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发展状况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4: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能源发展状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能源发展状况

篇1

新能源汽车;概念;发展状况

1.我国及世界石油资源状况

全球石油资源日渐枯竭。据美国《油气杂志》报道:截止2003年底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1733.99亿t。据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国际能源展望》预测,石油及天然气仍是未来25年增长最快的能源,以2003年的36.97亿t石油产量计算,全球石油还可开采42年[1]。据此推测,世界石油产量在2015~2020年前后将达到顶峰,此后便走“下坡路”。到2020年世界石油产量将达到58.55亿t/年。然而与此同时,世界石油需求仍将以每年2.2%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将达到58.7亿t/年。预计到2030年全球运输用油将达到每年32亿t,为石油消费总量的55%。

我国石油需要大量进口。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已成为世界第5位石油生产大国,但2004年中国原油产量为1.75亿t,到2010年我国石油产量为2.030亿t。石油消费的高幅度增长和产量的低幅度增加,造成中国国内石油供应短缺、石油净进口量大幅度增加。其结果1993年中国成为了石油净进口国,1996年进而成为原油净进口国,此后中国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大。据中国海关统计,2003年中国原油和成品油总进口量已超过1.19亿t,目前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0%,是继日本之后,成了全世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2]。而每年汽车消耗的成品油占全国总消耗量的60%。预计直到2020年中国石油供不应求矛盾仍将持续。

2.新能源汽车的有关概念

关于新能源的定义。1981年联合国召开的“联合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会议”对新能源定义为“以新技术和新材料为基础,使传统的可再生能源得到现代化的开发与利用,用取之不尽、周而复始的可再生能源不断取代资源有限、对环境有污染的化石能源,重点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和氢能”。

2007年公布的《中国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明确指出: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发展的空间很大,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是发展替代燃料的主要原则。

新能源汽车概念。2007年11月国家发改委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首次明确了新能源汽车的概念和范围。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五个大类,即混合动力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其中,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都属于电动汽车。

3.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现状、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新能源汽车现状。从“十五”到“十一·五”,我国持续鼓励自主研发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技术。“十五”期间,我国在“863”计划中启动了电动汽车专项,确定发展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三项整车技术,以及多能源动力总成、驱动电机系统和动力蓄电池三项关键零部件技术。“十一·五”期间,我国在“863”计划中设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

目前,国内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在混合动力汽车方面发展较为成熟。混合动力一般指油电混合动力,即燃料(汽油、柴油)和电能的混合,相比传统燃料汽车能够节油10~40%。与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相比,混合动力汽车不需要建设配套的基础设施,技术复杂程度也相对较低,因而是新能源汽车可行性较高的近期发展方向。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发展,我国已自主研发出一系列混合动力汽车产品,实现了小批量整车生产,开展了小规模示范应用,部分产品进入商业化运营。2005年,东风电动车公司自主研发的混合动力公交车交付武汉市公交集团投入运行;2007年,长安汽车集团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款量产混合动力轿车杰勋HEV下线;2008年,30辆福田欧V混合动力客车交付广州一汽巴士使用,同年,北京公交集团与北汽福田汽车公司签订800辆混合动力客车整车及底盘的采购协议,为国内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交易合同[3]。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新能源项目遍地开花,进展缓慢,重复开发,资金浪费——目前国内各省市和各大企业、各科研单位,都在大上新能源汽车,一些不具备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也借机上整车项目,大多数外购总成组装车,不掌握核心技术,仅造一、两辆样车,难于批量生产,产品质量与售后服务也毫无保障。科研、开发费用像撒胡椒面儿一样分散在各处,没有提高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水平。

新能源汽车在技术水平上与国外相比尚有差距——不少人都认为,国内发展电动汽车,与国外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其实国内目前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以大中型客车动力总成为例,国内产品稳定性、耐久性、生产一致性还不够,一些国产混合动力客车装美国伊顿公司动力总成系统,如深圳五洲龙HEV客车、福田客车等,据媒体报道美国伊顿2009年生产了1000套动力总成(HEV),向中国出口100多套。另外,国内不少纯电动、混合动力客车样车,也使用美国、日本进口蓄电池、电机、控制系统等。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购买补贴尚未惠及私人购买——目前国家已出台的扶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中,对消费者购买的支持力度不够,且尚未涉及私人消费购买,而私人消费是汽车市场的主力军。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普遍通过减免各种税收或直接补贴等方式来支持消费者购买。比如,在美国,同一车型的混合动力车比装配传统发动机的汽车价格贵3000多美元,但政府对每辆车给予2000~4000美元的税收优惠;日本对丰田混合动力汽车给予每台汽车20万日元的补贴,法国给予每辆电动汽车1.5万法郎的补贴,其中1万法郎给制造厂,5000法郎(含税)给购买电动汽车的私人或企业。

浮躁之风拖累技术进步——业内外有识之士一再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于攻克和掌握(控)核心技术。为达到此目的,就要重视基础研究,以科学认真的态度,做好每一项实验研究工作,着力打牢基础。但行业的现状着实让人担心。恰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言,眼下在全国的电动汽车热潮中,一些企业(或机构)千方百计地向国家要钱、要项目,而在核心技术开发上究竟下了多大功夫,恐怕要打一个大问号。整个行业显得十分浮躁,不少专家、学者也成了“跑会王”,到处作报告,真正静下心来默默搞科研的人少之又少(见2009年10月12日《中国汽车报》)。中国汽车产业虽已迅速成长为支柱产业并在销量上称雄世界,但自主品牌、自主创新薄弱之软肋却让人扼腕叹息。业内许多人本以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汽车自主创新、创建中国自主品牌的绝好契机。然而,眼前的状况却令人失望,一些地方和企业又陷入曾被某专家痛批的“引进一依赖一再引进一再依赖”的怪圈。

新能源汽车标准不健全而影晌其发展——近几年国内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的标准与法规,如《新能源汽车准入管理规则》、《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术语、加氢口标准》、《电动汽车用锂电池》、《车用超级电容》等,但仍不全面。一些专家提倡的电动汽车采用更换电池方式或租赁电池方式(像换煤气罐那样,没电后更换整个电池,而不是充电),若电池规格大小不一,放置电池的固定装置大小不一致,就难以将电池以租赁、更换的方式投入运营。

[1]潘建亮.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之分析.汽车工业研究,2010.03

篇2

关键词:新能源 太阳能 风能 生物质 地热

电动汽车

1

引言

当前,新能源产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太阳能光伏、风能和生物质能发电及其相关配套产业得以迅猛发展,开发利用新能源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新能源产业已从单纯的开发利用,逐步向产业链条延伸、产业集聚、规模发展的方面迈进,并逐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的重要支撑。

济南市开发利用新能源起步较早,现已初具规模,尤其是太阳能产业发展较快,太阳能热水器制造已形成较大规模,基础优势明显。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一批以力诺集团、桑乐公司、华艺集团为龙头的骨干企业,开发了高温金属镀膜管、高效太阳能光伏电池、晶硅原料提纯等一批国际先进新技术,除此以外,济南市在风电装备、生物质能、地热能开发利用方面也得到快速发展。

2

济南市新能源发展概况

2.1太阳能利用发展状况

2.1.1开发利用情况

太阳能利用主要包括热利用和光伏发电。在热利用方面,提出了建设“阳光济南工程”。目前正在实施“生态富民行动、阳光屋顶工程”项目。2010年,济南市热水器使用面积占有率达280m2/千人,比国家确定的2020年太阳能热利用发展目标高38%,每年节约标准煤36万吨。在光伏发电方面,济南市已投运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共有7座总容量约为0.261MWp,在建项目3座,总容量约为2.35MWp。

2.1.2产业化情况

济南市太阳能产业现已形成完整的太阳能光热产业链,拥有力诺、桑乐、华艺等多家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相关企业开发了一批以高温金属镀膜管为主的国际先进新技术。目前,济南市太阳能毛坯管产量占到国内市场份额的51%,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毛坯管生产基地。全市太阳能热水器生产企业有78家,年生产能力600万台,集热面积1200万2;热水器年销售能力200万台。

