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评估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4: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健康的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心理健康评估 消极心理健康 积极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又称为心理卫生或精神卫生。心理健康作为一种概念的提出,源于美国人比尔斯(Clifford Beers,1908)所写的《一颗自我发现的心》。比尔斯倡导心理卫生,号召人们增加对精神病人的理解和改善治疗方法,他的这一建议受到当时世界著名专家们的关注。精神病学家迈耶尔(Adolf Meyer)建议将这本自传书籍的问世作为心理卫生运动开始的里程碑。自此以后,心理卫生运动在世界内范围广泛开展。
心理健康是个体整体健康的具体体现,随着当前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心理压力逐渐增大,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也给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所以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早期发现、干预,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标准化的心理健康评估的在心理健康诊断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重视。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发现,人们对心理健康内涵的认识与心理健康评估的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基于此,从心理健康内涵的角度来探讨心理健康的评估显得非常重要。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
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尚无统一、公认的界定。许多学者对“心理健康”概念的认识来源于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和“健康”的定义。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1947)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指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到最佳状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心理健康解释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由此可见,心理健康同身体健康一样,虽然情绪和心理良好,但不代表没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我国学者王茜认为,根据不同时期人们心理健康认识中发展出的占主导地位的新观念,心理健康内涵的演变过程大致划分为三个阶:症状论、适应论、潜能论。黄希庭认为,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体,连续体的一端是最佳的心理健康行为,另一端是最差的心理健康行为--也就是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刘华山认为,自我实现是心理健康所达到的理想状态。“平衡”和“适应”作为心理健康者的主要特征,但是心理健康本质上决不仅仅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没有追求的“平衡”与“适应”。“低层次”的心理健康指的是:消除过度的紧张不安而达到内部平衡状态,以及对环境的顺从,而“高层次的”心理健康:不仅追求内部的平衡,还坚持不断成长与自我实现,学会有效学习,发展建设性、合理性的人际关系,渴望生活的挑战,从事具有社会价值的创造,提升人生的价值。积极心理健康认为消除或摆脱了各种心理问题的人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还意味着正向力量或积极品质的产生与增加,因此,心理健康相关学科在研究人的各种心理问题的同时,也应该花相同精力或时间去研究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论述可以发现,大多数学者都认识到并强调心理健康不是简单没有症状,它分为不同层次的,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来综合评价。外部的适应和内部的协调,是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形式,在自我内部和谐、对外界环境良好适应的基础上,实现自我发展与完善的目标,达到内外高度协调、为社会为人类创造更大价值的完满境界。心理健康有狭义与广义、消极与积极之分,狭义和消极的心理健康概念指没有精神症状或疾病,而广义和积极的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健康的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狭义和广义的概念体现了“心理健康”的两个目标,一是对心理疾病早期发现、早期干预;二是保持和促进人类健康。
二、心理健康评估的现状
一个世纪以来,心理学家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对人类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上,以消极取向的心理健康为主导性模式,极大的限制了心理学的应用和发展;在积极取向的心理健康方面主要强调个体要具备有积极的心理体验和功能,生活满意度、如积极情感、自主、自我接受等,充分体现了人们对健全人格的向往,更体现了人们对高生活品质的追求。
大多数心理健康量表测量的对象是心理问题的患者,这类量表依据痛苦症状或心理病理的有无及严重程度编制而成,主要用来评价心理病理单一或者多个症状群出现的强度频度,主要包括有强迫量表、抑郁量表、恐怖量表、焦虑量表、人格障碍量表和心理病理综合评定量表等。这些量表对精神医学家和临床心理学家的临床实践十分帮助,既可以评定疾病或心理障碍的严重程度,还可以作为判断干预治疗效果的一种手段。但这些量表仅仅判断症状的有无和严重程度,在评价人们的生活幸福感、满意度与快乐感等心理幸福等方面显得不足,所以这类量表应用于大众或普通人群不太合适,在普通人群心理咨询、心理健康的评估过程中带来许多不便和困难。
主观心理幸福或心理幸福感是指人们根据个体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感受,具有和整体性、稳定性及主观性的特点,主观心理幸福或心理幸福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主观心理幸福或心理幸福感由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负性情感等三个不同的方面构成。通常使用生活满意度和快乐感两个专业术语表示,主要评估积极心理健康如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快乐感等,强调了正性心理健康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反之,如果一个心理测评工具仅仅重视了对积极心理健康的评价,而忽视了对如心理问题和症状等消极心理健康的测量,那么,此类心理测评工具对个体心理健康的评价则缺少代表性。
实际上,不管是消极心理健康还是积极心理健康,也无论它们是心理健康连续体之中的各自独立还是两极的因素,它们均是心理健康整体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它们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侧重任何一方都可能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心理健康评估应包含的内容
心理健康的测量和量表的开发要应包含正负两方面的信息,即疾病的有关症状和健康的良好状态。心理健康量表评估的对象主要是普通人群,普通人群的心理健康主要应当包括正性和负性两个方面。心理健康的正性方面即积极性的心理健康如幸福、快乐、安全感等;而心理健康的负性方面即消极性心理健康指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等,如疑病、精神病、焦虑、抑郁等。根据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考虑,心理健康测评应包含的内容,积极性心理健康的层面主要有:快乐、自信、信任、友好、安宁、健康感、自我控制,消极性心理健康的层面主要有:自卑、猜疑、敌对、抑郁、焦虑、疑病等。这两个方面基本包括了心理健康的内容,具有较好的代表性。笔者认为,无论是心理健康理论问题的研究还是心理健康量表的测评,应当包含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四、心理健康评估的应用
心理健康评估在人才选拔、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司法鉴定、心理教育研究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才选拔和安置。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们的心理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同的专业和工种,对人员的心理素质要求也不相同。心理健康量评估可根据不同专业和工种的的要求,协助招生、聘用、晋升、入伍以及一些特殊工种等所需人才的选拔。心理健康评估已成为人才甄选、分类和安置的重要手段之一。
心理诊断、预测和评价。在心理咨询诊所、医院精神科或临床心理科等领域,心理健康测评工具可以协助临床医师对心理问题作出甄别,评定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严重程度,而且还可作为评价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干预效果的重要依据。心理健康评估不是只限于临床使用,还可应用于学校教育之中,帮助寻找学生适应困难、学习不良的原因,进一步采取相应的措施。
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评估是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实践的一项重要的程序和步骤。选用适当的心理健康测评工具有助于发现心理问题、情绪困扰问题,制定合理的、有效的干预方案。司法鉴定的工作中,有些时候需要使用心理量表对当事人的受审能力、诉讼能力、刑事责任能力、民事行为能力、服刑能力等作出鉴定。这时心理健康评估是作出司法人员作出决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五、结束语
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症状,而且指心理健康的保持和促进,以及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的发展与完善;消极心理健康和积极心理健康均是心理健康整体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它们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侧重任何一方都可能带来不利的影响;根据这两个方面考虑心理健康评估应包含积极性心理健康和消极性心理健康两个层面的内容;心理健康评估在人才选拔、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司法鉴定、心理教育研究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希付.心理变态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郑晓边.健康心理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3]王茜.心理健康内涵的发展及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15).
