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4: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美学特征表现形式美学价值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近年来兴起的学科,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际上,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人类环境意识和审美意识的综合体。本文将从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表现形式展开,逐步解读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学特征,进而明确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价值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
环境艺术设计包括环境设计和艺术设计两个组成部分,代表了人文艺术和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在这一过程中,环境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部分,指的是设计对象在内的周围一切事物同设计主体之间的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基于这样的需求兴起的环境艺术设计,符合了人类对创造出更加适合居住的人性化环境的需求。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同样也涵盖了与人类的各个活动紧密联系的环境。一方面,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环境重点指的是人为设计的人工环境,这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首要目标。另一方面,艺术设计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表现方法,指的是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运用独特的审美意识,发挥设计师的人文素养,对设计主体进行人性化的改造,以此来创造出兼具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人工环境。这要求设计师除了要亲身参与环境艺术设计活动,还要理解顾客的真实需求和理想意愿,将这些方面和设计相融合,遵循以人为本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创造出独特的环境设计。由此,可以看出环境艺术设计秉持对现有环境人性化的改造理念,满足人们对于理想环境的审美需求,以此来设计出具有审美和实用双重功能的人工环境。因而,这种环境艺术设计力图实现功能美和形式美二者的有机统一。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解读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就需要因地制宜,从实际的环境出发,进行细致的探讨和研究。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表现形式
环境艺术设计既通过环境来直接表达美感,也通过渗透的艺术方式来影响环境,最终产生出需要细细观赏才能体会到的美感。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就是为了实现和人类的审美情感达到共鸣的审美效果,而呈现出多样的美学表现形式。
(一)自然美
环境艺术设计本身就是在现实环境的基础下进行创造性的人为设计,而保留现实环境所具备的真实自然美感元素,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学表现基础。这种真实自然美感往往是一种未经雕琢的原始美感,这些自然元素包括阳光、绿色植物、流水等。自然美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根据,这种自然美充分同环境艺术设计相融合,呈现出具有绿色生态的美学效果。
(二)外在美
这种外在美指的是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通过种种设计手段而呈现出的形式美。这样的外在美是人们能直接感受到的形态美,是环境艺术设计活动中的必然表现。为了达到外在形态美,除了设计必须体现出环境艺术的外在美之外,设计者必须根据自我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正确判断和掌握对环境进行设计的审美方向,继而使用恰当的方法,创造出具有外在美的环境艺术。
(三)功能美
从某种程度而言,艺术创作活动究其根本都是为了追求某种功能美。环境艺术设计也不例外,既然有了外在的形式美,也就会有相应的内在功能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功能美是美学表现的重要形式,指经过环境艺术设计改造的人工环境,具备了一定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这种功能美体现出人为化环境所具有的内在美感表现,这是环境艺术设计者对原有环境在功能上的突破性创造,实现了环境艺术设计从概念到实际运用的现实转变。
(四)文化美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新兴的学科,既代表了一种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前进,也代表了传统文化领域的广泛传播。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对现有自然环境的调整改造,而且也是对现有周围环境中的事物进行更新换代。例如,地区的传统民风或是区域的传统文化,在保留原有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潮流的步伐,让各种时代的文化进行碰撞和交融。在这种文化交流的活动中,正是展现了环境艺术设计最本质的内容—文化美,这样的美学需要各种美感相互作用,才可以深入展现环境艺术设计的核心美学形式。
三、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
环境艺术设计既是技术,也是艺术。环境艺术设计被称为无所不包的艺术,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也要看到,环境艺术设计其实也包含着丰富的系统理论体系,尤其是有着美学特征的理论内容。解读并明确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对于增加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以及在日后活动中进一步参与美学效果的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自然化和人为化
环境艺术设计拥有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的方法和手段,其对原有环境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尽管如此,环境艺术设计仍然处处体现自然化的美学内容。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立足于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尊重,充分考虑大自然规律,这成为环境艺术设计美学中的重要特征。另一方面,相对于自然化而言,环境艺术设计也有着人为化的美学特征。在环境艺术设计的活动中,设计者独立自主地对周围环境进行调整改造,使之具有艺术美感。这种人为化的艺术美感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必然结果,表现了设计师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是环境艺术设计美学的最终特征。
(二)整体化和多样化
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体化和多样化表明了环境艺术设计的系统性美学特征。环境艺术设计源于环境,又直接通过环境来表现。在这样的完整系统中,有着各式各样的艺术美学效果和组合形式。从整体上看,环境艺术设计具备了完整的美学系统,有着合理化的美学形式,整体上表现出一种外在式的美感,也有着秩序化的内在美学效果。而从细节上看,环境艺术设计系统中的不同个体有着自己的独特美感,比如颜色的美感、材料的美感或者形式的协调美感等。这些多样化的美学效果,兼具了个体之间的美学差异性和整体化的美学统一性,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得环境艺术设计无论从整体上还是内部细节上,都表现得更加具体生动。
(三)实用化和审美化
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化满足了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追求,同时也满足了审美精神的享受过程,这种精神的愉悦享受反映出人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而这种美感并不直接对环境本身产生影响,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人们的主观世界。这正和环境艺术设计美学的另一重要特征,即与实用化有所区别。这一特征表现出环境艺术设计并不仅是供人们观赏的艺术作品,而是也具备了某种实用性的美学价值。实用化以现实发展为重点,是环境艺术设计美学特征的主要形式,也是将美学同现实连接起来的主要方式。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审美化和实用化的统一协调,可以使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性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
四、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价值
环境艺术设计本身就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而这种美学价值体现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一直伴随的真实再现效应。这样的再现现实不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发生某种变化,而是直接将本身的美学价值体现在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个进程中,并对环境艺术设计美学方向产生指导性作用,规范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内容。同时,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价值还体现在对人们产生的美学效果上,比如环境艺术设计最终形成的美学感受,往往是人们的审美心理所产生的结果,同人们的审美价值相呼应。这一方面反映出人们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美学实践活动与人们的审美意识相互统一的过程。此外,从社会影响上看,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价值还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如今传统文化面临着各种流行文化的冲击。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文化美学成为传统文化的坚守者和保卫者。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价值与多种文化的价值理念发生碰撞融合,促进了各民族、各区域的文化相互交流。在维护传统文化的精髓基础上,去粗取精、取长补短,发扬并传播了传统文化,使得传统文化得以向着更好的方向进步发展。总而言之,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价值呈现出多元性,具有鲜明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解读是一个复杂繁琐的过程,因为人们对美的感受存在着个体差异性,而且因为每个人美学认知能力的不同,也使得在解读美学特征方面存在着不一致的现象。在环境艺术设计内部也有着复杂多变的不确定因素,这为我们解读环境艺术设计美学特征带来很多障碍。但我们首先应该认清在研究分析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这一过程,就是在逐步了解美学形成的过程,而这必将为认知方面和情感方面带来突破和升华的效应。其次,我们要结合当下的形势来加深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在详细而系统地解读环境艺术设计美学之后,要立足于目前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环境下,对环境艺术设计进行深入性的研究,并开展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建议工作。这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也能更加完善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章利国.设计艺术美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2]曾文静.浅谈现代美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华章,2009(22).