此外,在太阳能光伏产业方面,济南市也已经形成了从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到组件、光伏工程及应用产品的完整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光伏电池市场连续多年以4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9年,济南市电池组件封装能力达到年产10万千瓦,电池片产能达5万千瓦。

2.2生物质能利用发展状况

2.2.1

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情况

济南市现有的生物质能资源利用类型包括有秸秆直燃发电、沼气发电、沼气利用、垃圾发电以及生物质固体燃料等,其中农村沼气利用规模较大。截至2010年底,全市累计户用沼气池16万户,总规模达130万m3,年消耗生物质资源(秸秆、粪便等)300余万t,年产6000余万m3。

截至2010年,济南市生物质直燃发电装机容量为7兆瓦,农林废弃物气化发电和沼气发电装机共计可达2,2兆瓦,在建垃圾发电容量36兆瓦。此外,济南市生物固体燃料制造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年产生物固体成型燃料12.5万t。

2.2.2生物质能产业

在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和掺煤发电设备制造方面,济南锅炉集团实力较强。该集团在20世纪70年代为山东等地的酒厂研制了掺烧糠醛渣的10t/h、20t/h生物质能锅炉;近年,济锅在江苏投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掺烧80%稻壳和花生壳的循环流化床生物质能锅炉;2006年11月,济锅首台130t/h生物质能发电锅炉在单县成功投运,随后其他5台同型锅炉也在山东、河北等地投运。

2.3风能利用发展状况

2.3.1

风能资源利用情况

目前,济南首家风力发电场已在平阴正式开工,预计2012年竣工投产。同时,规划在长清建设的两处风电场也将进入核准阶段,核准后即可开工建设。截至目前,济南市经省发改委核准开工的风电容量已达15万kw,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风电容量45万kw,另外还规划有40万kw的风电装机,济南市的风电资源已经深度开发和充分利用。

2.3.2风电设备制造

济南市现有风电设备制造企业2家,即北车风电有限公司和山东三融集团,主要产品为风力发电总承及配件。北车风电有限公司位于济南高新区孙村新区,总投资约35亿元人民币,占地约1800亩,主要产品为风力发电总承及配件,年生产能力分别为500台/年和1000套/年。

济南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风电项目是国家重点支持和发展的新能源产业项目,项目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具有广阔的国际国内市场。该项目的塔筒部件已于2008年3月建成投产,截止2008年12月已生产销售100机,当年实现年销售收入3亿元,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7亿元。该塔筒是目前国内承载力最大的塔筒。

2.4地热能利用发展状况

2.4.1地热资源利用情况

目前,济南市商河县开采地热井7眼,历城开采1眼,主要以温泉利用为主。其中规划建设的济北商河温泉休闲度假区项目为商河地热资源开发的重点项目,投资11亿元,依托该项目,将带动商河县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可取得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4.2热泵技术

热泵技术是近年来在全世界倍受关注的新能源技术。济南是开展浅层地热能研究和开发利用最早的城市之一,山东建筑大学等单位长期从事有关浅层地热能利用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在我国居领先地位。2001年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投入实际运行的地源热泵示范工程,其后又陆续建立奥体中心等多个地源热泵示范工程。

在热泵技术研发及利用方面,艾嘉热泵公司实力较强,具备年生产空气源热泵7.2万kw,地源热泵35万kw的能力。在家用方面,可提供30万m2住宅小区的供暖/制冷及卫生热水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商用方面,可提供单体建筑面积在10万m3的中央空调解决方案,具有500t/d卫生热水的设计施工能力。

2.5新能源汽车

济南市是清洁汽车推广应用工作城市,先后承担了全国智能交通系统应用示范工程试点城市、清洁能源行动试点示范城市、

“十一五”国家863计划一济南市工况下代用燃料汽车运营考核研究等课题,在新能源汽车重点推广应用工作上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果。目前,济南市拥有电车近300辆,纯电动公交车6辆(电池),5座在建的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站。

3 济南市新能源发展目标

3.1

太阳能

3.1.1

太阳能光热利用方面

着力发展太阳能中高温真空集热管的科研水平,提高我市太阳能中高温热利用,将热利用由生活用水向工业用热迈进,由热水利用向热能利用迈进。在城区强化推广普及太阳能一体化建筑、太阳能集中供热、供水工程,建设太阳能制冷示范工程;在农村和小城镇推广户用太阳能热水器。

3.1.2太阳能光伏方面

太阳能光伏电站、光伏与LED结合应用。在城市建筑物和公共设施建设与建筑物一体化的屋顶太阳能并网光伏发电设施,首先用在公益性建筑物上,然后逐渐推广到其它建筑物;在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建设小型光伏电站,作为企业办公用电的补充电源;在道路、公园、车站等公共设施照明中推广使用光伏电源路灯照明,建设一批新能源照明示范项目,同时促进济南市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发展,做好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战略储备。

3.1.3规划目标

到2015年,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2万kw。太阳能发电孤网容量2万kw,并网容量10万kw。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到约1200万m2,加上其它太阳能热利用,年替代能源量达到200万t标准煤。到2020年,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0万kw。太阳能发电孤网容量10万kw瓦,并网容量40万kw。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到约4000万m2,加上其他太阳能热利用,年替代能源量达到600万t标准煤。

3.2生物质能

加强生物质能源的研究,加强秸秆气化技术、秸秆收集成型设备、高效生物质取暖设备等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和推广。根据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状况和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发展生物质(秸秆、垃圾)发电、沼气发电、生物质燃料。

到2015年,生物质发电(含垃圾发电,垃圾填埋气发电和农林废弃物、秸秆直燃发电等)总装机容量达到10万kw,2020年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5万kw;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工业有机废水处理和污水处理厂建设沼气工程,合理配套安装沼气发电设施和污泥资源化利用系统;建立以秸秆气和商业能源联合的稳定可靠的集中供气工程。到2015年,户用沼气用户达到18万户,沼气工程每年产生的沼气0.69亿m3;到2020年用户达到20万户,沼气工程每年产生的沼气0.80亿m3。

在有资源和应用条件的地区,建设大型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加工厂,实行规模化生产,并结合解决农村基本能源需要和改变农村用能方式,开展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应用示范点建设。到2015年,全市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20万t,2020年达到24万t。

3.3风能

风电发展的目标是以风力发电项目为依托,重点发展风电制造业,通过风电场开发和建设,促进风电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形成我市风电机组以及配套设备的制造能力,做强风电产业。

依托轨道交通公司、伊莱特重工公司、齐鲁电机等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项目,建设济南风电产业园,以电子信息、软件开发和冶金、机加工优势为依托,加快发展风力发电机、塔架、风叶、主轴、机械传动、运行控制、风机变频、输变电机组等相关组件产品,推动济南风电装备产业集约化发展。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风电设备新技术,并研究开发高效节能的小型风电系统,促进小型风电系统的推广和应用。争取到2015年济南市风电装机达到60万kw;风电设备制造能力达700台(套);到2020年,风电装机争取达70万kw;风电设备制造能力达1000台(套)。

3.4地热能利用

地热能利用包括发电和热利用两种方式。济南市地热水温均在100℃以下,就目前的技术要求,不适合地热发电,济南市地热能利用主要集中在热利用方面。

“十二五”期间,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能,积极研发推广地源、水源和热泵技术,合理扩大地热资源利用领域。以历城、商河、济阳为重点,加快建设符合环保和水资源保护要求的地热供暖、工业用热、热水供应等项目,大力发展热泵空调、无机超导热管和地热测评软件等地热应用产品。重点支持长清大学科技园热源厂建设项目及济南绿寰科技、济南艾嘉热泵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地源热泵产业化推广项目。规范发展地热温泉、医疗保健、休闲度假等现代服务业,并以此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5新能源电动汽车

