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4: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慢性病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不可逆的疾病,患者病程时间长,住院期间经济负担重,在疾病稳定期回家治疗期间仍承受着来自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容易产生抑郁焦虑情绪[1]。目前,业内许多研究将自我概念作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2]。本组研究旨在通过对社区COPD患者的自我概念和情绪状况进行调查,探讨自我概念与情绪障碍的关系,以此为提高社区COPD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随机筛选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我社区卫生中心管辖范围内稳定期COPD患者40例作为研究组,40例患者全部经过我市三甲医院确诊,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提出的诊治标准。全部患者均自愿参加本研究。对照组按照1:1配对原则,筛选与之匹配的健康人群40例为对照组。研究组40例患者均排除精神病史。研究组40例患者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41-81(65.61±11.32)岁;病程为(10.54±7.90)年。其中中度阻塞26例,重度阻塞14例。两组人群在性别、年龄、家庭状况等方面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两组患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每组问卷发放40份,每组回收有效问卷为4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问卷调查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
1.2.2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包进行分析。用均数、标准差、百分比等对患者自我概念和焦虑抑郁状况进行描述性统计;用Pearson相关分析验证自我概念与焦虑抑郁状况的关系。
2结果
2.1两组自我概念评定结果见表1。
根据自我概念总分χ±s(265.690±40.11),将研究组40例患者分为三类:≥301.99分为良好(4例,10.00%);自我概念总分≥224.80且
2.2两组SDS、SAS评定结果见表2。
3讨论
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自我概念是一个人通过对生活和工作经验的累积、进行不断的反省,逐步加深对自我的了解。它是由情感、态度、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人的行为过程。目前,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将自我概念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3]。一个人对于自我概念的认知,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其适应行为产生深远影响,患者如果拥有正性的自我概念,会提高其生活质量,减轻生活压力,从而对其健康产生有益的影响,反之,如果一个人为负性自我概念,就会影响患者康复,降低其生活质量[4]。
由于COPD的不可逆性,许多专家认为COPD不是局限性疾病,而是将其视为全身性疾病,因此患者活动受限,易产生消极、焦虑、悲观情绪,随之出现负性自我概念[5]。本组研究显示,COPD患者自我概念水平较健康人群偏低。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的情绪下,会使患者的依从性下降,从而影响COPD患者的康复和治疗,使其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本组研究表明,COPD患者肺功能受损程度与其抑郁情绪正性相关。此外,生活自理能力也是使COPD患者出现抑郁症状的重要因素之一,自理能力差的COPD患者抑郁程度严重,生活质量低下[6]。因此,作为社区医务工作者,我们应当加强COPD患者的心理干预,及时发现COPD患者的不良情绪反应,多与患者交流,消除焦虑抑郁负性情绪对患者的影响,这将有助于提高患者自我概念正向认知水平,对增强其临床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更好康复起到积极作用[7]。
参考文献
[1]毕艳玲.认知行为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方式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6):846-847.
[2]谢馨予.社区管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07,14(10):1696-1697.
[3]王茂斌,王浩彦,朱亚玲.心肺病康复治疗图解[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9-10.
[4]姚婉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5):24-36.
[5]王雪芬.社区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08,15(10):1716-1717.
篇2
>> 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研究 电子健康档案对慢性病管理的影响分析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基础下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应用分析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区域计划生育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平台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社区慢性病的健康管理 慢性病的健康管理 浅谈慢性病的健康管理 浅谈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应用情况分析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的采集工作分析 规范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立的作用与应用管理探讨 关于建立全国人口电子健康信息管理系统的分析 基于云计算的区域电子健康档案服务系统研究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健康档案平台的构建 运动与慢性病的健康管理 浅谈社区慢性病的健康管理 慢性病康复患者的健康管理方案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3]胡哈力, 方俊岚, 关世延等.社区卫生服务计算机三级网络化建设的体会[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3,17(6):42
[24]陶再平, 陈奇, 俞瑞钊. 三层结构模型应用的研究[J]. 电脑与信息技术, 1999, 7(6):5-6
篇3
北京市疾控中心公布的测算结果显示,全市18岁组人群健康期望寿命为40.17剩余年,其中男性为43.40剩余年、女性为38.06剩余年。18岁组男性期望寿命为62.22剩余年,健康期望寿命为43.40剩余年。这就说明测算时18岁的男性,在62.22年的剩余生命里,有43.40年是完全健康的,另外18.82年将在疾病或残疾状态下度过。18岁组女性平均期望寿命为66.50剩余年,高于同年龄组男性,但是健康期望寿命低于同龄男性,只有38.06岁。这说明本市成年女性在患病或非健康状态下生存的年数所占比例,要高于同年龄组男性,更应关注自身健康状况,提高生命质量。
