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健康常识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4: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心理健康常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作总结
一、 初步成效
一直以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关爱行动以“共享阳光、共建和谐”为目标,以帮助留守儿童心灵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为重点,以弥补留守儿童情感缺失、促进心理健康成长为内容,坚持“动真情、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原则,深入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为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取得了一定成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提高了留守儿童心理素质。开发留守儿童心理潜能、培养健康心理品质、预防心理疾病、促进人格健全发展。增强了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适应、自我调节、适当求助、健康成长的能力,促进了留守儿童身心全面健康成长。
2、有效地推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政策、环境、师资等相关方面形成长期运作、效果明显、切实可行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工作机制。
3、深入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在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把学校的留守儿童之家初步建成了留守儿童幸福、温暖的大家庭。
4、进一步加强和推进了团支部、教务处、少先队组织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工作力度,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了学校教育教学体制,纳入校本课程的开发。
5、通过对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索,以点带面,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二、方法途径:
1、按照“体验教育”的理念,把不同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内容通过情景设计、角色扮演、问题辩析、游戏辅导、娱乐活动等方式传递给留守儿童,帮助他们在参与式、互动式活动中体验做人做事的道理。
2、通过专家心理知识讲座、心理热线辅导等,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在留守儿童中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他们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3、通过心理项目素质拓展训练,采用素质拓展训练项目进校园与专业基地训练相结合的方式,针对不同年级留守儿童的能力及特点开展心理项目素质拓展。
4、开通学生、家长、教师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培训,同时要尽可能地吸纳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营造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5、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过程管理。把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
6、组织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参加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外出学习观摩,鼓励更多地教师获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
7、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有领导分管落实,有年度工作计划,有专人负责开展工作,有专门的时间保障。
篇2
一、问题导向的“留守儿童”研究综述
(一)对“留守儿童”身心问题的研究
梅传强[2]认为,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缺陷容易导致缺陷人格,主要表现为强烈的自我中心观念,的需要和动机,的人格特征,不良的道德情感,缺乏自我调解和控制的能力等。范兴华、方晓义[1]通过比较对留守儿童的不同监护方式后发现,上代监护儿童、祖辈监护儿童在10 种具体问题行为的发生率、多重问题行为总分、攻击和违纪行为的发生频率、行为适应困难的个体比例方面均显著高于一般儿童。说明留守现象给上代监护和祖辈监护儿童的行为适应带来了不利影响,使得他们对问题行为的易感性较高。这两类儿童缺乏正常的情感沟通与交流,使得他们在面临一些行为抉择时,常常不知所措,问题行为难以得到及时纠正。
此外,常年在外打工的父母大多认为在情感方面亏欠孩子太多,通常会从金钱方面进行弥补,希望孩子生活得更好些。一些留守儿童不善于管理金钱,把钱花在买零食、玩电子游戏等方面,甚至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父母的“金钱补偿”也为留守儿童“攀比吃穿”“沉迷游戏”等不良行为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另外,研究还指出,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在绝大多数行为上并无明显差异,留守儿童并非一定是问题儿童。因此需谨慎对待留守儿童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与个别性问题,即一方面,对普遍性问题行为要保持适度的关注,通过研究找出有效的帮教方法,使留守现象对他们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另一方面,应避免人为地夸大问题行为在留守儿童群体中的发生情况,警惕“留守儿童即问题儿童”的刻板印象。
此外,张颖[3]对湖北省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后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业问题、道德问题、行为问题、安全问题如欺负行为等。范兴华和方晓义[4]对不同监护类型的留守儿童进行分析发现,上代抚养、祖辈抚养的留守儿童问题相对突出。徐保峰[5]以技校中有留守经历的学生为样本,分析了留守现象对个体人格特征的影响。黄艳苹[6]从家庭教养方式的角度探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现同辈或无看护组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单亲看护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最好。蔡重阳[7]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调查中发现,少部份留守儿童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部分留守儿童在某些心理指标或因素方面存在问题,这些指标主要集中在学习焦虑、社交与人际关系不畅、抑郁与孤独、自我评价不高、身体症状与适应不良等方面。雷雨[8]以湖南、广西、江西、浙江、安徽与河北的留守儿童作为样本进行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儿童,存在孤僻离群、焦虑抑郁、情绪不稳、逆反心理、道德缺失及注意缺陷等诸多问题。
(二)对“留守儿童”违法犯罪问题的研究
各地区司法部门对有留守经历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进行了相关统计。例如2012年《安徽省东至县人民法院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犯罪案件的调研报告》中指出:2009 年,留守儿童犯罪案件审结15件19人,故意伤害案件8件8人,抢劫案件2件3人,盗窃案件4件7人,非法拘禁案件1件1人;2010 年,审结19件27人,聚众斗殴案件7件11人,故意伤害案件5 件7人,抢劫案件3 件7人,盗窃案件4 件4人;2011 年,审结24件38人,故意伤害案件8件9人,抢劫案件7件16人,盗窃案件6件9人,抢夺案件1件2人,案件1件1人,组织妇女案件1件1人。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开展的“未成年被告心理风险评估”课题也在工作实践中发现,早年曾有过留守经历的未成年被告数量占比较高,案件种类涉及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贩卖、盗窃、等重案。张颖[3]对湖北省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后认为,留守少年已成为青少年犯罪的多发人群,并大多是团伙性犯罪;留守少年犯罪多以侵犯财产罪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为主,其中财产型犯罪占比60%,故意伤害、、杀人等暴力案件占比33%;农村留守少年重新犯罪率已达到 15%。安徽东至县人民法院对农村留守儿童犯罪案件的调研报告显示,犯罪特点为年龄趋向低龄化,其中15至16岁占比最多;案件类型多为暴力、侵财类,涉及罪名有故意伤害、抢劫、盗窃、、抢夺、聚众斗殴、非法拘禁、组织妇女等,且以前四种犯罪居多,具有较强的社会危害性;留守儿童辍学现象严重,初中辍学的人数约占89%,文化程度偏低,法制观念淡薄,缺少起码的鉴别能力,很容易走向犯罪。
