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教育优秀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4: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育教育优秀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育教育优秀案例

篇1

郑州彩之灵美育中心创办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公共艺术教育专业硕士。中国壁画家学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2009年创办彩之灵美育中心,并入选《河南校园》杂志“年度河南省名师风采录”,2014年又被河南省美术馆聘为特聘教师。曾参与编写《在实践中反思――美术教育质的研究案例》一书,硕士论文《儿童美术作品中的成人观》被光明日报出版社刊登。

王老师有着多年的少儿美术教育一线经验,培养的学员参加社会各种重大赛事成绩斐然。

所获荣誉:

1997年 油画作品《生命主题》入选第四届中国体育美术展览,被收入《第四届中国体育美术展览作品集》;

1999年 油画作品《生命主题2》获“河南省美术作品世纪大展”二等奖;

1999年 油画作品《小范》入选“河南省第九届美术作品展览”;

2000年 油画作品《静物:花之一》获“河南省首届新人新作美术展”优秀奖;

2005年 油画作品《静物》发表于中国《艺术教育》杂志;

2006年 9月13日《大河报》专题报道:《王彩玲:水到渠成自有彩》;

2008年 油画作品《百合系列》参加“中、俄、日、韩当代艺术四国联展”;

2013年 策划“彩之灵――儿童画家原创美术作品联展”(郑州市博物馆);

2015年 策剃“第二届彩之灵――儿童艺术家美术作品联展”;

2015年 受邀到法国进行国际美术教育考察。

我多年来一直潜心致力于美术教育领域中隐含问题的批判性研究,结合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及中国本土特点,将美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进行跨领域的科技整合,开发以美术为中心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模式,初步实现了在文化关照下的美育理想,成果得到国内外一些专家的高度评价,令我甚感欣慰。

在此,与各位分享一下我的浅知拙见。

美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可以说,没有接受过美的教育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我创办了彩之灵美育中心,追求的是人文化倾向的美育理念,张扬艺术化生存的处世态度,是帮助孩子对艺术创作、审美及人文察觉的基本能力。在这里,创作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除此之外,美育更应展现给孩子们的是一种优雅而富有诗意的教学环境,以及美好、纯净而有爱心的教育灵魂,这样的氛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激发学生更多的潜力与向上的精神。

无论辅导老师的方法有多么“高明”,只要把孩子作品的“原创性”给辅导掉了,使画没有了“孩子气”,这个老师就是一个失败的老师。

篇2

一、在学校管理中渗透美育的目标

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充分感受健康美的能力教育。学校的德育工作常常通过美育的途径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并通过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吸引学生、振奋学生并叩击他们的心弦,使学生在欣赏、认识和理解多项活动内容的同时,精神上得到美的享受,从而起到“以美立德”“以美育德”的作用。

1.美化育人环境

学生的审美趣味的习惯是在优美的环境中形成的。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对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要重视校园建设,引导学生参加美化绿化校园的工作,增强学生创造校园美的意识,培养他们创造美、珍惜美的观念与能力。从而以美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个性,又以学生美的行为习惯为校园增添光彩。

2.完善教师形象

要提高教师的审美素质,优化师德风范,要求教师仪表风度、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都体现为人师表的美德,做学生的表率,成为学生无声的美的楷模。以完美的人格教育学生,使学生产生敬爱感、敬佩感、敬重感,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样潜移默化地塑造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3.课外活动中的美育渗透

课外活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渠道,也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之一。学校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制定并健全课外美育活动的管理制度,配备辅导教师,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和校外教育阵地,组织学生艺术社团或艺术活动小组,定期举办专题艺术讲座,使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开阔视野,启迪智慧,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增强体魄,发展艺术兴趣和个性特长,丰富精神生活,优化教育环境。

二、在德育中贯彻美育的目标

美育是整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净化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美好的灵魂,丰富学生绚丽多彩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美育肩负着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塑造完美人格的重任。多年来,我校坚持“立美育人”办学理念,把“认识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贯穿于学校工作始终,创造性开展德育活动,全面提升育人成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1.完善的组织制度是德育“求美”的基础

“求美”不是华丽的外衣,不是故弄玄虚的口号,它应在学校的文化、物质环境、教育教学过程、师生的言行举止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完善的德育组织制度是德育“求美”的基础。

(1)全面的领导组织。我校在校长室的领导下设德育处,少先队总辅导员兼德育处副主任,作为学校中层领导参与学校行政会议,负责把德育少先队工作与建设纳入到学校的整体规划和工作计划,同时具体指导开展全镇德育少先队工作。

(2)完善的运作组织。我校的德育少先队组织教育活动,主要依据完备的聘任制度、工作会议制度、评比表彰制度、民主选举和轮换制等,由精干的中队辅导员队伍、大中队委,少年警校、小星星电视台、红领巾小社团具体实施,几支队伍的相互协作,相互支持,使学校少先队工作充满了生命与活力之美。

2.有审美素质的德育队伍是德育“求美”的保证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去发现一切自然的和人类智慧创造的美,从而使这种美成为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水平、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并决定德育工作的成败,我校的指导思想是要求班主任用智慧去做好工作,知道应该去做什么,应该怎样去做,主要采取以下途径:

(1)建立学习机制。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不断发展进步的艺术,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学校每月召开一次班主任例会,学习美育与德育结合的思想、案例,进行工作经验交流,并建立一帮一的学习机制,及时发现典型、总结经验。我校还聘请扬州大学、师范学院陈家麟教授,丹阳师范特级教师张受觉、扬州大学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六S快乐学习法”负责人田贵美老师来校作讲座、课堂教学现场指导,并定期安排有关班主任赴外地参观学习,引导班主任如何创造性地做好德育少先队工作,使班主任受益匪浅。

(2)积极实施“科研兴队”工程。教科研是我校的特色,我校坚持每周二下午一小时学习制度,并做好笔记,让教师不断地“充电”,不断地用新理念武装自己。以“案例”研究为切入口,班主任每月上交一份有质量的教育案例,每学期举行一次全镇教师“德育少先队案例”研讨会,并请专家点评,使全校班主任的教育、教科研水平不断地上台阶。

