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常规护理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5: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呼吸道常规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血常规检测;快速C反应蛋白;呼吸道感染
超敏C反应蛋白(英文名“hs-CRP”)在医学上属于炎症反应标志物的一种,能够对患者身体炎症情况达到预测效果[1]。对于儿童而言,由于呼吸道系统尚处于发育阶段,在免疫力方面不及成人。加上我国空气环境不良影响,儿童感染上呼吸道炎症的人数不断增多。在临床诊断中,目前存在的较大问题是没有一个有效方式清楚的判断出患者感染属于哪种形式。本院基于这一背景,将血常规检测与快速C蛋白反应检测相融合,通过两项检测结果的分析为临床诊断提供更有力依据,希望能够为今后诊断方式提供帮助,现做出如下报告: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选取84例患有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均为我院在2013年2月~2014年2月这1年时间内收治。患儿中有54例为细菌性感染,另30例为病毒性感染,将患儿按照感染类别的不同分为细菌组与病毒组。同时选取30例未患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与另两组展开对比。
细菌组中,男性26例,女性28例;年龄1~11岁,平均(4.3±3.1)岁;病毒组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在1~13岁,平均(5.1±3.6)岁;健康对照组中,男性13例,女性16例;年龄2~12岁,平均(4.8±3.7)岁。三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均未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检测选在早晨进行,保障患儿在检测前未食用早餐,在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即可。血常规检测仪器为血细胞分析仪,C反应蛋白检测仪器为免疫荧光分析仪以及相对应的试剂。
在抽取患者静脉血液样本之后,在C反应蛋白计数方式以及血白蛋白细胞计数方式帮助下检测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血白细胞数量状况[2]。
待检测结果完成后,对比细菌组、病毒组以及健康对照组这3组患者在血白细胞以及C反应蛋白方面的对比差异性,了解两种检测方式的结合能否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帮助。
1.3诊断指标分析 本次研究将患者的检测数据按照阳性以及阴性区分,以下是阳性的判断方法:C反应蛋白方面,当检测结果数值在5.0 mg/L以上时,即可判断为阳性反应。血白细胞检测方面,当患者年龄在2岁以上时检测结果在10×109/L以上即视为阳性反应,当患者年龄在2岁以下,但在2个月以上时,检测结果在12×109/L以上视为阳性反应[3]。
1.4统计学方法 根据上述方式将得出的数据进行汇总,在软件使用方面本次研究采用的是SPSS19.0版本统计学软件,对结果数据展开处理与分析,了解其差异程度。当P值在0.05以上时说明统计结果无显著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以下时说明统计结果存在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针对细菌组、病毒组以及健康对照组这三组患儿展开血白细胞以及C反应蛋白对比研究,了解三组之间差异情况(见表1)。
根据上表可看出,就病毒组与健康对照组而言,在两项检测标准下两者之间对比并未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细菌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对比方面,两项检测方式下对比均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
2.2 阳性状况研究 阳性状况仅针对细菌组(n=54)展开,了解组内患儿在阳性方面的人数以及所占比例,了解血常规检测与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之间的阳性率差异(见表2)。
由上表不难看出,两组阳性率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超敏C反应蛋白是患者身体存在炎症时由于肝脏细胞受损造成的反应蛋白,当患者机体被炎症或细菌感染时,其检测结果会呈现异常偏高状态。血液检测中的血白细胞检测属于炎症反应下波动较大的一种,其对于抵御外界细菌侵袭具有较显著效果,临床上通常将这类检测作为判断身体中是否存在炎症的几率。
本次研究结果证明,对于细菌组患者而言,其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下多数呈现出阳性反应,且诊断结果显示,这些患者的诊断数据均在5.0 mg/L以上,占到了总研究人数61.11%。在血白细胞检测方面,仅有24例患者呈阳性,占总研究人数44.44%。
综上,超敏C蛋白的检测会受到机体感染程度的变化而变化,临床研究发现,这种变化在当身体内有大量炎症或细菌入侵时呈现大幅上涨现象,而当机体只是由于受到病毒发生感染时其反应变化值较小,仅为轻度增加。血常规检测是临床诊断的常见方式,受生理活动影响程度大,尤其是儿童,其变化程度会更为剧烈[4]。
总之,对于儿童而言,检测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与恐惧感,而本次研究的两者结合诊断方式只需取血一次即可实现两项标准的诊断,两者间相互支撑,让检测结果更具有效性。将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和血球分析结合起来同时检测对急性上呼吸道细菌或病毒感染的判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君.儿童上呼吸道感染中C反应蛋白和血白细胞的检测意义[J].中国医疗前沿,2013(01):81+109.
