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防治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4: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慢性病防治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慢性病防治方案

篇1

关键词:项目工作首先项目管理HIV感染者

项目管理在我国发展较晚,虽然项目管理的思想渗透到各行各业,成为政府和企业提高效率的手段。但迄今为止,只有为数不多的医药企业、少数公共卫生项目在采用项目管理,且管理水平不高,很多项目仍然在运用传统的管理模式。

项目档案是项目执行过程中所形成的信息资料,贯穿整个项目管理的过程,从项目的执行、计划、执行、控制到结束,包括项目综合管理档案、范围管理档案、进度管理档案、成本管理档案、质量管理档案、人力资源管理档案、风险管理档案和采购管理档案等。我们尝试将档案管理的模式应用于公共卫生体系中的慢性病预防与控制项目,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具体做法

1.1健全网络,加强档案管理硬件建设

要做好慢性病防治工作,首先必须有一个健全、强有力的档案管理网络。载止2003年,全市6个区均成立慢性病防治机构,各镇成立了防保所,综合医院成立了防保科,全市共建289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

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现已形成以市慢性病防治院为龙头,各区慢性病防治机构为枢纽,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和防保所(科)为依托的慢性病防治工作网。各慢性病防治机构都有自己的档案室和档案管理人员。

1.2领导重视,保证项目档案的建立和使用

为了落实各单位项目档案管理的人员和经费,特别是区一级项目执行单位,领导应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自1992年世界银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启动,到2007年我市共有16个公共卫生项目(见表1),并采用项目管理模式,进行项目管理,建立了档案室,2002年我院顺利通过了“国家二级科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验收。

表1深圳市公共卫生项目管理档案

项目名称

深圳市HIV感染者结核病控制项目

深圳市初治涂阴活动性肺结核病人免费治疗醒目

深圳市学校结核病控制项目

深圳市结核病控制项目

第五轮中国全球基金耐多药结核病防治项目

深圳市耐药结核病控制项目

深圳市流动人员结核病控制项目

深圳市预防与控制梅毒母婴传播项目

深圳市男性同性恋人群性病艾滋病防治项目

深圳市公共服务场所高危人群干预项目

深圳市社区-医院一体化糖尿病管理项目

深圳市高血压、糖尿病社区综合防治项目

深圳市社区中小学校学生及幼儿园儿童龋病与牙周病防治项目

深圳市实施子宫颈癌早诊早治项目

深圳市伤害监测项目

深圳市性病规范化实验室建设与质量控制

1.3导入项目管理经验,促进项目档案规范化

根据我市慢性病特点和每年慢性病防治工作情况,组织专家每年对全区慢性病防治工作按照年初考核方案进行考核,第二年重新修订《深圳市慢性病综合考核方案》,该考核方案包括项目资料、记录、计划和总结等各种档案资料,使我市慢性病防治工作日益程序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每年年底将各项目资料分类整理,送档案室归档保存。

结核病防治项目档案包括各级政府有关结核病防治文件,市区组织机构、各级政府经费投入文件等。市、区卫生行政部门与各区医疗卫生单位领导签订了责任书,领导任期目标考核内容、各级结核病防机构工作计划和总结。

“结核病耐药性监测”、“固定剂量复合制剂(FDC)的应用”、“流动人口肺结核控制的研究”及“DOTS2PLUS策略的实施性研究”等项目手册。

性病防治项目档案包括“预防与控制梅毒母婴传播”、“西太平洋亚太地区淋球菌耐药监测”“发廊人群性病/艾滋病行为干预”“男性同性恋人群性病/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等项目手册。市预防与控制梅毒母婴传播项目办工作计划和总结,暗、客、吸毒人群和献血员等高危人群STD/AIDS主动监测记录。男性同性恋人群、暗、客和吸毒人群等进行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记录。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项目档案有:“深圳市社区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项目”“深圳市社区/医院一体化糖尿病管理项目”“深圳市恶性肿瘤、脑卒中项目”“学校学生口腔疾病综合防治项目”等项目手册,规范整个操作过程而统一设计、印制的“口腔保健知识问卷调查表”“口腔保健手册”等。目前已建立了口腔卫生健康档案,到2006年已有20857份。采用ICD210编码的统计程序,保证了恶性肿瘤、脑卒中报病监测工作统计结果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加强对社区的督促和检查,现场考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医生诊疗技能的记录以及随访资料。

根据年初工作重点,对考核指标进行修改,每次修改后都保持一份归档。

1.4加强培训

通过市、区两级的培训,提高了全市慢病防治专业人员和项目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进一步明确慢性病防治机构项目档案管理与各级医疗机构在慢病防治工作中的职能,探索合适的协调机制,建立团结、高效的慢性病防治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体系。

