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编程入门培训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4: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控编程入门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F224-39
学习数控技术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能掌握数控原理、插补原理、伺服系统、检测原理等基本知识,掌握典型的数控系统的应用与操作,掌握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的编程知识,熟悉相关的仿真软件和自动编程软件,并通过实验、实训、实习增加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如何提高数控编程教学效率呢?
一、选择合适的教材
教材的内容应适合于实际编程应用的要求,以目前广泛采用的基于CAD/CAM软件的交互式图形编程技术为主要内容。在讲授软件操作、编程方法等实用技术的同时也应包含一定的基础知识,使读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数控编程技术的学习是一个分阶段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教材的内容应按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合理的分配。同时,从应用角度对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和分类,便于读者从整体上理解和记忆。
教学内容以“必须,够用”为度,少一点公式推导,多一点应用实践,删繁就简,确保重点,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例如:在讲“数控编程与操作”的内容时,理论方面应着重从编程思想与方法出发,将涉及到的工艺分析、程序的代码、结构、格式及数值计算进行详细讲解,多一些编程操作实例,突出实用、实践,而无需对数控系统或数控机床的维护维护保养等知识讲解。在教学中要充分与实践相结合,采用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形式。
二、实行内容模块,构建“三化体系”
一个专业是由若干课程群模块来构建,一个课程群模块由若干门课程架构,一门课程由若干知识与能力构建的模块组成。课程是学校教学组织管理的最小单元,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是保证教学质量、培养人才的基石。
这里的模块,是指课程知识与能力浓缩的单位元。每个单位元包含具有共性的知识点、能力点,尽量在一堂课内完成教学。若要多堂课完成,则分解成几步实施,提高可操作性。如《数控加工实训》课程构架可分解为二十个小单元,每个小单元即模块是知识与能力的高度浓缩,在有限的教学时空里,教学更多的知识与能力点,教学内容含金量极高。成果推广以来,我们不断提高和完善,现在已逐步实施课程教学内容的“三化”,即:
教学内容体系化: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职业技能体系等三者并进。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能力与证书并举,证书与就业并行的格局。
知识能力模块化:将知识与能力点构建为一个小的单位元,提高教学效益。主要表现在:一是节省教学时间。如:数控加工实训,我校仅用4周完成高级数车、中级数铣及数控职业培训考试。二是增大教学信息量。单位时间教学信息量可增加50%~100%。三是节省实训材料。工件模块设计,一个毛坯从大到小加工多个训练零件,节约实验实训经费。
典型实例动态化:实例或操作经动态媒体或现场操作等手段实现4D(三维立体+时间的立体动态过程)的动态化。有效提高学生快速理解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三、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借助于装备完善的数控仿真、多媒体实验室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实训室,使数控课程的教学手段基本达到了现代化的要求。在数控仿真加工的基础上,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教师们都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投影仪等先进的教学设施,根据优选的教学内容制作课件,营造出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可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提高学习的效率。
1.编制电子教案,实施网络化教学,将讲述的内容通过网络教学,增加信息量,实现实时仿真,可以引导学生按照工作过程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电子课件讲授,将抽象的知识用多媒体表示,形象易懂,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运用校园网和电子阅览室资料,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3.教学内容全部上网,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本课程的教案、课件、习题集、鉴定题库、授课计划、实训指导书等资料全部上网,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
4.开放实训室,为自主性学习创造条件。编写详细的实训指导书,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室,机房、一体化教室快速入门提高,使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认识、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加强实习教学
实习教学是数控专业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数控加工牵涉到机床、夹具、刀具、工艺路线、切削参数及编程方面的知识,由于数控设备少,我们可先在普通设备上培训有关知识,避免一开始就就让大批学生涌向数量不多的数控机床,等到相关知识准备好了,需要进行程序运行时才上数控机床,这就大大减少了数控机床的工作量,从而缓解了设备不足的压力。
我建议实习应按普通机床加工(如普车、普铣)仿真模拟训练数控机床操作三步进行,其中,普车普铣旨在让学生掌握主要的机械加工工艺与装夹方法。训练其对不同材料,不同零件,采用何种工艺路线,及在不同的工艺路线、不同的主轴转速、进给速度及切削深度条件对工件的形位精度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切削加工参数和工艺路线制定的感性认识。仿真模拟训练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编程指令和机床面板的熟练程度,为在数控机床上的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避免因指令不熟而损坏数控设备。