[2]徐爽,董大鹏.快速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测提高儿童上呼吸道感染诊断的临床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08):1474-1475.
篇2
【关键词】脑卒中急性期;呼吸道感染;预防;中医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285―01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致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越来越受关注。本文将对我院自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前来就诊的64例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进行临床研究,从而探讨中医护理预防脑卒中急性期预防呼吸道感染临床效果,为降低此类患者呼吸道感染发病率提供可靠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有脑卒中急性期患者64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22例,年龄在49至81岁,平均年龄(63.51±2.08)岁。按照诊序号将其分为两组,即单号为研究组,双号为对照组,每组患者32例。研究组与对照组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例数等)具有临床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常规预防呼吸道感染护理措施;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呼吸道感染中医预防护理措施。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呼吸道感染发生情况,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
1. 2. 2 常规措施 指导患者行卧位给予绝对卧床休息,床边增加护栏防止患者跌落。保持病房安静,定期进行开窗通风并对病房进行常规消毒,按时翻身防止褥疮发生。进食或睡眠状态下可将头部略抬高20至30度角,需鼻饲患者可将头部抬高30至45度角,防止患者仰卧时发生误吸造成窒息等严重后果。若患者清醒可指导其进行咳嗽利于排痰,若患者意识状态模糊,应及时进行辅助吸痰措施。及时清理口腔异物,定期对口腔进行消毒,防止口腔糜烂发生[1]。
1.2.2 中医护理措施 根据患者临床分型给予针对性的中医护理措施:①痰热腑实。适当调高病房湿度,利用针灸对患者豁痰、内关、廉泉、丰隆等穴位进行刺激,给予大黄粉或番泻叶口服;②痰蒙心窍。适当调高病房温度,给予手三里、足三里、内关以及阳陵泉等穴位按摩,可制作山药粥、薏苡仁粥食用,定期给予天竺黄、苏合香丸服用;③肝阳暴亢。适当调高病房湿度,饮食原则应清热化瘀、泻火清肝,适当给予冬瓜汁、绿豆汤、黄瓜汁等食物,对其人中、丰隆、风池、照海、内关等穴位进行针灸;④气虚血瘀。适当调高病房温度,调低病房湿度,给予大枣粥、山药粥、莲子粥等食物健脾益气、温热通络,定期对其手脚进行温水浸泡,针灸气海、关元穴、手三里以及足三里等穴位[2,3]。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计量资料用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经不同方法给予临床护理后,两组患者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对比分析,具体情况见表一。
由表一可知,研究组患者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仅为6.25%,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呼吸道感染发生率21.88%,两组患者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其特点为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可继发脑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现象,使患者发生脑血液循环障碍,致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4]。研究表明,呼吸道感染是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临床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约为30%,是脑卒中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5]。本文研究可知,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实施常规呼吸道护理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措施可显著降低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罗春梅,兰碧玉,冯木兰. 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病人下呼吸道感染预防的影响[J]. 全科护理. 2010, 8(28): 2581-2582.
[2] 邹素华,吴小青,郑秋霞,等. 中西医结合护理在防治脑卒中急性期并发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J]. 中国中医急症. 2013, 22(6): 1081-1082.
[3] 於,戚团结,指导高颖. 急性脑卒中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候观察[J]. 北京中医药. 2008, 27(7): 491-493.
