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4: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

篇1

关键词 科技革命  辩证唯物主义 自然观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学说,是关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学说。这个学说的指导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历史观,它的酝酿和形成始于19世纪40年代。而在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相继涌现出一系列的新发现,在技术领域发生了遍及欧洲的产业革命。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以及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的宝贵遗产以及人类文明史中一切有价值的成果,建立和完善了辩证唯物主义学说。

1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与科学革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恩格斯指出:“要确立辩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需要具备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①马恩时代,自然科学领域正发生一系列革命性的变革。他们首先以近代自然科学成就为依据,对它们进行批判与分析。

康德的星云假说既否定了“神的第一次推动”,又批判了宇宙神创论,为的产生提供了天文学的依据。英国地质学家赖尔提出了地球地层缓慢进化的学说——渐变论,在地质学领域有力地冲击了灾变论。恩格斯称赞这个学说使人确信“不仅整个地球、而且地球今天的表面以及生活于其上的植物和动物,也都有时间上的历史”。②德国化学家维勒用人工方法首次由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尿素以及能量守恒与转化定理的发现,也都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自然界的历史性,为的产生提供了化学、物理学基础。19世纪以来的物理学成就,摧毁了那种认为力、热、光、电、磁彼此间独立无关的形而上学的认识,实现了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又一次综合。19世纪生物学中的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也为的产生提供了科学基础。生物进化论的提出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生物学革命,它摧毁了上帝创世说,否定了物种不变论,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为的产生奠定了科学基石。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评价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称它“证明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③为自然界的历史观“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④

在自然科学革命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描绘出自然界辩证发展的图景。

2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形成与技术革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欧洲经历了一场技术革命,这场革命整个地改变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技术基础。人们通常把这次技术革命叫做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以电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电气革命,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各国如德国和美国带来了新的经济发展,并对20世纪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果说蒸汽机革命揭开了技术革命的序幕,电力革命则把技术革命引向纵深,它们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产生提供了技术基础,也为揭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提供了科学依据。

工业革命把技术和科学结合,从此技术与科学不仅成为联系自然史与人类史的中间环节,而且成为变革自然和变革社会的革命力量。技术改变自然的革命力量突出地表现在劳动工具上。劳动工具依靠它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属性改变自然。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从劳动工具的变革,提出了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思想原理:技术是社会发展史的指示器;技术革命划分了不同的历史时代;技术革命引发产业革命;技术革命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技术革命促进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 对近代科技革命提出的问题的回答

首先,在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克服了培根经验论的形而上学的缺陷和笛卡儿唯理论中的唯心主义倾向,把他们的归纳法和演绎法辩证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他们认为:自然科学是实验的科学;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最重要的部分。

其次,关于如何看待自然界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处在永恒运动和发展的过程。关于自然界的辩证发展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根据自然科学的成就,科学地阐明自然界的四大演化即天体、地球、生物、人类的演化。恩格斯从两个方面描绘了自然界演化的总图景:自然界中一切有限的事物都有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自然界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篇2

孔子曾经曰过的:“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下面好范文小编为你带来一些关于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1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2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5、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客观唯心

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3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③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时间经验和认识成果。

3、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①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4、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直接理论来源: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从“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

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批判地吸取)]

5、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6、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①--思想及其精髓与活的灵魂

②--理论及其主题

--重要思想及其本质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4探究世界的本质

1、理解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与意识相比而言);根本属性是运动(这是与物质的其他属性相比而言)。

2、运动与物质的辨证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辨证关系: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及认识规律对生活和实践的意义: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把握思维的奥妙

1、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在此基础上,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

辩证关系: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方法论: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并不是否定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的概念与特点

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从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等角度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理解真理的客观性及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篇3

康德不仅是哲学家,而且是学识渊博的自然科学家。他在任教期间,除讲授哲学外,还讲授自然科学课程。自然地理这门学科就是他首创的。他讲的人类学最受欢迎。他还开设数学、理论物理、自然律、力学、矿物学等课程。1755年,康德提出的太阳系起源于原始星云的假说,了牛顿等17世纪自然科学家认为天体起源于上帝的陈腐观念。恩格斯说,这是“从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最大进步”,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1770年,康德从自然科学转向哲学的研究和著述,《纯粹理性批判》就是这个期间完成的主要代表作。这本书和另两部代表作《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的批判》,构成了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花了12年工夫,同时平均每周还要担任14个小时课程的情况下完成的。康德把自己的哲学叫做“批判哲学”,不是指对某种书籍或某一体系进行批评,而是对于理性进行分析、判断,即对人类认识的能力所达到的范围进行考察。这是康德之前,不论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没有解决的问题。康德觉察到以往认识论的片面性,企图把各派哲学综合起来,创立一个没有片面性弊病的认识论。尽管康德没有完成这一任务,但是把认识论提到哲学的中心地位,的确是他的历史功绩。

