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康复训练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4: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病人康复训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234-01
截瘫是由于脊椎骨折或脊髓损伤引起受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反射,括约肌功能完全或不完全丧失,因此多数病人丧失生活自理的能力,给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同时也增加了病人、家庭以及社会的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通过我科对20例截瘫病人的康复训练和护理总结了一些经验,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我科共收治20例截瘫病人,其中17例,女3例,平均年龄40岁。
2 急性期的康复训练
2.1 良肢位的训练:患者卧床时应注意保持肢体处理功能位置,护理人员一定要教会病人及家属肢体的正确摆放方法。
2.2 关节被运动的训练:要早期康复介入,进行关节被动运动训练,每日至少活动1-2次/天,护士根据病人的病情指导家属为患者各关节在各轴向活动约15-20次即可,主要是防止关节挛缩和畸形的发生。
2.3 变换的现象:截瘫病人自己变换非常困难,因此,我们护士要勤观察勤翻身。一般每2小时翻身1次,防止压疮的形成。
2.4 早期坐位的训练:因为脊髓损伤后,脊椎稳定性良好的患者,应在伤后或术后1周左右,开始进行坐位的训练,每天至少2次,每次30分钟,循序渐进的训练,以后逐渐增加到2小时,刚开始将床头摇起30度,如无不良反应,则每天将床头升高15度,一直到90度,并维持训练,一般情况从平卧位到直立位需1周的适应时间,适应时间长短与操作的平面是相联系的。
2.5 站立位的训练: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坐位训练后,如果没性低血太不良应,即可考虑进行站立位的训练,训练时一定要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可以站起立床,从倾斜20度,角度开始渐增,8周后达到90度,如果病人有头晕、恶心,应将病人的起立床的高度加以调整,以病人耐受为宜。
3 截瘫病人的康复护理
3.1 心理护理:截瘫病一旦得知自己的病情,心情十分沮丧,甚至有轻生的想法,患者表现为情绪低落,不愿与人交谈,有强烈的自卑感,认为自己成为一个残废人,是家庭的累赘,社会的负担,甚至有的患者拒绝进食和治疗,常有自杀倾向,自己无法接受和面对现实,作为护理人员应注意病人的情绪变化,多关心、鼓励病人,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使病人充分了解自己的现状,倘然面对现实,并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3.2 皮肤护理:截瘫病人由于截瘫平面以下的感觉丧失,神经营养功能差,极易发生 褥 疮,因此,每1-2小时翻身一次,特别是骶尾部,踝部,肩胛部,枕部等骨突出的部位,易发生褥疮如发现皮肤发红,可用湿热毛巾或50%酒粗局部按摩,促进血液循环,保持床铺平整,干燥和清洁避免胶布,塑料布,粪便等直接接触皮肤,对有大便失禁的患者,可使用中间带洞的套床、床架,可有效的预防褥 疮的发生,多鼓励病人自己定时按摩受压皮肤。练习自己搬动下肢进行翻身,抬起臀部,以减少局部受压。
3.3 泌尿系统的护理: 截瘫后,患者排尿功能失去大脑及低级中枢控制,使排尿功能紊乱丧失,表现为尿潴留。当膀胱内尿液积蓄,压力增高时,尿液便会自行溢出,患者不能控制,而且膀胱内残留尿液多很容易引起泌尿系感染。这时要对病人进行排尿训练,导尿时要定时,排空膀胱,维持膀胱的容积。撤除导尿管后,要定时按摩膀胱,控制排尿。可由到重从下腹部慢慢向下推按,直至膀胱内尿液全部排出。
3.4 便秘的护理:指导病人饮食品种搭配合理,多食粗纤维食物,如芹菜、韭菜,多吃香蕉、蜂蜜,多饮水,训练定时排便,每日定时做按摩刺激括约反射性引起肠蠕动,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防止暴饮暴食避免因饮食不当而导致腹泻。
3.5 安全的护理,由于病人截瘫引起皮肤感觉丧失行动不便,平时不但要防止烫伤,跌倒等意外伤害,不应注意预防病人自伤或自杀等情况的发生。 在无人护理时,多种用具要方便病人拿取。物品放置应牢稳。告诫病人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并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情。
3.6 功能训练的护理:由于截瘫病人运动功能丧失,易发生肌肉萎缩,关节强直或屈曲挛缩,足下垂等。因此我们要让截瘫肢体保持功能位,比如使用软枕或支垫,经常进行肢体被动运动,并根据康复的要求及病人的情况 、兴趣,逐渐加大训练强度,增强股肉力量和神经系统的协调训练,锻炼病人不依靠陪护,独立完成翻身、穿脱衣、裤鞋、袜和自己使用大小便器等。
篇2
[关键词] 品管圈活动;康复训练;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功能;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2-0078-03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以近期记忆减退为首发症状,随着疾病的进展,会逐步累及到记忆、思维等多种形式的认知功能,患者的生存质量会随之下降[1]。研究表明,AD在我国目前已超过600万,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严重威胁着我国老年人群的身体健康、生存质量和生命[2]。目前,由于A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上仍无突破性进展。已有研究表明[3-5],康复训练对改善AD患者的认知障碍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并不十分突出,这可能与AD患者康复锻炼的内容与形式有关。因此,制定更符合AD患者病情的康复训练,对改善AD患者的认知障碍、提高其生存质量意义重大。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由同一个工作场所的人为了解决工作问题、突破工作绩效,自动自发地组成的一个小团体[6]。研究认为,QCC活动能有效挖掘护士的管理潜能,提高护士管理措施的执行力和依从性[7]。目前,QCC活动已被证实可显著提高康复训练和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8,9]。为进一步了解QCC活动配合康复训练在提高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及生存质量中的作用,我们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老年科和神经内科2011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的AD患者作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美国精神病协会制订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中AD的诊断标准[10];②无其他严重急慢性疾病;③知情同意,自愿参加。共纳入190例患者,将2011年收治的AD患者95例设为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将2012年收治的患者95例设为干预组,采用品管圈活动配合康复训练。190例患者中男88例,女102例;年龄61~87岁,平均72.80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53例,中学(含中专)98例,大学及以上39例;婚姻状况:已婚148例,未婚3例,离异或丧偶39例;入院时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MMSE评分分别为(20.08±4.13)分和(19.95±4.05)分,WHOQOL-BREF评分分别为(46.06±6.12)分和(46.50±5.05)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婚姻状况、认知功能、生存质量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治疗和护理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尼麦角林10 mg,每日2次;石杉碱甲100 μg,每天2次;科学治疗合并疾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常规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睡眠、饮食、大小便、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变化;做好饮食指导、用药指导、睡眠指导、心理干预、皮肤及口腔护理;防止跌倒摔伤等意外伤害。
1.2.2 常规康复训练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给予常规康复训练[11-13]。认知功能康复训练每天2次,每次20~30 min。生活能力锻炼及运动功能训练选择日常生活活动的内容,如穿衣、进餐、洗刷等,鼓励患者进行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鼓励患者坚持户外运动。认知功能康复训练主要包括:①记忆训练:鼓励患者对以往美好事物或近几天做过的事情进行回忆。②定向力训练:对正确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进行有意识的纠正或提醒。③言语训练:鼓励患者参与言语交流或阅读。④注意力训练:说一组数字,如23、134、5432,让其按正、反顺序正确复述。⑤思维训练:可选择一些数字卡片,让患者按规律进行分类、计算及拼图。⑥作业训练:根据患者的兴趣和能力,开展必要的作业训练,如下棋、书法、绘画等。