篇3
【关键词】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护理干预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49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04-02感染性休克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危重性急症,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一种循环功能障碍性的综合征,如不及时进行救治可以使患者的生命构成极大的威胁[1]。感染性休克主要是以全身性感染疾病导致器官功能障碍损害为特征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临床休克中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强临床救治护理工作,预防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笔者现将护理干预对预防感染性休克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效果观察汇报如下。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收治的感染性休克的患者40例进行分析讨论,其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在12-78岁,平均年龄在45.28±2.39岁。其中肿瘤化疗的患者7例,重症肺炎的患者10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13例,大面积烧伤的患者10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一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急救护理措施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在常规急救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疾病程度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急救护理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2.1.1保持气道通畅,有效呼吸启动急救抢救程序,以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为主要救治先决条件,通气障碍是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早期死亡的常见原因。感染性休克的患者尤其是颅脑损伤的患者常伴有颜面以及口鼻出血,有些患者会出现呕吐,因此呼吸道常常会发生分泌物、血块以及呕吐物误吸阻塞呼吸道,呼吸道梗阻完全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是首要护理措施,给予患者氧疗,必要时紧急心肺复苏,若患者出现呼吸窘迫、呼吸困难则立即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
1.2.1.2维持有效循环感染性休克的患者常伴有重要脏器的损伤,出现感染严重时引起血容量不足,严重导致休克,直接影响脑细胞的代谢量。急救护理措施必须迅速的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给予补充血容量,采取扩容治疗。
1.2.2观察组在实施常规急救措施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1.2.2.1严格记录感染性休克的患者严格记录24小时液体出入量,期主要包括液体静脉入量、由口进液量和呕吐量、引流量、尿量、出汗量以及排便量,气管切开失水量等。
1.2.2.2尿液的监测护理注意观察患者尿液的颜色、性质及量,并进行留置尿管严格观察,定期给予检查尿常规,当患者出现少尿或无尿时,应适当限制液体输入量与输入速度,当出现肉眼血尿时及时留取标本送检,检查尿比重下降及蛋白尿表明肾功能受损。
1.2.2.3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监测护理严密观察注意患者有无高血钾的临床表现。在ARF少尿时期,排钾减少,或者长期使用保钾利尿剂,导致血液中高血钾症,严重时患者可出现心律失常、周身无力、恶心呕吐甚至呼吸困难等症状。
1.2.2.4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患者多数由于长期卧床所致肺部痰液增多,应按时给予翻身、扣背,痰液粘稠时可以遵医嘱进行雾化吸入。患者长期卧床会加重肺部感染的机率,加之患者意识状态的改变,导致患者出现咳嗽及吞咽反射消失或者减弱,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无法及时排除,容易发生肺感染。
1.2.2.5预防泌尿系感染留置尿管期间做好尿道口及会阴的护理;定期更换集尿袋确保泌尿系出于无菌状态,防止尿液回流。定期做尿培养及时发现尿路感染发生。
1.3数据处理经数据统计进行数据分析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l3.0进行统计分析(P
观察组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其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以及抢救成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3讨论
多器官障碍综合征是感染性休克的并发症,来势凶猛,临床急救必须争分夺秒,建立一个急救技术娴熟,迅速有效的抢救小组,使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对于感染性休克的患者,治疗原发性感染是抢救的关键。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降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因此护士要具备扎实的业务水平和过硬的护理技术。参考文献
[1]包丽媛.急性肾功能衰竭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护理[J].护理杂志,2011,2(6):158-159.
[2]林瑞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82例患者的整体护理[J].广东医学,2010,31(71):193-194.
篇4
【关键词】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健康教育路径;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419-02
