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的保护与利用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4: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物的保护与利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物的保护与利用

篇1

关键词 文物整合 文物利用 文物现代价值 文物保护

一、文物整合的必要性

1.有利于文物的保存与保护

周至县在西安地区属于文物古迹相对较多的区县,名闻华夏的有:楼观台道文化、财神赵公明庙、仙游寺、老县城等;也有影响较小的文物点如:青山送子娘娘庙、哑柏玉皇楼、李二曲墓、联星村海藏寺等。对于名闻华夏的文物景点,我县已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和利益,并在保护中使其价值得以最大限度地开发与利用;而对于较小的、不起眼的小文物点来说,其保护与利用尚不到位。如青山送子娘娘庙,其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藩篱和不屈的斗争精神的美丽传说时刻激荡着人们的心胸,山下附属的唐王井,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集中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元素最真挚的表露。哑柏玉皇楼更是对中国本土道文化的有力诠释,是全镇最能凝聚人心之所,更是对老百姓朴素愿望的最好注解。李二曲墓凝载着李二曲头顶石板跪在路边刻苦求字求学、自强不息、锲而不舍之精神典范,其对全县青少年的教育意义不可低估,是上天赐予我县最好的教育素材,可惜知之者甚少。昔日香火极盛、僧舍规整、僧侣众多、参天古木辉眏、城墙城壕相拥的繁华景象已如烟而散,其教化村民的作用亦随风而散,殊为可惜。

那么,对于这些深深镌刻着中华传统文化符号的文物景点到底是存是废,是任其自行发展还是加以保护与利用,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2.小文物点价值的利用与开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建成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核心是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即通过市场对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那么,对于文物工作者来说,我们可以大胆借鉴市场经济成功发展的经验,对小文物景点进行资源的重新整合与利用以最小的投入求得文物保护效果和文物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比如,我们可以以青山娘娘庙为中心,将玉皇楼道文化、海藏寺佛教文化、以李二曲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揉于一处,重新整合与利用,使各种文化的教化功能都能充分发挥出来,使群众能够在同一地点领略不同文化的魅力,从而对我国传统文化中优秀部分进行弘扬与发展。同时,利用青山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既有利于群众怡情致趣,又可以倘佯在自然的怀抱中接受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震撼与启迪,在自然中沐浴文化大餐。这既有利于文化的保护与弘扬;也有利于实现文物历史价值的物化,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展现其历史的厚重之美、浑朴之值;更有利于人们情操的陶冶。

3.有利于文物保护的科学化、规范化

现在,知识整合、市场整合、资源整合等已不再是陌生的名词,我们何不对文物进行大胆的整合呢?尤其是对于那些分散的、小规模的、影响力小的文物点,废置实属可惜,若能对其进行整合和综合性的开发利用,必将是造福于社会、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大好事。前文已提到整体搬迁至青山的设想,若能实现,人们就可以在登山休闲之余细细的品味儒、释、道这一新型的文化复合体所带来的愉悦感和精神大餐之享受,岂不妙哉。

文物搬迁和整合应遵循其基本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持文物原貌,这既有利于文物自身厚重的历史沧桑感对人的震撼,也有利于人们在厚朴的历史文化符号中心灵的启迪和教益,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品味。文物整合既有利于腾出耕地、保护耕地,也有利于打造新的文化旅游景点,增加休闲度假之所,拉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文物整合既有利于我县将有限的文物保护资源的集中使用、合理利用,发挥其最大效益,也有利于普及文化知识和提升全县人民的整体素质,更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

二、文物整合的现实意义

资源整合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文物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也应该顺应这一趋势,环顾我国,文物经济价值的开发和利用以蔚然成风,我们若能抓住机遇,顺应潮流,通过科学论证,对我县文物进行大胆整合,这将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拉动县域经济的英明举措。

1.可以有效解决人民群众县域内休闲度假问题

我县现有旅游休闲处所主要有两处,即楼观台和老县城,而老县城路途遥远,地处深山,交通不便,故楼观台往往成为人们双休日短线旅游的唯一选择。如果能在我县偏西部的青山另建一休闲度假之所,必将有效解决群众县域内短线旅游休闲之难题,且能增加我县旅游收入。

2.可以有效解决我县文物保护资金短缺问题

我县文物部门一直面临资金严重短缺问题,这给文物保护和文物内在价值的开发、利用带来巨大困难,若能将有限的文物点加以综合整合与利用,转变为全新形态的旅游收益,如可以建立一处“三教合流”文化基地,或以二曲精神与道文化的内涵整合开发并建立一处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岂不更好。

3.可以有效加强文物保护力度,弘扬传统文化

篇2

关键词:华侨华人 博物馆 纸质文物 收集整理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190-02

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华侨历史类型的博物馆则是收藏有关华侨华人的实物、文献、档案等文物的一类文化机构,华侨博物院就是典型的华侨历史型博物馆。这类博物馆馆藏大部分属于纸质文物,它的主要材质是由纸张或织物(丝、棉、麻等)所构成。为了更好地做好文物的收集、保护与利用工作,推动华侨历史类型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有必要结合华侨纸质文物的特点与纸质的特性对其进行研究与探讨。

1 华侨纸质文物的特点

中国移民侨居海外历史悠久,自南宋以降,华侨华人就大规模地跨出国门,远渡重洋赴东南亚一带侨居,至今已形成广布于世界五大洲的4000多万海外华侨华人和4000多万归侨侨眷这一巨大社会群体,随之产生和积累下来的广博深厚、形式各异的纸质文物资源。

华侨纸质文物的主要特点有:

(1)具备一定价值。作为文物,华侨纸质文物具有文物的一般特点,即文物是历史长河中同类物品有价值的幸存者。只有文物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历史以质感,并成为历史形象的载体,这一点,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因此,它是不能再生产的物品。华侨纸质文物是对不同历史时期华侨华人生动真实的展示,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公证作用。

(2)历史时期较近,有一定的独特物品。华侨纸质文物作为华侨华人这一特殊群体所使用,必然具备一些独特之处。这主要在于华侨纸质文物的历史时期较近,现存大部分华侨纸质文物绝大多数是近代特别是晚清民国期间的文物,距今不过100来年光景。而且,由于华侨华人身处不同地域,在特定时期出现一些明显有别于其它类型文物的特定物品,如侨批、华侨证等。

2 华侨纸质文物的收集与整理

作为华侨历史型博物馆,应具备一定的馆藏质量与规模,这不仅体现在馆藏的品种、数量等量化指标上,还应体现在藏品的历史价值、收藏价值、社会作用等方面。如何有效地扩大华侨纸质文物的收藏途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量。

