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最常见的病因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4: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慢性病最常见的病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慢性病最常见的病因

篇1

今年5月20日,江苏省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的《2014年江苏省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近九成江苏居民死于慢性病,其中恶性肿瘤是首位死因。

近九成居民死于慢性病

《公报》显示,2014年江苏居民前10位死因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及中毒、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前10位死因合计占死亡总数的95.56%,其中由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87.71%。

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吃高油、高盐、高热量的食物,运动量少,吸烟率居高不下等,都是目前居民患慢性病的危险因素。这些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

恶性肿瘤仍是致死首因

从统计资料可以看出,恶性肿瘤,仍然是排名第一的致死杀手。目前江苏居民前5位致死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

1973至2010年,江苏省居民的主要致死恶性肿瘤位次发生了很大变化,食管癌由20世纪70年代的第1位下降至第4位,肺癌由第4位上升到目前的第1位。

肝癌、胃癌、食管癌及宫颈癌等,一般被视为“穷癌”,在低收入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更容易出现,一般跟营养差、卫生条件差、慢性感染有关。在我国,乙型肝炎病毒、幽门螺旋杆菌、人瘤病毒(HPV)和EB病毒是最常见的感染和致癌因子。

在江苏,“穷癌”发病率没有明显下降,而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常见的“富癌”的发病率有所增高。被称为“富癌”的有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淋巴瘤和前列腺癌等,这些肿瘤的发生往往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常年高脂肪饮食、缺少膳食纤维摄入、久坐少动、不按时排便或习惯性便秘等因素,都是其常见的诱因。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饮食中,肉类摄入多了,蔬菜、水果、粗粮吃得少了;在电脑、电视前久坐不动的时间多了,身体活动时间少了;抽烟、喝酒等应酬多了,户外休闲锻炼少了,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是江苏“富癌”发病增多的主要原因。

不管是“穷癌”还是“富癌”,都与我们的生活方式与习惯息息相关,预防癌症就从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开始吧。

脑血管病首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

脑血管疾病排第二,让人有点意外。近年来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一直在上升,据预测,中国这种上升趋势要到2050年才会有拐点。让专家担忧的是,脑血管疾病发病在年轻化,现在30多岁就中风的非常多,跟10年前相比,提高了近一倍。

是什么让那么多脑血管病来摧残生命?专家表示,第一个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第二是糖尿病,第三是吸烟。吸烟对血管病、脑卒中、冠心病等影响很大,那是因为尼古丁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篇2

但严格地说,口腔溃疡并不是一种病,而是许多口腔黏膜病可能发生的一种症状,如复发性口疮、创伤性溃疡、口腔肿瘤、各种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大疱性疾病的后期、某些性病以及血液病、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慢性病的口腔表现等。这些疾病根据口腔溃疡病理的特征和预后,又大致可以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

年轻人最易发生的口腔溃疡以良性溃疡最为常见,通常称“复发性口疮”。其典型症状可以归纳为:“红、黄、凹、痛”,就是指发作时,溃疡边缘充血,表面有黄白色假膜,中央凹陷,伴有明显的疼痛感,影响语言和进食。此类溃疡发作位置不固定,严重时此起彼伏。甚至没有间歇期,可伴有低烧,通常两周可以自愈。良性溃疡病因复杂,目前医学界没有定论。细菌、病毒、免疫、内分泌、遗传、微量元素、饮食习惯、情绪、睡眠等,皆是其影响因素。正因其病因不明。故患者自己寻找发病规律和医生的药物治疗同样重要。单纯服用单一维生素或注射转移因子并无明确疗效。对于轻症的良性溃疡,偶尔发作,可自用西瓜霜、锡类散等,不建议全身使用抗生素。症状严重时,应及时就诊,通常需要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加以控制。虽然此类溃疡不能完全根治,但可以延长间歇期。降低发作频率,改善症状。需要指出的是,此类溃疡无论发作严重与否,均不会癌变。

当然,还有一种多见于中青年的口腔溃疡――白塞氏综合征。其口腔溃疡发作会累及眼睛和外阴,以及有长期低热、关节疼痛、红斑结节、针刺脓头等临床表现。此病虽无恶变之虞,但因其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往往会发生广泛性细小血管炎症,有一定的危险性,常需较长期地使用小剂量激素。

多见于少年儿童的口腔溃疡是属于“创伤性溃疡”中的“自伤性口腔溃疡”。顾名思义,这种口腔溃疡是由于小儿多动症、不良习惯等原因引起的。例如,习惯性咬唇、咬颊、咬舌,用铅笔尖捅口腔黏膜等。这种口腔溃疡如不及时纠正患者的不良习惯,使溃疡长期反复出现于同一部位,是有癌变可能的。当然,如果这种口腔溃疡得到及时纠正和诊疗,疗效颇佳。

老年人好发的口腔溃疡也与创伤有关。因为,中老年人牙齿龋坏后往往不会及时诊疗,“拖一天算一天”,口腔里长期残留的牙根、牙冠成为诱发口腔溃疡的一大因素。通常其发病位置与龋坏了的牙齿相一致,若任其长期存在,也可能引起癌性溃疡。但是,这种溃疡在拔除残根、残冠以后,消除了局部刺激因素,很快就会痊愈。

血液病、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慢性病患者的口腔溃疡属于“继发性口腔溃疡”,往往与这些疾病长期不愈、体质下降有关。在这一类慢性病的病势得到有效控制之前,这种口腔溃疡症状通常是很难改善的。口腔医生能做的就是尽可能控制口腔黏膜的广泛性感染。所以,对这类口腔溃疡,最紧要的是全身性疾病的诊疗。