总之,在高职数控编程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专业课进行实践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精细化,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我校在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全面服务社会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同时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摘要:随着数控加工技术的广泛应用,数控机床的编程与操作已成为中专数控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根据中专院校在数控加工教学中存在的投入大、消耗多、成本高的问题提出了数控加工仿真软件,并在教学中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数控教学仿真教学
1.什么是仿真教学
所谓数控加工仿真教学就是模拟实际机床加工环境及其工作状态,应用虚拟现实技术于数控加工操作技能训练中的一种教学。数控仿真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仿真软件的网络功能为师生交流提供了平台;再次仿真软件具备多种数控机床和数控系统,弥补了实训设备的不足,降低了实训成本。
2.仿真教学在数控技术专业教学中的优势
(1)方便了教师授课
实习教学中,如果教师光在课堂上讲解,学生会难以理解,但教师在机床上对学生进行示范时,又很难保证所有的学生能够听清、看清,教学效果往往都不太理想。而数控仿真软件的互动教学功能使得教师可以在每个学生的屏幕上演示其教学内容,使所有的学生均能清楚地观看并进行模仿,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自己屏幕上看到每个学生的操作情况,实时了解教学情况并对学生进行指导。
(2)减少设备投入,一对一仿真实习解决实习设备与学生人数不成比例的问题
由于数控设备具备“高速、高效、高精度”的加工特点,且属于集机电、通讯、传感于一身的智能化产品,这就决定了其高额的成本。因此,数控专业的实训教学仅依靠购买数控机床则投入过大,若采用数控仿真进行一对一实习教学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难题。
(3)提供多种机床多种系统,解决设备型号单一,学生的知识面狭窄等问题
由于数控技术发展迅速,当前数控机床的种类和系统众多,对学校而言不可能将所有系统配齐,这就导致学生所学与工厂所用不符,而数控仿真软件提供了基本涵盖当今我国数控加工中常见的数控机床和主流的数控系统,所以在教学时可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机床和系统对学生进行授课,提高学生对不同数控系统及不同数控机床的适应能力,弥补了实习设备型号单一,学生的知识面狭窄等问题。
(4)安全性高,便于学生直观性学习,降低教师工作强度
由于数控加工仿真系统是一种虚拟加工技术,不存在安全问题,所以学生的错误操作也不会损坏机床,更不会造成人身伤害,使学生可以抛开思想包袱大胆地、独立地进行练习。软件中不仅具有对学生编制的数控程序进行自动检测、具体指出错误原因的功能,还具有在真实设备上无法实现的三维测量功能。这些功能使得学生可以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测加工零件几何形状的精度,大大降低了教师的工作强度。
(5)可在计算机上完成所编程序的检验,模拟加工,减少实际操作出错的概率,提高加工效率
在实际加工时,一般要反复检查程序,并利用机床的图形模拟校验功能来检验程序的正确性,这就导致占机调试时间过长。并且图形模拟也无法对刀具的干涉、运动中与夹具的碰撞、工件上一些细小的结构等进行全面真实的反映。所以在加工之前,可以将程序输入仿真软件,先模拟加工,观察零件的加工过程,并初步检验零件的形状尺寸,最后将正确的程序导入到数控机床中,既可节省时间提高加工效率,又保证了加工的安全性。
(6)实现虚拟加工,减少实训费用
数控仿真系统的核心是虚拟数控机床,它完全模拟零件的切削过程,能检验指令正确与否,并用三维动画实时模拟显示程序路径和工件图形,从而真实的再现了零件的加工过程,并且在模拟加工过程中不会有机床、刀具、材料的损耗,极大的减小实训费用。
3.与真实机床相比,仿真软件在数控技术专业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安全性方面
仿真软件与真实机床相比,安全系数较高,主要由于仿真加工中,不会出现任何事故,使学生容易放松对安全生产的要求,一些严格的操作规程无法得以实施。如加工过程中不要把头和手随意伸进机床中、加工前关闭机床安全门等,这些环节在仿真时往往都可忽略不计,而对于在练习时出现的撞刀等现象也毫不在意。如果学生一旦养成这样的不良习惯,将会在实际生产中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强调安全操作,严格要求,并给学生讲解仿真与实操的差别。
(2)产品质量准确性方面
数控加工仿真软件进行编程与操作练习时,比较容易忽视切削用量、刀具的选用,零件的装夹等问题。而且无法判断工件的表面粗糙度、尺寸精度等。所以学生在实际机床上加工时也会不自觉的忽略这些重要的部分,从而导致加工的工件无法达到尺寸精度要求,更有甚者发生碰撞等事故。因此,教师一定应严格要求学生按照实际操作的要求来做,如合理选用刀具及切削用量,正确装夹零件;规范对刀的步骤和动作,让学生从开始就养成正确的习惯,提高产品的准确度。
(3)教学质量方面
仿真加工与实际机床有一定差异,如车刀在数控仿真上加工时,背吃刀量不大于刀刃长度就可以直接切削。但在实际数控机床上加工,则会受机床、刀具和材料性能的影响,不可能选取太大背吃刀量。再如切断刀在实际加工中只能用来切槽或者切断加工,而在仿真系统中即使用来车削外圆也不会有错误提示。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及时说明软件与机床不符之处,并根据机床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详细讲解,以免使学生产生误解,影响到将来在机床上的编程与操作,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分配好仿真软件学习和机床操作练习的时间比例。实习条件较好时,上机操作的时间应占较大比例,因为数控仿真软件的优势体现在入门基础培训上,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提高主要还是要依靠上机实际操作练习。 只有在教学中将仿真训练与实践操作训练有机结合,摆正仿真软件在整个专业教学中的位置,才能充分地发挥其作用,才能真正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郭德桥.加强数控实习教学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J].职业教育研究,2006,(7):140.