2体会

为迎接信息知识和创新经济时代,我市在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采用网络直报系统,通过全市网络通报慢性病防治信息,方便快捷,具有较好实效性。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少数人不重视资料归档,档案管理人员不积极主动收集档案资料,档案管理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等。

为此,必须加强档案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包括项目知识培训、档案管理培训、计算机能力培训,提高其素质。同时加大档案管理的投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项目档案管理现代化,适应创新时代的要求。

篇2

为探索适合我镇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综合防治模式,科学制定慢性病综合防治策略,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工作,赤岸镇2010年通过农民健康体检、基线调查及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综合分析,对我镇主要慢性病的患病率及主要危险因素的分布进行了评估,现将社区诊断情况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文献查阅:查阅当地政府统计年鉴及各分类年鉴、卫生部门疾病和死亡登记系统,收集社区人口、疾病和死亡资料。

1.2 现况调查:于2011年5月1日―6月30日,通过责任医生对辖区内年龄在35周岁及以上、有正式户籍的3000名居民进行慢性病问卷调查、一般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其中男性1419名,女性1581名,占社区同质人口的13.16%。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所有数据采用统一编码,应用EXCEL进行录入,经计算机和手工逻辑查错,再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处理采用χ2检验。

1.4 质量控制:选择卫生系统专业人员担任调查员,对问卷的填写进行统一培训,所有调查问卷经过现场审核和纠错;由专业人员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所有仪器经过校准,体格检查、样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采用统一的标准,并进行现场监督和指导。

2 一般资料

2010年全镇常住人口38662人,其中农业人口37027人,占总人口的95.77%;男性19826人,女性18836人,男女性别比为1.05;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12.28%。

3 流行病学诊断

3.1 社区居民死亡情况:2010年全镇共死亡232人,居民总死亡率为6.0‰,男性死亡率6.65‰,女性死亡率5.47‰。社区居民前五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损伤中毒、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合计占总死亡数的81.03%。男女前五位死因中均有4位为慢性病,4类慢性病死亡人数分别占男女总死亡人数的69.78.11%和50.05%。赤岸镇社区居民前五位死因顺位和死因构成见表1。

表1 2010年赤岸镇社区居民前五位死因顺位和死因构成

顺位 男性 女性 合计

死亡原因 死亡率(‰) 死因构成(%) 死亡原因 死亡率(‰) 死因构成(%) 死亡原因 死亡率(‰) 死因构成(%)

1 恶性肿瘤 2.67 41.09 脑血管病 1.48 27.18 恶性肿瘤 3.43 29.31

2 脑血管病 0.96 14.73 损伤中毒 0.90 16.50 脑血管病2.37 20.26

3 呼吸系统 0.71 10.85 恶性肿瘤 0.98 14.56 损伤中毒 1.41 12.07

4 损伤中毒 0.55 8.52 心脏疾病 0.80 11.93 心脏疾病 1.16 9.91

5 心脏疾病 0.50 7.75 呼吸系统 0.42 7.34 呼吸系统 1.11 9.48

3.2 主要慢性病流行情况:调查35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37.13%,糖尿病患病率为2.91%,35岁以上居民冠心病和痛风的自报患病率均为0.6%和0.1%,脑卒中的自报发病率为0.8%。随着年龄的增长,35岁以上居民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4 行为与环境诊断

4.1 慢性病主要危险因素的流行情况:社区内35岁以上居民目前吸烟率为24.77%,男性吸烟率50.74%,女性吸烟率1.45%,男性远高于女性;男性吸烟者平均每天吸烟量为14.63支,女性平均为6.91支;调查居民被动吸烟率为37.80%,女性高于男性。35岁以上居民目前饮酒率为42.35%,其中男性饮酒率68.56%,远高于女性饮酒率18.85%;饮酒者最常喝的酒是啤酒,其次为黄酒、白酒和葡萄酒。

绝大多数(占94.20%)居民从事轻、中度职业性体力活动,从事重度体力活动的占5.63%,极重度体力活动的占0.17%;调查居民日常出行方式主要为乘车(占34.93%),其次为步行(占21.47%)和骑摩托车(占19.33%),有12.60%的居民平时基本呆在家里;居民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35岁以上居民主动性体育锻炼率为50.43%,其中每周锻炼5次以上者占7.34%,3~5次者占0.60%,大部分在2次以下(占92.06%),参加锻炼者平均每次锻炼时间为9.38分钟。

相当一部分社区居民存在膳食结构不尽合理,动物性食品所占比例较高,蔬菜奶制品摄入不足,盐分含量高。调查居民高盐饮食比例为13.82%,主要烹调用油为动物油的占11.80%,经常吃肉类食品的占34.93%,常吃肥肉的占7.00%,经常吃腌制食品的占11.20%;平均每天蔬菜摄入量在500g以上者占39.70%,仅14.70%的居民经常食用奶类食品。