引言:反复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小儿疾病,严重影响到患儿的生长发育。因此做好对患儿的健康教育对提高小儿的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本研究中,笔者从本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患者中随机选择60例进行研究,探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健康教育路径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患者中随机选择60例进行研究,,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3 ~10岁,平均年龄(3.12±2.31 )岁。纳入标准:
(1)符合反复呼吸道感染相关诊断标准[2];(2)患儿的家长具有认知能力良好,与护理人员之间沟通良好。排除标准:(1)合并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2)经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查,不符合反复呼吸道感染相关诊断标准的患儿。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分别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及其家长的文化水平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获得医学伦理学相关部门同意,所有患儿家长均了解研究相关情况,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包括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给予患儿常规健康宣教和指导等。
观察组:实施健康教育路径。(1)制定健康教育路径表,具体内容见表1;(2)对相关护理人员进行培训;(3)按照健康教育路径表的具体内容,对患儿实施健康教育,具体如下表1所示。
1.4统计学处理
研究所得数据均输入Excel表格,并使用SPSS 公司推出的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所得计数资料均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均进行t检验,并以( )进行表示。并以P
2结果
经统计,观察组的健康教育达标率为83.33%(25/30),对照组为63.33%(19/30);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6.67%(29/30),对照组为66.67%(20/30);观察组的住院时间为(7.11±1.21)d,对照组为(9.19±2.31)d。经比较两组的健康教育达标率和住院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均存在显著差异(均P
3讨论
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包括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和反复下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通常是指反复鼻、咽、喉等部位的感染,下呼吸道感染是指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肺泡等部位的感染。反复呼吸道感染低小儿的危害较大,不利于小儿的生长发育[3]。但是,在临床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很多患儿的家长优于缺乏对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必要认识,在对患儿进行护理的时候,大多较为盲目。因此,做好对其的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健康教育路径是一种新型的护理工作模式,通过制定详细的路线图等,有目的有步骤的开展健康教育活动[4]。本研究中,对30例观察组患儿的家长,即实施健康教育路径。本研究最终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健康教育达标率和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综上所述,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应用健康教育路径可以有效的提高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缩短治疗时间,并减少复发的出现,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儿童;护理;寰枢椎;围手术期
儿童寰枢椎骨折脱位常并发脊髓损伤造成瘫痪,甚至危及病人生命。由于创伤严重及患者是儿童特殊人群等特点,因此围手术期的护理对手术成功的康复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给医护人员带来巨大挑战。现就将此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常见问题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均取自2003年5月-2009年3月本院住院病例,共9例,男6例,女3例;年龄5~12岁,平均8.7岁。其中Jefferson骨折2例,Ⅱ型齿状凸骨折4例,Ⅲ型齿状凸骨折3例。受伤至明确诊断时间为3~6天,平均2.5天。受伤至手术时间为5~11天,平均6.8天。
1.2 临床表现 9例患儿伤后全部出现枕颈部剧痛,颈部不敢活动,双手或单手托住下颌以限制颈部活动。所有病例无颈脊髓及神经根受压的表现。
1.3 术前准备 所有病例术前常规行颅骨牵引术,以达到骨折端复位。行心肺功能等检查、电解质监测,血气分析。全面估计病人的全身情况和处理呼吸道情况,及时控制脏器功能不全。术前3~5天进行床上排便练习。术前宣教,让患儿及家属充分了解病情及护理、治疗等情况。
1.4 术后处理切口及引流 术后24~48h拔除引流管。进行电解质监测,注意呼吸道护理。术后在颈围保护、医生指导及家人协助下开始下地行走功能锻炼,保持颈部中立位,颈部颈围保护3个月。
2 结果
术前及术后所有患儿均能很好配合护士输液、吸痰等呼吸道护理,积极完成功能练习。所有病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无血管、脊髓及神经损伤。出院后均能如期得到随访。
3 讨论
3.1 围手术期的心理准备 本组患者均是儿童,所以术前在全面估计病人的全身情况和处理脏器功能不全等相应术前特殊准备的前提下,我们重点强调医护之间的密切配合,制订相应个体化的术前宣教[1],加强对患儿的心理护理及和家属的沟通。将有关该疾病的基本常识耐心地给患儿及家属解释清楚,最大限度地解除患儿及家属的思想顾虑,增加患儿及家属对于手术成功的信心,让患儿积极配合术前、术后的治疗。
3.2 围手术期患儿输液 做好输液宣教[2],多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输液常识如目的、方法、注意事项,以配合工作。输液过程中患儿因疾病不适、对医院环境的陌生、对输液穿刺的恐惧等通常哭闹、挣扎不止,家长要加强看护,护士应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指导,掌握正确的抱姿,防止患儿抓脱或触碰到衣物、枕头等,特别是在处理患儿大小便时更要防止无意碰撞、牵扯引起渗漏。输液时应合理选择血管及穿刺部位,选择粗直的血管进行穿刺,较大患儿行手足部位穿刺时尽可能避开关节处,避免其活动时针尖损伤血管壁。