篇3
【关键词】机械数控专业 现代化 实践 探索
一、专业现代化建设背景
随着全球“制造中心”向中国的转移,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需要有文化懂技术的“技术蓝领”。而宁海县是“中国模具生产基地”和“世界文具生产基地”。全县拥有模具企业1700余家,数控机床420余台,加工中心250余台,制模技工3万余人,年产值30多亿元,中国8%的模具产自宁海。全县共有文具生产企业近300家,年销售额达20多亿元。另有五金工具企业300多家,年产值20多亿元;汽车配件企业近100家,年产值达10亿元。随着模具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数控技术工人,每年需增加数控技术工人3000余人。宁海县职业学校机械大类专业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招生十分红火。据县科技局统计、预测,至2007年该县企业对数控技术工人的年需求总量超过1万人,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大型的设施设备齐全的数控技术教育实训基地,成为长三角地区数控技术人才的输送基地与储备库。培养急需的现代化数控技术人才,职校义不容辞担当此重任。由此可见专业现代化建设是培养现代化技术人才的核心,也是现代职校核心竞争力的标志之一。
二、专业现代化建设实践
(一)实验实训设备现代化
该校现拥有专业基础实验室4个,专业课实验室11个,实验实训设备总值321万元,其中万元以上仪器24台。基础实验室内配置了Auto CAD2000、精雕雕刻仿真系统和浙大辰光铣削加工仿真系统的软件,分为Auto CAD电脑房、精雕造型室、CAD/CAM编程室和电子阅览室,提供学生CAD制图、精雕编程、造型和cimatron编程、造型和模拟仿真。专业课实验室有3个钳工实习工场,200个工位、钻床20台、砂轮机1台,能提供200名学生同时钳工实习;1个数控(精雕)加工实验室,5台精雕数控机床,学生将编好的程序上机操作,同时对外加工;1个浙大数控模具加工实验室,1台浙大辰光CGM6500机床和5台浙大辰光CGM4300机床,学生将编好的程序上机操作或直接手工编程操作;1个数控加工中心实习工场,台湾高峰加工中心机床,学生编程操作;建有车工、铣工、刨工、磨工、电加工实验室各1个。
(二)师资队伍现代化
职业教育现代化,教育、教学及生活设施的建设是物质基础;教育体制、办学模式的改革是关键,课程与教学改革是核心,而师资队伍建设是根本。宁海职教中心专业师资以本校教师为主,同时聘请高校教授和企业技术骨干为补充。现有专任教师27人,其中高级教师3人,双师型教师24人,已有6人取得高级技术等级证书。3名教师获得美国Auto Desk公司的CAD辅助设计培训师资格证书。外聘教师11人,外聘教师中具有高级技术等级的教师有8人,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精干高效的专业师资队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科研能力
机械专业是该校的龙头专业,专业教师通过课题研究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业务水平。每年承担两个以上校级课题、两个县级课题和一个市、省级课题,同时还进行校本教材开发和参与县重大课题的合作研究。近三年共有48篇专业教学论文在县论文评比中获奖,28篇论文在市教研室论文评比中获奖,8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学术性刊物公开发表,2部科技著作出版,已完成1项省级以上教学科研课题,2项市级课题。《精雕模式实践的研究》获浙江省第二届教学成果二等奖、宁波市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第五届职教优秀论文一等奖。《分层教学实践与探索》获宁波市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该校教师编写的机械类专业复习训练——基础理论和基础理论综合测试卷校本教材被上海东方激光教育文化有限公司采纳,由中国大地出版社出版,并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2.专业技能
为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参加浙大数控辰光培训、车工培训、钳工培训、CAD培训和下企业实训。4人取得钳工高级工资格证书,2人取得高级计算机操作员证书,19人取得中级车工资格证书,9人获得中级钳工证书,3人具有AUTOCAD软件认证教师资格证书。在县、市各项技能竞赛中取得好成绩。1名教师在市教师技能竞赛中荣获一等奖,3名教师在市教师技能竞赛中荣获二等奖。30人次教师在县技能竞赛中获奖。
3.教师的培训
该校一贯重视教师培训和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2000年职代会上通过了《师资队伍培训规划》,力争在2005年前专业基础课教师达到本科学历或中级职称,双师型教师达到85%以上,实习指导教师达到高级工或技师水平。目前该校已提前达到该目标。通过校本培训、研究生进修、学历提升、国内外考察学习,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内职教领先技术的教师;通过下企业实训,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学水平;派学科带头人到德国接受“双元制”模式培训。经过一系列的培养培训使教师知识得到了优化组合,一批教学能手脱颖而出。
(三)办学模式现代化
1.校企合作(紧密型)
走出校门、开放办学,成立专业委员会等,以打开局面,与企业、行业联合办学,建立起以联合促发展,以科技促教学,把生产转化为利润,用利润增强办学实力的良性循环,是职业学校办学的方向。
(1)“精雕模式”是以校企合作教育为前提,借鉴和吸收德国“双元制”模式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敏孚”机械系校企合作模式,抓住校企合作教育的关键点——共同育人,北京精雕公司负责提供软件、设备、指导老师和培训专业教师,并与该校教师一起制订教学计划、编写教材,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写进教材,及时传授给学生,按照企业技术人员操作规范进行实验操作,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很强的顶岗能力。该校把优秀的学生输送送到公司,作为公司的技术员为客户服务,同时该校还利用精雕设备为其他学校制作校徽、校牌,并为企业提供加工服务,这样不仅创造一定的利润,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和顶岗的能力。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根据企业要求开展订单培训,向企业输送技术人员。三年来,该校向北京精雕公司输送了200多名优秀毕业生。
(2)与宁波双林集团的联合办学,借助模具厂的设备与工作实践环境,将课堂搬到企业车间,学生走进车间,为学生提供平时课堂实践的模拟教学与预岗实习的锻炼机会。
(3)该校利用现有设备,为一些模具厂开展对外加工服务,使企业生产走进课堂。校企互相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援助,同时为企业与学生就业搭建一个双向选择的平台。
2.与名校合作办学
该校采取“上靠、下挂、横联”的多维合作形式,积极与高等院校、兄弟学校开展“3+X”、“2+Y”模式的教育,实行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在校际合作上不断创新办学形式,积极开展中职与高职衔接的教学实践。如:与浙江大学合作建立浙江大学数控模具宁海培训基地;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联办“3+2”机电一体化专业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与宁波技师学院联办“2+4”机械工程专业;与陕西省建筑工程中专机械专业联办“2+1”机械专业,为中西部大开发培养紧缺的复合型人才。该校是全国中西部联动教育合作顾问单位,在省内温州、泰顺县, 省外陕西、贵州等地设有教学点。
三、主要成果通过数控专业现代化建设已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机械专业不断提升
目前机械数控专业是该校重点专业,县骨干专业,市现代化专业、省示范性专业、市首批高技能(数控技术)培训基地、浙江大学数控模具宁海培训基地、国家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毕业生就业、学生技能操作、高职考成绩和社会培训等方面初见成效。
(二)课程体系改革和校本教材的开发硕果累累
该校按照培养机械数控技术人才的要求,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适应用人单位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借鉴“宽基础、活模块”模式,尤其是校企紧密型合作办学模式——精雕模式,对该校机械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实质性的改革,同时采用选修课、分层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模式,使各个阶层的学生得到发展。该校还根据现有教材的现状和职高生的特点以及该县产业的需求,该校开发了四类校本教材——技能操作类:精雕雕刻软件JDPaint简明教程、钳工生产实习习题册、AutoCAD上机指导及练习、数控机床加工及编程;专业基础知识类:数控机床操作入门、计算机基础教程及练习册;健康成才类: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心灵故事、成长之路;高职类:机械类专业复习训练基础理论和综合测试卷集。
(三)毕业生供不应求
近三年累计毕业生908人,平均一次就业率100%,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当地企业的技术骨干,有的毕业生已走上创业之路,成为当地致富的带头人。殷永生同学已成为宁波贝发集团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兼任集团公司体系管理者代表,主要负责集团公司新产品研究开发、工程技术管理、产品质量管理、模具设计制造管理等。陈有甫同学进入双林公司后,由于技术过硬,工作出色,现任双林公司总部工程技术副部长,分管公司的模具和新产品开发工作。柴振炎同学毕业后自主创业成为宁海电子电线有限公司总经理。娄天鸿现任天鸿文具有限公司总经理,年产值达5千多万元。
