毕业设计题目。课题组针对学生毕业设计与指导教师科研之间的矛盾,探索了有效的教学模式,将毕业设计融入教师的科研项目工作中,实现了学生毕业设计与教师科研的有机统一。

[ 参 考 文 献 ]

[1] 余有贵.论地方院校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应用能力的培养[J].高教论坛,2010(7):10-12.

[2] 杨风暴,刘兴来.毕业设计与创新能力培养[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1):40-42.

[3] 莫亚武,谢方平,陈文凯.从科学选题着手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J].湖南农机,2010(4):162-163.

[4] 张庆荣,王宪.对保障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几点建议[J].今日科苑,2007(22):240.

篇3

关键词:艺术设计;插画设计;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255-01

一、艺术设计学科插画设计教学的现状

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面对一群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高校不能采用同一个标准进行教学。而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划线,只认可学生的考试分数,不太承认学生其他方面的天赋或个性发展,这对于艺术设计教育来说是存在一些误区。艺术设计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因此,艺术设计教师应正视学生个性差异的客观存在,注重因材施教,端正教学态度,明确培养目标,探索出适应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学新思路,改进教学方法,才能适应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二、作为艺术设计教学的插画教学模式改革

(一)改革插画教学课程结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教学目的

插画教学成为了现代高校艺术发展的一个闪亮点。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进步,使插画的表现形式呈现出多样化风格。每一种风格特征的插图都有自己的使用价值和美学价值,体现了时代性和文化特征。高等图案科开设的专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目标。

学习基本知识。这是高校公认的课程教学目标,艺术设计插画教育课程必须首先确定明确的能力目标。在进行插画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介绍插画设计的历史、插画设计的定义,插画设计设计的运用范畴,以及对国内外插画设计的表现追溯。通过讲授插画设计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对插画设计有整体上的一些了解。接下来,教师向学生讲授插画设计的审美特征、表现形式及创作方法。从插画设计的审美特征:平面化与简化、夸张与变形、对比与统一、节奏与韵律四个方面分析。插画设计的表现形式:插画设计的视觉元素:点、线、面、肌理四个方面分析。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将点的视觉元素组合在一起并在插图中组合运用,达到了很好的视觉效果。让学生认识到插画同样是艺术形式的同时,有意培养他们的个体意识和审美情趣。插画中表现的线条使视觉表现干脆而强烈,更具视觉冲击力。插图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形式感,利用点、线、面的穿插,使线条和线条之间的层次,更具装饰性。让学生所获得的造型能力训练成为今后插画创作和设计顺利过度的阶梯,真正使插画基础训练的过程对以后插画创作与设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插画设计的审美、构成元素、色彩、构图、创意。为学生在将来进行插画设计创作时,有理论依据。

(二)改革插画教学课程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

掌握单项技能。学生通过对插画设计的基本知识的学习,把插画设计的基本知识运用到插画设计的实践中。通过插画的实践操作,理解插画设计表现的基本形式。按照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定位,例如插画设计中的造型能力和构图能力、某些绘画软件的使用技能等。

电脑绘制插图有多种软件工具,常用的软件Photoshop、CorelDRAW、Illustrator。学生在插画创作过程中,要积极地学习和掌握已经存在的各种工具和材料,熟悉它们的特性和表现技巧,同时也要积极地去尝试、探索新的工具和材料,创造出更加新颖、更富有表现力的插画。最好的训练方法是在完成实际教学课题过程中对各种单项技能进行实训。为上好插画设计课。教师应先从理论上给学生深入讲解,从赏析中外插画作品入手,分析中外插画精品中的各类形式和艺术特色,在此基础上先让学生临摹插画设计作品,通过临摹范画来体会其中奥秘、难点。

掌握综合技能。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单项技能的同时,可以在仿真的任务或是公司里的真实项目中训练学生的综合技能。公司里的真实项目是对学生学习插画设计能力训练的载体,让学生可以直接了解市场需求,并且结合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市场中,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市场的实践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参与真实的项目从而练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指导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训练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高等教育课程目标的最终目标,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具有实战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插画设计课程不是单纯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体系,而是要求学生掌握技术、知识,去完成某种指定的工作活动。所以,结合上面讲到的课程评价标准,插画设计教育课程的新改革有以下几点:教师要以插画基础知识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插画实训为手段,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插画设计课程。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高校;机电一体化;课程设置

在我国机电一体化这门学科发展始于1970年以后,一开始它作为一种工程技术应用在机械、自动控制、信息等领域,作为一种多学科融合的专业,体现出了它的强大的影响力,同时它作为一个交叉学科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在这几十年里通过学科的融合、技术的创新等持续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由单一逐步发展到了拥有一大批大型设备甚至大型成套设备或系统。这一系列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其中最大的作用是不断的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高科技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在机械、电气、微电子、信息技术等领域都保持着迅猛的发展势头,然而这些领域都和机电一体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对我国的科技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目前看来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是小型化、轻型化、高精度、高效率集成化的发展。