1.2.3 QCC活动配合康复训练 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开展QCC活动配合康复训练。由科室的1名主管护师任圈长,圈员共9名,其中主管护师3名,护师6名,每周三举行1次圈会。QCC活动时间贯穿于康复训练的全过程,在此期间,圈长组织圈员通过圈会讨论决定AD患者康复训练的内容和形式。
1.3 QCC活动配合康复训练的步骤
1.3.1 P(plan)计划阶段 分析以往AD患者康复训练效果差的现状,找出问题并分析原因,根据存在的问题拟定改进措施和计划。以时间为纵轴,以入院后的康复训练内容、方式、实施时间、施教者、效果评价、圈长质控为横轴,制定标准化的康复训练路径表,详见表1。
1.3.2 D(do)执行阶段 ①干预组患者在床头挂上针对AD患者开展QCC活动下的康复训练路径表,让其清楚知道接下来将接受的康复训练程序及相关知识。②保证每天至少有1名圈内护理人员值班,责任护士须按制定好的康复训练护理路径表对患者进行指导,执行者执行后签字并记录。③定期对全科护士进行相关知识培训,让圈外的护理人员了解QCC活动配合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协助圈内护理人员完成工作。
1.3.3 C(check)检查阶段 圈长负责对前1天康复训练路径的实施情况进行质控检查,在表格里效果评价和圈长质控中做好相应的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1.3.4 A(action)处理阶段 对有利于提高患者康复训练掌握程度的措施,转化成标准化流程,在下一个循环执行。对存在的问题,通过圈会讨论决定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进行改进。
1.4 评价指标
1.4.1 认知功能 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进行评价。MMSE总分30分,
1.4.2 生存质量 采用WHO生存质量评估简表(WHOQOL-BREF)进行评估。包含生理、心理、社会、环境4领域26个条目,每个条目按程度从低到高分别计1~5分,生存质量总分为以上26个条目分值之和,分数越高,表示总体生存质量越好。该量表符合中国文化,研究结果具有国际可比性,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良好的区分效度和结构效度[15]。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应用SPSS17.0作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MMSE评分比较
入院时,两组患者的MMSE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的MMSE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WHOQOL-BREF评分比较
入院时,两组患者的WHOQOL-BREF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的WHOQOL-BREF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3。
3 讨论
研究表明,AD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存质量普遍较低[1],且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治疗上无突破性进展,科学的护理和康复训练干预可提高AD患者的认知能力和生存质量[3,4]。目前的研究认为,QCC活动能有效挖掘护士的管理潜能,提高护士管理措施的执行力和依从性[7],QCC活动已被证实可显著提高康复训练和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8,9]。因此,对AD患者开展QCC活动配合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通过护理干预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存质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QCC活动可保证康复训练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已被证实可调动患者配合护士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康复训练的质量和效果[8]。目前,国内外对AD患者康复训练的研究已有报道,但有人提出这些康复训练的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3,4],而QCC活动通过有效的质控考核可提高患者康复训练的效果和质量,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一种新的临床康复训练模式,提高护士康复训练的效果,进而提高AD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存质量。
本研究所获得的描述性资料反映的是在我院老年科和神经内科开展QCC活动前后两种不同康复训练模式下的AD患者认知功能和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两组患者仅仅是康复训练的干预模式不同,其他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均没有差异。由表2可以看出,两组患者入院时的MMSE量表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的MMSE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说明QCC活动配合康复训练可显著提高AD患者的认知功能。AD患者病程漫长,长期在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康复、护理,我们通过有效的康复训练,提高了患者的认知功能,减少了其对他人的依赖,延缓了AD患者认知功能减退的速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实施的针对AD患者的康复训练路径重点加入了生活方式及社会支持方面的干预,并在此过程中开展QCC活动,确保康复训练的质量和效果。从表3可以看出,入院时,两组患者的WHOQOL-BREF量表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的WHOQOL-BREF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说明开展QCC活动配合康复训练路径可显著提高AD患者的生存质量。研究认为,很多AD患者有强烈的被教育意愿,希望通过有效的康复训练指导提高其认知功能和生存质量,但目前常规的康复训练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开发一套科学可行的康复训练模式很有必要,有利于提高患者对健康行为的认知程度,从而调动患者的依从性。本科室结合QCC活动,对AD患者实施科学全面的康复训练路径,通过效果评价和圈长质控的实施来提高康复训练落实的质量,减少了康复训练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了工作效率,达到了医护、护护、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因此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 总结
QCC活动的工作方法即是通过PDCA循环去进行选题,定期组织会议及活动,圈内成员主动提出、讨论及尝试解决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能有效挖掘护士的管理潜能,提高护理管理措施的执行力和依从性。
QCC活动配合康复训练路径对AD患者进行干预是我科探讨的一种新的康复训练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存质量,体现了护士工作的自身价值,值得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崔妍妍. 阿尔茨海默病病人认知康复训练的研究进展[J]. 护理研究,2010,24(10):2735-2737.
[2] McCabe L. A holistic approach to caring for people with Alzheimer′s disease[J]. Nursing Standard,2008,22(42):50-56.
[3] Samuel R. Cognitive rehabilitation for reversible and progressive brain injury[J]. In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8,50:282-284.
[4] 朱宏,董克礼,吴岳,等. 补肾活血法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改善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1):1493-1495.
[5] Milatovic D,Aschner M. Measurement of isoprostanes as markers of oxidative stress in neuronal tissue[J]. Curr Protoco Toxicol,2009,39(1):121.