对于留守儿童的犯罪原因和犯罪特点,冯倩[9]认为,由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失调导致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数量逐年攀升;对未成年人的过度保护、隔代抚养宠溺、学校接纳等因素是留守未成年人多为惯犯的原因;社会不良诱导、欲望刺激等因素导致留守未成年人的犯罪类型多为侵财类和性犯罪;“读书无用”的风气等导致留守未成年人早早辍学参与社会劳动,法制观念十分淡漠,甚至丝毫不懂法。王道春[10]认为,留守儿童犯罪增多,除遵循青少年犯罪的共同缘由外,根本原因在于“留守综合症”作祟,即在缺少父母关爱监护,社会的有效监护、关心和教育等情况下,留守儿童更多地暴露在不良社会环境中,使得原本薄弱的学校教育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大打折扣,从而造成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的扭曲。他们存在着较普遍的心理和性格方面的障碍,学业更容易受阻,行为也更容易越轨等。王道春进一步说明,“留守综合症”的产生主要源于以下因素:监护人重“养”而不重“教”;亲子联系缺乏,父母放任不管或关爱肤浅;留守儿童中家庭破碎的比例较高,父母离异导致留守儿童的处境雪上加霜(海淀法院未审庭的实案举例中也提及此类型);留守儿童的学业表现普遍较差,问题行为较多;留守儿童不良交往的群体多,团伙作案态势多发;受农村条件限制,就业机会少,留守儿童闲散。聂吉波[11]对重庆地区的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后发现,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的根源实际上是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失败。所谓社会化过程是个人在社会互动中学会扮演各种社会角色,使他的行为方式符合该社会的规范和道德,从而成为他所属社会的合格成员。社会化过程要学习三大技能,一是掌握生活常识,二是获得专业知识,三是遵守基本社会规范。而社会化主体是对这个学习过程影响重大的因素,留守儿童的社会化主体如家庭、学校、同辈、媒体、社会环境等都是有缺陷的,影响了其社会化进程,从而导致缺陷人格,而再社会化的失败是造成再犯和累犯的原因。全国“农村留守青少年权益保护与犯罪预防研究”课题组2009年对8个省市农村留守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状况进行调查后指出,在各种犯罪动机中,由于学业受挫、家庭冲突和经济受挫而犯罪的比例高达45%。
因此,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身心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未雨绸缪,避免问题行为进一步质变为违法甚至犯罪行为,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社会议题。
二、积极导向的“留守儿童”研究综述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研究”项目在方晓义等的主导下研究编制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问卷”[1]。该问卷是由自立顽强、明理感恩、宽容友善、自信进取、乐观开朗五个一阶因素组成的二阶单因素模型;问卷总分、各维度得分与西方心理资本各要素均呈显著正相关;问卷高分组儿童的情绪、行为与学业适应水平均显著优于中间组和低分组儿童;问卷与各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在0.65~0.88之间,重测信度在0.78~0.85之间,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可用于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资本的测评。
除上述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的专项研究外,国内其他学者也在留守儿童抗挫力、心理弹性等方面开展了部分探索。邓玮[12]认为,帮助面对挫折或逆境的农村留守青少年,提高其抗挫折能力或抗逆力,是预防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措施;范燕宁[13]也作了一些尝试,从提升或恢复抗逆力的多个视角,对问题青少年、未成年劳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等特殊青少年群体进行了实务干预工作,使这些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挫折坚忍力、社交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不良情绪和负向感受的调节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大的改变。由于这些抗逆力研究的不断深化及其影响力的逐渐扩展,青少年犯罪预防方面的理论研究重心也在发生调整,从过去强调控制、惩罚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强化抗逆力的模式,重点关注高危青少年的个人优势与未来发展的模式。刘慧[14]从心理韧性与适应性方面讨论了留守儿童的问题,她认为,发掘有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个体特征和外部资源,能够帮助留守儿童抵御不良因素的影响并提高适应能力;王淑芳[15]从心理弹性与依恋、应对方式等方面对留守儿童群体调研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依恋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进而影响积极的应对方式。
三、“问题导向”与“积极导向”的研究视角之争
(一)问题导向在“留守儿童”研究中的诸多弊端
如若将视角一味盯住“问题”,一味用负向思维模式去反映和强调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危险性、违法犯罪高风险性等,实则现实意义不大。
一则,现今对留守儿童生存问题现状的关注呼声之高近乎“过分”,再三强调留守儿童的问题,只会在学术领域甚至社会大环境下造成一种认知假象――留守儿童是身心不健康的问题频发群体。
二则,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特点表明,他们会因背负“留守儿童”标签而被定义和预言化,在公众传媒等的炒作和渲染下,他们可能表现出更多“留守儿童”标签中的不良行为,不利于自身潜能的实现和身心健康,在过分关注中形成唯一的生存发展可能。
三则,取长补短远不及扬长避短的效果明显,这句话可以概括出积极心理学的思维模式。在以往长久以来的心理学研究中,人们惯常的模式是去研究问题人群,例如战争对人类精神和心灵的摧残和伤害等,不管分析的维度如何精准,却始终无法突破问题;但积极心理学诞生后,这股新思潮鼓励研究者们去发现大多数以外的个别成功群体,例如虽然经历过纳粹集中营噩梦却依旧在自由后保持心理健康的人,探索他们所具备的积极内在品质才能推进人类发展,跳出问题以解决问题。
(二)积极导向在“留守儿童”研究上的建设意义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性中的美德与力量等积极方面能帮助身处困境中的人们过上相对满意、有尊严的生活,从而有效地缓解、抵消甚至消除困境给人们带来的各种困扰;心理学家要用开放、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在这一思潮影响下,Luthans等从组织行为学角度将“个体一般的、积极的心理状态或能力”定义为“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包括韧性、乐观、自我效能感和希望四个要素。这些要素是介于特质变量与状态变量之间的类状态变量,分别代表了个体凭借自身的努力和面临困境时的坚持,对周围环境的乐观评估和对成功可能性的合理预期,以及在内在动机驱使下的行为倾向。
大量研究发现,在近似的社会经济背景、教育条件、地区文化、成长环境下,一些留守儿童虽然也同样面对监管不力和家庭功能缺失的处境,但并未出现身心问题,甚至表现出自强不息、明理感恩、健康成长的独立自我。这其中一定是存在某些内在的积极心理品质,例如乐观、抗挫力、希望、自我效能感等。这里的心理资本[1],就是家庭处境不利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拥有的对心理社会适应具有促进作用的积极心理能力。提升这些积极的心理能力才是预防留守儿童问题行为,乃至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着力点。
针对“留守儿童”的违法犯罪现象、问题行为、身心发展等方面,积极心理学视角是预防性和建设性的。而将留守儿童等同于有心理缺陷的论调显然是有失公允的,因为类似于此的刻板认知将置留守儿童于“转型顽疾”的处境,非唯社会变革而不可蠲除,或杯水车薪收效甚微。
注:本文系2015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博士科研项目“预防‘留守儿童’违法犯罪之问题行为与心理资本研究”的成果,基金项目编号:2015BKY026。
参考文献
[1]范兴华,方晓义,陈锋菊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问卷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1):1-6.
