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编程需要的知识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4: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编程需要的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编程需要的知识

篇1

关键词 中职;计算机;游戏编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1-0090-02

1 前言

中职教育以实践技能为主,理论教育为辅,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满足他们将来就业的需求。随着互联网的推广和普及,计算机技能已经成为技能人才必备的基础技能。游戏编程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引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 巧用游戏编程,激发学习兴趣

相较于普通高中学生而言,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较差,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学习问题。针对学习难度比较大的中职计算机编程课程内容而言,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到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来一直是中职教师孜孜不倦努力追求的教学目标。单纯地采用强制性的方法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学习有关知识的兴趣,甚至还会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更为强烈的逆反心理,产生厌学情绪。因此,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就必须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注意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中职学生大都爱玩游戏,为了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适当地让他们玩一些小型的网络游戏,并告诉他们该游戏就是采用计算机VB语言编程的,所学内容和该游戏编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样可以借助VB语言来编程,产生属于自己的游戏软件,从而使学生对编程学习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编程能力。

此外,通过学习这些简单的游戏编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有关编程方面的计算机专业知识,逐步使学生对于计算机编程产生较深层的认知,进而使那些以往抽象繁杂、晦涩难懂的计算机编程知识变得直观化、形象化,促进计算机课堂教学的开展,增强中职计算机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为了确保游戏编程在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中顺利引入,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否则单纯地依靠学生开展游戏编程,很可能会使部分学生沉溺于游戏,而忽视了计算机编程,影响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编程能力[1]。

3 合理选择游戏,奠定扎实基础

合理选择编程游戏的具体类型,有利于确保编程游戏实践教W顺利开展,使学生在开展游戏编程的过程中深化对于所学计算机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逐步使学生掌握编程的方法,直至他们可以自主胜任编程。但是如果所选择的编程游戏不合理,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甚至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失去对计算机编程的兴趣。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实际来合理选择编程游戏的具体内容、类型和难度,以切实达到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而如何选择游戏编程所需要的游戏类型,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首先,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选择学生熟悉的游戏,也可以选择学生课下经常玩的游戏,比如五子棋、推箱子、连连看、贪吃蛇以及弹球等,均是比较经典的小型游戏。与此同时,这些简单小游戏本身的编程工作量也不是很大,只需要合理运用所学的知识即可实现,并且学生也已经非常了解和熟悉这些小游戏的操作规则,所以学生会很快进入编程当中。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在学生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观点和修改类的意见。换言之,教师要选择那些可以激发学生编程欲望的游戏,以便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必要的时候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编程游戏。

其次,要把握好所选游戏的难度,鉴于中职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相关计算机编程知识比较有限,单纯地依靠这些知识无法解决复杂的游戏编程,此时选择逻辑算法繁杂、难度过高的游戏会使学生望而却步,进而会打击学习编程的自信心。应为学生留有一定的选择余地,帮助学生在完成编程的过程中,切实体会编程的乐趣,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自主学习效果。同时,游戏编程中所涉及的知识要体现中职计算机教学大纲所制定的各项教学指标和要求,确保游戏编程教学切实围绕课程知识体系开展,不可过多强调让学生独立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要一味地降低游戏编程难度,具体就是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逐步提升学生游戏编程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在此过程中,培养和提升解决相关计算机编程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其后续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乃至今后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4 创新教学方式,增强教学效果

为了进一步增强编程教学效果,教师除了要合理选择编程游戏之外,同样需要创新现行课程教学方式,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逐步提升计算机课堂教学有效性。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师传生学”学习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限制了学生自主编程能力的提升。而现在推行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合理应用,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能动性,更好地实现互助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游戏编程实践教学过程中,为了切实践行任务驱动式教学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1)提出问题。在确定编程游戏类型之后,教师可以按照两种方式来引入课题:

一是阐述式,教师以文档或者口述的方式来直接提出游戏编程实训内容;

二是演示导入式,通过教师提前演示已经编好的游戏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编程内容与要求。

2)分析问题。针对游戏编程而言,其主要包括功能设计、算法设计和界面设计等内容,此时要注意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可以切实做好各个阶段的分析工作,逐步提升学习编程的能力。

3)解决问题。在学生确定基本编程思路之后,要重点解决前一步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以便可以确保所设计编程逻辑符合设计需求,从而使学生真正完成游戏编程,提升编程能力。

5 结语

总之,游戏编程在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引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技能。特别是可以有效地化解当前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瓶颈,提高教学有效性。在中职计算机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来合理选择游戏编程内容,同时还要加强师生间的互助合作,以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篇2

计算机大类学生依托在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的理工学院进行培养,理工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技术组合创新为特色的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技术组合创新应用能力、有一定理论素养和较强工程能力的“两强一高”应用型专业高级人才,在这个大的指导原则下,要求所有课程以群的合力,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切入,在实践中的感性材料丰富之后,引导学生进入理论创新。

通过对当前以计算机英语为题的教材与教学资料分析我们发现,几乎目前所有的教材都没有考虑到独立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大部分教材都试图在一本书中对计算方方面面的知识如计算机结构、算法、编译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知识进行介绍,就我们过去使用的情况来看,发现学生难以在一个学期完成学习任务,在完成之后,所学知识也无法转化成动手能力,这与我院的教学培养目标是不一致的。

寻找课程改革的切入点

为了对《计算机英语》课程进行改革探索,我们专门对宁波大学科技学院的计算机大类的毕业生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毕业后依然在计算机方向就业的学生中,绝大部分都在进行编程开发工作。针对这种特点,我们决定把《计算机英语》课程改革的切入点与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的大目标挂靠,接下来我对当前计算机大类的大四学生所学的编程语言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如表3所示,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都学习两到三门编程语言,而在调研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完多门编程语言后依然有不少问题,如要通过网络获取该门语言的编程文档时,由于现在计算机专业的最新编程文档的大部分是以英语,学生有阅读困难,同时由于学过多门编程语言,在编程的时候,多门语言之间容易出现混淆,如表4所示。在通过相关的调研数据综合分析基础上,我们认为可以针对独立学院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大目标为指引,从计算机英语教学材料组织入手,对《计算机英语》课程进行改革。

我们所做的一些改革尝试

1.语料选择

为了培养巩固学生的编程能力,从本专业的角度出发,我们自编了一套讲义教材,鉴于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已经成为当前的主流编程语言,该教材汇编了Java,C#,C++等几门语言的编程规范,由于这些语言的编程规范都是计算机业界主要的IT公司所制定,而且是以英语为媒介,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些材料的同时,学生在接受实际工作的专业英语的教育,又由于讲义的内容讲授的是编程语言,而这恰好满足了学生在遇到实际编程问题的时候,需要借助英语了解国际上最新动态的相关专业术语与词汇,为学生通过《计算机英语》的学习,将所学知识投入使用提供了直接的保证。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将几本语言的编程规范汇在一起介绍,将各门语言的类命名、接口命名、方法命名、单行注释、多行注释、段落注释等合在一起来对比分析。

2.教学方法

从体现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角度出发,我们在讲课的过程中,对英语语言的语法不做重点的讲解,也不只是将讲义进行翻译讲解,而是将授课内容与动手关联,学生在学习完相关章节后,要求动手编程,将课程内容中的编程规范实际的应用到编码中,学生的代码规范程度成为我们《计算机英语》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考核要点,体现了宁波大学“学以致用”的校训。

3.教学效果

为了更好的训练学生对授课概念的掌握,我们针对每个知识点,都布置了编程作业,要求同时用3种语言完成,且要求学生按照相应语言的编程规范进行编码。通过本课程的授课,学期末有88%左右的同学认为掌握了两门以上的语言,见表5所示。

