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信息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4: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科技信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农业科技信息用户数量有一定规模,根据用户从事的职业不同可以将农业科技信息用户分农业科学研究人员、农业及相关院校教师和学生、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农业行政管理人员、农业生产人员为五种类型。根据不同的用户的信息需求的层次不同,可将农业科技信息用户分为科研教育用户群、管理决策用户群,农业生产用户群三个主要用户群体[4]。准确获取安徽省农业科技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通过对这三个主要的农业科技信息用户群体进行问卷调查,并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提供参考。
1.1农业科研教育用户群对农业科技信息需求分析
为了获取安徽省农业科研教育用户群对农业科技信息需求,于2013年5月对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等十多个农业科学研究所及安徽农业大学农业相关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9份,具体情况如下。(1)农业科技信息的需求种类。根据调查统计研究得出:农业科研教育用户群对农业科技文献(100%)都非常关注,绝大多数农业科研教育用户对农业技术(90.9%)、新闻资讯(87.7%)非常关注,其他的主要有政策法规(74.8%)、市场信息(51.5%)等也比较关注。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2)农业科技信息的获取渠道。大多数的农业科研用户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如网上资源库(75.8%)、农业科技数据库(93.4%)和农业相关网站(86.9%)。传统的科技图书期刊报纸等纸质信息渠道仍然为科研人员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有84.8%的用户通过它获取农业科技信息。其次通过科研单位及农业院校的培训(16.2%)和专家讲座(11.1%)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比例较少。(3)农业科技信息获取的主要障碍分析。获取的信息不集中、不全面是农业科研教育用户面临的主要障碍,所占比例为78.8%,其次的障碍为无法获取基础性数据(43.4%)和无法及时获取最新信息(21%)。
1.2农业管理与农技推广用户群对农业科技信息需求分析
为了获取安徽省农业科研教育用户群对农业科技信息需求,于2013年5月对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芜湖县、繁昌县、南陵县、长丰县、肥西县、肥东县等9个县级农业管理部门的农业管理人员与农技推广人员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具体情况如下。(1)农业科技信息的需求种类。根据调查统计得出:91%的用户关注农业技术信息,85%的用户关注生产资料信息,76%的用户关注市场信息,72%的用户关注品种信息,最后有64%的用户关注政策法规信息。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2)农业科技信息的获取渠道。大多数的农业管理与农技推广用户通过科技图书期刊报纸(93%)、网上网络信息获取(84%)、下发的科技文件资料(61%)和专家讲座(52%)获取农业科技信息。其次的获取渠道是科技音像制品(37%)、单位培训(34%)和电视(29%)。最后,远程教育、广播和电话咨询渠道获取相对较少。(3)农业科技信息获取的主要障碍分析。通过调查分析90%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障碍是信息获取太少、不全面。其次是无法及时获取最新信息和从上、下级单位获取繁琐、周期长,分别占82%和57%。而不知从何处获取的用户只有4%。
1.3农业生产用户群对农业科技信息需求分析
怀远是农业大县,全县常年小麦种植面积140万亩,糯稻种植面积8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35万亩,是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是苏浙沪地区“菜篮子”的重要供应基地。为了获取安徽省农业生产用户群对农业科技信息的需求状况,于2013年5月对怀远县的农业生产人员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7份,具体情况如下。(1)农业科技信息的需求种类。根据调查统计得:所有的农业生产者都关注农业技术信息和农业生产资料信息,90%以上的用户关注品种信息和市场信息,其次对农村生活信息和网上教育培训信息也非常关注,具体情况如3所示。(2)农业科技信息的获取渠道。大多数农业生产用户通过广播、电视、电话和集贸市场获取农业科技信息,其次通过图书报纸、政府推广机构和网上获取分别占72%,67%和34%。另外,也有少数人经常从亲戚、朋友和邻居那里获取。(3)农业科技信息获取的主要障碍分析。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农业生产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障碍是获取信息不及时、信息获取较少和不全面分别占79%和71%。有不少的农业生产用户认为缺乏合适自己的信息、信息的可信度差,分别占60%和54%。还有少数用户认为信息获取的成本高和不知从哪里获取信息。
2安徽省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
通过对安徽农业科技信息用户需求调查分析发现,农业科技信息用户对农业科技信息的需求量比较大,不同的用户群体在农业科技信息的种类、获取的渠道和获取障碍上存在差异,有必要根据他们的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和针对性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另外,网络信息逐渐成为农业科技用户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主要方式,尤其在农业生产用户中处于快速增长的趋势,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网上获取也将成为农业生产用户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要以用户为中心构建综合性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平台,,通过对象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建立完善的信息导航体系和易用友好的信息服务界面,使不同的用户能够快速获取自己需要的农业科技信息。
2.1平台的总体设计
平台采用基于B/S的体系结构,B/S体系结构是一种三层结构的系统,分别为表示层、功能层和数据层[5]。表示层是平台的用户接口,通过客户端浏览器获取用户请求和显示请求结果。表示层是以统一化的界面为用户提供集成化的信息服务,如信息,信息检索,在线咨询等。该层通过Web浏览器用户提供集成信息服务,方便快捷安全的满足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还可以根据用户的个性化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定制服务。功能层是系统的业务逻辑层,是三层结构中关键的一层,是表示层与数据层之间的桥梁,接收用户的服务请求,传送给Web服务器,并将数据处理结果发回客户端浏览器。该层还提供Web组件和应用程序接口,有利于平台的扩展和信息的集成处理,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数据层主要用于存储数据和数据处理,信息服务平台的基础。平台的总体结构如图4所示。
2.2平台的各个子模块设计
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的主要目标是为用户提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提供用户在线教育培训和交流平台,同时实现农业科研的交流与合作。结合农业科技信息用户层次和信息需求类型,可将平台划分为六个子模块,分别是系统管理子模块、综合信息服务子模块、农业技术百科子模块、在线教育培训子模块、专家在线咨询子模块和农业科研合作子模块,如图5所示。(1)系统管理子模块。系统管理子模块主要负责系统的配置管理和用户管理。系统管理模块设有系统管理员,系统管理员是指对整个平台进行管理和维护的人员,担负着系统的配置管理,信息更新,数据完整性检查,系统升级和安全防护等。系统管理员的另一职责是管理平台的用户,包括注册用户的审核,用户权限的审核与分配等。平台采用设置角色的方式管理用户权限,根据用户需求分析可知,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用户群体是多样的,面向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政府管理部门以及农业生产人员等,可将平台的用户类型划分为农业科研人员、农业管理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农业生产者四个类型,不同的用户类型拥有不同的权限,使用不同的平台功能和不同的资源模块。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所有用户类型相对于的用户权限如下表2所示。为了对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不同用户进行管理,系统采用用户菜单和权限验证的方式来完成部分功能,用户通过注册获取用户类型,用户在登录进入系统后对应的用户的功能菜单是不同的,每个功能模块也对用户的权限进行判断,使不同的用户实现对应的操作和访问相应的资源。我们以用户登录为例来说明用户系统操作流程,用户通过注册或者由系统管理员分配用户的登录用户名和密码,同时确定用户的类型。在登录界面输入用户名和密码,通过验证后进入相应的用户操作界面,否则登录失败,返回登录界面。