2.1 加强宣传力度,扩大征集的范围

除各类型博物馆收藏、官方机构的相关文书档案以外,大量的华侨纸质文物散落在民间,随着华侨的全球范围迁徙,华侨文物也随之遍布全世界。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征集宣传,让更多更好的华侨文物与世人见面。具体方法有;首先应扩大宣传途径,不仅要利用传统的媒体,更应注重网络媒体,扩大宣传影响的地域范围:其次应有针对性地向特定区域的华侨华人进行有效的宣传,因为不同华侨来源地的华侨华人在世界的分布有一定的相对集中区域:再次还应在宣传中公开透明征集的具体方法、用处,并给予捐赠人一定的物质与荣誉奖励,保障捐赠人利益,以便社会监督,从而带动更多地捐赠;此外,还应充分发挥海外华侨广泛的人脉网络作用,利用各种关系搭建文物收藏机构与广大华侨华人的联系,多渠道向海外乡亲推介本馆华侨文物的收藏情况,以便征集工作进一步开展。

2.2 广泛募集文物征集资金,保障征集工作的顺利进行

虽然大部分的华侨文物多为华侨自愿捐赠,但不排除相当一部有价值的文物还是通过购买等途径获得,即使是捐赠物品在捐赠过程中也存在运输、维护等费用。由于征集资金的有限,需要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这就要求必须向社会大众充分论证华侨文物收集保护的重要性,以便发动更多的人对博物馆这一公益事业进行捐赠,从而保障征集工作的顺利进行。

2.3 注重侨乡民间文物的征集工作

由于华侨文物大量散落于侨乡各地,且由于时间转换等因素,一些珍贵的文物流落于民间收藏家与文物市场中。博物馆长期依靠无偿捐赠、被动捐赠等征集模式应有所转变,须充分重视这一部分文物的征集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博物馆应主动对重点侨乡进行仔细的文物调研,灵活采取包括有偿购买、复制、代展、捐赠等多种手段征集更多的珍贵文物。

2.4 合理有度地使用复制技术,拓宽馆藏纸质文物的收藏规模

博物馆文物复制是以文物藏品为依据进行的复原制作,作为博物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衡量博物馆藏品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由于纸质文物较其它类型的文物更容易复制且一些较为珍稀贵重的纸质文物无法获取,我们可考虑利用这一技术,以此弥补经费与馆藏不足的局限性。

2.5 加强馆藏藏品分类、整理工作

由于馆藏经过多年的征集,特别是部分藏品显多余重复,这就需要及时清理展架,或库存或交换。同时,由于藏品门类、形态各异,需要妥善地加以分类收藏,以便存取。华侨纸质文物可按华侨华人学科特定的主题概念、年代顺序加以分类整理存架。此外,由于一些纸质文物的形态特别、一些文物意义特殊,还需要设定特别的存储空间加以单独收藏,并对本单位长期形成的收藏上架顺序予以规则化,编定本单位的华侨纸质文物分类条例,以便长期保存利用。

3 华侨纸质文物的保护

华侨纸质文物种类繁多,主要有图书、字画、契约、纸币、票据、信函(侨批)等。收藏此类纸质文物有五忌,一是忌污染,二是忌生霉,三是忌虫蛀,蠹鱼、烟草甲等害虫,四是忌光照,五是忌潮湿。纸质文物的保护难度很大,收藏不当,会损坏藏品的品相。古人收藏纸质书籍要用函套,字画用精制的画匣。制作函套、画匣的材料要精选,以防止木材中的油性物污染纸张。古代的木函套、木画匣不但选材讲究(常用樟木),而且是多层剌料复合,外层是樟木,中间为楠木,最里层用上等丝绸,画还要用布套包裹。比如长达355厘米的华侨出国口供状,有26张折页,纸质历经百年已发黄变脆,可将此类珍贵文物时应装入上等剌料的函套、画匣中,盖面可用透明材料方便展示。在拿取纸质文物时,须带手套,观赏讲解时与纸质文物保持1.5米左右的距离,以免讲话时唾液飞溅到文物上。秋高气爽的季节,可以将纸质文物取出掸尘、晾放,让吸收的水分挥发。现代家具材料中含有大量甲醛气体,甲醛不但对人体有毒,而且还会损害纸质文物,因此现代橱柜不适宜存放珍贵纸质文物。南方梅雨季节空气中湿度大,气温高,是虫霉高发时节,此时要使用专用干燥剂和防虫防霉剂,防潮及抑制虫霉的生长。

华侨纸质文物的保护还在于对一些残缺破旧的纸质文物进行修复。由于国内高等院校还没有开设专门的纸张保护修复专业,科班出身的专门人才几乎没有。一般的博物馆纸质文物修复人员主要靠长期的经验积累,造成博物馆的文物修

复工作因为人员的变动而难以维系,以致一些文物加速老化消失。这就需要博物馆要注意培养专门的文物修复人员,掌握诸如纸张杀虫、脱酸、脆弱纸张丝网加固等科学修复理论与经验,并将其固化为书面成果,以便保持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工作长期稳定地展开。

为了进一步加强博物馆的文物保管工作,真正达到延长文物寿命、使之保持固有面貌的目的,而又不影响陈列、科研、藏品保管等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应尽可能用复制品代替使用。对于稀少、珍贵的华侨纸质文物藏品应集中存放、重点守护,陈列、研究时可用复制品代替,以确保文物安全。在一些没有安全保障的巡展中,尽量用复制品代替稀少而又珍贵的馆藏原物,也是一项重要的安全保卫措施,以防文物被盗。

4 华侨纸质文物的利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科学研究工作,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这一要求也是华侨纸质文物工作的宗旨与努力方向。

4.1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生动地展示华侨纸质文物承载的历史文化

选择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布展的原因,一方面是时代进步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突破华侨纸质文物的表现力、观赏性等局限性的要求。在博物馆的侨史展中,可根据纸质文物中的内容配以仿真的情景,让凝固了历史瞬间的文物重“活”起来,让人们在参观的时候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从而更深切地感受到华侨华人艰难而辉煌的生存、创业史以及华侨华人独特、丰富而深厚的文化,让展览更具人性化。

4.2 加大纸质文物数字化建设,方便网络宣传展览

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突破了人类视野的时空局限。博物馆应顺应时代潮流,抓紧时代脉搏,大力加强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化建设。而纸质文物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文物更容易数字化,这就要求我们更应着力于华侨纸质文物的数字化建设,这既是一种方便人们通过网络浏览文物的需求,也为长久保存华侨纸质文物另辟新途。博物馆可在网站上将数字化的纸质文物中引注大量的介绍性文稿、图片、学术论文等内容,以便加深纸质文物附着的文化内涵。数字技术同时也为博物馆的陈列宣传教育工作带来便利,拉近了观众与博物馆的距离,可使观众更深入地学习与了解华侨华人的历史与文化,更为广泛地进行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更好地发挥文物价值。

4.3 结合华侨回国寻根问祖活动,开展华侨华人历史教育

近年来,海外华侨华人兴起一股回国寻根问祖的风潮,它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动海内外和文化交流、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对外文化交流都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为此,作为华侨历史博物馆,应抓住这一机遇,积极邀请回国进行文化交流的华侨华人进馆参展,通过不同主题的华侨纸质文物展示,向当代的华侨华人生动形象地说明历史上华侨华人的产生与发展、解放前华侨的悲惨遭遇、华侨和侨居国人民的友谊、华侨对祖国的贡献、华侨社会的过去和现在等情况,从而增进华侨华人对祖籍国的认同感。

