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自救的知识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4: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急救自救的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急救自救的知识

篇1

一、社保资金投资资本市场的风险鉴别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给我国社保基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投资损失,所以全球金融动荡背景下我国社保基金的风险管理就显得更为重要。对社保基金进行风险鉴别就是这一过程的首要环节。我国社保基金主要面临着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其中非系统性风险主要有流动性风险、资产贬值风险和偿付能力风险。

1.系统性风险

全球金融动荡首先给社保基金投资带来了不可抗拒的系统性风险,这主要是通过国际金融危机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来作用的。系统性风险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对市场上各种股票都会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它无法通过社保基金的运营管理和多元化组合投资予以消除。全球金融动荡给股票市场带来了系统性风险,直接影响了股票市场的整体走势,此时股票市场整体大幅下挫,社保基金投资的头寸必然会发生损失。由于我国股票市场还没有股指期货这样的对冲机制,在这种系统性风险下,无法通过社保基金的运作管理或选择股票的投资组合来避免风险,这时也许只有不参与才能避免风险损失。

2.流动性风险

全球金融动荡给社保基金投资带来了更高的流动性风险,主要反映在社保基金的股票投资上面。全球金融动荡仍然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发生时,股票市场价格持续大幅下挫,此时社保基金抛售证券可能会有部分证券无人购买,使交易无法实现从而产生流动性风险,这是在社保基金转让证券时交易所带的风险。

3.贬值风险

全球金融动荡更有可能给社保基金投资带来资产贬值风险,这主要是由利率变动所导致的,反映在社保基金的债券投资上。从经济周期的角度来说,全球金融动荡往往发生在一轮经济景气周期的末期,此时市场活跃,投资旺盛,泡沫也慢慢产生和积累,风险也在积聚。同时经济的扩张将伴随着较高的通货膨胀,如果通货膨胀率高于3%,则可能加息。加息就给社保基金持有的债券带来了资产贬值风险。

4.偿付能力风险

全球金融动荡给社保基金投资带来了更大的偿付能力风险压力。金融动荡使得社保基金投资出现大额损失,这就使得社保基金的当期收入和历年的滚存收入之和,有可能出现不足以支付当期支出的情况,这样就会出现偿付能力风险。我国2007年社保基金取得了创纪录的投资收益是当时国际金融危机没有引发偿付能力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证明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对社保基金投资比例的强制性规定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考验,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投资资本市场的风险度量

1.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β系数法

资产管理行业已经为投资组合的风险度量以及绩效考核制定了一系列的指标。大多数的指标都是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capitalassetpri-cingmodel)为基础的。CAPM把资产的预期回报E(Rp)定义为无风险利率、平均市场回报以及资产同市场的相关性三要素的函数。资产与市场(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E(Rp)=Rf+β([(RM)-Rf],(3.1)其中:β=Cov(Ri,Rm)/Var(Rm)。式中,E(Rp)表示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Rf为无风险报酬率,E(RM)表示市场组合期望收益率,β为某一组合的系统风险系数,CAPM模型主要表示单个证券或投资组合同系统风险收益率之间的关系,也即是单个投资组合的收益率等于无风险收益率与风险溢价的和。这个公式所要表达的涵义是:在一个有效市场里,投资者所持有的投资组合如果是有效分散的,那么除了无法消除市场整体的系统风险之外,该投资组合应该对冲了所有其他风险。此时,投资者只需要关注系统性的风险。同样,传统上常用来评价投资绩效与风险的指标,只能以风险已经被充分分散了的市场条件作为参照。β系数是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被提出来的,它是衡量某一资产(主要是证券)系统风险的重要指标。通常情况下证券市场的整体情况决定了个体股票的基本走势,但不同股票的具体反应是不一样的,它们的变动程度不同,即各种证券所受市场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β系数就是这样一个计量个别证券随着市场移动趋势的指标,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衡量某种证券的收益率对于市场的平均收益率的敏感程度或反应程度的指标。β等于证券回报率与市场回报率的协方差和市场回报率的方差之比。计算公式为:β=Cov(X,Y)/D(X)(3.2)其中,X一市场的平均收益;Y一证券的投资收益。从公式(3.2)看到,证券的收益率Y与市场组合的平均收益率X的协方差除以市场组合收益率x的方差,就得到该种证券的β系数值。由于市场组合只有系统性风险,因此,若某一证券的β=l,说明其系统性风险与市场组合的系统性风险相同;若β>l,说明其系统性风险高于市场组合;若β<l,说明其系统性风险低于市场组合。接下来考虑不是一个单一的证券而是一个投资组合的情况。因为系统性风险无法通过投资组合来消除,所以投资组合的β系数可以直接用加权平均法计算,投资组合的β系数就是组合中所有个体资产β系数的加权平均。可以用下式表示:β=ΣβiWi(3.3)其中β表示投资组合的β系数,屈表示组合中第i种证券的β系数,Wi表示该证券在组合中的权重,它的权数就是其在投资组合中的市场价值除以整个投资组合的总市场价值。因此,系数既可以作为单一证券,也可以作为投资组合风险的有效估计,此时它的意义是投资组合收益率相对于整个市场收益率的变异程度。结合我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时,社保基金入市持股的情况,西北大学的研究组选取了社保基金2008年3季度公布的入市投资持股市值前十位的股票作为样本,以刚刚介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β系数法为分析工具,对我国社保基金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投资资本市场的风险度量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β系数为0.4354。β系数远小于市场平均水平1,说明2008年3季度社保基金投资组合的系统性风险远低于我国A股市场的同期水平,社保基金的投资组合是合理的、低风险的,因此社保基金的投资组合在风险控制方面做得还是不错的。同时社保基金投资组合的收益率只比市场平均收益率略高一点,并且两者都是亏损的状态,可见国际金融危机下股票市场存在巨大的系统性风险,它使得股票投资几乎不可避免的发生损失,不同之处只是在于损失的大小。

2.全球金融动荡背景下我国社保基金投资的非系统性风险分析

首先社保基金投资股票的流动性风险在经济环境健康时几乎不会出现,除非发生了突发性地针对股票标的公司的特殊事件使得其股票大幅下挫至跌停板,可能会出现流动性风险,这种情况属于小概率事件,所以此时社保基金不存在无法变现的流动性风险。而金融动荡甚至发生金融危机时,这种股票大幅下跌无人购买的情况却时常发生,这个时候社保基金投资股票的流动性风险压力骤增。其次社保基金投资债券的贬值风险在两种金融市场环境下差别并不是十分明显,由于在经济环境健康时国家基于宏观调控的需要同样可能采取加息这样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只是从经济循环周期的角度考虑金融危机发生的时期往往会伴随着通胀和加息情况的发生,因此社保基金投资债券的贬值风险在金融动荡中发生时有可能会有所增加。最后金融动荡下社保基金投资的偿付能力风险确是实实在在的大幅增长了。社保基金的偿付能力是直接和它本身的规模以及投资回报率挂钩的,在金融动荡时随着投资收益的大幅缩水甚至亏损的产生,必然导致偿付能力的下降,亏损的程度越大其偿付能力风险越严重。综上所述,全球金融动荡背景下我国社保基金投资的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均显著增加了,特别是系统性风险,如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制定科学、安全的投资策略将会给社保基金的安全运营带来不可估量的风险。

三、我国社保基金投资选择和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1.针对我国社保基金运营和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我国社保基金在运营管理存在着明显的问题,缺乏一个明确的投资运营管理主体。不管是财政部门还是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部门,普遍存在管理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在基金结余有购买国债权利的前提下,很多省市的基金只采用了银行存款的经营方式。如此在国际金融动荡的背景下投资的风险也显著增加了,下面将重点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1)针对社保基金结余持续增加的问题应从社保基金的筹集与支出两方面加以改进。一方面不能因为暂时的结余增加就减弱筹集的力度,应当看到,结余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缴纳社保费用的人群目前还没有支出的需求。我国将在2030年左右迎来人口老龄化的高峰,那时也将会是社保基金支出的一个高峰,现阶段结余的增加不能真实反映未来的情况。因此未雨绸缪的做好社保基金的筹集和保值增值工作是社保基金的一个核心任务,也就是说应当继续加强社保基金筹集的力度和保值增值运营的效率。另一方面对于社保基金支出,可以扩展其层次和规模,例如推广至广大的农村居民以及下岗失业人群这些原先可能不在社保基金范畴的人群,他们这些弱势群体往往最需要社会保障。社保基金惠及更多的人群也平衡了结余,使其更加合理有效的运行。

(2)对于企业拖欠缴费现象必须从立法和监管上进一步加强力度实行总体控制,否则放任这一情况的蔓延将会对社保基金的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产生致命的打击。相关行政部门应先通过明确的立法规定企业为员工上缴相应的社会保险金并强制其执行,同时加大监管的力度和广度,对逃避责任的企业要坚决惩处。只有强化监督和管理的力度才能从跟不上解决这一问题。

(3)对于支付环节出现的问题要采取教育、监管和法律惩罚相结合的综合方式加以改善。对于社保基金的合法使用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概念,这就无形中增加了违规使用的可能,所以加强普及社保基金相关知识是社保基金管理的首要任务。社保基金的自身监管更要加强,往往发生重大违规违法事件的地方都是社保基金管理部门中有着相应权利的集体或个人,只有加强社保基金管理机构自身的自我监督才能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此外,当发现出现违法和违规事件后,一定要严厉惩处绝不姑息,增加其违规成本。综上所述,社保基金目前自身运营和管理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将可能引起风险的问题,基金结余规模连年增加,支出较少,使用效率低;企业拖欠缴费现象严重,员工利益得不到保障;基金支付环节问题百出,挪用盗用情况屡有发生。应将加大筹集力度和深层次扩展支出范围相结合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支出高峰;从立法和监管上进一步加强力度实行总体控制,保证企业的及时上缴;采取教育、监管和法律惩罚相结合的综合方式加以改善支付环节现状。

2.全球金融动荡背景下我国社保基金的风险控制对策

2008年金融危机带给我国社保基金巨额的损失,和我国社保基金成立运营时间尚短,缺乏经验有着一定的联系,虽然2004年我国股市的下跌令社保基金的投资收益率比上年略有下降,并且低于同期通货膨胀率,但这并没有引起管理者的重视。2008年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上了一课,这就要求对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制定系统科学的风险管理对策。从而利用这些对策从容应对欧债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及接下来更长时间的资本市场考验。