[4]黄希庭.再谈人格研究的中国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0).
[5]刘华山.心理健康概念与标准的再认识[J].心理科学,2001,(21).
篇2
关键词: 健康评估实验教学 护生心理 心理表现
健康评估是一门从基础向临床过渡的桥梁课程,在护理实践中,为确定病人的护理需要,护士必须具备健康评估的知识和技能。卫生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要求护生有扎实过硬的护理技能,这样才能尽快适应临床工作岗位,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护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护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同心理发展对实践技能学习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技能学习对于他们的心理发展具有制约的作用,而心理发展对于他们技能的学习也具有制约作用。在健康评估实验教学中,我们在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同时,特别注意分析研究并掌握护生的心理状态,因势利导,对激发护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护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护理教学质量,使护生更好更快地适应临床护理工作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为此,我们注重在健康评估实验教学中对护生心理、行为进行了观察、分析并与之交流,探讨了几方面的心理表现。
1.求知心理
护生从高中步入高职院校,有很大一部分由于专业选择的成功和对美好前景的向往,已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专业兴趣。应该说,这种兴趣是护生学习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前提之一,特别是在学习医学基础课程之后接触到健康评估这门课程时。本门课程是一门涉及很多相关专业知识的学科[1],是护理教学中的核心课程。其对以前的课程有承前的作用,对以后将要接触的课程和临床护理实践有启后的作用,可为临床护理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2,3],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护生都会产生一种新鲜感,觉得自己成为一名白衣天使的愿望很快就要实现了,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和掌握欲。教师要充分利用护生这一点,注意正确调整和引导他们,使其具有稳定的强烈的求知心理;对他们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作风,正确规范的操作技能,为学习临床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2.畏难心理
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随着课程的步步深入,实验内容的增多,操作难度的加大,护生在缺乏临床感性认识,操作中会遇到许多“拦路虎”,如在心、肺触、叩、听诊检查中,检查结果不正确,各种手法不到位;在回示教中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而产生畏难情绪,当初高涨的学习兴趣一落千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采取循循善诱,因势利导。首先,做好护生的思想工作,告诉护生护理评估是护理程序的第一步,而护理体格检查是健康评估的学习重点[4],使护生思想上足够的重视。教学中应经常举一些临床上的事例,告诫护生,操作不熟练,耽误抢救机会,有可能导致病人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由此来教育护生如何为自己所选的职业去奋斗,如何做到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救死扶伤最基本的是有牢固坚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否则对于一个医务工作者来说它就是一句空话。其次,我们从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实践教学的方法上进行改进,依据教学大纲,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加实验课时数,编写了《健康评估实验大纲》和《健康评估实训手册》作为实践课的指导教材,护生易懂易学,从而提高护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增加课后练习时间,实行实验室全天候开放引导护生勤学苦练,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从而消除畏难心理。
3.依赖心理
多年的健康评估实验教学,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一些护生基于不同因素而产生依赖心理,表现为实验操作中遇到问题,不愿主动独立思考,寻求解决办法,而是一味依赖教师和同学。如课上刚示教完的操作内容,进行分组练习,就有极少数护生说:“老师,我不会做,你再教我一遍。”或者操作中一遇到困难立即叫老师指导,而不是回忆老师刚才是怎样示教和讲解的,书本上是怎样写的,课前录像片上是如何操作的,以及课前自己预习的和教师讲解的有哪些不同,我需不需要课后去查阅一些资料以及和同学相互切磋,寻找解决的办法。对这样的护生,教师要多启发,在每次的回示教中,应多抽查依赖心强的护生,培养他们独立操作、勤于思考的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指导他们把以前所学知识充分运用起来,预习自学实验操作部分。自学是一种独立、主动的认识活动,需要动脑反复思考和探索、全面启动各种智力和思维活动[5]。教师还需要不断地及时地督促检查他们的练习结果,加以评价。
4.害羞心理
护生很难通过临床见习了解与掌握身体评估技能,教学健康评估身体评估和心电图检查操作技能时,教师只能通过同学之间互为模拟病人或实验室提供模拟系统进行。在某些实验内容需要接触到个人身体和采取一定时,护生易产生害羞心理,如在胸部检查时,必须充分暴露,才便于检查,少数护生不愿暴露,给检查的护生带来了困难,操作不可能做好,更谈不上掌握了。此时,教师应采取交叉搭配的方法,把性格开朗的与性格内向的搭配为一组进行互检,并让性格开朗的护生先做被检查者,以逐渐消除对方害羞的心理。另外,护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甚至差错,有的护生因无把握,害怕答错做错而羞于启口,当操作失败时,因怕给教师增加麻烦而不愿意请求帮助。对这样的护生,教师在教学中要仔细观察,对一些想问而又不敢问的护生,要多巡查他们的练习情况,或回示教中多提问,对护生提出的问题要不厌其烦,要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并注意态度和蔼亲切、热情耐心,获得他们的信任和理解;同时加强护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及时、有计划地做好护生的心理指导,增强护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5.自满心理
自满是指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而沾沾自喜的心理状态。产生这种心理后,人会缺少继续求知的主动力,变得骄傲自大,不思进取。在健康评估实验教学中,也常常发现有这样的护生,教师示教完课堂内容后,绝大多数护生认真练习,而他们总感到自己看了老师的示教后就会了;更有甚者,老师示教时都不认真看,认为自己看看书本,琢磨琢磨她行了,结果抽查时什么也不会做,什么也做不好。如在人体上找出心脏瓣膜听诊的部位,总是找不准,神经系统检查看似简单,其实检查时要求很高。首先被检者要完全放松,检查者姿势正确,叩击部位准确,叩击力量要适中,才能将反射引出来。而他们在检查时很多反射都引不出,当教师指导或同学帮助时,却不屑一顾,总感到自己是正确的。对这类护生,要指出不足之处,最后教师总结纠正,促使其主动改正,并经常敲敲“警钟”,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促其谦虚好学,取得长足进步。
总之,要搞好健康评估实验教学工作,增强实验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护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我们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体察护生的各种心理状态,善于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真正培养出与临床零距离接轨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范慧芳,杨丽洁.《健康评估》课程多种教学方法的探讨[J].护理研究杂志,2009,23,(8):2214-2215.
[2]胡芝华,张平等.护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华护理教育杂志,2008,5,(2):76-78.
[3]马志华,张茹英,万宝珍.“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方法的发展概况[J].中华护理杂志,1996,31,(8):488.