解读/鲁湾
“健康期望寿命”的概念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在西方被提出来,后来逐渐被各国接受,目前已经被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所认可,作为评价人口总体健康状况的指标在全世界得到普遍推广和使用。同时,人们也往往把它作为评价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依据。
目前我国北京等大城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已经达到80来岁,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发达国家人口的健康期望寿命与期望寿命之间的差距大约为10岁,比我们领先10年。虽然有人会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对于生命而言健康的活着总比赖活着幸福,所以,“健康期望寿命”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篇4
【关键词】农村老年慢性病人 社区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349-01
农村老年人一方面对慢性疾病的认识、防治知识缺乏,另一方面农村老年人照料、护理资源匮乏、资源配置不全,缺少进行休闲活动的场地和组织资源,即使有老年人活动室、运动场所及老年人协会的农村社区,能够真正起作用,吸引老年人参加活动,丰富老年人休闲活动的也只是少数。另外农村地域广阔,人口比较分散,这就给我们的社区护理工作带来困难和挑战。社区护理是适应社区居民健康要求,伴随着社区卫生服务而逐步发展的。社区护理其发展历史不长,如果从学术上看,它既是护理专业的一个分支科学,又是将公共卫生科学和护理学结合在一起的一门学科。笔者通过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学的理论学习,结合自己从事20多年的基层医院的护理工作和近几年的农村社区护理实践,特别是农村老年人慢病的防治工作,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合格的农村社区护理工作者,应该掌握社区护理的基本概念,了解社区护理工作,特别是老年慢性病人的护理干预工作的特殊性。这对提高社区护理工作质量,完善老年慢性病人的护理干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农村老年慢性病人的概况
与城市相比,近几年农村居民慢性病的增长率更为迅速,特别是老年人,两者的差距逐渐缩小,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城市患病率为19.3%,农村为18.6%,差别已不显著。由于保健意识淡薄,医学知识缺乏,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障水平的相对落后,农村居民慢性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更低。另外,农村居民特别是老年居民慢性病相关行为危险因素水平普遍较高。如,吸烟,蔬菜、水果、鱼虾类和豆类摄入不足,油脂类、谷类、盐摄入过多,睡眠时间过少或过多,体育运动少,治疗不规范和病情控制差使慢病对农村居民健康影响更为重要,另外,对于经济收入、医疗保障水平较低的农村居民,慢性病在经济上的负担更为沉重,农村居民更容易因为慢性病而陷入家庭经济危机,因此,在农村开展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非常紧迫和必要。健康促进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确认为预防和控制慢性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
2 社区护理的概念
社区护理的基本含义 社区护理是在社区范围内开展以健康为中心,向个人、家庭以及人群提供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宣传指导为一体的系统化整体服务。
社区护理的必要性 一是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健康老龄化观念的提出,带来许多相应的社区保障需求,二是疾病谱的变化,慢性病社区护理的需求量增加,三是实施计划生育国策,家庭结构扩大化,一对夫妇应照顾4位老人,这就需要“简、便、廉”的社区护理服务,四是目前医疗费用高居不下,农村居民难以承受,加之看病难,住院难的现象还客观存在,这对社区护理的需求也就显得越来越迫切。
社区护理的常用措施有三种,一是采取教育措施,教育是给居民提供信息,鼓励他们自愿改变其生活方式,向健康化发展,如教育居民如何选择符合健康要求的膳食方法和体育锻炼方法;二是采取策略化措施,策略化是比较强烈的规劝方式,既通过一些护理活动来减少环境中导致危险的因素。如对疾病的预防注射,对餐馆的食具消毒;三是采取强制措施,强制是运用强劲的方法。如法律规定不准虐待老人、儿童,传染病的隔离,禁止吸入有害化学物质。社区护理运用这三种措施来保护居民,防止疾病及伤残,促进健康。
3 农村老年慢性病人的社区护理干预工作的特殊性
3.1 农村老年慢性病人的社区护理干预工作客体方面的特殊性
深入农村 服务的对象是农村老年病人。社区护理是一种公益,它不同于医院护理工作,医院护理的对象是患者,是在医院集中护理,而社区护理的对象是每一户、每一个人及一些公共场所,因此社区护理人员要深入到农村,直接面向农村居民群众的。
慢性病综合防治在经济发达的城市推广力度较大,建立了比较健全的防治网络,总结出了主要依靠城市卫生局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教育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文盲规模还很大,医疗资源相对较少,公共网络滞后,农民获得健康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和机会。因此,农村的健康教育应具有农村的独特性,在农村社区进行健康教育研究,探索适合中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健康教育模式迫切需要。在农村,过咸饮食和高脂膳食等不良饮食习惯普遍存在。2002年中国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居民豆类及奶类摄入严重不足,奶类消费仅相当于城市居民的十分之一,而腌制食品的摄入明显高于城市平均每周1.7次。2002年营养专项调查显示,公众对营养知识需求较高,但合理营养的知晓率偏低,膳食行为也不尽合理,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剩同时并存,急需科学引导
3.2 农村老年慢性病人护理干预工作主体方面的特殊性
3.2.1 这种护理是专业化的 慢性病人往往需要专业性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料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因此传统的家庭照顾者已不能很好的满足老人的护理需求,需要对家庭护理者进行专门培训,要推动老人照护专业教育培训体系,发展老年专业护理教育,同时要建立培训机构,对从事长期照护服务的人员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在培训。
3.2.2 这种护理是长期的、连续的 慢性病人的主要特征就是病症的长期性,因此也需要护理者的长期、连续的跟踪护理,为了照顾到农村的弱势群体,对于老年人,护理人员要定期带着简易检测仪器入户进行查体,根据老年人营养及健康状况提出针对性指导意见。并且,因人而异逐步调整和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在饮食运动指导方面做到具体化、形象化、长期性。例如,建议每人每三个月吃盐不超过一斤,因地制宜开展健身活动(如散步、适量田间劳动、庭院劳动、家务活动等)这是农村本土几乎不花钱的运动,但是要长期、连续的督促他们。