(1)研判大势,从整体上回避系统性风险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虽然有着突发性,但它逐渐深化的过程确是渐变的,这就给了我们发现和认识金融危机及其带来的系统性风险的机会。当对大势有了清晰准确的判断之后,社保基金应当采取更加科学灵活的资产管理和仓位控制策略,做到有效主动地规避系统性风险。《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社保基金的强制性投资比例,这个比例在经济环境健康时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对风险控制的力度就稍显偏弱,因为其规定的风险类资产投资比例上限明显偏高。这点我们可以从2003年到2008年的社保基金股市投资收益数据中得到印证。为了加强增值能力,2003年到2007年,我国社保基金逐渐增加了其投资组合结构中的高风险项目比例,其中2006年,我国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的50%都来自股票市场,社保基金投资资金总量的34%都是股票投资。2007年、008年股票投资的比例都与2006年基本持平,接近社保基金40%的股票持仓上限,2007年获得收益1453.5亿元,而2008年亏损393.72亿元。从这组数据对比可以清晰的看到,金融危机时一定不能配置过高的风险资产,其带来的亏损风险是十分巨大的。因此,笔者建议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制定专门应对金融风险的强制性规定,当金融危机发生时,严格限制社保基金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的上限,例如限制比例上限不超过10%,这一标准应当明显区别于正常经济环境下的40%,只有制定这样更加灵活的有针对性的强制性规定,才能从制度上加强社保基金投资的风险控制。除了制度上总体控制外,社保基金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实际管理运营方面要做到审时度势,安全灵活的操作方式。由于在系统性风险下风险性资产发生亏损的概率要远大于取得收益的概率,因此在金融危机发生的初期应当及时对风险资产进行减持甚至清仓,这样才能有效地规避金融危机带来的巨额风险,不能一味的强调长线投资的理念,明确的风险来袭时及时止盈和止损是非常重要的。这点我国社保基金在2007年做的不错,从二季度开始逐季减仓,重仓持有的股票由年初的200多只减少到了年底的75只,锁定了大部分利润。金融危机的中期往往是危机朝纵深发展的阶段,也是危机最有杀伤力风险释放最猛烈的的阶段。这一时期股票市场往往处在个股普跌的加速下跌阶段,社保基金决不应贸然对其进行投资。2007年底到2008年上半年就是这次金融危机的中期阶段,然而我国社保基金却在这一时期开始建仓并持续加仓,事实证明这一行为是武断、冒失的,不符合社保基金的安全性原则。更理性的做法应当是继续耐心等待,等到了金融危机的后期,当风险经过较长时间的释放,风险资产经过大幅下跌产生了一定的安全边际时,在分批逐步建仓。此时社保基金可以考虑选择科学的投资组合和合理的仓位控制进行投资,虽然有可能产生短暂的浮亏,但当危机过后一般会带来可观的收益。但是金融危机的末期和经济复苏的初期往往是相互交叉重叠的,这就给判断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社保基金需要通过专业人士的认真研判来发现经济周期的拐点,从宏观上规避金融危机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做到投资的有的放矢。

(2)分散投资,降低非系统性风险

马克维茨提出的均值一方差投资组合理论,可以保证有效的分散部分非系统性的外部风险。分散性投资是保证社保基金投资安全性和合理收益性的最有效的工具。在社保基金的投资管理组合方面,除了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采取强制性规定而进行的基金资金投向之外,社保基金的管理者会从市场和其自身情况出发,合理选取投资组合,从而获取最大的投资收益。社保基金除了出于流动性要求配置一定的银行存款和国债外,还应积极配置其它多种资产,除了我国股票市场外,还可以参与开发资本市场具有潜力的金融衍生品投资,如信托产品、优质理财产品等,未来股指期货开通之后社保基金也应积极参与,它是被国外资本市场实践证明了的,对股票市场对冲风险和套期保值能起到良好作用的优秀金融衍生工具。社保基金还应加强海外投资,这也是社保基金多元化投资的需要。2009年8月份开始,A股市场经历了一波调整,市场上绝大多数股票表现低迷尤其是大盘权重股表现更是弱于大盘,这一调整持续到了2010年初。然而同期美股市场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走势,纳斯达克指数从9400点稳步攀升并越过了10000点大关。这充分说明可以将海外投资与国内投资整体进行配置,分散投资,分散风险。总之投资渠道越多,投资组合分散风险的能力便越强,社保基金保值增值规避风险的能力也就越强。

(3)运用以CAPM、VAR为代表的现代风险管理技术

运用CAPM、VAR等技术对风险进行全程的跟踪度量,定量的研判风险的程度,使风险管理过程更加科学、可靠。现代风险管理技术在社保基金的风险管理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量化、具体的度量方法给社保基金的风险管理带来了更科学的过程,已被国内外众多金融机构实践证明是实用、安全、合理的。

篇2

[关键词]计算机字体 知识产权 保护

[中图分类号]F224-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025-01

如果说文字的出现将人类带人的文明社会,那么,计算机的出现无疑将人类卷入了高速运转的信息时代的社会了。而当两者碰撞在一起的时候,一种新的字体形式——计算机字体应运而生。可是当计算机字体出现之后,人们对它的开发以及研究也是可想而知的。但在这个开发过程中却不可避免地遭遇了知识产权被侵犯的现象,对此,加强计算机字体的法律保护力度成为摆在知识产权的面前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有关计算机字体的知识产权的保护现状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中国的计算机字体开发者开发出来的计算机字体只有八百多种类别,也许对于—般的用户来说这个数字已经相当可以,而且种类够用了。可是再看看日本,他们对中文计算机字体的开发数目多达两千九百多款,相比之下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了。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我国的计算机字体没能很好地得到法律的保护。

计算机字体在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可是在中国,计算机字体开发商的发展却举步维艰,前途渺茫。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国外的计算机字体商正试图着打开中国的大门,随时准备冲击着中国的计算机字体市场。面对这种状况,我国的计算机字体商迫切地需要寻求法律上的保护,一来借之以排除内部的计算机字体行业发展不景气的忧患,二来也可以抵御外来计算机字体商强大的市场冲击。由此可见,对计算机字体加强法律保护势在必行。

二、计算机字体保护模式的分类

综合目前国内和国外对计算机字体的相关保护模式,大致可以将计算机字体知识产权的保护模式分为以下几大类:1 计算机字体的版权保护模式;2 计算机字体的专利权保护模式;3 计算机字体商业秘密的保护模式;除了上述的几种模式,还有一些其他的模式。现在我们就来逐个分析这些计算机字体的保护模式。

1 计算机字体的版权保护模式

在知识产权中,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将对计算机字体的的保护,归属于版权法的范畴之内。因为只要一种新的计算机字体开发研究出来,版权享只用通过力理简便快捷并且费用低廉手续,就可以自然而然地享受版权法的保护。目前从国际范围上看,与计算机相关的知识产权的一系列保护公约已经将计算机字纳入了版权包的保护范围之内,这就使得计算机字体在版权上形成了一套保护模式。

2 计算机字体的专利权保护模式

计算机字体的开发在专利权中应该归属于发明一类。专利法所保护的对象都要具备三个基本特性,即发明产物的实用性,发明产品的创造性及新颖性。计算机字体作为一种通过知识技术发明创造出来的产物,并且包含着文字本身传递信息的作用,无疑完全符合上述的三个特性,因此创造者在发明的各种字体之初可申请享有专利权,以便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3 计算机字体商业秘密的保护模式

对于知识产权中的商业秘密法,大多人都容易将其忽略,那是因为大多数国家或地区没有设立这门法律,只是在其他诸如合同法、刑法中涉及到有关内容,例如在我国的法律中,商业秘密的保护就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范畴。如果计算机字体同时兼备秘密性、实用性、管理性、经济性、价值性等特性的话,就可以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

除了上述的三大类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保护模式,基本上都属于若干法律混合保护的类型,例如计算机字体的版权法与计算机字体的专利法混合保护模式,计算机字体的版权法与计算机字体的商业秘密法的混合保护等等。

三、有关计算机字体的知识产权的法律现状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产业飞速的更新换代的步伐,我国在法律上对计算机字体保护引起了相关的关注和重视,已经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努力建立着相关的法律保护体系。但是就对计算机字体进行保护的法律而言,其主要问题不是在立法的程序,而是出现在司法上。换言之,就是国家对保护计算机字体相关的法律的立法方案的提出,还是比较及时和迅速的,但是在司法实践的过程中,相关法律对计算机字体的保护水平却跟不上其更新换代的速度。

直至目前,我国采用版权法的保护模式对计算机字体进项相关保护,但是这并不排除我国将来会采取其他形式的保护模式,对计算机字体进行法律上的保护。在计算机产业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在法律上对计算机字体的保护不仅要跟上其发展步伐,同时也要兼顾到适应我国目前的国情。因此,对于计算机字体的保护方面,在立法程度上,我国也许没有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做得好,但是我们还是要遵照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不能盲从于发达国家的对计算机字体的法律保护的标准。

四、对计算机字体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

上述文段中有分析到目前我国计算机字体多面临的问题,处于一种内有忧患外有冲击的状态,因此对计算机字体采取相关的保护是相当必要的。计算机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而计算机字体属于计算机的软件部分,这种软件无体性的存在,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中,自然与其他实际存在的客体存在着差别。

计算机字体作为一种计算机软件存在,相对于其他被知识产权保护的客体而言,更容易被抄袭剽窃,而且剽窃者在盗取这种无体性的成果之后,还可以无限制地复制和扩容,以获得超低成本和高额收获之间丰厚的超额利益。如果剽窃者的这种行为不引起相关司法部门的重视,不采取法律措施对这种剽窃行为进行惩戒,那么这种行为将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计算机字体权利人的利益,从而挫伤计算机字体研发者对计算机字体开发的生产积极性,在我国计算机字体的开发中引发不良后果。

而且,如果对计算机产业的法律保护不够严明和细致,不能对计算机字体做到强有力的保护,势必会引起我国计算机字体的发展不前,甚至影响到整个计算机行业的活力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稳步前进。由此观之,对计算机字体的知识产权的保护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魏晶晶.关于计算机字体知识产权的保护研究[D].安徽大学,2012

[2]张平.再谈计算机字体的法律保护[J]知识产权,2011,(05):19-23

篇3

【关键词】人力资源会计

一、国外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近期研究

美国会计学者弗兰霍尔茨就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定义为:“为取得、开发和重置作为组织的资源的人所引起的成本的计量和报告。”之后,国外的人力资源会计研究范围越来越深入,研究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人力资源会计假设、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内容、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人力资源成本的核算以及人力资源成本的报告。在2002年经济学术会议上著名经济学家布鲁莫特指出:“在评估人力资源会计的价值时,企业往往会考虑外部环境以及信息等问题,而不想想自身问题,因为人力资源自身的不确定性往往比外界因素更重要”。