康德哲学是当时软弱的德国资产阶级两重性的理论表现,它具有二元论的性质,企图调和、折中对立的哲学派别。列宁说:“康德哲学的基本特征是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使二者妥协,使各种相互对立的哲学派别结合在一个体系中。”康德标榜自己的哲学既区别于当时统治讲坛的莱布尼茨—一沃尔夫的唯心主义唯理论,又区别于从唯心主义经验论演变而来的休谟的不可知论。他把前者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叫做独断论,把后者叫做怀疑论。其实调和、折中两派的结果,并没有跳出它们的圈子,这两个派别正是康德哲学的来源。康德批判和考察的“纯粹理性”,是不依赖于任何经验的理性,就是说,他离开认识过程抽象地考察人类的认识能力。这无异于又不下水,又硬要学游泳,必然将主观同客观截然对立,从二元论走向不可知论,走向主观唯心主义。

篇4

英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曾经提出过三个世界的理论,他把客观的物质世界称作世界一,把人类的思维、心理等称作世界二,把人类创造出来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称作世界三,波普尔高扬了世界三的价值和独立性,并认为世界三如同世界一一样有其独立发展的规律,诸学科互相影响并有可能产生自己的问题。以此观察人类创造的客观精神文化世界,可以看到一幅充满普遍联系的知识图景,其中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在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化世界里,任何一门成熟的学科都不会孤零零地存在,而是以系统的方式完全地展现自身,表现为体系的存在。

一门学科不断体系化、不断成熟,这是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水平相一致的。在人类历史的很长一个时期内,人类的精神文化世界(波普尔的世界三)是呈点状出现的,一开始彼此的联系并不清晰,认识世界的学问与改造世界的学问似乎互不搭界,在认识世界研究学问的学者们,与从事改造世界活动的工匠们,是不同的两个阶级。只是在文艺复兴、近代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精神文化世界的积累越来越深厚,彼此各种学科的疆域越来越扩大,某种学科的上下左右的勾连关系才越来越澄明起来,某一学科的体系化的庐山真面目才得以呈现。马克思有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的关键是改造世界,明确地把认识世界的学问和改造世界的学问,并列起来讲。从那以后,认识世界的学问与改造世界的学问形成一个系统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例如,以前工匠们改造世界的技术、手艺,并不被人看作是多么高深的学问,而被看作师徒之间相传授的一种技艺,这种技艺是一种经验知识,其背后的理论并没有多少人关心,也进不了学堂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而学者们认识世界的学问,只是学院里高雅的沉思,基本与人间烟火气没有什么关涉。进入近代社会以来,这种情况得到了极大改变,改造世界的工程技术与认识世界的原理知识联系越来越紧密,工匠成为工程师,工科教育进入了教育体系,与理科教育一样进入学术体系。特别是现代认识世界的知识可以很快地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工程技术,而工程技术的进步也能促进人们认识世界的深化。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形一去不复返了。

认识世界的知识与改造世界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首先在自然科学领域表现得十分突出,十分成熟。对自然科学的诸学科进行梳理,认识世界的知识组成基础科学,内容主要为是什么的问题,改造世界的知识组成工程技术,内容主要是怎么做的问题,介于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之间有一大类学科组成技术科学,讲的内容主要是做什么的问题,研究如何把基础科学向工程技术转化。基础科学进行更抽象化、哲理化的概括、提炼,就形成某一部门科学的部门哲学,各部门哲学再进一步加以概括,就形成人类知识领域的最高层次 一般哲学。这样一门成熟的学科就常常体现为五个层次的知识系统:一般哲学、部门哲学、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这样的一种五层次知识结构,不但表现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之中,而且在人类的宗教、文化等难以用科学概括的领域也是如此,例如,佛教的典籍,可以划分为经、论、学、术、用五大类。经相当于一般哲学;论相当于部门哲学,是对经的阐释;学则是某一部门的具体知识,相当于基础科学;术则是学的转化,相当于技术科学;用则是某部门宗教学问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相当于工程技术。儒家的著作、道家的著作都有这样五个层次。

从基础科学可以引出不同的部门哲学乃至一般哲学,在现代的诸多学科体系中,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一般哲学,具有更强的合理性和现代性。传统上辩证唯物主义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重要地位未能得到突出,这是因为产生时,科学技术体系发展还不完善造成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日益完善,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呈现。哲学是在近现代社会产生的,社会领域的科学与实践概括提炼出了社会科学的部门哲学历史唯物主义,自然领域的科学与实践概括提炼出了自然科学的部门哲学自然辩证法,由历史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概括和提炼形成了更一般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所以有人称辩证唯物主义是元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对人类科学成果的总结,因此可称为科学时代的哲学,这样的哲学与人类历史上前科学时代产生的各种玄思妙想式哲学相比,自然在逻辑和经验方面都有着不可比拟的力量,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萨特就称,哲学在当代是不可超越的哲学。