3.2.3 这种护理以“独立”为主 需求社区护理人员具有自主性,医院护士经常是在医嘱下进行工作的,而社区护士特别是农村社区护士,因社区护理的管理层次少,工作范围广,经常处于独当一面,单独执行任务的情况,许多工作从准备到操作,从实施到结束,都靠自己去把握。因此,社区护理人员要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篇5
两周患病率是目前国内、外调查居民整体健康水平的一个敏感指标,也是反映卫生服务需要的常用指标之一。本课题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不同类型乡镇卫生院科技综合示范及相应产品开发”中的“小康型乡镇卫生院技术集成综合示范四”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系列的研究报告之一,以江苏省昆山市锦溪人民医院(锦溪镇中心卫生院)为研究对象,了解昆山市锦溪镇3800户居民的两周患病率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研究和探索小康城镇中乡镇卫生院的建设与城乡居民的医疗需求,以期对加强小康型乡镇卫生院的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0~12月随机对锦溪镇、村居民3800户住户进行调查,每户1张调查表,采用调查员边询问调查对象边填写问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外出住户采用电话询问方式,因此共调查3800户居民,有效问卷3800份,问卷有效率100%。
调查内容:现场调查居民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类型、参保情况、家庭收入、收支情况)、居民健康状况(两周内患病情况、半年内住院史、慢性病史)、医疗服务需要、需求和利用情况,医疗服务费用情况与医疗服务评价情况。
统计学处理:用Epidm 3.1建立数据库录入原始数据,用SPSS12.0对数据进行核对、逻辑检验及相关分析。
结 果
本次共调查锦溪镇、村居民3800户,均为常住人口。男女比例分别为54.66%和45.34%。
两周患病率情况及构成:概况:两周患病率=两周内患病人次数/调查总人数×1000%。调查前两周内患病率总体201.8‰。
发病类型构成。两周患病率根据发病时间特点:①急性病两周内发生,为新发病例;②急性病两周前发生持续到调查前两周内;③慢性病持续到两周内。锦溪镇、村居民以慢性病持续到两周内为主,见表1。
疾病系统和两周患病情况:本次调查从疾病系统别来看,按两周患病率排序,锦溪镇居民所患疾病前五位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5类系统疾病合计占疾病总数的97.8%。
两周患病率影响因素:锦溪镇、村居民不同年龄别两周患病率。由于本次入户调查主要基于成人,所以将30岁以下分为一组。从表2中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加,居民两周患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61~70岁组较51~60岁组患病率增加明显,原因与此阶段慢性病患病率明显增加有关。>80岁组比71~80岁组两周患病率升高不明显,但两组两周患病率均很高,可能与年龄增大,身体器官功能衰退明显,抵抗力下降有关。见表2。
性别、年龄和两周患病率:调查结果显示,男女≤30岁组男性两周患病率高于女性,31~40岁、41~50岁组女性高于男性。自大于50岁开始,男性两周患病率一直高于女性,见表3。
不同文化程度两周患病率:锦溪镇隶属于中国大陆经济实力最强的县级市之首昆山市,是典型的随着改革开放富裕起来的城镇,青年人学历水平较高,老年人初级教育水平以下文化程度者占很大比重。调查结果显示,居民中,文盲/半文盲的两周患病率最高,而且两周患病率与居民接受文化程度的教育呈负相关,见表4。
不同家庭纯收入两周患病率:调查显示两周患病率较高的是以家庭纯收入30000元以内的锦溪镇居民为主,显示随着家庭纯收入的增加,两周患病率有递减的趋势,间接反映出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自我保健、防病治病方面有了较大提高,见表5。
讨 论
在本次调查中,将居民患病的概念定义为以下3种情况:①自觉身体不适,去医疗卫生单位就诊、治疗;②自觉身体不适,未去医疗卫生单位就诊治疗,但采取了自我医疗;③自觉身体不适,未去就诊治疗,也未采取任何方式的自我医疗者。上述3种有其一者,即认为“患病”,同时也将各种意外的原因所造成身体的损伤或中毒而出现的身体不适列入“患病”。
造成对两周患病率影响因素主要为居民的自我报告和医务人员的判断这两种,“患病”这个概念在卫生服务调查中是取决于居民对疾病或健康的认识,而非严格意义上真正的患病,调查中也会遗漏部分居民已患病但尚未意识到的情况,或部分居民因过分重视自己的健康而出现多报的情况,这样在会有居民在自我报告的“患病”中可能存在假阴性和假阳性的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与国内外的相关调查结果相一致,以中老年人的两周患病率为较高,这与中老年人是慢性病的高发人群有关。调查中,30岁以下人群中,男性两周患病率高于女性,但30~50岁女性高于男性,这个年龄段是育龄期妇女健康的关键所在,更加值得关注。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两周患病率基本上随着学历增高而降低,这与接受教育的程度和对健康相关知识理解明显相关。从经济水平分析中可以看出,家庭纯收入高的居民患病率有下降趋势,这与有经济能力可以获得更多的相关卫生资源有关。调查中发现锦溪镇老年人口比重偏大,两周患病率中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引发的不适占很大比例,因此有必要对慢性病进行早期干预,减少慢性病患病因素的产生,指导病人正规应用药物控制慢性病发作很有必要。
经过文献检索显示,慢性病持续到两周内是居民两周患病率的最主要原因。针对上述情况需加强小康型乡镇卫生院建设,倡导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改善居民健康状况。同时,上述多种对慢性病进行综合防治是可以大大减少慢性病患病率。作为肩负居民医疗保健任务的乡镇医院,要考虑加大治疗慢性病的药物种类、增加诊查设备,定期对性重点人群的健康状况进行体检等卫生服务及健康教育,以达到从源头上减少慢性病患病率。如昆山市每年都进行老年人的免费健康体检及工厂职工定期体检,加强对育龄妇女进行健康体检和妇科病筛查等妇女保健。还可以通过创建责任医生团队以家庭医生责任制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教育、健康保健和家庭病床等服务,卫生院成立老年护理病房,增加卫生服务资源,极大的提高老年人的卫生服务能力。江苏省昆山市连续多年排名中国百强县之首,是江苏乃至全国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的现实样板城市,昆山市、江苏省先后于2011年9月30日、2012年1月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1,2],昆山市已经提出将于2012年底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这在全国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化大局中乃为首举,这个现代化指标体系中,人民生活的权重超过了经济发展,这在发展导向上突出民生优先,充分体现了人民生活才是现代化的价值所在,昆山市已经实施全民医保的覆盖,政府保证低收入全都享有医疗保障的权力,而作为小康城镇中乡镇卫生院的建设与城乡居民的医疗需求中这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篇6
韧性研究中心在研究的过程中将那些对韧性起到积极作用的因素就叫做保护性因素,但是对韧性有阻碍作用的因素称作是危险的因素,通常我们所说的保护性因素就是指能够增强个体面对生活压力的事件,同时还能有效的降低消极结果出现可能的各类因素。而危险因素通常就是指会让一些人出现消极结果或者是增大产生这种事件可能性的心理事件。