4.4 加深纸质文物的研究力度,丰富华侨华人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篇3

关键词: 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博物馆收藏 博物馆陈列展览 博物馆类别形式

2016年国际博物馆日和文化遗产日相继出现,博物馆越来越贴近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文化遗产的利用与保护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博物馆还是文化遗产,都已不再是遥不可及,只存在于专家学者之中的观念。因此,如何将博物馆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结合起来,并融入当代社会群众的生活中就尤为重要。

一、博物馆与文化遗产的内涵

若想在博物馆与文化遗产之间建立联系,就必须明确地了解博物馆和文化遗产的性质。

根据国际博协(ICOM)在维亚纳召开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1届全体会议中对《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的最新修改内容,博物馆的定义有了新的解释,即“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国际博协已然将博物馆和文化遗产挂上联系。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委员会前主席马丁・施尔认为:“博物馆应该致力于研究人与物的关系。”他强调“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研究,博物馆收藏实物是为了服务于社会。因此博物馆应该致力于研究人与物的关系。博物馆的物是一种文化遗产,博物馆收藏它不是强调其有实用性,而是强调其有意义”。这就又引申出文化遗产的定义。

文化遗产分为两大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有形文化遗产”,指的是物质化、实物类的人类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指世代传承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与之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对于文化遗产来说,尽管在历史上文化遗产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自然和人为原因不同程度地损坏,而人类出于生活需要,一直有条件、有选择地利用文化遗产。

二、博物馆视角的文化遗产保护

1.收藏

收藏是博物馆最原始、最基础的功能,博物馆自身的起源就与收藏有关,收藏使博物馆成为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收集者和保护者。博物馆标本或文物的收藏与维护是博物馆的基础和命脉,也是博物馆建立的前提。针对文化遗产来说,博物馆收藏的主体对象仍是有形的文化遗产,即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今天绝大多数博物馆的主要运营热葜一。在这些物质文化遗产中,仍有一定的限制条件,那就是只有可移动的物质文化遗产才有可能成为博物馆的藏品,并进入博物馆中加以利用和保护。

对于博物馆来说,藏品的征集途径有以下主要三种:田野征集、社会征集和馆际交流。对于社会征集这种方式来说,将藏品纳入博物馆无疑是对文化遗产更好的保护。因为如果这些文化遗产流落民间,无论是家传还是收藏爱好者,都无法实现也没有条件实现对这些文化遗产原状的最好保护。对于田野征集来说,就要多加考虑。博物馆对藏品保护的原则要求第一就是要保护原状,然而从实际角度考虑,保护原状最好的方法还是不发掘,让其处在原来的状态下。尽管我国现在科技水平已经大有提高,但我们对一些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仍然有所欠缺,所以让其处于原来的状态才是对其最好的保护,这就是为什么国家规定现在考古发掘不能是主动发掘,只能是抢救性发掘。其次,博物馆另一个局限性是它不能将不可移动的物质文化遗产收藏到博物馆保护,而这些不可移动的物质文化遗产大多都被旅游开发了,实际上是对它们的破坏。针对那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能成为藏品的只是传承人,与博物馆相脱节。

2.陈列展览

根据《中国博物馆学基础》的定义,博物馆展览是在一定的空间内,以文物标本为基础,配合适当辅助展品,按照一定的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合,进行直观教育和传播信息的展品群体。

博物馆的陈列可以分为两大类:(1)基本陈列,即长期展出、比较稳定的陈列,物质性的文化遗产就可以根据其年代、用途或质地划分类别,设定特定的主题,并在博物馆形成长期展览。(2)临时展览,即短期展出、经常更换的展览。由于无形文化遗产非物质性的特征,其核心内涵在于那些传统技艺的传承,比起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性更强一点,因此就无法做长期的陈列。短期陈列展览,可以将某一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集中邀请到某一展厅,进行表演展览。

在这个关系中,博物馆陈列的对象就是这些传承人和他们所传承的技艺。这样既有利于传播弘扬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利于给予传承人鼓励并给予他们所传承的文化以保护。

3.博物馆形式

博物馆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形式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形式,例如露天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生态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等。这些不同的博物馆形式都可以根据文化遗产的不同特点,将二者加以结合。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建立社区博物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地接触人类社会,解决人和社会之间的问题,让人们更多地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现状,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现状。

三、博物馆保护文化遗产的路径探索

博物馆是人类文化遗存的记录者和传播者,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责无旁贷。因此博物馆如何做好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1.加强完善生态博物馆建设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生态博物馆是新形势下文化遗产保护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的先进理念和手段,倡导文化遗产应在其所属社区和环境中的原状保护、保存和发展,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博物馆类型”①。由于我国生态博物馆发展的历史较短,因此很多地方并不完善,很多生态博物馆建成以后与最初建设的目的相去甚远,政府也难以持续性投入大量资金,导致博物馆最后名不符实,这就需要我们加强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完善生态博物馆管理体制,将生态博物馆建设与文化保护真正结合起来,让生态博物馆真正发挥其作用。

2.加强博物馆研究和展览工作

博物馆应该充分利用藏品,结合考古发现,做好文物民俗学的研究工作。博物馆和文物民俗学关系密切,但博物馆藏品内容较文物民俗学研究的范围更为广泛,文物民俗学更多关注的是博物馆藏品中的民俗文物,但是文物民俗学的资料来源更广泛,也有助于进行文物的研究②。

博物馆应该利用好自身的文物资源优势与专业人才优势,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做好民俗文物的研究工作,把无形的民俗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藏品的形式展现出来,合理布展,并且充分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职能,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众化。

3.通过文创产品延长产业链

2015年3月20日我国正式实施《博物馆条例》,规定博物馆可以从事商业经营活动,并鼓励博物馆多渠道筹措资金促进博物馆自身的发展,这无疑为博物馆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和销售提供法律上的认可。对于博物馆而言,进行文创产品开发设计和销售,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使文创产品既具有实用性又不失自身特色,以观众喜闻乐、贴近观众生活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是值得博物馆思考的问题。

博物馆作为一个地区文化的集大成之地,需要利用好、保护好、传承好民间文化,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的开发和利用,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发展的一个机遇,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新的工具。

4.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活动的作用

博物馆具有教育的社会功能,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无疑是博物馆教育功能的一个体现。“自1905年我国第一个博物馆诞生以来,中国博物馆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从起步伊始的艰难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迅速发展,至2013年已拥有4165家博物馆,其中免费开放的博物馆达2780个。我国的博物馆不仅在数量上蓬勃发展,在管理能力、陈列水平、服务质量、科研力量上也百花齐放,无一不彰显我国博物馆事业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其中,我国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同样经历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单一到多元的过程”。