篇3
1.问卷的理论来源
鉴于国内的心理健康研究存在缺乏科学的测量工具,缺乏体现中国文化特点的心理健康理论等问题,童辉杰等悬搁了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理论等争议,采用常人心理学的研究路线,运用扎根研究,概括普通中国人对心理健康的看法,并据此发展出理论框架,编制了心理健康风格问卷(MHSQ)。在进行了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心理健康风格的理论。该理论是更能反映中国人文化特点的心理健康观,其认为心理健康有着丰富的内涵,既是一种良好、完善的适应状态,也是一种健康的人格特质,更是良好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并提出中国人的心理健康包含勤勉、快活、守恒、达观、明智、坚韧和融洽7个维度。心理健康风格理论和健康风格问卷为更好地了解和衡量中国人的心理健康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2.问卷的测题编写
拟采用形容词检核表的形式来进行心理健康的他人评估,问卷由若干对意义相反的形容词构成。形容词的来源主要是:一是根据心理健康风格问卷(MHSQ)的条目,从中筛选能够体现7个因子的形容词;二是开放式问卷调查,对普通大学生进行调查,收集有关7个心理健康因子表现的形容词。
3.问卷试测及项目分析
初步编制的《心理健康他评问卷》共包含77对道意义相反的形容词(如,真诚—虚伪,合群—孤僻,淡泊名利—急功近利等),采用7点计分,得分越靠近某个形容词,代表相应的程度越高。在两所大学进行试测,发放22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05份,对预测数据进行项目分析。使用极端分组法和相关分析法,77道题的指标较好,遂暂不删题。初步形成正式的《心理健康形容词检核表》(MentalHealthOthers-assessmentQuestionnaire,简称MHOQ)。该问卷共包含快活、勤勉、达观、坚韧、融洽、明智、守恒等7个维度。
二、问卷正式施测
1.施测方法和对象
让被试自测健康风格问卷(MHSQ)及其他自评问卷,同时请被试利用《心理健康他评问卷》(MHOQ)对其进行他人评估。他人评估时,为避免评价人对被评价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太熟悉等可能会导致其评不准确的情况,我们在进行他评时让大学生评价者自行选择和自己居住于同一宿舍并且比较熟悉的三人作为评价对象进行评价,然后计算几人的均分作为他评的最终结果。由此,每人会有一份自评分数和若干份他评分数。选取江苏省的5所院校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330,回收份317,即获得自评分数,并且对应有三份以上他评分数的数据共计317份。严格剔除废卷后,共获有效问卷303份,有效回收率为92%。
2.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包括:(1)生活定向测验修订版(LOT-R);(2)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ofWell-Being,IndexofGeneralAffect)[3];(3)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4)胡月琴、甘怡群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5)童辉杰等[3]编制的心理健康风格问卷(MHSQ)。
3.问卷信、效度分析
(1)结构效度
对他评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KMO取样适当性的结果为0.947,Bartlett球形检验的结果为p<0.001,表明适合进行因素分析。为避免他评结果的偏差影响因子分析的准确性,本研究采用几人评定的平均分作为他评的最终结果,共303份数据(303个被评价人,每人有三份他评数据,取三人平均作为他评结果)。因子分析限定抽取7个因子,采用主成份分析法、斜交旋转。删除负荷低于0.30、在多个因子上高负荷及解释不清的项目32个,最后保留45个项目,45个项目在各因子上的载荷见表1。最终确定的因子名称和项目数。
(2)信度分析
由于自编问卷属他评问卷,故本研究采取了以下两种方法来验证问卷的信度:一是采用肯德尔和谐系数,二是采用概化系数。信度分析采用的数据来自于他评的结果,由8位评定者应用他评问卷对45位对象进行评估,选取的评价对象为苏轼、陶渊明、余秋雨等中国古今文化名人,要求评定者在阅读对象的传记等生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评定。肯德尔和谐系数的计算如下:先计算45个被评价的知识分子在心理健康7个维度上的得分,再计算8位评价者在7个维度上的肯德尔和谐系数(theKandallCoefficientofConcordace,见表3)。结果显示,7个维度的KendallW在0.707—0.762之间,且均p<0.01,可见,8位评定者对45知识分子的心理健康的评定具有较高的一致性。采用概化系数对问卷的信度进一步进行考察。概化理论(GT)的基本思想是,任何测量都处在一定的情境关系之中,应该从测量的情境关系中具体地考察测量工作,提出了多种真分数与多种不同的信度系数的观念,并设计了一套方法去系统辨明实验性研究多种误差方差的来源。概化理论把全域分数方差对总变差的比称为为概括力系数(简称G系数)。本研究即通过计算G系数作为评价信度的指标。共有8位评价者评价45位知识分子在心理健康7个维度的表现。结果见表4。从表4中可以看出,本研究的评价的G系数为0.906,且当评价者和维度增加时,G系数的增幅不大,故认为本研究的评价信度是较好的。
(3)内容效度、效标效度
通过计算心理健康他评问卷(他评结果采用几人评定的均数,下同)各维度间的相关(见表5),来验证自编问卷的内容效度。结果显示,心理健康的各维度之间呈中度相关,表明各因子之间既有相同又有区别,证明了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心理健康风格的理论是一种积极取向的心理健康理论,以此为基础编制的他评问卷也是从积极的角度对个体的心理健康进行评估,故在效标效度的验证中,选取了一些积极心理特质作为效标,通过考察心理健康与积极心理的相关程度来验证自编问卷的效标效度。在此我们选取的是心理韧性、乐观、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作为效标,分别计算了心理健康自评、他评得分与四种积极的心理构念之间的相关(见表6-表9)。从以上的结果可以看出:(1)心理健康的各维度(包括自评和他评)与乐观、心理韧性、幸福感、一般自我效能感等积极心理品质均呈显著的正相关;(2)心理健康(他评)与积极心理的相关系数,普遍小于相对应的心理健康(自评)与积极心理间的相关系数。
(4)心理健康自评和他评的一致性分析
对不同主体(自己和同学)进行心理健康的评价结果计算相关,考察心理健康自评和他评结果的一致性,以验证他评问卷的有效性。体不同维度(同法异质)的评价,深灰色数字表示同一维度不同方法(同质异法)间的评价。结果显示(见表10),总体来看同一主体不同维度(同法异质)的评价间的相关最高,同一维度不同方法(同质异法)间的评价的相关其次,不同维度不同方法(异质异法)间的评价的相关最低。
三、讨论
本研究编制了《心理健康他评问卷》(MHOQ),此问卷遵循严格的心理测量学标准,信度、效度良好。7个维度的KendallW在0.707-0.762之间,且均p<0.01;并且8人从7维度评定45对象的G系数为0.906。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7个维度的构想清晰,各项目在相应维度上的负荷较高,表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较好,7个维度累计可解释63.79%的变异量。问卷的各维度之间呈中等左右的相关,说明各维度间既有相同又有区别,表明问卷的内容效度较好。在效标效度的验证中,心理健康的各维度与乐观、心理韧性、幸福感、一般自我效能感等积极心理构念均呈显著的正相关,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效标效度。自评和他评的结果呈显著相关,也说明了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在本研究中,无论是自评还是他评的结果,都与乐观、心理韧性、幸福感、一般自我效能感等积极心理品质呈显著的正相关,此结果跟以往的相关研究一致,即心理健康和积极心理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如Haddadi等研究发现,心理韧性通过自尊、自我效能、对负性情绪的忍耐、控制等影响心理健康,Ong等及Campbell-Sills等证实,心理韧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护因素;积极的生活定向被认为对健康有益,因为高度乐观的个体比悲观者会吸引到更多的支持和社会关系,采用更有适应性的应对方式,并且拥有更好的卫生习惯;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的免疫功能会降低,从而损害个体的健康。有研究证实自我效能能够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不少研究证明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显著相关,甚至有研究将幸福感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与四种积极心理相关显著,亦说明了我们所采用的心理健康风格理论反映的是一种比较全面的、积极的健康状态。