2004年,日本学者若杉明改进了他对人力资源会计的定义即“人力资源通过会计方法和跨学科领域的方法,测定和报告有关人力资源会计的信息,以提供给企业的经营者及其利害关系着使用”。

二、国内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现状

中国会计学会于1999年召开了“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与方法”专题研讨会,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会计属性、人力资源会计报告与披露和人力资源会计研究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的障碍这三个方面。

在人力资源会计属性上,杜兴强 李文(2000)认为,人力资本所有者应该与财务资本所有者一起成为企业剩余权益的索取者,针对不同的生产型人力资本和经营管理型人力资本,采纳不同计量模式,然后对会计学的权益理论进行拓展,将会计平衡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拓展为资产=财务负债+人力负债+财务权益资本+人力权益资本。吴泷(2006)着眼于与人力资本投入过程中所涉及的人力资源产权主体主体的产权行为之研究,基于对其基本事实的全新认识,按照不同的产权行为之运作形式和运作结果把人力资源会计的模式高度地概括为人力资源产权投资会计、人力资源产权交易会计以及人力资本收益分配会计三大模块,为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提供了再思考的机会。

在人力资源会计报告与披露,杜兴强(2004)认为传统的人力资源会计被混淆于传统会计模式的范围内,但是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一个会计学的新领域,其必然存在着属于自己的社会环境需求性,需求是原动力,因此人力资源会计模式的供给不可能永远共生于传统财一务会计模式的“界面上”,人力资源会计模式的发展和突破需要奠定自己的理论基础。汪家义(2007)提出将人力资源资本化,就涉及到人力资产的计价问题,其中对人力资产就应按照其获得、维持、开发过程中的全部实际耗费人力资源投资支出作为人力资产的价值入帐,因为这些支出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籍此入帐,既客观又方便。吴泷在2009年的《会计研究》上发表的《对人力资源会计研究困境与出路的思考》中提到对于我国如何推行人力资源会计,可以通过选择好的试点来进行实地操作逐步解决,而选择高校作为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试点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并且在推行中要分阶段、分步骤进行。

在人力资源会计研究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的障碍上,葛家澍、杜兴强(2001)指出,将人力资源融入主流会计面临两个障碍,一是人力资源难以符合资产的定义,二是不能够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建立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会计计量系统。刘丽娟、刘彩华、王新锁(2006)指出我国人力资源会计应用面临的困境主要是不能融入现有的财务会计体系、未被纳入相关会计法规及企业缺乏积极性。王玉梅、张聃(2007)认为会计人员的素质和人力资源会计的运作成本也是我国推行人力资源会计面临的问题。赖德光(2008)提出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以及企业文化层次的问题。赵海鹰(2008)指出我国推行人力资源会计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宏观经济环境的制约、未被纳入相关会计法规、人力资源市场不完善、人力资源会计实施的运作成本相对较高以及企业人力资源投入不足。李林(2009)将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困难性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传统财务会计的资产观念和权益观念的根深蒂固;二是人力资源计量披露的困难性;三是人才交流市场尚不健全。

三、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现状的特点与改进

1、研究内容涉及范围比较全面,理论基本成型。虽然我国学者对人力资源会计基本理论的某些表述存在不一致,但对人力资源会计假设、核算对象、确认和计量等的认识已基本趋于一致,因此,应该对这些基础理论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形成系统而科学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

2、开始应用经济学理论,研究逐步深入。近几年,我国一些学者将经济学理论应用到了人力资源会计研究中。如杨有红,王仲兵(2002)应用“产权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应该参与剩余收益的分配,而不是接受激励”。

3、结合中国实际的创新性研究较少,结合中国实际的创新性研究较少。许多论文中都提到了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方法,但只是简单罗列各种模型,没有对这些方法的具体应用进行细致的分析,大大削弱了这些方法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杜兴强、李文《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基础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研究 2000

[2]葛家澍、杜兴强《人力资源会计及人力资源信息披露的彩色模式(上)》财会通讯 2001

[3]葛家澍、杜兴强.《知识经济条件下财务会计理论与财务报告问题研究》 2004

[4]吴泷《基于产权行为研究的人本资本会计模式构造》,会计研究 2006

篇4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一、引言

现今,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对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人力资源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内部员工的素质和工作能力,保证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同时,现今,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化发展,民营企业开始逐渐的在市场竞争中失去竞争优势,因此,民营企业需要通过人力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培养人才优势,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绝对的竞争优势,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二、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开发模式较落后

人力资源开发本身的重点就是强调企业同员工之间的沟通,进一步的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最大限度的开发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潜力。对于员工的实际需求并没有做到足够的重视和满足,在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员工的实际工作效率以及员工的情绪都会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很多的企业都采取的薪酬管理机制主要是经济性薪酬管理组成,如: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和福利等,总的来说这种管理结构较为单一,其中岗位工资最份额最大的,福利比重最小,这种管理不能很好的满足员工的需求,科学化程度不高,在方式的选择上亦缺乏多元化性与发展弹性,对于现代企业的发展和进步效果不大,还会导致很多的员工对单一化的管理机制产生反感情绪。不利于企业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

2.人力资源的引入与培训机制不合理

企业在现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自身的优势发展机制获得成功,但是,对于很多的企业来说,其不能够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原因是在人力资源的引进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因此,对于企业来说,企业还可以通过在企业内部成立专门的评估小组来进行员工管理制度的构建或通过外聘专家进行指导的方式来落实人力资源开发方案的实施,这样能够对于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进行多方面的考察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科学化的员工管理制度能够更好的提升企业的管理效果,并且根据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相应的问题解决措施,保证企业能够实现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3.人力资源绩效评估机制不科学,管理机制单一

现今,大部分的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片面重视经济利益的发展,忽视了人力资源规划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合理性,没有对其提供必要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培训、再教育的机会,长久以来,员工本身鲜有进步。同时,还存在着企业对于内部的人力资源绩效评估机制不科学,其相应的管理机制单一化发展等问题,其中直接的表现为企业内部管理层与基层员工之间的沟通较少,目前一周有一次例会,但例会出席的是各个部门的管理人员,没有基层、员工代表的参加,而命令都是有管理层经过讨论得出的,基层员工只需要服从命令,这对于本企业的团队形成和战略目标的实现都是极为不利的,更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对策

1.加强民企自身建设,增强管理

企业需要对员工管理问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企业应该积极的拓展多种员工管理方式,实现物质管理和精神管理相结合的基本方法,同时还需要在企业内部进行科学评估机制建立,通过科学的评估机制来对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机的管理。才能够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加强企业自身建设的方式,在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目标设置以及企业的其他管理都要融合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内容,通过不断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的方式来占战略之间进行有效的衔接,实现企业的快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采用全面、新颖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针对性地满足各种员工对于管理的需求,适时实行必要的物质奖励机制;针对有发展需求的员工为其提供相关的专业培训和教育机会,为其发展创造基础条件;针对其他追求的员工,则需要实施相应的管理机制来满足其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争取为员工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的同时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3.创新人才引入模式与培训机制

对于企业内部的人才引进问题,企业可以不断地开发新的人才引进机制,通过多元化的测试方式来获取人才,积极地利用网络化的宣传方式实现企业的宣传和人才的获取,在人才渠道的获取上也可以实现进一步的拓展和创新。

4.建立科学评估机制,采取有效管理措施

在企业内部还需要构建科学的评估机制,对于不同岗位的员工实施不同的评估标准,同时在评估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守公平、公正的原则,保证每一位员工都能够在企业的大环境下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实力,为企业做出自身的贡献。

四、总结

现今,由于大部分的企业片面的重视经济利润的获取,忽略了对员工的培养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问题,导致很多的优秀员工纷纷跳槽,或者是无法引进先进的人才,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有着不利的影响。企业的员工资源实施科学而有效的管理模式,不断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管理员工为实现企业发展目标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曲克敏.知识创新与人力资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

[2]李俊霞.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口素质与人力资源开发[D].西南财经大学,2003.

[3]王德君.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人力资源竞争战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

[4]周新绮.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

篇5

城乡师资 动态均衡 激励 制度

一、研究缘起

城乡教师资源失衡,尤其是欠发达地区优质教师资源的不断流失,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浙江省这些年通过实施“素质提升工程”、“领雁工程”,建立城镇教师支教、农村教师任教津贴制度等措施,提升农村教师素质、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已使浙江省城乡教育资源均衡水平走在了全国前列。

但是,从2009年笔者参与调研的浙江城乡教师流动现状看,还是归结为以下特点:

1.单向流动。即农村流向城镇、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中小城镇流向城市、市县流向省会城市、普通学校流向重点学校等,而逆向流动几乎为零。

2.流动失控。主要表现为教师流动数量得不到控制,尤其是部分优秀教师往往自动离职,使教育主管部门措手不及。

3.骨干流失。外流教师绝大部分是省、市、县各级教坛新秀、名师、学科带头人等,而由于他们流动的不可逆性,这种流动对于流出学校与地区来说,其实是“流失”。

2009年9月,两个派的提案:《合理配置城乡教师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切实加强农村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共同发展》被列为浙江省委会重点提案,由分管副省长亲自主持召开提案办理工作座谈会,提出了继续加强农村教师培训、通过实施绩效工资来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引导城市超编学校教师向农村流动、设立“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等等政策设想。

为了跟踪调查浙江边远山区或欠发达地区骨干教师流失程度,也为了检验浙江省政策的实效性,笔者再次走访了衢州地区六县(市)(江山市、常山县、龙游县、开化县、衢江区、柯城区)及两所重点中学――衢州一中和二中;丽水地区的景宁和遂昌两县。

二、浙江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流动的现状及思考

笔者走访的学校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包括普高、职高);衢州地区的骨干教师分类是以2007、2008两年的统计为依据的,骨干教师有三个层次:

1.省级骨干包括功勋教师、特级教师、教坛新秀3类;

2.市级骨干包括拔尖人才、名师、“115”第二、三层次人选、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6类;

3.县(区)级骨干包括拔尖人才、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4类。

景宁和遂昌同属于丽水地区,之所以分别列表,需要说明两点:

1.由于遂昌的骨干教师统计不完整,加上时间紧迫,最后只得到全体专任教师的统计数据;