结语

篇3

关键词:翻转课堂;计算机基础课程;编程语言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程,是所有高校学生在教育阶段都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它作为高校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以及今后步入社会的重要工具,具有面向高校所有专业学生的广泛性。当前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发展都较为良好,通过采用有效积极的项目化教学手段来实现计算机教学目的。随着信息化科学技术的渗透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时选择翻转课堂这一新型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将计算机各个项目融入到整个教学之中,充分激发出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热情,对学生自身整体创新和动手能力都有很大提升作用,在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强化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推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1翻转课堂的概念及其教学思路

1.1翻转课堂的含义

翻转课堂主要是指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或是教学课件等教学手段将需要学习的知识提前消化,到实际课堂教学时再由教师和学生进行共同讨论和交流,最终实现解答课堂知识难疑点和掌握课堂知识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翻转课堂的含义我们可以看出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同之一就在于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的前后顺序翻转。我国高校也在进行翻转课堂的探索和实践研究,翻转课堂这种新颖教学模式为我国现代化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元素。

1.2翻转课堂的基本教学思路

在以往传统的教学课堂上,课堂教学模式大都相似,高校学生走进教室置身于课堂教学,由教师通过板书或是投影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学生通过课堂上的知识吸收去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是从传统教学中一直沿用下来的,然而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发展,很显然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满足不了教育需求,它忽视了在课堂上每一位学习主体的学习能力不同,学生在课堂教育上的差异就很明显地体现出来了,这时教师要想通过自身来解答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点的疑惑是很难实现的,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推行翻转课堂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翻转课堂的基本教学思路就是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教学课件进行课前的知识点预习和吸收,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再由教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专门讲解,实现教学知识点的总结和提升,同时在课余之外还能随时随地通过教学课件进行教学知识的反思。

2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现状

2.1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比较缺乏

根据教育部门的教学要求,当前我国高校相关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都顺应了教育改革要求,但是在实际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相关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和匮乏,无法满足现代化科学技术背景下的教学要求,再加上高校课时的限制,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不能在课堂上得到完全解释,制约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2.2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式比较传统

在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式由原来的一对多教室式教学转变为现在的一对一机房式教学,但是在知识的传授上还是采取教师讲解学生倾听的教学方式,很难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翻转课堂在计算机JAVA编程语言知识点中的实验研究

计算机教师进行计算机课堂教学,主要包括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指导,为了更好凸显翻转课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实践作用,选择JAVA编程语言这一知识点进行具体翻转课堂教学。在传统JAVA编程语言课程设计上,一般都是教师将教学任务提前告知学生,由学生自行进行课前的准备和预习,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课程内容演示以及学生实践编程三个主要阶段。然而由于学生在实际JAVA编程上缺少经验,导致其在编程中易发生各种问题,再加上缺少课余之外的沟通交流,积压越来越多的问题,很难达到的预期计算机课程目的。在这样的课堂背景下对JAVA编程语言知识点的教学实行翻转课堂具有实际意义。

3.1JAVA编程语言知识点利用翻转课堂的课前准备

教师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不仅仅担负着传授知识点的责任,还要准备课前计算机知识点课件或是视频资料,为了提高JAVA编程语言知识点的效果,课前准备工作可以从这两个方面着手。首先,翻转课堂需要一个完整课堂学习系统作为依靠。通过对知识点课件或是视频的准备和管理掌握教学任务的进度,并收集学生观看课前视频课件的信息,清楚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此来实现监控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目的。其次,翻转课堂还需要充分的课前学习资料作为基础。翻转课堂作为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区别就是前者在充分开展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实现了学习效率的最大化。计算机教师通过自己制作视频课件或是在网上选择适合JAVA编程语言知识点的视频,再加上课前收集的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来准备相关知识点的教学文字资料,完成一整套的翻转课堂课前准备。

3.2JAVA编程语言知识点利用翻转课堂的具体实施设计过程

在实行翻转课堂之前,教师应根据学生对于JAVA编程知识的熟练程度对学生进行分组排序,对于掌握程度熟练的学生可以安排实践任务中较为困难的一部分,并在实践中担任比较重要的领头作用,在锻炼学生们相互合理安排分配任务以及组织协调能力的同时,还能提升学生自主动手创新能力,对于掌握程度一般的学生,则在观看课前视频课件的同时还应有针对性地选择知识点较为薄弱的部分进行专门学习,而对于掌握程度较差的学生,在观看教师准备的课前视频课件之前,优先系统复习巩固最基础的知识点,保证他们有足够的基础知识完成翻转课堂的实践学习。在翻转课堂的课前预习中,学生可以随时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相关视频课件进行学习。在JAVA编程语言课程最开始时要求学生确定编程项目并清楚自身在课程学习中的实际需求,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制作课前视频课件时候应针对知识点的实践作用来展现学生们的实际需求,基础强或是弱的学生都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视频进行预习。进行实际翻转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实践教学分为课堂检测、课堂讨论以及课堂总结三部分。在课堂检测部分,教师可以针对理论知识或是实践知识选择通过笔试或是问答的方式来检测学生课前预习的成果,并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在课堂讨论部分,教师可以实现根据学生掌握程度和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设计一些问题,在JAVA编程语言设计中的用户管理删除系统功能,学生在设计时往往会选择直接删除,但是这样的行为在JAVA实际编程中是错误的,教师就可以通过对这一部分提出疑问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讨论,以此来提高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在课堂总结部分,教师通过整堂课程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整体构建和巩固,有助于学生理解透彻知识点。通过翻转课堂在JAVA编程语言的实际运用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以前在传统计算机课堂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在翻转课堂上几乎不存在。对于实行了翻转课堂的班级可以发现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成绩都明显高于未实行翻转课堂的班级,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能促进师生关系融洽。

4翻转课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教学转变

翻转课堂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结合了不同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发展特点,很好地解决了高校中传统计算机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师个性化教学能力,通过教学的互动性完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教与学的转变。

4.1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教的转变

翻转课堂的互动性使得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更加趋向于学生在学习中的状态和问题,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教学主体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相关课前和课中课件由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能力之后亲自制作,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根据自身不足进行针对性学习,提高教师个性化教学能力。在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或是表情来获取学生接受知识点与否,而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基于计算机课程的高实践性特点,教师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解决更多的问题,通过课前的学习任务布置和课中知识点的讨论,教师能够发现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不易发现的问题,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4.2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学的转变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课堂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中只是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为了真正的课堂主体,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型转变为主动参与型,课前的主动预习、课中的主动谈论以及课后的主动巩固知识点,都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能够更好发挥翻转课堂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的效果,学生之间还能通过互帮互助机制促进知识点的交流学习,建立专门的课题讨论群,方便学生进行及时的学习、作业的提交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

5结语

终上所述,翻转课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有利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整体水平提升,还顺应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时代进步发展。在进行有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中,我们要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发挥翻转课堂在实际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最终实现教育体制改革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职教论坛,2014(23):55-58.