篇2
本文就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原哈尔滨建筑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分析阐述进一步办好专业教育工作的思路和观点。
一、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社会需求的再认识
社会需求是办好专业的必要条件和直接动力。在我国"环境艺术"这一名词才出现不长时间,但年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及建筑装饰业,似乎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魅力,目前已成为令人倾心的行业之一。显然,中国近些年来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环境"为环境艺术建设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空间。这种随着社会、经济以及人们对生存环境和历史传统认识的改变和新的要求,追求更有意义的人文环境,改善人的空间环境质量,从而提高人的生活品质,成为一个新焦点。在经济和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过程中,环境艺术是体现崭新生存观念、审美情趣,以及积极乐观生活态度的重要标志。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由于文化生活的普及和生活与消费水平的提高,对所生活的环境空间有了更广泛的文化艺术需求。环境艺术在中国正经历着从对环境的美化处理向对美好环境的创造转化。环境艺术工程建设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仅北京市每年竣工的公共建筑约300万平方米,如用作装饰工程费按2000元/平方米计算,工程总量在60亿元左右。北京市的住宅每年竣工面积为600万平方米,约12万户,按每户平均用作装饰工程费2万元,总计约24亿元。如果统计全国用在建筑室内外环境装饰工程上的费用将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正呼唤具有专业水准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去建设。
目前在全国许多省、市的建筑设计部门都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所(室),上海市、江苏省、深圳市、大连市等相继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或建筑装饰设计研究院,各种大小环境艺术设计工程公司更是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仅哈尔滨市就有近千家注册的专业装饰公司。国家建设部门也正在进一步规范环境艺术设计和工程建设市场。
据有关部门对目前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人员调查,主要由三部分人员组成,一是由建筑学专业转为从事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二是由美术专业转为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三是受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人员担任,但这部分人仅占百分之计二十左右,院校培养的专业设计人员,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从生源情况看,近些年来报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考生一直是报考人数远远多于录取人数,在有些省区甚至接近百里挑一。从生源和就业两个方面看,继续办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大势所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在动态发展中完善专业教学体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开办在我国历史较短,在工科院校中如何办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更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只有不断地研究探索,总结经验在办学实践中完善教学体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涉及建筑和美术两大学科而形成的一个新型的边缘学科,如何把握好两者在教学体系中的结合和比重是搞好专业建设的关键,它们不是简单的拼凑,而需要寻找两者内在的结合点,这是我们需要解决好的一个新课题。从哈工大建筑学院的专业建设看,参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策划与教学的人员主要由建筑学专业和美术专业两类学科的教师组成,彼此都在寻找作为围绕建筑展开的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从本专业角度如何相互渗透并实施教学。教学内容的结合,各环节的连接,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等等是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焦点。经过多次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调查,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意见反馈,一个相对完整并具有工科院校特点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计划基本形成,课程内容也进行了切合专业实际的改动,在探索中大家逐步达成共识,明确了环境艺术设计即涉及逻辑思维又涉及形象思维,它具有工程性,又具有艺术性,把握好两者的结合是教师教好同时也是学生学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关键。几年来,哈工大建筑学院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经验,修正不足,使专业教育不断完善,一个相对完整的专业教学体系基本形成。
三、以建筑学为依托办出专业特色
从广义建筑学的角度看,环境艺术设计也可作为大建筑学概念的组成部分,都是为人类开拓高品质生活空间的环境科学和艺术,同建筑学有许多共同点,也同样具有功能、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体的特质。国际建筑师协会在《华沙宣言》中把建筑学定义为:"建筑学是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的艺术和科学。"这一定义也同样适合于"环境艺术设计",只不过在文化内涵上环境艺术更为深入,在形式上更多具有艺术特性。对环境艺术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展开,所以,以建筑学为依托组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是办好专业的原则。
哈工大建筑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创办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有的条件下发展起来,构成了区别于我国艺术院校及其它工科院校开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以建筑学为依托成为办学的优势。应充分认识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状况并把握时机,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办成面向二十一世纪,具有建筑行业特色和较高专业水准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四、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
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将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年代,如何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设计人才,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只有敢于面对现实,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当前重要的在于转变教育指导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切是抓好课程建设的前提条件。
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中强调基础知识扎实,专业面宽泛的指导思想。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改变有些院校只围绕"室内装饰设计"建构课程体系的思路,强调围绕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强调围绕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充分利用在建筑院校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优越条件。在基础阶段选择部分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技术基础课程,同时加进具有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使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在专业学习阶段强调以建筑室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为主,以建筑室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为辅的主干课程设置,拓宽专业面。使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掌握较宽泛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适应性。在实践环节方面,充分利用短学期习,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社会实践,参观调研,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践工程,在提高专业认识的同时,提高交流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充分认识设计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将这一指导思想贯彻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之中,这也是课程建设追寻的重要目标。"创造"是设计的灵魂。环境艺术设计是创造性地对人的生活环境进行规划和提出方案的思考。设计教育要以人的创造力培养为主线,它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合乎社会发展趋势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的创造力的培养。在课程建设中如何把这一教育主题与教育重心在实际操作中贯彻与落实,是培养综合设计能力人才的关键,这种综合能力包括了理解能力,研究能力,构想能力,表现能力等。作为以行业划分为基础的本科教育,往往是一种静态目标的培养方式,侧重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人才素质、创造能力的培养。只有树立正确的设计教育目标,认真对本学科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优选,才能保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健康性。
五、把握时机,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初步完成了教学体系的建立,今后的完善和发展还有许多的工作,下一步专业建设的重点主要是加强内涵建设。
1、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完善的教学管理和秩序。在教学工作中,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及落实与监督等方面的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
