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4: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篇1

关键词: 电力系统 继电保护 人才培养模式

一、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业教学情况及主要存在的问题

专业设置的6门专业核心课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装置、发电厂电气设备、电力系统二次接线、继电保护测试实训、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实训等,进入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2011年、2012年对我校毕业生所做的跟踪调查的“课程有效性评价”环节。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这六门课程的设置在工作与专业相关的毕业生中,91.2%的人认为这些课程很重要,但其满足度仅为53%。这些课程设置和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提升专业课程对实际工作的满足度,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系统分析、疑难排解”三项基本工作能力。

本专业教材相对继电保护技术滞后,专业课程教材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积极与企业共同开发教材,保证教材的知识与生产契合,代表技术的最新发展。实训条件需要大力完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满足学生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的实训条件,具备真实或仿真实训条件。开发校外实训基地,其数量必须满足学生认识实习、顶岗实习和职业技能实践的要求。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比例不够,兼职教师欠缺。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实践,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同时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

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1.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建议。经过专业调整结果,将继电保护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面向电力系统及工矿企业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领域相关的一线岗位,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从事发电厂、变电站继电保护及自动化装置的调试、维护、运行和电力自动化设备生产、安装、检测、营销等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确定的建议。继电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内蒙古经济发展趋势,以电力行业和相关企业为服务对象,在改革过程中,积极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以行业、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充分借鉴兄弟职业院校经验,采取多种途径开展广泛、深入的调研工作。以乌海热电厂、君正热电厂、海波湾发电厂、蒙西热电厂、五湖泵业有限公司、内蒙古顺金电力安装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为平台,根据行业、企业职业岗位需求的变化,与企业深度融合,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校企共享教学资源和生产设备、校企共同设计人培养方案、校企共同实施教学过程、校企共同监督教学质量。共同探索企业全程参与“一条主线,两个体系,三个阶段,两个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

3.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建议。以培养从事发电厂、变电站继电保护及自动化装置的测试、维护、运行和电力自动化设备生产、安装、检测、营销等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分析近三年继电保护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校企合作开展继电保护专业人才需要调研,通过专业主要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设计与实践教学高度融合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来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专业课程。

4.专业师资与实训条件配置建议。(1)师资建议: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业的教师团队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专业对师资力量的具体要求可参考以下指标:高级职称(含高级讲师)比例R20%,双师素质教师比例R40%,实训指导教师数量、素质结构基本满足教学要求。

(2)实训条件配置建议:目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有一定的基础,根据对企业和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调研可以看出,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因此建议新增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实训基地、自动装置实训基地。本专业必须配置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4000元/生。仪器、设备利用率高,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实训项目开出率在90%以上。

三、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继电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内蒙古经济发展趋势,以电力行业和相关企业为服务对象,改革过程中,依据学校“政校企合作、课岗证融通”办学育人模式,依托学院领导下的专业建设委员会,结合继电保护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校企合作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形成继电保护专业企业全程参与的“一条主线、两个体系,三个阶段,两个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如图所示。

继电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内蒙古经济发展趋势,以电力行业和相关企业为服务对象,改革过程中,依据学校“政校企合作、课岗证融通”办学育人模式,依托学院领导下的专业建设委员会,结合继电保护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校企合作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形成继电保护专业企业全程参与的“一条主线、两个体系,三个阶段,两个证书”人才培养模式。

“一条主线”是指以电力员工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

“两个体系”是指“基础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重组基础课程体系;分析继电保护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个阶段”是指分阶段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第一阶段是职业能力的认知,在一、二学期完成。要求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就业环境,工作环境和岗位工作任务,具备本专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职业素养;第二阶段是职业能力形成,在第三、四学期完成。对本专业的专业课程以继电保护专业的“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聘请企业专家与技术骨干担任校外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并采取“工作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第三阶段是职业技能提升,在第五、六学期完成,安排进行综合实训及顶岗实习。在电力生产一线对继电保护进行运行、维护和调试操作,以适应继电保护专业职业岗位。三个阶段递进地实现“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两个证书”是指学生经过三年培养,提高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学生毕业时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应取得继电保护工、电力通信调度值班员、电气值班员、变电站值班员等中级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参考文献:

篇2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有计划地培养一批专科护士,满足临床护理需求”。    一、当前高职护理教育与护士职业生涯发展之间的问题    

(一) 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不合理”的环节    

根据高职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一名学生毕业时就应该是一名合格的护士。但现实表明:一名合格的证、照齐全高职护理专业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还不足以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必须要以一名护士新手(NO级护士)的身份在临床上再接受为期1年的医院内部培训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调查发现:医院对一名护士新手的培训在内容上包括素质、知识和技能等各个方面,而培训的强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因为只有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才能实现从一名“护生”到一名“护士”的蜕变,这显然是护士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合理”的环节。《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试行)》将这一“不合理”进一步放大,所以这一“不合理”环节就是当前高职护理教育与护士职业生涯成长之间最主要的冲突,它直接反映出了当前高职护理教育中存着的诸多问题,所以如何将其从护士职业生涯中抽除掉是一个需要所有从事高职护理教育的人士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面的问题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统领性不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进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一份方案的执行周期通常是三年。然而,学校作为这一方案的制定者在制订方案的过程中更多是站在一名教师的角度去思考方案能否“用三年”,而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能否“管终生”,导致所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统领性不强。    

2.重能力、轻人文。2013年7月,在南宁召开的全国高职护理教育研讨会上,大会主席在主旨发言中指出:在全国范围内,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为指挥棒,把“全国护士职业资格考试大纲”这个行业中的最低标准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把毕业生通过全国护士职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指标。部分学校在教学安排上仅仅满足把通过国家护士资格考试作为基本要求。在课程设置上的表现就是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比例偏低,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交流沟通、人文关怀显得较为欠缺。有些学校过分强调技能训练,忽视基本理念和基本知识的教学。其结果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人文护理的思想内涵,在沟通能力、方法能力(评判性思绪)等专业(职业)核心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    

3.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缺乏保障    

一名护士的职业生涯应该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应该是自我学习和终生学习。当前高职护理教育存在着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明显缺乏针对性,课程体系的设置和课程开发仍然是知识导向,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缺乏,课堂教学以传统模式为主等诸多问题,在这种环境下培养的学生的自我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明显不足。    

4.课程建设缺乏创新    

当前高职护理教育的现状是以学校为主体,行业指导和医院参与程度明显不足,距离学校—医院(企业)“双主体”的最新要求差距就更大了。在这样的状况下,作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最主要载体的课程,其建设当然也就摆脱不了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以传播知识为目的的教材、传统的课堂教学等高职教育与生俱来的顽疾。    

二、护士职业生涯发展的对策    

认真分析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不外有三:首先是办学观念的落后,尤其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缺乏必要的认识,这是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其次是校(医)融合不足,这也是产生上述的直接原因;第三,满足于当期高职护理教育繁荣的现状,缺乏改革的动力,这是产生上述问题的现实基础。    