[6] 王临润,,张相宜,等. 品管圈管理在医疗机构中的应用价值[J]. 医药导报,2012,31(6):823-824.
[7] 倪栋梅. “品管圈”活动在健康教育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A):97-98.
[8] 邵翠颖,金钰梅,朱胜春. 品管圈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实践和成效分析[J]. 护理与康复,2012,11(4):381-382.
[9] 赵君,周洁贞. “品管圈”活动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对腰椎间盘切除术后患者实施健康宣教的效果分析[J]. 中国医疗前沿,2012,7(15):72-73.
[10] 李求兵,梅嵘. 老年痴呆症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107-108.
[11] 夏桂花.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训练的效果评价研究[J]. 残疾与康复,2012,24(13):1609-1610.
[12] 许少英,刘婧,冼志莲. 三级功能训练对延缓老年性痴呆患者病程进展的作用[J]. 中华护理教育,2012,9(9):413-415.
[13] 谭晓雪,罗玉玲,招丽媪,等. 康复训练对早、中期老年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9):3876-3878.
[14] 陈智超,李海员. 认知康复训练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医疗费用的影响[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4):55-56.
篇3
康复医学的崛起,拓宽了神经科护理学的领域,它将康复医学的观点融会贯通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包括运动功能康复,语言功能康复,日常生活康复等,将可能发生的病残障碍减少到最低程度,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残存功能,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使其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我科脑血管病偏瘫病人进行系统、规范的康复指导,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2005年1~12月住院的脑血管病偏瘫病人50例,其中男35例,女15例,左侧肢体偏瘫30例,右侧肢体偏瘫20例,上肢肌力<3级15例, >3级35例,下肢肌力<3级20例,>3级30例,均无意识障碍。
2康复护理
2.1心理康复指导:心理康复是脑血管病人进行其他康复治疗的先决条件,由于脑血管病起病急,病人在短时间内从一个健康人变成了一个存在不同程度功能障碍的残疾人,生理上的病痛,加上漫长的康复过程这些都容易使他们产生孤独、自卑等偏执心理。因此,医护人员要用爱心和热情去了解他们,帮助他们,尊重他们。利用鼓励、暗示、支持、疏导等方式进行心理调节。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与积极配合康复治疗的信心,使病人和家属主动参与康复训练。
2.2肢体康复训练:良姿位的摆放是偏瘫早期运动康复的重要内容,目的是预防痉挛模式出现和防止继发性关节挛缩畸形和肌萎缩。上肢采用敬礼位,下肢屈膝,屈髋,踝关节置中立位,足底着床,大腿微内收位。在此基础上,做肢体由近端至远端的按摩,手法可用揉、搓、捏,以防止肌萎缩,肢体被动活动包括肩部运动法,高举摸头法,及髋关节、膝关节屈曲、伸展、绕膝、转足等运动,幅度由小到大,由健侧到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进行,用力适宜,活动度以不引起病人疲劳为宜。
2.3坐位、站立与行走训练:坐起是直立的基础,直立是人类日常活动的基本。病人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时,应尽早开始坐位训练,当病人能自动翻身时,训练改为坐位。让病人坐在床上或扶手椅上,患侧上肢肘关节微屈,放于扶手上或枕头上,患侧膝关节屈曲90度,使足与小腿保持垂直位。病人能坐稳后,改为站立训练,站起时,病人由坐位前移使双脚平稳着地,与肩同宽,足后移,同时屈髋,躯干伸直前倾,双肩越过足尖,双膝前移使重心达到足上,伸髋伸膝站起。站立时有人扶持,保持静态平衡,坐-站交换,反复训练,直到能独立站立。当病人站稳10~15分钟后,开始行走训练。行走训练前应在扶持立位下患腿做前后摆动、踏步、屈膝、患腿负重、健腿向前后移动及进一步训练患腿的平衡[1]。以上训练每天2次,每次30分钟,必须在医生和护士的指导下进行。另外,行走训练中除了姿势的正确外,当能力不断增强时,要逐步加强速度及跨障碍物等训练,以适应其日常生活及社交活动的需要。
2.4日常生活活动康复训练:任何人都需要有饮食、排泄、清洁、更衣、移动等生活能力的基本动作。康复护理的主要内容就是加强病残者的机能训练,把这些训练实施于日常生活活动中[2]。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的目的是教会病人利用残存机能发挥自理能力,恢复生活自理,让病人学会自己穿衣、洗漱、进食、床旁移动,以及在他人协助下入厕,室内行走等。训练中要有极大的耐心和爱心,及时对病人的细微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让病人尽可能用患侧肢体协助完成各项动作,尽快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3护理体会
3.1要争取机会,尽早康复介入:当病人发生脑卒中后,如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无进一步损害的征象,一般48~72小时后即可进行康复介入。因为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代偿和重组能力,脑血管病病人在早期进行肢体康复训练能够刺激部分脑细胞产生功能代偿,使神经系统尽快建立新的联系,促使肢体机能早日康复,而且在发病早期肢体机能有着自然恢复的趋势,是肢体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期。
3.2要遵守“安全第一”原则:康复训练时要确保病人安全,急性期康复要随时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关节被动活动时动作要轻柔,用力适度,避免两次损伤,平衡及步行训练时要严防摔倒。
3.3强调病人的主动参与意识,变替代护理为自我护理:偏瘫病人康复的目标是生活能够自理、自立,因此,康复护理的工作不可替代解决,但也不能让病人独立的急于从事。护士在指导病人训练时要始终守护在病人身旁,确保安全,并给予必要的协助与鼓励。要耐心地等待病人的不熟悉的动作,仔细观察肢体机能恢复的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解决。当病人肌力有一定恢复时,把生活自理能力的护理指导与协助训练贯穿到日常生活中,如练习穿脱衣服、洗脸、刷牙、进食、转换及手功能训练等,鼓励患者独立完成。
3.4加强心理康复指导,使康复训练持之以恒:脑卒中抑郁是常见的心理障碍,其患病率在20%~50%[3]。心理康复指导是预防和治疗抑郁的首要措施,能够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使病人运动功能明显改善。心理康复指导,能增强其和家属主动训练的意识,增强康复训练的信心,从而使康复训练得以持之以恒地进行。
参考文献:
[1]贾勤,陈爱初.偏瘫患者的家庭康复训练和护理[J].中国康复医 学杂志,1997,12(5):229.
[2]南登昆,廖鸿石.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08.
[3]刘永玢,龙洁.卒中后抑郁状态对预后的影响及治疗进展[J].国 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2001,9:247.