篇4

关键词:中学计算机教育;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164-02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说明

本课题主要研究中学计算机教育与大学计算机入门教育的衔接问题,研究目的是为实现计算机课程教学从中学到大学两个阶段的自然过渡与衔接提供依据与建议。本次问卷调查,高中问卷于2009年6~9月发送给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朝阳区八十中学、海淀区北大附中、西城区北京第四中学等中学的高中部学生,收回问卷400份,其中有效问卷359份;大学问卷于2009年12月发送给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的大一学生,他们正在上大学中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计算概论》,共收回7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697份。

二、问卷统计与分析

1.基本信息分析。①被调查大学生的地域分布。被调查大学生中,高中在北京就读的131名,占18.79%;非北京生源为566名,占81.21%。②被调查大学生专业类别。属于计算机类的60名,占总人数的8.61%。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大学入学时和学习一年之后均未出现明显差距,甚至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反而略低。考虑到主观标准不一,可以认为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习效果相同。

2.计算机教学内容统计与分析。①应用软件使用种类。调查列出了Word、Excel、Power Point、Access、FrontPage、Photoshop图片处理软件、Adobe Flas处理软件、Adobe Audition音频处理软件、Moviemaker视频处理软件、Ghost硬盘软件、迅雷等下载软件和QQ聊天等共12种软件。高中生中有45.5%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过绝大部分应用软件;有39.0%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过一半左右;有15.5%的学生只在课堂上学习过小部分。②高中和大学阶段计算机编程的教学深度。据统计,大学阶段课堂编程的教学,“深入介绍过一种或多种语言”的占72%;“浅显介绍过一门语言”的占27%;“完全没有”的占1%;。高中阶段课堂编程的教学,“深入介绍过”的占8%;“浅显介绍过一门语言”的占48%;“完全没有”的占44%。比较可知,大学编程教学的深度相对于高中有明显提高,从8%上升到大学的72%,“完全没有”编程教学的从44%下降到1%。③高中和大学阶段学习计算机编程种类。大学生对于编程语言的掌握率,其中,C/C#/C++达99%;Basic达到35%,Pascal达到9%,Java仅有2%。可见,大学生较多掌握了C系列的编程语言,这与大学计算机课主要学习C语言有关。在学习过编程语言的高中生中,Basic掌握率达50%,Java有46%,C/C#/C++达14%,Pascal达到9%,“都不会”的占16%。高中生对于编程语言的掌握以Basic语言和java为主,各种语言均有所了解。据此推测,大学生对一些编程语言的掌握率下降的原因为遗忘。④计算机课程难度评价。大学生认为大学计算机课程难度“很难”的546人,占78.3%;认为“一般”的132人,占18.9%;认为“很容易”的5人,占0.7%;还有一些认为“很难判断到底是难还是容易”,或者认为“能听懂但是很吃力”。大学生认为高中的计算机课程难度“很难”的占9%;认为“一般”的占83%;认为“很容易”的占6%。大学生对高中课程难度的评价明显低于高中生,原因可能是大学生不自觉地与大学课程进行对比所致。高中生认为高中计算机课程的难度“很难”的占14.5%,“一般”的占82.8%,“很容易”的占2.7%;高中生认为(估计)大学计算机课程难度“很难”的占14%,“一般”的占78%,“很容易”的占8%。高中生对于大学计算机课程的难度普遍估计不足,这将会造成他们上大学之后由于缺乏重视而迅速被落下,使得大学课程显得更加困难。而大学对于编程教学的重视程度较高中为深;这可能使一些在高中未有编程能力的学生难以适应。主观调查证实,被调查者大部分认为高中难度较低,甚至有的学校没有开设计算机课程;而在大学时,必修的编程难度、深度、广度都增加,重视程度也增加了。⑤应用软件教学对于学生需要的满足程度。关于应用软件教学对学生实际应用需求的满足度调查表明,“足够”的占51%,“不太够”的占40%;“根本不够”的占9%。仅一半学生认为目前学习的应用软件够日常使用。在未完全满足日常需要的情况下,大学更深的计算机知识容易使一些同学失去兴趣和耐心。

3.计算机课学习效果分析。①高中计算机课的学习效果。认为自己在高中时“很有收获”的占18.2%;认为“一般”的占48.9%;认为“没有学到什么”的占32.9%。②大学计算机课对自己的影响。认为从大学计算机课“学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不会用的东西,很有收获”的,占92%;认为“大学的计算机课对自己毫无收获”,占2.7%;认为“没有学习到新知识,但是帮我复习了以前会的东西”占2.87%;16人此题弃选。③大学现有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是否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被调查大学生认为“完全能够”的占30%,“差不多能”的占52.8%,认为“不能”的占15.9%;13人弃选。④高中、大学的计算机课程知识连贯度。认为大学计算机知识与高中连贯度“完全不连贯”、“很多知识以前都没听说过”的占49.6%;“了解一些,但还是有很多新知识”的占38%;“比较连贯,基本高中都有相关知识”的占9.8%。17人弃选。

三、调查主要发现

1.课堂是大学生计算机知识获得的主要渠道,但在课外同学也常常关注计算机知识。认为计算机知识主要来自课外的占31.42%;来自课内的占66.28%。有14名认为两种来源均有。同学们认为课程比较难,但还是认为大学计算机课程本身是有意义的,有学习愿望。

2.大学计算机教学存在着学生原有基础差距较大的现实。大学生中,不同生源省份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相差甚远,最高的海南比最低的宁夏高出了一倍多,达16.250分;来自直辖市和经济发达省份的学生基础程度相对较好。在完成了大学一年的计算机学习之后,计算机基础水平普遍有所提高,但总分排位也变化较大,入学时领先的直辖市等经济发达区域生源纷纷被排位靠后的内陆省份生源赶超。这令我们深思:或许现行的教学方法较适合计算机基础程度中等的学生,而对于计算机基础程度较高的学生,教学效果则不甚理想;继续沿用单一教学大纲的统一化教学,不考虑学生的基础差别,可能会引起问题。

3.高中与大学的课程连接度有待增强。调查显示,高中与大学的课程连接度不高。依据调查,高中课程可以通过增加编程、C语言或者其他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等的基础知识以增强高中与大学计算机课程的连贯度。

4.大学阶段计算机基础教学应更重视应用性和教学改进。关于改进大学阶段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建议是:重视应用性;更详细、形象地讲解;增加上机时间,增加课时(每周2~4节课为宜),减缓课堂进度;普及知识多一点;加强练习,降低难度。

四、结论

1.大学计算机入门教育作为中学计算机教育的延续,必须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据统计显示,大中型城市一般都开设了中学计算机教育课程,也有少部分中学没有计算机课。高中与大学的课程连接度方面有待增强,高中可以适当增加难度,但要注重课堂的详细、深入、仔细讲解。当然,如何把相对枯燥的计算机数据向同学解释清楚,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个新挑战。

2.大学计算机教育应考虑学生的基础差别,针对不同基础的对象,实行分层、分级教学。尤其是对于来自不同地区的生源,完全从一个起点开始教学,难免出现削足适履的现象,既有“吃不饱”也有“跟不上”的问题。可以实施选课、项目小组教学等各种创新教学的方式,让不同地区、不同程度的学生,有效地利用大学一年计算机学习的宝贵时光,获得个性化的提高和素质的成长。

篇5

关键词:程序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改革;循环教学;编程能力

“程序设计”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教育重要的基础课程,是“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先行课,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整个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我国教育部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中明确把“程序设计”列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相关学科专业的本科必修专业基础课程[1],美国的ACM和IEEE的Computing Curricula 2005也把“程序设计”列为计算机专业本科必修课[2]。对任课教师来说,如何教好如此重要的一门课程是件值得思考的事情。

云南大学信息学院承担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每年招收超过300人的本科生到学院就读。在这些学生当中,约90%来自云南本省,而其中的70%又来自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州各县及农村地区,还有的来自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即使是现在,这些学生在中学阶段仍然没有条件体验现代信息技术普及所带来的好处,缺少从小接受计算机文化耳濡目染的机会,缺乏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更不用说编程的经历。大部分学生共有的特点是英语和计算机基础底子薄。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考虑学生群体的特点。另一方面,“程序设计”作为基础课,设置在大学一年级,学生刚刚经历了紧张的高中学习,初进大学的学习状态普遍不佳。在这样的条件下,按常规教学方法开展“程序设计”教育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为了提高“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知识和能力的联合培养目标,我校奉行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宗旨,对常规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针对学生群体特点开展有效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活动,以便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第一门编程课的学习,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门课程的教改实践做一简要介绍。