大多数被调查居民觉得日常生活和工作较为轻松或一般(分别占31.60%%和63.60%),觉得生活和工作紧张的占4.80%;49.6%的居民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情绪状态良好,48.4%状态一般,认为状态不好的占2%。

35岁以上居民肥胖和超重率分别为3.37%和15.53%,中心性肥胖率(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为27.6%,均为女性高于男性。随着年龄的增加,男性肥胖、超重和中心性肥胖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而女性则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35~44岁男性肥胖率高于女性,45~54岁女性肥胖率高于男性、各年龄组中心性肥胖率均为女性高于男性(见表2)。

表2 社区居民肥胖、超重和中心性肥胖分年龄别、性别流行情况

年龄分组 肥胖率(%) 超重率(%) 中心性肥胖率(%) 男性 女性 合计 男性 女性 合计 男性 女性 合计

35~44岁 6.38 3.23 4.29 15.96 18.82 17.86 23.40 30.65 28.21

45~54岁 1.79 4.17 2.88 11.60 21.88 16.35 19.64 36.46 27.40

55~64岁 2.96 3.81 3.33 9.63 24.76 16.25 19.26 48.57 32.08

65岁以上 2.27 3.57 2.94 7.58 15.71 11.76 17.42 28.57 23.16

合计 3.17 3.6133.70 10.78 19.73 15.53 19.66 34.72 27.60

4.2 居民健康相关行为: 调查居民中有90.60%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日常饮食比较清淡的居民占43.50%。35岁以上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为48.30%,药物治疗率40.70%,非药物治疗率为7.92%,控制率12.51%,其中低年龄组人群的知晓率和服药率明显低于高年龄组,是干预的重点人群;糖尿病患者的知晓率为29.00%,非药物治疗率6.03%,药物治疗率21.76%,使用胰岛素率0.20%,控制率18.53%,年龄组间各指标的差异无显著性

5 教育学和组织诊断

5.1 社区居民慢性病防治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社区居民高血压防治相关知识较为匮乏, 42.43%被调查者不知道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不能正确说出健康成人每日食盐适宜摄入量的占70.27%,社区居民对高血压并发症和危险因素有一定的认识,回答正确率在50%以上。

社区居民对糖尿病及其危险因素的认识程度较高,此次调查居民只有2.70%未听说过糖尿病,对糖尿病防治相关知识的正确回答率相对较低。

6 社区诊断小结

6.1 慢性病已成为赤岸社区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分析表明,赤岸镇社区居民前五位死因中包括了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和心脏疾病四种慢性病,将近70%的居民死亡是由慢性病造成的。由此可见,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已成为危害赤岸镇社区居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特别是高血压患病率高,又是其它一些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是该社区首要的健康问题。

6.2 慢性病防治相关知识匮乏、行为和生活方式不良是主要危险因素: 赤岸镇社区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被调查居民受教育水平99.57%都在初中及以下,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慢性病防治的知识水平。本次调查发现,社区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还比较低,对疾病的健康危害和危险因素缺乏清醒的认识,再加上居民生活和经济条件的改善,吸烟、饮酒、缺乏体育锻炼、膳食结构不合理、超重、肥胖等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在社区中流行,是赤岸镇社区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也提示了今后开展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的工作重点。

6.3 现有环境支持体系存在不足: 本次基线调查约40%的高血压患者服用了降压药物,非药物治疗率还不到8%,仅12.51%患者的血压得到有效控制,特别是35~44岁低年龄组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仅相对于高年龄组的一半左右;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虽然好于高血压,但仍有80%以上患者的血糖未得到有效控制,服用降糖药物的仅21.76%,采用饮食和运动治疗的仅6.13%,近71%不知道自己是糖尿病患者,说明群众尚未认识到慢性病的危害,现有的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还存在不足,病人的管理和随访需要规范和监督。

篇3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异丙托溴铵;布地奈德;雾化吸入;疗效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临床上的多发病、常见病,在中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除了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造成影响之外,甚至还会危及患者的生命[1]。雾化吸入疗法是该疾病患者治疗的常用措施,因此我们收集本科室接收的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100例患者,给予布地奈德联合复方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效果较为满意,现总结临床效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7月~2016年7月间本科室接收的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100例患者,入组标准:①均满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2]中的诊断标准;②均伴有气喘、胸闷,咳嗽伴黏液,口唇发紫等症状;③肺部听诊存在干、湿罗音;④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①既往有肺部手术史者;②伴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根据随机双色球分组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参照组共有50例,包含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平均年龄(60.84±8.74)岁;平均病程(6.12±1.49)年。观察组共有50例,包含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平均年龄(60.53±9.15)岁;平均病程(6.12±1.49)年。两组患者的以上基线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存在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1.2.1参照组方法 参照组50例确诊后行常规临床治疗,即按照患者症状给予抗菌素抗感染,并采用平喘、止咳、祛痰等处理,对患者的水电解质紊乱进行调节,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并叮嘱患者保持饮食的合理与良好的心理状态。