按照的观点,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人类发展到今日已经系统化的科学技术知识进行了整理和总结,构建了一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这个体系涵盖了人类现有的已经系统化了的科学技术知识,纵向就是上述五个层次,横向则分为十一个知识部门,正是因为对哲学产生的科学性及发展优越性的认识,其最高的一般哲学层次被确定为辩证唯物主义。钱学森的这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见下页表1),在横向的学科划分上,十一个部门分别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地理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建筑科学、文艺理论。这十一个部门学科,每部门又都分为基础理论、技术科学、工程技术三个层次,每部门都有通向一般哲学的桥梁部门哲学,分别是:自然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数学哲学、系统论、认识论、人天观、地理哲学、军事哲学、社会论、建筑哲学、美学。最高层次的一般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对各部门科学有指导作用,各部门科学的发展又会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

新闻学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有了很长的发展历史,其学科的系统化特点也有了越来越明显的呈现,这样的呈现同样可以按照一般哲学、部门哲学、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的五个层次加以整理,比照钱学森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新闻学体系的一般哲学,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新闻学体系的部门哲学,那么,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现代性的新闻学体系就可以建立起来。

新闻学体系分为五个层次(见表2)。其最高层次,居于一般哲学地位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对整个新闻活动具有指导意义,提供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部门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对整个新闻活动具有具体的指导意义,提供价值观和具体的方法论,例如调查、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等。其余三个层次,处于基础科学层次的学科,应是认识新闻及其相伴生的广告、发行的基本规律,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处于技术科学层次的学科,应是解决利用上述规律做什么的问题,是认识做什么的基本规律;处于工程技术层次的学科,就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是新闻活动中各项具体工作的实实在在的操作指南。

按照现有的新闻学科,结合实际新闻实践的应用情况,新闻学体系中的基础科学学科,包括新闻学、广告学、发行学、信息学、新闻史。新闻学、广告学、发行学很好理解,新闻也是信息,信息学是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和计算机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深刻地理解新闻的意义,可以在数据的搜集与处理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新闻的内涵,从而使新闻走向科学化。新闻史则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理解新闻,通过历史的脉络可以展现新闻的本质及规律。

新闻学体系中的技术科学学科,包括新闻传播学、新闻宣传学、新闻舆论学、新闻语象学、广告经营学、发行经营学、新闻数据处理学。新闻传播学主要研究如何做好新闻并加以传播的规律;新闻宣传学是研究利用新闻做好宣传的规律;新闻舆论学是研究利用新闻、设置议题、引导舆论的规律;新闻语象学如同气象学,是系统分析一时期的新闻用语规律的科学,可以透过新闻更好地把握社会;广告经营学是有关广告经营及管理的科学;发行经营学是发行经营及管理的科学;新闻数据处理学,这是计算机技术及大数据计算发展的产物,许多新闻的处理仅靠几个点的采访并不能形成令人信服的结论,新闻从业人员需要有对各种大数据进行处理的能力,通过大数据处理做好新闻,也就是有些新闻是可以用计算机算的,例如从马航客机失联的报道、有关股市变化的报道中,已可以看出这类处理新闻的端倪。

新闻学体系中的工程技术类学科,包括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新闻评论学、新闻摄影学、新闻编辑学、新闻校对学、新闻管理学、广告创意学、广告制作学、广告学、广告运营学、报纸发行学、广播发行学、电视发行学、网络发行学等。这些都是可以拿来就用,关于具体怎么做的学问。其中由于新闻载体由纸质到广播再进而到电视、到网络的变化,对不同载体新闻及广告的发行推广就出现了新的特点和做法,其中有的已经较为成熟,有的则还在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提炼和总结,如报纸的发行和有线电视用户的推广都属于大的发行范畴,但具体的一些做法又会有很多不同,这些都是应在工作中加以不断分析研究的。

这些新闻学体系中的工程技术类学科,每一门都直接面向某一项复杂的新闻实践,因此每门学科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在遵循新闻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的前提下,要综合运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其他部门的一些学科,是综合的、交叉的。所谓系统工程就是从系统的认识出发,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设计和实施一个整体,以求达到人们所希望得到的效果。例如新闻采访学,除需要新闻学的知识外,还需要社会调查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新闻写作学,除需要新闻学的知识外,还需要美学、文学等学科的知识;广告运营学除需广告学、广告经营学的知识外,不光是讲如何谈客户、如何签合同,甚至需要计算机方面的数据库、大数据处理等方面的知识;报纸发行学除了发行学和发行经营学等方面的知识外,就有数据库和大数据处理的问题。总之,这些实践层面的学科,到今天还缺乏综合整理,在学科建设上并不完善,还大有可为。

上述涉及的学科,有的已基本成型,有的还在形成过程中,有的只是按照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提出了一个名字,总体体系的最终形成还任重而道远,需要以的观点加以研究,形成书本知识。当然这个体系也不是封闭的,而是随着认识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有一些更加细化的学科、更加综合的学科、更加交叉的学科都可能进入这个体系的相应的层次。

