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4: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能源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能源发展规划

篇1

一、面临形势

“十二五”期间,能源科技与装备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有利因素:一是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对能源需求依然保持旺盛势头。今后一个时期,预计年均能源消费增长率约为44%,为传统能源装备创造了市场空间。二是我国已将新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重点扶持。到2020年,水电、风电、核电装机规模将分别达到3亿千瓦、15亿千瓦、7800万千瓦。到2015年我省新能源发电装机占全部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将达到15%,给新能源装备制造带来契机。三是我国将继续加快大型现代化煤矿、大型油气生产基地、高效清洁发电、智能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批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我省输变电设备、核电主岛设备等形成产业优势,必将推进能源科技和装备快速发展。不利因素:能源科技突飞猛进,能源发展方式转变加速,对能源科技与装备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省支撑性大项目少,自主创新能力弱,扶持政策不系统,综合竞争力差,加快能源科技与装备制造发展面临许多制约因素。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能源科技与装备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提高能源科技水平和能源装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培育壮大能源装备龙头企业,着力打造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全面促进能源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以扩大增量与调整存量为重点,整合优势资源,加快优势产业规模化发展。以培育新的增长点为目标,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培育具有综合竞争力新的产业支撑。

坚持自主创新与战略合作相结合。发挥比较优势,增强科研投入,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加强与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的战略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先进适用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综合竞争能力。

坚持培育龙头企业与推进产业聚集相结合。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和壮大骨干核心企业,增强整体竞争力。依托基地园区,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提高综合配套功能,促进产业聚集。

坚持市场主导与政策扶持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各类市场主体投资能源科技与装备制造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重大技术装备研制与应用风险机制,引导能源科技与装备制造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发展目标

能源先进技术广泛应用。到2015年,大型煤矿回采工作面机械化采掘程度达到100%,高效安全煤矿产量所占比重达到60%以上;发电煤耗降低4%以上,高效清洁火力发电技术全面推广;风力发电5兆瓦大容量机组投入运行,并网技术实现突破;光伏电池转换效率提高3-4个百分点,光伏发电实现规模化。

做大做强能源装备制造业。到2015年,全省能源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4000亿元(年均增长25%),占装备制造业的比重达到40%左右(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力争英利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左右,晶龙集团、天威集团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左右,新奥集团、国电联合动力公司、光为绿色能源公司等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打造新能源装备、光伏产业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光伏电池和风力发电整机生产规模均达到600万千瓦以上。

三、发展方向和重点

(一)能源科技

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煤炭,重点推广大型矿井快速建井、复杂地质条件下煤炭开采、煤矿灾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电力,重点推广超超临界发电、亚临界发电机组综合提效、燃煤电厂资源综合利用、大容量远距离输电、大规模间歇式电源并网、智能化电网、大型风力发电、高效大规模太阳能发电等技术,核电主岛和部分配套装备完全掌握第三代核电技术。石油,推广复杂地质油气资源勘探技术,突破超重和劣质原油加工关键技术。

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省煤炭科学研究院、省电力研究院、中核第四研究设计院、省机械科学研究设计院、省石油化学工业研究院等公共平台建设,提高行业服务能力。加快国电联合动力公司风电设备及系统技术、英利集团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新奥集团煤基低碳能源、中石油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分院页岩气、煤机公司煤炭采掘机械装备等国家级重点研发机构(实验室)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开滦集团、冀中能源集团、天威集团、中航惠腾公司、青县华油钢管公司、煤机公司等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在煤炭清洁转化、天然气长输管道、煤矿采掘机械装备等方面取得突破。

(二)能源装备

太阳能利用装备。以英利集团、宁晋晶龙集团为龙头,提高晶硅材料生产技术水平,降低太阳能级硅材料生产成本;做大做强多晶硅、单晶硅电池,积极开发非晶硅、微晶硅、非硅等薄膜太阳能电池。加快发展太阳能发电并网逆变器、控制器、自动跟踪器等太阳能发电系统配套产品,推进多晶硅、单晶硅电池片生产设备、薄膜电池生产线、电池组件层压机等生产装备研制和产业化。积极开发光热利用装备,重点发展槽式、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装备,包括自动太阳跟踪仪、定日器、吸热气、储热装置等。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培育光伏发电装备产业基地,着力推进英利新能源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天威集团非晶薄膜太阳能电池、宁晋晶龙集团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新奥集团薄膜太阳能电池及薄膜电池生产线产业化、任丘永基公司铜铟镓硒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等项目建设。

风力发电装备。支持骨干整机企业尽快形成经济规模,进一步做强叶片,积极发展永磁直驱发电机、主轴、轴承、回转支承、轮毂、变浆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及并网控制系统,延伸产业链。建设、曹妃甸风力发电装备制造基地,着力推进天威集团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曹妃甸冀东水泥集团兆瓦级直驱风力发电机组、中航惠腾公司叶片扩能改造、中钢邢机公司风电主轴等项目建设。

输变电成套装备。以天威集团为龙头,重点发展750千伏、1000千伏交流和±800千伏直流变压器及电抗器、互感器、全封闭组合电器、电瓷、电缆等配套产品,巩固国内领先地位。着力推进天威集团输变电设备成套能力提升项目、高压电瓷公司高压电瓷、任丘河北新华公司高压复合绝缘子等配套项目建设。

高效发电装备。重点发展百万千瓦级核岛主设备、E级和F级燃气轮机,加快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配套装置产业化。大力发展核电站专用阀门、管道、泵、制氢、核电安全设备等配套产品,打造核电设备制造基地。着力推进哈电集团公司核岛主设备和燃气轮机、新兴能源装备公司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装置、盐山河北沧海管件集团核电管道、阀门一厂核电阀门、中冶京唐公司核电高温高压阀门铸件等项目建设。

煤炭采掘装备。重点发展具有煤岩识别功能的薄煤层综采机组、瓦斯欠平衡钻机、刨煤机、掘进机、刮板输送机等煤炭采掘装备,全自动控制液压支架、渣浆泵、井下辅助运输车等配套产品,以及大型高可靠性煤炭分选成套装备,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争取进入国际煤矿装备制造先进行列。着力推进煤机装备园、煤机制造基地、国华科技公司高效清洁煤技术装备等项目建设。

油气开采及储运装备。重点发展地质勘探钻机、新型大吨位石油物探可控震源、大型车装特种石油钻机、海洋石油钻井平台、井控及测修井设备、石油钻杆、抽油机及油管等油气开采装备,大型储气容器、长输油气管道、油罐车、天然气运输车、油轮等油气储运装备,形成较完整的油气勘探、开采、储运装备产业链。着力推进富邦德公司大型车装特种石油钻机成套设备、任丘华油荣盛公司井控设备、新兴能源装备公司储气容器、山海关造船公司海洋石油钻井平台和油轮等项目建设。

四、政策措施

(一)加大财税扶持力度

继续加大跑办力度,积极争取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国家级能源研发实验中心和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国家能源装备自主化项目等资金支持。在安排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时,统筹考虑对能源装备制造重点项目的支持;对生产和使用省产首台(套)能源装备的企业和单位给予适当奖励和风险补贴。