研究结果证明,心理更健康的人(更快活、乐观、勤勉等)是更加幸福的、乐观的、高自我效能的,也是心理韧性更好的,这同时也说明了本土化的心理健康理论与西方的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存在着相通之处。生态系统论表明要更加科学地认识个体的心理特征及其发展,就要借助于某种设计,它能够将与个体关系不同、扮演的角色也各不相同的观察者在不同背景下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和解释,这些观察者可能是父母、同伴、教师或经过培训的研究者。在本研究中,对心理健康的评定采用了自评和同伴评价的方法,两种评定的结果呈显著相关,说明了两种评价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是,(1)自评和他评的结果只存在中度的相关,而非高度的相关;(2)在心理健康自评和他评的相关矩阵中(见表10),同一维度不同方法(同质异法)间的相关低于同一主体不同维度(同法异质)间的相关;(3)在心理健康与积极心理的相关系数中,他评结果与积极心理的相关系数普遍小于自评结果与积极心理的相关。这三点说明了两种评价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在多主体的评价中也是正常的,如在报告青少年的外化行为时,很多研究就都发现多报告主体间的评定一致性不高,这可能是由评价者的视角的不同以及对心理健康的看法的差异造成的。本研究的两视角研究结果既存在一致性,又存在不一致性。一致性说明了心理健康多视角评估的可能性,不一致性说明了从多视角更加全面了解个体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只有对不同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和解释,才能更好地了解个体心理健康的全貌。
四、结论
篇4
【关键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针对“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考核评估指标体系”这一工作的开展,已做出理论上与实践指导上的积极探索。近10年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招生人数不断扩充,发展规模不断扩容,学校各级管理模式已面临由模糊化管理向数字化、精细化、制度化管理转变的巨大压力。在这一背景下,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与模式,由传统咨询转向建设常规化考核评估指标体系的转型已迫在眉睫。
1 2009―2011级新生心理普测结果比较分析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针对新生群体开展以“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和“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测验”(UPI)为主的心理普查活动已持续7年。通过对测查结果的比较分析,可以对心理健康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前的我校各年级学生之普遍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势,作一背景性探究。
以2009级、2010级和2011级新生心理普查为例,比较这三年新生“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的结果显示:(1)适应与焦虑型的平均得分逐年降低,说明当前学生对于学校生活的焦虑性较低,对学习生活的适应性逐年提高。(2)内向与外向型的平均得分逐年提高,说明新生性格正趋于外向。(3)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型的平均得分逐年提升,说明新生性格趋于温和。(4)怯懦与果断型的平均得分逐年降低,说明新生更趋顺从。(5)心理健康因素得分逐年提高,说明历届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另外,专业有成就者的人格因素、创造能力强者的人格因素和在新的环境中有成长能力的人格因素这三方面的得分均逐年下降,这说明历届新生在创造力培养上仍需加强,想要取得成就仍需付出一定的努力。
而我校连续三年新生“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测验”结果则显示出其它一些问题:(1)新生心理健康状况逐年提高,需要重点关注的第一类学生(即心理健康状况很差)人数和比例减少。(2)根据具体测试结果表明,历届新生中的“外地学生”和“男生”这两个群体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对于外地同学来讲,不仅要面临学习、生活、人际环境的转变,还要面临地域、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而对于性别差异来讲,男生严谨缄默的人格特点,会让他们更愿意自己单独来承担生活中的压力,因此也更易产生心理困扰。
2 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考核评估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指示,各高校应认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排摸工作,积极做好心理问题高危群体的预防和干预工作。因此,构建具有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将有助于我校进一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相关研究。
国内学界普遍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思想品德。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能够增强大学生自我激励的心理机能,并形成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1]
(2)求知欲。衡量大学生心理是否健康,关键在于看其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智力效能,即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2]
(3)知识水平。大学生的知识水平既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心理健康评价的指标之一。
(4)责任感。大学生的责任感包括自我、家庭、他人、职业、集体、社会等六种。目前大学生责任感的缺失,日益影响其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
(5)包容性。大学生的包容性包括对环境的适应与对各种人际关系的适应两方面。
(6)组织协调力。大学生的创造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目前已成为心理健康中最积极的因素之一。[3]
(7)计划性。目前大学生对于学习生活的主动计划性较低,长期陷于茫然或焦虑状态,将导致其在心理上的厌世、孤僻、偏激、冷漠等现象。
(8)应变能力。大学生应变能力的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挫折教育关系密切,甚至对其提出了更高要求。[4]
因此,本文拟设计以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量表为主体的心理健康考核评估指标体系[5]。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量表可分为三种,即《大学生心理健康自评量表》、《大学生心理健康互评量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综合评估量表》。自评量表为个体自查使用。互评量表通过各班心理观察员与同寝室室友等大学生班级社交网络进行互评。综合评估量表供各院系心理辅导员及其他相关教师使用,每学年持续评估,以体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发展轨迹,及时进行危机干预与主动心理疏导。
3 推进心理健康考核评估指标体系成果应用与转化的对策建议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心理健康考核评估指标体系的测试结果,将被转化应用于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按照预期计划,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考核评估指标体系所取得的数据将经过整理分析,形成《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校学生心理成长历程记录表(反馈表)》。为保护个人隐私权,该表非纸质刊印,由大学生个体登录各自学工系统后自行查询。
第二,为我校开设第二课堂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数据支持与实验平台。
第三,与每学期开展的重点关注学生摸排工作及问题咨询与危机干预工作相结合,将新生心理普查数据结果纳入心理健康考核评估指标体系。
第四,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提供基本参数,并为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提供理论依据。整个施测过程将在学校有关部门协调指挥下,向我校学生全面推开。所得数据将在相关部门的整理分析下,用于完成我校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设,并及时反馈给受(下转第146页)(上接第31页)测学生。
【参考文献】
[1]李秀玲,谢晶.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价指标的初步建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8).
[2]翟宏,张挚.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及其评价标准的构建[J].江西社会科学,2004(4).