若用户忘记用户名或密码,可向系统申请取回,用户再重新登录。图6为用户登录系统状态图。(2)综合信息服务子模块。综合信息服务子模块主要完成对农业科技信息的、信息浏览、信息查询和信息订阅等功能。综合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新闻资讯、政策法规、品种信息、生产资料信息、市场信息、气象环境信息、农村生活信息等。所有农业科技信息用户都可以浏览综合信息服务子模块相关信息,注册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订阅相关类型的农业科技信息。综合信息服务子模块的业务流程图如图7所示。(3)农业技术百科子模块。农业技术百科子模块主要是为用户提供所需的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农业技术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工程技术、生物技术、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前沿技术等。农业技术百科子模块由农业技术百科数据、信息分类导航模块和农业技术搜索模块构成。农业技术百科数据可以由不同的单位和用户共同建立,用户通过信息分类导航浏览和信息搜索能够快速的获取所需的农业科技知识。(4)在线教育培训子模块。在线教育培训子模块的主要目标是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农业科技的在线教育培训。在线教育培训子模块主要包括培训动态、培训预告、培训课程、专题讲座、培训资源、在线问答等,其功能结构如图4-3所示。用户通过注册就可以浏览相关信息,学习在线课程,用户还可以通过在线问答实现交互,农业管理人员和农技推广人员通过课程和专题讲座等对用户进行培训。在线培训教育子模块功能结构图如8所示。(5)专家在线咨询子模块。专家在线咨询子模块是为农业技术专家用户和农业生产用户进行互动的平台,通过在线资源是农业生产用户与农业技术专家用户在线交流,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专家在线咨询子模块主要包括专家库和在线咨询两部分组成。专家在线咨询的业务流程图如图9所示。(6)农业科研与合作子模块。农业科研合作子模块主要提供农业科研相关信息,如科研动态、最新科研成果、科研相关文献数据库信息等。同时,农业科研合作子模块还提供农业科研的在线合作和交流。农业科研人员通过加入自己科研领域的科研小组,在线申请科研项目,然后分工合作促成农业科研项目的完成,最后可以及时的将他们的科研成果传播给农业生产者,提高农业生产。
3结束语
篇2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农业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当前我国的农业信息发展还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因为我国的实际状况对于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有一定的约束性,除此之外,我国的农业技术设施中的资金投入量还不是很高,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农民的收入也有一定的影响,影响农民的信息共享服务造成严重的影响,对于农业科技信息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基于此,本文就社交网络农业科技信息服务进行研究。
【关键词】社交网络;农业科技;信息服务
1社交网络的涵义
社交网络的英文名称是SocialNetworkService,为SNS。其中社交网络主要是软件应用和硬件、或者是服务。对于我国而言,是将SNS进行直接翻译为社交网络服务。随着我国的科技的迅速发展,社交网络的发展已经有了方法的应用和推广。因为社交网络是从电子邮件发展出来的,其也是现当代人们的社交服务的主要形式和平台,其也是互联网点进行交流的平台。社交网络能够提升互联网的普及度,不管是从学校和政府等拓展为人类的主要社交平台。当前,主要是将社交网络向手机平台转移,通过无线网络与智能手机进行推广和应用,增加社交网络的多元性,例如,交友软件、邮件收发器、视频通讯等,将人们世界进行一定的投放。
2农村科技服务信息化管理的内涵
当前,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信息化概念是对其内容的丰富将农业技术推广的进行相应的拓展,需要对三农问题进行相应的优化和改革,运用其传播工具,不断的进行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应用。总之,我国对于农民的生活建设和小康社会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推进,一般在新社会发展的前提下,结合市场经济的运行实况进行其科技方法的运用,将改革措施落实到实处,提升农村的管理力度和农民的自身技能水平。因此,可以得出,我国的农村科技服务信息化已经在农村发展过程有了很广泛的运用,其主要是将科技信息资源进行彻底的运用,不断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进行农村经济的促进和社会发展的推动。我国的农村社会环境的农村科技服务信息化管理是以相对比较完善的体系为主,该体系的要素能够大大的推动农村的发展。第一,农村科技服务信息化管理主要是以农民为主要对额服务对象进行科技文化水平的提升,从而进行农民思维方式的改变,对农民行为进行转变,通过对农民生活环境进行改善,以便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开展,因为农民是劳动的主动者,一旦脱离农民,会严重影响农村建设的进步和效率。尽管仍然存在一些组织也有参与,可是最主要的对象仍旧是农民,只有加强农民的管理,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农村的发展。第二,由于农村科技信息化体系涵盖的内容比较复杂,构成要素也是比较多的,但是其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除此之外,该体系对我国的社会环境有着很大的影响,社会体系也对其有着反作用;第三,农村科技信息化体系具有发展性。由于事物是变化的,该体系也存在一定的变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变化和发展,我国的农村科技服务信息化的对象和落实措施也需要进行改变。
3基于社交网络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措施
3.1加强公共建设科技服务信息化建设
我国的农村公共建设科技服务务信息化管理涵盖的范围比较大,主要有基础设施、医疗保险、社会救济保障等等。其中,农村基础设施科技服务信息化管理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进行农村建设和农村管理的,将同时进行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该管理主要是对农村的教育环节中进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以便进行农村教育能力的提升,进行农村教育的改革,从而顺利的实现现代化教育。该管理包括对农村的适龄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同时对农村的农民进行现代化信息化技术的学习和掌握。与此同时,农村教育科技服务信息化管理能够加强对信息网络的应用,主要是进行农村农民的管理,进行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农村的医疗保险和救济保障可以通过信息网络进行相对应体系的构建,从而提升农民的卫生保健意识。
3.2加强相关部门合作,健全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部门、科技部门需要就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问题进行分析,加强之间的合作,不断进行信息技术的创新,其农业部门需要以自身的发展需求为基础进行与农业教学科研单位的合作,不断加强农业的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同时对传统农业进行相应的转化,主要是以现代科技技术为载体实现的,进行农业基础工作的分析和探讨,加强农业与科技部门之间的合作和对网络技术的应用,从而促进农业科技体系的建设工作和完善。
3.3建设农业产供销一体化平台,推进农业科技服务建设
当前,我国很多农村在进行农业养殖的过程中,主要以零散状态为主进行生产和销售的,因此对于农业科技服务建设存在一定的影响,例如,养殖户将自己的动物进行简单的售卖。而其收购人主要是进行养殖地区的销售,或者是养殖生产场地的销售,因此对于养殖户的效益存在很大的制约。因此,我国的政府人员需要重视农业产供销一体的服务链的构建工作,务必实现农民的效益最大化,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的进步。
3.4探索信息技术
对于农业生产的信息化的建设而言,很有必要与农业生产进行融合,进行物联网基地的建设,向农民进行科技效果和展示,有助于后期的发展和物联网工作的进行,因为可以通过物联网的多方面发展,进行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全面管理,物保证产品的安全性。进行农业专业知识库的构建,引进专家的专业经验,加强对农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例如,病虫害等问题的解决等。同时可以通过网络工具进行生产过程中存在问题解决方法的搜集。
总之,通过社交网络技术的构建,能够便捷的将农业科技信息进行送达,加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机制的落实,能够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问题的发生,以便能够推动农业信息服务的个性化发展,能够确保农业信息的服务质量,能够大大的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能够确保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稳定发展,最终促进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劲松.农村科技服务信息化管理的内涵及路径[J].科技经济导刊,2017,(23):13-14.