随着传播手段和技术的进步以及人类对公开性、透明性的追求,新闻活动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在不断提高,新闻活动可以影响社会风尚甚至变更国家政权。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地研究新闻及其相关活动的规律就显得更为迫切,这也是构建新闻学体系的重大意义。上面的体系只能是抛砖引玉,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思考新闻学体系的构建,这对于新闻观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篇5

关键词:化学 辩证唯物主义 规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2-0160-02

唯物辩证法是从实践中产生的,是各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发展的。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一门自然科学,无论是化学理论知识、还是化学实验以及生产实际都渗透着唯物辩证主义的观点。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坚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乃至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一名化学教师的重要职责。下面谈谈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尝试:

一、世界是物质的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这就决定了化学与整个世界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因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你承认与否它都是存在着的,只有首先承认物质的存在,才是研究化学问题的唯一正确的出发点。大量的化学实验证明: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而物质又是由许许多多微观粒子分子、原子及离子组成的,微观粒子又是由质子、中子及电子三种基本微粒组成的,大到宇宙中的天体,小到微观粒子无一不是这样。这就说明世界上只有客观存在的事物,而没有虚无缥缈的鬼神。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破除封建迷信思想而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质量互变规律

自然界中,质量互变规律是普遍存在的,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同时是新的量变的开始,量变的积累必然产生质变的飞跃。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由金属逐渐过渡到非金属,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引起元素性质变化的飞跃。在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品质的好坏不是天生的,而是平时不良习惯行为养成的,任何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应以英雄人物为楷模学习他们的思想和事迹,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看待事物,自觉杜绝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加强学习不断纠正不良意识和行为,用知识丰富头脑,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三、对立统一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不断推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在化学上常把物质进行分类,每种物质都具有同类物质的通性,由于不同物质间有着质的区别,因而又都具有自己的特性,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对立统一。HNO3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所以它具有酸的通性,但HNO3又有不同于其它酸类的特性: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如浓HNO3在光照或加热条件下易分解;硝酸不论与活泼金属或不活泼金属(除Au,Pt外)都能反应,且反应都不放出氢气.而Fe,Al在冷浓HNO3中能钝化可用Al,Fe容器盛放冷浓HNO3,这又是HNO3与金属反应的一般规律中的特殊性.运用对统一观点分析HNO3性质的通性和特性,大大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要运用对立统一的规律全面地看待和分析事物 ,不能孤立片面地看待问题,避免走向极端。

四、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在有机化学的反应中,常出现同一物质在不同条件下会发生不同的反应,或同一条件作用于不同结构的物质身上又会有不同的反应产物的事例.例如,乙醇在浓H2SO4的作用下加热到1700C,发生的是分子水反应,生成乙烯;而当加热到1400C时却发生的是分子间脱水反应,生成乙醚因此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条件变了,反应产物也就变了,但物质本身必须具备能够发生此反应的内部结构,否则就失去了变化的依据.再如,1-丙醇在Cu作催化剂加热条件下可氧化成丙醛,而2-丙醇相同条件下却氧化成丙酮,但2-甲基-2-丙醇在相同条件下却不能氧化,由此说明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虽然条件相同,由于伯醇、仲醇、叔醇的结构不同所以结果不同.再者,外部条件可以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局部地改变事物发展的面貌,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事物发展能否实现起决定性的作用.如乙酸乙酯在酸性、碱性、中性介质中水解的情况就渗透着这一观点.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关系教育我们一个人的能否健康成长,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因素是否努力,不在于是否拥有客观优越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一个人要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努力学习、不断进取,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为社会所用,而不是依靠优越的外界条件想欲非非所达到目的。一个班的学生都是在相同的老师教育下,但成绩的好坏、能力的高低各有不同,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五、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对于可逆的化学反应:N2 + 3H2 2NH3 达到平衡时就是这样的体系:①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表观上反应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②正反应和逆反应仍在进行,微观上反应并没有停止而是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之中;③这个平衡状态是暂时的相对的,是随着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至新的平衡状态,即这个平衡体系是动态可变的平衡体系。这种化学现象所折射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教育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的眼光看待事物,而不是以静止不变的眼光看待事物。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做好差生思想的转化工作,任何一个学生不论其表现好坏都是思想与行为处在暂时相对平衡的状态,作为一名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找出其产生思想与行为的根源,做好思想的转化工作,打破这个平衡并促使其向好的方向转化,以至到达新的平衡。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法是不对的,是以静止不变的眼光看待人的表现,是与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相违背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予以纠正,否者将会断送那些所谓差生的前途,成为历史的罪人。