2 韧性研究工具
2.1 韧性量表
相关领域的心理学家曾经对能够十分坚强和积极的去应对重大的负面事件的女性进行了采访,在这一过程中就研发了韧性量表。这也是当前应用的最多也最常的量表之一,在这个量表当中有情绪指标和认知指标,换句话来说也就是一个人的个人能力、接受自我和生活的能力等等。
2.2 自我韧性表
心理学界的专家们编制出了自我韧性量表,它将承认群体当做是样本进行编制的,在这个量表当中有14个自己填写的项目,每个项目有四个等级,同时每个项目也都涉及到了一个人个性当中的一个或者是几个方面,由于其题目相对较为简单,题目的数量也不是很多,所以也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
2.3 儿童韧性表
韩国的心理学家在研究的过程中使用了系统模型,开发出了慢性病患儿韧性量表,在研究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对202例慢性病患儿和患儿的母亲进行了采访和专家咨询,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研制出了量表的新都和效度,该量表一共有32个项目,其中,内在特质有10条,应对的方式有12个,人际关系有10个。每个项目有4个等级记分,每个条目都不是非常的复杂,比较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在这一过程中也逐渐的得到了广泛的接纳和应用。
2.4 Connor和Davidson的量表
该韧性量表在临床上已经大量的广泛的得到了应用,这个量表可以有效的反映出受过创伤之后的应激障碍患者在临床治疗的时候是否得到了有效的环节,该量表当中对能力、承受消极情感、控制和精神影响等因素进行了设置。
对当前所能涉及到的文件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很多量表都将研究的对象划定为成年人,对于儿童韧性研究工具通常还是父母、教师等因素对儿童的智力、能力和成绩等作出了一些简单的评价。在儿科护理当中通常也是使用其他学科的研究工具,在这一过程中没有专门的量表,这样也就无法充分的体现出儿科自身的一些独有特征,此外也无法展现出儿童的特殊性。韧性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有一定的内含。学术界的韧性就是指一个人能够掌控其短期之内恢复到健康状态的能力,同时它也是指一个个体的家庭或者是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方式下提供上述资源条件的内容,收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对韧性的解读也有十分明显的差异。
3 韧性概念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3.1 针对慢性病儿童的干预
当前,医疗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完善,患有严重慢性病的儿童生存率在不断的提高,同时儿童时期的慢性病会导致较大的危机和压力,它对儿童的整个成长和发展的时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儿童的应对能力和适应能力也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韧性概念的出现也让人们更加关注和发觉慢性病儿童的韧性,这样一来也可以对保护因素有更清晰的认识,如果站在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对那些身体患有慢性病的儿童,一定要积极的应用各种资源去挖掘和培养他们的韧性,这样也就使得儿童在这一过程中更加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Woodgate于1999年提出了青少年癌症患者的韧性模型,将青少年癌症患者韧性的结果看成是适应或不适应,具有挑战意义的是模型中的保护性因素和脆弱性因素在不同情况下可以相互转换。如家庭凝聚力,当一个家庭能够从潜在的压力源中保护其子女时,其凝聚力便成为保护性因素。相反当一个家庭的凝聚力有限或这个家庭缺乏凝聚力时,这个变量便成为脆弱性因素。Woodgate在其后续研究中具体提出,青少年癌症患者韧性的保护性因素包括自我概念(selfconcept)、意义(meaning)、应对(coping)、社会支持(socialsupport)和同伴的支持(externalsupport)t171。Kim在对10-15岁的慢性肾脏疾病患儿韧性的研究中发现,患儿生活在民主、自律、充满爱心的家庭中,其韧性程度较高。若医护工作者能够及时发现与慢性病儿童韧性形成关系密切的保护性因素,并努力加以强化。势必有利于儿童战胜疾病,较好地适应生活。
3.2 针对家长的干预
关于韧性的研究是为了帮助那些处于高危环境中的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考虑到儿童韧性的发展过程中,家庭因素的作用出现得较早,因此国外的学者更倾向于发展那些针对家庭的干预方案,特别是针对母亲的方案.并建议注意在个体成长的不同阶段,要在最需要某种保护因素的发展阶段应用它,才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
3.3 制定干预计划时要考虑的问题
在制定干预计划时,应尽可能综合考虑可能对儿童产生影响的所有因素,应从系统的、多水平的角度来审视儿童的生活环境。比如对于早产儿应提供持续性发展性照护,并依据每个早产儿的表现及需求调整照护的步骤,尽早提供皮肤对皮肤接触的机会,并协助新生儿父母与孩子尽早建立亲子依恋关系,使父母尽早进入角色。对于婴幼儿的韧性发展.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非常重要,即使在与父母分离(入院、入托或入园)的情况下,其他养育人或护士也应该想方设法让孩子感到安全,感到自己被珍爱被关心。而对那些年龄较大的儿童或青少年来讲,成功的学校生活经验、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对他们的韧性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韧性是伴随人一生的一个要素,它在不同阶段都能很好的对社会人群的潜能发掘出来,特别是对于那些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而言,比如说患有疾病的儿童或者是流浪儿等都予以高度的关注,同时采取有效的方式来挖掘他们正向的潜力,此外在这一过程中要给他们强大的支持,儿童的韧性在这一过程中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篇7
我国于1989年首次了居民膳食指南,之后结合居民膳食和营养摄入情况,以及随着营养素需求和营养理论的知识更新,曾分别于1997年和2007年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进行了两次修订。
对于2016年的这次修订,国家卫计委疾控局监察专员常继乐表示,近年来,我国居民健康状况和营养水平得到不断改善,人均预期寿命逐年增长,修订很有必要,2015年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虽然我国居民膳食能量供给充足,体格发育与营养状况总体改善,但居民膳食结构仍存在不合理现象,豆类、奶类消费量依然偏低,脂肪摄入量过多,部分地区营养不良的问题依然存在,超重肥胖问题凸显,与膳食营养相关的慢性病对我国居民健康的威胁日益严重,总体来看,近十年来,我国居民的膳食营养结构及疾病谱都发生了新的较大变化。
统计显示,我国成年人营养不良率达6%,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率约3.2%,儿童青少年的消瘦率为9%,以贫血为例,6~11岁期间的儿童贫血率为5%,孕产妇贫血率达到17.2%,60岁以上的老年人贫血率为12.6%,一方面是营养不良;另一方面则是肥胖和体重超标,6~17岁青少年的体重超标率达9.6%,肥胖达6.4%;18岁以上成人体重超标率达30.1%,肥胖率达11.9%,这些肥胖、体重超重等因素又导致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2015年公布的数字显示,中国成人18岁以上高血压发病率达25.2%,糖尿病发病率达9.7%。