2012年,计划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电动汽车公交车370辆,电动汽车出租车400辆,电动汽车公务、环卫、邮政、旅游观光车840辆,建成电动汽车综合充电站9座,充电柜300个,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站16个;2012年~2015年,在前期示范推广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范围,带动济南市乃至全省范围内的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广工作。在适合电动汽车应用交通领域,通过市场机制辅以政策引导,推广各类电动汽车10000辆以上,其中纯电动汽车车型计划占60%以上,争取电动乘用车全面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

4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

济南市发展新能源存在的问题

目前济南市新能源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即使开发利用最成熟的太阳能也仅占到可开发利用总量的20%,而其中农村不足10%。自主研发的高端技术少,除太阳能外,其他新能源利用技术的研发水平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技术工艺相对落后,大多依靠民间资本自我发展,面对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和产业的快速发展,资金制约成为主要瓶颈。

总体来说,济南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势头好,具备一定的区位优势和配套条件;但作为新兴产业,目前济南市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规划方案来指导相关产业发展;与新能源产业相配套的相关政策、法规还不完善,加快产业发展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才能实现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4.2建议

4.2.1

优化济南市的新能源产业发展环境,积极贯彻和落实国家及省政府关于扶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鼓励投资新能源产业项目。

4.2.2拓宽融资渠道,实现多元化投资,安排必要的财政资金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运用税收政策对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予以支持。

篇3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绩效 指标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共性,具体到各个产业,由于自身的规模、技术、资源等不同,每个产业特别是同一产业下的子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都不尽相同。因此,本文深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各个子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指标的选取

本文选取评价指标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指导原则,根据目前市场绩效的评价主要内容的研究现状,综合各个学者对市场绩效评价时选用的指标,从盈利能力、偿债水平、发展潜力、经营能力等方面考察其绩效。(2)针对性原则,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具有的特征进行指标设置,特别是新兴性。新兴性主要体现在技术大都依靠自主开发为主,这就由产业的技术进步水平来决定。因此,还应当从技术水平方面考察市场绩效。(3)可操作性原则,即指标的选取应当便于数据的收集和应用,数据有一定的可获取性。综上所述,本文建立了以下指标体系考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绩效。

2、产业分类

本文以工信部2011年12月出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作为实证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的依据。在进行实际分类时,为了统计的方便将新能源汽车产业分为了新能源汽车整车和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其它产业按照分类目录中的分类不变。因此,本文最终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分为了7大类、27个子产业。

二、实证分析

本文主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实证样本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上市公司,数据主要来自于上市公司年报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运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2011年的截面数据进行绩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绩效具有显著差异,即使为同一个一级产业下的二级产业之间的绩效差别也相对较大。具体如表3所示。

三、结果分析

1、高端装备制造业

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交通装备绩效居于平均水平之上,排名靠前;航空产品和卫星及服务绩效居于平均水平之下,排名较靠后。航空产业和卫星及服务的规模经济效益水平不高,主要是由于目前还不能实现集团化和规模化运营。尤其是卫星及服务产业,它的技术水平目前较高,但资源配置效率和规模经济效益水平都很低。这个跟产业自身也有很大的关系,航空产业、卫星及服务由于其关系到国家安全,产业发展多受国家控制,市场结构不合理,大型企业规模大,但产业带动能力不强;小企业小而不专,协调能力差,进而带来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

2、节能环保产业

节能产业的绩效最高,该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都比较高,主要是节能产业的关联性较好,国家在重点发展国家电网和太阳能源时也带动了节能产业的发展。而环保产业的绩效最差,特别是资源配置效率和规模经济效益方面。主要是由于它的产业集中度较低,离散度大,据统计,我国目前大型环保企业数量占全环保企业的比重不足5%,且专业化程度较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3、生物产业

三个细分产业的绩效都在平均水平之上,在三个主成分上的得分处于中等,差别不是很大。说明了生物产业的各个方面发展较为平均,这主要得益于各地区政府政策力度较大,各地区产业集聚加快,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物产业链。但是整体产业集中度较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在后期,加大技术的研发力度和市场的集中度,可以迅速带动提升生物产业的总体绩效。

4、新材料产业

新材料作为整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产业,其发展的绩效关系重大。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特种金属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绩效相对较高;前沿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绩效相对较差。这主要是由于在后面三个产业相关的核心技术并没有完全掌握,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可以看到,六个子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得分大多都较低,说明了资源配置效率低是新材料产业普遍有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重复建设的情况比较严重,另一方面,由于技术整合力不足和产业化能力较低导致其资源、能源利用率较低。据统计,我国新材料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所消耗的原材料是世界先进水平国家的2―4倍。

5、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三个细分产业的绩效水平相差较大,下一代信息网络总绩效最高,这主要得益于核心技术得到掌握,3G、4G技术目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而高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与电子核心基础产业的绩效却在总绩效水平之下,可以看到这两个产业的技术得分相对较差,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阻碍了这两个产业的发展。

6、新能源产业

五个子产业除了生物质能产业在评价绩效水平之上以外,其它的全部在平均水平之下,而且排名还靠后。其中,风电产业的绩效最低,一方面风电并网技术上不成熟,另一方面我国对风电的需求完全由国家政策确定,并没有形成自发的市场需求机制,风电场的运营受风电政策的影响强烈,导致规模经济效益和资源配置效率很低。

7、新能源汽车产业

新能源汽车整车的绩效远远高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绩效。根据绩效排名可以看到,新能源汽车整车的资源配置效率和规模经济效益都较高,但是技术水平却排名最后。究其原因,当前新能源汽车还未产业化,新能源汽车整车行业的绩效排名靠前主要是由于该产业的发展模式――依靠传统汽车产业。传统的汽车产业不管是在规模上还是资源配置方面都比新兴产业相对来说成熟;但是其关于新能源汽车制造方面的技术水平还不是很强;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在核心技术上都被国外公司垄断,技术存在瓶颈,其技术的研发力度跟不上产业发展的要求。

四、结语

本文主要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绩效进行排序,通过结果可以看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各个产业发展水平有较大的差别,绩效水平都较低。在后续的研究中,会进一步深入,并为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绩效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王艳萍:我国报业市场结构与产业绩效分析[J].商业时代,2006(17).

[2] 何韧:银行业市场结构、效率何绩效的相关性研究[J].财经研究,2005(12).

[3] 于良春、薛蕾:中国烟草工业市场结构与绩效的实证分析[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4] 朱瑞博: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及其政策取向[J].改革,2010(4).

篇4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特点

(一)依靠于传统汽车产业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发展还只能依靠传统汽车企业,在其发展的初始阶段,技术以及资金跟不上所以只好借鉴传统汽车产业的研发方式以及生产模式来实现自己的规模扩张,所以它们之间存在资产纽带关系。这样才能达到其降低成本的需要,所以我国传统汽车产业技术的发展状况可以直接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经济可靠性,这直接影响了其产业的融资能否顺利进行,而且还降低了与国际市场的竞争的力度。

(二)投资回报周期长

新能源汽车的技术风险高而且市场需求不够大导致。而且其发展的创新性的不确定,导致企业可能因为技术失败或者产品的质量而影响其财务状况。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还处于峡谷断裂阶段,消费市场小,技术与资金又不能同步,这会让企业的投资在短时间内的不到回报,并且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所以企业的资金紧缺,首要解决的就是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融资问题。

(三)资金流动压力比较大

我国从2013年开始,开展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于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给予一定量的经济补贴,新能源汽车产业根据扣除不住后的价格跟消费者进行结算,相关部门再将企业垫付的补贴金额拨付给制造企业。补贴资金以年初预拨,次年清算的方式与生产企业结算。2015年国内新能源客车销量为12万辆,同比增长5倍,而且主要集中在下半年。使得原材料资源一度非常紧张,整车企业一方面需要以预付货款的方式购买原材料;另一方面年初预拨的补贴资金远远不能满足生产需求,流动资金压力巨大。