至于癌性口腔溃疡,当然需要尽早手术、放疗、化疗以及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

篇3

【关键词】老年性前庭神经炎

前庭神经炎是仅次于美尼尔病的常见周围性眩晕性疾病,好发于30~50岁的中、老年前期病人,老年人患本病较少。因老年人生理功能减退、脑动脉硬化、常患多种慢性疾病等特点,故一旦患本病时常被误诊为其他老年性疾病,尤易被误诊为椎-基底动脉系缺血。关于老年人前庭神经炎的特点,国内迄今尚无专门报道,特报告本组病例以供参考。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自1997~2009年诊为老年性前庭神经炎,资料较完整的11例。年龄51~77岁,其中男6例,女5例。伴有高血压2例,冠心病1例,糖尿病2例,颈椎病6例。有脑缺血发作史1例,美尼尔综合征病史1例,一侧耳鸣伴听力下降史1例,双耳听力减退40年1例,慢性副鼻窦炎史1例。一人同时伴有一种慢性病者4例,伴2种慢性病者2例,伴3种慢性病1例,伴4种慢性病1例。

1.2临床表现全组病例除1例在本次发病前20天开始有耳鸣加重外,其余10例均无前驱症状。临床主要表现为间歇性或迁延性眩晕,仅2例为突发性眩晕,其中真性眩晕9例,头昏不稳定感2例。2例伴一侧肢体运动不协调1例有枕后头痛和眼痛,1例有搏动性耳鸣和听力下降,1例发病时一侧耳听力短暂下降,1例发病后近记忆力减退。

1.3病程本次发病眩晕病程3天~1个月(3天2例,9天1例,16天3例,1个月5例)。从第一次眩晕起病到本次发病确诊时间为16天~15年(16天2例,1个月2例,半年1例,1年1例,2年1例,4年2例,5年1例,15年1例)。确诊前均被诊为椎-基底动脉系缺血。

1.4体检全组病例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病征。血压除1例150/90mmHg外,10例均正常。实验室检查:4例查30项生化常规,2例血糖增高,其余项目均正常。辅助检查:3例查EKG均正常;8例查TCD,1例正常,1例左VA轻度缺血,1例MCA中度痉挛,1例左ICA和BA、右VA流速下降,4例双侧VA轻度流速增高;7例照颈椎片,1例正常,6例明显增生退变;2例脑CT正常,2例脑MRI正常,1例脑MRI颈MRA见双半卵圆中心多发腔梗,1例脑MRIMRA正常,2例脑CT脑MRIMRA正常。

1.5专科检查全组病例均做纯音测听:3例双耳正常,4例双耳高频听力轻度下降(下降20~30db),1例双耳轻感音神经性聋,1例双耳重度感音神经性聋,1例双耳低频听力轻度下降,1例右耳高频略呈V形下降。全组均做前庭冷热试验或眼震电图,结果提示:双侧前庭功能减退(前庭功能减退标准:热水44℃时只出现微弱眼震或眼震持续时间为0,或眼震电图热水44℃时最大慢相角速度<5,或两侧前庭功能比较,减退侧下降>50%)6例,左侧减退1例,右侧减退4例。3例查前庭脊髓反射(PSG)均正常。

2讨论

眩晕是神经科和耳科疾病的常见症状,据认为前庭神经炎是眩晕第二个最常见的原因[1],其发病率20世纪80年代国外资料报道为1.6%~9%(卢永德,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分册,1983,5:279),我国报道占眩晕病因的2.35%(王博惕,王丽雯,耳神经学,1987),几年前倪道凤等和谭毓绘等在报道眩晕症时曾提及本病[2,3],但其确切发病率不详,李学佩等[4]在研究老年和老年前期眩晕中,无1例为本病。故我国老年性前庭神经炎发病率或患病率不明。

已知前庭核和耳蜗核的血液供应是同源的,即血供来自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迷路动脉-迷路动脉,最后分别到达前庭动脉和耳蜗动脉,供应该二核。因此,当基底动脉系缺血若出现耳聋(感音神经性聋),常伴有眩晕和前庭功能损害,反之,此时若只有眩晕和前庭功能受累而无耳聋,很难用基底动脉系缺血去解释。本组病例临床资料亦显示,突出的眩晕和前庭功能减退而神经性耳聋轻,同样不能用基底动脉系缺血解释。

老年人因全身功能衰退,多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或各种慢性疾病,故易导致脑血管疾病。虽然眩晕常因椎-基底动脉系缺血之故,但后循环TIA至今尚无统一的、客观的诊断标准,该病特点大致是:(1)大多发生在50岁以上老年人;(2)可能有高血压等脑卒中危险因素;(3)主要症状是突发性或迁延性眩晕;(4)TCD或ECT等检查在相应功能区有确切缺血指征;(5)影像学检查能除外责任性病灶。可见其诊断是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排除其他眩晕原因后作出的,而国内目前对老年人眩晕的复杂性认识尚不足,诊为椎-基底动脉缺血有过滥倾向,本组病例在确诊前也毫无例外地诊为椎-基底动脉系缺血。老年人机体功能减退,前庭功能减退在所难免。我国学者曾就此进行过研究,他们把50岁以下和50岁以上健康人温度试验眼震电图诸参数对比,发现50岁以上组44℃热水试验时,最大慢相角速度比50岁以下组约减退1倍[5],本组病例44℃热水试验或眼震电图热水试验显示前庭功能减退至正常值1/3以下,或基本丧失,与上述研究比较,前庭功能减退>50%,故可排除老年减退。本组老年病例虽有脑卒中危险因素,但正如Hara等人指出:即使有中风危险因素的老年人也有一部分人患前庭神经炎。本组病例的特点是:(1)突发或迁延性眩晕;(2)前庭冷热试验显示明显前庭功能低下;(3)听力损害轻微;(4)TCD无明显缺血征或与听力损害矛盾;(5)影像学检查除外了责任性病灶。所以认为前庭神经炎可以成立。

一般认为前庭神经炎主要是眩晕而无听力丧失,而文献报道的4例老年人前庭神经炎均有双侧感音神经性聋,其病理所见主要是前庭神经的分支和壶腹嵴的变性,耳蜗或听神经则正常,原因不明[6]。另有文献资料指出确有部分前庭神经炎患者病变范围波及到耳蜗神经或脑干,也可能是第八颅神经炎,只不过早期听力损害不明显[7]。本组病例听力损害原因不明,推测可能与老年性改变有关,也许存在上述文献指出的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新晨