2、发挥、科研、生产作用,带动教学发展产学研相结合,促进教学的发展已被许多成功经验证实。在知识经济时代即将来临的今天,教育和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备受世人瞩目。抓住时机结合专业建立有效的"产学研"机制是进一步推动专业发展的重要一步。
作为以建筑内外环境设计展开的环境艺术设计,涉及到诸多学科的内容,并形成一个多样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反映了环境和人的关系,结合教学和设计实践,这一新兴学科在许多方面,都需要更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工程实践对促进教学及专业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作为教学实践环节将会更有效使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到实际工作中。
篇3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研究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面对的挑战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自身存在的不足。
1.学科内涵模糊。一般认为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设计领域突破了室内设计的范围,突出了以建筑为主体的区域环境设计。但是对环境艺术设计所涵盖的具体内容,学者们却各持己见。郑曙旸认为环境艺术设计包括室内与景观设计两个方向,吴家骅则将城市设计、景观和园林设计、建筑与室内设计的有关技术与艺术的问题归为环境艺术设计的范畴,尼跃红界定环境艺术设计的范围是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与居住区规划。不难看出,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已有的建筑、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专业在研究领域上有一定程度的交叉。
2.学科快速发展引发的问题。随着城市建设快速的发展,中国环境艺术设计高等教育遍地开花,无论是艺术类、综合类,还是理工类、师范类、农林类,甚至一些财经类高校也增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办学涉及专科、本科及研究生等多个教育层次。在“大干快上”的学科发展热潮中,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暴露出了严重的问题。首先,学科理论发展滞后,缺少持续的、广泛的、系统的理论性研究,并且缺乏一些权威的学术组织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学术交流上进行指导。其次,师资力量不足,学生比例过大,有经验的教师颇为稀缺;许多教师终日疲于上课,分配在科研与实践的时间就会相应减少,影响其专业水平的提高。这些现象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二)风景园林专业成为一级学科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影响。
风景园林是一个与环境艺术设计有着密切关系的专业。在2011年新学科目录中,风景园林专业(可授工学、农学学位)从三级学科一跃成为与建筑、城乡规划、设计学等地位相同的一级学科。专业的核心内容大体是以“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为研究对象,“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提出“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并“监理设计的实现”。因为环境艺术设计与风景园林在设计范围上有重叠,所以对两个专业进行对比,有利于探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之路。
1.专业特色的对比。目前在中国高等教育中,风景园林专业多设立于工科的建筑类院校与农科的农林类院校。在建筑院校中多称之为景观学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在空间规划设计方面的能力。农林类高校的风景园林专业更加重视园林植物在专业中的基础地位。学生通过大量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认识的训练,牢固地掌握了园林植物的知识。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突出了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在学生的艺术素养、艺术技巧和艺术创作等方面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是与风景园林专业相比,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涉及室外环境领域的时间相对较短,在解决设计问题时,科学、理性的分析稍显不足,更多的时候是依赖于设计师的艺术灵感。
2.学科发展空间的对比。风景园林成为一级学科后,发展空间将更为广阔,专业划分将更为细致。同济大学刘滨谊教授在谈及对风景园林学二级学科的认识时认为“风景园林学应下设5个二级学科即风景园林理论与遗产保护、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园林与景观设计、园林植物应用、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在艺术学成为独立的门类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可以随着学科地位的提升而进一步细化专业方向。但是,面对学科体系日益完善的风景园林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室外环境领域该如何发展,如何强化自己的专业特色,如何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这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3.生源对比。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招收的生源主要是具有文科背景的艺术生,即入学考试需要加试美术。依托建筑学的景观学专业和农林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招收的学生多为理科背景。两个专业的生源相比,艺术功底较好、思维活跃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而逻辑思维能力强是景观学或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长处。但不可否认,在报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考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高中期间文化课成绩比较差,为了能考上大学转而去学习的美术。因此与风景园林专业的生源相比,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弱,知识面较窄,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较弱。
二、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思考
1.凝练学科核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建设和发展中最关键的是确定学科核心,通过凝练学科核心,使专业特色更加鲜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已经实现了从室内环境到室外环境的延伸。与有限的室内空间相比,室外空间范围更加广阔,如果将这些都纳入到设计范畴之中,那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不仅无力承受这样的重担,还会与风景园林、城乡规划等专业产生冲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将研究范围限定在以建筑为主体的有限的室内外空间环境之内,即室内环境与建筑周边环境;其研究重点在于沟通室内与室外的关系,实现室内外环境一体化设计;其研究目的是解决建筑室内与建筑周边小型尺度空间的问题,为人们营造舒适、美好的生活环境。
2.完善专业理论体系。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脱胎于工艺美术教育。因为长期以传统美术为基础的艺术文化作为主导,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科学技术理论不够重视,所以完善其专业理论体系十分必要。首先,应加大理论研究的力度,通过各种形式鼓励和促进专业理论的深度研究;其次,可以借鉴相关专业已有的科学理论作为有益的补充。只有以完善的学科框架和成熟的专业理论为基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3.建立合理的培养目标。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该扭转学校只是在培养“设计单位实习生”的理念,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全过程的设计知识与自主创新的能力作为基本目标。通过系统的训练,使学生逐步认识到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从方案构思到最终实现的全过程,初步建立起与各专业、各工种协调的概念,逐步积累作为设计师的基本素质。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具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中,师资队伍无论是在生师比、职称结构、学源结构还是年龄结构上都不尽如人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应建立一个培育高层次人才的环境;其次,组建知识结构合理、学科背景丰富的教师队伍;再次,引进和培养高水平、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5.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一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不仅应该具有很强的艺术创作与设计表达的能力,还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科学的分析与归纳能力、较强的接受新事物与新思想的能力。为了提高环境艺术设计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应提高生源质量,加大文化课成绩在综合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其次,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文化的教育,改变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错误认识;最后,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使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得到强化训练,提高设计能力。