2.景宁的骨干教师因为省、市级骨干人数较少,故把校级学科带头人等都列为骨干教师。

由于骨干教师的统计口径不一致,且许多地区并没有对骨干教师的数据专门统计,所以没办法统计流失的骨干教师占骨干教师总数之比,这是本文遗憾。但通过衢州地区和丽水地区的景宁县(注:该县是丽水地区对教师流动最关注的县,因此数据有代表性)相比,骨干教师市县内流动与流向外地的情况还是有明显的不同:衢州地区市县内流动相对频繁,占专任教师比例在1.5~2%之间,景宁在1%上下;而流向外地的数据刚好相反,衢州地区除了2006年为0.36%外,其余年份基本在0.3%以下,而景宁县在近几年采取了较为严格的限制教师流动的规定,使流动教师数量大幅减少(遂昌县专任教师的流动也呈现这个趋势),2010年降低到接近衢州地区的最高值3.5%,之前的2006为1.15%,2007高达2.31%,是衢州地区的数倍。城乡师资动态均衡建立在教师流动的基础上,所以,教师适当的流动有利于师资力量配置的均衡,因此,“市(县)内流动”是值得鼓励的,《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了“建立健全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在县域内合理有序流动机制”的任务。何况这些年市县内的流动越来越趋向于学校间的流动。以常山县为例,这些年骨干教师市县内的流动数变化不大,一般在10多人,但仍然“流入”学校的比例在递增:据了解,近五年教师在市县内学校间流动比例由2006年占流动教师总数的30.77%提高到2010年的58.33%,在2009年曾达到83.3%(流动的6位教师中,只有一位流入其他部门)。

因此,可以这么说,相比衢州地区,丽水地区的教师市(县)内的流动不足,或者说,衢州地区教师流动的方向较为合理。

还以常山县为例,五年间“流失”(即流往外地)的22位骨干教师中,只有一位考上公务员,其余也仍然留在教育系统。因此,让单向流动趋向双向流动是变“流失”为“流动”的关键。

再调查显示,浙江这些年的措施收效很大。以遂昌县为例,专任老师流往外地的比例逐年下降的幅度很大。

教师“流失”(流出市县)的比例虽有反复,但总体下降明显, 2010年几乎只是2006年的1/3左右(0.56%)。以亚太人力资源协会有关员工流失率以8%~18%为合适范围看,遂昌教师这样的“流失率”实在不必过虑。

只是,笔者担心,这样的稳定能否长久?或者合理?来自某欠发达县的名师孙老师(现为杭州某中学副校长),在谈到由山区走出来的根本原因时说,她的孩子从小患哮喘,家乡限于医疗条件怎么也治不好,到杭州的儿童医院看了几次有了好转,于是她克服重重困难、不惜夫妻两地分居(两夫妻都是当地骨干教师,县里只同意调一个),只身调到了杭州!孩子的哮喘终于治好了。她说,为了孩子的健康,她别无选择。

为此,笔者访谈了衢州地区九个农村学校有关教师,并选择向往城镇学校的原因(至少选两项,可以多选):①更丰厚的待遇;②更多的提升机会;③更方便的交通;④更理想的生活环境; ⑤子女读更好的学校; ⑥更多的学习机会; ⑦更好的工作氛围; ⑧更好的名声; ⑨ 其他。结果100%的老师选择的选项中都有“①更丰厚的待遇”,另有90%以上的老师选了“ ⑤子女读更好的学校”,不多的老师选择“更多的提升机会”,另外选项则“无人问津”。这个访谈结果值得深思:如何正视农村教师的诉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把人们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排序为: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五类,认为只有人们最基本的需求满足到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求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农村教师最在意的其实还是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自己的、孩子的。如果这些基本的需求不能完全满足,“自身提高机会”、乃至“更好的名声”等“尊重需求”或“自我实现需求”,是不能起到激励作用的。那么,目前针对农村教师的“工程”或“奖励”,最终能否阻止他们外调的脚步,就值得怀疑了。

它提醒我们:必须正视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优质师资流失的现实根源,建立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基础上的动态均衡制度十分必要。

三、城乡师资动态均衡的制度设计的思路

(一)制度设计的前提是均衡与可行性

农村教师的稳定如果建立在限制教师流动的基础上,这样的制度首先牺牲了土生土长的农村教师(大众)的利益,有引发社会对立之嫌;其次,也将阻止城市优质师资或有志于增强农村师资力量的优秀毕业生(精英)赴农村执教的脚步(因为只要成为农村教师就必须稳定在农村),又会导致停滞。因此,诱导教师合理流动,实现城乡师资动态均衡,正是“精英”与“大众”利益均衡的政策要求。

同时,城乡师资的均衡制度设计,还必须考虑其可行性。即应该把目前的政策与可行的替代政策相比较,而不能以现实中根本不可行的理想目标作为反对目前政策的理由。张维迎(2006)以讨论收入分配为例,设想社会由两个居民组成,考虑A、B、C三种状态:在A状态下,每人各得100;在B状态下,第一个人得120,第二个人得180;在C状态下,每人各得150。再进一步设想现在处于状态B。那么,如果这三种状态都是可行的,社会最优的安排应该是状态C;但是,如果状态C不可行,我们就不能用状态C批评状态B。如果不考虑可行的选择,非要两个人收入均等,我们只能走向状态A,两个人都受到损害。

城乡师资均衡制度的设计是为了社会进步,所以既不能不顾及农村教师的利益诉求,也不能过分强调城镇教师的奉献与支援,而应基于目前的“B状态”,在“做大蛋糕”的前提下,再通过政策的倾斜,向“C状态”的均衡努力。

(二)不同群体教师必须有不同的措施

马斯洛的理论告诉我们,只有符合对象需求的激励才起作用,而不同对象的需求是可以分层级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激励政策也要有层次性或递进性。而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 (Two Factors Theory)又告诉我们,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前者是基于平等(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以消除不满)因而对员工有“保健”作用的因素,后者则是基于公平(分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使人满意)因而对员工有“激励”作用的因素。保健因素又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城乡教育环境的基本趋同建设。

1.提高收入,以足够的力度留住农村优秀教师

这里可以借鉴农民企业家鲁冠球的做法。早年的鲁冠球已深深懂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的深刻道理,同时也更深刻了解农民的苦、穷,于是,他“留住人才”与争夺人才最有效的策略就是物质激励!上个世纪80年代,求贤若渴的鲁冠球宣布:以优厚的待遇从全国各地商调工程师和技术员;愿付出一定的“培养费”,向各大专院校争取分配大学生。同时他又在本厂、本乡、本市(县)甚至越出市(县)界招收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青年进厂,送厂内职工进高等院校代培。他用这种“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多方招收、培养了一大批大学生。同时,他又向专家、教授发出聘书,组织一个厂外的专家顾问团,定期请到厂里向他们咨询请教。他说:对大学生、工程技术人员就要“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到他们厂工作的技术人员在物质待遇上真算得上是“一流”的,其工资都在原基础上向上加两级,奖金少的几百元,高的上千元以上,厂里把这些人的户口都落在县城。这个策略一直延续至今:“奋斗十年加个零”这个企业日创利润目标永远与员工的最高年收入挂钩,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精英们打造他的“常青树”。

如果农村能以鲁冠球这样的魄力去“抢夺”优质师资,何愁流失?从可行性出发,目前提高农村教师收入的途径至少有两个方面:

(1)增加教育投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终于将“老生常谈”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设立在2012年实现,以这些年的投入缺口而言,这意味着国家将增加2000亿元上下的投入。

那么,2000亿元又意味着什么?据教育部统计,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760万左右(其中小学教师479万,初中教师285万),国家如果给这些教师每人每月增加津贴1000元,每年大概需要增加900亿财政支出。据调查,目前教师工资由基本工资、地方津贴和学校补贴三部分组成,基本工资这一块已经实现了城乡同级同等标准,但是地方津贴和学校补贴的差距很大。由于中小学校工资外福利待遇主要是单位自筹资金发放,如果当地财政不予安排就没有其他来源,所以有很多农村学校除财政发放工资外没有任何福利。以衢州地区常山县为例,每年教师工资外福利城镇初中7900元,农村初中2500元,城镇小学2600元,农村小学1100元;丽水市各县(市、区)农村教师人均福利每月不足200元。因此,给农村教师每月增加1000元的津贴,将起多大的激励作用!而这是国家财政向农村稍作倾斜就完全能做到的。

(2)设立农村教师社会保障公积金

为了提高农村教师的社会保障水平,可以每月由农村教师本人拿出工资收入的一部分,政府按照一比一比例配套,存入本人社会保障公积金帐户,随着在农村工作年数增加,缴纳比例逐步提高,到教师生病、离开农村或退休时一次性提取。

农村教师的津贴是对农村教师的即时奖励,而教师社会保障公积金是对农村教师的未来承诺,更具有某种期权的性质。

2.提倡“名师”、“名校”城乡对接,改善农村教育环境

“名师效应”可以起到改善和提升农村教育环境“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笔者家乡的衙前中学原先在远离县城的偏僻小镇衙前,上世纪60~70年代,有个从杭一中(现在的杭州高级中学)下放的叫咸信的“犯错误”老师,历史教得出神入化,衙前中学由此名声鹊起。笔者就是县中毕业高考落榜后去衙前由理科转文科复习一年后,报考了历史专业。咸老师之名师效应实在不亚于今天的明星效应!

建议实施“移动的名师工程”。这项工程应包括:①“名师支教”:城乡中小学结对、也可与大学结对,城镇名师定期下乡授课;②“名师督导”:支教的名师同时还应是学校的督导,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当地教学质量;③“培养名师”:名师言传身教、并结合“素质提升工程”、“领雁工程”等,进一步提升农村现有骨干教师业务水平,培养新一代名师。“名师工程”宜首先在相对中心学校实施,进而在“次中心学校”开展,如此不断“移动”“名师工程”、辐射“名师效应”,提升与改善农村教育环境,留住名师,吸引名师,并不断激励骨干教师成长,促进城乡师资的基本均衡。

(三)城乡教师流动制度还必须有必要的约束性措施

国外解决偏远、贫困地区教师缺乏问题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做法,如日本有教师“定期流动制”,并专门制订了提高偏远贫困地区教师待遇的配套措施,如今,日本的教育资源均衡化程度已相当高;韩国有教师“互换制度”,以避免出现大城市教师过剩而边远地区师资匮乏的现象,也专门颁布了《岛屿、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给岛屿、偏僻地区的教员以各种政策倾斜,因此,韩国教师非常认同城乡教师互调制度。因此,中国也有专家提出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的思想。笔者认为有必要探讨实施教师定期流动或互换的可操作性与可持续发展。该制度必须有健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对在农村教育事业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可以给予轮换到城镇学校工作的机会;尤其对于渴望成才的青年教师,除了物质激励,更应给予保研、考公务员加分、保送出国等方面的激励,为他们提供实现理想的良好平台,且学成后可自主选择去向,在农村教师待遇充分提高的前提下,这种自主选择是必须的,也更能吸引优秀人士投身农村教育。

城镇教师如果晋升职称、申报名师等,必须有在农村从教或支教经历,这必须成为一个约束性的条件,使“城乡教师必须轮换”不仅仅是政府的倡导,更成为每位中小学教师的自觉行为。

总之,通过各种途径,做到既有稳定农村教师的政策倾斜,又有轮换与流动的城乡教师互调制度,那么,城乡师资水平共同提高的动态均衡的实现可能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付景涛,李明.政府合法性的社会群体结构及其合作博弈――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视角[J].经济学研究,2009,(01).