本组病例急性期经镇静药和前庭抑制治疗、对症治疗,症状于短期内消失,其中3例随诊7年,其眩晕复发,并且原伴有感音神经性聋的2例出现脑缺血症,看来如文献资料指出本病血管性病因仍不能排除[7]。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老年性前庭神经炎的特点是:(1)前驱症状不明显;(2)可伴有头痛、眼痛、一过性肢体运动不协调,突发性耳聋等类似脑血管病的症状;(3)眩晕多为真性眩晕,可呈突发性或迁延性;(4)伴有脑卒中危险因素;(5)常常伴有轻度感音神经性聋;(6)TCD等辅助检查无明确缺血证据。所以我们赞同李学佩、谢汝萍的意见:对老年眩晕的诊断应综合分析各因素,并排除老年性脑改变,以免误诊[4]。此外,对眩晕患者均应做详细神经科和耳科学检查、TCD、纯音测听、声阻抗测听、耳蜗电图、眼震电图、前庭冷热试验、听诱发电位、影像学检查,以便确诊。

【参考文献】

1MFetter,JDichgans.Vestibularneuritissparestheinferiordivisionofthevestibularnerve.Brain,1996,119:755.

2仉道凤,徐春晓,姜鸿,等.眩晕症182例分析.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7,11(12):555.

3谭毓绘,玛依努尔,朱沂,等.眩晕症363例临床分析.卒中与神经疾病,2001,8(4):242.

4李学佩,谢汝萍.老年和老年前期眩晕.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0,22(3):215.

5蒋月星,董雪蕾,李和安.50岁以上健康人温度试验的眼震电图诸参数变化.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12(1):19.

篇4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MS) 脱髓鞘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性疾病,主要临床特征为反复缓解复发的脑脊髓和视神经损害。神经内科、眼科均可遇到相关病例,往往单科治疗易造成漏诊误诊。本病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多见,该病在北欧和北美发病率较高,亚洲国家较少见。但近几年来我国也有发病率增高趋势,因此,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目前该病发病确切原因尚不清楚,下列因素可能与多发性硬化的发生有关:(1)环境因素;(2)遗传因素;(3)病毒感染。

根据病情的发展过程,临床将多发性硬化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良性型。年轻女性多见,急性起病,并较迅速的缓解,极少或完全不复发。神经功能损害恢复完全,极少残留后遗症。第二,缓解复发型。多见,急性起病,反复发作,神经功能部分或全部恢复,稳定期可达数月或数年。第三,缓解复发进展型。病者急性起病,并很快缓解,经过多次缓解复发后,不再缓解并逐步进展,神经症状逐步增多,神经功能障碍较重,此类型多发性硬化最多见。第四,慢性进展型。此类型比较少见,见于中年起病的男性,起病隐匿,症状逐步加重无缓解复发,病程发展半年以上方可确诊。争论多年的多发性硬化发病的病毒学说,自身免疫学说可以统一的被认为多发性硬化致敏的抗原为髓鞘成分或病毒及其他微生物的蛋白片段,自身免疫反应的靶点为少突胶原细胞—髓鞘。激活途径为在特定的遗传背景下MHCⅡ上调,将致敏的抗原(包括内源性的)呈递,并激活体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直接或间接组织的破坏细胞凋亡。病理上大体检查发现脑外观无明显异常,仅见蛛网膜与软脑膜轻度的增厚,患病多年的脑沟可以增宽,脊髓急性横贯性损害时,病变阶段性肿胀,少数慢性病例脊髓轻度萎缩。切面可见脑脊髓和视神经有散在多发的直径为一至数十毫米的髓鞘脱失灶,病灶的周边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楚,髓鞘脱失灶可孤立亦可连接,融合成为大病灶。病灶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任何部位的白质结构中。脊髓病变以颈髓受累多见,好侵犯皮质脊髓束与后索。脑部的病变以脑室周围、桥脑、延髓、小脑为多见。严重的急性病灶包括髓鞘与轴索在内的大片坏死,炎症反应相当明显,血管周围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并可伴有出血和纤维素渗出。有研究表明多发性硬化具有遗传异质特点。

多发性硬化患者血清和脑脊液可有病毒抗体增高,我国多发性硬化人群中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率明显增高,虽然至今尚无直接证据证明病毒或其他微生物感染与多发性硬化的关系,但普遍认为某些病原体的感染可以通过分子模拟超抗原表位扩散或T细胞旁路激活等机制激活自身免疫反应。多发性硬化的炎性反应和脱髓鞘主要是由T细胞介导的。

临床上一般无前驱症状,亦可有上呼吸道感染、过度劳累等诱发因素,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肢体麻木,感觉异常,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复视或视力减退,视神经炎是一种常见的、视力预后较差的病变,常为多发性硬化的先兆,大约50%的多发性硬化患者患有视神经炎,常为单眼视力突然下降并进行性加重,严重者一至两天可出现无光感。患眼疼痛,眼球运动时疼痛加重。少数双眼同时发病,患者有相对性传入性瞳孔障碍,视盘水肿,晚期可出现视神经萎缩。多数患者视野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中心暗点,少数患者周边视野异常,病变累及视交叉者可出现偏盲。多发性硬化的活动期患者存在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表现为视网膜静脉周围白色或黄色浑浊,边沿呈羽毛状,多位于眼球赤道部,偶有视网膜出血,其中35%的患者病灶可延伸到玻璃体。慢性病灶则表现为视网膜静脉周围有致密白色线条纹,血管壁增厚或模糊不清。多发性硬化患者葡萄膜炎的发生率比一般人群高,葡萄膜炎的活动性与多发性硬化加剧之间关系不清,但HLA-DR2与睫状体扁平部炎性反应密切相关,核间性眼肌麻痹是多发性硬化患者最常见的眼球运动障碍。临床表现的神经症状常随着受累的解剖部位而有所不同,多数患者病情极易波动起伏,缓解复发,残留神经症状,体征随复发的次数增多而增加,并出现明显的记忆和认知功能障碍。年轻的女性患者常伴随偏头疼发作,多次发作后可伴有癫痫发作,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多发性硬化是一种自身免疫性、易复发缓解性疾病,常为上呼吸道感染、过度劳累而诱发,我们应高度重视,及早明确诊断。笔者认为我们基层医院医生在临床上遇到病因不明视神经病变伴随脊髓神经症状一定要详细询问病史,发病过程,综合分析,通过化验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早得出正确结论,进行早期规范综合治疗,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篇5