3.3 围手术期的一般处理 常规进行颅骨牵引术,根据骨折移位的方向调整牵引的和重量。术后24h内注意病人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变化,密切观察有无呼吸困难现象,观察切口敷料渗出情况,随时观察病人四肢感觉、运动、肌力等情况,了解有无神经损伤,对于患者术后出现的神经系统体征的变化应详细记录,并同术前加以对照。如有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阳性体征,则应引起重视,及时查找原因及报告医生。术后次日即可在保持颈部制动及在医生的指导下,鼓励病人在床上做四肢关节、肌肉收缩等功能锻炼。术后第3天拔除引流管后在颈围保护及家人协助下可下床活动等,促进术后恢复,但需注意防止跌伤。术后常规颈围保护3个月,以促进颈部骨折愈合。
3.4 围手术期的呼吸道护理 上颈椎损伤不但可引起瘫痪及全身各系统反应如神经应激反应,内分泌系统反应等,而且术前需卧床进行颅骨牵引制动、术中麻醉插管等会引起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术后呼吸肌麻痹及切口疼痛,咳痰无力等原因可使痰液堆积、气管受压,随时导致呼吸道堵塞,引起病人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所以围手术期的呼吸道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虽然本组病例未出现窒息及死亡的病例,但文献仍有因呼吸道阻塞而致死亡报道[3,4]。我们认为加强围手术期呼吸道护理应做好以下工作:(1)术前应教会病人进行深呼吸、自行用力咳嗽,促进排痰。因为患者为儿童,加上因术后的疼痛不敢用力咳嗽或方法不对,引起痰堵出现呼吸困难;(2)术前术后加强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使用化痰药及抗生素预防呼吸道感染也很重要;(3)术后仔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呼吸频率、节率和幅度等。术后应常规予以低至中流量吸氧、雾化吸入,对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可行床边吸痰等,只有做好围手术期的呼吸道护理,才能提高此微创手术的临床疗效。
总之,加强儿童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使儿童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术围手术期得以顺利开展,减少了创伤,大大降低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增加了手术安全性,提高了疗效。
参考文献
1 杨骏,吴丽心,杨芳,等.骨科健康教育临床路径内容的研究.护理学报,2008,4(15):85.
2 许美娟,张叶群.输液不畅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7,4(3):276-277.
篇6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4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
结果:对比两组患者完全康复率、后遗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对护理总满意度,治疗组患者完全康复率及对护理总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护理干预措施对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上呼吸道感染临床护理护理对策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358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250-02
上呼吸道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及工作[1]。基于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病理特点,笔者为详细了解分析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护理对策,特选取我院在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4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在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4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其中,男24例,女16例;患者年龄为4―51岁,平均年龄为27.53±1.14岁;患者发病时间为2―11d,平均发病时间为6.52±1.04d;并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为20例,对比两组患者之间的性别、年龄及发病时间等基本资料,均没有明显差异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对比。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措施,治疗组患者采用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
1.2.1心理护理。上消化道感染患者具有咽喉疼痛等临床特征,因此其极易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该种不良情绪严重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基于该种现象的出现,护理人员应同患者之间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积极同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减轻患者出现的不良情绪,促使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1.2.2饮食护理。护理人员应指引患者多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多喝热水。同时指引患者饮食营养平衡,有效增强其机体抵抗能力,避免食用刺激性辛辣食物,确保二便通畅,有效降低其出现便秘现象发生率。
1.3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2结果