在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更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博物馆教育以新形式、新内容的多元化的崭新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2014年我国进行了首届“博物馆教育项目示范案例”评选活动,这显示了政府和公众对博物馆教育的认可,也显示了博物馆人在博物馆教育方面的不断探索。

5.采用科技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展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博物馆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被应用于博物馆的展览之中,采取科技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动态的展示,可以直观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制作过程展现在观众面前,从而增强趣味性,增加观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随着现代电子数据信息库的大发展,博物馆陈列还可以利用数字博物馆进行陈列展览。数字博物馆的优势就在于全方位数字化,可以将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可移动还是不可移动的,都以3D扫描技术用图片的方式360度展示;而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采用音乐文件或影片的方式加以展示。

四、结语

博物馆自建立之日起,就与文化遗产息息相关,重视博物馆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中发挥的作用,有利于更好地结合二者,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虽然先进博物馆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中有优势,但也有一些劣势和不足,但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博物馆,也会有更多的人自觉关注文化遗产,并自觉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之中。

注释:

①单霁翔.在安吉生态博物馆信息资料中心奠基仪式上的讲话.2008.10.26.

②吴诗池,邱志强.文物民俗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0.

参考文献:

[1]蔡靖泉,编著.文化遗产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王宏均,编.中国博物馆基础[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苏薇.博物馆与文化遗产保护[J].世界文化,2009(7)51-52.

篇4

关键词:文物与保护;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013-01

文物记录人类发展过程,包括各种艺术珍品,前人的生活用具,生产工具、雕刻等,有着鲜明的历史特点。所以文物见证一个国家的历史进程,不仅具有人文艺术价值,还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当前,对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应当准确认识两者关系,研究如何做到有效保护,并且合理利用这些文物文化资源创造经济收益。

一、科学认识文物利用与保护的关系

1、提高文物保护认识能力。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文物利用与保护处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中,社会各界、各职能部门及文物部门该如何正视文物利用与保护?为此,政府制定“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相继出台有关法规和文件。各个文物专家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提出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经济历史的潮流不允许我们停留于此,对文物利用和保护要不断提高认识。对于我们几千年历史的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而文物是不同时代的历史优秀文化的代表,继承和发扬,就必须保护为主,合理利用。

2、注重实践,更新观念。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文物保护单位是重要资源,这就要求文物保护单位必须主动出击,打开大门,积极支持旅游业的开发,这就要求文物单位改变原来陈旧观念,以开放型观念保护文物,将旅游开发看作是文物利用与保护的契机。

对于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首先要支持国家政策,积极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反对对文物的破坏性利用。文物是文化的一部分,需要对文物保护尽职尽责,配合旅游开发,才能将文化文物的科学、艺术价值得到宣传推广,提高文物的自身价值,使其得到合理利用,但必须坚持保护文物原貌,不得根据民间传闻、传记随意更改文物原貌,避免误导群众,使游人能够身临其境,领悟古人当时的盛况。在旅游开发中,利用各种形式,各种宣传渠道增强文物保护意识、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这样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有利于文物保护和利用事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3、依法保护利用。文物利用和保护的关系处理需要加大依法行政处理力度。在市场经济下,对文物事业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必须依靠法律不断加大对文物保护的宣传和文物单位的管理,并且加大文物保护单位周边的环境整治工作,增强群众法制观念,增强文物保护意识,另外内部管理要有明确的分片管理,相互协作,强化管理队伍的职业道德,严格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工作方针,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原则。

二、我国文物利用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文物保护意识差。一些地方文物部门领导对文物保护不重视,并没有形成专门的建设规划,甚至违反文物保护相关法规,对一些地方文物一意孤行随意拆除,如贵州一些城市的文物在旧城改造时被大部分拆除,环境风貌遭到严重破坏。四川一些单位在施工时随意拆毁古建筑物,对文物资源破坏十分严重。

2、缺乏专业文物利用保护人才。文物保护经费缺乏的同时,也缺乏专业人才,难以进行文物开发,队伍人员少、素质低,出现断层现象,文物管理部门需要历史、考古、文物鉴定与管理相关知识人才,一些地方基层部门常常找不到需要的人才,即使招聘到的人才,接受的专业培训锻炼也较少,技术人才专业不到位,现有的文物管理人员力量薄弱。

3、文物开发利用、保护发展不协调。有的地方领导在思想上一味注重经济建设,在处理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时出现了矛盾,偏重经济建设,忽视文物保护工作,文物开发得不到重视,领导没有形成对文物开发利用意识,导致没有形成文物发展产业。此外,一些地方正好相反,将文物资源丰富地建设成旅游胜地,对文物开发过度利用,在各地的文物风景区经常发生践踏毁损文物风貌的现象,造成文物资源的破坏,严重影响了文物的历史价值。

三、文物利用与保护发展对策

1、差异化投入管理资金。在文物利用与保护的管理资金来源上,要实现国家、地方政府、企业、个人参与的多元投资主体体系,国家投资、地方配合、企业投入、个人参与相互合作,以国家和地方投资份额以文物保护对象的重要程度决定,对于重要文物,需以国家投资为主,加强文物保护,提高管理水平,对于一线县级省级文物,从解决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上,可以慎重、适宜、灵活的选择开发文物,对不同类别、不同区域形成互补开发优势错位发展。

2、加大宣传力度。文物利用与保护的重要性与意义,需得到大力宣传,提高全社会合理开发利用与文物保护的意识,自觉参与配合文物的开发利用保护工作。在开发利用中,通过多渠道筹集的文物经费,可以保障队伍建设,充实和培养专业人才,采取定向委培等形式,加强对现有人员培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

3、加强文物遗址周围环境整治。发展旅游业,交通便利是必要条件。政府对一些古建筑周围加强交通整治,设计旅游线路,完善景区植被绿化,对一些护栏进行维修,清除游客乱涂乱画污迹。一些城市的文物遗产相对密集,这需要政府把其作为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整体性利用。

4、出台相关法规政策。国家及当地政府应出台具体的文物保护利用法规,对开发力度进行限度限量开发,同时加强文物违法犯罪打击力度,文物部门工作配合公安、文物、工商等部门综合力量联合行动,打击各类破坏文物盗卖行为。对一些古遗址而言,保护是首位,一般不进行主动发掘,对于这部分文化遗产利用是其次的。我们采取各种形式,对游客宣传《文物保护法》和有关法律法规,使文物保护法制观念和文物保护意识得到明显的增强。

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文物利用保护工作的相互关系,地方政府和有关文物部门需要坚持做到两者兼顾,在发展中不仅要做到既不建设中破坏文物,也要和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结合起来协调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当地政府要重视利用文化资源积淀发展文化旅游,吸引外地游客进行参观,提高当地知名度,实现招商引资,实现当地经济发展。一些拥有文化资源的乡镇,尚未真正重视利用文化资源,文化资源还处于沉浸状态,我们应当追求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张嘉佳:《浅议文物保护与修复》.2011(3).