篇4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注重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兼顾职业教育的教育形式,在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同时,还要强调社会服务的职能。从其专业教学看,教学内容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过程,增加社会实践学习的机会,加强产、学一体化;从育人功能看,将职业精神培养深化于学校教育过程。实践性作为环境艺术设计这门应用性设计学科的突出特点,恰恰与高职院校培养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相通,高职教育的体制环境适合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机制。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开设使高职教育成为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专业艺术设计教育。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大多数院校都开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其中职业院校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时间较晚,尚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面对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多元和行业建设稍落后的现状,结合环境艺术设计的社会行业需求科学制订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成为首要问题。虽然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理论建设不断成为热议的话题,但是在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定位和教学内容上依然存在一些认识上的不足。
目前,我国高职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内容大多偏向于室内设计,造成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建设不够完善,进而导致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格局的不完善。另外,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关的社会行业还没有统一科学的行业标准和规范,也没有规范的环境艺术设计执业资格制度,这使得人们往往忽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规律。同时行业制度的不健全也造成了高校与企业之间不能进行良性合作的尴尬局面。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探讨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从理念到实践的正确发展方向。
高职院校是准确把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定位、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培养高素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一块前沿阵地。首先,要在明确和深化对环境艺术专业内涵理解的基础上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理论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这是促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其次,通过完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社会相关行业建设及管理的规范发展。人才既是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行业建设的灵魂。
在行业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不能一味地模仿其他专业采用“校企合作”模式,更重要的是守住高职教育这块阵地,切实把好人才质量关。通过完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具有系统专业设计基础、综合专业技术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再通过这些专业人才加强行业建设,进而形成高校与企业之间良性的人才培养格局。
篇5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 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 A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应根据社会市场的需要,细化专业方向,使专业与企业岗位有机对接。根据企业的职业分类和岗位特点,着重研究本专业与企业岗位的关系。通过调查企业专业岗位的分布和工作流程及内容,寻找适合行业对专门人才的培养方法和模式,形成自身的特色,在同领域内形成比较强的竞争优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适应就业环境,以谋求更大的专业发展空间,真正实现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零距离”上岗,为社会缩短人才的培养时间和节约人才培养费用。
以工学结合为创新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直接面向装饰装修行业生产一线,直接面对社会就业岗位的选择,而社会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规格和用人标准,直接影响着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因此,专业人才培养的制定是当务之急,需要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同时必须引入企业的参与,进行社会人才需求分析,坚持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并通过企业专家的认证,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和修订过程中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基础,明确专业培养方向
根据对社会的调研与分析,培养社会需求的专业人员,做到课程体系设置与实际工作紧密衔接,促进学生的就业技能。明确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方向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毕业课程的标准,从而为本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提供依据。
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依据,制定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构建课程体系,重点在于主干课程及教学要求的设置,从而形成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素质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分析相同专业在不同岗位上的能力要求,形成相同专业基础平台上的不同岗位特定能力的方向培养,确定支撑特定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满足企业岗位能力需求。
以企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为导向,设置专业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设置,需要有较深入的社会调研,关注装饰装修行业的发展趋势,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专业能力结合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资格要求,归纳出专业培养的若干个要求,并转换成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以核心课程为中心建设课程体系,把企业的技术要求和课程教学标准相衔接,将技能证书与教学大纲结合起来,以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设置。
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素质的培养需要实践,知识的培养依托实践,建立适合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将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体现着专业课程结构的职业教育特征。因此建设以校内实训、校企合作、订单式、工学结合等形式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注重设计性、工艺性、综合实训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领域实际的工作技能。
以企业岗位需求为特征,建立完善的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围绕新时期职业技术领域的岗位对素质、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提出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实践过程为主线,突出职业岗位技能和专业核心能力,打破传统学科的系统性,遵循环境艺术设计过程和高职教育的教学规律。
以任务驱动为依据,建立递进式课程的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体系的关键在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选修课程、公共任选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综合素质培养模块,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这比较符合市场目标需求的较为科学合理的体系。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是依据对一线人员的要求,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将专业课、基础课相对提前,增加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形成以培养能力为主的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工学结合的项目化教学体系
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思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重点,以学生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结合为途径,采用案例式、项目式教学,加强职业技能培养,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教育融为一体。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以教学质量为标杆,强化顶岗实习过程的管理
毕业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重要的演习阶段,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一个学校办学水平好坏的重要依据,为此学校建立了顶岗实习跟踪制,由在校带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随时了解学生在外顶岗实习的进度,每周指导教师到学生的实习单位进行交流与考核顶岗实习学生的表现,做到顶岗实习期间的全面考察与教学质量的监控。
建立充足的教学资源,需要企业的参与合作
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实现主要依托于企业的合作。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给我们启示,没有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支撑,不可能有高质量的专业,也就不可能实现学生高质量的就业。那么与企业合作,就不仅需要企业全过程参与学院的教学,更需要企业有效资源的投入,以弥补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资源不足,形成校企互惠互利,效益良好的长效机制,共同完成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
1.校企共同建设实训实习基地