面对差异巨大的中国职业教育现实,既需要在理论上回到原点重新认识职业教育,更要在实践中有勇气和决心,在总结提炼过往经验的基础上,开创“百家争鸣、各有千秋”的职业教育新局面。所以要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1.建立适应高职护理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    

首先要以《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aols } aola年)》为指导,以校(医)院深度融合为突破口建立真正适应高职护理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并在政策引导下真正发挥行业指导作用和医院在高职护理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有效解决当前制约高职护理教育的诸如人才培养模式陈旧、职业观念滞后、优质教学资源缺乏、专业特色不鲜明等系列问题;其次,要通过大数据分析、专业调研等有效手段对高职护理教育人才需求趋势进行正确的评估,正视当前高职护理教育人才培养“量大质低”的现状,通过改革创新和特色建设来培养真正符合高职教育人才目标的优质护理人才,如此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并发挥引领作用;第三,还要尊重护士职业生涯的成长规律。要以护士职业生涯的成长路径为方向,按照整体护理的新模式来重新规划高职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全面推进高职护理教育和教学改革,以满足高职护生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素质、能力和知识等多方面的要求。    

2. 树一立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等职业教育观    

篇3

1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和内涵

《教育大辞典》对培养目标的解释是指教育目的或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说所应达到的培养要求、质量和规格。袁璟婷在《高职卫生人才培养模式与评估探索》中指出:“人才培养目标其实质就是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或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是培养者对所要培养出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规定。它是教育活动的决定因素,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于学校而言,人才培养目标要结合学校的层次、类型以及专业进行具体化才能真正地发挥其应有的规范、指导和检验作用[2]。”近年来,我国在中专毕业生中实行了对口升学的政策,从而使一部分应届中专毕业的护理学生有机会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这对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校从2014年才开始招收对口高职护理学生,由于对口高职护理专业成立时间短,学生差异性大,其培养目标的确定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有了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培养模式创新,才能培养出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强大的操作技能的综合型人才,使他们真正的符合社会的需求。

2对口高职护理专业人才目标综述

对口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是中专护理毕业生通过参加考试升入高职大专,通过这种途径升入高职的学生学制一般为2-3年,在此期间完成学校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全部课程且考试成绩合格者可获得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专科文凭。由于这部分学生已经学习了中职的护理的相关课程,并拿到相关的资格证,甚至有部分学生已经有丰富的工作经历,所以这部分学生在培养目标上与中职培养人才层次是有差别的。中职教育强调职教育侧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而对口高职教育后更强调技能的拓展与延伸,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因此“中高职三二分段应该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实现阶段的顺利过渡和衔接,避免教育层次和专业技能水平的错位”[3]。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目前对口高职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围绕知识、技能、素质三个方面:

2.1知识目标

知识主要是指从事某一特定岗位或者岗位群所掌握的文化理论知识以及专业知识等。面对对口升人高校的这部分护理学生是中专起点,在中专阶段的学习是以医学课程的专业知识为主,虽然在中专学习阶段学习了部分文化课程,但课时偏少、内容较浅,大部分文化课程都是考查课,造成部分学生学习不认真,收效较差。根据相关实习医院的反馈,我校学生也存在文化知识匮乏的突出问题,甚至有部分学生连基本的文书写作都存在问题,因此在重视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要坚持双管齐下,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体系,才能应付复杂多变的医疗环境。史可可在《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衔接研究》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学习必要的文化知识与少量的技能理论知识;高等职业教育阶段要求相应的基本知识与过硬的专业知识,对硬性知识有精准的掌握,在知识面上的要求比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更为广泛与深刻。”

2.2技能目标

职业技能,即指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是能否顺利就业的前提。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精神,调动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技能是职业教育的基础,是重中之重。中职教育侧重的是基础技能的培训,而进入到大专学习的高等职业教育则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对应工作岗位的操作技能,还要一定的组织能力、创作能力与驾驭策略层面的过程的专项能力,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训。

2.3素质目标

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指的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性及其基本的品质结构,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职业意识等。有一些学者将素质称之为“品性”、“品质”,它主要是指个体的思想品质、道德品质、身心品质、个性品质等等。在现代护理学中,人文素质培养归根结底就是引导护生学会做人,自主发展,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提高自身的人格和修养,利用人文精神解除病人的痛苦,成为名副其实的白衣天使。对于对口高职的学生经过在校的学习和长达8个月的临床实习,在技能上已经经过一定程度的专业化训练,而在职业素质方面有待进一步的优化和培养,因此对于对口高职的学生不仅仅是掌握基本的技能,同时应该培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与人合作与沟通能力等,这些职业素质无疑会提升他们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以及应对医疗环境的适应力。综上所述,对于对口高职护理专业这种中高职衔接模式的培养目标主要集中在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在笔者看来对口高职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既要考虑到时代经济的发展,也要考虑到本专业的特色,更要考虑到地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要,才能全方面、多角度的制定适合我校对口高职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作者:唐莉 杨京楠 单位: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十七条[Z].

[2]袁璟婷.高职卫生人才培养模式与评估探索[D].南京:东南大学,2014.

篇4

一、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培养目标与我国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高职护理教育是为医疗卫生保健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专门教育,因此,护理教育必须符合卫生保健服务的发展,符合岗位对护理人才需要的层次、规格的要求。而目前我国在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上以满足社会急需的数量为主,未重视护理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在教育上仍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培养目标上没能明确地定位于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上没能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要求【1】。

(二)临床教学资源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

随着医院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变化,尤其是近年来医患矛盾的升级,有些医院从维护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接收实习学生,接收的医院也减少了学生的动手机会;加上高校招生规模扩大,造成临床教学资源不足,学生实践机会减少,人才培养目标较难实现。

(三)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缺乏专业特色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突出实践教学是当前护理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现在很多护理学校仍旧沿用医学类通用的“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在医院实习”的“2+1”人才培养模式;授课方式多为理论讲授,尽管近年来许多学校都建立了护理仿真实训基地,但护理实训多数情况下是模拟性的,无论是环境感受还是心理状态都与实际工作环境有差距【2】,教学与临床脱节,造成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差,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得不到更多的培养,毕业后临床适应时间较长,护理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职护理专业双轨双控双向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以医院为依托,培养护理岗位所需人才,按照行业对护理人才规格的要求,调整和确立护理人才培养方案。双方共同承担培养学生的责任,保证人才培养的良好社会适用性【3】。“双轨”指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医疗卫生保健机构护理工作过程相符,学生在校学习内容和在护理岗位上的见习、实习、工作内容相一致;“双控”指校院双方就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互商互通各教学环节的控制要求,起到校内校外双向控制培养标准;在双轨、双控实施过程中体现“双向融合”。