1.2.2 治疗组方法 观察组50例确诊后接受与参照组相同的常规治疗,同时给予布地奈德气雾剂(商品名:吉舒,生产厂商: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0987)2.0 mL+复方异丙托溴铵气雾剂(生产厂商: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020200J75)2.5 mL+生理盐水5.0 mL混合为混合液,然后以雾化泵经患者口部行吸入治疗,治疗2次/d,治疗10 min/d。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与体征缓解情况,并记录患者用药时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标准 治疗后对2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估比较分析,评估标准[3]:①显效: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明显缓解,咳出的痰液量明显变少,听诊发现音全部消失。②有效: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有一定的缓解,咳出的痰液量有一定的减少,听诊发现音变弱。③无效:治疗后患者的症状、体征无显著变化,或出现恶化。

1.5统计学分析 收集相关数据在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经?字2检验法分析,计量资料经t检验法分析,(P

2结果

2.1治疗后2组的疗效对比分析 治疗组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6.00%)较参照组(72.00%)显著更高(P

2.2 2组的症状与体征缓解时间对比分析 观察组治疗后的症状与体征缓解时间较参照组显著短高(P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是因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造成进行性气流受限所致,同时患者的气流受限情况呈进行性加重。该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且病程相对较长,容易反复,往往易因急性反复发作逐渐损伤患者的肺功能,严重增大了家庭、社会的负担[4]。因此,采用科W有效的治疗方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及时的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布地奈德属于人工合成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与糖皮质醇受体进行结合而发挥良好的抗炎效果,经雾化吸入可有效改善气道高反应,进而促进患者的咳嗽及喘憋症状的缓解。而异丙托溴铵属于M受体拮抗剂,可同时对交感及副交感神经发生作用,有效促进气道的舒张,降低气道黏液分泌,进而有效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以上两药联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结果可见,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较参照组显著更高(P

综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布地奈德联合复方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可获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熊金梦,毛科稀,叶旭军,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外周血辅T细胞9及白细胞介素-9的变化及意义[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6,33(3):797-799.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36(4):255-264.

[3]乐永宏.胸腺肽联合抗生素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9):4703-4705.

篇4

关键词: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慢性病;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055-02

近年来,虽然基层社区及乡镇卫生服务慢性病的干预水平和管理有明显提升,慢性病发病率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呈逐年升高的趋势,面对日益严重的影响居民健康的慢性病问题,需依据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分析影响慢性病管理成效的诸多因素,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以达到提高居民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的目标[1]。本次研究针对辖区社区、乡镇人群常见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的慢性病人群疾病全程进行动态监测,并实施相应管理措施,现对其操作过程回顾性分析回下。

1 基层社区乡镇慢性病管理现状分析

1.1 基层社区乡镇慢性病日益严重的管理问题分析

1.1.1 慢性病管理缺乏社会调查和社区资料,仅为门诊接触的相对固定患者,管理范围相对狭窄。

1.1.2 只注意慢性病患病人群,对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和教育却忽略,慢性病发病率不能从根本上控制。

1.1.3 缺乏对慢性病患者的持续随访。

1.1.4 慢性病管理专业队伍缺乏,缺乏全科医生参与。

1.1.5 社医人群健康意识、文化素质健康知识知晓率低。

1.2 对所有纳入慢性病管理的患者建立档案:详细登记患者的具体病况、可能性危险因素,对其病情进行评估、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方案,并定期管理、随访、做好记录,及时归整。另外,每月在社区开展2至3次健康教育讲座,指导社区人员进行疾病防治,调整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定期体检,对于新发现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及时纳入慢性病管理。

2 针对管理问题制定相应管理措施

2.1 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干预措施

2.1.1 掌握社区卫生资源状况,以社区卫生综合服务点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自然区域和人群为范围开展。

2.1.2 建立慢性病技术指导小组和防治领导小组,明确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强化慢性病防治的执行力度。

2.1.3 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档案,掌握各家庭成员疾病史。

2.1.4 制定慢性病三级预防工作计划。

2.1.5 形成社区慢性病监测网络,在防治小组的领导下对慢性病管理措施进 行评价。

2.1.6 社区针对高血压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了针对性的分级管理,并且以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和健康教育为主要措施。社区在对糖尿病患的管理中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一旦发现糖调节功能受损人员,应立即进行对应性管理治疗,对其生活方式进行健康指导并灌输相关防治知识,使其调节功能尽快恢复,避免进一步发展成为糖尿病。对已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则针对其不良的生活、膳食习惯进行指导,有效进行一级预防,一旦发病就应及早进行诊断、治疗并采用一定的措施进行病情稳定,防止患者病情继续恶化。