[2]张维迎.理性思考中国改革[J].财经界,2006,(06).

[3]费菊瑛.改善义务教育投融资体制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12).

篇6

[关键词] 葛根素;破骨细胞;自噬;Akt-mTOR通路

[中图分类号] R28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5(c)-0020-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ignaling pathway of puerarin on osteoclasts through autophagy. Methods Osteoclasts were derived from bone marrow stem cells and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based on the treated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of puerarin (0, 10, 50, 100 μg/L groups). Expression of LC3Ⅱ/Ⅰ, p62, Akt, p-Akt and p-s6 were analyzed by Western-Blot. Results ①Increased LC3Ⅱ/Ⅰ level (10, 50, 100 μg/L groups) and decreased p62 expression (10, 100 μg/L groups) were observed in puerarin-treated groups compared with normal group (P < 0.01 or P < 0.05). ②Puerarin inhibited the expression of p-Akt, Akt and p-s6 (P < 0.05). Conclusion Puerarin can promote the autophagy of osteoclasts and may regulate via Akt-mTOR signaling pathway.

[Key words] Puerarin; Osteoclasts; Autophagy; Akt-mTOR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

葛根在最早的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便有记载,因其能治疗“诸痹”等作用而成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一味常用而有效的中药,它可增加骨密度和骨量,改善骨构造而达到治疗作用[1-2]。近年来研究显示,中药葛根在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体内外实验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葛根素(puerarin,Pur)在葛根的提取物异黄酮类化合物中含量最高,是其特有的主要有效成分,因此Pur的作用机制研究成了研究葛根的热点领域[3]。Pur能够促进成骨细胞形成与分化[4],增加血清碱性磷酸酶(ALP)的表达[5],而且有文献提出,Pur还能对破骨细胞的活性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6]。在分子水平上,有文献指出,Pur能通过促进自噬作用来保护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诱导的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损伤[7]。另外有研究提出,破骨细胞自噬水平的提高会对其活性及分化过程起负向调控作用[8],但其具体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通过观察不同浓度Pur组和不加入Pur的对照组对破骨细胞自噬的影响,探究其自噬的相关信号通路,旨在从分子水平上探讨Pur对破骨细胞自噬的作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2月龄不分雌雄的昆明(KM)小鼠,无特定病原体(SPF)级,由广东省中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葛根素(阿拉丁公司,批号:CAS3681-99-0);α-MEM培养基、胎牛血清和青链霉素(美国,Hyclone公司);BCA蛋白质定量测定试剂盒(美国,Thermo公司);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酸化核糖体蛋白(p-s6)、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Akt(p-Akt)和p62蛋白的单克隆抗体(美国,CST公司);HRP标记羊抗兔IgG(武汉博士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电泳仪和湿转印仪(美国,Bio-Rad公司);BNA-311/(2323)CO2细胞培养箱(美国,Espec公司)。

1.3 细胞提取、培养及给药方法

用原代培养破骨细胞的方式,采用骨髓干细胞定向分化的方法。将2月龄的KM小鼠断颈处死后用75%医用乙醇消毒,在无菌条件下取出小鼠的股骨与胫骨,用2 mL注射器抽出骨髓液,过滤后,按1×106细胞/孔的密度接种于24孔培养板中。在初级培养液(含10%胎牛血清和10%青链霉素的α-MEM培养液)中加入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20 ng/ml),置于37℃恒温、5% CO2浓度的培养箱中培养。24 h后换成次级培养液(含10%胎牛血清、10%青链霉素、20 ng/ml的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50 ng/ml的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的α-MEM培养液),继续在上述培养箱中培养,每2天换一次新鲜的次级培养液,并依据细胞形态、抗酒石酸盐磷酸酶染色法等方法鉴定出已分化的破骨细胞。将培养出的破骨细胞随机分为4组:第1组为对照组,换液时不加入Pur;第2组为低剂量Pur组,按10 μg/L浓度加入Pur;第3组为中剂量的Pur组,按10 μg/L浓度加入Pur;第4组为高剂量的Pur组,按100 μg/L浓度加入Pur。继续培养7 d后裂解细胞提取相关蛋白。

1.4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

采用Western-Blot检测不同浓度Pur组和对照组LC3Ⅱ/Ⅰ、p62、Akt、p-Akt和p-s6的蛋白表达。提取各组细胞总蛋白,先用BCA(2,2-联喹啉-4,4-二甲酸二钠)法进行蛋白定量测定。加入上样缓冲液,在95℃下变性10 min。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SDS-PAGE)电泳,转膜,5%脱脂奶粉封闭2 h后,分别加入LC3、p62、Akt、p-Akt和p-s6单克隆抗体,在4℃环境下过夜,接着用TBST缓冲液洗膜3次,10 min/次,加入二抗,在室温下孵育2 h,再次用TBST缓冲液洗膜。将得到的膜与电化学发光(ECL)试剂充分反应后,曝光于X线胶片上,显影、定影、扫描后进行图像分析。应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对各个特异性条带进行累计吸光度检测,最后以积分吸光度值(IOD)来表示。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One-Way ANOVA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浓度Pur组和对照组破骨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Ⅰ、LC3Ⅱ和p62蛋白的Western-blot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Pur组LC3Ⅱ/Ⅰ比值均升高,且浓度越高,比值越大,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图1~2。采用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作为实验操作的标准化内参,不同浓度Pur组和对照组相比,p62蛋白的消耗均增多,且10 μg/L与100 μg/L Pur组比对照组的p62/GAPDH比值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9、0.036)。见图3~4。

2.2 不同浓度Pur组和对照组破骨细胞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Akt、Akt和p-s6蛋白的Western-blot检测结果

不同浓度Pur组的p-Akt/Akt比值与对照组相比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见图5~6。不同浓度Pur组的p-s6均受到明显抑制(P < 0.01);对p-s6蛋白进行Western-blot检测时,同样使用GAPDH作为实验操作的标准化内参,不同浓度Pur组的p-s6/GAPDH比值与对照组相比均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见图7~8。

3 讨论

破骨细胞是一种广泛存在于骨组织的高度分化多核巨细胞,其细胞足体固定在骨质表面,能发挥骨吸收功能。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在正常人体的骨质中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一旦出现失衡,将会导致相应的骨病,常见的是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为临床上常见的骨代谢病,主要由于破骨细胞的吸收增加和成骨细胞功能衰减导致的骨组织退行性变,因此治疗上主要从如何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生成方面考虑[9-12]。越来越多的文献表明,在骨组织及各类骨细胞发育成熟过程中,甚至在骨类疾病中发现自噬现象,其通过调节自噬来影响,甚至可以改变骨组织中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骨细胞之间的平衡,从而改善骨类疾病的预后,这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13]。细胞自噬是一位比利时科学家在1963年的溶酶体国际会议上首次提出的,是细胞内主要的降解系统,通过将细胞质内大分子物质包裹并传递到溶酶体中进行降解,产生氨基酸和能量,维持细胞内外物质与能量平衡,这对细胞内环境的稳态和细胞生存至关重要[14],能在细胞质中形成双层膜囊泡,将坏死的细胞器(线粒体、内质网等)或长半衰期蛋白包裹,形成自噬小体,再将其运送至溶酶体,将小体内容物水解消化,再释放至细胞质内循环使用[15]。Pur能有效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16],能够使破骨细胞的自噬作用加强,但其具体机制尚缺乏相关研究。

本研究通过观察Pur对破骨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和p62蛋白)和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Akt、p-Akt和p-s6蛋白)表达的影响,证实Pur能有效促进破骨细胞内的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并发现Akt-mTOR信号通路对该自噬变化有重要作用。LC3是哺乳动物自噬相关基因8(ATG8)的同源物,当自噬激活时,LC3被剪切为LC3Ⅰ,然后被激活进而转化为LC3Ⅱ,而后者是自噬泡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LC3Ⅱ/Ⅰ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自噬的激活程度[17]。p62(SQSTM1)是自噬活性的标记蛋白,反映自噬泡的清除速率,该蛋白表达增高则提示自噬流受抑制[18]。Akt-mTOR通路是调节细胞代谢和凋亡的一种重要通路,而Akt蛋白在这条通路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19]。Akt蛋白可以在多种酶和转录因子的作用下活化,从而发挥调节细胞的生理功能。Akt蛋白磷酸化后成为p-Akt蛋白,通过复杂的反应后可以阻止部分调控蛋白的负调控,进而激活蛋白翻译,加快细胞生长而发挥抗凋亡作用。有研究结果显示,p-Akt蛋白表达水平高,则凋亡细胞数少,p-Akt蛋白表达水平低,则凋亡细胞数多[20];所以Akt蛋白和p-Akt蛋白是Akt-mTOR通路的重要调节蛋白。p-s6蛋白是Akt-mTOR通路活化的效应蛋白,对p-s6蛋白的测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了解Akt-mTOR通路的激活情况。本研究中不同浓度Pur组较空白对照组均表现出LC3Ⅱ/Ⅰ比值增高,而且随着Pur浓度的增高,其比值也相应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此同时,10 μg/L和100 μg/L Pur组的p62蛋白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其消耗明显增加,因此认为,Pur有可能通过促进自噬表达的水平而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通过检测Pur对破骨细胞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发现,不同浓度Pur组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的Akt蛋白和p-Akt蛋白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而代表Akt-mTOR通路活化程度的p-s6蛋白表达减少,说明Pur对Akt-mTOR信号通路的相关蛋白具有抑制作用,这可能是Pur诱导自噬细胞激活的关键信号通路之一。

本实验结果从分子水平上说明Pur有诱导破骨细胞自噬的作用,而Akt-mTOR信号通路可能是Pur诱导破骨细胞自噬变化的机制之一,但Akt-mTOR信号通路是否为其有效的主要通路,仍需后续实验从不同角度验证其作用,另外其他相关信号通路是否也参与此过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新祥,张允岭,吴坚,等.葛根对切除骨质疏松模型小鼠骨密度和骨构造的作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7):1262-1266.

[2] 孙艳,王海燕,陈立忠,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常用中药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158-160.

[3] 孔蓓蓓,刘连起,王新祥.近十年葛根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J].环球中医药,2012,5(3):226-230.