1课堂教学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特点,首先从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1.1适当取舍讲授内容

“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语言是C语言,大多数教材内容是按照C语言的基本语法规则和知识点编排,这种教材的优点是内容详尽全面、讲授细致,但也有一个明显的负面效果,就是学生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很容易陷入枯燥的语法泥潭,进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致。另外,书中的例子通常是与章节对应,较少有综合的示例,也缺少对问题的分析、抽象以及算法的注解。

为了抓住知识主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对课堂讲授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与其将所有内容通讲,不如精选部分内容精讲,让学生牢固掌握这些知识,打好编程的基础。不过仍然要求学生在学期后段掌握未讲到的一部分语法细节,这部分内容由学生在上机实践过程中去认识。比如,课堂讲授一维数组的内容,但不讲字符数组的内容,待学生把一维数组理解得清清楚楚后,二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实验课上通过演示和学习示例程序得到理解,效果比在课堂上全部讲授好得多。这种做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给学生铺垫一层编程基础知识,避免花费时间和精力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的局面,也促使学生在学习时变被动为主动。

1.2循环教学方法

逐章讲授的方法的弊端是学生容易学了后面忘前面,也很难让初次接触程序设计的学生建立起全面、完整的概念,还容易造成语法学习与编程脱节的现象。为了打破这种传统教学方法所带来的问题,我校大胆采用“循环教学”的方法,分两个阶段实施“程序设计”的教学内容。

第一个阶段是打基础阶段。其目的是消除学生的编程陌生感和畏难心理,掌握C语言的基本语法,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思维方式,为后续部份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这一阶段占用9周时间,主要内容包括程序设计初步,即常用数据类型、常量与变量、表达式、输入和输出、选择结构、循环控制、穷举、函数的传值调用、一维数组,以及指针和文件的基本概念和编程。除了部分章节,几乎涉及到教材的所有内容。这个阶段包含期中考试,通常期中考试的书面考核由概念题和一道编程大题组成,其中编程大题用于考核运用数组、选择和循环等重要知识点的综合编程能力。 第二个阶段是提高阶段。在期中考之后,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C语言重点知识,并具备初步的编程能力,这时,开始进行第二阶段的学习,其目的是学习和掌握C语言较难的知识点、经典算法以及编程的高级技巧,建立起程序设计的思维习惯。这个阶段同样使用9周时间,但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同,主要内容有递归、二维数组、指针的运用、文件操作等。此外,根据学生情况决定是否讲授回溯、结构体等难点内容。

2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包括两个含义,一个含义是指编程动手能力,这种能力是教学的主要培养目标,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育部计算机教指委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中明确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3]。另一个含义是指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与时俱进的能力,即主动了解现代社会计算机技术应用状况的能力。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针对学生群体特点,通过三个途径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1上机环节

上机实验是程序设计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一般安排从第3周开始,但在正式上机开课之前,针对那些进大学以前没有或很少接触计算机的学生,按学生的自愿原则,通常会安排专门的2~4小时的计算机操作补习。在前2周课堂讲授结束后,可以从验证性的实验开始启动实验课。实验课应该是一个更生动的教学环境,因此实验辅导员和任课教师都到场指导,课上随时讲解共性的错误。随着知识的增加,上机题目也逐步从考查单一的知识点到考查多个知识点,到考查学生运用经典算法的综合编程能力。特别是在第9周以后即第二阶段的学习期间,上机主要训练学生的综合编程能力。每个学期的正式上机课持续16周,每次2小时,共32个学时。为了能让学生在课外也能有充裕的上机时间,鼓励学生办卡到公共机房上机调程序。

2.2程序阅读和练写

在思考如何教好一门程序设计语言的过程中,我们从人类学习自然语言的方法得到启迪。每个人从小学习母语,都是先学会如何用,然后才是语法的分析[4]。借鉴这样的思路,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有意识地体现程序先入为主的思想,但在两个阶段的学习中有所侧重。在学习的第一阶段,先讲基本概念和语法规则,紧接着提供示例程序进行讲解,以使学生从视觉到思维对程序产生熟悉感。在讲解过程中,除了解释语法的运用外,还注重分析问题、抽象问题、抽象数据的能力的培养。编程风格也是学习的重点,从变量命名习惯到注释语句的书写,以及程序的结构,都在阅读程序过程中加以强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编程风格和慎密的编程习惯。此外,经常在课堂上随堂练写小程序,并鼓励学生上机调试。

第二个学习阶段,在讲新内容之前安排预习任务,除了书上的内容,还经常给出一个问题和一段程序代码让学生阅读,自己发现其中懂的内容和不懂的内容。这样的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上课时,教师从预习程序讲起,学生带着问题听课使上课效果提高不少。教师在讲解程序的同时导入新知识点,这样不但印象深刻,也十分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随着学习的推进,提供给学生的程序段的量逐渐增多,引导学生在读程序的过程中,注重分析结构和功能、函数调用之间的关系;模仿和练写精致、优美的程序。

2.3网上电子学堂

现代互联网拥有海量的资源,是进一步的学习和提高的途径。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我们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获得知识,因为书本知识毕竟有限,也不可能在短短一个学期的时间把编程技术的现代应用完全教给学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自我提高的方法不失为一种明智开放的教学理念。

鼓励学生通过搜索引擎寻找编程题目,发现有趣的、反映社会需要的程序设计题目,积极参与编程。向学生介绍编程爱好者网络,如编程中国网、自学编程网等,在这些网络中,大家可以在虚拟社区中相互交流和学习,分享成功和失败的体会,感受IT行业内的新观点和潮流动态。这些活动会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潜意识里变成IT大家庭中的一员,激发起编程的热望,产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3教改总结

与传统教学方法比较,本文针对学生群体特点、抓住知识主线进行循环教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各个环节有机结合、相互补充,最终使学生受益。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具有浓厚的编程积极性,经常会看到有的学生在下课后迫不及待地直奔机房调试课堂上练写的程序;动手能力普遍增强,许多学生在一个学期内编出上千行的代码,这使他们对于自己在计算机领域进一步提高拥有十足的信心,并一直保持到毕业,在找工作时体现了较强的竞争力。最后,通过参与网络编程社区,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起了求知的欲望,也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机技术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关系,意识到程序设计与时代是紧密相联的,改变了仅学习书本知识的片面想法。

实践证明,这种针对学生群体特点的教学方法是有效的,既能打下扎实的基础,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毕业找工作都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4下一步的工作设想

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我们还在积极思索改进的方法和切入点。比如,针对每一年的学生情况,如何更好地把握好课程内容和循环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如何找到更好的训练途径有效提高编程能力等。2009年7月,笔者有幸参加了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举办的“高等院校计算机教学研讨及课程示范教学活动”,聆听计算机系李文新教授、代亚非教授和张铭教授的关于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群的建设经验,参加精彩的示范教学课,深深地感受到她们在教学改革方面细致的努力,目睹她们在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方面的巨大的成功,令人印象深刻、受益菲浅。北大的计算机教学改革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为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开展教学改革打开了新的思路。虽然校际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但在未来的工作中仍然可以借鉴北大的一些做法,将其应用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比如,强调基础知识的理念;强调学生的问题抽象能力、数据抽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5];再比如,引入北大POJ在线软件百练和评测系统,根据学生特点建立合适的题库,为学生提供实用有效的编程训练环境等[6]。希望通过借鉴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思路,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为社会输送真正有用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Computing curricula 2005[EB/OL]. /education/curric_vols/CC2005-March06Final.pdf.