3.优化教育途径是德育“求美”的关键

教育家认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又在美育中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1)改革国旗下讲话的模式。国旗下讲话由单一的学校领导讲话改成和中队辅导员介绍管理经验、特长生介绍学习经验相结合,丰富了形式,充实了内容。

(2)扎实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访仙的历史古迹,风土人情,让学生走出校门,按不同年段的学生开展不同的实践活动,低年级学生参观了家庭规模养殖场、花卉苗木基地;中年级学生参观了九曲河风光带、近月轩茶馆、访仙老街;高年级学生参观了镇规模企业、茶场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爱祖国、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教育。

(3)发挥晨会、班队活动的教育展示功能。德育处每月确立教育主题,每周确定教育重点,各班结合本班实际扎实有效开展系列教育活动,使教育内容落到实处,平时结合重大节日举行各种教育活动,上半年开展了清明踏青,消防演练,六一艺术节等大型活动,下半年开展了“迎国庆”歌咏比赛、“感动校园”系列教育活动,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放大小星星电视台教育功能。小星星电视台是展示学生才华的舞台,也是宣传教育的阵地,几年来,小星星电视台这支以学生为主体的“民间组织”,在学校领导的关注下,在相关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以“学生自己来编导,学生自己来评说”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一些社会现象、校园中学生的生活,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管理意识,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观察辨析,组织管理等多方面能力。如今每周一次的小星星电视节目已成为全校师生关心的热点。小星星电视台已成为我校校园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介绍也多次刊登于教育报刊。

(5)夯实少年警校的值日、管理功能。警校是我校的学生管理组织,由全校优秀学生组成,负责一天除上课之外所有时段的常规管理工作,我们通过警校队员着装、训练、评比,激发了队员的工作积极性与责任感,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更为我校的学生常规管理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6)搭建大队委自主管理、创新工作的舞台。大队委员是学生中的先进组织,历年来我校通过竞选制、轮换制产生大队委员,增强了队员的荣誉感与责任意识,明确的大队委员分工考核,培养了学生自主管理、创新工作的能力,活跃了学校少先队工作氛围。

(7)定期出版面向学生的《求美报》。我校在创办校刊《求美》的基础上,又推出了面向学生的《求美报》。《求美报》每学期出两期,分头版、多彩生活、小荷尖角及快乐成长四个版面,全面刊载学生的校园生活、新人新事、各类作品,同时学校办学特色、评比表彰、家校结合、各学科小知识等也融合其间,集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激励性为一体,搭建了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舞台。

4.突出工作重点是德育“求美”的亮点

(1)改革对学生的评价,开展了访仙中心校红领巾特色争章活动。争章活动的评定原则是:张扬个性、自由发展。这“特色章”即文明章、智慧章、勤劳章、科技章、写作章、美术章、体育章、书法章、文艺章、影视章。采用化整为零的办法,将争章活动分散在整个学期的活动之中,与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有机结合,以学年为一个评比段落,每月评定一次。评定办法是学生个人申报、班级推荐、学校“学生争章活动指导组(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参与的组织)”审核决定。开学初全体学生明确本学期争章活动的时间、内容、方法,确定各自的奋斗目标和实施方法与途径。每月最后一周,学生自主申报、班级推荐,并交学校争章活动指导组审核后,于次月第一周张榜公布并发给证书。

篇3

“美润教育”是指具有“闳约深美、润泽东风”文化内涵的教育,其核心要素是“核心素养、文化特质”。“核心素养”是指人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社会参与(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文化修养(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文化特质”是指东风人具有的特质:深厚的文化底蕴,宽阔的心胸视野,坚定的目标,崇高的理想,大美的境界,博学的审慎笃行,知行合一的精神。

一、基于文化愿景的实践探索

校园文化布局概括为一个理念、两项特色、主题。一个理念就是“闳约深美、润泽东风”;两项特色就是“快乐英语、科幻空间”;主题就是校园“三大宝”主题系列、新课程理念主题系列、学校管理文化主题系列、虚拟博物馆文化主题系列、全员班主任管理主题系列、德育活动主题系列、班级文化主题系列、文化长廊主题系列。让校园的时空充盈着文化,让每个角落都是一首“无声的歌”,让每个文化符号润泽师生的心灵。

二、基于课程的实践探索

“美润教育”课程的宗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价值是“立德树人”。课程是实施教育的重要载体,“美润教育”特色课程是实施“美润教育”的课程,是基于学生的“认知-实践-再认知-再实践”的校本活动课程。课程体系包括三大模块:一是基于“美润教育”主题的班会认知活动,二是基于“美润教育”主题的团队体验活动,三是基于“美润教育”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三、基于活动的实践探索

在“美润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形成了“美润教育”系列活动:美润德育主题活动、美润阅读主题活动、美润社团主题活动、美润综合实践主题 活动。

1.“美润德育”主题活动

一是“以美润德”,培养品德高尚的淳美学生。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通过主题班会、东风大讲堂等形式深入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引导学生做文明有礼的谦谦君子。重视仪式教育,重点打造初一年级学生的入学仪式、初二年级学生的入团仪式、初三年级学生的中考誓师仪式,规范学生的行为,锻炼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成为爱祖国、爱人民,富有道德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通过“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向学生展示了民族文化的瑰丽多姿,传承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学生在欣赏美、学习美、展示美的过程中逐渐成为品德高尚的淳美之人。

二是“以美育才”,培养多才多艺的臻美学生。通过开设社团艺术活动、校园艺术节文艺节目评选活动、岭南文化传承艺术讲座暨学生现场书画活动、艺术节闭幕式暨迎中考文艺晚会等系列活动,以诗情文韵、墨香书韵、琴音画韵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展示美的能力,塑造多才多艺的臻美学生。

三是“以美健体”,培养健康阳光的健美学生。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冬季长跑活动”,丰富大课间活动、体育活动课的形式和内容;通过开设羽毛球、足球、篮球、田径、舞蹈等社团活动,加强体艺结合,提升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对力量美、技巧美的感受。作为区幸福教育实验学校,注重开展形式多样的润物无声的心理辅导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在体验青春美、享受健康美的过程中颐养心灵美,培养身体健康、心理阳光的健美学生。