二、探究缺陷存在的原因

(一)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不足

2015年国内汽车总销量为2459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33万辆,销售占比仅为1.34%,所以说新能源车还处于起步阶段,这是新能源汽车筹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相对于新能源汽车,传统汽车行业更容易受到资金市场的青睐。由于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要求更严格,必须对其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考核才能获得长期的投资,这也是新能源汽车行业资金缺乏的一大原因。

(二)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缺乏精准性。项目建设过程中往往出现大量的超预算现象,使得项目资金存在较大缺口。新能源订单评审工作有待完善。有些订单考虑了资金成本以后,产品利润率可能是负数。

(三)供应商和客户的资源累积不足

新能源汽车缺乏成熟的原材料供应市场。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也是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为主。供应商和客户资源都比较薄弱。由于新兴产业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所以在资金管理方面还停留在较低的管理阶段,主要体现在存货经济订货量与应收账款信用政策上。特别是应收账款信用政策制定宽松。

三、财务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一)以筹资管理为前提

新能源汽车企业发展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资金的缺乏,所以要完善其财务管理系统必须以良好的筹资为前提条件。因此新能源汽车企业应该适当拓宽其筹资渠道,运用多种筹资方法。企业可以通过留存收益、股权融资、债务融资、商业信用等方式解决资金问题。整车生产企业对预期的要求很高,资产需求大,所以可以通过引进股权投资来获得资金。若是上市公司也可以通过定向增发的方式从股市募集资金,用于新能源项目建设。为了加速资金回笼降低应收账款,鼓励分期较长的法人客户与租赁公司合作,以售后回租的方式购买车辆。生产企业采用融资租赁的方式来补充固定资产,但是其租金较高,应该慎重选择,如果未来预期良好的情况下可以采用。银监会批准设立的融资租赁公司资金成本相对较低。商业信用的方式主要包括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和预收货款。

(二)建立与完善企业的投资管理体系

建立与完善企业的投资管理系统,首先对企业的投资项目进行管理,对混合型企业和整车生产企业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可以聘请相关财务专家组成评估团,对项目进行系统的可行性分析,并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在编制财务项目可行性报告时可以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在创办初期应以投资报酬率以及净现值作为主要内容,投资过程应该注意把握好节奏以及投资规模、投资后的主要内容应该是项目的绩效评价。

(三)改善财务分析手段

篇5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 纯电动汽车 混合动力汽车 燃料电池盒汽车

1.纯电动汽车

1.1纯电动汽车的概念

纯电动汽车以电源代替石油等传统燃料作为主要驱动汽车行走的燃料,即采用单一蓄电池作为储存动力源。利用电作为主要的能源,通过电池向电机提供电能,驱动电机运转,从而推动汽车前进。

与传统燃油车相比,电动汽车的结构更加灵活。电动汽车采用不同类型的电机驱动,比如直流电机、交流电机、轮式电机等,使得电动汽车具有不同的行使性能。变速系统的连接驱动电机和车轮的部件,主要起换向和变速的作用。对于电动汽车来说,由于驱动电动机的转矩和转速,可以用电子控制器进行控制,因此变速系统的设计和使用可以有多种选择,既可以用手动变速和自动变速器,又可以用电子驱动器控制电动机直接变速,具体采用什么方案,还要看电动汽车的整体配置匹配,这些不同的选择更方便了电动汽车的总体设计。

1.2纯电动汽车发展的阻碍及前景

电动汽车目前遇到的困难是蓄电池单位重量存储的能量太少,电动车的电池较贵,又没有形成经济规模,故购买的成本比较高,至于使用成本,有些甚至比汽车贵,有些仅为汽车的1/3,这主要取决于电池的寿命及当地的油、电价格,现阶段电池的容量还达不到要求,续航能力还达不到全天候的应用要求。除了在电池方面遇到的问题之外,纯电动汽车还需在电机驱动及控制技术、电动汽车整车及能量管理技术方面做出突破,如何建设城市配套设施,对于纯电动汽车未来的市场前景具有很大的意义。

2.混合动力车

2.1混合动力的定义

混合动力车顾名思义,是指车辆驱动系由两个及两个以上的能同时运转的单个驱动系联合组成的车辆,车辆的行驶功率依据实际的车辆行驶状态由驱动系单独或共同提供,因各组成配件、布置方式和控制策略的不同,形成多种分类的方式,混合动力车辆的节能、低排放等特点引起了汽车界的极大关注并成为汽车研究领域一个很热门的话题。

一般而言,混合动力车按照以动力传输路线为类,可分为串联式(SHEV)、并联式(PHEV)和混联式(PSHEV)。

2.2混合动力汽车发展前景

国内外普遍认为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结合了燃油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优点,设计灵活,符合未来排放标准。因此,日本、美国、欧洲各大汽车公司和相关的研究机构都开展了有关混合动力汽车的研究。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在汽车工业发达国家已经日益成熟,有些已经进入实用阶段。在目前美国市场上销售的混合动力汽车主要有三种:本田公司的Insight、丰田公司的Prius及本田公司的Civic。福特汽车公司在2000年北美国际车展上推出了其开发的Prodigy混合动力家庭概念车,该车采用1.2L4缸柴油发动机和镍金属复合电池,整车重量仅1083kg,百公里油耗仅3.3L。福特公司预计,未来15年内,混合动力汽车将占汽车市场的10%~20%。

3.燃料电池车

3.1燃料电池车的定义

燃料电池车,顾名思义,就是使用燃料电池作为主能源的汽车,工作方式是通过燃料电池发电来驱动汽车,在汽车搭载的燃料电池中,作为燃料的氢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作用,从而产生电启动电动机,进而驱动汽车。与纯电动汽车除了动力源不一样之外,其传动系和驱动系等系统部件都是一样的。

3.2燃料电池车的发展状况

长期以来,世界各国政府和主要汽车集团都高度重视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燃料电池汽车及氢能研发、试验考核和市场培育。日本政府高度重视并持续开展燃料电池汽车和氢能开发,在过去30年时间内先后投入上千亿日元用于燃料电池汽车和氢能的基础科学研究、技术攻关和示范推广。隶属于经产省的燃料电池商业化组织(FCCJ)先后与2009年7月和2010年7月《燃料电池汽车和加氢站2015年商业化路线图》,明确指出2011年~2015年开展燃料电池汽车技术验证和市场示范,随后进入商业化示范推广前期。美国政府对燃料电池汽车支持在布什任职期间达到顶峰,在奥巴马政府期间,美国能源部宣布从美国振兴计划(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 Funding)中拨款4190万美元支持燃料电池特种车的研发和示范,另在2011年美国财政预算中安排5000万美元用于燃料电池和氢能技术研发。此外,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巴西、法国和英国等国家政府都积极支持燃料电池汽车和氢能研发。2009年,戴姆勒、福特、通用、丰田、本田和现代汽车6个世界主要汽车公司签署备忘录,持续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研发,计划于2015大力推广燃料电池汽车,并快速形成几十万辆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与此同时,在德国交通部长的见证下,德国巴符能源公司(德国第三大电力公司)、奥地利OMV石油公司、壳牌公司、法国道达尔公司(全球第四大石油化工公司)和瑞典Vattenfall(欧洲第五大能源公司)等全球大型能源公司签订备忘录,决定在德国建设燃料电池汽车基础设施以促进燃料电池汽车在德国的推广。

参考文献:

[1]吴倩.汽车的下一个章节.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郭丽.新能源汽车的“”.时代汽车,2011.