治疗组患者完全康复率为100.00%(20/20),后遗症发生率为0.00%(0/20),住院时间为(6.52±1.81)d,对护理总满意度为95.00%(19/20);对照组患者完全康复率为75.00%(15/20),后遗症发生率为25.00%(5/20),住院时间为(9.07±2.03)d,对护理总满意度为70.00%(14/20)。对比两组患者完全康复率、后遗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对护理总满意度,治疗组患者完全康复率及对护理总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上呼吸道感染是指患者鼻腔、喉部及咽部出现炎症的一种疾病,其又被称之为感冒。该疾病主要由鼻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及埃可病毒等引起,其显著降低患者全身或是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2-5]。基于该疾病病理特点,在对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如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临床病情及生命体征,定期定时对患者脉搏、血压、呼吸及心跳进行测量,对于出现异常现象的患者,及时报告主治医生,并对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6-8]。同时,护理人员应积极同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及时了解掌握患者病情及心理特征,有效减轻患者出现不良情绪,促使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并为患者列举治疗成功的案例,促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治疗效果。综上所述,护理干预措施在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临床上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本次研究中采用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的治疗组患者,其完全康复率、后遗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对护理总满意度均同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措施进行护理的对照组患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P
参考文献
[1]邓玉娇.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护理分析[J].医药前沿,2012(32):77-78
[2]刘丽石.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护理心得[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07):3717-3718
[3]徐淑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护理分析[J].中国当代医,2013,20(27):95-96
[4]赵延玲.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护理与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05):1025-1026
[5]马淑玲.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内科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23):354-355
[6]张丽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护理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09):3331-3332
篇7
关键词:机械通气;护理;重症哮喘;心理护理
在小儿呼吸道疾病中哮喘是常见疾病之一,近年来小儿哮喘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临床中将中重度哮喘称之为重症哮喘,重症哮喘患儿病情危重,进展迅速,经常因呼吸衰竭死亡,PICU机械通气是小儿重症哮喘治疗中的常用方法,但是要提高PICU机械通气的效果,还必须要加强护理工作[1]。我院对22例PICU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哮喘患儿实施了综合性的护理措施,获得不错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2 护理
2.1人工气道护理 在临床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机械通气护理,护理人员应向患者介绍医院的情况,包括医院环境、设施、医护人员信息、病房管理制度等并严密观察患儿的血压、脉搏、呼吸、神志的变化,对患者气道情况准确评估,为患者建立人工气道,插管前要对患者口腔进行清理,避免对咽喉部的压迫,固定导管时,要确保其牢固性。在机械通气护理中,经常会提示气道阻力增加,此时患儿可能出现了痰液堵塞、激动、咳嗽等情况,护士要及时检查原因,给予针对性处理[2]。
2.2呼吸道顺畅护理 保持呼吸道畅通,患儿咳嗽反射减弱,纤毛运动受损,进而出现分泌物阻塞气道,引发较为严重的肺部感染,可采用吸痰方法来保持呼吸道顺畅。吸痰前先向导管内注入0.45%氯化钠注射液或灭菌用水1~2ml,将吸痰管轻柔插到一定深度,吸痰时手提吸痰管捻转抽吸,严格做到无菌操作,每次吸痰时间
2.3气道湿化护理 在建立人工气道之后,患儿呼吸不经过上呼吸道,呼吸道的湿润功能降低,只能在呼吸道本身吸收有限的水分,因此呼吸道干燥,痰的黏度较高,容易阻塞呼吸道,影响通气效果,可采用自动控温湿化器进行呼吸道湿化。
2.4心理护理 重症哮喘患儿病情危急,患儿身体不适症状本身会增加其恐惧和焦虑感,加上患儿独自处于重症监护室,而又经常规治疗后病情得不到良好缓解,在实施机械通气治疗时患儿认为病情严重缺乏安全感,较容易产生孤独、抑郁等情绪,护士要加强与患儿的沟通,针对不同心理状态的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对患儿微笑服务,态度要亲切,多从小儿角度出发,给予更多的关心,从而减轻患儿的恐惧感和焦虑感[5]。
2.5统计学处理
3 讨论
对于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哮喘患儿的气道护理中,特别要说明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在PICU机械通气治疗中,小儿远离亲人,会存在焦虑情绪,同时由于需要戴面罩产生的不舒适感,因此患儿还容易出现恐惧心理,对此需要在气道护理的同时给予心理安慰,让患儿产生安全感,进而实现机械通气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权凤松.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哮喘的气道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6):82-83.
[2]黄雪英,徐桂英.机械通气治疗小儿重症哮喘的气道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15(4):362-363.
[3]彭兵.机械通气治疗14例重症哮喘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0,23(23):4642-4643.
[4]王玉芹.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哮喘患者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2009,14(17):143-144.