常继乐表示,俗语称“病从口入”,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与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为更加切合当前我国居民营养状况和健康需要,2014年,国家卫计委委托中国营养学会再次启动指南修订工作,修订过程中,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中指出的我国居民面临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双重挑战的情况,结合中华民族饮食习惯以及不同地区食物可及性等多方面因素,并参考其他国家膳食指南制定的科学依据和研究成果,对部分食物日摄入量进行调整,从而提出符合我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和基本需求的膳食指导建议。
新图形更通俗易懂
新指南的重点可以概括为“633”,即有6条核心信息、3大部分和3个特点。
新指南针对2岁以上的所有健康人群提出6条核心推荐: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吃动平衡,健康体重;多吃蔬果、奶类、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盐少油,控糖限酒;杜绝浪费,兴新食尚。
3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针对一般人群的指南;第二部分是针对特定人群的指南;第三部分是平衡膳食实践的指南。
3个特点:一是图文并茂,营养要从小抓起、从娃娃抓起,所以新指南选择了中国的“计算机”――算盘,来作为营养从小孩抓起的宣传图形;二是通俗易懂;三是贴近百姓的生活,新指南最大的亮点莫过于首次推出的中国居民膳食宝塔(2016)、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餐盘(2016)和中国儿童平衡膳食算盘(2016)3个可视化图形。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表示,这3个图形各有针对,且互为补充,中国居民膳食宝塔,是膳食指南的主要图形,也体现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核心思想,膳食分为五大类,所以每一层表示每一类的食物,而数值的大小表示了食物推荐摄入量的多少,各种各样的食物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实现平衡膳食。平衡膳食餐盘则是一个人一餐大致的食物组成和结构比例,简洁直观,它没有强调食物的推荐量,强调的是一个构成。膳食算盘主要是适合儿童使用的,这个图形可以勾画出儿童对于分量的认识,哪种食物分量多,哪种食物分量少,便于他们理解和记忆。
杨月欣表示,要执行好平衡膳食,量化是关键。“为了制定指南,我们组成了一个分量技术工作小组,两年工作中称量了很多食物,甚至用各种不同的手势去拿苹果、橘子和蔬菜,希望用常见手势和工具给大家一个直观的概念,通过衡量食物的量,知道这一把菜是多少,半碗饭是多少,一个馒头是多少,这样说到250~400克的谷物、200~350克水果的推荐量时,大家就能知道一个橘子、两个猕猴桃是否满足需要,帮助大家逐渐把量化融于行为,平衡膳食目标就容易达到了,美国的膳食指南用十年来推行量化,美国居民现在都知道这个分量的概念,我们也希望通过不懈努力,让老百姓真正了解分量的概念,学会定量估计。”
新变化更贴近生活
参与修订指南的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冠生表示,与旧版相比,新指南有5个显著变化。
变化一:四降一升,上调水摄入量
新指南上调了水的日均建议摄入量,对水果、动物性食品还有大豆、盐的摄入量略有下调,其中,成年人日均建议饮水量从1200毫升(6杯)上调到1500~1700毫升,相当于7~8杯水新鲜水果的日均建议摄入量从“200~400克”改为“200~350克”,盐从“6克”改为“小于或等于6克”。
马冠生解释,在修订2007版《指南》时,没有居民日均饮水量的具体数据作为参考。而新指南则参考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群饮水量的第一手数据,拟定的标准更加科学。
变化二:食物多样性有了量化标准
新指南建议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这是一个新的点。”马冠生说,“在上一版的《指南》中,只提到食物多样性,但是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他同时建议:做饭时应注意“多样少量”,选择小分量的食物,增加食物的种类;巧搭配,在膳食中注意粗细结合、有荤有素。
变化三:“健康体重”概念提到前列
新指南“核心建议”的第二条是“吃动平衡、健康体重”,而在上一版中,这一点仅排在第六条,为什么会将其位置提前呢?马冠生表示,因为近些年我国居民的超重肥胖率在不断增加,肥胖本身就是一种疾病,也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危险因素,为了减少和控制慢性病,控制好体重非常关键。
变化四:“控糖”二字写入“核心建议”
与旧版相比,新指南在“核心建议”中加了“控糖”二字。建议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摄入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添加糖是指食品加工和制作过程中加入的单糖、双糖或糖醇等,比如白砂糖、红糖、蜂蜜等,主要来源是糕点、含糖的菜肴和饮料等,对于儿童和青少年而言,含糖饮料是添加糖的重要来源,摄入过量的糖会增加龋齿、超重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从预防的角度讲,强调“控糖”非常必要。
篇8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在阿克苏、库尔勒、喀什三地区,按市区、县城、农村选定3个区,在所选定的区域内进行随机抽样。3个住区居民分别抽取350、299、320户,共969户,调查总人数4328人,其中男性2105人,女性2223人;城市1427人,农村2901人。
1.2调查内容以社区健康促进模式为理论框架,自行设计居民对社区医疗和护理了解和需求问卷,包括家庭一般情况、年龄、经济收入、医疗费用、健康状况、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等内容。
1.3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由接受过培训的人员到被抽中的住户对所有该户成员逐一进行询问调查。
1.4统计方法全部问卷资料经过复核后,运用SPSS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2、结果
2.1居民健康状况
2.1.1调查人群两周患病率城市为19.87%,农村为20.25%。城乡居民两周患病前5位的是循环、呼吸、消化、内分泌及营养代谢疾病、结缔组织系统。
2.1.2慢性病患病率城市为21.28%,农村为17.10%。城乡居民慢性病前5位的主要是循环、消化、呼吸、内分泌、泌尿系统及结缔组织系统疾病。
2.2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了解程度绝大多数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不了解,比较了解和非常了解的仅占19.1%、6.0%,反映民族地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这一概念感到陌生。2.3 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状况民族地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趋向于维护和促进健康,这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宗旨相一致。反映出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在社区疾病预防、老年保健、改善环境卫生、常见病的及时诊治、定期健康体检、急症的及时诊治、社区健康教育、老年病的康复指导等更需要得到帮助。见表1。