篇5

(一)城市建设解决了文物保护资金缺乏,文物保护工作力不从心的问题城市建设过程中,资金量相对充裕,对待文物保护问题,许多城市将文物保护与其开发利用结合在了一起,保证了城市文物保护能够有足够的资金作为支撑。并且城市建设制定了合理的文物开发利用方案,使文物本身能够带来可观的收益,足够支撑文物的保护。所以,城市建设对文物保护资金问题实现了有效解决。

(二)城市建设解决了文物保护制度不健全,文物未得到有效保护的问题在多数城市的文物保护中,保护制度不健全是共性问题。在城市建设中,为了实现对文物的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通常会根据文物保护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文物保护制度,保证文物的保护取得积极效果,达到提高文物保护质量的目的。所以,城市建设对解决文物保护制度不健全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城市建设使得文物资源的优势得到了全面发挥

无庸置疑,那些色彩纷呈、精美绝伦的大量文物遗迹遗物是一项主要的旅游资源。寻古探胜、求知求新,进而达到增长知识、愉悦心情,是广大旅游者的普遍心理。人们希望对自己的民族、国家乃至人类历史有所了解,更愿以感同身受的体验,去感悟触摸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而作为人类文化载体,凸显人类发展历程的文物遗迹则能予人以直观、形象、写实、生动的感受。观赏文物古迹,使人们在游中品味,激发活力,同时,那些人类遗存之精美之绝世,能不同程度地满足人们日益丰富活跃的生活和精神之需求,因而成为旅游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物遗迹数不胜数,令世人所仰望,而文物自身所持有的本质特征,也决定了我们要重点以开发历史文化为主要元素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始终以吸引人们的眼球为要旨。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中国的旅游业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即体现于东方特色的文物古迹,海内外游客出行游览,主要还是出于对中国文化体系的一种神秘感和满足欲望。为此,保护好文物,对于我国的旅游事业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从这一点来看,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文物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应该得到全面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为了实现这一点,城市建设应围绕着城市现存的文物及古迹,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并结合城市建设和发展实际,打造以文物资源位中心的城市旅游业,实现对文物保护的同时,提高其开发和利用效果。

三、城市建设提高了文物保护开发和利用质量

基于文物的重要作用以及保护开发和利用的价值,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文物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既是满足文物保护需要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促进城市建设取得积极效果的关键手段。从这一点来看,城市建设对提高文物保护开发和利用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来看,城市建设在文物保护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城市建设制定了具体的文物保护和利用方案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为了保证文物保护和利用取得积极效果,通常都会根据文物的实际存在情况,制定具体的文物保护和利用方案,实现对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满足文物保护和利用需要。从当前城市建设过程来看,文物保护和利用方案都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二)城市建设形成了以文物为中心的开发思路

由于文物具有一定的开发和利用价值,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形成以文物未中心的开发思路是十分必要的。基于这一现实需要,城市建设方案都围绕文物形成了良好开发思路,保证了文物开发能够取得积极效果,进而满足城市建设需要。

(三)城市建设实现了对文物资源历史的发掘和优势的利用

在文物保护方面,要想实现文物的有效保护和利用,就要对文物的历史进行全面了解,同时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对其优势进行充分利用,使文物能够发挥其积极作用,保证其整体优势能够得到全面发挥。基于这一认识,城市建设在文物资源历史的发掘和优势的利用方面取得了积极效果。

四、结论

篇6

关键词:文物;旅游;整合;双赢

文物古迹大多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一旦破坏就无法补救,因此加强文物古迹的合理开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文物古迹资源的合理开发需要理论的指导。因此,进行文物古迹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理论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

一、文物古迹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关系

文物古迹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是存在互动关系的,文物古迹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旅游企业、社区居民必须加强对文物古迹的保护才能实现文物古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而旅游开发也为文物古迹保护提供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一)文物古迹保护对旅游开发的重要性

文物古迹作为重要和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旅游企业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此参观游览,就必须通过长期有效的维护保养、修缮等管理措施,使这些具有特殊价值的文物古迹以更加完美的姿态展现在旅游者面前,为旅游发展提供可持续、富有特色的资源基础,通过旅游开发来获得地方经济的腾飞。

(二)旅游开发对文物古迹保护的支持作用

发展旅游是文物古迹资源最好的保护和利用方式之一。旅游开发为文物古迹的保护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以及技术支持等。

1、旅游开发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通过旅游开发,可以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文物古迹资源的重要性。2、旅游开发为文物古迹保护提供政策支持。在一些文物古迹资源丰富的地区,地方政府纷纷将旅游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助、重要或辅助产业,加大对旅游业的投资力度,以期通过旅游开发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3、旅游开发有利于改变文物古迹单位传统的经营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被打破,受政府支出不足、外在生存环境竞争加剧的影响,文物保护单位也受到市场的强烈冲击,仅仅依靠政府拔款和门票收入难以维持文物古迹日常的维护保养以及工资发放,因此必须引入企业化经营模式,在政府引导下走出生存困境。4、旅游开发能够为文物古迹的管理与保护提供资金来源。长期以来文物古迹由文物保护单位管辖,由于国家的文物古迹数量众多,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获得文物古迹的维护与保养资金十分有限,无法维持正常的管理工作。开发旅游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5、旅游开发有利于文物古迹文化内涵的展示。旅游开发有利于文物古迹单位将文物古迹作为一种有价值的商品展现在旅游者面前,文物古迹及其隐含其中巨大的知识含量的文化信息得以再现,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6、旅游开发能够更好地实现文物古迹的社会功能。我国文物古迹单位的展示内容单调乏味,展示手段陈旧落后,文物古迹的吸引力普遍偏低,无法承担起科学教育以及文化传播的社会功能。旅游的开发有利于提高目的地政府、旅游企业及居民对当地文物古迹的保护,通过文物古迹开发,方便游客欣赏,更好地实现了文物古迹科普教育和文化休闲的社会功能。

二、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物保护性开发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

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之间有规律性的联系。通常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文物保护就越重视,文物旅游就搞得越好。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用于文物保护的资金相对较少。

(二)经费不足,设施陈旧,安全隐患较多。

由于中原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文物保护资金基本靠政府拨款,很难筹措到社会资金。资金缺乏、设施陈旧、维修不力等原因,导致珍贵文物毁坏的例子并不少,有的文物在挖掘时就因不能有效保护而毁坏。

(三)文物周边环境整治不到位。

每遇到黄金周和节假日,前往参观的游客相对集中,往往拥挤不堪、承载力告急,导致文物受损和生态环境被破坏。

三、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整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这一方针明确规定了文物旅游事业的开展首先应当遵循对文物的有效保护和加强管理的基础上实行合理利用的原则。

(一)文物旅游开发的原则

1、合理利用原则。这一原则保证了对国家文化财产的有效保护,并通过“政府为主、社会参与”的方式,为文物的保护、管理、利用提供了机构、人员及经费等方面的必要保证。2、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努力寻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最佳结点,是发展文物旅游事业必须遵循的又一原则。3、文物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为了文物的永恒和长期惠及于国家,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有必要确定“文物优先”的指导思想和文物管理制度。