1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我国的应用

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相对较早,一开始主要是在数控机床上有所应用,其主要是把一些程序放在一些芯片上,然后通过读片机对程序进行读取,然后再执行,这一系列的过程相对较慢。目前这种应用几乎被淘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开始朝着新型化、小型化的发展,使得一些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精度上都有很大的提高,也就是一台机床基本上可以完成很多独立的工作,同时还能够检测出各个部件的损伤程度,包括一些刀片的破损情况也能够被识别出来。这一系列的功能都离不开计算机,其中包括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等等。在我国机电一体化在汽车领域应用的十分广泛,除了应用在汽车的各个零部件以外,还包括一些高科技的系统也应用到了机电一体化,包括车身稳定系统、防抱死系统、安全气囊等等,这些系统使得汽车在使用的过程中变得非常方便,同时也使得汽车的各种性能都显著的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家用、办公电器力而更是得到迅速的发展,复印机,扫描仪、数码照相机、摄像机、变频冰箱、空调、电子体温计、血压计等等。给人们的生活上作带来极大的方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我国许多煤矿也得到广泛应用国产的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电牵引采煤机、全数字直流提升机己占领国内市场,我国己能生产用计算机监控的掘进机、胶带运输机、矿井供电设各等另外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胶带机集中控制系统、矿井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和信息化管理、图像监视井卜关键设各和主要上作地点、调度室的装各实现数字化、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在生产调度、则务、人力资源、设各、销售及办公自动化都得到了普遍应用为煤矿生产实现高安全、高可靠高效率和高效益提供了保障。

2高校机电一体化课程的重要性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现代工业的基础,是机械、电子和微电子等技术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形成的现代化高新技术,是其目的是运用机械、电子、液压、气动、信息等方而的知识和技术,来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提高产品性能及自动化程度,是高等学校机械、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的莘莘学子应该掌握的技术。

3高校机电一体化课程设置的要求

3.1课程设置需满足市场需要,体现优化综合能力

高校在设置机电一体化专业时要综合考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会的需求量,社会没有需求开设专业是没有就业方向的,除此之外还要考虑一些行业的需求和各个工作环境的特点等等。只有全面的了解了这些状况,才能根据这些状况来开设具有特色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开设课程以后,还要根据机电一体化本身的实践性特点,充分的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保证理论课学时的同时又不耽误学生的实践时间,同时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时要把一些公司的用人标准以及到工作岗位上以后应该掌握的一些标准进行专门的讲解,这样才能让学生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由于市场经济下的一些公司的发展非常迅速,在市场不断变化的同时高校也要不断的跟进市场的变化,要办成随市场变化而变化的教育模式,这样才能让学生贴近市场的需求,高校只有围绕着这个理念才能使得学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越办越好,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目前人才市场也有了不同的改变,很多用人单位开始慢慢的把学历选择变成能力选择,目前很多用人单位都非常欣赏一些操作能力强的人,同时这个标准也是他们选择人才的标准,因此在设置机电一体化这个专业时要把理论操作严格的、科学的进行分配,分配好各个阶段需要做的任务,并且能够在实习的过程中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输出一些动手能力较强的人才,才能使得机电一体化专业越办越辉煌。高校要严抓实践课的开设,利用实践才能够让学生真正的理解理论知识,这是教育部提倡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发现理论学习中的问题,然后再解决问题。

3.2加强研究,搞好教材编写工作

纵观现在的机电一体化教材,很多都是一些理论性极强的教材,往往这种教材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根据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学生都爱好实践,然后企业中需要的就是动手能力强的人,学生又喜欢动手,那么为什么不为他们准备一本实践教材呢?这是高校在编写教材时的问题,也就是说编写教材要根据学生的喜好去编写,不要盲目的编写,盲目的编写往往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在编写教材时要充分的去了解学生的意见,和学生进行交流,这样才能编写出更加实用的教材。同时一些课程设置不科学、教材陈旧的状况也要不断的进行更新。

3.3加大机电一体化课程实践性教学设置

3.3.1课内实践的开设必须有效、实用机电一体化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因此在开设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它的实践性,保证开设的有效和实用,同时还要保证实训室的可用性,要把理论课与实训课的比例达到1比1,这样才能充分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的初期要对专业课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确定这门课程需要掌握的知识和一些必要的操作项目,然后再进行一些实验室的建设,这样能够保证学生学习的知识都能够在实验室体现出来,这样就可以充分的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充分的加强的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积极的与企业协调不断的引进企业的一些标准进行现场教学,这样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一些先进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才能加强理论和实际的学习。3.3.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途径学生就业是学校办学的唯一的方向,那么要想学生就业好就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企业的一些情况,学校可以邀请企业的一些机电一体化工程师到学校进行授课,这样他们可以把企业中的一些先进的机电一体化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也能够让老师认识到目前机电一体化发展的进程。还可以利用一些假期的时间要求学生到企业参观或者是顶岗实习,可以根据实习的项目写一些实习的体会,学校可以根据一些特殊情况给予学生一些学分,这样采取一种鼓励的方式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去工厂实习,保证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机电一体化是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它所涉及的技术十分广泛,如果想要更加深入的研究机电一体化就必须全面的掌握这些技术。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综合的运用,把机电一体化的一些学科相互融合,把涉及到的知识都运用到实际的应用中来。

4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的机电一体化的教学必须面向市场,要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培养,同时还要积极的联系校企合作,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需要学什么、怎么去学,还要定期的把学生送到实践岗位上进行综合的训练,这样才能奠定机电一体化课程设置的基础。当然机电一体化的课程设置不是一时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老师、学生、企业三者进行相互的交流,不断的改进才能保证机电一体化专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书.新形势下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思考的问题[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4(05):94~95.

[2]张义俊,杨灿.中德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行为比较[J].河南农业,2012(06):37~39.

[3]付中元.浅谈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设置[J].科技信息,2010(13):260~268.

[4]黄文建,郭卫凡.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设置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27):176.

[5]杨永春.对开办高校大专《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骨干课程的设置与改革思路[J].消费导刊,2008(07):178.