[4] Wang C,Meng MX,Tang XL,et al. The proliferation,differentiation,and mineralization effects of puerarin on osteoblasts in vitro [J]. Chin J Nat Med,2014,12(6):436-442.

[5] Tiyasatkulkovit W,Charoenphandhu N,Wongdee K,et al. Upregulation of osteoblastic differentiation marker mRNA expression in osteoblast-like UMR106 cells by puerarin and phytoestrogens from Pueraria mirifica [J]. Phytomedicine,2012,19(13):1147-1155.

[6] 赖满香,任宏,唐省三.葛根素在共育体系中对破骨细胞活性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13):192-193.

[7] 王训翠,王秀,李庆林.伴侣自吞噬在MPP+损伤的SH-SY5Y细胞中的影响及葛根素的干预作用[J].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106-112.

[8] Cejka D,Hayer S,Niederreiter B,et al.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signaling is crucial for joint destruction in experimental arthritis and is activated in osteoclasts from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J]. Arthritis Rheum,2010, 62(8):2294-2302.

[9] 侯建明,蓝旭华,吴晖南,等.近5年国内外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比较[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2,6(3):472-478.

[10] 丁艳红.综合性护理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骨折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3):41-43.

[11] 谢栋,陈大军,马国亮.中医学健康管理预防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J].医药杂志,2014,26(6):85-88.

[12] 楼肃亮,赵志芳,李小娟.退行性脊柱侧凸和骨质疏松的关系探讨[J].医药杂志,2014,26(10):27-29.

[13] 杨戈,林达生,练克俭.自噬与骨组织细胞及骨类疾病[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4,35(3):181-183.

[14] Gustafsson AB,Gottlieb RA. Recycle or die:the role of autophagy in cardioprotection [J]. J Mol Cell Cardiol,2008, 44(4):654-661.

[15] Mizushima N,Levine B,Cuervo AM,et al. Autophagy fights disease through cellular self-digestion [J]. Nature,2008, 451(7182):1069-1075.

[16] 李斌斌,于世凤.葛根素调控骨代谢的体外实验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35(1):74-77.

[17] Klionsky DJ,Cuervo AM,Seglen PO. Methods for monitoring autophagy from yeast to human [J]. Autophagy,2007,3(3):181-206.

[18] Klionsky DJ,Abeliovich H,Agostinis P,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use and interpretation of assays for monitoring autophagy in higher eukaryotes[J]. Autophagy,2008,4(2):151-175.

[19] Mullonkal CJ,Toledo-Pereyra LH. Akt in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J]. J Invest Surg,2007,20(3):195-203.

篇7

关键词:电子技术;探究式教学;教学反馈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探究式教学一般是围绕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展开的,与问题教学不同的是,这个知识点并非选自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也不是由学生自由选择而产生的,而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确定的,一旦确定了这个学习对象,教师就要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来创设与此学习对象相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目标知识点的学习。

例如在“555定时器的应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555定时器等元件搭建一个七彩循环灯控制电路,在课堂上演示给学生看,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彩灯有七种发光状态,并且能够自动循环切换;教师再改变电位器Rp的大小,彩灯的发光切换速度也跟着变化,怎么解释这个现象?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想弄明白其中奥妙,情绪高涨。值得一提的是,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最好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其次教师也应精心设计明确具体问题,便于学生放开思路。

二、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发掘学生的探究潜能

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路开阔了,思维火花闪现了,这时教师如果没有给学生提供尝试的机会,学生又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严重阻碍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而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发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始终精神饱满,热情洋溢,用自己的振奋神态来感染学生,手势动作要灵活自然,语言声调要抑扬顿挫,向学生表现各种形式的激奋状态。这样,学生才会学而不厌,时时跃跃欲试,表现出一种对知识、真理的追求和热爱。

三、鼓励学生质疑,促进主动发展

1.树立学生质疑的信心

质疑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起点,也是体现学生自主发展的标志。有了疑问,才会产生自主探究的浓厚兴趣,作为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问题,让他们知道大胆质疑是用心学习的表现。教师还要鼓励不同见解,允许学生与教师持对立观点,不压制、不随便责备学生,因为批评个别极有可能影响全班学生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在难点处求疑、困惑处求疑、易错处求疑。我国传统教学往往注重学生的求同思维,而忽略了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无形中影响了学生的观察力、好奇心、主动性,而这些因素是质疑能力发展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在课堂上可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质疑水平。

四、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基本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知识。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笔者认为当学生在思维转折处或知识点的重难点处经过自身努力还感到无法解决时,教师应给予适当的点拨,给学生某种启发性的启示,拨开学生的迷雾,使学生看到光明和希望。

点拨的关键是要符合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能够顺利的进行探究,如在“555定时器的应用”教学中,学生自己讨论得不出结论的,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在电路中小灯泡要点亮需要什么条件?”学生回答:“给可控硅栅极加正向电压”。教师再问:“那么如何实现循环点亮呢?”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通过二进制加计数器CD4518的输出变化电平来控制可控硅的栅极;教师给予肯定,追问:“要使二进制计数器工作需要脉冲信号,是谁为它提供的?”学生陷入思考中,把目光转移到555定时器上,由于电路能正常工作,所以他们相信555定时器的应用电路一定可以提供脉冲信号,自然会在555定时器及电路上下功夫。

五、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探究思维能力

如何解决提出的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关键,是学生思维最受考验的阶段,也是最可能产生创造性的阶段。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科学学习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是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在这一阶段中,学生会将以前学习过的知识经过大脑筛选、组合、加工,通过大量思维活动,特别是探究式思维活动,才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一开始可能思考不下去,这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学习资料、上网或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等途径解决问题。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均能得到显著提高。

六、及时进行教学反馈,总结成功与不足之处

自主探究式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培养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是以反馈为主线的,其目的是对学习活动进行调控、矫正、评价,以便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反馈是教与学双方信息交流和转换的过程,用来检查整节课堂教学的成效,因此教师应具有捕获学生反馈信息的灵敏度、判断力及处理能力,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在每节课结束后,教师都要问一问:刚才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最成功的探究方法是什么?学生通过反思,把思维过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找到科学的探究方法、探究规律,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就教师的教学而言,要通过学生的反馈,反思本节课的探究方法是否对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曾志旺.探究教学中的假说及其教学策略[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6,(6).

篇8

【关键词】自主创新;模式;机制;海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涌现出一批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国家竞争力的形成离不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而企业要永葆核心竞争力则离不开其自主创新能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尤其是在面对全球化的激烈竞争时,企业更要具备自主创新的能力。

1.自主创新的内涵、模式及影响因素

1.1自主创新的内涵及模式

纵观国内对自主创新的研究,对自主创新的定义大多是围绕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展开的。从广义上,自主创新包括了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狭义上,更侧重技术创新,是技术自主、权利自主、产业化自主和自主市场的耦合。

企业自主创新依据不同的角度和划分标准,其创新形式是不同的。从企业自主创新性质来看,企业自主创新分为引进消化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再创新是指企业从境外引进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活动。集成创新是在已有技术上的局部创新,或者是已有技术的组合式创新。原始创新是指企业通过构建研究开发机构,培育和形成一批研究开发队伍,加大开发投入,围绕主业核心技术,在企业内部组织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行为方式。原始创新是企业学习、吸收、创造和发展技术和知识资源的基础,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三种创新形式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一方面,企业引进消化再创新的目的不仅是从企业外部获得技术来源,开发和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在引进创新过程中向引进方学习,进一步增强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原始创新是引进消化再创新的基础,企业只有坚持不懈地研究开发,具备较强的原始创新能力,才能在较高层次上开展有效的引进消化再创新。

1.2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关于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学者们对各类企业进行了不少研究.连燕华(2006)认为企业外部环境、政策体系、企业技术水平和创新服务都会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产生影响。戴德锋(2007)认为企业R&D投入强度、企业薪酬体系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沈太基、华斌(2008)从企业外部环境和制度环境、信息能力、知识、组织、技术、教育培训和国家创新因素等方面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做了研究,并建立了驱动企业建立和提升自主创新

能力的模型。刘科峰、王仲君(2008)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科技工作者的薪酬待遇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最重要因素。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梳理,发现很多学者虽然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但更多倾向于依据某一视角对某一类型的企业进行研究[3]。

本文通过总结学者们的研究,将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因素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来自企业外部的影响因素,包括政府政策、市场要素、科技因素以及创新环境;一是来自企业内部的影响因素,包括企业的创新文化、人才培养、组织管理、薪酬体系、研发投入和生产、营销能力。

1.3自主创新机制模型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总结并归纳出一个企业自主创新机制的模型。如图:

2.海尔案例分析

海尔于1984年创立,20多年来海尔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目前已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在中国自主创新TOP100企业排行榜中,海尔始终名列前茅,这都是基于海尔自身对于自主创新意识的重视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和提升。

2.1海尔集团的自主创新模式

2.1.1创业阶段—引进消化再创新

在技术开发上,任何企业都可以在学习借鉴别人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海尔虽然也源于“舶来”,但却没有止步于“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境地,而是在引进的技术里植入了自己的创新基因,通过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专有技术和产品。

2.1.2发展阶段—集成创新

集成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把各个已有的单项技术有机组合起来,构成一种新产品或新的经营管理方式,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集成创新的目的是企业通过有效集成各种要素,占有更多市场份额,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海尔提出“整合力就是竞争力。不在乎拥有多少资源,关键是利用多少资源”的理念充分地说明了海尔正处于集成创新的发展阶段。

2.1.3展望阶段—原始创新

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企业面临着全新的发展形势和前所未有的挑战。海尔为了应对信息化时代的新形势和挑战,实现从全球知名度向全球美誉度的跨越的目标,在国家“三自”创新战略的指导下,海尔进行自主创新,提出了信息化时代的创新战略—U-home战略,开启了海尔原始创新时代。

2.2海尔自主创新机制

2.2.1海尔文化

海尔文化分为3个层次:最外层是物质文化,中间层是制度行为文化,核心层是精神文化即价值观。海尔价值观的核心是创新,正是在这一价值观的指导下,海尔实现了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观念创新等持续不断的创新。海尔内部有一句口号:只有实现海尔每一个人的国际化,才有可能实现海尔的国际化,因而在海尔内部自发产生了“班前会制度”、“6S优秀典型讲评”等学习形式,海尔的学习文化为其自主创新提供浓厚的氛围[4]。

2.2.2海尔人才培养

海尔为员工创造了多种学习平台,例如海尔大学、联合研发机构等都为员工提供了学习环境。在海尔,一是可以向用户学习,“用户永远是对的”、“视用户的抱怨为最好的礼物”等理念使海尔能及时发现并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也是海尔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二是在干中学,在海尔的5W3H1S体系下,每个人每天都在寻找差距,以期明天干得更好。在学习中贯彻企业文化、提升员工的自主创新意识,把每一名员工都培养成为企业的创新人才。