【关键词】偏头痛;病史特征;完全病史;诊断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227-01

偏头痛是神经内科常见病,是原发性头痛中最常见的两种类型之一。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偏头痛列为最致残的慢性病之一,类同痴呆、四肢瘫痪、严重精神疾病。偏头痛的高发病率、高致残性、高漏诊率、低控制率的流行病学“三高一低”特点,促使我们有必要更正确把握偏头痛的诊断和排除诊断内容,减少漏诊和误诊,减少患者负担。与其他原发性头痛一样,偏头痛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本研究是首次提出的概念,“历史”,探讨中医和西医偏头痛史的特征,与历史的结合,儿童和成年人,从而确定历史的特征值的大小,并寻求中国的偏头痛的特点历史。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所有病例来源于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本院门诊及住院部,按以下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100例。纳入标准:(1)诊断符合2004年国际头痛协会(H IS)IC H D―II诊断标准的偏头痛患者;(2)年龄18~75岁;(3)初次发病的年龄≤50岁;(4)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年龄75岁;(2)丛集性疼痛、紧张型头痛等其他原发性头痛以及各类继发性头痛;(3)合并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4)妊娠妇女、恶性肿瘤患者;(5)严重精神类疾病患者;(6)有口语及书写交流障碍;(7)不能或不愿意配合调查者。

1.2研究指标

偏头痛的患病,病程,持续时间,发作频率,位置和疼痛的性质,程度,家族病史,症状,先兆症状,偏头痛史和影响因素等历史因素。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计算其构成比,采用一般描述性分析。P

2、结果

2.1性别、年龄构成

此次研究共纳入成人偏头痛患者100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8岁,平均年龄为(38.02±II.68)岁,其中82例(82.00%)为18岁-40岁。女73例,平均年龄(38.54±11.47)岁;男27例,平均年龄(36.75±l2.20)岁,男女病例年龄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头痛病程、持续时间、频率

病程最短7 d,最长40年以上,平均病程为(12.58±9.36)年;头痛频率每月最少0次,最多天天发作,平均(5.45 4-7.4 1)次/月;每次最少持续10 m i n,最长达10 d以上,平均每次发作(14.23±21.33)h/次。

2.3疼痛性质

在偏头痛的疼痛,疼痛性质疼痛,疼痛,疼痛研究,疼痛和其他疼痛爆裂。另有压着感7例,刀割样3例,闷痛2例,紧缩感1例。

2.4影响因素

偏头痛的影响因素,包括诱导偏头痛发作,使偏头痛症状加重的因素。本研究主要考察饮酒、睡眠、月经、六、七情的影响。66例酒精(66%)、62例睡眠(62%)、59例六(59%)、56例七情(56%)42例月经周期(42%)。六因素中,风寒因素尤为明显,其次为风湿、风热。

3、讨论

本文中西医结合从不同角度对偏头痛的病理本质进行探讨,对偏头痛的病因病机有不同的解释,偏头痛的分型诊断标准也不尽相同,但相通的一点是二者对偏头痛的诊断均是症状学诊断。所以,对偏头痛的中医病因本质也可以从本病的病史特征人手。本文还提出头痛多风、多湿、多瘀、多虚的病因病机观点。风为阳邪,开泄,通常攻击头部,“风之伤,首先由“太阳,疼痛,流行的善行和数的变化,偏头痛经常遇到风的袭击,没有阴影,快速起效。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易伤阳。因此,气的运动异常,潮湿和粘性,患者感受湿邪后,看到恶心和呕吐,并反复发作,慢性病缠绵难愈。偏头痛表现为跳痛、胀痛、刺痛等,久痛人经,多属瘀血为患。头痛长时间不得治愈,或先天禀赋不足,营血亏虚,不能上荣与脑髓脉络,发为头晕。胆汁是“官”,与肝相连,附于肝之短叶,肝胆经络形成彼此。若肝血不足则胆气虚,见触事易惊或善恐,偏头痛患者表现为畏光、畏声症状。所以,大多都是由于多风、多湿、多虚、多瘀四者相互影响所导致的。

综上所述,偏头痛的诊断,应采集“完全病史”:包括头痛现病史和儿童期既往相关病史,我国中西医结合对偏头痛的诊断及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理论;从而达到偏头痛的诊断,早期治疗,减少误诊。这是一个完整的偏头痛..历史的诊断意义。我国首次提出偏头痛的诊断和完整的医疗史研究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充分的反应了我国偏头痛的特点,首次在中国,对偏头痛进行分别的研究,这些都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由于偏头痛分型是基于回顾性病例的研究,疾病的历史是不太完的研究,所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值得对此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黄瑞凝,伍志勇,黄小星,等.头痛新1号治疗小儿偏头痛98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2,31(4):35―37.

[2]余瀛鳌,林菁,田思胜.儒门事亲集要[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l14.

篇6

【关键词】中西药;联用;小儿胃炎;慢性胃炎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514-01

据有关资料表明 ,儿童慢性胃炎的最小患病年龄仅 4岁 ,但以较大儿童患病率为高,学龄期后可有一个小的发病高峰[1]。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小儿胃炎的检出率逐渐增加,胃炎已成为小儿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 ,不积极治疗可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2]。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胃炎是有害因子长期反复作用于胃黏膜引起损伤的结果。儿童慢性胃炎中以浅表性胃炎最常见,约占90%~95%,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明确,其中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儿童胃肠疾病的重要致病因子。另外,长期服用刺激性食物和药物,如粗糙、过冷、过热、辛辣的食品,或者经常暴饮、暴食,饮浓茶、咖啡及阿司匹林等,以及一些精神神经因素,如持续用神紧张、压力过大,或者受慢性病影响,如慢性肾炎、尿毒症、重症糖尿病、肝胆系统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等,都是可能的病因。中医理论认为,胃炎的病因有⑴寒邪患胃:小儿腠理疏松,脾胃薄弱,肚腹易凉,或饮食生冷,寒邪犯胃,积于中脘,阳气被伤,寒凝胃络,气机不利则胃寒疼痛。⑵热积伤胃: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湿热内生,或食滞不化,停留中焦,阻滞不通,则脘腹胀痛,嗳腐吞酸。⑶肝气犯胃:小儿所欲不遂,遭受委屈,则气郁伤肝,肝气郁结,或暴怒伤肝,肝火上炎,则横逆犯胃,气机阻塞导致胃脘痛疼。⑷肝胃虚寒:小儿脾胃稚弱,后天失养,或劳倦过度,或久病脾胃损伤导致脾胃虚弱,则外邪易于犯胃,而胃痛。