篇8
【关键词】早期护理干预;下呼吸道感染;焦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空气质量的下降,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发病率呈增多趋势[1-3]。下呼吸道感染包括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及支气管扩张急性加重3种疾病[4]。下呼吸道感染多伴有严重的咳嗽咳痰,甚至伴有发热等全身性症状,而AECOPD及支气管扩张急性加重病程较长且容易复发,这不但影响患者的躯体生理功能,而且可能影响患者的心理情绪,引起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文献报道,患者焦虑情绪可能延缓疾病的康复甚至加重病情[5]。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缓解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焦虑情绪的干预手段是医务人员较为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者焦虑状况的影响效果,以为此类患者的护理方式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为2015年7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在我院就诊并明确诊断为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18周岁;符合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诊断标准[4];能够理解并配合护理干预措施。排除标准:合并其他导致焦虑情绪疾病的患者;既往有相关精神疾病病史的患者;合并其他系统及全身感染的患者;预期不能完成随访的患者。
1.2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研究仅对入组患者及资料收集分析人员设盲。所有入组患者按照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及治疗指南[4]给予标准治疗。观察组在标准治疗基础上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不进行早期的护理干预。整个研究周期为14d。治疗7d及14d时分别对所有患者进行量表测试并比较2组患者的观察指标。1.2.1随机分组方法:所有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配一确定的就诊序号,将所有就诊序号输入Excel2013并利用RAND函数为每一就诊序号生成一对应的随机数,然后按照随机数大小进行降序排序,排序前60例的对照组,后60例为观察组。1.2.2早期护理干预措施:①呼吸道护理:下呼吸道感染者多伴有咳嗽咳痰等症状,呼吸道是否通畅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命体征,也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情绪。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的呼吸道情况,及时吸痰并清除其它呼吸道阻塞物;②药物护理:护理人员应当熟悉呼吸系统相关药物的使用,及时联系医师给予患者对症治疗药物,以缓解患者咳嗽、咳痰及发热等症状引起的焦虑情绪;③饮食护理: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多痰量较多及体温升高,液体消耗量大,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及家属多喝水,饮食清淡,以促进痰液排出,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情绪;④口腔护理:患者入院当日护理人员即给予口腔清理,入院后改为1次/3d,直至出院,以减少口腔定植菌诱发患者继发感染,从而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影响其焦虑情绪;⑤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保持微笑并加强与患者沟通,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语言温和,使患者感受到医务人员的关心。此外,护理人员在每日早晨9∶00对观察组患者播放舒展性音乐,指导患者放松身心。所有患者入院后即给予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量表及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anxietydepressionscale,HAD)量表进行焦虑评分,入院后护理人员应积极向患者讲解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知识,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努力配合治疗,尽快度过疾病的急性期。1.2.3焦虑评分量表介绍:SAS量表[6],量表共包含20个条目,每个条目计分范围为1~4分,得分越高说明焦虑越严重;HAD量表[7],共包含14个条目,其中7个条目测试焦虑情况,7个条目测试抑郁状态,每条项目计分范围为0~3分,一般规定低于9分为正常,高于9分(含9分)说明有焦虑抑郁倾向,得分越高,焦虑症状越明显。
1.3观察指标
SAS量表评分、HAD量表评分、平均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类资料采用构成比(%)进行描述,比较采用四格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采用t检验,所有检验均为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一般资料
研究共纳入符合入组标准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病情严重程度、学历及居住环境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2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评分情况