(二)着力拓宽融资渠道

支持符合条件的能源装备制造企业通过境内外上市、发行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以及上市公司再融资进行融资。完善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建设,加大对重大能源技术装备项目的资金支持。鼓励省内外投融资公司、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对符合条件且有发展前景的重大能源技术装备项目进行先导性投资。积极协调金融机构与重点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园区进行对接,研究制定融资方案,提高整体融资能力。

(三)支持企业开拓市场

支持有关单位建立网络平台,积极举办和组织参加国内外能源专业展会,大力宣传、推介我省名优能源装备产品。加强能源装备制造企业与煤炭、电力、石油、新能源企业的对接,努力开拓能源装备市场。大力推进政府采购,重点能源建设项目优先选用省内能源装备产品,在规划、设计、咨询评估、审批核准、设备招标采购等抓好落实。建立由项目业主、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和保险公司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保险机制,为重大技术装备的应用提供风险担保。引导能源装备制造企业用足用好国家扩大装备产品出口退税政策,巩固和扩大国外市场。

(四)继续推进战略合作

鼓励能源生产及装备制造企业开展产学研联合,能源装备制造企业与煤炭、石油、电力等装备使用企业加强合作,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加强与国内外先进技术拥有方的合作,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努力实现再创新。进一步加强我省与中石油、中石化、中煤、中电投、国家电网、兵装、中船重工、哈电、新兴铸管等国内大集团和国际知名装备制造企业的合作,建设一批能源科技示范项目和重大能源装备制造项目。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建立省外境外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

(五)加强人才队伍培养

加快能源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引进步伐,吸引各类优秀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创新型、创业型人才落户河北,以能源科技攻关和重点建设项目聚集人才。支持高等院校根据能源科技和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需要,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加快专门人才培养。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建立人才成长激励机制,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鼓励各种人才脱颖而出,留住人才。强化职工培训,加大企业对一线职工的培训经费支持力度,建设高素质的技工队伍。

(六)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将能源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列入省重点科技创新计划,能源装备制造项目优先进入省级工业聚集区、优先列入省重点项目计划,符合条件的重大能源装备制造项目列为省重点产业支撑项目,优先保障建设和实施条件,在立项、规划、征地、环评、建设、技术引进等方面给予便捷、优质服务。对重点能源装备制造企业,优先配置水、电、气、热、煤、油、运等生产要素。

五、组织实施

篇2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战略思想,以及视察时提出“争当全国能源排头兵”的重要指示,按照省、市能源革命综合改革的统一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以能源供给侧结构改革为重点,以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为目标,争当全省、全市能源革命综合改革先行县,实现从“一煤独大”到“能源革命排头兵”的历史性跨越。

二、工作目标

以“绿色引领、改革创新、市场主导、重点突破”为原则,根据全县资源禀赋、能源发展现状和优势,把握能源发展的新机遇,深入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在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推动非常规天然气高质量发展、提升清洁电力发展水平、增强新能源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绿色能源消费体系等方面积极探索并取得突破,率先走出具有特色的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新路。

三、工作任务

(一)启光2×35万千瓦低热值煤发电项目,1#、2#机组分别通过168小时试运转,试运转达到预期目标,同时该项目正在办理相关手续,筹备竣工验收,争取今年进入正常商业运营。

(二)持续推进电力市场化进程。进一步支持我县符合条件的新能源发电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直接交易,扩大电力市场化交易规模,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三)深化清洁低碳用能模式改革。2020年我县将分别以不同方式推进冬季清洁取暖,目前已制定2020年冬季清洁取暖方案,下一步将进入实施阶段。

(四)做强“新能源”产业。加快绿色能源供给体系建设,目前正在和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洽谈在县境内的光伏项目,已完成考察测绘,正在进行评估,如能达成协议,预计今年将进行施工建设。

(五)积极有序化解煤炭过剩产能,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去产能200万吨/年。关闭退出60万吨以下煤矿,全县煤矿单井产能达60万吨/年。

(六)积极推进煤炭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先进产能,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推进技改提能项目建设,努力为煤炭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动力,全面提升我县煤矿先进产能占比,在“十四五”期间优质产能占比达到60%以上。在安全高效矿井方面,全面提升我县煤炭工业安全高效矿井先进产能占比,在“十四五”期间,全县煤炭工业安全高效特级矿井达到70%。

(七)加快煤矿智能化改造。大力推进煤炭“减”、“优”、“绿”发展,促进绿色、智能化开采应用创新和技术融合,高标准推动煤炭绿色、智能化开采试点,全面推动煤炭工业的转型升级,加快煤矿智能化矿井改造,推动煤机装备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发展。

(八)积极推进煤炭绿色开采即“矸石返井、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等绿色开采试点。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机制

成立县能源局“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领导组,指导协调相关重大事项。各股室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入理解加快推动能源革命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切实负起责任,密切协调配合,强化信息共享,形成强大合力,抓好工作落实,确保完成各项任务。

(二)加强宣传引导

县能源局各股室要加大宣传力度,做好政策解读,大力营造开展能源革命的良好氛围,传递有利于加快能源革命的好声音和正能量,推动形成社会共识和自觉意识,不断把能源革命向纵深推进。

篇3

关键词:新能源 太阳能 风能 生物质 地热

电动汽车

1

引言

当前,新能源产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太阳能光伏、风能和生物质能发电及其相关配套产业得以迅猛发展,开发利用新能源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新能源产业已从单纯的开发利用,逐步向产业链条延伸、产业集聚、规模发展的方面迈进,并逐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的重要支撑。

济南市开发利用新能源起步较早,现已初具规模,尤其是太阳能产业发展较快,太阳能热水器制造已形成较大规模,基础优势明显。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一批以力诺集团、桑乐公司、华艺集团为龙头的骨干企业,开发了高温金属镀膜管、高效太阳能光伏电池、晶硅原料提纯等一批国际先进新技术,除此以外,济南市在风电装备、生物质能、地热能开发利用方面也得到快速发展。

2

济南市新能源发展概况

2.1太阳能利用发展状况

2.1.1开发利用情况

太阳能利用主要包括热利用和光伏发电。在热利用方面,提出了建设“阳光济南工程”。目前正在实施“生态富民行动、阳光屋顶工程”项目。2010年,济南市热水器使用面积占有率达280m2/千人,比国家确定的2020年太阳能热利用发展目标高38%,每年节约标准煤36万吨。在光伏发电方面,济南市已投运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共有7座总容量约为0.261MWp,在建项目3座,总容量约为2.35MWp。

2.1.2产业化情况

济南市太阳能产业现已形成完整的太阳能光热产业链,拥有力诺、桑乐、华艺等多家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相关企业开发了一批以高温金属镀膜管为主的国际先进新技术。目前,济南市太阳能毛坯管产量占到国内市场份额的51%,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毛坯管生产基地。全市太阳能热水器生产企业有78家,年生产能力600万台,集热面积1200万2;热水器年销售能力200万台。