2.2.3海尔组织、管理

海尔的组织结构经过了从直线职能制到事业部制、再到基于流程的网络组织结构的调整,每一步的调整都促进了海尔的发展。海尔的管理模式经历从最初的全面质量管理到OEC管理、再到内部市场链和SST机制的转变,正是不断进行的管理创新,为海尔的持续发展搭建了坚实的基础管理平台。

2.2.4海尔的薪酬体系

企业的薪酬制度因发展战略而定,海尔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名牌战略阶段(1984-1991年),此阶段薪酬制度以质量为主要内容,重点放在考核质量上。多元化阶段(1992-1998年),此阶段实行分层、分类的多种薪酬制度和灵活的分配形式,如科技人员实行科研承包制,营销人员实行年薪制和提成工资制等。国际化战略阶段(1998年以后),此阶段的薪酬制度体现增强职工的市场竞争观念的机制,通过内部模拟市场进行分配的形式,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战略中,海尔的薪酬体系始终体现着对创新员工的激励作用,为企业始终保持创新能力,走在家电制造业前沿,提供很好的薪酬保障。

2.2.5海尔的R&D投入

海尔在资金使用上确立了对科技创新投入优先的原则,确保集团每年的科技投入在销售额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增长。同时,对集团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采用集中投入、加大投入的原则。海尔每年在R&D的投入都在销售收入的4%以上,1998年投入7.8亿元,占当年销售收入的4.6%;2002年增长到10.3亿元,占当年销售收入的4.8%,占当年利税总额的79.2%;2004年增长到38.5亿元,占当年销售收入的6.6%;2006年科技投入将占到集团销售收入的8%[5]。R&D的投入为海尔技术领先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

2.2.6海尔的生产、营销能力

海尔的地瓜洗衣机、龙虾洗衣机,海尔的“小小神童”品牌、“保健双动力”品牌,都是海尔创新理念的具体反映和体现。业界流行一句话:一流的企业做行业标准,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掌握了市场。到目前为止,海尔累计参与了86项中国国家标准的制定与修订,拥有企业标准5730项,这充分显示了海尔龙头企业的地位。

在营销上,海尔对国内市场不断深入,深入到乡、镇、村的最基层,在城市则深入到社区。如今,海尔的营销网已经覆盖全国7.3万个乡村,有2.4万个乡镇网点,5000多家县级专卖店。覆盖面之广、深入程度之深,足以看出海尔强大的营销能力。

3.总结

自主创新是海尔的灵魂。海尔的发展历程,离不开海尔自主创新的理念和建立的自主创新平台,这一切都为海尔成功实施全面创新战略提供重要保障。海尔的自主创新模式是深层次的创新,它不仅仅是技术创新,而是系统的、全面的,从企业文化开始,到人才培养、组织管理、薪酬体系,再到研发、生产、营销各个环节,无处不体现着企业自主创新的精神,为企业自主研发产品提供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强大智力支持和良好的组织架构,使自主创新持久绵延。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自主创新成为企业占据市场份额的核心竞争力。不同的企业应该综合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选择不同的自主创新模式,制定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长期创新战略和机制,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孙恒有等.国内自主创新能力研究综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许宏.业集团自主创新模式研究—以海尔集团为例.科技信息,2009.

[3]杜鹏程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科技与经济,2010,23(4).

[4]庞艳桃.企业持续创新体系运行机制研究—以海尔为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8).

[5]纪建悦等.我国家电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以海尔为例.科技管理研究,2007,(1).

[6]纪建悦,邵秀娟,张志亮.我国家电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以海尔为例.科技管理研究,2007(1).

[7]周压庆,郑刚,沈成.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最佳实践—海尔集团国际化的技术创新体系.科研管理,2004(9).

[8]肖海林.企业持续发展的生成机理模型:基于海尔案例的分析.管理世界,2004(8).

篇9

1.1海洋经济研究自身发展需求海洋经济研究必须打破部门经济研究范畴的局限,对凌乱分散的知识信息资源进行系统梳理与整序,整合管理决策部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研究力量及信息资源,打通学科壁垒,在深入了解海洋实践活动和海洋生活知识的基础上,来拓展海洋经济研究视野,充实海洋经济研究智慧,形成海洋经济研究部门与人员之间的协调机制,增强海洋经济研究的规模效应与社会应用贴近性,规避海洋经济研究活动的盲目性。

1.2海洋经济研究成果转化需求我国海洋发展战略是融科技、经济与社会等各个方面为一体的复杂工程。海上能源、海上运输、海洋渔业、海洋环境、海洋旅游等都是海洋发展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海洋开发与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海洋管理决策部门对海洋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认知需求越来越大,需要更多海洋经济研究成果来导引海洋经济管理与实践部门的活动。同样,随着我国海洋经济战略的实施,政府管理与决策部门对海洋经济活动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大部分海洋经济研究项目的实施,都是应不同领域与职能部门的决策支持需要而产生的,其成果质量与应用转化程度,将直接影响到管理与实践部门决策的科学化程度。海洋经济研究的终极目标是服务政府决策与企业发展。从已有的海洋经济研究成果看,由于信息数据的缺乏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致使研究方法采用定性研究的较多,而定量研究的较少,高品位的成果较少,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较低。海洋经济研究成果的价值体现在能为国家海洋投资、规划和保护等战略提供基本信息和有效指导,或为制定海洋政策提供依据,其产出过程依赖于来自人类海洋行为过程中各个方面的信息与数据。由此,将分散于不同部门与研究机构中的各种知识信息资源集成与整序,便于利用,是促成海洋经济研究的科学合理开展,获得高质量科研成果的有效路径。

2海洋经济研究知识资源的内容构建

知识资源整合就是寻求分散在各处的知识,并汇集起来,再对知识进行归纳、组合,使其具有条理性和系统性,以增强知识间的融合度与利用率。要聚集分散的知识,首先必须明确其对象与特征,其次要对知识内容进行认识并分类。整合海洋经济研究知识资源,是将海洋经济开发与研究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数据、信息、知识及最终获得的结论或成果,按一定的框架进行重新整理,使海洋经济发展相关信息有机联合起来,促进海洋经济研究深化,引领海洋实践活动深入。

2.1积聚海洋科技发展信息海洋经济研究是建立在海洋科技发展及人们认识的基础之上。海洋科技成果是人们探索与认识海洋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导向标,是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海洋科技活动与人们开发海洋实践活动是海洋经济研究的基础。海洋科技成果是海洋经济活动的重要支持资料。对海洋科技知识信息的积聚,既是实现海洋开发知识再创造的支撑点,也是规避目前海洋科学成果与海洋经济研究之间的断层问题,增强海洋经济研究的客观性与针对性,促使海洋经济研究回归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来研究和解决海洋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聚集海洋科技发展与研究的成果信息,一方面要密切关注海洋科技发展的研究动向与研究成果,及时整合海洋科技成果信息,为海洋经济研究提供重要的实证资料,让海洋经济研究活动与海洋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要提供海洋科技发展的动态信息,为海洋经济研究提供背景知识,使海洋经济研究人员及时总结海洋行为的规律,进而探究海洋经济的基本规律,找出海洋中的经济机会与经济开发的效应,促使海洋科技活动与海洋经济研究活动对接,弥合海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沟壑。

2.2集成海洋经济研究信息海洋经济研究成果的获得,是一个创新过程,是针对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事物和问题,根据特定目的或方向,探索与创新知识的过程。知识本质上是一个动态的、植根于认知者及其认知环境互动的认识实践之中的过程。在认知实践中,认知者在应用已有知识的同时,不仅创造了个人知识,还会创造集体知识。有机整合海洋经济研究知识体系,并不断地判断与吸纳动态知识过程产生的价值信息,是提升海洋经济研究的创新能力,激活海洋经济研究的创新动力的有力手段。集成海洋经济研究信息,一方面是立足于知识创新的需要,对国内外海洋研究动态信息与成果信息及时描述与集成,对已有成果或相关理论及海洋经济研究过程中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对海洋经济研究所涉及的领域、相关知识内容进行阐释,以形成完整知识框架与合理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基于海洋经济研究创新需求,对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整合,以提高研究成果间的关联度,促成研究人员互动,凝聚特定学术共同体的志向,促进交流与沟通,加强目标一致的合作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2.3跟进海洋经济发展的信息知识总是与认知者及其认知实践联系在一起的。海洋经济发展创新需要使不同行为者之间进行交流。当下,海洋经济策略实施与海洋经济研究活动之间联系日益紧密:一方面,我国海洋经济研究已逐步从专家和学术团体自发研究阶段进入政府指导研究阶段,国家和各管理层的海洋产业政策的导向与经济研究选题的目标导向日趋一致;另一方面,海洋经济研究学术研究导向逐渐成为海洋经济发展新思想的策源地,研究成果已经成为沿海国制定海洋政策的重要依据。跟进海洋经济发展的信息是基于海洋经济发展环境,密切关注海洋经济发展状态,做好海洋开发、管理、决策等各层面信息的收集与归纳,其包括信息的发现、获取、组织、整合及长期保存等。同时,构建有效的信息网络,将来自政府部门或管理机构等单位提供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海洋产业结构等各种数据或信息,全面地收集、整理、集中于统一的界面,加强海洋经济研究知识资源节点之间的联系与交流,确保各节点之间的信息传递畅通,或交叉融合,更好地推动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对海洋发展动态信息的整合,既有助于促进海洋经济研究的具体性与目标性,使研究者不断通过“感知创造”来发展知识,形成新的思维模式;也能促使海洋经济研究及时捕捉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思路与对策建议,增强海洋经济研究的现实贴近性、导向性。

3海洋经济研究知识库分类及构建策略

在网络环境下,各种信息资源可以打破时间、空间、语言、学科等因素造成的各种限制,以最适合人们认识的方式,对信息数据进行解析、整理、重组,从而把信息转化为具有一定内在体系的高级形式———知识,并在知识的基础上组建数据库。对海洋经济研究知识资源的组织重点是要解决知识及知识间的关联、描述、处理与表示等问题,进而汇集各种知识的内容,形成知识库。根据海洋经济研究知识类型与知识的使用效率,可构建以下海洋经济研究知识库,以对海洋经济研究领域的知识进行序化集合,表达海洋经济研究的事实与关系,以及知识和推理规则,为用户提供有特色、专业化的知识服务系统。