六、主观能动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性,才能有效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作为一名高校化学教师必须使学生懂得(1)只有努力掌握好化学及相关知识,才能利用化学知识合成出我们需要的物质造福人类,如:治疗各种癌症的新药、具有特殊功能的新材料及高效环保的新能源等。从古代(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古代原子观的提出——英国科学家道尔顿的近代原子学说--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分子——原子论的提出——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对电子的发现——现代科学对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证明,使人们对物质结构逐步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确切的认识,进而为以后的新元素、新物质材料的发现和合成创造了条件的事实就是最好的例证。同时,化学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化学哲学的认识论同样是能动的革命的认识论.(2)一个人学习成绩的好坏不是取决于他聪明与否及外界条件的好坏,而是取决于他个人在主观上是否努力、认真、刻苦,方仲永的实例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化学是自然科学中最活跃的学科,它在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发展中,占有中心位置,辩证唯物主义是自然科学的最高概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认识、分析化学现象,同时又要运用化学现象中包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教书育人”。充分运用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化学问题,不仅可以使我们更深刻的理解化学和化学教学在人类社会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对于化学学习、研究和教育教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黄顺基.自然辩证法概论[M].高教出版社,2004

篇6

1.1 中国化与自然科学发展的辩证关系

哲学科学确定了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根本任务。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最一般规律;研究内容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高度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高度统一;根本任务是“改变世界”“世界革命化”。

哲学创立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是自然科学的积淀、自然科学研究过程中的突破性进展及诸多成就,这也是哲学的诸多成分的来源。19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恩格斯一直致力于研究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并以此探索和揭示自然界发展的辩证规律。在这个过程中,他系统地阐述了的科学世界观,特别是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

哲学具有方法论功能。因此,哲学对自然科学具有指导作用。物质性作为世界的统一性为自然科学认识世界明确了方向;辩证法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反映了事物(自然科学)的运动、发展的辩证性质,其内涵的发展为自然科学认识世界提供了有效手段;新的认识论为自然科学的研究界定了局限性和相对性,自然科学任何领域的研究都不能穷尽该领域的真知;认识过程中相对与绝对、有限与无限的存在,使自然科学中任何领域的工作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相对性。这种理性认识是一种理性原则,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2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特点

现代科学是哲学发展创新的重要基础之一,是人类认识和解释世界的重要方式。研究认为,自然科学的发展趋势证明,它比近代科学更需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指导,有以下的突出表现。

1.2.1 自然科学发展的高度综合性

随着自然科学的深人发展.面临的社会问题也呈现出多元性、综合性的特点.再试图用单学科的知识来突破更大的课题越来越困难了,综合性学科和横断性学科也应运而生。

1.2.2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性更强

较之于19世纪自然科学,现代自然科学提出了更多的理论间题,提供了更深刻、更丰富的理论思想。

1.2.3 自然科学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

宏观地认识主体,在应用宏观的认识工具去认识宇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时,必然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和复杂间题,如宇观、宏观、微观3个世界的规律性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宇观和微观世界是否需要信息转换,如何认识和判定其信息的可靠性及有关知识的真理性等。对于这些间题的哲学回答,直接影响着有关科学的发展。

1.2.4 宏观的自然科学发展也酝酿着更大的突破

随着分子生物学、系统自组织理论等领域的发展,科学界对复杂性、不可逆性、模糊性、随机性等思想日益重视,近代自然科学的简单性、可逆性、精确性、单义决定性的纲领有可能被取代。自然科学基本信息、基本原则因此而产生变革,从而引发一场思想革命。现今,科学思想将发生深刻变化,科研工作者应该用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武装头脑,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研究科学的新发展。

1.3 自然科学中的农业科学在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部分问题

20世纪以来,我国农业主要是石油农业,我国农业主要依靠石化产品支撑。为片面追求粮食产量,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大量(或过量)施用化学产品(生长激素、化肥和农药等),化肥和农药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粮食增产速度。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虽然粮食生产实现持续增长,但一些间题。也随之出现,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3.1 土壤污染间题

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占我国农田土壤受污染率逐年上升,目前已经接近20%。尤其是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其农田的污染间题突出,例如,广东省清洁土壤只占11%的比例,轻度污染农田、重度污染农田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77%,12%。土壤污染常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据统计,污染土地约2333.33万hm2,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9.4%。。

1.3.2 农田土壤质量退化间题

当前,因各种不合理的人类生产行为所引起的土壤间题,已严重威胁着中国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全国土壤普查资料显示,我国土壤质量下降明显,20世纪50年代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约为3%,而发展到目前不足1.5%,其中有11%的耕地有机质含量低于0.6%;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东北黑土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降至14.7mg/kg,华北地区主要作物耕作层平均厚度减少到17cm。

1.3.3 粮食安全间题

目前,我国的粮食生产总量已能基本满足国内消费的需求,但是由于过分依赖施用化肥、农药来增加产量,粮食质量安全间题比较突出。据统计,我国单位面积的化肥使用量是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上限的2倍,农药使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3.0倍。2011年,中国大豆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生产成本高达1700美元/hm2,远远高于美国。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我国的粮食和食品质量安全情况堪忧。据调查,安徽省芜湖市鸿江区早稻谷中的Ph含量高达1.59mg/kg,超过国家卫生标准1mg/kg的限值,每年生产受污染的稻谷高达470t。

2 用科学方法解答农业中基本问题的具体途径

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哲学的基本理论不断得到证实和发展,对自然科学的指导作用也愈发突出和完善。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特点要求每名实验科学家也必须具备一定的辩证思维,以科学回答出现的理论及实践间题,反映在农业生产领域同样如此。