(一“)双轨”的实施步骤

1.学校和医院共同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学校和医院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医院参与学校课程体系开发的每个细节,学校专业教师定期到医院进行专业和课程调研,通过定期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等方式,使医院专业人员直接参与到课程开发过程中;在人才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学生在校完成的全部学习内容与医院护理工作岗位上工作内容相一致,最终实现护理专业课程的完全工学结合。我系护理专业通过三次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对职业岗位工作结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出护士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将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分析形成了基础护理、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护理评估、护理文件的书写与管理、成人系统疾病护理、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护患沟通与心理护理、突发事件的应对、门诊与病房管理13门学习领域的课程。依照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按照临床护士护理工作能力培养渐进的过程(辅助护士责任护士护理组长),进行学习领域课程序化,形成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并在2010级的学生中实施教学。

2.学校和医院共同完成教学的实施过程。在教学实施的全过程中,依托医院和校内仿真实训基地,使教师和学生在实训实习环境中,完全实现与实际岗位角色的互换,即“教师”为“带教护师”、“学生”为“护士”;采用行动导向教学,选择真实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完成完整的工作任务,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职业生涯的成长,使学生学会工作和学习。

3.学校和医院共同进行师资培养。学校实施教师的AB制的培养制度,即专任教师一年在医院工作,一年在校任教,派遣大量的教师到护理一线工作学习;同时学校聘请大量富有实践经验的一线护理专家担任专业课程教师。学校和医院建立师资共享的培养平台,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使学校师资水平进一步提高。

4.学校和医院共同进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学校与医院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实现深层次合作,在医院建设示教室和学生的实训室,学校提供先进的教学设施和资源,如多媒体教学设施、各种教学模型,医院参与建设学校仿真的校内实训基地,让学生在三年学习过程中,专业课程以及实训实习全部在真实环境中完成,实现学生所学与将来就业后的实际工作内容高度一致。

(二“)双控”的实施方案

学校和医院双方就人才培养过程互商互通各教学环节的控制要求,共同制定各项管理制度,确保校内、校外双向控制培养标准。

1.成立由学校和医院资深专家共同组成的护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召开每年两次的联席会议。在联席会上,广泛听取护理行业专家、临床护理人员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建议,不断完善护理实训基地的硬件建设和管理,提高护理实习生和毕业生质量。

2.建立以学校专职教师、行业专家、兼职教师等组成的优质带教师资队伍,指导学生在校的课程实践教学及在实习基地的见习和顶岗实习工作。共同制定护理教学与实习管理制度和出科考试制度,使实训实习基地的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3.建立学校护理系与医院护理部主任、带教老师的三级联系网络,严格管理见习、实习环节,及时反馈、认真总结。学校定期组织召开实训实习教学研讨会,聘请实习医院的带教教师参加,研讨新形势下改进顶岗实习工作的办法,进一步修订实纲、实习标准及《顶岗实习任务书》,加强对学生实习过程与质量的全程监控,提高临床带教教师的理论和管理水平。

4.与行业和医院等资深的护理专家共同制订临床带教的工作规范和质量标准,完善临床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另外,通过辅导员对实习队长的管理,时刻了解学生思想动态;通过临床教学联席会议的长效制度、学校和医院建立的互联管理网络等方式,加强学校和医院双向管理,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

(三“)双向融合”目标实现的措施

通过学校与医院间的合作、联动,将专业教学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以行业岗位标准来规范和考核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缩短学生进入岗位的适应期,实施人才共育,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第一学期:学生在学校教师和医院带教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认识护理课程”的学习以及去医院感受护理工作,对护理这个职业有认同感;通过“正常人体结构与机能”的学习,能够辨认各个系统的形态结构、知道人体各部分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是如何参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第二学期:学生通过专兼职教师的讲授和带教,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熟知临床患者基础护理和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为临床护理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学生在教师讲授“健康评估”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去医院进行临床患者健康资料收集与评估,使其具备运用科学的临床思维去评估服务对象的健康问题;具有一定的沟通技巧和健康教育能力。

第三、四学期: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通过在模拟或真实环境内开展护理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比如成人系统疾病护理、儿童护理、母婴与妇科疾病护理、突发事件应对等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使其具备专科岗位能力。

第五、六学期:经过在校外实习医院轮岗实习,进一步熟悉岗位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和技能,检验学生岗位技术的实际运用能力,然后进行顶岗实习,实现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三、双轨双控双向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一)现代护士必将是双轨双控双向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产物

近年来,护理人才缺口较大,护理专业竞争激烈,我们国家需要护士,但不是传统的护士,而是现代护士。现代护士必须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的岗位职业能力。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护士因和医院的高度融合,实现了和护理岗位的无缝对接,毕业后很快适应角色,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临床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篇5

论文摘要:社会需要什么标准的护理人才,以及如何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护理人才一直是困绕护理教育工作者的首要问题。尤其是对民族地区院校而言,优化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将在分析我区护理本科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主要围绕目前护理本科教育是否适应社会需求,应培养什么标准的护理本科人才等问题进行探讨。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医学教育模式及卫生服务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护理工作日益成为医学教育界越来越关注的重要课题。无论是护理学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从而对医学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民族地区护理本科人才的教育事业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地区高等护理人才的现状,明确高级护理人才培养的方法和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进一步适应社会需求。努力探索民族地区护理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积极创造适合于民族地区的特色的本科护理模式已经成为医学类高等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1民族地区高等护理人才培养的现状

民族地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决定着该地区医学类高等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在新的形势下,民族地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必须认真审视和思考护理本科教育的基本现状,结合国内外该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方法、新模式和新经验,提出适合于本地区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模式,在正确认识现状,注重机制完善,明确培养方法与内容,加强模式构建等方面尽快适应多元化的护理本科专业人才模式轨道。

1.1学制设置过长

五年制护理本科,因学制过长,重复课程较多,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医学本科课程的设置模式,特别是医学基础课程的设置,没有体现护理专业的特色特别是民族地区护理工作的特点。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和要求,目前我国很多重点院校护理本科已由五年制改为四年制,而目前国内有些院校仍实行五年学制。

1.2教学方法有待调整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完成教与学任务而采取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在多数情况下教师总是以传统的讲授为主,且教学方法单一,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灌输大量信息,缺乏引导学生根据地区特点和民族习俗进行研究和讨论,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因此重视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强调临床教学与课堂教学交替进行,把握地域和民族特点,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以学生为中心”研讨式学习方法,突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是民族地区护理本科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1.3课程体系有待改善

近年来,针对我国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许多院校在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护理教育的基础上,在教学模式、课程结构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国内外护理专业体系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生物医学模式、生命周期模式、人体功能和基本需求模式、健康模式等。生物医学模式忽视了人的整体性,生命周期模式、人体功能和基本需求模式、健康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但是后三种模式在师资培养和教材的编写上要求高、难度大。另外,由于我国高等护理长期停办,改革开放以后虽然予以恢复,但是护理教育本科专业在教育形式上仍然沿用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教育模式,医学基础课程设置多而全,可以说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压缩和翻版,没有突出护理专业特色,更谈不上结合地区和民族特点。