此外,在太阳能光伏产业方面,济南市也已经形成了从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到组件、光伏工程及应用产品的完整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光伏电池市场连续多年以4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9年,济南市电池组件封装能力达到年产10万千瓦,电池片产能达5万千瓦。

2.2生物质能利用发展状况

2.2.1

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情况

济南市现有的生物质能资源利用类型包括有秸秆直燃发电、沼气发电、沼气利用、垃圾发电以及生物质固体燃料等,其中农村沼气利用规模较大。截至2010年底,全市累计户用沼气池16万户,总规模达130万m3,年消耗生物质资源(秸秆、粪便等)300余万t,年产6000余万m3。

截至2010年,济南市生物质直燃发电装机容量为7兆瓦,农林废弃物气化发电和沼气发电装机共计可达2,2兆瓦,在建垃圾发电容量36兆瓦。此外,济南市生物固体燃料制造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年产生物固体成型燃料12.5万t。

2.2.2生物质能产业

在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和掺煤发电设备制造方面,济南锅炉集团实力较强。该集团在20世纪70年代为山东等地的酒厂研制了掺烧糠醛渣的10t/h、20t/h生物质能锅炉;近年,济锅在江苏投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掺烧80%稻壳和花生壳的循环流化床生物质能锅炉;2006年11月,济锅首台130t/h生物质能发电锅炉在单县成功投运,随后其他5台同型锅炉也在山东、河北等地投运。

2.3风能利用发展状况

2.3.1

风能资源利用情况

目前,济南首家风力发电场已在平阴正式开工,预计2012年竣工投产。同时,规划在长清建设的两处风电场也将进入核准阶段,核准后即可开工建设。截至目前,济南市经省发改委核准开工的风电容量已达15万kw,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风电容量45万kw,另外还规划有40万kw的风电装机,济南市的风电资源已经深度开发和充分利用。

2.3.2风电设备制造

济南市现有风电设备制造企业2家,即北车风电有限公司和山东三融集团,主要产品为风力发电总承及配件。北车风电有限公司位于济南高新区孙村新区,总投资约35亿元人民币,占地约1800亩,主要产品为风力发电总承及配件,年生产能力分别为500台/年和1000套/年。

济南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风电项目是国家重点支持和发展的新能源产业项目,项目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具有广阔的国际国内市场。该项目的塔筒部件已于2008年3月建成投产,截止2008年12月已生产销售100机,当年实现年销售收入3亿元,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7亿元。该塔筒是目前国内承载力最大的塔筒。

2.4地热能利用发展状况

2.4.1地热资源利用情况

目前,济南市商河县开采地热井7眼,历城开采1眼,主要以温泉利用为主。其中规划建设的济北商河温泉休闲度假区项目为商河地热资源开发的重点项目,投资11亿元,依托该项目,将带动商河县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可取得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4.2热泵技术

热泵技术是近年来在全世界倍受关注的新能源技术。济南是开展浅层地热能研究和开发利用最早的城市之一,山东建筑大学等单位长期从事有关浅层地热能利用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在我国居领先地位。2001年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投入实际运行的地源热泵示范工程,其后又陆续建立奥体中心等多个地源热泵示范工程。

在热泵技术研发及利用方面,艾嘉热泵公司实力较强,具备年生产空气源热泵7.2万kw,地源热泵35万kw的能力。在家用方面,可提供30万m2住宅小区的供暖/制冷及卫生热水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商用方面,可提供单体建筑面积在10万m3的中央空调解决方案,具有500t/d卫生热水的设计施工能力。

2.5新能源汽车

济南市是清洁汽车推广应用工作城市,先后承担了全国智能交通系统应用示范工程试点城市、清洁能源行动试点示范城市、

“十一五”国家863计划一济南市工况下代用燃料汽车运营考核研究等课题,在新能源汽车重点推广应用工作上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果。目前,济南市拥有电车近300辆,纯电动公交车6辆(电池),5座在建的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站。

3 济南市新能源发展目标

3.1

太阳能

3.1.1

太阳能光热利用方面

着力发展太阳能中高温真空集热管的科研水平,提高我市太阳能中高温热利用,将热利用由生活用水向工业用热迈进,由热水利用向热能利用迈进。在城区强化推广普及太阳能一体化建筑、太阳能集中供热、供水工程,建设太阳能制冷示范工程;在农村和小城镇推广户用太阳能热水器。

3.1.2太阳能光伏方面

太阳能光伏电站、光伏与LED结合应用。在城市建筑物和公共设施建设与建筑物一体化的屋顶太阳能并网光伏发电设施,首先用在公益性建筑物上,然后逐渐推广到其它建筑物;在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建设小型光伏电站,作为企业办公用电的补充电源;在道路、公园、车站等公共设施照明中推广使用光伏电源路灯照明,建设一批新能源照明示范项目,同时促进济南市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发展,做好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战略储备。

3.1.3规划目标

到2015年,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2万kw。太阳能发电孤网容量2万kw,并网容量10万kw。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到约1200万m2,加上其它太阳能热利用,年替代能源量达到200万t标准煤。到2020年,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0万kw。太阳能发电孤网容量10万kw瓦,并网容量40万kw。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到约4000万m2,加上其他太阳能热利用,年替代能源量达到600万t标准煤。

3.2生物质能

加强生物质能源的研究,加强秸秆气化技术、秸秆收集成型设备、高效生物质取暖设备等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和推广。根据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状况和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发展生物质(秸秆、垃圾)发电、沼气发电、生物质燃料。

到2015年,生物质发电(含垃圾发电,垃圾填埋气发电和农林废弃物、秸秆直燃发电等)总装机容量达到10万kw,2020年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5万kw;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工业有机废水处理和污水处理厂建设沼气工程,合理配套安装沼气发电设施和污泥资源化利用系统;建立以秸秆气和商业能源联合的稳定可靠的集中供气工程。到2015年,户用沼气用户达到18万户,沼气工程每年产生的沼气0.69亿m3;到2020年用户达到20万户,沼气工程每年产生的沼气0.80亿m3。

在有资源和应用条件的地区,建设大型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加工厂,实行规模化生产,并结合解决农村基本能源需要和改变农村用能方式,开展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应用示范点建设。到2015年,全市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20万t,2020年达到24万t。

3.3风能

风电发展的目标是以风力发电项目为依托,重点发展风电制造业,通过风电场开发和建设,促进风电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形成我市风电机组以及配套设备的制造能力,做强风电产业。

依托轨道交通公司、伊莱特重工公司、齐鲁电机等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项目,建设济南风电产业园,以电子信息、软件开发和冶金、机加工优势为依托,加快发展风力发电机、塔架、风叶、主轴、机械传动、运行控制、风机变频、输变电机组等相关组件产品,推动济南风电装备产业集约化发展。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风电设备新技术,并研究开发高效节能的小型风电系统,促进小型风电系统的推广和应用。争取到2015年济南市风电装机达到60万kw;风电设备制造能力达700台(套);到2020年,风电装机争取达70万kw;风电设备制造能力达1000台(套)。