2.1 土地质量退化、土壤污染与粮食安全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

土地质量退化、土壤污染与粮食安全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统一于农业生产这个大命题。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既造成了土壤、水和大气等环境的污染,也是引起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而土壤污染正是引起粮食安全间题的罪魁祸首。

2.2 用系统论的方法解决农业中的突出问题

要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摸清污染物的来源、土壤污染的程度、发生面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处理粮食增产与土壤可持续利用之间的矛盾、粮食安全与化肥农药合理施用之间的矛盾,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篇7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马克思

 

19、20世纪人类所进行的变革性的生产活动和人类思想理论所取得的巨大成果是人类文明产生至此前的几千年所有活动的总和所不能媲美的,诞生的精神食粮至今仍受益匪浅。科学技术上的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的进行为我们人类打开了一幅理想的世界图景,使人类的物质文明大大向前推进;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更加辉煌的成果,哲学的诞生,开创了人类思想文明史上的新的纪元。他创立的新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彻底终结了传统哲学的根本性思维方式,为现实的人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然而,长期以来以原苏联教科书为代表范式,包括当今中国哲学理论界的学者们对于马克思所创立的哲学在理解上存在着较大的误区,甚至以近代西方传统哲学为模板来对哲学进行面目全非的改造。论文参考网。以传统的固有的思维方式曲解了哲学的实质,才造成时至今日的对哲学所取得的理论价值评述时的尴尬局面。

哲学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巨大的飞跃。论文参考网。马克思以“新”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来奠定其哲学基本框架,从而也就区别开了哲学与以往全部旧的哲学的根本差别。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以历史的思维逻辑、人的思维逻辑来重新理解对待人的周围世界来取代以科学的思维逻辑、以观物的思维方式的传统的二元本体论看待世界。这是哲学与近代哲学存在的根本分歧点。我们无法完全肯定或否定哪家之言更为准确,更为真理些。因为哲学本身作为一种思想上的反思活动,担负着巨大历史时代任务,每一阶段的哲学的产生无不与它所处的那个时代有关。柯林武德非常明确地指出:“如果说17世纪的哲学是清理17世纪的自然科学,那么20世纪哲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清理20世纪的史学。”[1]哲学诞生于古希腊,从第一个哲学命题“水是万物的本源”,哲学与自然科学就始终纠缠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直至西方近代哲学这一本体论的思维方式以科学的思维方式来追问万物本原,从变中求不变,从现象追问本质,从暂时追寻永久,从有限追求无限等等。这是到今天为止哲学家们仍津津有味大谈此道,因此哲学便被这些大家们动手肢解与重组了。他们所犯的错误在于忘记了哲学的时代性、阶级性和民族性。我们说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他的新的世界观就是区别以往全部哲学的关键。历史唯物主义何以成为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就在于它以历史的逻辑取代自然的逻辑,以现实的人的历史活动取代抽象的人的本质,用人的现实的历史的活动这种思维方式重新理解对待周围世界,并形成了一种历史性的思维方式和解释原则,成为第一个用历史的解释原则来重新建构自己的哲学。“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的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的。论文参考网。”[2]这是马克思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提纲中第一条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的唯物主义者有一个主要的缺点,即把客观事物作为外在于人的对象,而没有从主体现实的人这一“历史的感性”出发来理解世界。而现实的人正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出发点,马克思开创了新的世界观的体系,实现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把逻辑思维方式由科学向历史,由“观物的本体论”向“观人的生存论”转向,其结果必然是从抽象的、概念的人向现实的人转变。马克思创立的新的唯物主义直接起点在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而不是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上,但是马克思没有停留在费尔巴哈那里,而是向前又推进了唯物主义。马克思1845年在《神圣家族》中开始系统地论述现实的人及其历史性地发展,实现从抽象的人向现实的人转变的问题。马克思认为: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社会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而马克思恰好从现实的社会中的人进行的历史活动的进程来实现的哲学的变革。西方传统本体论哲学以“物”的逻辑理解人,提出的问题是“人的本质是什么”,得出的结论也必然是抽象的人的本质。而马克思哲学提出的不再是“人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而是“人的现实生存状况应该怎么样”的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说:“个人是怎么样的,决定于表现他们生活的一定形式,他们的一定生活方式。”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现实的认识具有特殊性的个人,他们的特殊性由他们的具体生活方式决定的,而他们的具体的生活方式又是由他们所进行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处于不同的社会关系和历史条件下的个人,都是具有社会性、历史性的现实的个人。[3]可见马克思把抽象的人向现实的人转变是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而得以解决的。这样,当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去重新理解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时候,思维与存在就变成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他看到,人们所理解的存在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人们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使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提供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的逻辑中,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现实的历史联系。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意义,正在于他为创立的新的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哲学解释原则--历史的解释原则;一种新的思维和逻辑,即历史的思维和历史的逻辑。正是这种新的思维和逻辑使马克思构建了与旧哲学所根本不同的哲学框架解释原则,在哲学上实现了变革。马克思创立的新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正是通过它全新的历史性解释原则来彻底与全部旧哲学进行决裂的。唯心者眼中的社会历史活动是一种主观意志的活动,他们不理解其客观性,旧唯物主义者呢,对待社会历史活动的客观性也不能解释,在形而上学意义上的旧唯物主义者只能回答的是外部世界的客观性问题,而不能回答人的活动的客观性问题,最终又回到唯心主义那里了。马克思通过它的新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提供的“社会制约性原则”和“历史决定性原则”来完成的。(1)“社会制约性原则”:尽管个人活动是在自己主观意志支配下的,但是社会上的人是处于一个整体链条当中的,他们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每一个事件的结果都需要其它合力的作用影响下的,是不以每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历史决定性原则”:后代人的实践活动的前提是前代人留下的客观结果。前代人的活动尽管有主观意志参与下的自主活动,但是相对于后代人则是客观的,而后代人只能历史的继承前代人活动的结果,生产活动才能进行下去。