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借助于企业的资源弥补目前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资金困境。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参与项目建设和提供技术及设备支持,为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提供支撑。并由企业技术人员担当实训课程主讲教师,以提高校内实训实习项目开出率和实践教学水平。实现技术含量高、设备投资大和生产环境难以仿真的实训项目教学,满足专业现场实习需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质量的提高,确保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2.企业积极参与学院的教学改革
每年召开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专家和生产一线的专业人员)参与学院人才培养的修改和编制,对学院的办学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计划及修订提出专业咨询意见和建议,参与教改方案,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参加教学过程的管理,不断进行完善和调整,使之逐渐合理化。使学院及时了解现代科技发展动向和人才需求信息,明确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校企共同提高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最终要靠教师来具体实现。而职业教育决定了双师素质的培养必须与企业合作,需要加大双师队伍的建设,一是聘用企业技术骨干担当兼职专业带头人,二是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三是调整校内有现场工作经历的教师担任实验实训教师,四是加快双师素质教师的培训力度,五是聘用一批企业兼职教授参与学校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决策,通过校企联手塑造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企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也发生着转变,企业更看好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这就需要现有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不断适应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与企业岗位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许戈平.专业与企业岗位对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3)
张晓冬.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初探.《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篇6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个性化;特征;影响因素
1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
环境艺术是依据环境而存在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将作品融于环境氛围中,通过材质肌理、空间体型、比例尺度等造型来使得艺术得以表现。在环境艺术作品中,强调作品与环境相互依存和融合的关系,以及对于艺术观念的表达。而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十分广泛,涉及到人们所能耳闻目睹的一切事物,包括地区及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园林、广场等公共空间设计,景观设计、雕塑、壁画等环境艺术作品的设计以及室内设计和设施设计等内容。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是对人类生活方式、行为、生存环境以及社会行为的整体协调设计和引导,是一项蕴含人们生存环境各个系统工程的综合艺术。
从表现意境上分析,环境艺术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人居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自然环境是山川、湖泊、空气、阳光和水等因素构成的自然特定环境。而在人居环境中,经济、商业、休闲娱乐环境由人与环境互动共同创造,是富有生活情趣和活力的空间环境。在人居环境中,人类本身的素质和生活经验、审美观点和情趣、对环境的判断力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为实现人们生理、心理享受需求的满足,需要这三种表现层次能够相互统一。因此,环境艺术的重要作用在于使居住在某一特定环境的人与某一特定的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连动、相互感应,从而使得人与环境产生共鸣。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环境艺术的媒介作用有利于人与自然的有机结合。
2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
区别于其它艺术形式,环境艺术设计是对人类生活环境的改善,也是对审美需求的满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具体整体和谐美、动态美、特色美等审美特征,强调个体在整体中不容忽视的地位,重视在不同环境下同一环境艺术作品的不同效果,并要求将环境特色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核心因素。具体分析来看,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人文性与自然性的统一。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它本身具备服务性的功能,所以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完成一个作品的过程是一个必须要尊重人的根本利益的过程。
(2)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积极性与无害性的统一。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积极性是指现代环境艺术作品需要表现出正面的、肯定的以及歌颂的主体。而无害性主要体现为环境艺术设计应当是一种科学的规划以及对审美的创造,它能够实现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和谐,无论对自然还是对人类都是有利无害的。
(3)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多样性与整体性的统一。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需要满足不同对象或者人群的需要,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材料将越来越多样化,这也对环境艺术设计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提供了条件。同时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又具有整体性,需要具有统一的、科学合理的设计理念。
(4)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现代环境艺术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也需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它需要通过构造意境或者氛围来给予人们更好的审美体验。
3环境艺术设计个性化设计问题的概述
环境艺术个性化设计是对环境艺术设计中公式化、概念化,以及存在的照抄、照搬等现象的深入反思,需要设计者在结合多年设计实践和丰富的设计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形成自身的设计特点和风格。由于环境艺术设计中个性化设计是对整体设计构思中整体与局部关系的设想与把握,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对于激发思想解放、摆脱传统羁绊有着重要的文化和艺术形式启迪。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为了打破大工业生产给社会留下程式化、概念化问题,人们开始对曾经存在的个性化设计进行某种新的认知,从而重新认识个性化设计的意义。对于个性化认知的方式,一是把大自然引到我们所设计的室内或室外人造空间中;二是打破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整体大环境与局部环境中呆板的毫无生气的直线条、水平的造型设计,用优美的曲线、丰富的色彩造型艺术来体现我们的环境空间设计。
4环境艺术个性化设计的影响因素
环境艺术个性化设计是对环境艺术设计风格、形式的创新,主要来源于设计师的主观意识,强调理性设计中人性力量的重要性,对于整个环境艺术设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设计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环境艺术个性化设计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对于个性化设计活动开展有着较高的要求。针对环境因素个性化设计的影响因素,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1)环境艺术设计中风格化的制约。个性化设计是设计师对自然界认识过程中一种本能的反映,有条件的把握着自然界的一般规律及特殊规律。在城市和居住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往往注意的是城市设计的理念,这是改善城市居住空间的有效方法,使整个城市的规划更加有规律性。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风格化是设计家创作个性的发挥,直接制约着个性化设计。
(2)空间使用功能提高的需求。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要求,必须注意环境质量的提高。环境意识的渗透是环境设计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需要从空间使用功能上对个性化设计做出要求。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相同空间不同风格的个性化设计都会提高空间的使用功能。
(3)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从某种程度上看,环境艺术个性化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强调人生活的空间与环境的互动。不同文化艺术的内涵从一开始构思到设计、装饰、陈设,包括每件艺术品的摆设都应是思考元素,优秀的设计师都会很好的把业主的最初想法加以润色,进行艺术处理。
5结语
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环境艺术设计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也这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现状的必然要求。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通过环境因素设计的媒介作用来实现,更需要环境艺术个性化设计来丰富人类的视野,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勇.环境艺术设计与美的形式法则[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2] 彭小青.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设计表现[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2).
[3] 赵慧宁.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情感意义[J].艺术百家,2007(01).
[4] 樊明辉,陈崇成,池天河.基于克里格法的定点监测数据连续空间化研究与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09).
[5] 张敏.略论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文构想[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03).