[3]揭水平,严海辉.论心理健康评估的指标与原则[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篇5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造成的恶性事件逐渐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与干预过程中,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检测已经成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多变性、急迫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多发性、偶然性等,使心理健康评估工作上升为一个比较困难的课题。对此,笔者在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因子的基础上,细致研究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变化状况,成立一个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评估体系,从而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与干预工作的实效性。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当代大学生的年龄普遍处于20岁左右,从心理意义来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年阶段。他们在与其他青年具有共性心理特点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大学生显然又不能与社会上其他青年完全画等号。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监测工作,一般采用测量数据的方式,测量的标准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生改变[1],尤其是受社会环境、文化氛围的影响而改变。具体结合我国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实际状况,充分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具有正常的智力水平。智力,指人的一系列能力的综合,包括适应力、记忆力、创造力、想象力、思维力及其他实践活动能力,包括在通过经历提高理解的能力,接触和记忆相关知识的能力、快速而准确地对新情境做出反应的能力、通过逻辑思维成功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在面对正常生活、学习及工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同时也是顺利适应生活变化的过程中所必需的心理素质,基于此,对大学生的智力状况进行评估,很重要的一点是其是否能够顺利将自我效能发挥出来,能否将这种效能感转化为求知欲。
2.拥有健全的意志。意志指人有目的地采取某些行为而进行的选择、判断及行动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主性、决断力、自控力等方面都能够以较高水平方式呈现。这一类大学生在自己参加的活动中都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快速地做出判断并合理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挫折和难题,尤其是能采取正确的反应形式,在自身行动中做到有的放矢。
3.完善的人格特征。人格是人比较确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整就是指有完善一致的人格,个体的想法和行动契合一致。完整的人格应当包含人格各要素的完整统一;自我同一性的统一,自我意识完善,拥有积极的人生观,并在此基础上把自己的目标和行动相统一,实现人格完整。
4.稳定的情绪。特点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包括的内容有:正向情绪多于负面情绪、对生活充满希望、乐观活泼、富有能量;有效控制与调节自身的情绪,合理释放和控制自身情绪,自我情绪的释放符合自身期望和社会要求两个方面,根据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能够恰当地表达情绪,情绪反应控制在合理范畴内。
5.能够做到合理自我评价。合理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在进行自我解析及评价时,能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认知自己的优势和缺陷,尤其是当面对逆境时,能够合理疏导自己的情绪,坚持自信、自强、自尊、自制、自爱适度,面对现实,努力进取。
6.良好的社会适应。学生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要注重提高自己的适应力,尤其是需要为将来走向社会增加砝码;在这个过程中努力了解社会环境,然后在此基础上了解社会的特征,结合自己的需要,改造自我,适应环境。
7.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团队意识的培养。具体包括:能够顺利和人交往并具有比较广泛的人际关系;与人交往过程中有理、有据、有节,做到不卑不亢;能够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缺点,坚持正确看待团队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正向引导多于负向引导,提高交往的效果。
8.心理活动与大学生实际年龄相符合。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具有与众不同的心理特点,但是心理年龄和实际行为相符合是一个重要的标尺。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标准的相对性。实际上,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否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心理健康的持续过程是阶段性的,这就好比是一条河流的上游和下游,包括上中下河段的情况,有的人心智在源头,有的人在河口位置,然而大部分学生都处于河流的中间位置,也就是缓冲地带,每一地带的学生都可能存在潜在的心理问题。因此,对于大部分大学生来说,出现心理问题实属正常,不必太大惊小怪,需要大学生们正常面对。与此同时,这就需要我们对这部分学生要多多关注。某些大学生出现小的心理问题实属正常,可以自己调节和控制。二是整体性特征。在对心理问题研究过程中,需要从内外两个角度对心理问题进行研究。从这个过程来看,正常的心理活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表明他们在反应自己的心理活动能够在通常意义的范畴内进行,符合世界心理健康的定义标准。这些表明,心理健康起源与认知,归属为人的意志,这两个因素通过情感因素进行连接。从心理问题的建构上来说,当某个人的心理活动并非按照该运转程序运行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从每个人的角度出发,每个人的性格都在一定时期内得到稳定,不会轻易随着外界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从个人之间的差异来看,每个人都在群体中体现了自身心理的差异性,但是这种差异并不能完全导致群体的恶性发展。三是发展性。实际上,病态的心理可能在每个人实际生活中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亦可能不会产生任何变化。
二、当代大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1.学习压力问题。学业是大学生学习生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阶段不同于高中及初中阶段,需要大学生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尤其是需要学会独立解决问题。某些大学生在脱离了老师及家长的管教后就会产生心理不适应症状。而且大学阶段学习科目纷繁复杂,注重综合实力的培养,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在这个过程中,加上大学生没有对自己的心理进行合理调试就很可能产生出一系列问题。这些负面情绪如果达不到合理宣泄和疏导就可能成为影响大学生学业的不利因素。
2.人际沟通问题。当代大学生成长环境优越,在老师和父母的百般溺爱下成长。这就造就了一些大学生不懂为人处世之道、坚持自我为主,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肆意妄为。当离开父母的温柔怀抱自己独立面对世界时,表现出孤独、无助。原本以为与人交往会是一件美妙的事情,但现实情况是交往过程中双方都暴露出许多缺点。在交往过程中出现的这些不和谐音符就造成了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激增,如近些年大学生情绪失控造成的恶性案件案例日益增多,造成的不能顺利完成学业的现象也与日俱增。
3.个人感情问题。大学生已经年满十八周岁,性意识已经成熟,他们渴望得到异性的关注。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希望得到异性青睐,但是又羞于与异性进行交往。尤其是我国对性教育的不适当,使得许多大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许多学生苦恼不能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业的关系;有的同学深深陷入暗恋的境地不能自拔;更有同学因为处理各种恋爱纠纷而身心俱疲。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合理释放就必然影响学习和生活,严重时甚至会影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4.现实经济问题。大学里的学生大多来自于祖国的各地,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性,造成了各地贫富差异明显,大学生的经济差异也就很明显。本来在初高中时大家的差异并不明显,但到了大学以后差异就显现出来。一部分人过着优越的生活,拿着高额的生活费,而有一部分人甚至还需要靠自己打工维持生计。这种差异就很可能对生活困难的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导致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危机,造成不利于成长成才的后果。
5.就业选择问题。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大潮的席卷,精英教育逐步变成了大众化教育,这就造成了大量的大学生被推向社会,就业难成为大学生一大问题。然而家人对大学生的巨额投入尤其对农村地区家庭影响深远,他们在毕业后生存都不能维持的现状与他们背负家庭或者整个家族的巨大期望之间的冲突成为主要矛盾,这也造就了他们心理上产生不健康情绪。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模型的评估
心理健康问题是存在连续性的,对其评估工作也是一个持续的评估,需要我们在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及形成心理问题的成因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与干预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评估方法。
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评估的基本程序。(1)首先需要与被评估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是开展评估工作的基础。假如被评估者拒绝配合相关的评估工作或者拒不接受安排将使评估工作流于形式;其二评估者难以正确区分被评估者在此过程中的真伪。(2)着重倾听。心理健康问题的评估首先要倾听被评估者关于其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现状等情况、存在的困难及将来的计划等情况。如果有条件,需要了解其对自身成长环境及自我心理应对机制的看法。(3)合理进行心理评估。有些大学生存在逃避的心理和不敢面对的情况,对心理评估产生抗拒。因此我们应该采用多样和系统的检测方法,减少他们的抗拒心理,如条件允许可通过房树人投射测试、MMPI心理测试等心理测验,通过这些测试间接地发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4)与被评估者密切接触者的访谈。与被评估者的父母、老师、同学等人访谈,能有效了解被评估者的心理变化,这些资料对调查研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充分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过程。(1)研究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基本过程,诸如问题开始的时间,变化的频率、趋势等信息。(2)在认知方面:如有被侵犯行为,则要确定其描述是在生理、心理或者社会环境中所处的地位的关系。假设同时有多个认知反应存在,根据主次标出顺序。(3)在情感方面:需要具体描述情绪的反应,焦虑和恐惧,失望和绝望等信息。(4)在行为方面:要确定和描述是否有接近、回避、失去能动性的情况。(5)在生理变化方面包括:身体的心脑血管、肠胃系统和休息情况。