篇4
脑卒中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突然,通常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病死率极高的疾病。由于肢体功能障碍、偏瘫、失语、恢复期长、致残率高,患者易产生恐惧心理。要了解和理解脑卒中在康复训练中患者的心理特点,如恐惧、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全面评估患者的心理、家庭和社会状况,做好心理护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重新回归社会。
临床资料 脑卒中病人35例,男15例,女20例;年龄40岁~80岁;均符合第4届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6〕,并经颅脑CT或MRI确诊;脑梗死15例,脑出血20例;均存在肢体功能障碍,左侧偏瘫23例,右侧偏瘫12例,伴失语1例;病人生活自理能力均有明显的下降。经急性期治疗后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无严重心、肺、肝、肾等脏器疾病;脑卒中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GCS) 评分>8分,病情稳定,病程<于3个月。本组脑卒中病人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病情稳定允许的(>24小时)情况下开始康复训练指导。
恢复期 由熟悉病人,掌握病人病前的适应能力、性格、人格,以便制订并实施心理护理。从生活上、精神上给病人安慰和帮助。任何微小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赞扬;同时加强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训练进步利于改善焦虑和忧郁;而心理上的支持与治疗脑卒中康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在康复训练中观察患者情绪表现,实施因人而异的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在给予各项治疗护理过程中,观察患者是否接受治疗,主动与其交谈,询问生活情况、治疗效果、对康复是否充满希望等,并耐心倾听家属意见,详细了解、分析患者情绪障碍发生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因素,用自己的语言、表情、行为去影响和改善患者的不良心态,并给予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发现有妄想、幻觉的患者及时向医师汇报,采取相应措施。对于有自杀倾向的重症患者,要检查患者有无收藏危险物品,加强巡视,做超前的心理护理,并告知家属,共同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护理人员应告知病情能治愈,但需要很长时间,说明积极主动锻炼的重要性,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并向患者指出存在的各种有利因素,使患者在信念上由绝望变为希望,在意志上由懦弱变为坚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许多年轻患者的社会角色比较突出,既是家庭的支柱,又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当他们受到疾病折磨时,会顾虑给家庭带来经济上的负担、牵挂着老人赡养和子女的教育,又惦念着自身事业的进展和个人的成就,担心今后自己成为家庭的累赘,常为此焦虑不安。所以,应把患者的心理活动跟其家属交流,让家属以平和的心态和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患者,避免在患者面前流露对家庭所遇困难的无奈,避免在患者面前谈论医疗费用的拮据,消除其焦虑情绪的诱因。。
脑血管病人由于肢体瘫痪失语、反应迟钝,心理失去了平衡,常表现自卑、依赖、焦虑不安、急躁易怒等心理特征。要根据不同病期病人的不同心理因人而施护,善于疏导,使病人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完成每阶段的康复训练计划。尤其要注意进行各种功能训练时心理反应,如训练时摔倒、关节疼痛、卒中复发、尿路感染或家庭因素、经济因素等,均是影响康复效果的因素,应引起护理人员注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工作中,及时发现病人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针对早期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心理疏导法,做病人的知心朋友,深入了解状况,尊重、理解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告知病人所有症状通过顽强锻炼,均可在1年~3年内逐步改善。请“老病人”给他们讲解恢复的过程,解开病人心中郁结,使病人摆脱烦恼,保持积极心态,要以宽宏、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不能以情乱气,不要过怒、过思,只有心平气和才利于疾病康复,积极因人制宜实施心理护理。使病人积极主动进行恢复期的康复训练,提高病人的恢复质量。
在康复训练中对患者心理护理的同时也要对家属进行护理培训。脑卒中病人恢复期康复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易使病人及其家属失去信心。要向他们讲解康复训练中心理护理的必要性,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取得他们的积极配合。更顺利的完成康复训练。
促进病人与病人的沟通,振奋患者精神 鼓励患者与病友接触交谈,请病友与患者交流经验,同时鼓励其他好转的病友现身说法,以振奋偏瘫患者的精神。
讨论 康复训练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护士应有高度的责任心、浓厚的同情心和足够的耐心,争取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心理护理计划,发现各种阻碍训练的心理问题,及时调整心理护理理计划,并争取机会,尽早介入,取得较好的康复训练效果的。同时还要争取家庭和社会对患者心理和身体的支持,增加患者的治疗信心,使其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参 考 文 献
[1]谢财忠,陈光,杨芳,刘亚红.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缺血患者的经颅超声Doppler 和脑电图的影响 [期刊论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6).
篇5
1 早期康复训练
1.1 康复训练时间 康复训练宜早期进行,越早肢体功能恢复越好。所谓早期康复训练是指病人在患病后,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的48小时后即可进行,一般在发病后1周内。对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的活动应在一定的限度内进行,并要特别注意保持肢体生理功能位置和适宜的被动活动,尽可能在发病后1~7周开始训练,一直持续到病后14周。
1.2 早期康复训练的优势 早期康复训练在促进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恢复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单纯的药物治疗,不仅可以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缩短药物治疗期限,节约费用,而且可以大大减少脑梗死的继发障碍。
2 如何指导患者进行功能训练
2.1 肢体功能的康复锻炼 肢体功能康复训练主要是运动疗法,同时配合电刺激、针灸治疗,根据病程的不同时期进行。恢复期的肢体运动,先从翻身开始,再到坐、卧、站、立,即从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利用剩余的功能进行自我锻炼,对病人建立自信心,早期的康复可起到积极作用。