篇7
第二,加强对污染小和无污染的能源开发。为了实现更多无污染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要在环保工作中多尝试、多开发,以达到开发环保资源的目的。尽管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在开发环保资源时还不能立刻达到无污染的程度,但是向无污染进军是最终方向。就目前来讲,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先从开发污染小的能源开始,最终实现开发无污染能源的理想目标。在开展环保工作的同时,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要不断加大创新力度,尽量实现科技材料的广泛应用,避免高污染材料的出现和再应用。
第三,把先进的科技理念植入环境设计工作。科技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正在以其特有的形式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状态。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在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初期要利用高科技,可以将高科技材料应用到工作当中,这样便可以减少很大一部分能源浪费。总之,将先进的科技理念植入环境设计工作,不但减少了对于环境不必要的破坏,而且减少了对能源的浪费。除此之外,现代高科技材料还可以实现对原材料的有效利用和回收。
第四,以天然环境为背景实现对自然生态的“零破坏”。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始终离不开低碳节能的要求和目标,所以要力求将破坏降到最低点。如,可以通过具体的实地考察进行地形与地貌的设计工作,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设计与自然生态的结合,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客户的费用支出。为了使自然生态环境免遭进一步的破坏,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要以现代形势下的自然环境为基础,实现环境艺术设计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同步。
第五,打造高效率的设计理念。对于现代文明社会而言,人们心理上的舒适与成就感显得异常重要,不亚于人们原先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最终的工作目标是为人提供舒适的环境,所以其要满足人的精神与物质的需要,而不是片面地追求所谓的设计效果。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需要牢记以人为本的理念,让人们不但精神上能够愉悦,物质上也尽可能少付出。环境要给人以美的享受,也要兼顾人们的安全与健康。在设计工作中,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需要通盘考虑功能、美观等诸多的因素,不但要满足人的一般需要,还要照顾到人的个性化需求。
第六,多实施环保化的理念设计工作。环境保护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是对当时工业化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的一个反思与抗议,是为了反对高度工业化的生产对环境的破坏和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危害而提出的口号。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贯彻环境保护的理念,尽可能减少对于生产资料的损耗,提倡环保、无污染的生活理念,将人们的生活环境打造成处处鸟语花香的场所。这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明显的益处。
篇8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符号学 文化表征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12-0058-002
从世界著名的环境设计案例来看,在人类社会的人文环境设计中,符号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无论是中国久负盛名的天坛建筑,还是欧洲哥特式风格建筑,无不融入了特殊的文化符号。环境中的符号既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也是传播文化和理念的重要媒介。在此情况下,为了进一步认识环境艺术设计中符号学的作用,本文着重分析了符号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文化表征,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重新解读和阐述,希望能够为环境艺术设计人员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 符号学拓展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空间
自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开始提出了环境艺术设计的两个基本要求:实用和审美。在我们的生活中,符号无处不在,和人类的基本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一直倾向于利用符号来作象征表现,利用某些符号来表达和象征某一特定的文化,符号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典型传统文化,是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文化,围绕,符号文化的传统艺术造型极为丰富,这也给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例如,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将符号学纳入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记载。由此可以说,人类文明之始就是开始运用符号来表达特定文化。一方面,符号本身带有特殊的含义,将其纳入环境艺术设计之中,能够让艺术设计更具有活力,艺术色彩更加浓厚,在表达和阐述文化时更加鲜活、生动。另外一方面,人类早已经有了符号运用历史,因而符号可以成为传递信息的载体,能够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表达出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环境富有文化底蕴。
符号学大概形成于上个世纪60年代,是对符号系统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符号来自于人类的生产劳动之中,符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符号。人们的劳动过程就是在进行某种符号的设计过程,(如结绳记事、部落图腾、踏歌伴舞等)。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在自觉和不自觉之中创造了符号,并且在对符号进行审美的过程中丰富了自己的生活。
由于人类在无限的大自然中是以社会群体而存在的,人类在劳动中创造的符号是在发展中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完善的,并将符号作为某种传递信息进行相互之间交流的文化载体。所以说,符号的形成大大地拓展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空间,符号承载着人类的思想情感,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另一方面,由于符号的自身是一种概念,它具有着无限扩展的外延和丰富的深刻内涵,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在符号的美学意义的影响下拓展了自身的发展空间。再一方面,由于符号具有极其丰富和深刻的内涵,通常来说,符号的外延能够反映出环境艺术设计的实用价值,而符号的内涵能够体现出环境艺术设计深刻的美学意义,前者是在后者的基础上而产生的,并且前者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因而,与符号的外延意义相比,其内涵意义显得更加深刻、包容和开放,而且也更加复杂。以宫殿的柱子为例,在国内外的符号史上,其外延意义是为建筑物中能够起到支撑作用,而它的内涵意义还具还包含了艺术审美价值和宫廷文化的各种信息。通过符号整合、加工等一系列过程,我们能够借助符号系统来传递特殊的信息,并且表达某种理念。因此,符号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完全可以根据各种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境界来传达相应的各种信息,从而为环境艺术设计增添了无限发展的艺术空间,大大增强了环境艺术设计审美价值。总之,符号就如同一味活化剂,为环境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极大地拓展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本身的发展空间。
二 符号是艺术设计理念表达不可缺少的载体
在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中,灵活运用符号学能够凸显环境的意义和价值,并且还可以简化环境的形式,避免在环境艺术设计之中出现设计理念与实际设计作品不一致现象。比如,设计师在设计图书馆时,因为图书馆是一个求知的场所,为了体现图书馆的基本文化内涵,很多图书馆的设计经常会借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孔子”等雕像符号,来诠释图书馆的设计理念及其文化内涵。因而,通过借用这些符号,能够进一步凸显环境艺术设计基本理念,发挥环境艺术设计中符号的美学功能,同时也体现了设计师的设计功底。