3.认真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原因。(1)诱因。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可能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客观原因,或者是主观想象,这些诱发因素既可能是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本原因,也可能仅仅是影响因素。因此,心理健康问题评估必须合理分清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原因的主次方面。(2)内因。大学生的某些消极心理,特别是其中的负面心理品质是造成自杀行为高发的诱发因素,大学生人生观、性格、心理承受力及处事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是影响大学生产生此类行为的核心因素,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造成大学生自杀的重要原因。因此,心理健康问题的评估工作必须认真分析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内部因素。(3)外因。外界环境因素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外部力量,是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许多心理健康问题是人的不健康心理对外部环境不适应的恶性表现。目前大学生所处的外界环境包括家庭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外部的压力等。因此,心理健康问题的评估需要掌握心理问题产生的外部因素。
四、高校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与干预体系的建立与实践探索
1.大学生心理障碍干预模式研究。从1990年以后开始,我国逐步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工作,并对干预模式做了大量研究。香港大学陈丽云老师提出身心综合辅导模式,即通过生理、心理和精神三方面来综合调整人们出现的心理危机状况。台湾省高校普遍开展了“团体咨商”活动,经实践证明其很有成效。许若兰进行了部分家庭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证研究,她认为开展心理测试、团体辅导、开设心理讲座、个别辅导和心理训练的综合性教育模式对于降低大学生心理问题症状有明显效果[2]。李敏、胡华在了解了学习医学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确定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医学心理学课堂教学中,能明显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思想情况、人际关系中的猜疑、厌恶等因子以及SDS评分均显著下降[3]。徐波研究认为,通过体育锻炼,也能有效调节情绪,起到增强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的目的。俞少华研究认为,心理卫生教育、个别辅导与团体辅导相结合能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4]。高文凤研究证实,读书对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有效的[5]。这一时期的研究特点,首先是以目前大学具有的教学管理为平台,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大学生认知水平及心理素质;二是开展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调节大学生的心态,增强其自信;三是通过加强体育锻炼,改善大学生反应情绪、提高大学生意志力、降低应激反应概率;四是通过书本及网络知识的相关阅读治疗,起到相对的引领和平衡的作用,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2.高校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与干预体系基本上由四个阶段组成。在每个阶段,其评估条件与要求存在差异,评估标准与方法也不尽相同。(1)预防相关心理健康问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宣传指导;认真梳理并重点帮扶心理困难同学。评估的目的主要是梳理需要特别关心的学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2)心理健康问题预警机制。充分发挥学生骨干、辅导员、主管领导的作用,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3)心理健康问题干预。在确保稳定的基础上,及时针对危机处理的源头及影响采取必要的措施,评估目的主要是判断心理健康问题根源及影响因素。(4)心理健康问题的处理。本着帮助学生最终恢复正常学习生活的标准,从学生身体和精神上进行帮扶。评估的目的主要是判断帮扶后学生经历创伤的过程,为心理危机处理后的持续援助提供依据。
篇6
Abstract: physical education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but also for their development of mental health impact. 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analysis of physical education on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guide the demand, the explicit teaching of important tasks, then the system planning should implement the teaching measure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assessment of students'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of specific methods.
关键词:高职 体育 教学 心理健康 引导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mental health Guide
前言
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应深入分析学生的心理需求,创新教学内容,从而创造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
一、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引导的需求
高职院校承担着社会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使命,教学任务紧迫,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尤为重要。体育课程有广阔的户外空间,教师带领学生用运动的方式增进体能,释放压力,这是普通文化课所不具备的优势。
二、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引导的举措
为满足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引导的需求,高职院校应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积极推进以下举措:
第一, 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进行引导,就必须认识学生容易产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对症下药,设计有针对性的体育活动,使学生在动态活动之中获得感悟,进而克服心理压力,积累前进的动力。当前,学生面对各种压力,担忧心理、失落心理、孤僻心理、自私心理等都是常见的问题。在运动中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磨练意志,增强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体育课程中收获成功和喜悦,这本身就是对心理健康的一种动能注入。教师应善于将传统的体育活动变换形式,并引入新型体育活动。例如,同样是篮球运动,教师可以通过趣味篮球的方式,设立中间篮板,每两人一组,分别向篮板两侧对方的篮筐投篮,既锻炼体能,又能帮助学生练习运动技巧,稳健心态。
第二,展现体育文化的新引力。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程度各不相同,以体育文化为教学创新的元素,有助于学生感受体育文化的魅力,陶冶情操。体育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围绕体育运动所形成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总和都属于体育文化的范畴。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既有理论,也有实践,体育文化恰恰是一种将理论和实践有效贯穿的途径。教师可以选择学生较为感兴趣的体育文化作为切入点,来帮助学生放慢心态,消除急功近利的思想,在品位体育文化的过程中享受快乐,不断提升运动兴趣,从而将积极的心态传递到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
第三,创建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学生对技术技能的学习需要在实践岗位中得到检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应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化解。学生的紧张、担忧、焦虑、失落很大程度上与实践技能积累不足有关,工学结合是当前高职院校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更是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引导的有效途径,因为它直接触及问题的本源,通过教师设计与岗位实践需求相吻合的训练项目,让学生在贴近岗位实际的环境中拥有反复练习的机会,进而消除紧张情绪,增强驾驭实践的信心和勇气。例如,消防、安保、空乘等职业,对体能、平衡度、柔韧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工学结合的体育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明确今后的体能训练重点,由被动接受一般体能训练转为主动配合教师进行以职业为导向的专项训练,学校效果也更加显著。
三、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引导的评估
体育教学的心理健康引导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其中既要有新方法新概念的吸收应用,又要有现有教学方法及内容的改进。因此,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引导的效果应受到重视,并在科学的评估中得到检验。
一方面,教师和学生应分别作为为评估的主体。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中,可以对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有所把握,观察各种不同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引导的效果。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一方,对自身的心理状况也具有清晰的认知,经过教学内容的创新,学生可直接向教师反馈心理健康发展的情况。另一方面,评估工作应采取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方法。在主观层面,体育课程中师生互动交流,彼此配合的默契程度、学生积极参与的程度都应作为重点参考内容。在客观层面,教师可借助科学的评估体系,应用系统的评价指标,具体鉴定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最后每个学期由教师集中总结教学工作,根据师生共同反映的问题和建议为下一学期的心理健康引导部署做好充分准备。
四、总结
在倡导教育改革的今天,高职体育教学应当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以创新的教学方法,增加师生间的互动,创造良好的心理调节空间,为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扬起一片风帆。
参考文献:
[1]刘嘉.主体教育、素质教育、健康教育在高职体育中的整合[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
篇7
【关键词】中职学校 工科类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176-01