(四)学生操作技能成绩突出
初级资格证书合格率100%、中级资格证书合格率95%以上。在各级技能竞赛中成绩名列前茅:省部级二等奖1项;市局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县级一等奖25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15项。经常代表宁海县参加市技能竞赛。
(五)利用专业优势,开展“订单培训”
时至今日,机械、精雕专业师生开展了5次科技下乡活动,共培训学员308名,其中283名顺利走上了工作岗位。根据企业需要共培训中级钳工500名,合格率达100%。CAD制图培训共开展10次,人员达600名。2003年7月,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数控机床操作培训,共培训30人。
四、专业现代化建设的展望
机械数控专业近几年在现代化专业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在同类学校中已处于领先水平。建设好现代化专业,有利于促进机械专业的进一步做精做强,有利于培养更高规格的机械数控人才,有利于促进产业经济的更大发展。因此,该校将以机械专业为龙头,带动各产业的连续、滚动发展。经过几年打造后成为当地拳头专业,在完成宁波市现代化专业、省示范性专业建设的基础上,逐步把它建成国家级示范专业和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基地。这就必须在师资队伍、实验实训设备和基地建设上继续努力。
(一)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到2007年,文化公共课教师和专业基础课教师达到本科学历或中级职称,“双师型”教师达到100%,实习教师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和中级工或高级工资格;继续引进和聘任一批具有多年数控生产实践经验的技师、高工担任实习教学和就业指导辅导员,继续打造一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名教师,建成一支校企联合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二)实验室和实验工厂建设规划
该校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今后三年将继续分期投入800万元,建立机械数控系列实验室和生产型数控加工实验工厂,拟建数控车削实验室,内配10台数控车床;拟建数控铣削实验室,内配10台数控铣床;拟建生产型数控加工实验工厂,内配加工中心各1台;数控深孔钻床1台、电脉冲3台、数控慢走丝线切割1台、线切割2台、中捷摇臂钻床3台、行车(5吨、10吨)各1架、磨床1台。此外,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在原有三大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在宁海范围内再建立3~5个机械实习基地。
(三)人才培养培训规模
篇4
关键词 风电专业;师资队伍;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7-0081-02
Discussion on Opening and Development of Wind Energy and Power Gener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Zhang Shengcheng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industry needs a lot of skill worker,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ccording to market development demand to open the wind energy and power gener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In order to be able to open this professional well, the school needs to have classes according to their school strength, teachers and equipment conditions. This article has a discussion from professional open, teachers team construction and etc.
Key words wind power professional; teachers team;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uthor’s address Jiuquan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Jiuquan, Gansu, China 735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风电产业的迅速发展和酒泉新能源基地建设对人才需求的增加,酒泉周边的几所中职学校先后开设了风能与动力发电技术专业。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形势下,企业对员工综合职业素质的要求,尤其是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要主动适应这种要求,必须进一步强化教学管理,把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看做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笔者一直参与学校风电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针对中等职业教育风能与动力发电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认为应切实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 地域、行业发展优势与人才需求分析
酒泉市境内有“世界风库”瓜州和“风口”玉门,风能资源可利用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可开发总量4000万千瓦左右。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到2015年,将建成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到2015年,全市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271万千瓦,可望占居全国总量的1/3,成为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的风电基地之一。
随着酒泉新能源基地的建设,酒泉风电装备制造业正在迅速崛起,集研发、制造、认证、测试、培训、配件供应、售后服务于一体,囊括了风机总装、风机叶片制造、塔架塔筒制造、电器及控制设备制造、研发与高科技服务等六大项目。
随着酒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中初级人才总体上严重匮乏,特别是风电装备安装与调试专业人员,风电机组叶片制造专业技术工人,风电场设备运行和维护人员短缺,是风电制造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之一。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下属的中专学校坐落于酒泉工业园区,开设风能与动力发电技术专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从2008年起,学校为适应酒泉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根据风电产业人才需求状况,对原有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重点培养风电装备加工制造和维护方面的技术人才;通过3年多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完善,基本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2 专业开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2.1 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现代企业对人才类型的需要合理安排制定。目前,风电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的需求有3个方向:1)风电设备制造与维修;2)机床数控技术应用;3)自动机(线)的运行与维修。要按照不同的专业化方向,对主要基础实习作相应的调整。对于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与维修方向,基础实习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机械方面,要加强钳工与电工电子实习训练,使学生达到中级钳工的操作水平;对于机床数控技术应用方向,应加强学生的车工实习及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实习,使学生达到中级车工的操作水平;对于自动机(线)的运行与维修方向,应向电的方面适当偏移,加强电工及单片机与可编程控制器实习,使学生达到中级电工的操作水平。