3.4地热能利用

地热能利用包括发电和热利用两种方式。济南市地热水温均在100℃以下,就目前的技术要求,不适合地热发电,济南市地热能利用主要集中在热利用方面。

“十二五”期间,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能,积极研发推广地源、水源和热泵技术,合理扩大地热资源利用领域。以历城、商河、济阳为重点,加快建设符合环保和水资源保护要求的地热供暖、工业用热、热水供应等项目,大力发展热泵空调、无机超导热管和地热测评软件等地热应用产品。重点支持长清大学科技园热源厂建设项目及济南绿寰科技、济南艾嘉热泵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地源热泵产业化推广项目。规范发展地热温泉、医疗保健、休闲度假等现代服务业,并以此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5新能源电动汽车

2012年,计划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电动汽车公交车370辆,电动汽车出租车400辆,电动汽车公务、环卫、邮政、旅游观光车840辆,建成电动汽车综合充电站9座,充电柜300个,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站16个;2012年~2015年,在前期示范推广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范围,带动济南市乃至全省范围内的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广工作。在适合电动汽车应用交通领域,通过市场机制辅以政策引导,推广各类电动汽车10000辆以上,其中纯电动汽车车型计划占60%以上,争取电动乘用车全面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

4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

济南市发展新能源存在的问题

目前济南市新能源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即使开发利用最成熟的太阳能也仅占到可开发利用总量的20%,而其中农村不足10%。自主研发的高端技术少,除太阳能外,其他新能源利用技术的研发水平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技术工艺相对落后,大多依靠民间资本自我发展,面对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和产业的快速发展,资金制约成为主要瓶颈。

总体来说,济南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势头好,具备一定的区位优势和配套条件;但作为新兴产业,目前济南市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规划方案来指导相关产业发展;与新能源产业相配套的相关政策、法规还不完善,加快产业发展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才能实现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4.2建议

4.2.1

优化济南市的新能源产业发展环境,积极贯彻和落实国家及省政府关于扶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鼓励投资新能源产业项目。

4.2.2拓宽融资渠道,实现多元化投资,安排必要的财政资金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运用税收政策对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予以支持。

篇4

目前电动车推广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顾客对电池的寿命、成本、安全性和充电设备基础设施不足存在顾虑,政府对高额的购车补贴、废旧电池的处理以及制造电池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等问题的担忧。目前国家对私人购买纯电动车或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分别给予每辆最高6万元及5万元的补贴,北京、上海等地私人购买纯电动车每辆将最高获得12万元的补贴。但即便这样的补贴力度,仍然难以在市场上大范围推广。

早在2001年,法国汽车工程师Guy Neger就发明出了靠压缩空气供给能量的汽车,之后印度和美国也已研发成功了自己的压缩空气车,并已在2011年投产上市。但目前各国研发出的气动发动机普遍存在能量转换效率低和气缸容易结冰的问题,使其实用性受到限制。我国的辽宁、广东、浙江、湖南、安徽等地都在针对这一难题,组织研发,并取得初步成果。广州一家公司经过多年的攻关,利用极冷极热两种气体瞬间相遇爆炸的闪电原理,使压缩空气充分吸热膨胀爆炸活塞下行,解决了上述两大难题,它能量转化效率高达70%左右(目前各国研发的气动机的能量转化效率最高只有38%),核心技术已获得了中国和美国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已经开始试生产空气动力大巴样车。与汽油动力及电动车相比,压缩空气动力汽车具有四大优点:节能、省钱、零污染、安全。有专家预言:空气动力发动机的发明与生产是继蒸汽机、汽油机、电动机之后世界工业和能源的又一次革命。

中国在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也与日俱增,理应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特别在发展空气动力汽车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具体建议是:

一是对国务院2012年6月28日公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做出修改。虽然2013年8月11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中已提出要“示范推广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空气动力车辆等。”但在国务院2012年6月28日公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中却对空气动力汽车只字未提。这就会在落实过程中出现文件相互矛盾的现象。建议对国务院和地方出台的有关文件进行清理和修改,以利实施。

二是将空气动力车纳入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中。国务院2012年6月28日公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中的第一部分:“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中对新能源汽车的定义是:“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本规划所指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随着空气动力汽车技术的不断完善和产业化,建议将新能源汽车包括的范围改为“本规划所指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和空气动力汽车。”

三是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规划的技术路线上应把发展空气动力汽车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有关技术路线的第三部分中提出:“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当前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建议改为“以纯电驱动和空气动力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当前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空气动力汽车的产业化。”

四是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规划中的发展总目标上做出适当调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第三部分关于发展的主要目标中提出:“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与国际同步发展。”建议改为:“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空气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10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空气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5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1000万辆。”

五是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规划中补充有关空气动力汽车的技术研发和创新的内容。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第四部分“主要任务”中第一点:“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工程”部分中提到:“大力推进动力电池技术创新,重点开展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性、可靠性研究和轻量化设计……”建议改为“大力推进动力电池技术和空气动力发动机技术创新,重点开展动力电池和空气压缩气瓶系统安全性、可靠性研究和轻量化设计……”。

篇5

一、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现状

(一)清洁能源发展的支持体系基本建立

在政府管理层面,已在能源、环境保护和国土资源等管理部门设立了相应职能机构或部门,专门管理和支持清洁能源发展。在政策引导层面,在《能源法》中突出了清洁能源在国家能源发展政策中的重要性;相继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一系列旨在鼓励支持清洁能源发展的法律法规;实行对清洁能源产业的补贴政策措施,对风电、太阳能热利用和新能源汽车等提供优惠的税收、信贷、价格和研发政策等,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清洁能源企业的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层面,积极关闭落后小火电并大力发展高参数、大容量、环保型燃煤发电技术,促进洁净煤产业发展;规模化发展以风电、太阳能热利用、生物质能等为主的清洁能源。

(二)相对完整的清洁能源产业链基本形成

清洁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与此相关的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智能电网等产业的发展,并形成相关产业集群。清洁能源现代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经过多年发展,覆盖清洁能源装备制造、技术研发、检测认证和配套服务等环节的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已基本形成。

(三)清洁能源产业布局初步完成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将“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的11.4%”确定为约束性指标;在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能等专项规划中,也确定了各类清洁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布局等。目前,清洁能源产业布局初步完成。截至2012年底,我国风电并网装机6300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650万千瓦,各类生物质年利用量3000万吨标准煤,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2.58亿平方米。

(四)清洁能源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我国,攻克了一批涉及清洁能源、智能电网和储能技术等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应用,而且极大地提升了清洁能源产业竞争力。目前,国产风电机组已占国内市场份额的90%以上,光伏电池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3,转换效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光伏电池产品在技术和成本上都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

(五)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的社会效益逐步显现

2012年全国沼气年产量150多亿立方米,折合2500多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000多万吨,改善了农村生活质量和农村环境状况。清洁能源建筑应用面积的不断扩大,有效降低了建筑能耗。利用秸秆、垃圾发电,在变废为宝的同时,也有效地减少了环境污染。