(二)科学管理

文物保护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涉及面很广,需要每一个文物保护者和旅游经营者都要有一个科学的头脑,综合各类知识,遵循客观规律,以确保文物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三)文物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文物古迹的旅游开发,首先就要坚持先保护后开发的原则。充分利用现代文物保护手段,在专家的指导下有序地开发。

(四)管理与开发相协作

在文物旅游资源开发中,保护与开发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机制。保护和开发既是文物工作者的责任,又是旅游部门的义务,决不能顾此失彼。要以文物保护促进旅游开发,以旅游开发带动文物保护,走出一条旅游开发和文物保护协调发展之路。

在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中,文物古迹不再是破败不堪了,博物馆的文物不再深藏宫中不示人了,旅游项目的开发从一个方面拉近了人们与文物的距离,文物旅游也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通过旅游使文物的历史艺术魅力得到显现,文物潜在的经济价值得到实现。文物与旅游的有效结合,推动了文物事业和旅游业的共同发展,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实现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赢。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文物;保护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遗留下来的历史文物物和遗迹遍及全国各地,这些文物是中华民族曾经在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多方面,曾经繁荣昌盛的实物见证,生动地再现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不仅体现了我们的先人卓越的智慧、惊人创造力和艰苦奋斗精神,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中华文明的生动教材。这些文物具有不可再生,不可代替的的特点,为了能够使它们能够长期保存,流传子孙后代,就必须对对其加以保护,使其充分发挥出特有的社会效益。笔者通过多年的文物工作经验认为,现时期,要做好历史文物保护,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

《文物保护法》第四条的规定,文物工作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这即是《文物保护法》的精神和灵魂,也是文物工作的要领所在,只有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这个方针,才能充分做好历史文物的保护。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保护、抢救、利用、管理作为文物工作的四项基本任务,把保护作为文物工作的核心和前提,作为文物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把文物本体和文物环境的保护、保存放在主要位置,及时做好文物抢救工作,合理、科学地做好文物利用工作,同时把管理作为文物保护的基本保障。

《文物保护法》总则中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文物保护,正确处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确保文物安全。基本建设、旅游开发必须遵守文物工作的方针,其活动不得对文物造成损害(第九条)。”可以看出,《文物保护法》总则十分明确的突出了保护为主的方针,这对现时期的文物保护工作来说,是具有极其重要指导意义的。因此,各级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都应把文物保护工作与经济的发展战略有机地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个体经营者在从事生产劳动时,都要把文物保护放经营牟利之前。

二、加强舆论宣传,提高对文物保护的认识

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对于人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量,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并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是当务之急,这体现了历史的责任感,时代的紧迫感,及责任的重大性。每一位文博工作者,都要在不断提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中,加强对文物的保护认识,宣传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就是保护国家的精神财富,就是保卫祖国。

三、制定文物保护措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以往在探讨文物保护不力的原因时,我们往往只局限于对政府急功近利,建设方见利忘义的讨论,而没有对文物保护群体自身建设加以重视和讨论。通过对文物遭破坏的案例进行分析,对文物本身特性认识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文物有其唯一性、特殊性等特征,注定文物保护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对政府来说要制定出完备的,具有实用性的文物保护手册,规定每位文博人员必须熟练掌握,避免在在文物保护中发生类似的常识性错误。 同时,各文物保护单位还应着重加强自身的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专业素质教育等项工作。加强各文物保护单位之间的沟通学习,相互帮助,还要鼓励单位人才进行各方面的深造学习,加强自身专业素养,专业技能。

四、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增强对文物的技术保护

文物经历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历史,本身就比较脆弱,在一定的条件环境下也容易受到不同的损害。为了更好的保护文物要制定“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及时清除破坏文物的“隐患”。对可能对文物造成损害的因素进行研究,及时排查“隐患”,还没有对文物造成危害时,要注意防止和消除,不能听之任之、视而不见。另外,要恰当有效地对文物进行保养,延长文物的寿命。文物的保护并不是仅仅保存而是要进行一定的修复和不断保养,对文物进行保健,延长其寿命。

总之,文物工作是一项内容极其广泛而又功在当今利在后代的事业,做好历史文物保护工作,除了贯彻党和国家关于文物保护的相关政策、法律方针,加强舆论宣传,提高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素质,增强现代技术保护能力外,还要健全法律,健全组织机构,依靠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共同关心和支持文物保护工作,真正做到保护历史文物,人人有责。

[参考文献]

[1]浩斯巴依尔:《加强文物保护 确保文物安全》,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5(10).

[2]马国芳:《怎样加强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引文版(社会科学),2015(1).

[3]吴家云:《浅谈当前文物保护现状及对策》,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27).

篇8

近年来,无棣县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始终遵循国家“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加大文物保护工作力度,不断提升文物保护、利用、管理水平,使无棣县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步入了有序的发展轨道。

一、文物古迹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

由于寻古探胜、求知求新是人们共同的心理需要,而作为人类文化载体,凸显人类发展历程的文物遗迹则能给人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受。观赏文物古迹,使人们在游中品味,激发活力,同时,那些人类遗存,能不同程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因而成为旅游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无棣县这些丰富的文物资源,既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发展无棣县大文化产业的物质载体。

二、发展旅游可以促进文物保护

1.为吸引游客,注意文物保护。文物古迹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它,可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旅游管理部门认识到文物古迹在旅游中的这一重要作用后,为了吸引旅游者,必然会注意保护文物,以便使其尽量完好地展现在旅游者面前,从而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为使文物长期为旅游所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文物保护。文物是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一旦受损,很难恢复原样。文物被破坏后,必然降低文物所在旅游点的吸引力,影响其效益。为了使文物能永久保存下来,长期为旅游所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管辖范围内的文物保护。

3.发展旅游可以解决部分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无棣县文物古迹众多,而县财力有限,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费用相对众多的文物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发展旅游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省级文保单位大觉寺保护经费的一部份来自接待游客的收入。

4.通过旅游可增强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旅游的发展,使大量的文物古迹直接面对旅游者,使人们获得丰富的知识,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既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文物的这些社会效益可使人们懂得文物的重要价值,认识到文物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增强文物意识,使全社会都重视文物保护工作。

三、发展旅游对文物保护有一定的负作用

1.短视行为导致文物被破坏的恶果。某些旅游部门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刮益,为了在短期内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对文物古迹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利用,超负荷地接待旅游者,结果加快了文物古迹的老化、破坏乃至毁灭,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2、旅游业对环境的污染,使文物遭到破坏。交通工具排出大量的废气,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空气。旅游基础设施中排出的废水、废渣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水源。这些被严重污染的水和空气对文物古迹有着强烈的腐蚀作用。