1.4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护理师资队伍中受过正规高等教育和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比例相对较少,多数教师没有接受系统的教育学训练。在这样的背景下,临床课程教学往往以临床医生为主,讲授的内容总是以疾病的治疗为重点,忽视了人的整体护理,特别是忽视了民俗民风和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而在护理的内容上往往是一带而过,以致教学内容与护理结合不紧密。

1.5传统的护理教育模式存在问题

民族的特点和风俗文化、生活习惯等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护理本科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一是培养目标与社会卫生保健系统需求不相适应[1],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二是以传统医学为主体的课程体系与护理专业需求不相符合,课程设置基本没有摆脱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基础课程占总课时的比重较大,而人文、社会等学科内容明显不足,有关老年护理、社区预防保健等方面的知识缺乏;三是护理专业课的教学特色不明显,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压缩,以医学诊断为主线,以疾病的诊断治疗为重点,护理内容少,教材建设滞后;四是教学组织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主要为“灌入式”,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理论与实际相脱节。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我国的护理本科教育尚未形成体现地方特色、结合区域民族特点的教育体系。

2护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方法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的全面协调发展,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教育能否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素质,过硬的基本技能,能否开发其再学习、再发展的潜能就显得至关重要。近年来,各国在对高等教育的理念、目标、模式等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教学模式。所以突出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综合教育;重视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学的结合,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拓宽专业渠道,在护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探索和改进是十分必要的2.1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和方向,也是制定教学计划,确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组织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通过对社会需求和新形势下护理本科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构成的解析,将护理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重新进行确立,培养具有扎实的护理学及相关学科知识,较强的实践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的,能在护理领域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研究和预防保健的高级护理专门人才。同时要求学生力争做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做人、做事、做学问共同提高。

2.2突出民族特色和专业特点

根据护理专业知识结构的需要,结合整体护理观及现代医学模式所具有的生物、心理、社会特点,加强伦理学、心理学、人际沟通、社会学、美学等人文科学与护理学专业课程的交叉力度,开设有助于发展学生个性的选修课,如公共关系学、社会心理学、民俗学、回族文化专题等,体现护理的人文精神和以人为本的专业和民族特点,使学生能够从生理、心理、社会、民俗等各个方面整体地认识人的健康,理解人对健康问题的反应,帮助人满足健康需求。

2.3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

课程就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调整是护理教学改革的核心。为反映现代教育思想和改革趋势,充分体现民族地区的护理特点,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必须遵循医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医学模式转变,突出护理专业特点,强化目标培养,重视素质教育,对课程结构进行整体优化和合理的调整。

2.4改革学科结构,适应学科发展需要

根据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改革学科结构,删减原有课程中不适合的内容,加强教学内容的渗透和融通,发挥课程群体整体效益的同时,要适应学科发展的需求,加大专业课比例。根据学科发展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增设社区护理、康复护理、急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护理研究、护理教育学等必修课程,护理专业课程占总课程的比重要明显增加,形成以预防保健与临床护理相结合、并充分体现民族和地域特点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

3改革教学方法,全面注重能力培养

根据护理学发展趋势和新世纪护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编写配套教材,打破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以诊断治疗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建立“以人为本,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新型教学模式,强调人的整体性;强调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强调病情观察和判断、紧急情况处理、危重症监护、健康指导和教育的重要性。护理的重点在于解决人的健康问题,将护理技术操作与满足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使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得以统一,从而充分体现现代护理观念,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1改进专业课教学方法,注重能力培养

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在提倡教师精讲教学内容、合理规定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应借助不同的临床病例,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指导学生查阅文献、小组讨论,为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提供有力依据。通过让学生参与积极的思维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比较、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的综合能力,为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处理临床问题打下良好基础。此外,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采用小组讨论、学生演讲、角色扮演、患者访谈等形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锻炼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3.2建立模拟训练方法,强化技能训练

积极改善教学实验条件,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和实物教学,建立多媒体教室、基础护理技能训练室、专科护理技能训练室、重症监护室等护理技能实验室。配备多媒体教学实验系统,现代化护理训练模型、设备和器械,实现教学手段的形象化、智能化、多样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能够在较为真实的环境和氛围中通过规范化的训练,熟练操作技能,增强动手能力。

3.3加强实践教学,完善评价体系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在临床实践中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和技能。因此,加强临床实践教学,是护理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临床带教老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具体带教计划,指导学生按照护理的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五个步骤,对分管的病人进行全面的护理。指导学生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收集病人的主客观资料;正确区分护理诊断的依据和相关因素;采取合理的措施解决病人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掌握正规的护理操作,提高专科护理技能;总结护理过程中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3.4改革临床实习教学检查形式

为了保证临床实习质量,改革传统的“师生座谈会”的实习教学检查方式,采取教学查房、技能演示汇报与师生座谈相结合的形式,全面检查实习中教与学的质量。教学查房、技能汇报采取以病例为引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方法,选取学生在实习中护理的典型病例,使学生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进行问诊、体检,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完成护理操作,实施健康教育。教学检查中,提倡师生互动,讨论交流,理论联系实际,有效促进各教学医院在实习带教过程中高度重视学生临床思维的训练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3.5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内、外、妇、儿等学科之间重复内容较多,为了避免学科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和遗漏,节约时间,可在各学科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以护理专业为单位的集体备课。不同课程共同涉及的内容,应相对集中讲授。如:气胸病人的护理在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中均有讲授,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病情观察重点一样,胸腔引流管的护理要求也一致,可以安排由内科护理学老师重点讲授。

篇6

关键词:健康老龄化 老年护理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c)-0-01

1 健康老龄化的提出与含义

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提出“健康老龄化”的概念。健康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身体、心理智力、社会和生活等五种功能方面能保持应具备的正常状态,使老年人能较长时期参加有价值的社会活动。健康老龄化不仅要求寿命的延长,更重要的是生存质量的提高[1]。

2 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2.1 大力发展学历教育

2.1.1 增设老年护理专业

随着我国政府对老龄问题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2006年2月9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要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学、营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要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这无疑为“老年护理”专业的开设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因此,各级各类卫生职业院校,应该审时度势、抓住发展机遇,从根本上改变现在还没有老年护理专业的现状,增设老年护理专业,并围绕老年相关的生理、病理、临床特点和护理具体要求组织安排课程,制定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配备专门的卫生部正规教材,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建设专门的老年护理实训基地等。通过这些有效措施来推进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教育培育工作。

2.1.2 发展老年护理高等教育

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已经正式批准护理学专业成为I级学科,这也为我国老年护理学专业申请成为二级学科提供了可能性。高等院校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加快我国老年护理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教育项目的申报和建设。这种高层次的老年护理教育势必起到学科引领、导向作用,对全社会老年护理观念的更新、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老年护理事业、为其它层次的老年护理专业学生点燃希望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2.2 多元化补充非学历教育

因正规的学历教育周期长,为缓解当前老年护理人才供需矛盾,应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拓宽办学门路,大力开展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正规教育的补充,为社会培养急需的老年护理人才,以解应急之需,提高我国现有的老年护理事业整体水平。