篇5

1.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研究背景

科学计算可视化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开始于1987年,它首先是为了高效地处理科学数据和解释科学数据而提出并形成的。它将大量枯燥的数据以图形图像这种直观的方式显示出来,使观察者可以准确地发现隐藏在大量数据背后的规律,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这些数据。

VISC的研究包括两方面:一是VISC工具的研究.即如何把科学数据、数值图像转化成可视图形与可理解信息的算法和工具;二是VISC应用研究,即把可视化工具应用于科学和工程的各个学科的方式和方法。它涉及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图形用户界面等多个研究领域。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的意义重大,它大大加快了数据的处理速度,使每日每时都在产生的庞大数据得到有效的利用;实现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的图像通讯,增强了人们观察事物规律的能力;使科学家在得到计算结果的同时,知道在计算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现象,并可以改变参数,观察其影响,对计算过程实现引导和控制。

2.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在现代教育方法中的应用

信息时代,学习是一种社会活动,个人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孤立地学习,抽象、多维信息的处理能力显得日益重要,如果把科学计算可视化与教育有机地结合,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将得以缩小,因为科学计算可视化本身是对客观对象的模拟,所构建的学习环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相关。科学计算可视化的沉浸性和交互性为学习者提供了可以直接交互的三维立体空间,并将学习者置于主动学习的中心地位,有利于学习者知识的建构。

2.1虚拟现实技术制造“真实”感受

虚拟现实可以彻底打破时间的限制,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各种假设模型进行虚拟,通过虚拟系统便可直观地观察到这一假设所产生的结果或效果。例如,利用虚拟实验系统,学生可以进行温室效应、电路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的探索学习,从而研究出二氧化碳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规律,或设计出新的电路、新的建筑物。虚拟现实的沉浸性和交互性,使得设备与环境塑造更接近于真实,有利于学生的技能训练,如军事作战技能、外科手术技能、汽车驾驶技能、果树栽培技能、电器维修技能等。

美国巴尔的摩Johns Hopkins大学的化学工程系教授卡尔威在计算机网络上建立了一个虚拟实验室,模拟各种实验,让工程系的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做实验,尝试解决工程上遇到的各种问题。例如,通过一个虚拟的钻油实验,学生可以知道某个位置的油井的深度,从而估计油层的形状及所需费用。

2.2计算机动画展现“实物”效果

计算机动画在教育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有些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需要给学生以感性上的认识,在实际教学中有可能无法用实物来演示。这时借助计算机动画把各种表面现象和实际内容进行直观演示和形象教学,大到宇宙形成,小到基因结构,无论是化学反应还是物理定律,使用计算机动画都可以淋漓尽致地表示出来。

另外计算机动画在网络游戏、文化娱乐等方面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PC的三维游戏正在不断增加,其制作也离不开三维动画技术。开展三维数据场可视化技术研究,探索提高体绘制质量、速度的理论和关键技术,对于完善可视化理论、拓展体绘制的应用领域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对于现代教育方法的价值及意义

从教育的发展过程看,任何一种新技术、新媒体的出现,都会引起教育上的革命。例如,纸和印刷术的出现,广播和电视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都曾引起了教育在质的飞跃。毫无疑问,科学计算可视化与教育相结合,也一定会在教育领域中产生质和量的飞跃。因此,探讨科学计算可视化与教育相结合的理论依据,无论是对教育的发展,还是对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自身的发展都是必要的,也是现实可行的。利用计算机动画技术,可将科学计算过程以及计算结果转换为几何图形或图像信息并在屏幕上显示出来,以便于观察分析和交互处理。计算机动画已成为发现和理解科学计算过程中各种现象的有力工具,即“科学计算可视化”。

实现科学计算的可视化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它可以大大加快数据的处理速度,使庞大数据得到有效利用;可以在人与数据、人与人之间实现图像通信,从而使人们能够观察到在传统的科学计算中发生的现象,成为发现和理解科学计算过程中各种现象的有力工具;同时,还可以实现对计算过程的引导和控制,通过交互手段改变计算所依据的条件,并观察其影响。总之,科学计算的可视化将极大地提高科学计算的速度和质量,实现科学计算工具和环境的进一步现代化,从而使科学研究工作的面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篇6

关键词:中职;美术专业;绘画基础课;教学

在当前中职美术专业教学过程中,为能够使专业教学取得理想成果,对美术专业人才进行更好培养,应当加强各种专业课程教学,而绘画基础课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门课程。所以,在中职美术专业绘画基础课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作为美术教师应当对该课程教学加强重视,并且要充分清楚认识,在此基础上以有效途径开展课程教学,从而使绘画基础课教学能够得到更加理想的效果,使课程教学质量及水平得以提升,促进课程教学更好发展。

一、中职美术专业绘画基础课教学的重要意义及价值

在当前中职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美术专业属于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可对美术专业人才较好培养。在中职美术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绘画基础课属于十分重要的一门课程,同时也是美术专业教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因而加强绘画基础课程教学也就十分必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意义。具体而言,在美术专业教育教学中,有效开展绘画基础课教学的作用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有效开展绘画基础课有利于提升学生美术水平及能力,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教学,可使学生具备好的绘画基础能力,能够掌握基础绘画技巧及方法,从而也就能够使学生更好学习其他相关美术知识,对学生美术能力及水平提升十分有利;其二,有效开展绘画基础课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在美术专业绘画基础课教学过程中,造型能力培养属于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而通过造型能力的培养,可使学生能够实现二次创造,这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意义;其三,有效开展绘画基础课教学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及水平的提升,在绘画基础课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通过对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然后融入自身情感对事物进行描绘,因而可对学生观察能力进行培养,同时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增强其情感体验,因而可对学生综合水平及能力进行培养,对学生发展十分有利。