3、讨论
3.1尽快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宣传力度政府应加大投入,建立与少数民族地区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的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改变我国传统的家庭生活习惯、养老方式,减轻家庭压力和负担。同时需要相关机构制定和规范其收费标准,解决日益增长的高额医疗费用及社会医疗保险问题。研究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不了解。政府应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宣传教育经费的投人,一方面,要教育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始终把社区卫生服务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来办,自觉地把“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的大卫生观念上来,为居民群众提供快捷有效、经济实惠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在居民中的可信度。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电台进行社区卫生服务宣传,争取社会各界、各方面的支持,广泛宣传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功能、任务和服务方式,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咨询、健康讲座、上门巡诊等服务,让居民了解社区卫生、相信社区卫生、依赖社区卫生,使社区卫生服务家喻户晓,最终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目标。
篇9
[关键词] 健康管理;循证公共卫生;慢性病管理;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06-0137-03
[Abstract]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ork of health management, and is also the most important practice in public health and the research hot spot in 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ield. Through recogniz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vidence-based public health and evidence-based medicine to understand the common needs of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and evidence-based public health, and consider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evidence-based public health in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evidence-based public health in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practice, and to provide a more favorable basis and advice is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system.
[Key words] Health management; Evidence-based public health;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Application value
自1992年加拿大McMasterdaxue大学循证医学工作组首次提出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至今天20余年间,循证思想日趋深入和广泛传播,循证医学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以临床医学、临床流行病学和医学信息学相互结合的新的交叉学科, EBM的兴起是从经验性医学向基于客观证据为导向的当代医学转变的重要节点[1]。从1997年,EBM理念扩展到公共卫生领域,产生了循证公共卫生或循证卫生保健(evidence-based health care,EBHC)的全新概念[2]。随着循证医学在临床医学领域的发展,公共卫生工作者也逐渐意识到利用循证医学的思想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必要性,公共卫生领域的循证实践应该建立有自己工作特色的理论和方法[3]。
1 循证公共卫生与循证医学的区别
1.1 背景
任何一个学科的诞生都是在当时社会的发展需要下应运而生。从传染病等单因素疾病到肿瘤、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等多因素的慢性病,从疾病到健康再到宏观健康管理模式,从社会-心理-生物-环境的医学模式到医学信息爆炸态势,这些背景均孕育了将传统经验医学上升到遵循证据的医学科学,以崭新的临床思维模式来解决临床、医学教育、预防医学、医疗卫生决策等诸多领域的问题。人们开始重视证据作为循证医学的灵魂,关注临床诊疗的方法、标准的安全有效性。加拿大著名流行病学家David定义循证医学为慎重、明智、准确地应用所能得到的最佳研究证据来选择对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4],因此研究证据、医生临床经验、技能和患者的意见、意愿共同参与临床决策是EBM的核心思想。流行病学作为方法学,提供帮助开展科学研究,生产证据和评价证据可用性的手段。发现、评价和应用当前最佳的证据来制定临床和保健决策的实践过程则是循证实践(EBP,evidence based practice),有研究[5]认为这些均需要运用流行病学的眼光和思路来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临床实践和公共卫生的经验与发现。目前,循证医学的原理贯穿于各项临床指南,临床指南对预防医学尤其重要,因为它不仅仅是影响各级医生做临床决策,还有助于告知大众人群有效的卫生政策。
1.2 定义
循证医学又被Q为实证医学和证据医学,其核心理论观点认为所有的医疗决策都应基于现有的最好的临床研究,同时也要结合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技术水平、患者的实际状况以及意愿[6]。循证公共卫生是遵循现有最好证据制定公共卫生项目和宏观卫生政策的决策模式,减少甚至消除无效的、不恰当的、昂贵的和可能有害的卫生实践,保证公共卫生决策基于科学证据并有效实施[7]。伴随循证医学的演变和实践,凡涵盖“应用科学推理的原则(包括系统地使用资料和信息系统),合理应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及项目计划的各种模式,来制定、执行和评估有效的公共卫生项目和政策”[8],均在循证公共卫生的范畴内,可以说循证公共卫生的定义比循证医学要更广泛,尤其公共卫生项目旨在改善整个人群或某一高危人群的健康的结构性干预。
1.3 循证方法