(六)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稳步推进

目前,我国煤化工技术、产能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2011年,我国煤制液体燃料产能达158万吨,煤制甲醇产能达3800万吨,煤制烯烃产能达180万吨。此外,2011年天然气消费量达到1307亿立方米,占到能源消费的5%。油品升级和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也促进了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二、我国清洁能源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清洁能源发展体制机制需进一步建立完善

清洁能源发展涉及诸多政府部门,缺乏统一协调、推进和监管的工作机制,造成资金投入分散、资源缺乏共享、平台重复建设、项目多头申报等问题。虽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清洁能源发展的政策,但一些政策过于宏观、缺乏细则,难以落实;一些政策特别是税收优惠政策还需加大执行力度。

(二)清洁能源发展规划需进一步统筹规范

一些地方规划目标与国家规划目标衔接不够,重规模轻消纳,导致地方新能源开发规模远超当地消纳能力。核准权下放后,清洁能源行业发展和宏观管理之间的关系尚未理顺,出现了“地方点菜国家买单”现象,不利于清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清洁能源发展规划和电网发展规划不统一,国家可再生能源、风电、太阳能发电等专项规划均已颁布,但电网规划一直没有出台,导致新能源发展与电网规划脱节。此外,清洁能源资源丰富,但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急需国家层面制定特殊扶持政策。

(三)清洁能源消纳和输送需进一步规划布局

电网建设项目涉及立项、规划、审批、核准、评估等多个环节。由于相关环节特别是电网规划滞后,使得电网建设进度远落后于地方新能源项目建设进度,导致电网建设滞后和调峰能力不足,清洁能源消纳和输送受阻,弃风现象尤为严重,2012年达208亿千瓦时,约占实际发电量的17%。储能技术研发力度需进一步加大;国家尚未出台储能相关电价政策,导致企业暂无收入弥补储能电站的日常运维费用和折旧费用,不利于企业发展。分布式能源发电和微电网建设方面存在的制度约束也制约了分布式能源大规模开发应用。

(四)海上风电需进一步推动发展

目前,我国海上风机技术总体水平偏低,大功率风电机组研发仍处于起步阶段。此外,海上风电场开发涉及海洋渔业、国土、电网、气象、军事、港通等多个领域,项目审批核准难度大,且项目建设过程中电网接入、风电场建设与其他用海规划矛盾突出。海上风电定价机制尚未形成,直接影响项目投资方的积极性。

(五)清洁能源应用市场需进一步培育扶持

作为未来重要的交通工具,新能源汽车充换服务普及度、可靠度、竞争度等方面亟待加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制约新能源汽车商品化,城市公共区域和居民小区充换电设施缺乏统筹规划和系统设计。新能源汽车的行业准入、监管政策及技术标准有局限性。扶持和补贴政策缺乏系统性,扶持主体未侧重于企业,且偏重于整车企业,扶持效果不佳。我国分布式电源输送距离短、需求大,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但光伏建筑一体化建设权责不清,且项目开发商、建筑物业主、用能单位由于利益分配容易产生分歧,缺乏长期稳定性,导致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进困难。

(六)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需进一步重视推动

我国城镇化工作在取得进展的同时,也存在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运行不规范,空气质量下降等问题,特别是垃圾处理存在厂址选址难、收集处理难、过程监督难、获取合理回报难等现象。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需将城镇化、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统筹规划,进一步推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三、大力推动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优先发展清洁能源

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占比达67%,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7%。由能源生产消费引起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为保护环境,抓住清洁能源带来的市场机遇,摆脱能源供应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实现能源清洁化利用;必须确立清洁能源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改善能源结构。

(二)不断优化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环境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清洁能源管理协调机制,大力转变政府职能、下放审批权限、提高办事效率,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发展清洁能源的积极性。适时修订《可再生能源法》、《电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建立有利于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开发利用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清洁能源财税金融优惠政策执行力度,进一步完善对清洁能源的项目支持、财税和价格补贴、成本与风险分摊机制等优惠政策并保持相关政策的延续性,特别是税收政策应综合考虑地方、电网和发电企业利益。在不违反《补贴与反补贴协定》前提下,进一步研究扩大清洁能源的补贴范围,推出更加系统完善的、与国际接轨的清洁能源补贴政策。

(三)统筹规划清洁能源产业发展

增强国家规划实施的权威性和约束力,确保国家和地方清洁能源规划的协调一致和相互配套。尽快出台《国家“十二五”电网发展规划》,以规划指导和约束项目审批,落实新能源基地消纳市场和配套电网工程,从源头上保证清洁能源规划与电网发展规划的协调发展。加快制定风电、太阳能发电分地区、分年度建设计划,实现清洁能源健康有序发展。加大对清洁能源资源丰富的老少边穷地区的扶持力度,着力解决边远地区清洁能源一次性投入后带来的管理、维护等后续问题,鼓励当地发展微网和局域网。

(四)稳步提高电网清洁能源消纳和输送能力

我国国情决定了大规模跨区域远距离输送问题将长期存在。要加快蒙西—长沙、锡盟—南京、酒泉—衡阳、张北—赣州等输送通道建设,推动准东—成都、哈密—重庆输送通道建设。加强智能电网建设,提高电网统一调度和管理水平,更好地消纳间歇性电源,确保清洁能源发电优先输送。在充分考虑用户、企业与地方政府情况的基础上,制定智能电网国家标准,所选技术路线应留下足够的升级空间,为将来升级改造提供方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积极示范并推广储能项目,单独核定储能容量电费,将储能项目电价高于当地燃煤脱硫标杆电价部分通过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进行补贴。

(五)大力推动海上风电发展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加大海上风电发展力度。要加大对海上风机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大功率风电机组的研发。制定完善海上风电场建设管理机制,协调有关各方利益,稳步推进海上风电场的开发建设管理工作。制定合理的海上风电定价机制,引导企业投资海上风电。

(六)加快培育清洁能源应用市场发展

根据新能源汽车特点制定准入监管制度。按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进一步明确基础设施建设原则,防止垄断。新建商品房的停车位要配备充电电源,在公共场所建设充电桩,设置专用停车位,对老社区也要制定建设充电设施的改造计划。公交、环卫、政府用车要率先实现电动化。政府研发和产业化扶持资金要向企业倾斜。在购买和使用环节实施鼓励政策,特别是在市场启动初期,可以直接免费发放电动汽车牌照。研究制定光伏发电项目用地面积核定办法和审批程序,尽快出台操作细则,规定分布式电站电价及电价补贴流程。

(七)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

大力发展风电和光伏发电的同时,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提高运营管理水平。积极开展秸秆发电、垃圾发电和沼气规模化利用。逐步扩大锂离子电池使用范围,特别是在储能、通讯等领域。同时提高铅酸电池行业准入门槛,淘汰落后产能。

篇6

预计经济政策环境将发生三个方面的核心变化:一是受供求的影响和政策的推动,劳动力价格将明显提高;二是由于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国际压力加大和“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完成的激励,节能减排要求将进一步提高;三是将进一步加速经济均等化。