二、中职美术专业绘画基础课教学现状

在中职美术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绘画基础课属于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在学生造型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意义,因而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展绘画基础课教学也就十分必要。然而,就当前中职美术专业绘画基础课教学实际情况而言,其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仍旧存在一定问题及不良影响因素。具体而言,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中职院校美术教师仍选择传统教学模式,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注重技巧教学,对于绘画基础课与学生专业之间的差异未能够充分考虑,其最终所导致结果就是绘画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各自进行,造成学生在学习绘画基础课过程中缺乏清晰目的及相关训练目标。另外,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各种人像、石膏及事物等方面写生过分强调,对于学生审美意识及创新思维培养往往忽略。此外,绘画基础课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学生创造设计能力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绘画基础课教学使学生创造能力得以提升,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对学生素描能力培养比较重视,对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往往忽略。最后,对于绘画基础课未能够充分清楚认识,对于中职院校美术教师而言,其通常对绘画方法训练比较注重,然而并未能够使绘画基础课中设计绘画及设计意识实现有效结合,并且实际课程教学中基本都选择传统素描模型,并未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描绘有关事物,这对学生绘画能力的提升十分不利。

三、中职美术专业绘画基础课教学有效途径及措施

1.明确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绘画基础课实际教学过程中,中职美术专业教师应当将社会实用型人才培养作为最终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更加符合中职教育要求及目的。为能够使这一目标得以较好实现,中职美术专业技师应当依据社会发展形势及学校实际市场定位,对教学目的及教学方向进行综合分析,就目前美术专业市场就业定位情况而言,中职院校美术专业学生今后的职业主要为画家、设计人员及软件操作人员与教师等,因而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应当以这几种职业为依据,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另外,对于不同职业教育而言,对于教师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均会产生较大影响,因而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当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以发展眼光看待问题,从而制定科学严谨教学计划,在此基础上培养更多实用型专业人才。

2.确立并运用现代化科学教学理念

在当前中职美术专业绘画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应当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首先,在实际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通常都是教师在课堂上单纯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未能够对学生感受及情绪充分考虑,这种教师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求,对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十分不利。所以,教师应当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考虑,从而依据学生不同特点开展教学,最终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次,通过直观性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对于绘画作品而言,其属于直观艺术,可对人们产生较强烈视觉刺激,因而通过直观性教学可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兴趣,比如教师可在课堂上展示优秀绘画作品,使学生较好感受这些作品,同时,教师也可通过对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应用让学生感受绘画作品,从而使其提升学习积极性及兴趣。

3.加强绘画基础课教学方法创新

在中职美术专业绘画基础课实际教学过程中,为能够得到更好教学效果对学生进行更好培养,还应当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对学生绘画技巧的培养加强重视,并且应当对学生造型技能培养加强重视,使学生造型能力能够得以提升,为学生综合美术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另外,对于教学评价方法应当进行创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属于重点内容,通过科学合理教学评价,可较好反馈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更好认识自己。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改变以往单一评价方式,对多种评价方法进行综合应用,从而使教学评价更加科学全面,并且更加合理,从而为更好开展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4.构建项目教学模式

在实际教学过程汇中,可分模块对绘画基础课实行项目教学。对于项目教学模式而言,其目的主要就是使教学理论及教学实践之间实现有效结合,从而有效激发学生潜力,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升,其符合中职教育目标。依据中职美术专业绘画基础课内容,可将其分为两个部分,即设计素描与手绘速写,所以在项目模块教学中可分为两个部分开展教学工作。其中,对于设计素描项目模块而言,其所包括内容主要就是入门观察法、结构透视素描以及整体关系处理法与创意素描。在该教学模块中,其重点内容就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模式进行培养。在手绘速写模块中,其内容主要包括线描速写、画面整体关系速写及多种不同绘画材料表现技法,该模块教学中主要就是对学生基础知识及能力进行培养,要求学生必须要这些知识内容熟练掌握,从而使其绘画基础能力及水平能够得以有效提升,为其更好学习其他美术专业知识奠定理想的基础条件。

四、结语

在当前中职美术专业教学过程中,绘画基础课属于十分重要的一门课程,对学生绘画能力及造型能力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意义。在绘画基础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中职美术教师应当积极分析绘画基础课教学现状,在此基础上以有效途径及措施合理开展绘画基础课教学,提升其教学质量及水平,促进其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巴哈提•卡下旦别克.对美术绘画专业素描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14):126.

[2]侯传洲.浅谈技工院校美术专业绘画基础课的教学[J].生物技术世界,2013,(12):75.

篇7

对教学过程而言,“思维可视化”是指将原本不可见的思维路径、方式、规律运用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呈现出来,以期实现增强记忆及加深理解的效果。其本质也就是隐性思维显性化的过程。本研究从主体目标来说是希望:①基于未来课堂环境,构建基于思维可视化技术的学科教学模式。重点通过让教师掌握各项思维可视化技术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②探讨技术环境下的可视化学科教学实践,形成思维可视化技术进行学科教学的理论体系。(备注:在相关研究中,很多机构使用了“知识可视化”的概念,而我们使用的是“思维可视化”概念,这两者有何区别?我们认为“知识”这个概念比较表层化,不是本质,知识背后的规律以及加工知识的过程即思考过程才是本质,所以用“思维可视化”这一概念更能体现这个过程的本质。)

研究之目的

1.实现教学效能倍增

教学是教育的核心之一,好的教育必须要有好的教学,那么什么是“好的教学”?结合新课改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可以基本得出三项评价指标:第一,学生的学业水平(成绩)要好;第二,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是思维能力)要强;第三,学生要有积极健康的人格。那么,能更好地实现以上目标的教学就是“好的教学”,也可称之为“高效能教学”;反之,则是“差的教学”,称之为“低效能教学”或“负效能教学”。那么当前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教学效能”是高、是低、还是负的呢?这个现状大家都很清楚: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然而学生的整体学业水平并不理想,成绩优秀者并不多,两极分化和大面积不及格现象非常严重。另外,厌学情绪在中小学生群体中不断蔓延,据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有近70%的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而至于“能力”这一项,显然比前两项的情况更糟糕。由此可见,“教学效能”的整体水平是很低的。那么原因在哪里?