循证医学和循证公共卫生的主要区别还在于循证方法的明显不同,针对临床药物和诊疗程序的研究通常依靠对个体进行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在科学意义上,这是最严谨的流行病学研究;而公共卫生干预很可能依靠横截面研究、板试验性研究和时间序列分析,观察性研究,这些研究有时会缺乏比较组而影响到某些干预的证据质量。关于“循证”在公共政策制定领域中的应用,均是表达这样一种期望,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有据可依,最大限度地降低政策制定者的主观随意性。资源不足和政治的压力是把双刃剑,可以作为忽略证据的借口,也可以成为循证实践的动力[9]。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随机对照医学临床试验的数量大约开展了一百万之多,即使如此,现代医学大多数治疗的有效性仍未得到证实,相比较而言,公共卫生领域的干预有效性的研究数目远比临床试验数目少。另还有区别在于人群研究从干预到结果常常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在实行干预时,公共卫生领域人员比医学专业人员接受正规训练(行医执照等专业资格证书)要弱,很多没有标准认证(很少数是在流行病学、健康教育方面接受过正规训练),而训练又是多样化的。最终做出决策时,公共卫生的决策是由观点各异的人组成的团队做出,医学专业的决策通常由一名医生来决定。公共卫生和医学的特点不同,使循证医学、循证公共卫生在证据类型、质量、范围、时限等方面有所不同,如:社区预防服务指南的制定者在评价干预有效性时既需要考虑研究设计,又要考虑研究执行情况;目前,减少吸烟的干预最终也许可以降低肺癌死亡率,但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来评价这个远期终点等[10]。
总之,实施循证医学是循证医学的最终目标,逐渐淘汰那些无效的防治方法,减少或杜绝新的无效措施被引入医学实践,不断增加医学实践中有效的防治措施比例,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安全、有效地医疗服务,节省宝贵的医疗卫生资源[11]。增加循证公共卫生的应用是循证公共卫生的最终目标,即使用证据进行决策,循证决策时基于可能的最佳科学证据,使用正确的理论和系统的项目计划方法,遵循正确评价原则,开发和进行有效的干预,多层次、多学科联合解决问题[12]。
2 慢性病管理和循证公共卫生的共同需求
卡尔・萨根(Carl Sagan):如果我们不尊重证据,我们在追求真理时就没有什么回旋的余地。重视证据是循证公共卫生的灵魂。而当今社会,公众和媒体对健康问题都十分关注。为了有效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来使人们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健康管理应运而生,它是一个对个体或者群体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与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并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管理。要想成功开展健康管理,很大程度上需要获得并依赖当前疾病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最佳证据,根据个体患者或人群的特征及所处的环境以及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来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这就强调了健康管理工作过程中应该以事实和证据为依据,同时注重后效评价和成本效果分析,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质量[13]。
慢性病管理或慢性病防治是健康管理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包括建立健康档案、确定与慢性病发病相关危险因素条目以及指导慢性病干预(三级预防),选择对慢性病患者预后安全有效的干预措施,同时要通过评估慢性病患者需求、分析其成本-效益制定出最适宜的慢性病患者干预方案。整个过程都需要建立在EBM提供的科学证据基础上,遵循EBM证实的防治最佳证据原则,重视EBM科学寻找及合理利用科学证据的思维方法来指导整个慢性病管理[14]。
3 循证公共卫生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及途径
3.1 应用价值
慢性病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往往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慢性病的管理不可能完全依据现有的科学证据来操作,因此就需要建立在注重科学证据的理念上,尽可能检索和评价本领域内的相关证据,结合实际情况,指导慢性病管理的全过程。
在慢性病管理的公共卫生和临床实践中,决定何时采取何种政策或项目进行干预,何时进行干预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流行病学不是循证,它是致力于研究、确认与可预防的疾病及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在慢性病管理中增加循证公共卫生应用,可以促使我们采取适当的公共卫生行动,增强干预倾向性,最重要的是衡量影响干预决策的因素,诸如慢性病管理中危险因素与疾病因果关系的科学性,一致性、真实性、合理性等[15]。
3.2 应用途径
3.2.1 在慢性病管理中首先要建立健康档案 循证的第一步就是简明地清楚地表述将要考察和处理的问题,这里用到的循证公共卫生路径,是系统性的方法,应当包括四个部分:流行病学数据(数据说明了什么?时间趋势如何?是否存在高危人群等)、有P该疾病项目或政策的疑问(什么能够解释现有的数据?是否有有效的和经济的干预的方法,如果不采取行动会怎样?)、考虑解决的方案、可能出现的结果等[16]。
3.2.2 在慢性病管理中最重要的是为患者的危险因素提供真实可靠、廉价有效的干预指导方案 循证公共卫生路径里需要对问题进行量化,用各种率和风险监测资料来进行,同时利用系统综述文献、风险评估、经济学评估这些非常有用的工具来组织整理信息,从而进一步明确描述的问题,从而确认解决问题的各种项目手段并确定重点,制定行动计划,实施干预活动,执行后,还需要评价项目或政策执行情况,再使用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等评估工具进一步测量风险和干预有效性,来确认可能解决的问题的正确性,最终决定是否广泛推广应用或停止项目与政策[17]。
通过了解和认识循证公共卫生的基本原理,在开展慢性病管理研究中实践中发现增加循证公共卫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医学技术的进步为慢性病管理采取公共卫生行动提供了机遇,但更多的是挑战。一方面,如果不增加应用循证方法,公共卫生中的循证决策就有许多潜在障碍和限制;对慢性病开展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并不等同健康管理,但它是健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18]。通过体检数据,我们能够得出很多重要的科学证据,为我们的临床诊疗方案和个体行为干预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增加循证公共卫生的应用,一方面注重在慢性病管理中保存医学记录,为长期动态观察,评价慢性病管理都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如果不重视应用循证公共卫生,就不能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对慢性病的管理,不能很好地用科学的证据支持慢性病管理工作,开展慢性病管理研究的成果也将束之高阁,公共卫生在其中体现的益处就不能反过来转化运用到需要的社区中去。
[参考文献]
[1] 陈心足,胡建昆. 大数据分析与循证医学研究:争论与协同[J].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6,19(1):13-16.