篇6

【关键词】全球能源互联网;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智能电网;新能源

0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能源消耗持续增长。传统化石能源的大量开发和使用,已经导致出现了气候变暖、地表塌陷、雾霾天气等严重的环境问题。同时,不可再生化石能源的有限性,使得当今社会与化石能源的这种“热恋关系”是不可持续的,这些将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如何加快能源转型,保证能源的安全、高效、清洁供应,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和关注的问题。

要解决好未来能源发展问题,就要以全球的视野、系统的思维方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研究解决能源问题。美国著名学者杰里米?里夫金在其新著《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提出了能源互联的构想[1],然而作为一个经济学家而非技术专业人士的里夫金关于能源互联的构想主要是从哲学和经济学层面提出的,只是一种新能源经济思维。“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融合”的提法是无可非议的,但具体的结合却必须由专业人员根据技术特性和实际需要确定。基于对中国能源和电力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理事长、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提出了“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发展构想,并在新著《全球能源互联网》一书中具体阐述了这一伟大构想,延伸和拓展了杰里米・里夫金的“能源互联网概念”,勾画出了解决未来全球能源问题安全的科学途径,受到了行业内外和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1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必要性

地球上清洁能源丰富,水能资源超过50亿千瓦,陆地风能资源超过1万亿千瓦,太阳能资源超过100万亿千瓦。仅开发其中的一小部分就可以满足未来人类社会全部能源需求[2]。因此,在能源开发环节实施清洁替代,以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是未来全球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出路;电能具有清洁、高效、便捷的特点,所有的化石能源和清洁能源都可以转换成电能,电能也可以较为方便、高效地转换为机械能、热能等其他形式的能源并实现精密控制,电能成为了不同能源形式相互转化的枢纽,同时电能可以大规模生产、远距离输送并瞬时送至用户端,因此,在能源消费环节实施电能替代是能源消费格局调整的必然选择[3]。

要实现全球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推进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要实现这“两个替代”关键在于构建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以清洁能源为主导,全球互联泛在的坚强智能电网即全球能源互联网[4]。同时,随着“两个替代”的加快推进,清洁能源利用规模越来越大,电能在终端能源需求中的比例越来越高,电网配置能源资源的效益更加显著,将进一步促进全球范围内电网的互联互通,逐步实现电网全球互联、清洁能源全球配置,形成全球互联的坚强智能电网。

2 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实现方法

特高压技术与智能电网技术是实现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从全球来看,能源资源与能源需求分布不平衡,能源基地远离负荷中心,需要实施能源的大规模、远距离输送和大范围的优化配置。因此,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对于电网的输送能力、经济输送距离、网架坚强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特高压输电技术具有输送容量大、距离远、效率高的特点而且具有抵制各种严重事故的能力,可以满足大容量、远距离的跨区输电要求,能够实现了大型能源基地的集约开发和电力的可靠输送,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提供了有力支撑。

智能电网是世界电网发展的重要方向,大规模新能源的并网需要坚强智能电网作为可靠依托。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间歇性等不确定性因素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提出了挑战。通过发展智能电网,运用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协调控制技术和储能技术,能够实现对包括风能、太阳能在内的各类能源资源的准确预测和合理控制,改善新能源发电的功率输出特性,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带来的技术问题,扩大市场消纳空间,从而更好地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降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同时,智能电网对于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多元开放电力服务、推动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2]。因此,发展智能电网是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内在需求。可以这样认为,全球能源互联网是 Internet 式的智能电网,是智能电网的延伸和发展。

3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可行性

在当前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下,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具有现实可行性。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新材料的应用,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清洁能源开发效率不断提高,技术经济性和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新能源将逐渐成为未来世界的主导能源。另一方面,特高压技术、智能电网技术的研究和工程实践,特别是我国的特高压交直流输电工程和智能电网的成功建设,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条件。

多年来各国开展了一系列特高压关键技术和相关设备的制造研究探索工作,特高压技术已经能够实现不同区域间电网的互联互通和优化配置。特别是我国特高压交直流输电工程的成功运行,表明依托特高压技术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是可行的。苏联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特高压技术研究的国家之一,也是迄今为止除了中国外唯一拥有特高压输电工程运行经验的国家。随后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根据各国电力发展需求开展对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可行性研究。2004年以来,中国国家电网公司立足自主创新,联合各方力量,组织开展了特高压电网研究论证、科技攻关、规划设计、设备研制和建设运行等工作,实现了特高压输电从交流到直流、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突破,验证了特高压电网的安全性、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截至2014年底,我国已建成投运了3条特高压交流线路和6条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在运在建特高压输电线路长度近1.6万千米,变电(换流)容量近1.6亿千瓦[2]。各国特高压技术的探索与实践,使得全球能源的互联变为了现实。

智能电网具有支撑大规模清洁能源发展、适应多样用户需求、实现故障自愈、提高运行经济性等显著优势[5],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电网发展现状和资源分布不同,智能电网发展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美国、日本主要侧重于升级和更新现有电网基础设施,提高供电可靠性,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促进电网的现代化,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推广电动汽车技术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储能技术及示范应用;欧洲主要侧重于研究和解决电网对风电,尤其是大规模海上风电的消纳、分布式能源并网和需求侧管理等方面;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涵盖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等各领域。截至2014年底,国家电网公司累计安排智能电网试点项目38类358项,建成试点项目32类305项[3]。各国的智能电网建设和发展,对于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实践基础。

4 电网互联的发展状况

电网发展具有规模效益,大电网互联是全球电网的发展趋势,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核心内容就是实现全球电网互联。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加快电网互联的进程,规模在不断扩大。

20世纪30-50年代,大规模水电的开发推动了北美电网的第一次大发展并随着电力需求的高速增长,逐渐形成了北美互联电网,目前北美电网呈现4个同步电网异步互联的格局,由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的部分电网互联组成;1958年欧洲互联电网开始形成,首先形成的是西欧联合电网,随后与欧洲中部电网实现互联,目前欧洲电网主要由欧洲大陆电网、北欧电网、波罗的海电网、英国电网、爱尔兰电网等5个跨国互联电网以及冰岛、塞浦路斯2个独立电网构成,最近欧洲各国共同欧洲超级电网计划,该计划将覆盖整个欧洲并与非洲沙漠的太阳能站连接实现洲际能源传输;世界上最大的同步电网是俄罗斯―波罗的海互联电网,该电网横跨8个时区。此外,南美洲、非洲南部、海湾地区也逐步实现了电网的互联[3]。

我国电网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华北、华东、东北、西北、南方、等六个同步电网,除台湾外,实现了全国联网。在跨国联网方面我国与周边国家俄罗斯、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国实现了电网的互联。

5 结语

综上所述,全球能源互联已不仅仅是停留在经济学家对未来能源的构想中,我们找到了实现“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融合”的途径并已落地生根。全球能源互联网是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它的形成与发展将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地球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各国的发展状况产生重大影响。借助全球能源互联网,人类文明将走向更高阶段,政治和谐、生态和谐、人类和谐的场景将在全球范围内得以实现,开启世界文明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美]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M].张体伟,孙豫宁,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2]刘振亚.中国电力与能源[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3]刘振亚.全球能源互联网[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5.

篇7

本期论坛嘉宾:

深圳巴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永生

重庆恒通电动客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邓平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文兵

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先锋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欧辉客车分公司总工程师秦志东

合肥公交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师励伟

主持人:目前,国内的客车生产企业大都宣称在研发具有“独特优势”的新能源客车产品。然而,企业与企业之间产品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以纯电动客车上的电池为例,大多采用磷酸铁锂电池;超级电容模式热度日增,一经推出后马上“蜂拥而上”;增程式电动车同时成为许多厂家解决纯电动客车续航里程不足的最佳替代和过渡产品……各企业在新能源客车方面研发的进展情况如何?有哪些技术是真的可以称为“独一无二”的?