2.2.1 养老护理员培训

“养老护理员”是顺应老龄化社会的一门新兴职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2年制定出台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规范了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内涵、分类等级、申报条件、培训要求、鉴定方式等关键性问题,对规范“养老护理员”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职业门槛低、培养周期短、市场需求大、发展前景广,使之成为社会目前培养大量养老护理人员的主力军。

但不可忽视的现状是从业人员大多是下岗工人或进城务工农民,基础知识薄弱,综合素质不高,而且大多是本身年纪偏大的中老年妇女,精力体力有限,再加上收入低,社会重视不够,人员流动性大,导致整体情况令人堪忧。

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应充分考虑广大从业人员目前的实际状况、关联行业认可程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各方面因素。科学制定养老护理员队伍发展规划、妥善解决养老护理员职业待遇保障、着力改善养老护理员社会形象地位、积极推进养老护理员职业化建设等。

2.2.2 临床护士转岗培训

随着养老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将有更多的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从医疗机构中独立出来,转向社区和机构养老部门。临床普通护士需求将趋于饱和,甚至下降,而老年护理这种“专科护士”将需求剧增。再加上临床护士有比较好的专业基础和工作背景,能够经过短期培训,快速、较好的适合这份工作。这也是顺应国家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突出专科化护理的时代要求。

2.2.3 大兴在职继续教育

为在职人员提供多种形式的老年护理继续教育活动,如采用集体授课、小组讨论、网络学习等形式进行培训。培训后发放相应的培训证书,作为护士继续教育的学分证明或者护士进入老年护理相关机构工作的准入标准之一。另外,进入国家级、省级《老年护理》精品课程网页,使用某些与老年护理相关的专业网站也可以为护士的继续教育内容提供相应的补充。

2.2.4 社会护理技能普及

在社区对老年人、其子女及家庭保姆展开健康教育和简单技能训练,提高防病急救意识。老年人的很多健康问题症状隐蔽、发病急骤、预后较差,如果能够及时正确处理,将会对疾病有巨大的帮助。加强这方面知识的普及,能够为老年人的安全保驾护航,也能增加老人的自理能力,让子女孝心得以实践。

2.2.5 引入时间储蓄概念

借鉴义务献血的用血机制,时间储蓄可以支付自己及直系亲属的护理需求。例如,德国年满18岁的公民,可利用公休日或节假日为老年公寓或老年病康复中心服务,不拿报酬,将来年老或需要护理时,可以获得同样时间的照顾[2]。对参加护理的非专业护理人员,包括家庭成员、义工,由社区计量考核计入护理服务时间储蓄,将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充分运用,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养老氛围。

3 结语

有关资料显示,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2050年,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3]。“十二五”期间,人口老龄化的飞速发展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些困顿,但也为“老年护理”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和挑战,而人才的培养又是重中之重,树立正确观念、保障师资队伍、从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层面全面渗透,逐步推进老年护理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才能真正落实“老有所养”的社会主义目标,最终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全球

战略。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护生,实习,管理,问题,对策

2002年以来,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高职护理教育已成为我国护理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承担了护理教育的主要任务,其办学已形成规模。由于办学规模和专业自身特点的限制,“时间长、分布散、岗位多、任务重、风险大[1]”成为了当前高职护生临床实习的显著特点,也是当前高职护理教育真实写照。

在这种形式下,高职护生临床实习的质量保障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而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是其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而制定一个统一的高职护生临床实习标准是当前高职护理教育所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问题形成的原因

自1888年美国人约翰逊女士在我的福建省福州市开办第一所护士学校以来,西方护理教育进入我国已有120多年的历史,1921年即开始高等护理教育,但1950年后,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中断了30多年,造成了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而我国高职护理教育的发展始于本世纪初,属于高等教育中的新生事物。抛开这些历史层面的因素,结合当前高职护理教育的现状而言,形成这一突出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1.1办学规模增长过快

以湖北省高职护理教育的现状为例来分析:到2011年底,湖北省约有高职院校57家,其中25家开办有高职护理专业。近三年上述相关院校的高职护理专业每年的招生计划都在300人以上,但实际招生的人数远远超过了计划,是各相关院校的招生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湖北职业技术和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均为学校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近两年来,湖北省内仍然不断有新学校加入高职护理教育的行列,如果把湖北省内的三本院校和其他相关院校高职护理教育办学的数据计算在内,办学规模就更加庞大。办学规模的快速增长产生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高职护生临床实习资源紧张的局面不断加剧,在各院校间形成了激烈的竞争。

1.2质量建设起步晚,发展不平衡

2006年,教育部教高(2006)16号下发后,人们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有了统一的认识,内涵建设才成为各高职院校发展的主题,但在这一过程中,各院校间的发展又非常不平衡。处于领先地位的是“十一五”期间在全国范围内建成的100所高水平示范院校建设,它们在质量建设方面走在了前列,引领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其次是100所国家骨干院校建设单位;更多的高等职业院校质量建设方面则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总之,我国职业院校的质量建设工程起步较晚,各地区和各院校间发展又不平衡,而护生临床实习的质量建设工作就更加滞后了。

1.3校行院间工作不同步

当前高职护理教育质量建设的另一个现状就是,行业、医院和学校三间之间的动作不同步。主要表现为,行业与医院之间合作非常紧密,尤其是在行业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方面,但二者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明显不同步,主要原因是学校在护理行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不明显。

2、原因分析

2.1办学规模快速增长的原因

2.1.1护理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大

市场对护理专业人才存在较大需求是导致高职护理教育办学规模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随着社会经济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健康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对医疗服务的 需求不断提高,对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的护理,工作范畴由医院开展到社区,工作内涵也进一步深入,对我国护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根据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2020 年,全国在职护士国专科学历护士人数应达到护士总人数的50%,本科学历及以上学历的护士应达到10%。其中三级医院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不少于护士总数70%,二级医院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不少于护士总数的50%。《2011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我国注册护士数从2006年的1,426,339人增加到2010年的2,048,071人[2],连续四年保持了高速的增长;《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明确提出了“到2015年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86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2.07[3]”的目标;这为学习护理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2.1.2参与办学的学校数量不断增加

导致高职护理教育办学规模增加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随着形势的发展,高职院校间的生源日趋紧张,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许多高职院校均选择了护理专业作为新的增长点,纷纷加入到高职护理办学的行列中来。

2.2质量建设起步晚、发展不平衡原因

高职护理教育在高职教育是领域的新生事物,许多高职院校的高职护理教育始于本世纪初,从事高职护理教育的院校其前身或为各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或由各地方卫生学校(中职)资源整合而来,发展之初,各相关院校对高职护理教育的发展目标存在不同认识,有的院校以升本为目标,有的延续了本科院校“压缩饼干”的办学模式,有的办学理念还停留在原来中职办学水平上,导致了高职护理教育质量建设工程滞后,这其中自然也包括高职护生临床实习的质量建设,这一状况在2006年以后才逐渐改善。