3.任意改造文物,造成文物被破坏的悲剧。某些部门为了提高文物古迹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在发展旅游的同时.确实对文物采取了一系列维修与保护措施。但由于有关人员文物专业素质差,不懂得文物的维修与保护应尽量使其维持原样、符合其历史时代特点,而是对文物古迹进行随心所欲的“改造”,将其弄成一个大怪物,名为保护,实为破坏。

4.游客对文物的破坏,众多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水份,使文物古迹受到浸蚀,旅游者的踩踏、攀登、抚摸等行为可严重损坏文物,凡游客所到之处,都存在着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涂的现象,更有甚者,竟然用敲砸等手段盗取文物古迹的部件,此等野蛮行径,严重地危害着文物古迹的保护。

四、文物保护与发展旅游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保护文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文物,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加强保护,是我们应坚持的原则。文物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既可吸引游客,获得经济社会效益,又可通过旅游活动起到对人们的宣传,教育作用,弘扬传统文化,并可使文物本身得到一定的保护,这样,既保护了文物,发挥了文物的作用,又达到了发展旅游的目的,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可谓是相互促进的。

旅游的发展,对文物保护有一定的负作用,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将文物保护与发展旅游截然对立起来,任何极端的观点和行为都是极为有害的。忽视负作用,对文物只用不保,既不利于文物保护,又会损害旅游景观,从而降低经济效益。一味地夸大负作用,只保不用,既违背了我们保护文物的根本目的、又无视人民群众的普遍心理需求。正确的策略应是: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文物为旅游服务,边用边保,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尽量消除对文物保护的负面影响,使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的结合达到和谐、完美的境界。

1.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本地区旅游事业的长远规划。各地政府部门和各旅游主管部门应认识到文物对发展旅游的重要作用,深刻认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意义,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在土地开发、市政建设中始终把文物保护工作放在重要位置,遇到有文物的情况,都要进行反复论证,制定好保护措施,严格审批,坚持做到有文物的土地不开发。同时,把文物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并定期对落实情况进行自查和督查。县文物管理部门切实承担起责任,依法做好文物保护的经常性工作。在制定本地区旅游事业发展规划时,应对旅游区内的文物保护工作有明确的规划,以指导旅游区内文物保护工作的进行。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文物工作,充分认识做好文物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工作中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等国家、省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近两年来,无棣县多方筹集资金用于各项文物保护事业,累计投入资金700多万元,县财政投入100余万元,其中恢复重建大觉寺通过社会捐资筹集资金达500万元。

2、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在文物保护方面,始终坚持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举,根据《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对修复后的文物保护单位作了布置陈列,辟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合理利用。各景点在不断补充自身文化内涵的同时,增加了必要的服务项目,使游客在欣赏无棣县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得到更全面的服务。目前,大觉寺作为无棣县重点旅游景点,每年接待游客数万人,吴式芬纪念馆、冯安邦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未成年人及其他游客参观学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篇9

关键词:文物古迹 保护 利用

中图分类号:K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393-01

文物保护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知识,包括文物制作、保护以及与防治有关的科学技术、材料性能、操作工艺和各种勘察、检测等。文物古迹是人类历史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的财富遗迹,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人类的发展,具有不可再生和不可循环的特点,一旦失去将永远不能再现,因此,做好文物古迹保护和利用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一、文物古迹保护的重要意义分析

首先,文物古迹保护可以让祖先创造下来的文化财富得以有效的保存下来。我们祖先在生产、发展和自然抗争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器械、设备、技术方法等文物古迹,这些都是我们祖先改造自然和顺应自然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活动的轨迹,文物古迹保护就是尊重我们的祖先,尊重历史,尊重民族文化;其次,做好文物古迹保护工作可以展现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当前社会文化发展呈现多样化趋势,将祖先留下来的财富保存下来,可以更好的体现出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同时也会对世界文产的多样性做出突出贡献。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但是在当代社会中,我国古老文化正在遭受现代文化的距离冲击,如果我们不注重对这些文物古E保护,那么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很容易被遗忘;再次,文物古迹保护,并对文物古迹进行科学的开发利用,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文物古迹保护和旅游产业开发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并不是不相容的,只要能够保证处理得当,文物古迹保护和开发利用都可以实现良性发展。文物古迹保护开发利用可以成为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点,但是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文物古迹保护工作同文物开发之间的关系,任何开发和利用行为都应该以文物古迹保护为基本出发点,只有将这个文化遗传进行有效的保护,才能持续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最后,文物古迹保护培养社会大众的爱国情感。中华文明五千年间,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保存并继承这些中华文化是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尽的义务,是对子孙后代负责的表现,而文物古迹是祖先留给我们后人具有文化价值的财富,保护他们是我们的义务。

二、文物古迹利用应该注意的问题

1.被忽视的利用方式

文物古迹利用方式几乎都是延续其原有的功能,当原有功能丧失之后赋予其新的功能,而处于闲置状态的文物古迹则认为没有被利用。实际上,这种闲置的文物古迹并没有存在不被利用的情况。文物古迹是国家民族的历史,是国家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源泉,是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标识。这些看似闲置的文物古迹只要存在,就能发挥其精神和情感作用。我们必须认识到有些文物古迹如古建筑、历史城镇等适合一般意义上的利用,甚至适当使用才能体现其应有的价值,更有利于保护,而有些文物古迹则不适合进行常规化的利用,应该作为标本和资源保护起来,如考古遗址等等。

2.遵守代际公平原则

文物古迹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在文物古迹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遵守代际公平原则,做到合理利用开发。代际公平原则讲的是当代和后代人类都拥有平衡享受文物古迹资源的权利。但是在长期以来,我们在进行文物古迹利用过程中,存在着过度利用。不顾及子孙后代利益。在一些古遗址上建设相应的项目,吸引大量游客,对古遗迹和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不重视,只重视经济效益。所以我们在利用文物古迹资源过程中,就需要行管部门代替未来子孙后代对保护其应享有权利和义务。

3.科学规划,发挥文物古迹功能

最近几年,很多项目规划都将文物古迹作为旅游开发项目进行规划,投入巨额资金建设各种建筑和服务设施,利用旅游项目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而有些文物古迹本身地处偏远地区,交通不便,设施缺乏,除了应用于研究之外,并不适合观赏和学习,这种不合理的规划常常给文物后期的维护保养带来巨大难题。在具体规划过程中,注意项目之间的衔接,科学评价文物古迹的利用价值,因地制宜的赋予其相应的利用功能,将其建设成公共设施如当地社区的办公场所、图书馆等,这不仅节约了建设旅游基础设施的成本和高昂的运行维护成本,还满足了当地社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郭俊伶.现代遗址保护新模式――城市遗址公园[J]. 大众文艺. 2014(20)

[2]郝婕.遗址在现代城市景观中的“生活”方式及意义[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3(10)

[3]张松涛.厘清遗址公园的工作根本[J]. 风景园林. 2012(02)