四是“以美感人”,培养和谐尚美的美润学生。学校充分发挥校园环境、人文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育人功能。学校在校园环境和人文环境方面的建设,开展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整个校园环境优美。如小广场的雕塑《翔》和石雕的动静结合,寓意东风学子畅漾在知识的海洋里,乘着东风展翅翱翔;挂于教学楼走廊及楼梯壁上的学生书画错落有致,课室内的图书角充满书香气色,让每一位师生美润心田。学校加强家校联系、通过家长学校等形式对家长进行美育培训,家长的率先垂范,对子女的成长起到表率作用。学校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美育合力,使学生无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始终都浸润在美的氛围中和美的环境里,逐渐成为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回报社会的美润学生。

2. “美润阅读”主题活动

一是“美润阅读”启慧怡情。学校致力于打造书香校园,将读书活动当做常规工作抓好抓牢。近年来,语文科组也致力于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顺利完成了区级课题《初中课外阅读课程化案例研究》和广东省教育学会小课题《契约学习法在初中课外阅读中的应用》等课题的研究,多篇的研究论文获区级、市级奖项,其中《契约学习法在初中课外阅读中的应用》获广东省教育学会小课题研究二等奖。

二是“美润阅读”傅采长才。年级班级围绕“阅读・悦读”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与父母共读一本书”“我读书,我快乐”等活动,并围绕“聆听智者的教诲”的主题指导学生阅读《弟子规》《论语》等传统文化经典;语文科组还将课外阅读课程化,常规化,将名著导读纳入课堂教学,如《名著导读》《察言观行识好汉・名著导读》《阅读成果展示课》等区级公开课赢得同行一致好评。以经典名著阅读为主,美文名篇阅读为辅的美润阅读为学生生活增添诗意,为学生生命增添钙质,使之灵魂更丰盈,精神更强健。

3. “美润社团”主题活动

一是“美润引领”,社团活动课程丰富。学校教导处设计异彩纷呈社团活动招募海报,初一初二级全体老师参与社团活动课程开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需要在微信选课平台上报名。

二是“美润主导”,社团活动形式多样。运动场上跑跳投拦,音乐室里吹弹唱舞,学科培养讲练研讨,综合实践亲力亲为,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充分满足了学生的活动体验,学生灵性在活动中迸发。

三是“美润展示”,社团活动成果丰硕。学校艺术节上体艺类社团精彩呈现,学校羽毛球队篮球队在区市各类竞赛中捷报频传,合唱队舞蹈队在区市比赛中均夺桂冠。综合实践类社团在省市区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评比、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中均获佳绩。

四是“美润延伸”,社团活动拓展生活。学校鼓励社团活动“走出去,引进来”,支持社团活动走向社会,融入生活,如风之声小记者社团对番禺好人进行走访调查;创造机会请专家入场,如专家讲座粤曲文化、摄影文化、旗袍文化、番禺祠堂文化等,丰富了学生的见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4. “美润综合实践”主题活动

篇4

关键词:女大学生;生命美育; 少数民族;女性文学

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着女性生存危机,面对恋爱、婚姻、家庭和事业等诸多问题时,长期处于边缘地带的女性常被社会潮流和传媒文化所左右和驱使,陷入迷茫。高校,作为知识女性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关键场域,必须承担起正确引导的职责。但由于高校生命教育、女性教育等的缺失,当女大学生脱离象牙塔走向社会面对一系列问题时,极易处于认知的困境中。如何弥补这些缺失,解决这些问题,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而少数民族地区的女大学生由于性别和民族身份的特性,她们往往处于边缘的边缘,面对更加严重的生存危机。如何能够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弥补教育缺失带来的遗憾?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下面的论述将呈现在以云南本土女大学生为分析研究对象,利用云南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实施生命美育的思考。希望这些思考对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女大学生生命美育构建有所启发。

在针对云南本土女大学生的教育实践中,不难发现,利用云南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作品更易帮助本土女大学生建立起完善的人格;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和事业观;更易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命现象,去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去认识到生命的伟大与崇高、脆弱与无助。究其原因主要可总结为三点:

首先,上世纪80年代大量涌现的云南少数民族女性文学作品具有形象性、生动性、思辨性以及广泛的社会生活特色,能够提供丰富的感性切入材料,利于女大学生由感性体悟升华到理性思辨。

云南少数民族女性文学自上世纪80年代涌现浪潮,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创作类型不断丰富,创作影响不断在业界扩大,已涌现不少代表之作。比如景宜(白族)《谁有美丽的红指甲》获得“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优秀中篇小说一等奖”,董秀英(哈尼族)《最后的微笑》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二等奖”,白山(回族)《血线――滇缅公路纪实》获“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作品集奖”,黄玲《李乔评传》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一等奖”,袁智中《最后一封情书》获“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新人新作奖”。这些优秀的作品体现了女性的感性表现方式,情感强烈、感受细腻、视听灵敏、思维具象,是女性解放自身和建构自我的体现。

其次,由于民族身份认同和女性身份认同的影响,云南本土女大学生更容易从云南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作品中自主吸取所需养料,通过独立思考,渐渐走向健全的审美的人。比如云南本土女大学生在阅读体验纳西族女作家和晓梅的作品《女人是蜜》时,会了解纳有文化“情死”,以全新的角度思考“情死”,思考女性生命的本质,思考女性在爱情中所付出的代价。

在体验感悟具体作品的过程中云南本土女大学生会培养建立起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心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拥有自由的超越精神,炽热的理想追求。当她们在阅读黄雁(哈尼族)《胯门》时,会对哈尼族传统婚俗“钻胯门”有新的审视和切入,唤起她们对女性生命本质的思考,这是传统文化对哈尼族妇女生命的沉重压抑。女大学生们往往在阅读体悟之后,会不由自主的思考如何在现有的可贵的条件下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展现自己的个性魅力,保有自己的自由精神。

最后,关注和研究云南女性文学及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学者也越来越多,研究成果涵盖文学史的梳理,如黄玲的学术论文《云南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创作与发展》和专著《高原女性的精神咏叹――云南当代女性文学综论》;也有针对个别创作者的研究,如李松的硕士论文《云南女性文学视野中的景宜作品研究》。研究中既有对其现代意识、民族意识和女性意识的肯定,也有对其主题、表述和思想中存在的局限性的分析,如张直心的学术论文《云南少数民族女性文学论略》。这些研究,可为高校展开结合云南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相关的生命审美教育教学活动提供理论指导,也可引导本土女大学生独立思考“生与死”这一生命本质问题,使她们“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以敬畏的心情善待一切生命,以负责的态度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那么,如何将云南少数民族女性文学作品有效运用于本土女大学生的生命美育中呢?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进行构建:

首先,在生命美育视野下对当代云南少数民族女性文学作品进行梳理研究。可从以下三点切入:

1、分析其所具有的审美特性,在审美品悟中实施潜移默化的美育影响。七彩云南为生活在此的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各民族彼此依存、彼此融会的同时展现着自己文化中蕴含的可供人们欣赏、借鉴的东西。云南少数民族女性文学作品就以不同的姿态展现出多彩之美,“各美其美”。作品中会展现独特的民族风情、地域风貌,而这些是深蕴于本土女大学生生命中的养料,她们对此的审美共鸣不需要施加任何外在的引导,这将实现审美教育的于自由中给予自由的境界。

2、分析其具有的性别属性,在性别身份的认同上树立“双性和谐”的性别观。性别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少数民族女性作家在自我言说、自我表现时,其作品鲜明的体现了各民族妇女的生活、情感和心灵,是女性的感性表现方式,是女性解放自身和建构自我的体现。这对帮助云南本土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对待爱情、婚姻和事业的观念;帮助云南本土女大学生树立完善的性别观念,树立“双性和谐”的观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分析其具有的民族属性,通过民族身份认同落实生命美育。在云南这个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地方,为数不少的少数民族大学的身上流动的民族血液使他们心灵深处对母族文化有着倾斜和回归的渴望。他们在母族文化和汉文化的边缘游走,努力寻找着心灵的平衡。当他们看到少数民族女作家创作的作品时,会在无意识间调动对民族文化的自觉认同,心灵深处与生俱来的东西会被唤醒。所以他们会更容易接受文本中的人物故事、情感,更容易与文本传达的作家的生命体悟产生共鸣,更容易沉静下来反思民族叙事语言、民族历史和文化,实现对民族身份的超越。最终认识生命的脆弱与无助、伟大与崇高,于生命中获得“生命”。

其次,构建利用当代云南少数民族女性文学作品进行生命美育的有效途径。云南少数民族女性文学作品赏析课程可作为生命教育的融合课程,增加生命教育类通识课程的样式,实现跨学科生命教育系列课程的设计或者多学科渗透的生命教育体系。这是对生命教育资源新的探索和挖掘。建议可从以下四种方法着手:1、“案例教学法”:在入学教育中可以开列阅读书单下发给新生,并提供生命教育理论下的作品导读资料。2、“专题讲授法”:在全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程,课程以专题研究形式开设,重点在于通过具体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3、“读书讨论法”:举办课外活动。如举办针对云南少数民族女性文学作品的读书征文活动;鼓励女大学生从事文学创作,并在创作中凸显生命审美意识。4、“影视欣赏法”:在课堂、课外结合云南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影视作品,营造校园环境氛围,让学生自主思考、感知和体验生命。

综上,在生命审美教育理论支撑下,融汇民族教育和性别教育的相关理论,以文学作品为载体,综合运用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女大学生的培养中,实现了跨学科理论的融汇及理论交叉运用的有效实践。这样的实践应该也适用于的云南以外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教育、性别教育、审美教育和生命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

[1]曾云莺、王东红:《后现代教育观视野下的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01;

[2]汤丽芳:《近20年中国大陆生命教育研究述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01;

篇5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音乐;教学模式

初中音乐教育是美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一轮的课改的推行,在新课标体系下,对于初中音乐教学也有了新的要求,要求音乐教学的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并对于学生解决社会问题有一定的帮助,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因此,在新课标下,初中音乐教学必须积极开发课程新资源,并以多元化的视角对音乐教学进行审阅,探讨初中音乐教学的新模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新课标的要求。本文将主要从初中音乐的教学视角、方式、重心和评价方式几个方面对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一、转变教学的视角

由于新课标要求初中音乐教学必须要尽量的贴近初中生的实际生活,并有益于学生解决社会问题,进而提高初中生的音乐休养。故而在新课标的实际教学过程,初中音乐教师必须要积极的转变教学的视角和其原先的课程教学价值观,从多方面、多渠道的开发音乐课程的新资源,从初中生的实际生活中去寻找相关的素材。

而在人类社会中,音乐是无处不在的,尤其是在中国这种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的国度,在各种生活生产活动中,都伴随着许多的音乐。比如说各种节日、庆典、婚丧的礼仪音乐,影视作品中的背景音乐或者一些健身、舞蹈、广告的实用音乐等等。

这些音乐都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初中音乐教学,就必须要了解这些相关的音乐作品,进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并让良好的音乐素养能够伴随终生,提高其生活的品味,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对于具体的教学设计而言,首先就要先引导学生从其生活的实践体验中去发现音乐,体验音乐,并将之与社会上的一些生活现象或者音乐现象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激发学生去自主的探讨音乐与人生、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的初中音乐教学成为一门具体、生动、活泼兼具艺术化的生活体验。

二、转变教学的方式

教学方式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一个是从音乐本学科延伸到其他相关学科。

为了让学生对于音乐有实际的体验,除了课堂内的教学之外,还能够让学生去主动收集课堂之外的一些相关音乐资源,并将之运用于初中音乐的教学之中,从而将音乐教学从传统的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生实际生活之中。比如说,对于《义勇军进行曲》的学习,就可以让学生去通过网络、书记等一些手段方法手机相关的资料,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该音乐中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也可以让学生尝试着用自己的音乐与会对之进行简要的表述。

另一方面,初中生接触音乐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甚至连初中所需要学习的一些课程中也蕴含着不少的音乐资源。所以对于初中音乐的教育,也必须要持开放的教学态度和广阔的视角。比如说,对于英语的学习,可以多鼓励初中生多多听听一些高质量的英文歌曲,了解英文歌曲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其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得学生将对于英语的学习与音乐的学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也更有利于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初中音乐教学,必须重视对于一些课外音乐、社会音乐资源的寻找,使初中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随时处身于良好的音乐环境之中,从而不仅提高了其音乐的素养,也能舒缓其学习的压力,放松身心。