2.2 康复物理疗法 温泉浴对脑血管病有很好的疗效。有文献报道在浴中身体失重约90%,有利肢体康复,同时温泉浴可缓解肌肉痉挛,降低血压,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对瘫痪肢体的恢复有良好的作用。我院近期收治的脑梗死病人均予温泉浴、气功、太极拳、微波、碘离子导入、电兴奋等理疗,对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取得良好效果。
2.3 语言训练 首先从精神上给患者以关怀和支持,取得患者的配合,使患者放松,解除顾虑,做伸舌、缩舌、卷舌、鼓气、清喉、用舌舐硬腭等运动训练,同时以交流形式进行读字、会话、阅读,有计划地、持之以恒地进行,并与智能训练同步进行,收效更好。
3 恢复期的疗养护理
适时的康复疗养对减少病残率至关重要,可减少中枢神经损伤后各种后遗症,存活率和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良好的疗养环境及采用使肢体康复的治疗措施,指导患者及家属进行被动―主动功能锻炼,以促进神经功能的及早恢复。
3.1 恢复期的心理护理
3.1.1 脑梗死患者常有失语、肢体瘫痪、大小便失禁、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等,患者心情焦虑、悲观或恐惧,护理人员要热情周到的护理,反复鼓励患者消除痛苦,解除焦虑情绪,培养对各种环境的心理适应能力。并有针对性地辅导患者恢复残留功能的方法,同时耐心宣讲有关医学知识,使其了解自己的病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合理安排娱乐活动,使患者心情愉快,积极配合治疗。
3.1.2 疗养地要选择气候适宜、风景秀丽、有矿泉和水疗设备的地方。治疗环境和疗养室要安静整洁,舒适美观,空气清新,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3.2 恢复期肢体的康复护理 恢复期指生命体征相对稳定期。初始康复的训练,应缓和进行按摩与被动运动,原则上从近端到远端,从大关节到小节关,每日2次,每次20~30分钟,强度以患肢肌肉酸胀或不适为度。
3.3 日常生活训练
篇6
1.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资料并评价
通过收集患者肢体功能资料进行评价,评价是康复工作流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康复训练的针对性、科学性、计划性的依据,应避免重训练轻评价,否则将使康复训练走向盲目,运用护理程序的理论贯穿在整个康复训练的全过程,做到时时评价,否则将使康复训练走向盲目,运用护理程序的理论贯穿在整个康复训练的全过程,做到时时评价,对于处于功能形态障碍的患者采取的主要是治疗的方法,而对于能力障碍的患者采取的适应的方法,当患者处于急性期时康复措施是对患者进行正常运动模式的输入,尽最大努力抑制痉挛,抑制连带运动对患者的影响,因此在训练过程中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予以抑制。
2.肢体康复训练的内容和时间
以促通技术为主的综合运动疗法是肢体康复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而运动疗法采用的是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对异常的运动模式予以抑制,对丧失了的正常运动模式进行诱发训练。按照患者肢体功能所处的阶段不同采取不同的康复训练。主要包括:良肢位的摆放,被动按摩并活动关节,被动按摩肌肉,主动运动:包括床上训练深呼吸,肢体的主动活动和躯体的翻动,从床上活动过度到坐位练习,再过度到直立练习,在直立练习中应注意观察患者心率、血压与呼吸的变化,在训练的过程中加强变换训练,坐位姿势的矫正,坐位重心转训练,下肢负重、支撑训练,平衡反应的诱发训练,辅助步行训练,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双上肢肌力的训练;每日训练的次数视病情而定,一般每日4次,每次20分钟。肢体功能康复的时机:病人度过危险期后,生命体征已平稳1~2周后进入康复训练阶段。
3.康复训练的量、度
在训练的过程中,康复训练的活动量从小到大,循序渐渐;活动范围:肢体一般都环绕关节轴进行旋转活动;在训练的过程中,防止过度训练,造成关节再次损伤。
4.康复与临床治疗同步进行
现代康复医学强调的早期康复扭转了以往重治疗轻康复,只注意抢救生命,而忽略功能恢复以及认为康复是后期的工作,运用高压氧治疗,每日1次,10次为疗程,中医针灸理疗,每日1次。
5. 良肢位的摆放应贯穿在康复的全过程
入院当天以保持良肢位为主,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康复的基础,同时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起到抗痉挛治疗。
6.感觉障碍对肢体康复的影响
脑出血患者偏瘫后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由于患者感觉障碍与运动障碍并存,而且运动障碍对肢体功能的影响更为突出,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更重于对运动障碍的康复,在康复训练中只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而忽略了感觉障碍的康复;将床头柜、日用品放在患侧,患者的亲属及查房时,将在患侧,这样有利于患者对患侧的关心和注意,通过这些训练提高了患者感受支持面的能力,姿势的稳定性。
7.运动意念对肢体康复的影响
运动意念是指按正常运动模式发挥患者由意识到运动的能动性,任何随意运动都是在脑内形成运动意念,之后再有兴奋冲动传动而产生运动,其实这就是患者的主动运动,让患者全部注意力集中再患肢上,尽最大努力运动患肢,即使不能产生运动,也需要患者有运动瘫痪部位的意识,患者要全身心的投入并体会到这种运动感觉,记住这种运动感觉,然后反复强化这一意念,促使遭到损害的运动传导路重新建立起来。
8.健肢功能的维持能促进患肢的康复
脑出血患者则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运动障碍,同时伴有各中认知、行为和心理方面障碍,以及大脑综合能力的障碍;因此健肢的主动运动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紧张度,活跃各系统生理功能,预防并发症改善全身状况。
篇7
关键词:健康教育 康复训练 残疾人
通常,将身体某一或多个部位出现功能失常、功能缺陷、先天不足和后天原因影响,导致出现生理或心理失常的人称为残疾人。据统计,2006年我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约829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4%。残疾人进行一项正常的社会生活活动,需要付出比正常人多好几倍的时间和精力,在学习、工作、婚恋等一系列问题上,都面临更严峻的形势。因此,若能通过一些医学手段改善残疾人的状况,加快其康复速度,提升其康复程度,对残疾人来说非常有意义。
一、健康教育的含义及重要作用
所谓健康教育,即人们通过科学合理的计划和组织,针对人的健康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对残疾人进行健康教育,首先,可以提升残疾人的健康指数并维护原有功能完好部分的健康,可以防止患处的病情加重,预防各类并发症的发生。其次,可以扩大残疾人的交际圈,调节残疾人的心情,使其心理健康,可以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升社会整体健康和谐。
二、康复训练的含义及训练项目
康复训练的目的,是修复和复原病人的患处,使病人正常自理,它是康复医学中一种重要的手段。同时,康复训练不单作用于患者的生理,对心理康复也具有显著作用,康复训练常用于治疗各类残疾病症。对不同类型的残疾人,有不同的康复训练方法:(1)对肢体方面残疾患者,可以开展有关运动和日常生活行动为主体的康复训练,指导训练患者使用器具、进行简单的肢体运动。对于脑瘫方面的患者,应开展有利于病人尽快恢复运动功能的活动,同时,对病人的姿势进行矫正、对语言功能进行训练和恢复、指导其进行简单的日常行为活动。(2)对智力方面残疾患者,需要开展运动、认知、感受、语言、生活行动及社会适应能力恢复等康复训练。(3)对听力方面残疾患者,应与患者家人积极配合,开展听力训练、耳聋预防等康复项目。(4)对视力方面残疾患者,需要开展视力训练、定向性行走等康复训练。(5)对精神方面残疾患者,需要采用多种方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配合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对残疾人进行健康教育及康复训练的重要意义