篇10

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如何保护好文物,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关心的课题,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为此采取了大量的措施。然而,现代群众性旅游活动的兴起和生机勃勃的旅游业的发展,又为文物保护工作增添了新的难题。我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文物大国,文物保护的任务非常艰巨;而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异常迅猛,正在快速向世界级旅游大国进军,因而,旅游发展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显得更为突出,如何看待和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对我们这个文物大国和未来的旅游大国来说,具有丰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物古迹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

探古求知是广大旅游者的共同心理。人们希望对自己的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历史有所了解,对自己民族、祖国乃至全人类博大精深的文化有所体会。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学习书本知识;二是观览文物古迹。作为人类文化载体、反映人类发展历程的文物古迹给人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受,留给人的印象深刻。观览文物古迹,使人们在游中学,边游边学,学得轻松、愉快、有趣。此外,文物中大量的人类各发展阶段的绝世之作,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由于文物能满足人们探古、探奇、求知的需求,因而成为旅游资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5000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史,文物古迹比比皆是,如被称为“世界第奇迹”的秦兵马俑;世界上古今体量最大的封土陵墓秦始皇陵;世界上保存最大、最完整的皇宫--北京故宫;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的敦煌莫高窟等等。这种文物丰富、文化古老的特点,决定了我国要重点开发以历史文化为主体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始终以观光型文化旅游为主。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是旅游业的灵魂,中国旅游业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即体现于东方特色的文物古迹,国际游客到中国来旅游,主要还是出于对中国东方文化体系的一种神秘感。

因此,较之其他国家来说,文物对于我国旅游事业,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例如,西安市位于我国中部地区,但它却能吸引络绎不绝的国际国内旅游者,成为我国十大旅游城市之一。究其原因,是因其握有几张王脾:它是我国古代社会定都时间最长,定都王朝最多的城市,号称十朝古都;是我国文物荟萃之地,拥有世界上第奇迹秦兵马俑、秦始皇陵,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城墙、历代帝陵等等,可以说,文物古迹是西安市旅游业的生命。北京市无论在接待国际游客,还是接待国内游客方面,都高居全国榜首,这除与它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关外,另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拥有一批在国内外知名度很的文物古迹,如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明十三陵等等。文物古迹在旅游中所起的这种特殊作用,在全国各地都有非常明显的表现。

基于如此的现实,从实际出发,我们应充分利用文物优势,以文物古迹为主题,开发系列产品,着重发展文物古迹旅游,以推动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发展旅游可促进文物保护

1.为吸引游客,注意文物保护。由于探古求知是人们共同的心理需要,而文物古迹可满足这一需求,文物古迹遂成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它,可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旅游界人士认识到文物古迹在旅游中的这一重要作用后,为了吸引旅游者,必然会注意保护文物,以便使其尽量完好地展现在旅游者面前,从而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

2.为了文物这项旅游资源的永久利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文物保护。文物是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一旦受损,很难恢复原样。文物被破坏后,必然降低文物所在旅游点的吸引力,影响其经济效益。为了使文物能永久保存下来,长期为旅游所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管辖范围内的文物保护。

3.发展旅游可以部分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我国文物古迹众多,而国家财力有限,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费用相对众多的文物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许多文物因无经费来进行维修与保护而遭毁灭。发展旅游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文物古迹既然可为旅游区带来经济效益,那么,该旅游区就应该从经济收益中提出相当部分,用于区内的文物保护,无论对国家,还是对集体来说,这都是一件有益的事,这个办法应当是切实可行的。这样,大批文物就可得到抢救和保护。

4.增强人们的文物意识,利于文物保护。旅游的发展,使大量的文物古迹直接面对旅游者,使人们获得丰富的知识,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既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文物的这些社会效益可使人们懂得文物的重要价值,认识到文物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增强文物意识,使全社会都重视文物保护工作。

三发展旅游对文物保护有一定负作用

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旅游事业的发展也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一些负作用。

1.对旅游区进行开发,从某种角度来说,本身就是一种破坏行为。开发旅游区,就要在旅游区内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宾馆、饭店等,甚至还开办工厂,这一切,都破坏了文物原有保存环境。特别是在文物古迹周围办工厂,在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内修建体量高大的建筑等等,直接威胁着文物的保护。

2.短视行为导致文物被破坏的恶果。某些旅游部门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刮益,为了在短期内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对文物古迹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利用,超负荷地接待旅游者,结果加快了文物古迹的老化、破坏乃至毁灭,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3.任意改造文物,造成文物被破坏的悲剧。某些旅游部门为了提高文物古迹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使其长期为旅游服务,在发展旅游的同时.确实对文物采取了一系列维修与保护措施。但由于有关人员文物专业素质差,不懂得文物的维修与保护应尽量使其维持原样、符合其历史时代特点,而是对文物古迹进行随心所欲的“改造”,将其弄成一个大怪物,名为保护,实为破坏。

4.旅游业对环境的污染,使文物遭到破坏。车、船等交通工具排出大量的废气,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空气。旅游基础设施中排出的废水、废渣以及船舶泄出的油污等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水源。这些被严重污染的水和空气对文物古迹有着强烈的腐蚀作用。

5.游客对文物的破坏,众多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水份,使文物古迹受到浸蚀,特别是在洞窟、古墓、地下室等古迹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旅游者的踩踏、攀登、抚摸等行为可严重损坏文物,例如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埃及金字塔,由于长时期中大量游人的攀登,已经受到严重损害。北京八达岭长城的城砖连遭高密度游人的脚踏手推,出现了严重的凹陷松动。凡游客所到之处,都存在着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涂的现象,更有甚者,竟然用敲砸等手段盗取文物古迹的部件,此等野蛮行径,严重地危害着文物古迹的保护。

四、搞好文物保护、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

保护文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文物,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加强保护,是我们应坚持的原则。文物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既可吸引游客,获得经济效益,又可通过旅游活动起到对人们的宣传,教育作用,弘扬传统文化,并可使文物本身得到一定的保护,这样,既保护了文物,发挥了文物的作用,又达到了发展旅游的目的,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可谓是相互促进的。

旅游的发展,对文物保护有一定的负作用,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将文物保护与发展旅游截然对立起来,任何极端的观点和行为都是极为有害的。忽视负作用,对文物只用不保,既不利于文物保护,又会损害旅游景观,从而降低经济效益。一味地夸大负作用,只保不用,既违背了我们保护文物的根本目的、又无视人民群众的普遍心理需求。正确的策略应是: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文物为旅游服务,边用边保,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尽量消除对文物保护的负面影响,使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的结合达到和谐、完美的境界。要达到如此境界,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本地区旅游事业的长远规划。各地政府部门和各旅游主管部门应认识到文物对发展旅游的重要作用,深刻认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意义,在制定本地区旅游事业发展规划时,应对旅游区内的文物保护工作有明确的规划,以指导旅游区内文物保护工作的进行。

2、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如对级别较高的文物古迹应派专人负责,对旅游区内的文物古迹要经常或定期检查,从旅游区的经济收入中提出相当部分,专用于区内的文物保护工作等等。

3、文物部门与旅游部门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应密切配合,建立兄弟般的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