三、转变教学的重心

对于教学重心的转变,主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重点培养其表演的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初中的音乐教学必须要“培养学生自信地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因此,在初中音乐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对于每一节音乐课程、每一个音乐知识点的教授,做好正确的引导和启发的工作,使得学生在每一次的音乐学习过程中都能够体验到属于自己的情感体会,享受音乐带来的美感,并愿意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一同分享这些体会。

2.加强初中音乐的人文内涵

音乐源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具有强烈的人文属性。在初中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于音乐人文内涵的熏陶,潜移默化的陶冶学生的情操,并加强其群体意识。比如说对于合唱的排练上,必须让学生明白自己所要负责的工作,自己的音色和力度等等,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

3.培养学生的个体创造能力以及探索的精神

音乐是一种创造性十分强的艺术,它提供给人们的是无穷无尽的自由空间,让人能够在其中尽情的徜徉。如果只是将音乐的创造性局限在一些音乐的教学内容之中,不可能充分的发挥出音乐的美育功能。因此对于初中音乐的教学,必须将音乐的创造性单独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研究,才能培养学生的个体创造能力,加强学生的探索精神,使音乐的作用更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

四、转变教学的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方式是所有的教学工作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一个重要的手段,对于初中音乐教学也不例外。

对于初中音乐的评价,应当分为课程管理、教师和学生三个层次进行,其方式可以采用自评、他评、互评等等形式,并注意将形成性的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关于音乐的实际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主要的评价内容,要加以充分的关注,可以进行文字描述的定性评价,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量化测评。

初中的音乐教学是美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必须根据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完善初中音乐的课程体系,探讨科学的教学模式,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推进美育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建敏.如何提高初中音乐教学水平[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3)

[2]王安国.音乐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6)

篇6

关键词 中专美术课;激发兴趣;爱国主义;现代技术

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面对的又是中专学生,更不能忽略美育。很多人都认为美术课最容易上,可是真正上好美术课又不太容易,那么该如何真正地上好美术课呢?

1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动力,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设想:在美术课中教师干巴巴地说教,学生听课垂头丧气。极具情趣、表现自由的美术教学变成了一次次老八股式的重复。这样的教学,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而且只能使学生更加厌学。 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境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和主动意识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1.1 发掘教材内容呈现形式,寻找刺激的新异与变化。

在教学中,教师尤其要创造性地处理好教材中某些看上去似乎是“枯燥乏味”、“简单易懂”的内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灵活、开放的呈现方式,给学生以出乎意料的新颖感受;或设置思维荒漠,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巧妙处理好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中防止学生松驰、疲沓、厌学,引发学生兴趣情绪的关键。

美术教师在教学上可以用情感刺激的方法,在充分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找出关键点,揭示新的、意外的、超出学生主观预期的东西,将那些“枯燥乏味”、“简单易懂”的内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灵活、开放的呈现方式,给中专生以出乎意料的新颖感受,或设置悬念,诱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防止他们的松弛、疲劳、厌学情绪。

案例:《雨中节奏》。这一课的题目原为《下雨了》,下雨是大自然中非常常见的现象,下雨天更会出现各种生动的天籁声,我从雨的声音着手,到编雨的歌,然后让学生踏着整齐的节奏,排成队伍,做着舞蹈的动作,在雨地里穿行体验雨给人的感受。这一连串的活动内容让学生迸发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表现欲,“雨中乐园”里也留下了学生们张张充满趣味的作业。

1.2 发挥美术教学活动的独特魅力,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

学习兴趣是个体力求探究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美术教学中, 教学手段要多样化、生动化、艺术化,避免教师空洞枯燥的讲解,学生被动地干巴巴听的现象,还要充分发挥幻灯、挂图、录像、录音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欣赏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使学生乐学、想听、爱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情感作为人类重要的心理现象,以其一系列独特的功能特征影响教学活动。在美术教学中,注意调动积极的情感因素。应重视情感的组织功能,唤起学生丰富的遐想和无限的创造想象,以激发学生的绘画灵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美术学科本身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技能就非常地丰富,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科技的发展,更多的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促使了造型艺术的快速发展,而学生是最喜欢新奇的,美术课上学习多种材料工具的使用,使学生享受到了操作工具的快乐,提升了自己的美术表达能力。

1.3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诱发学生主动参与。美术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使学生感到学习的亲切,增强学好的信心。

美术离不开想象,学生的想象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的积累有着密切的联系,没有知识和经验的想象只能是毫无根据的空想。任何,想象总是以感知性的材料为基础,从而想象出自己未感知归的实际不存在的事物形象,但是这些感知的材料往往是来源与生活,在美术的教学中,特别是写生课,我都是强调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要细致观察,才能获得清晰的图象,如:在美术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曾强学生的形象思维。

2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根据美术教学以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为主的特点,在中专美术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在欣赏课和技法课这两个教学过程中进行,即通过欣赏美等审美教育和表现美等课业实践来实现,开辟一个贯穿爱国主义教育与继承发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的教育新天地。

2.1 绘画祖国的壮丽河山以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在美术作品欣赏的教学中,通过参观、讲解美术作品,讲述祖国的壮丽河山以激发爱国之情。借此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美术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用手中的画笔描画祖国的壮丽河山,绘制祖国的美好前景。

2.2 比较祖国优势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在中专美术课程中要让学生广泛接触中外优秀美术作品,拓宽美术视野,提高鉴别和判断能力,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尤其要引导学生深入的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学生中宏扬民族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必然要求。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式下,宏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是十分必要的。