本研究认为问题的根源在现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挤、抢、霸占时间,大量、重复、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则长期陷入“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之中,身心疲惫,晕头转向。关注“成绩”没有错,我们一直认为“不出成绩的教学”一定算不上“好的教学”,让学生取得好成绩,无可厚非。但问题出在大多数教师根本没搞清楚“好成绩到底是从哪来的”。其实,学生的成绩(尤其是初高中学生)并不是来自于教师们常挂在嘴边上的“四多”(多读、多写、多背、多做题),而是思维能力。因为今天的中高考,考的并不是死知识——基于对中高考试题的深入分析,我们证实中考题中有50%是考学生思维能力的,而高考题有80%是在考学生思维能力。因此,思维能力的强弱才是决定成绩优劣的关键因素。然而,传统教学模式过度关注“知识”却忽视知识背后的“思维”,使学生长期处于“浅思考”甚至“不思考”状态,从而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受阻。所以,年级越高,学生“掉队”的越多,两极分化和大面积不及格现象越严重。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希望通过思维可视化技术的运用,引领教师把教学关注点从“知识”转移到“思维”,从而持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教学效能的倍增。

2.让自主探究学习“落地”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为积极响应教改计划,各地学校进行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如小组合作式学习、生命课堂、学本教育、生本教育等,但经调查发现,有不少学校,由于课堂没有教师主导又缺少具体、有效的方法支持,课堂秩序无法保证,学生一盘散沙,好动的静不下来,好静的不愿参与,结果遭到教师、家长、学生的一致抵制,难以继续推进。究其根源,在方向不清,定位不准,又缺少方法和技术支持的情况下,硬着头皮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其教学效能必然大打折扣。推广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前提是要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让教师和学生都尝到“甜头”(效能的提高),然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爱学习”和“会学习”的条件下实施,而其中“会学习”是自主探究式学习取得效果的关键因素,其核心是教会学生应如何思考,而这正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与价值之一。

3.实现“素质”与“应试”教育的统一

我国从1983年提出素质教育的方针以来,很多人便误认为“素质”和“知识”是对立的,始终将“素质教育”无法落实的根源归罪于“应试教育”,把矛头指向中高考。然而考试是一种相对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和人才选拔制度,是保证公平的有效方式,不会也不能被取消,所以“考试”并不是问题的真正所在。另外,不少人还错误地把学钢琴、学跳舞、学画画等当成“素质教育”,其实这并不是人的“核心素质”,而是一项技能、一种特长。人的“核心素质”是心智模式——思维能力(系统思考能力)和心理能力(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本研究将日常教学聚焦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上,使学生“会学”,同时带动学生“爱学”和“乐学”的积极心态,最终使学生获得好成绩。这样我们便能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统一起来,实现教学效能的最大化。

4.为教育信息化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从1946年美国教育家戴尔提出“视听教学法”开始,教育技术便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发展起来。其后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进入数字化和网络化时代,信息的传播打破了时间、空间和对象数量的限制,如基于“云计算”的教育平台可以使教育资源在更大的范围进行共享,使学习者获取信息更为便捷。然而,对于个体学习者而言,下一步他们需要的是什么?是更快的网速、更大的信息量,还是更“酷”的用户体验?也许都要,但这些绝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效能”,学得更快、更清晰、更深入,同时还锻炼了思考能力,启发了智慧,这才是效能的真正体现。

然而,当前国内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大多是集中在网络平台建设、信息环境优化、终端开发(如电子书包、智能手机、电子白板等)领域,很少有从事教学内容(当然是指能够提高教学效能的内容形式)开发的。即使有做内容开发的,也多是以题库、教学视频、动漫等形式呈现的,并不能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架构并同时发展其思维能力,是信息和知识的可视化而非思维的可视化,对提高教学效能没多少帮助,甚至会强化学生“被动学习,不爱思考”的习惯,所以这些并不是高效教学资源的开发方向。而本研究就是要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开发出具有“思维可视”特点的新形式教学资源,实现“教”与“学”的效能倍增。

综上所述,让更多教师掌握和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创建思维型课堂,开发思维可视化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一举多得——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发展系统思考能力,同时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是我们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的唯一正确途径,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的事情,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方向、新领域、新天地。

技术支撑

由于“思维可视化”的本质是隐性思维显性化的过程,也就是将不可见的思维路径、方式、规律运用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呈现出来,所以各类技术支撑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中的未来课堂建设,就是为了充分利用现有各种新技术来支撑教育信息的有效呈现与互动。归结起来,思维可视化的技术支撑主要是:

1.图示技术

图示技术(是指能帮我们理清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将其中的思考方法及思维路径以视觉信息呈现出来的图示或图示组合)是实现思维可视化的基础。最初,技术教育应用发端于视听技术,主要以录音、图像、电影等视听信息来辅助教学。依据1946年美国试听教育家戴尔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这些“视听信息”比其上层的言语和视觉符号更具体、更形象,所以更容易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也更好理解和记忆。然而,这些“视听信息”刺激的主要是人的感知记忆层,并不能将人的“知识加工”过程即“思考过程”呈现出来,所以无法实现思维可视化。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各种能呈现思考方法及思维路径的图示技术开始发展起来,如英国人东尼·博赞(Tony Buzan)发明的思维导图(mind map)、心理学家及教育技术学家诺瓦克于1970年在康奈尔大学提出的概念图(concept map)技术、日本管理大师石川馨先生发明的鱼骨图(因果图)技术等。这些图示技术被逐渐运用到高等教育、企业培训和基础教育等领域,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使知识可视化、思维可视化、读图时代、可视化思考等新学习模式逐渐流行开来。相对于国外,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为理论的提出及单一技术的应用实践。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提出的“思维型课堂”概念和基本模式;北京师范大学知识工程研究中心提出的较为完整的“知识可视化”理论,并且开发了“易思——认知助手”软件。据了解,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的还有南京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等,但至今尚未有与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教学进行整合的思维可视化成果。目前,只有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所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教学实验和教师培训的成功。

2.绘图软件

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软件可以帮助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人将各种图示清晰、规范地绘制出来,这是保证每位教师都可以开发“思维可视化教学资源”的工具性前提。目前,这类软件有很多,学习和操作起来也比较简便,易学易用。例如,用来绘制思维导图的软件就有Mindmanager、mindmapper、FreeMind、Sharemind、XMIND、Linux、MindV、imindmap等。这些绘图软件不但可以绘图,而且还可以将图示以动态的形式分步呈现出来,使内容开发者或学习者的思路更清晰。

3.交互软件技术

有效的教学是离不开交互活动的。从广义上讲,本研究的“思维可视化技术”并不仅仅指思维图示的绘制技术,还包括思维图示的呈现、传播、存储、交互、共享、修改等一系列技术。随着研究的深入,可将课题中产生的各种可视化的教学资源与软件开发技术结合起来,开发出一系列具有“思维可视化”特性的教学软件,实现学习者与学习资源、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各种双向互动。

4.网络信息平台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包括各类有线与无线传送技术,特别是“云计算”的广泛应用,可将我们的可视化教学资源利用网络信息平台进行共享,突破时间、空间和学习者数量的限制,使学习资源的获取更加便捷,成本(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更低。

5.通用技术

篇8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接本;课程街接

1研究背景

近年来,应届毕业生就业门槛不断提高,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专接本”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提升学历层级的最佳途径。进而有多种提高学历的途径涌现出来,如专接本、专升本和专转本,权衡学习时间、学习能力和学习费用等因素,多数学生选择“专接本”。按照《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关于下发“专接本”工作补充意见实施细则的通知》的要求,学生可以从专科第三年开始学习,毕业后一年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取得本科学历,达到学士学位的相关要求,还可以获得学士学位。江苏省自2008年在普通高校中试行“专接本”教育以来,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专接本”受到社会1}‘泛关注,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为顺应学生升学的需要,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于2012年开始开设了由南京艺术学院院承办的艺术设计专业(平面、环艺方向)“专接本”自考学习项目,2014年又增加了南京理工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方向。经过“专接本”学习,学生具有了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并能从事平面、环艺和产品相关领域的设计工作。学生个人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也得到了培养,进一步提高了就业竞争能力。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的问题,如:课程衔接不够合理、教学方法落后和学生课堂出勤率低等问题。为使“专接本”工作更有效和长远地开展,特选取南京理工大学工业设计专业专接本为样本,对其课程衔接、教学优化和教学管理等进行研究。

2工业设计专业“专接本”学生的学习状况分析

2.1生源及专业来源

从2015及2016两届专接本班分析,生源全部来自于三年制大专生。专业以工业设计专业为主,占比均超过60%;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也会选择工业设计专业来报名学习,占比均超过30%。专业对日率较高,就算是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对工业设计专业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对专业的知识结构、培养目标和授课教师等信息了然于胸,表1为工业设计专业“专接本”学生构成。

2.2学习状况

根据授课情况及其他任课教师反馈,专接本学生授情况不甚理想,主要体现在课堂出勤率极低、作业完情况差、抄袭现象严重和请假学生较多等方面。其实,课成这跟专科高校及专接本学制有很大关系。专接本一般是大二学生第三学期开始报名,此时,实行“2+1”教学模式的专科学生,正面临着就业压力。专接本成了学生逃避就业的“救命稻草”,专接本第一学期学生出勤率较高,第二学期随着学生的就业,出勤率一路下跌,教学效果较差。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来源、专业差别、就业状况和学习态度等,都会对专接本学生的学习造成较大的影响,除了加强管理,专科到本课的专业课程的科学衔接,也是优化专接本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

3工业设计专业“专接本”课程设置对比研究

3.1工业设计专业“专接本”本科阶段课程设置分析

以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接本”2015级工业设计专业(本科段)专业教学进度表为例,本科阶段课程类别主要有沟通课程、衔接课程、主干课程和实践与应用课程,如表2所示。

3.2高职阶段工业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根据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5级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教学进度表,专科阶段开设的课程与专接本本科阶段重合的课程有:《基本原理概论》、《英语》、《工业设计史》、《设计材料与工艺》、(Pro/E》和《家具设计》6门,本科阶段为了增强学生知识面,而开设的跨专业融合课程《企业形象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公共设施设计》和《包装设计》4门课,专科阶段则没有开设,学生缺乏学习基础,尤其对于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训,儿乎是零基础。专科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重技能及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培养面向制造业、设计服务类企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掌握产品造型设计与模型制作方面专业知识,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并具有产品造型设计从业职业资格证书,能从事家居产品、文化用品等产品设计的具有熟练技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本科工业设计则在培养具有一定解决问题能力、有一定动手能力、有一定理论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产品设计人才,与专科培养目标相比,属于更高要求。“专接本”工业设计,实际是专科学习技能的提高与升级,在实际授课中,更强调理论技能的培养,重设计研究,强调产品的设计过程的逻辑性,这也是专科生的弱项。“专一本”在人才培养上的差异,造成了学生刚入学时学习无目的,方法不对,有一些吃力。