3.1海洋科技成果库海洋科技成果的价值实现要历经科研成果与实践对接阶段、转化试验阶段、批量生产阶段和市场开发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缺乏对海洋科技成果的必要认识,那么成果只能处于离散的成果源状态。构建海洋科技成果库是集成海洋科技成果信息,并创建海洋成果源转化为最终产品,进入产业、市场领域的描述、认知、诠释和扩散等知识体系,是实现海洋科技成果由成果源信息到生产领域,再到市场领域的知识迁移过程。其包括:①对成果转化目标,或概念产品,以及转化过程的关键问题、成果源转化为最终商品的构想等信息的描述,尤其是注重成果源提供的关于最终产品核心功能方面的知识消化,并纳入知识库;②对海洋科技成果形成最终产品的专利或专有技术的描述,即对科技成果的产业特征描述;③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最终产品,以及新产品、新技术投入市场后的效应等描述;④链接科技知识、生产知识、市场知识,促进海洋科技成果由知识形态向物质形态的转变。海洋科技知识库是对海洋科技成果源到最终产品转化过程中的不同知识状态的知识进行描述与整合,其功用为:①满足成果转化过程中对成果知识的认知需求,实现海洋科技成果源提供与需求过程中的知识对接;②扩大海洋科技成果源信息的影响力,将成果源知识及外部显性知识转化为内部显性知识,促成最终产品形成;③对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新技术、新产品后知识扩散与市场效应等的信息跟踪与互动等。

3.2决策需求与研究导向库决策需求与研究导向库包括两个部分信息:①是根据政府有关部门的需要,及时收集海洋开发与管理过程的前沿信息,追踪海洋经济发展的热点与焦点问题;再对海洋经济发展与决策咨询信息进行整序和分析,并对海洋经济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一定判断与评估,形成系统可行的、系统的研究指南与项目导引。其涵盖各社会管理与海洋开发部门在海洋管理与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或亟须解决的问题,并由此而产生的需要研究的主题、来源部门、所属领域等。这类信息整合力求更加明确海洋经济研究的导向性,统筹国内外资源,谋划和建立符合中国利益的全球创新体系,为海洋经济研究人员明确研究方向、探究新的政策思想提供合理的政策方案。②要用简短的报告或媒体评论的方式将研究成果公之于众,为政府与管理部门提供政策形成过程中的智力支持,或科学依据,营造一种引起决策者反应、提出建议并实践新思想的良好环境,使政府决策部门及时获得来自各研究机构的经济模型或预测结果,帮助管理决策部门及时吸取研究成果,从而启发思路,开阔视野,科学合理制定和实施海洋开发与管理策略。

3.3海洋经济研究的项目与成果知识库海洋经济研究的项目与成果知识库是对海洋经济研究过程的知识整理,其包括相关海洋经济研究的各级各类课题实施与管理,如海洋经济研究团体、项目申请、在研项目进展、成果产出等信息。海洋经济研究的项目与成果知识库构建需要及时联系各级科研管理部门,及时收集各年度海洋经济研究的项目申请与立项、经费投入、承担机构与团体、成果产出等知识信息。海洋经济研究的过程知识蕴含着海洋开发与探索过程中的经验、价值及行为模式,对这些知识进行整合有利于隐性知识外化,便于共享。

3.4海洋经济研究文献知识库海洋经济研究文献知识库包括期刊、文献、图书、论文、报纸等索引。对这部分知识的整合可采用特色数据库的方式,按“题录型、文摘型与全文型”等不同形式对海洋经济研究的各种理论、知识等文献信息进行描述,并按一定的方法提供检索路径,以促进学术交流,实现学术信息的良好流通。

3.5海洋经济研究领域知识库海洋经济研究领域知识库主要包括:①海洋经济研究的管理知识,即与海洋经济发展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管理制度等。这类知识多为文本知识,需要对其题目、执行部门、主题与文本内容、分类等相关信息进行关联。②海洋经济研究相关的统计资料,即各类社会、经济与科技方面的统计材料。这类资料多为数值型资料,且来源多元,可通过网络链接的方式,实现共享,如中国海洋经济信息网中的“海洋经济板块”就提供了海洋经济公报等数值型信息。

4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行动导向;电子技术;教学

中职学校电子技术课程是电气工程、电气运行与控制等专业的基础课。该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电子技术基础和基本技能,从而具备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般电子问题的能力,并具备学习后续电类专业技能课程的能力。中职学校的学生入学门槛低,基础知识薄弱,对于一些复杂抽象的知识点很难掌握,而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灌输式”教学,即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学生被动地学习、被动地接受,久而久之会出现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局面。这就很难实现中职学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电子行业技术工人的目标。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行动导向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增强师生互动,促进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

行动导向教学法起源于德国,德文Handlungsorien-tiertesLemenundLehren一词,直译应为行动导向的学与教,是近年职业教育理论的一种新趋势,被誉为世界先进职业教育方法之一。行动导向教学法是指以“行动导向”为主要方式,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从完成任务的途径去学习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然后经过实践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运用到实践中去。它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四方面:第一,以能力为本位。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学生不断实践的过程为学习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势必要用到一些知识来解决问题。探索这些知识的过程,发挥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以任务为导向。行动导向教学法以教学过程符合职业活动规律,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来确定。第三,以学生为主体。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学的中心是学生,教师是引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以教师点拨、总结为辅助。第四,以评价来激励。行动导向教学法通过对实践过程、生产的产品、合作协调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从而来激励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案例

行动导向教学法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些方法的统称,常见的方法有以下七种:项目教学法、大脑风暴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对象来选择不同的方法。笔者认为,这几种教学方法可单独使用,也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同时使用。笔者在课堂上也尝试使用项目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现以“流水灯电路的制作与调试”案例来说明。

1.明确任务

一是创设情境、项目引入。可根据企业真实工作情境,编写一个“故事”,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该学习项目在企业中是真实存在的,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如:在校企合作中,笔者学校接到某公司的订单,要求在两天内生产一批不同流动速度的流水灯,制作完成的电路需达到产品的要求、性能和技术指标。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接手这个任务,应该如何完成,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就是来制作、调试流水灯。随后,教师通过PPT视频播放现实生活中流水灯的应用,从而扩展学生的视野及激发学生自己尝试的欲望。二是描述学习任务。针对本学习项目描述其学习和工作的过程,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进行有机结合,而不能只描述工作过程。以流水灯电路的制作与调试为例,学生接到项目后,明确项目要求,制订工作计划,根据项目要求,通过Protues仿真技术对原电路进行简单分析,并改造出不同于原电路流动速度的电路图,然后通过检测元件画出布局与接线图焊接布线检查调试一系列步骤,在万能板上制作出流水灯电路。制作完成的电路应能符合一定的电子安装要求并能可靠安全工作后,交付老师验收,并签字后,由组长统一收齐,交与教师。三是协助分组、项目分解。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工作”场景,在制订计划前首先进行分组,采用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分组方法,模拟电子产品的一般生产流程,设置质检员、制图员、技术员等不同岗位。分组教学和角色扮演的结合实现了因材施教,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岗位责任和职业意识。

2.制订计划

首先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为了让学生在工作中按时完成任务,要求每组制订计划。另外,通过小组协作、商量制订计划,形成团结协作交流沟通的能力。此时,教师巡回观察,对学生在制订计划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分析,必要的时候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但是指导要以不干扰学生工作、利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为前提。之后是点评计划。完成制订计划任务后,教师对各组进行点评,以使学生增强工作信心。

3.工作准备

复习回顾,引导探究。教师通过PPT展示实物图与原理图的一一对应,让学生回顾与认识元器件,其中电阻、电解电容、二极管、三极管是已经学习过的,但是发光二极管对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元器件,这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来了解发光二极管的工作特点,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及观看多媒体视频正确掌握识别与检测元器件的方法。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为保障学生和设备的安全,同时避免繁琐、提高效率、节省资源,每组的制图员运用proteus仿真软件画出原电路并进行简单分析,与此同时,另外两名学生则在旁边进行督促、讨论与共同学习,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改造出不同于原电路流动速度的电路图。此时教师只做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并查看工作页。

4.计划实施

计划实施是教学活动中的重点,因此教师在巡回指导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对于重点问题,需精讲,排除学生的疑问。此时学生的工作是:任务一,领取元件,每组组长根据本组改造设计电路中涉及的元器件各领取3套,此时组长充当分拣员的角色,并分发给组员;任务二,检测元件,保证电路质量;任务三,为制作后的电路考虑总体布局和整体美观,画出元件布局及走线图;任务四,插装与焊接,为保证焊接质量,需注意焊点的要求,必要时由组内技术员提供技术支持,达到团结协作的目的;任务五,检查并调试,电路制作完成后组内互相检查,及时修正,从而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确认电路无短路,通电调试,调试时小组内一人调试,两人监督,保证安全;任务六,测试关键点电压,为能顺利理解电路工作原理做准备;最后,为腾出空间,防止误用,塑造清爽的工作场所,按7S的要求整理现场。

5.分析验收

产品验收,优胜劣汰。教师让各小组由质检员验收本组的产品,并填写生产任务单与验收单,然后交付教师进行验收,让学生了解产品的优胜劣汰规则。行为导向,得出结论。教师选出两块电路板进行展示,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同时抛出问题:找出异同点。通过共同点(都是两灯一块亮灭,从而引出电路结构分析),以及不同点(发光二极管灯流动速度不一样),引出电路工作原理分析,利用proteus仿真软件演示电路中电流的流向,使抽象的知识点更为直观化,同时结合学生测试的三极管集电极电位,得出三极管的工作状态,并通过仿真得知充放电时间的快慢决定发光二极管流动的速度,从而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

6.总结拓展

为使学生们对本次项目进行分析和研究,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得出经验教训,摸索制作电路的规律,需撰写总结,交流心得。为使本节课的知识得到升华,可以布置拓展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探索中创新。

三、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电子技术课程中的注意事项

1.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具备熟练的实践技能,更要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组织协调及沟通能力,成为一个有问必答的咨询师。因此,教师需要转变观念,不断提升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来加强教师队伍。“请进来”即从企业技术人员和职业技术师范学校中引进相关师资;“走出去”即专业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到相关企业参加顶岗实践工作。这样有利于教师拓宽知识结构,锻炼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对行业的人才需求有一定认识,也就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

2.完善教学场地建设

要在电子技术课程中开展行动导向教学就必须要有相应的场地。第一,黑板、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分小组围坐在一起的课桌椅。这是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必要的辅助工具和方便小组讨论的坐法。第二,电子操作实训台。这是学生在制作与调试电子电路时必要的工位。第三,计算机。行动导向法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因此需要上网查找资料等,另外,在分析电路过程中需要对电路进行仿真帮助理解。这一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一位教师主讲并指导实操,因此理论实践教学场地应统一,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为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