进入18世纪以后,出现了使用简洁的符号作为艺术设计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的艺术形式,这是艺术设计的一个重大突破,它一改过去传统的语言符号在设计中应用的机械性,而是将语言符号有机地结合在设计之中,与无声符号相融合,共同承担起表现环境艺术设计的中心思想的重任。如今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以符号作为切入点的,能够在表现人们对环境艺术审美观念的同时,将人们的文化理念和人文态度充分地表达出来,而符号已经成为设计的载体,因此,人们的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处理符号的过程。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作为载体的符号主要具有以下几种功能:一是符号外形对艺术设计所蕴藏的主题思想有着承载的功能;二是符号对艺术设计的文化价值有着表现的功能;三是符号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自身有着驱动的功能。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符号是用来传达艺术设计的信息与价值的,符号的美学意义一般情况下都是融入于艺术设计技术的作品之中,不同环境艺术设计所体现的美学意义往往可以通过不同设计手法的运用以及不同材料的应用过程中得到充分表现。(图1)
环境部艺术设计当中符号的具体使用情况还是设计师艺术设计能力、设计功底的表现。尽管符号的表现物多种多样,但如何正确、有效地创造和使用这些符号,使其能够和其他造型因素相互融合,并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一问题却与设计师的艺术功底紧密相关。环境艺术设计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引入符号,能够营造特定的艺术氛围,体现设计师的设计思想,但是这种创造过程是有其特定规律的,一味生搬硬套往往会使艺术设计的价值大打折扣。
三 环境艺术中符号的文化表现
探析环境艺术设计当中的文化符号,并非只是关注符号本身的形式,从更深层次讲,只有把握住符号所具有的深刻内涵,才能准确地将符号有机地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之中。环境艺术中符号的文化表现形式具体的有下面几种方式:一是本着设计的过程就是选择符合的过程这样的原理,将具有实际意义的实物图形作为设计的符号元素。如十字架代表上帝信仰和教堂领地,人们将其作为建筑设计的构成元素,使得上帝教信徒们在身临建筑物时,产生了一种与上帝接近的感觉。再如红十字代表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医疗机构等。二是设计作品中包含的符号是约定俗成的,基本上为符号的直接运用。例如著名的圣瓦西里教堂,该建筑物的穹顶设计有跳动的火焰图案,就属于直接运用传统图案符号的实例。三是设计作品中大多使用某种含蓄的表现手法来应用符号。例如:世界著名的悉尼歌剧院,采用的大型贝壳作为空间环境的设计符号。中国传统文化十分讲究含蓄美,中国的古典园林设计也或多或少都能够体现出设计符号的含蓄美,其含蓄的意味具有更大的感染力。从符号表现形式的特点来看,在环境艺术设计当中,符号学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认知性特点:人们赏析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时,能够借助符号来辨析设计的涵义。如我国多个银行的标识基本上都是以古代钱币作为形象设计基础,从而传达出与金融机构相关的信息和内容。
二是普遍性性特点: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只有获得了大众的广泛认同并且能够在大众中广泛传播,才能实现环境艺术设计的实用价值。因此,使用了符号的艺术设计作品往往具有普遍性特点。(图2)
三是特殊性特点:对于不同的环境艺术设计项目,需要采取不同的设计形式才能体现设计的特殊性。在环境艺术设计当中,设计符号具有的特性,当同一个符号出现在主体设计不同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中时,其表达的作品内涵也会明显不同,因此上述内容也可以看作是符号学的特点。(图3)
篇9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材料;地域性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205—01
一、环境艺术设计中材料地域性原则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内涵
环境艺术设计的材料地域性指的是在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具有独有性的特征,使用的是本地区独有的材料,这些材料中常常会包含着某一地区也有的性质、特有的精神文化气质以及内涵。
当今世界的文化交流和理念交融的程度越来越深,民族之间、区域之间的文化不但在自身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也在互相的借鉴以及渗透中改变。环境艺术设计的材料选择是体现其设计地域性的理性选择,是在当今的工艺、材料以及技术全球化的今天一种值得提倡的先进理念。由于环境艺术设计在多元化的外表下不断向前发展,其设计的理念和审美风格更加的全球化和多元化,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区域文化受到了削弱,区域文化资源正在流失。因此,我们认为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遵循材料的地域性原则是有必要的。
二、环境艺术设计中材料的地域性发展的崭新趋势
伴随着崭新时代的来临,各种文化交流和碰撞日渐频繁,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环境艺术设计的风格以及理念也在日益趋同。尤其是各种新技术在材料上的不断应用,使得世界范围内环境艺术设计的材料选择更加趋于一致,加上交通的便利使得全球资源共享的程度日渐加深。总之,环境艺术设计的材料选择已经从更大程度上突破了技术和地区的阻碍,地域材料的自然属性可以从外在被仿制和重塑,使得地域材料的自然属性已经不再具有不可复制性。
但是我们应该清楚,材料的地域性原则所赋予材料的内在精神气质并不会由于生产的规模化和流通的国家化而有所改变。也就是说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地域性料在空间中的表达并不单单依靠材料的外观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依靠材料本身长期在该地区存在所被赋予的精神上的需要、特殊的精神气质以及本地区文化性的认同,即是它的文化属性。人类不断地生产和创造赋予了材料本身以独有的文化背景和内涵。不同地域的人们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不同都是材料中所能够体现出的精神内涵的重要来源,总之,不同地区的人们对相同材料也具有不同的感彩,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所体现出的艺术效果和心理效果也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认为应该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注重材料的地域性原则。
三、地域性材料的使用对环境艺术设计所传达的信息以及理念的传播
环境艺术设计的风格以及材料的选择等各方面都是人们反应的重要来源。任何正常人都会对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做出反应,这些反应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人、物、地、时等,会随着这些因素的改变发生变化,但是一般情况下人们对于环境的反应还是具有固有的规律性和一般特征。环境艺术设计中材料的地域性原则是从材料的选择以及使用上影响人们的心理和状态。地域性材料的鲜明特征是地域性明显,材料本身便体现着内在的本区域文化特征以及源远流长的文化习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地域性的材料能让人切身的感受的地域性文化的存在,感受到内心深处的共鸣,在这种影响下空间参与者会对整个室内空间的认识产生改变,也会更加深入。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材料的地域性原则所反映的是文化内涵是根深蒂固的,是独一无二并且流传已久的,这种符号性以及独特性长期的发展中根深蒂固的植入了人们的文化理念中,可以从更加深入的角度唤起人们对地域性室内设计的认同,可以加深人们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材料地域性原则的理解。
四、结语
材料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也是整个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整体的设计风格与设计思路,传达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内涵,承担着极为重要的文化传播的任务。虽然在环境艺术设计不断发展的今天,各种新材料层出不穷,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忽视材料选择地域性的重要性和其在体现设计文化中的重要性。设计人员应该从更加全面的角度,以更加广阔的视野理解环境艺术设计地域性原则内涵,并且在此理念指导下做好环境艺术设计,设计更加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数字虚拟技术;环境;艺术设计