[2]梅传强,赵亮.青少年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特点与成因分析――以重庆万州区张波、张涛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为视角[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0,01:95-103.
[3]张颖.我国农村留守少年犯罪成因及对策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1.
[4]范兴华,方晓义.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问题行为比较[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2):232-237.
[5]徐保锋.技校留守儿童人格特征与留守经历的关系[D].兰州大学,2009.
[6]黄艳苹.家庭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06.
[7]蔡重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8]雷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
[9]冯倩.给农村留守未成年人多一份关爱――关于留守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现状及预防[J].城乡建设,2014,2(下):211-212.
[10]王道春.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刍议[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15(3):27-33.
[11]聂吉波.“留守儿童”犯罪的实证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9.
[12]邓玮.社区为本: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风险的社工干预策略――以抗逆力提升为介入焦点[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5):84-90.
[13]范燕宁.抗逆力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两面性特点――以北京市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服刑者的情况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06,11:10-12+46.
篇3
【关键词】心理差异;学前儿童;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总体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改善和提高,像以往需要解决的温饱问题,已不再成为问题,然而面对“衣来伸手,饭来伸口”的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却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个重点问题。在如今家家只有一个宝儿的社会现象中,父母对孩子的宠爱已经超乎了寻常,使得孩子在溺爱的氛围中不健康的成长起来,这就造成了孩子心理问题的产生,所以说我们需要对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更为关注,必须以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解决这一问题,为孩子身心健康负责。
一、学前儿童心理偏差的表现
儿童偏差主要体现在:情绪不稳定、不能勇敢地承认错误、自私、撒谎。我们首先从情绪不稳定上来说明以下这个问题。在儿童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思维的时候,儿童的想法是简单的,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他们做所有事情都是非常容易冲动的,有时候会因为一件事情高兴一阵子,有时候又因为一丁点的小事情不开心一阵子,搞的自己无精打采的样子。
现在中国普遍现象表明都是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所以说一般孩子在家里都享受着独一无二的待遇,所以孩子们都呈现出一种自私的现象,往往认为别人照顾自己都是理所应当的,所有自己喜欢的东西都希望自己独有,往往看到了别人有也会觉得心里不舒服,会表现出一种凭什么的心理,这就呈现了一种非常自私性的心理
大多数的工薪族家庭,都是父母上班,爷爷奶奶带孩子,一般当父母想要责怪孩子的时候,爷爷奶奶都帮着隐瞒过去了,为了避免孩子遭罪。但是正因为如此孩子看到了撒谎的好处,所以一旦自己犯了错误,就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掩盖自己的错误,从而使得孩子养成了撒谎的习性。
二、浅析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综上所述,这可能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家庭中,孩子统一的心理问题,然而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倡导家长通过学习家庭教育,来正确的引导孩子,从心理偏差的阴影中走出来,使孩子的心理问题得以解决,做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供家长参考。
1.成为孩子学习的标榜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先锋者,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没有成长起来的时候,它的模仿力是非常客观的。所以说家长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都应该谨言慎思,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脏话连篇,家庭不和谐,夫妻经常的吵架,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非常不利的,在这种环境下生长的孩子,不仅没有安全感,而且会经常的觉得家庭没有温暖。所以说家长应该尽量在孩子面前积极乐观、性格开朗、尽量多读书、多看报、多运动,如果在工作上遇到了不顺心的地方也应该在外面发泄,而不要把这种负面情绪带到家里去。在孩子面前如果自己真的做错了什么,应该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以求得孩子的原谅。总之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环境才可以让孩子的身体得到好的发展,健康的成长。
2.自由空间
现代社会的发展所需要的确实是全面发展型人才,这就导致了许多家长错误的教育意识,在孩子还没有上小学的时候,就把各种补课的压力施加到孩子身上,这不仅不会达到家长预想的效果,而且还会使得孩子在没有上学之前,就已经开始厌烦学习了。在成长阶段应该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去和同龄人一起玩耍,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会学到这一阶段中所应该掌握的社会常识,也可以和小朋友分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增加孩子团结合作的精神。
3.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建立
良好的亲子关系指的就是,家长既应该是孩子的父母也应该是孩子的朋友,应该经常性的抽出时间多和孩子沟通,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想要什么,而不是经常性的把孩子一个人丢在家里,忙工作,忙聚会,忙学习,多和孩子一起逛逛公园,多陪伴孩子一起去图书馆,多和孩子一起运动。作为家长,应该尊重孩子选择的权利,不应该以自己的思维角度去判断事情的对与错,敢于让孩子去尝试一些东西。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经常在孩子做对了的时候赞扬孩子,做孩子的老师,做孩子表演时的观众,做孩子的守护者,陪伴孩子健康的成长。
三、适当的挫折教育
因为现在衣食无忧,所以孩子从来不知道什么是苦,也从来不懂得什么是困难,更加不明白父母挣钱的辛苦性。可以让孩子适当的接受挫折训练,这样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让孩子在遇到挫折困难的时候知道选择逃避是解决不了任何困难的,学会接受不称心如意的事实、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挫折教育有利于促进孩子心理健康以及心理承受能力,使孩子养成乐观、勇敢的性格。
四、结语
言而总之,在儿童成长阶段出现心理偏差是很正常的,因为现在社会发展的这么快,一般都是独生子女,所以说父母的溺爱是必不可少的,还有一点就是现在一般都是家长上班,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带着孩子。因为上一辈的文化水平有限,在教育问题上误区也是很大的。所以说这就需要家长从自身做起,争做孩子的榜样,让孩子再一个健康温暖的环境下成长,使孩子可以身心将康的成长起来。同时培养孩子团结性、好思性、上进性等一系列好的方面,为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作出伟大的贡献,为孩子以后的发展做一定的铺垫。
【参考文献】
[1]杨利玲.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
[2]丁连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篇4
【关键词】留守儿童 系列化活动 实践