篇3
关键词: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075-03
近年来,农业科技信息应用和推广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不断深入,农村、农民对农业科技信息的需要也日益迫切。切实推进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能够为河北省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知识化和农村信息化,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本文将就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以探讨,对河北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所取得的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相关的对策和措施。
一、充分认识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意义
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是科技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信息形态存在的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技术创新的成果。与其他信息资源一样,共享性是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最鲜明的特征。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就是实现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推进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非常紧迫的重大课题。
首先,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体现了农业科技革命的必然趋势。当今时代,信息化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将进入中长期结构调整阶段,各国纷纷把信息化作为改造传统产业、助推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在农业科技领域,信息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农业科技信息已成为发展农业生产、创新农业科学的重要战略资源。信息化正在成为农业科技革命的重要趋势和目标,而以信息化为特征的农业科技革命使得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成为必然趋势。一方面,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相互渗透,彼此促进,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农业科技资源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为农业科技信息共享创造了基本条件;另一方面,涉农用户对农业科技信息及服务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除农业科研人员外,农业推广、农业生产、农业管理人员甚至农民对农业科技信息的需求均有很大提升,另外,涉农用户对农业科技信息及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仅日益注重信息的全面性、综合性,更注重服务的迅捷性、高效性。可以说,加强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深度挖掘,实现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充分共享,是当今农业科技革命的必然趋势。
其次,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是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现实要求。“十二五”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信息化具有极强的渗透、倍增和创新作用,是实现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和必然选择。在信息化背景下,农业现代化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新的历史使命。我国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工业化为基础的农业机械化,更包括农业信息化。实现农业现代化,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这对于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用现代技术装备农业,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改变,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在农业科技信息的开发、整理、传递、服务上下功夫。
最后,推进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是我省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十二五”期间,打造首都经济圈、推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加快河北沿海地区发展三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为我省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和竞争优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圈、一带、一区、一批”战略任务,迫切需要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社会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支撑。实践表明,农业科技信息化对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业科技含量、拉动农业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和今后,通过对农业科技信息广泛采集、组织加工、与共享,构建适合我省的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开发一批实用性好、针对性强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和农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河北省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现状分析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已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不仅技术成熟,体系完善,标准规范,资源丰富,而且都建立了健全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传播网络,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已经从基础资源建设转向资源整合与共享以及多类型、知识化的信息服务,具体来说有四个方面,一是从重建设转向重应用推广,二是农业科技网络从分散化、独立化向互联互通转变。三是农业科技信息服务重点从政府、科研部门向公共需求转变,四是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主体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以上四个方面昭示了我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展。也应看到,由于我国信息技术、农业科技总体落后,加之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局限,我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还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从总体上来讲还不能够适应农业现代化的总体要求。
长期以来,河北省非常重视农业科技信息共建共享。特别是“十一五”时期,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方面取得很大进步,如农业信息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已经覆盖全省2 000个乡镇、5万个行政村和40个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河北农业信息网整合了12个涉农部门,建立了农经、农情、农价三级共建共享数据库,设立服务栏目近万个,数据总量达3 760GB,连续五年荣获“中国农业网站百强”称号;研制开发了40多个农业专家系统,推广面积达2 000多万亩,增收节支10多亿元;“12316”三农热线、“千万农民短信服务工程”等服务平台,提供了快捷、方便的咨询服务;完成了全省20户以上自然村的“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覆盖25万户农村家庭。①上述措施推进了河北省各市县的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建设和网络延伸,加强了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整合,提升了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水平。尽管如此,河北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相关投入不足。当前,一些政府部门对信息化建设意义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没有将其放在战略层面去认识和推动,信息化建设资金持续投入力度不够,市县两级政府尚未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省级信息化专项资金额度占财政可支配收入比例逐年减少。由于政府投入有限,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受到很大制约,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也存在很多不足,如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供给不足,资源共享的基础设施有待加强,农业科技信息推广服务体系需要完善,信息服务内容多集中在对政府农业政策的宣传、对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农业科技文献的提供等方面。
第二,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适用性不强,针对性差。目前,河北省农业生产基本处于个体经营、小农生产的阶段,社会化、专业化、产业化程度较低,这决定了不同的农业生产者有不同的科技信息需求,农民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强烈。但是,河北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不仅供给不足,整合程度低,专业数据库和特色数据库缺乏,且实用性、指导性差,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相关用户的需求。
第三,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不完善。目前,由于尚未建立起统筹协调的管理机制,各类农业科技信息机构存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自成体系等问题,机构之间定位、分工不明确且缺乏协调,因为没有一个权威机构对全省范围的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行统一规划,大部分的农业科技信息相对分散,缺乏有效的整合,造成条块分割,低水平重复,信息滞留、数据垄断、资源流失等问题,有限的农业科技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相关用户农业科技信息的需要难以得到很好满足。
第四,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环境需要改善。一是在制度环境上,促进科技信息保障与服务水平提升的相关优惠政策不健全,法律和制度也不完备,直接影响着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二是在社会环境上,由于文化素质以及认识水平等的影响,广大农村居民信息意识很弱,因而在获取和利用农业科技信息时常表现出随意性、盲目性和观望性,积极推进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三是在网络环境上,虽然网络系统硬件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也建立了许多农业科技网站和数据库,但没有统一的规划、技术规范和标准,各系统间不能有效兼容,极大地制约了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
第五,人才队伍不适应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河北省农业科技人才匮乏,与其他省份相比有很大差距,从现有农业科技人才看,很多人对于农业技术比较精通,但对于网络信息技术则不熟悉,而网络技术人员对农业技术则不是很擅长,缺乏既懂农业科技又懂信息服务的综合型人才。由于农业科技人员和信息服务人员专业技能的局限,极大地制约了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开展。
三、推进河北省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措施
如上所述,河北省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总量较小,缺乏规范,多样性、开放性和实效性不足,同时,在共享机制、环境等方面存在种种缺陷,这使得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水平低下。针对以上问题,要从以下方面入手推进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
首先,加强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各级政府要积极支持农业科技信息建设,加强农业科技与信息和金融的对接,按照农业总产值的增长情况逐年增加农业科技信息建设经费的投入,彻底改善农业科技信息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的状况,做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软硬件建设工作。
其次,强化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构建全省农业科技数据中心,完善河北农业网站群,整合12316三农服务热线、千万农民短信服务工程、各级各类农民频道等方面资源,通过集成网站、电话、短信、电视、实时视频等多种信息服务方式,加快发展农业专家系统,打造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为实现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提供有效支撑。