数字虚拟技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改变了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和手段,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新的设计方法,创新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形式。并且,数字虚拟技术的便利性和高效性促进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快速发展。但是,人们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对数字虚拟技术过度依赖,任何设计环节都依靠数字虚拟技术,缺乏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深入思考,导致环境艺术设计内涵缺失。并且,部分环境艺术设计师依靠数字虚拟技术过度追求商业利益,而忽视了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对数字虚拟技术的运用存在很多问题亟须解决。研究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不仅能有效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对环境艺术设计创新有着深刻意义。
1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的特点
1.1设计方案的优越性
传统环境艺术设计主要依靠手工设计操作,设计细节的修改也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甚至需要重新设计。而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的修改和完善十分方便,能够及时纠正环境设计中的局部问题和全局问题。具体来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虚拟数字技术可以省去复杂的人工设计操作,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计算机设备的物力特征等,自由选择设计的色温值和照明度,并通过设计预览来预览设计效果,及时发现设计中的不足。
1.2互动性
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根据客户要求来进行,而设计过程中也会融入设计师的思想。但是,环境艺术作品的设计需要满足客户的要求,作品功能等要得到客户的同意。因此,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需要与客户进行互动和沟通。并且,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要素众多,如果在设计之前没有形成符合客户需求并正确表达设计思想的设计方案,很容易激化客户和设计师的矛盾而重新设计,浪费大量的资源。而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能够利用先进技术让客户在设计软件上预览设计成果,并根据客户的意见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进而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2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原则
首先,目的性原则。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必须坚持目的性原则,明确环境艺术设计的目标,并掌握设计内容、设计效果和设计环境,避免凭借设计师的主观意愿进行盲目性的环境艺术设计。其次,艺术性原则。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需要坚持艺术性原则,明确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审美和艺术价值,积极创新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为环境艺术设计发展增添活力。为此,环境艺术设计师应该充分运用自己的创作灵感和创作经验来创新艺术形式,向人们展示更加丰富多彩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另外,设计师应该熟练掌握数字虚拟技术,使用数字虚拟技术为环境艺术设计增添亮点。再次,集成性和交互性原则。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能够给受众以强烈的感官刺激。而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感染力和感官刺激来源于数字虚拟技术的集成性。数字虚拟技术集成了多种设计技术和设计软件,并对不同的设计技术机型优化组合,才能呈现出良好的设计效果。另外,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能够与受众进行互动和沟通,强化受众的情感体验。最后,真实性和科学性原则。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主要面向社会公众,设计内涵必然会影响到社会发展。为提高环境设计的社会效益,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必须坚持真实性和艺术性原则,采用科学的设计方法和现实生活中的设计材料,设计科学合理、符合社会现实的环境艺术作品。
3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
3.1过于依赖数字技术
数字虚拟技术、艺术、创意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核心要素,而在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三种要素之间的有机整合并不是三种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运用基于数字虚拟技术将创意和艺术连接起来,创造具有艺术价值的创意产品。虽然数字虚拟技术比传统的手绘设计更加方便准确,但是数字虚拟技术也有一定的缺陷,会在一定程度上模糊设计线条和颜色,影响环境设计的整体效果。然而,在数字虚拟信息的支持下,环境艺术设计师为了节省设计时间和精力,过度依赖数字虚拟技术,忽视了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价值和情感表达。
3.2过度追求商业利益
虚拟数字技术创新了环境艺术设计的方式和途径,有效提高了环境艺术设计产品的价值含量,成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常用技术。然而,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十分重视数字虚拟技术带来的商业价值,数字虚拟技术成为环境艺术设计商业炒作的噱头。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过中为追求商业价值而过度重视数字虚拟技术的运用,忽视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内涵和艺术魅力。另外,还有部分环境艺术设计师在过度追求商业利益的过程中陷入了唯技术论的错误之中,一味使用数字虚拟技术而违背了环境艺术设计的本质属性,将数字虚拟技术放在第一位,忽视了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审美。
3.3文化内涵缺失
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将环境艺术设计与文化内涵相分离,忽视了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文化因素,导致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缺失。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过度重视数字虚拟技术的应用,而忽视了环境艺术设计展示的时代风格和时代精神,虽然设计出了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但是这些环境艺术设计产品由于文化内涵的缺失很难引起大众的情感共鸣。
4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策略
4.1合理利用数字虚拟技术
首先,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应该正确对待数字虚拟技术,充分认识到数字虚拟技术的辅助作用和服务地位,将艺术设计放在第一位,使数字虚拟技术为艺术设计服务。其次,环境艺术设计师应该合理利用数字虚拟技术,熟练掌握虚拟技术,充分了解数字虚拟技术的缺陷,避免数字虚拟技术缺陷对环境艺术设计效果的影响。最后,环境艺术设计师不能一味地依靠数字虚拟技术来进行环境艺术设计,而应该将数字虚拟技术与传统的手绘设计相结合,将数字虚拟技术作为设计的辅助手段,充分运用自己的创意和思维进行环境艺术设计。
4.2合理追求商业价值
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应该科学处理环境艺术设计的社会效益和商业价值,合理追求环境艺术设计的商业价值。为此,环境艺术设计师不能一味地追求数字虚拟技术带来的商业价值而违背和环境艺术设计的本质,要在保证艺术设计内涵的基础上,运用数字虚拟技术来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何博知.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2(07).
[2]…周培文.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家参谋,2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