慢性胃炎为肝胃不和型,寒热夹杂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前二者归为实证组,后二型归为虚证组。慢性浅表性胃炎者,其中医辨证多属肝胃不和型及湿热内蕴型。饮食嗜好对脾胃虚弱证及脾胃湿热证影响最大。

我们利用中西药联用治疗儿童慢性浅表性胃炎,取得一定疗效,现将登记并随访的256例患者介绍如下:

2 讨论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常见消化系统疾病。西医采用减少胃酸的西咪替丁或洛赛克,及消灭幽门螺旋杆菌的阿莫西林、甲硝唑或克拉霉素治疗胃窦炎,取得一定疗效。另外还常用强化黏膜防御能力的硫糖铝或胶体次枸橼酸铋,为减少恶心、呕吐症状,一般还加用吗丁啉。但仍有部分患儿疗效欠隹,需要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病本病的中西成药不少, 如胃炎冲剂、三九胃泰、冒苏冲剂、胃复安、胃炎灵、吗叮林、德诺、泰胃美、雷尼替丁、洛赛克、阿莫西林等, 它们分别以其止痛、制酸、消炎等功能均可获取一定疗效, 但耐药性、毒副作用、高复发率等成为彻底康复的障碍。

中医对该病常按痞满、胃痛等病辨治。临床中医证候虽各有不同,究其基本病机,是以脾胃不和胃气失顺湿邪郁滞为主。证候以虚实夹杂为多。故在治疗上应以调和脾胃、燥湿健脾、理气止痛攻补兼施为宜。胃肠化胀胶囊的主要成分为党参、白术、茯苓、佛手、陈皮、木香、砂仁、薄荷脑等。其中党参、茯苓、白术补中益气、健脾益胃,砂仁化湿开胃、温健止泻,佛手、陈皮理气和胃,木香、薄荷脑醒脾止痛。本方是和与降的统一,润与燥的结合,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养胃、益气和中之功效。且能促进胃肠蠕动。主治慢性胃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上腹胀饱,食欲不振,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等[3]。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党参具有抗胃溃疡作用[4]。木香有保护胃黏膜及抗炎作用,且能通过对迷走神经的作用,使大肠蠕动加快、缓解胃肠胀气的腹痛[3]。

羔羊胃提取物维B12胶囊是复方制剂,每粒含羔羊胃提取物(凝乳酶、胃蛋白酶、粘蛋白、双歧因子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维生素B12。本品具有保护胃粘膜、分解蛋白质、促进胃肠道腺体分泌、改善消化道血液循环、提高消化道对营养成分的吸收能力及对炎症的抵抗、调节菌群失调等作用,可用于慢性胃炎所致的上腹不适、胀满、食欲不振等。

脾胃虚弱是慢性胃炎缓解期的根本内因, 饮食不节是慢性胃炎发病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程习功.小儿慢性胃炎的临床诊治分析[J]健康必读,2010,(6).066.

[2] 闫慧敏.小儿胃炎的诊断治疗进展 [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3):195.

篇7

骨关节病,痛在关节,病在软骨。病根是软骨在退化。以膝关节为例,关节周围是关节囊,有稳定关节的作用。关节囊是封闭的,里面有关节液,可以软骨,还可以存储软骨的营养物质。关节表面上覆盖着软骨,这层软骨并不厚,但很结实,它全靠外层有网状的胶原纤维笼着,里面有蛋白多糖撑着,两种物质组成有弹性的胶状固体,可以缓解冲击的力量,保护关节不被损坏。如果关节软骨不被破坏,人们的关节就能用上一辈子不坏。

我们必须明白,退化是人体器官组织的一种生理现象,但容易诱发病变。如常见的颈椎病、腰椎病、膝关节病(在X光片上显示多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这都是退化产生的病。这些病的总称叫骨关节病,医生说这是“骨关节退行性病变。”

骨骼是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的活组织,破骨和成骨过程保持着动态平衡。进入老年期后,骨的破坏速度渐渐大于生长速度。因此,老年人普遍发生骨质疏松,骨的硬度和钢度下降,对其支撑、负重和活动等功能不利。为此,机体便自动代偿,以数量多来弥补质量下降,靠近关节处便出现骨质增生。

从生理力学的观点来看,骨质增生可使关节表面增加,减少单位面积负荷,具有保护作用。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磨损,光滑的关节软骨逐渐退化,发生龟裂,甚至剥落,其深面的骨质自动增生以图修复。因此,老年人负重关节如膝关节,其他关节如颈椎、腰椎、髋关节附近骨质增生比较明显。

骨关节病的典型症状为关节疼痛、肿胀、麻木、活动受限。表现为早期出现关节僵硬,发紧,开始活动时上述症状明显加重,活动后减轻。活动量多时又加重,休息后疼痛缓解。晚期多表现为关节疼痛持续,并且疼痛加重,出现关节活动受限,肿胀明显,关节内有积液,甚至关节畸形,有骨擦音,可出现“卡”住现象,即绞锁。

篇8

半数癫痫起源婴幼儿期

癫痫在婴幼儿期高发,在儿童期和青春期发病率逐渐下降,到55岁又呈上升趋势。约50%的癫痫病例来源于婴幼儿。

构成癫痫发作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即遗传倾向、脑内病变、诱发因素和年龄因素。小儿癫痫的获得性病因很多,可以发生在产前、围产期及产后,例如脑缺氧、脑损伤、代谢和内分泌紊乱、中毒等。