[2] 王家良.循证医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15.
[3] 苏雪梅. 公共卫生领域中的循证医学[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3,19(2):128,137.
[4] 郭清. 健康管理学概论[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0-55.
[5] Evidence-based medicine working group.Evidence-based medicine a new approach to teaching the practice of medicine[J]. JAMA,1992,17:2420-2425.
[6] 高亚东,王祝峰,张百平,等. 循证医学模式对脑膜瘤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及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J]. 实用癌症杂志,2016,31(4):677-679.
[7] 于菲菲,吴骋,马修强,等. 循证公共卫生决策数据库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 中国卫生统计,2013,30(3):448-450,452.
[8] 王吉耀. 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75-85.
[9] 吕筠,李立明. 循证公共政策与公共卫生改革路径[J]. 人文杂志,2006,(1):146-151.
[10] 王建华.流行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0-151.
[11] 李立明. 对循证医学与循证健康管理的思考[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1,5(4):70-73.
[12] RimerBK,GlanzDK,RasbandG. Searching for evidence about health education and health behavior interventions[J].Health Education and Health Behavior,2001,28(2):231-248.
[13] 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90-92.
[14] 詹思延. 循C医学与循证保健[J]. 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03,9(5):637-640.
[15] 武留信,韩静. 融合创新循证实践[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2,6(2):1-3.
[16] BrissPA,ZazaS,PappaioanouM,et al. Developing an evidence-based Guide to Community Preventive Services-methods. The Task Force on Communitity Preventive Services[J].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000, 18(1):35-43.
[17] 罗斯 C 布朗逊、伊丽莎白 A 贝克、特里 L 里特,等. 循证公共卫生[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2:1-15.
篇10
论文摘要:我国目前已经进入老龄布七社会,人口老龄化发展千民决,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中医药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中医药教育中应重视的一些问题。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人口生育率在下降,而人的寿命在延长,世界人口正在加速老化,这其中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老龄化己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老年人是疾病的高发人群,现有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己证明,在相同基础疾病的情况下,高龄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高龄人群具有“三最”特点:即最高患病率、最高伤残率和最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实现“老有所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理应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鉴于此,笔者从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谈谈中医药教育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老龄化社会背景下需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保障老年人健康
祖国医学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中医药在防治疾病和重大疫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日益强盛作出了卓越贡献。老龄化社会下我国人口老龄化在医疗保障方面面临如下挑战:慢性病患病率高、老年人残疾率高、老年人医疗费用消耗大、病残弱老人的基本护理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卫生资源与卫生需求不成比例、资源分配不合理等,相对而言,中医药“简、便、效、廉”的特点,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卫生保健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表现在:一是中医药学在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对老年人慢性病具有个体针对性极强的治疗,同时注重整体调护,有利于老年人慢性病的防治;二是应用中医药养生保健和中医药预防医学知识,中医“治未病”是祖国医学在为全人类保障健康方面始终重视的研究领域,从《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中医治未病的记载,加之目前我国大力鼓励开展中医治未病工程,这必将为提高老年人预防保健、自身养生水平和能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三是中医药资源较为丰富,同时药材价格和诊疗费用相对较低,可以极大地缓解老年人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还为老年人的卫生保健起到积极的作用;四是全国各省几乎都有中医药高等院校,每年培养大批的中医药人才,这些中医药学子能够普及到医院、卫生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对于平衡我国卫生资源与卫生需求比例、合理分配资源具有积极的意义。
2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中医药教育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2. 1在中医药教育中重视的养生保健教育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所作的重大贡献之一。在中医药这座宝库中,与当前老龄化社会和大众日常保健关系密切的内容,是养生方面的知识。养生是健康之本,是幸福之源,更是快乐之门,懂得养生才是懂得人生。老龄化社会对整个国家的全面及深层次影响是相当大的,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特别是要满足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卫生保健的需求,面对老年人最高患病率、最高伤残率和最高医疗资源利用率的“三最”特点,目前培养的中医药学子即是2015年以后的中医师,他们毕业后走上医疗卫生岗位,要面对更大基数和更复杂的老年人“三最”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九五”攻关项目的资料表明,达到同样的健康标准所需保健投入与治疗费、抢救费用的比例为1: 8. 3 :100,即如果在预防保健上多投入1元钱,将来就可以在治疗上少支出8. 3元和可以节约开支100元钱的抢救费用[2],故而需要重视预防工作,将预防工作做到位,即做好中医药治未病工程,将极大地减少老年人医疗费用的支出。因此,在中医药教育中要高度重视养生保健,尤其是老年人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培训。
2. 2在中医药教育中重视对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的教育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老龄人口增多带来了许多相应的社区保健需求,而健康老龄化观点的提出,使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需求更需加强,如何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进行探索。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做好老年医疗保健,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减缓老年人的痛苦、延长健康寿命、改善生命质量。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疾病谱和临床症状也在改变,要不断发现、总结和完善老年病的防治规律,研究和认识高龄老人临床中出现的特殊症状。对于中医药教育而言,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必须重视在中医药教育中的老年医疗保健的学习,如前文所述,目前老年人健康中影响较大的主要还是慢性病发病率较高的问题,故而要重视由于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引发的老年人健康问题,掌握老年人的生理、病理和心理特点,运用中医理论,熟练处理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