[3]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 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 心理学与生活[M]. 王垒,王 ,等译.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5] 张铭,李文新,陈徐宗,等. 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本科课程改革进展[J]. 计算机教育,2009(5):7-11.

[6] 李文新,梅宏,陈徐宗.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科的教学体系改革[J]. 中国大学教学,2008(4):14-16.

Teaching Method of Program Design in Accordance with Features of Group of Student

ZHU Hong-mei, YANG Jian

(School of Information,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China)

篇6

1 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学模式不合理

当前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上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理论教学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经常是老师讲,学生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学生如果听完理论课不做实验,理论知识得不到巩固,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编程能力。程序设计类课程与其它的专业课不同,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了要把理论知识学透之外,上机编程很重要。如果只注重理论教学与不注重上机编程,那无异于纸上谈兵,对于培养计算机人才没有意义。

1.2 考核环节不合理

考核方式不利于实际编程能力测评。目前的闭卷考试偏重记忆性内容、计算能力的考核,而较少考核综合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有的学生上机编程能力很强,但笔答编程题可能考核不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反之,有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并不强,但即擅长答卷,也能得高分。因此对于程序设计类课程,应该大胆改革考核方式。

1.3 教学难度大

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较多。在学生稍具备或完全不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时,就学习程序设计,比如大一新生一来,就开C程序设计,学生在没有一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编程经验情况下学习,这使得教学难度很大,每个知识点的教学难度都很大,在教学进度和复杂控制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 教学改革研究

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以上问题,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教学研究,提出以下教学研究方法。

2.1 设计合理的案例穿插到的课堂教学中

程序设计语言课程除了介绍程序设计语言本身,还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算法,最主要的是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程序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在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在每章的最后设计一个案例,也叫综合实例,该案例能够包含本章全部或大部分知识点,会使实践教学达到很好的效果。近年来,课程组在教学中设计了大量程序设计案例,在一道例题中,包含了最近学过的所有或大部分知识点,是对本章学习的一次有效的总结和巩固,对本章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以此为教学主线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好的案例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2 引进项目推动的实践教学研究

程序设计类课程最主要是培养学生编程能力,而衡量学生是否学好该类课程的标准无非是他到底用这该语言做过什么项目。因此我们在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主线贯穿始终,把学生分成项目小组,每组完成一个项目,每组选一个组成,负责该组的项目的总体策划。一个项目将一门或几门课程中的知识点融入到一个项目中,学生以完成项目为主要目的,教师以学生完成项目的质量来评定和指导学生实践活动。这样既成培养学生编程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对以后工作是很重要的。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项目的选择很重要的。我们既需要考虑项目的规模,也要考虑项目的难度,如果规模难度都太小,会达不到期望的训练效果;反之,超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又会使学生无从下手,不利于激发学生实际编程的兴趣。

2.3 设计大作业,培养多方面能力实验环节

大多数学校程序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学时较少,如果只靠上机学时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除了常规的上机实验外,还把学生分成小组设计大作业在课外练习。加大课外实验量,增加学生的代码积累,把学生大致按寝室分成学习小组,己便于课外练习,在寝室营养一种学习氛围,课上教师定期检查大作业。督促学生定时完成课外大作业,弥补实验学时较少的问题。实践证明,该方法可行。

2.4 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活动与参加学科竞赛

大学生创新活动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的一系列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对提高学生程序设计能力有很大的帮助,鼓励优秀学生参加能体现学科水平的竞赛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ICPC,网页设计大赛等,都能促进课堂教学效果,在学生中营造一种人人动手,争先参怀比赛的学习氛围,以提高学生编程能力。近几年来,我校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活动和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激发了学生编程的热情,同时各类比赛中也融入一些计算机专业课的知识,对促进专业课的教学也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参加创新活动和各类竞赛,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算法设计能力和编程能力,也为将来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2.5 考核环节和成绩评定

对于程序设计类课程,最重要的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编程能力,笔试很难考出学生的编程能力,如何考出学生的编程能力成为了改革考核环节的目标,因此我们研究了改革考核环节和成绩评定标准。大胆加大程序设计类课程考核环节实验考核分数比例,实验分值占总分数的50%,任课教师认真执行此标准,每个实验内容都要认真考核,最后的平均分做为实验考核分数计入总成绩里。

3 结语

计算机应用是将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的过程,而程序设计类课程是将编程理论应用到实际编程工作的过程,学生编程能力的培养,是个渐渐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教师能掌握好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按知识点教学,并逐步走向按能力培养的道路。本文根据该类课程的性质和重要意义,围绕着研究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研究了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谭浩强.C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篇7

关键词:局域网通信;VB编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0-6746-02

21世纪以来,我国的网络信息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广泛的应用在我国的各行各业。人们在开展工作和日常交流中的信息交流水平在不断的提升,进而促进了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局域网指的是在某一个局部地理范围内,将该局部地理位置的数据库、计算机网络以及外部设备运用有序连接的方式构建成局部通信网络,例如在学校、企业、公益性建筑以及事业单位中都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1 基于快速实现局域网通信环境下对VB编程进行研究的意义

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生活、工作以及生产中越来越依赖通信网络技术,各种快速、及时的即时通讯软件得到了广泛的欢迎,例如在我国使用人数最多的通信软件腾讯QQ,此外在企业内部使用的MSN、UC等。这些通信软件对然能够方便、快速的进行沟通交流,但是其只能广泛的应用在广域网中,不能应用在局域网中。在局域网环境下,能够实现快速、即时实现的通信软件比较少,进而不能有效的满足局域网工作开展的需求。对于局域网的工作人员来说,如果能够根据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对局域网通信应用程序进行编制,将会促进企业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网络程序编制工作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较高,程序编写人员不仅要具备深刻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对网络协议进行熟悉了解。对于一个不了解编程的工作人员来说,编制程序是十分困难的。运用VB编程就能够将该问题进行很好的解决,微软公司推出的VB编程中的Winsock控件将VB编程中所有的技术细节内容进行展现,实现UDP和TCP之间的便捷访问。在快速实现局域网通信的环境下,通过运用Winsock控件,主只要设定好控件的属性,调用控件的使用方法,能够有效的实现局域网通信中计算机数据的远程连接与双向通信功能,对编程人员的技术水平没有过高的要求,甚至编程人员不需要对TCP/IP协议深入了解,进而避免编程工作的晦涩性。总之,快速实现局域网通信运用VB编程是十分有必要的。

2 基于快速实现局域网通信的VB编程实践

在局域网通信环境下,用户通过运用TCP协议能够有效的对局域网中的计算机远程连接进行创建和维护工作。为了实现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连接,需要建立相关的计算机服务器程序、创建用户的相应应用程序。所以,在运用TCP协议的基础上有效快速实现局域网通信,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正确编写服务器相关程序与用户相应应用程序。为了确保程序编写的准确性,可以通过应用VB编程中的Winsock控件来实现。

2.1 运用Winsock控件编制的服务器相关程序

在运用Winsock控件对服务器相关程序进行编制时,需要严格遵循以下的流程和步骤:

1)创建用户应用程序

在对用户的应用程序进行创建时,首先将服务器的计算机名称或者计算机的IP地址输入到Winsock控件的Remote-Host属性中;其次,将用户计算机服务器端口的侦听端口存入到Winsocek控件中的RemotePort属性中;最后,应用Winsock控件中的Connect方法实现连接。