4工业设计专业专接本“专一本”课程综合研究

专接本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一个复杂的教育教学工程,涵盖教学、管理、就业和后勤保障等领域,需要各部门、各环节无缝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做到科学衔接。

4.1课程设置衔接

“专一本”课程的脱节,很大一部分原始因素是因为本一专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专科重技能,而本科重理论研究。因此,为了更好地衔接,应该在专科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增加本科阶段相关课程及知识点,使学生提前接受本科教学知识点和教学规律。这在实际的教学中,冒然增加本科阶段课程是有难度的,也不符合专科教学规律。在专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建议将本科相关课程设置为专业选修课,如《环境艺术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和《公共设施设计》;将《设计管理》和《设计心理学》设置为专业拓展课,这些课程以介绍为主,不做过多深入训:解,起到入门的效果。

4.2教学思路的衔接

专科工业设计专业在教学中,多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建模和渲染软件的强化,力求学生能设计出一套视觉效果好的产品设计方案。这忽略了产品设计过程中的逻辑性,学生能设计出作品,却不能说出这么设计的原理,有时候设计过程也不完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设计过程的科学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观,及设计理论的强化培养。

4.3教学方法的革新

针对学生在外实习的现状,建议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加强对课堂教学的革新,学生不能来教室学习,教师可以建立网络课程,利用如蓝墨云班课APP授课,将课堂知识上传到云课堂,学生利用一切课余时间学习,反转课堂。

4.4教学管理的衔接

专接本学生后儿个学期都在校外实习,这给教学及管理都带来很大的难题,缺少了督促,学生本身也极易产生学习的惰性。因此,建议对专接本学生独立分班,成立专门的学生管理团队,如年级辅导员、班主任;有条件的学校建议学生住校,督促学习,这虽然带来一定的成本,但是学习效果会好很多。

5结语

篇9

现有24种口腔医学科技期刊(见表1),其中14种为综合期刊,8种为专科期刊,2种为文摘类期刊,几乎涵盖了口腔医学的所有领域,其中13种已被列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2数字化情况调查结果

2.1版权页调查

对国内口腔医学科技期刊版权页的调查显示,有21本标注了电子信箱,占84%;只有9种期刊建立版权网站;标有2个网址的有1种。分布情况见图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口腔医学科技期刊的网站建设相对处于被动、落后的状态,与国外期刊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2.2CNKI

收录全文情况除7种期刊(占总数33.33%)缺失首期或最早数期,《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更新至2007年止,其余13种期刊(占总数61.90%)收录自期刊创刊以来所有全文。

2.3国外数据库收录本研究以PubMed为代表数据库进行检索

检索结果显示,至2008年9月止,PubMed年收录中国口腔医学科技期刊只有3种(占收录期刊总数的12%),包括《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和《上海口腔医学杂志》。其中《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共收录自1987年1月刊~2008年2月刊共2770篇论著的英文摘要,小部分早期论著的摘要暂缺;《华西口腔医学杂志》收录1997年2月至2008年8月共1404篇英文摘要;《上海口腔医学杂志》共收录1992年6月~2008年8月2064篇论著,其中1960篇提供全文PDF链接,2008年全部则只提供英文摘要。

2.4国内口腔医学科技期刊网站建设情况

2.4.1主办单位网站链接网页《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上海口腔医学》、《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和《中国口腔医学继续教育杂志》5种口腔医学科技期刊拥有主办单位网站的链接网页。《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和《上海口腔医学》依托于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网站,提供一般性信息包括各期刊的简单介绍以及期刊的编辑、出版等各种相关信息,可以通过网站进行期刊订购、论文投稿、文献检索、文献阅读甚至全文PDF文件下载,相关链接较全面,构架完善,并设有中英文两个版本。《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和《中国口腔医学继续教育杂志》的链接网页则仅提供版权页等一般信息,不具备文献检索、文献阅读及文献下载等功能,支持网上投稿。

2.4.2版权网站期刊建立版权网站可借助因特网方便、快速的特点,在提供期刊文献服务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更新、更快、更广泛的医学信息服务[3]。《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和《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是国内目前拥有版权网站的口腔医学科技期刊,作为以印刷版本期刊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网站,其提供各期刊的简单介绍以及期刊的编辑、出版等各种相关信息。用户也可以通过网站进行期刊订购、论文投稿。提供快速检索和高级检索,文献设有HTML和PDF两种链接,但全文未上传,也未见留言信息。

3口腔医学科技期刊数字化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我国的科技期刊数字化绝大部分停留在"拷贝阶段",在形式上是单纯印刷版的重复,甚至是印刷版的简单扫描,出版时间明显滞后,且网页设计过于简单;在观念上认为网络只是给读者一个新窗口,没有对编辑流程进行调整;形式上还是一种单向传播,未通过整合内容形成跨媒体的一体化服务,不能满足编辑部及读者多方面需求[4]。这其中的原因有观念上的,也有技术和资金的问题,考虑可能主要与以下几点有关:①主要负责人对网络了解不深;②缺乏既懂业务又懂信息技术应用的核心人才;③网络技术缺乏;④编辑人员素质、知识结构不适应等。

篇10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 普查数据 三维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c)-0015-02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二维数据可视化和查询分析功能已不能满足园林从业人员对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管理等工作需求。