留守儿童问题,已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共同协力才可能解决的问题。作为学校是这个社会诸多结构中最重要的环节,留守儿童教育的成功与否与学校有最直接的关系。因此,学校对留守学生的教育与研究,理应担当主要责任,并在实践中有所突破。我校根据留守儿童存在的普遍问题,如亲情缺失,学习差,交际障碍,自信力不足,安全问题等,提出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系列化活动研究",并针对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开展了"关爱活动""心理健康""习惯养成"等方面的系列活动,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1.实施关爱活动,感受人间温暖
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引导没有时间。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照,缺乏与父母交流,性格上感到孤独,不爱与人交往,存在交往障碍。学校积极主动联系社会单位,协调社会单位对留守儿童的关心支持。先后与重庆市关工委,渝电公司,北碚区公安分局等社会单位为留守学生送来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让留守学生参与受赠活动,感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并组织留守儿童与前来慰问的叔叔阿姨交流,合影,消除了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同时让他们谈受赠后的感受与体会,从而树立起生活的勇气。不断创新社会单位慰问留守学生的形式,丰富慰问留守学生的内容,提升社会单位关爱留守儿童的品位,不仅从物质上给予,还要从学生心灵上给予滋养。如重庆市公安局北碚分局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团辅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学会与人合作等。学校应积极组织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活动,节假日成为慰问留守儿童的惯例,从学生需要出发,赠送节日礼品,开展节日活动。学校更应从学生心灵深处关心留守儿童,端午节组织留守学生品尝棕子,开展端午节历史文化的了解活动;六一儿童节,积极组织表演活动,让留守儿童过一个快乐的节日;中秋节,品尝月饼,了解中秋节的历史文化等。学校还将组织留守儿童评比"留守之星"活动,从学生点滴进步入手,对学习进步,有自信心,遵章守纪,行为习惯好,爱劳动,生活能自理等方方面面给予学生奖励,激发他们能健康成长。学校还组织特长学生兴趣小组活动,学校成立了体育业余训练队,主要从田径、乒乓球、武术等培养留守儿童的特长。还成立了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唐门脸谱制作兴趣小组,让留守儿童感受地方工艺的艺术魅力,受到当地文化的熏陶感染。留守儿童们都说这项活动很好玩,都积极参加这项活动。学校根据偏岩古镇旅游实际,在2009年就成立了义务导游队,许多学生报名参与,其中不乏留守儿童。近年来,学校继续组织此项兴趣小组活动,成立义务导游培训队,特别吸收留守学生报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留守儿童参与。这样可解决留守学生暑期无所事事,并让留守学生在义务导游队中有机会与游客交流,在义务导游队中与队员合作,真正提高留守学生综合素质。学校还利用班级建立留守之家活动,一个班级就是一个留守之家,班级开展了"关爱留守"系列主题班队会活动。如:按月举行留守学生集体生日活动,为留守学生解决生活困难活动,与留守学生结为兄弟姐妹活动,班级"留守之星"评选活动等。极大地让留守学生融入了班级这个大家庭,从此,他们不再感到孤独,不再感到无助,不再感到无新情关爱。学校组织了武术训练队,用武术来磨练学生意志,涵养学生品德。让留守儿童参与其中,体验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一招一式的精妙。通过反复练习,让留守儿童感悟点滴进步与成功,从而热爱上武术。
2.善于心理辅导,引领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在一些留守儿童中存在焦虑,孤独,自悲,怕与人交往,意志力弱等心理不健康的问题。学校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总结出"四整合教学模式",即心理健康教育与课题研究相整合,团体辅导与个体辅导相整合,完善认知与心理感受、体验相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班级常规相整合。心理健康教育与课题研究相整合,充分利用已开发的《利用金刀峡自然与人文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中的各类活动,挖掘其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如:《参观金峡桃源》,这是学校开发的一项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春天的金峡桃源一片红色的海洋,连绵几公里,让人心旷神怡,陶冶性情,滋润心灵。组织留守儿童欣赏桃花,观赏李花,追逐春天的脚步,受到大自然美的感染,让学生心灵得以净化,这是多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呀!在这样的情景中,学生没有了烦恼,没有了孤独,他们拿着相机,三个成群,五个扎堆,寻找美景,共同留下美好的记忆。又如,《折纸几何学习活动》,这是民盟北碚区委主委,北碚区政协副主席,西南大学教授黄燕平给学校带来的深受学生喜欢的项目。学生必须通过合作才能完成共同的作品创作,自然而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合作,进行分工,才可能完成作品最后创作。诸如此类校本课程,如《参观古镇污水处理厂》《野外拉练》《参观现代和畅农业基地》《河边野炊》《参观古镇葡萄园》等系列活动,都有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课题研究进行整合,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有两种重要形式,团体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活动与个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活动。将二者有机整合,是心理健康教育高效的重要保障。既要针对大面积的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团辅活动,又要针对个别学生特殊的心理健康问题实施个别咨询辅导。学校根据留守儿童普遍心理健康要求,举办了心理健康教育节,将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活动以主题活动的形式,采取团体辅导为主,个别辅导为辅的原则,实施了"自信人生,张扬个性"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完善认知与心理体验感受相整合,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心理健康教师往往设计了不同的情景,让学生认识活动的意义,启发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不断调整自身心理,通过情景体验,角色体验,融情融景,感受体验,从而树立正确的认识,走出误区,换位思考,从而形成健康、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如:在团辅活动中创设留守学生遇到生活困难问题,让学生想办法克服困难,面对生活挫折,形成坚定的意志品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班级管理工作有机整合,学校分别安排了班主任参加心理健康教师教育培训,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各班利用班会课开展了主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心理健康教育很好地通过班级活动加以落实。
3.注重习惯养成,提升综合素质
行为习惯是留守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因学生行为习惯差,导致学生各方面表现不好。首先是学生尊敬师长,孝敬长辈的教育活动。留守学生因为亲情缺失,对父母不太了解,很难说对父母孝敬。组织留守儿童新情聊天、定期向父母写信的交流活动就显得十分必要。留守儿童由于孤僻性格,对老师不是很尊敬。通过谈心活动,交流师生感情。组织学生开展系列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要留心留守儿童,多帮助他们开展好活动,多一句激励,少一点责备,让他们感到学校的温暖,老师的关怀,学生尊师之心开始萌芽。其次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活动,我们发现,留守儿童课前准备不充分,如常用学习用品缺失,发动班上同学实施关爱活动,为留守学生献一份爱心,并让他们时常准备好这些学习用品。有的学生课前没有预习,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制定具体指导留守儿童预习的方案,让他们明确预习的目标,掌握预习的方法,完成预习的任务。在课中,尽可能为留守学生创设发言的机会,读书交流的机会,重在鼓励,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对他们的作业,进行必要的指导,并给予优先评阅指导,让他们感到老师的关爱,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再其次,从生活上,让留守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留守学生联系卡,通过家校共同实施对留守儿童生活习惯养成的管理,如留守儿童在家里做家务的情况,留守儿童阅读课外书的情况,留守儿童在家中作息情况,引导留守儿童制作周生活、学习计划,培养他们科学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学校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或课辅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叠衣服,洗衣服,整理书包,理菜,切菜,招呼客人等日常行为。通过健康教育课,安全教育课教育学生预防安全事故发生,懂得基本的安全常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等。