劳动力成本提升将推动企业提高效率、推动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而产业升级将提升装备需求,装备制造的亮点是高端装备和装备国产化;节能减排要求提高将利好新能源、新材料,也带来脱硝、污水处理、能源合同管理等需求。另外,以新疆、为代表的欠发达地区将迎来大发展,尤其是在新能源相关领域。

根据“十二五”规划,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要达到15%左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要下降40%~45%。实现这两个目标的重大责任还需要由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来承担,环保新能源行业规划实施的力度和发展速度将带来巨大的投资空间和投资机遇。

环保新能源投资关键是看行业。核电、光伏、智能电网和新能源汽车四大领域值得关注。预计在“十二五”期间进入核电建设高峰,之后我国核电建设将保持较平稳的节奏。未来中国用电的不均衡对电力供应和电力服务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看好的产业是可以减少对火电依赖的清洁能源,以及解决电源和用电分布不均问题的智能电网。此外,《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值得期待,规划内容可能超预期,涉及汽车补贴、基础设施建设、汽车标准、电池标准等核心内容。而在新能源汽车投资板块中,动力电池和电控系统是值得关注的重点领域。

在选时的投资逻辑上,产业发展初期会重点关注新能源、新材料上游行业,比如资源类像锂矿、稀土永磁、稀土类等相关企业。而在中后期随着环保新能源中游产业逐渐成熟,竞争加剧和产能逐步释放,则要关注有核心竞争力和技术的品牌企业。

篇7

思想观念的“破”与“立”。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向低碳经济转型的严峻挑战和深刻变革,各级领导干部能否从传统的发展理念中解放出来,在节能减排中实现“发展观念、绩效评价、责任意识”上的思想观念大转变显得至关重要。在发展观念上,要破除不计能源消耗、不顾生态环境、粗放型的“生产发展优先论”的传统发展观念,真正树立起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以发展先进生产力为标准的科学发展新观念。在绩效评价上,要破除以发展速度论英雄的传统政绩观,真正建立起统筹节能减排在内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绩效观。在责任落实上,要破除以往存在的节能减排指标“硬约束”、责任“软落实”的错误做法,真正树立起节能减排首位责任制、第一责任人的管理新理念。

结构调整的“进”与“退”。节能减排是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生产领域的节能减排要有“进”有“退”,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一是依靠科技进步“汰劣促强”。现有企业要通过引入清洁生产技术和标准,改造提升传统生产工艺,淘汰“两高一资”的落实生产能力,促进企业全面形成清洁生产的运行机制。二是节能减排,人才为本。要不断加大企业人力资本投入,通过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在企业内部全面建立起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以劳动者素质的提升推动节能减排。三是加强管理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在企业内部工艺流程间和上下游企业间,实现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废弃物的再回收、再利用,形成能源节约和污染减排“双赢”的运营模式。

发展规划的“远”与“近”。节能减排既是一项长期发展战略,又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应注重把握好节能减排在“产业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社会发展规划”中的“远”和“近”。在产业发展规划中,要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产业发展的方向,建立起中长期规划与年度规划有机结合、目标相配套、任务相衔接的现代产业规划体系。在区域发展规划中,要根据地域资源分布情况和环境承载能力,突出做好区域主体功能区规划,避免生产要素“舍近求远”的无序流动和产业趋同造成的市场无序竞争。在社会发展规划中,牢固树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科学发展理念,从发展规划入手,切实保护好人民群众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职能定位的“分”与“合”。节能与减排是实现低碳发展的一项整体性战略任务,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支撑。作为各级政府要处理好部门职能与整体任务的“分”与“合”。其一,合力保大局,分口抓落实,做到“三个一起”和“三个分口”。即:节能减排“两套规划”一起制定,“两套指标”一起下达,“两项责任”一起承担,“两项任务”分口落实,“两项职能”分口监控,“两项奖惩”分口兑现。其二,加快信息化建设,健全地区节能减排监控网络,保证两大部门对节能减排监控的协调性和服务的整体性。其三,政府要搞好两部门协调联动,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探索政策激励的新途径、兑现奖惩的新措施,确保节能减排一体化推进。

工作推进的“点”与“面”。节能减排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既要突出抓好“点”,又要兼顾抓好“面”。一要突出抓好重点。要根据实际确定省、市、县的节能和减排的重点企业,实行“指标重点下达、责任重点落实、运行重点监控”,扭住“牛鼻子”,拉动节能减排总体推进。二要推动“面”上的工作。要制定“面”上中小企业节能减排指导意见和总体工作目标,通过层层分解,在工作安排和任务落实上要做到“一个企业都不能少”。三要搞好以“点”带“面”。发挥重点企业人才、技术、资金优势,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第四,要大力推广产业集聚区的节能减排模式,实现“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排污集合处理”。以集聚区的“点”,吸纳“面”上的企业,实现高效率的节能减排。

能源节约的“新”与“旧”。要按照“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要求,以发展新能源和新技术为主攻方向,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以“新”代“旧”推动能源节约。一是在能源生产上,突出发展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高新能源比重。二是节能新技术应用上,加大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力推进现有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新技术应用和节能产品开发。三是在节能科技攻关上,以市场为导向,创建行业能源节约“科技联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面向企业搞好重大节能项目的科研攻关,提升行业节能水平。

污染治理的“收”与“放”。“收紧排污的入口与出口、放开搞活治污的体制与机制”是生产领域污染治理的重要途径。收紧排污的入口与出口,一要收紧新上项目准入关,严格项目环评“一票否决制”;二要全面推进CDM清洁发展机制,收紧排放关;三要加强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打好污染监控的“组合拳”。放开搞活治理污染的体制与机制,一要放活治污体制,二要放活政策。

项目引进的“量”与“质”。在世界性的产业转移中,一部分“两高一资”项目往往用“投资大”做诱饵粉墨登场,成为一些急功近利地区的招商引资对象,造成了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严重后果。为此,在项目引进中应认真处理好项目引进的“量”与“质”的关系,坚持节能、环保的“三项否决”制度,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

评价体系的“增”与“减”。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时期,节能减排量大面广、任务繁重,规范和完善考评指标和评价体系则成为节能减排的关键一环。从宏观层面上,鉴于能耗和排放的增长是GDP增长的函数,在节能减排考评体系中,应增大对政府节能减排考评指标的权重,逐步减小GDP相关指数的权重;增加政府部门节能减排监控类考核指标,减少政府对企业生产经营评比类干预性指标。在微观层面上,企业是节能减排的主体,承担着绿色发展的历史使命,对企业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应增加履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社会效益考评指标,逐步减少和淡化产值类投入产出比的考评指标,真正建立起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篇8

关键词:职业院校;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6-0014-04

2012年3月,国家科技部《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2012年4月,国务院通过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2012年5月11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国家标准(GB/T28382-2012)并于2012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2012年5月30日,国务院正式通过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新能源汽车产业列入了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密集出台,明确了我国“十二五”期间以及将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作为职业院校,肩负着为企业单位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任务,相应的专业建设也应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一、新能源汽车和电动汽车的含义