学校风能与动力发电技术专业定向于机床数控技术应用方向,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采用分阶段实习和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方法。即在第三学期安排8周的阶段实习,进行钳工、焊工、电工的有关基本操作入门实习;在第四学期结合专业课教学,安排4周集中实习课,进行车工基本操作技能训练,达到初级车工操作水平;在第六学期,赴工厂生产实习,使学生零距离接触现代新能源企业生产与管理实际,并将所学专业技术运用于生产中。
篇5
【关键词】中职;机电专业;教学管理;实训;分析
近几年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形势下,企业对员工综合职业素质的要求,尤其是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要主动适应这种要求,必须进一步强化实习教学管理,把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看作是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也只有使学生学到一技之长才能提高就业质量。因此,加强理论与实践环节教学,提高实践性环节教学质量就显得尤其重要。强化实训教学管理,把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看作办学力量的重要标记。学校要在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并在教育改革实践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1加强机电专业关于实习教学管理
1.1制定切实可行的实习教学计划
(1)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与维修;
(2)数控机床技术应用;
(3)自动机械的运行与维修。
要按照不同的专业化方向,对主要基础实习作相应的调整。对于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与维修方向,基础实习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机械方面,要加强钳工与普通车工训练。使学生达到中级钳工和中级车工的操作水平;对于数控机床技术应用方向,应加强学生的车工实习及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实习,使学生达到数控中级车工的操作水平;对于自动机械的运行与维修方向,应向电的方面适当偏移,加强电工及单片机与可编程控制器实习,使学生达到中级电工的操作水平。
1.2编写针对性较强的实习补充教材或实习指导书
机电专业教学实习包括基础实习、提高实习、工作实习。目前,机电类实习教材尚不能与当前的实习教学需要相配套。因此,应加强实习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组织教师编写具有本校机电专业特色的实习补充教材或实习指导书。在这一方面,学校自2003年以来,一直使用教师的自编实训教材,突出体现了教材的连贯性、实习阶段目标的渐进性。实习内容的实用性。各实习阶段要有明确的实习目的、任务、内容、和考核要求等。
1.3规范实习教学过程管理
实习教学具有生产性的特点,完全不同于理论课教学。实习教学过程管理是指对实习教学过程中影响实习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进行组织、协凋和控制,使实习教学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实习教学管理包括对对实习教学设施的管理、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和对整个实习教学过程的管理等,其中对实习教学过程的管理尤为重要。实习教学不是将学生安排到实习车间交待一下实习课题、师范一下操作过程就可以了,要严格按照入门指导、巡回指导、结束讲评的实习教学程序要求实施全过程管理。特别是巡回指导,是实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实施因材施教、加强个别指导、提高实习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规范实习教学过程管理对于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实习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1.4严格实习考核要求
实习考核要求是实习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科学合理的考核要求,在考核中应时时体现成功教育,能够增进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实习考核要求应根据学生实际,采取分层次步步过关的方式,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一步步地达到考核要求。对于少数在规定实习课时内不能达到考核要求的学生,实习教师要适当安排其他时间开小灶,进行个别辅导,使其达到实习教学目标的要求。实习考核要求应与劳动部门的职业技能接轨,以达到中级工职业技能水平。
2加强机电专业实习教师队伍建设
实习教学目标的实现,实习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职业学校要加强实习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双师型”实习教师队伍。目前,一些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教师存在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实习教学组织能力欠缺的现象。某些职业中专一贯十分重视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所有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必须达到所任教学科相关工种中级以上操作水平。随着职业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学校对实习指导教师又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必须达到高级技工的操作水平。学校将教师送出去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操作技能水平,现在所有从事机电实习教学的教师都取得相关工种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
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设施、设备是实习教学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要提高机电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必须切书建设好校内外实习基地。
3.1建好校内实习基地
按照职业学校机电专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职业学校应建设相对完备的、具有一定先进性的,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相适应的习基地。添置的设备既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还要具备足够的数量。机电专业有了校内实习基地,就可以按照实纲和企业用人要求适时调整实习计划,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合理设计实习课题,实习教学质萤的提高就有了保证。当然,专业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分布实施,逐步完善的方法达到要求。
3.2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现代企业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以满足学生毕业前顶岗实习的需要。学生在企业中实习,能够接触到先进的生产设备,学到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加工方法,拓宽视野。并且能学以致用,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同时学校在与企业的交往过程中。还可以了解现代企业对员工综合素质的要求、征求企业对学校办学的建议,以便对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改革与调整。
4结束语
只有强化实习教学各环节的管理,加强机电专业师资的建设,增加校内实训场所建设和设备投入,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才能适应社会需求,培养社会所需的中职毕业生,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均衡协调。
参考文献
[1]夏振强.加强实习管理,增强就业能力[J]-科技创新导报2010(29).
[2]刘学文.加强顶岗实习管理提高学生职业素质[J]-职业教育研究2007(10).
[3]赵雪莉.中职机电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8(22)
[4]兰日辉.中职机电专业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J]-新课程2010(9).
篇6
Abstract: Training practice work of PLC program designer certification on undergraduates of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in recent years i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focusing on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raining method, training content and practice link, etc.