总之,留守儿童现存的主要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通力合作,特别是学校是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承担者与研究者,通过学校各项工作,整合地思考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和办法,让留守儿童能够快乐地健康地成长,给他们创造一片成长的蓝天,让他们幸福地成长,快乐地生活。
参考文献
[1] 高雪梅主编.《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手册》 西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2] 朱复融主编.《儿童行为习惯训导法则》 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
篇5
幼儿在发育过程中的行为偏异并不是无关紧要的。一个人心理上的失调或异常,并不是无缘无故突然产生的,其根源大多在儿童时期,尤其是在儿童的早期阶段。因此,幼儿的问题行为不仅有可能阻碍其正常的心理发育和发展,影响他的生活和学习,而且也有可能是成人期心理障碍和社会适应不良的先兆,因此及早帮助他们矫治不良行为,则他们一些行为上的偏异会得到矫正,或者完全消失,或者即使终生保留也不会引起其他行为方面的问题。
(一)总目标
(二)具体目标
(2)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包括自主坚强的人格、对他人关爱的品格,乐观开朗的性格特征,快乐向群的情绪情感。
(三)各年龄阶段目标
小班:对周围的人和事表现出乐于探索的热情,积极参加各种游戏活动,乐意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大班:遇事多动脑,思考问题懂得求异,参加竞赛活动懂得重在参与。
小班:学会独立穿衣、吃饭等,乐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活动。
大班:喜欢指认、运用生活中常见的标记,懂得一些粗浅的自我保健常识。
小班: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不纠缠成人,离开父母不哭,遇到不高兴的事不生气,不哭闹,愿意与小朋友一起玩。
大班:受了委屈、挨了批评不迁怒于人,遇事与小朋友一起商量。
小班:敢在人多时或陌生人面前讲话,能在大人的提醒下与客人打招呼。
大班:敢在人面前表现自己,失败了不灰心不气馁,总结经验重新再来。
小班:知道事情没有做好不哭,能耐心听大人分析,重新再来。
大班:学会做事一心一意,为达到目的而坚持到底,勇于探索。
四、课题研究的效果启示
在幼儿园中,在引导幼儿行为上,教师对幼儿的过失性行为往往采用比较简单的方法,很少作具体细致的分析,常把它一概归为思想品德问题,极少进行心理学上的分析研究,矫正技术、技能也十分贫乏,往往采用否定性词语来矫正幼儿的言行,采用批评、惩罚的方式来对待幼儿,从反面对幼儿进行限制和干涉较多,正面教育和引导不够。
幼儿的情感,尤其是幼儿初期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仍保留着情感早期发展的特点,容易转移、容易冲动、容易外显和容易受感染等。情绪的过分抑制除了对理性思维产生影响之外,它也明显地妨碍技能活动的效能。因此,教会孩子合理地宣泄自己的情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与幼儿进行沟通不仅需要考虑一些技术问题(如奖赏或惩罚技巧),同时,还需要体验他们,真正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中去。做到这一点,实际上是很不容易的。设身处地和将心比心是取得同感的最好方法。
与其他幼儿教育活动相仿,对于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或辅导活动通常必须考虑让家庭成员参与到其中。大部分幼儿的行为问题与其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父母行为习惯以及情绪表达方式直接相关。让家庭介入的具体做法是:第一,帮助家庭成员统一思想,做到积极配合;第二,让父母始终参与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或辅导过程。第三,在帮助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同时与父母讨论问题,并在必要时进行家庭辅导或夫妻治疗。第四,必要时还要考虑让家庭以外的社区介入其中(譬如,对于某些具有暴力或其他行为问题的家庭)。
篇6
一、 生命常识教育要常教育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生命常识教育是一项长期的重复性的教育,这是由此阶段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决定的。因为这个阶段学生对生命安全问题没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对哪些行为是危险的,怎么做才是安全的,判断的能力还不够,而且由于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防范意识差,对于学校所讲的不能够完全扎实地记住和应用,这就需要对学生们进行经常性地提醒。学校每年分别在两个学期初和学期中集中进行四周的生命安全常识教育,并把这四个星期作为生命安全宣传周。通过课堂教育,观看视频,出黑板报、手抄报,以故事会、演讲会、主题班会等形式,全面、立体、多方位集中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从身边小事、见闻着手,及时教给学生对事物好坏的分辩能力,用实例来教育和提醒学生,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和应变能力。
二、 家校互动,搭建安全平台
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是家长和老师共同的愿望。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必不可少,老师和家长的沟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可或缺。我校从新生入学的第一天就对家长进行宣传,切实提高家长对学生生命安全的高度关注。一是对家长进行有关生命安全的专业培训。每年都专门请有关方面专业人员将家庭防火、防盗、基本医疗自救、交通安全、户外活动安全、防范陌生人安全、自然灾害安全自救等知识教给学生家长,并要求家长在实际生活中把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孩子,和家庭共同担负起学生生命安全知识教育。二是建立网络信息平台,通过网络QQ群、校讯通和手机短信,及时提示家长、学生注意事项。如,我们及时通过短信平台向家长提供雪天路滑、大风降温、校园周边安全情况等信息,有效地减少了学生的安全事故。
三、 结合特殊日期,进行专题教育
充分利用每年有关生命安全的特殊日期制定宣传教育计划,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应急演练和相应的教育。让学生从小对110、120、119等数字有深刻印象,通过演练掌握地震、火灾等逃生本领;通过角色扮演学会基本医疗救治;通过实例重现,学会明辨善恶。要培养学生对爱耳日、爱眼日、睡眠日、无烟日、消防日和防震减灾日等特殊日期的重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关注心理健康,珍惜生命安全
当前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的溺爱和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造成了当今儿童存在着种种不健康心理,诸如性格懦弱、依赖性和嫉妒心强、自私、逆反、情绪焦虑等,都属于不成熟、不健康的表现。再坚持下去可能要出危险,可为了逞能,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甚至有不少学生喜欢与老师、家长对着干,越说有危险的越要试试。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培养学生一个良好的心理,在最大程度上杜绝心理性安全事故的发生。学校坚持长期聘请儿童心理学教育专家,定期给不同年龄段儿童进行心里辅导,尤其是对学生珍惜自己生命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
五、齐抓共管,群防群治
篇7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自尊心;自信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134-01
自尊自信是一种争强好胜,永不服输的心理,是促使个人克服缺点,发扬优点,积极上进的因素,是人们身上一种进取的动力。那么,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该怎样做才能培养留守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呢?以下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而总结的几点浅见:
一、教师要多赞赏、鼓励孩子,帮助其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俗话说:“树要皮,人要面。”留守儿童更是如此。现如今的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很多无论是在衣着、学习上,还是在意识上,都跟不上其它的同学,自卑心理相对较严重,很多的留守儿童都比较孤僻,没有太多的玩伴,不喜欢交流,加之在教学中教师有用另类的眼光看待他们,使得这一现象更加严重化,不利于农村留守儿童有效的发展。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学会赏识孩子、激励孩子是最基本的教学功底。赏识带来愉快,愉快导致兴趣,兴趣带来干劲,干劲带来成就,成就带来自信,自信带来更大的成就。孩子“坏”是希望受到注意,“好”时更希望得到赞赏,这不仅能增强孩子的自尊心,而且承认他所做的事情,会提高他的自信心。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学会赏识孩子,用欣赏、信任、期待的眼光看待每个孩子,给孩子以鼓励和力量,使孩子敢于相信自己的能力,能大胆地进行创造、想象和活动。使他们用一种积极的形态去学习,去交往,去生活,并且提高自我约束的能力,主动积极向着目标努力,帮助其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断的去提高教学效率。
二、耐心引导,真诚呵护,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将不可避免的遇到各种困难,能否勇于面对现实、克服困难是孩子是否具有自信心的标志。农村的孩子,在学习上来说都相对较为艰苦,特别是这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在他们的生活学习中,会越到这样或者那样无法预知的困难,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用我们的爱去呵护他们、关心他们,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给予指导和帮助,他们才能更好地健康成长,使其更加感性的看待一切。俗话说:“没有爱,就没有正确的教育。”事实也是如此。只有爱孩子,才能把自己的心灵献给孩子;只有爱孩子,才能理解、体谅他们,把他们的欢乐与苦恼装在自己心中;只有爱孩子,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因此,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倾注全部的爱,用自己的心去温暖他们的心,真诚呵护,多在孩子的生活上合学习上给予孩子真确的指导,引导他们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也使他们能够更好的生活,逐步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形成自信心,促使孩子不断的成长。
三、积极引导孩子开展活动,锻炼自尊心、自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马尔兹认为,绝大多数的自我信念都是根据过去的经验DD成功与失败,屈辱与荣耀,特别是童年时的经验而不自觉地形成的。成功的经验可以使儿童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过程中,很多的孩子都无法真正的融入班级的大家庭,都不能在其中积极地发言和发表见解,也有很多孩子没有获得过成功的体验,这会严重的制约孩子自信心、自尊心的发展。为此,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在积极的赞赏、关爱孩子的同时,我们还应积极的引导孩子开展各种活动,在活动中不断的向孩子提出问题,让孩子通过思考、商量、努力获得成功。同时,让幼儿建立起这样的信念:只要不懈的努力,总会获得成功的。这样,通过艰难练习,战胜困难,锻炼了孩子的自信心,增进了孩子的自尊感。在活动中,碍于不同层次的孩子对成功的体验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应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使每名幼儿在不同程度上获得成功感,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此外,教师在帮助孩子获得初步成功体验的同时,还应逐步提高要求,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帮助孩子不断提高,使幼儿获得更大的成功,体验成功的快乐,逐步发现“我能行”,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四、丰富孩子的知识,提高孩子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往往学习好、能力强的孩子会比较自信,在教师和伙伴面前他们敢说敢做,不怕困难,留守儿童也是如此,一些成绩较好的留守儿童,他们的“问题”就会相对的较少。因此,在农村留守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必须将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和科学知识、多种能力结合起来,使幼儿的自信心建立在实实在在的基础上。为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运用各种形式来丰富孩子的知识,引导孩子学常识、学数学、学语言,引导孩子动手动脑,手、眼、脑、口,协调并用,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在学中玩、玩中学,在丰富孩子知识的过程中有序列地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注意力、想象力、比较概括能力、思维推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等,让幼儿的信心的建立与能力并进、与科学知识并进,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才会得到长期的开发和保持,教学才能真正意义上的落到实处。
总结:自尊心、自信心是留守儿童专心学习,放眼未来的重要品格。在教师对孩子进行“两心”的培养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结合实际,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善于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和策略来保护、增强留守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不断促使这些祖国的花朵成长、进步。
参考文献:
篇8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课改”呼声由来已久,变单调、枯燥、空洞、抽象的课堂为生动、活泼、情趣、有味的课堂,广大思想教育工作者进行较为艰苦的探索,适时引入“角色转换”法辅助教学,让受教育者在模拟角色中学知识、提高能力和觉悟,这不失是一个较为有创意的教学方法,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优化教学效果。
一、应用“角色转换”法进行政治课教学的可行性
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工具和途径。合理的方法能促进教学活动的发展和实现,不合理的教学方法有碍于教和学的统一。本人认为,“角色转换”法是合理而有效的。而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学生,他们是学习的主体,在当今信息来源多渠道、多元化的形势下,学生们对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都有所涉足,他们对各种职业比较熟悉,也对众多的职业乐于尝试。
“角色转换”,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而言,无疑将会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因为学生喜欢模仿、喜欢体验、喜欢尝试,从一个日常固定的角色转变到一个生活中常见的角色,对学习紧张、生活圈子很有限的高中生而言,更是一种刺激。从理论上说,高中生成天与书打交道,他们过着“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但为了学习,准确地说为了高考,他们通过课堂、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社会公共场所等途径或多或少地接触了众多社会角色,通过“角色移位”来学习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将会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
高中生离工作就业越来越近,他们也会关心各种职业,关注社会动态,在学习中,给他们通过角色转换进行教学,发挥他们的主体性、给他们表演的机会,能增强他们的兴趣和动力,使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优化课堂教学,提升他们的分析、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见,在思想政治教学当中引入“角色转换法”是可行的。
二、如何在教学中运用“角色转换”教学法
(一)在认识一些与政治常识有关的社会现实问题时时,可以插入“角色转换”。
高中政治学主要介绍了关于国家制度、政治制度、政党制度和民主、宗教和国际社会等知识。这涉及大量的社会热点问题,如民主法制建设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入世”问题、问题、人民币升值问题、全球化问题等。教师在进行这些热点问题讲解时,要介绍背景知识,要向学生讲形势,更应让学生进入各种角色,把自己摆进去。如在认识“人民币升值”问题上,要明白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应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如从本国政府、外国政府、外国商人、本国商人、一般老百姓等角色。联系各自的经济利益,结合具体事例,让学生进行角色理解,让他们认识到: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国外汇储备、就业、企业竞争力等均带来巨大的损失。因而,人民币升值在当前我国经济仍处于发展中阶段时,不宜升值。