1.使患者具有良好的健康意识。残疾人患者,具有良好的健康意识非常重要,如果不具备健康意识,就无法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隐患,进而无法采用正确的方法对生活行为进行改正,将对患者身体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通过健康教育及康复训练,患者能学到更多的健康知识,能加深对自身疾病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觉规避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有利方式改善身体状况。此外,患者具有健康意识也能为下一步的康复训练提供便利和帮助。
2.增加患者健康知识储备,提升康复技能。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和康复训练,能使患者及家人学习到更多的健康知识和康复技能,对不健康的 生活习惯和行为有清晰的了解,患者将学习到关于如何预防疾病发生、预防患处复发的知识,对病情的控制有很大帮助,对后期的训练和恢复大有裨益。
3.加快患者康复速度。对于残疾患者,既要对原有病症进行控制、缓解和消除,又要实时监控和预防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不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员很难做到。而康复训练,能为患者量身打造训练方案,并有专业的康复医务人员对其进行指导和亲训,能够在保证不损害患者正常功能的前提下对患处进行治疗,并能对各类可能发生的疾病进行预防。因此,患者的康复速度将大大提升,康复效果更佳。
4.改善患者心理。残疾人属于社会特殊人群,由于不具备完整的生活、工作能力,患者内心很可能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将制约着患者的健康恢复。通过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患者的人际关系将得以改善,内心的消极因素可以通过心理疏导、情感转移、情绪抒发等方法得到排解和消除。患者的心理健康指数得到提升,不但能使患者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接受治疗,还能促进生理治疗的效果。
四、对残疾人进行健康教育及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
1.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患者残疾的类型不同,治疗方法也将有所差别。而且,病人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患病部位不同,对应的治疗方案也将有所区别。为提升治疗效果,在对不同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时,应注重对症下药、因材施教,选择符合患者情况的治疗方案。
2.积极引导患者,关注和尊重患者。残疾人作为特殊人群应该受到关注和尊重,在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活动中,医护人员应采用了解――分析――鼓励――指导帮助的方法流程,激发患者的康复希望和信心,鼓励患者正确面对自身实际,努力改进,从而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
3.引导患者及家人共同学习。作为残疾患者,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可能存在问题,需要家人、亲友的帮助,因此,在进行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活动时,不但要对患者进行教育和指导,也应对家属进行指导,可以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和健康咨询活动,发放健康书册,传授康复训练的方法等。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残疾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及康复训练,不但能提升患者的健康意识,增强健康知识和康复技能,而且能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改善患者心理。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在实际的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活动中,应注意对症下药,了解患者需求,照顾患者感受,引导患者与患者家人一同学习。
参考文献:
篇8
中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以其发病急骤、病程长、致残率高为特点。中风病人在医院渡过急性期后,将会回到家中度过漫长的恢复期。我科自2012年8月始随机抽取了20例中风后遗症期病人,对其出院后的情况进行了电话随访、上门访视、康复护理指导工作,这20例病人出院后都不同程度遗有偏瘫、失语、吞咽困难、痴呆等较严重后遗症,部分或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家庭负担重,且由于家属康复知识缺乏,护理不到位等原因,病人开始不同程度出现压疮、附积性肺炎、营养不良、肢体挛缩等并发症,30%病人再次入院治疗,其生存状况堪忧,经社区护理干预,对此类病人的心理状况、饮食调节、康复锻炼、居住环境、用药治疗等进行评估和个体化指导,帮助病人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并指导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其中8例病人能自由活动、自行进食,基本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5例病人依靠鼻饲进食,身体状况得到改善,7例病人病情得到控制,没有进一步加重。因此,对中风后遗症期病人进行社区护理干预,有利于病人的进一步康复,改善生存状况和重新回归社会。
1 环境要求
家庭环境要保持舒适、安静、空气清新,物品摆放妥当安全,保证病人活动方便、无障碍。
2 心理护理
病人对疾病带来的生理功能障碍通常表现为难以接受,而出现烦躁易怒、消极抑郁等情绪反应,因此家庭所有成员都应关心体贴病人,保持乐观情绪,耐心与病人交流沟通,使病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利于情绪稳定,切不可在病人面前表现不耐烦或随意训斥病人,尽量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
3 肢体康复锻炼
要尽早进行肢体康复锻炼,循序渐进。偏瘫后六个月内为黄金训练期,在这一阶段要努力使病人各项能力最大限度的恢复,卧床患者注意良肢位的保持,指导并教会家属在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时肢体的正确摆放位置,指导患者及家属主动和被动活动上下肢,训练病人主动翻身能力,病情允许时要对病人进行逐步抬高床头训练,逐渐增大床头抬高的角度,每日抬高50,逐步向半坐位、坐位过渡,指导病人进行起坐训练,坐位平衡训练,当病人坐位可耐受1.5小时后进行站立训练,患侧扶椅或借助步行器进行行走训练,也可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4 语言康复训练
鼓励病人多讲话,为病人提供讲话机会,有什么需要时鼓励病人讲出来,而不要事事心领神会。根据语言障碍类型采取不同的康复训练方法,如发音训练、听觉训练、书写训练、记忆训练等。
5 吞咽困难康复训练
据报道22%-65%的中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其肺部感染的风险大大增加,指导病人进行正确的早期康复训练,可减少并发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少致残率,吞咽功能训练方法:
5.1 自主气道保护法:要求患者在吞咽前和吞咽过程中自主屏住呼吸,然后关闭真声带。
5.2 Mendelsohn法:是吞咽时自主延长并加强喉上举和前置运动来增强环咽肌打开程度的方法。