王文兵:宇通在新能源客车发展之路上步步为营

宇通在新能源客车的研发上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早在1999年宇通就打造出了第一辆纯电动客车,2005年推出了自主研发的第一代串联式混合动力客车,2007年推出第二代混联式混合动力客车,2009年成立新能源产品部从事新能源技术研发,2011年又投资24.35亿元建立节能与新能源基地。可以说,宇通在新能源客车发展之路上步步为营。

宇通自研发新能源客车以来,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宇通插电式混合动力城市客车产业化技术攻关”等4个项目成功获得国家“863”项目支持;“节能与新能源城市客车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列入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等。在此契机下,宇通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每年投入的研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4%以上。现已形成以8名博士、25名硕士为核心的90人的研发团队,已申请国家专利40余项。

宇通拥有新能源动力系统试验台、车载电源模拟系统、发动机性能测试试验台、电附件性能测试试验台等试验测试设备。在混合动力系统和纯电动系统的自主研发过程中,宇通全面掌握了新能源客车整车控制核心技术及多项关键技术,在不同运行工况下,可实现整车25%-35%的节油率。目前,我们共获得19款油电、气电混合动力产品公告,7款纯电动产品公告,截止到2012年4月,宇通混合动力城市客车已分别在郑州、杭州、昆明等地累计销售800余台。正在建设的节能与新能源客车生产基地,总投资24.35亿元,将形成年产6000辆节能型客车和4000辆新能源客车的生产能力。

秦志东:福田的新能源客车打的是高端品牌

福田的新能源汽车目前处于过渡性发展状况,我们的产品类型已经非常丰富,混合动力,并联串联,油电混合、气电混合都有,电动车有增程式、纯电动、双源式无轨电车,但现在只能说处于研究阶段,距离大规模产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福田欧辉的混合动力公交车,都是采用油或气+锂电池的形式,没有走油或气+超级电容的技术路线。锂电池的体积小,我认为它的安全性也更高,当然也有人认为超级电容的安全性高,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超级电容虽然可以实现瞬间充电,但能量储存非常小,需要用以储存较多能量的时候,它的体积就已经非常大了,所以,这两种物质各有特点,关键还要看实际需求。

我们的并联式混合动力产品的市场反馈节油率为25%,多的能达到30%。像在台北运营的一批车,客户给我们的提供的数据显示,与同路线同长度的车相比,节油率达29%以上,这和我们在试验场测出的数据很接近。

福田的新能源客车打的是高端品牌,可靠性高是优势。欧辉依托于福田汽车,在研发上还具备较大的优势。我们从2003年就开始研发新能源客车,2008年才将产品推向市场,产品成熟了以后再交给用户使用,这就保证了产品的可靠性。

能不能实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目标,还得看国家的政策和补贴,如果它实惠了,老百姓肯定愿意用。

汪先锋:安凯新能源客车商业化运营处于行业领先

安凯客车在新能源客车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获得多项国家专利,通过多项科研项目,现已研发出多款自主知识产权的纯电动客车、混合动力客车,并在适用于电动客车全承载车身技术、动力系统集成技术、电动客车整车控制系统、电动客车电机控制技术、电动客车远程监控技术等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今年,“国家电动客车整车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安凯客车,成为电动客车领域唯一的国家级技术中心。

作为第一家上电动客车国家公告的企业,公司已研发且上国家产业公告的27款车型中,有24款纯电动客车和混合动力客车列入了工信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是国内拥有新能源车型及国家公告最多的企业。2011年,安凯客车自主研发的HFF6120G03EV纯电动公交客车被列为科技部国家重点新产品。依托安凯新能源研究中心,安凯新能源客车的产品力得到极大提升,长期在市场上保持领先地位。

安凯“增程式纯电动客车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成功列入2011年度国家火炬计划,安凯增程式纯电动客车成为国家重点扶持项目。安凯增程式客车相比之前的纯电动客车,续驶里程提升30%-50%,整备质量降低4%,电池租赁费降低30%,客户使用成本大幅减少。安凯增程式客车的出现,对于推动我国新能源客车真正走向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8

1.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状况

由于现阶段传统能源的缺乏和人们对环境要求的日益提高,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了世界各国都普遍关注的话题,为了扩大新能源的应用范围和生产规模,世界各国纷纷制定有关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对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这其中,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应用的较为普遍。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环保发展,促进和鼓励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是推动未来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的重要方式和举措。

就目前来看,新能源产业中的企业大多是竞争力很少并且刚刚起步的朝阳产业,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发展的风险明显高于传统产业的发展,新能源企业的技术和资金投入量不足,不确定性高,正是这些特点,导致了政府需要制定一系列相关的优惠政策来扶持新能源企业的发展,给予企业充分的发展空间,而不能仅仅依靠市场这一“无形的手”来调节。当前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新能源产业在传统产业中的地位将越来越大。

2.新能源企业的特点

2.1 新能源企业普遍具有良好的社会形象。企业对新能源的利用最大的表现就在于对资源的节约和对环境的保护,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之对应的资源逐渐的枯竭,很多的环境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依靠传统能源发展经济已经难易继续下去,企业广泛利用新能源进行生产经营,不仅对企业来说可持续发展,更是使得人民受益,都能享受到环境和资源保护的益处,提高了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2.2 新能源企业都将面临着高成本问题。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专业的技术等新的方法来作为支持,而这些支持往往需要企业投入比其他传统能源产业较高的资金来运行,正是由于这种高成本的特性,造成了我国大多数新能源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困难,新能源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改变。

3.新能源企业盈余管理的目的

3.1 维持新能源企业上市的资格。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成立的证券法规定了企业如果在两年内持续亏损,就应该被处理的结果,而处于三年亏损的情况下,企业则会被暂停上市,若企业在一定时间内仍然无法改变企业内部的亏损情况,则此企业将会丧失掉上市的资格,一旦企业失去了上市的资格,对企业的管理者和相关利益人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损失,这是每个企业都不愿看到的现象。企业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不仅增加了企业的投资成本,同时更是增加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经营风险,新能源企业将会面临着上市资格被取消的境况,因此,新能源企业盈利是企业发展的唯一出路,对新能源企业的盈余管理的目的就是保证新能源企业上市的资格。

3.2 配制新能源企业股份的目的。新能源企业配制股份的目的就是在于短时间内取得大量便宜的资金,一般来说,我国企业配股的成本明显的低于其它融资所需要的成本,尤其是在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机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因此,很多企业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对企业成本进行重点控制,而新能源企业对企业内部实行盈余管理,正是企业调整资产收益的最主要方法。所以,新能源企业要想进行配股融资,对企业实行盈余管理是不可避免的发展道路。

3.3 新能源企业的债务协定目的。新能源企业在市场运作的过程中,所承担的风险会明显的高于普通能源企业的风险,因此作为新能源企业的债权人要在事前与新能源企业签订债务协议,明确规定出企业的财务指标,进而对企业管理者的行为进行某种控制和限定,以此来保证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减少作为债权人所要承担的风险。同时,债务人也要履行债务协定中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如果新能源企业债务人一旦违约,就要付出债务协定规定的违约金,严重的甚至可能会影响到企业在日常生活中的生产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所以新能源企业要想自身良好的发展,通常会利用内部企业盈余管理来对会计盈余进行调整和建设。所以,新能源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前的债务协定尤为重要。

4.新能源企业盈余管理的方式方法

4.1 当地政府对新能源企业的财政补贴。就新能源企业的发展较其它传统能源企业发展困难这一现象来说,决定了新能源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与帮助,从世界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进程上来看,无论是发达性的国家,还是发展中、发展初期中的国家,政府都是非常重视新能源企业的发展的,因新能源产品的特殊性质,导致了新能源企业在上市的过程中没有强大的市场竞争优势、新能源企业的市场生存能力较为低下、盈利水平不强的现象。因此,为了新能源企业更好地发展,为了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地政府往往会采取带有优惠性质的扶持性政策来鼓励新能源企业的发展。一般来说,当地政府会给予新能源这类企业大量的财政补贴来增加新能源企业的竞争筹码,如可以为新能源企业发放资金补贴、新能源开发和利用所需设备的专用补贴,政府投资入股、降低电价等有效手段来减少新能源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产经营的压力,增强新能源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4.2 当地政府对新能源企业的税收减免。一般来说,当地政府对新能源企业进行的财政补贴不足以推动新能源产业良好的建设和发展,因此,政府在进行财政补贴的同时,还要加强对新能源企业的税收减免补贴,以此来扶持新能源企业的发展,增加新能源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例如当地政府可以对新能源企业实行进口关税的减免、投资贷款的税收减免以及项目投资的税收减免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目的在于通过对企业税收的控制和管理,来降低新能源企业的运营成本,从而最终实现新能源产业平稳、快速、良好的发展,所以,对新能源企业实行税收减免是新能源企业在进行盈余管理时与其它能源企业管理的不同之处。