2组患者HAD评分及SAS评分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与干预前比较,治疗后7d及14d时观察组患者HAD评分及S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对照组仅在治疗14d时HAD评分及SAS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7d及14d时观察组HAD评分及SA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2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及平均住院费用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更少,平均住院费用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6~9月在本院内科接受住院治疗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115例,其中男60例,女55例,年龄7.0个月至8.5岁,平均(3.89±2.17)岁。将115例入选本研究的病例分为两组,试验组感染病例为57例,对照组感染病例为58例,两组病例在病程、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施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常规护理,包括基础护理、用药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教育。1.2.2试验组试验组则施以综合护理加用针对性健康教育干预。(1)综合护理。加强皮肤与口咽部护理,尽可能帮助患儿获得舒适感。根据发热程度的不同,实施适宜的科学降温措施。密切观测和及时干预高热抽搐现象,为患儿安全康复提供保障。重视合理、安全用药护理,保证有效营养支持。(2)针对性健康教育。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及其家长的疾病认知水平进行评估,了解每一个患儿家庭对健康教育的学习愿望及对何种形式的教育方法更为敏感,针对性施以不同内容、不同重点、不同应对技巧等知识的指导。对于常反复出现感染的患儿,应教育家长督促或协助患儿在日常生活中采取体育锻炼、增加户外运动等方式强健体质,同时注意采取对天气快速变化等诱发因素的应对措施,为孩子提供厚薄适宜的衣物,此外还需关注对患儿贫血及营养不良等基础慢性疾病的及时干预等。指导患儿家庭采取科学的起居生活方式与正确合理的饮食习惯,增强患儿自身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对抗的能力。
1.3评价指标
1.3.1护理效果观察并记录两组感染患儿干预后症状(咳嗽、咳痰)消失耗时、体温恢复正常耗时、住院耗时,均以天计量单位,将以上3项结果作为护理效果的评价指标。1.3.2健康教育效果采用健康教育调查表调查两组患者干预后健康知识掌握比例。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感染患儿干预后症状消失耗时、体温恢复正常耗时、住院耗时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两组感染患儿干预后健康知识掌握比例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感染患儿干预后症状消失耗时、体温恢复正常耗时、住院耗时比较见表1。试验组急性感染患儿症状消失耗时、体温恢复正常耗时、住院耗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两组感染患儿干预后健康知识掌握比例比较见表2。试验组急性感染患儿健康知识掌握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87,P<0.05)。
3讨论
篇10
作者:傅世敏 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神经外科,重庆
【关键词】 气管切开术;呼吸道护理
气管切开术是临床抢救和治疗的重要措施。气管切开对脑外科病人具有解除呼吸道梗阻,增加有效气体交换量,便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气道内滴药,有利于控制肺部感染等作用。我科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50例气管切开病人,现将呼吸道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 50例气管切开病人,其中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89岁,平均55岁,重型颅脑损伤9例,脑出血30例,肿瘤11例,气管切开时间最长75 d,最短7 d。通过科学及时的呼吸道护理,本组病人均达到了预期的护理效果。
2 术后呼吸道护理
2.2 加强气道护理
气管套管的纱布长时间摩擦颈部,使局部皮肤发红甚至糜烂。可将纱布带套上止血带在将纱布的两端与外套管两端固定,松紧度适宜。气道口应用湿纱布覆盖避免异物进入。吸痰是保持气管切开病人呼吸道通畅的重要而又最基本的措施。加强翻身、拍背、吸痰,让其被动咳嗽一次,意识不清、咳嗽排痰困难者,应随时清除气道中的痰液,吸痰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无菌操作,应快速、准确、轻柔地用吸痰管抽吸分泌物,禁忌将吸痰管上下提插,每次吸痰不超过15 s。重视气管内导管的消毒,常规每6~8 h进行一次清洗,分泌物稠厚又多时,可随时清洗,煮沸消毒好后立即安上,以防长时间的脱离,引起外套管内壁痰液结痂,阻塞气道;每日更换一次性纱布垫2~4次;有污染时随时更换,保持切口处敷料干燥,无污染。
2.2 充分湿化呼吸道
气管切开后,原有的正常呼吸道湿化、加温等功能丧失,致呼吸道内分泌物干燥、结痂,分泌物不易排出,使呼吸道阻塞,给呼吸道护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充分湿化呼吸道是保证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措施,而持续湿化可以使气管处于湿化状态,降低痰液粘稠度,易于排出,避免了长时间的负压吸痰对呼吸道黏膜的损伤,也减少了肺部感染机会。常规采用超声雾化吸入,常用湿化液为生理盐水注射液加敏感抗菌素、地塞米松、α糜蛋白酶、沐舒坦微量持续气道滴入,湿化量根据痰液的粘稠度、量及病人的生理需要及时调整。
2.3 控制口腔部细菌定植
口腔部是消化道与呼吸道的共同开口处,已有文献报道气管切开后各部细菌阳性,通过每次的咽拭子观察中发现,其培养结果与气道分泌物的结果相同,说明咽部细菌定植为气道细菌的一个重要来源[3]。所以,加强口腔护理,高热、术后禁食 、昏迷 、鼻饲、生活不能自理者`,保持口腔的清洁,应根据ph值合理选用漱口液;定期做口咽部细菌培养,并根据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菌素;病情允许时头部抬高30°~45°,尤其是鼻饲时至少应保持1 h,以避免鼻饲液返流至咽部,从而降低口咽部肠道菌污染及定植;尽早给病人少量多次生理盐水吞咽,这对返流及逆行的胃肠道内革兰氏阴性杆菌起到正常的冲洗作用。
总之,气管切开术是抢救呼吸道阻塞患者最常见的操作,加强气道管理是呼吸道护理的最重要而又基本的措施。呼吸道的充分湿化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必备条件。控制口咽部细菌定植进一步降低了气道或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加强气管切开病人呼吸道的护理,降低控制肺部感染,提高气管切开病人的生命质量,也是提高神经外科病人众多治愈率的有效措施和根本保障之一。
【参考文献】
[1] 易兴翠.吸入性损伤病人的评估与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3,18(1):41-42.
[2] 杨丽芹,魏丽萍,刘晓霞,等.气管切开术的术后护理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7,16(4):286-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