5.3 屏气发声法。
5.4 声带闭合训练法。
进食时根据病情选择进食,食物形态及摄食入口量,要少量多餐,每天5次为好。
6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6.1 压疮:对长期卧床病人,定时更换,加强营养,保持床铺柔软平整及皮肤清洁干燥均有利于预防压疮的发生。实践证明,家庭中使用气垫床是非常有必要的,简单方便,极大的减少了压疮的发生率,已发生的I期压疮也能很快愈合。
6.2 肺内感染:鼓励病人咳嗽及多饮水,定时翻身拍脊排痰,保持口腔清洁。饮食呛咳者取坐位进食,不能坐起者取健侧卧位,以免食物呛入气管,吞咽困难,呛咳严重者应留置胃管,鼻饲流质饮食。
6.3 肩手综合症(RSD):是指患者的患手突然浮肿、疼痛及肩关节疼痛、皮温高、皮肤颜色暗、并使手功能受限,约20%-30%的中风患者发病后3周至3月内发生,为交感神经功能障碍引起,告知病人及家属RSD的主要表现,及时发现及时就医,指导患者的卧位姿势、肢体正确的摆放位置,并适当加强被动、主动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尽量避免在患手静脉注射。
6.4 关节挛缩畸形:疾病早期即开始患肢的康复锻炼,注意随时保持患肢的功能位置,指导家属及病人正确的训练方法,并持之以恒。
7 饮食指导
宜摄入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纤维素的饮食,多食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戒除烟酒,合并糖尿病者进食糖尿病饮食,饮食调节对预防中风再发具有重要作用。
7.1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使其对中风的病因、诱因、先兆症状及临床表现以及中风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有所了解,对疾病治疗康复过程的长期性有所认识,提升对疾病治疗的主动性、依从性。
7.2 指导病人遵医嘱按时服药,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血压血糖在理想状态。
7.3 嘱病人起床及站立时一定要缓慢,避免发生性低血压致疾病再发,鼓励病人多参加户外活动,生活有规律,避免劳累及暴饮暴食,保持心态平衡、身心愉悦,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
7.4 鼻饲病人定期为其更换胃管,约2周更换1次,指导家属学会鼻饲注食的方法,注意鼻饲液的温度、量及注食速度。
积极正确的康复护理是中风病人恢复语言、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预防并发症及脑卒中再发的关健,对中风病人进行社区护理干预,即减轻了家庭与社会的负担,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类护理模式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人工髋关节 关节置换 康复训练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healing training method for artificial coxa joint substitution.[Method] Make inpidual healing training to 85 cases of THR.[Result] All cases were followed up for 3~10 months;under Harris score standard,60 cases were excellent,19 good,5 intermediate,1 bad;choiceness rate was 92.9%.2 had dislocation,occupying 2%;1 had fracture under the prosthesis of the same side,occupying 1%.[Conclusion] On the basis of standard,systemic,full execution of training procedure in proper sequence,the nurses shall completely pay attention to inpidual differences,i.e.disease state,whole state,doctors’ skillful operation and patients’ mental status,trying to make every patient get self max functional healing.
Key words: artificial coxa joint;substitution;healing training
自2006年9月开始作者专职担任骨科患者的康复训练,对85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R)的病人进行了个体化的康复训练,现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康复训练作一回顾性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85例,94髋,男41例46髋,女44例48髋。年龄24~95岁,平均65.3±2.6岁。合并糖尿病者17例,高血压10例,冠心病5例,轻度老年痴呆3例。Harris髋关节功能平分16~72分。
2 康复训练
2.1 第一阶段(术前康复训练) 此期康复训练要求不必过高。具体方法:①加强股四头肌静力收缩,足背屈,膝下压紧绷5~10秒,放松再绷紧,每10次为1组,每天完成5~10组;腘绳肌训练:同法踝关节用力跖屈、背屈;髋外展肌训练:取平卧位,收紧下肢肌肉,膝关节保持伸直,平床褥缓慢、尽力向外侧拉伸后返回为1次,频率同上,必要时行被动牵拉。②加强健侧下肢及双上肢的肌力练习:充分利用床头的吊环进行双上肢臂力训练,引体向上运动,同时教会患者深呼吸运动、有效咳嗽排痰运动、扩胸运动,每10次为1组,每天5~10组。③教会患者如何取外展中立位,如何使用拐杖及助行器,为术后行走作准备。
2.2 第二阶段(术后当天~出院前) 具体如下:①患者麻醉未完全清醒,即手术结束返回病房时,髋部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及患者自我控制能力下降或无,所以搬动患者务必正确安全——以肩背部、臀部及双膝为支点托起患者平移上床,用软垫枕和“T”型枕使患髋维持于前屈、外展各15°中立位并给予约束,以防患肢内收、内旋。患者麻醉完全清醒后,再次嘱咐病人及陪护禁止患髋内收、旋转及过度前屈的不良动作。②静脉栓塞多继发于术后24h,预防是主要思路和措施[3],本组病例在下肢知觉恢复后即指导其行肌肉等长收缩运动。病人下床站立、行走最早在术后18h,最迟72h,无压疮、肺系感染等并发症。[2]术后第1~7天与骨科医师互通良好和有效镇痛的前提下,康复训练旨在促进伤口愈合,防止肌肉萎缩,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方法:①手术当天取正确,麻醉清醒后鼓励患者双下肢行股四头肌静力收缩活动、踝关节的伸屈和环绕运动。同时指导其适当抬高床头30°左右适应性训练。②术后第1天起由专职康复人员根据病情指导、协助患者在卧位下进行患肢肌肉等长、等张收缩练习,兼顾双上肢及健侧下肢的肌力训练,采用主动、被动、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形式。方法:股四头肌训练——大腿肌肉收紧,膝关节保持伸直5~10秒,再放松;肌力足够时行直腿抬高练习,膝关节保持伸直,足跟抬离床面20~30cm并尽力维持数秒钟;终末伸膝练习,患肢膝下垫一圆枕,下压膝关节,足背屈并使小腿和足跟抬离床面,膝关节伸直,保持5~10秒,放松再行,反复10次为1组,每天3~5组。同法训练臀大肌、腓肠肌、髋外展内收、屈髋屈膝和伸髋伸膝(闭链运动)。③患者全身情况允许,术后第1~2天开始训练床边坐起,应避免患侧髋关节屈曲大于90°,同时患肢保持外展位非常重要[1]。患者感觉良好,在专人辅助下,被允许使用助行器、安全带下地站立训练,每侧肢体伸直练习脚趾抬高、脚后跟离地,手术侧逐步部分负重,练习股四头肌、臀肌收缩舒张,伸直髋、膝关节。情况允许可在室内移动数步、数十步。注意患者疼痛及疲劳情况,量力而行。④术后3~7天,卧—坐—立转移训练。要求动作规范有序允许病人坐高椅,确保座椅牢固最好有扶手,适当加垫增加坐高,保持膝关节低于或等于髋关节高度,坐时身体向后靠不前弯,腿前伸;双腿及踝不交叉;不突然转身或伸手去取身后的东西。根据情况进行上下楼梯训练,“好腿上天堂,坏腿下地狱”。行走求质适量,调整步态、步幅。以前一天的训练状态来调整运动强度与方式,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3]术后第8~14天巩固和提高前一周的训练成果,为出院作准备。加强肌力训练—股四头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的抗阻训练,加强关节活动度训练。具体目标,出院时患髋能主动屈曲达到或超过90°,同时伸直位的情况下能够主动完成髋内收、外展和内外旋运动。以免因肌力不足导致Tredelenburg步态或Duchenne类步态。运动方案因人而异,随时调整,以不增加疼痛、略感困乏为宜。术前有代偿性脊柱侧凸和骨盆倾斜而术后两下肢绝对长度相等者,应引导患者逐步学会正确的步态和姿态。对于任何程度的下肢长度差异最好通过鞋底的高度来调整。需要强调的是术后3周内绝对禁止患髋屈曲、内收、内旋的复合动作,以防术后关节脱位[1]。