关键词: PLC;程序设计师;职业资格认证
Key words: PLC;program designer;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ion
中图分类号:C9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3-0305-02
————————————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型工程装备检测与控制重点建设实验室开放课题(项目编号JSKLEDC201204);青岛农业大学实验技术研究项目(SYKT12-01,SYKT10-15)。
作者简介:张还(1974-),男,山东济南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气控制与PLC。
0 引言
可编程序控制器(PLC)作为一种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特殊的工业控制计算机,它集3C(Computer,Control,Communication)技术于一体,被誉为现代工业生产自动化的三大支柱之一,因此学习和掌握PLC应用技术已经成为工科专业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要求和紧迫任务。我校为普通高等院校,笔者所在的机电工程学院设置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两个电气类专业开设有《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理论课、实验课(理论课外单独开课)和课程设计等课程,目的是通过这门实用技术类专业课程系统、深入和多层次地学习与实践,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应用型的复合人才。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改革,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积累了许多的教学经验。但客观地讲,在教学过程中和对外考察部分院校时也发现,我们学院培养的学生虽然理论知识掌握的较扎实、程序开发设计能力较强,但实践动手能力、工程实际项目设计开发水平与有些高职院校的学生相比似乎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不少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从事的是电气设备和自动控制系统的维护保养和设计工作,回母校时也反映了他们在系统和设备调试维护及设计开发能力上存在的不足和欠缺。(PLC)控制系统设计师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第七批新职业,是指从事可编程序控制器选型、编程,并对应用系统进行设计、集成和运行管理的人员。这种有效的职业资格认证或职业技能教育作为全日制学历教育一种有益的补充和扩展,使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将来的专业技术工作。自2008年开始我院连续对电气类专业学生进行了PLC程序设计师的认证培训工作。
1 培训工作遵循的原则和努力方向
1.1 以能力为本位实现培训手段的多样化和培训内容的改革 我们学校普通电气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自动控制系统及电气工程系统的系统设计、研制开发、试验分析、系统运行、系统维护改进等方面技术工作及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工作的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和培训中应当切实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设备调试维护能力的培养,不能让他们浮在上面,拿过来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应当让他们既拥有软实力又拥有硬实力。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培训中,应当注重“软件与硬件的结合,知识与能力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不能只是单纯地讲授PLC的指令系统和编程方法等,而是要同时注重PLC的实际应用和PLC控制系统的各部件的集成和整体构建;不能只是注重学生的编程开发设计能力的培养和培训,而是要同时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系统和设备的调试维护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不能只是注重学生在课内机械地、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技能,而是同时要在课外发挥他们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己去探索创新型的课题和研究性项目。因此,学院应当开设部分开放性实验室供学生课外的钻研和训练。
1.2 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提高的方法与途径 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设备(仪器)维修保养以及对设备故障处理的方法、能力上。设备调试维护能力和设备故障诊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源自于设备维护者自身专业知识技能的提高和日常经验的丰富与积累。因此,需要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设备使用说明书和技术资料水平和能力。一方面需要用人单位和学校加大对设备维护者和学生的培训和锻炼,另一方面也需要他们自我知识及技能的提高和不断补充新鲜的养分。我们知道,有些设备发生了故障或出现了报警,单凭设备维护者平时在课堂上、从书本中获得的知识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找到设备出现问题的症结所在,有时候方法其实很简单:只需要找到该设备的使用说明书和技术资料,翻到常见故障现象、原因和故障排除那一章节,对症下药一般都会比较顺利的解决。对于那些一果多因的故障,我们只要采用排除法或者按照设备发生故障可能性概率的大小一个一个地去试,一般也都会顺利地排除故障或解除报警的。
1.3 双语教学的开展和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 从笔者曾在工厂一线多年从事数控机床电气的售后技术服务工作和在进入高校后不少毕业学生反馈回的信息来看,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设备维护者在调试维护设备时,很多最新的、比较先进的设备或系统(尤其是进口设备或系统)其说明书和技术资料都是英文原版的,因此,在培训及教学中应该适当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英文原版技术资料(如图纸、使用说明书和编程手册等)的能力。
2 培训工作中的尝试与实践
在PLC程序设计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中主要采取了以下的尝试与实践:
2.1 培训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 古人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当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平时进行实训时,经常会在程序编程、下载时和设备联线统一调试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发生各种类型的故障。此时教师、培训指导者应尽量减少在解决问题、排除故障过程中的参与,更不能替学生去解决问题和排除故障,应当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只是给出他们足够多的提示和启发,让他们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并尝试着自己动手去解决问题;
2.2 部分授课内容尝试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 在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时需要注意的是,双语培训教学在内容上应当适合(如选择电气控制中的继电器部分),在难度、深度和广度上应该适当,力求通过双语教学把本课程、本专业最常用的英语专业术语、常见的专业技术词汇传授给大家;
2.3 利用好教学实习、实践环节,鼓励并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 “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的课程学习和实验实习与社会实践环节是相辅相成的,应当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作用。PLC程序设计师认证培训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技能教育,也是对上述全日制学历教育的一个有力的补充和扩展。课程设计作为一个重要的实习环节,是“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理论课、实验课一个必不可少、有益的深入和拓展。课程设计实际上包含了不少难度较大的、综合性很强的PLC实训项目。如果利用好PLC课程设计这个教学环节,学生的编程开发能力、硬件调试能力可以得到极大的提升;另外,教师和学生应当努力地走出校门去,利用课程实习环节、毕业实习环节,多和外面的企事业厂矿单位、科研院所接触,了解它们的发展动向和技术需求,同时也了解它们最新的设备和技术发展状况;
2.4 充分发挥学生创新实验平台的作用 应当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和课外专题小组,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参与指导教师的教研或科研课题。通过让学生收集资料、进行基本的科技技能训练,使学生积累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做到进一步地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我院设有大学生创新实验室,这就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训练平台。今后应当思考怎样更加充分地利用好这个平台,从而为PLC程序设计师认证培训工作更好地服务。
3 结语
我院自2008年开展PLC程序设计师的认证培训工作以来,共有近百名学生获得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颁发的《PLC程序设计师职业培训证书》。近年的实践证明,通过这项专业培训工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项目的设计开发水平,为他们今后的择业、就业,更好地走向社会和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夯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剑,徐立辉,刘美菊,等.建筑类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建设与实践[J].中国建设教育,2010,3(5~6):45-46.