患儿一旦出现癫痫,就应该到医院就诊,进行头颅CT、MRI扫描以排除颅内病变,同时要做脑电图检查,最好是视频脑电检查,以帮助医生明确病因,做出诊断。

药物是主要治疗手段

癫痫的主要治疗手段为药物治疗,此外还有手术治疗、生酮饮食和迷走神经刺激术等辅助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癫痫的首要目标是控制发作,包括减少发作次数和减轻发作程度。在控制发作的同时,还应注意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癫痫患儿,尤其是难治性癫痫患儿,治疗的目标应定位在控制发作和减少不良反应,尤其是在运动功能改善及提高生活质量间找到最佳点。

癫痫一旦确诊,应立即开始抗癫痫药物治疗,具体治疗方案应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抗癫痫药物包括丙戊酸钠、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拉莫三嗪、奥卡西平、妥泰、开浦兰等。

值得一提的是,家长应该对孩子发作时的表现进行仔细观察,并描述给医生听,有条件者可以拍摄发作时的录像,以利于医生诊断、分类和选择药物。

药物治疗周期约三五年

开始治疗时选用单药,约60%~70%患者可有效。因此,对于初诊的癫痫患儿提倡使用单一药物治疗,反对滥用多种药物联合治疗。对于需要联合用药的,应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尽量减少不良反应。大部分抗癫痫药的不良反应在用药早期出现,初始阶段逐渐加量,可明显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抗癫痫药物的治疗周期较长,通常需要3~5年时间。一旦确立诊断并开始治疗,应坚持长期正规服药,定期到专科医生处随访,直到减量、停药。服药前,患儿家长应详细了解药物治疗的必要性、疗程、可能的副作用及服药时的一些注意事项,以保证患儿服药的依从性。

如癫痫发作无法用药物方法控制的,应及时行外科手术治疗。

(马杰主任医师每周二上午有特需门诊,每周三下午有专家门诊。吴洁主任医师每周一下午、周三上午有特需门诊,每周一、四上午有专家门诊)

篇9

[摘要] 目的 分析住院贫血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探讨有效的防治方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40例首都医科大学电力教学医院住院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缺铁性贫血的首要病因为慢性失血(占56.19%),巨幼细胞贫血及营养性混合性贫血的首要病因为摄入不足(占84.38%及95.59%),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首要病因为有毒化学物暴露史(占60.00%),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占66.67%)为最常见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营养性混合性贫血组经治疗,血红蛋白恢复正常所需平均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痊愈率依次为83.81%、90.00%、86.15%,溶血性贫血组痊愈率83.33%,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再生障碍性贫血组痊愈率40.0%,与前4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病贫血组死亡率依次为11.43%、26.67%、33.33%,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贫血的病因及预后相关因素复杂多样,尽早明确病因诊断,去除诱因、治疗相关疾病,规范及个体化治疗,有益于提高疗效、改善预后;加强营养知识教育、纠正不良饮食及烹饪习惯,有益于减少相关贫血的发生;加强健康宣教、职业防护,有益于减少职业相关贫血的发生。

[关键词] 贫血;病因;预后;健康管理

[中图分类号] R5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3(b)-0051-05

Analysis of pathogeny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240 inpatients with anemia

PIAO Yingji FENG Cuicui MA Liyan LI Yuping

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Beijing Electrical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7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is pathogeny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nemia, investigate effective treatment.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240 inpatients with anemi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The main cause of iron-deficiency anemia was chronic loss of blood (56.19%), those of megaloblastic anemia and nutritional anemia were inadequate intake (84.38% and 95.59%), that aplastic anemia was exposing to poisonous chemicals (60.00%), hemolytic anemia was the most common autoimmune diseases (66.67%). The average time hemoglobin required to return to normal of iron-deficiency anemia, megaloblastic anemia and nutritional anemiahave were compared, the difference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cure rates of patients with iron-deficiency anemia, megaloblastic anemia and nutritional anaemia were 83.81%, 90.00% and 86.15%, that of patients with hemolytic anemia was 83.33%, and they were compared, the difference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while the cure rate of patients with aplastic anemia was 40.0%, it was compared with those of of patients with iron-deficiency anemia, megaloblastic anemia and nutritional anaemia,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The mortality rates of iron-deficiency anemia, aplastic anemia and anemia of chronic disease were 11.43%, 26.67% and 33.33%, they were compared, the difference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pathogeny and prognostic factors of anemia are complicated, we should clear the diagnosis as early as possible, and it is important to remove the inducing factors and design personal therapy methods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improve the prognosis;we should strengthen nutritional knowledge education and rectify ill dietary customs and the cooking habits, so as to stop anemia. Effective public health education should be conducted to let people avoid from poisonous chemicals in order to reduce anemia.

[Key words] Anemia; Pathogeny; Prognosis; Health education

贫血是指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在世界各地区属常见病,在发展中国家问题更为突出[1]。近年我国医学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营养状况普遍得到改善,但贫血的患病率仍较高[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2年12月240例首都医科大学电力教学医院住院贫血(淋巴造血系统肿瘤所致者除外)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有效防治方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1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电力教学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血液科住院患者中,诊断贫血者共240例(淋巴造血系统肿瘤所致者除外)。其中男93例,女147例,年龄15~86岁;缺铁性贫血(IDA)105例(43.75%)、巨幼细胞贫血(MA)32例(13.33%)、营养性混合性贫血[缺铁合并维生素B12和(或)叶酸缺乏,以下简称混合性贫血]68例(28.33%)、再生障碍性贫血(AA)15例(6.25%)、溶血性贫血(HA)12例(5.00%)、慢性病贫血(ACD)8例(3.33%);轻度贫血12例(5.00%)、中度贫血88例(36.67%)、重度贫血136例(56.67%)、极重度贫血4例(1.67%)。