第三,优化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机制。要加强对全省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管理,进行统筹规划,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机制上的保障。一是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打破区域、单位、学科界限,对高校、农业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机构、农技服务机构等进行资源整合,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机制;二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和网络技术,破除区域、部门、行业等的阻碍,开展科研项目联合攻关,构建农科教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农业科技合作机制,促进农业科技整体进步;三是完善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机构改革,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层级限制,建立包括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监督层、咨询层组成的管理体制,引导、激励和促进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充分共享。
篇4
论文摘要:对农业信息传播效果科学评价的方法做了简单的探讨,分析了农业信息传播与传播效果的实质内涵,列举了传播效果评价的主要方法,并重点讨论了理论分析法在传播效果评价中的应用。由于在传播学效果研究中,理论分析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因此,有待补充大量的实例,从而进行有效的科学分析,为农业科技信息的有效传播提供科学途径与理论支持。
1传播效果评价的重要意义
传播活动是一项有目的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是以追求一定的效果为先决条件的。就农业传播而言,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农业活动,也就有了农业信息的传播,人们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思考、发现和创造就是农业信息传播的内容。千百年来,人类农业技术的进步都仰赖于农业信息的传播和农业技术的推广。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信息,通过一定的传播渠道到达受众之后所引起的受传者思想与行为的变化。人类的信息传播活动,无论是人内传播、人际传播,还是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或者其他形式的媒介传播,人们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进行的。农业信息传播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承农业生产技术和对自然界的认识的积累,实现农业对人类生活的改善,促进人类经济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准。
农业信息传播效果的科学评价,有助于农业信息化,有助于农民尽快掌握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有助于提高农业市场的竞争力,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模式,推进农村及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2农业信息的传播与传播效果的实质
信息传播的效果是各种传播要素相互作用的集合效应,也是受众受到信息作用在某些方面发生的具体变化。这些变化有的可能微不足道,有的可能引人注目甚至轰动一时,更有经久不衰的,也有潜移默化的,这些都是农业科技信息技术传播效果的实质所在。
任何农业信息传播的效果都可以说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2.1构成受众的变化
如受众因获得信息而增长了知识、智能(能力的提高),改变了价值认知、关切态度和行为模式等。
2.2农业信息的特征影响
如农业信息本身都具有一定的内隐性、积累性和恒常性,而且具有层次性和多面性,这些特征性质决定了农业信息传播的效果。
2.3效果形成过程
农业科技信息的扩散和效果的形成过程可大体分五个阶段,即信息本身所表达的技术、媒介的传达、主要受众接受、次要受众接受及受众全体的接受程度。
2.4影响农业信息效果的形成因素
(1)人的因素:包括传播者(编、导、播)、中介者(如农业技术推广站)和受众(信息接受者的立场、经历、智能、心理、兴趣、个性特点等);
(2)信息因素:所传达的信息的真实性、新颖性、适用性及信息的可接受度等;
(3)媒介因素:各种媒介的成功应用,如书、刊、报、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的特点和优势直接影响信息的传播及受众的范围与接受程度。
3传播效果评价的主要方法
目前,有影响的传播研究方法的专著,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已出版了不少,但是,专门研究传播效果分析方法的著作却很少。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以及人们对传播学认知度的提高,很有必要在深化研究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同时,把传播效果分析研究提到议事日程,这既是传播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有效提高传播效果的需要。
3.1定盘分析法
从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发展过程来看,要能够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性质,首要就是把握事物的量,因为,只有把握一定的量,才能精确地把握事物的特性、性质及各因素的关系,进而为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定量分析的方法主要是调查分析法。
3.2定性分析法
在信息传播效果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对传播效果做进一步的分析,也就是定性分析。
目前,传播效果的定性分析在传播学界还没有形成共识,但是在有些传播学的著作中已开始使用这个概念,并提出了一些定性分析方法,比如实地观察法、小组座谈会法、深层访谈法等。但是,这些方法都是一些中性的分析方法,在定量分析过程中可以使用,在定性分析中也可以使用,包括定量分析的主要方法—调查分析法在定性分析过程中也可以使用。在实践中,定量分析的方法和定性分析的方法是可以相互补充,共同使用的,所不同的是对于获取结果(材料)的分析上有不同的角度。在科学研究中,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定量分析可以使定性分析更精确化,只有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才能够更精确地描述研究对象的特征、性质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尽管这样,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不能等同的,更不能相互替代。就其分析方法来讲,定量分析的主要方法是调查分析法,定性分析的主要方法是理论分析法。
4理论分析法在传播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理论分析法是一种建立在客观实际基础上的科学抽象分析法。根据传播学的发展过程,传播效果研究所采用的理论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4.1专题论证法
在传播过程中,人们会碰到许多专题,可以针对某一个专题采取无结构的、面对面的、直接的论证。这种论证既包括“正面”的论证,也包括“反面”的论证,这两个方面的论证对于研究传播效果都是十分有益的,特别是“反面”的论证,有时比“正面”论证对研究传播效果更有意义。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在一个时期很难确定传播效果的性质,有时“反对”者的观点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而“正确”的观点实践证明是错误的。由于采用专题论证法所研究的问题比较集中,正反面两种观点所借用的材料既广泛又有代表性,便于深化研究传播效果。
4.2个案分析法
个案分析法既是研究传播效果常用的定性分析法,也是其他理论研究常用的方法。个案分析法的关键是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否则,即使个案分析如何深刻,也不可能解决带有普遍性的事物所要解决的问题。个案分析通常有以下几个步骤:
(1)选择个案。选择适当的个案,如农业实用图书,现在的图书传播体系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通过新华书店渠道销售,存在着图书出版和销售体系。此体系可作为农业信息传播效果的理论研究基础。
(2)选择个案中的关键性问题。通过对图书出版和销售体系的研究,可得出媒介具有二重性的结论,并为媒介的产业功能及宣传功能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经济方面的准备。目前,理论界对媒介二重性理论和媒介产业化经营理论不仅已形成共识,而且是定性分析传播效果研究的一种重要的理论依据。
(3)延伸性研究。在对已选择的个案进行深化研究的基础上.可以采用延伸性研究方法.把个案研究成果扩展到相关领域,比如报业领域、网络领域等,进而形成系统的媒介传播理论。
(4)归纳性研究。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个案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对点的分析,寻找到一种理论的基本架构,并确定选择的个案在宏观的理论架构中的位置。归纳性研究不是指对个案研究本身的归纳,而是把延伸性的研究成果用归纳的方法把已形成的宏观理论系统化,进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5)应用性研究。定性分析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通过个案分析的方法抽象出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并能够科学的把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解决现实生活中碰到的各类问题。比如传播效果的定性分析,目的是为了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传播效果理论,进而解决传播过程中的各类相关问题。
4.3集成研究法
集成研究法是定性分析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具体做法是把前人或别人的研究成果用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使其系统化、理论化。目前,关于传播效果的研究,已有许多传播学研究者或传播学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观点,现在可以运用集成研究法使其系统化、理论化,进而指导传播者的传播行为,为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4.4抽象研究法
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理论研究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指在认识上把事物的规定、属性、关系从复杂的整体中抽取出来的过程和结果。在传播过程中,一方面是传播内容具有复杂性,另一方面是受传者具有复杂性。传播内容的复杂性决定了受众群体必须具有多样性、多层次性,否则,所谓的传播效果就难以实现;受众者的复杂性决定了同样的传播内容对受传者影响度的差异性,进而影响着传播效果的实现程度,影响着传播者的决策行为。抽象研究法可以从这些复杂的现象中抽取出来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或者具有普遍性的东西,为传播者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4.5科学预见法
科学是一种系统的知识。运用科学预见法来研究传播效果,对研究者有很高很具体的要求。第一,研究者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传播学和应用传播学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善于发现或创立具有传播学前沿的理论性问题和新理论。第二,占有翔实的材料,并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第三,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是非判断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条件,才能在正确认识现有传播效果的基础上对未来的传播效果作出科学的预见,才能很好地把握人类传播活动的方向。
5结论
传播效果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是研究传播效果的两种基本方法,也是目前传播学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无论是理论传播学,还是应用传播学以及各分支学科,都应该重视对传播效果的研究,都应该注意对这两种基本方法的运用,这是传播学发展面临的一种新课题。这两种方法运用得好,传播学就会得到更快的发展,新的应用传播学及其分支学科将会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发展。否则,只会停留在现有的水平上。
篇5
[关键词] 电子商务 信息服务 农业信息化
电子商务使社会高度信息化、经济高度知识化,与此同时促动了全球农业信息化的进程,是现代农业生产流程及管理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农户和涉农企业全球化竞争的重要战略。因此,如何利用电子商务环境更好地实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对农业信息化和农村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电子商务是指所有利用Internet、Intranet、Extranet来解决商业交易问题,降低产、供、销成本,开拓新的市场,创造新的商机,通过采用最新网络技术手段,从而增加企业利润的所有商业活动。其实质是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的信息化过程,但却不是简单地将过去的工作流程和规范信息化,而是依靠新的手段和条件面对旧有的流程进行变革的过程。电子商务平台是建立在Internet网上进行商务活动的虚拟网络空间和保障商务顺利运营的管理环境;是协调、整合企业相关的信息流、物质流、资金流有序、关联、高效流动的重要场所。企业可充分利用平台提供的网络基础设施、支付平台、安全平台、管理平台等共享资源进行有效、低成本地开展自己的商业活动。
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正是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建设的服务于涉农企业和农业示范户及普通农户的电子商务平台,有效地增加了涉农企业以及农户的收益,是实现农业信息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建设适合涉农企业,尤其是农业示范户和普通农户的信息服务平台对我国实现农业信息化和农村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农民仍然不能迅速、廉价地获取急需的农业信息和知识,辽宁省沈阳市方巾牛村也是如此,尤其是管理区和农户居民区,即网络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方巾牛村共有801农户,蔬菜出口产业基地为4.3万亩,计算机覆盖率达到50%,但利用计算机获取高效农业信息的农户却不到3%,可知网络根本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主要问题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民自身受教育文化程度较低,不能很好地利用计算机及时获取所需信息;另一方面是信息来源渠道的分散性,信息资源布满了整个网络,让农民不知从何找到自己急需的信息。要突破这一问题,核心是针对农民切身需要,建立适合其有效便捷地获取自己急需的农业科技信息的平台,且无需花费巨额费用。
二、实施信息服务平台的具体方案