2.3校行院三方工作不同步的原因

而导致校行院三方工作不同步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学校的办学机制体制建设滞后,无法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有护理行业发展中引领作用;其次,行业(医院)对于高职护理教育这一新生事物缺乏足够的认知,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解决问题的对策

3.1应对办学规模快速增长措施。当前,对高职护理教育的投入力度与其办学规模增长的步伐并不同步,导致了教学资源高度紧张,尤其是在高职护士临床实习的环节表现得非常突出。在一些地方的中心医院,能够提供的实习岗位数已达到过饱和状态,带教师资力量明显不足,护士临床实习的质量得不到充分的保障。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通过完善高职院校办学水平评估机制,通过有效的评估引入淘汰机制,提高高职护理教育办学门槛,改变高职护理教育遍地开花的局面,将高职护理教育办学规模控制在合理的水平。

3.2应对质量建设起步晚、发展不平衡的措施。关键是要落实《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教育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等相关文件精神,改革办学机制体制,尤其是要适应当前高职护理教育的发展方向,通过组建职教集团,统筹区域内的优质办学资源,统一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

3.3应对校行院三方工作不同步的措施。

解决校行院三方工作不同步的关键是,学校要改变办学观念,创新办学机制体制,在坚持办学主体地位的同时,做到:

3.3.1以医院利益为中心。以医院利益为中心,适应医院需求来培养人才,寻找校院双方利益的最佳结合点,让医院更深入地参与到高职护理教育活动中来,使医院教学资源为我所用,尤其是护生临床实习的质量标准建设和护生实习的过程监管过程中,坚持标准共建,过程共管。

3.3.2强化行业的指导作用。要发挥行业的高职护理教育的作用,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行业需求相适应,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组建以行业专家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每年的专业调研与分析,及时把握行业需求及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定位上,要关注学生的职业成长,培养护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以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的发展要求,真正做到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相适应,在护生临床实习质量标准建设过程中,引入行业标准和职业标准,强化行业在高职护理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总之,不断适应护理行业新的要求,增强质量意识,通过加强高职护生临床实习质量标准建设力度来完善高职护生临床实习质量保障体系,就一定能够切实提高高职护生临床实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赵琴.护生临床实习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3,18(10):854-855.

篇8

【关键词】 妇产科护理; 实训基地; 建设

近些年来,我国护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不断得到加强。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up】[1]【/sup】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实验、实训、实习是课程教学改革的三个重要环节;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在实训基地中对学生进行实际训练,是培养学生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关键环节。

为适应新形势下对护理人才培养的要求,笔者所在学校同许多其他高职护理学院一样,积极建设能够资源共享,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为培养、培训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了条件保障,为实现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护理操作技能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

1 妇产科护理实训基地的建立

2006~2008年,本校在省市级领导支持下,投入1000余万元资金,建立护理实训基地,占地5000余平方米,各种大型仿真实训器材设备200余台(件);同时于2008年5月确定为省级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作为实训中心重要的组成部分,妇产科护理实训室总面积1000余平方米,各种先进模型设备总资产100余万元;主要为本校大、中专护理、助产、社区护理等专业的妇产科护理课程提供实训教学服务,是学生进行妇产科护理技术实践的重要场所。

1.1 明确专科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及功能定位 笔者所在系护理实训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创建省内先进的示范性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标准,成为“设备先进、环境仿真、管理规范、衔接临床”的省级护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在此目标下,妇产科护理实训室将本学科实训建设定位为:进行护理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操作培养的教学基地;校内实训与医院实习的过渡纽带;拓展社会服务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1.2 实训项目设置科学,创设接轨临床的仿真实训环境 妇产科护理实训室建立之初,笔者所在学校即制定了较为合理的新建设规划。依照护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学科教学大纲要求,完善实训基地硬件建设,提高其先进性、科学性,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举措,先后由相关领导带队,组织专业教师和实训教师等,前往沧州、宁波、郑州、成都等地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参观学习,多次邀请各附属医院护理专家参与研究建设。经过校内外专家组反复论证,规划明确了妇产科实训基地建设方案,从仪器设备购进计划、实训基地面积的确定,到仿真实训项目的设置,贯穿渗透了先进职教理念与紧密衔接临床的建设宗旨。结合临床护理工作标准和教学要求,科学设置了妇产科护理实训项目,如产前检查护理技术、妇科检查护理技术、平产接生护理配合、新生儿窒息复苏护理配合、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前、术后护理技术等十余项专科护理实训项目。同时,为创设与临床更接近的仿真环境,根据医院妇产科病房的设置特点,从模拟产房、母婴病房、妇科诊室、新生儿沐浴室的布局、设施,到器械、设备的配套,均做到与真实医院环境相接近,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有进入医院病房的“零距离”体验。目前已建立和使用的有仿真产房(包括待产室、治疗室、刷手间、产室)、母婴病房、新生儿沐浴室等,将学生职业素质、专业角色培养渗透在实训教学中,充分满足护理、助产、社区护理等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实训需要与能力培养。

2 规范实训教材,完善实训教学手段

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笔者所在系编撰了校本教材《护理专业实训指导》、《临床护理实训报告》,作为实训教学配套用书。妇产科护理实训教学大纲、各实训项目操作流程、学生实训综合评价等均已完善,在各专业、各层次教学中已成为重要教学手段。其次,为加强学生能按操作标准进行反复练习,通过多媒体手段巩固课堂实训操作和实践技能,妇产科护理实训室安装了示教和反示教投影系统,先后购置了多台电脑和触屏多媒体学习系统,内装妇产科护理实训学习软件、各项护理技术操作评分标准及流程、妇科及产科护理操作录像及测试题等。学生可通过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自学、自练、自评,学会自我管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3 规范化管理,加强实训师资队伍建设

在护理实训中心统一调配下,妇产科护理实训室在实训教学安排、实训室分配使用、人员调配等方面亦实行统一管理。建立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使日常教学管理科学、规范,并在系内率先实行了6S管理模式【sup】[2]【/sup】,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有利于实训基地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同时,优化实训教师队伍,加快师资队伍建设;2009年,一位实训教师选派赴马来西亚考察学习;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5人;鼓励本专业实训教师进入妇产科临床护理岗位工作,要求每人不少于一年的临床实践,对提高实训指导教师的教学和专业技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4 拓展社会服务功能

实训基地除了服务校内实训教学外,还应成为培训和考核现有技术应用型人才和进行继续教育、职业技能鉴定的重要基地【sup】[3]【/sup】。2007年以来,笔者所在系利用资源优势,发挥社会服务职能,先后举办了家庭母婴保健师短期培训班;开展护理自考助学课程;对附院历年新聘护士的岗前培训200余人;市级社区护士培训班两期,均得到学员好评。目前,笔者所在系正积极申报卫生部护理职业技能鉴定考点,以此为豫西南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能力提高创建更好的平台。

参 考 文 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第16号)

[2] 龚海蓉.6S管理法在基地管理中的应用.第十一届高职高专护理教育研讨会论文汇编.长春: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0.