(一)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所指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节能汽车是指以内燃机为主要动力系统,综合工况燃料消耗量优于下一阶段目标值的汽车。

(二)电动汽车

根据《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电动汽车按动力电气化水平分为两类:一类是全部或大部分工况下主要由电机提供驱动功率的电动汽车,被称为“纯电驱动”电动汽车,如纯电动汽车、插电式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以及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另一类是动力电池容量较小,大部分工况下主要由内燃机提供驱动功率的电动汽车,被叫作常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这表明常规混合动力汽车不是新能源汽车,实际上是一种节能汽车,它还没有改变用内燃机作主驱动的形式。

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明确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经过近10年的研究开发和示范运行,基本具备产业化发展基础,电池、电机、电子控制和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进步,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开始小规模投放市场。近年来,汽车节能技术推广应用也取得积极进展。但总体上看,我国新能源汽车整车和部分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尚未突破,产品成本高,社会配套体系不完善,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受到制约;汽车节能关键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燃料经济性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节能型小排量汽车市场占有率偏低。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国际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未来10年将迎来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目前,我国汽车产销规模已居世界首位,预计在未来一段时期仍将持续增长,必须抓住机遇、抓紧部署,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促进汽车产业优化升级,实现我国由汽车工业大国向汽车工业强国转变。《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也指出,以美国、日本、欧盟为代表的国家和地区相继实施了新的电动汽车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从技术上看,混合动力汽车技术逐步成熟,已进入产品市场竞争期,率先实现产业化,正成为汽车市场销售新的增长点。纯电动汽车电池技术进一步加速,整车产品更加接近消费者需求;世界主要汽车制造商加快了纯电动汽车量产步伐;插电式混合动力作为一种具有纯电动和混合动力双重特征的电动汽车技术成为全球新的研发热点;以电池租赁为代表的纯电动汽车商业模式创新取得进展。燃料电池及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近年来取得突破性进展,国际上各大汽车集团持续投入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研发,燃料电池汽车整车成本显著下降,性能指标已接近商业化水平。

经多年探索实践,国际汽车产业界达成了电动汽车产业化战略共识:在技术路线上,近期(2010—2015年),在依靠传统内燃机汽车技术改进和推进车辆小型化实现降低排放目的的同时,为达到更为严格的节能减排法规目标要求,应尽快推进混合动力技术的应用,并发展小型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中期(2015—2020年),在混合动力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增加汽车动力系统电气化程度,加大小型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推广力度;在2020年之后,纯电驱动技术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发展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大幅度降低排放目标。在车型应用方面,纯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三种类型的电动汽车技术各自具有最优的适用车型。对短途出行需求,可采用小型纯电动汽车;对长途出行需求,主要采用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或者燃料电池汽车。

我国高度重视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经过两个五年计划时期的科技攻关以及奥运会、世博会、“十城千辆”等示范工程的实施,我国电动汽车从无到有,在关键零部件、整车集成技术以及技术标准、测试技术、示范运行等方面都取得重大进展,初步建立了电动汽车技术体系,已申请专利3000余项,颁布电动汽车国家和行业标准超过56项,建成30多个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平台。

三、技术路线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指出,在技术路线上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当前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推广普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节能内燃机汽车,提升我国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主要目标是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与国际同步发展;燃料经济性显著改善。

《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认为,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角度看,发展电气化程度比较高的“纯电驱动”电动汽车是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方向和重中之重。要在坚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过渡与转型”并行互动、共同发展的总体原则指导下,规划电动汽车技术发展战略。在技术路线上循序渐进,步骤是:(1)确立战略,加快发展。确立“纯电驱动”的技术转型战略,顺应全球汽车动力系统电动化技术变革总体趋势,发挥我国的有利条件和比较优势,面向“纯电驱动”实施汽车产业技术转型战略,加快发展“纯电驱动”电动汽车产品;(2)坚持“三纵三横”的研局。“三纵”: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作为纯电驱动汽车的基本类型;“三横”:“电池”包括动力蓄电池和燃料电池;“电机”包括电机系统及其与发动机、变速箱总成一体化技术等;“电控”包括“电转向”、“电空调”、“电制动”和“车网融合”等在内的电动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技术。

四、职业院校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专业建设的思路

(一)密切关注国家和地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政策

国家层面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已经颁布,技术路线已经明晰,而相应的配套政策、细则、标准也必将随之公布;同时相应地也会有地方版的政策出台。职业院校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专业建设和发展要与政策合拍。江苏省政府已明确支持无锡尽早进入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与示范城市行列,作为地方汽车职业院校也有了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专业的契机。

(二)有序有步骤地推进专业建设

中国汽车人才网2011年3月份招聘数据显示,汽车新能源相关岗位为4521个,环比增长13.2%。重庆长安汽车新能源公司在3月份就新增招聘节能与新能源领域相关职位28个,需求人数超过150人。未来几年中国汽车研发人才缺口将达50万。[1]所以当前有必要启动相关人才的培养工作,并随着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的变化不断调整,从开设相应课程开始、从开设特色班开始、从为示范城市培养人才开始,逐步走向开设相应专业,扩大相关人才培养数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与地方新能源汽车企业深入合作

职业教育要满足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深入校企合作,了解新能源汽车企业用人要求,进行分类归纳,使专业培养与企业生产实际相一致。[2]以江苏省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为例,学校地处江苏省无锡市,可与地方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江苏常隆客车有限公司进行深入合作,为企业培养新能源汽车的应用人才、生产线操作人员。同时学校也与无锡公交公司有校企合作关系,目前学校在大客车专业项目上已经投入近200万元,在硬件上已经有大客车新能源方向的教学设备,所以在进行专业建设时,可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和加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专业建设,为无锡公交公司培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

(四)统筹兼顾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的专业方向

由于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专业建设要紧跟市场需求,所以要紧密跟踪技术发展动态,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和发展方向进行专业建设,统筹兼顾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的专业建设。在近期,要注重混合动力汽车和新能源大客车的专业方向,第二阶段(2015—2017年)注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专业方向,第三阶段(2018—2020年)要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专业方向。

五、职业院校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专业实训室的规划与建设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注意专业方向,在职业资格认证方面可以进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维修专项技能认证,同时也要注意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思想,这是因为当前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脱胎于传统汽车,所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服务人才必须具备传统汽车的检测与维修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和实训室设置要充分考虑到培养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对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专业来说,也要紧紧地把握住这一点。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主要有:(1)大三电——动力电池系统、驱动电机及其控制器、整车(中央)控制器;(2)小三电——电动空调、电动助力转向、电动(助力)制动系统;(3)充电——充电机、充电桩、充电站;(4)以动力电池为核心的整车平台——车身和底盘。综上所述,除了传统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实训室之外,还需重新规划和建设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专业实训室,如表1所示。

参考文献:

篇9

近日,茂名农业局召开了广东(茂名)首届现代农业博览会筹备工作会议。记者从会议了解到,由茂名市政府和广东省农业厅联合主办的首届广东(茂名)现代农业博览会将于今年12月25日至28日在茂名市文化广场召开。