2)创建计算机服务器应用程序

在对计算机服务器应用程序进行创建时,遵循以下的步骤:一、设置一个侦听端口,将相关的数值输入到Winsock控件的LocalPort属性中;二、运用Winsock控件的Listen方法对来自客户计算机的connect清酒进行监听;三、对客户机中的connect请求所带来的ConnedtionRequest事件进行捕获;四、对ConnedtionRequest中的Accept方法进行调用实现连接,在该过程中双方均可对数据信息进行接收;五、在对数据进行发送时,运用SendData方法,在对数据进行接收时,运用DataArrival事件中的GetData方法。

2.2快速实现局域网通信的VB编程在UDP协议下的应用

在使用局域网时,如果没有语音弄搭建服务器,那么在局域网环境下实现数据通信的编程就需要运用Udp协议。Udp协议指的是用户数据报文协议,是一种无连接的协议,对Udp编程进行编写时,不需要对客户端与服务器端的应用程序进行编写,在对Udp应用程序进行创建时,主要遵循以下的操作流程:

1) 对A/B机中Winsock控件的LocalPort值进行设定;

2) B机中的IP地址运用A机中的RemoteHost属性进行设置;

3) A机中的IP地址运用B机中的RemoteHost属性进行设置;

4) B机的LocalPort值作为A机的RemoteHost属性;

5) A机的LocalPort值作为B机的RemoteHost属性;

6) 双方均应用SendDate将数据进行发送,并运用DataArrival事件中的GetData方法进行数据接收。

该种方法主要运用Winsock控件将局域网通信的基本功能进行实现,企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运用编程,增加功能,进而充分的将局域网在工作中的作用发挥出来。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基于快速实现局域网通信的环境下运用VB编程,如果局域网通信应用程序需要运用服务器或者客户端进行确认,那么就选择使用TCP协议,实现局域网通信之前,建立相应的连接。另外,如果局域网的通信量比较大,那么在建立之后运用TCP协议对其进行维护,并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最终有效的将局域网在工作中的作用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 王巍.基于VB的局域网即时通讯软件设计浅谈[J].科学之友,2010,20(11):39-40.

[2] 张志华.汪发宝,楼新远.基于P2P组播技术的局域网即时通信系统的实现用[J].铁路计算机应用,2009,3(31):75-76.

[3] 李佳音,张博强.利用WinSock编程实现SMTP协议[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2,3(3):98-99.

篇8

关键词:Java程序设计;非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实践

作者简介:夏红科(1979-),女,湖北随州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讲师;徐莉(1962-),女,辽宁开源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讲师。(北京 100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改项目“基于Java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项目编号:2010JG2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059-02

Java是一种面向对象的分布式、可移植、性能优越的多线程动态语言,在开发大型桌面应用程序,特别是Internet的应用开发方面都有着很多优势。因此,学习和掌握Java已成为越来越多编程人员的选择。目前,各类高等院校的相关专业都将Java作为高年级选修课程。而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着更为具体的特点及相关问题。[1]依据笔者数年来从事非计算机专业Java课程的教学与实践经历,本文综合其教学特点,从教学思想及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探讨,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环节方面提出一系列相关改进措施。

一、教学目标

根据教育部精神,大学本科中的计算机教育分为三个层次:[2]第一层为计算机文化基础,第二层为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第三层为计算机语言。Java程序设计属于其中的第二层次,即掌握计算机的程序设计思想。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为例,非计算机专业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属于全校选修课,开设在第5学期,面向的授课对象有多个专业,如车辆工程、工业设计、电气工程、机械工程、信息管理与技术等。授课对象区别很大,存在相当多的问题。

1.基础水平不一致

由于不同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先导课不同,导致学生学习Java的起点不一致。像文科及管理类学生可能只上过计算机文化基础,对编程还没有一个基本概念;而理科及工科的学生大多数学习过C程序设计课程,只需要面向对象编程思想的转换;甚至还有部分专业的学生学习过C++课程,起点更高。另外,学生个体能力的不同,授课对象之间的差异都增加了授课难度。

2.英语水平不过关

大部分同学英语水平一般,不愿意使用英文开发工具,而且看不懂英文文档及编译时的错误提示信息。

3.排错能力差

在实践上机时,相当一部分同学依赖老师查错及改正,自己要么看不懂英文提示,要么是看懂了却不会纠正错误。

除了授课对象的原因外,Java程序设计课程自身也存在着不足。授课学时较少,实践学时短,总共是32学时授课,16学时上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难度较大。因此,针对这些问题,作为公选课的非计算机专业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使学生了解Java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能使用面向对象编程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并能进行基于J2SE的Java程序的训练,完成包括Java图形界面在内的Java应用程序的开发,对Java Applet也有所了解。

二、教学内容

一般来讲,Java程序设计包含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两个部分:[3]基础知识和高级知识。基础知识主要讲授Java语言基础,包括Java的基本语法、Java的基本工作原理,重点是Java面向对象的内容。高级知识的部分则是针对授课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对于学时有限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基础知识是重点,高级知识部分只讲解包括输入输出处理和可视化程序设计即可。基于以上分析,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非计算机专业“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放在Java语言基础的讲授上,主要包括Java工作原理、Java基本语法,面向对象的知识、输入输出、图形界面程序开发等。

编程环境: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由于有学习其他编程语言的经验,更容易学习Java框架的编程,因此可以选择一些高级的可视化Java集成开发工具,如Eclipse等。但是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初学者,应该把重点放在Java基础知识的学习上,因此可以选择一些纯文本编辑工具来编写Java代码,这样不但有利于初学者把重点放在理解Java基础知识上,而且有利于养成阅读Java API文档的习惯。目前笔者上课时,推荐学生使用Notepad++或UltraEdit这类专业的文本编辑工具,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一开始就把注意力放在程序本身,重点训练Java程序的基本熟悉及应用,而不是把精力放在集成开发工具的熟悉上。

三、教学方法

1.重视第一堂课

对于任何课程而言,上好第一堂课都是至关重要的。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对这门课产生兴趣。对于Java语言来说也是如此。通过第一次课能消除学生对Java的神秘感,激起他们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多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动自发地进行深层次的学习。主要采用的方法有三种。

(1)认识Java语言的强大功能。Java语言是当前流行的网络编程语言,它的三个版本是标准板(J2SE)、企业版(J2EE)和微型版(J2ME),可以完成各类桌面应用程序、企业应用程序及设备应用程序的开发。通过介绍可以使学生认识到Java语言的强大功能,并使用展示各类Java程序的运行结果画面,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2)突出Java语言的重要性。Java的市场需求大,在应聘时可选择的就业面较广。而对初学者而言,如果想真正掌握程序设计思想、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需要下大功夫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联系实际就业形势来鼓励学生学习Java语言。同时可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特点,结合专业应用,寓专业实例于教学,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注重Java语言的学习方法。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Java需要树立面向对象的基本思想,学会用面向对象的方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4]除了教师的授课方式方法外,学生自身也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加强思维训练,尝试用面向对象的观点来观察周围的世界。

另外,Java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学习Java的成果最终是通过实践动手能力来体现的。因此在第一堂课上,首先要强调的是要求学生了解实践的重要性:Java语言不是看会或听会,而是自己动手练会的。其次,要找到调试程序的方法,通过查看调试信息、查阅Java API文档、上网搜索错误解决方法等不同的方式来学会排错,提高调试程序的能力。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要学生综合利用各种学习方式或渠道,通过各种Java参考书、视频资料等手段来全方位学习Java,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2.基本语法采用引申法及求异法教学