1.2 病因诊断

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并完善必要的相关检查,如全血细胞分析、网织红细胞计数及血涂片白细胞分类、尿常规、便常规及潜血、血生化、铁代谢检查、血清叶酸及维生素B12测定、骨髓细胞学检查、腹部B超,必要时做溶血试验、自身抗体检测、骨髓活检、骨髓染色体核型分析、流式细胞仪CD55及CD59测定、淋巴结活检、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CT、MRI)及胃镜、肠镜、同位素骨扫描等,以明确诊断。

1.3 治疗方法

支持治疗:重度、极重度贫血患者缺血、缺氧症状严重时予吸氧及输注红细胞,血小板重度减少并活动性出血者输注血小板,合并感染者予有效抗生素治疗。2例MA、3例混合性贫血、2例ACD诊断明确后自动出院,18例死亡患者随访至死亡,余215例随访至2013年6月。

1.4 疗效判定

参照第3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4],对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慢性病贫血进行疗效判定。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5.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常见贫血的病因及诊断

IDA105例,主要病因为慢性失血(占56.19%),其次为吸收障碍及摄入不足(各占21.91%);MA 32例,混合性贫血68例,二者主要病因为摄入不足(占84.38%及95.59%);AA15例,主要病因为有毒化学物接触史(占60.00%);HA12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为主要病因(占66.67%)。见表1。

2.2 常见贫血的临床特点

IDA105例,中、重度贫血各占45.71%、54.29%;MA32例,轻、中、重度贫血各占9.38%、40.62%、50.00%;混合性贫血68例,轻、中、重、极重度贫血各占13.24%、30.88%、50.00%、5.88%;AA15例,中、重度贫血各占13.33%、86.67%;HA12例,中、重度贫血各占25.00%、75.00%;ACD8例,中、重度贫血各占12.50%、87.50%。贫血程度、性别比、年龄分布等见表2。

2.3 治疗及转归

IDA组105例均接受治疗,其中88例经膳食指导、补充铁剂(40例静脉、48例口服),经过16~32 d[平均(28.0±3.0) d]血红蛋白恢复正常,随访期间无复发,痊愈率83.81%;余17例患有消化系统肿瘤,经治疗贫血改善,但预后不良,其中12例死亡(胰腺癌2例死亡,结肠癌5例中3例死亡,胃癌10例中7例死亡),死亡率11.43%。

MA组,叶酸缺乏13例、维生素B12缺乏19例。肝癌合并MA 2例自动出院,余30例予膳食指导、补充造血原料。27例经14~30 d[平均(25.0±3.4)d]血红蛋白恢复正常,随访期间无复发,3例合并丙型肝炎者贫血改善,血红蛋白维持80~100 g/L,痊愈率90.00%,无死亡病例。

混合性贫血组,缺铁合并叶酸缺乏16例、缺铁合并维生素B12缺乏31例,缺铁合并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21例。3例自动出院,余65例予膳食指导、补充造血原料。其中7例(合并韦格纳肉芽肿、支气管扩张1例,合并多发性脑梗塞、假性球麻痹6例)贫血得到改善,余58例14~32 d[平均(26.0±3.7)d]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其中2例独居老年男性病情反复,多次住院治疗,余56例预后良好,随访期间无复发,痊愈率86.15%,无死亡病例。

AA组,1例经HLA匹配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治愈(6.67%),5例缓解(33.33%),5例(33.33%)贫血和出血症状好转、输血间隔延长,但达不到明显进步,死亡4例,死亡率26.67%。

HA组,1例心脏人工瓣膜所致机械性HA,经输血治疗贫血改善,转心胸外科行再次人工瓣膜置换术,术后4年,未再发生HA;余11例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2例(18.18%)糖皮质激素减量过程中,病情有反复,余9例已减停糖皮质激素,病情稳定,痊愈率83.33%,无死亡病例。

ACD组,类风湿性关节炎并低蛋白血症2例、多发性脑梗死瘫痪并压疮感染6例。2例自动出院,4例经治疗贫血有所改善,2例死亡,死亡率为33.33%。

IDA、MA、混合性贫血组经治疗血红蛋白恢复正常所需平均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IDA、MA、混合性贫血、HA四组间痊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A组痊愈率40.0%,与前四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IDA、AA、ACD组均有死亡病例,三组间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贫血是一种常见症状,可以原发于造血器官疾病,也可能是某些系统疾病的表现。因此,对贫血的病理生理进行分析,针对贫血的不同病因进行诊治,才能取得较好效果[1]。

本研究以IDA最多见,与相关文献[5-6]报道一致。但张萍等[2]报道:有贫血症状者只有13.71%,轻中度贫血占96.71%,其中ACD最多见,占53.62%。而本研究病例以中度及以上贫血占95.0%,IDA最多见(43.75%),ACD只占3.33%。分析其原因考虑为研究对象不同所致,张萍等[2]分析的是全院住院患者中贫血的发生率及病因。

本研究IDA老年人占53.33%,首要病因为慢性失血(56.19%),同许家仁等[7]报道一致,其次为吸收障碍、摄入不足,其中消化系统原发疾病所致者超过半数(58/105,占55.24%)。故本研究认为IDA的诊治中应注意消化系统疾病的排查。汤素梅[8]报道以贫血为首发表现的老年消化道肿瘤30例,占同期贫血(182例)中16.5%,其中男性19例(占63.3%)、女性11例,其中IDA16例(占53.3%)、MA10例及混合性贫血4例。本研究40例男性IDA均>40岁,均患消化系统器质性疾病(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14例、胃大部切除术后10例、胃癌8例、结肠癌4例、胰腺癌2例、反流性食管炎1例、慢性胆囊炎并胆结石1例),其中恶性肿瘤14例,占IDA组13.33%,占男性IDA的35.00%。故本研究认为,中老年男性IDA,尤其是贫血进展较快或伴有消瘦、纳差、便血等时,应警惕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应尽快完善肿瘤标志物、影像学、消化道内窥镜等相关检查,以免延误诊治。IDA多数可痊愈,随原发病不同,有一定死亡率,应引起重视,宜早发现、尽早明确病因(原发病)诊断,以改善预后。