为充分展示茂名市农业发展成果,广东省农业厅和茂名市政府决定联合主办广东(茂名)首届现代农业博览会。通过举办博览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进一步推动茂名市农业现代化进程,全面提升农业竞争力。

为推进农博会各项工作的开展,茂名市政府已成立了广东(茂名)首届现代农业博览会组委会。展出内容将包括:农、林、牧、渔各业的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获国家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获国际认证的出口农产品;本地特色的名优新农产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成果等。重点将放在优质农产品和相关产品的洽谈贸易、农业高新科技项目的交流合作、现他夜业项目的招商引资上,新上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壮大一批优势企业,发展一批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品牌产品,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目前,广东(茂名)首届现代农业博览会的具体实施方案已经出炉。

东莞模具业将添技术“服务器”

东莞模具业又将增加一个“服务器”。日前,东莞市科技局、发改局、经贸局、财政局组织专家,在长安镇进行一次专家论证会,论证对象是“东莞市新型材料注射成型模具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最终通过了可行性论证。专家组表示,研发中心将为注射成型模具技术创新搭建高起点平台,对提高注射成型及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行业水平、推动行业技术进步起很大作用。

依据规划,研发中心由新产品设计室、新材料技术研究室、产品及技术标准编制研究室等7大研究室构成。成立后,将根据企业发展和市场需求,负责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及其装备的引进、吸收、消化、创新改进、立项研究开发等工作。

研发中心还将向国内行业内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服务或科技成果有偿转让,带动行业和产业发展,并计划从今年到2012年,完成纳米金属镀膜材料、抗氧化防爆镁合金材料等10多个项目的验证验收工作,力争在3年内建设成为国家级工程中心;在4至5年内,在模具设计制造技术、新型材料及其成型工艺与装备技术、不导电真空镀膜工艺及装备技术领域内的研究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广州规划建设“新能源城市”

7月29日,广州市在全国率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广州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2008―2020),预计在2020年,广州将把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从目前的1%提高至15%,新能源产业总产值预计可达4000亿元。广州市也将建设成为“新能源城市”。

广州市经贸委副主任叶佑新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能源消费也迅速增长,2008年达到了5193.27万吨标准煤。能源消费已经成为制约广州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广州市的能源结构大部分是传统石化能源,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仅占1%。

篇10

一、将低碳经济概念引入环境审计的必要性

在环境审计中引入低碳经济概念,能够保证审计工作符合环保的最新发展方向,有利于发挥审计在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引入低碳经济概念是环境审计发展的需要

我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0%,到2020年达到15%;并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正式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碳生产率)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由此可见,低碳经济是我国资源环境保护重要的发展方向,是向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发展低碳经济的目的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更好的可持续发展,它与环境审计的最终目标完全相一致。

(二)引入低碳经济概念是完善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需要

将低碳经济纳入环境审计指标体系,可以从更加宏观、全面的角度去分析资源环境保护状况,有助于提出符合环保事业发展的针对性对策建议。

(三)引入低碳经济概念是环境审计与环保学科融合的需要

环境审计作为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审计工作,需要根据时展及时融合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等新兴环保学科的思想,并将其充分吸收、分解到环境审计工作中去,从而保证环境审计实现与时俱进的发展。

二、低碳经济对环境审计的影响

(一)低碳经济影响环境审计主体

目前,从世界范围来看,环境审计虽然源于企业内部,但其主体主要是国家审计机关。在低碳经济框架下,环境审计的主体将发生变化,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的加入将成为必然。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国际国内的种种“低碳化”政策法规最终都会落实到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上,因此,低碳经济的终端会落在企业身上,企业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主体。从工业化历史进程来看,企业是生态环境的主要破坏者,为了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具体到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有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高碳能源的消耗,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将自身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力所能及的程度。当低碳消费影响到企业产品的销售、银行信贷资金的获取甚至企业的税负时,内审部门需要对企业自身能源使用的合理性、利用的有效性及排放的可控性进行检验,并对能源使用的物理过程和财务过程进行核查,最终形成分析评价报告,在横向比较中找到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提出改进建议,促使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抓住机遇,赢得发展优势。因此,在低碳经济下,内部审计部门介入环境审计成为必然。随着低碳经济的纵深发展,更多的利益相关者需要根据企业经过审计鉴证后的低碳消费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来调整其与企业的利益关系。为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经营者需要委托独立第三方对经营者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鉴证。其责任履行情况如何,需要由独立于环境管理者之外的第三者加以监督、鉴证和评价。而注册会计师具备人力资源优势、专业能力和多年财务报表审计、管理咨询服务的实践经验;同时,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治理和保护环境的投资日渐增加,环境审计的业务量也必将加大,注册会计师的介入不可避免,也将成为环境审计的主体之一。

(二)低碳经济影响环境审计的内容

由于我国目前的环境审计主要是政府环境审计,因此,环境审计关注的重点领域主要是国家环境保护投资的重点地域,如“三河三湖”、“两控区”、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等,主要包括生态(生活)建设审计和环境污染治理审计两个方面。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环境专项资金的审计、对环境建设项目的审计、对环境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的审计等。也就是说,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基本采用了以项目为导向的审计模式,其内容主要是环保资金财务收支审计和环境政策合规性审计。在低碳经济下,环境审计主体将发生变化,企业将成为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的主要审计对象,企业是否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了低碳消费目标、政策和控制程序?产品在生产、制造、使用中是否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方法是否符合低碳标准?企业的低碳经济活动是否实现了经济效益?企业是否以经济节约和高效率的方式履行了低碳消费社会责任?显然,此类问题必将成为未来环境审计的重要内容。因此,笔者认为,未来环境审计在现有内容基础上应增加低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审计、低碳收支的审计和低碳产品的审计认证等内容,即不仅要进行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也要逐步开展环境效益审计。

(三)低碳经济影响环境审计方法

目前,我国环境审计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对环境审计的方法还没有定论,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常规审计方法对环境审计同样适用,但环境审计的特殊性要求环境审计要有其独特的方法,目前提出的方法主要包括环境成本效益分析、环境费用效果分析、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恢复防护费用法、影子工程法、调查评估法、人力资本法、环境决策分析和风险分析法等。低碳经济涵盖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低碳发展等多个领域。在宏观方面,根据我国发展规划与国际承诺,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GDP能耗、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比等低碳指标已正式列入我国未来的发展规划;在微观方面,为顺应低碳经济时代要求而发展起来的绿色会计在企业财务评价指标的构建方面也有了较大收获,碳资产净利润率、处罚性环境支出比率、预防性环境支出资产碳负债率、碳负债比率、碳资产周转率、单位收入能耗、单位利润碳排放碳资产占总资产份额环保设备投资比率、能源使用减少率废弃物排放下降率等财务指标相继提出。因此,笔者认为,在低碳经济下,随着宏观面和微观面上众多评价指标的构建或重构,分析程序具有了更加广泛的应用领域和更好的应用价值,势必将成为环境审计中的主要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