语法是Java语言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也是C、C++等任何其他编程语言的一个必修环节。传统的讲解方法过于枯燥,而且学生基本上都有过学习C语言或者C++语言的经历,再学习Java语法部分就非常容易理解,因此重点不是放在讲解基本语法上,而应该巩固和加强语法知识,并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申法是结合已经解决的问题,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解决相关联的问题。它通常针对一个固定的问题,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并提高学习兴趣。因此,它能培养学生在编程中的求异思维,在分析具体问题的时候,能够思路清晰地去设计相关解决方法,并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

例如在Java表达式一节的讲解中,可以联系华氏温度向摄氏温度的转换问题,让学生了解仅有转换的公式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变量的类型。如果类型不对的话,依然会出现错误的转换结果。这一类实际的应用问题可以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时联系具体情况综合考虑,最终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复杂概念采用启发式教学

对于复杂抽象的概念或规则可以采用启发式授课,将复杂概念或规则转换成一系列问题。这样能化繁为简,只提取最重要的特征表现出来,暂时忽略次要特征。同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积极性,达到良好的互动效果,增加课堂的良性互动。

例如在介绍接口时,除了介绍基本概念及简单范例外,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区分“水果”这一统称与具体的“苹果”、“梨”等特定水果名称的区别,从而得到“水果”是一个抽象概念,属于接口这一结论。同时引导学生将接口与C++语言中的抽象类进行比较,并区分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以及在设计时所应用的不同场景。通过类比方式来加强学生的印象。最终从理论到实际应用都对接口这一抽象概念有了理解。

4.加强实践环节

对程序设计课来说,理论和实践都同等重要,不能顾此失彼。实践课除了训练实践能力外,应该能给学生思考、引申的空间。在验证性的Java实践教学中,实验内容是在验证之前课堂所讲的知识点,这样会割裂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而对于不同的教学对象而言,由于学生的不同层次水平,编程能力也大相径庭,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针对这一情况,将实验内容分为几种类型,并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1)基础与验证型实验。主要使学生加强对课内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并通过上机进行深入的理解。

(2)设计型实验。主要是要求学生能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查阅资料,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设计并完成比较综合的任务。这类实验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有目的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一种衡量教学的客观手段,在教学环节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程序设计类课程的考核方法有笔试与上机考试两类。笔试方法重点考查了课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能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但是它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测试,很有可能会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而上机考试则重点考查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设计问题的能力,是对实践动手能力的全面测试。但这种考核方式对学生本身的能力素质要求较高,对于编程能力较差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讲考试的难度较大。根据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可以采取一种将传统的期末笔试与平时考核、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本校目前采用的考核方式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最终成绩由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所组成。由于学生都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相对差一些,因此将最终的考核比例定为:考试成绩60%,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20%。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出勤情况以及课堂表现来确定,主要是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而实验成绩则根据学生每次的实验完成情况给出,包括实验前的准备、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创新程度等表现等。通过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近几年采用这种考核方式的应用效果来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方面有所提高。

五、结束语

“Java程序设计”课程在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而传统的程序设计语言教学方式在Java的实际教学中有相当的不足,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对非计算机专业Java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充分采用各种不同教学方法等建议,希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逐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从笔者几年的授课经历来看,一些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甚至比教师更乐于接收Java。教师采取得法的教学方法、手段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其中一些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可基本掌握Java。因此,只有不断探索,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潘洁珠,吴共庆,胡学钢.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1):31-32.

[2]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6)[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篇9

关键词:操作系统;教学模式;高中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20-4746-02

Multi Point of View of the Operating System Course Teaching Mode

BAO Yi

(Fushun County Second High School of Liaoning ,Fushun 113006,China)

Abstract: In high school computer teaching, some problems still exist, including the single teaching method,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is weak, the lack of practical operation and so on, so the operating system course adopted the course website, join the case analysis, set the experimental subject, a discussion group. Many aspects of teaching mod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ulti angle, the operating system course teaching model can help students fully grasp and learn computer knowledge, and help to improve the interest of high school computer knowledge and interests, expand knowledge surface.

Key words: operating system; teaching mode of high school computer;

计算机操作系统是计算机上最重要的部分,是用户理解计算机的一种平台,更是用户开发计算机功能的基础。高中操作系统课程是为了培养高中生度高中计算机知识的兴趣和爱好,为了以后的计算机使用和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操作系统课程由于困难的理论知识和复杂的实践操作难度,导致了大部分的课程内容都难难以理解和掌握,而且实验内容的操作性差,高中生很难掌握这些知识内容。操作系统知识最好的学习方法是,高中生先学习课堂中的理论知识,然后将理论知识中的算法问题和编程语言应用到程序的编写中,然后通过实践操作纠正自己在这些知识上的不足,找出自己的漏洞和缺陷,从而掌握操作系统的知识和编程的方法。

所以,在操作系统的知识学习中,高中生最主要的目标是认识操作系统的知识,培养计算机知识方面的兴趣,是需要认识课程的相关学习结构,包括系统设计目标、算法,数据结构,编程,纠正错误等知识体系,同时了解这些体系的框架和构成。这些知识对一个还未开始学习高深的计算机科学知识的高中生来说十分的困难,为了培养高中生的兴趣,并结合实际情况改良高中教学模式,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探讨和研究,最后开展了多角度教学模式,得到了优越的实践成果,并得到了高中生和高中课程教师们的一致好评,这也为多角度教学的广泛实行提供了实验依据。

1 多角度教学模式

1.1 教学模式

在本文中,多角度教学模式是指在操作系统的学习中,使用传统的教学内容和基础实验的前提下,通过采用结合课程网站学习,融入实例分析,设置实验题目,建立讨论组的多种操作手段,已达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于高中计算机知识兴趣和爱好,为以后的专业知识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操作系统的多角度教学模式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结合课程网站学习

在高速的信息化时代,关于高中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础教学的网站越来越多,百花齐放,各向争鸣,但是多角度教学的操作系统课程网站必须包含三个方面。首先包含课程摘要,教学摘要是课程网站最重要的部分,也是高中生通过网站的第一窗口,总体概括了课程的内容,性质和目标,同样还包含了课程指向,学习方法,课后作业,网络资料,参考练习,课程实验等等;其次,必须有网络教学视频,网络教学相当于高中生学习操作系统知识的家教,通过网络教学视频,高中生可以反复的对于某些方面进行研究以解决在真正教学课堂的问题,也培养了高中自我学习的能力和对操作系统计算机方面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最后,需要有资源链接,资源论坛是高中生掌握学习方法的平台,有很多的问题在视频中或者教学课堂上都不是很清楚,高中生可以在论坛上进行互动,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解决别人的问题,这样可以巩固高中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习和了解专业方面的内容,强化自己的知识面,改善学习的盲点和误区等等。

2) 融入实例分析

在计算机操作系统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使用实例分析的方法十分重要,对于高中生而言,初次接触计算机的操作系统知识,对于这些方面的内容都一知半解,如果有真真切切的例子作为教学的方式,那么通过高中学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模仿实例来分析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但是由于现在高中教学的计算机硬件的落后,很难满足学生的全部需求,只有高中生主动地在课余时间学习,因此除了加强实例的讲解之外,还有必要不断地加强各个高中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设施,这样才能有效地加强多角度计算机操作系统,提高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为以后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