篇9

关键词:口腔护理专业;英国;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5-0131-02

一、英国与中国口腔护理专业的现状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口腔护理专业都是一门新兴的专业学科,正在逐渐发展成熟。英国的口腔护理专业比我国起步早,发展快,体质健全,我国的口腔护理专业正处于快速发展之中。在全国卫生职业教育(中、高职)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中,护理专业划定了“口腔护理”和“重症监护”两个专业护理方向,这是我国护理行业由大护理转向专科护理的一个标志性的划分,标志着我国护理理念的转变和更新以及护理方向国际化进程的加快。[1]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无独立的口腔护理培养体系,没有独立的资格认证体系,该专业通常会以护理专业(口腔护理方向)的形式出现。

二、口腔护理专科教育的必要性

口腔医学“四手操作”发展迅速,具有高质量、高效率、保护医护劳动力的优点。而口腔护理人员与其他科室的护理人员相比有其显著的专业特点。口腔疾患位于头颈、颌面及口腔内,其邻近解剖结构复杂,颌面部损伤及口腔疾患易致呼吸道阻塞,导致窒息,危及病人生命。口腔门诊诊疗工作需借助多种设备、器械,使用不同种类的修复材料以及消毒物品,口腔治疗时所需的卫生耗材品种繁多,性质各异,大小不一,使用的仪器、材料件小但价格高,需要特殊和常规保养。因此,护士除需掌握普通的基础护理知识及技能以外,还需掌握口腔专科基础理论及口腔专科护理技能。[2]目前,口腔护理工作人员多为普通护理学毕业生,上岗前需进行较长时间的培训,且需在以后的工作中边做边学,才能胜任口腔护理的工作。因此,对口腔科护士进行专科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三、英国口腔护理专业的发展

以前,在英国从事口腔护理工作的人员不需要有该专业相应的学历。在英国,口腔科医生大多是男性,而口腔科诊室都是独立的房间,当男医生给女病人看病时,需要口腔科护士这样一个角色存在来避免某些纠纷的出现。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从事口腔护理的工作人员需要进行正规的培训。自2008年起,所有从事口腔护理的工作人员都必须在英国口腔协会(General Dental Council)注册,并接受英国口腔实践范围(GDC's scope of practice)法规的约束。

四、英国口腔护理培养模式

在英国,口腔护理专业与护理学专业是完全分开的,但它们的培养模式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每一学期都有临床实习的课程,理论课与临床实践课课时比例为1∶1。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学生在校学习了相应的理论和操作之后,进入到临床实践环境中,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临床实践,并在临床实践中强化、熟练和提高。很大一部分口腔临床实践技能的考核也是在临床工作环境中进行。负责技能考核的教师会在相应的时间到各个学生实习卫生机构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考核。实践技能考核是以真实的工作环境为背景,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看学生能否灵活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正确地应用到临床实践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学生、教师、卫生医疗机构皆有受益。学生可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逐渐熟识口腔科所使用的各种仪器设备、器械、材料和药物,能够很好地配合临床医生进行各种口腔治疗,逐渐达到该岗位对口腔护士的要求。教师到医疗卫生机构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考核,可以及时地获知临床上所使用的新的知识、技能、器械和材料,等等。教师可将临床上新的发展应用于对教学活动的指导,可做到教学活动与临床实践无缝对接,人才培养规格符合临床需要。医疗卫生机构给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减少了经济支出。

五、英国口腔科工作人员团队

英国口腔工作人员团队由口腔医生(Dentist)、口腔护士(Dental Nurse)、正畸治疗师(Orthodontic Therapist)、口腔卫生士(Dental Hygienist)、口腔治疗师(Dental Therapist)、口腔技师(Dental Technician)和临床口腔技师(Clinical Dental Technician)组成。GDC对每一类口腔工作者的实践范围都有明确的规定,各类口腔工作者分工明确。操作者的实践范围(Scope of Practice)(2013年9月30日版)列出了每一类口腔工作者应该具有的知识和技能。[4]这不仅仅是一系列需要完成的任务。在从业的过程中,由于口腔医学技术的改变和个人的继续教育和发展,口腔工作者的实践范围会发生改变。该文件也描述了口腔工作者在注册之后可以发展以拓宽其实践范围的额外技能(additional skills)。口腔工作者可以通过发展自身的额外技能(additional skills)来拓宽其实践范围,也可以通过选择更专业的实践来深入学习专科领域的知识。

为了能够进行额外技能(additional skills)操作,口腔工作者需要接受进一步的培训。某些复杂的技能,应该接受有审批资格的教育机构进行的培训并通过相应的考核。

如果口腔工作者想要进行实践范围所列出的基本实践,就需要获得允许注册的相应资格。

英国比较注重急救,对口腔工作者也有明确的要求。文件中指出:请注意,患者不管是不是在接受治疗,他都有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发生突发事件。因此,所有注册者都应该接受处理医疗突发事件的培训并且能够进行心肺复苏。

所有的口腔工作者必须遵循相同的工作标准(Standards for the Dental Team):①将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②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③获得患者有效的知情同意;④有清楚有效的投诉程序;⑤与同事为了患者的利益团结协作;⑥保持、发展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在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范围内工作;⑦当患者处于危急状况时,增加对患者的关注。⑧确保你的个人行为能使患者获得对你及治疗过程的信任。[3]

六、口腔科护士的实践范围[4]

该文件对口腔护士的实践范围有明确的规定。口腔护士为其他注册的口腔工作者提供临床的和其他的协助。口腔护士基本的实践范畴有:①准备和维护诊疗的环境,包括设备。②执行感染控制程序,以预防诊室或实验室发生物理的、化学的和微生物的污染。③在其他口腔工作者进行口腔检查之后,记录口腔组织检查状况,并在牙科图表中记录牙齿状况。④准备、调配和传递牙科材料。⑤在治疗的过程中为操作者提供椅旁协助。⑥保持完整、准确、实时的患者资料记录。⑦为牙科X线片拍摄做好设备、材料和患者的准备。⑧洗牙科X线片。⑨观察、帮助和安抚患者。⑩给患者中肯的建议。如果出现医疗突发事件时,给患者和他的同伴提供帮助。将患者向为其他健康专业人士做出适当的转诊。

口腔科护士在职业生涯中可以继续发展的额外技能(additional skills)包括:①在口腔健康教育和口腔健康促进方面的进一步的技能;②为在治疗过程中接受药物镇静法治疗的病人提供帮助;③当具有特殊需要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时候,提供帮助的更高技能;④当有患者接受正畸治疗时,提供更高技能的帮助;⑤拍摄口内和口外照片;⑥灌注和修整研究模型;⑦进行比色;⑧描记头颅侧位相。