4.3 在新能源企业中实行正确、合理的会计手段。在新能源企业中实行正确、合理的会计手段是新能源企业在盈余管理中重要的方式和途径,提高企业会计的管理水平,对新能源企业来说至关重要,新能源企业盈余管理的主要会计手段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关联交易,它在企业盈余管理中主要表现在非等价交换和非等价资产置换等形式上。第二种是会计政策变更,会计政策的选择无疑是新能源企业盈余管理最为方便的一种方式。最后一种则是非经常性损益。综上所述,以上三种会计手段是新能源企业盈余管理中最主要的影响方式,对新能源企业的盈余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

篇9

新能源是相对常规能源而言的,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尚未大规模作为能源开发利用,有的甚至还处于初期研发阶段;资源赋存条件和物化特征与常规能源有明显区别;开发利用技术复杂,成本较高;清洁环保,可实现二氧化碳等污染物零排放或低排放;资源量大、分布广泛,但大多具有能量密度低的缺点。根据技术发展水平和开发利用程度,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新能源的界定也会有所区别。发达国家一般把煤、石油、天然气、核能以及大中型水电都作为常规能源,而把小水电归为新能源范围。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科技水平跟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能源开发利用水平和消费结构跟发达国家有着明显不同,对新能源的界定跟发达国家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小水电在我国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装机容量占全球小水电装机总容量的一半以上,归为新能源显然是不合适的。核能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不长,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很低,仅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八分之一,比发达国家的水平更是低得多,核能在我国应该属于新能源的范围。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把新能源范围确定为: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天然气水合物、核能、核聚变能等共9个品种。生物质能在广义上分为传统生物质能和现代生物质能,传统生物质能属于非商品能源,是经济不发达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的主要能源,利用方式为柴草、秸秆等免费生物质的直接燃烧,用于烹饪和供热;现代生物质能包括生物质发电、沼气、生物燃料等,是生物质原料加工转换产品,新能源中的生物质能仅指现代生物质能。传统生物质能和大中小水电可称之为传统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则统称为新型可再生能源,是新能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资源评价

跟常规能源相比,新能源最显著的优势就是资源量巨大(见表1)。太阳能是资源量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即使按最保守的可开发资源量占理论资源量1%计算,每年可供人类开发的太阳能也有1.3万亿toe,约相当于目前全球能源年需求量的100倍。风能的可开发资源量较低,但开发技术难度和成本也较低,全球陆上风电年可发电量约53亿kWh,相当于46亿toe。生物质能可开发资源量为48~119亿toe,不过由于存在粮食安全和环境问题,可开发资源量难以全部转化为能源。地热能的热源主要来自于长寿命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每年的再生量可达200亿toe以上。按照目前的技术进展情况,全球40~50a内可开发地热资源为1200亿toe,10~20a内可开发地热资源为120亿toe。海洋能资源量并不算丰富,按照全球技术可装机容量64亿kW、年利用2000小时计算,只有11亿toe。天然气水合物属于新型的化石能源,资源量相当于传统化石能源资源量的2倍,达20万亿toe。全球铀矿资源量为992.7万t,如果用于热中子反应堆,所释放的能量约相当于1400亿toe,而如果用于快中子反应堆,所释放的能量可提高60~70倍。核聚变所消耗的燃料是氘,海水中的氘有40万亿t,理论上可释放出的能量为3万亿亿toe,按目前能源消费量计算,可供人类使用200亿年以上。氢能的制备以水为原料,燃烧后又产生水,可无限循环利用,既是二次能源也可在广义上称之为可再生能源。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能源资源完全不存在短缺或枯竭问题,人类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碍是开发利用的技术和成本问题。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能源价格的上涨,目前不可开发的新能源资源有可能变为可开发资源,因此,对新能源来说,理论资源量是相对不变的,而可开发资源量却可能会大幅度增加。

开发利用现状

不同种类的新能源在资源分布、技术难度、使用成本等多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因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各不相同。在新型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发展势头良好,已经进入或接近产业化阶段,尤其是太阳能热水器、风电以及生物燃料,已经形成较大的商业规模,成本也降至可接受水平。核能技术已经成熟,核电在国外已过发展高峰期,在我国则刚刚兴起。核聚变、氢能、天然气水合物、海洋能仍处于研究和发展之中,距离商业化还有较大距离。

截止到2009年2月,全球核电装机已达3.72亿kW,年发电量2.6万亿kWh,在全球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约为6%左右。相比而言,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还很低,以2006年为例,其在全球一次能源供应量中的比重仅为1%左右,占全部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也仅为8%左右。2007年,全球新型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量为1.65亿kW,相当于全球电力装机总容量的3.7%(见表2)。德国、美国、西班牙、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化水平已达到较高程度,其市场规模和装备制造水平跟其他国家相比具有明显优势。我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大国,太阳能热水器产量和保有量、光伏电池产量、地热直接利用量以及沼气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不过,我国对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多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的供暖和制热领域,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水平和利用规模方面跟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新型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仅为905万kW,占全球5.5%,远低于我国电力装机总容量占全球16%的比重。

我国发展新能源的政策建议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发展新能源具有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增加能源供应、减轻环境污染等多重意义,同时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我国政府把发展新能源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而加以重视,陆续出台了多部法律法规和配套措施。

从近几年的总体发展情况来看,我国新能源发展势头良好,增速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新能源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障碍和瓶颈仍未消除,主要表现在:资源评价工作不充分,技术总体水平较低,成本跟常规能源相比不具备竞争力,产业投资不足,融资渠道不畅,市场规模偏小,公众消费意愿不强,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完善。结合国内外新能源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借鉴全球各国新能源发展经验,针对目前我国新能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正确选择新能源发展方向

根据资源状况和技术发展水平,确立以太阳能为核心、核能和风能为重点的发展方向。太阳能是资源潜力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风能、生物质能及某些海洋能都间接或直接来自于太阳能,地球每年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相当于当前世界一次能源供应量的1万倍。我国的太阳能热利用已经走在世界最前列,太阳能光伏电池的产量也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不过在太阳能光伏发电方面却与光伏电池生产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我国应进一步扩大在太阳能热利用方面的优势,同时把发展并网光伏和屋顶光伏作为长期发展重点。风能是利用成本最低的新型可再生能源,风电成本可以在几年内降低到常规发电的水平,目前已经初步具备市场化运作的条件。我国风力资源较丰富的区域为西部地区及东部沿海,属于电网难以到达或电力供应紧张的地区,发展风电应是近期和中期的努力方向。核燃料的能量密度远高于常规能源,核电站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大量建造,迅速弥补电力装机缺口,最近国家发改委已经把核电规划容量提高了一倍多。

(二)加大新能源技术研发力度

我国从事新能源技术研究的机构分布在上百个高校和科研机构,数量虽多,但由于力量分散,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建议整合具有一定实力的新能源研究机构,成立中央级新能源科学研究院。抓住当前因金融危机而引发全球裁员潮的有利时机,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国外高端研究人才。以新能源重大基础科学和技术的研究为重点,加强科研攻关,尽快改变我国新能源科学技术落后的面貌。密切与国外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CDM机制,注重先进技术的引进并进行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努力实现技术水平的跨跃式发展。