针对农民自身的具体情况,定制地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服务平台,专门及时有效地为农民朋友服务,并将此服务平台应用于农业经济区,由专人负责管理。平台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农民及涉农企业之窗。农民及涉农企业之窗为其提供了自己的网站空间,农民或企业可通过自己的空间产品的文本、多媒体、图片等信息,并将其传送到公共信息平台或被定制的专家咨询室,也可查询回复信息,定制自己所需的信息。
2.农业专家咨询室。农业专家咨询室专门为文化程度较低的普通农户开设的信息服务平台,具有人性化的设置,农民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在信息服务平台获取有效的信息,对于文化程度较低,不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的农民,可提供网络视频和语音聊天的方式,将自己的问题通过网络与在线农业专家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对于没有计算机设备的农民,可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得到所需的信息。保障了农民自身对农业知识和信息的掌握,确保其合理安排农业生产计划。
3.农业专家系统。农业专家系统与农业专家咨询室不同,农业专家系统(又名农业智能系统)更倾向于农业示范户和涉农企业以及乡镇经济区。它是运用人工智能的专家系统技术,并集成了当地地理信息系统、信息网络、智能计算、机器学习、知识发现、优化模拟、虚拟现实等多方面高新技术,汇集农业领域知识、模型和专家经验等,采用合宜的知识表示技术和推理策略,运用多媒体技术并能以信息网络为载体,向农业生产管理提供咨询服务,指导科学种田。通过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农业专家系统,对提高农业科技文化素质,就地培训基层农技人员,促进农业科技体制现代化,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信息化转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用户可通过专家系统输入自己所需的农业信息和知识,系统通过推理、规划、设计、思考和学习等思维活动做出决策,解决提出的问题,并将其存入系统中,同样的问题再次被输入时,可以直接得到所需的解答。用户也可通过专家系统定制短信服务,系统会自动将与农业有关的信息(如天气情况、预防措施等)以短信的方式发到用户手机中。
4.农业协同电子商务系统。协同电子商务系统是一个建立在商务平台上的互联网节点,能够把不同的企业聚集到一起进行商务活动,一个电子商务平台通常把买卖双方汇聚到一个虚拟的中心市场上,被聚集到一起的还包括金融组织、物流企业以及税收和行政管理等政府部门。它也相当于一个交易平台,支持不同企业或组织间的一切与交易和互动相关的活动,而且还使得企业相互之间在设计、开发、生产以及最终产品在供应链上的分销方面实现合作,在电子商务交易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联系着买卖双方的桥梁纽带,并给双方带来了高效的经济效益。
农业协同电子商务系统是专门为农户以及其他涉农企业之间进行交易的平台,农户以及其他涉农企业之间可通过交易平台查询各自所需的销售商和供应商,通过双向选择进行网络交易和洽谈业务,既节省了时间,又降低了交易成本,并能及时地了解到市场供需变化的信息。
三、结论
综合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经济区推行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是势在必行的事情,并通过电子商务的优势在我国农村由点到面地逐渐推广,成为专门为农民服务的定制网络信息平台,与此同时也需有关政府给予大力的支持,才能使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得到又快又好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农村现代化体系的形成。
参考文献:
篇6
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出现偏离的主要原因在于,处于农业科技信息供给方的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与作为需求方的中小型农业企业和农户而言,地位存在巨大差距。目前,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与资本收益在我国表现为重资本轻劳动,而农民主要靠劳动收入,很少有资本收益,农业行业协会和农产品协会缺少政府支持往往难以持续,农民缺乏参与动力。因此,需要从农民参与机制、培训经费筹措机制、产业化机制、市场机制、问责机制等五个方面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开发。
(1)农民参与机制
发挥农民自主性,对农业科技信息的需求与对接要建立信息公开制度、监督问责制度、参与立法制度,参与解决农业科技信息供需对接领域事务并且坚持民意主导,对些关系到众多村民利益的重大决策,要增加农民参与决策的深度,尝试利用新的网络媒介参与,健全参与机制,确保参与全面性,保障公民监督权。
(2)培训经费筹措机制
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中的需求方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较低是发生对接偏离的重要原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途径。依靠政府投入往往经费不足,经费随着某个培训项目的开展而投入,不能形成长效稳定的投入机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具有公益性质,盈利部门不愿意大量介入,但有特定领域的企业或者社会部门进入该领域。保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建立多方经费筹措机制,优化投资主体、投资配置、经费实施等子系统。首先,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国民教育、医疗保健卫生、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体现国家的职能;其次,鼓励农民自我投资。家庭投资主要表现在对下一代的投资,包括生育投资、幼儿抚养投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知识学习方面,个体投资大多在技能学习方面;第三,企业及社会投资主要表现为企业对农民工开展职业培训的投入,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捐助和赞助属于社会投资。从上述三种方式看,个人、集体和政府应共同承担人力资源开发资金,政府、集体为主承担社会保险,个人予适当付费。政府负责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农民自己负担商业保险,政府可以给予一定补贴。政府要加大投资,扩大投资主体,在制定财税方面,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项目和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信贷为辅助,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经费筹措体系。
(3)问责机制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特定要素及运作庞大而复杂,必须针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环节、内容和目标展开绩效评估考核,其量化的评估考核指标使政府掌握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实际情况,有利于进行科学决策。第三部门评估作为实施者的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和作为受益者的农民,通过评价找出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通过制度设计规范问责操作程序,以绩效目标引导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扩大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健全民意沟通渠道。
(4)市场机制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可以构建市场机制来实现、调整和优化,通过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制度来保障正常运转;建立制度来保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投资者的利益,通过合理流动实现优化配置,通过市场寻求劳动力产权投资行为,使劳动者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建立农村所有制身份制度、人口失业制度、户籍制度、档案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来保证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制度体系,适当引导外出农民工回家创业,以此实现农业科技信息供给与需求的对接。
(5)产业化机制
政府要应引导农民进行区域化养殖种植和特色养殖种植,据此组建农业合作社,开展产业化经营和适度规模经营;政府主导大力发展各类集体农庄、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经济技术开发区,完善土地流转使用,实施符合其特征的人力资源开发措施,按照农业特色对农户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如特色动物养殖、经济作物种植、农业技术、农业生产材料、机械化农具等方面的培训,提升资源集聚效应,形成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组合效应,增强市场参与能力和竞争能力。
2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金融政策扶持
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需要合理的金融市场支撑,除个人储蓄、票据结算、发放贷款等项目外,还要办理各种中间业务,增加贷款种类,注重发展农村保险、租赁、证券、信托、投资咨询等机构,允许民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鼓励发展新型的自助合作金融组织,使农村金融组织多元化,充分满足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金融需求。
(1)健全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内涵丰富的农村市场体系和高度专业化的农业分工可以积累金融资源的规模,金融资源开发门类也就越多,金融资源开发结构也就逐渐优化,就可以有效防范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对农村的冲击和影响。健全农村金融市场就是要发展商品市场、要素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经济发展受制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互作用,微观市场供求是由无数个层次的供求总和。市场经济规模的逐步扩大,社会总资本存量扩大,储蓄水平相应提高,金融资源的数量增多,金融资源开发的发展空间增大。市场规模的扩张带动农村金融资源开发逐步由小变大,产生更多的资金需求者和供给者,农村金融资源开发由弱变强,效率不断提高。良好的市场秩序、健全的金融法规、规范的金融监管是农村金融资源开发的外部要素,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受到约束,避免有害的市场投机行为,以合法手段谋取经营利润,减少金融经营过程中的外部负效用,及时控制金融风险,倡导有序的市场竞争,减少金融波动,金融机构也能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为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创造优良的金融环境。
(2)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机制
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金融支持功能,依赖于有效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格局、弹性的价格机制、金融机构的进入与退出机制。有效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格局是由许许多多的买者和卖者组成,构成各个市场主体的地位、作用、相互关系的结构。金融市场中垄断行为的危害性大,风险过于集中的资本垄断一旦陷入困境,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都受到影响,支持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农村金融资源必须保持市场竞争性。弹性的价格机制促使从事生产的最基本激励因素,价格机制的调节功能是在市场中实现的,利率是资本的价格,健全的价格机制是利率机制的基石,应当放松对农村商业性贷款利率的限制。金融机构的进退机制是指采取必要的市场进入退出限制。制度性壁垒是政府制定的限制性规定,如注册许可、特别许可等,作为高风险行业适当限制金融机构的进入是必要的,经济壁垒和技术壁垒迫使金融业进行创新,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资本积累和盈利能力。市场准入机制就是以经济壁垒和技术壁垒为主,使制度壁垒透明化、公开化。金融机构退出农村金融市场主要是利用兼并、重组、收购等方式,对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金融企业进行分拆、收购,但市场强制退出是主要方式,政府强制退出是次要方式。
(3)维护农村金融市场活动
篇7
数字时代背景下,农业科技档案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信息资源,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是当下亟需探讨的问题。本文首先描述了数字时代背景下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其次对当前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最后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加强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
数字时代;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为推进我国农村发展,使农村跟上城市发展的节奏,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农业科技创新逐渐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数字时代背景下,我国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渐进入新阶段,农业科技档案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信息资源,在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中,相关部门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相关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是当下亟需探讨的问题,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现代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开发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意义