2.3 第三阶段 出院后的康复训练(手术第3周后)(1)指导患者继续步形、步态训练,抗阻训练-可采用自制适当重量的米袋或沙袋固定于踝部。(2)木阶梯训练:将患足置于适当高度台阶上,患肢于屈髋、屈膝位进行压腿练习,据实际情况逐渐增加台阶高度,直到髋关节屈曲度接近或达到正常为止。(3)功率自行车训练:开始时尽可能升高座垫,能骑满圈后,逐渐调低坐垫以增加髋关节屈曲度。车速开始时保持在24km/h,据情况逐渐增加,每次以15min为宜。同时加强身体前倾度来增加髋屈曲度;仰卧外展中立屈膝位,双膝并拢、分开来活动髋关节的内、外旋。以增加患髋内、外旋的活动度。(4)嘱咐患者及家属定期复诊随访:分别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以便了解康复情况,调整、修改计划。术后3个月可以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骑车、平地远足、仰泳、保健操。避免跳跃类运动、爬山和一些球类运动等,避免提取和运送重物。
1.3 髋关节功能评定 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百分评分系统。临床疗效评定:优: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差:<70分。
2 结果
本组85例获随访3~10个月。按照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优60例,良19例,中5例,差1例。优良率92.9%。两例脱位,占2%。1例同侧假体下骨折,占1%。
3 讨论
康复训练的对象是人,并非是操作一台机器,所以应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康复护理人员在规范化、系统化、循序化、全面地实施训练程序的基础上,应充分体现人的个体差异性-疾病本身情况、全身状况、医生的手术技术操作及个体的精神状态,力争使每位病人获得其自身应有的最大限度的功能康复。具体应注重以下几点:(1)康复训练工作应由专职人员指导、实施,并且与医生、患者沟通良好。⑵强调早期主动的康复训练方法,耐心讲解、示范动作要领,多鼓励,忌指责,忌操之过急。(2)必须向患者及家属强调注意事项,有良好的安全意识-防脱位,防跌倒。在休息或睡眠状态时选择性的给予肢体约束。(4)肌力、ROM及本体觉的恢复训练同等重要,应同时进行,但不宜对患髋进行直接的关节活动范围(ROM)的锻练[4]。(3)肌力、ROM的恢复训练需要时间,更需要患者的主动积极性、恒心和毅力。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脑卒中 家庭护理 康复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3.128
脑卒中病人经积极的治疗及护理,尤其是近年来诊断治疗水平的提高,患者病情迅速稳定,但80%的存活者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1],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由于大多数患者基于经济的原因不能留在医院康复,而选择出院。因此进行家庭护理指导,让患者以良好的心态进行继续康复训练,可降低患者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06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80例意识清楚,能交流合作的脑卒中患者,实施家庭护理指导,其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40~75岁。脑出血45例,脑梗死35例。
方法:按护理程序评估患者及其家属的生理、心理状态。如有无焦虑、抑郁、依赖、角色认知冲突、急切等心理状态;是否有偏瘫、语言不清、咽下困难、流涎、记忆等方面功能障碍;日常生活能力、经济收入等,通过评估获得最佳研究实证,结合临床专业知识、经验、患者需求[2],确定护理诊断,与患者一起制订康复护理指导计划,进行康复培训。出院后由康复医师、护士上门进行康复护理指导,具体第1个月每周家庭康复护理指导1次,第2个月、第3个月每2周1次,后3个月每月1次,每位病人共11次。康复护理方法多采用良性肢,定时变换,关节被动活动,早期坐位及坐位平衡,站立平衡,步行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及中医的穴位按摩等[3~5]。遵循个体化、针对性的原则,康复医师、护士一对一训练病人的同时培训家属辅助技巧,以取得病人配合及教会家属为目的,并将康复计划写在卡片上,嘱病人及家属按计划执行。再留下有效的联系方式,以便及时帮助和指导。
结 果
脑卒中患者实施家庭护理指导后,支持系统的积极性高,患者能以最佳的心情接受训练和主动配合,家庭关系融洽。6个月后全部回归社会,其中68例重返工作岗位,12例生活能自理。
讨 论
大多文献研究早期康复训练的临床意义,而实际上在基层医院,病人迫于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原因,不能在医院进行康复,只要病情稳定,便主动要求出院,因此康复训练往往立即中断,患者不可能得到医护人员的持续指导,以致不能达到预期康复的目的。本研究中出院需要康复的占60%。因此我们加强了这类病人的家庭康复护理指导,针对性强,改变了过去那种常规的指导,而侧重解决患者康复的具体问题。临床资料证实:经有效的康复训练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结构和功能代偿、重组的产生,一些继发障碍如肌肉萎缩、压疮、关节挛缩、足下垂等都得到有效阻止,降低发发生率[6],提高了生命质量。
脑卒中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直接影响康复出院指导计划的实施,我们以人为本,耐心沟通交流,一对一在家训练病人的同时,培训家属辅助训练技巧,以取得病人配合及教会家属为目的,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心,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自觉配合及参与康复,真正回归家庭和社会。
患者在家康复,节省医疗费用,减轻经济负担。脑卒中的康复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病人家属的密切配合,医护人员的细心指导和出院后的继续康复训练,并将延长到家庭护理中,才能降低残障率,达到运动功能最大限度恢复的目的。
结论:通过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家庭康复护理指导,减轻了并发症的发生,杜绝了“废用综合征”的出现,降低了致残率。家庭康复护理即医生-护士-病人-家属“协同”,对脑卒中病人的康复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郎艳霞,王玉华.脑座中患者早期康复的探讨.国外医学护理分,2005,24(5):249.
2 王艳,成翼娟.循征护理学.护士进修杂志,2003,18(1).
3 崔丽平,赵凤春.急性脑卒中病人独立步行能力预测及康复护理.护理研究,2003,17(12):1383-1384.
4 方定华,王茂斌,胡大萌.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16(5):265-266.
5 张玉珍,苏凡,陈尊霞.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训练意义的研究.实用护理杂志,2001,17(4):91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