2.2 组织管理流程分析:依据社区情况对慢性病管理实施方案进行制定,组织成立慢性病管理机构,相关工作由公共卫生科慢性病管理办公室负责落实,在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中对社区医生进行指导。在慢性病管理工作中,全科医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加强对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工作,对社区医生实施分片包干和责任到人。

2.3 操作技术流程分析:要求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量社区责任医生每日做好登记工作,如建立家庭健康档案、诊断、健康教育、慢性病随访、家庭病床、出诊等,以备查询时应用。①准确评估病情。②及时登记随访。③真实可靠的记录。

2.4 督导监管流程分析:对社区责任医护人员的工作记录本、居民信息计算机管理登记本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管理小组需定期检查,随机抽取护士、责任医生和管理信息,入户对其准确性、及时性和真实性进行核查。并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与工作的质量和量挂钩,针对问题进行培训和整改,落实奖惩制度。

2.5 信息收集流程分析:在对局民健康档案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管理方面,存在一定难度,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对档案信息管理的真实性和及时性起到重要作用。工作人员需对健康档案信息管理工作流程严格执行,才能完成居民健康档案动态管理工作。了解社区居民本底资料 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管理中家庭责任医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社区护理人员应对家庭责任医生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积极配合,医护人员需对社区居民的基本信息进行娴熟掌握,对重点人群积极干预[2]。

3 结论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发生了较大的提高,慢性病发病率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糖尿病、高血压的低控制率、患病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已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是形成“看病贵”、“看病难”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3]。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以全科医生服务团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有效、综合、便捷、连续的特点,在慢性病的健康教育、检出、预防和管理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尽管实施中尚存在一定困难.若利用卫生系统改革的机遇,将社区卫生服务、初级卫生保健、区域卫生规划、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等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相结合,把慢性病防治在社会系统工程中纳入,与新型医学模式相结合,采取群体健康干预策略,可从根本上解决日益膨胀的医疗费用问题,降低人群慢性病发病率。慢性病管理是一项长期、反复的工作,不仅需要有专人负责患者的健康管理,还需要对患者的资料进行比较系统和完整的收集、记录、汇总,为病患的管理和治疗及健康教育提供准确的依据和参考,在医院中开展难度较大。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则是在社区内以家庭为单位、健康需求为中心,以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为重点,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及健康教育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层服务单位,在慢性病管理的开展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目前,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医疗费用迅速增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充分发挥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作用,将慢性病入纳入系统管理,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叶金朝,马志华.社区慢性病规范化管理的实践探讨[J].中华现代医学与临床,2006,5(5):74-75

篇5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阵发性房颤;胺碘酮;厄贝沙坦;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1.6+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2-0055-01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程中可合并房颤发生,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的房颤多为快速型的心律失常。房颤的发生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降低有关。合并房颤可增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有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的房颤有助于降低患者病死率。本文观察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房颤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均合并有阵发性房颤。同时排除精神疾病患者、对胺碘酮或者厄贝沙坦过敏或者有禁忌患者。所选患者均经心电图检查证实。两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63.7岁;基础心脏病为冠心病患者13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8例,瓣膜性心脏病患者2例,其他类型心脏病患者2例;对照组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44~75岁,平均年龄64.5岁;基础心脏病为冠心病患者13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8例,瓣膜性心脏病患者1例,其他类型心脏病患者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慢性心力衰竭常规治疗,同时给予胺碘酮口服,胺碘酮服用方法:第1周每天服用600mg,第2周剂量减少到每天服用400mg,第3周剂量减少到每天服用200mg,直到疗程结束。观察组患者在慢性心力衰竭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胺碘酮和厄贝沙坦联合治疗,其中胺碘酮的用药方法同对照组,厄贝沙坦每天服用150mg,监测患者血压改变情况,当患者血压降低到100/60mmHg时,厄贝沙坦的剂量减到每天75mg。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个月。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改变情况;对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组患者动态心电图时窦性心律维持情况和房颤的复况。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房颤复发率、窦性心律维持情况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房颤复发3例,窦性心律维持23例;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房颤复发10例,窦性心律维持16例。观察组房颤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窦性心律维持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射血分数、左室内径改变情况观察组治疗后左心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左室内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房颤可形成恶性循环,心力衰竭可通过诸多途径参与房颤的发生及维持,而房颤可加重心力衰竭,从而导致此类患者的病死率增加[1]。胺碘酮是目前常用的房颤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的药物,可维持窦性心律1年的患者超过67%,在此过程中患者的死亡率并不增加[2]。研究表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可引起心房结构重构和电重构,能够促使间质纤维化,导致心房复极出现不均一情况,引发房颤发生。厄贝沙坦能够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通过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产生的相关作用,能够延缓或者逆转心房结构重构,有助于预防房颤发生[3]。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房颤复发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窦性心律维持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心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说明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房颤效果显著,能够减少房颤复发,改善患者心功能,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泽华,王焕兵,郭士启.缬沙坦和美托洛尔联合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J]. 安徽医药,2010,12(1):1459-1461.