3) 设置实验题目

在多角度教学中,实验题目是高中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灯塔,引导者前进的方向,因此设置实验题目对于操作系统的教学十分关键。结合对高中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调查,多角度教学拟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实验题目,第一,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种类,计算机操作系统分为各种各样包括最有名的windows系列,Linux系列,还有Apple系列等等,这些操作系统一直在不断地更新换代,让高中去查阅资料带着操作系统的种类的实验题目去学习计算机操作系统,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而且对于这一类电子产品,高中生由于接触较少,有很强的新鲜感。第二,操作系统编程,计算机操作系统编写程序是所有计算机软件的基石,因为没有程序,就没有我们现在使用的各种各样的软件,这些软件的功能各种各样也和编写的程序息息相关,所以使用操作系统的编程作为实验题目可以提高高中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理论实践的能力,给自己带来编写完程序的优越感,从而更好地认识操作系统的知识,为以后的大学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第三,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算法,算法是一个很抽象的问题,和数学建模有很大的关系,算法是指如何使用语言描述出你想要完成的事件。如何使用算法对于高中生而言非常的困难,但是高中学习中,由于高等数学的学习,高中生对于算法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因此可以再较为简单的算法上做出一定的成就,所以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算法这一实验题目不仅能提高高中生的计算机能力,还能提高数学思维方式和空间想象力。

上述实验题目对课程内容有一定的覆盖面,但是在实践上有很大的难度,要求学生能够相互讨论并查阅资料,让学生对于操作系统有更深的理解,充分的理解课本上知识和实践操作的差别,让实践操作能有更大的提高。

4) 建立讨论组

在传统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模式中,基本上都老师在上面授课,高中生在下面听,然而新的多角度教学模式提出了建立讨论组的方式加强高中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就是说在讨论组中,既存在学生,也同样存在老师。多角度的讨论组教学模式可以从中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和错误,互相促进,互相学习以提高对操作系统的认识。对于有充分经验的老教师和青年教师,可以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开始一对一的教课学习,老教师可以使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帮助高中生理解一些难点问题,而青年教师可以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采用引导学生授课竞赛和操作系统知识竞赛等方式,提高高中生对于操作系统课堂的兴趣,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理解老师授课的困难,这样才能换位思考的互相体谅学生和老师。因此,多角度教学中建立讨论组的方式可以充分的提高老师的授课效率和学生的掌握速度,还能加强老师和高中生之间的关系,充分的活跃课堂。

2 教学效果

经过多年在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的多角度模式高中教学,高中生对操作系统知识的学习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多角度教学模式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 高中生在使用课程网站上的知识学习操作系统课程时,能够反复的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反复学习,最后通过这些网站上的计算机知识,巩固在平时课堂里所学的内容,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和盲点,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了解操作系统的知识结构,因此课程网站提高了对平时的课堂教学起了辅助的作用,可以在课余时间充实高中生的知识面和兴趣爱好。

2) 使用了实例分析的方法,让高中生对真实的操作系统的操作模式和在操作系统上编程的方法,并能充分意识到动手能力的重要性。高中生只需要了解在实例中,操作系统的应用就足够了,能为以后再大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爱好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积极性。

3) 设置实验题目的方法,充分的调动了高中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性,虽然不一定能完成,但是在这几个实验题目方面能够学习到很多的知识和内容。

4) 多角度教学中建立讨论组,可以让老师能够更加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学生也能知道老师的难度,充分的活跃课堂,让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隔阂减小,并提高高中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3 结束语

现如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高中生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课程也越来越重要,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不仅仅严重影响高中生对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兴趣和积极性,还导致一些学生因为枯燥无味的课堂而出现厌学的心理。操作系统课程中使用多角度教学模式既能实际的采用实例给予高中生指导,也能提高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高中教学是大学教学的基础,一个精品的高中教学模式可以让高中生在上大学之后能够发展自己的爱好的同时也兼顾所有的课程学习,多角度教学模式能给高中生带来极大的兴趣和目标。通过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不断使用和计算机编程的高度深入,高中教学操作系统课程能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极大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王恃雷.新形势下高中计算机教学模式探索[J].读与写(下旬),2012,09(9):200.

[2] 刘昊辉.关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创新[J].电子制作 ,2013(16):158-158.

[3] 李维长.高中计算机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电子商务,2012(16):141-141.

篇10

【关键词】网络环境;计算机;软件保护

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对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影响重大。电脑软件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中国,因为人们没有重视保护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产权,在产权保护这一方面的意识淡薄,进而导致市场上猖獗的盗版行为,严重侵害了软件开发商的权益。本文重点研究了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并分析了知识产权保护的保护方法以及必要性。

1关于计算机软件的介绍

所谓计算机软件,主要有软件本身的程序代码,同时也有程序代码中语句的介绍以及相关软件编程者为了方便用户使用而写的辅助信息。关于计算机软件概念的定义在《计算机软件的保护条例》中有明确的界定。在该条例的第二条中提到,计算机软件主要是指一个计算机程序及其文档。对于“文档”的认识方面,在《保护条例》中认为是用来描述程序设计的内容、规格、组成、功能、测试结果以及所用方法的图表和文字资料,就如该程序设计中所体现的逻辑、方法、计算过程的程序描述以及用户手册,这一部分主要是国际知识产权组织的条例中说到的“语句介绍”和“辅助信息”,以有效达到对计算机软件产权的保护目的。当前,主要有三种保护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的方法,如专利保护、商业秘密保护、版权保护。

2关于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的相关保护分析

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对于软件行业的正常健康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计算机软件保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产权保护对于国家发展以及创造者个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版权保护不但要保护科研成果以及艺术作品,计算机软件并不只是从属于计算机硬件,对于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需要制定相关法律。(1)版权保护主要是起源于过去在法律上对艺术作品或科研成果的保护。到现在为止,版权保护的范围大大增加,已超出了原来规定的“科学、艺术以及文学等范畴”,并涵盖了所有有独创性、且能进行传播复制的智力果实。版权保护的对象不再局限于文字、图片等具体的形式,一些无形劳动也可以获得版权保护。计算机软件编写是由编程人员根据相应的计算机语言规则写在计算机中的独特语言表达式语句,它具有严密的数学推理以及逻辑。当计算机软件进行运行时,编程者就在软件运行的过程和结果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因而,计算机软件包含编程者独特的思想,只要理念是创新的,其就是作品的范畴,就可以受版权保护。(2)世界各地在制定专利权时是根据各国国情作为基础,但在各个领域中创新和实用的发明是常见发明专利权的保护范围。计算机软件刚刚出现的时候,大多数人都认为计算机软件只是编程者根据固定的逻辑和顺序编出的相关算法,是解决计算机中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案,不受专利保护。但随着计算机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大众化,人们逐渐发现计算机软件并不局限于硬件,知识硬件的附带品,而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同等条件的硬件基础上,一些以简单、高效算法为基础而编定软件在整体上会带来计算机性能的提高。因而,对计算机软件进行专利保护逐渐被接受,并纳入多国专利法实施。(3)关于商业秘密的认识,主要是各个国家为了对反对不正当竞争,采用法律的形式对于集团或公司等一些具有竞争性的成果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不同的国家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对商业秘密进行定义的内容大都相同,可以有效满足实用性和保密性的要求,多是由独立的主体权力进行完成,也可以委托他人进行完成,或者采用收购的方式来获得。因而,一些公司进行自主研发的、仅限内部使用或是软件制造公司自主研发的、只卖给一定用户且订有保密协议的软件,这类计算机软件是由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可以在法律上视为商业秘密进行保护。计算机软件作为一种商业秘密受到法律上的保护时,其法律保护的范围不仅包括计算机软件的拷贝以及传播,同时也包括计算机软件的源代码、至今没有完成的、不能完成的程序以及其他与计算机软件有相关性的文件,这些都在法律上受到保护。

3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对于软件行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计算机软件保护,通过有关法律切实保障软件专利,才能有效遏制盗版现象以及促进软件市场正常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振威.浅析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软件保护[J].教育:文摘版,2016(9):00304.

[2]周凌云.互联网环境下计算机软件的侵权与保护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5(4):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