篇7
关键词:课程;课程目标;高绩效工作;应变能力;综合创新能力;整合;衔接
作者简介:吕鑫祥(1938-),男,上海人,上海电机学院高等技术教育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G71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4-0004-04
高等职业教育(简称高职)的目标、性质和功能都是由课程具体呈现的。因而,课程问题是高职的核心问题。当前,教育界对高职课程的内容和模式尚存在不少分歧。这不能不影响高职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功能的更好体现。本文准备就此提出一些观点供共同探讨。
“课程”一词有不少表述。本文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O)1997年新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对课程的表述是较为具体的,便于操作的。现转录如下:
“课程是按照教育内容确定的,是完成确定的某项目标或明确规定的教育任务而组织的有一定排列顺序的教育活动。”
“教育活动的含义比一门课或一组课的含义更广。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某一级教育不仅包括编入课程的各门课,而且也包括各门课以外的科目及课外活动。”
本文立足于以上课程内涵来进行阐述。
一、高职教育面临的新态势
(一)技术的空前发展
20世纪40年代以来,技术的发展呈现三个特征:
(1)技术发展的高速化和投入应用的高速化;
(2)现代技术的发展不断走向综合化;
(3)技术的复杂性和精确度越来越高。20世纪出现的许多高新技术,其复杂性和精确度是19世纪的机械技术、动力技术等所不能比拟的。
由此可见,技术的发展对社会职业岗位内涵及外延的变化,正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技术的更新,不断促使低技术岗位的消亡、高新技术岗位的增加。而且岗位技术含量的上升正成为普遍趋势。
(二)经济的全球化
我国加入WTO的深刻内涵,就是使本国经济融入到世界经济主流中去,就是参与世界性的资源和产出优化配置的竞争中去。这就必然要使我国原有的经济结构产生相应的变化。
首先是产业结构的变动。这一变动的比重特征是第三产业的持续上升;第二产业的合理增长和第一产业的逐步下降。除产业结构变动外,产业部门中的行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一些行业如纺织、采掘等日渐减少。反之,一些新行业如电子、计算机、合成材料等日趋发展。
这二个层面的变化对我国社会职业岗位结构同样会产生直接影响。
(三)企业行为的深刻变革
在经济全球化与技术高速发展的合力推动下,正使一个高度竞争化、自由化的全球经济和贸易体系日渐形成。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企业也必然要经历深刻的变革。首先,企业同外部环境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企业面对空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瞬息万变的市场情况以及具有各自要求的客户。因而,企业必须随时保持灵活应变的工作姿态和持续创新的技术思路。否则企业就会在竞争中失败。这就使得企业的内部机制和工作模式必须作相应的变动。
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提出了“高绩效工作”(High performance)的概念。在传统的工作模式中,企业职工的职业活动是基本确定的。职业岗位内涵是持续不变的一组工作任务。劳动者的职责是完成规定任务。但在高绩效工作体系中,各个层次的劳动者都应该主动地智能化地参与生产和工作。劳动者所接受的常会是没有细微规定的任务。它给劳动者留下发挥创造性的余地,希望他们能更好更快的解决问题和获得进一步改进生产的新思路。
总之,在当今环境中,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具有快速应变、不断创新的能力。因而也就必然要求职工具有应变、创新的素质。德国企业界对职工提出的“关键能力”就是这一要求的体现:(1)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了解所承担业务中全部内在联系的能力;(3)在较微观范围内发挥主观能动性、自我发展和独立学习的能力;(4)在工作过程中,独立的、有效引导的组织能力;(5)在工作小组中的合作能力;(6)掌握新型信息技术的能力,即所谓“驾驶媒体的能力”。
美国职教专家Thomas. R. B.为现代企业职工提出的“高级通用能力”(advanced generic skills)的内涵与上述“关键能力”是类同的。只是更明确地提出了“创造性思维能力、作决定能力、推断能力”。由此可见,这是现代化社会对企业职工的规律性要求,是职业行为在企业中的新定位。
毫无疑问,这也是现代社会对高职课程的总体要求。
二、高职课程开发的理论要点
面对新形势,迫使我们对高职课程的一些重要问题重新审议,并作认真的理论思考。现阐述如下:
(一)课程目标应由岗位扩展到职业或行业,并顾及职业生涯
传统的职教观把职业岗位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终结点。这种观念反映了当时社会职业岗位的状态和需求。但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社会职业岗位体系已逐渐成为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动态大系统。岗位的消失和产生交替进行。就岗位内涵而言,由于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常处于变动之中。因而,职业岗位只适合作为岗位培训的目标,而不太可能成为职业教育的稳固基础。
还必须看到,在现代社会中,社会人员的利益导向和价值走势,常使其就业经常变更。美国劳工部一项研究预测,现在20岁的青年人一生中,职业变换会达6至7次之多。我国社会也发生着同样变化。人才流动已成为一种熟悉的社会现象。这样就业需求也必然对课程目标和内涵产生影响。
国际上的权威文件印证了上述分析。UNESCO1997年再版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89条中提到“5B类教育的计划内容,是面向实际的,适应具体职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因此可见,其覆盖面远远超过了职业岗位。在初版中是没有这样的提法的。
1995年美国国家职教研究中心(NCRVE)向联邦政府所提“立法原则建议”第一条中指出:“旨在使今日的学生获得能适应明日需要的各种理念的充分理解,不能仅局限于职业入门的具体技能,而要关注到行业或职业的各个方面。”
第二条中又提到:“应排除只教某种职业岗位技能的课程。”
可见,在此文件中,课程目标也大大扩展了,不仅要关注到行业与职业的各个方面,而且要涉及到学生的明日需要。
(二)课程应使学生具有应变、综合和创新的能力
在新形势下,技术型人才的知能结构总体上看,应有以下变动趋势:
1.具有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应变、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由于现代社会的职业体系是一个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的动态系统,因而,社会成员必须具有应变能力,才能适应它的需求。1999年UNESO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大会主题工作文件中指出:“对人的素质要求在变化,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应变、生存、发展。”“21世纪竞争的核心是造就一支有生产活力的、灵活的劳动大军。”
2.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
当今,技术发展的综合化特征,必定会在技术应用中体现出来。首先是技术工作岗位的综合程度的提高。例如上海大众PASSAT汽车自动焊接生产上的技术人员,既要有汽车焊接专业的知识、又要熟悉自动焊接机器人的性能、还要有加工质量控制能力。技术人员的知能结构不仅涉及到汽车构造、焊接技术、机器人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还要涉及到物流管理、品质控制等方面。同时,加入WTO后,工厂技术生产逐渐与国际接轨,因而,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也越来越成为技术人员的必备能力。