[2]范宇鸣,李文华. 胺碘酮与厄贝沙坦联合治疗阵发性房颤临床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2013,08(3):16-17.

篇6

【关键词】 高血压;糖尿病;社区干预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999-0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由于其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等特点,已经成为危害当今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慢性病人群的激增,社区医院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也逐渐突显出来,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工作就是社区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指由卫生部门配合其他有关部门,在社区范围内开展关于慢病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指导等一系列的防治活动和健康促进活动,是控制慢性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手段。因此,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工作如何发挥优势、及时发现问题等问题亟需解决。本文中将选取我院辖区内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110例,综合对比社区干预对患者疾病情况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我院辖区内2011年1月――2012年7月期间收治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110例,其中男性68例,占所有病例的62%,女性52例,占所有病例的38%;年龄分布为37-77岁,平均年龄(52.14±7.31)岁;文化程度分布为:小学及以下15例、初中33例、高中及中专51例、大专及以上11例。所有病例均符合国家疾病诊断标准:高血压诊断采用2005年修订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推荐标准;糖尿病诊断按照《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04年)标准[1]。

1.2 方法 将选取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干预组在研究期间接受社区综合干预,社区根据患者疾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并由我院医护人员统一进行健康教育,定期对患者进行复查、家访、随访、建立健康档案等。主要的干预工作包括:①日常生活干预:控制患者饮食,帮助患者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适当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改正不良习惯。②药物干预:向患者详细说明各种药物的作用和可能发生的副作用,劝说患者遵从医嘱服药,提高患者的信心和用药依从性。③心理健康教育: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和恐惧的心理,造成患者的压力过大,因此,要教育患者保持精神乐观,积极参加文体娱乐活动等,有效缓解心理压力,积极面对疾病。④建立个人健康档案:为干预患者建立健康档案,每月为患者测量血压和空腹血糖各一次,并将对患者干预内容及血压、血糖变化准确地记录在健康档案上[2]。

干预工作持续24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体重指数、文化程度、家庭基本情况及病情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

1.3 评价标准 在研究结束后,我们将对对照组与干预组患者在干预12月后、24月后的血压测量情况和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针对所得资料进行系统的统计学分析,其中的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方法进行检验。当P

2 结 果

2.1 对照组与干预组患者干预前后血压变化比较[3] 干预组于分别于第12月及第24月时血压压均接受干预前有所降低(P0.05)[4],见表1。

3 讨 论

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不能单纯依靠医院门诊的治疗,一定要有很强的自我控制意识,同时积极配合社区干预和对患者的管理。社区医护人员也要提高自身的疾病防治能力,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这样才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慢性疾病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郭静萱.高血压合并冠心病降压治疗新策略一降压达标降低心血管事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31(8):591-592.

[2] 李勇.高血压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降压治疗的选择[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18(6):508-512.

篇7

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2年3月我社区服务中心6个小区内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150例,每两个月对选取患者进行一次随访,了解患者血压水平以及用药情况,根据患者病情,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此外,每隔3个月为患者进行体检,主要包括血糖、血脂、体重、胸透、血常规等项目。

结果:年初规律服药患者82例,间断服药55例,不服药13例;年末规律服药138例,间断服药10例,不服药2例。年初血压控制情况优良85例,一般47例,差18例;年末血压控制情况优良130例,一般15例,差5例。年初用药情况与血压控制评估分级与年末用药情况与血压控制评估分级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加强对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完善社区慢性病管理机制,建立系统化、全面化的慢性病预防流程,可以有效控制慢性病。

关键词:社区慢性病随访工作问题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350-01

慢性病[1]专门是指不构成传染、具有长期积累形成疾病形态损害的疾病的总称。慢性病会导致巨大危害,一旦防治不及,会造成经济、生命等方面危害。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2]。将慢性病防治的重点转移到社区,不仅可以早期干预和控制慢性病,更能够减轻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以及公共卫生支出,此种优势是医院所无法具备的。现就我院周围5个小区内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的15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我社区服务中心6个小区内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150例,其中男92例,女58例,年龄57~85岁,平均年龄(68.4±9.5)岁。

1.2方法。每3个月对选取患者进行一次随访,了解患者血压水平以及用药情况,根据患者病情,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此外,一年为患者进行免费体检一次,主要包括血糖、血脂、体重、胸透、血常规等项目。

篇8

【关键词】高血压;慢性病管理;社区卫生服务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国内外经验表明防治高血压最有效的途径是社区防治。社区和社区卫生服务在知识传播、高血压患者的检出和管理中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2]。随着慢病防治工作的逐渐开展,在区卫生局的统一部署下,从2009年3月开始,一年来对本辖区268例高血压患者进行慢性病管理,针对运动、膳食、控烟、戒酒等方面开展相关行为干预活动,效果显著。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骆村社区高血压确诊对象268例。其中男113人,女155人,年龄34~78岁。