可再生能源大多具有能量密度低、资源分布不均衡等缺点,对其进行低成本、高效率利用是新能源开发的首要问题。显然,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的复杂程度要比常规能源高得多,涉及资源评价、材料和设备制造、工程设计、配发和管理等多个领域,必须进行跨学科联合攻关,这对我国目前相对封闭的科研体制提出了挑战。国家需要在搞活科研创新机制、打造科研合作平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等方面做更多的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三)有序推进新能源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只有实现新能源的大规模产业化和市场化,才有可能使新能源的利用成本降至具有竞争力的水平,为新能源普及打下基础。在新能源开发成本较高、使用不便的情况下,推进新能源产业化和市场化必须由政府作为推手。促进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措施涉及电价、配额、示范工程、技术转化、税费减免、财政补贴、投资融资等,要对各种新能源的不同特点进行充分分析,分门别类地制定合适的激励政策。为保证政策的长期有效要建立完善的督促检查机制,对违规行为进行惩处,以维护国家政策措施的严肃性。

国家应及时更新新能源产业的投资指导目录,引导、鼓励企业和个人对新能源的投资。同时,也要对新能源投资行为进行规范,避免一哄而上,造成局部重复投资或投资过热。防止企业借投资新能源套取财政补贴、减免税费或增加火电投资配额等不良行为。约束高污染新能源行业的投资行为,尤其是多晶硅副产品四氯化硅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值得关注。

(四)及早实施“走出去”战略

我国是铀矿资源贫乏的国家,资源量远不能满足未来核电发展的需要,铀矿供应必须依赖国际市场。有关资料统计世界上铀矿资源丰富的国家有澳大利亚、美国、哈萨克斯坦、加拿大、俄罗斯等,这5个国家的资源量合计占全球的比重为三分之二。其中,澳大利亚和哈萨克斯坦都是无核电国家,所生产的铀矿主要用于出口。我国与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关系良好,可作为实施铀矿“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目的国。合作重点应该放在最上游的勘探、开采领域,争取获得尽可能多的探矿权和采矿权,为我国核电站提供稳定、长期的核燃料来源。

目前全球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地质工作程度还非常低,这为我国获取海外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在油气资源领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把全球的优质资源瓜分完毕,而在天然气水合物领域,我国还存在较多获取海外资源的机会。太平洋边缘海域陆坡、陆隆区及陆地冻土带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丰富,这一地带所涉及的国家主要是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应努力争取获得跟上述三国合作开发的机会。拉丁美洲国家沿海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也比较丰富,要充分利用这些国家技术力量薄弱、研究程度低的现状,加强与这些国家合作,以期能够在未来取得这些国家的天然气水合物份额。

东南亚处于热带地区,自然植被以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为主,特别适合油料作物的生长,是发展生物柴油产业的理想区域。东南亚国家是我国的近邻,可为我国的生物柴油产业提供丰富而廉价的原料。我国可采取以技术、市场换资源的合作方式,在当地设立林油一体化生产基地,产品以供应我国国内为主。

(五)调整、完善新能源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

我国已经出台的新能源发展规划有《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等,部分行业部门和地方地府也针对实际情况制定了各自的发展规划。国家级的规划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发展目标定得偏低,如风能到2010年的发展目标为1000万kW,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为3000万kW,而事实上,1000万kW的目标已经于2008年实现,3000万kW的目标也可能提前于2012年左右实现;二是缺乏设备制造产业和资源评价方面的目标。

国家有关部门应密切跟踪国外新能源现状,充分考虑新能源资源量、技术发展水平、环境减排目标、常规能源现状等因素,对我国新能源发展规划作出适当调整和完善,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指导。我国有关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规定和政策措施并不比国外少,但这其中有许多已经不再符合我国的实际,应立即对不合时宜或相互矛盾的规定和措施进行清理,制定出切实可行、可操作性高的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

(六)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新能源统计体系

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34 文献标识码:A

1 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世界各国已经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既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又可以促进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各国纷纷开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目标,并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全球低碳经济争霸已经全面展开,一场绿色投资的战争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展开。

2 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及特点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随着实践的发展,低碳经济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展。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对低碳经济的理解。目前大多数学者认同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从经济形态上讲,简单来说,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这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3 低碳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状况

3.1 英国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在全球实施“碳预算”的国家,也是首个把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纳入法律框架的国家。早在2003年,英国就在其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中,提出到2005年英国能源战略的主要任务是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2008年公布的《气候变化法案》在以往全国二氧化碳排放计划之上,明确地规定了全新的更具法律约束力的全国性排放目标,其核心条款就是2009年4月实施的碳预算体系,该预算中确定,在1990年的基础之上,2050年英国碳排放至少要减少80%。同年7月,英国政府又了《英国低碳转换计划》以及3个配套的计划―《英国低碳工业战略》、《可再生能源战略》及《低碳交通计划》。此外,英国还通过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气体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一系列经济政策工具的运用,达到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目的。英国政府在2010年3月18日了在碳预算体制下的首份碳排放报告,报告称英国2008年的温室气体净排放量约相当于6亿吨二氧化碳,碳预算目标正稳步实现。

3.2 美国

美国作为世界工业强国,主要通过资金支持、法律支持和出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相关政策等几个方面来实现向低碳经济发展的转型。早在2005年8月8日,美国布什政府就颁布了涉及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等11个方面的《能源政策法》。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2009年美国众议院提出了“绿色能源”法案,以确保美国产业的竞争力,推动绿色就业和劳动者转型,并出口低碳技术,应对气候变化,这些政策法案的实施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2009年2月,奥巴马政府宣布了以发展新能源为重点的“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计划在3年内投入1500亿美元,使得美国新能源产量与现在的能源产量相比增加1倍。同年2月,美国在能源政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2012年起将对排污、排放收费,到2050年将减排83%;以每台补贴7000美元的刺激政策,来鼓励混合动力汽车的大规模使用等,再度增加用于新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投资,投资总额高达7870亿美元,主要用于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储存和碳捕获以及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和太阳能等)。

3.3 日本

日本各届政府一直在宣传推广节能减排,主导建设低碳社会。从1991年至2001年,日本先后制定了《关于促进利用再生资源的法律、合理用能及再生资源利用法》、《废弃物处理法》、《化学物质排出管理促进法》、《2010年能源供应和需求的长期展望》等法案。自2002年以来,日本的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电池产量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占据了世界总体产量的半壁江山。2004年,日本环境省设立的全球环境研究基金成立了“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同年,日本出台了以燃料电池为重点的“新产业创造战略”,降低日本对石油的依赖程度。2007年6月,日本内阁会议审定通过《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提出“建设国际循环型社会”的战略方针。2008年,日本政府提出了“福田蓝图”,其减排目标是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80%,将日本打造成为世界首个“低碳社会”。 2008年提出《面向低碳社会的十二大行动》,预计在未来三至五年内将家用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成本减少一半,同时大力发展风力、太阳能、水力、生物质能和地热等,争取到2020年使碳捕获与埋存技术实用化。

3.4 中国

自2007年中国首次明确要发展低碳经济以来,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特别是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截止2010年9月底,共批准2685个清洁发展机制项目,预计2010年减排量近5亿吨CO2当量,其中有953个在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成功注册,占全球注册项目的40%。我国新能源占能源生产总量比重超过9%。国家发改委公布“4万亿”投资清单中,用于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的投资达2100亿。2010年,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在1500万~1700万千瓦之间,累计装机容量将超过400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约55%,跃居世界第一。低碳技术投资呈增长趋势。中国最近几年用于“绿色行业”风险投资差不多增加了一倍,占总投资的19%。据估计到2020年将达到2680亿美元,其中太阳能产业的开发利用世界领先。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根据政府规划,到2011年,中国将年产50万辆新能源汽车。

“十二五”期间,科技部将高度重视和发展低碳技术,把低碳技术作为重点内容纳入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与相关技术产业发展规划。预测中国的风能发电能力2020年达到3000万千瓦的目标将会提前实现。我国低碳发展将朝四个方向努力,即形成合理的消费模式;选择高效节能的生产消费结构;加快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低碳高效的能源工业,将以煤为主的传统能源结构改变为煤炭、油气、新能源三分天下的格局,减排的重点也要从目前工业部门为主转变为工业、建筑和交通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