农业科技档案是对农业科研活动的原始记录,是农业科技信息的重要载体,其中包括农、林、牧、渔、水利、气象、土地等涉农各业在生产、经营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应归档保存的具有一定查阅价值的文字、声像、电子等资料。农业科技档案是一种特殊信息资源,其原始性特征使其在农业科研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是持续的,因而对其开发与利用也是持续的。数字时代背景下,为推进我国农村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逐渐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我国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也逐渐进入了新阶段,农业科技档案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信息资源,在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中,相关部门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也不断提升。为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就需要进一步拓展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益,将更多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转化为科研成果,促进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1]31。
二、当前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问题如下。
1.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方法缺乏规范性。
随着我国对农业科技研发方面的重视,培养了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科技成果也不断增多。然而,对于这些农业科技成果的收集归档,却由于管理方法不够科学合理,导致相关部门对于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鉴定、分类、编目、归档等工作存在程序、步骤不规范的问题。这使得农业科技档案的完整性受到影响,难以很好地进行查考利用[2]17。
2.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意识薄弱。
农业科技档案成果往往就是一些文字、数据、影像等资料,里面的内容往往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内容枯燥,专业以外的人员往往无法认识到其中价值。目前,一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科技研究成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档案管理的专业意识薄弱,在整理和管理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态度,导致一些科技项目档案资料不齐全,无法很好地体现科技项目的全过程和具体成果。甚至有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将在工作中积累的有价值的科技档案资料据为己有,不愿移交归档,致使部分档案资料流失。
3.档案信息服务水平低,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
数字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已逐渐渗入了各个领域,在档案管理方面,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档案管理服务企业都开始进行数字化改革,将内部保存的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使更多的用户能够通过网络查阅和下载,使一个信息资源能够同时给许多不同的人查阅。然而,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信息服务水平相对低,没有跟上现实需求,农业科技档案的检索速度慢,且存在准确率不高的问题。此外,我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还存在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对于不同保密级别的农业科技档案没有进行区别对待,造成科技档案信息泄密事件时有发生[3]67。
4.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开发利用手段和方法落后。
我国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的不足不仅仅体现在管理和利用上,还体现在开发方面。目前,我国对于农业科技档案的信息采集主要还是人工采集,仅在编写目录时才用到计算机的一些基本功能,档案的编研工作更是进行得较少,这非常不利于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
三、数字时代背景下加强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1.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的质量和完整性。
农业科技档案的质量和完整性可以说是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物质基础。农业科研院所应严格依据《档案法》、《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单位实际情况,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的质量和完整性,做到“三纳入”。“三纳入”即要将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等管理过程纳入农业科研的最初的工作计划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档案管理与布置科研任务同步,保证整个农业科研都做好记录和资料的保存;要将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等管理过程纳入农业科研的工作程序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与检查科研活动进度同步,从而推进农业科技档案收集、整理、归档等管理过程的规范化;要将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等管理过程纳入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的职责范围,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与科技人员考核奖惩同步,实现权责分明,有责可追,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的质量,维护科技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4]91。
2.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素养。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的关键。而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的提升是多方面的。首先,相关部门要加强农业科技档案信息作用的宣传教育,让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认识到农业科技档案的重要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真正认识到自身所承载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视程度。其次,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技档案管理人员开展专业培训,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科技档案业务知识储备,进一步了解自身的权责,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做好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对于需要进行保密的农业科技档案,也要严格做好保密工作。与此同时,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还要熟悉农业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程序,抓住关键阶段、重要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与农业科研人员的互动性,做好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等工作,为农业科技档案的再利用做好准备。此外,相关部门还要顺应数字时代的需求,定期开展计算机应用的相关培训,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的统计工作,同时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打好基础。
3.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注重保密和知识产权保护。
数字时代背景下,随着科技体制改革和科研手段的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业科研工作呈现出了课题协作多样化、学术交流多元化、情报交流网络化的发展趋势,这虽然促进了我国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交流和科技成果推广,但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保密工作的难度。我国相关部门要理清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与保密的关系,对于鼓励推广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信息技术,加强推广。对于要求严格保密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严格依据《科学技术保密条例》《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做好保密工作,对于泄密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依法进行惩处。与此同时,我国相关部门也要调拨专业技术人员,构建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依据农业发展不同阶段对科技信息的不同层次的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密,实现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推广与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步推进。
4.加强信息开发,提高服务水平。
明确服务方向,端正服务态度,数字时代背景下,农业科技档案工作要面向现代化,就必须树立信息观念、强化效益观念,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要彻底转变传统的重保管、轻利用的服务理念和被动的服务方式,主动与农业科研部门开展合作,深入农业科研一线,主动了解新时期的农业科研工作的现实需求,明确服务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方法,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的信息服务效率,调整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收集的重点内容,提升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实用性[5]64。深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拓宽工作领域。在明确服务方向,端正服务态度的基础上,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要紧跟现实需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深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主动拓宽工作领域。首先,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要做好准备工作,跟随农科院的农业科研成果示范推广、科技下乡等活动进入一线,开展科技宣传、信息咨询等服务,一方面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作用,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另一方面深入了解农业科研工作对于档案信息的实际需求。对于一些值得宣传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可以通过各类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进行传播,实现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其次,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工作,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进行档案信息的深度加工,对一些重要的符合农业科研工作的现实需求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同时结合现实需求,构建科技成果数据库、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数据库等专题数据库,编制农业科技档案检索工具,方便农业科研工作人员进行查询检索。此外,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还要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统计分析等处理,提升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系统性,使农业科研部门能够很好地了解当前我国的农业科研状况,避免一些课题产生重复性的问题,减少国家农业科研资源的浪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还要发挥农业科技学术交流的纽带功能,积极开办科技教育、信息交流等相关活动,这样一方面能够推进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共享,促进各相关部门互通有无,促进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开放和利用。另一方面还可以推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拓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的资金来源,从而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的信息化改革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建立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反馈制度。通过反馈信息,总结农业科技档案的开发与利用工作的经验教训,对于不足之处及时调整改进,使我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数字时代背景下,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方法缺乏规范性、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意识薄弱、档案信息服务水平低等相关问题,提出了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的质量和完整性、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素养、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等对策建议。
作者:陈茜茜 单位:南通市农业科技档案馆
参考文献
[1]张振玲.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新思路探索[J].山东农业科学,2010(5).