1.2 方法

1.2.1 人群分类 根据高血压患者实际测量的血压值水平,分为:1级高血压(轻度)、2级高血压(中度)、3级高血压(重度)。在高血压分级的基础上再根据患者的其他危险因素(糖尿病、靶器官损害及并发症)和病史,分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

1.2.2 干预措施 1级高血压、低危患者管理:以健康教育促进生活行为的改善为主要干预措施,包括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和心理疏导,改善生活行为后,血压持续6个月以上未有效控制的患者加用药物治疗。2级高血压、中危患者管理: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用药指导,强调长期控制血压对心、脑、肾的益处,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3级高血压、高危、极高危患者管理:针对个体情况制定健康教育措施,和患者及家属保持经常性的良好沟通,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采用2~3种或以上药物联合降压,延缓和控制并发症。以上管理均要求每月至少随访一次,测血压1次。

1.2.3 质量控制 采用经核准的水银柱血压计,测量安静休息坐位时上臂肱动脉部位血压。高血压分级采用WHO/ISH,1999年分类和标准。

1.3 统计学处理 构成比%,高血压知晓率、服药率和控制率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社区人群高血压慢病管理基本情况

2.1.1 随访率与健康教育覆盖率 采用门诊、电话及上门三种方式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每月随访,一年来共随访2968人次,随访率为92.2%。设立健康大课堂,每月均采用板报及健康教育讲座的形式,对社区人群进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治的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进行一对一健康咨询,上门发放健康教育处方资料,受教育人次3819,其中高血压人群受教育率达100%。

2.1.2 高血压知晓率、服药率和控制率变化见表1、2。

表1

干预前后高血压知晓率、服药率、

控制率改变(例,%)

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

干预前160(59.7)149(55.5)138(51.4)

干预后267(99.6)234(87.3)218(81.3)

表2

干预后危险因素变化情况(例,%)

戒烟烟量减少戒酒酒量减少

干预后10(3.73)78(29.1)14(5.22)96(35.8)

限盐低脂饮食减轻体重增加运动

干预后205(76.4)210(78.32710.018368.2

3 讨论

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和危险因素,所有高血压患者都应该先行改善生活行为,然后进行降压药物治疗。目前,高血压病在我国,尤其是城市流行的特点仍是“三高”、“三低”,即:发病率高、并发症发生率高和死亡率高,检出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3],因此,社区综合干预是积极预防与控制高血压的重要途径。采用集中设点与上门服务相结合的方法为高血压患者建立健康档案,用群众语言和群众容易接受的形式组织开展健康教育,增强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实效性,定期进行随访,普及高血压防治知识是高血压慢病防治的主要内容,本文结果显示,通过对运动、膳食、控烟、戒酒等方面开展相关行为干预,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由59.7%上升到99.6%,服药率由55.5%上升到87.3%,控制率由51.4%上升到81.3%。患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了不同的改变,戒烟率达3.73%,戒酒率达5.22%,体重减轻率达10%,吸烟量、饮酒量、食盐摄入量和脂肪摄入量均较前有所减少,增加运动者达68.2%,对高血压防治起到积极作用,干预效果显著。但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因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经费的投入,还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经费投入,随着新医改政策的出台,慢性病防治工作将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 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8-29.

篇9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武汉市某小区的100名老年人,将其做为本文章的研究对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 

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健康需求以及生存质量进行调查,使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出最能影响老年人健康和生存质量的因素,用生物-心理-社会的全科医学保健模式进行试验性的干预方案。具体为:第一步为社区诊断、体检、生存质量测评;第二步为统计学分析、制定干预措施;第三步为实施干预措施;第四步为结局评价。 

1.3观察指标 

对社区老年人群的健康知识、慢性病防治知识进行调查,对老年人常见疾病进行记录。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18.0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研究分析的数据都要以标准平方差为依据,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该小区老年人专管理率达到100%,对于健康知识、慢性病防治知识以及心理卫生知识的知晓率要比干预前增加了22%,对于健康信念和健康行为形成率相比之前提高了15%,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率提高了17%,高血压控制达标率为88%,糖尿病空置标准率为85%。高血压和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要比干预之前降低55%。社区老年人生存质量以及各个领域得分都要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逐年提升,老年人的寿命也逐步增加,但仅仅只是单纯的延长寿命而不注重生活品质的提高也是无所意义,健康长寿才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目标。根据以往的调查研究发现,老年人群是慢性疾病以及退行性疾病的高发人群,因此如何提高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以及保健水平是全科医学和保健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根据多层分析理论,可以大致分化出影响老年人生存质量的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医疗水平、社区、家庭以及个人。本文章对影响老年人慢性病因素使用回归分析得出的结果为:经济状况、遗传因素、家人、社区健康服务满意度、年龄、心理健康、健康行为以及社区医疗保险等。影响社区老年人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主要有:慢性病、婚姻状况、户口、经济收入、年龄、健康行为和肥胖超重,其中慢性病占主要因素。社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受到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所以提高社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值得社区医疗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重视。 