综上,马克思把人从抽象的、概念下的外壳中搬到社会历史当中,成为一个在历史中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个人。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变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使存在变成现实的人活动的进程的存在。把科学逻辑变成历史逻辑等等这一系列全新的哲学上的变革实质正是由他的新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所完成的,马克思通过它的全新世界观来为人类的未来进程打开了一条大路。

【参考文献】

[1]柯林武德:《历史的关键》商务印书馆,何兆武、张文杰译,1997年,第20页、34页。

2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972年版,第16页。

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972年版,第25页。

篇8

考点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同时又是方法论。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

考点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亦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凡主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都属于唯物主义派别;断言意识是世界的本质,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则属于唯心主义派别。凡是主张思维与存在之间有同一性,即主张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的哲学,都属于可知论;凡是主张思维与存在之间没有同一性,即主张思维完全不能或不能完全正确认识存在的哲学,都属于不可知论。

考点3哲学的产生

(1)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2)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进而为哲学的主生提供了牢固的自然科学基础。

(3)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其中的黑格尔哲学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是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考点4哲学的基本特征

(1)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的完备的理论体系。

(3)哲学是实践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主阶段哲学。

考点5哲学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导意义

(1)哲学是无主阶段政党制定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南。

篇9

A.阶级性 B.实践性 C.革命性 D.科学性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

A.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B.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C.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D.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 D.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4.肯定思维与存在具有统一性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主义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可知论观点

5.辩证法所回答的问题是( )

A.世界的本原问题 B.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C.世界的状况问题 D.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的问题

6.现代西方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其实质是( )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

7.哲学按其本性来说是( )

A.批判的、革命的 B.运动的、发展的

C.时间的、客观的 D.科学的、真理的

8.哲学产生的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 )

A.机械力学、地质学 B.生物学和有机化学

C.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D.理论物理学、胚胎学、古生物学

9.把金木水火土看成万物本原的观点是( )

A.辩证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

10.万物存在吾心中的观点是( )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科学主义

1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

A.它的物质性 B.它的运动性 C.它的存在性 D.它的多样性

1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指( )

A.不存在静止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运动就是物质 D.除开运动物质不具有任何的属性

13.物质的特性是指( )

A.它的具体性 B.客观性 C.客观实在性 D.变化、运动性

14."时间、空间是指一切事物的贮藏所",这是( )

A.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B.唯心主义的时空观

C.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D.客观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15.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

A.世界有没有统一性问题 B.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问题

C.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世界是有限还是无限的问题

16.作为哲学范畴,"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的创造物的纯粹的抽象"这是(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1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东西"这一说法是( )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18.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与感觉相近的反映特性,这是一种( )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19.哲学大厦的基础是( )

A.联系和发展原理 B.世界统一与物质原理

C.世界统一与存在原理 D.世界统一与精神原理

20.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看法,这说明( )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制约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主观的

21.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以( )

A.事物的区别为前提的 B.事物的共同性为前提的

C.事物之间相互转化为前提的 D.事物的发展为前提的

22.系统论的基本原则是( )

A.区别性 B.整体性 C.合理性 D.联系性

2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运动变化的科学 B.事物矛盾的科学

C.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D.否定之否定的科学

24.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是( )

A.因果的必然性 B.对立统一规律 C.质量与变化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25.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的焦点是( )

A.联系的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 B.发展的观点与不变观点的对立

C.全面的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 D.是否承认矛盾及矛盾是事物发展根本动力观点的对立

26.我国现代化实行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理论依据是( )

A.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 B.主次矛盾相互转化的原理

C.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D.共性和个性辩证关系原理

27.实践中"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了( )

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的普遍性 C.矛盾的斗争性 D.矛盾的特殊性

28.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

A.事物的变化是否快速 B.事物的变化是否明显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越了度的范围 D.事物的变化幅度的大小

29.发展的本质是( )