篇7

[关键词]师范院校;职前教育;教师情感

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它更主要是面向小学培养小学教师。但师专学生的教师情感一直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在学生入学阶段,我们曾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3%的学生不愿意做教师,87%的学生不喜欢做小学教师,95%的学生不愿意回到农村做小学教师。笔者走访了一些毕业后在中小学工作多年的毕业生,发现他们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这个层次学校生源的特殊情况不能不说是一个主要的原因。我校师范类的学生是从初中招来的,而且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很多学生都是因为家庭条件不太好,承担不起上大学的费用才到此就读,也有一些学生考高一层次的大学无望,不得已才来到师范专科学校。这些学生对未来要从事的职业,无论是情感方面还是认知方面都很茫然,也不愿意再回到农村。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如果对教师职业的情感仍停留在原来的认识水平上,教师职业情感发生危机,就不能不令人深切担忧。虽然我们也不排除日后工作中可以培养教师职业情感,但那毕竟需要漫长的时间。由此,笔者认为师范教育的重中之重,不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技能的传授,而是强化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情感的培养与开发。多年来,我们在培养师范生教师职业情感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事实证明,这种探索效果是显著的。对中小学教师职前阶段进行教师职业情感的培养与开发是对国家未来负责任的教育举措。

一、教师职业情感的时代特征

教师职业情感是极其丰富的,有一定特殊性。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人或事物及周围环境的关切、喜爱的心理活动,是高级社会情感。笔者认为新时期教师情感应具有如下主要特征:从事教育工作的使命感;稳定而持久的职业动力;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负责任的爱;求真务实的事业心与上进心;获取成就的动机与争当教育专家的渴望;强烈的求知探索、创新兴趣;善于交往的性格;高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能力;高雅、时尚的审美情趣与昂扬振奋、热爱生活的执着精神;淡然处世、心怀感激、不计功利、无私奉献的平和心境。

二、教师职业情感培养

教师情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既有职前培养开发,也有职后培训养成。职前培养开发更具有前瞻性和持久的效力。在师范教育阶段重视教师情感教育,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实施,是改变目前重视教育理论和技能学习忽视职业情感教育现状的重要课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坚持将“三个贯穿始终”的培养原则作为指导思想来开发、提升学生的教师情感,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一)职业情感的内驱力培养贯穿教育学课始终

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的教育,使他们保持做教育的内在动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职业的认知

培养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认知能力,使之对教师职业有全面、深刻、科学的认识是教育学课培养教师情感的首要切入点之一。为此,对教师职业的性质、特点、意义、作用、功能及其价值的深入讲解和讨论就成为教学分量很重的热门话题,教师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一是谈论,二是辩论。教师一定要实事求是地引导学生分析这些问题,以免他们日后进入真实教育情境后失望,更不要讲空洞的大道理,让他们觉得教育离他们很远。教师应通过列举学生们身边的、已知、认可的事情论证教育对人的作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教师职业的神圣使命感,为其将来从事教师工作打下坚实的认知基础。

2.职业的兴趣培养

教师如果厌烦教师职业,仅仅凭着责任心来工作,这种责任心在强大的压力下就会变成一种负担。乐意做教育工作,教师才能竭尽全力,持之以恒。兴趣培养越早越好,准教师们一旦对自己将来从事的事业产生了兴趣,就一定会以旺盛的精力和巨大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专业学习活动中,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展现出敬业爱岗、锐意进取的风貌。笔者根据兴趣培养的规律,尝试了一些做法:第一,教学中经常设置“两难的教育情境”,如补课、排榜、减压、上网成瘾等敏感问题,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用学过的教育理论分析解决教育中的两难问题,学生可以领会到科学育人的魅力,感悟到一个教师成功帮助问题学生时的乐趣。第二,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看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示范录像,看着名师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以及所展现出的综合能力,学生由此产生羡慕、向往、尝试的情绪冲动,从而初步形成做教师的职业兴趣。

3.职业的自豪感

学生没有当教师的体验,要体会当教师的自豪感的确是一个难题。理论说教的效果当然不好。笔者后来摸索出虚拟法,即是让学生假设、想象自己是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教师,或者是在偏僻山区执教,或者是在特教战线,或者是问题班级的班主任,或者是有专业特长,等等,任其自由虚构和想象,每个人都在自己不同的岗位上做出了让人羡慕、受人夸赞、得到社会和学生认可的业绩,也得到了荣誉和薪酬,更包括学生成人、成才后对自己的感激。笔者请学生想象:“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内心的感受该是怎么样的呢?”学生自豪和幸福的情感油然而生。

4.职业的德福共享

个体在工作与生活中领会、体验人生的幸福、崇高与人格的尊严,只有具有崇高教师情感的教师才会得到这样的幸福感受。这样的感受和体验是个人人生幸福的源泉。热爱教师职业,做好教师工作,是教师的人生幸福所必需的,其最大的受益者是教师本人。因为真正的道德境界应该是发自“本心”的。发自“本心”的东西才是自己最需要的,也是最能感受幸福的。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教育理论的同时,把教师职业道德情感变成发自“本心”的道德呢?方法之一是组织学生讨论“做教师对我的好处”,然后要求学生写演讲稿“我做教师最受益”,并选择写得好的学生在全体学生面前做演讲。方法虽然简单,但学生心里却留下很深刻的记忆。(二)爱心和良心教育贯穿教育学课始终

教师职业情感的核心是对教育对象的热爱和尊重。人们把“有爱心”放在对教师期望值的最高点。中小学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具体性、细微性等方面的特点,尤其需要教师具有教育的爱心和良心。

1.用名言警句激励学生

名言警句对后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警戒作用。教育史上著名教育家的名言警句很多,笔者采用的做法是每周都给学生留一段教育家或者是有影响的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话来警示、感化和激励学生,如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们交往的一种乐趣”等。笔者将其称之为“每周一名言”。教学中教师恰当运用名言警句既可以摆脱空洞的说教,又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深受学生的欢迎。

2.用优秀教师的先进事例感动学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向学生介绍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或者让学生听优秀教师的事迹报告,会使学生被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所感动。而优秀教师身上共性的东西之一就是这些教师对学生都有着非常热爱,正是这种爱成就了他们的事业,使教师人格熠熠生辉。

3.用反面事例警示学生

正面的事迹鼓舞人,反面的事例警示人。电视上、报纸上时有反面的教育案例报道,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师教育学生的反面典型。面对那些缺乏爱心和良心的教师,学生们都愤怒不已,而此时,把这种愤怒的情感及时转化为教育人的爱心和良心就会恰到好处,所以“别误人子弟”就成了我对学生们常说的话,这句话也因此成了学生们的口头禅,成为教育人最起码的良知而被纳入准教师们的德育认知体系中。