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学生的道德、思想、认知、态度、性格等多方面因素,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也是学校教育的关注之一。然而在中职学校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仍有待提高,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 工科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1.工科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工科类中职学校指的是以机械、电子等工业职业技能学习为主的职业学校,这类职业学校以培养“蓝领”为主要教学目标,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极为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虽然心理健康教育也有所涉及,但多以德育教育的形式开展,并不成体系,在师资力量配备和教育方法选用方面也不具备结构性。
2.工科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
工科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明显的特点,因此类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为男生,而根据以往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中职男生在人格发展、性格特点和心理稳定性、抗挫折能力、自我满意度等方面都较女生优秀,除了学习成绩落后于女生外,男生的心理问题更少,但其中一个重要的缺失需要我们注意,就是无论是综合性中职学校还是工科类中职学校,针对职业心理健康的教育都是“短板”,因此,工科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职业心理健康教育。
3.有效开展工科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所在
工科类中职学校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成体系,更不能在职业获得方面给学生足够的心理指导,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职业道路上发展的不顺利,多数与职业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有关。有针对性地开展工科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完善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能够有效解决由于职业心理问题导致的学生入职困难和职业发展问题。
二 有效开展工科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无论从哪个角度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都应该以学生的德育教育为基础,以学生基本心理素质的提高为目的。因此,在工科类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建立以“学生、班主任―心理教师、德育主任―专业机构、分管校长”为主线,快速高效联动的“三级预警系统”,这个预警系统的建立能够从基础上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为职业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另外,工科类中职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系统化、结构化的分析,以学校教育的特点、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年级、专业特点为基础设计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如一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为“认知自己、认识职业处理人际关系”;二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为“确定职业目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等。
2.以职业教育为主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给学生提供多种职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性格中的不足;通过心理情景剧的方式促进学生思考与职业选择有关的道德、心理活动的问题;通过其他心理健康和职业相关的大型活动,如模拟招聘会等,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锻炼,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因此,职业心理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线。
三 开展工科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采用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在工科类中职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应以能力发展为主,建立团体和个人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整个工科类中职学校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发展。
2.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并行
性格特点会影响学生职业心理的发展,而学生的性格特点又与家庭教育方式有极大的相关性。教师可以“短信周报”的形式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醒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交流的方式介入家庭教育之中,使用教师的专业思维和专业方法,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模式给予适当的指导,使学生的心理发展始终处于平和、健康的环境之中。
3.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估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心理素质进行教育,无论任何角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都应该体现在学生的成长和改变上,而这些成长和改变是不容易被辨识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应注意积极对心理辅导的效果进行评估,使评估的效果具体化、可视化,被学生了解并且被学校领导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何冬怡、陈静.如何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6):220~223
[2]李海燕.浅析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资讯,2011(30):123~125
篇8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方面的优势
(一)以个体为对象,深入学生内心。在中学教育中,传统德育教学方法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通过成功、正面的事例进行灌输性讲解,忽视了学生的内心,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内心。心理健康教育则以个体为对象,根据学生内心独白,进行细致、针对性分析。从二者的区别看,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品德培养环节中是必不可少的。个体性教育方式、单独性、封闭流可以从最短时间、最大成效的接近学生内心,以心理测验、访谈调查的方式进行零距离接触,抓到其内心最大的阻碍物,打开心结,并引导其走到阳光、正确的道路上来。(二)以具体事例引导,产生情感共鸣。在传统德育培养环节中,各种思想都是理论性和道理性的。遵守纪律、保护环境、尊老爱幼等都是教育者进行了单方面道理阐释,无法让学生感觉到这些思想道德的价值性和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以具体事例、真实的人和事进行自然性陈述,让学生从事例中寻找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童话、小说、名著以及典型的事都可以成为心理健康的事例对象,都可以成为打动学生内心的素材。通过关注着学生们的情感,通过改变其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提供更正确、更合理的选择。这种情感上的共鸣远比传统的理论说教更有价值性。(三)以内心为目标,增强内驱动力。从传统德育培养结果上看,学校和教师会要求学生提交自己的思想报告和成长心得,并没有对其实际行动进行有效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则不然,教学培养环节不会强迫学生接受外界观点,而是将抽象性的内容(比如:毅力、坚持、先人后己、热爱集体等)进行心理层面的理解和引导,改变学生的心理状况,养成良好的理解、接受、学习、执行的心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有效地取舍,久而久之,其内心追求层次提高,内心驱动力明显增强,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二、在德育方面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措施
心理健康教育从学生内心入手,不断增强学生改变自己的欲望;传统德育教育从外部环境入手,制造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外部氛围。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以提高其德育功能。(一)完善“心理—德育”机制,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在中学阶段建立“心理—德育”机制,形成“一线教师—专业心理指导师—心理管理部门”的完整机制,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发挥“心理—德育”机制的作用。具体的操作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交流、日常观察、心理测试以及有助于心理健康的课余活动。不同层面的教师都加入到关注学生心理变化的工作中来,全面提高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切实地发挥出这一机制的作用。(二)丰富德育方面的心理评估指标,做好评估工作。心理评估指标和方案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也会随着关注角度的变化而变化。为了发挥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需要在学生心理评估指标、教师教学评估指标中进行内容调整,增加德育方面的选择内容,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方案改善方面进行全面性评估。从思想品德培养的内容和体系中,吸收借鉴性内容,运用心理测试和诊断方法进行评估指标的完善。如此一来,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教学活动成果会得到较大改善,学生的思想品德也会随之得到增强。(三)进一步整合心理教育和德育教育资源。德育注重世界观、价值观、社会主义爱国教育;心理教育而注重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情绪调整、人格发展等。由此可知,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培养存在着重叠性,有着多个共同话题和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思想道德培养教师进行沟通,探讨这两方面内容的结合方法。在教育环节上,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既可以由小见大,从人际交往的具体事例延伸至集体主义,又可以有大见小,从世界观塑造具体到人格发展。
中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变通能力强。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以崭新的角度讲述思想道德修养问题,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对思想道德的认识,其认知、情感、执行力都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各学校应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完善和补充,带领全校师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作者:曾繁春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叶俊.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辩证关系的研究[J].才智.2013(13).