[2]郭朋,张宇航,赵伟锋,李淑侠.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1(3).
[3]梁海萍,唐翼锋.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些探索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3(2).
篇8
[关键词] 农业科技创新 创新机制 技术投入 农业资金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2-0041-01
农业科技创新指依据农业发展要求,研究新型农业产品,加快农产品升级,实现农业组织形式变革的目标,以加快农业产业机制的创新进程。既然要“创新”,就离不开“择优劣汰”。“劣汰”指淘汰以往陈旧的或不合乎当前农业生产机制的经营方式和管理形态;“择优”是积极挖掘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工艺,立足于农业市场的前沿,制造出经得起农业市场竞争的各项产品,以带来更佳的运营效益。
1 引入高效的创新激励机制
“十三五”时期,国家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有增无减,特别是资金和技术的支援更加频繁。怎样把握好农业发展新常态的机遇,让农业科技创新的源泉竞相流淌,已被提上议事日程。为积极响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适时引入激励机制显得尤为必要。各地农业主管部门首要发挥农业科研院所的技术研发职能,在事关农业技术项目立项、申报、研发和审批等诸多环节给予一定的行政扶持,以便在涉农单位里营造尊重自主创新、尊重人才的和谐氛围,进而带动农业创新文化的建设。其次,涉农事业单位和农业科研机构要始终以国家对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部署为工作指导方针,着力改善一线农业科技人员的奖金和福利待遇,分年度和季度举办“农业技术创新能手比武大会”、“农业技术创新骨干表彰大会”等活动,通过软硬件措施的制定和落实,使创新文化深入人心。再次,要不断改进符合农业科技创新特征和全体科技工作者认同的人才评估机制和农业技术课题申报审批办法,优化农业科技成果评估标准,不断改进职称评定方式方法。在人才创新的同时,要始终秉持“大胆创新、魄力尝试、允许失败”的理念,为每个项目注入创新“血液”,有力地拓宽人才创新的覆盖面。
2 做好农业科学研究扶持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资金不应再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瓶颈”,要大力倡导以政府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着力加大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力度,善于拓宽资金投资渠道,活络投资形式,以形成国家、集体、企事业单位、个体户和单位自行筹措相结合的多样化投资结构。与此同时,要广泛吸纳外资,使有限的外资真正服务于扎实的农业科技创新之中。其次,要利用好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专项资金,尤其是每年从基础建设资金中划拨的专门用于农业重特大技术工程方面的资金,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认清不同区域间农业科技创新投资力度的差异,加大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力度,让各项技术成果得以顺利转化为先进的农业生产力,使资金获得更高的收益。
3 加快培养农业创新技术能手
人才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企业要把培养“创新能手”作为人才建设的中心目标,千方百计鼓励农业高学历、高层次人员施展才华,在本领域发光发热,培养一批在理论和实践中卓有建树的学科带头人。要深入推进农业科技人员的技能培训,不断更新人才管理队伍和人员知识结构,以培养更多农业复合型人才,进而为农业生产一线服务。
4 注重加强农业创新的重点技术项目攻关
4.1 节水农业
我国城镇水资源日益短缺的危机在短期内无法消除。水资源的匮乏对于农业发展无疑雪上加霜。正因如此,我国各地每年农业受旱面积呈扩大态势。由于农业灌溉方式的相对滞后,致使农业用水的耗费量极大。所以,为维持正常而有序的农业生产格局,尤其是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在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要把普及和推广节水农业摆在更加关键的位置,除借鉴发达国家喷灌、滴灌技术外,还要在提高单位农田灌溉面积内水资源利用率上下功夫。
4.2 粮食高产育种
近五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接连攀升,然而,增幅较小。在我国耕地面积无法持续增加甚至连年锐减的情况下,确保粮食安全的唯一路径就是提高单位产量。这就依赖于技术指导,即狠抓粮食的高产、高品质育种工作。
4.3 农产品深加工
农产品深加工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顺利转型的关键。我国要大力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实现农产品深加工业发生质的变化,尤其要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调整和技术革新。
农产品深加工的分化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积极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分化。在以往,农村劳动力主要集中于产中就业,今后,必须加快劳动力向产前和产后转移,以逐步向产业化倾斜。第二,农民收入来源要适度分化,由以往纯粹依靠种植业和饲养业作为收入来源转变为依托产业链的延长而扩大收入来源。第三,要加快农业经营形式的分化进程,由以往的生产制造初级农产品为主转变为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第四,农业产业要有根本性的分化,由以往纯粹依靠种植业和饲养业转变为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部门。
4.4 农业生态资源保护推广
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落脚点,同时也是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关键。要持续加强农业废弃物污染监测,加大污染源的阻断力度,促进各类废弃物循环再利用技术的革新和推广,尤其要推动秸秆还田并作为新肥料,加快推动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建设步伐。此外,要深入挖掘食用菌和生物质能源等产业的潜力,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农业做出新努力。
5 结束语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不但要引入高效的新激励机制,争取国家和政府层面的资金、技术、体制、机制的扶持,还要加快农业最新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积极开发新技术项目,从而为“三农”事业的发展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高校,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报务,社会化
高校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即高校档案部门将静态的科技档案信息开发成有价值的动态的知识信息,使科技成果档案造福社会,满足农业领域对农业科技信息的日益增长的需求,积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一、强化档案信息服务社会化的意识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其中多次强调要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国6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这是中央反复强调的。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农村问题不解决,“小康社会”就是一句空话。
作为农业院校,在完成培养科技人才的同时,积极开发利用科技成果档案,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为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农业院校档案部门应坚持把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作为科技档案信息开发的指导思想,主动配合“科教兴农”、“科技扶贫”计划,根据不同区域的技术需求及农业发展模式和主导产业,对馆藏科技成果档案进行分类、整理,并有针对性地提供科技成果、实用技术和技术培训等,充分发挥科技档案信息服务社会化的功能,找准档案工作服务的最佳切入点,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服务。
二、丰富、优化档案信息资源
档案工作是一项保管和提供档案信息为社会服务的工作,以丰富、优化档案信息资源为主,加强科技档案的基础业务建设,使档案部门有一个坚实雄厚的物质基础,是档案工作服务社会化的前提。因此,高校档案部门应及时将散存在个人手中的科技成果材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收集,并根据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生产周期长等特点,有针对性地扩大收集范围,加强对各县区的主导产业、生态资料、品种资料、示范村的经济发展模式规划等档案材料的收集,将有关的课题科研资料和原始记录及时收集归档。在丰富、优化档案信息资源的过程中,以科技信息含量的高低为标准,正确处理好质和量的关系,不断充实、优化馆藏内容,调整馆藏结构,使馆藏档案既有数量,又保证质量,从而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
三、完善服务体系
有关专家强调,科技创新是推进农业快速发展,促进农产品优化升级的动力之源。当前要着重解决好四个问题:一要加强种苗建设,建立育、产、销一体化的种苗产业化经营机制,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完善种苗市场供应体系;二要加快农业科研开发,积极鼓励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三要加强科技培训和推广力度;四要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为此,高校档案人员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走出档案室,到科研、生产第一线,紧密配合科研和生产人员,不仅从课题的立项、验收、鉴定、推广整个过程干预科技材料的形成、积累、归档,而且对课题的先进性、实用性、技术的复杂程度及经济效益等都要全面了解,以便更好地开发和推广科技成果,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