目前,园林景观可视化技术逐渐从平面的手绘透视图、效果图合成照片向三维立体的景观动画、仿真表现发展,本文研究的是仿真应用为目的,基于CAD设计施工图和现状普查GIS数据的城市园林景观三维可视化技术。

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应用,使得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和管理统筹突破了二维平面和纯粹展示的限制,在仿真平台上能快速全方位多角度的表现出园林设计对现状城市景观的影响,能根据查询到的现状园林景观信息进行城市园林工作的管理统筹,提高规划设计工作的效率和园林管理决策工作的科学性。

1 研究背景

浙江省某市林业和园林局2010年启动了“数字绿化”管理平台建设,旨在建设精细化、可视化、智能化和一体化的绿化管理平台,提高管理设计工作的效率和科学性。该市林业和园林局三维实景展示项目是其子项目,为“数字绿化”提供直观的城市园林景观三维基础数据库,具体内容为:(1)城市重点园林景观工程模型数据。(2)行道树及绿地附属绿地、古树名木、公园绿地模型数据。基于该数据库,使用者能迅速在绿化管理系统上查看到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现状及植物种类、树高、胸径、种植面积、管理责任单位等相关信息。

2 基于仿真应用的城市园林景观三维可视化

2.1 数据准备和数据源分析

由于城市公园内既有现状建成的园林景观,也包含正在施工或待建区区域,因而其对应的数据源是现状普查GIS数据库和CAD设计施工图。

CAD设计施工图表达了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意向,包括地形地貌平面和竖向规划、园林建筑小品平面位置整饰铺装以及绿化植被分布等形态,如图1所示。

现状建成数据来源于现状地形图和普查获取的城市园林景观GIS数据。其中,普查GIS数据按照绿化分类,分成包括大树名木在内的3份点数据、包括公园绿地在内的11份面状数据和对应的4份绿地属性关联子表(公园绿地关联子表、居住区及单位绿地关联子表、道路绿地关联子表和道路附属绿地关联子表),通过“绿地细斑代码”属性字段进行关联,如图2所示。

2.2 技术流程和方法

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城市园林景观的三维可视化仿真要素包括:地形地貌、园林建筑小品和绿化植被。

其可视化的主要技术路线有两点:(1)地形地貌、园林建筑小品基于CAD施工设计图和现状地形图,利用3dsmax软件进行多边形建模,结合现场实拍照片进行纹理映射,统一光影和色调烘焙后,通过数据格式转换加载到仿真平台上,利用该平台实时驱动完成三维可视化。(2)对于设计施工阶段的绿化植被,可视化基础来源于CAD设计施工图,在3dsmax中利用ForestPackPro插件进行植被布置,映射符合设计意向的植被纹理;而对于现状建成阶段的绿化植被,则根据普查GIS数据中的公园斑块文件自动生成点位数据,在仿真平台上直接关联植被符号,达到逼真的可视化效果。

其技术流程按照三维可视化仿真要素分述如下。

(1)地形地貌要素的构建,是整个可视化流程的基础,所有园林建筑、小品以及绿化植被都必须无缝接合在地形地貌上。在地形图上提取出等高线和高程点,使用EPS软件生成具有真实高程变化的5米DEM网格,输出VRML格式文件导入到3dsmax中,继而进行人行道等铺地细分,并将经过Photoshop软件处理后的真实环境照片帖图映射到模型上,建成模拟真实的地形地貌模型。

(2)园林建筑小品等要素,按照传统的3dsmax建模方法进行。考虑到局部园林景观的布局需要在人视低点角度进行浏览查询,因此大于1米的建筑构件结构必须通过多边形模型来表现,使建筑模型更贴近真实性。

(3)绿化植被要素,则根据设计施工阶段和现状建成阶段的不同分别进行。设计施工阶段以CAD设计施工图为依据,把设计图布置好的植被通过Photoshop软件处理成一个个白色像素点,形成一张黑底白点的植被分布图。通过3dsmax插件ForestPack Pro关联分布图自动生成跟随地形的绿化植被,纹理映射比例通过插件参数控制,从而快速地进行植被布局;对于现状建成阶段,为了确保植被模型的真实性,以普查GIS数据作为基础数据进行景观三维可视化。由于记载有详细属性数据的公园斑块文件是二维面状数据,必须以斑块范围内的总植物棵数作为依据,通过编程让程序自动生成对应数量且不带属性的二维点状数据,然后在EXCEL中通过VBA编程将植物属性字段列表自动关联到点状数据上。在3dsmax中获取该点状数据对应位置的地形高度值后,根据点对应的植物名称在仿真平台上通过关联植被符号来实现三维可视化。

整个可视化流程如图3所示。

2.3 成果技术指标

不同的城市园林景观三维可视化仿真要素,其主要成果技术指标如表1所示。

2.4 效果截图(如图4)

3 结语

本文叙述了以仿真应用为目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施工阶段和现状建成阶段的三维可视化技术方法和流程。通过该技术建立的城市园林景观三维基础数据成果,成功集成到“数字绿化”管理平台上,实现在三维可视化环境下的设计、管理和决策工作,直观真实、有据可依,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同类项目实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本文提出的技术方法和流程有效解决了园林景观的三维建库、三维可视化的技术问题,对推进三维仿真技术在林业和园林领域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相信随着我国林业和园林管理理念的发展,林业和园林管理工作推向精细化、可视化、智能化和一体化,三维仿真、可视化技术将为林业和园林的设计管理统筹带来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毛琼,罗传文,单瑶瑶.结合GIS创建三维可视化园林景观[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9,20(5):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