(二)在作业、测试中引导学生运用“角色转换”教学法。
随着政治课教学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和社会的进步,政治课的课堂和测试开放性日益趋向普遍化。高中政治课教学要求学生会运用一些学过的基本原理、观点方法论等来解决一些社会生活、生产中现实的问题,如“如果你是一个汽车企业的老总,你将如何应对外国汽车的冲击!”、“如果你是一个被政府实施强制隔离的非典嫌疑者,你将如何看待政府的行为”“如果你是矿难工人的家属,你将如何维护自己亲人和自己的合法权益?”让学生进入这些角色中体验,就会让他们想到汽车行业的竞争之激烈、市场经济之残酷、科研开发之重要、优化产品之迫切;就会让他们想到:作为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一定要以履行应尽的义务为条件;就会让他们想到:应珍惜权利、理直气壮的利用合法手段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懂得法律赋予其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
三、在运用“角色转换”教学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第一、因地制宜,不可滥用
本人认为“角色转换”法为不是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方法,只起一般的教学辅助作用,不宜在教学中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只能穿插于教学中,因地制宜地使用。一般教学中,教师应选择一些学生较熟悉的、重点的角色用于教学,否则,不但对教学起不到辅助和促进作用,而且会浪费教学时间、本末倒置。
第二、教师应常常主动介绍和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和职业。
教师应对社会现实中一些常见的职业、角色比较熟悉、掌握。并对一些离学生生活圈子太远、新出现而教学又需要的角色进行专门介绍。如、“”“自由职业者”等。教师在“角色”中进行教学,也可由学生在“角色”中学习。
第三、需要运用“角色转换”时,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角色转换”教学法让学生进入一种他不太熟悉的角色中,进行体验,应该事先告诉学生,让他作一定的准备,以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增强效果。
第四、引导学生多注意社会生产、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职业、新角色。
篇9
[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健康;临床心理学;学校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 G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011-1
一、引言
青少年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发育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变化,在学习、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及自我意识等方面会出现各种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在成长时期,如果心理不健康,会导致躯体疾病,甚至会发生偏离社会规则的事情。所以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早期发现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非常重要。
二、学校心理辅导的意义
学校心理辅导目前受到高度重视,关于如何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讨论广泛开展。在探询学校心理辅导模式的过程中,临床心理学的应用有其特有的意义。首先,临床心理学注重对人类个体的能力和特点的测量和评估。这种测量和评估通常是针对个人的,有时也针对大样本群体。因为其具有针对性,收集的资料更加可靠。其次,临床心理学工作者要综合来自临床实践和其他研究中的知识,努力去对某一个体进行评估,并最终理解和帮助他。临床心理学工作者虽然也对一般性的心理规律以及行为问题感兴趣,但他们更关心这些一般性的原则如何塑造和影响一个人的生活,以及如何进行治疗和干预。同时,临床心理学家在对心理困扰进行干预时更注重理论研究和系统的评估结果的作用,而不像精神病学家和社会工作者那样直接关注治疗。
三、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的为防范学生心理问题,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然而,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师资培养问题。当前从事学校心理辅导的教师大多数是半路出家,有团队干部、班主任、校医、政治课教师等,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心理辅导的基本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
信息与技术缺乏的问题。中小学中往往缺乏必要的评估手段,测量工具落后,许多修订的量表因不合国情而不能发挥评价作用,对心理辅导的发展极为不利。而且由于部分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较低,特别是缺乏相应行为规范的约束和指导,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失控现象时常发生,并造成了一些极为负面的影响。
流于形式的问题。相当数量的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错误地认为,素质教育、心理辅导仅仅是形式而已,升学、“应试教育”才是根本。因此有些学校虽然名义上开展了心理辅导的实验和研究,也开设了心理教育的课程,配备了教师,设置了心理咨询与辅导室,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等,但是由于忽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最终使学生心理辅导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地区间差异问题。当前,学校心理辅导上海、北京等地区已进行了近20年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就全国内地而言,发展极不平衡,悬殊很大。有相当多的地区对此还很陌生,连最基本的常识和观念也很少了解,违背心理健康教育的行为和事件常常发生。特别是广大农村的中小学,无论是重视程度、普及面还是发展水平都很不理想,两者差距十分显著。
四、对策
对于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在学校心理辅导模式中,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临床专业水平,二要切实做好学生的临床测量评估工作。
学校心理辅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推进这项工作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必须建立一支训练有素、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师资队伍。增加师资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有更多的高等学校大力发展相关专业,为普通学校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有关心理辅导专业人员的积极介入,将对此项工作专业化发展方向有积极的意义。另外学校心理咨询教师遇到自己无法提供有效帮助的个案时,要及时将其转介到校外的专业机构接受咨询或治疗。
学校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时,要以预防为主。而且在发现学生刚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发现,不至于日后酿成大错,这就体现了心理测验评估的重要性。在临床心理学领域,至今尚没有一种方法能完全替代心理测验对心理特征进行客观定量的评估。心理评估在医学心理学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临床心理学的两个基本任务:一是临床心理评估;一是心理治疗与咨询。显然评估是治疗和咨询的重要前提和依据,同时心理评估还可对治疗和咨询的效果做出判定。
临床心理学对于防范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意义重大,在学校心理辅导模式中除了要加强师资队伍的临床心理学师资和注重临床心理测验的应用外,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进行全方位的教育。重视全体教师充分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渗透于各利中,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这是团体心理辅导最重要、最大量的心理素质训练。学科教学心理教育的渗透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课堂学习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发展的活动。
参考文献:
[1]余国良.现代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10).