全科医学保健的主要目的是对影响社区老年人健康和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具体地调节,降低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副作用,不但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而且还能够节约社会医疗开支。全科医学是集整合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门临床医学,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将个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给老年人提供协调、综合性的服务,从而给老年人更好地社区医疗服务。在1960年来,全科医学在欧美得到了大力的发簪,全然成为初级保健的支柱和时代潮流。 

本文章所研究的数据可以得出在开展全科医学保健模式之后,社区老年人群的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而说明在社区进行老年人群的全科医学保健模式干预可以有效地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知识、心理知识、慢性病防治知识的水平,与此同时还能够控制常见的急性病,对老年人群的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能够有帮助,是可以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大力推广的。 

参考文献: 

[1]魏红雨,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疾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3):219-220 

篇10

【关键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慢性病;疾病监测;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2012年1月之前确诊为“新农合”慢性疾病医保纳入范围内的1000名农村慢性病患者分为两组,经二级以上医院确诊。其中干预组500例,年龄36~78岁,平均(564±1.2)岁,病程1.1~12.5年,平均(4.6±2.4)年;对照组500例,年龄37~74岁,平均(53.8±1.7)岁,病程1.3~11.9年,平均(4.7±2.1)年。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处理方法 干预组由村委会开具身份证明,再至村所属乡镇卫生院进行基本健康信息确认,同时填写相关疾病纳入申请表格,提交自己照片和患病证据(二级以上医院因慢性病住院的记录或检查证明)。之后在我市“新农合”指定医院就诊,按照相关报销比例予以报销。其中符合慢病认定标准者核发慢性病证,按照我市相应标准进行定期门诊随访和药物治疗。处理组未加入“新农合”医保,自行就医。

1.3 效果评价标准 2012年12月底针对两组患者一年之中的疾病监测情况和就医行为进行评价,其中对于疾病监测情况,每2个月前往指定医院或卫生院进行检查的患者为监测良好;对于就医行为,前往县级及以上医院、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室就医者为正规就医。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15.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2.1 疾病监测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疾病监测情况比较,见表1。

2.2 就医行为比较 两组患者就医行为比较,见表2。

3 讨论

3.1 农村慢性病患者的“新农合”覆盖范围 “新农合”覆盖范围主要集中在常见、多发、需要长期门诊随访与服药的疾病中。包括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高血压、有并发症的糖尿病、急性脑血管后遗症,肝硬化失代偿期、结核病、重型精神病、类风湿关节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及肺心病、恶性肿瘤放化疗、慢性肾功能不全透析、器官移植抗排异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等[2]。

3.2 “新农合”慢性病证对于农村慢性病患者的日常监测作用 我们为以上新农合慢性病患者核发慢病证,实施慢病管理。针对农村慢性病患者的门诊随访情况调查中发现,建证的慢性病患者会利用建证带来的优惠条件,定期、长期监测自己的健康状况,同时在医师的指导下长期服药。而未建证患者则因为担忧检查和服药的费用,减少自己的就医和检查次数,不少人甚至从不检查,导致原本可以早期发现与控制的疾病恶化,最终产生各种并发症。

3.3 “新农合”对于农村患者就医行为的改变情况 2003年调查显示:农村患者53.3%就诊于卫生室或私人诊所,258%在乡镇卫生院,458%的患者应就诊而未就诊。而在目前新农合制度之下,慢性病患者基本上在各级农合定点机构内就诊,药店、私人诊所不在报销范围内,就诊比例几乎为零。这从根本上杜绝了农村患者出于经济原因的考虑,前往药店自行购药或不正规的诊所里治疗,有效保证了慢性疾病的正确诊断与治疗,为广大农村慢性病患者提供了有效的健康保障。

3.4 “新农合”对于慢性病患者经济负担的改善情况 对于参合慢性病患者,新农合政策规定了部分病种的临床路径,用药种类和定点就诊医院,补偿比要求60%以上。与此同时,近年来开始实施的门诊统筹补偿方案有效地提高了参合农村慢性病患者的受益率,提高了县级医疗机构、乡村两级医疗机构的门诊利用率,对于市区医院门诊压力起到了有效的分流作用。

本研究显示:组间疾病监测情况相对比,干预组优于对照组,P

参 考 文 献

[1] 苏春红,田坤忠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村居民健康的影响.制度经济学研究,2012,2:160170.