4.用师爱的真谛勉励学生

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师的爱心和良心教育,必须弄懂究竟什么是师爱,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教师自己觉得很爱学生而学生们却不领情呢?为什么对学生善意的批评教育却招来学生的反感甚至抵触呢?新的历史时期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师爱呢?真正的师爱是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负责任的爱。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特别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质,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发现学生的细微变化,满腔热忱地期望学生成才,充满信任地鼓励学生成才,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笔者常对学生说,教师不能“糊涂地爱”,学生们也因此考虑爱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师职业美感教育贯穿教育学课始终

通过审美教育培养起来的情感是一种愉悦人的身心的感情体验,是一种积极的最高层次的感情体验。通过对师范生进行职业美感教育,特殊的美育教育,准教师们能够对未来的职业有美的感受、美的理解、美的追求,从而树立崇高的教师职业情感。

1.感受美

教师职业美感无处不在,就看你能不能发现。课堂上教师的人格特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充满哲理的话语,动感的教态,恰当的服饰,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美无不彰显着巨大的美感魅力。面对一堂优秀的观摩示范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这些因素,充分感知美,从而帮助他们感受崇高的教师职业美感。

2.传播美

教师的职业美需要教师来传播,每个教师都是美的使者和传播者,哪个学生不喜欢给他们带来美感享受的教师呢?一个教师如果能把课堂变成美的发源地,让学生充分感受教学的氛围美,知识的内在美,从而喜欢教师,喜欢学习,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这样的教育让学生充分感到做一个受人欢迎的教育者的幸福与美好。“当教师就要当一个让学生喜欢的教师”的信念会使得准教师们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3.创造美

教师职业美感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创美育人。现实的教育工作中,是不是教育者的劳动都是“创美”呢?那些教育活动中不合规律、既无秩序又不和谐的现象,那些矫揉造作、缺乏个性和情感的东西能说是美的吗?教师通过让学生举例分析教育活动中形形的“造丑”现象来告诫他们要创美育人,积极拓展学校教育的审美空间,做一个真正的职业美的践行者和开拓者。通过开展创美育人教育,学生们发现理想、美梦这样的词汇原来就沉睡在他们心中,原来教育真的那样平凡而神圣,崇高而自由。

四、有利于教师情感培养的几点建议

第一,关于课时。中小学教师职前教师情感的培养是抢抓教育先机的举措,课时必须保证,但目前我们教学计划中教育学课时仅是每周2课时,总计18周,教学时间非常紧张,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好减少教学实践环节,这对准教师的教师情感培养是不利的,因此笔者建议有关部门适当增加课时。

第二,关于实习。教育实习对中小学教师职前教师情感的培养是最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效果也最好,但多数学校根据教学计划安排最后一个学年的半个学期时间来进行教育实习,有的甚至不足半学期,仅八周,实习时间偏少。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可以尝试将实习时间由半年延长至一年,或者尝试改变现有教育实习的模式,变一次集中实习为分阶段、分内容的实习。

篇8

“四入”法就是入境、入情、入思、入理,即首先由情境展示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体验探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让他们通过自身的观察、反思等进行活动和相互交流、深化认识,在自主的参与和体验中,习得道德素质,最后由老师引导学生将合作探究中出现的事例、事实等材料所反映的问题上升到一个理论知识,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使得教学过程活动起来,让学生由读死书变成读活书。

(一)入境

入境,就是要求老师能巧妙地创设教学的情境,提供学生充分的主动参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精心设计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形式,要求教师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和挖掘学生学习的需要。记得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出发,设置具体情境,找到情境,知识,学生三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如在教学《消费者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时,给学生展示“三鹿奶粉导致婴儿肾结石事件”这样的时事案例,(视频播放)再配以与教材知识紧密联系的知识问题(如果我们是受害者该怎么做?),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可以断定他们能给予一定的回答,但可能有不适宜的做法,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就可以自然的引到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中去。这样不仅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一下子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目的。

(二)入情

入情,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传递信息的互动过程和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构建一种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入情,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这是课堂教学永远追求的目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心中要充满对学生的浓浓的“爱意”,特别是对“学困生”的关爱,善待学生发展中的缺陷,实施公平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确保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在课堂上动起来。 比如在讲授《做人要自尊》一课中,多给学困生一些机会,哪怕是就能简单的说出一两个表达自尊的词语或者读一段关于自尊的文字都可以,既能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体验自尊的好处,又能让学生明确赢得自尊的方法。同时也避免了那种“尖子生表演”的场面。总之,入情就是给每一个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肯定学生的成功,让学生通过无数次成功体验的积累,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

(三)入思

入思,就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归纳。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入思”就要起到这种诱导的作用。这要求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一些科学、合理、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探究合作:如在《交际的艺术》一课中,(播放幻灯片四幅画面)可以给学生展示四种类型的同学(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第一类是品学兼优,从不轻视他人;第二类是从来不与比自己学习差的同学交往;第三类是喜欢给别人起绰号,并且不分场合的乱叫;第四类是能积极主动帮助那些学习和生活上有困难的人。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谈论自己更愿意与哪些同学交朋友?为什么?如果不愿意,为什么?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完成1.当有同学邀你到网吧时……2.当有人邀你一起喝酒、吸烟时……3.当有同学为了“哥们儿义气” 请你一起去打架时……4.当有邀请你参与赌博时……让学生思考的同时也明确朋友之间该文明交往,在设计问题时,我时时注意透彻地研究学生,处处留心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起点能力,将问题设计做到有梯度,有层次,使问题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以便使设计的每一个问题更有针对性,更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而在讲授《民族精神耀中华》教学时,充分发挥图片及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播放幻灯片)展示课前同学自己搜集的5.12抗震救灾的实例,奥运会上中国人的成就、青藏铁路创下的诸多第一、神州六号、七号的成功发射等资料,让学生自己谈等获悉这些消息后,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是什么?让这种课堂的入思活动建构成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也就是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学生的生命活动”(华中师大教授杨再隋语),延伸生活中的感人事迹、身边的英雄,让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就先完成一个思考的前奏。从而让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和内容,接近与教材知识的距离,进一步了解教材的要求。

(四)入理

篇9

关键词:学科融合 综合探索 跨界艺术

“学科融合”是指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需要我们的教师改变思维定式,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接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突出美术学科特点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课程。

一.发现学科间相互融合的现象。

【案例1:】一节九年级的化学课,课前先请美术老师教学生们每人做一朵白色的折纸花卉。课时化学老师给学生们带来的“雨落花儿开”的小魔术:发给每个小组一瓶水,尝试着喷洒在折好的手工花卉上,非常神奇的白色的纸花在沾染过喷洒的水后神奇的变出了紫色、蓝色等五颜六色的色彩来。化学老师顺势请学生们思考:小花上喷了什么?小花提前做了何种处理?体现了什么性质?思考分解反应的微观实质?