执行其他口腔工作者开出的处方时或者在其他口腔工作者的指导下可进行操作的额外技能(additional skills):①拍牙科X线片;②放置橡皮障;③测量和记录菌斑指数;④在口腔科医生检查过伤口后为患者拆线;⑤制作咬合堤和个别托盘;⑥修整可摘矫治器的丙烯酸塑料组件;⑦遵口腔医生医嘱,使用局部麻醉剂;⑧遵口腔医生医嘱,制作口腔保护器和漂白托盘;⑨遵口腔医生医嘱,制作压膜式保持器;⑩根据口腔医生或口腔临床技师开出的处方,取印模(在适当的情况下)。

口腔科护士可以遵口腔医生医嘱或者在结构化口腔保健项目的指导下使用氟保护漆。

GDC明确规定,口腔科护士不可以诊断疾病,不能制定治疗计划。所有的其他技能将由一个或多个其他口腔工作人员完成。

任何一位口腔工作者超出了职责的范围,都将会在GDC网站上进行公布,并把他从GDC删除,不允许其再注册,甚至需要接受法院的审判。

七、启示

1.口腔护理专科的特点要求,口腔护理人员即要有一定的护理学知识和操作技能,也要具备口腔医学基本知识和临床实践操作技能。因此,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化的口腔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资格认证体系和课程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2.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做到产教对接,使得人才培养规格符合行业企业要求。

3.英国GDC对口腔工作人员的管理对我国口腔医学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目前,随着口腔医学的迅速发展,我国口腔护理的发展也相当迅速。但是国内尚无统一的规范。对口腔工作人员进行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可明确职责范围,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吕波.“口腔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浅谈[J].职业时空,2011,(8).

[2]赵佛容.口腔护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篇10

【关键词】 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思路与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58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48-02

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高教[2003]1号)和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为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我校于2005年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学校制定了《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课程建设实施意见》。根据21世纪我国高职高专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我系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开展护理专业《护理学基础》精品课建设工作。

1 学校的发展和长期积累是精品课建设的基础

自建校以来,学校设置了《护理学基础》这门课程,并成立了护理学基础教研室。2003年教育部、卫生部将我校定为国家级技能型紧缺人才护理专业培养基地,2011年省教育厅又将我校定为甘肃省高等学校特色(护理)专业建设点,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结合我校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学校不断引进高学历人才,加强课程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建立了多媒体教室和电子阅览室,校园网设立“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课程建设专栏”。

本教学团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护理学基础知识及医学相关知识。坚持认真备课、查阅资料、总结教学经验,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幻灯片、自编教学大纲、实训指导及考核评分标准、护理操作流程和同步练习等教学资料。在长期的教学中,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方法及手段的交流、讨论和集体备课等活动。始终坚持育人为本,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2 教学改革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动力

2007年学校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护理学基础教研室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出发,对我校护理专业《护理学基础》课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改革[2]。

2.1 合理的教学内容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是建设精品课的核心[1] 根据高职高专医学教育的特点,结合我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2.1.1 教学内容 任课教师依据我校“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护理学基础课程特点以校院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认真研究适应岗位需求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大纲,改革和调整课程结构,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突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强调“必需和够用”,重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实践检验,教学研究取得较好效果,并逐步形成了边理论边实践的课程教学模式。

2.1.2 教学方法 在以传统教学为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基于临床护理工作过程、护理任务、操作项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理论教学方面将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及自主教学法引入课堂,不仅注重学生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学生基本职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突出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践教学中,操作流程从以往“教师演示-学生分组练习-分别指导”的传统教学方式,改为“录像教学-提出问题-教师演示-学生回示-师生共同点评-分组练习-考核-比赛-总结”新的教学方式。

2.2 加强实践教学,构建综合性实践课教学体系 实验课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总计140学时,其中:理论56学时、实践84学时,理实比有原来的1:1改为1:1.5。此外,为体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及需求,本课程实习前安排2周的护理基本技能复训,共计80学时;安排临床实习40周。在实践教学方面,突出了实践能力培养为特色的理实一体、校院合作教学模式。转变了“验证性实验”的观念,构建“综合性实验”[2]。例如:王婧,女,21岁,因右下腹剧烈疼痛来门诊就诊,诊断为急性阑尾炎,须住院手术治疗。现已送入手术室,请问:当班护士接到住院处通知后应采取何种护理措施?

2.3 改革实践技能考核办法 新的考核指标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实验作业占5%;二是平时实践课考核占25%,三是期末实践考试成绩占70%。以必考项目和抽签考核项目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考试环节包括物品准备、学生沟通能力、问题的处理能力、操作熟练程度与准确性、操作相关知识等。还将名片案例签应用到技能教学及考核当中。通过反思训练强化技能操作,提高了学生的操作应变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技能考核成绩。

2.4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开放实训室 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实训室,并安排教师轮流辅导,让学生自己选择在实验课上未能熟练掌握的操作项目,随时到实训室练习,同时让学生做好实验室开放记录并及时反馈实验室开放意见,大大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

3 师资队伍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关键

本教学团队共13人,承担了我校护理、助产所有专业的《护理学基础》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平均年龄38岁,均为本科学历,高级职称4人,其中副教授2人,副主任护师2人,讲师7人,助教2人,助理实验师1人。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知识结构、老、中、青结合的教学团队。

4 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是建设精品课程的保障

4.1 教材建设 选用我校教师主、参编的全国医药类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护理学导论》及《基础护理学》。该教材突出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适合高职高专学生基础护理学习需要,且定位准确。根据护士职业岗位需求,按照临床实际操作,编写了与主教材相配套的以项目为导向的校内辅助教材《护理技术操作指导及考核评分标准》、《基础护理同步练习》、《基础护理实训报告》等实训教材,达到优秀教材全面配套,教学与岗位一体化实训。

4.2 教学资源 自编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实训指导、实训报告、考核标准、同步练习、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教学案例等。建立了护理学基础试题库,网上资源及网络环境于一体。师生可上网查询及下载共享的资源,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学校于2007年投资近千万元建成校内护理实训中心,该中心共分三个功能区域即:模拟母婴病区、模拟护理病区及专科护理实训区。其中,模拟护理病区仿照医院住院病区设置有护理站、治疗室、抢救室、ICU病房、普通病房及基础护理实训室、阶梯示教室,占地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并配备有高级护理模拟人、多功能病床、洗胃机、人工呼吸机、膜式吸痰器、高级导尿模型、皮下、肌肉及静脉注射模型、婴儿头皮静脉输液模型、中心吸氧装置等,基本满足了本课程校内实践教学需要。

5 课程改进的方向与途径

5.1 随着学校的发展,护理专业生源的增加,校内、外实训基地和教学设备需进一步加强。

5.2 积极引进高学历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派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学习。

5.3 重视产学结合,加强与行业合作,密切关注临床动态,使教学内容贴近临床护理发展,使之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时代创新性。

5.4 关注全国范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紧扣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组织教学,充分考虑护士执业的技能需要,强调“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护理人才的培养。

5.5 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研究,努力开展科研及教研活动,以教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