MA、混合性贫血中,老年患者占59.38%及88.24%,主要病因为摄入不足。老年人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高,多数患者采取自我饮食控制,但方法往往不科学,如过度减少动物蛋白的摄入、饮食结构单一(煮面、粥)、烹调过度等,有些老年人缺乏照顾、膳食质量差,再加上胃肠道的消化、吸收能力减退等,导致MA、混合性贫血的发生[9]。故本研究认为,社会及家庭应关爱老龄人群,及时、有效诊治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加强营养知识教育,纠正不良饮食及烹饪习惯,以减少相关贫血的发生。

本研究病例中,造血原料缺乏所致贫血(IDA、MA、混合性贫血)者,经膳食指导、规范治疗,多数痊愈;胃肠解剖结构改变所致吸收障碍性贫血者,考虑口服补充造血原料效果欠佳,以注射制剂补充为主,贫血纠正后监测血常规,部分病例长期间断补充造血原料维持治疗,以免贫血复发;丢失增多(失血)相关性病例,补充造血原料的同时,治疗其失血相关性疾病,如痔疮、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胃十二指肠溃疡等,以免影响疗效、贫血复发。

本研究AA中,具有明确职业暴露史者超过半数(占60.00%)。故认为,应加强相关行业的道德规范、自我约束及从业者的自我保护意识,生产中应加强防护措施,以减少相关AA发生;还应有效防治病毒性肝炎,防止滥用对造血系统有害的药物,以减少相关AA发生。AA可发生于各年龄段,青壮年多发,分为重型(SAA)及非重型(NSAA)。SAA死亡率高,预后多不良,NSAA可长期带病生存,部分因转变为SAA而死亡。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公认的SAA最好的治疗方法,

本研究HA糖皮质激素治疗均有效(除1例机械性HA未用以外),部分病例减量过程中病情有所反复,应注意防范。王莉等[11]报道抗CD20单克隆抗体对难治性AIHA可取得较好疗效。但费用昂贵,有条件者可考虑应用。尽可能寻找溶血的诱因或病因并去除(如本组1例机械性HA),有望提高HA疗效以至根治。

ACD是由慢性炎症、肿瘤、慢性感染等慢性疾病导致体内铁代谢障碍而引起,其特征为红细胞寿命缩短、铁代谢障碍、炎症细胞因子增多和骨髓失代偿而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骨髓对贫血的增生反应受抑制,大量骨髓铁储存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1]。ACD的疗效受原发病的影响,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以改善其预后。

总之,贫血属常见病,但多数起病隐匿、进展缓慢,且其症状不特异,轻中度贫血多数无症状或症状不典型,尤其老年人敏感性差,在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其他慢性疾病的掩盖下很容易被忽略,待症状明显就诊时,病情已进展到一定程度。周仙花等[12]报道40.1%贫血患者合并有基础疾病,易造成贫血的漏诊或误诊。本研究病例老年患者占59.58%,均合并有心脑血管或呼吸道、消化系统慢性疾病,其中中度及以上贫血占95.00%。故笔者认为:减少贫血的发生,必须从预防入手,大力宣传贫血及贫血相关性疾病的危害性,以提高公民的健康意识,摒弃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贫血预后相关因素复杂多样,应普及高危人群的健康体检,做到早发现、早诊断、规范及个体化治疗,以提高疗效、改善预后;某些贫血倾向(铁蛋白/叶酸/维生素B12缺乏,但尚未发生贫血)者通过健康宣教、膳食指导、适当补充造血原料,可以做到未病先治,以防进展至贫血;应重视病愈后的健康管理,如纠正不良烹饪饮食习惯、定期随访等,以巩固疗效、减少复发。

[参考文献]

[1] 阮长耿,沛,李建勇,等.现代血液病诊断治疗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5.

[2] 张萍,赵小英.综合性医院住院患者912例贫血病因分析[J].中华实用内科杂志,2005,25(5):440-441.

[3] 张之南,杨天楹,郝玉书.血液病学(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9.

[4] 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14.

[5] 匡霞,邵广礼,何深.322例贫血患者原因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29(4):295-296.

[6] 贾瑞萍,王建刚.206例贫血患者的病因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8,24(6):574-575.

[7] 许家仁,孟丽娟.老年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和治疗[J].实用老年医学,2009,23(3):170-173.

[8] 汤素梅.老年消化道肿瘤以慢性贫血为首发症状者30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3):42-43.

[9] 谭曼红,李敏,姜春燕,等.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50例临床特点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7):1349-1351.

[10] 闫洪敏,刘静,薛梅,等.造血干细胞移植与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1):63-67.

[11] 王莉,徐卫,李建勇,等.抗CD20单克隆抗体治疗难治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7, 15(2):425-428.

篇10

师从全国著名老中医程门雪、金寿山教授,从事中医药临床医疗工作四十余年。擅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各种消化性溃疡病、慢支、哮喘、顽固性咳嗽、脑梗、老年性脑病等内科疑难杂症。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二下午

夏天腹泻易上门

腹泻是夏天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不净的饮食、受凉,或是太热都会招来难忍的腹痛,进而腹泻不止。当夏天遭遇腹泻,我们该如何预防和治疗?现在就来听听中医专家的看法吧。

专家咨询台:

Q:夏天,我有时因受凉拉肚子,朋友推荐我喝杨梅酒止泻,说一喝就有效,这是真的吗?喝杨梅酒会有副作用吗?(杨女士 58岁)

A:腹泻只是症状,它所暗示的疾病门类很广,因此,喝杨梅酒只能缓解症状,而不能解决病因,因此这种做法不可取。受凉拉肚子的情况在夏天很普遍,属于外因引发的腹泻。无湿不成泻,中医认为这种腹泻主要是湿邪引起。夏天,湿邪夹暑,引发暑湿腹泻较常见;像杨女士这种因为受凉而腹泻,则被称为寒湿。除了注意保暖外,也可以用干姜煮茶服下,干姜能温中散寒,对冷泻有一定效果。若是拉得厉害,则要防脱水,这时补水最好是喝糖盐水,补充糖分和微量元素,调节电解质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