【案例2:】语文老师在诗词欣赏课中出示了齐白石国画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这是清代诗人查慎行一首诗《次实君溪边步月韵》中的一句。在四尺长的立轴上,用简略的笔墨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学生们从画作中感受诗文,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但却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通过画面和想象引入课题,再去学习古诗,给语文课带来更深刻的体验。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观察到学科融合已经慢慢的渗入到我们的课堂中,学科融合打破了传统学科间界限森严、学生学习方法死板、不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困境。

二.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创作跨界的艺术。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生活可以是诗文里的描述;可以是化学中的分子;也可以是物理中的守恒定律……近些年我们也一直在进行校内学科融合的课题尝试,并成立艺术社团“智绘空间”:“智”代表文化学科、“绘”代表艺术学科,在这片自由空间里智育和美育得到完美结合。社团成员也积极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各门学科中进行跨界艺术的探索。

绘本创编是最能体现文学与美术的融合。我们在校园征集原创故事、诗歌等学生优秀文学作品,由创作小组同学合作进行创作。在《梨花船》绘本中,学生用象形美术字设计题目,粗大的抽象三角符号和纤细的具象梨花枝形成对比,通过小蚂蚁全身的黑色形成面的部分,梨花树线的部分,梨花瓣飘落形成点的部分,形成了画面中点线面的组合。绘本《下雨了》风云雨等自然天气,小兔、小树、小花等动植物的排列,图饱满。绘本外形是心形的体现了小创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审美。感受文学魅力绘制图画,通过绘画还原文学场景,让观者身临其境一般,把文学与绘画在学生时代的学习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优秀作品也由学校结集成册,留下了丰硕的艺术成果。

物理学科中高分子材料受热有发生收缩的热缩现象,成员们抓住这个现象与绘画结合在一起。由于高分子的热缩是基于在一定温度下内收缩的这种行为是单向的,收缩后如果没有外力作用是不会再发生热胀冷缩行为的。所有学生们分组就热缩材料进行试验:检验热缩后的比例;制定热缩方案;绘制需要热缩的图案;确定热缩的种类等。创作出一系列的热缩艺术作品:二十四节气挂饰、十二生肖钥匙扣、星座汉服笔等一系列作品。

0.618是数学中的黄金分割,黄金分割在生活中运用广泛,在建筑、摄影等门类中都能够得到平衡的构图,在我们的跨界艺术中,我们找了大小一样、颜色各异的马赛克瓷砖,利用黄金分割等数学知识组成一幅幅精美的绘画作品。让我们不免惊叹这些理性的美好。

三.推广展示学科融合的课题成果

在顺应当前教育大环境的前提下,通过把智育与美育有效结合、多学科相互渗透,无限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性。在艺术创作、美术加工、思维拓展等形式中,不仅让学生体会艺术之美、创新之奇,更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加深对诸如语文、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深入理解,从而达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教育目的!

跨界的艺术这一课题经过了探索、创作,开始了展示推广,社团每月在校园里举办一次《跨界的艺术》作品展,分次展出融合不同学科的艺术作品,并在2016年12月带领此次作品参加了郑州市学区课博会。展会现场有社团成员现场展示了热缩钥匙扣的制作过程,受到了观展的群众一直好评,并接受了教育电视台的录像采访,这一系列课程,打破了人们对传统美术课的认知,惊叹其它学科与美术的完美融合!

篇10

一、开展社团活动,积累课程

社团活动是开发、积累、完善课程的有效途径。开展社团活动要坚持以人为本――一要在充分调查了解学生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组织社团活动,因为学生的需要就是社团存在的理由。二要了解教师的专长、家庭和社区的资源,这是解决社团活动师资问题的好办法。为此,我校首先成立社团领导实施小组,广泛征询学生的意愿,统计整理形成课程菜单,确定社团项目。学校采用项目管理的形式完善社团活动,促进社团发展。学生自由选择1~2个项目参加,最大化满足孩子的发展需要,帮助孩子在丰富的社团活动中了解自我、发现自我。学校从时间、空间、经费上给予保障,促使学生人人都有特长,人人都能成才。

二、凸显校本特色,优化课程

校本特色是历史的积淀,凝聚着历届师生的精神和智慧。课程改革引领各校将这些校本特色进一步发展成特色课程,很多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涌现了优秀的成果。所以,学校要以这些课程为示范,引导教师做课程的实践者,优化课程。

京剧进人我校已经有22个春秋。期间,学校先后成立了“小杜鹃京剧艺术团”,开辟了传统文化氛围浓郁的“京剧苑”,编印了《创造与享受艺术化的人生》校本教材,申报了教育部重点课题《在中小学开发利用京剧资源的研究》作为引领。因此,京剧在我校不论是普及教育还是专业培养、不论是表演活动还是课程教育都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课程形态,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风景,为各社团活动的开展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范式,有力地促进了社团发展。

目前,我校从文学、科学、艺术、体育、社会五个方面开出了30个课程供学生选择,并逐步形成低、中、高三个年段特点。例如文学方面中有一个课程,低年段叫“故事与表演”,中年段叫“演讲与口才”,高年段叫“创作与赏析”,这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深受孩子的喜爱。

三、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创造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校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给老师更多创造课程的机会,给孩子搭建更广泛的舞台。我校通过健全综合实践课程组织网络,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多次研讨从而合理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计划、科学确定序列性的活动专题,建立“档案袋”式的具体操作评价模式(将实践过程中设计的方案、提出的问题、搜集到的资料、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以资料卡的形式存入档案袋)。组织开展综合实践课评比,整理推出《综合实践活动精品案例》,调动广大教师创造课程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促进学校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