[2]董群朴.论人格的现代化[J].中国教育学刊,2001,(9).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篇10
一、班级工作
在本学期,我们继续本着为孩子开拓一个和谐平等共进的学习环境,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与少先队大队部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学校的每一次活动我们都参与,并要求学生要做的与别人一样,例如在防火防震逃生演练的过程中,学校的老师本来想特殊照顾我们班级,但是我坚持学生经过努力一定能和别人一样,还有12.9歌咏比赛,班级文化建设评比等等比赛,我们也是全力以赴,并取得一定的成绩,获得优秀奖,在本学期我们继续结合节假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教师节,第一次担任特辅班代数学老师的许老师接到学生礼物时十分感动,学生也从中明白老师也是需要他们的,在残奥会期间,我组织学生观看,并激发他们向残奥会运动员学习做到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在重阳节,鼓励学生向身边的老人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本学期我们继续把班级的管理放手给学生,采取值日班长,小老师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二、教学工作
(一)、语文
语文课的教学还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学困生的辅导和特殊需要儿童的康复教育。在本学期初班级新转来一名新一年级的学困生,经瑞文智力测试和老师平时的教育发现该学生只是注意力较不集中导致学习成绩较差,所以就利用课余的时间经常对该学生进行补差补漏,经过一学期的努力,该同学逐渐跟上普小学生的学习进度,志铭、雷兵、洪均金、接受能力较慢,而且有厌学的心理,在北师大二年级的学习上跟不生普通小学的进度,有待下学期改变教学策略,给学生提供更大的缺陷补偿,金矿、志建在学习完北师大四年级的教材发现两个人较难适应高年段篇幅长的课文,对于语文的学习也是较吃力,所以在本学期学习培智五年级的课文,主要是加强其语文知识的训练和阅读能力的训练,其它中重度的学生,主要还是以康复为主,渗透各科知识的教育,借助培智学校的教材,教师有意识的选取,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常识,认知、社会适应能力的训练,取得一点点微弱的效果。
(二)、数学
见数学个别教育计划
(三)、康复课
我们班级的康复课主要是分单训和集训两种形式,单训一般是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开展,集训是分版块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团体辅导。
我们班级康复课的内容大体分为以下几个大的方面:
1. 问题行为的矫治
这向内容我们是以单训的形式开展教育活动的,主要还是以个案研究开展,先观察并确立学生的行为问题,针对学生的行为问题利用行为矫正,行为干预,特殊儿童心理冲突等手段进行矫治。康复运动训练这项内容主要是针对特殊需要儿童的生理特点对他们进行一些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训练。粗大动作我们有时结合班上的康复器材进行训练,有时结合体育课进行学生的体能训练,有个项目我们学生百做不厌与大家分享一下,那就是台阶测试,就是在学校楼梯上进行台阶测试。它动作简单,有可以训练学生很多方面的能力,而且玩法有很多种,所以学生虽然经常做还是很喜欢,有时我们在做这项活动会引来很多普小的学生一起参加。精细动作的训练有时我们也会做一些针对性训练,例如大家熟悉的串珠子,夹豆子等,有时我们是结合美工课,做一些精细动作,比如说米贴画,需要把一颗颗米排列在图案中,还有十字绣,需要穿针引线。康复运动有时还会结合一些运动训练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等等。
2. 社会适应行为的训练
我们的孩子将来有一天是要回归主流社会的,而回归主流社会的前提是适应社会。所以社会适应行为的训练是我们康复课中重要内容之一。社会行为的训练主要是以集训的形式进行团体辅导。暂时主要分四大块:生活常识,生活自理,社会交往,语言训练四个方面,这些都是老师结合平时的生活,在生活中找素材进行整合编写教材。
3. 心理健康教育
其实特殊需要儿童由于自身的生理障碍及其它障碍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心理问题,他们更需要心理健康辅导,这一项内容我们之前做的不是很好。
4.家长培训
有研究表明,家长参与是特殊儿童回归主流社会成功与否的关键,特辅班与特殊学校有一点不同就是我们的孩子不是寄宿的,他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和家长一起度过的,所以这项工作就更有意义,虽然我们一直在要求家长和我们配合,但是家长也说出自己的难处,他们不知道怎么教孩子,教什么?孩子也不听他的话,有时我经常接到家长的电话,很多是因为孩子不听家长话让老师在电话里告诉孩子要做什么?所以在康复课上有时我会邀请家长参加,一方面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里学到什么?另一方面从中教家长一些方法,这一点是真的很有必要的,我是最近才体会到的,我们班有一个成都较重的学生经常屡次犯错,每次我都会打电话和家长沟通,让他在家里教育孩子,可以我发现她好像有没有起到什么效果,就把她找来学校看看她怎么教育孩子的,结果让我恍然大悟,她是劈头盖脸的说了很长的一段话,然后问:“你知道了吗?”孩子马上回答:“知道了”。可是她根本不知道这其实只是回答他的最后一个问题:“你知道了吗?”对于前面的话根本一窍不通,因为我们这个孩子只会理解一个指令,我和他沟通是一步一步引入的。那天我是用一节课的时间示范并引导那位家长怎么和她自己的孩子沟通。
三、课外活动的开展
1、参加学校所有的活动,学生很好的融入到其中。
2、参加学校各项比赛并取得一定的成绩。
3、和“502”中队一起完成“同为主人翁,携手迎农运”镇级中队观摩课。
4、班级也开展一系列活动,详细请见班级活动记录表。
四、班级教研开展情况。
1、参加日本留学博士吕晓彤博士的“自闭症”专题讲座。
2、参加“泉州市特殊教育教坛新秀”教学展示活动。
3、参加泉州师院举行的体育与康复的教育专题讲座。
4、参加XX市第五届特辅班研讨会。
5、参加三民中心小学的校际联谊研讨活动。
6、参加学校每一次的教研活动。
五、取得的成绩
1、XX在本学期被评为三好学生。
2、XXX在本学期被评为校优秀学生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