篇9
【关键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评价模式;构建
1 当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状况
目前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的系统研究较少,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杨忠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包括 3 个一级指标:第一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包括领导组织和物质保障,这是工作的基础;第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过程,主要指内容和方法,这是工作的核心;第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效果,即实效性,这是工作的关键。每个一级指标下再确定若干个二级指标。”。方双虎和姚本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主要包括组织领导工作标准、基本设施工作标准、队伍建设工作标准、课程教学工作标准、心理咨询工作标准、心理测评工作标准、科学研究工作标准、评估督导工作标准等。
总的来说,目前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比较少,不仅缺乏理论基础。同时也没有实证研究,很多研究成果都是在针对作者所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中所存在在问题提出的,不具备普遍性。在实际操作中,评价的出发点应该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价,促使其向好的方面发展。而在事实上更多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个人绩效进行评价,多以工作量以及奖金来衡量。
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的理论方法
2.1 CIPP评价模式
CIPP评价模式亦称决策导向或改良导向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由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四个要素构成了。是美国教育评价家斯塔弗尔比姆倡导的课程评价模式。他认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评价是一种划定、获取和提供叙述性和判断性信息的过程。”
运用CIPP评价模式来指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能避免目前研究中基于泰勒的目标达成模式的弊端,能突出评价的发展,整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提高了人们对评价活动的认可程度。有机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根据实际情况对CIPP模式进行改良。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在具体运用中以CIPP评价模式中的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四个要素为一级指标。根据当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以及目前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成果,遵循评价目标的合理性原则、评价视角的全面性原则、评价效果的客观性原则来制定二级指标。
2.2 第三方评价模式
内部评价方式是目前广泛应用于我国绝大多数学校的评价方式。在一般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上,很多学校通过将学生评教、院系两级督导评价、同行评价、领导听课等形式制度化,从制度上保障教学评价的有序进行。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无法套用一般课程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所以需要引入第三方评价模式,第三方评价模式是指独立于学校及其部门之外的第三方的评价,也称外部评价。第三方评价模式,有专门第三方评价机构来执行。“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来说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评价意见既非行政命令,也非学校自我感觉,而是事实求是、客观公正的状态和富有建设性的意义。”
3 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体评价指标的设想
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体评价指标的设想的说明:首先以CIPP评价模式的四个要素为基本框架,即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四个一级指标。其次以第三方评价模式为指导思想,由专门第三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机构来执行,保障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专业性。最后根据具体指标的权重给予分数,可通过分数来判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情况。具体指标及分数如下:
3.1 背景评价
(1)评价计划的制定:
计划内容具体详实
计划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2)组织架构:
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门机构
有分管的校级领导
组织定期的教育技能培训
成立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监督、检查小组
(3)规章制度:
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章制度
学校制定有心理危机干预预案
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量的计算的执行标准
3.2 输入评价
(1)人员编制: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人数与全校学生人数的比例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有相应的资质
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人数比例
(2)场地设施
有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场所
心理辅导室软硬件设备齐全
(3)经费预算
学校每年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经费投入
经费使用情况符合预算
3.3 过程评价
(1)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室有固定工作时间及专职人员
建立问题学生心理档案并有保密管理措施
定期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并进行及时的心理危机干预
(2)心理课程
开设有专门的心理健康课
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
能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开设课程
能普及到全体学生
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3)全面渗透
学校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各学科教学能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外活动中能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
建立与家庭的联系
3.4 结果评价
(1)学生心理健康
学生有心理健康的知识
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能及时求助并得以解决
近三年来,学校无学生自杀、暴力事件
(2)教师专业水平成长
全校班主任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教师参与新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并取得一定成绩
参考文献:
[1]梁次红.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湖北农学院学报,2003,(6)
[2]梁次红.论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4)
[3]杨忠健.浅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9)
篇10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有关部门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明确在被调查的12.6万名大学生当中,有20%左右的大学生面临各类心理问题,有些甚至严重阻碍其身心健康发展。积极心理学作为新型心理教育思潮,具备完善的实验方法和心理问题测量手段,其实践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展开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反思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过于片面化。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一直是心理咨询,即通过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此种定位方式一定程度上造成心理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割裂。在该种认知引导下,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教师的问题,与其他学科教师的教学并无关联。同时,该种认知很容易造成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即部分学生认为其参与心理咨询主要是因为自身有心理疾病,且无法自愈。在这该种认知条件下,学生无法正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本身的功能无法发挥。第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过分学科化。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一些学校过分注重对于心理问题和解决办法的普及教育,缺乏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针对化辅导。另外,课程的教育内容着重于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到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强调学生需要对心理问题加以重视但不应该在解决心理问题过程中产生畏难心理。总体课程内容较为简单,缺乏对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有效培养,容易造成学生对心理问题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解。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确定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的教育目标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未进行准确定义。但是从现有心理学研究观点看,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人格。健全心理人格的培养,一般包括学生积极适应健康人格以及主动发展健康人格两方面内容。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健康的人格能够有效消除消极人格对人类自身的影响,进而提高个人的心理适应能力,促进个人人格的完善和发展。因此,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校要重视对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将其确定为大学生教育的主要目标。2.明确塑造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内容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品质和力量的形成能够提高个人预防心理问题的能力。从这一角度出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着重于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第一,帮助学生形成幸福、乐观等积极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帮助大学生保持身心上的愉悦,进而转换其看待周围环境、他人以及自身的眼光,促进其学习效率的提升,有助于其建立积极有效的社交关系。第二,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积极人格的形成能够引导学生正视生活中的各种压力,进而培养其自尊、自爱、独立的人格,获得乐观面对生活的内在动力。第三,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积极心理学认为,创造力的形成同样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以及挖掘学生潜能,进而促进其智力和能力的开发。3.丰富大学生获得积极心理体验的教育方法积极心理学课程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学生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心理测验,发现自身心理问题,积极解决问题,进而获得有效发展。因此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着重利用体验式教学、自助式教学、团体教学等方法,帮助学生不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进而提高其应对消极情绪的能力。4.建立积极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体系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打破原有单纯注重病理学评估的方式,以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发展为目的,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同时,高校利用动态性的教育评价结果,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有效发挥。首先,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弱化心理问题的甄别功能,以积极的心理评价标准为教育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如何评价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其次,从教师评价、同行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角度入手,帮助学生形成对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最后,教育评价的动态性,即利用阶段性评价、调查问卷和方案相结合的评价以及学生个人的针对性评价,帮助学生形成对于自身高校心理健康水平的正确认识。作为新型的教育理念,积极心理学着重强调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健康体验,提高其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进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为转变学生对于心理教育的观念,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发挥,针对性解决当前社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高校教师需要学习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念,转换原有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完善教育评估体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进而使学生过上有意义且丰富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刘翔平.当代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张倩.一门教授幸福的学科——哈佛“积极心理学”课程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高等函授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