A.事物质的变化 B.一切变化的过程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事物由肯定到否定

30.事物矛盾的精髓是( )

A.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对抗与非对抗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关系

31.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 )

A.事物的全局性质未变,局部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B.事物的只要矛盾未变化,次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C.事物的根据和条件发生了质的变化

D.事物的发展方向和道路发生了根本变化

32.系统科学产生的意义在于它( )

A.抛弃了唯物辩证法 B.代替了唯物辩证法

C.丰富了唯物辩证法 D.高于唯物辩证法

33.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源泉和动力 B.状态和形式 C.方向和道路 D.波浪式前进运动

34.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

A.先有闪电,后有雷鸣 B.夏天过去,秋天到来

C.白天过去,黑夜降临 D.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

35.可能性是指( )

A.头脑中的构造物 B.已经存在着的事物

C.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D.失去必然性的东西

参考答案

1. B 2. D 3. A 4. D 5. C 6. B 7. A 8. C 9. D 10. B

11. A 12.B 13.C 14.A 15.B 16.C 17.B 18.A 19.B 20.C

篇10

关键词:德育教育;化学教学;唯物主义;育才功能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思想观点、政治立场、积极情感以及道德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它是现代教学的内容,也是学校工作的组成部分。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培养他们自我管理和教育的能力,让他们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接受积极的情感教育并具备良好的个人素养。

《高中化学新课标》要求我们“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在化学教学活动中要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培养他们积极的情感态度与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

一、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我们在化学教学活动中,可以结合一些化学规律、定律的发现和一些史实,帮助学生分析说明规律的客观性以及被发现的必然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告诉我们,人类的每一次发明创造、自然科学的每一次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飞跃。我们则可以通过介绍人类化学史上那些伟大化学家的事迹,利用他们的发明、发现、创造及对他们的评价,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比如,英国微生物学家弗莱明、病理学家弗洛里和生物化学家钱恩因“发现青霉素及其临床效用”而共同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因为火药的出现而成为消除欧洲各地封建割据的有力武器;德国的合成染料工业带动了纺织工业(合成纤维)、制药工业(阿司匹林等)、油漆工业和合成橡胶工业、煤化学工业等。所以,这些发明创造让人类步入了高科技的时代,也让医学、机械学、工程学、核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等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化学是充满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自然学科,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质变化规律的学科,其中蕴涵着许多德育因素。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并使之具体化,帮助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分析物质的变化及其规律,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比如,氧化还原反应、分解反应等反映出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规律;化学元素周期规律则体现了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有机物与无机物之间的互相转化又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许多类似的例子,我们也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他们。比如:在炎热的夏季,人们喝啤酒时为什么会产生清凉的感觉?为什么灭火器中的干冰(固体二氧化碳)能够灭火呢?这些问题都要用化学知识解释,通过学习,就会帮助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一些生活中、学习中的问题,从而,学会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

二、在化学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是我国公民道德的基本原则和内容。化学新课标要求我们 “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让他们知道集体主义是现代中学生必须具备的情操。“木桶理论”则形象地解释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它告诉我们一个木桶盛水的多寡取决于构成木桶的那块最短的木板。因此,我们绝不要做那块最短的木板,更不要因为自己的错误言行给集体、给国家带来任何的损失。

化学新课标还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国有许多科学家在化学领域有过重大发现和发明。他们为了科学救国历尽艰辛、富贵不、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他们为建设祖国自强攻关、奋斗不息、鞠躬尽瘁、无私奉献,他们谱写了一曲曲经久不衰的爱国主义颂歌。他们为人类的发展和世界文明作出了史无前例的贡献。我们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这些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化学家侯德榜发明纯碱的故事,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事实等。我们要鼓励学生把爱国、爱家的情感体现在追求真知的实际行动中,让他们努力学习学科知识,形成必备的技能;我们要帮助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和建设祖国的使命感。

三、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个性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

高中生的生理、心理渐趋成熟,已经基本形成各自的个性品质和心理素质,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个性品质和心理素质可能是不健全的、非良性的,有待于进一步引导促进,使之全面健康良性发展。

我们可以利用教材外的故事,激励学生,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比如,学习《元素周期表》时,我可以补充介绍居里夫人和“镭的发现”,她和丈夫在极其简陋的实验条件下,完全利用手工加热的方法,他们从8吨沥青的残渣中成功分离结晶出0.1g的镭盐;再如,关于化合物的知识,我们可以把诺贝尔发明炸药的故事讲给学生,人们当时把他的试验看作是灾难和“瘟疫”,为了制造炸药,家人被迫“游居”生活,试验让他的全家人几乎丧命,最后,他发明了安全性更好的甘油炸药。伟大的科学家对科学、对事业的执着精神影响着学生,激励他们坚守在学习的道路上。也会让学生们正确认识自我,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品德和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

化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我们要挖掘它们渗透于化学教学活动中,优化其育才功能。让学生在掌握化学学科知识的同时,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正确的政治立场,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与学习品质,促进他们全面健康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祖浩.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