3.加强创新精神与开拓能力的培养
技术型人才同样需要创新精神与开拓能力。工艺流程的革新、加工方法的创造、管理方式的变革等都需要这种素质。把技术型人才理解为“执行型”人才是不全面的。在当前国际经济竞争中,技术创新竞争正是竞争的核心。
UNESO总干事马约尔先生在1999年“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上提出“未来,促使一个国家社会与经济腾飞的骨干力量是专业技术人员”。
(三)课程应正确配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1.要十分重视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
从总体上看,职教课程的发展,实质上是理论深度与技术广度的发展。中职向高职的提升也是专业基础理论的提升。还必须看到高绩效工作模式所要求的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都是建立在专业基础理论上的。没有必备的理论基础就不可能培养应变能力,更不必奢谈创新。
毫无疑问,这里讲的必备理论是技术型人才形成技术应用能力所必需的,而不是其他人才的理论基础。过去理论错位的负面影响,不应成为轻视理论的理由。我们反对“学科本位”的指导思想,但是并不反对学科建设。当然,这种学科是技术学科或者是为形成技术应用能力服务的学科。很难想象,高职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可以没有与高教水平相当的理论基础与学科建设。
可以预计,随着技术的深度化、综合化发展,技术型人才应有的理论水平必将不断提升。
2.应该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整合
当前,不少文章认为:“高职是培养实践人才的,因而,实践应不断加强,理论越浅越好”、“为加强实践,应该建立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等。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是一个误区。
应该看到,技术型人才的实践能力是建立在必备的理论基础上的。消弱了必备理论也就是消弱了实践能力。不懂得数控原理以及相关的机械、电气、传感器等理论知识、怎么谈得上数控设备的编程、调试、维护等实际能力的培养呢?
美国职教专家Thome R..Bariley著文谈到“高级通用能力”时说“学校教育应该确保学生提高这种能力。然而,工作场所的变化带来的课题不仅是教育内容方面的,还需要教育理念的转变。其中学术性学习与职业性学习的整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整合是核心”。最后一句话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3.各种实践环节都有其功能,不能偏废
高职的实践环节有实验、实训和实习三种。当前,有一些较时尚的提法,我认为值得商榷,如“大力削减验证性实验学时,力求增加实训学时”、“减少实验对理论的依附性”、“实践教学不能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实训可以替代实习”等。
实训是形成专业能力的重要环节。推崇实训的作用是无可非议的。但是由此而贬低其他实践环节的功能,甚至否定其存在的必要性,那就值得探讨了。
验证式实验是掌握理论的必需手段。同时还必须看到实验在建立科学的实证思维方面、在掌握基本的测试手段和方法方面、在参数测试、数据处理等方面都起到了打基础作用,对其他的实践环节和今后的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
实习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技术氛围,真刀真枪的技术问题以及工厂具体的人际关系和运行机制。实习对学生认识和把握工作世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更主要的是体现了当前高绩效工作模式所要求的,工作地学习与学校学习相整合的趋势。
(四)课程体系构建应遵循优化衔接、定向选取、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的原则
1.优化衔接
高职的课程体系构建,不能离开学生原有的学习状态,也就是说要考虑与高中阶段教育教学的内容相衔接,否则会出现重复或缺失的状态。
当前有二类衔接方式:教学单元衔接法和专业大类衔接法。前者以教学单元为基础。它是一种相互独立又各有联系的教学单元体系。在体系中,教学单元程度深浅可分为若干层次。例如英国的教学单元分成5个层次。各种技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可以选择不同性质和不同层次的教学单元组合而成。这样,不同层次的技术教育之间的衔接就可以通过教学单元的衔接来实现。这种方式较为精确。但建立和更新体系的工作量较大。
后者以中职和高职间的专业大类来对口衔接,虽较粗糙,但可操作性较强。法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均用此法。
在特定条件下,中职与高职之间的衔接也有用同一教学计划来实现的。由于使用专门制定的教学计划,因而,衔接情况也较好。
2.定向选择
课程内容是按形成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需求,经过调查研究、专家咨询后,再综合分析加以确定的。因而,课程内容是定向选择配置的。这种选择配置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定向选择。例如美国社区学院的“技术数学”、“工业物理”以及德国技术大学的“机械化学”等,这些内容都是按专业要求定向选择的。
(2)教学内容间比重的选择配置。例如基础理论、专业基础以及专业技术三者的比重,也应根据专业情况,按照针对性与适应性统一考虑、合理平衡的原则加以确定。
(3)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比例的选择。这同样要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要求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例如,智能型操作者、医疗技师与工艺工程师、农艺师的比例肯定是不同的。
3.有机整合
教学内容确定后,就应该对他们进行整合。这一整合是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整合方向的。技术应用能力是由一些由知识和技能体现出来的能力要素整合成的。例如北京联合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技术应用能力,经调查研究,综合分析后明确是由8种单项能力要素组成。每一种单项能力又由若干课程来保证,如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是由“微机基本组成”、“操作系统”、“工具软件的使用”等保证。
4.合理排序
为实现整体优化,课程体系还须合理排序。因为知识与技能均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例如,“液压传动”课必定要在流体力学基础上才能学习;一些理论课又必须在一定实践基础上才能进行,如没有金工实习基础就无法教授“机制工艺学”等。国内外不少学校在确定教学内容后,常先制作“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图”以决定教学程序。这样,既可以使教学以合乎知识与技能内在关系的合理途径进行,又可避免重复和脱节。
参考文献
[1]UNESCO.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1997版.
[2]Thome R..Bariley.“学校与工作的整合――教育及变革中的工作场所”,《Education through occopation in American High School》Vol..I.
[3]UNESCO“技术与职业教育和培训:21世纪的展望”,《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全》建议书,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