1.紧密配合“科教兴农”战略,积极开发农业科技档案资源。我校园艺系在佳木斯市“科教兴农”活动中,坚持以科技服务为特色,依靠良好的人才优势、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优良的服务意识,积极开展科技服务活动,几年来,为当地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服务。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充分发挥科技扶贫教师的纽带作用,积极提供科技档案资料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我校地处三江地区,学校在各县区都设有科技扶贫点,配备了科技人员。档案部门紧密配合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将档案成果转化为现实成果,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我校先后派出骨干教师到科技责任承包点,档案人员主动与这些承包点教师联系,把科技成果直接送到农民手中,现场实地言传身教,使农民掌握新技术、实施新技术,种养新品种,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提高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以适应农业科技发展新形势。大豆是三江地区的支柱产业,档案室配合各地承包点教师,提供了品种优化、无公害栽培、病虫害防治、加工与销售等实用科技资料,解决了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难题,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
3.紧密配合各专业教学实习,直接把实用技术介绍、科技成果汇编、优良品种等送到田间地头,让农民自觉地接受和掌握农业新成果、新技术,使之转化为生产力。档案室主动配合教学实习,向实习点提供科技服务。在这些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的推广中,档案室为各教学实习点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档案资料。
四、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服务社会化的思考
在信息社会环境下,要充分满足社会利用科技信息的基本要求,单靠某一院校档案部门是难以办到的,只有与相关部门协作,建立行业服务网络,加快档案工作现代化建设,增强档案信息社会化服务的功能,才能真正实现服务社会化。
1.建立科技档案信息服务网络。与社会上的信息机构相比,作为基层档案部门的高校档案馆,开展信息社会化服务的途径相对较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档案部门应加强协作,构建全国“科技档案信息网”,建立“科技档案数据库”,通过各级档案部门实行专业化、社会化管理,实现社会资源共享。
2.加快科技档案工作的现代化建设。首先,人的现代化是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前提。目前在档案工作领域中,急需一批具备开拓、创新意识,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高,法制观念强,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过硬,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其次,管理现代化是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坚实基础。要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关键要解决“五个转变”,即,一要从封闭式、半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二要从传统的手工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三要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档案事务向依法管理档案事务转变;四要从以实体档案的管理为主向实体档案管理和虚拟档案管理并重转变;五是档案人员要从档案管理者向信息管理者转变。另外,设备的现代化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关键。科技档案工作需借助计算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实现数字化、网络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3.增强科技档案信息社会化服务功能。科技档案工作是一项服务性工作,为科学技术工作服务是它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但是几十年一贯的服务方式和手段与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工作需求相差甚远,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不能为社会各界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我国加入WTO后经济步伐不断加快,档案工作面临着新的压力和机遇。为此,档案部门要顺应时展的需要,改变传统的保管档案的狭隘服务观念,把要我服务变为我要服务,积极探讨社会对科技档案需求的规律,增强科技档案服务工作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大力发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勇于突破前人,突破自己,创新工作机制、管理手段和应用技术,努力使高校农业科技档案信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高效、高速、高质量服务。
参考文献:
1、开发农业科技档案资源 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韦凤珍 农业科技管理2005.6
2 高校农业科技档案的应用与特点 唐银娣; 刘莉 高等农业教育2000.2
篇10
关键词精细农业;优点;科技创新;对策
人类正处于科技、信息和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这也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有利的发展机遇。在新形势下,实现农业现代化,走精细农业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国内农业经济学家农业经济发展的共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用不足世界耕地面积7%的土地养活着占全世界22%的人口,如此大的压力在客观上要求我国必须走农业持续发展的道路,通过农业科技的革新,走精细农业发展道路才能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1精细农业基本介绍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我国对农业的管理也都是针对土地管理,而忽略土地的时空差异。精细农业(简称PF或PA)的概念最早由国外引进,它是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产物,在农业生产中运用现代科技完成农业生产的变革,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效率化。精细农业所指的是一种变异下的田间管理方法、也是一种现代化的农业战略思想,在大农业中,对人工智能、信息等技术进行宏观及微观运用。开展精细农业生产,对作物的水分、肥料投入量、投入时机、均投作法等均与传统农业有很大不同,它能够实现用最少的资源和最低的成本实现农业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2精细农业在实践中的优点和技术构成
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精细农业促使了我国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其在农业实践中具有以下优点。(1)大大节约水资源。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常采取大水漫灌或沟渠灌溉进行农作物浇灌,这种传统的浇灌方式仅能使水资源灌溉利用率为40%,但在精细农业实践中,由于能够通过动态监控对农作物的水分含量,从而可以利用微灌和滴灌等新的灌溉方法定时定量地对农作物进行浇灌,这样可以将耗水量降到最低,并因灌溉及时使产量达到最高。(2)科学合理地控制施肥量。通过均衡施肥,既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还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最重要的是可解决传统农业的钾肥、磷肥和氮肥比例失调的问题。(3)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使农产品质量得到改善,显著提高农业产量。在精细农业实践中,采用更加精细的播种和收获技术,能够实现农业优质、高效、持续、健康发展。在精细农业生产中,其技术构成比较复杂,涉及卫星定位、RS、GIS、监测和传感等技术,在实践中,通过获得农产品产量、土壤等有效的数据信息,快速而准确地掌握和了解整片农田的信息。精细农业的核心技术思想是分析影响小范围农业产量差异的原因,进而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效的措施加以调控,区别对待,对农业生产按需实施定位调控。
3实现精细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
针对精细农业在实践中的优点和其技术构成,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农业工作实践提出了实现精细农业科技创新的有效对策。
3.1为精细农业科技创新打好坚实基础
为实现精细农业的科技创新,必须着力抓好3S技术、合理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妥善处理农田大小和空间差异等问题。例如,在农田差异这一问题上,只有确保农田具备一定的空间差异才能在实施农业精细化技术的实践中获得可观的农业经济利益。而这种空间差异,主要是通过产量差异表现出来的,受农业土壤状况、肥力、土壤墒情、病虫害分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会出现较大的差异;农田大小的差异完全是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在发展精细农业的实践中都是会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农田大小不一。但无论如何,都是通过精准的计算来科学地设定精细农业基本农田的最小范围的,这也为精细农业实现机械化生产奠定了坚实的空间基础。此外,精细农业的实践离不开卫星定位、3S等农业信息技术,只有实现对农业生产状况的实时准确监测,才能提高播种机、施肥机、喷药机以及收割机的应用效率,这对于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发展大规模的精细化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3.2注重对农业精细经营思想的传播
在大农业的背景下,如今的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均引入了精细经营的思想,大力推广和实践精细农业技术体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一点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很好的证实。我国作为一个农业科技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也要大力推广精细农业,首先必须牢固树立精细经营的思想和理念,将先进的农业科技引入农业生产中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只有始终走在农业科技的前沿,才能实现农业的集约化、精细化发展。
4结语
- 上一篇:呼吸道完全阻塞的表现
- 下一篇: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